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举报
开通vip

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师德建设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技能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关系到千百万青少...

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师德建设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主体,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要培养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高级技能人才,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教师的师德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又决定了教育的质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人格是进行教育的基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且赋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它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于祖国的未来。今天,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显得极为重要。 一、现阶段师德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太度端正,治学严紧,为人师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教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育人。但也有不少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事业心不强,职业情感淡薄,奉献意识与敬业精神较差。其中有人不注重为人师表,业务不精益求精;有人知识更新的主动性与运用新知识的自觉性不强,参加科研、教研与教改活动的积极性较差;有人经商、参与第二职业;有人利已主义、享乐主义与中庸思想较为严重。 二、师德建设的内涵 师德教育内容包括政治理论、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心理健康等方面。面对新的形势,在推进素质教育,倡导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树立什么样的师德形象,已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笔者想讲以下几点: (一)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 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是人民的教育事业,是真正的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每位教师都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甘愿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实际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不图名利、甘做蚕烛,在岗位上发出光和热。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 (二) 德的另一体现是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师的工作责任重大而又极其艰辛。之所以说责任重大,是由于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责任。抽象地说,社会的未来掌握在教师的手中;之所以说艰苦,是由于教师工作条件艰苦,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的社会地位、物质待遇较低,甚至处于相对清贫的地位。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当以社会责任为己任,无私奉献。否则,如果以待遇对待工作,那么,就可能在知识传授、教书育人中,难当重任。 (三)师德最外在的体现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在教书育人中,除了言传,更要身教,要用自己的示范行为来教育学生,这就是为人师表。从一定角度上看,为人师表主要是强调教师要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学习的知识自己应当精通;要求学生崇尚的行为,自己应当行之;要求学生反对的行为,自己应当坚决杜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从。”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从自身做起,真正为学生树立一个模范的榜样,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本。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完善人格的过程,因此,教师的首要责任就是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教师的人格力量主要体现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操和敬业精神以及学术品格与风范等方面。教师如何用人格力量感召学生呢,当然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更需要的是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因为现代教育是一种开放式教育,教育任务是在师生广泛的参与、交流与合作中完成的,因此,教师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和学术品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要求学生为祖国而学,自己必须为祖国而教;教师要求学生要有事业心、热爱自己的专业,自己必须热爱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教师要求学生关心他人,自己必须关心他人,爱护学生。 现代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而是主动地学习、观察与思考。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以言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的,树立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和严格的学习纪律,更主要的是用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校风校纪规范自己,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浅议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标准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倡扬良好师德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一直关心教师教育,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毛泽东同志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邓小平同志讲,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江泽民同志提出,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继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今天,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师德建设。