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经典][转帖]中国闻名地方名吃汇总

[经典][转帖]中国闻名地方名吃汇总

举报
开通vip

[经典][转帖]中国闻名地方名吃汇总[经典][转帖]中国闻名地方名吃汇总 [转帖]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 [ [个人文集]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四川&重庆上] 四川--夫妻肺片 [原料] 鲜牛肉、牛杂(肚、心、舌、头皮等)、老卤水各2500克,辣椒油、油酥花生未、酱油各150克,芝麻面100克,花椒面25克,八角4克,味精、花椒、肉桂各5克,精盐125克,白酒50克。 [做法] 1、将牛肉、牛杂洗净。牛肉切成重约500克的大块,与牛杂一起放人锅内,加入清水(以淹过牛肉为度),用旺火烧沸,并不断撇去浮沫,见肉呈白红色,滗去汤水...

[经典][转帖]中国闻名地方名吃汇总
[经典][转帖]中国闻名地方名吃汇总 [转帖]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 [ [个人文集]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四川&重庆上] 四川--夫妻肺片 [原料] 鲜牛肉、牛杂(肚、心、舌、头皮等)、老卤水各2500克,辣椒油、油酥花生未、酱油各150克,芝麻面100克,花椒面25克,八角4克,味精、花椒、肉桂各5克,精盐125克,白酒50克。 [做法] 1、将牛肉、牛杂洗净。牛肉切成重约500克的大块,与牛杂一起放人锅内,加入清水(以淹过牛肉为度),用旺火烧沸,并不断撇去浮沫,见肉呈白红色,滗去汤水,牛肉、牛杂仍放锅内,倒人老卤水,放人香料包(将花椒、肉桂、八角用布包扎好)、白酒和精盐,再加清水400克左右,旺火烧沸约30分钟后,改用小火继续烧1(5小时,煮至牛肉、牛杂酥而不烂,捞出晾凉。 2、卤汁用旺火烧沸,约10分钟后,取碗一只,舀入卤水250克,加入味精、辣椒油、酱油、花椒面调成味汁。 3、将晾凉的牛肉、牛杂分别切成4厘米长、2厘米宽、0(2厘米厚的片,混合在一起,淋入卤汁拌匀,分盛若干盘,撒上油酥花生未和芝麻面即成。 [特点] 制作精细,色泽美观,质嫩味鲜,麻辣浓香, 非常适口。 关键: 牛肉、牛杂必须反复洗净,去除异味。用于拌制牛肉和牛杂的卤汁要浓,使其得味起鲜。 [典故] 五十多年前,有郭朝华、张田正夫妻二人,以制售麻辣牛肉肺片为业,两人从提篮叫卖、摆摊招客到设店经营。他们所售肺片实为牛头皮、牛心、牛舌、牛肚、牛肉,并不用肺。注重选料,制作精细,调味考究,深受群众喜爱。为区别于其他肺片,便以“夫妻肺片”称之。夫妻肺片片大而薄,粑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 四川--担担面 著名成都小吃。用面粉擀制成面条,煮熟,舀上炒制的猪肉末而成。成菜面条细薄,卤汁酥香,咸鲜微辣,香气扑鼻,十分入味。此菜在四川广为流传,常作为筵席点心。 原料:圆细面条500克,辣椒油、酱油、葱各50克,芝麻酱35克,味精2.5克,川东菜100克,化猪油、香油各20克。 烹饪方法: 1.将川东菜稍洗,将其和葱分别切细末,分装5个碗内,再把其它调料分装在每个碗中 待用; 2.锅中放水烧开,将面条下锅煮熟,分捞碗中即可食用。 陈包包的担担面 四川传统小吃。系自贡市一位名叫陈包包的小贩始创于1841年。因最初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而得名。过去,成都走街串巷的担担面,用一中铜锅隔两格,一格煮面,一格炖鸡或炖蹄膀。现在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的担担面,多数已改为店铺经营,但依旧保持原有特色,尤以成都的担担面特色最浓。 四川--灯影牛肉 灯影牛肉是四川达县的传统名食。牛肉片薄 如纸,色红亮,味麻辣鲜脆,细嚼之,回味无究。 据传说,1000多年以前,任朝廷监察御史的唐代诗人元稹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被 贬至通州任司马。一日元稹到一酒店小酌,下酒菜中的牛肉片薄味香,入口无渣,他 颇为叹赏,当即名之曰“灯影牛肉”。灯影,即皮影戏,用灯光把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 物剪影投射到幕布上。用“灯影”来称这种牛肉,足见其肉片之薄,薄到在灯光下可 透出物象,如同皮影戏中的幕布。 清光绪年间,四川梁平县有个姓刘的人流落到达县,以烧腊、卤肉为业。最初,他制 作的五香牛肉片厚肉硬,吃时难嚼,且易塞牙,销路不畅。后来,刘氏日思夜想,逐 步加以改进,将牛肉切得又大又薄,先腌渍入味,再上火烘烤,卖时还淋上香油。这 样制作出的牛肉酥香可口,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刘姓商人生意兴隆,并因此而发家致 富。其他人见有利可图,纷纷仿制,灯影牛肉逐渐成为四川一大名产。 四川灯影牛肉的用料和制法是:选黄牛后腿部净瘦肉,不沾生水,除去筋膜 ,修节 整齐,片成极薄的大张肉片。将肉片抹上炒热磨细的盐,卷成圆筒,放在竹筲箕内, 置通风处晾去血水。取晾好的牛肉片铺在竹筲箕背面,置木炭火上烤干水气,入笼蒸 半小时,再用刀将肉切成长一寸五,宽一寸的片子,重新入笼蒸半小时,取出晾冷。 菜油烧熟,加入生姜和花椒少许,油锅挪离火口。10分钟后,把渍锅再置火上,捞去 生姜、花椒。然后将牛肉片上均匀抹上糟汁下油 锅炸,边炸边用铲轻轻搅动,待牛肉 片炸透,即将油锅挪离火口,捞出牛肉片。锅内留熟油,置火上加入五香粉、白糖、 辣椒面、花椒面,放入牛肉片炒匀起锅,加味精、熟芝麻油,调拌均匀,晾冷即成。 重庆--毛血旺 70年前,沙坪坝磁器口古镇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以贱价处理。王的媳妇张氏觉得可惜,于是当街起卖杂碎汤的小摊,用猪头肉、猪骨加豌豆熬成汤,加入猪肺叶、肥肠,放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味道特别好。在一个偶然机会,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发现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鲜。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 现在市场上流行的毛血旺是七星岗一家火锅店在火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小火锅。我们在这里介绍的是七星岗毛血旺的制法。 用料: 鸭血旺500克,鳝片100克,猪肉100克,火腿肠150克,鲜黄花50克,黄豆芽150克,水发木耳50克,莴笋头100克,大葱50克,精盐1克,干辣椒15克,花椒5克,料酒10克,味精50克,火锅底料3包,混合油50克。 