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遗安阳殷墟遗址自助游

世遗安阳殷墟遗址自助游

举报
开通vip

世遗安阳殷墟遗址自助游世遗安阳殷墟遗址自助游 安阳殷墟遗址 图13-0安阳殷墟题图 世遗小档案 ?中文名称:殷墟 ?英文名称:Yin xu ?批准时间:2006年7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殷墟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安阳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并经甲骨文及考古发掘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更加有利于保护这一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

世遗安阳殷墟遗址自助游
世遗安阳殷墟遗址自助游 安阳殷墟遗址 图13-0安阳殷墟题图 世遗小档案 ?中文名称:殷墟 ?英文名称:Yin xu ?批准时间:2006年7月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殷墟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安阳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并经甲骨文及考古发掘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将更加有利于保护这一人类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概况 安阳殷墟位于河南省最北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殷墟规模巨大,范围广阔。东起郭家湾,西至北辛庄,南起刘家庄,北至后营,东北至三家庄,长约6公里,宽约6公里,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殷墟的总体布局以小屯宫殿宗庙遗址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放射状分布,是一座开放形制的古代都城。雄伟壮阔的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等级森严的王陵大墓、星罗棋布的居住遗址、家族墓地,密布其间的手工业作坊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丰富的文化遗存,构成了殷墟独特的文化内涵,展现出这座殷商王都的宏大规模和王者气派。 殷墟曾经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中晚期的一处都城遗址,距今天已有330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的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由现在山东的曲阜,古称奄,迁到了安阳小屯村,当时这里称为殷。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商王朝的都城,历时255年,共传位8代12王。所以盘庚迁殷以后的商朝又称为殷朝或殷商。直至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帅军伐纣灭商。这座曾经辉煌了二百多年的商王朝的都城,逐渐变成了一片废墟。史称殷墟。到了近代,一个偶然的发现,引出了“一片甲骨惊世界”的恢宏乐章。中国乃至全世界所有的教科书上,都这样无可争议地记载着:公元1899年秋,在中国河南安阳西郊一个被称为“小屯”的村子里,发现了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的文字——甲骨文。经过近百年的考古发掘,这座沉睡了三千多年的古代都城重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为我们今天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殷墟,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殷墟占地面积近36平方公里,受到保护的范围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遗址。1928年殷墟科学考古工作正式展开,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里先后发现了众多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1961年3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因具有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良好的管理与展示,在第30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景点导览 ?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殷墟宫殿区为世界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50余座建筑遗址分“宫殿、宗庙、祭坛(甲、乙、丙)”三组。宫殿区出土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等珍贵文物。考古专家评价,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赋诗云:“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据说1952年11月1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河南、平原两省回京途中顺道视察了安阳殷虚。他站在小屯村岗地的小石桥附近,看着远方的田野,若有感触地说:“来到这个地方也看不出什么呀,”随即在地里捡起几块古陶片,交给随同人员:“带回去研究研究,看它是啥子朝代。”并说“来到这古地方,连土地也都是古的,你们要认真保护。”就在毛泽东逝世的那年在伟人站立称古的地方发现了1900多件稀世珍宝。 1991年江泽民主席视察该苑时指出:“这个地方学问很深,很有发展前途。” 殷虚博物馆的地表部分并不张扬,甚至显得有些简单。地下部分特别的丰富,内藏许多国宝级青铜器文物。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28年殷墟科学考古工作正式展开,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内,这里先后发现了众多商代宫殿宗庙建筑基址、王陵大墓、祭祀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手工业作坊遗址、甲骨窖穴等,出土了数量惊人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精美文物,全面系统地展现出3300年前中国商代都城的风貌。 图13-1殷墟宫殿遗址大门 殷墟宫殿遗址的这座古建大门,是由北京著名古建筑学专家杨鸿勋教授专门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它是仿甲骨文的“门”字的写法而建。您看到的整扇大门是由三个甲骨文象形文字“门”字写实放大的组合。它看似简单,却是最原始的门,可称其为华夏“门”的鼻祖。门框上的图案,浮雕着凤,虎饕饕夔和蝉等花纹,是根据青铜器上的浮雕图案雕刻的。门额苑名由著名历史学周谷城先生题写。整个苑门朱墨雕彩,古风古韵,古色古香。大门两侧的两个金黄色浮雕图案,是根据1976年妇好墓中出土的龙型玉玦放大仿制而成的,叫做夔龙,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早期龙的形象之一,仿佛显示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此苑门和仿殷宫殿建筑的人文景观已经成为古都安阳的象征。 甲骨文发现地 甲骨文发现地这块碑,之所以伫立在这里,是想让我们藉此景观表明,中华文明最为重要的文化承载体系——汉字,它的早期形态甲骨文,便是诞生于今天的洹河之滨----安阳殷墟。 图13-2甲骨文发现地 小小的甲骨片,究竟是怎样被发现的呢,远在清朝末期,这里的土地还是一片农田,小屯村民在这里耕种时,经常能从泥土中刨出一些骨片。有一个农民叫李成,给人剃头,因天干地燥,李成身上生了许多疥疮,又疼有痒,用手一抓,更是苦痛难当。他放下剃头担子,坐在地头自己摆弄起来,反正也没钱医治。无意中,他捡起人们随手扔掉的白片片,用力捏碎,竟然成了白面面。李成把白面面撒到自己身上生疮的地方,想用它来止止痒,白面面一撒到疮面上,很快就被脓血吸收了。说来也奇怪,身上的疥疮竟然好了。这下李成高兴了,他把乡亲们扔掉的白片片收集起来,跑到几里以外的城里去卖。他告诉中药店的掌柜的,这东西是药材,能治疗疥疮和外伤。开始药店掌柜的不相信,后来,他对着药书,终于弄明白了,这就是中药里的龙骨。 龙骨这种药材用量也不大,那时候药材交易还十分落后,小小的药店很快就不想收了,就挑毛病说:龙骨之上,凡有刻画的一律不收。李成就一块块地用刀子刮掉细小的刻画,再卖到药店里去。时间长了,药店真的一块也不收了。不久,李成在庙会上摆起了摊子,专卖刀枪跌打药。原来他把龙骨研成了细粉,包成小包,一边卖,一边吆喝:刀枪跌打药~生肌止痒,一用包好~买卖还真红火。一时间,来自彰德府的不起眼的白片片走京闯卫,进了大药房,装进了油漆倍儿新的药斗,抓进了明光锃亮的药臼,叮当叮当地捣成细粉,搅和到中药里,喝进了千千万万个糊涂病人的肚子里~ 事物的发展往往出乎人的意料。1899年夏月,时任清朝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金石家王懿荣拉肚子拉得很凶,屡治无效,后找到一位深谙医道的老中医开了方子,其中有味药叫“龙骨”。家人火速将方子上的药从附近的达仁堂如数“请”了回 来。王懿荣也许出于好奇,随手拈出一片已经捣碎的“龙骨”,却被吓一跳——这龙骨上怎么会有似文字一般的刻痕呢,他让家人再去那家药店买了若干“龙骨”,发现有的已经被人削过,有的上面依然有许多类似于文字的刻痕。王懿荣觉得此事非同小可,这刻痕十有八九是古代的一种文字,它不同于“籀”和“篆”。病情尚未痊愈,王懿荣就满京城地搜寻那些非同寻常的“龙骨”,并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与此同时,他又请古董行的朋友们进行搜购,一共搜寻了1500多片“龙骨”。在这些渐渐暗淡的龟甲兽骨上,王懿荣看到了“日”、“月”、“山”、“水”等象形文字,然后又找到了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至此,他进一步坚信这些甲骨上的刻痕就是古代的文字。消息一出,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王懿荣也成了发现甲骨文的第一人。 司母戊鼎 图13-3司母戊鼎 殷墟之所以闻名世界,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青铜器、甲骨文和都城。当世界上多数民族还停留在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进入青铜时代。我们现在迎面看到的就是著名的世界青铜器之冠——司母戊方鼎。 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后来补上),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值1948年夏,该鼎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可见受重视程度之高。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为筹备殷墟申请联合国“世遗”评估行动,中国历史博物馆曾在2005年9月下旬把在北京秘藏的原鼎运回安阳殷墟博物馆一同展览近四个月。为配合殷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受申遗办委托,2006年5月由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文物修复委员会委员赵干民仿制的巨型司母戊鼎,该鼎高3米,长2.5米,宽1.74米,重达3吨。底座上镶嵌着周谷城先生书写的“青铜时代第一鼎”大字,安放在司母戊鼎的出土地——殷墟王陵遗址,就是我们面前的这尊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 器物。司母戊鼎原件通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如此大的重器,铸造起来非常困难。需要200多人同时浇铸才能完成。