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尺谱•沉沦的天书

工尺谱•沉沦的天书

举报
开通vip

工尺谱•沉沦的天书工尺谱•沉沦的天书 工尺谱?沉沦的天书 礼,人间喜剧,2009年3月号,总40期 杨东莉 信仰之塔一旦崩塌,就很难挽回。 雨霖铃 雨珠摔打在铃铛上,像八十万番兵番将铆足了劲轮番攻城。铃声甫一响起,就被倾泻的雨声淹没。张野狐陪着车驾,百无聊赖地吹起筚篥,呜咽悲凉的声音在黄昏的天幕中低回萦转,总算把雨声压制下去。张野狐吹的筚篥,是从西域的战场流出来的。以芦为首,以竹为管。去过战场的人,都以为那是笳。据说这原本是龟兹的国乐。在塞外,胡人总是悄然吹起筚篥,来惊扰中原的战马。 所以,马上的将士往往要加倍地小心,...

工尺谱•沉沦的天书
工尺谱•沉沦的天书 工尺谱?沉沦的天书 礼,人间喜剧,2009年3月号,总40期 杨东莉 信仰之塔一旦崩塌,就很难挽回。 雨霖铃 雨珠摔打在铃铛上,像八十万番兵番将铆足了劲轮番攻城。铃声甫一响起,就被倾泻的雨声淹没。张野狐陪着车驾,百无聊赖地吹起筚篥,呜咽悲凉的声音在黄昏的天幕中低回萦转,总算把雨声压制下去。张野狐吹的筚篥,是从西域的战场流出来的。以芦为首,以竹为管。去过战场的人,都以为那是笳。据说这原本是龟兹的国乐。在塞外,胡人总是悄然吹起筚篥,来惊扰中原的战马。 所以,马上的将士往往要加倍地小心,以免战马受到惊吓,落荒而逃。筚篥传入宫廷已有多年,这个血腥的乐器却很快受到青睐,成为定律的乐器。张野狐想着,就凑近筚篥的九窍,逐一吹出那十种声音,“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 玄宗对张野狐压低声音,说,“听。”张野狐和玄宗一起听着潺潺的雨声,凄风苦雨之中,隐隐夹杂着铃铛清脆的敲击,空山回响。张野狐立刻就明白了玄宗的意思,分明要让他写支曲子。玄宗通晓音律,在宫廷内自建戏班,赐名梨园,自己坐在前排做指挥。在宫廷里,张野狐从来都会毫不犹豫地信手拈来,每每令玄宗喜上眉梢。然而,这一次非比寻常,张野狐尝试着吹了几个音。他在迟疑,他很为难。逃难的路上,玄宗缢死了杨贵妃,是赐死,否则,军队就将哗变。 这件事已经过去多日,然而玄宗仍然转过头去,拭了几下眼角,张野狐说不出是否该同情他。这一曲比从前在宫廷里所作的任何一曲,都要困难。他要揣度皇上的心思,更需要努力掩饰自己内心真正的思绪。张野狐咬咬牙,还是找了一支调子吹了下去,筚篥声与铃声、雨声相和,空谷回声。他看见玄宗眼角隐隐地闪着光。许久,玄宗喃喃自语道:“《雨霖铃》。”张野狐接过纸笔,用工尺谱记下这段《雨霖铃》。在回归长安的路上,它成为士兵们唯一的安慰,也成为玄宗对于往事菲薄的纪念。 昆山腔 西域人给筚篥记谱,本来自有一套谱字。可是,就像游牧民族的铁骑进入中原都要被驯服一样,这套谱字最终也被改成可以发声的汉字,成为工尺谱的原型,也成为那段波澜壮阔的汉化时代的遗产之一。此后,驾御着那个时代的季风,工尺谱漂洋过海,传入日本,促成了日本的筚篥指孔谱谱字。 每一种记谱形式的兴起,都离不开一种乐器的发达。古琴的风靡成就了减字谱,古筝的兴起促成了二四谱,工尺谱所依仗的乐器,最初正是筚篥。筚篥在唐代发端,用筚篥来定律抄谱,在五代已经成为风尚。 民间力量的勃发是工尺谱一统江湖的终极武器。明清时代,工尺谱真正迎来了它的黄金盛世。明清之际,江南流传“四大声腔”,昆山腔位列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之后,叨陪末席,并且“止行于吴中”。然而昆山腔生逢其时。最好的作曲家和最好的作家,一拍即合,得益于此,昆山腔成为时代的宠儿。江西豫章人魏良辅,寓居太仓,因为“愤南曲之陋”,振臂一呼,群情响应。擅长北曲的张野塘、苏州著名洞箫师张梅谷、昆山著名笛师谢林泉等一大批名家,与魏良辅探讨唱和,分析昆山腔的优劣所在,同时追溯北曲的艺术成就,在原有南曲的基础上,改革昆山腔,终于成就了昆曲“婉丽妩媚,一唱三叹”、“一字之长,延至数息”的艺术特质。 从明代万历至清代乾隆年间,时代的变革并没有影响昆曲的命运,反而促成了它的狂飙突进。