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共工非鲧考——兼及与禹之关系

【doc】共工非鲧考——兼及与禹之关系

举报
开通vip

【doc】共工非鲧考——兼及与禹之关系【doc】共工非鲧考——兼及与禹之关系 共工非鲧考——兼及与禹之关系 2009年11月 第6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JournalofAncientBooksColl~ionandS~dies NOV.2009 NO.6 共工非鲧考——蒹及与离之芙系 杨栋 摘要:杨宽先生的"鲧即共工"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颇为流行,顾颉刚,童书业,丁山等先生亦纷纷支持此 说.本文对杨宽先生指出的鲧和共工传说的相同点进行了辨析,认为此说不成立,鲧和共工应当是分属于两个不 同的族系. 关键词:共工;鲧;禹;上古传说;...

【doc】共工非鲧考——兼及与禹之关系
【doc】共工非鲧考——兼及与禹之关系 共工非鲧考——兼及与禹之关系 2009年11月 第6期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JournalofAncientBooksColl~ionandS~dies NOV.2009 NO.6 共工非鲧考——蒹及与离之芙系 杨栋 摘要:杨宽先生的"鲧即共工"说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颇为流行,顾颉刚,童书业,丁山等先生亦纷纷支持此 说.本文对杨宽先生指出的鲧和共工传说的相同点进行了辨析,认为此说不成立,鲧和共工应当是分属于两个不 同的族系. 关键词:共工;鲧;禹;上古传说;神话;杨宽 中图分类号:K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1017(2009)06-0081—06 关于"鲧即共工"的说法,最早由张治中先生 提出,但没有专文发表.其后,童书业先生在《古 史辨》第五册的《五行说起源的讨论》一文中曾提 及.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是杨宽先生,他在《大美 晚报?历史周刊》曾写有两篇专文论证"共工即鲧 说",后来汇编在《中国上古史导论》第十二篇《鲧 共工与玄冥冯夷》中.更后顾颉刚受其影响,亦从 其说.丁山先生的《由鲧堙洪水论舜放四凶》一文 亦支持此说.孙作云在《蚩尤考》一文中几乎全部 引用杨氏的论证.杨氏主要是从共工和鲧传说的相 类来论证此说的,共钩稽出九个相同点.对杨氏的 观点亦有学者持反对意见,如杨国宜先生认为其"意 见很新颖,但证据似乎不足,很难视为定论".近 有李传江撰有专文,对此观点表示"并不完全赞同" ? .笔者亦对此说持不同看法. ?60年代童书业所着《春秋左传研究》仍持此说,见该书卷 1《社稷》篇. ?杨宽《中国上古史导论》,《古史辨》(第7册),上海 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329.335页.本文所引杨氏沦述 皆出自此篇,不一一作注. ?见顾颉刚,童书业《鲧禹的传说》,《古史辨》(第7册). ?该文收在丁山所着《古代神话与民族》,商务印书馆,2006 年.此文写于1939年7月,亦受杨文影响. ?孙作云《蚩尤考》,《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河南大 学出版社,2oo3年,第215—217页,该文作于1940年. ?杨国宜《共工传说史实探源》,《文史》,第3辑,中华 书局,1963年,第61页. ?李传江《"共工与鲧之关系"新释》,《兰台世界》,2008 年第4期.此文对共工与鲧之关系作了有益的探索. 收稿日期:2009.3—15 作者简介:杨栋(1982.),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 究方向:上古传说与先秦文献. 共工非鲧 杨宽先生关于共工和鲧传说的九个相同点,是 其"共工即鲧"说的主要证据,支持其说的学者更 是直接摘引杨氏的论述.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对杨宽 先生的九个"相同点"逐一辨析. 1.古史传说以洪水之灾为共工振滔而成,又以 为鲧堙洪水而致大灾,其相同者一. 这是杨氏提出的第一个相同点,这个结论是由 两个因果句构成:其一,共工振滔而成洪水之灾; 其二,鲧堙洪水而致大灾.《淮南子?本经篇》说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振滔 是主观地人为去造成水灾,《国语?周语下》说得 最清楚:"昔共工氏弃此道,虞于湛乐,淫失其身, 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鲧则不同, 鲧是主动去消除水患,只是因为治水方法不对而"绩 用弗成",遂致罪名.《山海经?海内经》:"洪 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鲧 为救治洪水竟不待帝命,其义举如此,与共工淫佚 失道成鲜明对比. 