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苏轼的资料

关于苏轼的资料

举报
开通vip

关于苏轼的资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苏轼 东坡频年谪居,尝作 《洗儿诗》,曰: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子瞻读后感触很深,与子由约定“夜雨对床”,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如苏轼曾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时说...

关于苏轼的资料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苏轼 东坡频年谪居,尝作 《洗儿诗》,曰: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的诗句,子瞻读后感触很深,与子由约定“夜雨对床”,后来两人在互答诗中不断提起,如苏轼曾说:“君知此意不可忘,慎勿苦爱高官职。”,在绝命诗两首寄子由时说:“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世未了因。” 但这种心愿一直未能实现。苏辙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蹇裳先之。”,幼时“游戏图书,寤寐其中,早余二人,要始是终。”,“平足之爱,平生一人。”“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无良朋。”。在《东坡墓志铭》上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苏轼在写给他好友李常的一首诗中说:“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吾少知子由,天资和且清。岂是吾兄弟,更是贤友生。”。还常常说他实不如子由,“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苏轼兄弟情深似海,患难与共。他们政见独到,豁达乐观,一生处在新旧党派激烈斗争之际,各种纷争的多事之秋,政局动荡不安。他们既不肯苟同守旧派的守旧,又不赞成改革派的激进,加上更无半点媚骨的秉性,注定了弟兄二人仕途坎坷莫测的峥嵘人生。但亘古不变的是兄弟亲情。苏氏兄弟手足之情堪为千古楷模。苏轼兄弟生活在深厚文学氛围的大家庭中,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孜孜苦读,从小浸沉在文学天地里,志同道合,相互激励,生死与共。《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在他们多难的人生中,每遇政治风波,弟兄俩总是相互关照,甚至不惜自己丢掉高官厚禄,不惜抛弃帝城的舒适生活,远谪边城,以求弟兄相聚团圆。在苏氏兄弟诗词文中,提到渑池的,写兄弟亲情的远不止一首,丙辰(公元1076年)中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更是烩炙人口,成为古今中秋诗词的压卷之作。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倍受摧残凌辱,“自度会死狱中”,他写给弟弟苏辙的诗中说:“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世未了情”,这是多么真挚生死与共的兄弟情谊啊~ 苏轼危矗一根傲骨,立身朝堂,独立的政见和鲜明的个性,使他同时构罪于针锋相对的新旧两派政治势力。保守派与改革派“逐鹿朝堂”,此起彼伏轮流得势, 对大才子苏轼都是先拉拢后排斥,因此苏轼三仕三已,苏辙也累受牵连,但绝无睚眦。友兄悌弟的贬所往往远隔千里,但苦于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和通讯设施,只能“望月怀远”权充“无线电”。“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兄弟俩虽然“奈何阻重深”,但灵犀相通,诗文唱和,尤其苏轼在密、徐两地,苏辙在齐州时,《水调歌头?中秋》、《中秋月寄子由三首 》、《和子由中秋见月》等诗篇把中 秋月色和兄弟情深挥发得淋漓尽致,“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回顾坐上人,聚散如流萍。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愁肠千转,思通万里,且跨越时空,令千载低徊。“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中 ”的“天秋》)最为脍炙人口。此词一出,中国人的中秋便再也走不出“明月几时有问”,走不出东坡缠绵惋恻之思虑、空灵清籍之意境,走不出苏轼的失意,走不出苏轼的豁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掘之不竭的精神宝藏。 可以说,天才苏轼丰富了中秋月色,中秋月色成就了天才苏轼。中秋月色中有苏轼传之久远历久弥新的眷眷亲情,有苏轼凝视于宇宙人生的终极关怀,有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有苏轼独步古今的旷世之才,更有苏轼“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馨骨与情操。 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是他仕途上不如意的时期,由于当时变法派当政,他的改革意见不被采纳,且感觉朝内政治争斗激烈,受到外放冷遇,于是他在丙辰(熙宁九年)中秋之夜欢饮达旦,大醉。作者在全词一开篇就问“明月几时有,”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问话,在词人心中,月亮是光明、高洁的象征,苏轼通过问月来试问社会上正直的人和事还有多少,“天上宫阙”有隐喻朝廷之意,“高处不胜寒”,暗含朝廷难处之慨,他当时既不能“致君尧舜”,兄弟又不在身边,政治关系和血缘亲情都得不到慰藉,双重的人生失意使他不禁在月下“把酒问青天”。他既向往超凡脱尘,又担心高处孤寒,处于出世和入世的矛盾中,他乘醉在天上和人间徘徊,最后还是落实到“人间”、“忠爱”的政治性寄托上来。他为什么会在矛盾中作这样的选择呢,因为他自幼学儒,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很大,是他一生立身处事的根本。儒家的人生态度基本上是就积极用世的,它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苏轼虽然很羡慕陶渊明,有“归隐”的思想,但由于他对儒家忠君报国的思想接受很深,终究没有归隐。 中秋明月的美好寓意与坎坷不平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照。