制作方法: 1、将鸭血切成条块,入沸水氽煮后捞出;黄豆芽切去须根,火腿肠切成大片,猪肉(肥瘦各半)切成片,莴笋头切成条,黄花抽去睢蕊,干辣椒切节。 2、火锅底料用水化开,放入锅内烧沸熬味,下精盐、味精,放入血旺、鳝片、火腿肠、肉片、黄豆芽、水发木耳、大葱及各种蔬菜共煮。等黄豆芽断生后起锅转入盆内。 3、炒锅置旺火上,倒混合油烧至六成热,放入辣椒节炸呈棕红色,下花椒炸香,淋在盆内上桌。 特点: 成菜汤汁红亮,麻辣烫嫩鲜,味浓味厚。 四川--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是清同治初年成都市北郊万福桥一家小饭店店主陈森富(一说名陈富春)之妻刘氏所创制。刘氏面部有麻点,人称陈麻婆。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1909年出版的《成都通览》已将此店;“陈麻婆之豆腐”,列入与包席馆正兴园、钟汤圆等店齐名的22家“成都之著名食品店”。《成都竹枝词》、《芙蓉话旧录》等书对陈麻婆创制麻婆豆腐的历史均有记述。麻婆豆腐由于名声卓著,已流传全国,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此菜的特色是以"烧"法烹之,在雪白细嫩的豆腐上、点缀着棕红色的牛肉末和油绿的青蒜苗,外围一圈透亮的红油,如玉镶琥珀,具有麻、辣、烫、嫩、酥、香、鲜的独特风味。 原料: 嫩豆腐300克,牛肉、菜油、蒜苗各适量,辣、花椒面各15克,豆鼓、酱油、淀粉各20克,盐l0克,汤200克。 做法: ?将豆腐切成小方丁,用开水略焯。牛肉剁成末,蒜苗切成小段。 ?炒锅加油烧热下午肉末炒散至颜色发黄,然后加精盐、豆鼓、酱油同炒,再放辣椒面炒匀,加高汤,下豆腐块,用中火烧透入味,最后放入蒜苗,用淀粉勾芡英撒上花椒面,出锅装盘即成。 重庆--酸菜鱼 用料: 活鲤鱼1尾(约重900克),泡红辣椒100克, 泡生姜35克,蒜50克,酸菜200克,野山椒25克,鲜汤500克,精盐5克,胡椒粉1.5克,味精3克,料酒50克,姜葱少许,混合油75克,香油15克。 制法: 1.鲤鱼初加工取下头。脊骨,然后将两片带刺肉切成瓦楞小块,用姜、葱、料酒、盐码味15分钟,待用。 2.泡红辣椒、泡姜、蒜和野山椒一起切成米粒状,酸菜改成小片待用。 3.锅置火上,下混合油烧热,将切细的泡红辣椒、泡姜、蒜和野山椒一起放入楠香炒红,再放酸菜炒出香味,加入鲜汤,并放入鱼头、脊骨一起熬15分钟以上,加入盐、料酒、胡椒粉、味精及鱼块烧煮3-5分钟至鱼肉刚熟,淋入香油,盛碗即成。 特点: 色泽红亮,咸鲜香辣,质嫩爽口。 备注: 其实说起来,老四川最早的酸菜鱼是不辣的。而且也不用鲤鱼或者是草鱼什么的,而是一种长江野生鱼种——黄蜡丁。黄蜡丁学名黄颡鱼,虽然叫黄蜡丁,颜色却是乌黑。体形较小,常见个体只有200,300克。到了重庆一定要吃黄蜡丁,其肉质细嫩而少刺,味道鲜美而无鳞,不但有滋补作用,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黄蜡丁在火锅一烫就熟,用嘴顺着鱼的脊椎骨一抿,只有一根独刺还留手中,鱼肉已经悄然入肚矣~ 酸菜鱼中的酸菜学名笋壳青菜,属十字花科两年生叶用芥菜,味道比较苦涩,只有腌渍之后再炒制,才能把香味提炼出来。笋壳青菜在原四川的东南地区栽培相当普遍,尤其在涪陵、忠县、万州、丰都、渝北等地的长江沿岸栽培面积最大。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四川&重庆下] 重庆--火锅 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重庆饮食文化特色的重庆火锅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吃法,正宗川味的辣香味浓、烫菜的鲜香嫩脆、味美可口而闻名遐迩,香飘四方。来重庆旅游观光的游客,只要走上街头,就可以看到各类铺面、各色招牌的火锅馆遍及大街小巷。仅方圆不足9公里的渝中区,就有火锅馆近3000家之多,重庆被誉为“火锅之城”,实在是名不虚传。 起源: 火锅是中国的传统饮食方式,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今日火锅的容器、制法和调味等,虽然已经历了上千年的演变,但一个共同点未变,就是用火烧锅,以水(汤)导热,煮(涮)食物。这种烹调方法早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可以说它是火锅的雏形。《韩诗外传》中记载,古代祭祀或庆典,要“击钟列鼎”而食,即众人围在鼎的周边,将牛羊肉等食物放入鼎中煮熟分食,这就是火锅的萌芽。历经秦、汉、唐代的演变,直到宋代才真正有了火锅的记载。宋人林洪在其《山家清供》中提到吃火锅之事,即其所称的“拨霞供”,谈到他游五夷山,访师道,在雪地里得一兔子,无厨师烹制。“师云,山间只用薄批,酒、酱、椒料沃之。以风炉安桌上,用水半铫(半吊子),候汤响一杯后(等汤开后),各分以箸,令自夹入汤摆(涮)熟,啖(吃)之,乃随意以汁供(各人)随意沾食。”从吃法上看,它类似现在的“涮兔肉火锅”。 直到明清,火锅才真正兴盛起来。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其盛况可谓是当时中国火锅之最。清嘉庆皇帝登基时,曾摆“千叟宴”,所用火锅达到 1550个,其规模堪称登峰造极,令人惊叹。 麻辣火锅发源于重庆。大约是在清道光年间,重庆的筵席上才开始有了毛肚火锅。毛肚火锅的起源和由来,说法不一,它的由来和渊源,值得探讨。据老街坊说:毛肚火锅起源于清末民初,重庆码头和街边下力人吃的廉价实惠的街头大众饮食摊上的“水八块”。水八块全是牛的下杂(毛肚、肝腰和牛血旺),生切成薄片摆在几个菜品不同的碟子里,食摊泥炉上砂锅里煮起麻辣牛油的卤汁,食者自备酒,自选一格,站在摊前,拈起碟里的生片,且烫且吃。吃后按空碟子计价。价格低廉,经济实惠,吃得方便热烙,所以受到码头力夫、贩夫走卒和城市贫民的欢迎。至于纯粹地道的毛肚火锅,据老重庆们回忆,出现于民国十五年前后,发源地不是江北而是下半城南纪门的宰房街(现长江大桥桥坎下)。当年牛贩子多从川黔大路赶运菜牛来渝,在南岸过夜,翌日早过江,将牛赶到宰房街宰杀。有马氏兄弟廉价收购不易售出的牛毛肚和血旺,在下宰房街开了一家以毛肚为主要菜品仿市井“水八块”的制作和吃法的红汤毛肚火锅馆。将毛肚漂白洗净,去梗,外加一碟只是芝麻酱和蒜泥的调和。据说,这就是重庆毛肚火锅的起源和得名。直到抗战时期,较场口街边仍有一马姓老妪开一家专供应毛肚的正宗毛肚火锅,碟中的牛毛肚按匹论价(每匹二分钱)。正宗的麻辣毛肚火锅,毛肚的鲜嫩脆香,味道比其他牛猪的下杂远胜一筹,赢得食客赞扬。 特点: 重庆火锅同著名的川菜一样,所以能够得到迅速发展,长盛不衰,是因为它有“天府之国”物产丰富的物质基础,有巴蜀人“尚滋味”、“好辛香”之饮食风俗的影响,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众家之长,如对东北火锅、山东火锅、广东火锅等,统统实行“拿来主义”,尤其突出的是在“味”字上做文章,故能促使其成为“味在重庆”的又一杰作。