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举报
开通vip

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具预防性试验规程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Q/ZD 浙江省电力公司企业标准 Q/ZDJ 42,2005 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 具 预防性试验规程 2005-12-01发布 2006-02-01实施 浙江省电力公司 发布 Q/ZDJ 42,2005 目 次 前言 „„„„„„„„„„„„„„„„„„„„„„„„„„„„„„„„„„„ ?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具预防性试验 规程 煤矿测量规程下载煤矿测量规程下载配电网检修规程下载地籍调查规程pdf稳定性研究规程下载 Q/ZD 浙江省电力公司企业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Q/ZDJ 42,2005 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 具 预防性试验规程 2005-12-01发布 2006-02-01实施 浙江省电力公司 发布 Q/ZDJ 42,2005 目 次 前言 „„„„„„„„„„„„„„„„„„„„„„„„„„„„„„„„„„„ ? 1 范围 „„„„„„„„„„„„„„„„„„„„„„„„„„„„„„„„„ 1 2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试验条件 „„„„„„„„„„„„„„„„„„„„„„„„„„„„„„„ 3 5 预防性试验对象及基本流程 „„„„„„„„„„„„„„„„„„„„„„„ 3 6 安全带 „„„„„„„„„„„„„„„„„„„„„„„„„„„„„„„„ 4 7 安全帽、绝缘安全帽 „„„„„„„„„„„„„„„„„„„„„„„„„„ 6 8 安全网 „„„„„„„„„„„„„„„„„„„„„„„„„„„„„„„„ 7 9 绝缘手套 „„„„„„„„„„„„„„„„„„„„„„„„„„„„„„„ 8 10 绝缘鞋、绝缘靴 „„„„„„„„„„„„„„„„„„„„„„„„„„„„ 9 11 带电作业用绝缘服(披肩) „„„„„„„„„„„„„„„„„„„„„„„ 11 12 绝缘垫(毯) „„„„„„„„„„„„„„„„„„„„„„„„„„„„„ 12 13 屏蔽服、导电鞋 „„„„„„„„„„„„„„„„„„„„„„„„„„„„ 13 14 绝缘操作杆 „„„„„„„„„„„„„„„„„„„„„„„„„„„„„„ 15 15 核相器 „„„„„„„„„„„„„„„„„„„„„„„„„„„„„„„„ 17 16 电容型验电器 „„„„„„„„„„„„„„„„„„„„„„„„„„„„„ 19 17 绝缘硬梯 „„„„„„„„„„„„„„„„„„„„„„„„„„„„„„„ 21 18 托瓶架 „„„„„„„„„„„„„„„„„„„„„„„„„„„„„„„„ 23 19 绝缘遮蔽罩 „„„„„„„„„„„„„„„„„„„„„„„„„„„„„„ 25 20 绝缘隔板 „„„„„„„„„„„„„„„„„„„„„„„„„„„„„„„ 26 21 绝缘绳 „„„„„„„„„„„„„„„„„„„„„„„„„„„„„„„„ 27 22 绝缘软梯 „„„„„„„„„„„„„„„„„„„„„„„„„„„„„„„ 28 23 携带型短路接地线、个人保安接地线 „„„„„„„„„„„„„„„„„„„ 30 24 脚扣 „„„„„„„„„„„„„„„„„„„„„„„„„„„„„„„„„ 31 25 登高板(升降板) „„„„„„„„„„„„„„„„„„„„„„„„„„„ 32 26 移动式竹木梯、铝合金梯 „„„„„„„„„„„„„„„„„„„„„„„„ 33 ? Q/ZDJ 42,2005 27 手拉(扳)葫芦 „„„„„„„„„„„„„„„„„„„„„„„„„„„„ 34 28 千斤顶 „„„„„„„„„„„„„„„„„„„„„„„„„„„„„„„„ 35 29 扒杆 „„„„„„„„„„„„„„„„„„„„„„„„„„„„„„„„„ 35 30 吊钩(环) „„„„„„„„„„„„„„„„„„„„„„„„„„„„„„ 36 31 卸扣 „„„„„„„„„„„„„„„„„„„„„„„„„„„„„„„„„ 37 32 滑车 „„„„„„„„„„„„„„„„„„„„„„„„„„„„„„„„„ 37 33 钢丝绳(套) „„„„„„„„„„„„„„„„„„„„„„„„„„„„„ 39 34 白棕绳 „„„„„„„„„„„„„„„„„„„„„„„„„„„„„„„„ 41 35 吊装带 „„„„„„„„„„„„„„„„„„„„„„„„„„„„„„„„ 41 36 双钩紧线器、提线器 „„„„„„„„„„„„„„„„„„„„„„„„„„ 41 37 棘轮紧线器 „„„„„„„„„„„„„„„„„„„„„„„„„„„„„„ 41 38 连接网套 „„„„„„„„„„„„„„„„„„„„„„„„„„„„„„„ 43 39 卡线器 „„„„„„„„„„„„„„„„„„„„„„„„„„„„„„„„ 44 40 绝缘子卡具 „„„„„„„„„„„„„„„„„„„„„„„„„„„„„„ 44 41 机动绞磨 „„„„„„„„„„„„„„„„„„„„„„„„„„„„„„„45 42 试验报告和证书 „„„„„„„„„„„„„„„„„„„„„„„„„„„„ 46 参考文献 „„„„„„„„„„„„„„„„„„„„„„„„„„„„„„„„„ 48 II Q/ZDJ 42,2005 前 言 为了规范、完善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确保电力安全工器具试验质量,保障电力安全,结合当前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浙江省电力公司安全监察部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省电力公司科技信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浙江省电力公司安全监察部、浙江电力教育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中心、浙江省电力安全工器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俞成彪、陈 良、李 瑞、张学东、余虹云 本标准由浙江省电力安全工器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浙江 解释。 III Q/ZDJ 42,2005 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具预防性试验规程 1 范围 本规程标准规定了常用电力安全工器具和小型施工机具的预防性试验技术要求和试验周期。 本规程标准适用于浙江省电力公司所属单位(企业)的电力安全工器具和小型施工机具预防性试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8170-1987 数据修约规则 GB16909-1997 密目式安全立网 GB/T 16927.1-1997 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一部分:一般试验要求 GB/T 16927.2-1997 高电压试验技术 第二部分:测量系统 GB50233-2005 110,500kV架空电力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DL 463-1992 带电作业用盘形悬式绝缘子卡具 第二部分28~45kN级卡具 DL 488-1992 带电作业用盘形悬式绝缘子卡具 第一部分20kN级卡具 DL 560-1995 电业安全工作规程(高压试验室部分) DL 740-2000 电容型验电器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标准。 3.1 电力安全工器具 电力行业中用于防止触电、灼伤、坠落、摔跌等事故,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的各种专 1 Q/ZDJ 42,2005 用工具和器具的统称。包括个人防护用具、绝缘工具和登高工器具。 3.2 小型施工机具 电力行业中用于起重、放线、紧线等作业的小型工具和机具的统称。包括小型起重工器具和线路施工机具。 3.3 个人防护用具 保护人体由于受到急性伤害而使用的安全器具,包括安全带、安全帽、安全网、绝缘手套、绝缘鞋、绝缘靴、带电作业用绝缘安全帽、带电作业用绝缘服、绝缘垫(毯)、屏蔽服、导电鞋、个人保安接地线等。 3.4 绝缘工器具 能直接操作、接触带电或可能带电电力设备(线路)的工器具,包括绝缘杆、核相器、验电器、绝缘硬梯、托瓶架、绝缘遮蔽罩、绝缘隔板、绝缘绳、绝缘软梯、携带型短路接地线等。 3.5 登高工器具 用于临时性高处作业的器具,包括脚扣、登高板、移动式竹木梯、移动式铝合金梯。 3.6 小型起重工器具 可依靠人力提升物体的起重器具及其附件,包括手拉(扳)葫芦、千斤顶、扒杆、吊钩(环)、卸扣、滑车、钢丝绳(套)、白棕绳、吊装带等。 3.7 线路施工机具 电力线路施工用小型机具,包括双钩紧线器、棘轮紧线器、连接网套、卡线器、绝缘子卡具、提线器、机动绞磨。 3.8 预防性试验 对已投入使用的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具,按规定的试验条件、试验项目和试验周期所进行的定期检查或试验,以发现其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 2 Q/ZDJ 42,2005 4 试验条件 4.1 设施及环境条件 4.1.1 试验室的设施,应有助于试验的正确实施。 