诗人一生充满波折,政治生涯、家庭生活的憾恨悲愁,使他再次问月“何时长向别时圆,”当他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心头掠过一丝忧伤,这些都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他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进行类比,通过月展开对人生命本质的探究。由于诗人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的处事态度,所以在词的收尾处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词人一个良好的祝愿,把平安、幸福、安康献给弟弟苏辙,并以共勉。既然人长团圆月长圆不现实,既然“此事古难全”,就不必徒然忧伤,而应该应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苏轼正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来感悟人生的道理,人的悲欢、月的圆缺,自然规律从来就是如此,于是以旷然自得、乐以忘忧而收结。 词人很多次在矛盾中煎熬、徘徊,但是最后他又借助儒家的执着专注、佛家的空幻虚无、道家的率性自然一次次走出矛盾,找回自我。北宋王朝腐败黑暗, 是非颠倒,但是苏轼并没有放弃,向朝廷献计献策,但是当朝的小人当道,苏轼的意见与当时的政界不同,没有得到发挥和重用,在这样的情形下,在儒、道、佛三种思想的糅合下,苏轼没有迷失方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敢于 直面惨淡的人生,即使在一次次被贬谪的时候,仍然有心情去欣赏贬所周围的风景。这三种思想在苏轼头脑中的贯穿使得他既遵循传统精神,但又不墨守陈规;既不拘泥于现成的束缚,但又注重个性的自然舒展。正因为苏轼有着包容和吐纳中国传统思想———儒道佛精神的胸襟,才改变了词学的发展方向,变委婉为豪放,或者将二者结合起来,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关于苏轼说不透、说不全,也说不完。纵观历史,可以得知苏轼是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奇才,他具有雄才伟略,有着匡世济时的大志,对国家一片忠诚却不能发挥施展,只能壮志未酬。苏轼的很多优秀词作都是在被贬谪时候创作的,词人有则曲折的经历,无人倾诉,只得把 首先是读书,对此,很多诗话有所记载。可以说,读书是苏轼终生不变的生活习惯,是苏轼战胜苦难的精神支柱之一。“公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 有时,在贬谪的蛮荒之地,书籍的来源有限,苏轼便会将有限的一本书反复阅读。他曾有著名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 这看似是一种法则式的读书方法,其实,这种法则多半是精神食量短缺特殊情况所逼出来的。苏轼晚年贬谪海外,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恐怕每个字都要反复玩味,如同荒漠中的饥渴者得到有限的一泓清水,是不肯一口吞尽的。在黄州时,生活极端艰苦,苏轼仍然每夜读书,“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音吼)~”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令人失笑,也可知苏轼读书之痴迷。 在《读孟郊诗二首》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的那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时而象是饥饿者的大快朵颐,时而又象是美食家的细细品味:“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又似煮彭越(左加虫),竟日持空螯”,饥渴之态、贪婪之态、寻觅之态,跃然纸上。如果有美感的时候,苏轼会感到极大的愉悦:“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同上)读到佳处、美处,那种审美的愉悦,是无法言传的,这种感觉西方的诗人曾经说:“如果有一部书能使我读过之后浑身发冷,而且没有任何火把能把我暖和过来时,我知道那一定是诗”, 苏轼的感受却是美感如佳肴美酿,或是麻姑搔痒:“试倩麻姑痒处搔”。读书之于仕宦,就象是天涯倦客,忽然看到清清的溪水一样,虽然不能从此彻底摆脱仕宦的尘埃,但到底可以使心灵得到得到短暂的休憩:“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尘埃虽未脱,暂憩得一漱。” 对于多才多艺苏轼的苏轼来说,审美的愉悦,其范畴相当的广泛,书法、绘画、古董、金彝,无不在其彀中。初踏仕途的凤翔时期,他就有《凤翔八观》,其中的《石鼓歌》《王维吴道子画》,都是十分著名的。可以说,仕途为苏轼的审美人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在《石苍舒醉墨堂》中,苏轼曾论说书法之乐:“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如欲美酒消百忧”,“兴来一挥白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那快意真如庄子笔下的逍遥游呀~所以,苏轼人生的闪耀,便是在那“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 的愉悦,是如同他自己所体会:“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出也”的体验。 (三)、以社会生活与大自然为审美客体 当然,苏轼的审美人生,并不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隔绝,恰恰相反,苏轼非常喜爱访客聊天,在聊天会客中获得乐趣并得到灵感和创造。有资料记载: 子瞻在黄州及岭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谑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是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后去。或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其家子弟尝为予言之如此也。 苏轼的审美人生,当然也包涵着对于大自然的审美,在仕宦倦游之时,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愉悦,是苏轼最好的休憩,因此,他陶醉于“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 的朝霞夕日,呼吸饮酌着湖光山绿:“呼吸湖光饮山绿”, 他怜爱着一切美好的生命:“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有时,他对于仕宦生涯极端的悲哀:“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 大自然与他的诗文写作,就成为唯一不弃的伴侣:“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 天人合一,与自然溶为一体,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传统,不独苏轼而然,但苏轼代表的宋代士大夫之人生,其个体生命之于宇宙自然、社会生活之于自然世界之融合,更达到了新的境界,譬如余极爱东坡词“我欲醉眠芳草”,因此,若见一片青青碧绿,便欲醉卧其间。