这不仅反映了商朝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说明商代有了大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区。 鼎在商代是做什么用的呢,早期的鼎呢是用来烹煮食物的,是一种食器。但是,大家都知道大禹治水的故事吧,说大禹时期把天下分为九个州,每州铸一只鼎来象征,这就是历史上说的“禹制九鼎以安天下,”拥有九鼎标志着拥有天下的意思。自从大禹铸九鼎以后的夏商周三代,就都以此为传国重器。鼎呢,也就成为了王权和地位的象征。成为国之重器。所谓一言九鼎,也是源出于此。在《左传》上有一段关于楚庄王问鼎的记载。同学们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吧,他是春秋五霸之一。有一次周定王派王孙满去犒赏楚庄王,他别的什么也不问,就问周王室那些鼎的大小轻重,幸好王孙满很是机智,回答他说:“在德不在鼎,周室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这一场危机才算化解。但楚庄王觊觎王权图霸中原的野心却暴露无疑。从此以后,我们就有了“问鼎中原”这个成语。 仿殷大殿 图13-4仿殷大殿 在商朝都城宫殿遗址上建筑了一座复原的仿殷大殿。这座大殿东西长51米,由于东侧的20米尚未挖掘,所以只复原了31米。这座建筑,面积阔大,是商朝的国王议事的朝堂。安阳处于平原地带,建筑材料以土木为主。您看,他们的房屋正是用茅草来盖顶,把黄土夯实作为台阶的。另外,商朝的房屋都是双重檐,四面斜坡,这样整体看来,就显得十分宏伟、庄严。《周礼考工记》中曾用这样八个字来形容商人的建筑风格:“茅茨土阶、四阿重屋”。 殷墟宫殿宗庙建筑材料主要是由黄土和木材构成,后世中国人习惯称其为“土木建筑”或“土木工程”。它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石质宫殿建筑材料相区别,土木建筑,造型庄重,质朴典雅,营建技术和建筑风格具有明显的中国建筑特色。所谓“土木工程”,“土”主要指夯土术或称版筑术;“木”主要指“柱网结构”。建造高大的宫殿,必先要夯实房基,殷墟宫殿夯土地基最厚的达3米左右,夯土台基高出地表一米左右,并在其四周之上放置石柱础或铜柱础。柱础之上立木柱,并用梁、檩、椽等相互纵横联结,故称为“柱网结构”。网状的梁、檩再与版筑土墙相连,混为一体。房顶椽上盖芦苇编织物,其上置草拌泥,泥上压盖茅草。这样的土木建筑,其高大的宫殿必用深厚的夯土地基,很符合建筑学上的力学原理,土、木、草盖屋,刚柔相间,既可防雨雪,又可保暖,还有一定的抗震作用。此建筑工艺代表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并对后世土木建筑业有深远的影响。 甲骨窖穴展厅 图13-5 YH127甲骨片堆积坑模型 1936年,这里出土了一坑甲骨,编号为YH127,它是殷墟考古至今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坑,大部分是龟甲组成的,上面记载的是商人占卜的结果,以及商朝的天象、历法、家业、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内容。这个甲骨坑被专家们认定为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和档案库。从这个档案库中我们不难看出,商王从事的占卜活动特别频繁,几乎是无日不占,无事不卜,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商朝人是怎样占卜的。商王占卜一般是由专人来进行的,他们先在已选好的龟甲或牛肩胛骨的北面凿一些排列整齐的小圆孔,圆孔的旁边再凿一条长槽,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到里面灼烧。骨头受热以后,其正面就会随着“卜”的一声出现裂纹,商王就是根据这些裂纹来判断事情的吉凶。现在您看到的这些甲骨片上的文字就是占卜祸福、判断吉凶的简单记事,因此我们也称这些文字为甲骨文卜辞。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从一张拍摄于1936年甲骨坑的照片上,了解甲骨坑的发掘搬运情况。当时考古工作人员发现甲骨坑后,考虑到野外分解甲骨片不安全且时间长,就决定把整坑搬运到市内进行分解。 这个编号为“YH127”的甲骨坑坑口距地面1.7米,坑底距地面有6米深。为了保护这批宝贝,他们做了个没有底的大木箱,套到仍然粘结在一起的甲骨上,一直到这坑甲骨的底部。然后,又封住了木箱的底和盖子。这可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大的最值钱的宝贝箱子啦,装了甲骨的这只木箱重量竟达5吨~又请来了48个身强力壮的汉子,他们抬着箱子,走走歇歇,歇歇走走,折腾了两天,终于弄到了火车站,运到了南京中央研究院。最终在南京和杭州室内耗时半年多的时间,分解出了17096甲骨片。 乙七基址 图13-6乙七祭祀坑遗址 远远看过去,好像是地上覆盖了很多玻璃罩,不要以为是蔬菜大棚,玻璃罩下都是人或者牲畜的尸骨。商朝的人有种习俗,就是在盖房子的时候要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借以除妖避邪,镇宅安居。乙七基址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殷代的宫殿和宗庙建筑一般要经过奠基、置础、安门、落成四个步骤。一是基址挖成后,在基址下面挖坑埋狗,重要的建筑兼埋儿童,这是奠基仪式;二是地基打好后,在准备放础时,要在基面上挖出若干个坑,埋入牛、羊、狗三牲。有时加用人牲。然后填土夯实,再放置础石,这是置础仪式;三是在安门时,在门槛前后左右挖方坑,分别埋置看门的侍卫1,3人,皆跪仆相向,手执铜戈、盾牌,防卫目的异常明显,这是安门仪式;四是最后宫殿落成,要举行隆重的落成仪式,这时的用牲种类多,规模大,有时要杀掉上百人,连同牲畜,车辆,整整齐齐埋在建筑物旁。由此看来,整个宫殿区虽然浩大宏伟,锦绣华丽,显示了殷王的威严,但地下众多的牺牲,特别是那些被杀殉用来作人牲的奴隶,就更让人看到了奴隶时代奴隶主的残酷和奴隶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黑暗腐朽。 乙八基址与乙七基址相邻,面向东,南北长85米,东西宽14.6米,发现柱础153个,西边柱础密布,是建筑物的主体部分,东边柱础相对稀疏,似为廊柱。据柱础的排列推测,该建筑当有三座门。基址规模宏大,推想其地面的建筑也定为不凡,这也反映出殷代已具有了很高的建筑水平。 碑林 图13-7甲骨文碑林 在全国,各种碑林不少,但殷墟的碑林与众不同,它不是名人碑刻,也不是行草隶篆,而是保持了原甲骨片甲骨文碑刻。 甲骨文碑林,是由我国著名甲骨文学者王宇信,杨升南先生精选,以原甲骨片大而成石碑,共30通。其内容涉达125个,有战争,农业,医学,灾祸及至怀孕生子等等。通过这些记载,让我们了解到了商代生活的方方面面。 《天干地支》甲骨。这版甲骨第一排第二块碑,是迄今出土甲骨文中最完整的干支表。干支,即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的合称。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等60组,周而复始,循环使用,近乎与今天的日历相同。殷代先民用干支纪录日期,进而农历用来纪年,可见其历史意义与科学价值。 天气预报甲骨。这是第二排第一块碑,碑文的内容是:夶(bi)田其遘(gou)大雨,自旦至食日不雨,食日至中日不雨,中日至昃(ze)不雨。意思是说:不要去打猎,会遇到大雨;从天明到吃早饭时不会下雨吧,从吃早饭到中午不会下雨吧,从中午到日头偏西不会下雨吧,其中有旦(天明时)、食日(吃早饭时)、中日(正午时)、昃(日偏西时)等商代的计时词汇。为我们了解商代的计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翻车”甲骨碑。这是第一排倒数第二块碑,这是武丁时期的大肩胛骨,左中右各刻一条完整的卜辞。文字也都很清楚。中间的一条卜辞记载的是:癸巳国王外出打猎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小臣叶的车马撞了王的车子,您看大王的车子口朝下意思就是倾覆翻车,在车里坐的名叫子央的贵族叶头朝下坠地。这一条可以称我们中国最早有关交通事故的记载了。 游客朋友,如果您有兴趣,您可以在甲骨碑林中找一找以上记载,看一下他们的原始甲骨文形态,或者您可以在某个石碑上辨认几个字,从义和形上云研究琢磨,充分发挥您的想象,猜猜是什么字,如果想验证一下,甲骨文石碑的背后是现代文字,可以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猜对了。欣赏完这里,请您到下一景点参观游览~ 殷墟车马坑 图13-8车马坑 畜力车是古代先民陆上最重要的交通工具。殷代的车子,考古屡经发现,而且结构基本定型,距它最初发明的时间应该有一个的分阶段了。据文献记载夏代就发明了车,但至今没有发现夏代车的遗存。殷墟考古发掘的殷代车马坑,是华夏考古发现畜力车最早的实物标本。目前,考古发掘出最早的车则是殷墟出土的商代时期的马车。1935年,在王陵区发现了一座车马坑,这一遗迹的发现,首次肯定了殷代车子的存在。截止目前,共出土了70多辆马车。这里展出的6座殷代车马坑,是中国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和安阳文物工作队分别于1999年3月,2000年5月在安阳刘家庄北地、南地和孝民屯东地发掘的。从两个轮之间的距离,我们可以想象的到三千年前的道路是多么宽广。您看,前方的这块是2000年冬天在殷墟北端发现的三千多年前的道路,道路宽约8.35米,中间黄色部分是车辙印有四条,说明是双向道,在车辙印两端还有1.8米的人行道,有快车道,慢车道,可以说是古代时候的一种高速公路。 从出土的马车,可以看到商代时期的马车主要由两轮、一轴、一舆、一辕、一衡几部分组成,主体构件都是木质,少数是青铜制品。木头经过几千年全部朽掉,马车附近的土壤逐渐渗透进去,形成了一个大土块,经过考古工作者们一点一点的清理,把整个车的轮廓展现在人们面前。从考古发现看,马车最长的是3.08米、宽2.40米,最短的仅有1米多。商代一般驾驶两匹马,很少是四匹马。这些马车一般葬在大型的墓道中或贵族墓的周围,商代马车以战车为主,还有代步的乘车、打猎用的田车。 自1928年殷墟发掘以来,曾多次了现过车马坑遗迹。因受当时发掘水平的限制,都未能将坑中所埋木质车辆的遗迹全部清理出来。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这一技术难题才被考古工作者突破。后来,随着发掘经验的积累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掘和清理木质车子遗迹的工作日臻完善。这里陈列的6座殷代车马坑,是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新成果,它与本苑的宫殿建筑遗存一样,是我们的镇苑之宝。在车马坑最南边的,就是殷代的道路,这上面很清楚地显现有车辙,道路比较宽,除有两道车辙以外还有人行道。这里陈列的道路遗存, 是在航校南地发掘的,由此可见,殷商时期交通,包括车子和道路,都是比较发达的。 甲骨文墙 图13-9甲骨文长廊 安阳市于2003年兴建甲骨碑廊,这是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在不影响殷墟地下遗迹保护的前提下,采取的一种保护与展示殷墟宫殿区文化遗存的辅助措施。甲骨碑廊沿当时的殷墟博物苑西墙而建,建筑面积廊长300米,宽3米。 人们参观甲骨碑廊,可以鉴赏“殷人的刀笔文字”的书法艺术,了解甲骨文有关知识。中国书画同源。文字初创,原本是图画,沿用日久,渐渐地文字和图画分了家,演变为代表语言的符号,完全用象征性的线条去表现。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中国文字,就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而将它应用在满身花纹的铜器上面,便是商代流传下来的金文铭刻。殷墟甲骨文是世界上四大著名古文学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甲骨碑廊东西走向所展示的内容是甲骨文写意书法展。是今人用毛笔书写的甲骨文字。这些文字注重了“写意”,把甲骨文分为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是同人体有关的文字如“人”字,就是一个人侧面的形象。“众”字是太阳下面有三个人,三人,代表很多人的意思。第二个单元是同人体器官有关的字。如“左”字就像人的左手一样。有的文字则像人的眼睛,嘴巴,等等。第三个单元同自然界有关的文字,则像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云雨水火等等。第四个单元同人类行为有关的字,如衣服的“衣”字,车马的“车”字等等,非常的形象。 图13-10甲古文中的车子 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它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造字方法,标志着已进入了成熟阶段。