2.殛鲧者或谓尧,或谓舜,而流诛共工者亦或 为尧,或谓舜.其相同者二. 杨氏此"相同"实经不起推敲,单从尧舜在位 时问来说,至少也得几十年,在这期问同时完成诛 鲧和流共工是可能的,更何况若把尧舜看成尧部族 和舜部族,时间会更长.因此把发生在同一时期的 两件事情说成是相同,恐怕从逻辑上说不过去.而 且两人被殛或诛的地点也不同:《左传?昭公七年》 "尧殛鲧于羽山",《孟子?万章上》"舜……殛 ?81? 鲧于羽山";《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篇》"举兵而 诛共工于幽州之都",《孟子?万章上》"舜流共 工于幽州".一个是羽山,一个是幽州,且在孟子 眼里流共工和殛鲧即为两件事,同为舜所作. 3.《逸周书》言"共工白贤",而《吕氏春秋?行 论篇》谓鲧自以为得地之道,可为三公;其相同者 二0 《逸周书?史记》篇:"昔有共工自贤,自以 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唐氏伐之, 共工以亡."很显然共工是以"君"的身份出现的, 而《吕氏春秋?行论篇》:"尧以天下让舜,鲧为 诸侯,怒于尧日:得天之道为帝,得地之道为三公, 今我得地之道,而应以我为三公."鲧是以"诸侯" 的身份出现的.两人的身份地位本就不同,且一个 以为"自贤",一个以为"得地之道",说的本不 是同一件事. 4.杀鲧者为祝融,诛共工者又为祝融,其相同 者四. 杨氏据《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 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日祝融."得 出重黎即为祝融.又据《山海经?海内经》"帝令 祝融杀鲧于羽郊",《史记?楚世家》"共工氏作 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得出杀鲧者和诛共 工者同为祝融,看似推论合理,其实有许多矛盾隐 含在里面不易察觉.首先,同是杨氏所据《山海经诲 内经》又说"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既然共工 为祝融所生,怎么又能诛共工呢?其次,《楚世家》 是说"共工氏作乱",而非共工,杨氏有偷梁换柱 之嫌,祝融诛共工氏可信,诛自己的儿子就不太可 信了.再者祝融诛鲧和诛共工氏可为互不相干的两 件事,不必因为同是祝融而定为"相同". 5.所说鲧与共工卿浮游化熊入渊事又绝类,明 为一传说之分化. 《国语?晋语八》:"郑简公使公孙侨来聘,平 公有疾,……问君疾.对日:'……今梦黄熊入于 寝门,不知人煞乎?亦厉鬼耶?'子产日:'…… 侨闻之: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熊, 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举之."《路史注》 引《汲冢琐语》:"晋平公梦朱熊窥其屏,恶之而 疾,问于子产.对日:'昔者共工之卿浮游败于颛 顼,自沉于淮.……"杨氏据此而下结论说:"此 二事同为晋平公有疾而问子产,一梦黄熊,一梦朱 熊;所说鲧与共工卿浮游化熊入渊事又绝类,明为 一 传说之分化." ?82? 我们仔细分析上面两条文献可得出几点差异: 其一,殛鲧于羽山的是帝尧,败共工之卿浮游的是 颛顼;其二,鲧入的是羽渊,韦昭注为"羽山之渊", 共工之卿自沉的是淮.两地相距甚远.其三,晋平 公的梦不同,子产的解说亦不同.梦黄熊子产解之 于鲧,梦朱熊子产解之于共工之卿.另王家台秦简 第501简亦出现共工之名,共工之名出现在易占的 卦辞中,亦可证子产以"共工之卿"解"朱熊"之 梦不虚,不能硬说是从鲧的传说中分化出来. 6.《尧典》谓鲧"方命圮族",而《淮南子》 则谓共工"与颛项争,宗族残灭",此鲧与共工传 说相同者六. 方命圮族,郑玄注日:"圮,毁.族,类也. 言鲧性很戾,好比方名,命而行事,辄毁败善类." 是说鲧性乖异,不能任贤,用他治水,只能毁坏善 类,这与鲧之性格相关(下文有论述).所以"方 命圮族"与宗族残灭无关.我们再来看共工"宗族 残灭"这一问题,《国语?周语下》亦说"共工用 灭",共工果真是"继嗣绝祀"吗?其实不然,《史 记?楚世家》日:"共工氏作乱,喾使重黎诛之而 不尽,帝乃庚寅曰诛重黎."太史公谓"诛之而不 尽"应该是符合事实的,另外《礼记?祭法》云"共 工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日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 为社",《山海经?海内经》"共工生后土,后土 生噎鸣",《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 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看来继嗣并没有绝 祀.? 7.鲧称伯鲧,有子禹,能平九州,死为社,共 工伯九有,有子句龙,能平九土,亦为社;此其传 说相同者七.