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彩]梁衡

[精彩]梁衡

举报
开通vip

[精彩]梁衡[精彩]梁衡 梁衡 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人物简介 梁衡,山西霍山人,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

[精彩]梁衡
[精彩]梁衡 梁衡 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 人物简介 梁衡,山西霍山人,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章回体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 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有关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 梁衡作品 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 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红色经典》《名山大川感思录》《人杰鬼雄》《当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库——梁衡卷》《人人皆可为国王》等.学术论文集:《为文之道》《壶口瀑布》《梁衡理科文集》《继承与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有《晋祠》《夏》《觅渡、觅渡、渡何处,》《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选中等学校课本,另《梁衡理性散文》中的《壶口瀑布》被选入上海初一第一学期课文。 编辑本段作品入选 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 征文优秀奖。有三篇散文《晋词》、《觅渡,觅渡,渡河处》和《夏感》入选冀教版中学教材第13课,近年《海思》也被选入鄂教版语文中学教材。他的《青山不老》已被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6课,《跨越百年的美丽》被选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8课 梁 衡:努力做成功的记者 每一个记者都想成为名记者,这倒不全是为了虚名,因为“名”代表着你的成就。一个有成就的名记者大约要符合以下四条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1.有一篇或数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代表作;2.熟悉某一领域的报道并有权威性,所谓资深记者;3.有一定的新闻理论修养或其他相关的理论修养;4.有一本以上的专著。 这四条标准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包括第一、二条,你在实践方面要比别人突出,就是说要多写稿,写好稿。而记者工作是一种被动的采集作业,好题材经常是可遇不可求,所以记者的成名并不完全公平。因此,衡量一个记者 的业务实践水平要有两本账,一是有无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的好稿、名稿;二是在某个报道领域有无持续的影响。你可能一锄头挖出个金娃娃,有一篇好稿,但再无下文,名不持久,还不算名记者。你应该是既有一两篇好稿、名稿,同时在某一领域又常有好稿。既是一棵大树,但又不是一棵孤树,还得拥有一片树林。这样一个记者的实践才丰满、扎实。 第二层,即第二条,是理论层面。一个人如果只停留在实践层面,只是重复,熟练、多快而已,并不能创新。真正能突破、创新、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必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了理论思维,能够自觉地总结自己,借鉴别人,规划未来。他是按航线行船,按规律办事,他的成名不是偶然碰巧,而是水到渠成,能成名更能守其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记者工作,稿件背后要有深厚的新闻传播、写作等理论做支撑,当然最好还应有一点文学、哲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修养。参加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法比赛,你可以以草书、行书参赛,但还得附一幅楷书,就是看看你的基本功,避免借“花活”偶然得奖。名记者是对一个记者实践成绩的肯定,但这里也包括支持他的实践业绩的理论。这可以通过他的言论、文章、谈话、作品来考察。 