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于丹谈庄子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doc

于丹谈庄子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doc

举报
开通vip

于丹谈庄子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doc于丹谈庄子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doc 于丹谈庄子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教授将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讲授《庄子》心得,揭开庄子那神秘的面纱,与网友畅谈庄子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以下为聊天实录: 精彩语录: 如果一定要用一种色彩形容《庄子》的话~我看《庄子》是白色的~如果用一种温度形容庄子的话~《庄子》的温度比论语要低。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您光临我们的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是网上大讲堂第九期,我们非常...

于丹谈庄子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doc
于丹谈庄子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doc 于丹谈庄子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 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百家讲坛》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教授将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讲授《庄子》心得,揭开庄子那神秘的面纱,与网友畅谈庄子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以下为聊天实录: 精彩语录: 如果一定要用一种色彩形容《庄子》的话~我看《庄子》是白色的~如果用一种温度形容庄子的话~《庄子》的温度比论语要低。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您光临我们的新浪嘉宾聊天室,今天是网上大讲堂第九期,我们非常开心地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于丹老师,您好! 于丹:您好! 主持人:除了通过电脑参与,还可以通过手机登录我们新浪网网址sina.cn。上次于丹老师已经来过一次,于丹老师这是第二次做客我们新浪,上一次带来了《于丹<论语>心得》,这次带来了于丹老师的新书——《于丹<庄子>心得》。我知道您是4岁开始读《论语》,是什么时候开始读《庄子》的呢, 儒道二家共同构筑着我们的精神世界 于丹:其实4岁不一定能读得懂,讲《庄子》当然比这个晚得多,我大概接触《庄子》的内容是上 高中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选修31全套教案高中英语研修观课报告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的时候,大概是15、16岁的时候开始有接触,17岁读大学中文系,《庄子》的内容,《逍遥游》这些是必读的,等到21岁读硕士研究生,读的是先秦两汉,整个《庄子》的通读应该是研究生的时候。 主持人:您一开始说《于丹<论语>心得》完了以后,下一个演讲的题目是《于丹<庄子>心得》,您为什么要把这个作为第二个要讲的呢, 于丹:《百家讲坛》邀请我去做主讲人,《于丹<论语>心得》是确定的题目,后来我有一定的选择程度的时候,我认为讲了《论语》没有讲《庄子》的话,在我们中国人人格的构筑和精神体系的完备上讲是有欠缺的。 我一直赞成中国人所信奉的儒道互补,它应该是相互能够形成一种反差,能够构筑我们不同的参照系。