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定稿]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定稿]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举报
开通vip

[定稿]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定稿]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内容摘要: 鲁迅,这位二十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他对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给予了更为热切的注视和思考。在鲁迅的小说中,他把知识分子分成三类:一、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他们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陈士成,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淹死在河里。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肥皂》...

[定稿]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定稿]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内容摘要: 鲁迅,这位二十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他对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给予了更为热切的注视和思考。在鲁迅的小说中,他把知识分子分成三类:一、封建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他们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陈士成,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淹死在河里。二、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肥皂》中的四铭和《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他们是新旧两种文化夹缝中的封建怪胎,在表面上标榜道德高洁,心性纯净,骨子里却是卑劣肮脏、腐败丑陋的灵魂。三、《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和《伤逝》中的涓生与子君,他们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他们的悲剧既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也是他们自己缺乏“韧性”精神和斗争策略的结果。 关键词: 封建礼教 病态社会 知识分子 反抗与压迫 目 录 一、 概述 ------------------------------- 3 二、 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5 1、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4 2、陈士成的金榜题名梦------------------ 5 三、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6 1、伪君子四铭---------------------------5 2、文化流氓高而础-----------------------6 四、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9 1、激进青年吕维甫-----------------------7 2、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8 浅析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一、概述 中国的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总的说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谋生的知识分子,更不用说那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他们对所遭迫害又感受格外深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更多感到精神上的痛苦。在革命到来前或革命退潮后,在未能投身于人民群众的斗争中时,他们便在反抗、追求、失望、挣扎的状态下生活。他们的人生呈灰暗色,缺乏鼓舞人心的光彩。这不是什么“世纪病”,而是黑暗社会在这一阶层人们身上的投影。塑造他们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生活,正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刻划“病态社会”,让人们看到这些被压迫和被剥削者的痛苦和不幸。 鲁迅,这位二十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在《<呐喊>自序》中鲁迅曾指出:“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基于这样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鲁迅对当时社会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就当然给予更为热切的注视和思考了,因而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在他的小说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对于当时变革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的命运,鲁迅在他的小说里做了形象生动的描绘。 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的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二、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他苦读半生、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掉了年华,落到即将求乞的境地。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在人们面前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疮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他才立刻颓唐不安。