第三层意思,指创新层面,即第四条,标志是有一本专著。时下记者编书成风,许多人将自己多年发表的稿件汇集成一书出版,这作为纪念性文集可以,作为著作则没有意义。新闻是信息,大部分只起即时作用,过时作废,将作废的文字集成书,就像把你小学、中学的作业本集成书,除了自我安慰和纪念没有别的意义。许多记者、通讯员自报成绩,说自己多少年发表了多少万字,这不足评,就像你给人说我多少年来吃了多少顿饭,吃饭多并不就是光荣。饭的作用是转化为人的其他创造,如运动员夺了金牌,思想家有了新思路,艺术家有了新作品。像吃饭一样的每日采写播报等新闻实践,应该转化为一个名记者某一方面的创新成果。这可以是一次采访的作品,一种理论的思考,某一方面的研究等等。而作为文字工作者,这种研究常表现为结晶成一本书。书就是他的名片。但这书要符合两个条件:一、和记 者工作有关,是在记者生涯中产生的作品;二、不是过时新闻报道的汇集,是一个记者实践积累之后的创新,它超越信息层面而进入知识、思想、或审美层面。 一个记者只有尽到了社会责任;从事着丰富的新闻实践,产生了有影响的作品;有较深的理论修养;能将自己的实践和思考结晶为著作,这样他才能称得上是名记者。 我们谈到记者的责任与成功,可知两者是密不可分,互为表里的。责任是社会规定,是你对社会的义务,但又不止于此,它还是你成功的前提。责任尽到头就是成功。尽大责,大成功;尽小责,小成功。责任虽然是硬性规定,约定俗成,但不单是服从安排与执行命令就可以实现,尽责的同时又是修炼的过程,是熟悉把握规律的过程,将军尽卫国之责,必熟军事规律;记者尽传播之责,必熟新闻规律。责任尽到头就是专家学者。当我们背负一种责任而没有完成时,时时有自责的痛苦,就算你不知自责,社会的谴责也会给你压力和痛苦,而当我们完成责任时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和奉献以后的快乐,责任尽到头就是幸福,马克思说的与人幸福自己幸福。记者是社会性劳动,社会工作者,社会活动家,是天赋大责的行业。所以是会得到大成功,能成为大学者,得到大幸福的人 梁 衡:记者的文化责任 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记者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体力量,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记者的传播责任是工作给他的任务;而文化责任则是历史赋予他的使命。记者传播的信息将随时积累为文化,进而沉淀为历史。 传媒人要对文化负责,对历史负责。所以,我们先要弄清新闻在文化中的定位。什么是文化,辞典解释:“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又特指精神财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第三句是我们要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先进文化的构成有四个条件:,、要有超越前人的积累;,、要有对错误或落后的批判;,、要有新的个性的创造;,、要经得起实践检验,能推广普及。即:积累性、批判性、创造性和普及性。明白了这个基本概念,就会发现传媒和记者在文化构成的每个环节中都在起作用。我们平时看似简单的一个传播行为,实际在完成积累、批判(鉴别)、创新(表扬)、推广四个动作。他把分散的、易碎的信息进行积累,去伪存真,筛选出那些最具创造性的个性的东西,一边普及,一边为历史留存。平时千百万读者看到、听到的信息,历史典册中将保留下去的事实、知识,都要经过我们的笔、版面、镜头来过滤,文化责任不可谓不大。 由于文化责任不像传播责任、政治责任那样,因事实的对错、导向的好坏立见效果,在新闻责任方面常被忽视。它是一种潜在的、间接的责任,更要见记者的知识、思想、业务等综合功力。 记者在文化责任方面有这样三点要注意: 1、既然负有筛选、积累、传播的使命,就要给读者以准确的知识以分清对错。因为文字知识、历史知识及各种百科知识缺乏,而稿件错误迭出,似是而非的事在媒体上时有发生。曾有这样一个稿子说大学生到颐和园参加破冰劳动,大标题是:《数千学子竞抖擞,昆明破冰迎风走》。单用昆明是云南省会,“抖擞”不与精神连用,就是抖落、抖动。成了北京的大学生跑到云南的冰面上去打哆嗦。其他诸如电视上的字幕、对白、剧名,也常有差错。还有“赌博、吃喝、跳舞等不正之风”这样不准确的提法等。1994年中国新闻奖评奖,预评时有一稿入围一等奖。其中有一句话:“一个大中型企业”。既是一个,只能大或中。就这一点错,定评时由一等奖降到了二等奖,作 者和报社大呼遗憾。至于有意无意传播错误知识的就更多了。 2、既然负有批判、鉴别的使命,就要给读者以先进的思想,以区分先进与腐朽。新闻虽是在信息层面运作,但却要由思想层面指导。恩格斯说人是猴子变的,但猴子看猴子不如人看猴子更清楚。实践产生理论,但实践不能指导实践,必须靠理论来指导。我们在写稿、编稿时,常要用到思想理论层面的东西来指导新闻业务。如:2002年12月10日我在《人民日报》值夜班,有一条关于岳飞、文天祥不是民族英雄的新闻已经上版,就坚决扣下。这样大的事怎么敢随便表态呢,有的报登了,第二天网上一篇声讨声。