首页 当欲望回归常规需要——与金焕民老师商榷

当欲望回归常规需要——与金焕民老师商榷

举报
开通vip

当欲望回归常规需要——与金焕民老师商榷当欲望回归常规需要——与金焕民老师商榷金老师写了篇文章《升级,让欲望取代需要》,解读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如何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到生活需要,论证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西方的品牌价值,或者附加值理论,就是基于对消费者这样的解读。确实,现在买手表,没人关注是否准时;现在买手机,没多少人关心通讯功能;中国人买奔驰宝马,主要是给别人看人。所以,有北京人调侃,买了奔驰宝马,最希望看见的是熟人,如果是混得普通的“发小”,那是最美不过的事。很多中国人还沉浸在西方这套理论中,还在致力于...

当欲望回归常规需要——与金焕民老师商榷
当欲望回归常规需要——与金焕民老师商榷金老师写了篇文章《升级,让欲望取代需要》,解读了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如何从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到生活需要,论证了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西方的品牌价值,或者附加值理论,就是基于对消费者这样的解读。确实,现在买手表,没人关注是否准时;现在买手机,没多少人关心通讯功能;中国人买奔驰宝马,主要是给别人看人。所以,有北京人调侃,买了奔驰宝马,最希望看见的是熟人,如果是混得普通的“发小”,那是最美不过的事。很多中国人还沉浸在西方这套理论中,还在致力于向西方学习。殊不知,风向已经变了。改变风向的,是消费者新的心理需求。助推这种改变的,恰恰是中国企业。无意中,中国企业其实已经把握了西方新的消费需求,而很多中国人不仅不以此为荣,甚至以此为耻。从中国人的消费变迁中,同样可见新消费需求变迁的脉络。红米饭、南瓜汤——红军歌谣中描绘的生活,曾经成为一种特殊生活的象征。家常饭——这是正常的生存需求。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这已经不是普通人生存需要,而是享受型的。山珍海味——这是有附加值的生活山珍海味之后是什么?在长沙,红米饭、南瓜汤已经成为另一种生活的象征;吃野菜再次成为时尚;农家饭在任何大型城市的周边都很火爆。消费变迁通常遵循下列规律:生存需要(常规需求)——生活需要(高品质需求)——心理需要(象征性需求)——象征性贬值(螺旋式上升的高品质需求)。以自行车为例,有车骑是一种需求,“老三大件”时期就是如此,这是常规需求。买一辆名牌自行车——飞鸽牌、永久牌(可能已经超出部分网友的忘记时段了)——这是高品质的需求。买一辆高价的台湾或国外的自行车——这是象征性需求。现在,中国还有多少人在乎买什么牌子的自行车,谁还会在乎自行车品牌和附加为值。如果谁炫耀自己的名牌自行车,可能会遭遇另样的目光,自行车的附加值已经贬值到底。在欧美,自行车有时比汽车还贵,骑自行车代表一种生活方式,骑自行车是为了锻炼,而不是代步。再以汽车为例,美国人买车,品牌已经不重要,因为所有美国车都是品牌车。美国人在乎的是宽敞、舒适和大马力快速启动带来的快感。欧洲人也不那么关心品牌,当然,因为几乎所有欧洲车都是名牌。欧洲人在乎环保、空间利用、停车方便。有人比喻,欧洲人买车是自己开的,中国人买车是给别人看的。欧洲人买一辆奔驰宝马,就如同中国人买一辆名牌自行车一样,谁炫耀谁有病。车是身份的象征,全世界可能只有中国人这么认为——当然,与中国同样穷的国家可能也是如此,因为本人没有考察过。在中国流行的三厢车,是使用效率最低的车。在日本,只有出租车才是三厢的——这是本人在日本观察的结果,不一定全面。在发达国家,车已经回归到它的基本功能,然而,中国人还是那么重视它的象征意义。中国人对车的象征意义的重视,只象征着一种东西——车在中国还是稀罕物。再以电视在中国的变迁为例,最初,彩电是典型的高附加值产品。为了买一台名牌彩电,省吃俭用好几年。彩电除了自己看以外,还是社区的炫耀之物——这就是心理满足。据报道,湖南常德“前首富”曾经在一面墙上垒了20台彩电,每台彩电一个频道。可能那时总频道都没有20个。这是什么心理?看官可以有丰富的联想。现在,不仅没以人炫耀彩电了,而且也不那么在乎品牌了。