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共工氏有子日句 龙,为后土……后土为社."《淮南子?汜论篇》: "禹劳天下,死而为社."后土和禹都死而为社, 其实这里有个先后顺序问题,即后土被祀为社在前, 禹在后.《山海经?海内经》说得比较清楚,"祝 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 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 噎呜生岁十有二.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 ?参见李传江《"共工与鲧之关系"新释》,《兰台世界》, 2008年第4期. ?韦昭注云:帝,尧也.李传江文认为是祝融,不确. ?杨国宜《共工传说史实探源》,《文史》,第3辑,中华 书局,1963年,第67页. ?魏建震《禹治水与夏代社祭祀》,《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8年第2期. 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洪水滔天"在共工 之孙噎鸣之时,因此,鲧窃息壤,禹布土定九州远 在共工之后.能平水土者,死为社,确实为两传说 之相同点,但上古多洪水,各个族群把其本族治水 英雄死后推为社神当符合当时社会实际,从而就会 有多个"平水土死为社"这样的传说流传,而不应 理解为一传说之分化. 8.禹既有伐共工说,又有惩父之说是鲧与共 工传说相同者八. 《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皆云 东海郡"祝其,《禹贡》羽山在南,鲧所殛".刘 昭注引《博物记》云:"县东北独居山,南有渊水, 即羽泉,俗谓此为惩父山."杨宽先生据此认为: "俗谓羽山为惩父山,当必先有禹惩鲧之传说."羽 山是否惩父山,《汉书》和刘昭注都没有明说,《汉 书》说羽山在祝其县南,刘昭注引《博物记》说"县 东北独居山……俗谓此为惩父山",很明显惩父山 在县东北,羽山在县南."独居山南有渊水,即羽 泉"也符合这一地理方位.因此,杨氏羽山为惩父 山之说不确,禹伐共工说,为惩父之说也就不攻自 破,关于禹伐共工下文将会详细论述. 9.鲧与共工同因进谏不听而被诛.谏语且相同. 是其传说相同者九. 《吕氏春秋?行论篇》:"尧以天下让舜,鲧 为诸侯.怒于尧日:'得天下之道者为帝,得地之 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 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其猛兽,欲以为乱;比兽 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 仿佯于野以患帝.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吴刀."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篇》云:"尧欲传天下 于舜,鲧谏日:'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匹夫?' 尧不听,举兵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日:'孰 以天下而传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诛共工于幽 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 杨宽先生认为《吕氏春秋》中的鲧谏传说演化 为两支,即《韩非子》中的鲧谏和共工谏.我们知 道在上古传说的世系中共工是排在鲧的前面的,怎 么能说共工是由鲧演化的呢.再者鲧谏这一传说是 有来源的,《楚辞?离骚》:"鲧蚌直以亡身兮, 终然天乎羽之野."《天问》:"鸱龟曳衔,鲧何 听焉?"《山海经?海内经》:"鲧窃帝之息壤以 堙洪水,不待帝命."可以看出鲧是一个刚直不阿, 敢拼敢干,率性而为的人,正因为这样才有鲧谏的 传说.而共工则是刚愎自用的形象,《史记?补三 皇本纪》:"诸侯有共工氏,任智以强,霸而不王." 《逸周书?史记》篇:"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 久空大官."这样一个狂妄白大之人何来直谏之传 说.再者除《韩非子》之外,别无他载此事,恐是 《韩非子》为说理而编造的.柳诒徵认为"《韩非 子》,《吕览》称鲧与共:】二不慊于尧,舜,盖以《书》 有四罪之文,故谩为共工,鲧反对之说."因此, 鲧谏传说演化为两支,恐不能成立. 以上我们对杨宽先生关于鲧和共工传说的九点 相同进行了逐一辨析,认为杨先生的鲧即共工说不 成立.下面我们再提出几条关于此说不成立的反证: 其一,有禹承鲧治水,而无禹承共工治水之传 说.大禹治水之传说,古籍记载颇多,而且多说是 鲧治水失败,禹继父业,改变治水方法,最终治水 成功.如《天问》言鲧"顺欲成功,帝何刑焉?" 伯禹"纂就前绪,遂成考功",又言:"鲧何所营, 禹何所成?"如果鲧即共工的话,那么古书中应该 有禹承共工治水的些许记载,但古籍中却没有片言 只语.