教师首先是一个公民,应当具有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水准和人格素质。合格的公民未必是合格的教师,但合格的教师必须是合格的公民,必须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符合公民基本道德要求。“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是新时期每一个公民包括每一个教师都应具备的道德素质。一个教师如果连普通公民的道德要求都达不到,他就失去了作为教师的资格。但是,任何称职的、优秀的教师,都不会以做一个合格公民为满足,他的社会角色、职业特征要求他在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这就是教师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师德建设的新任务、新问题,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道德呢, 首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石。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岗位上应如何去体现其职业道德呢,我认为首先要“爱岗敬业,具有为教育献身的精神”。爱岗敬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没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一切都无从谈起。从历史发展长河看,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社会进步的桥梁和纽带。人类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但如果没有教师,他就会断线,就会枯竭;人类的社会生活代代相传,但如果没有教师,它就会陷入愚昧,陷入野蛮。正是教师平凡的工作,连接着老一辈和新一代,连接着人类的过去和未来。从个人成长的命运看,教师又是人生幸福的缔造者和操纵者,教师从事的职业是崇高的、神圣的。但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又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平平凡凡,琐琐碎碎,默默无闻。教师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力,没有显赫的声名和荣誉,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自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这就必须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必须热爱和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必须具有把自己的全部才华、知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决心和勇气。正因为如此,人们一提起教师,才把他与园丁、人梯、铺路石联系在一起,这既是对教师工作极为崇高、极为重要的肯定,也是对教师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和目标。应该说,教师劳动的本质特征在于奉献,师德的精髓也在于奉献。 其次,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爱是教育的基础”,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也是师魂。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热爱学生上,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有位教育学家说过: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一样小心。不尊重学生的自尊,不仅会给学生带来心灵的伤害,而且也是师爱和师德缺失的表现。试想,如果连基本的“爱学生”都做不到,还拿 什么来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呢,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说过如下一段话:在学校当了若干年的教师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学生丢脸,也能让他们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吉诺特的这番话,对作为教师的我而言,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中感悟出更为深刻的师生关系。 随着人们对“师德”的日益重视,各种加强师德建设的措施不断出台。但不管外部手段如何,提高师德水平,关键是要每一位教师从内心深处培养对学生的“爱”。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一个人最崇高的爱是爱别人,一个教师最崇高的爱是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志。教师要给学生以真爱,给学生以真情。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帮助学生走好社会生涯的第一步。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属于亲缘关系,不是出于个人需求,而是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责任感,这是一种特殊的、充满科学的、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这种爱具体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特有的一种亲近感、期望感和献身的热忱。这种爱可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可以在师生之间架起心灵上相互沟通的桥梁,可以转化为学生自身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正像一位教师所说:“有时自身感到很疲乏,当一走进教室见了自己的学生,不知从什么地方那个劲儿就上来了。”我认为这就是一种爱的力量,有了这种爱,什么金钱、享乐将会被抛于九霄云外。诚然,教育是爱的教育,没有对学生的爱就没有真正成功的教育,就不可能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获得学生的信任,赢得学生的支持,提高教育和教学的成效。 再次,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这是由师德的示范性和协调性特征决定的。师德的示范性,要求教师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为人师表集中反映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教育因素,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深刻地说明了教师以身示范的人格力量更容易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师德的协调性,要求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人格,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决不能将两者分离开来。教师作为“教育者”而不是一般的“文化人”,不能把知识看作只是知识,只教书不育人。实际上,教书与育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书应当以育人为目标,而育人又是以教书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通过业务教学,把育人寓于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教师的行为应该成为学生的表率。