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冈名师课堂实录-夸父逐日

黄冈名师课堂实录-夸父逐日

举报
开通vip

黄冈名师课堂实录-夸父逐日黄冈名师课堂实录-夸父逐日 [00:00.00]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两小儿辩日 主讲教师:陶秀琪 [00:10.58]【目标定位】1.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翻译课文。 [00:31.14]2.背诵《夸父逐日》。3.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00:54.80]【内容品析】 同学们,我们先来品析《夸父逐日》。 [01:05.75]请看我们先给你们提供以下资料:《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 [01:21.79]近代学者多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

黄冈名师课堂实录-夸父逐日
黄冈名师课堂实录-夸父逐日 [00:00.00]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两小儿辩日 主讲教师:陶秀琪 [00:10.58]【目标定位】1.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翻译课文。 [00:31.14]2.背诵《夸父逐日》。3.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00:54.80]【内容品析】 同学们,我们先来品析《夸父逐日》。 [01:05.75]请看我们先给你们提供以下资料:《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 [01:21.79]近代学者多认为不是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期的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01:37.85]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01:53.21]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02:06.85]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 [02:21.22]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02:42.25]《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02:54.50]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03:06.54]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03:21.98]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他与太阳“逐走”。 [03:33.63]他口渴如焚,虽然接连喝干了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得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 [03:50.27]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夸父敢与太阳决一高低,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 [04:09.03]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概非凡,本领非凡。 [04:16.86]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04:31.91]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04:43.66]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 [05:06.81]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05:19.16]《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 [05:36.82]《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 [05:49.47]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 [06:04.30]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 [06:18.54]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无尽, [06:30.40]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06:37.45]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06:49.10]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 [07:03.34]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 [07:09.58]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07:21.34]这个故事可做如下理解:列子是属于道家学派,孔子是属于儒家学派,又以博学著名。 [07:36.18]因此列子写这故事,来讥笑孔子的无知,不能判断两小儿所提出的疑问。 [07:46.73]其实两小儿提出的疑问,也是列子提出的疑问。这个疑问,列子也不能解决。 [07:59.29]因为这两个疑问都是从感觉产生的。一个从视觉说,早上看到太阳大,中午看到太阳小。这个视觉并不正确。 [08:14.55]因为早上地球表面有云气,透过云气来看太阳,就显得太阳大。中午云气消散,就显得太阳小, [08:28.08]其实太阳的大小并没有变。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一个小儿说,太阳早上凉快, [08:43.62]中午热,从身体对温度的感受来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也不正确。因为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 [08:59.27]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09:09.02]这个温度的凉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近。其实,这个故事是列子编出来的,并不真有其事。 [09:23.88]《列子》这部书经专家研究,是魏晋时人编的。其中可能有先秦传说,也有魏晋时思想。 [09:34.54]这篇文章里所提出的问题,大概魏晋时人还无法解决,春秋时人的孔子更无法解决。 [09:51.05]《列子》提出这个问题来笑孔子的无知,其实他跟孔子一样,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是当时人不能解决的问题。 [10:04.60]从这里得到启发,人们想到的问题,有的在当时并不能得到解决。 [10:15.76]如晋代张华《博物志》里讲到:“奇肱国,其民善机巧,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 [10:35.22]说商汤时代已经有人能造飞车。直到张华的晋代,也没有人会造飞车。但至少在那时,已有飞车的想法。 [10:51.96]这种想法到后来终于实现了,人们终于造出飞车来。关于太阳和地球的远近, [11:05.03]在著作《列子》的时代是无法正确解决的,但后来科学家终于算出来了,地球与太阳平均距离14960万公里。 [11:20.57]科学的前进,有时也受到各种想像的影响。因此,在生活中提出各种想像也是好的。就这个意义说, [11:32.72]这个故事也是可取的。这个故事的好处,可以启发人们去考虑问题,要从多方面来考虑。 [11:44.08]两个童子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就把不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了。 [11:53.33]提出了一个不好解决的问题,对科学的促进是有作用的。 [12:00.77]《列子》里写这个故事,要讥笑孔子的无知。这是因为《列子》属于道家的著作,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 [12:14.12]所以道家要讥笑孔子。这点是很明白的。所以这篇的结论:“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讥讽的话是不正确的。 [12:34.76]再就这篇的写法看:先提出结论,再加说明,这样写简单明了。就说明看,结合人们 的经验,写得具体明白, [12:50.72]这样写是好的,所以虽提出这个不好解决的问题,还是写得简单扼要,具体明白,达到要说的目的。 [13:03.57]在说明里,作者在一处用了两个比喻,一个“如车轮”,一个“如盘盂”,这两个比喻具体地说明日的形状的大小, [13:18.90]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明白了,这个理由是从人们的视觉来的,所以是有力量的。 [13:32.93]因为当时人的知识,还没有感到视觉在一定的场合是不尽可靠的。另一个说明,讲一种感觉是“沧沧凉凉”, [13:47.48]一个比喻“如探汤”。这样讲一种感觉和一个比喻,结合“日初出”和“日中”来说,也把结论的理由说明。 [14:01.51]这是从人们的感觉来的,也有说服力。当时人们也没有感到人们的感觉是受各种条件的影响的。 [14:13.73]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篇《辩日》对人们的认识是有影响的。 [14:22.46]现在看来,这个问题的提出,对后世科学家的探讨,还是有作用的。 [14:31.00]【疑难指津】1.走近作者 [14:47.25]《山海经》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是出自一人一时之手。 [15:00.99]内容主要是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15:21.34]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 [15:35.08]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15:54.65]《夸父逐日》: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 [16:03.68]《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 [16:12.15]所以茅盾在《中国神话ABC》中认为夸父不仅是人名,也是一个部落的名称。 [16:22.00]《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 [16:35.74]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16:47.60]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16:53.73]《两小儿辩日》:列子属于道家学派,孔子属于儒家学派,又以博学著名。因此列子写这故事,来讥笑孔子的无知, [17:13.17]不能判断两小儿所提出的疑问。其实两小儿提出的疑问,也是列子提出的疑问。这个疑问,列子也不能解决。 [17:25.73]因为这两个疑问都是从感觉产生的。根据不同感觉来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并不正确。 [17:42.27]2.重点知识?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17:57.73]夸父是一位十分神奇的人物。他是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并敢于与太阳“逐走”,决一高低。 [18:10.27]他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干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气概非凡,本领非凡。是个具有英雄气概的神话人物。 [18:25.82]《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经前人考证,“考父”即“博父”,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 [18:38.77]所以茅盾在《中国神话ABC》中认为夸父不仅是人名,也是一个部落的名称。 [19:00.11]?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如何理解? [19:07.87]“邓林”实有其地,在今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有学者考证,“邓”“桃”音近, [19:22.11]“邓林”即“桃林”。所以,“邓林”既为地名又为桃林,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 [19:36.14]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 [19:47.40]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后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0:04.45]?怎样看待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 [20:13.21]首先,我们应该明白,《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是编出来的,并非真有其事。 [20:22.17]《列子》是道家的著作,而孔子是儒家,学派不同,所以道家在这个故事中讥笑孔子。 [20:39.20]其次,就本文来看,孔子不能回答一个难题并不是说明他不“多知”,但两小儿的讥笑也是有道理的, [20:52.13]因为这确实说明孔子不是无所不知的。人们由此可以受到启发:连孔子这样一位十分博学的人都有所不知, [21:06.18]说明人们的确不可能无所不知。因此,不宜把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作为故事的主旨去理解。 [21:19.53]?熟读《两小儿辩日》。想一想,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21:32.09]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谈自己的体会。例如,对于两个小儿的“辩斗”,可以认为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 [21:48.66]或者认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对于“孔子不能决”,学生可以认为知识无穷尽, [22:08.80]即使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或者认为孔子能正确地对待两小儿的问题,能实事求是,不是“强不知以为知”, [22:24.55]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回答不拘一格,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2:42.39]?翻译下列句子,填出句中省略的词语,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 [23:23.43]?夸父与日 [23:39.99]答:?夸父和太阳赛跑,他一直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这时,他口渴了,想要喝水。他就到黄河、渭水去喝; [23:57.13]黄河与渭水的水都不够夸父喝,于是,他又到北边的大湖去喝。逐走:竞跑,赛跑 [24:13.79]?我以日始出时 [24:30.82]译: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距离人们要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就要距离人们要远一些。 [24:44.77]以:认为。去:距离。 [24:54.4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 [25:08.08]译:太阳刚出来的时候,人们感觉非常的清凉;等到了中午,就好像把手伸到热水里面一样烫人。 [25:22.52]这难道不是因为近一点炎热而远一些清凉吗?汤:热水 [25:42.66]?孰 [26:10.61]?古汉语常识?古今异义词 [27:01.86]A.日中如探 [27:34.10]B.我以日始出时 [27:50.77]句意: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近。) [27:58.92]C.孰为 [28:17.75]D. [28:40.82]E.逐 [28:56.86]?一词多义为:此不 [29:56.41]其:问 [30:10.16]?词类活用 [30:28.65]孔子 [30:41.11]而日中时 [30:52.34]?古汉语句式 [31:01.09]判断句: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否定反问判断句。句意:这不是远的小,近的大吗?) [31:28.52]省略句:例:日中如探汤(应“日中如手之探于汤”。省略介词和宾语。句意:正午时像〈把手〉伸〈向〉热水) [31:52.29]倒装句:例:孰为汝多知乎!(应“孰为汝知多乎”。谓语“多”前置到“知”前。句意: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32:39.13]3.难点探究探究主题 [32:46.29]《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 [32:59.25]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 [33:11.50]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33:17.45]《两小儿辩日》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 [33:34.09]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 [33:46.55]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 [33:59.80]大胆质疑的精神。 [34:03.74]探究技法 [34:13.88]?气吞江河的豪壮美:夸父是一位想像中的神奇人物,他敢于异想天开,同太阳赛跑。他形体巨大得难以想像, [34:30.13]可以一口气喝干两条大河之水,他遗下的手杖还能化为一片桃林。这是何等的胆量和气魄啊! [34:41.88]这种大胆的想像、夸张,充满着神奇的色彩。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34:58.23]?《两小儿辩日》是寓言故事,启发我们观察事物要注意精神实质,不要被表象所迷惑,也不要只强调一点, [35:13.49]以偏代全。同时,这个故事后半部分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人,哪怕他的学识再渊博,也决不可能无所不知, [35:27.44]因而不应该自我炫耀。 [35:31.98]?《两小儿辩日》从表现人物和展开情节的需要选材剪材,详略得当。两小孩各提出看法时,一个引原文, [35:50.61]另一个则语言从简;而摆出根据时,就写得完整,旗鼓相当。 [36:04.95]【能力升级】【例1】(山东潍坊市,2004中考题)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6题。 [36:19.89][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 [36:39.46]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36:56.52]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 [37:15.56]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37:32.30]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37:42.36](《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37:48.32][乙]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 [38:09.55]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然读遐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 [38:28.49]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38:46.26]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39:03.60](选自《板桥集外诗文》郑燮,有删节) [39:13.16]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39:24.89](1)造饮辄尽造:往,到。(2)曾不吝情去留吝:吝惜。 [39:32.13](3)幼时殊无异人处殊:很。(4)人咸易之咸:全,都。 [39:38.29]2.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以乐其志"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39:49.94]A.托臣 [39:52.08]C.威天下不 [39:54.15]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以乐其志”和D句中的“以”都是连词,都表示后一动作是前一动作的目的。 [40:07.50]A中“以”介词“把”;B中“以”介词“因为”;C中“以”介词“靠”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D [40:51.85]3.翻译下列句子。(4分)(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分)译文:不为贫贱而忧虑,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41:19.70](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2分) [41:23.44]译文:人们都说板桥(我)读书善于记忆,殊不知不是善于记忆,而是善于背诵罢了。 [41:42.48]4.陶渊明和郑板桥都喜好读书,但他们读书的方法或态度不尽相同,试结合文段内容,加以概括。(2分) [41:55.62]答:陶渊明读书善于领会大义、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 [42:14.58]郑板桥读书刻苦,发愤自励,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苟同世俗,喜欢熟读背诵。 [42:28.04]5.《论语》中有许多论述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请你各写一句。(2分) [42:55.28]5.参考例句:(1)学习态度:(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3:04.95](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3:11.58]参考例句: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 [43:17.85](3)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4)默而识之。 [43:26.00]6.陶渊明不慕名利,安于贫贱,即使是平凡而艰苦和农村生活,也能从中发现乐趣,泰然处之。 [43:40.06]你认为他的哪首诗最能体现他的志趣,请把全诗写在下面。(2分) [43:48.49]参考篇目一:《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 [44:00.46]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本文档为【黄冈名师课堂实录-夸父逐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7773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3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