其具有以下特色: 一是烫,二是鲜,三是味适众口,四是“啥都敢吃”,五是精益求精,六是乐在其中,七是养身怡年,八是方便随意, 九是可治小病。 成都--龙抄手 创始于本世纪40年代,当时春熙路"浓花茶社"的张光武等几位伙计商量合资开一个抄手店,取店名时就谐"浓"字音,也取"龙凤呈祥"之意,定名为"龙抄手"。龙抄手的主要特色是:皮薄、馅嫩、汤鲜。抄手皮用的是特级面粉加少许配料,细搓慢揉,擀制成"薄如纸、细如绸"的半透明状。肉馅细嫩滑爽,香醇可口。龙抄手的原汤是用鸡、鸭和猪身上几个部位肉,经猛炖慢煨而成。原汤又白、又浓、又香。 原料: 精粉500克,猪腿肉500克,肉汤、胡椒面、味精、姜、香油、川盐、鸡油各适量,鸡蛋2个。 制法: 1.把面粉放案板上呈“凹”形,放盐少许,磕入鸡蛋1个,再加清水调匀,揉和成面团。再用擀面杖擀成纸一样薄的面片,切成110张四指见方的抄手皮备用。 2.将肥三瘦七比例的猪肉用刀背捶茸去筋,剁细成泥,加入川盐、姜汁、鸡蛋1个、胡椒面、味精,调匀,掺入适量清水,搅成干糊状,加香油,拌匀,制成馅心备用。 3.将馅心包入皮中,对叠成三角形,再把左右角向中间叠起粘合,成菱角形抄手坯。 4.用碗分别放入川盐、胡椒、味精、鸡油和原汤,捞入煮熟的抄手即成。 成都--钟水饺 创始人钟少白,原店名叫"协森茂",1931年开始挂出了"荔枝巷钟水饺"的招牌。钟水饺与北方水饺的主要区别是全用猪肉馅,不加其它鲜菜,上桌时淋上特制的红油,微甜带咸,兼有辛辣,风味独特。钟水饺具有皮薄(10个水饺才50克)、料精(上等面粉、剔筋去皮的精选猪肉)、馅嫩(全靠加工时掌握好温度、 水分,肉馅细嫩化渣)、味鲜(全靠辅料和红油、原汤)的特色。 用料: 精粉500克,猪腿肉500克,复制酱油、味精、胡椒面、川盐、姜、葱、蒜泥、红油辣椒、料酒、香油各适量,鸡蛋1个。 制法: 1.把葱、姜拍破,泡清水适量。将猪肥瘦肉切块,用刀背捶茸去筋,用刀剁细成泥,放入盆中,加川盐、料酒、味精、胡椒、鸡蛋,和匀。再加入浸泡的葱姜水,用力搅匀放入香油,再继续搅匀成稠细的水饺馅。 2.把精粉450克放案板上呈“凹”形,放入清水,调揉成仔面团,再分切成100个面剂。用50克面粉作补粉,分别擀成直径5厘米大小的圆皮备用。 3.将馅心包入皮中,对叠成半圆形,随手把边捏合成饺子生坯。 4.锅中水开,放入饺子,煮熟后,用漏勺捞起,漏干水倒入碗中,再放入复制酱油、味精、红油辣椒、蒜泥即成。 四川--韩包子 成都名小吃韩包子从创业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1914年温江人韩玉隆在成都南打金街开设“玉隆园面食店”,因其包子的味道格外鲜美而在美名原扬。 韩玉隆辞世后,其子韩文华接替经营。他在包子的做法上不断探索、实践,创制出“南虾包子”、“火腿包子”、“鲜肉包子”等品种,在成都饮食行道一炮打响,名声不胫而走。后来韩文华干脆专营包子,并将其店名更换为“韩包子”,生意越做越红火。从解放前至今,韩包子在成都、四川乃至全国一直享有经久不衰的声誉。一位外地游客曾在留言簿上写道:“北有狗不理,南有韩包子,韩包子物美价更廉。” 韩包子在制作上严格遵循用料比例和操作程序。首先选用上等面粉(精白粉)加猪板化油、白糖和面做成包子皮。其次,馅心按不同口味进行调配,如鲜肉包子选用半肥瘦的夹肉剁细,分一半在锅中炸酥后再与另一半鲜肉合在一起并配以上等酱油椒粉、姜汁、川椒粉、料酒、味精、鸡汤等10余种调料拌匀而成。火腿包子馅心所用的火腿为该店精心腌制的,待腌熟后剁成细末,与剁细的鲜猪肉、调料拌匀方可。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心,韩包子具有皮薄色白、花纹清晰、馅心细嫩、松软化渣、鲜香可口等特点,色、香、味形俱佳。 现在,韩包子在挖掘传统包子制作技艺的基础之上又创制了不同口味的包子新品种,共有叉烧、芽菜、火腿、鲜肉、三鲜、香菇、口蘑、附油等8种,另外还有韩包子系列套餐供应。 四川--川北凉粉 川北晾粉自清末问世以来,以其独具红辣味醇、鲜香爽口的川味风格饮誉巴蜀,流传至今。当时,原南充县江村坝农民谢天禄,在中渡口搭棚卖担担凉粉,他的凉粉制作精细,从磨粉搅制到调料、配味都有独到之处,行人品尝后无不称道,谢凉粉便有了名气。其后,农民陈洪顺悉心研究谢凉粉制作工艺,取其所长并加以改进,凉粉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完善。他选用新鲜白豌豆用小磨磨细,十分讲究搅制火侯、所作凉粉质细柔嫩,筋力绵软,明而不透,细而不断,调料配味,更具匠心。不久,陈凉粉便名扬川北一带,“川北凉粉”也不胫而走。至今南充市和成渝等地的一些凉粉店都仍以“川北凉粉”为招牌,生意兴隆,火爆不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罗瑞卿生前回南充视察工作时,就曾特意品尝了川北凉粉。 川北凉粉之所以出名,不仅仅是凉粉制作独具特色,更主要的是拌料十分考究。主要拌料有辣椒、花椒、生姜、葱叶、冰糖等掺合制作的红油,以及有精选大蒜捣制的蒜泥,可谓色、香、味俱全,独具风味 。 川北凉粉制作起来并不复杂。主要原料是豌豆,制作过程是: 第一步,用清水将豌豆浸泡6—8小时左右,直到泡涨为止; 第二步,对泡涨的豌豆进行水磨(即在磨的时候加适量的水); 第三步,豌豆全部磨完后,用豆包布过滤:第一遍过滤出的是原汁浆,浓度大,用容器装好单独放在一边。第二遍、第三遍再加清水过滤,目的是将大部分的淀粉滤出,经3小时左右,去掉上面的清水,取出沉淀在下面的油粉和淀粉; 第四步,将第一遍滤出的原汁浆倒入锅内,一边加温一边用木质小擀面杖不断的进行搅动,待烧沸后,再将第二、第三遍过滤出的油粉和淀粉(浓度约60,)缓缓加入锅内,一边加一边不停地朝一个方向搅动,使之和先下锅的原汁混为一体,并继续用小火煮10分钟即可起锅。这里的关键是:后加入的油粉、淀粉要适量,太多吃起来有僵硬感,加少了,就可能像干稀粥一样,不成形。是否适量,可把搅动的擀面杖举起来看能否形成片状。 第五步,将做好的成糊状的热粉倒入陶瓷器皿中进行冷却(不用木制器皿)。第六步将冷却后的凉粉,切成约8厘米长,0(8厘米宽(厚)条状,装入碗内,加入精盐、葱花和红辣椒油即可食用。根据各自的爱好,也可加适量的香油、大蒜和酱油。 成都--二姐兔丁 二姐兔丁在成都很有名气, 它最有名是兔丁肉多骨头少,不加兔头,佐料加有二姐特殊的配法,香鲜可口。二姐的"兔"系列中还有五香卤兔、红板兔、麻辣兔丁。另外,二姐兔丁店还经营红油鸡块、蒜泥白肉、凉拌肺片、五香蹄筋等多种凉菜。 原料: 去皮仔兔1000克,盐炒花生仁50克。 调料: 郫县豆瓣酱30克,豆豉20克,大葱10克,盐4克,味精2克,白糖8克,香油3克,花椒面5克,辣椒油100克,酱油10克。 制法: 1.兔洗净放入锅内加清水煮至七成熟,关掉火,用原汤盖锅盖趁热浸泡约20分钟至熟捞起,将兔肉切成5厘米见方的丁;大葱切成丁,盐炒花生仁去皮。 2.把郫县豆瓣酱加油在小火上炒香,倒入碗中;将豆豉剁细,加油在小火上炒香,倒入碗中。 3.将兔丁放入大碗中,加入炒香的郫县豆瓣酱油和豆豉油、盐、味精、白糖、花椒面、辣椒油、酱油、香油、葱丁和花生仁拌匀,倒入盘中即成。 四川--东坡墨鱼 "东坡墨鱼"是名扬中外的四川传统名菜。四川乐山的东坡墨鱼,相传始于宋代,与苏东坡相关。东坡墨鱼,原名墨头鱼,产于四川省乐山市凌云山和鸟龙山脚下的岷江之中。是一种嘴小、身长、肉多的墨头鱼。