4.1.2 试验室应确保其环境条件不会使结果无效或对所要求的测量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环境温度应在(5,40)?之间。耐受电压试验时空气相对湿度不高于80%。 4.1.3 试验室应对环境条件进行检测、控制和记录;当环境条件不满足本规程标准要求时,应停止相应的试验。 4.1.4 应将不相容活动的相邻区域进行有效隔离。 4.2 试验设备 4.2.1 试验室应配备正确进行预防性试验所要求的所有测量和检测设备。当试验室需要使用固定控制之外的设备时,应确保满足本求。 4.2.2 用于预防性试验的设备及其软件应达到要求的准确度。机械性能试验机、直流电阻测量仪、泄漏电流测量仪的准确度等级应为1.0级或优于1.0级;耐受电压测量装置的准确度应符合GB/T 16927.2规定的要求。 4.2.3 试验设备的所用量程不得小于试验值的80%或大于试验值的10倍。 4.2.4 用于预防性试验的所有测量设备,包括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环境测量设备,在投入工作前应进行校准或检定;对其它设备应进行核查,以证实其能够满足试验室的规范要求和相应的标准规范。 4.3 职业安全及卫生基本要求 4.3.1 机械试验时应有防止飞物伤人的防护装置,试验承力支架必须能承受试验所需的最大力(或力矩)并留有一定的裕度。 4.3.2 高压试验时应符合DL 560规定的要求。 4.3.3 试验人员应穿戴相应的防护服装,如安全帽、绝缘鞋等。 5 预防性试验对象及基本流程 5.1 预防性试验对象 a) 规程要求试验的工器具; 3 Q/ZDJ 42,2005 b) 新购置和自制的工器具; c) 检修后或关键零部件经过更换的工器具; d) 对工器具的机械、绝缘性能发生疑问或发现缺陷时。 5.2 基本流程 基本流程包括试验方法和标准的选择、外观检查、试验、数据记录、结果报告。当外观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后续的试验。 5.3 试验机构的选择 预防性试验可由各使用单位的工器具试验机构根据试验标准和周期进行,该试验机构必须获得省公司安监主管部门的能力认可。预防性试验也可委托有资质的试验研究机构试验。 6 安全带 6.1 外观检查 6.1.1 标识清晰,各部件完整无缺失、无伤残破损。 6.1.2 腰带、围杆带、围杆绳、安全绳无灼伤、脆裂、断股、霉变,各股松紧一致,绳子应无扭结,腰带、围杆带表面不应有明显磨损;护腰带完整,带子接触腰部分垫有柔软材料,边缘圆滑无角。 6.1.3 缝合线完整无脱线,铆钉连接牢固不松动,铆面光洁平整。 6.1.4 金属配件表面光洁,无裂纹、无严重锈蚀和目测可见的变形,配件边缘应呈圆弧形。 6.1.5 金属卡环(钩)必须有保险装置,且操作灵活。钩体和钩舌的咬口必须完整,两者不得偏斜。 6.2 试验要求 安全带的预防性试验项目为静负荷试验和冲击试验,试验周 期为1年。 6.2.1 试验设备 a) 20kN拉力试验机1台,分辨力10N; b) 带木(尼龙)轮夹具1副,其中轮子直径为90mm; c) 计时器1只,分辨力1s; d) 高12m提升架一座, 额定载荷不低于20kN; 4 Q/ZDJ 42,2005 e) 5kN释放器1个; f) 80kg模拟人1个; g) 20kN冲击力传感器1台,分辩力10N; h) 3m卷尺1把,低于1mm。 6.2.2 试验方法 6.2.2.1 静负荷试验 按图1连接,对腰带和围杆绳(围杆带)做整体静负荷试验。 按图2连接,对安全绳做静负荷试验 。 负荷试验时,拉伸速度不大于100mm/min。所 施加的静负荷值见表1,保持时间为5min。试验周期:电力建设(含检修)用安全带,6个月;其他, 2个月。 试验中,各部件无破断、裂纹、永久变形和或脱钩现象者为合格。 表1 安全带静负荷试验标准表 要 求 说 明 种类 试验静拉力 N 载荷时间 min 腰 带 220522 5 牛皮带试验周围杆带 220522 5 期为6个月。 5 围杆绳 220522 安全绳 220522 5 6.2.2.2 冲击试验 悬挂安全带、自锁钩安全带、攀登固定式安全带、缓冲器和速差自控器应做冲击试验。 6.2.2.2.1 悬挂安全带 在同批次新购置的安全带中抽取总数的十2%,不足1条时按1条计。 如图3所示,提升模拟人使其腰部与悬挂处成一水平位置,释放模拟人,使其自由坠落。试验中,各部件无破断、裂纹和脱钩现象者为合格。 对试验后的样带,必须更换安全绳后方可继续使用。 5 Q/ZDJ 42,2005 6.2.2.2.2 自锁钩安全带、攀登固定式安全带 提升模拟人,将自锁钩放置在距上端绳长0.8m处。释放模拟人,使其自由坠落,自锁钩下滑距离不大于1.2m为合格。 6.2.2.2.3 缓冲器 提升模拟人使其腰部位于缓冲器悬挂处上方4m处,释放模拟人,使其自由坠落,冲力在8825.4N以下者为合格。 6.2.2.2.4 速差式自控器 自控器内绳索无断股、灼伤、折弯,在其全行程中任选5处将绳索拉出,自控器均应能锁止和自行收回。 提升模拟人,使自控器绳索拉出0.8m。释放模拟人,使其自由坠落,下滑距离不大于1.2m为合格。 7 安全帽、绝缘安全帽 7.1 外观检查 7.1.1 永久性标志清晰,各部件完整组件应完好无缺失。 7.1.2 帽壳表面无裂纹,无灼伤、冲击痕迹,帽衬与帽壳联接牢固,锁紧卡开闭灵活,卡位牢固。帽壳与顶衬缓冲空间在(25,50)mm。 7.2 试验要求 新购入以及到使用年限需延长使用时间对的安全帽(塑料、玻璃钢)应按批次到期抽检。试验项目为常温冲击性能试验和常温耐穿透性能试验。 需延长使用的安全帽的样品帽应从使用条件最严酷的场所的安全帽中抽取,抽样数量为2顶。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以后每年抽检一次,抽检发现有不合格者则该批次安全帽即报废。 对普通绝缘安全帽,每年另需进行1次交流泄漏电流试验。 对带电作业用绝缘安全帽,工频耐压试验。 7.2.1 试验设备 a)安全帽试验机1台; b)2号、5号头模各1; c)50kV交流耐压仪1台; 6 Q/ZDJ 42,2005 d)长0.8m,宽0.8m,深1.0m试验水槽1只。 7.2.2 试验方法 7.2.2.1 冲击吸收性能试验 试验布置见图4。将合适的头模垂直安放在坚固的基础上,安全帽的帽衬调节至适当位 锤底面至帽顶的距离)自由或导向平稳下落冲击置后戴到头模上,用5kg钢锤自1m高度( 安全帽,测量头模所受的力。钢锤下落轨迹应与头模中心线一致,水平偏移不大于10mm。 传递到头模上的力不超过4900N,则试验通过。 7.2.2.2 耐穿透性能试验 试验布置见图4。安全帽安装要求与冲 击吸收性能试验相同,用3kg专用钢锤自 1m高度自由平稳下落冲击安全帽,钢锤着 帽点应在帽顶中心φ100mm范围以内的薄 弱部分。帽顶与头模之间垫白纸一张(采 用电报警方式时,可不垫),穿刺后观察 是否穿透接触头模,以不接触头模为合格。 7.2.2.3 交流泄漏电流试验 试验布置见图5。将安全帽浸入3g/L、(10,30)?的氯化钠溶液中,保持24h,取出帽子擦净。将帽壳顶朝下,置于盛有上述氯化钠溶液的试验水槽内,然后向帽壳内注氯化钠溶液直至液面距帽边30mm为止。将试验变压器的两端分别接到水槽内和帽壳内的溶液中,在1min中内升压至1.2kV,保持1min。泄漏电流不超过1.2mA为合格。 7.2.2.4 工频耐压试验 试验布置同本.2.2.3,将氯化钠溶液替换成水。将试验变压器的两端分别接到水槽内和帽壳内的水中,试验电压应从较低值开始上升,并以大约1000V/s的速度逐渐升压至20kV,保持1min。试验中无闪络、无发热、无击穿为合格。 8 安全网 8.1 外观检查 8.1.1 网体、边绳、系绳、筋绳无灼伤、断纱、破洞、变形及有碍使用的编制缺陷。 7 Q/ZDJ 42,2005 8.1.2 所有节点固定。平网和立网的网目边长不大于8cm,系绳长度不小于0.8m。 8.1.3 相邻两系绳间距不大于0.75m,平网相邻两筋绳间距不大于0.3m。密目式安全立网的网目密度不低于800目/100cm2;相邻两系绳间距不大于0.45m。 8.2 试验要求 安全网的预防性试验以外观检查为主,在使用时进行。 必要时抽样进行冲击性能试验或贯穿试验。 8.2.1 试验设备 a)10m卷尺,精度不低于1mm; 2b)长100cm,底面积2800cm,重80kg?2kg的模拟人形沙包1个; c)高度不低于16m的提升试验架1座; d)长6m,宽3m、高度不小于2.5m的刚性试验框架1套,自重不少于200kg; e)5kN释放器1个。 8.2.2 冲击试验方法 8.2.2.1 平网或立网的冲击性能试验。 贮存期超过两年者,按0.2%抽样,不足1000张时抽样2张进行冲击试验。冲击试验后的安全网应报废。 将样网固定在试验框架上,提升人形沙包,使其位于样网中心点(冲击点)正上方10m。释放人形沙包使其自由落下,对样网进行冲击,安全网中各绳不断裂为合格。 8.2.2.2 密目式安全立网的贯穿试验 抽样方法同8.2.2.1,贯穿试验方法见GB16909-1997中的6.5。网体未被贯穿、各绳未损坏者为合格。 9 绝缘手套 9.1 外观检查 9.1.1 手套的型号、规格、生产厂家等标记清晰、完 整。 9.1.2 手套表面必须平滑,内外面应无针孔、疵点、 裂纹、砂眼、杂质、修剪损伤、夹紧痕迹、粘连、发 8 Q/ZDJ 42,2005 脆等各种明显缺陷和明显的波纹及明显的铸模痕迹。 9.1.3 吹鼓手套,由袖口向手指方向滚卷至手腕,滚卷过程中未卷部分应无漏气现象。 9.2 试验要求 绝缘手套预防性试验包括工频耐压试验和泄漏电流试验两个项目,试验周期为6个月。 9.2.1 试验设备 a)50kV工频交流耐压试验仪1套(含20mA交流泄漏表)。 b)500mm钢直尺一把,精度不低于1mm。 c)长0.8m,宽0.8m,深1.0m试验水槽1只。 9.2.2 试验方法 9.2.2.1 工频耐压试验。 试验应在环境温度为(23?2)?的条件下进行。 表2 绝缘手套电气性能要求 分类 型号 露出水面长度 mm 工频耐压 kV 泄漏电流 mA 高压 ?9.0 90 8.0 普通型 低压 ?2.5 90 2.5 1(3kV) 手套长度360mm:?14 40 10 带电作业型 2(6kV) 手套长度360mm:?16 65 20 手套长度360mm:?18 3(10kV) 90 30 将被试手套内部注入电阻率不大于750Ω?cm的水,然后浸入盛有相同水的水槽中,并使手套内外水平面呈相同高度(见图6),其吃水深度应符合表2的规定。