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读史笔记之夏禹本纪

读史笔记之夏禹本纪

举报
开通vip

读史笔记之夏禹本纪读史笔记之夏禹本纪 1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当帝尧 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 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原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 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 ...

读史笔记之夏禹本纪
读史笔记之夏禹本纪 1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 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当帝尧 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 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原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 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 之业。 译文:夏禹,名叫文命。禹的父亲是鲧,鲧的父亲是颛顼帝,颛顼的父亲是昌意,昌意 的父亲是黄帝。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帝的孙子。禹的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没有登临 帝位,而是给天子做大臣。当尧帝在位的时候,洪水滔天,浩浩荡荡,包围了高山,漫上了 丘陵,老百姓为此都非常忧愁。尧寻找能治理洪水的人,四岳群臣都说鲧可以。尧说:"鲧 这个人违背天命,毁败同族,用不得。"四岳都说:"比较起来,众大臣还没有谁比他更强, 希望您让他试试。"于是尧听从了四岳的建议,任用鲧治理洪水。九年时间过去,洪水仍然泛滥不息,治水没有取得成效。这时尧帝寻找继承帝位的人,又得到了舜。舜被举用,代行 天子的政务,到四方巡视。舜在巡视途中,看到鲧治理洪水干得不成样子,于是在羽山海边 诛杀了鲧。天下人都认为舜对鲧的惩罚是正确的。舜又举用了鲧的儿子禹,让他来继续他父 亲鲧治水的事业。 1. 夏禹,名曰文命 夏禹,此处记载禹为夏代第一位君主,故称之为夏禹。按古代神话中说禹是上帝派到下 界来铺设土地的神,故称神禹。说土地上的山川都是他奠定的,故被奉为土地之神--社神。 古代又有洪水的传说,神话结合到传说里,禹就成了治理洪水、疏导山川、划分九州的大圣 人,故称大禹。而禹在古代的部族里,被西边的羌戎族奉为宗神(祖宗神),故称戎禹。羌 戎族中有一支发展了高度的文化,居地在崇山,故称崇禹,其族称为夏,禹就成为夏族的宗 神。又有以四岳为宗神的姜氏之戎,即羌戎的更一支,文化也较发达,加入了夏的部落联盟。 还有奉其他一些神的氏族也属这一联盟。经过各族融合,这一联盟逐渐扩大并以华夏为其有 名的族名后,宗神又上推到黄帝,姜氏之戎也上其宗神为炎帝。华夏族的黄帝成为诸神共祖, 而各族宗神实际就是各氏族的祖先。古代部落中特别杰出的首领往往以宗神的化身出现,而 且往往袭用其名,所以华夏族的部落联盟中,曾有过杰出首领黄帝、鲧、禹等。同盟部落中 有炎帝,后来由东方融合来的的又有颛顼、帝喾、尧、舜、皋陶等。有关他们先神的神话和 其本人的传说完全净化为历史后,便被司马迁采录入本篇,禹被称为伯禹,禹就成了奉舜命 治水成功,继舜为天子的夏代第一位君王夏后(后与君同义)。 文命,古代史料中,赞尧的德行为“放勋”,赞舜的德行为“重华协于帝”,赞禹的德行 为“本命敷于四海”。《孟子》以放勋称尧,《离骚》以重华称舜,《史记》皆用之,故又以文 命为禹名。其实它原是史料中赞颂之辞而非人名。 2. 禹之父曰鲧 鲧,音衮,传说中禹的父亲。据《楚辞?天问》,天地开辟之后最早的神是鲧和禹。鲧 原是夏部落联盟中姜姓族宗神,转为全部落共奉之宗神,于是由姜姓族祖先,成为夏部落杰 出首领的名字。鲧的居住地在崇(山西襄汾、翼城、曲沃之间的崇山),称崇伯。传说中成 为禹父,当由于同是夏族的宗神而鲧在禹前之故,神话中遂有鲧被舜殛死之后,从他腹中剖 出了禹的传说。 3. 鯀之父曰帝颛顼 颛顼,据《国语?楚语》,颛顼继东方鸟夷族首领少昊氏之后主政,可知原亦是东方某 一部族的宗神,演而为该部落的首领名。名因民族融合为华夏族之后,便被编排入黄帝亲系 中,成为黄帝之孙,禹之祖。 4. 颛顼之父曰昌意 昌意,据《世本》及《大戴礼记》,黄帝后裔分玄嚣、昌意二系。玄嚣传位至帝喾,产 尧、契(商祖)、稷(周祖)、挚等。昌意传至颛顼,产鲧、禹,另有裔孙舜、重黎、吴回(楚 祖)等。据《山海经》则黄帝之后裔分为五系,昌意为最大的一系,其孙颛顼之孙有祝融、 重、黎、苗氏及其他多族(禹则另属骆明一系)。可知在纷歧的神话中,昌意原亦古代重要 的一族宗神,而且起了联系西方黄帝族和东方颛顼族的作用,但关于他的资料特别少,缺乏 传说事迹。 5. 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四岳,原是姜戎氏及姜姓族的宗神(见《左传》襄公十四年及《国语?周语》),亦写作 大岳(见《左传》隐公十一年、庄公二十二年)。因篆文形近,“四”讹为“大”。采入《尧 典》后,注疏家遂就字面译为四方诸候,或主管四方诸候的方伯,意为四人,但在多数历史 文献中,四岳实为一人之名。 6. 等之未有贤于鯀者,愿帝试之 等之,和鯀同等辈的人。 7. 补注 四岳为一人无疑。一则尧舜皆谋于四岳,故四岳为近帝之官职,非为四方诸候。二则《尧 典》分职为九官,无彭祖,而亦言二十二人者,以四岳九官十二牧为二十二人。 尧问谁能治水,四岳皆曰鲧可,尧以鲧负命毁族之语而曰不可。《禹本纪》载四岳辩之 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尧典》仅言“异哉”,《五帝本纪》同。此司马迁以此语为“异哉” 注解。 尧使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待舜巡狩而见鲧治水无状,乃殛(jí 杀死: 雷殛——突遭雷击致死)之羽山以死。若仅因“治水功用不成”而殛死,其说可疑。且后文 载“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更有欲盖弭彰之嫌。