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养成懒惰的恶习,不会营生。为生计,免不了偶尔做些偷窃的事。即使落到被打折腿的惨境,他还要用手慢慢地走到酒店去喝酒。面对这样冷酷的现实,孔乙己却能在瞒和骗中偷生,自欺欺人,以别人难懂的之乎者也为自己遮丑,显示自己的学问,并以腿是“跌断”的谎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封建科举制度无情地摧残了他的肉体和灵魂,然而他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穷困落魄终生的原因。这正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东西。作者用无情嘲讽的笔触,通过对孔乙己思想性格的刻画,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制度。我们可以看到,在《孔乙己》中,鲁迅一方面批评孔乙己懒惰酸腐,一方面 也细致刻画了孔乙己纯真善良的性格,喜欢和孩子们玩耍,用指甲蘸了酒教酒店小伙计写字,分茴香豆给孩子吃。更主要的是他写了孔乙己的孤独,被人取笑,没有社会地位,写了他不得不以最末的手段(偷窃)来苟延残喘,并因此而惨遭毒打,终至无法活下去。孔乙己的悲剧固然有他自己的责任,他不该去偷窃,但归根结底把他毒害,把他吞噬掉的不正是当时罪恶的社会吗,作者最后写孔乙己“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手慢慢走去”,以后“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到了第二年端午,到中秋,再到年关,也“终于没看见——大概孔乙己的确是死了。”在这里,作者明白地表现出淡淡的哀愁和压抑着的悲愤,显然是在批判吃人的封建制度而对被吞噬的孔乙己充满了同情。 《白光》中的陈士成,他醉心仕途,十六次考试,场场落选,以至心理变态,梦想发财,他的性格完全被封建社会给扭曲了。最后,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陈士成一辈子没有坑害过人,甚至比孔乙己还要“清白”,连小偷也未做过,但他却被科举制度坑害至死。从这个角度看,他和孔乙己一样,都是封建社会可怜的祭品。作品结尾时,有一段关于万流湖里的浮尸的描写,表面上十分客观冷静,实际上显示出作者对“病态社会”的愤懑和对死者的同情。很显然,鲁迅的意图主要还不是批判陈士成,而是向读者提出问题,和孔乙己一样,陈士成为什么会走到穷途末路,他们的结局是由谁造成的, 鲁迅对孔已己、陈士成一类封建社会的下层文人的描写,形象地暴露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弊害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冷漠,揭示了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本质,同时也寓意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人的终结。孔乙己、陈士成,他们都是被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社会的冷酷所吞噬的下层文人。他们的命运,代表了封建社会那些死抱“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又屡考不中,幻想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而最终希望破灭,精神和物质都极度困苦的清末知识分子,他们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鲁迅通过他们的命运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的罪恶,并更为深刻地揭示了造成孔已己和陈士成这类清末下层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三、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 《肥皂》中的四铭是一个道貌岸然的假道学。他神气十足地以有教养的正人君子自居,声言要维护伦理道德,向败坏风气的坏学生及恶社会宣战,但内心里却丑恶至极。四铭一面高嚷着:“学生也没有道德,社会也没有道德,再不想点法子来挽救,中国这才真个要亡了”, 骨子里却对路上行乞的孝女动了淫邪的念头,对光棍调戏孝女的一句话在头脑里挥之不去,下意识也给妻子买了肥皂,并且“咯吱咯吱”的想法始终在头脑里萦绕,愈是想掩饰愈是欲盖弥彰,充分暴露了维护封建道德的封建文人骨头里的肮脏思想和丑陋灵魂。当他人沦为悲惨的乞丐时,四铭不同情受难者或谴责社会,而是和那两个议论去买肥皂给“女讨饭”洗澡的光棍一样,在她的痛苦中寻找自己情欲的满足。通过他老婆“简直是不要脸”的唾骂和卜薇园的调侃戏谑及何道统的放荡大笑,把四铭内心的隐秘揭露得淋漓尽致。喜剧性的笑声,使这位伪君子无可逃遁地现出了原形,显得十分辛辣,犀利。 《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身为一个女校的历史教员,虽然易字“尔础”以表仰慕俄国文豪高尔基之心,还发着“中华民皆有整理国乐之义务”的宏论,其实是一个不学无术,成天只知道“打牌、看戏、喝酒、跟女人”的文化流氓,靠着对新文学的皮毛知识和对历史的肤浅了解,竟然受聘到“贤良女校”做教员,这本身就是比较可笑的了。然而更让人不能接受的是,其真正的目的只是为了去看女学生。鲁迅充分运用了将生活中的丑恶揭露给人看的喜剧色彩,给了这位“新派”的“知识分子”辛辣的讽刺。高老夫子的教学,除了对自己知识不足烦躁愁苦外,关心的只是自己在女学生前面的仪容和表现,“上堂的姿势应该威严额角的瘢痕总该遮住;教科书要读得慢,看学生要大方”。而因为自己的浅薄和目的的不纯导致讲课失败后,曾经自以为留心新学问、新艺术而看不起黄三之流的高老夫子,思想上马上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高老夫子回到自家的房里许久之后,有时全身还骤外一热,又无端的愤怒,终于觉得学堂确也要闹坏风气,不如停闭的好,尤其是女学堂,------有什么意思呢,喜欢虚荣罢了~”,“女学堂真不知要闹到什么样子,自己又何苦去和她们为伍呢,”最后,我们的高老夫子终于又恢复了其“老杆”的本性,在麻将桌上“世风也终究觉得好了起来”。其本质真是“苟安则喜,苟惊则慌”的俗人。 四铭和高尔础身上这种极端丑陋的负面人格正是封建文化的长期压抑、新思潮的强烈冲击所致,他们表面是在宣称维护社会道德,而实际上他们的灵魂已经完全腐朽,是封建道德的卫道士,是不学无术的文人垃圾、文人败类。 四、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在酒楼上》的吕维甫,曾经是接受过新教育,到城隍庙里去拨神像的胡子,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虽然激进然而进步而可爱的知识青年。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他逐渐向旧的势力低头和妥协了,变成了一个迂缓的教“子日诗云”之类误人子弟、无意中成为封建旧势力帮凶的落荒者。到了中年,已经曾经受过民主和科学教育的他,为了敷衍母亲,竟不辞辛劳回到故乡给已死多年的小兄弟迁葬,并且在看到旧坟中没有任何遗迹时,还是让工人把原尸体所在处的泥土装到棺材中下葬。他就是这样做些“等于什么事也没有作”的事。