水中应无气泡和气隙。试验前,手套上端露出水面部分应擦干。 对手套进行交流验证试验时,交流电压应从零值开始,约1000V/s的恒定速度逐渐升压,直至达到表2所规定的验证电压值,所施电压应保持1min,不发生电气击穿为合格。 在试验结束时立即降低所加电压至零值,并断开试验回路。 9.2.2.2 泄漏电流试验。 与工频耐压试验同步进行。 在按表2施加所规定的工频耐压电压下测量泄漏电流,其值不大于表中规定值为合格。 10 绝缘鞋、绝缘靴(以下统称电绝缘鞋) 10.1 外观检查 10.1.1 鞋面或鞋底有标准号,有绝缘标志、安监证电压数值。 9 Q/ZDJ 42,2005 10.1.2 电绝缘鞋宜用平跟,外底应有防滑花纹、鞋底(跟)磨损不超过1/2。 10.1.3 电鞋帮和鞋底鞋应无破损,鞋底防滑齿未磨平、外底未磨透且者为不合格。 10.2 试验要求 电绝缘鞋电绝试验包括工频耐压试验和交流泄漏电流试验。 电绝缘胶靴的试验周期为6个月;新购置的电绝缘皮鞋和电绝缘布面胶底鞋应进行预防性试验,穿用一年后报废。 10.2.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同本.2.1。 10.2.2 试验方法 将一个与试样鞋号一致、厚度不大于1mm的薄金属片为内电极放入鞋内,金属片上铺满直径不大于4mm的金属球,其高度不小于15mm,外接导线焊一片厚度大于4mm的铜片,并埋入金属球内。外电极为置于金属器皿内的浸水海绵。在试验绝缘皮鞋和绝缘布面胶底鞋时,含水海绵不得浸湿鞋帮。 试验电路见图7。 表3 电绝缘鞋(靴)的电性能要求 项目名称 皮鞋 布面胶底鞋 电绝缘胶靴和电绝缘聚合材‎‎料靴 耐压等级 kV 6 5 15 6 10 15 20 30 试验电压 kV 5 3.5 12 4.5 8 12 15 25 10 Q/ZDJ 42,2005 泄漏电流 mA , ? 1.5 1.1 3.6 1.8 3.2 4.8 6.0 10.0 试验时电压应从低值开始上升,并以大约1000V/s的速度逐渐升压至试验电压值的75%,此后以每秒2%的升压速度至规定试验值或绝缘鞋发生闪络或击穿。试验时间从达到规定的试验电压值开始计时,电压持续时间为1min。到达规定时间后测量并记录泄漏电流值,然后迅速降压至零值。 如试验无闪络、无击穿、无明显发热,并符合表3的规定时,则试验通过。 11 带电作业用绝缘服(披肩) 11.1 外观检查 11.1.1 标识清晰。 11.1.2 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且平坦,并采用无缝制作方式。 11.1.3 内、外表面不存在破坏其均匀性,损坏表面光滑轮廓的缺陷,如小孔、裂缝、局部隆起、切口、夹杂导电异物、折缝、空隙、凹凸波纹及铸造标志等。 11.2 试验要求 绝缘服的预防性试验项目为整衣层向工频耐压试验,试验周期为6个月。 11.2.1 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及测量装置应符合GB/T16927.1的有关规定。 11.2.1.1 50kV工频交流耐压试验仪1套 11.2.1.2 试验平台1套 11.2.2 试验方法 整衣层向工频耐压试验。对绝缘服进行层向耐压试验时应注意,试验应覆盖绝缘上衣的前胸、后背、左袖、右袖及绝缘裤的左右腿。 进行绝缘服(披肩)的层向工频耐压试验时的电极由海绵或其他吸水材料制成的湿电极组成,内外电极形状与绝缘服内外形状相符。将绝缘服平整布置于内外电极之间,不应强行拽拉。电极设计及加工应使电极之间的电场均匀且无电晕发生。电极边缘距绝缘服边缘的间距为65mm。为防止沿绝缘服边缘发生沿面闪络,应注意高压引线距绝缘服边缘的 11 Q/ZDJ 42,2005 距离或采用套管引入高压的方式。 试验电压应从较低值开始上升,并以大约1000V/s的速度逐渐升压,直至20kV或绝缘服发生击穿。试验时间从达到规定的试验电压值开始计时,电压持续时为1min。 如试验无闪络、无击穿、无明显发热,则试验通过。 12 带电作业用绝缘垫(毯)、普通绝缘胶垫 12.1 外观检查 12.1.1 带电作业用绝缘垫(毯)应有明显的双三角符号、等级或额定电识;普通绝缘胶垫应有明显等级制造厂标识。 12.1.2 上下表面应不存在有害的不规则性。有害的不规则性是指下列特征之一,即破坏均匀性、损坏表面光滑轮廓的缺陷,如小孔、裂缝、局部隆起、切口、夹杂导电异物、折缝、空隙、凹凸波纹及铸造标志等。 12.2 试验要求 绝缘垫(毯)的预防性试验项目为交流电压验证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12.2.1 试验设备 同本规程本标准11.2.1 12.2.2 试验方法 12.2.2.1 电极 适用于0,1,2级带电作业用绝缘垫(毯)和普通绝缘胶垫的电极应是约5mm厚的矩形金属极板,极板边角应具有光滑的边缘。下极板的尺寸应大于所测绝缘垫(毯)的尺寸,上极板与下极板之间的绝缘距离应满足表间隙的规定。6mm左右的导电橡胶(泡沫)或潮湿的海绵放置在极板与试品之间。试验布置见图8。 表4 绝缘垫(毯)电极间隙 12 Q/ZDJ 42,2005 绝缘垫级别 绝缘垫级别 电极间隙 mm 电极间隙 mm 0级 80 2级 150 1级 80 3级及普通绝缘胶垫 200 对于3级绝缘垫,一个厚度为(3,5)mm、中空为762mm?762mm、边长为1270mm?1270mm耐热型有机玻璃板置放在接地金属板上,导电橡胶或潮湿的海绵置放入玻璃板的中空部分,再把被试绝缘垫置放其上,试验电压施加在绝缘垫上部的金属极板上,试验布置见图9。 12.2.2.2 交流电压验证试验 试验电压从较低值开始上升,并以1000V/s的速度逐渐升压,直至达到表5规定的试验电压或绝缘垫发生击穿。试验时间从达到规定的试验电压的时刻开始计算。电压持续时间为1min。如试验无闪络、无击穿、无明显发热,则试验通过。 分段试验时,段间的试验边缘应重叠。 表5 绝缘垫(毯)试验电压 带电作业用绝缘垫(毯) 级 别 普通绝缘胶垫 0 1 2 3 电压等级 kV 高压 低压 0.4 3 6、10 20 试验电压 kV 15 3.5 5 10 20 30 13 屏蔽服、导电鞋 13.1 外观检查 13.1.1 内、外表面不存在破坏其均匀性,损坏表面光滑轮廓的缺陷,如裂缝、局部隆起、切口、折缝、空隙、凹凸波纹及铸造标志等。 13.1.2 屏蔽服各部件应经过可卸的连接头进行可靠的电气连接,应保证各连接头在工作过程中不得脱开。 13.2 试验要求 13 Q/ZDJ 42,2005 屏蔽服、导电鞋的预防性试验项目为直流电阻试验。屏蔽服试验周期为6个月,导电鞋试验周期为累计穿用不超过200h。 试验需在温度为(23?2)?、相对湿度为45%,55%的环境中进行。 13.2.1 试验设备 见本规程本标准13.2.2中各试验方法中的规定。 13.2.2 试验方法 13.2.2.1 上衣、裤子电阻试验 13.2.2.1.1 主要设备 a)量程为(0.1,50)Ω的欧姆表1块,其精确度等级等于或优于1.0级; 2b)两个带接线柱的黄铜圆电极,每个电极重1kg,底面接触面积为。1cm 13.2.2.1.2 试验程序。 在试验台面上铺一块厚为5mm的毛毡,将上衣及裤子平铺在毛毡上,其内衬垫一层塑料薄膜,使上衣及裤子各布之间隔开,避免层间电气短路;将试验电极分别置于上衣或裤子的两个最远端点,测量上衣或裤子各最远端点之间的电阻,测试点应距各接缝边缘和分流连接线3cm以远。 任意两个最远端以及任意两点之间的电阻不大于20Ω为合格。 13.2.2.2 手套、短袜电阻试验。 13.2.2.2.1 主要设备 同13.2.2.1.1。 13.2.2.2.2 试验程序 在试验台面上铺一块厚为5mm的毛毡,将手套及短袜平铺在毛毡上,其内衬垫一层塑料薄膜,使各布层间相互隔开,避免层间电气短路;将一个试验电极压在手套的中指指尖或短袜的袜尖处,另一个试验电极压在手套或短袜的开口处的分流连接线上,用欧姆表测量两电极之间的电阻。 电阻不大于2格。 13.2.2.3 鞋子电阻试验 13.2.2.3.1 主要设备。 a)一块量程为(1,1000)Ω的欧姆表,其精确度等级等于或优于1.0级;或一块量程为(1,500)kΩ的欧姆表,其精确度等级等于或优于2.5级; b)一块尺寸为300mm?200mm的黄铜平板电极和一个直径为30mm、高为50mm带接线14 Q/ZDJ 42,2005 柱的圆柱形黄铜电极; c)直径为4mm的钢珠数公斤。 13.2.2.3.2 试验程序 将鞋子平放在平板电极上,然后将圆柱形电极放在鞋里的底面上,并装上直径为4mm钢珠铺在电极周围,以将整个鞋底盖住并达到20mm深(如图10所示,在脚后跟处测量),用欧姆表测量两电极之间的电阻。 对装有分流连接线的鞋子,将鞋子平放在平板电极上,其内装有直径为4mm的钢珠达20mm深,可在分流连接线与平板电极之间测量电阻。 鞋子的电阻不大于500Ω为合格。防静电导电鞋的电阻应不大于100kΩ。 13.2.2.4 整套衣服电阻试验。 13.2.2.4.1 主要设备。 a)一块量程为(0.1,50)Ω的欧姆表,其精确度等级等于或优于1.0级; 2b)两个带接线柱的黄铜圆电极,每个电极重1kg,底面接触面积为;1cm c)一套普通布料服装; d)一个模拟人。 13.2.2.4.2 试验程序 先给模拟人穿上一套普通布料服装,然后外面再穿上一套被测屏蔽服,并将其躺卧在试验用条桌上;将两个黄铜电极分别垂直平放在各被测点上,检测手套与短袜及帽子与短袜间的电阻。测点位置应距接缝边缘及分流连接线3cm以远。 整套屏蔽服各最远端点之间的电阻均不得大于20Ω。 15 Q/ZDJ 42,2005 14 绝缘操作杆 14.1 外观检查 14.1.1 有醒目且牢固的型号标识。 14.1.2 操作杆的接头可采用固定式或拆卸式接头,但连接应紧密牢固。 14.1.3 绝缘杆应光滑,绝缘部分应无气泡、皱纹、裂纹、绝缘层脱落、严重的机械或电灼伤痕,固定联接部分应无松动、锈蚀和断裂等现象。 14.1.4 手持部分护套与绝缘杆连接紧密、无破损,不产生相对滑动或转动。 14.1.5 绝缘杆的最短有效绝缘长度、端部金属接头长度和手持部分长度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 绝缘操作杆的长度要求 端部金属接头长度 m 手持部分长度 m 电压等级 kV 最短有效绝缘长度 m ? ? 