殷墟甲骨文是殷王朝占卜的记录,中国古代甲骨占卜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时期则是占卜最盛行的时期,商王和贵族几乎每事必卜,占卜成为商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甲骨的纳贡、收贮、整治、钻凿及占卜方法、程序和卜辞的语法、辞例等形成一套严格而有系统的制度。据甲骨文记载,殷代已有专门掌管占卜和纪录的贞人,见于卜辞的贞人约有上百人。占卜涉及内容包括祭祀、天象、年成、征伐、王事等,甚至于商王游猎、疾病、做梦、生子等。商代以后,甲骨占卜逐渐失去了其显赫地位。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见证了已经消逝的商代占卜制度,为研究中国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材料。目前殷墟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45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现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其书体虽然又经历了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但是以形、音、义为特征的文字和基本语法保留下来,成为今天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仍在使用的方块字,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审美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甲骨文也因此成为世界四大古文字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在传播华夏文化、促成中国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与巩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13-11甲古文 这是甲骨文长廊上的一篇甲骨复制展品。上边的内容很热闹,记录了王打猎的收获:五十九(什么东西没写),狐狸一百六十四只,麂一百只,虎一只,鹿四十只„„当然,不用 翻译 阿房宫赋翻译下载德汉翻译pdf阿房宫赋翻译下载阿房宫赋翻译下载翻译理论.doc 你也能看出来,还抓了一只龟。 妇好墓 图13-12妇好雕像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能征善战,屡立战功,被称为我国第一位有文字记载的女将军。走到妇好墓享堂广场,会看到一尊高约3.5米汉白玉妇好塑像,再现了妇好生前的英姿和风采,专家们推测,由于连年的征战,妇好终于积劳成疾,先武丁而亡,想到妇好生前南征北战,屡立战功,武丁决定对妇好进行厚葬,而且武丁破格将妇好葬在自己处理国家大事的宫殿区里,并且在陵墓上精筑享堂,以示纪念。 图13-13妇好墓 妇好雕像的旁边就是妇好墓,它真实再现了妇好墓发掘时的盛况。 1975年冬,安阳考古工作站的同志们在殷墟小屯西北地的岗地遗址进行钻探,发现耕土层下即出现殷文化层,并很快探到了密集的夯土建筑基址。于1976年春季开始了对殷墟小屯西北地的发掘,通过断崖下残存的边缘形状判断有墓葬。同年5月17日开始集中力量发掘该墓。妇好墓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墓底距地面深7.5米。墓室虽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器极为丰富,有各种不同质料的随葬品,如青铜器、玉器、宝石器、石器、陶器、象牙器、骨、蚌器等,共1928件,另有6000多枚海贝和红螺。青铜器468件,以礼器和武器为主,其中礼器210件,类别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和水器等。所出铜器多成对、成组,以成对的为最多,觚、爵各10件组合的有3组,同一组的铭文相同。 有铭文的铜器190件,其中铸“妇好”或单一“好”字的共109件,占有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器物类别比较齐全,且多大型铜器和较新颖的器物。如三联甗、连体甗、偶方彝、鸮尊、圈足觥等。炊器中三联甗的优越性很值得推敲,甗体为灶,与甑配合使用,其优点在于可以同时蒸出三大甑食品,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省火省时,而且可以移动,可以在室内炊煮,也可搬到室外,比固定的灶或连体甗有明显的优越性。汽柱甑形器,实为汽锅,此种汽锅在昆明至今仍在使用,用汽锅蒸鸡,味道鲜美。当时已体验出清蒸食品优于煮食,足以说明殷人对饮食的改进是极为重要的。 墓内的铜礼器是殷代礼制的体现,“妇好”铭文的铜器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礼器群。铸“司母辛”铭文的方鼎和四足觥等是子辈为其所铸的祭器,其它铭文的铜器,多是酒器,据铭文应是贵族或方国奉献给这位王后的祭器。这些铜礼器既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的礼器群,又反映了不同身份的人其奉献的礼器有所不同。这些现象对我们研究殷代礼制给以重要启迪,也为研究商周礼制的异同提供了重要比较资料。 武器有130余件,有戈、镞、钺等,其中2件铸“妇好”铭文的大铜钺最令人瞩目,钺是权利的象征,一件钺上纹饰作两虎捕捉人头状,这一图案铸在钺上,虽然是为使敌人望而 生畏,产生震慑作用。 图13-14玉牙璧 墓内出土玉器750多件,以深浅不同的绿色为主,也有黄褐色和棕色的,白玉很少。安阳市玉雕厂的职工在观赏妇好墓的玉器时,指出墓内所出玉器有新疆玉,以青玉为主,白玉很少。此后数位有经验的人士也肯定了有新疆玉,后经科学鉴定,以透闪石为主,与新疆玉相合,这是首次确定殷墟有新疆玉。玉器的类别比较多,有礼器、武器(作仪仗)、工具、用具和装饰品为数最多,武器、礼器也占一定比例,其它类别所占比例不大。玉礼器对研究礼制具有重要意义,礼器应以琮、璧为最重要,《周礼?大宗伯》:“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用玉璧、石璧进行祭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发现,以良渚文化最具代表性。尽管时代不同,考古文化不同,但各不同文化互相渗透,互有影响,大概用琮、璧祭祀天、地是一脉相承的。 装饰品有420多件,大部为佩带玉饰,少量为镶嵌玉饰,雕作人形和各种动物形象的玉雕最令人关注。玉、石人的形象为研究殷人的姿态、头饰、发式、着装等提供了实物资料,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发式不同。动物形玉雕有传说的龙凤和怪鸟兽,大量的是仿生的动物形象,如虎、熊、象,以及禽鸟、鱼、蛙和昆虫类,艺人善于抓住各种动物的生态特点和习性,各种动物的形象都生动传神。一件大理石作俯卧状,神态凝重,颈下刻“司辛”,也是一件精品。3件象牙杯,有2件成对,嵌绿松石,堪称国之瑰宝。 妇好墓所出文化遗物显示出的商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在传承关系和同时期的文化交流方面。传承关系表现在玉器上,如红山文化中的“猪龙”,妇好墓中有相似的玉雕,但有殷墟文化自身的特点;玉璧和各式玉琮的良渚文化中比较普遍,良渚文化的玉琮多饰兽面纹,殷墟所出玉琮少见兽面纹,但在青铜上部往往以兽面纹为主纹。从玉礼器类别和各种器物上的纹饰都可以看出商文化所吸收的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因素。至于大体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则更明显,早商时期受商文化影响的范围相当大,晚商时期虽不如早期势头强劲,但对周边各方国的影响和文化交流也比较明显,特别是青铜礼器。妇好墓所出文化遗物也有受周边考古文化影响的因素,如妇好墓所出的龙头刀、硬陶罐都保存原产地的特点,反映出与不同考古文化的交流。从墓内所出来自新疆的玉,产于我国广东、福建南海海域的各种贝类,不难看出商王朝的活动范围相当广阔,具有强大的影响。考古学是探索,是研究。妇好墓出土的文化遗存,有待于我们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探索和研究。 图13-15妇好墓出土的类器 在墓的壁龛摆放有奴隶的骨架。奴隶主阶级不仅生前挥霍浪费这些社会财富,死后还把大量的珍贵财物带入地下,仅这次出土青器重量达1600公斤以上,还有大量雕琢精美的玉器、石器,象牙杯和数百件骨器。据专家研究,甲骨文里面,有200多条卜辞与妇好有关,涉及到妇好征战、祭祀、分娩等方面,妇好曾经为商王武丁主持过不少的重要祭奠。妇好墓里出土的大量的青铜礼器也印证了这一点。妇好墓里,有两件出土的铜钺特别引人注目。铜钺之上铸有“妇好”的铭文。甲骨文卜辞里,与妇好相关的条目中记载了妇好多次和征战:她率兵东征西战,最多的一次竟带兵13000多人,这也是甲骨文记载的战争中动用人数最多的一次战争,妇好可谓身经百战,劳苦功高。妇好死于武丁时期,她的一生可以说是在武丁时期度过的,因而墓中出土的随葬品对研究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埋葬制度以及揭露殷王室极度奢侈的生活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在妇好墓广场北侧,有一处立石头的地方,是1952年11月1日,毛主席视察殷墟所停留的地方,旁边是当时水渠上的小桥,那时这里是一片庄稼地。这说明毛主席对古老文化非常重视。 ?殷墟博物馆 殷墟博物馆坐落在洹河岸旁,是一座地下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由中国建筑研究设计院的崔恺先生设计的,他是中国建筑学界中生代的领军人物。这样的设计符合现在世界上遗址保护的理念,同时尽可能地与整个殷墟遗址景观相协调。从平面上看,博物馆酷似甲骨文的“洹”字,这是取殷墟依附洹河之意,象征洹水在孕育商文明中的重要作用。中心高出地面3米的这个青铜结构,象一只巨大的青铜鼎,代表着商代的青铜铸造已经达到了我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这里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较专业、系统展示商代文物的博物馆。馆内展出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建国以来在殷墟发掘出土的一系列文物精品。 图13-16博物馆的徽标 博物馆的徽标取自殷墟出土青铜器铭文中的“子”字。“子”形如“小子”,颇具动感,像个舞动的小人,似在向人招手欢迎。更重要的是,据学者研究,“子”字正是商族的“姓氏”。字形看起来很富有生命力,好像在引导我们向前走。 在地板上有一条用青石板铺成的时间走廊。从民国开始,穿越三千年时空隧道走进历史,走进殷墟。因为每个朝代的时间长短不一,所以青石板的长度也是按比例来铺设的。走在这条时间走廊上,真可谓“一步跨百年”。迈进清明,穿过宋唐,横过汉秦,越过战国春秋,直穿东西周,到达历史的起点,,殷商。 主题水院 主题水院青铜板上的“乳钉”纹,在商朝的青铜器特别是铜鼎上常常可以见到,也是商代最常见的青铜纹饰之一。青铜板内壁的图案,也是从青铜器上直接摹刻下来的,它的边框是个“亚”字,在商朝它代表有一定职位的人,通常这样的人是拥有兵权或军权的人。 图13-17主题水院 水底有一个用青石板拼成的龟腹甲。上面有董作宾先生的一首甲骨文诗句:“日在林中初入暮,风来水上自成文”,意思是:太阳照在树林的树梢上,时间进入黄昏,一阵微风吹来,水面上荡起层层波纹„„很有一番诗情画意~董作宾先生是第一个主持殷墟科学发掘的 专家,也是迄今为止在考古界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 商代第一位开国君主叫“汤”,在公元前1600年建立了商代。到公元前的1046年,商代一共经历了17代31王,550年的历史。商代建立国家后,在早期和中期经常迁都,曾经在洛阳的偃师、郑州、邢台、内黄、曲阜,都建立过都城,但建都的时间都非常短暂。直到公元前1300年,商代的第20位国王盘庚把都城从曲阜迁到了安阳,建都255年,历经了8代12王。 在商朝文化图前,可以看到当时的商代以今天的河南为中心,北至——河北;东至——山东、江苏;西至——山西、陕西;南至——湖南、湖北;这些都是商代人的活动范围。 目前整个博物馆分为五个展览内容,相应的有五个展厅,分别是:大邑商厅、青铜厅、玉器厅、文字厅、司母戊鼎展厅。 大邑商 图13-18大邑商 “大邑商”这个词在甲骨文里曾经出现过,“邑”指的是都邑。这里展出的是商代的残墙、夯土、和柱础石,它们是商代的主要建筑材料。殷墟作为商朝的都城,它那时宏伟庞大的建筑群主要是用黄土和木头作为建筑材料。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如今我们还把大学里的建筑系称为“土木工程系”。这里展出的还有在1975年考古工作人员在殷墟白家坟发现的商代地下排水设施——陶三通。 图13-19陶三通 这里主要展示的是商代宫殿建筑的环境。一幅景观画、建筑实物和生活用具来表现当时商朝的生活情况。西边是太行山,洹河的源头,商朝的宫殿就建在洹河拐弯处。