因此,教师的形象也是衡量一名教师素质的重要标准。教师形象应是德、才、学、识、性格等多种因素的集合体。教师形象的核心是教师的人格。教师的人格对于学生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时时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教师把学生造就成什么人,自己应该就是这种人。”教师的人格力量应是心灵美和仪表美的和谐统一。可以这么说:“世界上没有比教师受到更严格的监督”,因为“做老师的只要有一次向学生撒谎撒漏了底,就可能使他的全部教育成果从此为之毁灭。”(卢梭语)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良好 榜样,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大方得体的仪表,稳重端庄的举止,亲切和蔼的态度,文明礼貌的语言和严谨持重的行为等,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感召学生,启迪学生,最终达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目的。最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生命。一个国家需要探索创新,一个民族需要探索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创新,一所学校需要探索创新,一名教师也需要探索创新. 知识剧增的时代,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面对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也向教师提出挑战,要求教师承担多重角色,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索”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理论,运用理论,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终生奋斗。教师还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教师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勇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是新时期对师德的要求。 总之,从事了教师职业,就意味着我们整个人生航程始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特别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时刻铭记自己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职业道德,才无愧于“人民教师”的称号。 新时期师德建设浅谈 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教师的劳动具有以人格塑人格的特点.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那么,关系到整个国家前途、影响整个民族精神风貌的师德在教师素质中的地位怎样呢, 一、师德——教师素质的核心 1(师德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复杂性、长期性、示范性与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经过大量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我们认为教师素质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人所必须具有的身心的相对稳定的潜在的基本品质。其本质特点是指教师自身的质量,即教师身心发展的总水平。其构成要素主要是教师的机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等。 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所认为的教师的道德素质并不是指规范、准则本身,而是教师把这些规范、准则逐步内化,成为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准则。作为教师基本上都知道教师道德,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把道德规范、准则内化,因此,他们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言行不一致性。例如,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如果你问老师,“你体罚学生吗,”95,的老师的回答是:“没有~”,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就有体罚学生的行为,说明这些老师并没有把道德准则内化,表现出言行不一致。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道德素质比教师文化素质更为重要。教师道德是教师的灵魂,简称“师魂”。 2(师德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 儿童、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正是个性与品德形成时期。尽管社会环境、家庭等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许多研究表明,教师的作用最大。教师的影响主要通过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师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影响。在儿童眼里,教师是正确的,教师的话都是对的。由于儿童好模仿,因此,教师的言行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的个性、品德的发展。例如,在我们研究观察中发现,在小学阶段,如果这位班主任连续带了两年,那么,这个班的学生的说话的语气、语调,办事风格在很多方面与班主任有类似之处。 从社会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所组成。每个个体的道德风貌反应出整个民族的发展水平。一个个体的许多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都是从小形成,每一个人从儿童开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世界观等教师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尽管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对儿童的道德品质形成有一定影响,但无法代替教师教育的优秀。因为,教师的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甚至德育手段等都是长期而系统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教师的教育具有科学性。儿童的许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师都是根据儿童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最后,人生最初的二十几年是决定和影响人的一生的发展,是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而教师是影响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主要职能是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些人才毕业后分布在全国各条战线上,对整个国家的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把教师提到推进社会向前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教师对学生的爱,简称为“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我们在教师人格特征的研究中,涉及到教师的师爱问题。