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评论教程笔记

新闻评论教程笔记

举报
开通vip

新闻评论教程笔记新闻评论教程笔记 新闻评论教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意义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特点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功能 第四节 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回顾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报刊政论实践 第二节 我国新闻评论的简要回顾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三章 选题立论的根据与要求 第一节 选择和确定论题的根据 第二节 立论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调查研究―――选题立论的前提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标题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结构 第五...

新闻评论教程笔记
新闻评论教程笔记 新闻评论教程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意义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特点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功能 第四节 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回顾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报刊政论实践 第二节 我国新闻评论的简要回顾 第三节 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第三章 选题立论的根据与要求 第一节 选择和确定论题的根据 第二节 立论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调查研究―――选题立论的前提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标题 第二节 新闻评论的结构 第五章 说理论述的原则与艺术 第一节 说理论述的原则和要求 第二节 据事议理 第三节 比较说理 第四节 论辩明理 第五节 算账示理 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第一节 平易近人 深入浅出 第二节 形象生动 爱憎分明 第三节 入情入理 情理交融 第四节 朴素精炼 要言不烦 第七章 配发言论的效应与依据 第一节 配发言论的效应 第二节 哪些新闻事实需要配评论 第八章 社论、评论员文章 第一节 社论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社论、评论员文章的类型 第三节 评论员文章的规格和形式 第四节 社论的写作要求 第九章 短评 第一节 短评的特点和要求 第二节 短评怎样才能短小精悍 第十章 编者按语 第一节 编者按语的性质和功能 第二节 编者按语的形式及特点 第三节 编者按语的写作要求 第十一章 专栏评论 1 第一节 专栏评论的特点 第二节 专栏小言论 第三节 论坛评论 第四节 经济漫谈 第十二章 新闻述评 第一节 述评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述评的类型 第三节 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第十三章 杂文 第一节 什么是杂文 第二节 杂文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杂文的写作笔法 第十四章 广播新闻评论 第一节 广播评论的特点 第二节 广播评论的特殊形式 第三节 广播评论的写作与制作 第十五章 电视新闻评论 第一节 电视评论的特点 第二节 电视评论的独特形式 第三节 电视评论的构成要素 第一章 绪论 一、新闻评论(定义):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体。它包括社论(本台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语、专栏评论、述评、杂感随笔、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等体裁,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评论文章或节目的总称。 它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是新闻宣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闻评论属于议论文的范畴,新闻评论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结果,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方法比较概括和抽象的,主要通过分析说理的方法,从理论、政治、政策和思想上去启发和引导读者。在舆论引导工作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它最早出现于报刊。 二、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的关系(领会): 新闻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的主体和基础,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两者相互配合不可或缺。应努力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在表现方法和写作特点上有明显的区别。新闻报道主要是传播信息,以报道客观新闻事实为主,重在真实客观,作者的倾向、感情、意见是寓于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而评论则是针对新闻事实,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分析说理、议论,讲道理,直截了当的表明作者的观点,帮助人们提高认识。可以说新闻报道是无形的意见,新闻评论是有形的意见。 但是新闻评论对新闻所报道的重要事件和重大问题,可以明确的指出新闻报道的思想政治意义,深化报道的主题,进行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启发读者,所以新闻评论的宣传应该更全面,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因而要求更高。 总的来说,新闻宣传既要有报道又要有评论,在统一的思想指导下,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更好的发挥作用。 三、新闻评论学是新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新闻评论的运用和写作规律的科学。 2 四、新闻评论的意义 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的旗帜和灵魂。新闻评论对新闻报道的重要事件或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议论,可以明确地指出新闻报道的思想政治意义,深化报道的主题,进而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的评论还可以根据新闻报道中提供的事实,从某个侧面或角度,借题发挥,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启发读者。 五、新闻评论的特点及其具体内容(识记、领会): 1、强烈的新闻性 新闻性是它的首要特征,这是新闻传播工具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新闻评论和一般议论文的重要区别。