这涉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还有一篇稿是讲拥军的。说部队上一位战士在训练中牺牲,留下妻子、孩子。村里一位小伙子看到母子生活困难,就主动上门为婿,年龄比女方还小十多岁。爱情可以超越世俗,但以此来作为拥军典型则不妥当。 3、既然是负有鉴别、扩大、积累的使命,就要区分美丑,给读者以正确的审美观。有些媒体,审美鉴别能力弱,过分强调版面、节目的娱乐化,甚至走向庸俗化。读者对传媒的阅读接受从低到高有,个层次:刺激、休闲娱乐、信息、知识、思想、审美。不同媒体可以各有侧重,但你必须以后三个层次,即较高层次为指导,作判断,就像幼儿、小学教材必须要成年人来编。媒体不能被受众的低层阅读兴趣所牵引。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指出,人有粗野性,要靠艺术这只慈祥的手来拯救。他指出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有两种:较低级的欲望关系与较高级的审美关系。审美对象要靠审美者的主观鉴别力来区分、接受。面对一个裸体模特,三流画家的笔下是一种表现,徐悲鸿又是一种表现。1993年中新社发了一篇《周恩来与张若名》这下不得了,许多小报可找到炒作机会了,转载时纷纷改标题为《周恩来的初恋女友》、《一个与周恩来擦肩而过的女人》。鲁迅当年曾批评一张小报是:“怂动低级趣味者的眼泪。”这里就有一个价值取向。网站上曾轰动一时的木子美现象实质也是个文化责任问题。 政治和文化是新闻的两个最大的外功。对一个记者来说,政治责任是让你不小、不私,高瞻远瞩,光明磊落;文化责任是让你不浅、不俗,学养深厚,敏锐从容。 一个好记者他同时应该是一个政治家、文化人 梁衡:记者的责任与成功 两类劳动,两种成功 我们可以把社会上很多种工种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叫个体性劳动,从事个体劳动的叫个体劳动者。这种劳动的工作目的、出发点重在个人成就,马克思讲,这是一个自己为自己的劳动。一个画家画一幅画,科学家搞科研,甚至像一个企业家把产品推向市场。这类劳动的对象是具体的物,劳动效益是直接的物。还有一类劳动叫社会性劳动,劳动开始的目的就带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性,要为社会完成一定的工作,追求社会的效果和社会成就感,为他人谋福利,马克思讲“为共同的目标而工作”。工作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有生命的人。劳动者的工作效果和最后的利益有间接对应关系。最典型的就是社会工作者、政治家、干部、医生、教师,应该说,记者也属于这类。 两类工作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对社会的责任感不同。古代知识分子中有一句话“达则兼顾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如果有本事,就要把天下顾好,如果没有本事,就顾好自己。首选社会性劳动,没有办法再选个体劳动。 对于一个个体的劳动者,他可以离开社会来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比如一个画家, 可以十年画一幅好画,一个作家,可以十年写一部书。但是,一个社会劳动者离不开社会,记者对于社会的依赖就像画家对笔墨的依赖一样,他先要尽社会责任,才能完成个人成功。你先得为社会做出贡献,然后才能获得个人成功。记者可以成名,可以发光,但是记者的光不是直接的光,不是太阳的光,而是月亮的光,是从太阳反射出来的,你先得捧起一个太阳自己才能发光。 所以说,记者的成功是第二类社会性劳动的成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大家进了这一行,就应该懂得自己在整个社会上的地位。记者除了业有所成以外,在人格上也会有进步。有私心的人当不成记者,他必须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这就是我们研究记者成功之路的一个大前提。 三种责任,政治为大 什么是责任,记者有哪些责任,显然,社会性是责任的本质。所以,我们谈责任的时候总讲到社会责任。记者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传播责任、政治责任、文化责任。 第一,传播责任。 传播信息是记者要承担的一系列责任中最基本的,就像士兵要打仗、农民要种地、工人要做工一样。这里有三条,一是不能漏报新闻,二是不能报假新闻,不能搞职务犯罪,三是要尽量报大的新闻,把工作做到最好。实际上这是记者最应该干的事情。 1、关于不报新闻。这好像有点不可能,你当记者,怎么可能不报新闻呢,但确实存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偷懒、疏忽,不好好采访。更重要的是因为私利,就是有偿播文,最典型的是2002年 查出的新华社山西分社,因为收受了当事人的金元宝,对矿难隐瞒不报。 2、虚假新闻。 发虚假新闻,作者可能是为了上稿,因为新闻受客观事实的限制,不像小说,可以编,为了吸引读者,可能会编得吸引人一点。