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word】 近20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及速效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

【word】 近20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及速效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

举报
开通vip

【word】 近20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及速效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word】 近20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及速效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 近20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及速效 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 江苏农业科学2007年第6期—.-.——287—.-.—— 近2O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 及速效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 王绪奎,张林钱,芮雯奕,黄山.,黄爱军,张卫建 (1.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5;2.江西省永丰县农业局,江西永丰331500; 3.江苏省农林厅土肥站,江苏南京210036) 摘要:阐明长期耕作下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动态特征及消长趋...

【word】 近20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及速效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
【word】 近20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及速效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 近20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及速效 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 江苏农业科学2007年第6期—.-.——287—.-.—— 近2O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 及速效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 王绪奎,张林钱,芮雯奕,黄山.,黄爱军,张卫建 (1.南京农业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5;2.江西省永丰县农业局,江西永丰331500; 3.江苏省农林厅土肥站,江苏南京210036) 摘要:阐明长期耕作下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动态特征及消长趋势,不仅可为我国固碳减排的国际环境谈判提 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沃土:程和地力培育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径.本试验以我 国典型的稻麦两熟稻作模式为研究对象,借助田间长期定位监测资料,分析了1985,2004年间江苏省环太湖稻 田土壤碳氮及速效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结果发现近2O年该区稻田土壤碳,氮含量呈递增趋势,与1985年相比 分别提高了8.85%和10.23%(P<0,05);土壤速效磷也呈递增趋势,但土壤速效钾呈递减趋势,与1985年相比 速效磷含量增长了50.66%(P<0.05),速效钾含量下降了 11.82%(P<0.05).结果还显示该地区稻田近十年 土壤碳氮的递增幅度呈递减趋势并趋于稳定,两者的区域差异(变异系数)也稳步下降并保持在20%和19%左 右.上述结果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该区稻田已经出现土壤碳饱和现象,要进一步提高土壤增碳保氮效应,必须进行种植模式与技 术的突破,以打破目前的碳饱和平衡状态.同时在土壤质量培育过程中,要注意土壤钾素的投入,采用保护性农 作技术体系,走增碳保氮稳磷补钾技术之路. 