商代宫殿的布局讲究中轴对称,经过考证,他们的房屋结构是四合院的性质,房顶是四面斜坡双层屋檐,这在商代是最高级别的象征。可以说商代的建筑形式影响了中国历代的建筑风格。商朝人正 是在这样的国都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殷商文明。考古工作者在这片土地上发现了商代人生活时所留下来的各种生活遗迹。 陶器:陶器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商代时无论商王贵族还是百姓奴隶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陶器。在陶器展柜中,您可以看到他们盛水使用的陶瓮,蒸煮食物使用的陶甗,以及煮粥时用的陶鬲。这些陶器的发现,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三千年前人们生活的情形。 气候:三千年前中原的气候也和现在有着一定的差别。3000年前的年降水量要比现在的多,年平均温度也比现在的高3度左右。展柜里陈列着出土于殷墟的动物骨骼和植物的种子,它们分别是鹿角、鹤腿、鲟鱼的骨骼和菟丝子等植物的种子,侧面还贴出一张图片,说明曾经在殷墟发现了大象的骨骼。我们都知道河南省简称“豫”,“豫”在《说文解字》里是大象的意思。甲骨文的“豫”字更加形象,是一个人手牵大象。这些都说明了当时商代的气候是非常温暖湿润的,适合大象的生存环境。 食物:商朝人的粮食主要以粟和小麦为主,并且开始养殖家畜。展柜里有他们用的厨刀等用具。展柜内侧有一张照片,拍摄的是1996年在郭家庄发现的一只鼎。当时这只鼎是密封的,打开后,人们发现里面有残存的猪肉和一片绿色的花椒的叶子~ 饮酒:商人爱喝酒在文献上是有记载的。我们看到展柜内陈列的铜卣是商代盛酒的器皿,在殷墟也曾出土过类似的铜卣,里面还存放有三千年前的酒。另外两件文物是商代人喝酒时所用的觚和爵。在殷墟发现了很多酒器,周朝人认为商朝人是饮酒亡国的。商纣王在朝歌建了酒池肉林,终日饮酒作乐,最终被周王取而代之。 装饰:爱美之心,自古有之。商朝人把动物的骨骼加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品。如展柜中所陈列的骨笄,骨蛙,骨制老虎,骨刻刀,非常精美。有一件圆形的陶制的器物我们很少见到,它叫陶(shuǎng)。(三声,通“爽”音)是商代人洗澡时所用的搓澡用具。 在货币展柜中,您可以看到大小不一的贝壳。它们主产于南海西沙群岛一带,大陆沿海并不生产,非常珍贵并且便于携带,所以就成了货币的条件。中国许多与金钱有关的汉字几乎都加上了“贝”字旁,如“赏、赐、贵、贱”等等。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平常的东西,在商代却被视为“宝贝”。 文化交流:您现在看到展柜里陈列的文物是原始瓷器和陶器。这些原始瓷器可能是来自长江中下游,右边的陶器来自陕西。是当时商代人和周边的方国交流时所得到的产物。 图13-20青铜甗 青铜甗:商代人认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他们认为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战争和祭祀。您看到的这两件青铜器叫作铜甗。甗是古代的一种炊具,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初为陶制,后为青铜器,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期间。其上部为甑,下部为鬲,是两者结合的一种蒸食器。鬲形似鼎,三足,足间可烧火。甑、鬲之间有穿孔的箅。甗的主要用途是蒸饭,上置食 物,下部煮水,蒸汽通过中间的孔将上部的米蒸熟。形制有圆、方形,多为圆形,立耳,少数为方形;有上下合体,也有上下分体。它们本来是用作蒸煮食物的,但您会看到这里面放着两颗人头,而且通过做钙流失的鉴定,发现这两颗人头是被蒸过的。这就极有可能是当时商王朝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用当时敌对国家首领的人头来祭祀神灵、告慰祖先。蒸煮人头是商朝一种非常残忍的用战俘祭祀祖先的活动。在殷墟出土的近16万片甲骨中,也只有两件是人头骨刻辞,上面刻的内容几乎是一样的,都是有关战争的。 商代人除了用人头祭祀外,还把狗当作祭品。可能他们认为狗比较忠实,所以很喜欢狗,死后也会把狗当作殉葬品,放在他们墓葬底部的腰坑里,这样可以防止地下鬼神的侵扰。 创造这些殷商文明的商代人到底长什么样子呢,在这里,我们通过2003年出土的陶制的人头像,以“放大表现”“聚光展示”的手法,将商人的形象展示在您的面前。您可以看到一个会说话的“子商”。“子商”是一件陶质人头,在大邑商厅中一件独立展柜展出,当您走进展柜时,会触发感应器,展柜正面会出现“子商”的电脑动画。“子商”随即以地道的“安阳话”说:“你好,我是商朝人子商,子商这个名字是考古学家给我取的,我原来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可是我现在已经忘了。您看我发式整齐,五官端正,模样还不错吧。我的额头宽平,浓眉深目,嘴唇饱满,这个样子是当时商朝人最标准的特征。”通过子商的介绍,您可以了解商代人的面目特征。学者们通过对商族平民的人骨体质的测量和考古发现的人面具,推测商代人属蒙古人种东亚类型。他们与今天的你我没有人种的区别。 商朝人在安阳稳定下来后,首先是发展农业。这个展柜中陈列着当时少量的青铜农业生产工具,以及石刀、石镰、蚌制的工具等。您接着看下一个展柜,商朝人非常擅长畜牧业和养殖业,开始养殖鸡、猪、牛、羊、犬、马六畜。古人认为“猪”是财富的象征,比如“家”字的写法是宝盖头,下面是个“豕”字,家里都养猪。 您再看下一个展柜。商代的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在殷墟发现过制骨作坊,里面有工匠们尚未加工完成的古簪,还发现了加工骨制品所用的铜刀、铜钻、铜锯等工具。 青铜厅 图13-21青铜器展柜 商代的铸铜业非常发达,已经进入了中国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鼎盛时期,殷墟已经发现铸铜作坊6处。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 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殷墟青铜礼器的大量出现,证明中国青铜文化已发展到了最高的阶段。以青铜礼器鼎、簋、觚、爵、斝,兵器戈、矛、钺、刀、镞,工具锛、凿、斧、锯、铲,乐器铙、铃、钲等为代表的殷墟青铜器,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层层叠叠的线条把动物形象加以抽象变化,采用极精细的几何纹和深浅凸凹的浮雕,构成形形色色的图案,布局严谨,庄严凝重。其夸张而神秘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粗犷的原始张力和艺术的魅力,反映了殷商先民特有的宗教情感和审美观念。殷墟在青铜冶铸方面辉煌的成就使其成为世界古代青铜文明的中心之一。 铜是人类在自然界中认识最早的金属之一,最初人们将自然界铜矿石作为一般石料去打制磨制,做成器物,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铜矿石不易破碎、不易剥落,可以锤薄拉长,有良好的延展性,制造出来的器物具有漂亮的光泽。后来人们又发现铜可以在高温下熔化成液态,有很好的可塑性,在这些实践中又发现了只要在铜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另一种金属,比如锡,就可以降低铜的熔点,提高硬度和增加光泽度。于是一种新的金属就出现在历史的画卷中。这种铜锡合金制成的器皿,就是——青铜器。青铜的发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掀开了极其重要的一页,它使人类历史由石器时代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青铜时代”。 青铜器是以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的,由于它的硬度高,刃口锋利以及耐磨性强和装饰性好等优点,渐渐就代替了石器,并且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图13-22殷墟青铜觚 商朝铸铜是用“块范”法铸造。大家看这件铜觚(gū)的铸造方法,就是先用泥做成一个模子,然后再做外范,中间留有空隙用来浇铸铜液,待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取出内模就会出来一个一模一样的铜觚了。铸造一件铜器,要经过制范、溶铜、浇铸、打磨等工序。从这里可以看出青铜器的铸造工艺,离不开陶模与陶范,从这个意义上看,“模范”一词也许就是从古代铸造技术中诞生出来的也未可知。许多大的青铜器采用的是合范的铸造方法,也叫分铸法。即先铸出主体,然后浇铸附件,或先铸好附件,嵌入主体铸形中,在浇铸主体时连接在一起。范要分内范和外范,铸一件青铜器需要多少范,那就要看这件青铜器的形制复杂与否。比如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它的鼎身和四足就是一次性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它的上面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而殷商晚期的一只铜爵,最多的时候就需要16块范才行。正是运用了这种简单易行的分铸工艺手法,相当出色的解决了复杂的工 艺合成技术问题,使许多形制精美的青铜器皿流传至今,不能不说这是殷商工匠们的杰出创造。 图13-23铜戈 商朝人为了增加战争中的杀伤力,把青铜铸造成兵器运用到战争中。铜戈就是兵器中的一种。铜戈一般两边开刃,和木手柄垂直安放。有的铜戈的尾部可有铭文“亚”字,这是商代官职的名称,象征着地位级别。 在商代,人们常用弓箭来对付远距离的敌人。展柜里还展示了一个商代士兵受伤的头颅骨,头上有四处伤痕。看到这些兵器和士兵头颅骨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三千年前商代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 图13-24有盖提梁鼎 盖提梁的青铜鼎出土于1996年郭家庄M160墓葬里。出土后打开鼎盖,发现里面还有残存的猪肉。鼎最初的作用是用来煮肉的,进入夏商周后,逐渐有了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小方鼎在1988年出土于殷墟苗圃北地。通高17厘米,口长12.5厘米、宽8厘米,重1.2千克。它的体积虽然不大,但是纹饰却相当细腻精美。鼎身布有突起乳钉纹,增加了立体感,鼎口边缘饰有风鸟纹。商代出土的青铜鼎大多数饰有龙纹或兽面纹。出现凤鸟纹饰却不多见。可能是因为商代人对鸟图腾的崇拜吧。 展柜中陈列的青铜器,都是在三个不同的墓葬中出土的成套礼器。以酒器和食器为主。有喝酒使用的铜觚、铜爵;储存酒用的铜方彝,铜卣;还有烹煮食物用的鼎以及盛装食物用的铜簋等。 商代的音乐是祭祀祖先或者供贵族们欣赏时才会奏响的。乐器的种类很多,您在这个展 柜中看到三千年前的乐器。铜铙是一种敲击乐器,一般是三个或者五个成套出土的,音域宽广。展柜的中间陈列的陶埙是商代吹奏的乐器。在展柜最下方有一只木鼓,已经腐朽。旁边的木鼓是根据甲骨文的“鼓”字仿制的。据文献记载,商朝出征前要擂鼓以振作军队士气~ 玉器厅 图13-25玉鸟 对于中国来说,用玉的历史已有七千年,堪称是世界上的玉器之国。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到:“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中国人把玉上升到了无以再上升的高度:君子比德于玉,天子权力的象征——玉玺,“言念君子,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等等。在政治上严格规定从天子到各级官吏的用玉要求,同时,在宗教方面用玉制作礼仪祭祀之器,成为沟通世俗人间与祖先神灵的法器。在这样的玉崇拜之下,我们推测殷商时期的人们使用玉器,也是十分可观的。殷墟从古到今,出土了有多少件玉器,已是难以考证了,据现在的不完全统计,在此出土的玉器已有数千件。由于玉器大部分出土在大中型墓中,而这些墓在殷墟多遭盗掘,因此,损失的玉器数量难以估量。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特点。商朝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非常重要的阶段。玉器有五类:仪仗类、装饰类、玩耍类、兵器、祭祀(柄形器)。1976年发现的妇好墓,保存完好,未遭盗掘。虽然墓葬仅是一座中型贵族墓,面积也就区区22平方米,但其中却一下子出土了各种玉器达750余件之多。试想一下,如果它与动辄数百平方的西北岗的那些王陵大墓相比,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商王大墓中,又该葬有多少玉器呢, 关于殷墟玉料的来源,考古学家曾请有关单位对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器抽取了300件进行鉴定,认为绝大多数为新疆和阗玉,3件辽宁岫岩玉,1件河南独山玉。