最好的题材和最优秀的作家在那个时代相逢。汤显祖著出“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尤其动人。此后,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掀起滔天的狂潮。就像筚篥的异军突起一样,昆曲在那个转折的年头俘获了时代的宠爱。借助昆曲的兴起,工尺谱日益完善。“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 攀上所有曲谱的侧翼,像给那些美妙的辞章添加了翅膀,与文字共舞共栖。工尺谱几乎独步乐坛,甚至有人用工尺谱来解读古琴的减字谱。工尺谱垄断了音乐和戏曲界。工尺谱它讲究“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每位歌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结合当时的情感,在演唱时加以润色。而不是刻板地墨守成规,一以贯之。这种记谱形式与中国的传统哲学一脉相承,《老子》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口传心授,追求的是心灵的交流,而不是对技术指标的一一达成。它留给歌者极大的灵活性和即兴性,自由发挥的余地。工尺谱承载的是中国音乐的信仰与心灵的交流、共振。 正名 听到杜哈德对中国音乐大放厥词,苏维廉(William E. Soothill)简直比中国人还要震怒。他大肆抨击杜哈德的挑衅:“中国音乐不但被深深地误解了,而且被严重地扭曲了。杜哈德竟然胆敢断言„中国既没有记谱法,也没有可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音调、嗓音起落及其它构成和声变化的标志?。真乃信口胡言~我敢肯定他从来没有请教过任何一个中国人任何一个有关音乐的问题。”可是,在西方世界,对中国音乐的异议从来都没有中断过。利玛窦对中国人的享乐观就不敢苟同:“他们将现世视为天堂,沉醉于盛宴戏曲、歌舞笙筵和世间所有的一切陋习。”1851年的伦敦万国博览会上,柏辽兹听完中国音乐,发出一连串谩骂:“像一只刚刚睡了一大觉醒来的狗在伸肢张爪时发出的声音。” 自18世纪简谱问世,便引爆了音乐界天翻地覆的革命。启蒙时代的声音通过简谱的形式,将思想的烽火传遍整个欧洲。苏维廉要为中国音乐辩护,他所面对的当然不只是一两个对手,而是两种观念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异,二者很难在短时间里弥合。 苏维廉认定,自己与他们不一样。苏维廉有资格说这样的话,他早年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后来立志成为传教士,22岁那年,苏维廉就被派往中国温州传教。 他在中国一呆就是30多年,他拒绝只在士大夫的交际圈里盘桓,而是直接深入中国的中下层民众,了解他们的悲欢。他还每天都抽出一小时的时间学习中国音乐,了解中国的工尺谱,他甚至学会了拉胡琴。这种经历确实让他对中国音乐有更多发言权。苏维廉讲了一个故事,来表达他对中国音乐的理解,“一棵树在夜间看上去可能会令人毛骨悚然,但在太阳升起后,就成了原野中一幅最美的画面。”所以,中国音乐其实并不“令人毛骨悚然”,只是因为许多人身处蒙昧的黑夜,才拒绝去倾听它,理解它。与此同时,苏维廉也并不回避工尺谱的缺陷,“他们的记谱法有个缺点,那就是他们没有令人满意的表示时间的方法。我们有二全音符、全音符、四分音符等,这些对音乐来讲就好像一天中的小时、半小时、分钟和秒一样。但中国人却没有与之相等的表达方式。” 他对中国音乐,对工尺谱的热情,都来源于他希望在中国传教的热情。苏维廉提醒他的朋友和敌人们,要了解中国,与中国人交往,在中国传教,必须学习工尺谱。只不过,苏维廉的震怒于事无补,倒是中国人自己抢先失去了立场。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903年,沈心工从日本游学回到上海,他决定在中国普及简谱教育。