关键词:长期试验;稻田;土壤碳氮;碳固定;动态特征;全球变化 中图分类号:SI5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07)06—0287—06 阐明长期耕作下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动态特征及 消长趋势,不仅可为我国固碳减排的国际环境谈判 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沃 土工程和地力培育计划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途 径J.陆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别是大气 碳及地上植被碳的2,3倍,土壤有机碳库的微小变 化将对未来大气CO,浓度起着关键调控效应. 众多研究已经发现,依靠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生物固 碳是减缓大气CO,浓度上升的最现实技术途径, 收稿日期:2007—09—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571094);教育部新世纪优秀 人才资助计划(编号:NCET一05—0492);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编 号:B200608);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编号:2006BAD15B02). 作者简介:王绪奎(1967一),男,山东曹县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 耕地质量监测与管理方面的研究.Tel:(025)84399003. 但同时也发现未来气候及大气组分背景下陆地生态 系统对大气CO,浓度调控的长期效应将取决于土 壤养分及水分状况,尤其是土壤氮水平J.农田生 态系统是受人类干扰最重的陆地生态系统,其土壤 碳氮水平直接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且调控空间大,农 田土壤碳氮含量动态特征及相关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正日益受到学 术界的广泛关注.另外,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总 氮含量也是土壤质量与肥力的关键指标,直接关系 到耕地生产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粮食安全.阐明 长期耕作下农田土壤碳氮的变化特征,有利于揭示 土壤质量演变机制,明确耕地生产力培育的技术途 径’”.因此,探明农田土壤碳氮及相关养分的演 变特征,对挖掘农田土壤固碳潜力,提高耕地粮食生 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意义和技术指导价值. 国内外在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动态特征方面已经 (上接第286页) 理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主动寻求与相关 省(市)合作;对于申报用来生产种子的外来基础种 子,应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提供产地的质量检验证明或参加江苏省 的南鉴.四是更加严格地按照规定开展基础种子确 认工作,并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企业自觉地支持基 础种子备案确认工作.五是扩大需备案确认的基础 种子范围.近两年来,江苏省种子站主要是对江苏 省生产上应用面积较大的常规稻麦的基础种子进行 确认,对于在江苏省生产面积较大的主要农作物杂 交水稻亲本种子,常规棉花基础种子,杂交棉花亲本 种子,油菜基础种子以及非主要农作物如大麦等基 础种子尚没有进行,建议在时机成熟时,逐步开展这 些作物的基础种子备案确认工作. ....—— 288....——江苏农业科学2007年第6期 有非常丰富的知识积累,不过这些研究多集中在旱 作土壤,对我国多熟种植为特色的稻田土壤碳氮动 态特征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不少研究证明 长期耕作下农田土壤碳氮含量趋向下降趋势,尤其 是单一施用化学肥料情况下趋向更明显,因为化肥 施用及土壤耕作促进了土壤有机碳氮矿化.一般情 况下自然土地转化为农田后,其土壤有机碳氮逐步 呈现下降趋势J.但也有许多研究发现,长期施用 化肥下农田土壤碳氮呈现递增趋势,尤其是保护性 耕作措施下其土壤有机碳氮水平甚至超过开垦前的 水平?.这主要是化肥的施用提高了作物生物量 积累,进而逐步增加了作物向土壤的有机物料的输 入.众多研究已经表明,与旱地相比,以多熟种植为 特色的我国稻田土壤更具固碳保氮潜力.然而, 由于以往对土壤碳氮分析的侧重点不同,对历史资 料及长期定位试验数据的挖掘不足,目前对稻田土 壤碳氮含量变化尤其是长期动态特征的认识仍不十 分清楚,严重影响了稻田土壤固碳保氮潜力的实现 及稻田生物固碳技术的创新.为此,本试验以我国 经济最为发达,种植制度基本成型的江苏省环太湖 稻田土壤为实例,借助该区近20年稻田土壤质量长 期定位监测数据,来探讨经济发展及种植制度演变 过程下稻田土壤碳氮及速效磷钾含量的长期动态特 征,为南方稻田土壤固碳减排和地力培育提供理论 依据和技术途径.