儒家精神渊源流长,但儒家精神教我们更多是社会人格的自我实现,强调一种共性、一种规则、一种认同,一种使命感的担当。但是,《庄子》的精神,道家强调自我内心的发现,自我人格的超越,对每一个个性的尊重、认可和本心的发现。我认为这两者互为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里,缺一不可,是中国人精神世界在完满富足的时候和困顿窘迫的时候一种不同的转化,大家都需要,所以我会选择讲庄子。 庄子体现出的是超越和洒脱 主持人:您以前在《于丹<论语>心得》里面写了我特别感动的一句话,说孔子没有色彩只有温度,您觉得庄子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有色彩吗, 于丹:易老师在我的《于丹<论语>心得?序》里写了一句话,他说,他看孔子是灰色的。如果一定要用一种色彩形容《庄子》的话,我看《庄子》是白色的,如果用一种温度形容庄子的话,《庄子》的温度比论语要低。 《论语》给我们的感觉实际上更朴素和更浑浊,浑然天成的朴浊;但是《庄子》给我们的感情更清冷、更透彻。也就是说《庄子》实际上是不带有任何色彩的,他在这个世界上超越透明之心来反观人性和观察自己的生命。 可以说,庄子的个人气质包括横溢的才华在他书中的流露比《论语》的个人色彩要激烈得多,庄子甚至说他这一本书无非是一些“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词”。他写出的这些简直没有办法懂得他内心到底要言说什么,但即使这样还是能够感觉到对现实有他的失望和批驳,但是更重要的是一种超迈和洒脱,和他对于时间的感觉。 应该说儒与道表现在对时间的态度上有根本的不同,儒家对于时间主要是抗争,像屈原说“日月乎其不淹兮,恐年岁之不吾与”,阳光月亮这样走远了,一个一个岁月这样抛下我,觉得时间没有留下什么空间,所以内心十分急促。道家表现为时光的顺应,抗争是劣势的姿态,顺应是高势的姿态,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在我们入世做事的时候和我们出世养心的时候,应该同时存在我们的生命里。 人在很年轻的时候不能真正懂得庄子 主持人:您在《于丹<庄子>心得》里提出过,庄子在19岁成为您的“隐形翅膀”,那么孔子和庄子带给您的启发有什么不同, 于丹:这个随着年龄的成长感受,我想,人不是在很年轻的时候可以真正懂得庄子,不走过一些生命的记忆,一些坎坷困顿,没有经历过生命的消沉,那种失落甚至一些绝望是不知道庄子为什么可以成为精神上的一种救赎。其实在人浅浅走过人生的时候,读《庄子》欣赏的是他的才华,你欣赏是他里面的一些寓言,那种才华横溢、奇思异想,但等到你真正生命经历了一些境遇以后,才懂得他会提供一种生命的根系。 所以我说19岁的时候的经历,无非是那年我大三登泰山,大家一起登泰山,在登泰山的时候我并是说真正懂得庄子,甚至我今天回头讲,也不能说我那时候就真的懂了《论语》,只不过觉得这两种东西很重要。在我19岁之前,我从小接触的课本都是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根本对立起来,把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立起来,就像黑与白、对与错、此与彼,一切都是对立的,其实19岁的登泰山应该说给我了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明白了什么叫殊途同归。 文化的路径有时候不同,当你作为一个生命的时候会在奇妙的每一点上相遇。其实我在《于丹<庄子>心得?序》里讲到登泰山的经历,无非是从前三十台阶而上的时候,我们看日出的时候,看到一路上经典的碑刻铭文,让你感受到中国文人是为什么要一定登泰山,碑刻铭文。中国文人为什么一定要登泰山,那是一个人格的成人礼,你受着文化的陶冶,你看着古圣先贤的教训,一路随时间而上迎接一个日出,你的生命在一种崇高感中不断提升。其实你会感觉到这条道路是艰辛的,又是平坦的、辽阔的。所谓“天下己任、死而后已”这种同异之道就是这么一条通途。 但后来我自己又尝试了从后山登泰山,后山几乎是没有路的,我现在还记得除了泰山挑夫就是我自己在那儿走,而且是四肢攀岩而上,手上和脚上全是血口子。我那天从后山上山,导致了那天下午我们班8个男生漫山遍野地找我,以为我走丢了。 主持人:那您一个人啊, 于丹:一个人,因为大家都在休息,没有人从前山下来马上去登后山,但如果我不去,再过几天就要去曲阜了,在泰安那是最后一天休整。我小的时候干过很多冒险和荒唐的事情,有的时候觉得为了付自己心中体验之约。 