10 0.70 0.10 0.60 35 0.90 0.10 0.60 63 1.00 0.10 0.60 110 1.30 0.10 0.70 220 2.10 0.10 0.90 330 3.20 0.10 1.00 500 4.10 0.10 1.00 14.2 试验要求 表面受潮或脏污者应先进行干燥或去污处理。 操作杆的预防试验包括外观及尺寸检查、工频耐压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14.2.1 试验设备 a)工频耐压试验仪1套; b)试验绝缘支架或平台1套。 14.2.2 试验方法 14.2.2.1 试品布置 工频耐压试验的试品可采用垂直悬挂方式或水平绝缘支撑方式。 接地极的对地距离应不小于1m。 对多个试品同时进行试验时,试品间距离应不小于500mm。 垂直悬挂方式时,用直径不小于30mm的单导线作模拟导线,模拟导线两端应设置均压球(或均压环),其直径不小于200mm,均压球距试品不小于1.5m。 16 Q/ZDJ 42,2005 14.2.2.2 试验电极布置 试验电极布置于试品绝缘部分的最上端,也可用试品顶端的金具作高压试验的电极。高压试验电极和接地极间的距离(试验长度)应满足表7的规定,如在两试验电极间有金属部件时,其两试验电极间的距离还应在此数值上再加上金属部分的总长度。 接地极和高压试验电极(无金具时)以宽50mm的金属箔或金属丝包绕。 14.2.2.3 试验程序 对于各个电压等级的绝缘杆,施加对应的电压。对于10,220kV电压等级的绝缘杆,加压时间1min;对于330,500kV电压等级的绝缘杆,加压时间5min。 缓慢升高电压,以便能在仪表上准确读数,达到0.75倍试验电压值起,以每秒2%试验电压的升压速率至表7规定的值,保持相应的时间,然后迅速降压,但不能突然切断,试验中各绝缘杆应不发生闪络或击穿,试验后绝缘杆应无放电、灼伤痕迹,应不发热。 若试验变压器电压等级达不到试验的要求,可分段进行试验,最多可分成4段,分段试验电压应为整体试验电压除以分段数再乘以1.2倍的系数 表7 绝缘杆工频耐压试验要求 额定电压 试验长度 工频耐压 kV kV m 1min 5min 10 0.7 45 / 35 0.9 95 / 63 1.0 175 / 110 1.3 220 / 220 2.1 440 / 330 3.2 / 380 500 4.1 / 580 15 核相器 15.1 外观检查 核相器绝缘杆的外观检查同14.1。 连接线绝缘层应无破损、老化现象,导线无断股、扭结,接头连接牢固。 15.2 试验要求 核相器的预防性试验包括连接导线绝缘强度试验、绝缘部分工频耐压试验和电阻管泄漏电流试验和指示器的动作电压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15.2.1 试验设备 17 Q/ZDJ 42,2005 a)工频耐压试验仪1套; b)金属水槽及绝缘支架一套。 15.2.2 试验方法 15.2.2.1 连接导线绝缘强度试验 导线应拉直,放在阻值小于750Ω?m的水中浸泡,也可直接浸泡在自来水中,两端应有350mm长度露出水面,试验电路图见图11。 1-连接导线;2-金属水槽;3-水 图11 连接导线绝缘强度试验 在金属水槽与连接导线之间施加表5规定的电压,以1000V/s的恒定速度逐渐加压,到达规定电压后,保持5min,如果没有出现击穿,则试验合格。 15.2.2.2 绝缘部分工频耐压试验 试验电压加在核相棒的有效绝缘部分,试验方法同本4.2.2。 15.2.2.3 电阻管泄漏电流试验 依此对两核相棒进行试验,将待试核相棒的试验电极接至交流电压的一极上,其连接导线的出口与交流电压的接地极相连接,施加表5规定的电压,如泄漏电流小于表5规定的值,则试验通过。 15.2.2.4 动作电压试验 将核相器的一接触极接地,另一接触电极与一极接地的高压电极极相接触,逐渐升高交流电压,测量核相器的动作电压,如动作电压小于0.25倍额定电压,则认为试验通过。 表8 核相器试验项目、周期和要求 序号 项目 周期 要 求 额定电压 kV 工频耐压 kV 持续时间 min 连接导线绝缘1 必要时 10 8 5 强度试验 35 28 5 额定电压 kV 试验长度 m 工频耐压 kV 持续时间 min 绝缘部分工频2 1年 耐压试验 10 0.7 45 1 18 Q/ZDJ 42,2005 35 0.9 95 1 额定电压 kV 工频耐压 kV 持续时间 min 泄漏电流 mA 电阻管泄漏电3 6个月 10 10 1 ?2 流试验 35 35 1 ?2 4 动作电压试验 1年 最低动作电压应达0.25倍额定电压时动作 16 电容型验电器 16.1 外观检查 16.1.1 验电器额定电压、使用频率等标志清晰。 16.1.2 手柄与绝缘杆、绝缘杆与指示器的连接应紧密牢固。 16.1.3 绝缘杆应光滑,绝缘部分应无气泡、皱纹、裂纹、绝缘层脱落、严重的机械或电灼伤痕。伸缩型绝缘杆各节配合合理,拉伸后不应自动回缩。 绝缘件的最小长度符合表9的规定。 16.1.4 自检三次,指示器均应有视觉信号和(或)听觉出现。 表9 绝缘件的最小长度 额定电压UN 最小有效绝缘长度L1 最小手柄长度L2 接触电极最大裸露长度Le 序号 kV mm mm mm 1 10 700 115 40 2 35 900 115 80 3 63 1000 115 300 4 110 1300 115 400 5 220 2100 115 400 6 330 3200 115 400 16.2 试验要求 验电器的预防性试验包括起动电压试验和绝缘杆工频耐压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16.2.1 试验设备 a)工频耐压试验仪1套; b)试验电极和圆环电极应符合DL740的规定。 16.2.2 试验方法 16.2.2.1 绝缘杆工频耐压试验 试验电压加在护手和限度标志间,对分体组装式验电器,试验时可将指示器卸下。试验电压及时间要求见表10,其它要求同本4.2.2。 16.2.2.2 验电器起动电压试验 16.2.2.2.1 试验布置 19 Q/ZDJ 42,2005 验电器的试验布置见图12,有关数据见表10。对于适用于一定电压范围的验电器,试验布置应对应于最高额定电压(U),试验应在防外界电磁干扰的试验室里进行。在一?Nmax 定范围的空间中不应放置任何其他物体:当?U35kV时,此空间范围为1m;当U,35kVNN时,此空间范围为2m以上。 试验回路连接如图13所示。 试验时,验电器的接触电极与试验电极相接触,指示器近似地位于环形电极的中心线上(水平轴上)。试验电极的中心线与环形电极的水平距离见表10。 表10 验电器试验布置有关数据 额定电压UNa 离地高度H 环直径D 球直径d 电极间水平距离验电器类型 mm mm mm mm kV 10 100 ,1500 550 60 带接触电极延长35 430 ,1500 550 60 段的验电器 66,110 650 ,2500 1050 100 220,330 850 ,2500 1050 100 10 300 ,1500 550 60 不带接触电极延35 300 ,1500 550 60 长段的验电器 66,110 1000 ,2500 1050 100 220,330 1000 ,2500 1050 100 a:对带接触电极延长段的验电‎‎器,此距离指ac;对不带接触电极延长段的验‎‎电器,此距离指a0。 16.2.2.2.2 起动电压的测量。 试验电极和环形电极的连接见图13。 20 Q/ZDJ 42,2005 17.1.3 金属联接件无目测可见的变形,防护层完整,活动部件灵活。 17.1.4 直杆、踩档无贯通性裂纹或损伤。 17.1.5 绝缘层压材料部件的加工面绝缘漆防护完整,转动部件磨损不致影响整梯的稳定性。 17.2 试验要求 绝缘硬梯的预防性试验包括机械静负荷试验和工频耐压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17.2.1 试验设备 a) 总重204kg(2000N)砝码一套或5000N、加载波动小于3,的静载试验装置1套。 b) 工频耐压试验仪1套。 17.2.2 试验方法 17.2.2.1 硬梯的约束条件 静负荷试验时,除支撑、悬挂类绝缘硬梯外,平伸梯和直立梯均应设置相应的拉线对梯体施加约束。场地受限时,也可采用悬挂的方式对梯具实施约束。 a)直立梯 高度不超过8m的直立梯设单层拉线,位置设于顶部,拉线不少于四根; 高度超过8m的直立梯设双层拉线,位置设于顶部和中部,每层拉线不少于四根; 多层升降梯起立后,每层应设拉线,每层拉线不少于四根; 拉线的对地角度为30?,45?。 b)平伸梯 平伸长度每增加2.5m应加设一个拉线位置,拉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应小于等于60?。 c)人字梯 梯的根部应固定,以防滑动。梯高度超过5m,应在两侧设拉线。 17.2.2.2 静负荷试验 将梯子置于工作状态,工作角度为75??5?,对经常站立档,施加2000N静负荷于中心位置,夹具与档踏板的接触长度为100mm,夹具宽度应大于踏板的宽度或踏棍的直径,加载部位垫厚度为3mm,5mm的橡胶垫均匀分布负荷,以防止受力集中而损伤梯子踏板或踏棍。加载时负荷应均匀缓慢上升,不允许冲击性加载。在静负荷下保持5min,卸载后绝缘梯各部件不发生永久变形和损伤、配套机构完好有效者为合格。 22 Q/ZDJ 42,2005 17.2.2.3 工频耐压试验 试验方法同14.2.2,试验要求见表12。 表12 绝缘硬梯工频耐压试验要求 工频耐压kV 额定电压kV 试验长度m 1min 5min 10 0.4 45 / 35 0.6 95 / 63 0.7 175 / 110 1.0 220 / 220 1.8 440 / 330 2.8 / 380 500 3.7 / 580 18 托瓶架 18.1 外观检查 用肉眼(手摸)从外观进行检查,检查试品各部件表面是否平整,金属部件表面是否光滑等。 各部件完整,绝缘部分用量尺测量托瓶架的最小有效绝缘长度是否符合表13的规定。无裂纹、老化、绝缘层脱落、严重伤痕,固定联接部分牢固无松动、锈蚀、断裂等现象。 绝缘托瓶架各部位外形应倒圆弧,不得有尖锐棱角。 表13 托瓶架的最小有效绝缘长度 电压等级 kV 110 220 330 500 最小有效绝缘长度 m 1.00 1.80 2.80 3.70 18.2 试验要求 带电作业用绝缘托瓶架的预防性试验包括额定抗弯负荷试验和工频耐压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18.2.1 试验设备 a)试验支架一台,承载能力不小于20kN。 