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举报
开通vip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获得一般算法。 因为学生在前三年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具有乘法笔算的经验,可以自己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此,P,例题只是列出竖式,接着启发学生自己完成计算,并通过小组交流,获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时我...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 下册 数学七年级下册拔高题下载二年级下册除法运算下载七年级下册数学试卷免费下载二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表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数学教学反思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 清镇市王庄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计算、交流,获得一般算法。 因为学生在前三年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具有乘法笔算的经验,可以自己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因此,P,例题只是列出竖式,接着启发学生自己完成计算,并通过小组交流,获得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时我主要让学生尝试计算,帮助总结出笔算方法,即先从个位起依次用各数位上的数乘另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就和哪一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乘数末尾有0 的乘法》 学生在掌握笔算一般方法之后,P,安排了乘数末尾有,的乘法笔算。例题教学一个乘数的末尾有,的乘法笔算。在列出算式后,我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自己列竖式计算,再和同学交流,获得比较简便的笔算方法,即先把,前的数对齐相乘,然后在得数的末尾添一个0;试一试安排了两个乘数末尾都有,的乘法笔算。因为积后面要添两个,,教材先列出竖式并用虚线表示,让学生根据已经乘出的数,讨论积的末尾要添上几个,,明白可以先算,前面数的乘积,再看两个乘法的末尾一共有几个,,就在乘出的积后面添几个,。这里要注意让学生明白,虚线前乘积末尾的一个,是计算出来的,所以连添上的两个,,应该,个,,以免学生产生误解。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认识容量和升(一)》 认识升和毫升,我首先让学生了解容量,但对于学生来说,容量这个词既可能有过接触,又是难以建立的一个概念。 ,10例题安排了三个小题,让学生联系实际情景,在具体的比较中体验、感受容量的含义。 我先通过比较两个茶杯哪个盛水多一些,向学生说明盛水多的容量比较大,体会杯子能盛水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大小。 其次,再让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出容量的大小,进一步体会容量的含义。 最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操作,体会容器的容量大小,了解容量可以用数量来表达它的多少,感受计量容量也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认识容量和升(二)》 我结合实例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了解“升”的实际意义。 书中P11例题着重教学生认识容量单位升。 首先结合了常见的容器,让学生体会升是容量的单位,提出,升有多少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升”具体容量的大小。 然后用量杯进行实验,认识棱长,分米的容器的容量就是,升,建立升的概念,了解升的实际意义。 同时联系常见的容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升具体是多少,强化,升的认识。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认识容量单位毫升》 教材P15例题则是让学生认识容量单位毫升。 我同样先让学生观察常见容器,体会毫升也是容量的单位。 接着我让学生观察量筒里,毫升的水,具体感知,毫升的量,认识计量单位毫升是很小的容量单位。 最后我进一步实验,通过数出,毫升大约有这样的几小滴,让学生具体感受,毫升的量,了解毫升的实际意义。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练习二 》 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帮助了学生形成初步的容量多少的空间知觉,是其重要目标之一。教材在教学容量单位升时,重视通过观察、估计,升的容量,促使学生达成这方面的目标。例如P12第4题,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里常见的容器,估计容量比1升大还是小,进一步体会1升的空间大小;P13例题中(2),要求学生先观察一碗水的多少,再量一量大约有多少,对,升有大体的感受,并进一步用一些容器进行估计和测量,都有利于形成,升的空间知觉。 除了加强,升的空间知觉外,还多次通过观察进行估计、比较,帮助学生把容量进行量化,形成空间大小的空间知觉。如P14第1,2题,先用容器盛,升水看看有多少,以此分别估计出这些常见容器的大小,用量化的方法感受空间大小;再以此为基础让学生估计、比较,感受容器的容量多少,促进空间知觉的形成。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三角形的认识 》 本节课安排安排了P22例题认识三角形时,先观察现实情景中的三角形,并联系生活里的三角形进行交流,感知三角形;接着让学生想办法做一个三角形,在小组里交流,进一步强化表象;在此基础上抽象出三角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并观察三角形图形的特征。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充分感知,促进形成表象,在图形出示以后要通过观察,明确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是我以后的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一定不能流于形式,要给学生牢固基础知识,这样便于后面的教学。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三角形的底和高》 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三角形里的重要概念,为了让学生自己感受底和高,教材P24例题用人字梁为素材,利用学生在生活中对人字梁“高度”的认识进行测量,感受三角形人字梁的高,以此为基础引入三角形高的概念,这就有利于学生认同由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三角形的高,并说明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 “试一试”中安排了三个高、底的位置有变化的三角形,我要求学生测量三角形的高和底的长度,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体会高的概念,认识只要是从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感受了底和高的相应关系,进一步理解了三角形底和高的意义。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三角形的分类》 教材P26例题首先出示几个三角形,我在引导学生观察、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特点,列成表格。 在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表内三角形内角大小的情况,讨论可以怎样分类,探索和交流分类结果,获得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认识,掌握不同三角形的特点。 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判断和操作、画图等活动进一步巩固对不同三角形的认识。教材在这方面有比较多的安排。例如P27的“想想做做”第3,7题,分别让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巩固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围出、折出、剪出和画出指定的三角形,使各类三角形的表象再现。特别是第,题是一道开放题,我让学生通过画一画、说一说,互相交流,加深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材安排三角形内角和的学习,我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通过自己的探索活动认识与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教材P28例题首先安排学生计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在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索中,发现都是180?