新疆和阗玉有7000余年的开发利用历史,自殷商时代起,和阗玉大举东进,成为宫庭权贵用玉主体,统治者将其视为宝物,到了商代已形成了规模开发。妇好墓中发现的755件玉器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但是,新疆的和阗距安阳殷墟足有数千里之遥,这么多的玉料是怎样过来的,莫非在古丝绸之路开通之前还有一条玉石之路吗,有人认为是经过多次转移或通过层层商品交换运至安阳的。另外,一些诸侯和方国的进贡,也是可能的途径之一。尽管有种种猜测和解释,新疆距安阳毕竟路途遥远,当时人们使用何种工具,通过什么路线,把玉料从新疆长途跋涉运到安阳,至今仍然是一个尚未清楚明了的历史之谜。妇好墓的和阗玉,是否有助于揭开这个谜呢,为什么在长城的西端有一个关要起名叫做玉门关呢,我们希望它可以间接的证明,3000多年前从新疆的和田到安阳已经有了一条玉石之路了,比我们了解的丝绸之路还要早1200 多年。 在殷墟中的玉器中,饰品约占总数的30,,以龙、虎、鸟、鱼、兔、兽面以及壁、环、璜、玦为主。各式饰品中,鸟形饰最多,其次是鱼,二者约占玉饰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诗经》中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诗句,传说一位叫简狄的姑娘吞下鸟卵后生下商代祖先——契。所以商朝人非常崇拜鸟类。 这些玉器的雕琢技术,不但曲直线结合的十分巧妙,而且形体舒展流畅,手法深浅适度,切割均匀。阳刻、阴刻、深刻、浅刻、浮雕、立体或半立体、钻孔、镂空,抛光等技术运用得十分娴熟,有些作品还恰到好处的利用了玉器的自然色泽,雕刻出相应的“俏色”作品。 文字厅 文字魂展厅展示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墟文化的一个最核心的内容。这里展出的甲骨,是世界上最好的甲骨。展览方式也是比较先进的。在殷墟的地下有一座内容十分丰富的“档案馆”,这就是埋藏在地下的甲骨文,凭借它所保存的大量资料,使我们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殷代社会真实的状况。朋友们都知道,甲骨文已经是很成熟的文字了,它的造字方法已是六书具备,而且文法也和今天的文法相去不远。甲骨文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文字之一,是唯一发展演变使用至今的文字,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最神奇的甲骨文,承载着太久远的历史,龟甲和牛骨上“卜”字形裂纹和那些似曾识的文字,带着我们穿越千年时空:我们看到祭坛上巫师在忙碌地用滚烫的火棒灼烧着龟甲和牛骨,似乎还听到龟甲和牛骨发出噼噼驳驳的声音,还闻到甲骨还散发出焦糊的味道。国王问:巫师,请问今年春天雨水会好吗,巫师回答:今年雨水很好。国王又问:巫师,请问今年我娶一个女人吉利吗,巫师回答:今年娶一个女人很吉利。祭祠仪式结束后,巫师用一个个的符号记下今天占卜的内容和结果。然后,把这块甲骨留好,为下一次仪式做好准备。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形成体系的文字。这个展柜里陈列的是龟腹甲,这里分别展示了它们的正反面。商代人尊神信鬼,凡事要通过占卜来决定。占卜师首先选择好龟腹甲或兽骨,在其背面凿出排列整齐的长槽和圆孔,然后把燃烧的木炭放入其中使其受热,受热到一定的程度,骨片的正面就会产生裂纹。商代人根据裂纹的走向来判断事情的吉凶。接着,他们把占卜的内容刻在骨片上,就形成了甲骨文。 图13-26展厅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通常是殷商人的占卜记录或记事。据统计,迄今殷墟已出土刻辞甲骨约15万片之多,记有5000余单字,卜辞10余万条,涉及政治、政治、文化、天文、气象等各方面。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方块字,据研究,象形、会意、形声是甲骨文的三种主要造字方法。您从甲骨文今文对照表中,可以有个系统的了解。象形字是画物的形状,如牛、鱼、车、月;会意字是使两个或多个事物合并起来,表达一定意义,如降、 获等字;形声字是由形符和声符结合而成。如洹、河等字。 特展厅 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不仅品种多,数量大,而且造型美观,花纹绚丽。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青铜器就是1939年在王陵区出土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大鼎通耳高1.33米,长1.66米,宽0.79米,重875公斤。鼎腹内壁上铸有“司母戊”三字,故被世人称之为:“司母戊大鼎”。专家认为,此鼎可能是商王祖庚为祭祀其母亲“戊”而铸造的。它不仅反映了商朝的一种人情及家族关系,最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一种社会本质。 图13-27司母辛大方鼎 司母辛大方鼎在1976年出土于妇好墓。在鼎内壁有铭文“司母辛”,因此得名“司母辛鼎”。妇好是商代第23位国王武丁的妻子,能文能武,不仅主持大型祭祀活动,还经常帅兵出征。在妇好墓中发现随葬品1928件,青铜器460余件,其中司母辛鼎有两件,可见妇好的地位相当显赫。 ?殷墟王陵遗址 作为华夏文明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遗址,它被国际专家、学者赞誉为“第二个古埃及”,其价值可与世界七大奇迹相媲美。王陵遗址与洹水南岸的宫殿宗庙遗址一样,不仅是殷墟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范围,在2006年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殷墟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洹河北岸的武官村北地,与小屯村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共同组成了闻名中外的殷墟遗址。它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近200亩。从1933年起至今,在这里相继发现了13座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和陶器,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发现于这里。 王陵大墓多为“亚”、“中”“甲”字形大墓,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壮阔。墓内椁室、棺木极尽奢华,随葬器物精美,殉人众多,显示出墓主人非凡的尊贵和威严。殷墟王陵的埋葬制度、分布格局、随葬方式、祭祀礼仪等,集中反映了商代晚期的社会组织、阶级状 况、等级制度、亲属关系,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并为以后中国历代王朝所效仿,逐渐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陵寝制度。这些墓葬除少数为陪葬墓外,大多是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的遗迹。这些祭祀坑呈长方形、方形等,集中而又有规律地成组排列。坑内埋葬着数千具祭祀牺牲的遗骨,这些人牲大部分被砍杀,多为青壮年,还有女性和未成年的儿童,每坑8,10人不等。这些祭祀坑的存在成为商代残酷人祭制度的历史见证。这种以人祭、人殉等为代表的丧葬习俗,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并在秦汉时期演变为制作陶俑或木俑等殉葬的方式。 殷墟王陵遗址建有,260大墓揭示展示和保护房工程、12座王陵大墓的植被标示以及480余座祭祀坑、兽祭坑展示工程等。目前,殷墟王陵遗址已成为一座初具规模的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大型遗址公园。 图13-28殷墟王陵大墓植被展示鸟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第一批考古学者在这里发现了距今三千多年商王陵墓群,命名为商代“王陵遗址”。这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它的发现,奠定了殷商文化研究的基础,确证了奴隶社会的存在,成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石。 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水北岸的侯家庄与武官村北的高地上。与南面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与东面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是殷墟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王陵遗址东西长450米,南北宽250米,占地11.3公顷(169.5亩)。大墓大约始建于商王武丁时期,而终于商王帝辛时期,前后营建达200余年。从1934年至今,在这里共发现了13座王陵大墓(包括一座未完成的大墓)、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当年发掘时踩出的一条土路,把遗址分成相距百余米的东、西两区。东区有大墓五座,西区八座(包括一座未完成的大墓)。大墓规模宏伟,出土文物精美(举世闻名的司母戊方鼎就在这里出土);祭祀坑数量众多,排列有序。所以,学者们认为,这里不仅是殷商时期的商王陵地,而且也是王室祭祀先祖的一个公共祭祀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篇章之一。因为当年发掘后这些大墓即被回填,为重现当年的盛大景象,我们在大墓原址分别采取了地下封存、地表植被砂石标识、复原展示和揭露展示等方法,再现了当年王陵墓葬群的宏大场面。 从19世纪末甲骨文的发现到20世纪20年代的殷墟科学发掘,安阳在中国古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已无可质疑。特别是小屯村一带宫殿宗庙遗址的确认,更是激发了大家寻找商代王陵的兴趣。大约在1933年,侯家庄附近私人盗掘出三件形状奇特、体积庞大的青铜器,消息不胫而走。正在主持发掘工作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听到了这个消息,并得知墓葬的位置大约靠近侯家庄、武官村一带,于是便在五位年轻的考古学家(石璋如、刘耀——即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先生、祁延霈、胡福林——即著名甲骨学大师胡厚宣先生、尹焕章)的协助下开始第十次发掘。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13座王陵大墓、2000多座祭祀坑逐步露出地表。根据墓内出土的器物,大墓的规模及人殉制度等情况,学者们认为这就是统治殷商王朝的最有 权势的商王家族墓葬。一个尘封3000多年、深埋黄泉之下的殷商王朝终于显露出他的真实面貌。 东区主要分布了的五座大墓,分别是M1400、M1443、M1129、武官村大墓(WGKM1)和M260(相传司母戊方鼎就出土于此墓)。其中,M1400大墓为四条墓道,M1443、M1129、武官村大墓为两条墓道,M260为一条墓道。同时,其中东区发现了大量小型墓葬。这些墓葬除少数为陪葬墓外,大多属于祭祀坑,是商王祭祀先祖主要祭祀场所。 在东边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座大墓,这就是武官村大墓。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我国考古工作者进行的第一次考古发掘的重大成果。1950年,由郭宝钧先生主持发掘。墓室为长方形,两条墓道。口大底小。墓口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墓口至底深7.20米。墓室底有腰坑,内埋1人1戈。椁室南北长6.30米,东西宽5.20米、高2.50米。椁底由30根原木铺成。椁室每壁由9根原木叠成,呈井字型,上覆椁盖。北墓道长15米,呈坡状,南墓道长15.60米,直达墓底,殉人79人。并出土铜鼎、簋、觚、爵、戈及玉器等随葬品。最著名的有虎纹石磬,长84厘米,厚2.5厘米,正面雕刻卧虎纹,纹饰刚劲圆熟,生气盎然,是目前殷墟出土乐器中最大的一件,也是中国古代乐器宝库中难得的珍品。 车马坑展览馆 图13-29殷墟王陵遗址车马坑展览厅 车是古代中国陆上交通的主要工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黄帝时已经发明了车,夏代还设“车正”之职,专门管理车旅交通和车辆的制造。