b)20kN拉力试验机一台或标准砝码一套(能组合成0.6kN、0.75kN及它们的2倍和3倍) 23 Q/ZDJ 42,2005 18.2.2 试验方法 18.2.2.1额定抗弯负荷试验 各电压等级托瓶架的加载点见图14,每点加载值见表14。 表14 托瓶架机械强度试验 电压等级 抗弯试验最小长度 额定抗弯 kV mm kN 110 1170 1/0.6 220 2050 2/0.6 330 2950 3/0.6 500 4700 4/0.75 注:1、“/”上方加载点数,下方为各加载点的负荷值。 2、1点加载为最小长度的中点‎‎;2点加载为最小长度1/3、2/3处;3点加载为最小长度的1/4、2/4、3/4 处;4点加载为最小长度的1/5、2/5、3/5、4/5处; 3、加载点应为托瓶架与绝缘子接触的两根纵向绝缘管(杆)上;两端主管(板)用绳索(直线托瓶 架的另一端则应连接在端部金属附件上),作为两悬端的吊支点。 加载可用等量重物或拉力机加载,加载速度应均匀缓慢上升(一般采用1MPa/s的应力增加速度)。不允许冲击性加载。试样在额定值下持续5min,卸载后托瓶架各部零件不发生永久变形、裂纹和损伤者为合格。 18.2.2.2工频耐压试验 试品垂直悬挂。 试品的高压试验电极布置于试品绝缘部分的最上端,也可用试品顶端的金具作高压试验电极。试验长度和试验电压应满足表15的规定,如在两试验电极间有金属部件时,其两试验电极间的距离还应在此数值上再加上金属部件的总长度。 表15 托瓶架电气试验要求 工频耐受电压 额定电压 kV 试验长度 m 试验电压 kV 时间 min 24 Q/ZDJ 42,2005 110 1.00 250 1 220 1.80 450 1 330 2.80 420 5 500 3.70 640 5 试验中,试品应不发生闪络或击穿,试验后试品应无放电灼伤痕迹,应不发热。 19 绝缘遮蔽罩 19.1 外观检查 19.1.1 遮蔽罩的保护区应有清晰、明显且牢固的标记 19.1.2 遮蔽罩内外表面不应存在破坏其均匀性,损坏表面光滑轮廓的缺陷,如小孔、裂缝、局部隆起、切口、夹杂导电异物、折缝、空隙。 19.1.3 提环、孔眼、挂钩等用于安装的配件应无破损。 19.1.4 闭锁部件应开闭灵活,闭锁可靠。 19.2 试验要求 绝缘遮蔽罩的预防性试验指工频耐压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19.2.1 试验设备 a)工频耐压试验仪1套。 b)与遮蔽罩类型相一致的内电极若干。 19.2.2 试验方法 19.2.2.1 试验电极。 内电极为高压极,应由不锈钢制成,表面及边缘应加工光滑,其边缘曲率半径为(1?0.5)mm。电极金属管的直径(E)为:6/10kV为4mm,35kV为6.5mm。 图15,图17举例给出了用于不同遮蔽罩的内电极的组装和使用(单位为mm)。 25 Q/ZDJ 42,2005 外电极为接地电极,由金属箔制成。电极边缘应圆滑并能与遮蔽罩很好地套合,不会使外电极刺入或划伤遮蔽罩。将外电极套在遮蔽罩的外表面,其边缘距内电极的距离为:6/10kV:135mm;35kV:1180mm。 19.2.2.2 工频耐压试验 内外电极布置并连接完毕后,试验电压电压值从0开始并以1000V/s的速率增长到表16的规定值,电压持续时间为3min,如试验中无闪络、无击穿,无明显发热,则试验通过。 表16 试验电压 电压等级 kV 试验电压 kV 时间 min 6/10 30 3 35 80 3 26 Q/ZDJ 42,2005 20 绝缘隔板 20.1 外观检查 标识清晰,隔板无老化、裂纹或孔隙。 20.2 试验要求 绝缘隔板的预防性试验包括表面工频耐压试验和工频耐压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20.2.1 试验设备 a)工频耐压试验仪1套。 b)70mm?30mm?3mm金属板电极2块,电极应由不锈钢制成,表面及边缘应光滑, 其边缘曲率半径为(1?0.5)mm。 20.2.2 试验方法 20.2.2.1 表面工频耐压试验 两电极之间相距300mm。在两电极间施加工频电压60kV,持续时间1min,试验过程中不应出现闪络或击穿,试验后,试样各部分应无灼伤,无发热现象。 采用平移电极的方式使耐压范围覆盖整个表面。 20.2.2.2 工频耐压试验 在待试验的绝缘隔板两面铺上用湿布或金属箔制成的极板,两极板与隔板的边缘距离均应满足表17的规定。 表17 绝缘隔板试验要求 电压等级 kV 电极与隔板边缘的距离 mm 试验电压 kV 时间 min 6,10 200 30 1 35 300 80 1 在极板上安置高压电极和接地极,然后按表16中的规定加压试验,试验中,试品不应出现闪络和击穿,试验后,试样各部位应无灼伤、无发热现象。 21 绝缘绳 21.1 外观检查 21.1.1 每股绝缘绳索及每股线均应紧密绞合,不得有松散、分股的现象。 21.1.2 绳索各股中丝线均不应有叠痕、凸起、压伤、背股、抽筋等缺陷。 21.1.3 接头应单根丝线连接,不允许有股接头。单丝接头应封闭于绳股内部,不得露在外 27 Q/ZDJ 42,2005 面。 21.1.4 股绳和股线的捻距及纬线在其全长上应该均匀。 21.1.5 经防潮处理后的绝缘绳索表面应无油渍、污迹、脱皮等。 21.2 试验要求 绝缘绳索的预防性试验为工频干闪电压试验,试验周期为6个月。 21.2.1 试验设备 a)50kV工频耐压试验仪1套。 b)专用试验架一只。 c)5kg配重一块。 21.2.2 试验方法 工频干闪电压试验。常规型绝缘绳工频干闪试验前,应将试样放在50?干燥箱里进行1hh的烘干,然后自然冷却5min,防潮型绝缘绳索可在自然环境中取样,在规定的试验环境中进行试验。 将经预处理后的绝缘绳如图18的要求进行布置。 其中,采用直径1.0mm细软裸铜线在绳索的试验位置缠绕(3,5)圈作为试验电极,试验电极与金属滑轮间绳索的长度为0.5m;绳索自由端配重为5kg,以保持绳索的。 升压过程同14.2.2。当电压达到105kV时,若绳索未发生闪络则合格。 22 绝缘软梯 22.1 外观检查 绝缘软梯应保持干燥、洁净、无破损缺陷,各部件应符合下列要求。 28 Q/ZDJ 42,2005 22.1.1 编织结构的边绳及环形绳要求 a) 边绳的绳芯及环形绳直径应不小于8mm,编织的内纬线节距为8mm。 b) 绳扣接头应采用镶嵌方式,接头应紧密匀称,长度不得少于240mm。 c) 环形绳与边绳的包箍连接点应平服、牢固扣紧。 d) 边绳处绳扣接头及环形绳定位包箍连接点处,其外径应不小于10mm,外纬线节距为3mm。 e) 边绳与环形绳不准有紧松不匀、分股、凸起、压伤等缺陷。内、外纬线的节距应匀称,股线连接接头应牢固,且应嵌入编织层内,不得突露在外表面。 22.1.2 捻合结构的边绳及环形绳要求 a)绳索和绳股必须连续而无捻接。捻合成的绳索和绳股应紧密胶合,不得有松散、分股的现象。 b)绳索各股及各股中丝线不应有叠痕、凸起、压伤、背股、抽筋等缺陷,不得有错乱、交叉的丝、线、股。 c)绳索各股中绳纱及无捻连接的单丝数应相同。 d)绳索应由绳股以“Z”向捻合成,绳股本身为“S”捻向。 e) 股绳和股线的捻距应该均匀。 f) 绳扣接头应从绳索套扣下端开始,且每绳股应连续镶嵌5道。镶嵌成的接头应紧密匀称,末端应用丝线牢固绑扎。 g) 环形绳与边绳的连接应牢固、平服。 22.1.3 横蹬要求 a)横蹬两端管口应呈R1.5的圆弧状,且应平整、光滑、涂有绝缘漆。 b)横蹬应紧密牢固定在两边绳上,不得有横向滑移的现象。 22.1.4 金属心形环要求 a)金属心形环表面光洁,无毛刺、疤痕、切纹等缺陷。边缘呈圆弧状,表面镀锌层良好,无目测可见的锈蚀。 b)金属心形环镶嵌在绳索套扣内应紧密无松动。 22.1.5 软梯头要求 a) 软梯头的主要部件应表面光滑、无尖边、毛刺、缺口、裂纹、锈蚀等缺陷。 b) 各部件连接应紧密牢固,整体性好。 c) 软梯头滚轮与轴应润滑、可靠。 29 Q/ZDJ 42,2005 22.2 试验要求 绝缘软梯预防性试验包括工频干闪试验和整体静负荷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22.2.1 试验设备 a) 工频耐压试验仪1套。 )50kN静荷拉力机1台,有效试验长度不小于15m。 b 22.2.2 试验方法 22.2.2.1 工频干闪试验 两根边绳上的电极缠绕点应处于同一水平位置,其它要求同绝缘绳索。 22.2.2.2 整体静负荷试验 静负荷试验应采用卧式方法进行,装置应保证软梯在额定试验载荷时,其最底点离开地面的高度应不小于10cm。 在绝缘软梯两条边绳上、下两端分别装置三眼平衡联板,保持软梯宽度及两边绳均衡受力。 受拉部位垫应以3mm厚的橡胶垫。 宽度为50mm的钢制拉环布置在在横蹬管中心点, 试验时,不得冲击性加载,且拉伸速度不大于300mm/min。当拉力达到4.6kN后,保持5min。卸载后,各部件无永久变形为合格。 23 携带型短路接地线、个人保安接地线 23.1 外观检查 23.1.1 标记清晰明了,应包括以下信息:厂家名称或商标、产品的型号或类别、接地线横 2截面积(mm)、双三角形符号、生产年份。 23.1.2 接地线绝缘护套材料应柔韧,厚度不小于1.0mm。护套应无孔洞、撞伤、擦伤、裂缝、龟裂等现象,导线无松散松股、中间无接头、断股和发黑腐蚀。汇流夹应由T3或T2铜制成,压接后应无裂纹,与接地线连接牢固。 23.1.3 绝缘操作杆符合14.1规定的表观要求。 23.1.4 线夹完整、无损坏,与绝缘杆连接牢固。应操作方便,安装后应有自锁功能。线夹与电力设备及接地体的接触面无毛刺,紧固力应不致损坏设备导线或固定接地点。 23.1.5 导线应采用线鼻与线夹相连接,线鼻与线夹连接牢固,接触应良好,无松动、腐蚀及灼伤痕迹。 30 Q/ZDJ 42,2005 23.2 试验要求 携带型短路接地线预防性试验包括成组直流电阻试验,试验周期不超过5年;接地操作棒的工频耐压试验,试验周期不超过4年。 个人保安接地线预防性试验项目为成组直流电阻试验,试验周期不超过5年。 接地线在通过短路电流后,应进行预防性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3.2.1 试验设备 a) 工频耐压试验仪1套。 