词作之感人,先在词人之投入,非止形体,乃词人之一片精魂,皆融化在芳草自然之怀抱,那“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的惺惺相惜,那种陶醉美景的珍爱,那种“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的归依,都令我心醉。而词序所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的此词的创作过程,更是东坡以诗词写作为审美人生的极好例证:“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书此语桥柱上”,将词作发表在大自然,则无异于一种泛神情感,将大自然视为可以阅读,可以欣赏,可以交流情感的读者。余少年时代,在沙漠中见西辽河水,视为天河,徘徊至暮色而归,因将小词以树枝书写在沙滩,故深解东坡之审美情结;又如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则自然之景色,乃“一片风景一个心情”,景物更多的是主体之关照,是社会化之自然,“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幻觉之自然,想象之自然,自然之美,全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闲人,只是相对仕宦人生而言,对于审美来说,却并不闲,因为苏轼不但沉浸于美,而且创造了这一千古名篇。故“闲人”两字,为关键词,可以视为苏轼审美人生的别样说法。 同过患难,共过生死,日日的关心和爱护,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抚慰。王弗给与苏东坡的是所谓“相濡以沫”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 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 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 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不断怀思的乐音。无数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绝唱”这个词赠与了这首词,然而,时光流转了千年,我们又听到了一生相似的叹息,那叹息给予了我们有一篇值得反复玩味的美文,也让我们更深切地领会了苏子心中的创痛,两个文人千年的唱和,诉说着人世间最值得感念的深情。这就是巴金先生所写的《怀念肖珊》和《再忆肖珊》。不再过多的评说什么,我摘录了其中两个段落,作为 苏轼十九岁与同郡王弗结婚,嗣后出蜀入仕,夫妻琴瑟调和,甘苦与共。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的祖莹。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一次梦见王弗后写的,距王弗之卒又是十年了。生者与死者虽然幽明永隔,感情的纽带却结而不解,始终存在。“不思量,自难忘”两句,看来平常,却出自肺腑,十分诚挚。 “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死生契阔而不尝一日去怀。这种感情深深地埋在心底,怎么也难以消除。读惯了词中常见的那种“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的爱情浓烈的词句,再来读苏轼此词,可以感受到它们写出不同人生阶段的情感类型。前者是青年时代的感情,热烈浪漫,然而容易消退。后者是进入中年后一起担受着一生忧患的正常的夫妻感情,它象日常生活一样,平淡无奇,然而淡而弥永,久而弥笃。苏轼本来欣赏“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艺术风格,这首词表达的感情就是如此,因此才能生死不渝。 此词还有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即这次梦中的夫妻相会,清楚地打上了生死之别的烙樱梦中的王弗“小轩窗,正梳妆”,犹如结缡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但是十年来的人世变故尤其是心理上的创伤在双方都很显然。 苏轼由于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生活的磨难,对于无意识的梦境,同样起着潜在而深该的影响。末了三句设想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实际上两心相通,生者对死者的思念更是惓惓不已。 【集评】 张燕瑾《唐宋词选析》:晁无咎曾经说苏轼之词“短于情”,由这首《江城子》来 看,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陈后山曰:“风韵如东坡,而谓不及于情,可乎,” 艾治平《宋词名篇赏析》: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 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 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为公悼亡之作。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 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唐宋词赏析》: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 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 深刻。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 题记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其时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的悼亡词。 苏东坡的这首词是“记梦 ”,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 。但实际上,词中记梦境的只有下片的五句,其他都是真挚朴素,沉痛感人的抒情文字 。“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呢,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一朝永诀,转瞬十年了 。