用其治水,若水不息,功不成,非鲧一人 之过,四岳亦有过焉。且治水无功罢黜便可,何至于殛死?故“治水无状”一语,应有大文 章在。其眼线便在“负命毁族”一语。 东北鸟夷部族的贡品是皮衣。其进贡路线是绕道碣石山向西,进入黄河。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 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於契、后稷、皋陶。 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 穆,为纲为纪。 译文:尧逝世以后,舜帝问四岳说:"有谁能光大尧帝的事业,让他担任官职呢?"大家 都说:"伯禹当司空,可以很好地完成尧帝的勋业。"舜说:"嗯,好!"于是任命禹说:"你 去平治水土,要努力办好啊!"禹叩头拜谢,谦让给契、后稷、皋陶。舜说:"还是你去完成 这项工作吧!" 禹为人聪敏机智,能吃苦耐劳,他遵守道德,仁爱可亲,言语可信。他说话的声音自然 地如同音律,动作举止自然地可为法度,乃至重要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准则都可以从他身上得出。他勤勉 肃敬,堪称是百官的典范。 1. 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 司空,古官名。在西周金文中作“司工”,与司徒、司马同为三事大夫之一。司徒, 又称司土,主要负责管理王室土地和农业生产,有时也参与军队管理;司空又称司工,主要 负责王室的工程事务,如道路桥梁宫室建设,有时也承担刑罚事务;司马,最高军事官员, 负责军队管理和军事谋划。 应注意的是,殷代甲骨文中未见此官。在《周礼?周官》中有天地春夏秋冬六官, 分别为:天官冢宰,掌管政府官员,后因之设“吏部”;地官司徒,掌管户籍和征税,后因 之设“户部”;春官宗伯,掌管教育及祭祀,后因之设“礼部”;夏官司马,掌管军事方面, 后因之设“兵部”;秋官司寇,掌管法律和刑罚,后因之设“刑部”;冬官考工,掌管工程方 面,后因之设“工部”。“司空”便为“考工”一职。 2. 人名 契,音谢,传说为商人始祖帝喾的儿子,曾助禹治水有功,赐姓子氏,任为司徒, 封于商,地在今河南东南。 后稷:传说时代姬姓部族的祖先,名弃,传说为舜掌农事之官。 皋陶:音高尧。传说时代偃姓部族首领。相传为舜掌刑狱之官,其后裔为春秋时代 的英、六诸国,地在今安徽六安县一带。掌狱之说未必可信,但同虞舜部落有联盟关系则极 为可能。 3.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 敏给,敏捷。给,声几,敏捷之意。克,胜任,能。克勤,勤劳能吃苦。《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大禹 谟》称大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4. 声为律 意谓禹讲话的声音自然应于音律。“律”最初为定音律的管子,古人用十二个长度不 同的竹管吹出十二个确定乐音高低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音,遂称为律,故有十二律。其中六个奇数为阳律, 称为“律”;六个偶数为阴律,称为“吕”。合称“律吕”。有时总称“律”,亦称六律,实际 就是音乐中定调的音。 5. 身为度 以身作为法度。度本义为计算长度。因有一定规范,故称法度。此句是说禹的动作 举止都可成为法度。《索隐》说唐时的巫师作法时的动作犹称“禹步”,即由传说中的动作有 一定的法度程式来的。《考证》上说身之进退屈伸,合于尺度。亦可解通。 6. 称以出 意为律度量衡都以禹为标准制出。 7. 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亹,音伟,意为勤勉不倦;穆穆,肃静。纲,结网的大绳,引申为提挈众务的总纲。 纪,散乱之丝理之使有统绪。《诗?棫朴》:“纲纪四方。”《笺》:“以网罟喻为政,张之为纲, 理之为纪。”意为天下维系的大纲和治理的统绪。 8. 补注 《书》称尧之德,曰“钦明文思安安”。《史记》释之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 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称舜之德,曰“以孝闻”。称禹之德,曰“亹亹 穆穆,为纲为纪”。故尧之德如天如神,无以附加。舜之德在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禹之德 在修身。《五帝本纪》赞帝喾,曰“脩身而天下服”。禹亦如此。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 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 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 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译文:禹就和益、后稷一起奉帝舜之命,令诸侯百官征集民夫,展开平治水土的工作。 他一路上穿山越岭,树立木桩作为标志,测定高山大川的状貌。禹为父亲鲧因治水无功而受 罚感到难过,就不顾劳累,苦苦的思索,在外面生活了十三年,几次从家门前路过都没敢进 去。他节衣缩食,但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居室简陋,把资财用于修渠挖沟等水 利工程。他赶旱路乘车,走水路坐船,在泥沼中就乘木橇,在山路上行走就穿上屐底有齿的 鞋。他左手拿着水准和绳墨,右手拿着圆规和方矩,一年四季都带在身边,用于开发九州土 地,疏导九条河道,修治九个大湖,测量九座大山。他让益给民众分发稻种,可以种植在低 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赈济吃粮艰难的民众。粮食匮乏时,就让一些地区把余粮调济给 缺粮地区,以便使各诸侯国都能有粮食吃。禹一边行进,一边考察各地的物产情况,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了 应该向天子交纳的贡赋,并考察了各地的山川地形,以便弄清诸侯朝贡时交通是否方便。 1.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 益:即伯益,又作伯翳,传说为皋陶之子。赢姓族先祖,传说舜时掌管山林之官, 曾助禹治水有功,相传战国时的秦赵为其后裔。 2. 