我们在5所学校,随机抽取120名教师,问:“您热爱学生吗,”90,以上的被试者回答“是”;然后向这120名教师所教学生进行调查:“你体会到老师对你的爱吗,”回答“体会到”的仅占10,。这说明要 疼爱自己的孩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并非易事。林崇德教授认为,“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因此,师爱就是师魂。”其实,林崇德教授就是师爱的典范。之所以如此,他今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我们有的老师,就没有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例如,有一位中学老师,他从初一开始接了一个班,班中有一位学生,上课从来不举手,即使老师点名,她也不发言,已经到了初二第二个学期了,她还是如此,有一天,老师为了让她发言,就想出一绝招。老师首先叫这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而这位学生站起来,可是头是低下的。老师说:“请你抬起头来,往前看,看见了什么,”这位学生轻轻地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什么。”“你再仔细看,看见了什么,”学生还是摇摇头,老师就指着黑板问:“这是什么,”“哦,这是黑板。”“对,你的前途就像黑板一样黑~”老师回答说。老师从他的出发点来说,他是为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可是,一句话,不仅伤害了那位学生,而且伤害了全班学生的自尊心。 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理想是一个人的奋斗目标,是个体所向往的或所要模仿的事物或人的主观形象。教师的理想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层次。有的把个人发展作为奋斗目标,有的为多培养出优秀人才作为奋斗目标等。由于理想的层次不同,因此在教学工作中产生的动力也不同。那些具有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教师、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才具有长远而高尚的理想,由此产生的动力就巨大。他们不为眼前利益所困惑,呕心沥 血,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贡献出自己的全部。 总之,从教师素质的构成要素来看,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 二、新时期师德的新特征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总和,是教师素质的核心部分。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如:“当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为人师表、教学相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等等。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师德的内容是不同的,但它具有内在继承性和稳定性。 首先,教师是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人类灵魂的塑造者。由于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中的活生生的青少年,由于教师劳动的价值体现在开启心智和塑造人格,使其职业道德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联系着整个社会,联系着人类历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就决定了师德的特殊性。 其二,由于师德具有以身立教的作用,客观上要求教师必须达到比常人更高的道德标准,需要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努力以自己的道德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道德,以自己完善的人格去影响和形成学生的人格,以自身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情操。师德具有明显的典范性。 其三,践行师德又是一种自觉的意志行为,它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由于教育劳动效果的长期性、迟效性,它要求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有长远的眼光面向未来,努力克服困难,深入细致地、持之以恒地做好教育工作,无私奉献、严于律已、为人师表。它依靠的是内心的信念,这就决定了师德具有自律性。 师德永远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创新的。在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师德体现了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与社会主义事业利益的一致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 第一,新时期的师德,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并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要求教师以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自觉主动地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既要教好书、又要育好人。这是时代对师德的要求,人民的共同愿望,具有明确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第二,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知识剧增的时代,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研究教育规律、研究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教师要博学多闻,求真务实、不断学习、勇于探索。因此,师德具有发展性和开拓性。 第三,新时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互助的同志式的关系,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学生帮助教师教学。“以情育人,热爱学生;以言导行,诲人不倦;以才育人,亲切关心;以身示范,尊重信任”既是教师的道德行为准则,又是教育的艺术。尊师爱生,是一种理性化的高尚情感,对待学生,管而不死,严而不厉,爱在其中。体现了师德的协调性和民主性。 21世纪所需要的教师素质,既包括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素质,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也要求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接受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充实和更新知识,提高水平和能力,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 三、教师必须遵循的师德规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教育的经济功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必须把握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职能,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园地,教育是崇高的社会公益事业。