不管是个体还是团体,只要有私心就会产生这种情况。主要的手法,一个是编文学性虚假新闻,编 故事 滥竽充数故事班主任管理故事5分钟二年级语文看图讲故事传统美德小故事50字120个国学经典故事ppt 。第二类是政治性的假新闻。最典型的是1980年2月吉林日报发的一篇新闻,当年还被评上新闻奖,后来发现是假的,又给撤了。像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新闻史上永远会继续下去。当时是学雷锋,找不到例子,编了一个部队的事,在夜里到银行取200块钱,出来以后挂在自行车手把上,被风吹跑了,满街的人去捡钱,回来以后发现多了一张,原来是一个卖菜的大妈把自己的钱拿出来了。 3、要报大新闻。记者脑子里都有一个报大新闻的概念,这本身就是个问题,新闻行业和别的行业不一样,只要你一进入这个行业,总会有大新闻,只不过很多记者还没有碰到。没有信息就没有新闻,没有事件就没有记者,没有大事件,就没有大记者。凡是大事,上升到政治层面的事,就会产生大的新闻。社会上发生的事情有的可能影响一时,有的影响一地,有的影响一部分,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影响到全国或者是影响时间很长,就会上升到政治层面,我们抓稿子,一般会首选这个问题。 比如2003年的非典,本来是个卫生事件,但是影响面太大,就变成国家大事。2008年的奥运会,本来是个体育事件,因为关系到国家,就变成了大事。包括一些大的事情,比如今年西藏通车,国家对西部边疆的建设,也是大事。这都是记者非常关心、必抢必抓的大事。这种事情在社会上反响最大,也是记者成名的最佳捷径。 现在很多年轻人都说“我不关心政治”,这在个体劳动者中可 以,比如画家画画、音乐家作曲、农民种地,都可以。但是记者不行,记者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和社会上的人,他一笔下去,就会引起读者注意,题目一闪,全国都看,多么小的事情在记者的笔下都会被放大。所以记者必须时刻关心政局,身在政治中又不关心政治,不会使用政治素材,这是不行的。 我曾经做过一个试验,让人统计1949年以来报纸上报道的大事,肯定是政治事件。比如1949年建国,1950年抗美援朝,1958年的大跃进,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1976年打倒四人帮,1978年开十一届三中全会,1997年的香港回归,2001年加入世贸,2005年连战来访。随便选一条线,卫生、文艺、体育,把这个线里最大的事情拿出来,两条线放在一起,轻重马上就能看出来。比如体育新闻,建国以来最大的事情,1956年陈竞开创造举重世界纪录,1959年在世乒赛中容国团拿第一,1960年登上世界最高峰,1971年中美两国进行乒乓球友好比赛,1986年中国女排五连冠,1984年奥运会传来零的突破,1990年11届亚运会在北京开幕,2001年北京获得08年奥运会主办权,2001年10月中国足球队闯入世界杯决赛圈,2002年杨扬获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这两条线,一个是政治线,一个是体育线,轻重没法比。我们记者发稿,要选重量级的。事件的影响,一般是在自己的行业画一个圈,体育在自己的行业画一个圈,文艺在自己的行业画一个圈,而政治对每个行业都有影响,所以它的圈子最大,受众的面最大。 在新闻的传播中,一个是抢新闻,一个是要独具慧眼,看哪条新闻重要,要去挖。比如中美建交,发展到最后,成为一系列中美建交的问题。 容易犯的毛病是什么,年轻记者经常强调客观,强调我的领域不出新闻。我送给大家两句话:记者出门一定要把东西拿回来,不能空手;第二句话是,贝壳虽好看,捡再多也不能打仗。就是要训练自己抓大事的采访意识。 一个记者在完成了传播责任以后,算是基本尽责任了,他是一个信息的传播者,可以打60分。但真正作个好记者,还要完成政治责任和文化责任。 第二,政治责任。 政治责任是我们做新闻工作时,采编、报播等阶段,都要按照政治纪律来办事,这是新闻以外的事情,这条原则不但管新闻,也管其他部门,甚至作家也要被管。毛泽东同志讲过“政治家办报”,以后的几代领导人都这样讲。在工作中,要细分为三种责任来把握: ,、安全责任。听起来好像让人觉得新闻怎么会和国家安全联系在一起,这几年,各国都在谈论和国家利益有关的安全概念,比如能源、粮食安全、信息安全等等。新闻中信息传递的一部分确实涉及到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稳定压倒一切”,没有稳定的前提,什么都没法干。新闻是社会的黏合剂、润滑剂,在国家安全稳定方面负有重要义务,一件事情,报还是不报,报大还是报小,这里都有学问。比如在新疆、西藏,有的事情可以在当地报,但不一定要在全国范围内报。 我找到一条最典型的材料,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傅作义去绥远找旧部下,让部下和平起义,而这件事当时记者知道了,并没有报。那是在1949年一次政治协商会议上,大家没有见到傅作义将军出席,都很纳闷,一天晚上,记者应邀赴晚宴,说到傅将军,说好了,明天他就回来了。