命诸候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傅土,此据今本《禹贡》,古本作“敷土”。“傅”、“敷”两字通用,其义为“布”。 旧注根据神话资料,释为禹布下了大地。然变为史事记载后,一此注疏遂改释“敷”为“分”, 说禹划分土地。《史记》加工写成“兴人徒以傅土”,则是叙禹治水,故《索隐》释“傅”为 “付”,解为“付功属役之事”,意治水中组织人力安排稳中有各项水木工程之事。 3. 行山表木 《禹贡》作“随山刊木”。“刊”有两种解释:一为在山林中刊去木皮使其白色多,做 行路的高下标识。一为随着山岭的形势,斩木通道,以便治水。《史记》用前一种解释,故 译为“行山表木”。 4. 致费於沟淢 淢,音叙,同洫,田间水道。沟淢泛指水利沟渠工程。 5. 泥行乘橇,山行乘檋 橇,今音悄,古音最。古代行于泥路上的木制乘具。形如船而短小,两头微起,人 曲一脚于其上以进。其作用当略如今天寒带由狗拉行的雪橇。 檋,音局。《集解》:檋车,谓以铁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 《正义》:上山,前齿短,后齿长;下山,前齿长,后齿短也。 6.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 准,即水准,测定平面的工具。绳,即绳墨,测定直线的工具。规,即圆规,画出 或校正圆形的工具。矩,即方矩,画出或校正方形的工具。 载四时,一说一年四季准绳规矩不离手。而《考证》说,四时为测四时以定方向之 工具,有如今天的指南针。《考证》一说看似较当。因为禹分定九州之时,必依其方位而定。 而古人以观测天象以定四方。故除了准绳规矩之外,必有确定时间方位的工具,方能划定九 州。然“载四时”一语,来自《皋陶谟》“予乘四载,随山刊木”一句。“予乘四载”,分明 是四载劳作不休之意。故“载四时”应从前解。 7. 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此句为下段禹贡总纲。地宜,即后文各州土壤特点及肥沃程度;所有,指本地特产; 山川之便利,指进贡之交通。 8. 补注 此段言禹治水之事,曰“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傅土”即是“布土”,后人引 申为“付功属役之事”。 然治水之事,非始于禹。《礼记?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 州,故祀以为社。”何谓“平九州”?《说文》曰:“水中可居者曰州。昔尧遭洪水,民居水 中高土,或曰九州。”故“平九州”一说,乃以高地之土,平低地之水。后土能治水,故后 人祀以为社。《禹贡》所载“禹敷土”之事,或与此同。且《淮南子》曰:“民皆上丘陵,赴 树木。”又曰:“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所谓“聚土积薪”者,或 即为“敷土”之说。《淮南子》赞禹治水之功,曰“使民得陆处”,此亦可为“敷土”注脚。 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非在其勤勉,而在其畏惧,故曰“不敢入”。文中言禹 之所作为,曰:“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此所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是也。且禹“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亦非先天而成。其眼线皆在“禹伤先人父鲧功之 不成受诛”。鲧之受诛,又非在“治水功不成”,而在“负命毁族”一语。可见族内派别之争, 甚是激烈。禹之所以十三年不敢入家门,皆因于此。 “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此处有误。《皋陶谟》载:“予 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 所谓“鲜食”者,山林鸟兽之鲜肉,而非难得之食。益为虞,管理山林鸟兽之事;弃为稷, 管理播种百谷之事。故益授民以鸟兽鲜食,稷授民以播种百谷之法。百谷为艰食,盖因洪水 未治,播种艰难。故先鸟兽而后百谷。《尚书》所载为宜。 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脩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至於衡 漳。其土白壤。赋上上错,田中中,常、卫既从,大陆既为。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海。 译文:禹治水及考察是从帝都冀州开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壶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和 岐山。治理好太原地区,一直到太岳山之南。修治好覃怀之后,又继续修治了衡漳水。常水、 卫水都随河道疏通了,大陆泽也修治完毕。(按这两句原错简在“田赋”下,今译文移正。) 冀州的土质色白而松软,土地的肥沃程度为中中,即第五等(按此句原错在赋下,今译文移 正),而这里的赋税属上上,即第一等,不过随当年的丰歉也杂有第二等。东北鸟夷部族的 贡品是做衣服用的珍禽异兽皮毛。他们遵海路入贡,在沿海岸(辽东湾西岸)向南航行的航 道上,看到碣石山便右拐向西,进入黄河。 1. 冀州 传说中尧舜禹的帝都所在。其境相当于今山西全境(西为雍州),河南省黄河以北(南 为豫州),天津河北一线古黄河以西(东为兖州)和内蒙古阴山以南,西至托克托,东及辽 宁省辽河以西(东为青州)。这是《禹贡》作者假想的王畿。自此句起,直至“以告成功于 天下”句止,转录汉今文本《尚书?禹贡》全文。 2. 既载壶口 载,从事。既载,已经从事治水。壶口,山名,在今山西吉县西南黄河河道上,是一 有名险要处,有惊涛骇浪奔泻而成的瀑布。 3. 治梁与岐 梁,山名,临黄河河道,即今山西河津之西,陕西韩城东北九十里的龙门山的南山。 岐,山名,临黄河河道,在今山西永济之北、临晋镇之西,陕西河阳之东。 4. 既脩太原 太原,地名,指中条山以北,太岳山和吕梁山南脉以南,横卧在晋西南的运城盆地和 临汾盆地。 5. 至于岳阳 岳阳,地名,指山西太岳山以南的大片地区。 6. 覃怀致功 覃,音坛。覃怀即汉河内郡怀县境,在孟津东北,太行山之南,沁水之东,淇水之西。 即今武涉,沁阳,修武一带。 致功,《禹贡》作底绩,《史记》译其义。 7. 至於衡漳 衡漳,水名,即横漳,亦即浊漳。