b) 回路电阻测试仪1台,试验电流(20,30)A,量程20mΩ,分辩力不大于0.01mΩ。 c) 10m钢卷尺1把,分辩力为1mm。 d) 气温计1只,分辩力为1?。 23.2.2 试验方法 23.2.2.1 成组直流电阻试验 若首次测量时,直流电阻超出标准值,则应静置后重测。将试品应放置在温度稳定的的室内静置24h以上,使导线的温度与室温基本一致。差不超过5?时,静置时间可缩短至为4hh。 试验在各线鼻之间进行。先测量各线鼻之间的长度,用回路电阻测试仪测量各线鼻间的直流电阻,并换算至20?时的单位长度电阻值。该值符合表18者为合格。 试验时,为减小接地线载流后的温升,提高测量精度,每次加载时间不宜超过10s,试验间隔大于10min。 23.2.2.2 接地操作棒的工频耐压试验 接地操作棒的最小有效长度不作要求,其余同14.2.2。 表18 接地线的试验项目和要求 序号 项目 要 求 说 明 22携带型短路接地线在各接线鼻之间测量直流电‎‎阻,对于10 mm、16 mm、 22222最小截面和个人保25mm、35mm、50mm、70mm、95mm、120mm2的各种1 成组直流电阻试验 安线的最大截面均‎‎截面,平均每米的电阻值应分别不‎‎大于1.95mΩ、1.24 mΩ、 0.795mΩ、0.565mΩ、0.393mΩ、0.277mΩ、0.210mΩ、0.164mΩ。 为25mm2。 工频耐压kV 额定电压kV 1min 5min 10 45 / 接地绝缘棒的绝缘2 35 95 / 试验 63 175 / 110 220 / 220 440 / 31 Q/ZDJ 42,2005 330 / 380 500 / 580 24 脚扣 24.1 外观检查 24.1.1 金属件母材及焊缝无任何裂纹和目测可见的变形,表面光洁,边缘呈圆弧形。 24.1.2 在扣体内滑动应灵活、可靠、无卡阻现象。 24.1.3 小爪连接牢固,活动灵活。 24.1.4 橡胶防滑块与小爪钢板、围杆钩连接牢固,覆盖完整,无破损。 24.1.5 皮带完好,无霉变、裂缝或严重变形。 24.2 试验要求 脚扣的预防性试验项目为静负荷试验,试验周期不超过1年。 24.2.1 试验设备 a)20kN拉力试验机一台,或质量符合试验要求的砝码一套。 b)宽度为100mm的夹具一套。 c)Φ300和Φ400模拟等径杆各一。 24.2.2 试验方法 脚扣静负荷试验示意图见图19所示。将脚扣放在模拟的等径杆上,等径杆的直径应与脚扣的适用杆径相一致。用拉力试验机对脚扣的踏盘施加1176N的静压力,加载速度应均匀缓慢,不得冲击性加载。 时间为5min。加载时,脚扣应无滑动,小爪钢板、覆防滑橡胶的围杆钩部分不得触及等径杆。卸荷后,扣体内滑动应灵活、无卡阻现象,其他受力部位不得产生影响正常工作的变形和其他可见的缺陷。 若无拉力试验机,也可采用砝码配重(120kgf)的方式加载。 25 登高板(升降板) 32 Q/ZDJ 42,2005 25.1 外观检查 25.1.1 踏板、钩子不得有裂纹和变形,心型环完整,绳索无断股或霉变。 25.1.2 绳扣接头每绳股连续插花应不少于4道,绳扣与踏板间应套接紧密。 25.2 试验要求 登高板的预防性试验项目为静负荷试验,试验周期为6个月。 25.2.1 试验设备 a)20kN拉力试验机一台,或质量符合试验要求的砝码一套。 b)宽度为100mm的夹具一套。 25.2.2 试验方法 将登高板安放在拉力机上,如图20所示。对蹬板中心施加2205N的静压力,夹具与板的接触长度为100mm,夹具宽度应大于板的宽度,加载部位垫厚度为3mm,5mm的橡胶垫均匀分布负荷,以防止受力集中而损伤踏板。试验时,加载速度应均匀缓慢,不得冲击性加载。 在规定的静压力下保持5min,如围杆绳不破断、撕裂,卸载后,钩子无永久变形,踏板无损,则认为试验通过。 26 移动式竹木梯、移动式铝合金梯 仅作普通登高用移动式绝缘硬梯的静负荷试验可参照本章的要求执行。 26.1 外观检查 26.1.1 踏棍(板)与梯框梁连接牢固,整梯无松散,各部件无变形,梯脚防滑良好。 26.1.2 梯子竖立后平稳,无目测可见的侧向倾斜;升降梯升降灵活,锁紧装置可靠。 26.1.3 竹木梯无虫蛀、腐蚀等现象。木梯不得有横向倾斜节疤或超过梯框梯梁1/5宽度的节疤,踏档节疤直径不大于3mm,无连续裂纹和长度大于100mm的浅表裂纹。木梯表面应涂漆保护。 26.1.4 铝合金折梯铰链牢固,开闭灵活,无松动。 26.1.5 限制开度装置完整牢固。延伸式梯子操作用绳无断股、打结等现象,升降灵活,锁位准确可靠。 26.2 试验要求 普通梯的预防性试验项目为静负荷试验,试验周期为6个月。 33 Q/ZDJ 42,2005 26.2.1 试验设备 a)20kN拉力试验机一台,或质量符合试验要求的砝码一套。 b) 宽度为100mm的夹具一套。 26.2.2 试验方法 静负荷试验载荷为1765N,时间为5min,其余要求同17.2.2.1和17.2.2.2。 27 手拉(扳)葫芦 27.1 外观检查 27.1.1 标牌完整清晰,并包含以下内容:制造单位,商标,规格型号及主要参数。 27.1.2 各部件不得有影响使用的伤痕、毛刺、裂纹、变形、腐蚀等缺陷,活动部件润滑良好,无锈蚀,脱钩保险装置完整有效。 27.1.3 各链节完整,无裂纹、变形等缺陷,链条终端根部销子结构牢固,链条轮、轴活动灵活无变形。 27.1.4 吊钩磨损不超过原截面的10%,开口度不超过15%,扭转变形不超过10?,起重链条直径磨损不超过10%,节距伸长不超过3,。 27.2 试验要求 手拉(扳)葫芦的预防性试验包括无载动作检查和静负荷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27.2.1 试验设备 a) 卧式静载拉力试验机1套。 b) 净高不低于2m的金属支架1副。 27.2.2 试验方法 27.2.2.1 无载动作检查 将葫芦悬挂在支架上,在无载状态下用手动方法使吊钩上升或下降各一次,试验起升高度见表19。各机构运转应灵活,不得有卡阻或时松时紧的现象。 表19 无载动作检查起升高度 起重链条行数 1 2 3 4 5 6 起升高度,mm 500 250 150 130 100 80 34 Q/ZDJ 42,2005 27.2.2.2 静负荷试验 用夹具将葫芦装在试验机上,与吊钩连接处的夹具直径约为钩腔直径的1/3,下吊钩应处于起升高度的10%,80%处。 缓慢加载至额定起重量的1.25倍(新安装或大修后)或1.1倍(例行试验),并保持10m 无异常者为合格。 in,静负荷应不下降。卸载后,按27.2.2.1的要求再进行无载动作试验, 28 千斤顶 28.1 外观检查 28.1.1 规格、型号标识清晰,各部件完整、无缺失,无可见裂纹和残余变形,连接无松动。 28.1.2 顶重头承载面应有防止被顶物滑动的压花或沟槽。 28.1.3 在无载情况下操作千斤顶,顶杆上升应平稳,至限位标志后应能自动停止上升。 28.1.4 液压千斤顶无漏油现象,螺旋千斤顶螺杆润滑良好,螺纹磨损应不超过20%。 28.1.5 对手柄的手动操作力应小于150N。 28.2 试验要求 千斤顶的预防性试验项目为静负荷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28.2.1 试验设备 a)机械强度大于被试品额定起重量2倍的试样框架一套。 b)压力测量装置一套,精度不低于1.0%。 28.2.2 试验方法 千斤顶置于平整、坚固及完整的底座上,将顶杆上升到2/3额定起升高度(多级活塞杆型式升至最后升出级1/2行程高度),有调整螺杆的千斤顶,将调整螺杆升至最高,采用自升法(利用千斤顶的顶升而增加承载面的压力)或外压法(外加配重以增加承载面的压力),对承载面施加1.25倍(新品或经大修后首次)或1.1倍(例行)静负荷,保持10min。采用自升法时,若压力下降不超过1.0%,采用外压法时千斤顶能制动则为合格。加载和卸载时应缓慢,不得冲击加载或突然下降。 试验时,不应加长手柄以加强起升力。若采用自带手柄或驱动无法使千斤顶顶升至规定的试验值,则该千斤顶为不合格。 35 Q/ZDJ 42,2005 29 扒杆 29.1 外观检查 29.1.1 额定起重载荷标识清晰。 29.1.2 圆木抱杆扒杆不得有下列情况:木质腐朽、损伤严重或弯曲过大。 29.1.3 金属抱杆扒杆整体组装方便,连接紧密,无松动或错位。主要受力构件无局部严重弯曲、磕瘪变形、表面严重腐蚀、裂纹、脱焊或铆钉脱落等现象,环表面无裂纹或螺纹变形。 29.1.4 钢结构抱杆扒杆主要受力构件长细比不应超过120,次要受力构件不应超过150。焊接处无裂缝、夹渣、气孔和未焊满等缺陷。 29.1.5 铝合金结构抱力构件长细比不应超过100,次要受力构件不应超过110。主材与辅材、辅材与辅材间的连接应采用铝合金铆钉连接,不得用焊接方法连接。 29.2 试验要求 防性试验项目为静负荷弯曲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29.2.1 试验设备 a) 卧式扒杆专用试验机1套,精度不低于1.0%。 b)50m卷尺、1m直尺各1把,细绳若干,1kg重锤1只。 29.2.2 试验方法 受压时,其试验方法可采用卧式或竖立式布置。平卧式布置时,应垫弹性支垫,支点应不少于2个。竖立式布置时,使用要求增加临时拉线,以防倾倒。 按图21所示布置测量装置。 1—定点;2—测量针;3—细绳;4—滑轮;5—重锤;6—弹性支点;7— 图21 试验测量布置图 将抱杆扒杆与试验机连接,缓慢增加压力使其达到1.25倍额定载荷,保持10min。在保压的最后2min内测量抱杆扒杆的弯曲变形值,其横向变形不得超过全长的1/600为合格 。36 Q/ZDJ 42,2005 弯曲试验后,件应无残余变形。 30 吊钩(环) 30.1 外观检查 吊钩(环)不允许焊接或铸造,应无裂纹、显著的变形或腐蚀现象。吊钩的其它外观要求见27.1。 30.2 试验要求 吊钩(环)的预防性试验为静负荷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30.2.1 试验设备 卧式拉力试验机一台。 30.2.2 试验方法 将吊钩(环)安装与相应的模具上,在其中心线上施加1.25倍额定载荷的拉力,保持10min,吊钩(环)无破损、不可回复的变形为合格。 31 卸扣 31.1 外观检查 31.1.1 卸扣扣体必须锻制,并有明显的规格标识。扣体两销孔应同轴且与环眼两侧外径同心。 31.1.2 扣体表面应光洁,无毛刺、裂纹、折叠、过烧等局部缺陷,卸扣上的缺陷不得补焊。