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域 江苏省环太湖稻区包括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地 区,常年稻作面积30万hm以上.水稻单产水平 高,一般为550,600kg/667m.稻田耕作制度以水 旱轮作为主,种植制度以稻一麦与稻一油两熟为主 体模式,同时兼有稻一菜,稻一绿肥,稻一休闲等模 式.该区经济发展迅速,自实行农田联产承包责任 制以来,农田生产管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其稻作技术 发展趋势和方向在我国南方稻区具有非常好的代表 意义.目前该区稻作体系基本成型,稻田生态系统 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阶段.由此,研究该 区稻田土壤碳氮含量的长期动态特征,不仅有利于 阐明该区稻作体系的固碳减排效应及土壤质量培养 技术途径,而且对我国其他类似稻作区的生态环境 效应综合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及稻田沃土工程具有很好的理论参考 和技术指导意义. 1.2数据来源及取样分析方法 数据来自江苏省土壤肥力长期定位监测资料. 江苏省环太湖稻区共设有l7个监测点,它们分别是 宜兴南漕(黄泥土),宜兴官林(黄泥土),宜兴宜丰 (乌泥土),宜兴万石(白土),常熟大义(黄泥土), 常熟莫城(乌黄泥土),吴江铜罗(青紫泥土),太仓 直塘(黄泥土),张家港鹿苑(黄泥土),江阴桐岐(乌 栅土),锡山长安(黄泥白土),丹阳里庄(黄泥土), 溧阳古渎(乌泥土),苏州吴县(黄泥土),武进运村 (白土),张家港合兴(黄沙土)和溧阳新昌(板浆 土).监测起始时间为1985年,本试验数据截止至 2004年. 土壤样品在每年的l0月底,11月初按照”S”方 法钻取.除去作物活体残留物后,土壤样品进行自 然风干,然后通过2mm筛目筛后,将土样研磨,分 别测定土样有机碳,总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 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含量分别采用重铬酸钾氧化一 外加热法和浓硫酸消煮凯氏定氮法测定,土壤速效 磷含量采用Olsen法测定,土壤速效钾含量采用乙 酸铵浸提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用每个监测点每年每个土壤指标所有样本测试 值的平均值组成本试验数据库.在数据分析中,近 20年动态特征分析是利用每年每个指标所有监测 点的平均值,各指标的区域差异动态分析是利用每 年各监测点间的变异系数,五年间差异比较分析是 利用各指标每五年所有监测点的平均值.数据初步 分析采用Excel2000软件,相关统计分析应用SPSS 10.0系统,并用LSD方法进行各指标五年间平均值 的差异显着性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有机碳及总氮含量动 态特征 近20年来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有机碳和总 氮含量基本呈递增趋势(图1),但两者的递增幅度 和持续递增时间不同.土壤有机碳在近20年中一 直呈稳步递增趋势,1995年达到最高值(15.84 g/),之后其递增趋势出现减缓.土壤总氮含量从 1985年至1996年呈现稳步递增趋势,1996年为最 高(1.82g/kg),但之后出现缓慢下降趋势,但平均 值仍高于1985年的水平. 将各年的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进行5年平均 处理,结果(图2a,图2b)显示各年段间两者均存在 王绪奎等:近20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及速效磷钾含量的动 态特征一289一 一 鬟,一 衄I 缸 毽 蠹 繇 年份 图1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有机碳 和总氮含量动态特征 2.5一 ‘0 簇 1?0登 显着差异(P<0.05).在1985,1994年间,土壤有 机碳和总氮含量呈现同步增长趋势,1990,1994年 期间两者分别平均比1985,1989年期间增加了 1985—1990,1995—2000— 1989199419992004 5.88%(P<0.05)和9.94%(P<0.05);之后递增 幅度下降,在1995,1999年期间土壤有机碳与总氮 含量分别平均比1990,1994年期间递增2.78%(P <0.05)和2.35%(P<0.05);最近5年土壤有机碳 与总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2000,2004年期间有 机碳含量仍比1995,1999年期间略增(0.66%), 而土壤总氮含量却下降了2.47%(P<0.05).土壤 有机碳含量在2000,2004年间达到最高,5年平均 值为15.45kg;土壤总氮含量在1995,2000年间 最高,5年平均值为1.71kg. 1985—1990—1995—2000— 1989l994199920O4 年份年份 图21985—2004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每5年问土壤有机碳,总氮,速 效钾和速效磷含量的差异 2.2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有机碳及总氮含量区 域差异及碳氮比的动态特征 土壤有机碳和总氮每年各监测点间的差异,即 每年的变异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碳氮的 区域差异.