当前,在教师队伍中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思潮,使学校的师德建设受到了冲击,师德方面的问题日渐增多,一些急功近利的目标常常掩没了理性精神的培养,导致 了理想情操的失落,实利物欲的上升,道德水准的下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决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既是教师师德修养的目标,又是教师教育活动中要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学校师德建设的方向。 一般来说,人的素质包括思想素质(方向)、道德素质(品质)、能力素质(本领)、身体素质(健康)、心理素质(意志力)和思维素质(创新)等方面。由此,“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循规律,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求创新;热爱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构成 了师德的基本内容,是一个合格教师必须遵循的师德规范。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对待人生的根本出发点,对待事业的基本态度,体现了教师群体的共同意志,是教师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基本动力。“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学生,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它是整个师德体系的灵魂,是师德建设的方向,是师德的最高准则。 “遵循规律,为人师表”, 是教师提高教育能力的原则和方法。教师要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工作,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对学生施之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师德意识的实践化过程,是师德活动的体现,是最重要的行为准则。 “严谨治学,探求创新,”是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应具备的业务素质。它不仅要求教师具备系统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文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关系学等教育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热爱关心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行为准则。“热爱关心学生”是真挚的师爱,是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是教育实践中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它表现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爱,体现了教师的独立人格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就是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这不仅是教师做好“育人”工作的前提,也是必须遵守的教育法规。 上述师德的诸多方面有着既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合格的人民教师,要以上述规范要求自己,这既需要自身的修炼,也需要环境的涵育。 四、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完善的师德规范只有通过有效的途径才能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师德行为。新时期教师的思想观念趋向多元化、价值取向趋向多样化,学校的师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必须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创造新经验,从战略上、内容上、方法上有新的突破,有所创新。 1(注重自我塑造。21世纪的社会将是智能社会,科学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增大,社会活动将以人格的独立为前提,以创新精神为动力,以知识的丰富为基石。师德作为教师的行为规范,主要通过教师内心的信念起作用,主要依靠教师在师德修养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觉悟,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师德修养的人。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注重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做到老,学到老。 学习政治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献身精神;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遵循教育规律;学习专业知识,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教育法规,增强法律意识,施行依法执教。 2(实施灵魂塑造。崇高的思想行为和精神境界,往往与人文素养、学识深浅相关联。净化校园环境,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调动教师学习和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分辨各种社会思潮,实施灵魂塑造工程。新时期的思想工作不能停留在口头上、会议里、文件中,应当贴近群众、贴近工作、贴近生活,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拓展,渗透到教学科研活动中,渗透到生活的各种领域中,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渗透到精神文明的创建中。寓教于知、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行,用知识开启心扉,使教师的思想境界始终处于时代的前沿。 3(运用制度塑造。机制、制度、法制是对人进行制度塑造的三种主要形式,它们构成了一个系统,其中育人和用人是系统内的两个有机联系的阶段。 育人为了用人,用人必须育人。在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基础上,要科学制定用人制度,确保人力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开发和利用。用人制度的操作公式应该是:人品+才能+务实,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进一步量化和细化,列出相应的考核指标,避免考核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腐败性。用“无情”的制度实施“有情”的教育,从而使人们的“素质”不断趋于优良化。 机制既要有激励性又要有约束性。学校的内部管理要有利于吸引培养一批批优秀专家型人才,对于师德差、业务水平低、不适合当教师的人就请他们下岗和转岗。要逐步实行双向选择,学校按建设和发展需要招聘教师,教师按能力和意愿竞争上岗,使学校具有生机和活力,使教师具有责任感和创造性。盘活人才资源,优化师资配置,建立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尽快形成“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人员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教学水平是衡量师德的重要标准 一、职业技能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之一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通过对各种职业的职业道德的综合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研究可以发现,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大体上由八个基本因素构成,即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这八个因素从八个特定方面反映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和规律。 