“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呵~王弗逝世十年了,想当初年方十六的王弗嫁给了十九岁的苏东坡,少年夫妻情深意重自不必说 ,更难得她蕙质兰心,明事理。 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他又怎能“不思量 ”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呢 。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年年月月,朝朝暮暮,虽然不是经常悬念,但也时刻未曾忘却~或许正是出于对爱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东坡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润之,据说此女颇有其堂姐风韵。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说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格外感人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忧愤,包括在苍老衰败之中 ,这时他才四十岁 ,已经“鬓如霜”了 。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了,“纵使相逢”恐怕也认“我”不出了 。这个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深沉悲痛,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士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实在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啊。 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 ”,是记叙,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 。“小轩窗 ,正梳妆”那小室 ,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千言万语 ,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 ,别后种种从何说起,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把现实的感受溶入梦中,使这个梦令人感到无限凄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作者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一袭青衫,几缕美髯,你从西蜀的青山绿水间翩然走来,几份灵动,几份俊逸;笔蕴至情,胸凝浩气,你从宋代的词苑诗林中飘然走来,几份豪放,几份凝重。 掩卷《苏轼传》,我的思绪纷纷,夸越历史的长河,穿过时代的风霜,我把目光向你凝望…… 虚岁二十一的你,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高中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高中物理选修31全套教案高中英语研修观课报告高中物理学习方法和技巧高中数学说课稿范文 进士。嘉佑六年,你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可是不幸来了,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等到 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早已不是你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了。 你虽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雄心壮志,可是太富于诗人气质的你,禁不住有感而发,不平则鸣,把你在返京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收入眼底,形之文字,结果你不容于朝廷,明知的你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三年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心系百姓,政绩显赫。 然而命运并没有眷顾你,元丰二年,官场和文坛的污水一齐向他泼来,“乌台诗案”使得你九死一生,你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接着便在汝州,常州的古道上徘徊。 元佑元年,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旧党司马光执政,你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不就又升翰林学士。本以为命运会峰回路转了,可你再次显示出诗人的一颗纯朴的童心,这样的一颗心注定了你在政治上一辈子也成熟不了。在地方为政的几年,你看到了新法惠民的一面,于是对于旧派人物对新派变法的矫枉过正一味否定的不满,天真的你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从此你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你再次到了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在杭州,你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自从身不由己地被推向政治舞台以后,你的七尺之躯见容不了当权派,三十五岁开始颠沛流离,在一居地从来不满三年。仿佛依稀见你瘦弱的身影携家带眷,风尘仆仆,在南中国的荒野古道上向新的谪居地前行复前行……最后,孤身一人在天涯海角,这个蛇蝎衍生的椰树林里了却残生。 苏堤犹在,而你却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其实你的灵魂和西湖的青山绿水一道长存。一道苏堤,足以证明你的治国安邦的建树,然而政治的天空太窄了,或许是你太天真单纯了,你怎能以一颗孩子般天真的心来丈量世俗的事务和政治的舞台,所以你不通世故,不合时宜。 时光是刀,世事如剑,在刀光剑影之中你历沧桑,逐逝水,砥砺出灼灼其华。 在 诗歌 诗歌26首倪柝声诗歌智慧书红色经典诗歌朗诵稿诗歌鉴赏术语怎样读懂古代诗歌 上,你和黄庭坚并称“苏黄”,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思辨,“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的明智超脱,“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高洁傲岸,让我读到了一份男子汉的气宇轩昂。 