分析结果(图3)显示,近20年来江苏省 环太湖稻田土壤碳含量变异系数呈现递减趋势,从 1985年的23.44%下降至2004年的20.33%左右, 说明总体来看环太湖地区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区 域差异在逐步缩小.同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系 数在不同的时段也存在差异,在1985,1989年间, 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呈现递增趋势,由23.44% 上升至26.25%;之后稳步下降,下降至2004年的 20.33%左右;虽然这期间有小幅升高,但已基本稳 定在20%左右.由变异系数的动态特征来看,土壤 有机碳区域差异比较大的时段是1985,1994年,变 异系数的平均值达到23.83%;之后土壤有机碳含 量的区域差异显着下降,1995,2004年间其变异系 数平均值仅为20.68%.土壤有机碳增长趋势逐步 减缓并趋稳定,变异系数也趋向稳定,表明江苏环太 湖稻田土壤有机碳呈现出了饱和平衡状态. 土壤总氮含量的变异系数显着小于土壤有机碳 含量的变异系数,近20年来两者的平均值分别为 20.45%和22.25%,且与土壤有机碳变异系数的动 态特征有所不同(图3).土壤总氮含量变异系数先 ?????加m 一目一嘲姐取蝌群 H 一一嘲姐髅嚣群刊 086420 11l11 一?/8一嘲姐腻蹲群 ---—— 290...——江苏农业科学2007年第6期 及碳氮比的动态特征 显着上升再快速下降,由起始年1985年的18.12%上 升至1991年的24.82%,然后又在2OO4年回落至 18.92%左右;土壤总氮含量的变异系数在起始年与截 止年间差异不显着,现已基本稳定在19%左右.在 1987,1996年间,土壤总氮含量的区域差异最大,其变 异系数平均值达到22.20%;其后区域差异回到起始水 平,在1997,2004年间平均为18.94%(图3). 土壤总氮含量中有90%以上是以有机氮形式 存在土壤中,土壤碳氮循环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而 土壤碳氮比则是反映土壤碳氮耦合特征的理想指标 之一.本试验结果(图3)显示,近20年来江苏省环 太湖稻田土壤碳氮比呈现先轻微下降,然后缓慢提 高的趋势;由1985年的9.44下降至1996年的 8.45,然后在2004年回升至9.33水平,变化幅度显 着小于土壤碳氮含量的变化. 2.3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有效磷钾含量动态 特征 与土壤碳氮含量动态特征相比,土壤速效磷钾 含量的年度变异更为明显(图4).近2O年来江苏 省环太湖稻田土壤速效磷含量呈现递增趋势,由 1985年的5.34mg/kg上升至2Oo4年的8.O5 mg/kg,最高值出现在1999年(1O.84mg/kg).土 壤速效钾含量则不同,尽管近2O年期间有所增减, 但总体趋势是递减,由1985年的76.11mg/kg下降 至2004年的67.11mg/kg,最高值出现在1991年 (86.16mg/kg).同样,将各年的土壤速效磷钾含 量的监测值进行5年平均处理,结果(图2c,图2d) 表明各年段间两者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每 ,, 善 篓 蔷年份 图4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速效钾 和速效磷含量的动态特征 15一 5 .篓 餐 5年期问土壤速效钾含量除1990,1994年期问比 1985,1989年期间略有递增外,其余均呈现逐步下 降趋势,其中2000,2004年期间比1985,1989年 期间下降了5.53%(P<0.05).而土壤速效磷含量 除2000,2004年期间比1995,1999年期问略有下 降外,其余阶段均呈现递增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 在1990,1994年与1995,1999年两个时段的平均 值分别为8.42mg/kg和9.92mg/kg,分别比1985 , 1989年期间高16.38%和37.1O%(P<0.05). 3讨论 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递增趋 势(图1),表明近2O年来该区农田生态系统起到了 很好的固碳效应,是大气CO的一个碳库.农田土 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其可能机制是投入土壤中的有 机物质增加或是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减慢,或者两 者兼有.许多研究已经表明,通过改善农田管理技 术或合理增加作物生产投入可以显着提高作物产量 以及总生物量,从而通过作物根系或残茬(如秸秆) 来提高对土壤的有机物料投入,可以显着提高土壤 有机碳水平?.