众所周知,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人们对属于观念领域中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的内容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的提法,都不会持有异议,但对职业技能也是职业道德基本要素的认识,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所谓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水平是高低不等的,从事特定活动的能力也是大小不同的。这是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人们对这种现象都习以为常,很少将其与道德相联系。在考察从事某职业活动的人的职业道德状况时,人们往往更重视他的态度和作风等方面,而对其技能状况,却大多持迁就的态度。社会上曾很流行一种说法:一个人的技术水平有高有低,工作能力有大有小,只要态度端正、努力工作,就是一名好同志。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职业技能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毫无疑问,“善”是评价道德的标准,其内涵可以理解为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行为。如果一位医生常由于其医术不精而误诊,可能致使病人丧失生命;一位操作工由于其技能不过硬而导致事故发生,可能会给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损失。这样的行为,自然不能视为“善行”,这样的人,也不能被认为职业道德良好。将职业技能归入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是有充分依据的。考察一个人的职业道德状况,当然要看他的良心、态度、作风等方面,也要看他的职业技能状况。无论他的态度、作风多么好,由于技能不佳而没有做好工作,同样证明他职业道德上有严重缺欠。这种缺欠,与良心等方面的缺欠性质是一样的。 二、教师的职业技能主要体现在教学水平上 教师的职责具有多重性特点。古人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现在要求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但这并不等于教师没有最主要的职责。社会对不同的社会角色有不同的角色期待,对教师的角色最大的期待是教好书。这种期待在各个不同的地域、各个不同的社会阶段、各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环境之中都是相同的。教师固然不能忽视育人的现任,必须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但这方面的工作是要与教学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是融合在教学过程之中的。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教好书,教书是教师最基本的职责。虽然古人把传道列于授业解惑之前,但那是就其重要性而言的,而不是对教师活动的次序的排列。我们现在主张教书育人,教书是先要完成的任务。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水平,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面对同样的教学对象学生,使同样的教材,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从事教学活动,不同的教师的教学效果并不相同,有时甚至相去很远,就是因为他们的教学水平不同。影响教师教学水平的原因很多,比如,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对教学重点的确定、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方式的选择、对教学方法的使用、对教学进程的控制、对教学语言的驾驭等等。这些基本上都可以视为教学技能范畴的内涵。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教学技能上的差异,才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也必须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这种追求是教师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良心、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的具体体现。很显然,追求的程度不同,能够反映不同的教师职业道德的状况。考察追求程度的比较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考察教学效果,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就要努力掌握、提高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技能,就是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境界,改善教师的职业道德状况。 三、教师职业道德模范必须首先是教学模范 师德高尚是社会对教师的一致期盼,也是教师自身的一贯追求。衡量教师职业道德的标准,可以具体开列出许多条条,例如,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耐心帮助,绝不体罚等等,但是把教学优秀列入的却并不多见。其实社会上是把教师教学优秀视为师德的首要标准的。群众评价中的好老师,通常情况下都是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的老师。他们虽然也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态度和蔼,关怀备至,在教学上毫不敷衍,但假如这样的老师教学效果一团糟,导致学生成绩下降,他们绝不会承认这样的老师是好老师的。当然,这并不等于说,只要教学效果好,就一定是好老师。教学效果好并不是好老师的唯一条件、充分条件,而是前提条件、必要条件,即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首要标准。 教学是教师的基本业务,基本业务过硬从来都是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第一位的追求,也是判断是否称职的基本标准。人民解放军规定,只有能够驾驭飞机上天,并且飞行技术最优秀的飞行员,才能担任空军师长的职务;否则,在其它方面表现再好,能力再强,政治再过硬,也只能担任副职。这个例子表明,在专业技术领域,专业技术水平是对从业人员前提性的要求。这并不等于排斥政治标准,而仅仅是从职业活动的层面,指出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能治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能做工的工人才是好工人,能 种田的农民才是好农民,教好书的教师才是好老师,因为治病、做工、种田、教书都是他们的本分。教师教不好书,不但会误人子弟,而且会遗害社会。在任何情况下,教不好书的教师,都不能成为师德的模范。 教学模范并不是天生的,是经过不断追求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形成的。很难想象,一个不热爱教育、不热爱学生、缺少责任感而敷衍塞责、缺少事业心而麻木不仁、缺少荣誉感而不自爱、不知耻的教师能够在教学方面表现优秀。教学优秀的教师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点,也会有一些表现让人们不愿接受,比如,固执已见而不通融,言辞激烈而欠委婉,性格孤僻而少人缘等等都被视为“个性太强”惹人厌烦。这样的教师不被看作师德模范并不奇怪。