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允许他开设乐歌课,沈心工首次使用简谱进行教学,他还别出心裁地把简谱的“1 、2 、3 、4 、5 、6 、7”,改成一句朗朗上口的诗句—“独揽梅花扫腊雪”,简谱由此进入大众教育的视线里。伴随着五四运动的兴起,简谱终于异军突起,一大批学贯中西的中国音乐人开始习惯用简谱创作和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音乐,从精英到民众,都逐渐放弃了中国传统的工尺谱。与简谱相比,自古以来口口相传的方式,确实导致了工尺谱越来越难以被理解,进而越来越难以被接受。昆曲界前辈俞振飞一语中的:“前人或以为事非必需,后学遂致茫然莫解。因之工尺虽备,唱法乃复失传,浸以日渐衰落,是则昆曲之衰,正复由于曲谱不详,为之历阶也。”工尺谱的衰落,附着浓烈的时代印记。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一味地拒绝工尺谱。 音乐家刘天华认为,我国的音乐源远流长,然而保存下来的不多,大部分名曲之所以渺无稽考,乃是因为“记谱之法不完备”。因此,他把工尺谱的一些缺陷,与国乐垂危的现状联系在一起,清醒地分析道:“盖乐有高低轻重,抑扬疾徐之分,必其谱能分析微茫,丝丝入扣,方为完备。而旧谱均不能也。今国乐已将垂绝,国剧亦濒于危境,虽原因不一,而无完备之谱实为其致命伤。设记谱法早备于往日,则唐虞之乐,今犹可得而闻,广陵散又何至绝响。”刘天华深谙中西音乐的体式和精神,在指出国乐缺乏记谱法的致命伤之后,也同样点明了出路。戏剧界和音乐界想要与西方一争高下,不仅要有科学化的记谱方式,还要大力培养演员和乐师用这些方法记谱的能力。 刘天华富于创见地把五线谱的记谱法,与工尺谱结合,他参考小提琴的记谱法,规定了二胡演奏记号,把休止符、节奏线、附点以及弓法、指法、把位、强弱符号等,都引入工尺谱,加以完善。刘天华还养成一个习惯,每次写作品,既用五线谱写一遍,还要用这种新式工尺谱写一遍。他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挽救濒临灭绝的工尺谱,创造出符合中国特性的艺术形式。然而,他的尝试最终还是变成了一厢情愿。1932年刘天华去世,他开创的记谱形式很少再被人记起。仅仅15年后,沈鹤记书局出版了最后一本《时调工尺谱》。流传千年的工尺谱从此绝迹江湖。此后,老艺人们但凡提到工尺谱,都会在那样的历史情境下被安上“守旧” 的“罪名”。他们只有在向弟子们口传心授的时候,才会偶尔翻出旧唱本,标上工尺谱。信仰之塔一旦崩塌,就很难挽回。 此后,俞振飞尝试用五线谱来代替工尺谱。他的著作《振飞曲谱》在曲界获得广泛认同。年轻一代演员于是遵循五线谱,而放弃了工尺谱。1979年,苏州的年轻昆曲演员们与他们的老师发生了一场论战。他们逼问老艺人们,为什么唱昆曲不能用简谱,你们有你们的习惯,我们有我们的习惯,无非是一样的。老艺人们无法回答,他们年轻时,没有其他的选择,他们认定,“工尺是传统”。 却无法说服学生们。最后,吴石坚只能模棱两可地表态:“好像是一样的。”简谱和五线谱被认为是科学的,而工尺谱在这场战役中最终落败,几乎从此被彻底打入冷宫。如今,昆曲再度成为时尚符号,而工尺谱却濒临灭绝的边缘。 齐明帝萧鸾曾在《杏庄太音补遗》中批评,“谱迹而粗,不足以该道之妙”。在信仰“大音希声”的中国,谱这种形式都曾被认为是束缚音乐家发挥的藩篱。
本文档为【工尺谱•沉沦的天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1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KB
软件:Word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23
浏览量: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