主持人:您一开始有这样的打算,还是当时突发奇想的呢, 于丹:我一直知道后山有一条路,想去试试,但不知道会是什么感受,但真正走上去的时候,忽然发现满山苍松翠柏,而且那种山花烂漫完全是不计成本的,就是那样蓬勃的、松动的,好象这儿洒一把,那儿丢一片,就是不规则,但是开得极其奔放。 我原来想登泰山的前山,看到了那么多的介绍,知道哪块碑是什么时期、是什么概念,从来没有想过后山之美,这种原始的、野性的、蓬勃的生命力可以让你怦然动心,让你感到另一种震撼,所以在后山这个地方才能真正懂得“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想象庄子一句话“言者不智,智者不言”,前山也罢,后山也罢会在一点相遇,到那个时候我忽然明白,人走儒家这路和道家那条路,只要你最后有自己的生命界限,有那种闻而化之,进入你的经验体系,其实这些东西不是对立的,而是共生共长,陪伴你一生感悟的。 所以我说它成为我心中“隐形的翅膀”就在于儒家教给我的一种入世责任,这对于一个年轻的莘莘学子来讲未免太沉重,但是道家教给我心境,所以我们可以有一双翅膀来对抗这个地上过分沉重的引力,让你可以拥有天空,所以我说这是19岁悟到基本的描述。但是说19岁懂了多少《论语》和《庄子》,站在今天才明白懂得很浅,无非是字面的意义。 《庄子》的四个核心概念 主持人:您觉得的庄子的理想人格有哪些内涵和特点呢, 于丹:庄子的所谓的理想人格,我们现在不能说完完全全做一个描述,他有几个基本的点,一个词要理解庄子的就是“游”。为什么他的开篇是“逍遥游”,为什么提出来“乘物以游心”,无非是一个“游”字,“游”是什么,这一点可以用儒道兼顾来说。我们内心的依托和仁爱是一种态度和精神,但是你要有一种外化的能力。其实“游”是一种方式,可以有更多的审美和艺术方式,其实“游”给我们是在世界上超乎功利、生命的独立价值,我理解“游”的概念是了解《庄子》的一个概念。 为什么开篇是“逍遥游”,这给我们的东西是小大之变,小境界与大境界之间的区别,大可以大到多大呢,鲲化而为鹏,腾空而起,超越整个人间沧桑,最后止于南冥。这样的一番志向,并不一定说做某一种事情,是一种生命游历的状态,状态本身就是它的意义。道家不追求终极的价值和结果,追求的是过程与状态的本身。“游”字是一个概念。 第二个概念是“心”,在《庄子》中多次提到心养、心斋这些个概念,也就是说人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的躯体去行走、去创造和享受,所有这一切有很多最本初的感受是不能忽略“心”的概念。一个人的心斋能够达到什么境界,是要达到我们心如同一个瀑布,能够葆光。你的内心能够滋养出一种光明,有葆光的内心才是坦率的、明朗的,你才可以在世界上有自己的一种原则,不是说呈现出一种“幽思宏志”。因此“心”字的理解在《庄子》里是贯穿的。 第三个概念是“无为”,“无为”最后要达到“无不为”,我们今天看到有很多的观点中说到庄子的观点有点消极。“无为”要达到是“无不为”,“无为”表现是生命态度的顺应,我们每个人呈现出的本真是什么,是你了解规律以后所表现出来的,跟你在外部的抗争是不同的。其实这个概念说起来很大,但是“无为”的态度小到一个人的生命至理,大到一个国家都是“无为”概念。这是第三个概念。 如果说还有第四点,就应该是“道”,“道”从庄子“道可道,非常道”说起来概念很大,但是要记住最基本的规则,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根本上讲跟“无为而治”是有内在的转化和关联的。“道”是靠悟不靠讲,我觉得道的很多东西一说就是错的,所以我觉得能够抓住“游”的状态,“心”的反省,“无为”而达到“无不为”的路径,最终抓住这几点我们就可以找到几把钥匙。 主持人:是整个连贯的体系。 于丹:当然我们是把这几个字、几个概念拎出来,但是事实上它是融入贯穿在整个《庄子》里。一开始读《庄子》,我想还是纯粹一点,先读内篇为好。 庄子给我们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 主持人:在《庄子》这书的内容看,庄子有时候是比较飘逸和洒脱的,有时候也很圆滑世故,您怎么看待, 于丹:这个也不矛盾,如果说《庄子》全书的话,牵涉到内、外、杂篇,实际上内篇中比较确认是《庄子》,如果在《外篇》、《杂篇》中,你看到的很多段落,包括观点上和《内篇》的冲突,现在并不一定都能确定是庄子所做。另外即使在庄子自己的思想中也会出现一些矛盾,有的是圆滑世故,有的是飘逸。 我想起一句话“外化内不化”,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人的生活有两个层面,你外在的生存状态和内心的生命职守,生命层面和生存层面有时候并不能等同。