浊漳水出山西长子西南,东经襄桓、黎城等县,自西 向东横行,至林县、涉县之交漳口,与发源于山西昔阳自北南来的清漳水合,出太行山东行。 原亦称降水,周时在今河北肥乡。曲周二县间注入古黄河。其后迭经入河入海的变迁,今漳 水至河北大名合于卫河以通运河。 8. 其土白壤 白壤,柔土为壤。近代治土壤者以砂质盐渍之土为白壤。《汉书?沟洫志》载战国时 漳水溉邺,民歌“终古舄卤兮生稻粱”。舄卤即盐渍土。宋儒指出,《禹贡》所记土壤,只是 各州代表性的主要土壤。 9. 赋上上错。 “赋”,王朝向人民征取税物之名。“上上”,九等中第一等。“错”,杂出。是说岁有丰 凶,可以杂出次等赋。 《禹贡》所记经济资料,大抵为东周一些实际情况的反映。冀州田虽第五,但由于此州 除田亩生产外其它经济较发达,故赋税最多。各州赋入的高低,即由各地总的经济繁荣程度 所决定。 10. 田中中 田为九等中第五等。《禹贡》中各州田亩等次的顺序是:雍、徐、青、豫、冀、兖、 梁、荆、扬。从这一顺序大体可以看出,它反映了从事农业经济的周代,在华夏这块大地上, 由于各地开发先后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农业生产水平差异。 按,各州的介绍皆按土、田、赋的顺序,独此田错在赋下,故译文移正。 11. 常、卫既从 常,水名,《禹贡》作“恒”,二字意义同,《史记》避汉文帝讳改。恒水出今河北曲 阳县,东入发源于山西浑源县的滱水,滱水遂亦称恒水。原自文安县注入古黄河。今名唐河, 经唐县、定县、清苑,至安新汇于西淀(白洋淀)。 卫,水名,出今河北灵寿县,南入发源于山西繁峙的滹沱河,滹沱河遂亦称卫水,原 也在文字入河,今经正定、藁城、深泽等地,过献县合滏阳河为子牙河,至天津合北运河入 渤海。 常卫既从,或释从其故道,或释从黄河走,总之是说已流泄了。 12. 大陆既为 大陆,古湖泽名,又称巨鹿泽,亦有广阿、大麓、沃川等名,以其地古代有巨大森林 区得名。据近年地下水探测,今巨鹿、南宫、冀县、束鹿、宁晋、隆尧、任县间有一古大湖 泊遗迹,即其址。秦以后渐缩为二泊:北为宁晋泊,受洨河、汦河诸水;南泊仍名大陆,受 洺何、沙河、滏阳河诸水,东北合滹沱河为子牙河以入海。大,音太。既为,已耕作,《禹 贡》为“既作”。 "常、卫既从,大陆既为”两句为错简,应在“至于衡漳”下,“其土白壤”上。译文 移正。 13. 鸟夷皮服 鸟夷,或称岛夷,我国古代东北少数民族。一说因其祖先尊奉鸟图腾故得名。今山东、 河北两省也是古鸟夷居地,发展到淮水流域的称淮夷、南淮夷。“皮服”,指鸟夷所贡供贵族 服用的珍禽异兽的皮毛。 14. 夹右碣石 鸟夷入贡,沿辽东湾西岸海上向南航行,至当时尚在海滨今河北省乐亭县境南,便右 转向西航行于渤海北岸之下,最后入于河。碣石是在航行道上正右拐时作为转航标志的乐亭 海边特立之石,故说“右碣石”。(后来几个帝王登临以“观沧海”的碣石,是乐亭、昌黎以 北的碣石山。) 15. 入于海 《禹贡》作“入于河”,《史记》原文应亦为“河”,传刻误为“海”。《禹贡》各州贡道 最后都达于河,即达于帝都冀州。 16. 补注 本段以下数段,为禹治水划分九州之地形图貌,故附以地图,以便理解。 图一,禹贡九州图 图二冀州治理图 济、河维沇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雍、沮会同,桑土既蚕,於是民得下丘居土。其 土黑坟,草繇木条。田中下,赋贞,作十有三年乃同。其贡漆丝,其篚织文。浮於济、漯, 通於河。 译文:济水和黄河之间是沇(兖)州:黄河下游的九条河道都已疏通,雷夏洼地已蓄积 成了一个大湖。雍水和沮水汇合流入雷夏泽中,能种桑的土地上已经养了蚕,于是民众都能 从山上搬下来定居在平地上。沇州的土质发黑而且肥美,草长得茂盛,树木高大。这里田地 属中下,即第六等,赋税属下下,即第九等,经过十三年的整治之后,才赶上其他各州。这 一地区进贡的物品是漆、丝,还有用竹筐盛着的有花纹的锦绣。进贡时走水路,由济水进入 漯水,然后进入黄河。 1. 济、河维沇州 沇州,《禹贡》作兗州,音眼。此句说济水以北古黄河以东为沇州。州境包括今河北 省黑龙港地区及其以南。即自今天天津、静海、文安、献县、冀县、南宫、巨鹿、曲周、魏 县上线以东(其西与北为冀州),南至古济水以北的今天山东北部、西部,即今小清河以北 和黄河西北(其南为青州、徐州),还有河南省至封丘、延津、浚县、内黄以东的东北一角 (其西南为豫州),其东则为渤海。 2. 九河既道 古黄河至今浚县大伾山北注入大陆泽,然后至泽东北出,分播为九条河以入海。 近年河北省勘测地下水,探明黑龙港地区即古大陆泽之东与北,直至海滨,有九条 古河道带掩于地下,说明此地区地形客观存在着九条河道带,能为古黄河水播为九道入海之 路,足证古九河是存在过的。 3. 雷夏既泽 雷夏,古湖泽名,在今山东省菏泽县东北六十里。宋时已涸。 4. 雍、沮会同 雍、沮二水名,都出于山东省鄄城、菏泽二县间的古沮洳地,注入雷夏泽,至宋时 亦涸。雍,《禹贡》作“灉”。会同,指二水同入泽中。 5. 桑土即蚕,於是民得下丘居土 《禹贡》作“是降丘宅土”。“宅”即“居”。伪《孔传》承此释云:“大水去,民下 丘居平土,就桑蚕。” 6. 其土黑坟 坟,膏肥的土壤。黑坟,当是一种含有黑色植物腐质肥料的砂棕壤。 7. 草繇木条 繇,抽也,此指植物萌长繁茂。条,长条修畅之意。孔颖达释云:“繇是茂之貌,条 是长之体,言草茂而木长也。” 8. 赋贞 “贞”为“下下”之讹。因“下下”古篆作重文“下二”,写误为“正”,再讹为“贞”。 9. 作十有三年乃同 治理耕作兗州十三年然后同于其它各州。 10. 其贡漆丝 兖州在周时的特产是漆与丝,故作为贡品。 11. 其篚织文 篚,音非,三声,即筐。织文,有文采的丝织物。 12. 浮於济、漯 浮,不经过陆路,以船循水道转入另一水道而行称为浮。 济,古水名,字本作“泲(音几)”,亦作“沇(变而为兖,兗)”。此水出王屋山称 沇水,至温县称济水,即于此入黄河。河自此处对岸荥阳南出一支津,古人误以为济水横过 黄河,东北流经今山东省入渤海。古时以其与江、河、淮为独立入海的四大河流,称“四渎”。 王莽时济水涸,隋唐时合菏泽水,汶水入济故渎,称为清河,亦沿旧称为济水。今济水已不 存,其故渎自历城以上现为黄河下游河道,历城以下则为小清河。 漯,音太,原作“湿(亦音太)”。古大河自今浚县大伾山折而北流,在此分出它的 最大支津漯水(别称武水、会水、土河、源河),历今濮阳入山东境,经今范县、高唐、济 阳、高青等县至马常坑(今利津南的古海岸线边)入海。在今茌平东之四渎津以小支津与济 水相通。汉元光三年河水从濮阳北的顿丘东徙,入占漯川,至范县北的委粟津离开漯水东南 流,数百里后,复折而北至高唐东,横绝漯水北去,直至渤海郡入海,分出一部分水由漯河 下河道入海。至北魏时漯水渐辍流,至北宋全涸。今范县以下至济阳间的徙骇河和济阳以下 至利津间的黄河为漯水故道。 13. 通於河 通,《禹贡》作“达”。河指古黄河。在春秋以前,河自今浚县大伾山折而北行。