新闻评论的新闻性,主要表现在它所评论的对象,是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内容是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 a、现实的针对性:它的内容是有迫切的现实意义的,针对当前重要的新闻事件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包括人民群众中的某些热点、难点问题发表意见。新闻评论可以针对一件新闻事实、一种倾向、一个问题发言,但这些都应当是当前最值得评论的,最需要通过评论来发表意见的,也就是具有评论价值的。 b、强烈的时效性: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及时提出问题,不失时机地对某些重要事件和问题作出反应或表明态度。新闻评论的时效性,并不是单纯地求快,而是要根据形势和评论内容的需要及时发表意见。发言要适时,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以求取得最佳的社会效果。 2、鲜明的政治性 政治性,也是决定于新闻传播工具的性质。我国的新闻媒介总是公开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有着鲜明的立场和态度。 a、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新闻宣传总要代表一定的阶级、政党或政治集团的利益,总是要反映一定的观点和倾向。新闻评论的政治性,主要表现在它针对那具有政治意义的问题发言,围绕重要的政治事件以及在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事实求是的分析,阐明党的立场和主张。 b、从思想、政治、理论高度分析问题。有些新闻评论并不是直接论述政治事件或问题。比如,有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具体的业务技术问题、学术问题等,从业务技术的角度去分析,就不是新闻评论的任务。如果这类问题涉及到思想、政治或政策方面的问题,那就应当进行分析评价或者表明态度。有些业务问题如文学艺术问题、体育问题,如是需要进行评论的,也要从思想、政策、理论的高度,探索其普遍的政治意义,而不能就事论事。 3、广泛的群众性 a、面向广大受众。群众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内容是广大群众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它提出的问题是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又是能反映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的。即使是专业性的新闻媒介,在宣传上也要尽可能面向更大的范围的受众,以求更充分地发挥作用。新闻评论面向广大读者,不仅在内容上要符合群众的要求,而且在论述方式上也要考虑读者的特点,照顾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b、吸引群众参与评论工作。要求新闻媒介尽量吸引和鼓励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评论工作,包括参加评论的写作。这样可以使新闻评论拥有更广泛的作者,使评论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经常地反映群众的要求和呼声,也更能符合群众的特点和需要。 六、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 新闻评论是社会舆论的集中反映,又反过来有力地引导社会舆论。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国家和人民至关重要。作为我国新时期的新闻媒介要通过自己出色的宣传,引导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媒介任务)。 1、引导。作为新闻媒介的重要宣传手段,新闻评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当前形势、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重要的新闻事实做出分析,可以旗帜鲜明地表彰先进,针砭时弊,从而帮助群众弄清客观事物的发展方向,区分先进和落后、正确和错误,明确应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可以就群众中某些疑惑不解、莫衷一是的问题,为他们释疑解惑;还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的形势,对具体问题 3 具体分析,知所趋避,严格区分政策界限,分析问题实事求是,为他们指明方向。 2、解惑。新闻评论主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具体分析,对群众最关心、最焦虑而又议论纷纷、莫衷一是的问题,做出明确的、实事求是的回答,为他们释疑解惑。 3、表态。作为一种直截了当的发言方式,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代表编辑部对当前的重要事件和问题表明态度。这是符合广大受众的需要的,特别是面临某些重大事件的时候,人们总是希望知道新闻媒体的看法,听到它们的声音,了解事件的真相,从而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评论的作用尤为重要。对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全国性的新闻媒介有时还可以通过发表评论的方式,表明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由于新闻媒介的传播迅速而广泛,评论的表态易于形成社会性的舆论压力,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4、深化。新闻评论的政治性决定了它要尽可能从思想、政策、理论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应局限于就事论事。新闻评论可以通过对事实的分析,经过思想的提炼和升华,挖掘其普遍的社会意义,从全局的高度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问题,虚实结合,同时也深化报道的主题。 新闻评论要善于务虚,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把摆事实和讲道理结合起来,说明事物的实质和意义。评论所面对的新闻事实往往是具体的、零散的、微观的,这就需要通过分析、综合和提炼,衡量它是否符合党的政策,是否代表了客观事物的发展方向,从而作出判断。受众看到或听到的是具体的事实,而评论则是要通过分析,进行提炼和升华,使他们从思想上、政治上领悟到某种道理,理解客观事物所包含的社会意义。这样就不仅使读者从具体的社会现象悟出深刻的道理,而且使读者在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上也能得到启发和教益。 5、协调 七、评论工作者修养的几个方面 A、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和理论政策水平 新闻工作者,特别是评论工作者,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服从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就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还要求加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同时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最根本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1、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评论工作者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2、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既志存高远、又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提高理论政策水平,掌握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4、加强政策观念(新闻评论工作的政策性。