顾颉刚对禹承鲧亦有论述,他在《讨论古史 答刘胡二先生》中说:"在传说中,鲧是先禹治水 的人……禹既继鲧而兴,自与相类."童书业在论 述鲧禹治水时,亦言:"鲧始'布土',禹成鲧之 功,自此九州'均定'."@而且认为鲧禹的故事以 治水为中心.? 其二,禹为鲧后的记载比比皆是,但没有禹为 共工后的记载.鲧与禹的父子关系,屡见于《史记.五 帝本纪》,《夏本纪》,《大戴礼记?帝系篇》, 《国语?周语》,《山海经》,《世本》等典籍. 赵铁寒先生据此而说:"在我们没有考古学上积极 的反证,足以推翻群籍以前,只可相信于一时." 詹子庆先生则通过对文献的考证指出:"鲧禹是父 子关系,禹是鲧纳有莘氏女子所生,史书屡见记载, 盖当无须怀疑."相反禹为共工后的记载却不见于 典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共工氏有子 日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杨宽先生认为 ?柳冶徵《中国文化史》, 59页. ?《古史辨》(第1册),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 第17页.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 第119页. (校订本),中华书局,2006年,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第l9页. ?赵铁寒《夏民族的图腾演变》,《古史考述》,台北:正 中书局,1965年,第85页. ?詹子庆《走进夏代文明》,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第96页. ?83? "句龙即为禹",并解释说:"禹为社,句龙为后 土,'禹'字秦公簋作'',疑即从'虫'从'九', 九即划之本字,'虫叫龙'与'句龙'音义相同." 此种解释牵强附会,实在令人难以信服. 其三,共工氏为炎帝系,鲧禹为黄帝系.《山 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 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 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 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 岁十有二".由此可知祝融,共工,后士均为炎帝 之裔.吕思勉云:"《山海经》诚荒怪,然世系为 古人所重,虽与神话相杂,不得全虚.云炎帝生祝 融,祝融生共工,可见实为炎帝之族."李学勤先 生亦指出:"《山海经》说炎帝之后有祝融,祝融 之后有共工,是南方的系统.','另外湖南长沙子弹 库出土的楚帛书中,有"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 降,……共攻(工)口步十日四时……"等语,进 一 步印证了炎帝,祝融和共工在上古传说中的族系 关系.郭沫若先生在考证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氏族和 部落时,亦认为"在传说的炎帝后裔中,比较有点 头绪的是共工部落".@关于鲧禹为黄帝系,《史记嗄 本纪》说得最清楚:"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项 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 为人臣."《五帝本纪》则说:"自黄帝至舜,禹 皆同姓." 其四,共工氏有治历法的传说,鲧禹族则没有 这方面的记载.在楚帛书中还有共工制定历法的记 载:"共攻(工)口步十曰四时".此可与夸父逐 日相联系,逐日即古代人民测量日影制定历法的神 话表述.《山海经?海内经》有"共工生后土,后 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又《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 把两黄蛇,名日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这 样说来,夸父为共工曾孙.所以共工与夸父实为同 一 部族,与历法关系甚密.有学者认为"楚帛书不 称夸父,而言共工,当然可以看作神话中常见的错 位现象"实是没有对共工族系搞清楚. ?吕思勉《先秦史》,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2页. ?李学勤《古史,考古学与炎黄二帝》,《走出疑古时代》,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43页.当然李学勤先生认 为炎帝一系是在南方,与我们的观点不同,我们认为上古 族群的聚居不可能一分为二,中原为黄帝系,南方为炎帝 系.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册),人民出版社,1976年, 第109页. ?