装配后,销轴台肩或头部必须能贴合在扣体上。 31.2 试验要求 卸扣的预防性试验项目为静负荷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31.2.1 试验设备 同30.2.1 31.2.2 试验方法 分别用直径不大于扣体直径的附件和宽度部超过销轴直径的附件装卡于卸扣,作用力沿卸扣对称中心线,缓慢加载至额定载荷的1.25倍,保持10min。卸载后卸扣不得有残余变形、裂纹、裂口等使卸扣丧失承载能力的缺陷,销轴应能自由转动。 37 Q/ZDJ 42,2005 注:当卸扣本体上无额定载荷标识时,可按下式估算其额定载荷: P(kN),0.055,扣体直径(mm),扣体直径(mm) 32 滑车 32.1 外观检查 32.1.1 规格型号标识清晰。 32.1.2 轴、吊钩(环)、梁、侧板等不得有裂纹和显著的变形,保险扣完整、有效。 32.1.3 滑轮槽底光滑,转动灵活,无卡阻和碰擦轮缘现象。槽底所附材料完整,与轮毂粘结牢固。 32.1.4 吊钩及吊环螺母必须采用开槽螺母,侧面螺栓高出螺母部分不大于2mm。 32.1.5 侧板开口在90?范围内应无卡阻现象。 32.2 试验要求 起重滑车的预防性试验为静负荷试验,绝缘放线滑车的预防性试验为静负荷试验和工频耐压试验。试验周期均为1年。 32.2.1 试验设备 a)静负荷试验设备同30.2.1。 b)工频耐压试验仪1套。 c)对地静空距离为2m的试验金属支架(或吊钩)一套。 32.2.2 试验方法 32.2.2.1 静负荷试验 试验时,滑轮槽底直径与钢丝绳直径之比应不小于10。 按图22的要求连接滑轮,缓慢增加拉力至其额定载荷的1.25倍,保持10min。试验中 图22 滑车静负荷试验连接图 滑轮未发生永久性变形,卸载后任满足外观检查的要求者为合格。 32.2.2 绝缘滑车的工频耐压试验 38 Q/ZDJ 42,2005 滑轮应洁净干燥。 将滑轮按图23的方式悬挂在接地的50mm宽角钢横梁中部,横梁长度不小于2m。或悬挂在接地的吊钩上。 高压引线从滑车的中轴处引入。滑轮及高压引线与周围物体间的距离不小于1m。 缓慢升高电压,以便能在仪表上准确读数,达到0.75倍试验电压值起,以每秒2%试验电压的升压速率至规定的值,普通绝缘滑车耐压值为 30kV,绝缘钩型滑车耐压值为44kV,保持1min,然 后迅速降压,但不能突然切断。滑车不发热、不击 穿为合格。 33 钢丝绳(套) 33.1 外观检查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予以报废: a) 钢丝绳在一个节距中的断丝根数达到或超 过表20所列的数值。 图23 滑轮工频耐压接线原理图 表20 钢丝绳断丝根数 钢丝绳结构 安全系数 6?19,114+1 6?37,222+1 6?61,366+1 18?19,342+1 交互捻 同向捻 交互捻 同向捻 交互捻 同向捻 交互捻 同向捻 小于6 12 6 22 11 36 18 36 18 6,7 14 7 26 13 38 19 38 19 大于7 16 8 30 15 40 20 40 20 b)外层钢丝磨损或腐蚀达到原来钢丝直径的40%及以上,或钢丝绳受过严重退火或局部电弧烧伤者。 c)绳芯损坏或绳股挤出而引起绳径减小者。 d)笼状畸形、严重扭结或弯折。 e)钢丝绳压扁变形及表面起毛刺严重者。 f)钢丝绳断丝数量不多,但断丝增加很快者。 g)插接的环绳或绳套,其插接长度小于直径的15倍,或小于300mm。 33.2 试验要求 起重机械用钢丝绳外观检查和内部检验,每月一次;静负荷试验周期为1年。 39 Q/ZDJ 42,2005 钢丝绳套的预防性试验项目为静负荷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33.2.1 试验设备 静负荷试验设备同30.2.1。 33.2.2 试验方法 33.2.2.1 钢丝绳的内部检验 对起重机械用的钢丝绳,各部位的内部检验重点为: 对卷筒部位: a) 检验钢丝绳在卷筒上的终端部位。 b) 检验不合适的卷绕所引起的变形(压扁)及磨损,在钢丝绳跳槽和交叠处应更加 重视。 c) 检验断丝。 d) 检验腐蚀。 e) 查看由突然加载所引起的变形。 对定滑轮及固定点部位: a) 检验固定点和绕过滑轮那段钢丝绳的断丝与磨损。 b) 察看变形。 c) 检验绳径。 对动滑轮部位: a) 仔细检验通过滑轮区间的长度, 特别是当设备承载时位于滑轮处 的那段长度。 b) 检验断丝和表面磨损。 c) 检验腐蚀。 通常外观检查可能发现不了内部损坏 的程度,故必要时应进行钢丝绳的内部检 验。具体方法为: 用两个适当尺寸的夹钳以一定的相隔距离牢固地夹在钢丝绳上,朝着与钢丝绳捻向相 反的方向对夹钳施加一个力,使外层绳股散开脱离绳芯。夹钳不得绕钢丝绳打滑,绳股的 位移以可见绳芯为宜,不得使绳股位移太大。 用T型小锥将妨碍观测的内部润滑脂或碎屑清除,观察内部的润滑状态、腐蚀程度、 40 Q/ZDJ 42,2005 断丝情况和因挤压或磨损引起的钢丝压痕。 检验之后,在拧开部位放入适量的维修油膏,并以适度的力量转动夹钳使绳股在绳芯周围正确复位。卸除夹钳后的钢丝绳部位应涂润滑脂。 33.2.2.2 钢丝绳(套)静负荷试验 a) 起重机械用钢丝绳的试验安装见图24或图25; b) 钢丝绳套试验时应在绳套环中放入合适的马鞍铁(心型环),并与试验机连接。 缓慢增加对钢丝绳(套)的拉力,使其达到额定载荷的2.0倍(钢丝绳)或1.25倍(钢丝绳套),保持10min。钢丝绳无破损、新增断丝、局部变细等现象为合格。 34 白棕绳 34.1 外观检查 34.1.1 白棕绳应光滑、干燥、无霉变、无断股、无磨损。 34.1.2 绳索的最大捻距为:三股绳为公称直径的3.5倍,四股绳为公称直径的4.5倍。 34.2 试验要求 静负荷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34.2.1 试验设备 同30.2.1。 34.2.2 试验方法 根据使用的夹具类型,把试样固定在楔块间或轮上,试样有效长度(L)不小于1800mm。 以2倍容许工作荷重进行10min的静负荷试验,不应有断裂和显著的局部延伸现象。 35 吊装带 35.1 外观检查 35.1.1 标识清晰,防护完整。 35.1.2 带子表面应无横向、纵向擦破或割断,边缘、软环及末端件不损伤。 35.2 试验要求 静负荷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41 Q/ZDJ 42,2005 35.2.1 试验设备 a)卧式拉力机一台。 b)(2,5)m卷尺一把。 35.2.2 试验方法 将试样放置于试验机上施加静负荷,对于环形吊带,力施加于两侧带子上。施加的力达到2倍的最大安全工作载荷,保持10min,试样应无破断、脱缝和显著的局部延伸现象。 带软环的吊带试验时,应使用试棒,该棒的直径使软环两侧张开的角度不超过20?;环形吊带试验时,试棒的直径不超过100mm或吊带实际长度的10%(取两者较小者)并保证试棒不接触缝合处。 当吊带仅标识极限工作载荷和安全系数时,最大安全工作载荷,极限工作载荷/安全系数;当标识极限工作载荷时,安全系数取5.88。 36 双钩紧线器、提线器 36.1 外观检查 36.1.1 规格型号等标识清晰。 36.1.2 必须有保险装置,保证丝杆螺纹和杆套(螺母)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啮合长度。 36.1.3 双钩紧线器必须能自锁,换向爪应灵活有效。 36.1.4 螺杆无缺齿、裂纹或变形,空载时应能轻松伸缩。 36.1.5 吊钩磨损不超过原截面的10%,开口度不超过15%,扭转变形不超过10?。 36.2 试验要求 静负荷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36.2.1 试验设备 同30.2.1 36.2.2 试验方法 丝杆伸出杆套,使其在杆套内的长度在螺纹长度的1/3,1/5之间。将紧线器与试验机连接,缓慢加载至其额定载荷的1.25倍,保持10min。卸载后,紧线器(提线器)任何部件不应有残余变形、裂纹及裂口,丝杆应能轻松伸缩。也可通过扳动手把收紧紧线器的方式加载。 42 Q/ZDJ 42,2005 37 棘轮紧线器 37.1 外观检查 37.1.1 规格型号等标识清晰,换向爪及自锁装置完好有效,轴承转动灵活‎‎。 37.1.2 钢丝绳符合33.1的要求。 37.1.3 吊钩符合36.1.5的要求。 37.2 试验要求 静负荷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37.2.1 试验设备 同30.2.1 37.2.2 试验方法 释放吊钩,使钢丝绳在卷筒上的保留3,5圈。将紧线器与试验机连接,缓慢加载至其额定载荷的1.25倍,保持10min。卸载后,紧线器任何部件不应有残余变形、裂纹及裂口,钢丝绳应无新增断丝、局部变形等现象,轴承处应转动灵活,无卡阻。 也可通过扳动手把收紧紧线器的方式加载。 38 连接网套 38.1 外观检查 38.1.1 规格型号等标识清晰,压接管至网套过渡部分的钢丝必须用薄壁金属管保护。 38.1.2 钢丝网及牵引环钢丝应柔软,装卸方便,钢丝无断股、弯折、锈蚀等现象。 38.1.3 旋转连接器(若有)应转动灵活。 38.1.4 张力波动时网套连接器不得打滑。 38.1.5 网套连接器夹持长度应不小于最大被夹持线缆直径的30倍。 38.1.6 旋转连接器应保证在1.25倍额定载荷下转动灵活。 38.2 试验要求 握力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38.2.1 试验设备 同30.2.1。 43 Q/ZDJ 42,2005 38.2.2 试验方法 一条总长为其自身直径100倍的导线,穿入网套中直至导线的一端触及保护管。网套夹持导线的长度不得少于导线直径的30倍。网套末端应以铁丝绑扎不少于20圈。导线的另一端可用同规格的网套连接,也可用合适的耐张线夹连接。 .25倍额定载荷,保持将安装好的网套及导线组合体联接至试验机,匀速增加拉力至1 10min,网套应无破损,网套与导线间无滑移,旋转连接器应转动灵活。 39 卡线器 39.1 外观检查 39.1.1 规格型号等标识清晰,卡线器主要零件应表面光滑,无尖边毛刺、缺口裂纹等缺陷。钳口斜纹应清晰。 39.1.2 转动部分灵活、无卡涩现象,在导线上装、拆方便。 