而且大量试验也发现,保护性耕作 措施(如秸秆还田,多熟种植,少免耕,施用有机肥 等)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和减缓其分解,进 而显着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近2O年来,江 苏省环太湖稻田作物生产力明显提高,水稻单产由 1985年的450kg/667m提高到目前的550,600 kg/667m,尤其是在1985,1995年间,单产递增幅 度更高.同时,近2O年来以少免耕为主体的稻田保 护性耕作技术在该区得到迅速推广,少免耕在2O世 纪9O年代中期已经得到普遍应用?.这两者的综 合效应正好解释了该区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递 增之趋势,同时也饵释了为什么土壤有机碳在1985 , 1995年间增长迅速,之后增长缓慢(图1,图2a). 因为在1995年之前,该区作物生产力提高显着,而 且土壤少免耕也已基本成型,所以1995年之前土壤 碳含量递增明显,之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长缓慢并 逐步稳定,呈现碳饱和平衡状态(图1,图2a),进一 步提高土壤碳水平的难度增加. 该区土壤有机碳的变异系数显着递减并逐步稳 定在20%左右(图3),说明区域间土壤有机碳含量 差异已经基本稳定,这进一步证明了土壤有机碳已 经出现饱和平衡.国外不少研究已经发现,陆地生 态系统土壤存在碳饱和平衡现象,其平衡点主要受 王绪奎等:近20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及速效磷钾含量的动 态特征一291一 土壤特性和环境干扰控制?驯.同一土壤系统因 环境干扰的改变,土壤碳水平将从一个平衡点转向 另一个平衡点.例如用地方式的改变,森林转变为 草地,草地再转变为农田,各自的土壤碳平衡点不一 致,碳饱和水平也不同.就农田生态系统而言,其土 壤碳饱和平衡点主要受土壤质地和农田管理措施的 调控.其中由土壤质地控制的碳饱和平衡一般比较 难以人为打破,但由农田管理措施控制的碳饱和平 衡却能通过调整技术措施来突破.因此,当农田管 理措施达到最优后,土壤出现的碳饱和主要是土壤 特性决定的.江苏省环太湖稻作区经济发达,农田 管理技术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近20年来该 区农业生产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现有的种植模 式下全区各地的农田管理措施已经基本达到优化水 平.因此,因农田管理而导致的土壤有机碳差异已 基本消除,该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系数显着降低 并逐步稳定在20%左右(图3),同样土壤有机碳含 量的变异系数也基本稳定在类似的水平(19%). 这剩余的20%左右的区域差异,基本反映了该区因 土壤类型不同而引起的土壤碳氮水平的区域差异. 可见,近年来该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缓慢增长及 变异系数显着降低并基本稳定,表明在现有种植模 式下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已经出现碳饱和平衡. 在目前的种植模式下通过现有农田管理措施的改善 来增加土壤固碳效应的空间已经很小,稻田土壤进 一 步固碳的潜力有限.要打破这种饱和平衡状态, 必须针对现有的技术模式,进行种植系统的调整,实 现农田管理技术体系的创新突破.例如调整种植结 构,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扩大油菜种植比例,减少冬 闲比重,提高秸秆还田等是进一步提高该区稻田土 壤固碳潜力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从而建立稻田土 壤碳的新平衡. 该地区在土壤有机碳含量增长的同时,土壤总 氮含量也呈现显着递增趋势(图1,图2b).这说明 土壤固碳不仅可以减缓大气CO浓度的升高,而且 存在显着的保氮效应,降低土壤氮流失,提高土壤生 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事实上土壤碳氮存在非常稳 定的比例关系,近20年来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 壤碳氮比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水平(图3),进一步 证明了这一事实.随着该区人地矛盾的进一步突 出,在确保稻田高产更高产的同时,如何实现氮肥的 高效利用,是中长期内该区种植业发展的重要科学 命题与技术难题.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途径之一, 就是如何提高土壤对氮素的保持能力和周转能力. 因此,打破该区现有的种植模式,通过建立新型的农 田管理技术体系,以进一步挖掘稻田固碳潜力,不仅 可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固碳减排,而且可以提高氮 素利用效率,确保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与土壤长期质量指标有机碳,总氮含量相比,该 地区短期质量指标速效磷钾含量的变化更为显着 (图4).这主要是因为速效磷钾更容易受经常性的 农田管理措施影响,因此,在土壤质量评价中应注意 短期质量指标诸如土壤速效磷钾含量等不足.