当然,产业集中的结果,剩下来的都是名牌——这也是发达国家的典型现象,我们眼中的世界名牌,只不过是人家眼里的普通品牌。彩电的品牌附加值彻底贬值了。我不知道海尔的价值战怎么打。如果是打给中国人看还是可以的,打给外国人看,那绝对是白打。在人家眼里,家电压根就没有附加值。不仅彩电如此,几乎所有的家庭耐用家电——冰箱、洗衣机,在发达国家眼里,附加值早已经贬值。其实,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就开始出现品牌和审美疲劳,附加值贬值现在。原因大致有三:一是二战后的物质稀缺现在完全结束,除了现在的IT行业,那时该普及的消费品已经基本普及。二是产业集中造成的普通品牌消失,名牌家常化。即剩下来的都是名牌,汽车、家电等行业都是如此。三是长期的附加值消费,造成附加值效用递减。效用递减是符合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附加值也是一种效用,凭什么不符合这个规律。在科特勒的《营销管理》中,有一个专门词汇描述这种现象,即“品牌相似”,代替以往的“品牌阶梯”,即产业集中过程中剩下的品牌都差不多,消费什么品牌没什么值得骄傲的。尽管20世纪70年代后就已经出现了品牌附加值递减现象,但已经实现寡头垄断的多数行业,基于“共识”而维持着这种状态,即大家都在卖附加值,消费者想买低附加值的产品,对不起,没有。沃尔玛洞悉了这一点,打破了美国零售业界的“共识”,所以,沃尔玛得以成为世界500强之首。中国的改革开放,打破了欧美垄断寡头对附加值的垄断状态。以往的任何一个小国,其产量都不足于对世界市场进行颠覆。强大的“中国制造”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颠覆垄断寡头们的附加值。个别消费者购买中国的低附加值产品,那可能是例外,是特例。全世界都乐于购买中国的低附加值产品,那就一定反应了一种趋势。趋势已经发生,而有太多的我视而不见,反而视为另类。中国已经靠低附加值行销世界,还有那么多人骂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已经把世界垄断寡头们逼到墙角,还有那么多人认为中国企业错了。我一直反复强调,品牌消费是不自信的消费。所谓附加值,只不过是填补自己不自信空间的东西。一个国家,对品牌的渴求与经济发展成反比。越是穷国家,对品牌越追逐。中国、日本是世界上奢侈品消费居前两位的国家,那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人充满了不自信。欧洲人的自信表现在骨子里,不自信写在脸上。因为有数百年骄傲的历史,所以骨子里充满了自信,特别是在骨子里瞧不起美国人表现了充分的自信。因为近几十年作为美国的小跟班,并且现在经济不景气,所以脸上写满了不自信。美国人的自信表现在脸了,骨子里是不自信。美国人是典型的以实力说话的国家,美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孤立主义”就是其不自信的表现,美国人只要得意的时期,一定趾高气扬。日本人无所谓的自信。遇到比自已强的,就没有自信,遇到比自己弱的,就无比自信。中国人的不自信表现在骨子里和脸上,自信表现在嘴上。因为几千年自视为世界的中心,所以充满了自信。因为鸦片战争以来的失败史,所以充满了不自信。不管有自信还是没自信,但中国人嘴里一定有自信。现在流行的成功学培训,就是训练并强化中国嘴巴上的自信。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总体是自信的,因为他们已经不在乎附加值了,觉得买中国的产品并不丢脸。中国消费者总体是不自信的,把我们本来不多的钱花在所谓的附加值上,得到的是心里的自我安慰。世道已经变了,消费者需求已经变了。不要以中国人的心态看老外。中国的消费节奏已经比发达国家晚了,但我们的认识不能晚。中国企业做的是对的,不要因为不自信而放弃了成功的法宝。
本文档为【当欲望回归常规需要——与金焕民老师商榷】,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287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KB
软件:Word
页数:3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7-28
浏览量: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