其 主河道过大陆泽后歧为九河东北至今天津南北入海。兖州贡物可由济水运至今荥阳境入河, 也可由漯水运至今浚县境入河,也可由济入漯再入河。 14. 补注 兖州田中下而赋下下,盖因此处九河汇集,水灾尤为严重。故农耕不兴。禹治理此 州先通九河于海,再为雷夏,以汇雍沮之水。则水患轻而民可耕作桑蚕也。故言作十有三年 乃同。 惟下为兖州治理图。 海岱维青州:堣夷既略,濰、淄其道。其土白坟,海滨广潟,厥田斥卤。田上下,赋中 上。厥贡盐絺,海物维错,岱畎丝、枲、铅、松、怪石,莱夷为牧,其篚酓丝。浮於汶,通 於济。 译文:大海到泰山之间是青州:在这个地区堣夷平治之后,淮水、淄水也得到了疏通。 这里的土质色白而且肥美,海滨一带有宽广的咸卤盐场。田地属上下,即第三等,赋税属中 上,即第四等。进贡的物品是盐和细葛布,海产品多种多样,还有泰山谷地生产的丝、大麻、 铅、松木、奇异的石头,莱夷地区可以放牧,所以,那里进贡畜牧产品,还有用筐盛着的柞 蚕丝。进贡时,走水路,由汶水转入济水。(再由济入河。) 1. 海岱维青州 海,指今渤海、黄海。岱,为古时对泰山的称呼,亦称“岱宗”。青州地跨渤海,西 南直至泰山之间,凡渤海东北的辽东和泰山以东的山东半岛,都是青州。州境东面当以鸭绿 江与朝鲜分界,南面则以泰沂山脉及汶水与徐州分界,西面南段以古济水(即今黄河和小清 河)与兖州分界,西面北段以辽水与冀州分界,北面则随堣夷(主要指肃慎族)所至之境为 界。 2. 堣夷既略 堣夷,古代东方九夷总的称呼。大抵以诸候自己图腾遗习称鸟夷,以其居东方海堣 称堣夷,以其族属多称九夷。此处所述的是指居住在辽东的那一部分少数民族。“堣”,音愚, 《禹贡》作“嵎”,《五帝本纪》作“郁”。“略”,治理,封略,即划定疆界。此句说已给青 州境内堣夷划定疆界,使之安定居住。 3. 濰、淄其道 濰,音维,水名。《说文》云:“濰水出琅琊箕屋山。”即今山东莒县潍山。水自潍山 东至诸城县北流,历高密、安丘、潍县,至昌邑东北入海。 淄,水名,出今山东益都县西南原泉,北过临淄后,至博兴之东入济水。东汉时因 济水流向改变,三国时所见淄水在广饶北入巨淀泊,自泊北出后,时水会渑水来往,折而东 北,由马车渎(今博兴东)入渤海,则淄又与济会。隋唐至北宋或入海或入济无定说。金代 济水下游合时水为小清河,淄水遂于今寿光西境过清水泊(即汉巨淀泊)入小清河,迄于近 世未变。 4. 其土白坟 白坟,色较浅的膏肥土壤。古人称浅色为白。有土壤学家认为,此地今虽多棕壤, 然古多森林,所积腐植质因沿海湿润而较丰,但为酸性,成为灰壤,或即白坟。 5. 海滨广潟,厥田斥卤 此两句《禹贡》作“海滨广斥”。“斥”在不同本中作“澙(音细)”、“泽”、“广”, 义皆为咸卤。《史记》用“澙”字。段玉裁指出,“厥田斥卤”四字为衍文。“斥卤”系“澙” 字之注,误为正文,后又有人据《禹贡》增“厥田”二字足之,而与《史记》中“厥”皆改 作“其”之例不合。段说是。林之奇指出,此州之土平地皆白坟,海滨则弥望皆斥卤。旧皆 以为此句指盐场,现代土壤学家则谓指盐渍土。结合下文贡物首为盐,释为盐场更为合适。 6. 厥贡盐絺 絺,音痴,精细的葛织物。 7. 海物维错 维错,指多种多样。亦有说法“维”意“与”,“错”即磨玉的砥石。此句意为青州 贡物包括海物与砥石。 8. 岱畎丝、枲、铅、松、怪石 畎,音犬,沟、谷。岱畎即泰山的沟谷。枲,音洗,麻。细分则麻的雌株为枲,雄 株为苴(音居)。“怪石”,怪异之石,或解为似玉之石,以制成石圭供贵族盟书之用。《尔雅?释 地》说,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闾之珣、玗、琪。医巫闾山在辽东,界于冀青之间,说明辽东 以玉石擅美,故以之为贡。 9. 莱夷为牧 莱夷,周以前即已住在山东半岛的少数民族。今山东境内以“莱”命名之地甚多, 即其遗迹。 “为牧”,《禹贡》为“作牧”,意为“进献”。此处述说进贡之物,故“为牧”意为以 畜产为贡。 10. 其篚酓丝 酓,音眼,《禹贡》作“檿”。酓为同音假借。“檿”,山桑,柘属。山桑上有野蚕食 桑成茧,莱人称为山茧。至今山东犹盛产柞蚕丝,即此。 11. 浮於汶 汶,间问,水名。源出今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合诸支流称“五汶”,至大汶口 又受源出新泰县之小汶,西过宁阳北,现西至东平县安山入济水。汉时济涸,《通典》载汶 水合菏泽水入济之故渎大清河。元明两代先后筑堽城、戴村两坝尽遏汶水以济漕运,遂全泯 入济故道,汶水乃成为勾通南北大运河中段的主要水源。清咸丰间河决铜瓦厢,挟汶水复循 大清河入海。今大汶河即基本依古汶河流径,惟向西先流入东平湖,再汇入黄河。 12. 通於济 根据上文兖放的济通于河,青州贡物由汶水通济水以入河。 13. 补注 图青州治理图 海岱及淮维徐州:淮、沂其治,蒙、羽其蓺。大野既都,东原厎平。其土赤埴坟,草木渐包。 其田上中,赋中中。贡维土五色,羽畎夏狄,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臮鱼,其篚玄 纤缟。浮于淮、泗,通于菏。 译文:东边沿海、北边是泰山,南边至淮水之间的地域是徐州:在这个地区治理了淮水 和沂水,蒙山和羽山也可耕种。大野泽已汇集成湖,东原的水也都退去,地已平复。这里的 土质呈红色,有粘性而且肥美,草木丛生,渐渐繁茂。田地属上中,即第二等,赋税属中中, 即第五等。进贡的物品是供天子筑坛祭天用的五色土,羽山谷中的五色雉羽,峄山南面生产 的可用以制琴瑟的良材名桐,泗水之滨浮石制的石磬,淮夷的珍珠和鱼类,还有用竹筐盛着 的纤细洁净的黑白丝绸。进贡时,走水路通过淮水、泗水,然后转入菏水。(再由菏入济以 通河。) 1. 海岱及淮维徐州 “淮”,水名,古为四渎之一。源出今河南桐柏县西北胎簪山,东过桐柏大复山,经今 信阳至淮滨入安徽境,东过五河入江苏境,经盱眙、淮阴至涟水(古淮浦县,在海滨)入海。 唐以后渐言其多灾。宋熙宁间河水一部分由泗水入淮,金明昌中河水夺泗入淮,元至正后河 水全部夺淮入海,历明代,河入淮之处逐渐下移,而灾亦不绝。由于明代洪泽湖形成,淮水 入洪泽湖,北出清江口分为东入海南入运两道,黄河夺其东入海之道。清咸丰间河北徙,于 是为黄河所夺之道遂淤涸,惟余南入运河水道。新中国虽在淮阴以下修浚新淮河东入海,但 淮水主流仍由洪泽湖经“三河引洪道”过高邮湖随运河南入长江。此外可利用新开苏北灌溉 总渠及淮沭新河以泄洪。 “徐州”,是古代淮夷中的徐人居住地区。州境包括泰沂山脉以南和汶水以南并以今巨 野、金乡一线为西境的鲁南地区(其北为青州,西为兖州),以砀山、宿县、怀远一线为西 境的皖东北地区(其西为豫州),以及淮河以北的苏北地区(其南为扬州),其东临黄海。汉 徐州刺史部治郯,三国迁彭城,即今徐州市。又由州域名变回为城邑名。 2. 淮、沂其治 “沂”,音疑,水名。出今山东沂源县,南经沂水、临沂、郯城等县,至江苏邳县入泗 水。