也就是说人在生存状态上,要秉承的是外化,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有自己的职业岗位。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我们遵从的礼俗、待人接物,所有的这些人越化就有越有效应。 而内不化是生命的态度,你内心有所执守,有自己的烦心事,有我之所以不被替代的生命本质,你了解这些东西,一个人才让你卓而不群。所以我想这种内不化,就是你说的庄子的飘逸、洒脱。这种外化,可能是有时候是非常顺应的。 其实所谓自己的一颗心面对世界是什么样子,有一个词说的好就是“不迎不逆”,就是你的心如同水和镜子,当世界万物映入内心的时候,既不过分地阿谀奉承,也不保有非常强烈的排斥和拒绝,“不迎不逆”是一种坦诚之心就是一种状态。 你读了《庄子》的书以后,看到他的坦诚、从容是从哪儿来呢,其实是从超迈的智慧理性而来,就是人由于动起了很多东西,所以才可以抛去很多的执迷。执着是好事,但是执着当中有迷狂就不好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有时候真正缺少的不是热情,而是理性。我们缺少不是一个火热的生活态度,而是缺乏持之以恒。 有时候庄子教人的东西很有意思,比如每一个人对他人、对世界是什么态度呢,每一个认为自己又是什么样子呢,曾经有“庄生梦蝶,人邪蝶邪,是也非也~”自己究竟是谁,一直保持反省。说人如果睡在阴暗潮湿地方,起来的时候会腰酸腿疼,但是动物就不一样,它就没关系,会过得很好。因为环境不同,人对待自己和他人要注意环境和成长的历史。 他讲了一个小故事,说曾经有一个很奇异、很巨大的海鸟飞到鲁国,鲁国的国君就觉得这是一个太奇异的怪物,好奇得不得了,就不知道怎么待它好。每天待上宾的礼仪,给它奏乐,摆美酒,给它宰牛羊,后来养的这个海鸟逐渐目光迷离、惶恐不堪,最后这个海鸟就被养死了。庄子总结一句话说“以己养养鸟”,而不是“以鸟养养鸟”。你是以养人的方式对待鸟,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对待它,而不是以鸟真正需要的方式对待它。 其实我为什么说庄子给我们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你说养海鸟的故事听起来很荒唐,我们在生活中不缺少热爱,我们所喜欢的人、事,我们用了多少这样的方式,用“己养”去面对它。我记得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一个渔村的夫妇,他们从少年开始结发相亲相爱,这个妻子特别爱自己的丈夫,每天都把鱼的中段收拾出来,干干净净的,或者红烧或者清蒸,然后上桌。她自己在厨房里胡乱吃点 鱼头、鱼尾就算了,这个日子一过过了几十年,两个人从来没红过脸、吵过架,一直是举案齐眉,相亲相爱。到了老了,这个老头子有一天特别惆怅地叹了一口气,他说我一辈子没有提什么要求,我现在要是不提,就晚了,你什么时候能给我烧一顿红烧鱼头吃呢,他说,我一辈子最喜欢吃鱼头。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娶了你以后从来没见过鱼头。这个姑娘一听眼泪就下来了,我从做姑娘的时候就最爱吃鱼肉,我就是因为爱你,我就把最好的给你,我从来没有想过你可能爱吃鱼头。 其实这个故事比海鸟的故事离我们又进一步。你听这两个故事的时候,大家会哗一下笑了,如果再深一点想的话,我们每个人是不是给自己特在乎的人买错过礼物,儿女给父母买生日礼物,花了半个月的工资买了巨大的奶油蛋糕,然后他老爸说我都得糖尿病了,我们老人才不吃这东西呢,孩子还觉得挺窝心的。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的,我们是“以己养人”,以自己内心认为好的东西去对待别人,但你不知道他爱什么。其实我们生活里有时候真正的悲天悯人,这种内心是靠一种懂得来作为建立的基础。也就是说,一种理性有可能让人和人之间建立起来看似不那么火热,实际上更舒服和恒久的关系。我一开始就说庄子的温度比《论语》要低一点,《庄子》的色彩比《论语》要浅,它告诉你在理性的光芒照耀下,永远让自己的心保持清醒的状态,这样你去做世间一切的事情,不是用蛮力,是用动力掌握的一种“道”。 精彩语录: 儒与道不是生命的全部~是我们的某一种生活方式~道家给我们清澈的内心~让我们反观内心~作为我们内心的休止符~给我们轻盈潇洒。 