出于新闻敏感,记者刨根究底,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这在当时分明是一条独家新闻,但是记者已经开始接受党的教育,懂得从政治上看问题,如果抢发了这条新闻,将来会坏大事,傅将军也会遭大祸。果然,三天以后,这件事情办成了。 国际上还有一个例子,2003年1月18日,柬埔寨报上有一句话“泰国有一个女电影明星说,吴哥不是柬埔寨的,是泰国的”,就这么一句话,激起了柬埔寨人不满,去包围泰国大使馆,烧大使馆,围攻泰侨,最后两国开始撤侨,把军队开到海湾,战争一触即发。可见,新闻报道对国家安全有很重要的作用。 ,、政治责任的导向问题。传媒最基本的东西是传播,大众传媒首先是考虑大众导向,物价涨了,人心惶惶,肯定有导向问题。而且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有记者的价值取向在其中。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叫特别注意用头条来引导。写好头条,编好头条,成为考验一个记者编辑综合能力的事情。 经常有记者问我怎么才能上头条呢,只要抓住三点一线就可以。首先要知道这段时间中央在抓什么,在抓和谐社会。然后还要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再就是要抓这个新闻事情,又正好是符合中央的精神,中央的精神是代表全局的。又要符合群众精神。只有这样,它才是一个头条,这是引导导向的主要问题。 青年记者写稿子,经常犯的毛病是两点一线,这件事情中央提倡了,我就写,在街上随便抓一个人让他说点什么,这就没有抓住这件事情深刻的新闻事实来写。还有的只对上不对下,上面是说了,但是不符合下面的大局,肯定也不行。 ,、监督责任。对记者和传媒来讲,如果不行使监督权力,是一种失职,也是政治责任不强的表现。但是反过来,也影响了我们的工作效率,传媒和记者的监督权行使也在考验记者的监督水平,有很多记者的成名是因为监督稿成名。 但是监督有一点,不能权力滥用,因为随便监督而导致记者名声扫地、甚至最后承担法律责任的例子也有很多。河南郑州有位记者,刚上了几天班,他发现书画家庞中华搞硬笔书法很赚钱,就生了一个鬼主意,想去查查他的税,打了个电话,说你漏税了,我要在报上披露你。对方说这件事情最好私了。他说行, 你拿两万块钱。还说好在什么地方交易。但是庞中华报案了,第二天交钱的时候人赃俱获,最后记者获刑。 第三,文化责任。 过去文化责任说得很少,记者的传播责任,工作给他的任务是一定要传播,政治责任是社会对他的理性规避,文化责任是历史和文化赋予他的使命,记者传播的信息将随时积累为文化,以后会成为历史。 所以,我们首先要弄清新闻在文化中的地位。 什么是文化,字典里解释,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说汉唐文化,汉唐时期整个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说美国文化就是物质加精神文化。当然,还有中华文化。它是一个总和,我们一般总说精神文化。 平时读者看到的信息和书上的历史知识,都是要经过记者的手和媒体对它进行选择进而保存下来,所以说文化责任不可无。但是,因为文化责任不像政治责任,马上知道这件事情对还是错,不会立见效应,是一种潜在的、间接的责任,这就更见记者的功力。 新闻与文化的关系,一方面,新闻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正因为它是个过程,所以,它必须借助于成熟的文化来指导,才能完成历史蜕变。由于新闻是一个信息,信息也有先天的不足,信息是毛知识,我们在课堂上读的书都是确定下来的,才叫知识。而信息是不确定的,还要经过核实,过去我们说燕子低飞会下雨,这是信息,而不是知识。现在我们说的娱乐文化、企业文化、酒文化,也不会超出知识、思想、道德的范畴。记者只有把这些范畴掌握以后,才能回过头来指导信息筛选。 文化责任也有两点需要注意 : ,、我们必须给读者以准确的知识。新闻是解决信息层面的东西, 刚才我说的知识和思想、审美,都不是新闻的性质,它比信息更高一层。新闻虽然是在信息层面运作,但是需要思想层面来指导。 ,、给读者以正确的审美观。 上面我们讨论了新闻传媒的三项责任,不得不涉及到新闻和文化传播的规律,特别是它们和新闻的关系,于是我们发现,研究和履行责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成功的新闻人的修炼过程,你把这个责任弄懂了,自己也就修炼成了。而责任如果尽到最大,就是一个成功的名记者。我们的政治家如果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把彻底为国家奋斗的精神都落实了,他也就是真正的革命家了。一个好的记者,同时必然是一个政治家,一个文化人。新闻的两翼就是政治和文化,如果把新闻比做一个塔,政治和文化,一个是塔顶,一个是底座。 名记者的成功标志 什么叫成功,怎么才能成功, 一个记者能不能成功,或者成为名记者,有四条硬件,首先是肯定要有一篇或数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报道,我们一说穆青,首先想到焦裕禄,就像名作家,肯定有几部代表作。 