同 时,本试验数据还显示,近20年来江苏省环太湖稻 田土壤速效磷含量呈现显着递增趋势,而土壤速效 钾含量却呈现下降趋势(图4,图2e,图2d).土壤 速效磷含量的递增主要是由于磷是典型的沉积型循 环,施入农田中的磷很多被土壤吸附固定,而被植株 带走的磷相对较少.同时,该区稻田以水旱轮作模 式为主,有利于土壤吸附的磷释放出来,所以速效磷 呈现递增趋势.而钾的移动性非常强,同时钾在作 物体内含量较高,尤其是作物秸秆中含量丰富.作 者的生产调研发现,近20年来江苏省环太湖稻田作 物单产递增显着,而秸秆还田量不足40%,大量的 钾素随同秸秆带出稻田系统之外.尽管该地区历年 来氮肥的施用量在大幅度上升,但钾素施用量并未 得到同步增长,因此一边是损失量增加,一边是补给 量不变甚至减少,从而导致速效钾呈现递减趋势,造 成土壤缺钾.该地区土壤碳氮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 表明,在今后的土壤质量培育过程中,在增碳保氮的 同时,要注意补钾,实现土壤钾素输入输出的平衡. 4主要结论 至今,我们对稻田土壤碳氮变化特征的认识尚 不十分清楚,严重影响了我们对稻作固碳减排效应 的正确评价,影响了稻田土壤固碳潜力挖掘和土壤 质量培育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借助长期定位监测数 据,分析农田土壤碳氮特征,对揭示土壤碳氮变化机 制,明确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作用突出.本试验研究 发现,近20年来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表现出明显 的固碳保氮效应,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得到了显 着提高.但同时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土壤有机 碳含量增长趋势已经减缓,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的变 异系数也基本稳定在20%左右.这些现象表明在 现有的种植模式下,该区稻田土壤的进一步固碳保 氮潜力有限.因此,要进一步发挥该区稻田土壤的 .--—— 292?-——江苏农业科学2007年第6期 固碳保氮能力以实现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健康的双 赢,必须在种植模式和生产技术上有新的突破,以打 破现有的土壤碳饱和平衡状态,建立新的土壤碳氮 平衡点.目前正在推广示范的保护性农作技术体 系,例如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在保持现有的双熟制的 基础上,冬闲田增加绿肥种植比重,冬春作物增加油 菜比重是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同时,在保持现有 的少免耕基础上,加大秸秆还田比重来提高土壤有 机物的输入量,也将进一步提高土壤碳水平. 另外,我们的研究还发现,尽管该区土壤氮肥施 用量仍处于不断提高阶段,但近5年来该区土壤总 氮含量并没有得到同步增长,甚至出现了小幅下降, 而且各区域间的变异系数也基本稳定在19%左右. 这表明该区土壤氮素的保持能力已经达到了较高水 平,进一步提高氮素输入,可能加重氮素的流失.考 虑到土壤碳氮存在比较稳定的比例关系,在增强土 壤保氮技术选择上应该侧重如何增强土壤固碳能 力,进一步提高土壤的碳水平,实现增碳保氮.同 时,我们的研究还发现近20年来该区土壤速效磷含 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而土壤速效钾含量却逐步下 降,表明土壤的钾平衡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失衡.所 以,在今后的沃土工程和土壤质量培育过程中,该区 要注意增碳保氮稳磷补钾,通过技术创新突破土壤 固碳限制,采用保护性农作技术,进一步挖掘稻田土 壤固碳潜力. 参考文献 11]潘根兴,赵其国,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 粮食安全[J].地球科学进展,2005.20(4):384—393. [2]郑建初,芮雯奕,冯金侠,等.南方水田土壤有机碳动态研究的重 要意义及其前沿领域[J],农业环境科学,2006,25:334— 338. [3]曾希柏,黄雪夏,刘子刚,等.种植年限对三江平原农田土壤剖面 性质及碳,氮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6):1186 — 1195. [4]OlesenJE,BindiM.ConsequencesofclimatechangeforEumpe~ aculturalproductivity,landuseandpolicy[J].EuropeanJournal ofAgronomy,2002,16(4):239—262. [5]SchlesingerWH.Biogeochemistry:AnAnalysisofGlobalChange [M].AcademicPress,SanDiego,California,USA.,1996. [6】SchlmelDS,HousejI,HibbardKA,eta1.Recentpatternsand mechanismsofcarbonexchangebyterrestrialecosystems[J].?