陈斯鹏《楚帛书甲篇的神话构成,性质及其神话学意义》, ?84? 其五,鲧和共工同时出现在同一文献的同一叙 述中.此类记载很多,如《今本竹书纪年》载帝尧 陶唐氏纪年:"十九年,命共工治河.六十一年, 命崇伯鲧治河.七十三年春正月,舜受终于文祖. 七十五年,司空禹治河.一百年,帝陟于陶."@今 本《竹书纪年》真伪问题现今学界有不同的声音, 夏含夷先生即认为其书不伪,今本与古本是两个不 同的整理本子.《国语?周语》等文献中亦以共工 和鲧并列. 其六,禹攻共工的传说有,禹攻鲧的传说则没 有.如果鲧即共工,则禹攻共工,成了子伐父,于 理不合.关于禹攻共工下文将详细探讨,此不赘述. 杨宽谓鲧即共工的观点,实是对其"神话分化 说"理论的一种演绎.童书业在《古史辨》第七册 的序言中对"神话分化说"给予了解释:"所谓神 话分化说者,就是主张古史上的人物和故事,会得 在大众的传述中由一化二化三以至于无数."我们 认为神话分化说有存在的可能性,但不具有普遍性. 上古之传说多为口耳相传,口耳相传是上古先民祖 辈对幼辈承传先辈事迹的重要手段,这种口传的变 异程度是很小的.即徐旭生先生所说"古代的人不 惟没有空闲,来臆造许多事实以欺骗后人,并且保 存沿袭传说的人对于他们所应承先传后的东西,总 是认为神圣;传说的时候不敢任意加减"?.因而不 能将"神话分化说"夸大化,从而把任何相似之传 说定为一种传说之分化演变. 二禹伐共工 在论述禹伐共工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共工" 这一词进行一下界定.共工,有人名,官名,氏族 名之争.官名之称当源于《左传?昭公十七年》"共 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对此,清末的崔 述已怀疑其不可靠,其云:"共工氏之为帝为霸, 不可考矣;但以《春秋传》推之,则与黄,炎,二 嗥固未有差别也.不知《国语》有所传耶?抑以共 《文史哲》,2006年第6期,第8-9页. ?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附王国维《今本竹 书纪年疏证》,j: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207—209页. ?夏含夷《也谈武王的卒年——兼论(今本竹书纪年)的真 伪》,《文史》第29辑,1988年.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修订本),文物出版社, 1985年,第20页. ?《史记?五帝本纪》作"于是以垂为共工",《汉书?百 官公卿表叙》作"垂作共工利器用",皆以共工为官名. 《尚书》伪孔传云:"共,谓供其职事."孔颖达正义云: "要帝意,言共谓共此职也."皆以"共"为"供"意, 可从.' 工似官名,不似代名,遂臆度之而云然耶?"我们 认为共工最初有可能是一个人名,但后来肯定就是 一 个氏族名了,因为"在古书中多传共工氏的事迹, 上及远古,下到虞夏,可以指明共工在古代为一显 着的氏族."且古籍中有"共工氏"之称.在原始 社会时期,氏族首领的名字与本氏族的称号往往是 一 致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介绍的易洛魁人的氏 族就是"氏族个别成员的名字,也就表明了他属于 哪一氏族","酋长必须从本氏族成员中选出,他 的职位在氏族内部世袭".@金景芳,吕绍纲先生据 此认为:"文献中所说共工非指一个人,而是先后 几个人.他们都是共工这个氏族的代表,时问有先 后……共工是一个氏族,酋长屡换,而氏族常在." 所说甚确.吕思勉先生亦云:"然则共工后虽败亡, 其初固为一强族." 《国语?周语下》日:"共之从孙四岳佐之,…… 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日姜,氏日有吕,谓其 能为禹股肱心膂,以养物丰民人也."指出四岳是 共之从孙,赐炎帝姓,氏日有吕,由此可知,在四 岳之时,共工族裔开始附着在炎帝一系上,在此之 前共工一族是没有氏族名的.从禹和共工之族裔才 开始和平相处,而在此之前,禹和共工是经常有冲 突的两个氏族.古籍中记载禹伐共工之事的主要有: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 之隅,有山而不合,名目不周,有两黄兽守之. 有水日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 有禹攻共工国山. 苟子?成相篇:禹有功,抑下鸿,辟除 民害逐共工. 荀子?议兵篇,战国策?秦策:禹伐 共工. 山海经?大荒北经:共工之臣名日相繇, 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欤所尼,即为 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堙洪水,杀 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 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日相柳氏, ?