第二,你肯定要熟悉报道的领域,并且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资深记者,你在这个领域里不断报道,就攒够了一定的资本。 第三,要有一定的新闻理论修养或者其他相关的理论基础。还要有政治修养、文化修养、道德修养、文艺修养等等。第四,要有一本理论专著。记者当到一定程度,不能光靠一篇篇的信息,肯定要在某个方面有相关论述。报道是散篇出版,杂志是定期成册出版,只有书籍,才是成本的不连续出版,才能成就理论。 这四个条件,有三层含义: 第一,在实践层面,第一条和第二 条,你有足够量的、质量又高的稿件。 第二,理论层面的含义,记者不能每天只顾写,还要把握理论层面,这样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新闻记者,不是别人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如果一个每天只知道做椅子的木匠,他做一辈子椅子,也只是一个匠而不是大师,大师是今天做完作品以后,明天绝不重复,而是要搞创新的东西。 第三个层面就是创新的层面,把前面的实践加上你的理论,最后能够创新,能够立起来。这就说到另一个问题,很多记者做了多年,都喜欢把自己的稿件攒起来,30万字、50万字,集结出版,我每天都收到很多这种信,要求我写书的序。其实这样做相当于把你的中学作业装订成册。作业和作品是有区别的,评奖的时候如果只评几十年发了多少万字,那就相当于说你这几十年吃了多少粮食一样。你要出的书,一定是你的创造,检验你的创造力。 如果你在这些方面都具备了,硬件也都做到了,应该说,你就会成为一个名记者。 记者的先天优势 第一,舆论优势。你掌握传媒,你说一句话,和街上的老百姓说一句话不一样。 第二,学习和调研的优势。你到了社会上以后,想学什么,就可以去学,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平民,你想了解什么,都可以去采访、去调研。新闻对记者的公开,就像病人对医生公开自己的身体一样。 我曾经还提出过一个观点,学生离开学校以后到社会上,还要继续读四本“书”,一是接触社会上各种人,第二是读懂大自然,当记者到处跑,可以到处看看。第三是读历史,最后一本是读自己,尽量回头看一下。这样,结合工作,就有一种学习教育意义。 第三,广告优势。一个人要出名,无外乎是要造势,让别人知道你。很多名人到最后实际上成了一个符号,记者就是一个天然的自我广告,比如我们写一篇稿子,下文还没有写,先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 面。电视主持人,不管说什么,先报上自己的名字。去年我们曾经统计过,中央领导人上报纸头条最多的是每年露面100多次,但是我们发稿最多的记者一年是300多次,比中央领导人还多。有了广告优势,还要名副其实。 第四,自动优势。要搞清楚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第五,选择优势。干了一段时间以后,可以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记者是一个“十字路口”的行业,可以接触很多东西,就是你不改行,也会有很多发明创造。圆珠笔的发明者就是一个记者,在战场上觉得用钢笔不方便,就发明了圆珠笔。 一个记者,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我提出一个很简单的公式:五年看稿,十年看人。毕业后参加工作五年之内,他的稿子行不行,就可以看出来了。十年之后,就可以选择有没有更好的、适合自己发展的行业,这样他就会过一个很充实的、很有意义的人生。 梁衡答学生问 问:您认为作家的身份和记者的身份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记者当作家,对创作有什么影响,您能否展开讲一下, 答:我曾经开过一个玩笑,跟一个作家朋友聊天,他问我记者和作家有什么区别,我说,你们作家是为私的,我们记者是为公的。也就是说,两者的思路不同,遇到一个题材,作家首先想的是一个题材能不能构成一个小说,作品能不能打响,如何把题材保密,不让别人知道。而记者知道了一个事件以后,首先想的是能不能传播,如何用最快的方式传出去。 问: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读人民日报的,但是我周围的同学们都不喜欢读,我说我喜欢读人民日报,他们就以一种很异样的眼光看。请问,您作为人民日报的领导层,有没有想过让更多的人喜欢读人民日报,还有,您刚才讲消息的散文化,是不是就不可以给读者以严肃、正确的思想, 答:关于第一个问题,有一部分读者说不喜欢看人民日报,我听了也不奇怪,因为我在新闻出版署多年,我们国家的报纸结构是多元多层的,在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报纸是单元结构,就是机关报、地报、省报这一条。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各方面的工作都发达了,经济报纸有了,人们的娱乐有了,也要有娱乐性报纸。