在散文上,你和欧阳修并称“欧苏”,从《进策》《留侯论》中我读到了你羽扇纶巾的豪气,从《喜雨亭记》我读到了你忧乐同民的节操,从《超然台记》《前赤壁赋》中,我读到了你澹然自适的旷达,从《石钟山记》我读到了你对事物求真的执着. 在词苑中,你和辛弃疾并称“苏辛”。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豪放词派的先河,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屈子的浩然,陶翁的淡远,太白的豪迈,杜叟的沉郁,纳之笔端,托起了北宋词苑的半壁繁华。 当然你绝不仅仅是这些,你还通音律,知稼穑,精品茗,谙歧黄之术,于天文、河治乃至烹调、酿造无不通晓。于此我读到了你的丰厚。 你还是个至情至义的真名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你赠给王弗的挽歌,多少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面对明月你有了“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的悲恸。王弗坟前的三万株松苗啊,想必是浸润着你绵绵的思念在成长。 “生则同室,死则同穴。”是你对王闰之柔情绵绵的承诺,你终于于十一年后在 苏辙的帮助下和心爱的女人一起演绎了一曲“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天国真情。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是你对红颜朝云无尽的刻骨相思的凭吊,无穷的缱绻悱恻的追忆……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你的灵魂就是那缥缈的孤鸿影。在政治的天空下找不到一根可以栖息的寒枝,我想 它一定会在文学的天空下自由自在的飞翔,永久的飞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曾是你对天下离人的美丽祝愿,如今是我对你高洁灵魂的祝愿…… 大学时读苏轼,总是很激动。他丰富多彩而又曲折壮阔的人生,他奇崛瑰丽如天风海雨般的 诗句,更多的是无法言说的感动,感动于他的“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得无一个不是好人”的赤子之心。感动于他的杭州修堤、密州谢雨,感动于他与黎家人民的交往,感动于他对亡妻的深情厚意。感动于他的魅力四射,在他周围聚集着那么多当时中国有才能有影响的一代杰出人物,画家文与可、书法家米芾、诗人黄庭坚,改革家王安石,……很多人因他而流芳百世,包括陷害他的那些小人们。每一次读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时,大气,旷达,豪放充满了我的心胸,我受了他深深的感染~忘不了文革时张志新临刑场时高诵“云散月明水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苏轼给了一代代读书人以力量!中国历代文人中,坎坷如苏轼者少有,尽管坎坷而又能积极入世、超脱达观者更少有。那么多被贬之文士最终客死他乡,而苏轼,履险阻如平地,视功名如浮云,乐天知命,随缘自适,“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儒释道三家在他身上巧妙而又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谈到苏轼的魅力时说:“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在于花朵,是易于感受而难于说明的。”我却有一种渴望,在我的三尺讲台上向学生说明这样一个“世间不能无一,难能有二”的凤毛麟角式的人物。尽管他们今天并不是很理解,但我不怕,因为我相信苏轼的魅力,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她会让今天的年轻一代爱上她,进而理解她,发扬她~ 东坡词所体现的人生思考主要有以下三对人生矛盾: 一、出仕与退隐。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其退隐的内在要求自然格外强烈。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徘徊。在词人看来,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二、理想与现实。词人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 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的,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底事,来往如梭”。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生人到处萍飘泊”;“天涯同是伤沦落”。乌台诗案,黄州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词句饱含曲折和难言的苦衷~词人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忽而负屈:“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发的。 词人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讦,争斗不休,使苏轼难以大展经纶。二是宋王朝国力的贫弱,再加上国策的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语)的苏轼的命运不问可知。 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大致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 三、宇宙与人生。这是一个沉重的带有根本性的课题。“阆苑先生须自责,蟠桃动是千 秋。不知人生苦厌求”。苏轼在带有神话色彩的奇想中触及了宇宙无穷与人生短暂的深刻矛盾。有见于此,他对于日居月诸时不我待异常敏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这种对于人生短促的慨叹,与其惜花伤春之词同样表现出对生命本体的忧思。但苏轼并非一味浩叹,他在《赤壁赋》中就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种达观的诠释:“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他在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的热爱就与这种达观的态度相表里。 我以为东坡词中最值得关注的,还是那些富有积极思想意义的部分。表现为: 对现实人生的热爱。这在前期的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表现得十分充分。