当地用它制做菜肴,但并无名气。后来宋代诗人苏东坡去凌云寺读书时,常去凌云岩下洗砚,江中之鱼食其墨汁,皮色浓黑如墨。因而人们便称它为"东坡墨鱼",从此闻名全省,与江团,肥沱并称为川江三大名鱼,成为乐山著名的特色名菜,并闻名国内外。现在到四川乐山的中外游客,都以品尝此鱼为快事。 原料: 鲜墨头鱼l条(约750克左右)。 调料: 麻油50克,豆瓣50克,葱花15克,葱白1根,姜末和蒜末各10克,醋40克,绍酒15克,淀粉50克,精盐1.5克,酱油25克,熟猪油50克,熟菜油1500克,高汤100克,白糖25克。 制法: 1、墨头鱼经初步加工后,剖开为两爿,头相连,两边各留尾巴一半,剔去脊骨,在鱼身的两面用直刀下,平刀进的刀法(为肉的三分之二的深度)。剖6至7刀,然后用精盐,绍酒抹遍墨头鱼的全身。将葱白切成7厘米的长丝;豆瓣剁细。 2、炒锅烧热,下油烧至8成热时,将鱼全身沽满干淀粉,提起鱼尾,用炒勺舀油淋于刀口处,待刀口翻起定形后,将鱼腹贴锅放入油里,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装盘。炒锅留油,加猪油、下葱、姜、蒜末、豆瓣煸锅后,下高汤、白糖、酱油,用湿淀粉勾成薄芡,撒上葱花,然后烹入醋,快速起锅,淋在鱼上,撒上葱白丝即成。 特点:色泽红亮,皮酥肉嫩,甜酸中略带香辣。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江西] 江西--蓠蒿炒腊肉 蓠蒿炒腊肉味道鲜美、口味别样、油而不腻、富有特色。因其菜主料为当地特产,故有特色菜之称。 制作方法: 将选好的蓠蒿洗净,切成约3厘米的长条,放入沸水中煮2至3分钟捞出沥干。将腊肉用清水冲洗一下,切成薄片,装入碗内。把干椒末、青蒜段、姜末、味精、料酒准备好,炒锅上火放油,油温烧至六成熟时,将准备好的调味料干红椒末、姜末、青蒜段放入油中煸炒八成熟时,再将腊肉放入锅中先炒一下,尔后放进蓠蒿,加上料酒、味精即成。 小知识: 蓠蒿是一种带有特殊香气的绿色蔬菜,一般都是吃它的茎。蓠蒿吃口生脆,和肉类炒在一起的时候,味道鲜美,令人唇齿生香。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区都有蓠蒿出产。蓠蒿炒腊肉是江西有名的特色菜。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江苏上] 江苏--扬州炒饭 扬州炒饭又名扬州蛋炒饭,相传源自隋朝越国公杨素爱吃的碎金饭,即蛋炒饭。隋炀帝巡视江都(今扬州)时,随之也将蛋炒饭传入扬州,后经历代厨坛高手逐步创新,柔合进淮扬菜肴的“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加工讲究,注重配色,原汁原味”的特色,终于发展成为淮扬风味有名的主食之一。 尽管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扬州炒饭”的身影,但没人能说清什么是正宗的“扬州炒饭”,对“扬州炒饭”的主配料,也是说法各异(新出台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规定,扬州炒饭的主料是上白籼米,,,克、草鸡蛋,个;配料包括水发海参,,克、熟草鸡腿肉,,克、熟精火腿,,克、水发干贝, ,克、上浆湖虾仁,,克、水发花菇,,克、熟净鲜笋,,克、青豆,,克;调料包括香葱末,,克、湖虾籽,克、精盐,克、绍酒,克、鸡清汤,,,克、色拉油,,克。 扬州的蛋炒饭,风味各异,品种繁多,有“清蛋炒饭”、“金裹银蛋炒饭”、“月牙蛋炒饭”、“虾仁蛋炒饭”、“火腿蛋炒饭”、“三鲜蛋炒饭”、“什锦蛋炒饭”等等。 扬州蛋炒饭,从其选料上看,主料是用上等白籼米或用新的白粳米代替;煮之前需用水淘洗干净,略浸后下锅煮至熟透,无硬心,粒粒松散,松硬有度为宜。炒饭时要防止焦糊。烹调时,将辅料炒成带卤汁的浇头,卤汁中加些酱油称之为(牙色炒),不加酱油称之为(白炒),盛装上席又用名瓷,有道是“美食又美器”。 江苏--藕粉圓子 已有200余年历史,如今已成为江苏各地招待中外客人的特色菜肴。圆润透明的藕粉圆子泡在浓汤之中,半浮半沉,看上去像一个个漂动的茶色圆球,夹在筷子上柔韧而富有弹性,吃在嘴里细嫩爽口,余香不绝。 其制作既简单又比较讲究,它的制作分备料、搓馅、烫制、做汤4道工序,其中烫制最为讲究。先将果肉、板油、白糖、芝麻粉加桂花、杏仁、核桃仁、松子仁、金桔饼等制成馅心,搓成球状,放入装有藕粉的茶盘或竹匾中,均匀筛动,使其粘上一层薄粉后用漏勺放入沸水中烫制,如此反复五六次而成。该汤圆均匀圆滑,馅心甜润爽口,汤有浓郁的桂花香味。 原料: 藕粉400克。 红绿丝5克、金桔5克、蜜枣15克、桃仁10克、松子仁5克、麻粉7.5克、糖油丁50克。绵白糖75克、桂花1克。 制法: 将红绿丝、金桔、蜜枣、桃仁、松子仁碾碎,加上芝麻粉、绵白糖和糖油丁和成馅心,搓成弹子大的馅心待用。藕粉碾碎过筛放入小筐内。再放入馅心滚上一层藕粉,取出装入爪篱中入沸水锅中烫过,再放入小筐滚一层藕粉,依次反复多次,使之成为大的圆子。锅里加清水,下入圆子。煮熟捞入放有糖桂花的原汁汤中,即成。 江苏--千层油糕 据传,扬州千层油糕系福建人高乃超创于清朝光绪年间,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厨师在长期操作实践中,吸取了"千层馒头"的"其白如雪,揭之千层"的传统技艺,创制出绵软甜润的千层油糕,为扬州传统名点之一。 原料(制40块): 上白面粉650克、酵种500克、生猪板油300克、白砂糖800克、甜红瓜丝35克、食碱5克、熟猪油150克 制作方法: 1.将猪板油去膜,切成8毫米见方的丁,用白砂糖(150克)拌匀,腌3天制成糖板油丁。 2.用沸水50克化开食碱,加入酵种,揉匀后摘成核桃大小的块。将面粉(500克)放案板上,中间扒窝,一面徐徐倒入20?左右的温水450克,一面将酵种块与面粉搋揉成生面筋状,当可拉成韧性较强的长条时,再揉成面团,静置10分钟左右。取面粉(50克)撒在案板上,放上面团,翻滚几下,待面团不粘手时,用擀面杖轻轻擀成长约2米、宽约33厘米、厚约3毫米的长方形面皮,边擀边撒面粉(100克),防止沾粘。然后在面皮上涂抹一层熟猪油,均匀地撒上白砂糖(650克),再铺上糖板油丁,然后自右向左卷叠成16层的长条形,用两手托起将其轻轻翻身,横放在案板上,用 擀面杖轻轻压一遍(防止擀时脱层),再用擀面杖自面团中心压向四边,边压边擀成长约1米、宽约27厘米的长方形,再将左右两端各折回一点压紧(以防止蒸时漏出糖油),对叠折回后,用擀面杖轻轻压成边长33厘米的正方形油糕坯(每折16层,共为64层)。 3.取直径约47厘米的蒸笼一只,垫上湿布,两手捧入糕坯并平糕面,均匀地撒上红瓜丝,盖上笼盖,置旺火沸水锅上蒸约45分钟,将千层油糕端出,倒竹席上晾凉,用刀修齐四边,切成相等的40块菱形糕。食时再上笼复蒸。产品特点:糕呈半透明状,色彩美观,绵软甜润,层次清晰。 江苏--三丁包 三丁包是扬州的名点,以面粉发酵和馅心精细取胜。清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云:"扬州发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发酵所用面粉"洁白如雪",所发面酵软而带韧,食不粘牙。 