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孔子论修身2.doc

孔子论修身2.doc

举报
开通vip

孔子论修身2.doc孔子论修身2.doc 孔子关于人的修养教育 1.孔子学说的重心是关于人,注重人的本质、人的需求和自身的完善发展,提出人生过程中道德、学识修养的思想。 第一,人的道德思想修养。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就是重视仁德教育。仁德是做人的宗旨,人的道德修养要从“仁”开始。孔子指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首先说实行“仁”的实质是,人们能够克制自己,修正自己,思想行为符合“礼”的道德规范。再是指出了“仁”的社会意义和人们努力的方向,“仁”是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

孔子论修身2.doc
孔子论修身2.doc 孔子关于人的修养教育 1.孔子学说的重心是关于人,注重人的本质、人的需求和自身的完善发展,提出人生过程中道德、学识修养的思想。 第一,人的道德思想修养。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就是重视仁德教育。仁德是做人的宗旨,人的道德修养要从“仁”开始。孔子指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首先说实行“仁”的实质是,人们能够克制自己,修正自己,思想行为符合“礼”的道德规范。再是指出了“仁”的社会意义和人们努力的方向,“仁”是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仁”是“礼”的基础,“礼”就是“仁”的体现。自省反思,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孔子要求人们在自身行为中进行检查反省:一是强调自觉地坚持个人修养,形成理想人格;二是理想人格要具备“诚信”的美德,从而一言一行求真务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孔子多次讲到信,指对人要讲信用,和取得别人的信任。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点,是儒家传统道德的准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孔子讲求读书人要有宽大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任重道远,要奋斗终身。孔子关于人的社会道德和个人自身修养问题,是其学说的重要部分,也是做人的第一要义。 第二,人的学识修养。孔子《论语》的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思想家都重视人的求知学习。人们追求知识是本性的需求,由低级到高级,从个别的、具体的到普遍的、抽象的对象,最后达到最高的知识。孔子论述中,“文”、“知”、“学”、“习”等都属于求知学习的范畴。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等等,论述学习求得知识的意义、要求和态度,可谓中国古代最典型的“学习论。”在学习态度方面,孔子提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说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涉及“愉快学习”问题,可见孔子教学中的民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已注意到非智力因素的情感教育。他提倡“学而时习之”,讲得很具体,在学习中要时常温习和练习,强调勤学。“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反复温习,才能巩固知识,并有新的体会、新的发展,获得新知识。孔子提出学与思的观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学思结合是学习成功的保证,学可以积累知识,开阔眼界,思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化所学知识。学与思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孔子还提出“学以致用”,学与思想,“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强调学习实践的重要性。体现了“学”、“知”(认识)、“行”正确的思维过程。人们不仅要学习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而且要付诸于实践。 第三,人的艺乐修养。孔子明确地指出,人的修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非常重视《诗经》教学,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阐明学习《诗经》的意义和作用。孔子教育学生从《诗经》文学艺术中领会社会人生,感发情思意志。“成于乐”和“游于艺”,掌握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自由地运用,获得艺术审美感染、陶冶,心理伦理交融统一,观赏游乐和谐结合,完成人的礼乐教化的全面发展。孔子曾有著名的教训:“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诗经?雍也》),有德行学识的人喜欢山水,这是生命融于大自然的“乐”。人们欣赏大自然和享受艺术之“乐”,是人的审美需求,也是人修养的重要方面,以致获得“尽善”“尽美”的精神生活。 朱月香,甘肃电大平凉分校教师。 2.修身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人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事故,我们会有上述情绪的发泄,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平和是获得事物客观规律、道德和行为标准的道路。追求实现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调和,天下万物就能生育成长。 “随遇而安”是较好的修身方法。孔子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穷,行乎贫穷;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君子是根据他所处在的地位和环境泰然生活行事,不愿有非分的额外的要求和行为。当你富贵时,就要多行善事。取之于社会,用诸于社会。当你贫穷时,也不能挺而走险,做非法害人的事。当你处在未开发的部落时,就要入乡随俗。当你处于患难的境地时,要泰然忍受患难。这样的君子,没有人会生活的不自我满足和快乐。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学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学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好学的人是不讲究吃和穿的。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还向鲁哀公推举颜回,说“不迁怒,不贰过”称颜回是最好学之人。当然也是修养最好之人。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都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帮别人出谋和做事都要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老师的传授要时常温习。这样才能很好地修身养性。 孔子说的修身是以仁为本,以“于已所不欲,勿施之于人”为最高原则。孔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孔子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没有教养、涵养。没有做好社会德行教育,社会就不能很好地安治。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道德教育,有教无类,以修身为教育之本来达到国家的治安和强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禅改( 君子食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己( 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3.一、孔子的道德修养理论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相应改造主观世界,即处理好人类自身的内在矛盾,才能使个体的思想行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这就不仅要求进行社会教化,即通过教师传道来使人们接受“仁”的思想和“礼”的约束;而且也要求每个人进行自我修养,使“仁”逐渐成为每个人的潜在意识,使“礼”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这样,才能使人人都成为追求完美人格的君子,达到大同世界的要求。为此,以孔孟为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先秦儒家根据“为仁由已”的思想精心设计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以便每个人随时了解和克制自己内心的思想与情绪,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这种自我实施的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1. 自省 是指通过自我反省随时了解、认识自己的思想、意识、情绪与态度[1]。孔子教导弟子说,能否坚持这样做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主要标志:“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论语? 