比如大家都熟悉“庖丁解牛”,这怎么回事,一头整牛在那里,庖丁上来手里拿了刀,还不是说一下子打开,而且是能够合乎经首之乐,能够合乎《桑林》之舞,你觉得他的姿态是优美的,是合乐舞的。几下子便把完整的牛肉骨架子分解了。 这样的状态是怎么来的呢,他说我这不是技巧,而是境界到了,我不是技巧了,我已经达到道了。因为我的目无全牛,我看到的是牛的骨肉、肌理,透过它的肌肤能够看到它的骨头。 其他人用那个刀在那儿劈,劈的牛骨头一块一块的,也能够把它劈下来,但是每个月都得换一把刀,因为刀刃就不能用了。更好地能够掌握技巧的人,是一年换一把刀,他在割肉的肌理,能够割得很好。他说,至于我这把刀,19年都没有换过,这就不是技巧层面的,这是道的层面。 他说这个刀刃也不厚,我能够看到一个个缝隙,我能看得清楚当然能够做得游刃有余。我们看这个复杂的世界,肯定不比这头牛简单吧。人想透过这些厚厚的皮看下去很难,其实生活也是一样,你能够看清本身的规则规律,让我们心里“以无厚入有间”,去找到规则进行顺应。实际上刚才我们说“无为”而达到“无不为”也是这个意思。什么叫“有为”,拿着一把锋利的大刀,把牛骨头斩成几块,这是一种张力、攻击行为,看起来比一把刀拆解开要有为的多,但是不是顺应,那里面没有大道。 《庄子》看我们在哪个层面解读,可以做哲学层面、学历方面的探讨,也可以把里面讲的点点滴滴转化为今天的生活态度。其实必须要承认,在整个生活态度的转化上和反省上,《论语》比《庄子》朴实性的内容要多得多,《庄子》没有那么多。但是看怎么读,每一本书都可以有自己的读法,由你自己的内心出发,你读到的这些段落仍然和你的生命相关。 精彩语录: 《庄子》告诉你在理性的光芒照耀下~永远让自己的心保持清醒的状态~这样你去做世间一切的事情~不是用蛮力~是用动力掌握的一种“道”。 任何解读都不能脱离所处的时代 主持人:《庄子》对人格有没有负面的影响, 于丹:就是看一本书怎么读,如果说负面影响读《论语》也能读出来,那些儒家思想纲常礼教,比如说“八佾舞全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你今天可能会觉得一支乐舞值得发那么大的火吗,但你要看看他那个时代,我们任何解读都不能脱离那个时代。 今天是以法律为核心制度保障的公民社会,而那时候纲常礼教就是维护整个社会运行的内在潜规则,所以礼乐相关,看到一个乐舞想到的肯定不是今天的歌舞升平,那就是你触动礼法了。所以你从这样的本心解读,我们可以平息很多愤怒,多一些宽容。 我记得小时候历史课本和文学课本说“庄周的思想代表了腐朽的奴隶主的思想,代表社会发展的阻力”,没读《庄子》之前会有这样的消极感觉。所以你会问《庄子》会不会有这样的消极的感觉,如果我们回到本初的原点阅读,用最朴素的意义,有很多成见是可以摘掉的。看你是什么样的态度,你发现了什么,在我看来《庄子》不能当做今天的行为准则。 你读儒家可以说什么是“恭宽信敏慧”,儒家有太多太多可以直接操作的准则,你可以说什么叫“游”,我今天究竟是吃饭还是考试,究竟是旅游还是约会呢,然后我游心游到哪儿去呢,这个东西听起来显然不那么容易做,所以庄子更多的是给我们生命智慧的一种引导。 我想人读书、读史、读世界、读山水究竟能够读出积极还是消极,主要不取决于你读的客观对象,而取决于你阅读时的主观态度。你本着建设性的态度丰富你的生命,还是你在读的时候心容易受到影响,进入一个消极的循环。我想中国人读书,最终能够读书到六经助我的境界,你可以从各式各样的书中读到这种意义。 如果我们对时间态度这一件事儿,表面看来道家就是要比儒家小节,道家对时光的态度,陶渊明说“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就是这样一片流光,我投入进去没有过分的欣喜,也没有很深的忧虑,我就随波逐尘了。 看起来好象是挺潇洒的,抗争还是顺应,但实际上我们在顺应之中生命免除了很多由于较劲而带来的痛苦,由于自己不彻悟,一定要在一些执著心上费掉一些时光。苏东坡曾经说陶渊明“陶靖节以无事为得此生。一日无事,便得一日之生,则见役于物者,非失此生耶~”,说每天人在忙忙碌碌,以心为行,在这个世界上做外在的事情,失去本心的时候就失去今天的日子,如此下去就失去了一生。 人为什么不留一点静止的光阴,反观内心呢,所以从这个态度看,人如果终日冥想,一事无成,不担当责任和使命,这固然就是小节。但我要说儒与道不是生命的全部,是我们的某一种生活方式,道家给我们清澈的内心,让我们反观内心,作为我们内心的休止符,给我们轻盈潇洒。哪怕说你四分之三的时间在大地上,你去为社会、为职业、为他人承担了很多,你哪怕就有四分之一的时间,哪怕你有十分之一的时间,你可以心游万刃,磅礴万物,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这是什么,就好象我们每天用手机充电,用照相机充电,现在的机械不都得充电,你充上电以后可以连续待机24小时、48小时,你充电的时间可能就两小时充完了。