目前的考古资料表明,殷墟出土的车是我国最早的车子实物。这是华夏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的一次重大发明与创造。以车子制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为人类科技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在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中“车”的形象出现较多,形象的描绘了当时车子的形态。车马器实物是1931年在殷墟考古中首次发现的。截止目前,发掘出土的殷代车马坑超过40座。 殷代车子是木质结构,主要由舆、轴、轮、辕、衡、轭构成。由于深埋地下,年长岁久,出土时木质部分已全部腐朽,仅存遗痕和青铜饰件。考古工作者根据泥土中保留下来的车子轮廓,成功地对它们进行了剥剔和清理,经过复原,使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代车子再现于人们眼前。 随着社会发展,车子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人 们对车子的重视,又促进了车子本身的进步。一方面,车子结构与系驾法向着轻便快捷发展,由单辕发展到双辕,由“轭靷系驾法”发展到“胸带系”驾,使车子更为合理也更为科学;另一方面,车子的作用也逐渐摆脱战场的束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主要工具。中国文明的进步,在一定意义上与中国车子的发展是分不开的。 王陵墓葬展览馆 墓道为大墓所特有,由地表直通墓底,形成斜坡,有的墓道成台阶状。墓道内一般葬人牲或马。墓室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面积由几十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不等。墓室四壁常有“二 ,二层台上殉人或放置器物。墓室内葬具有棺、椁和帐幄。墓室底部中心有“腰坑”,层台” 常见殉狗,也有殉人的。殉狗是为墓主人警戒,殉人似有奠基意义。这些都是为死者安居并保护其在阴曹地府不受侵害而设。 在奴隶社会里,祭祀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大事,多数由国王亲自主持。祭祀对象包括天地、山川、日月、风雨、祖先、神鬼等等。在王陵遗址发出的2000余座祭祀坑中,白骨累累,显示了殷代奴隶的悲惨情景。把人强行处死后埋入坑内祭祀祖先,称为人祭。人祭坑排列有序,分为若干组,每组代表一次祭祀活动。有活埋的,有先处死后再埋入的。祭祀的人牲,多为战俘,也有一些是奴隶。 M260大墓展厅 图13-30 M260大墓展厅 M260大墓位于王陵区东区。此墓是1959年春钻探时发现的,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1939年就出土于此墓中。1976年春在这里发掘祭祀坑时,进一步了解此墓的结构及其保存情况。1984年9月1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对此墓进行发掘,编号为M260大墓。 此墓北距解放前发掘的M1400大墓约40米, 东北距武官大墓80余米,是一座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墓室呈长方形,口大底小,墓口长9.6米,宽8.1米。墓底长6.35米,宽5米,深8.1米。墓室南部有一条墓道,口大底小,墓道上口长24米,南端宽4.1米,北端宽4.4米,底部北端宽3.15米。墓道南半部为斜坡状,坡长20米,其下为一长3.9米,宽3.3米,深0.6米的方形殉葬坑。墓室底部有椁室,南北长5.4米,东西宽4.1米,高2 米。四壁各用九根直径23厘米左右的圆木构成,四角交接处用榫头卯合。椁底系用十四块宽22厘米,厚8厘米的木板东西向铺成,椁盖已被古代盗墓破坏。椁四壁及底部髹红漆,墓底铺一层朱砂。椁室内有棺,发现有散乱的红漆、彩绘朽木。在墓室西南角有一片黄漆彩绘积物残迹。在墓底中部,有一方形腰坑,埋一男 性成年殉葬人。在残葬人下面埋一狗,狗骨架下埋一大型玉戈,贝三枚。 因此墓多次遭到盗掘,墓内所埋人和动物骨架大部分已被扰乱。在墓道中部,墓道口下约35厘米处,埋人头骨22个。在深约7米的墓室填土中,埋有约6个骨架,无头骨。在墓道底部的方形坑中,埋有全躯的人骨架4具,在椁壁附近, 埋有人骨架5个。总计墓中所发现的人牲和人殉个体38具左右。在墓道底部和墓道两侧还发现祭祀坑3座。 从墓中出土的器物,除腰坑中的一把玉和三枚贝外,还有灰陶、白陶、青铜器、金叶、石器、玉器、骨器、角器、蚌、牙器及木器等。器物较小而破碎,完整的极少。从物探大队取土样化验说明,此墓内曾随葬有大量青铜器 ,惜先后曾遭到六次盗掘而不存。 M260大墓,墓室面积78平方米,在王陵区东区小于M1400大墓和武官大墓。内有大型椁室,面积22平方米,有较多的残葬人、动物和器物,说明墓主人为殷王室的重要成员。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此墓,因此可以推断该墓主人为母戊,而墓中的大型玉戈和妇好墓中出土的最大的玉戈相近,司母戊大方鼎和妇好墓中出土的司母辛大方鼎相似,其铭文书法亦相近,由此可以推断母戊可能是武丁第一个法定配偶妣戊,而母辛则是武丁第二个法定配偶妣辛。 祭祀场 图13-31王陵祭祀坑 祭祀场位于王陵区的东区,其总面积约有几万平方米。 1934年秋到1935年秋,在殷王陵区发掘的殷代小墓计1221座,大部分是祭祀坑,其中东区1117座,西区104座。西区的在大墓附近,东区的集中在M1400大墓以西地区。 1950年春发掘武官大墓时,在其南清理了26座祭祀坑。在武官大墓的南面偏东,有奴隶杀殉坑4排 17座,每座杀殉坑内,均埋葬10个被砍了头的奴隶。杀殉坑南,有成排的乱葬坑,发掘了9座乱葬坑,合计埋有奴隶50多个,有些葬坑内全是无头的尸骨,有些是把砍下的头颅连同躯体埋在一起。1959年,在17座“排葬坑”之南,又发掘了一排10个排葬坑。 1976年春,在“排葬坑”的西北,在发掘的47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250座祭祀坑,在清理的191个坑中,杀殉奴隶有1178人。这些祭祀坑大多排列集中而又有规律,大部分南北向,少部分为东西向,共22组。同排坑之间的距离、方向、坑深和骨架数目,基 本上是相同的。每排之间距离多在2米左右,同排各坑之间约0.3,0.5米。南北向的坑中, 多为男性青壮年, 年龄大致在20,30岁之间,每坑埋有8,10人不等,大部分的人都是砍掉头颅,俯身葬。东西向坑中,绝大多数为女性,都是全躯,俯身葬,每坑所埋人数不等。还有未成年的儿童,约在10岁左右,甚至有乳齿未脱之幼儿,均为活埋,有的呈捆绑状。 l978年春在M1 55 0东南发掘了4 0座祭祀坑,大部分坑中埋的是马。 l984年又在东区清理4座小墓。 殷王陵区迄今共清理和铲探出的祭祀坑l542座。据考证,这批祭祀坑是商王武丁前后开始一直延续百年到祖庚、祖甲、廪辛时期的祭祀坑。从甲骨文中有关人士记载,杀殉奴隶就有l3052人,还有ll40条卜辞未记人数。另外,在王陵区还有象、马、猪、牛、羊、狗、猴及鹰等祭祀坑。其中还发现一个大车马坑,有25个车,每5个车为一组,又有一个铜质兽头辕饰,可能为“令车”上的装饰品。总之,殷王陵这种人祭和人殉现象,说明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是把奴隶当作“会说话的牲畜”看待的,他们享有生杀予夺的特权,而且强迫奴隶和牲畜一样死后还得为他们服务。 图13-32三千年前的累累白骨 在商代,每当祭祀时商王都会把人像牛、羊、猪等牲畜一样供奉给祖先和神灵,这种制度被学者们称为是人牲制度。被杀的人牲绝大多数为战俘,少数为奴隶。商王和贵族奴隶主在祭祀祖先、祈祷神灵佑护、建筑宫室和求年问雨时都要用人牲,这里也就成为商王祭祀祖先的一个大型公共祭祀场所。里面埋葬着大量祭祀牺牲的遗骸。其中仅1976年发掘的191座祭祀坑中,就发现1178具人骨架。据不完全统计,殷墟甲骨文中有关人祭的甲骨有1350片,卜辞1992条,共享人牲13052人。不仅如此,商王或贵族死后,还用人殉葬,称为人殉。人殉的数量,根据墓主人身份的高低,少则1人,多则达200多人。像M1001大墓殉人就多达225人。 商王的祭祀活动是频繁的。在祭祀活动中,有时祭祀一位祖先,有时几位祖先一起祭奠。祭祀的对象除盘庚后的诸王,有时把商代的先公先王一起祭奠。每次祭祀所用的牺牲,有的是牲畜,有的是人。我们看到的这些祭祀坑就是当年的兽祭坑。它们是1976年春发掘的,里面埋葬的都是墓主人生前所使用过或喜爱的动物,主要有马、牛、羊、犬、象、猪、狐等,其中马有117匹。咱们可以看一下这边的坑里埋葬的就是一匹马。为了保护遗址,我们采取了地下封存,在祭祀坑原址上按考古发掘情况进行复原的方式进行展示。请大家随我来看一下这座展坑。这是一座象猪同埋坑,里面是一只幼象。大象是河南中原的象征。根据殷墟考古发现和甲骨文记载证实,远在3000年前,中原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林草茂密。当时河南省广大地区,都曾有野象活动。因此,河南省的古称为豫。 观景台 图13-33观景台 观景台由著名建筑学家杨鸿勋先生设计。完全采用原木,台高三层,古朴典雅,为王陵遗址增添了一处游览、休息的场所。高台远眺,王陵遗址的全貌也尽收眼底。王陵遗址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水北岸的侯家庄西北岗、武官村北地的高地上。与南面的殷墟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与东部的洹北商城遥相呼应,是殷墟遗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大墓大约建于商王武丁时期,而终于商王帝辛时期,前后营建达200余年。这些大墓在历史上虽多次盗掘,但仍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青铜器、玉石器和白陶等。解放前这里出土的器物目前保存在我国的宝岛——台湾。在这里,我们希望这些文物能够早日回到它们的故乡——安阳,或者大家有机会到宝岛一睹为快。 在王陵东区,发现了五座大墓。大墓周围分布着20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在西区的八座大墓周围只发现了100多座陪葬墓和祭祀坑。再仔细看一下西区的八座大墓,除了中间那座未完工的外,是否注意到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这些大墓都有4条墓道,考古学家们认为,4条墓道是商代王陵的标志,也就印证了这个地方就是商代晚期的王家陵园。先秦的王陵大墓仍然保持着这一特点。像最近发现的湖北九连墩楚墓就是这样的。而在东区的5座大墓中,只有1座为4条墓道,其余3座为2条墓道,1座为1条墓道的大墓,规格次于西区。 殷墟王陵大墓还有什么特点呢,首先,这些大墓墓室宏大,形制壮阔,具有代表性的是M1217大墓。也就是观景台下面的这座大墓。该墓有4条墓道,墓室平面呈“亚”字形,墓室南北长18.4米,东西宽18.1米,墓口到底深15.4米,东、西、南、北四条墓道分别长28.90米、25.00米、60.40米、41.55米。总面积达1,803平方米,是王陵遗址规模最大、墓道最长的大墓。第二,王陵大墓墓内随葬品丰富,种类繁多。像刚才我介绍给大家的M1004大墓,这是王陵遗址大墓出土器物最多的一座。特别是出土了牛方鼎、鹿方鼎,器型厚重,文饰精美,是殷墟出土青铜器的代表之一。第三,就是墓内殉人普遍,数量少则1人,多则达上百人。具有代表性的是M1001大墓。它在王陵遗址西区东部,大墓内M1001位于王陵遗址西区东部,有4条墓道。墓室平面呈“亚”字形,南北长18.9米,东西宽21.3米,墓口至墓底深10.5米。4条墓道呈坡状,其东、西、南、北分别长14.3米、11米、30.7米、19.5米。墓底由92块长2,4米的巨型柏木板铺底、四壁由巨型木板筑成,最大者长达6米。这些巨型木板皆涂朱,雕刻花纹,镶嵌兽牙,奢华考究。墓内外的殉人及人牲多达225人,是殷墟王陵大墓重殉人最多的一个。并出土了青铜礼器、玉石器、白陶及金叶等大量制作极为精美的随葬品。M1001是殷墟王陵遗址中时代较早的墓葬,有学者认为是商王武丁的陵墓。 王陵西区的8座大墓,有人可能会发现,大墓的墓道是互通的。学者们发掘大墓时,发现有些墓道有叠压现象,这也按照一定的布局安排。墓已经全部被盗,残存随葬品极少,给分期断代研究带来了困难,根据墓道叠压关系,学者们可以明确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建造顺序。比如,我们看到观景台下面的M1217与M1500,发掘时M1217叠压在M1500南墓道上,由此可知,M1217晚于M1500。 M1500大墓 根据村民们回忆,以前王陵遗址也叫武官吴家柏树坟,是一片古柏树林,到了20世纪30年代还有100多棵,最粗的要三个人才能合抱。日本侵略者占领安阳后,这片坟地上的柏树都被砍光了,逐步变成了农田。 由于大墓在发掘后就进行了回填,为了让大家了解大墓的分布形式,我们在大墓上用柏树做了地表植被标识。为什么用柏树而不用其它树种呢,根据论语记载,夏代祖庙附近种植松树,商代种植柏树。为体现出当年的风貌,所以我们采用了柏树。在整个景区,还种植了松树、槐树等一些植被。这些植被一般都是种植在墓区的。 在王陵西区的8座大墓中,有1座未完工的大墓,它在考古发掘时的编号为M1567,居于这八座大墓的中部。