卫灵公》),又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 公冶长》)。“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孟子进一步发扬孔子的“求诸已”思想,提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孟子? 离娄上》)[2]。意思是说,我爱别人而别人不亲近我,应反问自己的仁爱之心够不够;我管理别人而未能管理好,应反问自己的知识能力够不够;我礼貌地对待人而得不到回应,要反问自己态度够不够恭敬;任何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都应反躬自问,好好检查自己。 孔门大弟子曾参关于自省有一段著名的论述:“吾一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学而》)。曾参每日三省是从另外三个方面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一是反省谋事情况,即对自己所承担的工作是否忠于职守;二是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是否信守诺言;三是反省自己是否知行一致,即是否把学到的内容身体力行。总之,通过自省是要从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 2. 克己 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关于“克己”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即“礼”的规定)。作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卤莽行为。他对学生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 颜渊》)指出不能克制一时冲动往往会干出伤害自己和亲人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他还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 阳货》)意思是说,只好武勇,不爱学习就不能以礼驭情,容易感情用事,难免闯祸。在自我修养的六个环节中,孔子对“克己”看得比较重,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 颜渊》) 3. 忠恕 忠恕要求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达到推己及人的目的。这是儒家道德修养中用于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并为恕下过这样的定义:“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 卫灵公》)。这是孔子在回答子贡的一个提问时说的。子贡的问题是:“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句话,)孔子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 谓仁之方也已。”这里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有相似的含义,但是后一句话较为消极些,而前一句显得主动、积极。 关于“忠”,则和曾子说过的“为人谋而不忠乎”有关。这里的“忠”是指尽己之力为人谋事,忠于职守。据此,宋代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提出[3]:“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后世儒家对忠恕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推己及人,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之意。以后“忠恕”二字逐渐被连在一起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使用,不再分开。上述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作为“忠恕”一词的具体内涵或解释。两千多年来,“忠恕”一直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并且至今对于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4. 慎独 慎独是儒家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修养方式。它是孔门后学在“自省”和“克己”基础上,为使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界而提出的一种修养方式[1]。它最早出现于《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对于“幽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几则动,人虽不知而己独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谨言慎行,追求道德规范”[4]。换句话说,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没有别人看见的场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警惕内心深处尚处于萌芽状态、尚未引起旁人注意的错误意识、不正当的私欲或不正常的情绪,并自觉地用礼(社会道德规范)加以约束,使之回复到正常状态,作到防微杜渐,防患与未然。可见,这是一种比“克己”的自觉性要求更高的道德修养方式。 5. 中庸 中庸既是儒家对事物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也是维持人际关系和谐的一种态度,所以它既属于哲学范畴又属于道德范畴。在道德的自我修养中,儒家历来把能否把握中庸之道作为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和选贤任能的一条重要标准。因为能把握中庸之道就意味着他能恰 ”),既不过也无不及;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这种“度”到好处地掌握各种事物的分寸(即“度 的掌握尤为困难和复杂,稍有不慎就会伤害他人感情或挫伤下级的积极性。中庸之道的修养实在是维系人际关系和谐的一门重要学问,也是作为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这里应特别强调的是,中庸的本质是适度与和谐而绝对不要把它理解为调和与折中(那是一种误解甚至歪曲),我们应当为中庸正名。 6. 力行 孔孟所主张的自我修养,并非象文化大革命所批判的那样是脱离群众、脱离实践的“闭门思过”。相反,孔孟这套道德修养理论在强调“自省”、“克己”和“慎独”的同时,还非常强调“忠恕”和“中庸”。如上所述,忠恕的出发点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中庸则是要和谐人际关系,这两方面的修养都不能脱离周围的人群,不能脱离社会。除此以外,孔孟还非常强调身体力行,躬行践履,强调通过实践在严酷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去完善自己的人格。《论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时习”就是经常练习、经常实践的意思。孔子一贯重“行”,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明确主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他告诫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他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行道”:“君子学以致远”(《论语? 子张》),“行义以达其道”(《论语? 季氏》)。只有“行”才能使“道”变为现实。孔子所说的“道”就是他的仁学或称仁道(即通过向全社会传播仁爱思想来实现人人相互敬爱的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为了做到躬行践履,孔子要求学生要做到言行一致,“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子路》),要以“言过其实”及“躬之不逮”为耻。在孔子的严格教诲下,孔门终于形成崇尚力行的风气[1]。孟子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力行”思想,进一步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就是说,要想担当大任开创伟大的事业,对于道德的修养不仅要身体力行,还要能自觉地接受各种严酷环境的磨练和艰难挫折的考验。这样才可获得卓越的才能,形成完善的人格,达到崇高的道德境界。孟子的这一光辉思想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不仅成为儒家学者自我修养的座右铭,而且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千百年来,多少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在这一精神鼓舞下,不屈不挠,艰苦磨练,终于成就了无数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不朽事业[1]。孔孟所提倡的坚持力行的道德修养方法(即其实践性)是孔孟道德修养理论的最鲜明特色之一;这种道德修养理论的另外一个鲜明特色,就是上面所述的以“忠恕”和“中庸”为标志的“群体性”或“社会性”。正是这两点使孔孟的道德修养理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也是它区别于西方一切资产阶级道德修养理论的根本标志。
本文档为【孔子论修身2.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2
浏览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