顾颉刚整理《崔东壁遗书》,I: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第4l页.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修订本),第13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 81.83页, ?金景芳,吕绍纲《(尚书?虞夏书)新解》,辽宁古籍出 版社,1996年,第141页.王献唐先生《炎黄氏族文化考》 亦有解说,云:"共工既为诨号,其予孙世袭其技,亦以 共工呼之……凡其世胄,皆可呼为共工." ?吕思勉《先秦史》,第62页. 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 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 仞三沮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禹伐共工的传说很普遍,特 别是《山海经》多次记载.《山海经》成书非一时 一 地,记载了大量的当时的口头传说,保留了上古 时期的一些珍贵史料,王国维在考证商先王时即充 分利用了《山海经》,"于卜辞中发现'王亥'之 名,嗣余读《山海经》,《竹书纪年》乃知王亥为 殷之先公."由此可知《山海经》保存的禹伐共工 的传说亦有可靠性. 再从地理位置上论,两族邻近,必然会时有利 害冲突.《礼记?祭法》日:"共工之霸九州岛也." 又《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韦 注:"有,域也."《诗?商颂?烈祖》"古帝命 武汤,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毛传: "域,有也.九有,九州岛也."看来古"有"通 "域"."伯九有"也即霸九州岛.当然这里所说 的九州岛,绝不是《禹贡》所说的九州岛,可能是 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 位.《左传?昭公四年》说:"四岳三涂,阳城大 室,荆山中南,九州岛之险也,是不一姓."此说 "四岳","三涂"皆为九州岛之险,而四岳,三 涂又与"有夏之居"相近,《逸周书?度邑》篇说 "自洛油延于伊,衲,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 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丕愿瞻过于河,宛瞻 于伊洛,无远天室."岳即四岳,大室即天室,两 书记载略同.杨宽据此认为:足见夏和共工相距极 近,很有冲突的可能性.禹攻共工,较为逼近事实, 治水的传说大概即由攻共工的传说推演而成.《逸 周书?史记》篇:"昔有共工白贤,自以无臣,久 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 亡."又载"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唐氏伐之,城 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这两段可能记载 同一件事,如果这一推论不误,那么共工又称西夏, 或即大夏,则共工居于九州之内的大夏之地. 徐旭生先生认为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河 北教育出版社,第259页.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册),第109页. ?参见杨宽《禹治水传说之推测》,《民俗周刊》,l16.l18 期.杨宽在此文中是为了证明禹治水不可信,但其对禹攻 共工的论证,却与鲧即共工说相矛盾. ?张锟《共工与伯夷的考古学观察》,《李学勤教授伉俪七 十寿庆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6页. ?85? . 王震中先生认为:"共工部落曾为古九州岛之伯, 其前后活动范围,西起渭河上游,东至豫中嵩山脚 下,北达豫北辉县及山西境内,南至熊耳山乃至南 阳地区.在这一范围内,其活动中心,起初在渭河 流域,后来移到中原地区."许顺湛先生持河南西 部说.郭沫若认为"他们长期活动的地方应是今河 南西部伊水和洛水流域".而禹在当时活动的主要 地区亦在豫西晋南地区,和共工族系应该相距不远. 两族同在黄河流域的中游,生活环境相同,经常同 时面临水患,而又各自治理各地区的洪水,当一方 因治理不当,影响了别的氏族,就可能会引发冲突. 如《淮南子?本经篇》:"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 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通流,四海 溟滓,民皆上丘陵,赴树木.舜乃使禹疏三江五湖, 辟伊阙,导廛涧,平通沟陆,流注东海.鸿水漏, 九州岛干,万民皆宁其性."就可能是在舜之时, 共工因堵洪水,而使洪水威胁到了空桑地带(今曲 阜).