金明昌间黄河夺泗入淮,沂随之入河淮水道。元至元间泗水在兖被遏人洸西南流,沂离 泗自邳县独入运河,历明至清不合泗,而在泗水东面南行至宿迁境汇为骆马湖,再南入运河。 清前期又移至骆马湖北入运河。新中国治理淮河水系,以沂水沿骆马湖之东继续向东流,与 沐水相会后,再向东开新沂河入海。 3. 蒙、羽其蓺 “蒙”,山名。在今山东平邑县之东,蒙阴县之南,费县之北,自西北向东南绵亘百余 里。“羽”,山名。在今江苏赣榆县东南,据说以产雉羽得名。“蓺”,义为种植。 4. 大野既都 “大野”,湖泽名,古又名巨野泽,在今山东巨野县北,嘉样县西北,梁山县南。全泽 最大时纵三百余里,横百余里,古时济水入此。其北部至宋时称梁山泊,东部则为南旺湖。 五代后河水徙经巨野。元末黄河全部南徙入淮,大野泽区域淤积泥沙干涸成陆。“都”,《禹 贡》作“猪”,亦作“潴”,皆音猪,为聚集之意。此处指水所潴聚。 5. 东原厎平 “东原”,地名,在今山东肥河以南的东平、汶上、宁阳诸县境,亦即古大野泽东北, 今东平湖东南,汶水自北向南的下游两侧地,“厎,音纸,致。“厎”,水去后其地已致平复。 6. 其土赤埴坟 “埴”,音制,粘土。“赤埴坟”,赤色粘性肥土。徐境丘陵地为发育于第四纪洪积红色 粘土层之棕壤,当即赤埴坟。《中国土壤图》亦载此地区有棕壤,惟稍甫则有褐土及砂姜黑 土。《禹贡》所载当指其棕壤。 7. 草木渐包 “包”,《尚书》古文本作“苞”,丛生之意。“渐包”,草木逐渐滋长至于繁茂丛生。 8. 贡维土五色 “土五色”,古代封国必建社以“示有土”,常以青、赤、白、黑、黄五色土按东南西北 中五方建立社坛。《逸周书?作雒》已有此记载(惟黑作骊),系以某一方之土焘以黄土,苴 以白茅,以为该方封国之社。据长沙出土战国增书,以五色与五方相配,但还没有配五行, 与《管子?幼官》等篇同,可知这是在“五行说”形成以前的事。《禹贡》载徐州贡五色土, 汉以后历代王朝一直遵行,唐《元和志》、宋《寰宇记》犹载徐州有此贡,一直至今北京所 见情代社坛仍存五色土遗迹。 9. 羽畎夏狄 “狄”,《禹贡》作“翟”,此处“狄”同音假借为“翟”。“翟”,雉鸟的总名。古人以雉 鸟羽毛供旌旄舞饰之用。“夏”,五色五采。“夏翟”,雉鸟羽毛的总称,指五色雉羽。“羽畎 夏狄”,羽山谷中所出的五色雉羽。 10. 峄阳孤桐 “峄”,音意,山名。“峄阳”,一说峄山之阳,一说山名峄阳。其山所在地,一说在今 江苏省邳县西,名葛峄山,简称邳峄;一说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与凫山并立,秦始皇刻峄 山碑即此,简称邹峄。注疏家多主邳峄说,地理书多主邹峄说。其实,自邹县峄山起,山脉 向东南络绎于邹县、滕县、薛城一线之东,至旧峄县(地当邳县西北)而成余脉,邹峄、邳 峄原迤逦相连。正如太岳山南称岳阳,邳峄之境自可称峄阳。习称既久,则又称峄阳山。“孤”, 特。文献中多说峄山之阳岩上特产名桐为造琴良材,用为贡物。 11. 泗滨浮磬 “泗”,水名,自北而南纵贯《禹贡》徐州全境。源出今山东泗水县东陪尾山,经曲阜、 兖州西南至汉方与(今鱼台县东)会菏水,折而东南过江苏徐州市、邳县,至泗阳县南入淮 水。隋唐时自开封引汴水东出至徐州人泗。宋时称泗水为南清河。金明昌间河自大野泽以南 入泗以趋淮。元时河行汴梁至徐州夺泗入淮。另于兖州筑闸遏泗水上游至今济宁为济州河以 供漕运。明代起,济宁以南泗水故道因两侧低山丘陵下泻水日益积潴,出现独山、南阳、昭 阳等湖,清代又出现微山湖,鱼台以南至徐州原泗水皆沦入此诸湖中,其自徐州市以南至洪 泽湖的废黄河则为古泗水下游故道。现存泗水过兖州市后流入南阳湖东之运河,合其全程只 是汉方与以东的古泗水上游。 “浮磬”,一种可以为磬的石头,古人称它为俘磬,专产于泗水吕梁洪及下邳磬石山一 带,后亦采近境灵壁之石,皆称“泗滨浮磬”,为此州特贡。至唐时一度改用陕西华原磬石, 至宋代复用灵壁磬石,供王朝庙堂乐队作编磬之用。 12. 淮夷蠙珠臮鱼 “淮夷”,甲骨文中作“佳夷”,是我国古代属于东方鸟夷族的少数民族。早先主要居今 山东潍水一带渤海南岸,并及渤海西岸。商时己有一部分迁今淮水流域。大部至周初犹居山 东境,被周公东征击败后,始迁淮水流域建立三十余国,称南淮夷,余邾、莒、滕、薛等小 国在鲁境。淮夷中徐国最强大,带领诸国抗周,势力不敌时则屈服。文献及金文有向周献贡 资料,为《禹贡》所记淮夷贡物之历史根据。 “蠙”,音贫,又音皮,蚌的别名,又叫真珠贝。“蠙珠”即蚌珠,通常叫珍珠。《鲁颂?泮 水》云:“憬彼淮夷,来献其琛。”可知淮夷以珍珠名物为贡,历史已久。“臮”,音记,意为 及,与。《禹贡》作“暨”,此《史记》稍讹变。 13. 其篚玄纤缟 “玄”,赤黑色。“纤”,黑色经纱白色纬纱织成的细织物,古亦称细缯。“缟”,素色丝 织物。“玄纤、缟”,赤黑色的细缯和白色的绸帛,自古至唐宋时代皆为徐州名产。 14. 通于菏 “菏”,古人误以为黄河,故误作“河”,今本《禹贡》亦误,《说文》及《水经注》所 引《禹贡》原文作“菏”。“菏”,水名。出今山东定陶西南境,合济水至定陶东北汇于菏泽, 复自菏泽东出。经金乡、鲁台入于泗水。徐州贡道依次由淮、泗、菏、济、漯以通于黄河。 菏泽至北宋已涸,菏水至金、元时渐湮废,明初因其故道复浚使入泗,大致即今万福河河道。 (《汉书?地理志》除载出自卞县之泗水外,并误称此水为泗水。) 15. 补注 图一:徐州治理图 淮海维扬州:彭蠡既都,阳鸟所居。三江既入,震泽致定。竹箭既布。其草惟夭,其 木惟乔,其土涂泥。田下下,赋下上上杂。贡金三品,瑶、琨、竹箭,齿、革、羽、旄,岛 夷卉服,其篚织贝,其包橘、柚锡贡。均江海,通淮、泗。 译文:北起淮河,东南到海之地是扬州:彭蠡之域已汇集众水成湖,成了鸿雁南归时 的息东之地。彭蠡以东诸江水在那里入海,太湖水域也就获得安定了。于是竹林密布,野草 繁茂,树木高大。这里的土质湿润。田地属下下,即第九等,赋税居下上,即第七等,有时 可居第六等。进贡的物品是三色铜,瑶、琨等美玉和宝石,以及竹箭,还有象牙、皮革、羽 毛、旄牛尾和岛夷人所献的一种称为“卉服”的细葛布衣服,以及用竹筐盛着的有贝形花纹 的锦缎,有进根据朝廷的命令进贡包好的橘子、柚子。这些贡品都经由大海、长江进入淮河、 泗水。(然后再沿徐州贡道入于河。) 1. 淮海维扬州 北起淮河,东南到海是扬州。据晋以后历唐至清的研究,再断以《禹贡》本文, 扬州之境包括淮水以南的今江苏、安徽两省境,江西、浙江、福建三省全境,及粤东一角和 岛夷所居海上以台湾为主的大小岛屿。其东南临海,其北以怀远以东之淮水与徐州分界,其 西北以怀远以西之淮水再循皖西边界南下至霍山西境与豫州分界,其西则沿霍山以南皖省西 界,再循江西省西界南下,至粤东潮阳一线与荆州分界。 2. 彭蠡既都 “彭蠡”,泽名。旧释以为今鄱阳湖,则在长江以南,与下文“道九川”所说“东 汇泽为彭蠡”的方向不合。按《史记?孝武本纪》及《封禅书》说汉武帝“自寻阳出枞阳, 过彭蠡”,则正居长江之北,今安庆、宿松、广济之间的源湖、龙湖等五六湖即其地,而《水 经?