这样我们就出现了以机关报为主的多元多层次结构,这个结构是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的。在这个结构里每个读者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报纸,我们也并不要求每个人只喜欢一类报纸。一部分人不看人民日报,这是正常的,因为人民日报主要是讲政策,除了国家工作人员,社会上的大众不读也可以理解。 关于人民日报能否进行一些改进,我们可以往“三贴近”方面做,但是也不可能做到这方面,因为它毕竟不是通俗读物,而是以指导工作为主的机关报。这几年的我们订数还是上升的,说明我们的读者群在扩大。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消息的散文化。这关系到一个“化”字,你不能把它“化”了,可以借鉴,刚才我也讲新闻向政治借鉴、向文化借鉴,但是不能“化”,否则既然是文学化了,那是不是就可以编了,刚才讲的钱币被风刮跑以后的事,就是一篇小说了。 问:我读过您写的一篇《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散文,印象非常深,个人非常喜欢。也有很多人和我有同感,比如我们播音学院就把您这篇文章作为同学朗读的范本。因为您既是作家,又是记者,能写这样一手好的散文,肯定平常有很多读书的积累和文学修养。我的问题是,您平常的阅读兴趣是什么,哪些书对您的影响最深, 答:因为最近和高校有点接触,我的母校人民大学也在议论我,我的这些老的知识,或者是有一点学术思想,如果理的话,应该是来源于几个方面,就像一个河流有很多支流一样。 第一个来源,政治课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上的是人民大学,人民大学有小党课,包括后来工作以后又前后五次上中央党校,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东西在脑子里装得不少,而且这些东西不是空的,如果大家到社会上工作以后再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会觉得这些理论真的不是空的。比如马克思讲的,一个人的自由是别人自由的条件。 我上中学阶段的时候开始学毛选,说起来很有故事性,我第一次读政治书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上历史课的时候,其中有一页影印了毛主席著作中的一段话,觉得很有意思,像小说一样,于是回家找了毛选来读,应该说,首先是毛主席的文风吸引了我。 现在还有很好的一些书,民间的《马克思恩格斯要论精编》。 读了理论书以后,一定要注意和实践结合。 再一个是中国的古典文化思想,最早是司马迁的文章,到后来诸葛亮的《出师表》,在那个时代下表现他的爱国热情,还有唐朝的魏征,他的书中讲到君和臣、君和民的关系。再后来的《岳阳楼记》,讲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再后来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积累,我曾经想编一部书,汇集中国的思想。去年我编了一本《爱国的理由》,编委在讨论书的时候,其中有一个教授说,“我的孩子上大三,孩子整天问他,你成天说爱国,我们为什么要爱国,”我们以叶挺为例写了一篇文章。 第三,中国古代治学有一个好的传统,是从实际出发的。我们会发现有很多词话、诗话,有一首诗,让你评好在什么地方,原理在什么地方,都是用原理作学问。结合实际做学问,这对我影响很大。大 家看到我的《新闻三部曲》,都是结合实际的,第一部是我当记者,第二部讲我当评委,评别人的稿子,慢慢积累一些好稿件,第三部结合实际工作谈管理。 说到什么书对我的影响最大。我可以举一本书,陈望道先生曾经写过《修辞学》,他本来是搞政治的,和陈独秀一起创办共产党,帮他管钱,但是陈独秀脾气很不好,他受不了,就走了,以后成为一个修辞专家。 我的专业是档案,而不是新闻,毕业以后到内蒙古去,在一个冷炕上看了这本书,书里讲了一个原理,那就是理论一定要和实际结合。修辞有两大类,一个是积极修辞,一个是消极修辞,消极修辞就是要很具体、很准确,最典型的就是法律文件、应用文,积极修辞要加很多形容词,有艺术的成分在里面,最典型就是汉赋,把一个东西分成七段,反复说,说一个伤心的事,不说伤心,要说长了一颗大树,被风吹、被雪打、然后锯断做成琴,这个琴弹出来的声音才表现伤心。 我后来搞了新闻以后就研究,新闻是什么修辞,这时候我发现,新闻基本是消极修辞,这就从修辞上分清了新闻和文学。我搞新闻的时候明白,新闻是消极修辞,它一定要准确、严格。积极修辞,一定要美文。而新闻能不能美,新闻就像搞健美的,要把肌肉露出来,简单凝练。而文学的美就像水袖,是一种柔美,水袖为什么要长呢,就是延长线条。 对我还有很大影响的是中学的时候读了很多诗歌,诗歌很有激情,让人看了以后很激动。政治的、文学的、中文理论的、中文修养的,总之是看了很多,就形成了一些东西。当记者,看到一个事件,肯定要有想法,搞管理就要搞宏观,现在当总编辑要改稿子,就把这些东西都调用过来。过两天我退下来,就想把这六年当老总的经验再写一本书,写成新闻四部曲。最后说回来,这是一个综合因素,我记得有人跟我讲,综合就是生活。