扬州三丁包子的馅心,以鸡丁、肉丁、笋丁制成,故名"三丁"。鸡丁选用隔年母鸡,既肥且嫩;肉丁选用五花肋条,膘头适中,鸡丁、肉丁、笋丁按1:2:1的比例搭配。鸡丁大、肉丁中、笋丁小,颗粒分明,三丁又称三鲜,三鲜一体,津津有味,清晨果腹,至午不饥。据传,当年日本天皇吃到空运去东京的扬州三丁包子,赞誉它为天下一品。 扬州"五丁包子"是在"三丁包子"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它是选用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作馅制成。相传乾隆有一次巡游扬州时,说到御膳早点的备办,要做到这么五句话:即"滋养而不过补,美味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硬,细嫩而不过软"。扬州油香,少而不过腻;冬笋松脆,少而不过硬;虾仁细嫩,少而不软。 这五味合掺,则补、鲜、香、脆、嫩皆俱。如各味用料少一点,那就达到"五不过"的要旨。于是众厨师按照丁师傅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将参丁、鸡丁肉丁、笋丁、虾丁加工成馅,制成包子。乾隆尝后,问及包子的名称,随员答道,这叫五句包子。后来当地的百姓想到这种包子的馅心用的是五丁,首创厨师又姓丁,便叫它五丁包子。 江苏--扬州春卷 春卷是扬州春令小吃。“调羹汤饼佐春色,春到人间一卷之。二十四香风信过,纵教能一也非时”。这是清代一位诗人写扬州春卷的诗。“春到人间一卷之”,这就把扬州春卷的应市时令和制作方法描述得恰到好处。春卷皮的烙制,堪称一绝。一手执锅,一手抖动面团,一揿一张,操作干净利落,烙成的春卷皮,薄如纸,圆如镜,透明柔软,以皮包馅,卷成长条,两头以面糊相粘,入油锅煎炸,至红焦色即成。 扬州市场上供应的春卷,多以猪肉、芽笋、韭黄、木耳、冬菇、胡萝卜作馅;筵席上的春卷还配以鸡丝、海参、虾仁等高档原料。春卷多为长形,但也有三角形、长方形、方形。除咸味外,还有鲜咸味’香辣味、酸甜味,各各味不雷同。 江苏--靖江蟹黄汤包 靖江蟹黄汤包是中华六大名点之一,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制作工艺和配方的不断改进,蟹黄汤包以其味道鲜美、健身美容,深受大江南北美食家的青睐。江阴长江大桥通车后,看江阴大桥吃靖江汤包已成为海内外游客的惯例。2001年6月21日,以特级烹饪师、鸿运酒楼经理陈士荣的名字命名的“陈士荣汤包”被国家商标总局核准注册,为蟹黄汤包走向全国打下品牌基础。 靖江蟹黄汤包有“两绝”:一是制作绝,二是吃法绝。馅心精选金秋时节大河蟹、新鲜猪肉皮、正宗老母草鸡特 制而成,皮薄,汤清不腻,稠而不油。品尝汤包一定要记住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尝靖江蟹黄汤包,曾因不着要领而留下“乾隆皇帝吃汤包甩到半背”的佳话。 陈士荣牌提篮汤包食用方法:将冷冻熟汤包放置小碟内,一只一碟,将水烧开后放置蒸笼内烧三至四分钟后即可食用。放入微波炉内解冻4—5分钟后即可食用。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江苏下& 上海] 江苏--水晶肴肉 不腻微酥香味溢,嫣红嫩冻水晶肴”。这是近代诗人对镇江肴肉的赞美诗句。“水晶肴肉”又名“镇江肴肉”,是驰名中外的镇江名菜。 相传数百年前,镇江酒海街有一家小酒店的店主,一天买回四只猪蹄,准备过几天再食用,因天热怕变质,便用盐腌制,但他当时误把家人为做鞭炮买的一包硝,当作盐腌了猪蹄,直到三天后家人找硝时才发觉,连忙揭开腌罐一看,不但肉质未变,而腌得蹄肉硬结而香,色泽红润,蹄皮色白。为了去除硝的味道,一连用清水浸泡了多次,再经开水锅中焯水后捞出。接着,他又把猪蹄放入锅中,加葱、姜、花椒、茴香、桂皮用高温焖煮,本欲以此解除毒性和异味,不料葱煮半个时辰后,却出现了一股异常的香味,入口一尝,滋味鲜美,毫无异味。 从此以后,该店主就用此方法制作“硝肉”,前来品尝的顾客也越来越多,不久就闻名全市。后因硝、肴读音相近,遂改称“水晶肴肉”。又因成菜肉色鲜红,皮色晶莹,故又称水晶肴蹄。该菜选用猪蹄为原料,经硝、盐腌制后,配以葱、姜、黄酒等多种佐料,以宽汤文火焖煮到酥烂,再经冷冻凝结而成。具有形态美观、清醇鲜香、油润滑爽、肥而不腻等特点,是镇江、扬州地区传统的风味名肴。 原料: 猪蹄,粗盐,葱结,姜片,绍酒。 制法: 将猪蹄刮洗干净,用刀平剖开,剔去骨,皮朝下平放在案板上,用竹签在瘦肉上戳几个小孔,均匀地洒上硝水,再用粗盐揉匀擦透,猪蹄入缸腌制后取出,放入冷水内浸泡一小时,取出刮除皮上污物,用温水漂净,猪蹄皮朝上入锅,加葱结,姜片,绍酒,水焖煮至肉酥取出,皮朝下放入平盆中,盖上空盆,压平后,将锅内汤卤烧沸,去浮油,倒入平盆中,稍加一些鲜肉皮冻凝结,即成水晶肴蹄。 特点: 肉质鲜红,皮白光洁晶莹,卤冻透明,质地醇酥,油润不腻,滋味鲜香。 江苏--南京板鸭 南京板鸭,是南京市的一水乡小镇湖熟久负盛名的特产。据清?乾隆《江宁新志》记载:“购觅取肥鸭者,用微暖老汁浸润之,火炙,色极嫩,秋冬尤佳,俗称板鸭。其汁数十年者,且有子孙收藏,以为恒业。„„江宁特产也。” 南京板鸭是我国著名特产,有“六朝风味,白门佳品”之誉。明初南京已有板鸭销售。清代以每年第一批板鸭供奉朝廷,称为“贡鸭”;官场上亦视为上乘礼物,称为“官礼板鸭”。 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南京板鸭获得金质奖章,从此蜚声海内外。南京板鸭,不仅是南京居民招待宾客、馈赠亲友的佳品,也是外地来客、海外华侨慕名前来品尝的美味 南京板鸭从选料制作至成熟,有一套传统方法和要求。其要诀是“鸭要肥,喂稻谷,炒盐腌,清卤复,烘得干,焐得足,皮白,肉红、骨头酥”。制作板鸭的鸭要体长、身宽、胸部及两腿肌肉饱满,两腋有核桃肉,去毛后体重1.75公斤以上的健康活鸭,宰杀前要用稻谷催肥。 南京板鸭在生产工艺上也独具一格。宰杀技术精湛,刀口很小,要出尽鲜血。浸烫脱毛,不要沸腾水,免伤表皮。脱掉大毛,拔尽小毛,经过水漂后,截去脚翅,在鸭腋下开一个寸余长小口,从中掏出内脏,外表看来体型完整。腌制技术是制好板鸭的关键。南京板鸭用的是经过熬制的的陈年老卤,掌握盐度(用炒盐),配以各种香料,下卤十几小时,即起卤上钩晾干。 质量要求: 体表光白无毛,无皱纹,肌肉收缩发硬,手持鸭腿,颈脖直立不弯,所谓“直脖”;八字骨扁开,胸骨突起,鸭身呈扁圆形;肌肉切面紧密,呈玫瑰色,而且色调一致,以竹签刺入腿肌和胸肌肉,拔出后有香味;用20摄氏度至25摄氏度之间用口尝试有特殊香味。这就是标准的南京板鸭,不但色香味形俱佳,而且营养丰富。 蒸煮板鸭方法: 1、煮前,用温水洗净表面皮层,下温水浸泡3小时以上,以减轻咸度,使鸭肉回软。 2、煮制时,用茴香一粒、葱一根、姜三片,从鸭翅下开口处塞入肚内。再用一根长约6厘米空心管,插入鸭肛门半截,使汤汁在煮时内外对流。要先将锅中冷水烧开,停火后将鸭放入锅内,使水浸过鸭体,从开口处充分灌入鸭肚内。鸭在水中要保温,盖严锅盖,在85摄氏度左右水中焖40分钟,并将肚内汤更换一次,把鸭翻身。这时将水烧至95摄氏度(即小沸),停火再焖10至20分 钟,即起锅。 