为什么说未完工呢,因为这座大墓只挖开了墓室,墓内未发现殉葬用人牲。有学者推测,此墓应属于商王帝辛(即殷纣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墓未修建完成,帝辛自焚而亡。因此,他死后未埋入此墓。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推测,究竟是不是殷纣王之墓,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不仅这座大墓主人,其它大墓的主人也是解不开的谜团,有待进一步的考证与探索。因为它们历史上多次被盗掘,只从劫后遗物上,很难判断大墓真正的主人,是令人遗憾的事情,也是王陵遗址的魅力所在。 根据考古发掘表明,殷墟王陵大墓埋在地表以下,有的深达10余米。墓室平面多呈现“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这座大墓为M1500,墓室近方形,四条墓道。口小底大,南北口长18.45米,底长10.38米。四条墓道除南墓道为坡形外,其余三条皆有台阶,北墓道中段还有两个东西向的支道,也有台阶。南墓道长48.55米;东墓道长20.05米,23级台阶;西墓道长22.65米,28级台阶;北墓道长22.60米,31级台阶;北墓道的东支道长3米,11级台阶;西支道长3.38米,10级台阶。此墓曾多次被盗,但仍保留有许多遗物,出土有石俎、石夔龙、石牛、石虎和玉戈、玉饰、骨镞、铜矛头、铜镞、金叶、白陶、仪仗类木器等。殉人达114个。 M1001大墓 在王陵遗址大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M1001。M1001位于王陵遗址西区东部,有4条墓 亚”字形,南北长18.9米,东西宽21.3米,墓口至墓底深10.5米。4道。墓室平面呈“ 条墓道呈坡状,其东、西、南、北分别长14.3米、11米、30.7米、19.5米。墓底由92块长2,4米的巨型柏木板铺底、四壁由巨型木板筑成,最大者长达6米。这些巨型木板皆涂朱,雕刻花纹,镶嵌兽牙,奢华考究。墓内外的殉人及人牲多达225人,并出土了青铜礼器、玉石器、白陶及金叶等大量制作极为精美的随葬品。M1001是殷墟王陵遗址中时代较早的墓葬,被认为是商王武丁的陵墓。 图13-34虎首人身石雕 这个石怪兽,是在M1001大墓中出土的,作屈膝跪坐状。(该墓是由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尹达主持发掘的)石怪兽出土后,人们看到它的样子非常特别,形状如虎,但屈膝跪坐,与虎又有差别,当时有人把它称为虎首人身像。石怪兽的这种造型,也让我们看到了商代的礼 仪。除了石怪兽,这里还有石牛,它四肢弯曲呈现蹲踞状。石虎、石龙均呈伏卧壮。这些石雕不仅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而且体现出商代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 M1004大墓 M1004大墓墓室呈长方形,四条墓道。墓室口大底小,口至底深12.20米。墓口南北长17.90米,东西宽15.90米。四条墓道均呈坡形,东、西、南、北墓道分别长15.00米、13.80米、31.40米、14.10米。墓室内由长木条铺叠成“亚”字形木椁,椁室四壁涂漆,雕刻花纹,上有镶嵌。此墓曾多次被盗掘,但在墓室南部还保留了许多重要的随葬品。随葬品分四层安置,最底层是车饰、皮甲及盾等物,第二层是铜矛头360个,第三层放置铜盔100多个、铜戈370把,最上层为著名的牛方鼎、鹿方鼎和石磬、碧玉棒等。墓内殉人13个。M1004的时代处于殷墟早期与中期之间。 发掘这座大墓时,在墓的上方发现了一座汉代墓,汉代墓的下方有一个盗洞,一直挖到M1004大墓的墓室。根据这一点,他们推测早在汉代以前,甚至春秋、西周时期这些大墓已经被盗。该墓在第一次清理发掘时,没发现什么珍贵文物,而且也是当时发掘的四座大墓(M1001、M1002、M1003)中略小的一座。在第二次对它清理发掘时,它却大放光彩。在南墓道口未被盗坑波及的一块夯土中,发现了两个大鼎,为牛方鼎和鹿方鼎。在墓的旁边,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大鼎的复制品。牛鼎四面为牛头,鹿鼎四面为鹿头,两件大鼎纹饰精美,器型厚重。梁思永看到两件大鼎后,感慨的说:“牛、鹿大鼎不但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大发现,也是中国时代最早的青铜大鼎第一次出土。”现在这两件大鼎保存在我国的宝岛——台湾。除了这两个大鼎以外,还发现了车饰、皮甲、盾牌以及大量的铜矛头、铜盔、铜戈等重要文物。因此,这座大墓是殷墟王陵考古史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同时为我们研究殷商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图13-35牛方鼎 武官大墓 图13-36武官村商王大墓示意图 武官大墓位于王陵区东区,是1950年春发掘的。这座大墓因为只有南北两条墓道,所以呈“中”字形状。墓室南北长14米,东西宽12米,深7.2米。南墓道长15.5米 ,宽6.1米,北墓道长15米,宽5.2米。连墓室及南北墓道共长约45米。椁室也是长方形,距地表4.7米。椁用整木叠成。椁的四周与墓壁中间,用夯土填平。椁下中心有腰坑,自地表至坑底共深8.4米。此墓墓顶上有拱卫,腰坑下面有埋伏,一边有待从,一边有姬妾,前后有警卫,有犬马,中间土周于椁,椁周于棺,棺周于衣,衣周于身,珠玉珍宝,充塞其间。 此墓多次被盗,且有焚烧迹,棺木和墓主的骨骼已损坏无余。椁的外边,满铺着送殉的仪仗,用竹木皮革做成,雕花涂朱,可惜已经朽烂,成了花土。这一大墓共掘出殉人和殉牲有:与墓主人同穴者有人头骨34个,身首完全的人骨架45副,犬、猴、鹿等各种动物骨架59架。发掘的遗物有石器、绿松石、玉制品、白陶碎片、骨器、骨镞、兽面磬、铜戈、铜斧、铜刀、铜镞、铜爵、铜鼎、铜觚、蚌、贝、木制品等。 这里发掘的重要文物有虎纹大石磬,由一块青白色的大理石琢成,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2.5厘米,上面雕刻一个雄健有力的猛虎,作张口欲吞状,线条刚劲而柔和。悬挂起来,微微敲击,音韵悠扬清越,近于铜声,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件古乐器。另外,还有一碧玉刻刀,精美异常,全长9.1厘米,刀刃部分长3.3厘米,颜色碧绿,玉质晶莹,形状类似现代的钢笔,可以佩带。它是仿照当时刻契的刀笔制造的 ,上半扁圆,刻有竹节纹,夹在两间,刀刃与扁长方向一致,尖端自然向前,颇为巧思 ,也是古代一件精美文物。 武官大墓发掘成果公布于世后,引起了学术界极大的关注,尤其是殷代杀殉奴隶祭祀的事实公布,更引起了历史学界热烈讨论,解决了 殷商奴隶社会性质的问题。中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课本都将此墓发掘报告作为课文,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铸铜遗址 铸铜遗址位于殷王宫殿区南铁路苗圃北地。铸铜、烧陶、制骨,被称为商代的三大手工业。在殷墟发现许多手工业作坊遗址,其中有名的是铁路苗圃北地铸铜遗址。1959年至1984年在这里发掘的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以上。 这个铸铜遗址,发掘出许多用夯土筑成的房基。有一所双间式的房基,东西长8.l,8.2米,南北宽3.6,4米,墙厚0.5米。这座房子中间还有夯筑的隔墙,使之成为一大(东)一小的两间。东室南墙开设一门。每室南面正中都放有一块柱础石,为立柱支撑房顶之用。迎门处还有一个瓢形灶坑。这所房基的附近还有不少单间的房基。有些房基面上和它们的周围, 还堆有3000多块陶范碎片,同时还发现有炼铜坩锅的碎片。发掘出的坩锅有两种:一种是容积比较大,直径83厘米,厚4,5厘米,壁胎用草拌泥盘筑成,内壁有一层黑色发光的“烧流”,有的粘附有铜渣。另一种是容积比较小,大口尖底,状似顶盔, 口径22.6厘米,厚胎红陶,俗称之为“将军盔”,一次约可熔铜十多公斤。铸造器物,种类繁多,有的体形高大,花纹细微,工艺技术水平很高,令人赞叹不已。 从殷墟出土的文物来看,属青铜器的有鼎、鬲、斝、爵、觚、盘、壶、盂、瓿、角、尊、方彝、三连南瓦等等,总共有几千件之多。兵器、生产工具和饮食用具等种类居多,并且开始铸造车马器。 后冈遗址 后冈遗址,位于洹河的河湾处,西、北、东三面沿洹河,南邻高楼庄。是殷王宫殿区东南的一处冈地。1931年开始发掘,建国前共发掘过4次,建国后又发掘7次。后冈地下情况基本考查清楚。 首先发现了三层文化遗迹。经发掘,后冈上一层是白陶文化,即小屯文化;中层是黑陶文化,即龙山文化;下层是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在这发现之前,考古工作者只知道中国在石器时代,有白陶、黑陶、彩陶文化,但谁先谁后,一无所知。在这里发掘之后,才知道仰韶在先,龙山居中,小屯在后,确切无疑地表明了三层文化的先后叠压关系。 建国前对后冈第三、四次的发掘,发现了一堵板筑土墙和一个殷代大墓。土墙宽2,4米,长70多米。殷代大墓为奴隶主贵族墓,被盗过两次,但还发现殉葬人头28个,陶、石、玉、铜、骨、蚌、贝器、车马饰件及兽形雕石等不少随葬品,由于这个大墓的发掘,使考古工作者推测到安阳可能有殷王陵墓,于是促成了以后的殷王陵区的发现。 1958年至1959年,又在后冈发现了一个杀殉坑,内有人骨架54具,分上下两层,下层29人,上层25人,皆为少壮男性,骨髂上多染有红色,随葬品有铜器、陶器、贝和丝、麻织品、粟粒等。这也是商代奴隶主贵族留下的罪证。 图13-37后冈遗址随葬品 l979年春,在后冈又发掘了600平方米,发现房屋基址38座,都是地上建筑,排列整齐,建筑方法不一,有的房屋墙壁是用黑色或黄色土坯垒起来的,房基内多数有白灰地面,为了解河南龙山文化房屋的建筑方法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还发现一个圆形房基内是木质地 板,用经过加工的木条,做成的圆形地面。地板的中心,有一个圆形灶坑,地板下发现有经过烧烤过的一层薄薄的红土面。这在龙山文化中还是第一次发现的。这次发掘,出土器物绝大部分是陶器,多达一千多件。其中还发掘一些农具和一个骨梭。所以有人认为,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可能是对这个开始进入父系氏族时期的男婚女嫁、男耕女织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商代王家陵园的发现与研究,让我们了解到当年王陵大墓的规模和葬俗,随葬品的数量与组合,人牲和人殉制度等一系列内容,证实这里是目前我国已知最早最完整的王陵遗址。并且证明商代已经进入奴隶社会,最重要的是商代已经拥有十分强大的国力,否则不会有这么庞大的陵墓群,铸造这么精美的器物。3000多年前的商代是如此繁华,现在我们的家乡安阳,也不逊色,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经济已经名列全省前茅,特别是随着“一申四创”的开展,带动了我市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逐步向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迈进。悠悠历史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展望明天,古都安阳将会更加美好~ ?洹北商城遗址 洹北商城遗址和宫殿宗庙区遗址、王陵区遗址共同构成了殷墟申报遗址的范围。洹北商城遗址是最近刚刚发现的又一大型商代遗址,其时代应当早于传统意义上的殷墟。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早商文化与以传统意义上的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时间缺环,从考古学上完善了商文化的编年框架。 图13-38洹北商城遗址 洹北商城遗址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北部,其西南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殷墟遗址,二者略有重叠。城址略呈方形,南北长2.2公里,东西宽2.154.7平方公里。四周已确认有夯土夯筑的城墙基槽。 洹北商城的宫殿区位于城址南北中轴线南段,显示出我国城市布局的早期特征,是城内核心部分。其南北长500米以上,东西宽远不止200米。宫殿区内现已发现大型夯土基址30余处。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基址总面积达1.6万平方米,即著名的一号宫殿基址,是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商代单体建筑基址。城址北部(宫殿区以北)近20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分布有密集的居民点。房址、墓葬、灰坑、水井密布其间。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洹北商城遗址的年代略晚于郑州早商文化,早于传统意义上殷墟的晚商文化,因而这处商城很可能是商代中后期的一处都邑遗址。 