吕纬甫的变化除了他本身的原因外,社会客观条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作品写到吕纬甫虽然消沉,仍然清醒,“深知道自己之讨厌,连自己也讨厌”,这说明他内心的痛苦和矛盾。作者写了他回故乡时做的另一件事,特意买了剪绒花送给过去为想花戴而挨了父亲打骂的顺姑;顺姑已病死了,他只好托人把花送给顺姑的妹妹。过去有的评论者对这一细节持否定态度,把它和迁葬一样看作说明吕经纬什么事也没有作。其实,透过这一细节可以看到作者对吕纬甫的肯定,即说明他昔日的同情心尚未泯灭,更重要的是暗示读者,知识分子的吕纬甫和贫女顺姑的命运实际上相去无几,不同者是一个被打扫出了这个世界,一个则还在苟延残喘,在这个世界里痛苦地挣扎着活下去。吕纬甫一些看来显得颓唐的话,表现了对现实的不平和不满。“你看我们那时候想的事可有一件如意,”这句话往往被人忽略,其实它不仅是了解吕纬甫思想性格的重要线索,也是作品主题思想的核心——作者是要通过吕纬甫的生活变化,对黑暗社会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抨击。 《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都是20年代初期具有某种程度的民主思想的知识青年。他们互相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大胆地追求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并且不顾强大的封建势力和世俗偏见,勇敢地冲出封建家庭的樊篱,走到了一起。 女主人公子君原本是一个为了争取婚姻自主而蔑视一切世俗观念的人,但与 涓生同居后,她不再读书,不再思考,整日不是沉浸在对两人过去相恋情景的回忆中,就是忙于操持家务,或者为小油鸡而“和小官太太暗斗”。生活使他变得日渐空虚、庸俗。男主人公涓生原本不仅是一个能够追求新思想的青年知识分子,而且还是新思想的传播者,他曾以自己的觉醒唤起了子君的觉醒,并且把纯真热烈的爱情奉献给了子君。但是,在与子君度过了最初的一段“安宁和幸福”的生活后,他不再满足现有的爱情生活。他意识到,他与子君的爱情应“时时更新,生长,创造”,否则,“安宁和幸福是要凝固的”。但是,他们的爱情怎样才能更新、生长、创造,他们新的生活道路到底在哪里,这一切,他自己也并不很清楚。当局长一纸公文断绝了他的生计后,他最初还是做了多种努力,力图通过个人奋斗,改变处境。当这一切努力失败后,他竟错误地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子君,认为:“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现在忍受着这生活压迫的苦痛,大半倒是为了她”,最后终于提出了和子君分手。涓生和子君这对曾经热恋、相爱,并大胆地走到一起的青年男女,最后以悲剧结束了他们的爱情生活。那么,造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他们的爱情缺乏深厚的基础和更高的目标。由于两位主人公的奋斗目标仅仅是“个性解放”、“恋爱自由”,因此,他们一旦走到了一起,也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20年代前后曾经召唤过许多青年冲破封建罗网,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鲁迅没有一味地盲目讴歌当时盛行的这些观点,而是让人们从涓生与子君这对恋人的悲剧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中,去思索当时这些流行的思想的局限性。子君与涓生靠着这些思想的鼓舞,勇敢地抗争封建势力的重压,特别是子君,当她勇于追求自由恋爱时,曾发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的宣言,表达了她为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主、人格独立而无所畏惧的精神。然而,正是由于子君把获得爱情、婚姻自主,当作了自己奋斗的终极目标,把与涓生的爱和小家庭的生活,当作了新生活的全部内容,因此,当她婚后实现了这些目标时,她也就无所追求了,人变得空虚、停滞,情趣变得越来越庸俗,视野变得越来越狭小。也正因此,她和涓生之间的裂痕也就越来越大。另外,由于子君还是一个“爱情之上”者,因此,当涓生宣布不爱她的时候,她的精神也就由此完全崩溃了。与子君比,涓生尽管对爱情比较冷静,懂得“爱情必须时时更新”;但由于他最终不知道该怎样更新,因此,在对待爱情、对待生活上,他与子君有着同样的盲目性。正是这种盲目性导致他们失去了奋斗 方向,最终使爱情枯萎。作者通过对男女主人公悲剧的再现,揭示出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以及“爱情至上”等当时十分流行的思想的局限性。在作者看来,尽管这些思想在反封建斗争中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们有可能成为青年反封建的精神支柱,但绝不能引导人们获得长久的幸福,取得真正的解放,这也正是《伤逝》比当时同类题材作品思想深刻的地方。其次,黑暗社会的重压。涓生和子君虽然依靠“个性解放”等思想,一时冲破了封建家庭的樊篱,但由于整个社会并没有因此改变,黑暗的社会是决不允许有这种叛逆者存在的。因此,他们婚后,社会对他们的打击、摧残始终没有停止。从根本上说,子君和涓生的悲剧在于他们不懂得个人的解放必须从属于社会的解放。 无论是吕纬甫、还是涓生和子君,他们都具有现代的意识、进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过为自己理想而奋斗的辉煌历史,但他们的反抗几乎都以失败而告终。作者对黑暗的社会、残酷的封建势力摧残青年的罪行予以了猛烈的抨击。 一代宗师鲁迅,他最了解知识分子,既知道他们的长处,也知道他们的短处,既看到他们的不足,又看到他们的苦难。在鲁迅看来,知识分子也和劳动人民一样,不是花鸟,有很多痛苦。从孔乙己到子君,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鲁迅先生通过对这三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刻画,在表达深切同情的同时,更多的是批判造成他们不幸的病态社会。 参考资料 1、《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主编:唐弢 人民文学出版社; 3、《中国新文学》主编:傅子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作家谈创作》主编: 路得庆 花城出版社; 5、《作家文化场论稿》 冒键 黄毓任 新疆大学出版社。 6、《中国现代文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7、《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吴宏聪、范佰群,武汉大学出版社。
本文档为【[定稿]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31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4KB
软件:Word
页数:9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0-12
浏览量: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