在我看来庄子是给人生充电的时间,有那两个小时,你自己生命的能量由于滋养被激发出来,你再去放电,那就是一种创造。我看《庄子》是再这样的意义上。 主持人:我读于丹老师的书,一天工作特别累,晚上读你的书感觉一下子心里平静了很多。 于丹:我希望大家读《庄子》的原文,大家读我的书本只是导读,你读他的原文能读多少就读多少。 主持人:我觉得《庄子》的书和《论语》比更难懂。 于丹:看怎么说,如果换一个角度,“先秦诸子百家”所有文集中最好看的就是奇思妙想,那就是《庄子》一家,所以最有文采的是《庄子》。因为《论语》非常简单,只言片语,容易读,微言大义,慢慢去想吧,《庄子》能让你读到酣暢淋漓。大家说《庄子》难懂,看看你怎么想,如果开始读《逍遥游》一开始并不一定觉得太难,里面也没有太多的典故。 成功是外在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幸福则是内在的感觉 主持人:您说过一句话,幸福比成功重要,您对幸福的理解是什么样的, 于丹:我觉得成功是比较外在、客观的标准,幸福是内在的、个人、自我的标准。我们每个人可以被外在评价为你是成功的、卓越的、优秀的,但并不一定带来内心的幸福感。 幸福这个东西很微妙,它跟成功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绝对的关系。就好象幸福跟金钱也有一定关系,但是它也不是一个绝对的必然。幸福更重要是关乎一个人生命态度、生命能量和这个人的价值取向。幸福是你内心所认可的价值,你拥有的,所谓求人得人,每个人的幸福观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一生为钱所困,就是为了当官,在这个人的心目中,幸福就是与权利划等号。还有一些人认为幸福就是为了钱,如果人为钱所困的话,钱就是无底洞,他挣钱挣钱,最后并不是说为了花钱,有了钱才是能够和幸福划等号的。还有人为情所困,得到了情就会觉得跟自己的幸福划等号,如果没有的话,再有金钱和权利心都是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密码和生命钥匙,每一个人内心都有真正需要导致他内心能够深刻认同的幸福。 精彩语录: 人生有些事情说相逢恨晚~有一些事情相逢恨早~这是你缘份未到。人和人、人和风景、人和书籍有的时候相逢恨晚。 人在成长和变化的时候是最幸福的 主持人:您什么时候觉得自己最幸福, 于丹:我认为一个人在成长和变化的时候是幸福的。我觉得一旦生命停顿这种幸福感会削减。生命停顿有点像歌德写《浮士德》,说你终于觉得想要的东西都差不多了,可以停下来了,终于感慨这一生的时候,就是把灵魂交给上帝的时候。 其实人什么时候是成长的,就是你在穿越各种生命体的时候,你自己有时候在一天之内,你的心能够体会15岁和50岁的心情,你可以玩得像15岁的孩子那样赤子烂漫,一派天真,你也可以像50、60岁的人有一种幽静、高远,能够在天地之间体会到历史的穿越。 一个人的生命在这样的变化当中,你能够活在当下,你能够创造,就是你享受快乐的时候,不是被动享受别人给你创造的东西,而你能动手。哪怕说今天上街吃了一顿饭,说这个菜特别好吃,回家以后哪怕你弄得都油锅都烧了,满屋子都是烟,家里人都觉得你烧糊了不好吃,但你试着做了,这件事情就说明你在成长,你在做事情。 比如说在街上看到一种花布,你就想我不能天天给家里装修,但我起码可以把家里的从窗帘到沙发套全部给变了,我可以给家里买回去,我觉得人能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是我所理解的幸福,就是幸福在你的手中,你能够掌控。一个自信的生命永远不是把掌控权交给世界和他人,而是他自己说我喜欢、我创造,我尝试。这是我内心所求,尝试是一种过程和状态,仍然不求结果。 有时候我看到今天的孩子拿到变形金刚、电动娃娃又昂贵、又精密,但实际上任何一个机电的东西,越精密,就说明越容易坏。一点坏了,整个都不动了。我会想起我们小时候,小男孩自己削手枪,玩儿弹弓,小女孩一边跳皮筋、做沙包、给娃娃织毛衣。我们做的那些东西是简单的手工劳动,但是不容易坏,这儿坏了那儿修修,那儿坏了这儿动动,总还有一种生机活在你的手里。所以我觉得童年是一种预言,更重要是折射出对科技文明包围了的今天的世界,我们新的幸福感有多少是依赖物质所购买的延伸,有多少是我们生命内在骄傲和自足的创造。创造需要两个前提:第一,内心要有年轻的激情和愿望去发现;第二是你有能力去做,然后才是享受。 