赣水注》说“赣水总纳十川,同臻一渎,俱注于彭蠡,而北入于江”,则又知今江西境 内诸水总汇为赣江,北注彭蠡。似此彭蠡当时主要在江北,但其范围亦及于江南以承受赣水, 直至西汉尚如此。其逐步向南发展,当在人东汉以后。“蠡”,音理。 3. 阳鸟所居 “阳鸟”,雁,是一种候鸟。古人见鸿雁九月南飞,正月北飞,随太阳进退,故 称阳鸟。“所居”,指彭蠡泽为阳鸟所居。《书集传》说阳鸟“惟彭蠡洲渚之间,千百为群”, 是古人观察到雁群入秋栖于彭蠡湖一带。宋林之奇以为阳鸟可能为地名。然此两句言阳鸟居 彭蠡,意甚明。 4. 三江既入 “三江”,自汉以来对“三江”解释最纷乱,依北江、中江、南江顺序举出的不同 三江之说约计有十一种。而对此三江流经之分合复有二说,一说由彭蠡分而为三以入震泽, 再分力三入海(《书疏》释伪《孔传》)。一说由彭蠡分而为三以入海,不入震泽(郑玄)。凡 此争议,无一正确。由于《禹贡》作者为西北人,对西北各水(除出自神话者外)虽较次要 者尚能正确记载,对于东南山水过于隔膜,遂多捕风捉影,如说汉水与江水平行入海,即其 大谬。其实当如《河渠书》、《货殖列传》所说“三江五湖”,皆概指,非实数,自不能对原 来都不准确的说法,去寻求其中某说为准确。大抵“三江”只是泛指彭蠡泽以东长江及其支 流诸水。 5. 震泽致定 “震泽”,即今太湖。《左传》称笠泽,《汉志》称具区。 6. 竹箭既布 “竹箭”,《禹贡》作“筿簜(音晓荡)”。筿即竹箭,簜为大竹。《尔雅?释地》 说:“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长江流域皆盛产竹,东南尤以竹擅称,故《禹贡》特记 为扬州名产。“竹箭既布”,此州水已平,遍地布满丛生的竹子。 7. 其草惟夭,其木惟乔 “夭”,花草少艾美盛貌。“乔”,高,指树木高大。 8. 其土涂泥 “涂泥”,指水湿泥淖地的泥土,《中国土壤地理》释为湿土。《中国土壤图》自 淮水以南至于浙江大片土地以及福建一些地区都是总称水稻土的各种泥土,即此涂泥。 9. 赋下上上杂 “杂”,《禹贡》作“错”,与冀州同。“下上”,第七等,但可浮动杂出为第六等。 此反映出这一后来生产发达的有名鱼米之乡,在《禹贡》时期生产水平还低。 10. 贡金三品 “金”,古代以铜为金。孔颖达引郑玄释“金三品”为铜三色,其说正确。其他 注疏家皆释为金、银、铜,不合古代实际。 11. 瑶、琨、竹箭 “瑶、琨”,或以为二物,一释瑶,玉之美者;琨,石之美者(《说文》)。一释瑶、 琨皆美玉(伪《孔传》)。或以为一物,瑶琨,美石似玉者(《书疏》引王肃说)。此处与竹箭 一物并称,似二字为一物。 12. 齿、革、羽、旄 “齿”,即牙。“革”,皮革。古代齿革连举,往往指象牙、犀革等珍贵之物,供 贵族器物之用。“羽”,珍禽之羽,古人往往用孔雀、翠鸟、雉鸟之羽。“旄”,旄牛之尾。二 者用为舞饰和旌旗之饰。自“金三品”至此二物,皆扬州有名贡品。 13. 岛夷卉服 “岛夷”,东南海中大小岛屿上的少数民族。“卉”,音惠,各种草的总名。“卉服”, 旧皆释为“草服葛越”。“葛越”,古时南方布名,用葛织成。南朝时有“蕉葛升越,弱于罗 纨”之语,是一种被誉为比丝织品更柔弱的织物,当是用葛麻之类的纤维织成的织品,与北 方鸟夷的皮服各适合于其环境。古人夏葛冬裘,此适于夏季服用,作为一种地方特产而为贡 物。 14. 其篚织贝 “织贝”,《诗?巷伯》“成是贝锦”《毛传》:“贝锦,锦文也。”郑玄释“锦文” 云文如贝文。又释《禹贡》此句亦云:“贝,锦名。”并云:“凡为织者,先染其丝,乃织之, 则文成矣。”意谓丝织品上仿织贝的花纹,称为“织贝”,发展成为后世美丽的锦缎。这是通 常的解释。今知台湾高山族有切贝壳至薄,成小圆片,钻孔用线串为饰物,古《穆天子传》 赐物亦有“贝带”,似此又可认为是“织贝”。今译文暂从旧释。由卉服、织贝,可以看出古 时东南海上岛民与中央王朝的经济联系。 15. 其包橘、柚锡贡 (16)“锡”,一般释为“命”、“赐”。旧皆释“锡贡”为待赐命乃贡,意谓为了 避免扰民,橘柚不作常贡,待王朝命贡才贡。此望文解释,不合统治者赋敛常情。古代动词 主动被动不分,“锡”字上对下,下对上通用。荆州“九江入锡大龟”,即是纳贡大龟,此“锡 贡”亦同,只是说橘柚易坏,把它包好进贡。 16. 均江海,通淮、泗 “均”,《禹贡》作“沿”,《史记》译用“均”字,其义同“沿”。 17. 补注 荆及衡阳维荆州:江、汉朝宗于海。九江甚中,沱、涔已道,云土、梦为治。其土涂泥。 田下中,赋上下。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砺、砥、砮、丹,维箘簬、 楛,三国致贡其名,包匭菁茅,其篚玄纁玑组,九江入赐大龟。浮于江、沱、涔、汉,逾于 雒,至于南河。 译文:荆山一线到衡山以南的地域是荆州:长江、汉水在此人大会合注入大海。洞庭 湖的水系大定了。江汉二水的支津沱水和涔水业已疏导,云泽、梦泽也治理好了。这里的土 质湿润,田地属下中,即第八等,赋税居上下,即第三等。进贡的物品是珍禽的羽毛、旄牛 尾、象牙、异兽皮革、三色铜,以及椿木、柘木、桧木、柏木,还有粗细磨石,可做箭头的 砮石、丹砂,特别是可做箭杆的箘竹、簬竹和楛木是汉水附近三个诸侯国进贡的最有名的特 产,还有包裹着和装在匣子里的供祭祀时滤酒用的青茅,用竹筐盛着的彩色布帛,以及用于 佩玉的饰有玑珠称为“玑组”的绶带。更有九江进贡的大龟。进贡时,经由长江及沱水、涔 水等支津,通于汉水,转行一段陆路再进入洛水,然后转入南河(冀州以南的黄河)。 1. 荆及衡阳维荆州 “荆”,山名。据《汉志》,《禹贡》南条荆山在南郡临沮县东北,即今湖北南漳县 西境,为大巴山东段的东端大山,迤逦于鄂西山地之最东,形成与鄂东丘陵的分界。在《禹 贡》中为荆豫两州的分界。下文雍州有与岐山并举的荆山,乃北条荆山,与此非一山。但人 类有将旧居地名移称新居地的习惯,此南条荆山之名当是由北条荆山移来。 “衡阳”,衡山之南。衡山在今湖南省衡山县境,一称峋嵝山。汉武帝始定“五岳”, 所定南岳系今安徽霍山而非衡山,至汉宣帝犹沿之。然《史记?封禅书》中衡山已为南岳, 相沿至今。(文献中另有以九嶷山或武夷山为衡山,亦有据《山海经》以今河南省南阳县的 雉衡山为南岳,皆据传说比附。) “荆州”,州以荆山得名。楚国被称为荆,亦因居于荆山之故。荆州地境包括荆山 以南的今湖北省境和湖南全省,南及广东之地。北面以荆山与豫州分界,大抵自今竹溪、房 县、南漳、襄樊、随县、红安、麻城一线为与豫州的分界线。东面沿麻城以南鄂皖省界再循 江西北界、西界,南下至广东潮阳之线与扬州分界。西面当以今湖北、湖南两省西界与梁州 分界。南面则凡衡山之阳,随华夏族发展所及之境为境,故晋以后史籍皆以《禹贡》荆州州 域及于南海。虽清儒辨之,然《禹贡》本意在划当时所理解的天下为九州,大致按自然地域 分州境,其浑言“衡阳”,正表示未说明止于何地,自然当以衡山以南自然地域所及之境为 境。 2. 