我也曾经在清华说,我是“夹心面包”,如果要问,我就是把这些杂七杂八的夹在一起形成了这么一个现状。 问:关于在小舞台唱大戏的问题,原来上学的时候可能每个同学都心怀远大理想,想当一个名记者,但工作了以后,也许到电视台当了一个很不知名栏目的记者,也可能会到一个行业报里,请问,在这类小舞台上能否唱出大戏,如果能唱的话,该怎么唱, 答:有一个县报的记者问我怎么成为名记者,我当时就告诉他,你是县报的记者,成不了名记者。理由是,政治是大事,你这个县太小,在本县可以成为名记者,但是在全国范围里就不行。这是我的想法,我不能误导大家,为什么我说五年看稿、十年看人呢,可能五年之内你的稿件打响了,十年以后你就可以到一个大舞台上充分发挥自己。记者可以跳槽,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层意思,小舞台能不能做出成绩来,其实可以。我曾经有一个比喻,在社会这个大算盘上,你个人只能是一个珠子,社会在来回拨你。但是不管怎么拨你,你有自己的空间、时间段,这又是一个小算盘,你可以把自己的人生拨好。比如我在土炕上还在读书,还在研究边疆的沙漠等等。就是在一个小舞台上,也可以做出成绩。我写书的时候也不一定是在总编的位置上,也可能就是当小记者的时候。小舞台上也可以根据情况,因时因地,做出你自己应做的事情 梁衡:名记者的四条标准 每一个记者都想成为名记者,这倒不全是为了虚名,因为这“名”代表着你的成就。 一个有成就的名记者大约要符合以下四条标准: 1、有一篇或数篇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代表作; 2、熟悉某一领域的报道并有权威性,是所谓的资深记者; 3、有一定的新闻理论修养; 4、有一本以上的专著。 这四条标准有三层含义。 第一层,包括第一、二条,你在实践方面要比别人突出,就是说要多写稿、写好稿。而记者工作是一种被动的采集作业(就像原始人的采果捕猎生活,不是种植农业),好题材经常是可遇不可求,所以记者的成名与付出的辛劳相比并不完全公平。有时初出茅庐的小记者一稿成名,而运气不好的老记者也许十年也没碰到一个大题材、好题材。因此,衡量一个记者的业务实践水平要有两本账,一是有无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的好稿名稿;二是在某个报道领域有无持续的影响。你可能一锄头挖出个金娃娃,有一篇好稿,但再无下文,名不持久,还不算名记者。你应该是既有一两篇好稿名稿,同时在某一领域又常有好稿。既是一棵大树,但又不是一棵孤树,还得拥有一片树林。这样一个记者的实践才丰满、扎实。 第二层,即第三条,是理论层面。一个人如果只停留在实践层面,只是重复、熟练、多快而已,并不能创新。真正能突破、创新、有自己的个性(风格),必须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掌握了理论思维,能够自觉地总结自己,借鉴别人,规划未来。他是按航线行船,按规律办事,他的成名不是偶然碰巧,而是水到渠成,能成名更能守其名。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记者工作,稿件背后要有深厚的新闻传播、写作等理论做支撑,当然最好还应有一点文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修养。物理学分实验物理和理论物理,虽然许多实验物理学家都得诺贝尔奖,但他们没有一个人不懂理论。参加书法比赛,你可以以草书、行书作品参赛,但还得附一幅楷书作品,就是看看你的基本功,避免 借“花活”偶然得奖。名记者是对一个记者实践成绩的肯定,但这里也包括支持他的实践业绩的理论。这可以通过他的言论、文章、谈话、作品来考察。 第三层意思,指创新层面,即第四条,标志是有一本专著。时下记者编书成风,许多人将自己多年发表的稿件汇集成书出版,这作为纪念性文集是可以的,作为著作则没有意义。新闻是信息,大部分只起即时作用,过时作废,将作废的文字集成书出版,除了自我安慰和纪念没有别的意义。许多记者、通讯员自报成绩,说自己多少年发表了多少万字,这不足评,就像你给人说我多少年来吃了多少顿饭,吃饭多并不就是光荣。饭的作用是转化为人的其他创造,如运动员夺了金牌,思想家有了新思路,艺术家有了新作品。像吃饭一样的每日采写播报等新闻实践,应该转化为一个名记者某一方面的创新成果。这可以是一次采访的成果,一种理论的思考,某一方面的研究等等。而作为文字工作者,这种研究常表现为结晶成一本书。书就是他的名片。但这书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和记者工作有关,是在记者生涯中产生的作品;第二,不是过时新闻报道的汇集,是一个记者实践积累之后的创新,它超越信息层面而进入知识、思想或审美层面。 一个记者只有从事着丰富的新闻实践,产生了有影响的作品;有较深的理论修养;能将自己的实践和思考结晶为著作,这样他才能称得上是名记者。
本文档为【[精彩]梁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897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9-16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