- ture,2001,414:169—172. [7]SchragDP.PreparingtoCaptureCarbon[J].Science,2007,315: 812—813. [8]HuS,ChapinFSIII,FirestoneMK,eta1.Nitrogenlimitationofmi- crobialdecompositioninagrasslandunderelevatedCO2[J].Na- ture,2001,409:188—191. [9]SixJ,ConantRT,PaulEA,eta1.Stabilizationmechanismsofsoil organicmatter:ImplicationsforC—saturationofsoilsfJ].Plantand Soil,2002,241:155—176. [1O]刘恩科,赵秉强,李秀英,等.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变化及细菌群落16SrDNAV3片段PCR产物的DGGE分析 [J].生态,2007,27(3):1079—1085. [11]潘根兴,周萍,张旭辉,等.不同施肥对水稻土作物碳同化与 土壤碳固定的影响——以太湖地区黄泥土肥料长期试验为例 [J].生态,2006,26(11):3704—3710. [12]徐阳春,沈其荣,冉炜.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 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J].土壤,2002,39(1):89—96. [13]徐明岗,于荣,孙小凤,等.长期施肥对我国典型土壤活性有 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2006, 12(4):459—465. [14]潘根兴,李恋卿,张旭辉,等.中国土壤有机碳库量与农业土壤 碳固定动态的若干问题[J],地球科学进展,2003,18(4):609 — 218. [15]许泉,芮雯奕,何航,等.不同利用方式下中国农田土壤有 机碳密度特征及区域差异[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2): 2505—2510. [16]李海波,韩晓增,王风,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研 究进展[J].土壤通报,2007,38(2):384—388. [17]RosenzweigC,HillelD.Soilsandglobalclimatechange:challen- gesandopportunities[J].SoilScience,2000,165(1):47—56. [18]芮雯奕,周博,张卫建,长江三角洲水田保护性耕作制度的碳 收集效应估算[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15(2):207— 2l2, [19]KuzyakovY,DomanskiG.Carboninputfromplantsintothesoil. Review[J].PlantNutrientandSoilScience,2000,163:421—431, [20]MartensDA,EmmerichW,JeanET,eta1.Atmosphericcarbon mitigationpotentialofag,iculturalmanagementinthesouthwestern USA[J],SoilandTillageResearch,2005,83(1):95—119. [21]TilmanD,CassmanKG,MatsonPA,eta1.Agriculturalsustain- abilityandintensiveproductionpractices[J].Nature,2000,418: 671—677. [22]MartensDA,ReedyTR,LewiDT.Soilorganiccarboncontentand compositionof130一yearcrop,pastureandforestland—useman- agements[J].GlobalChangeBiology,2004,10:65—78. [23]SchrothG,D’AngeloSA,TeixeiraWG,eta1.Conversionof$eo. ondaryforestintoagroforestryandmonocuhureplantationsinAma— zonia:consequencesforbiomasslitterandsoilcarbonstocksafter7 years[J].ForestEcologyandManagement,2002,163(1—3):131 , l5O. [24]许泉,芮雯奕,刘家龙,等.我国农田土壤碳氮耦合特征的区 域差异[J].生态与农村环境,2006,22(3):57—6O.
本文档为【【word】 近20年江苏省环太湖稻田土壤碳氮及速效磷钾含量的动态特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113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9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29
浏览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