江、汉朝宗于海 “江”,指长江。《禹贡》作者以发源于岷山(本文作汶山)的今岷江为长江上游。 下文“道九川”说“汶山导江” 即指此。《汉志》“蜀郡湔氏道”(今松潘)云:“《禹贡》岷 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至徐霞客始考定长江的真正上游是金沙江。(《汉志》越嵩郡载有 源远流长的绳水、即金沙江,也知它注入长江,但还不明确它是江源。) “汉”,指汉水。初称瀁水,发源于《禹贡》所称之嶓冢山(见下文”道九川”)。 但《汉志》只说漾水出氐道(今甘肃清水县西南)而不说其地有嶓冢山。其水东南流至武都 (今甘肃成县西)称汉水,一称沔水,又名沮水,则以出东狼谷(今陕西留坝县西)至沮县 (今略阳东、勉县西)合于漾水之沮水得名。漾沮合流称为汉水或沔水后,再东南远流至江 夏郡(今鄂东)称夏水入江。古时自氏道至武都之漾水,似即今甘肃成县黑峪江河道,再东 过陕西略阳后,即合沮水而为汉水。但后世漾、沮二水不相接,《禹贡班义述》寻其故,以 为后因氐道漾水之流绝,沔汉遂只以沮水为源,因而今之汉水其北源遂出陕西留坝县西境, 另有南源出宁强县,二源至勉县(古沔阳、沔县)合流为沔水,亦即汉水。 “朝宗于海”,江水、汉水作为荆州境内两大河流,在此会合后东入于海,把它们 比同古代诸侯朝所共宗的天子一样,故称为朝宗于海。 3. 九江甚中 “九江”,旧释甚纷歧,主要有三说:一、汉庐江郡寻阳县南之诸水(今鄂东长江 北岸广济境);二、汉豫章郡诸县入湖汉水之诸水(湖汉水即今赣江);三、今洞庭湖,包括 入该湖之诸水。以上分别当今鄂、赣、湘三省。本人认为第三注解为当。“甚中”,得到大治。 4. 沱、涔己道 《禹贡》作“沱、潜既道”,《汉志》“潜”作“灊”,涔、潜、灊通用。下文“道江 东别为沱”,因此旧释皆以自江分出之水称为“沱”,自汉分出之水称为“潜”,因而梁荆两 州皆有沱水、潜水。由此可知沱、潜原不是专指某一水。但确也有水称为沱、潜,大抵是与 江、汉相关的某一水,但这些都难指实为《禹贡》之水。 5. 云土、梦为治 通行本《史记》原为“云梦土”,点校本改作“云土梦”,不可从。此三字争议太多, 《尚书》流传本原作“云梦土”,与《史记》、《汉书》引用同。《唐石经》改作“云土梦”。 (《梦溪笔谈》谓太宗皇帝发现古本照改,段玉裁谓系宋太宗。然《唐石经》已改,故仍从 胡渭等说为唐太宗。)自从各种解释蜂起,说云土、梦为二泽,云土在江北,梦在江南,云 土即汉云社县,等等。其实楚方言称湖泽为“梦”,“云梦”即是称云泽。及与中夏语言融合, 在其下重加“泽”字,遂成“云梦泽”(正如后来洪泽湖名称之形成一样),仍是指今湖北境 内江汉平原的湖沼群。这与各种历史文献中常出现的云梦泽亦一致,不应强分为二。(《汉志》 说云梦在华容南,则南达洞庭湖边亦可称云梦。) 6. 其土涂泥 此州所载土壤与扬州同。《中国土壤图》今湖北绝大部分及洞庭湖周围的湖南境, 亦全为各种水稻土,确与扬州同。惟鄂东南及湖南东部与南部为红壤。《禹贡》各州所记为 代表该州的主要土壤,此与今科学观察所得相合。 7. 贡羽、旄、齿、革,金三品,杶、榦、栝、柏,砺、砥、砮、丹 “杶”,音春,字又作“櫄”,是一种能作车辕的坚木。“榦”,干木,即柘木,亦坚 实可作车辕。“栝”,音瓜,即桧,柏叶松身,木质坚劲。“砺、砥”,都是磨刀石,粗的叫砺, 精的叫砥。“砮”,音努,可以做矢镞的一种石头,因此石镞也称为砮。“丹”,朱砂。今湖南 沅陵县(古辰州)尚以产朱砂擅名,称辰砂,《元和志》载唐时辰州亦以此为贡。《禹贡》以 此为荆州之贡物,则知古已开采此物。 8. 维箘簬、楛,三国致贡其名 “菌簵”,音君路。一说菌、簵是两种竹,一说菌簵是一种竹,是细长无节而坚劲 的小竹,可以做箭杆。似单称为菌或簵,合称则为菌簵。“簵”一作“簬”。“楛”,音苦,木 名,坚可作箭。《释文》引陆玑云:“楛形似荆而赤,其叶如蓍。”古代楛矢是有名的箭,东 北的肃慎族贡此物,荆州亦产此。“三国”,指荆州境内一些地区,“三”在古代用以约指多 数。《禹贡》作者为西北人,亦只能这样约略指称。郑玄说菌、簵、楛三物皆出云梦之泽, 则当是近泽诸国致此贡。“其名”,意即有名之物。此二字从郑玄连下读,意为包匭菁茅为荆 州有名特产。 9. 包匭菁茅 “包”,包裹。“匦”,音轨,一般释为匣,郑玄释为缠结,从“九”取义,通“纠”, 即捆扎。“菁茅”,郑玄释云:“茅有毛刺者,给宗庙缩酒。”古代统治者宗庙祭礼,捆菁茅于 祭前,洒祭酒于其上,酒渗下去,就认为神已饮了酒,称为缩酒。《管子?轻重篇》说菁茅 产于“江淮之间”,今湖北安陆县以东迄于麻城、红安等县皆属此区,《括地志》:“辰州卢溪 县西南三百五十里有包茅山。”《武陵记》云:“山际出包茅,有刺而三脊,因名包茅山。”知 此为荆州有名特产,早在西周初就规定楚国入贡。到东周初,楚不贡此,齐桓公兴师责问: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见《左传》僖公四年)可知此确为荆州长期的贡 物。 10. 其篚玄纁玑组 “玄纁”,据《考工记》及郑玄《注》,染三次的织物叫纁,染五次的叫緅,染七次 的叫缁。玄在緅缁之间,就是染六次。多染一次则色深一次,缁是最深的黑色织物,其次玄 是赤黑色,纁是黄赤色织物。作为贡品自是丝织品,“玄纁”是赤黑色和黄赤色的丝织物。 “玑”,珠类,不圆的珠。“组”,古人用以佩饰物的宽缓带,有三种:佩玉的组,冠缨的组, 带纽的组。只有佩玉的组上缀以珠玑,因而也称玑组。(王引之《经义述闻》谓玑为暨的假 借,言玄纁及组。可供参考。) 11. 九江入赐大龟 “入”,《禹贡》作“纳”,同义。“入赐”,即纳贡。九江地区以特产大龟入贡。 12. 浮于江、沱、涔、汉,逾于雒,至于南河 “浮”,水路以舟径通。“逾”,越过,指水路不通须越过陆地才能到达。江、沱、 潜、汉四水可径以舟通,四水与雒不通,故须逾陆地始能达。“雒”,水名,是河南境内洛水 的本名,它源出今陕西洛南县,东至河南巩县入河,与陕西境内入渭之洛水非一水,“雒” “洛”二字判然有别。至魏黄初元年以五行说改“雒”为“洛”,二水遂同用一名至今。“南 河”,周代称今山西与河南分界的河为南河(一称豫河),山西与陕西分界的河称西河(一称 雍河),又当时自大伓山(今浚县境)北折至今天津附近入海的河称东河(一称兖河)。这都 是以冀州为主体所称的。 13. 补注
本文档为【读史笔记之夏禹本纪】,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749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3KB
软件:Word
页数:47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15
浏览量: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