据社科院考古所安阳考古工作站站长唐际根介绍,洹北商城遗址及其宫殿遗址的考古工作,不同于许多偶然的考古发现,它自始至终都是一次主动的学术行为。科学地讲,洹北商城的发掘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1年第一次在洹河北岸的花园庄村采集到商代陶片, 1964年和1979年,在不远的董王度村又先后发现一批商代青铜器,1980年,又在花园庄村发现了一批商代墓葬。这些发现当时只作个别遗址处理,现在看来当是属于洹北商城遗址范围。 直到1997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的学者们与当时供职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荆志淳博士等一起开展了一个以考察安阳洹河流域古代人类聚落发展演变规律为目的的合作研究。这项研究被称为区域考古调查,以20世纪60代安阳考古队沿洹河流域开展的文物普查为基础,勘察了自仰韶文化至战国时期沿洹河流域分布的130余处古遗址。1998年春,得出洹北花园庄一带的商代遗址总面积“不小于150万平方米”的结论,使该遗址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1999年秋,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原先认为的150万平方米扩大到300万平方米,随后又钻探出一段夯土城墙的墙槽遗迹,并于当年12月份完成对全部城墙基槽的钻探,确认这是一处中商时期的城址,实际面积约4.7平方公里。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洹北商城,有人称它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2001年夏季,队员们在洹北商城遗址南北中轴线附近一条现代人工沟的剖面,清理出27处商代夯土建筑。其中一“回”字形基址就是后来定名为一号的基址,编号为2001HBCF1,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商代建筑基址。在随后的勘察中,考古队员们又陆续在这条人工沟西部钻探出更多的大型夯土建筑。至此,宫殿建筑群“浮出水面”。 图13-39殷墟洹北商城发现迄今最大规模商代宫殿 洹北商城遗址的发掘过程是十分曲折的。起初考古界同行并不十分看好这一遗址的发掘工作,安阳考古工作队在巨大的压力下坚持钻探挖掘,终于发现洹北商城宫殿区,震惊了整个考古界。这次发掘的过程充分证明了现代考古学方法的高效率性,1998年春采用粗放式的“单排线型布孔法”,沿东西方向以10,20米为间距,横向布孔1300米,纵向布孔1200米进行钻探,成功地将上世纪60年代以来这一范围内的数次考古发现连成一片;1999年采用“地下遗迹导向法”,证实该夯土遗迹为一处封闭的方形夯土城墙的墙槽;2001年采用“线型布孔法”和“遗迹导向法”相结合的办法,于洹北商城南北中轴线南段发现27处大型夯土基址。整个洹北商城的发掘过程就是现代考古方法的完美应用过程。 宫殿区的发现是系统考察城址布局的结果。考古队有目的地在洹北商城中轴线南段勘察,发现一处面积近1.6万平方米的巨大“回”字型基址(即,号基址),并在安阳航校机场西部铲出基址的基槽剖面,随后,又在北部不远处发现更多的夯土基址断面。这里共发现夯土基址27处,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除,号基址及其附近的一处基址外,其它基址均未探明形制。几乎所有宫殿区内的基址周围都倒塌有大量红烧土堆积,这为探究宫殿区毁灭的原因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线索。据安阳考古队解释,这些烧土是基址倒塌的墙体和屋顶的残块,大部分呈红色,但接近于地面的烧土则呈黑色,这是土在受热过程中含铁的成份氧化和还原的不同结果,表明墙体和屋顶倒塌后仍在燃烧。也就是说,洹北商城极有可能毁于一场大火之中。综合一下基址的分布情况,宫殿区南北长至少500米,东西宽远在200米以上。 图13-40一号宫殿基址高空全貌 一号宫殿基址位于宫殿区东南,南北中轴线南段,东西长173米,南北宽约90米,面积达1.6万平方米,整体结构呈“回”字型,很像今天的“四合院”。方向与城的方向一致。 整个基址的建筑物部分由门塾(包括两个门道)、主殿、主殿两旁的廊庑、西配殿、门塾两旁的长廊组成。预计尚未发掘的基址东部还应有东配殿。廊庑和门塾位于宫殿南部。门塾居中,两侧是廊庑。两条宽约,米的门道穿过门塾,直达宫殿的庭院。庭院南北宽68米、东西长140余米,是商王召集大臣等人开大会的地方。史书上记载,“商王聚众庭院,多时可达万人”。穿过庭院是北部的正殿,正殿上是清晰的柱网结构。保存下来的殿基高于当时地面约0.6米,据考古工作者透露,从发掘情况看,主殿南北宽约14.4米,东西总长度当在90米以上。目前揭露的只是正殿的西部,已清理出的,间房屋,每间宽约8米,进深5米许。正殿的每间房屋的前面都对应有台阶,这些台阶通常长3米左右,底部竖2根直径约0.2米的木头,再用3,4根横木固定,形成木质踏步、土木混合结构。无论是清晰的柱网结构还是木质踏步的台阶,在商代建筑遗迹中都是首次发现。台阶下还有祭祀坑。从祭祀坑里骨肢的形状来看,可以肯定是人骨。商人有着极高的宗教热情,重视祭祀,常于大兴土木及未完工时,以人、动物做祭祀品祭拜祖先请求保护。主殿西侧是一条总长度达30米的双面廊庑,宽3米左右,为东西向,被一条南北向的通道分为东西两部分,该通道宽4米,南北纵深9米。西配殿南北长85.6米,东西宽13.6米,共设有3个台阶,三个台阶前均发现残碎的猪、羊骨头。与主殿及其廊庑不同的是,西配殿平面上没有发现柱洞。但从该殿周围倒塌的大量土坯残块看,该殿原来可能建有土坯墙,在后期曾遭受较大破坏。西配殿南端相接的是南庑,宽也是3米左右,西配殿与正殿西侧廊庑不同,南庑为单廊庑。门塾在南庑的 中段,分为西塾、东塾、中塾三部分。门道是门塾内保存最好的部分。它由两侧的墙体、方形壁柱、墙体内圆柱、门槛、台阶、夹板等构成。门塾内外两侧现已发现20余处祭祀坑。 考证发现,这座宫殿建筑结构严谨,使用的建筑材料也十分讲究。比如精细的夯土,多种规格的土坯,精心加工的方形和圆形廊柱,以及用苇束为骨的抹泥屋顶等。还发现大量用草和泥混合制成的土坯,这种类似早期砖的建筑材料,在殷墟一带考古发掘中也是首次发现。 唐际根博士说,这座宫殿表面清晰的柱网结构超过以前发现的任何商代建筑,加上保存下来的台阶、门道,特别是周围倒塌着丰富的墙体和屋顶残块,可以最大限度地复原出一座规模宏大的商代宫殿。 洹北商城遗址是考古队员们综合过去历年的考古资料,作深入分析后,应用现代考古学方法,主动寻找并发现的一处都城遗址。它的发现,首先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洹北商城遗址的发现改变了殷墟的概念。时间上,延长了殷商的历史时间。以往考古界将商王朝的考古编年划分为早、晚两期,但是在研究一些商代出土的青铜器时发现,无论是形态还是花纹,既不属于“早商”,也排不进“晚商”。作为权宜之计,只好将这些文物单独列在一起,称之为“过渡阶段”的文物。洹北商城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早期商文化和以传统意义上的殷墟为代表的晚期商文化之间的时间缺环,完善了商王朝的编年框架。洹北商城遗址内发现的“甲骨”,可以证明其处于早商和晚商之间的中商文明时期。空间上,延伸了殷墟的范围。洹北商城遗址位于原殷墟的东北部,城内分布有规模巨大的建筑基址,可以最大限度地复原。洹北商城还是古代城市建设中轴线布局的例子之一,一号宫殿基址就是在南北中轴线南段发现的。一号宫殿基址的“四合院”式建筑布局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四合院”历史追溯到商朝。考古工作队在发掘钻探研究的基础上,发现洹北商城改变了对殷墟原内部布局的认识,在洹北商城时期原殷墟宫殿遗址只是作为居民点,直到后来商王朝中心才由洹北商城逐渐转移到原殷墟宫殿遗址。 殷墟申报范围将洹北商城囊括进来,真正体现了世界遗产大会原真性、完整性、价值性的要求,内容更加丰富,增加了殷墟申遗的砝码。 旅游锦囊 ◎开放时间 4月,9月8:00,18:30 10月,3月8:00,17:30 (售票处提前一个小时停止售票) ◎讲解接待处 为方便广大游客在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参观游览,讲解接待处提供导游讲解服务,导游语种 涉及到汉语、粤语、英语、日语、韩语、法语等六个语种,能够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导游服务, 充分满足游客需要。 讲解费:50,80元 ◎语音导览系统 殷墟管理处景区语音导游讲解系统,属便携式可选择播放语音导游机,采用当今先进的数 字语音压缩技术,将语音资料通过电脑灌制进去。现已灌制了殷墟管理处景区5个主要景点的 内容资料,总时长约一个半小时,可选择景点播放,能反复使用,声音清晰。 自投入使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的社会效益,一机在手,对照提供的殷墟管理处 景区游程信息图,一边欣赏遗址一边聆听导游机的讲解,沉浸在三千前殷商古都文化氛围里, 得到了美的享受。 费用标准:单人听10元,多人听25元。 ◎门票 61元/人(包括两个景区: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两景区之间5公里交通免费乘坐电瓶车。) ◎交通 火车:安阳站下,在文化宫乘1路公交车殷墟站下,右转步行5分钟即到。 汽车:自驾车沿京珠高速安阳出口下,西行沿人民大道至第五人民医院右转即到。 公交车:1、6、15、18、39、41路,殷墟站下车向北步行5分钟即到。 ◎住宿 安阳殷都速8酒店:安阳殷都速8酒店位于安阳市文峰大道西段,地处殷都区商业金融中心,国有四大银行安阳支行及保险机构分列四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距离安阳火车站仅2公里。酒店紧邻安阳著名旅游景点文峰塔,距离世界文化遗产殷墟10分钟车程,是参观殷墟博物馆的首选居住之所。 酒店拥有94间舒适温馨的客房及套房,设计风格明快时尚。每间客房设独立空调、IC卡感应门锁、国内直拨电话、有线电视、国际互联网端口及24小时为您提供热水。 酒店同时为您提供多功能会议室等一系列的配套设施。 安彩大酒店:酒店是安阳市一家中外合资的四星级商务型酒店,隶属于河南安彩集团,地处安阳市中州路中段,距殷商甲骨文发祥地小屯两公里。 安阳宾馆:安阳宾馆是安阳市政府直属的涉外旅游星级宾馆,是一家四星级现代化酒店。地处友谊路和解放路路口,交通便利。 安阳飞鹰宾馆:安阳飞鹰宾馆是一家综合性商务酒店,位于市中心人民大道中段,交通较为便利。 ◎美食 道口烧鸡:产于安阳市滑县道口镇,传统正宗品牌“义兴张”,创制于清朝顺治年,扬名于乾隆中期,乃御用贡品。主要特点是:加工精细,色泽鲜艳,造型别致,五香俱佳,一抖自散,食之不腻,有形、色、味、烂“四绝”之称。与北京烤鸭,金华火腿齐名。 老庙牛肉:安阳滑县老爷庙乡传统产品,创于明末清初,加工精细,配料讲究,主要特点色鲜味美,肉烂筋面,块硬抗风,香味浓郁,耐存放。 安阳三熏:传统地方特产,包括熏鸡、熏鸡蛋、熏猪下水,已有百余年历史,将原料精心卤制,再用柏枝柏壳和松木锯末等点燃熏制,其特点水分较少,熏香浓郁,脆烂不腻,耐储存。 曹马芝麻糖:安阳县崔家桥乡曹马村芝麻糖闻名全国,其独特技艺已历三百余年,其特点酥、薄、轻、空、无渣适口。 粉浆饭:用绿豆制作粉皮粉条后的余汁,加小米、黄豆、花生米、白菜、猪油熬制,再加香油、香菜,食之有一股独特的酸、香、甜、绵的味道。是安阳老城一带人们非常喜爱的传统饭食。 烩菜:烩菜是安阳特色菜,分为高中低档。上等称“海烩菜”,配有海味,中等的称“上烩菜”,一般的叫“行烩菜”。更大众化的还有“全汤豆腐菜”、“扁粉菜”、“酥肉皮渣烩菜”等,其中扁粉菜为市民街头早点喜食品种。安阳烩菜特点为配料丰实,汤菜一体,原料荤素、肥瘦兼有,粗细搭配。主料有蹄筋、肚片、酥肉、肉方、肉条、肉丸、皮渣、油面筋、腐竹、青菜、豆腐等。中档加鸡丸、肥肠、氽丸、玉兰片、木耳等。高档加海参、鱿鱼、海米等。烩菜也可用火锅形式现场制作。 皮渣:安阳名吃,用粉条配以海米,葱花、蒜片、姜末、猪油,加水搅拌蒸制而成,可煎可烩,炒菜作汤,味美可口,别有风味。 血糕:安阳传统风味小吃,始于清乾隆年间。用荞麦面、猪血加调味料蒸制,食时切片油煎,抹上蒜泥,香辣鲜美。 三不沾:安阳传统名菜,以蛋黄、猪油、白糖等烹制,色泽金黄,香软油润,甜而不腻, 最大特点是不沾筷、不沾盘、不沾牙。乾隆南巡食之后,传入宫中。 内黄灌肠:内黄县特有小吃,百余年历史。以猪血、面粉、香油、五香料等合汁灌入猪肠煮制,可用蒜汁凉调,也可油煎热食。 关家酥烧饼:安阳县水冶镇东大街关家精工制作的油酥烧饼,特点是皮酥里软,味香可口,在安阳地区颇有名气。 ?参考网页 安阳殷墟:
本文档为【世遗安阳殷墟遗址自助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9731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68KB
软件:Word
页数:6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0
浏览量: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