即使词人身处逆境,我们仍能看到他积极进取的态度和乐观向上的精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还有更多的作品写对自然和人生的品味,尤其是像“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潇洒;“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欣慰,在逆境中仍能品出生活的甘美,不是同样显示了词人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吗, 在顺境中的淡泊。元丰末年至元年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还告诫自己说:“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同前)。元六年三月,将自杭州知州入为翰林学士承旨时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偏要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苏轼这种在顺境中淡泊自守的品格难能可贵。 在逆境中的从容。作于黄州时期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便是一个显例。上片写途中遇雨时的情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实际上,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自己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作于同一时期的《念奴骄?中秋》,则有着更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词人的心灵仿佛是在“万里云无留迹”的“长空”中自由飞翔,忽而天上,忽而人间,“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三句,可算是在想象中灵魂向着“自由王国”的飞升。所以相对说来,此词更能表现词人精神的自由。毫无疑问,词人在逆境中的这些心态,都是经过自我调节的结果:他已 从一次次政治斗争的噩梦中醒来,恐惧、惊惶、困惑、委屈等已消解殆尽,这种在逆境中随遇自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状态是十分难得的。 面对境遇变化时的通达。这里说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思维方法。同是境遇变化时登楼,苏轼说:“见说东园好,能消北客愁。虽非吾土且登楼。行尽江南南岸、此淹留。”而建安作家王粲则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淹留~”如果说后者表现的是一种情感,前者则是一种理智;后者是诗人的纯真,前者则是哲人的通达。苏轼谪居黄州时,效法陶渊明,躬耕东坡,似有无限快慰与满足:“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晚年远贬海南,艰苦备尝,九死一生,而笔下春景仍富有生机与活力:“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即此一端,亦可见词人确实做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 东坡词所作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对审美的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企图达到对人生功利境界的超越:无论是春风得意,还是身处逆境,都是如此。 苏轼在其词作中表达的关于人生哲理的沉思,无疑体现了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能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以至精神的滋养。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妻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温柔貌美贤惠知礼,却红颜薄命,于宋英宗治平二年病逝。苏轼伉俪情深心痛 欲绝,十年青衫,任黄叶风雨青楼管弦始终深情不渝,十年后徙知密州为官,一夜忽然梦见爱妻,惊醒后便写下了这首字字血泪声声断肠的《江城子》,投笔诗就天地同悲。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哀莫大于心死者如是。昔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举案齐眉相濡以沫,而今千里孤坟一抔 枯骨,形影相吊人鬼殊途,不必思量又怎能忘记,而那无尽凄凉更与何人说呢,惊醒处只是窗内寒灯窗外冷雨,心头残醉镜中华发。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可怜斯人未老白头~ ------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痛的感觉可比深秋冰寒似水的西风,是可以穿透人的血肉一直吹到骨髓里,吹进心房的最深处的,霜风过处,秋意如刀万物残凋。当年的苏轼才只有四十岁,却衰老憔悴以至于斯,风透青衫心若死,雨冷归人渺,梦醒后的身躯又怎能闪现半点生机,人来到这世间据说是为了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的,找到了却又失去情何以堪,那种心痛又岂是骨肉的撕裂所能比拟,人间至悲至惨莫过于此吧。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也只有梦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超越一切的界限和有限,所以人们不能没有梦,人间本已太多风雨太多痛苦,若没有了梦岂不成了又一个悲惨的地狱,而生又有何乐趣, ------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苏轼的词总是豪放飞扬的,于淋漓挥洒间拍栏狂歌弹剑长啸,还有一首《江城子》就是那种风格。而我唯独喜欢这首,只因它朴素真挚的深情,凄艳沉痛销魂蚀骨,每临生离死别时,这首词便会不经意的突然充塞于喉间,令人反复咀嚼泪飞如雨,心痛感动千古如一。平生轻狂,最肯忘却古人诗,只这首词一见之下却已深埋心底,而且始终坚信自此一首后《江城子》已成绝响。想起苏轼的痴真我不由自问,当代人真的懂得爱情吗,那可放可收可买可偸的爱是真正的爱情吗,为什么爱情在我们的手中竟会是如此的苍白,你相信这人鬼之恋吗,你相信这种生死不渝吗,设若换成你,你能做到吗,. ..... 我喜欢这首词,只因为我相信天长地久。-------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本文档为【关于苏轼的资料】,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90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02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