3、煮熟鸭子,须待完全冷却后方可改刀,以免流失油卤,影响口味。如将生板鸭切下一块,再切成薄片放在板锅内蒸熟,这样吃,口味也很好。 江苏--南京盐水鸭 盐水鸭是南京有名的特产,与南京板鸭齐名,久负盛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南京盐水鸭一年四季皆可制作,腌制复卤期短,现做现卖,现买现吃,不宜久藏。此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香鲜味美,具有香、酥、嫩的特点。每年中秋前后的盐水鸭色味最佳,是因为鸭在桂花盛开季节制作的,故美名日:桂花鸭。 《白门食谱》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桂花鸭“清而旨,久食不厌”,是下酒佳品。逢年过节或平日家中来客,上街去买一碗盐水鸭,似乎已成了南京世俗的礼节。卖盐水鸭的店铺大街小巷遍布,所需鸭子每天达几十万只,为南京一大特色。 原料: 瘦肉型光鸭、调味料、葱姜 制作: 将鸭在右肋下去内脏,水中漂去血水,盐和花椒炒后冷却, 腌制鸭子,鸭内放花椒、八角、葱姜、腌一到二小时,再放入老卤复制二小时,取出放通风处吹干,大水锅烧开,放入盐、葱姜、八角放入鸭子,焖二十分钟取出,倒掉腹中水再焐五至十分钟,水不可大滚,至成熟取出即可。 备注: 板鸭和盐水鸭有什么区别呢,板鸭是经过老卤腌制过以后做熟的,吃起来口感都是比较紧密咸香。盐水鸭吃起来口感鲜嫩。买的时候看日期,越新鲜的越好。 上海--南翔小笼 南翔小笼驰名中外,已有百年历史。初名"南翔大肉馒头",再称"古猗园小笼",现叫"南翔小笼"。它的成名与古猗园牵连,却鲜为人知。 清代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南翔镇上日华轩糕团店老板黄明贤改业经营南翔大馒头,天天挑着馒头到古猗园叫卖,因大肉馒头味道鲜,脍炙人口而出名。同行老板闻风而动,都来古猗园叫卖大肉馒头,使黄明贤生意受到影响,不能一人专利,于是他对大肉馒头采取"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方法,选用精白面粉擀成薄皮;又以精肉为馅,不用味精,用鸡汤煮肉皮取冻拌入,以取其鲜。 馅内洒入少量研细的芝麻,以取其香;还根据不同季节,加入蟹粉或虾仁或春笋,以取时鲜。每只馒头折裥14个以上,一两面粉制作10只馒头,形如荸荠呈半透明状,小巧玲珑;出笼时任取一只放在小碟内,戳破皮子,汁满一碟,为佳品,逐步形成皮薄、汁鲜、肉嫩、馅丰的特点,成为古猗园内独家出售的美味佳点,皆称"古猗园南翔小笼。 后来旅沪的南翔人邀请黄明贤到上海城隍庙开设南翔馒头店和西藏路上开设古猗园馒头店,挂名南翔小笼馒头,至今盛名不衰。新中国成立后,南翔小笼馒头打入国际市场,从此闻名中外。 附:南翔小笼食法: 蒸:沸水旺火隔水蒸五分钟,即可食用。 炸:在七成熟油中炸至金黄色捞起可食用。 烧:投入沸水锅中烧至浮起,捞起后加鲜汤即可食用。 保藏:0?-5?冷藏可保藏3天,-18?冷冻可保藏30天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湖北] 湖北--武汉热干面 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它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制作的方法是先招面条基本煮熟,然后携起来排油摊凉,吃时再在开水内滚烫几下,沥水,加上芝麻酱、虾米、葱花、酱萝卜丁、小麻油和醋等性料拌匀。上口时香气扑鼻,耐嚼有味。 其源于三十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卖汤面的李包,他怕未卖完的汤面发馊变质,便把它捞起来晾在案上,不小心撞倒油壶,他就把流出来的麻油拌到面条里。第二天,他把这些面条放在沸水里滚烫几下,捞起来拌上佐料,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使人争相购食。有人间他这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人们说热干面好,他从此就专卖此面。有些饮食摊贩看他生意兴隆,便向他学艺,也卖起热干而来。 现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有热干面馆和摊点,是武汉人早晨爱吃的早点小吃之一。蔡林记是其中最有特点、最有名气的一家 湖北--武汉鸭脖子 楚味”鸭颈绝对是武汉人对中华美食的新贡献。鸭脖子本身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是经过用红辣椒、花椒、八角等几十种纯天然香料进行精心烹制料理之后,再剁成一节节的,大小刚好能在嘴巴里自由转动。 鸭颈肉层次分明,颇有嚼劲,肉啃完后,接着吸吮骨节中间的骨髓,“滋溜”一声,让人觉得颇有成就感。 按老一辈人的说法,鸭颈是活肉,鸭子整天寻吃觅食,纤长的头颈一伸一缩,肌肉纤维锻炼得非常有韧性,所以味道格外的好。 武汉人喜欢吃鸭脖子,因为它味足、够劲,回味无穷。近两年,作为一道地方风味小吃,鸭脖子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 备注: 鸭脖子的产生,应是脱胎于四川的麻辣兔头,因湖北菜原本是有辣无麻的。那麻辣兔头虽味道奇特诱人,但骨多肉少,下嘴不便。用同样味料烹制鸭脖子,则骨肉比例得当而妙趣天成了,因此,这鸭脖子必定是产生于民间,是民间食家多次尝试歪打正着的结果,各商家就不必编撰奇文,贪天之功了。湖北是九省通衢地,从吃的口味上讲,西麻东甜南辣北咸。湖北菜博采众家,鸭脖子产生于此就很自然了。武汉人喜欢吃鸭脖子,就是因为它味足、够劲,回味无穷。 湖北--清蒸武昌鱼 武昌鱼产于鄂城和武昌县境内的梁子湖。该湖湖面辽阔,直通长江,江水可倒灌。由此使湖水水质好、饵料丰富,便于武昌鱼的生长繁殖。 武昌鱼属鳊鱼的一种,又名团头鲂。体形呈扁平状,重一市斤左右或二、三市斤,肉质嫩白,含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属名贵淡水鱼菜。又因为现代有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词句,使武昌鱼更为闻名遐迩。用武昌鱼可以烹制出数十种不同风味的鱼菜,如清蒸武昌鱼、花酿武昌鱼、蝴蝶武昌鱼、茅台武昌鱼、鸡粥奶油武昌鱼、红烧武昌鱼、杨梅武昌鱼、白雪腊梅武昌鱼等,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烩炙人口,清香扑鼻,肉嫩味鲜,已是驰名中外的上等好菜。下面介绍清蒸武昌鱼做法: 原料: 武昌鱼1条,大葱1支,姜约20克,去皮五花猪肉少许,水发冬菇3个,盐、绍酒、酱油适量,油50克。 做法: 1、将去皮五花猪肉切成薄片,冬菇洗净去蒂斜刀切片。 2、将武昌鱼去鳞、去腮、去内脏,洗净沥干,在鱼的侧面划花刀,用少许盐均匀地涂在鱼的身上及鱼肚内。 3、把1/3的葱切成大段摆在盘上,将鱼放在葱上,把冬菇片、猪肉片及2片姜铺在鱼上,再淋上少许绍酒,入蒸锅,蒸约八、九分钟。