39.1.3 在额定载荷作用下导线应无明显压痕;在1.25倍额定载荷作用下,卡线器夹嘴与线体在纵横方向均无相对滑移,且线体的表面压痕及毛刺不超过GB50233规定的打光处理标准,线体与夹嘴无偏移,直径无压扁,表面无拉痕和鸟巢状变形。 39.1.4 导线卡线器的夹嘴要有足够的长度,长度L>(6.5d-20)mm, d为导线外径。 39.2 试验要求 握力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39.2.1 试验设备 同30.2.1。 39.2.2 试验方法 将卡线器夹住一条总长为其自身直径100倍的试验导线并使线端露出卡线器尾部约10倍导线直径的长度,导线的另一端固定。卡线器的拉环或翼形拉板与试验牵引装置相连。试验用导线必须与卡线器的规格相匹配,并选用其适用范围中的最大规格导线。 均匀缓慢地增加对卡线器的拉力,直至其1.25倍额定载荷,保持10min。卡线器无纵横方向相对滑移。卸载后卡线器应仍符合39.1.2和39.1.3的规定。 40 绝缘子卡具 44 Q/ZDJ 42,2005 40.1 外观检查 40.1.1 型号、额定负荷等标志应明显清晰。 40.1.2 各卡与悬式绝缘子铁帽或绝缘子串端部金具配合紧密可靠,装卸灵活方便。 40.1.3 卡具各组成部分零件表面应光滑,无尖棱、毛刺、裂纹和明显的腐蚀等缺陷。 40.1.4 各活动部件应灵活、可靠、有效。 40.2 试验要求 静负荷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 40.2.1 试验设备 a) 同30.2.1 b) 与卡具配套的悬式绝缘子及连接金具若干。 40.2.2 试验方法 左右均匀伸出丝杆。将卡具与合适的悬式绝缘子或连接金具连接,配合要求见DL463和DL488,并拧紧各盖板,再与试验机相连。扳动手把直至被跨接绝缘子不受横向作用 缓慢加载至其额定载荷的1.25倍,保持10min。卸载后,卡具力,保持两个拉杆长度一致。 任何部件不应有永久变形或损坏,活动部件应仍能满足40.1.4的要求。 41 机动绞磨 41.1 外观检查 41.1.1 铭牌完整清晰,齿轮箱完整、润滑良好。 41.1.2 各部件不得有裂纹、变形、砂眼等缺陷,各紧固螺钉应无松动,并有防松装置。 41.1.3 机动绞磨磨芯细腰部最小外径不小于所适用最大钢丝绳直径的10倍,钢丝绳应满足本标准33.1的要求。 41.1.4 吊钩应满足本标准27.1的相关要求。 41.1.5 滑轮滑杆无磨损现象。 41.1.6 机械转动部分防护罩完整,电气接地良好。 41.1.7卷扬限制器、荷重控制器动作正常。 41.1.8 操纵系统中,各手柄位置正确,档位准确,灵活可靠。制动器灵活、可靠。 41.2 试验要求 定期的空载试验和静负荷试验,试验周期为1年。经大修或改装的绞磨,在使用前应进 45 Q/ZDJ 42,2005 行1.25倍额定负荷试验。 41.2.1 试验设备 a) 可组合的标准配重若干。 b) 净高不低于8m、容许工作负荷不低于绞磨最大试验力的龙门试验吊架1座。 41.2.2 试验方法 机动绞磨的各项试验,均应在专用的试验场上进行。将机动绞磨锚固,以标准配重做负载。钢丝绳牵引方向与磨芯中心线之间的夹角在范围内(90?5)?,在卷筒上不得少于5圈,进线通过悬挂在龙门吊架上的定滑轮及地面朝天导向滑车引向磨芯,滑轮的悬挂高度不小于6m,导向滑车应对正卷筒中心。滑车与卷筒的距离:光面卷筒不应小于卷筒长度的20倍,有槽卷筒不应小于卷筒长度的15倍。机动绞磨运转时,整机振动不得影响操纵控制元件的正常工作;机动绞磨工作时应无异声,运转平稳,齿轮无咬死现象。 空载试验 在空载情况下,运转机动绞磨,正反转、各种转速下运转时间总和不得低于30min。 负载试验 根据绞磨铭牌,在有关速度档将重量为相应额定负荷1.1倍的重物提升、下降3次,升、降行程不小于2m。在提升、下降过程中进行制动、启动,离合器、制动器、变速手柄(含拨叉)应操作灵活,安全可靠。在最后一次制动时,负载重物静止于悬空状态的时间为l0min。 经大修或改装的绞磨,另需进行1.25倍额定负荷的静负荷试验。提升重物10cm,静止10min。 试验后,各部位不得有裂纹、永久变形及其他异常现象,制动后无明显滑移。 42 试验报告和证书 42.1 预防性试验报告 预防性试验报告应清晰、准确并方便报告使用人阅读和理解,数据修约应满足GB/T 8170的规定,报告内容应至少包含以下信息: a) 报告名称、编号; b) 试验机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c) 收样日期、试验日期; d) 被试物品的名称、编号、规格型号、状态; e) 选用的试验标准、试验项目及其结果; 46 Q/ZDJ 42,2005 f) 对结果有显著影响的环境条件,如工频耐压时的湿度; g) 试验员、审核员、批准人的签名及试验机构专用章; h) 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当批量较大时,还应出具结果汇总表,以方便委托方查阅。 42.2 合格证 42.2.1合格证的基本要求 2a) 合格证的尺寸以不大于12cm为宜,一般采用长方形。 b) 合格证的材料可采用软质材料(纸、聚脂材料)或硬质材料(薄铝板、薄不锈钢板);硬质材料的边缘应圆滑。 c) 合格证上的信息可采用手写、打印或机械刻压的方式,手写或打印时应使用防水油墨,其清晰性和完整性应保持不小于一个预防性试验周期。必要时,合格证表面可覆透明膜保护。 42.2.2合格证的内容要求 合格证必须与试验报告相一致,并应包含以下信息: a) 检验机构名称; b) 被试物品的名称、编号、规格型号; c) 试验日期,下次试验日期; d) 试验员信息。 42.2.3 合格证与试品的连接 应采用合适的方式使合格证与被试品连接。连接时: a) 若试品有足够的平面、弧面且这些面又不易受到机械、热和化学侵蚀的,宜采用粘贴的方式; b) 若试品本身具有永久的唯一性编号且有固定存放位置的,宜采用物、证分离的办法,将合格证粘贴与其存放位置,但合格证上必须有试品相对应的编号信息。 c) 若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器具或机具,则宜采用硬质合格证挂牌的形式。悬挂处应选择在不易受到机械、热和化学侵蚀处,挂牌用绳索及其结点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抗腐蚀性能。 47 Q/ZDJ 42,2005 参 考 文 献 [1] GB 2811-1989 安全帽 [2] GB 2812-1989 安全帽试验方法 [3] GB 5725-1997 安全网 [4] GB 5972-1986 起重机械用钢丝绳检验和报废实用规范 [5] GB 6095-1985 安全带 [6] GB 6096-1985 安全带检验方法 [7] GB 6568.1-2000 带电作业用屏蔽服装 [8] GB 6568.2-2000 带电作业用屏蔽服装试验方法 [9] GB 8834-1988 绳索 有关物理和机械性能的测定 [10] GB/T8918-1996 钢丝绳 [11] GB12011-2000 电绝缘鞋通用技术条件 [12] GB12167-1990 带电作业用铝合金紧线夹具 [13] GB/T13034-2003 带电作业用绝缘滑车 [14] GB/T13035-2003 带电作业用绝缘绳索 [15] GB13398-2003 带电作业用空心绝缘管、泡沫填充绝缘管和实心绝缘棒 [16] GB/T15029-1994 剑麻 白棕绳 [17] GB15632-1995 带电作业用提线工具通用技术条件 [18] GB/T 15481-2000 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19] GB 17620-1998 带电作业用绝缘硬梯通用技术条件 [20] GB 17622-1998 带电作业用绝缘手套通用技术条件 [21] GB 18136-2000 高压静电防护服装及试验方法 [22] DL/T676-1999 带电作业绝缘鞋(靴)技术条件 [23] DL/T685-1999 放线滑轮基本要求、检验规定及测试方法 [24] DL/T699-1999 带电作业用绝缘托瓶架通用技术条件 [25] DL733-2000 机动绞磨技术条件 [26] DL778-2001 带电作业用绝缘袖套 [27] DL/T803-2002 带电作业用绝缘毯 [28] DL/T875-2004 输电线路施工机具设计、试验基本要求 48 Q/ZDJ 42,2005 [29] DL5009.2-2004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第2部分:架空电力线路 [30] DL5009.3-1997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变电所部分) [31] JB/T2014-2002 油压千斤顶 [32] JB/T7334-1994 手拉葫芦 [33] JB/T7335-1994 环链手扳葫芦 [34] JB8112-1999 一般起重用锻造卸扣——D形卸扣和弓形卸扣 [35]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站和发电厂电气部分)(试行) [36]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电力线路部分)(试行) [37]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器具管理规定(试行) [38] 国家电力公司电力安全工器具预防性试验规程(试行) 49
本文档为【电力安全工器具及小型施工机具预防性试验规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16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53KB
软件:Word
页数:68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25
浏览量: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