近有学者指出陶寺文化与传说中的共工氏从 图腾崇拜和分布流域上都有相切合之处,并进而认 为陶寺文化应为共工氏的文化遗存,陶寺文化的发 达程度与文献记载中"霸九州"的共工氏的显赫地 位是相称的.如果此说可信的话,当发生水患时, 那么居于河水下游豫西地区的禹族就要归咎于处于 上游晋南地区的共工族,便引来战祸. 前面我们说到共工氏族为炎帝系,鲧禹族为黄 帝系.自颛顼以致于禹,黄帝系有不少与共工争战 的传说.《淮南子》的《兵略篇》,《天文篇》, 《列子?汤问》等都有"共工与颛项争为帝"的记 载.高诱说:"共工伯于伏羲,神农之间,其后子 孙任智刑以强,与黄帝之孙颛项争位."《国语?周 语》:"昔共工氏弃此道也."贾逵日:"共工, 诸侯,炎帝之后,姜姓也.颛顼氏衰,共工氏侵凌 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楚世家》日:"共工 氏作乱,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庚寅日诛重黎." 《逸周书?史记篇》:"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 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唐氏伐之,共工 以亡."《韩非子》言尧"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 都".《尧典》,《淮南子?修务篇》有舜"流共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修订本),第137页. ?王震中《共工氏主要活动地区考辨》,《人文杂志》,1985 年第2期. ?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册),第109页. ?杨国宜《共工传说史实探源》,《文史》,第3辑,中华 书局,1963年,第65页. ?张锟《共工与伯夷的考古学观察》,第247页. ?86? 工于幽州".战争如此频繁,实有世仇之感.故蒙 文通说"共工固世为诸侯之强,自伏羲以来下至伯 禹,常为中国患,而共工固姜姓炎帝之裔也."? 另有一则文献亦隐见两族之战.《大荒北经》: "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 方多雨".应龙为禹治水之佐臣,《太平广记》"禹 治水,应龙以尾画地,导决水之所出",和禹应为 一 族系,而夸父与共工又为一系,则应龙杀夸父实 为禹对共工之战的继续.可见禹与共工的战争可能 不止一次,而且战争的规模亦应不小,袁珂先生即 认为"禹会合天下群神,恐怕正是为了要对付共工" .禹对共工氏进行了攻伐,削弱了共工氏的实力, 而禹族的地位得到了提升,致使"禹治水土,共工 之孙四岳佐之"(《国语?周语》). 综上,我们对杨宽先生关于鲧和共工的相同点 逐一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反证;同时又对禹伐共 工进行了考证,认为禹伐共工的可能性很大,如果 鲧即共工,禹伐共工即子伐父,于情理不通,因而 鲧即共工是不成立的.我们认为鲧禹是黄帝系,共 工是一个在上古长期存在的氏族,属于炎帝系,由 于两族同在黄河中游地区活动,有着相同的生活环 境,又经常同为水患所困,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可 能会因为治理的方法不对,而影响到别的氏族,从 而产生冲突,而发生战争.禹伐共工,被多处文献 所载,应该就是当时情况的反映. TheResearchonGonggong(共-r)andGun(鲧) YANGDong Abstract:WhatYangKuansaidthatGun(鲧)is Gonggong(共工)wasquitepopularinthethirtiesof thelastcentury.GuJiegang,TongShuyeandDing shanalsobelieveitandsupportYangintheirwritings. Mr.YangKuanhavepointedoutthesameparts betweenthestoryofGun(鲧)andGonggong(共 工).Wediscriminatethesesamepartsinthispaperand thinkthatGun(鲧)andGonggong(共工)belong todifferenttribe. Keywords:Gun(鲧);Gonggong(共工);Yu(禹); AncientLegends;myth;YangKuan (责任编辑:刘兵) ?蒙文通《古史甄微》,商务印书馆,1933年,第36页.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262页.
本文档为【【doc】共工非鲧考——兼及与禹之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69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04
浏览量: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