将剩余的葱、姜切成细丝待用。 4、取出蒸好的鱼,倒掉汤,将葱丝、姜丝均匀地铺在鱼上,淋上酱油;起油锅,将油加热至滚,待油温略降后,从头至尾地浇在鱼上,葱丝、姜丝被热油烫熟,香气四溢,即成。 心得: 此菜一定要用活鱼来做,武昌鱼的肉质细嫩,如用其它的鱼,应选用身型小的,蒸制时间因鱼不同,但不要太久;因为是蒸,就一定要把鱼收拾干净,以免有腥味;另外,切鱼身上的葱丝、姜丝时,别忘记生熟砧板要分开。 湖北--三鲜豆皮 豆皮是武汉市名点之一,迄今已有40年的历史。‘三鲜豆皮’的‘豆’必须是脱壳绿豆;豆皮的‘皮’必须是精制米浆;豆皮的馅,必须是湘产糯米;豆皮的三鲜必须是鲜肉、鲜菇和鲜笋;豆皮的形,必须是方而薄;豆皮的色,必须是金而黄;豆皮的味,必须是香而醉。 典型的湖北风味小吃,色泽金黄透亮,外脆内嫩。平时常在餐馆品尝,却不知道要用这么多原料,好吃就别嫌麻烦了,自己做回试试, 原料: 去皮猪肉350克、鸡蛋4个、净猪口条100克、净猪肚100克、水发玉兰片100克、水发香菇25克、叉烧肉75克、味精5克、净猪心100克、猪油175克、大米200克、绍酒10克、绿豆100克、酱油50克、糯米700克、精盐36克 做法: 1、大米、绿豆浸泡后加入150克水在食品打碎机中混合制浆,越细越好。 2、将猪肉、猪口条、猪肚、玉兰片、香菇、叉烧肉、猪心切丁状,加适量味精、绍酒、酱油、精盐做成馅料。 3、糯米洗净,水泡八小时,沥干水分,旺火蒸熟后晾一下。锅置灶上加猪油50克、盐少许、水250克,放入糯米炒匀,直至将米炒透。 4、将豆面浆在煎锅中摊成皮,打入鸡蛋涂匀,盖锅盖。烙成熟皮。用铲子将皮四周疏松,翻面后撒盐10克,把糯米倒入铺平,在半边撒馅料铺匀,对折糯米和浆皮。 5、沿豆皮边淋入猪油,提高炉温煎一会,边煎边切成小块,再浇入猪油45克,起锅即可。 浙江-西湖醋鱼 “西湖醋鱼”是杭州的一道传统名菜。相传宋朝时,在杭州西湖附近有一个姓宋的青年。平日以打渔为生。有一次得了病,因家境困难没有好的东西吃,他嫂嫂就亲手在西湖捉了一条鱼,加醋加糖烧成菜给他吃,把病治好了。因此菜是用西湖鱼和醋糖调味制成,故称“西湖醋鱼”。后来,它就成为杭州地区各家菜馆里的著名菜肴,过去在孤山“楼外楼”壁上曾留有“亏君有此调和 气,识得当年宋嫂无”的诗句,慕名前往品尝者日益增多。康熙皇帝到西湖游览时,亦品尝过“西湖醋鱼”,可见此菜在清代已较为著名。 配料:活草鱼,条700克、姜末1.5克、白糖60克、醋50克、绍酒25克、湿淀粉50克、酱油75克。 制作方法: 1、将草鱼饿养两面三刀天,促其排尽草料及泥土味,使鱼结实。宰杀去掉鳞鳃、内脏,洗净。 2、把鱼身劈成雌雄两爿(连背脊一边称雄爿,另一边为雌爿),斩去鱼牙,在雄爿上,从颌下4.5厘米处开始每隔4.5厘米斜片一刀(刀深约5厘米),刀口斜向头部(共片五刀),片第三刀时,在腰鳍后处切断,使用鱼分成两段,再在雌爿脊部厚肉处向腹部斜剞一长刀(深约4至5厘米),不要损伤鱼皮。 3、将炒锅置旺火,舀入清水1000克,烧沸后将雄爿前后两面相继放入锅内,然后,将雌爿并排放入,鱼头对齐,皮朝上,盖上锅盖。待锅水再沸时,揭开盖撇开浮沫,转动炒锅,继续用旺火烧煮,前后共烧约3分钟,用筷子轻轻地扎鱼的雄爿颌下部,如能扎入,即熟。炒锅内留下250克汤水(余汤撇去),放入酱油、绍酒和姜末调味后,即将鱼捞出,装在盆中。 4、在炒锅内的汤汁,加入白糖、湿淀粉和醋,用手勺推搅成浓汁,见滚沸起泡,立即起锅,徐徐浇在鱼身上,即成。 浙江--杭州东坡肉 “东坡肉”是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菜肴。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对诗文、书法有很深的造诣,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他自己会烹制菜肴,并十分擅长烧肉,在他的许多名诗中,亦有关于饮食方面的内容,加《食猪肉》、《老饕赋》、 《丁公默送蝤蛑》、《豆粥》、《羹》等诗,都反映出他对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 “东坡肉”起先是苏东坡在黄州制作的,那时他曾将烧肉之法写在《食猪肉》一诗中:“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但此菜当时并无名称,以其名字命名为“东坡肉”,是在他到杭州做太守的时候。当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组织民工铲除葑草,疏通湖巷,筑堤建桥,使西湖重新恢复了容貌,并增加了景点。杭州城里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听说他平时最喜欢吃红烧肉,于是不少人不约而同地上门送猪肉。他收到许多猪肉后,便让家人将肉切成方块,加调味和酒,用他的烹调方法煨制成红烧肉,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后,称赞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腻,于是人们便以他的名字将此烧肉命名为“东坡肉”。后来此菜流传开来,并成为中外闻名的传统佳肴,一直 盛名不衰。 原料:猪肋条花肉1000克,酱油200克,绍酒50克,白糖50克,葱10克。 作法: 一、将猪肉去骨,切成10小块,放入开水锅里焯5分钟,除去血污,捞出用清水洗净。 二、将肉块放入锅里,加葱、酒、酱油,用小火走红,使肉块上色。然后加白糖和开水适量,先用旺火烧半小时,再移小火上焖1(5小时左右,见肉块已皮酥肉烂、汤汁稠浓,撤去汤面油腻,分别装入瓷罐待用。 三、食前用桑皮纸将瓷罐密封,再放入笼里蒸15分钟左右,蒸透即成。亦可用生煸菠菜相配作底,将肉放在上面食之。 特点: 色泽酱红,汤肉交融,肉质酥烂如豆腐,醇厚入味。 掌握关键:?必须先将猪肉放入开水锅中稍焯,或冷水入锅,用小火煮至硬酥,让脂油溢出。入罐加封上笼蒸透, 食用时取出,香味便更加浓厚了。 浙江--绍兴臭豆腐 凡到过绍兴的人,都被飘扬在街头的“远之则臭,近之则香”的气味所吸引过,那就是众多游人所难以忘怀的臭豆腐。臭豆腐是霉菜的一种,它是利用霉苋菜梗卤浸泡豆腐制成的,再用油炸了吃,香臭融合、外脆里嫩,是绍兴街头十分常见的小吃。除此以外,还有霉豆腐、霉千张、霉苋菜梗、霉毛豆、霉菜头、霉冬瓜等,这些都成了绍兴最有特色的风味菜肴。 臭豆腐的作法如下:挑选成色新、颗粒壮的黄豆,制成老嫩适宜的豆腐坯,经过用冬菇、鲜冬笋、曲酒、浏阳豆等原料制成的发酵水浸泡以后,取出沥干水,用小油锅慢火油炸,然后在豆腐中心钻一个小孔,滴入用辣椒末、味精、酱油、芝麻油配成的调味品。 特点是:呈豆青色,外焦内软,质地细腻,鲜香可口,既有白豆腐的新鲜细嫩,又有油炸豆腐的芳香松脆。 浙江--老鸭煲 主料:光鸭 辅料:酸萝卜、金华火腿、香菇、干笋 调料:葱、姜、盐、酱油、料酒、白胡椒粉、鸡精、高汤、食用油 工具:竹签一个 做法: 1、将酸萝卜、火腿、香菇洗净切成丝和片,干笋洗净切成丝,葱、姜洗净切成段和片; 2、将酸萝卜丝、火腿丝、香菇丝、干笋丝塞进鸭肚子里,用竹签封住; 3、坐砂锅点火倒入高汤、香菇片、酸萝卜 片、火腿片煮5个小时后,捞出锅里的辅料,放入鸭子,加入少许盐、白胡椒粉、鸡精、料酒、再煲6,8个小时。