这一奇妙现象,并引发出联想: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也都是180??由此产生学习的愿望。 我接着引导学生探索这一规律是否具有一般性,要求小组合作,用三个不同类的三角形分别折一折,通过实验获得直接认识,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确认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180?,得出结论。并通过“试一试”,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巩固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 在认识三角形内角和以后,通过应用促进学生掌握这一内容,并应用解决问题。如P29.“想想做做”1,3题,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求未知角的度数,在三角形的变换中判断内角和各是多少,巩固所获得的结论;第6题,通过思考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几个钝角或直角,并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合理解释,加深了认识三角形内角和及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征。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在教学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时,首先让学生感知各自的特点,教材注意突出教学的这一过程。在P30例一中,我让学生量几个三角形的边长,找出共同特点是两条边长度相等,认识等腰三角形;在P30的例二中,同样用量边长的方法感知三条边长度相等,认识等边三角形。 在P30例一中,我引导学生用一张纸对折剪下一个三角形,感受这个三角形两条边相等,明白这样的三角形就是等腰三角形,然后引导思考,认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在P30例二中,我要求把剪出的等边三角形对折,发现三个角都相等;由此使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点。 三角形的分类是按角的大小为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而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以边的长度特点来定义的。不同特征的三角形中又存在内在联系,认识三角形我让学生了解了这些联系。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认识平行四边形》 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与建立三角形概念一样,我让学生从感知形成表象、到抽象图形建立概念这样的过程。如P43例题,我先让学生观察生活里的平行四边形,再举出一些实例,使学生形成平行四边形的表象,然后根据形成的表象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进一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运算律》 在学生发现规律的基础上,我依据学生的发现用字母表示出来,归纳成乘法分配律。这样的过程,是联系具体问题,经历发现、概括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认识,也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与经验。 在以后,我通过P55第1,3题填数和运算符号、比较判断、用不同方法计算长方形周长,进一步理解、巩固了乘法分配律。 在结合乘法分配律的练习中,P55第4题我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观察每组算式的联系,比较每组中哪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初步体会了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为学习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奠定基础。 教材P56例题教学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简便计算,我要求学生先估计,体会32×102的积要比32×100多一些,即还要加上32×2的积,体会算式的得数可以是32乘100的积再加乘2的积。再让学生笔算和口算,体会计算过程都是分别与100和2相乘后相加,这就是简便算法的基础,特别是口算使学生体会了可以直接算出得数,而不必要用笔算。这样就直接体验到了简便算法。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认识和确定对称轴、学习画对称轴》 在认识轴对称图形时,我初步让学生知道对折的折痕是对称轴。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例题要求用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对称轴。教材让学生自己完成,通过交流知道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接着启发学生思考怎样在长方形图上直接画对称轴,联系对折的经验通过连结对边的中点画它的对称轴,学会画长方形对称轴的方法。“试一试”对折正方形纸,交流找出不同的折法,并能画出四条不同的对称轴。 教材P62第1题我让学生折一折,判断轴对称图形,并利用折痕画出相应的对称轴,进一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知道对折的折痕就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学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第2题在认识对称轴的基础上,判断哪些图案是轴对称图形,并画出所有的对称轴,掌握判断轴对称图形和画轴对称图形对称轴的方法;第4题让学生熟悉画对称轴的方法,并观察、分析图形与对称轴条数的关系,发现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为了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P63第3题让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一方面可以体验对称轴的位置,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认识倍数和因数》 在教材P70例题,我先让学生用12个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观察长方形的摆法,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摆法,组织交流出现积是12的不同的乘法式子。根据乘法算式说明倍数和因数,初步体会其意义,在得出这些乘法算式以后,教材先根据4×3 = 12说明12是3和4的倍数,3和4都是12的因数,使学生初步体会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和关系 在学生有了倍数、因数的初步感受后,我再要求学生根据其他式子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进一步感受在乘法算式里,积是各个因数的倍数,每一个因数都是积的因数,并在叙述中体会倍数与因数的依存关系,及相应的倍数、因数的叙述方法。教学时我使学生认识两者之间的依存关系,掌握正确的叙述方法。 清镇市王庄小学教师反思记录表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年级 四(1)班 科目 数 学 教师 郭开新 反思课题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本课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放在一起探索探索商不变的规律,可以先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数,再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数,然后综合概括规律。但本课的例题直接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者除以一个数放在一起提出问题,这样的要求就比前面探索积的变化规律高一些。 让学生自己选择数据和举例计算,发现商不变的规律,在探索商不变的规律时,不再像积的变化规律那样给定一些数据,完全让学生自己选择相乘的数和相除的除数,探索感受规律,再通过举例计算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一些新的规律,在例题里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的基础上,教材P87第2、3题还安排练习,让学生通过计算器计算主动探索积的变化的新的规律,即两个因数同时变化引起积的变化的规律,P88第6题引导学生自己用计算器计算探索商的变化规律,即被除数变化、除数不变引起商的变化规律。这样做就有利
本文档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16
浏览量:6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