在我看来幸福是一个过程,我能够掌控、我有自信、我分享、我创造。 《论语》和《庄子》都可以令我们快乐 主持人:您在《于丹<论语>心得》里说过,《论语》的真谛是告诉我们怎么过上快乐的生活,您觉得儒家孔子的快乐和庄子的快乐有什么不同呢, 于丹:其实,快乐都是一样的。但是快乐的方式和导致快乐的那条道路是不同的。比如读李白的诗和杜甫的诗,我同样会流泪。但是我是为杜甫的沉重流泪,为他的那样一个情怀流泪,同样是花开,他看到的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春花浪漫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心被刺伤了,因为万方多难,一眼望去“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多沉痛啊,所以他看到的都是在鲜花烂漫的时候内心被映出的伤痛,我读他的诗就是这种沉甸甸的东西让我的热泪盈眶。 而我读李白的诗是因为天真而流泪,李白找人喝酒可以说“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两人喝酒,喝得花都开了,你说他有多大的闲工夫,两人就在那儿喝酒啊~实际上是一种天真,这是对于时光的漠视。 你能说由于杜甫崇高就显得李白就没有责任心吗,你能说因为李白潇洒就显得杜甫过于沉重而不开化吗,其实在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桃红梨白各有其意。我想我流出的泪水就是感动,但是感动的理由有担当的、有天真的。我认为李白从来没有暮年,就像杜甫从来没有青年,他们活的是心理年龄。同样用这样的观点来看,《论语》和《庄子》都可以令我们快乐。它呈现出不同的质地,你从中分享的时候,你想从中得到你想到的内容,就会发现。 人在这个世界上,人跟人是有缘份的,人跟山水是有缘份的。为什么李白看敬亭山,就可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呢,为什么看山看水,有人看这山就不好,李白看君山就不好。李白说“铲去君山好,平铺乡水流,八里一壶酒,醉杀洞庭湖”。这山有多差,就是嫌它不好。所以为什么有人看山就能看得“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是你看每一座山都好,所以今天有人旅游,同一处风景有人说好得不得了,有人说不好。就像青菜萝卜一样,同吃一顿饭,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 我觉得在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我们分享的内容和方式都很多元,不强求,不一定说你必须要读《论语》读出快乐,必须要读出《庄子》读出潇洒,读完《论语》就能担当天下,读完《庄子》就一定要心游万刃。我觉得今天这个世界没有什么绝对的,人的缘份有时候在不同的年龄上,如果不是渐行渐远,终身成长,迈过一些际遇,有过一些沮丧,你去读经典,人生有些事情说相逢恨晚,有一些事情相逢恨早,这是你缘份未到。人和人、人和风景、人和书籍有的时候相逢恨晚。 主持人:我们网上论坛最后一个环节是推荐一本书,您会推荐哪本呢, 于丹:这个世界上真正的经典太多太多,如果让我推荐一本书的话,我真没有答案。我想说的是我们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书架,其实就是你自己回家翻一翻你的书架,如果我们今天静下心来,认真浏览一遍书架,或多或少会有一些惊讶,原来跟自己相伴这么久的书,是自己没读透的,甚至你会很惊讶的说,原来我们家有这本书啊,这本书是哪来的啊~读书不在于读多少,在于读透多少,读书一定要在里面有所感悟,如果让我推荐一本书,今天晚上你静下心来,把你的书架一本一本地静静浏览一遍,挑出你最喜欢的书。把那本书读出来,你会觉得它是熟悉的,因为它一直在书架上。它是陌生的,因为你一直没有时间和心思把它读透,它是温暖和亲切的,因为你今天晚上把它给读了。 主持人:谢谢于丹老师。 于丹:谢谢大家~
本文档为【于丹谈庄子对中国人人格的影响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51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6-19
浏览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