食用前淋入香菜末即可。 特点:清香肉嫩。 提示:炖老鸭时,放入火腿肉或腊肉,能增加鸭肉的鲜香味。 江浙--香辣小龙虾 原料: 小龙虾、香料、大蒜、辣椒等。 制作: (1)先将小龙虾去头、尾、拔出背筋,洗净; (2)放入油锅中炸透; (3)上油锅,放入辣椒,大蒜,生姜爆香,然后加入水,香料(十三香或十八香均可)香叶,味精,酒,盐,味精等,最后放入龙虾烧二十分钟入味即可。 特点:香辣可口,夏天最宜。 浙江--龙井虾仁 "龍井蝦仁"選用活大河蝦,配以清明節前後的龍井新茶烹製,蝦仁肉白、鮮嫩,茶葉碧綠、清香,色澤雅麗,滋味獨特,是一道杭州傳統風味突出的名菜。 有人說,人們創制出"龍井蝦仁",可能受到宋代作過杭州地方官的著名文學家蘇東坡一首詞的啓發。蘇東坡?#123;到密州(今山東諸城)時,作的《望江南》中有一句:"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舊時,有寒食節不舉火的風俗,節後舉火稱新火。這個時候採摘的茶葉,正是"明前"(寒食後二日是清明節),屬龍井茶中的最佳品。人們從蘇東坡的詞聯想到這個季節中的時鮮河蝦,於是以新火烹製了"龍井蝦仁",經嘗試味極鮮美,又突出表現了杭州的風味特色,遂從此保留流傳下來。 究竟"龍井蝦仁"是不是這樣創制出來的,因年久 無法考查,已不得而知了。有此一說,姑妄錄之,聊供參考。 用料: 活河蝦(淡水蝦)2磅,龍井新茶適量,蔥頭二個,雞蛋清一個,紹興酒、鹽、 濕澱粉、油適量。 做法: 1活蝦去殼及頭尾,用清水漂洗三至四次,待蝦仁顯白後瀝去水分。 2用蛋清、鹽、濕澱粉將蝦仁上?#123;待用。 3用一茶杯放入適量龍井茶葉,用160,熱的水溫泡茶,泡环昼娽釋?杷 踩ィ 羯僭S茶汁和茶葉待用。4炒鍋上火燒熱,用油滑鍋(目的是使原料下鍋後不會黏鍋底)後下入冷油燒至四成熱,將蝦仁倒入滑油至熟,出鍋,瀝去油。以蔥頭爆鍋後撈出不用,再將蝦仁倒入鍋中,茶葉連汁入鍋,烹入酒,在中火上翻炒片刻出鍋裝盤即可。 中国著名地方名吃汇总,附烹饪方法[浙江下] 杭州--叫化童鸡 杭州"叫化童鸡",这个名称,包含着人们对这个传统名菜探根溯源的一个传说: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封建王朝横税暴敛,老百姓被压榨得家破人亡,流落街头,沦为乞丐,到处流 浪。有一天,一个流落到江苏常熟地方的乞丐,饥寒交迫,既无片瓦御寒,又无颗粒粮食充饥,体力渐渐支持不住,昏倒在地。他的难友为了抢救他,在露天拾柴烧起篝火,让他取暖,又把同伙仅有的一个鸡拿来,准备给他烧吃,增加营养。可是,当时没有工具无法着手烧制,急得大家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有人急中生智,提议索性因陋就简,用烂泥把鸡包起来,把泥团放篝火中烧煨。他们一边拾柴,一边烤煨,忙了整整半天,总算把鸡煨好。敲开泥团,不仅鸡毛粘在烤干的泥团上随之脱落了,而且出乎意外,鸡煨烤得特别好,香味四溢,惊动了四邻,大家闻香而至,纷纷赞美这是别致的煨法,别致的口味。 后来,楼外楼菜馆吸取了这一烹调经验,并加以改进,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越鸡"、绍酒、西湖荷叶加工,将宰杀洗净的原只嫩"越鸡"加上各种调味品,在鸡腹中填满佐料,然后用西湖荷叶及箬壳包扎,再在外边裹上一层用绍兴酒脚、盐水调和的酒坛泥,放在文火中煨烤三、四小时。到顾客食用时,整个泥团拿到餐厅当场拆开。由于它是经密封烧烤的,保持了鸡的原汁和原味,加上用地方名酒拌泥裹烤,酒的香醇气味经火一烤沁入鸡肉,打开泥团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更加增添了这个营养丰富的菜肴的情趣,因此成了人们来杭游览都想一试的杭州传统名菜。 原料: 嫩母鸡一只(约重1500克),猪油网250克,猪腿肉(肥瘦相间)75克,绍酒75克、酱油35克、白糖10克、精盐2克、味精2.5克、小葱100克、 姜丝5克,山奈1克、八角1瓣,细麻绳4米,绍酒脚100克,酒坛泥3500克,鲜荷叶2.5张,玻璃纸1大张。 做法: 一、选用良种“越鸡”,宰杀、煺毛、取出内脏、洗净,剁去鸡爪,拆出鸡翅主骨和腿骨,用刀背轻剁鸡颈,将颈骨折断(表皮不破),并在鸡腿内侧竖割一刀,以备填充调料。 二、将山奈、八角碾成粉末,放在瓦钵内,加入绍酒、酱油、白糖、精盐、味精、葱段、姜丝拌匀,将鸡放入腌制15 分钟,其间翻动几次,使调味渗入鸡体内。 三、取猪腿肉和大葱切成丝,用熟猪油煸炒至半熟,加酱油、精盐、绍酒、 味精等炒熟,填入鸡腹。 四、将鸡头扳到两腿中间,两腿抱胸,两翅向下(抱住颈和腿),用猪网油裹住鸡身,首层用荷叶、二层用玻璃纸、三层再用荷叶包紧,然后用麻绳捆扎成鸭蛋形;把酒坛泥碾碎,用沉淀的绍酒脚、盐和清水捣成糊泥,紧贴麻绳,外包白纸,鸡腹朝上,放入烘箱内烤3,4小时即成。 五、食用时,揭去泥巴,去掉包皮,配花椒 粉、 辣酱油等佐食。 杭州--西湖莼菜汤 “西湖莼菜汤”是杭州独特的古老名菜。莼菜又名水葵,颜色碧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一种珍贵的水生蔬菜。我国现在只有江苏太湖、浙江萧山湖和杭州西湖才生长,以西湖“三潭印月”处出产的为最佳。 ----说起“西湖莼菜汤”的来历,还有一个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记载,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翰为思家乡之美味,便辞官回乡了,后来这个故事便形成了“莼鲈之思”这一成语典故。 ----杭州地区用莼菜、鸡丝、鸡汤和鱼圆制作“西湖莼菜汤”。“莼菜鱼羹”较盛行。乾隆皇帝多次南巡杭州,每次都要以西湖莼菜做羹食用。30年代,上海“知味观”的“西湖莼菜汤”亦闻名沪上。许多海外侨胞及外藉华裔友人,路经杭州和上 海时,都喜欢品尝此菜,以表思乡深情。 亦称鸡火莼菜汤。主要作料为鲜莼菜(或瓶装莼菜)、鸡脯肉、火腿等。先将熟鸡脯肉、熟火腿切成丝待用;再将鲜莼菜放在沸水锅内氽过,用漏勺捞出沥去水,盛入汤碗中;把鸡汁和火腿汤倒入锅内煮沸,加精盐、味精,浇在莼菜碗内,再撒上鸡丝、火腿丝,淋上熟鸡油即成。色泽鲜艳,汤纯味美,鲜嫩润滑,脍炙人口。颜色碧绿,鸡丝洁白,火腿鲜红,莼菜鲜嫩,汤清味美,营养丰富. 原料: 净莼菜250克,熟鸡丝150克,熟火腿丝50克,食盐15克,味精1(5克,鸡汤750克,熟猪油少许。 做法: 一、将去茎和去净老叶的莼菜,先放入开水 锅里煮熟,用漏勺捞起盛入汤碗里。 二、炒锅上火,放入鸡丝,加鸡汤及食盐、味精,烧开后,撇去浮沫,倒入莼菜碗里,加熟火腿丝,淋上熟猪油少许即成。 特点: 颜色碧绿,鸡丝洁白,火腿鲜红,莼菜鲜嫩,汤清味美,营养丰富。 掌握关键: 莼菜为鲜嫩清香之物,不宜入滚汤汆煮,只要将其放入 [
本文档为【[经典][转帖]中国闻名地方名吃汇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6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