但如果反过来,不讲原则八面玲珑,言不由衷心口不一,为人油滑广结人缘,只是业务不精教学很差,这样的教师被奉为师德模范一定很是滑稽怪诞。实际上,在评价教师的职业道德时,往往很容易把那些能够严格遵守制度和纪律、看起来整日忙忙碌碌、对学生态度好、对集体很关心的人树为师德模范,却常常忽视了他们的教学效果、教学水平。教学模范不一定是师德模范,但师德模范一定要是教学的模范。 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人的专门技术都是通过学习锻炼而获得的,人的专业工作能力也都是经过学习锻炼而开发的。教师的教学水平,经过不懈的努力,也是可以提高的。先天因素固然对人掌握某种技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对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来说,远 不如那些对特长有较高要求的行业影响大。只要刻苦努力,认真钻研,勇于创造,勤于实践,善于总结,是一定能够提高教学水平的。虽然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提高的速度可能会有所不同,但能够提高都是必然的。问题并不在于能不能提高,而在于想不想提高。 实践从来都是提高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也是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提升职业道德境界的根本途径。实践是人们提高职业技能、养成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源泉,也是人们增强业务活动能力、改善职业道德状况的目的与归宿。提高教学水平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切实地在教学活动实践中具体进行。一味地强调客观是错误的,空谈道理并大表决心也是无益的,只有踏踏实实地去做,才是正确的道路。多数人都在中学学过《卖油翁》,对那篇文章所阐发的道理也都应该清楚。卖油老翁之所以能够经过小小的钱孔倒油而丝毫无染,正是因为如他自己所说,“无他,但手熟耳”。人们常说,只要付出了,就会有回报。如果在改进教学方面付出了努力,却未见成效,那极有可能是付出的努力还不够。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脱离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师德建设,起码是片面而非完整的,甚至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隔岸观火、隔靴搔痒。这并非是主张以教学代替师德建设,以教学水平代替师德水平,而是主张师德建设要围绕教师教学活动来进行,要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来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学活动是教师最基本、最经常也最主要的业务实践活动,抓师德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学工作。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地掌握和改进教学技能,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水平,从而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境界。这是师德建设中曾经被忽略、也容易被忽略、但绝不能忽略的问题。虽然不能说这样做一定能改善师德状况,但是对师德状况的改善一定有实质性的意义。 五、要将教学水平的科学评价纳入师德评价 在现实生活中,师德评价的标准并不完全一致,这当然是正常的,因为职业道德的特点之一就是它具有多样性和具体性。职业道德并非像社会公告那样具有普遍性和全民性特点,而是依据不同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职业责任的不同,依据不同的岗位和业务活动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具体评价标准。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但与其它职业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不同,而且同样是教师,承担不同教育层次的教学任务,在不同时期身处不同的环境条件,甚至所从事的课程专业领域不同,师德标准也并不完全一样。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但是,这种差异是相对的,有一些标准应该是共同的,其中,肯定包括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更重视教学以外的教师表现,甚至有人认为教学水平与道德无关。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以这样错误的认识指导师德评价,是不全面、不准确的。必须把教学水平纳入师德的评价体系,而且还要有相当大的权重,这样评价的结果才能反映实质性的内容,才能发挥师德建设的正确导向作用。 教学水平的评价依据应该主要是教学效果。这一点在基础教育领域基本没有问题,但在高等院校,却并非如此,诚然,高等院校的教师要承担科学研究的任务,在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研究型院校中,教师科研的任务往往更大。将教师的科研水平纳入师德评价体系也是应该的。但是,科研水平并不必然地全部反映教学水平,更不能代表甚至代替教学水平。教师的职责首先是教学,专门从事研究而不承担教学任务,那是专门研究机构中的专职研究人员而非教师。教师一定要从事教学,而且一定要尽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强调科研不能忽 视教学,否则对学生而言就是一种严重的“失德”。近来,有一些高校在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或解决这一弊端,如规定最低教学工作量,要求知名教授为低年级学生讲授基础课,等等。这些措施虽也有一定的作用,但仍有不能反映教学效果,即不能鼓励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的缺憾。也有个别高校为鼓励教师上好课,专门制订了政策,将那些论文虽少,但教学效果特别优秀的教师评聘为教授。这些学校的做法是有益的,但总让人感到有“照顾”的意味,也属“临时”的举动,而不是“理应如此”并且要“长期坚持”的机制。况且,更容易出现问题的是,教学效果如何评价, 一般而言,评价教学效果的主体有四个:领导认定,同行公议,学生评价,社会反映。这四个主体的评价行为都各有利弊。领导认定可以从宏观上把握,能有效校正其他评价的偏差,但不能排除其个人主观好恶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况且缺少实际的感受。同行公议能够从专业高度进行衡量,但是又受不同专业领域的局限,同时,也可能会有“酸葡萄心理”或人际关系等非正常因素。学生评价直观客观,有切实感受,但往往从眼前需要出发,而且受个人兴趣的影响。社会反映应该最具客观性,但收集困难,滞后严重。正因为如此,才不能只偏重哪些方面而忽略另一些方面。应该四方面并重,合理分配比重。尤其需要重视的是社会反映。比如,某教师对某个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导致该学生补考,该学生可能在评教时给那位老师打低分,但他参加工作以后,越来越感到那位老师对他严格要求的深远意义,他对那位老师的评价就会与在校内时的评价大相径庭,甚至会天壤之别。再比如,某学生在校时学习成绩优秀,但毕业后,用人单位却认为他不学无术,很显然,这种优秀是不真实的,是社会不承认的。目前,毕业生情况反馈和毕业生 意见 文理分科指导河道管理范围浙江建筑工程概算定额教材专家评审意见党员教师互相批评意见 反馈的工作有好多高校都在做,但是往往是原则性、整体性的,很少有调查某一学科、某一教师的具体情况的。这应该是一种不足。对教师,也应该收集针对他们的社会反映,而且应该把这种反映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作为教师师德状况的重要反映。
本文档为【新形式下如何加强师德建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743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0-18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