加强政策观念,提高政策水平,严格按党和政府的政策办事。加强法律观念和纪律观念。) B、学识渊博,精通业务 评论工作者还应注意科学文化知识的累积和业务基本功能的训练,尽量做到既懂政治、学识渊博,又有熟练的业务基本功。 1、重视知识积累(懂政治,学识渊博。广泛的兴趣、丰富的知识。目光四射,广为涉猎,勤于积累。) 2、提高业务水平(掌握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和文字修养。) C、培养深入朴素的作风 评论工作者首先要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作风;评论工作者还应当有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作风;评论工作者还应当有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作风; 1、深入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了解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带着问题进行调查。调查研究和群众观点。) 2、作风艰苦朴素(艰苦朴素清正廉洁的作用。不怕困难的刻苦精神。严谨细致,力戒猎奇、追风倾向。) 4 第二章 新闻评论的回顾与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报刊政论实践(了解即可) 马克思的第一篇政论,是1842年写的《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他从事政论活动就是从这时开始。马恩还给予许多进步报纸多方面支持,为它们撰写政论。1848年马恩在《新莱茵报》上发表了大量的新闻、述评、社论等(《六月革命》),他们写的评论表现了坚定的革命立场和爱憎分明的感情。同时也利用一切阵地影响社会舆论,支持和鼓舞各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身在欧洲,时刻关心和注视着世界各地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并且对许多问题做出分析和评论。 列宁和斯大林也是在参加革命斗争最初的年代里,开始了他们的报刊活动和政论活动。列宁是通过办《火星报》来建党的。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斗争中,在各个革命时期都写了许多短小精悍的政论,有短评、按语,也有杂文和书评(《真理报》)。这些文章鲜明生动,尖锐泼辣,论述精辟,具有无产阶级的斗争风格。 二、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家王韬(参见新闻传播史笔记。) 1874年在香港创刊的《循环日报》,是我国宣传变法改良的第一份报纸,也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份政论型报纸。而其主编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的评论集中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改革封建专制政体、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 三、邹韬奋言论活动及其重大贡献。结合新闻传播史笔记,了解。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非党的进步政论家并起过重要作用的是邹韬奋和他的报刊言论。邹韬奋是我国现代报刊史上杰出的报刊评论家。《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等,先后主编过七个报刊,撰写过千余篇报刊评论,尤以“小言论”和“答读者”最受读者欢迎。他的小言论善于抓住全国人民最关心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用生动、经济的笔法分析说理,明显畅快,一气呵成,注重反映舆论和引导舆论。认为报刊言论要做“人民的喉舌”“言人之欲言,言人之所不敢言”,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我国新闻评论的简要回顾(我国报刊评论发展的五个时期(了解即可)) 1、西方殖民国家在我国宣传殖民主义的言论时期; 1815《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中国最早的报刊及其评论论坛是由外国殖民主义者直接控制的,旨在传播西方文化,鼓吹殖民政策,宣传中国走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道路。 2、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宣传变法维新的言论时期; 1874年在香港创刊的《循环日报》,是我国宣传变法改良的第一份报纸,也是近代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份政论型报纸。而其主编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的评论集中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改革封建专制政体、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 改良派最著名的报纸则是梁启超任主笔的《时务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时务文体”,形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属《变法通议》文笔犀利,见解新颖,饱含激情,势如破竹。 3、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民主、反对封建的言论时期; 孙中山等筹办的《中国日报》为革命派的第一个机关报;另一份重要的报刊是章士钊的《苏报》曾连续发表《介绍革命军》、《读革命军》等盛赞《革命军》引起“苏报案”;还有《民报》、于右任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等 4、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无产阶级和人民报刊逐渐兴起日益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进步的新闻事业,经过艰苦复杂的斗争,在全国取得胜利的言论时期; 党的领导人李大钊(《庶民的胜利》、《战后之世界潮流》出现最早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分析时事的政论,且用白话文写作,标志我国报刊评论的新纪元)、毛泽东(《湘江评论》开辟了大量的述评性专栏)、邹韬奋、瞿秋白、陈独秀等先后主编各种革命刊物,撰写大量言论,成为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著名政论家,我国报刊及其言论揭开了历史的新的一页。 5、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报刊宣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言论时期。 全面恢复和开始建设时期:作为党报的新闻评论需要配合形势和任务,及时地、准确地、理理论联系实际地去宣传和阐述党所提出的各项任务、方针、政策,动员人民群众为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任务而 5 发奋努力的工作。这个时期阐述型社论和评论日益引起社会重视。报上论述重点建设工程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的评介型新闻评论日益增多。 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和新时期:前十年,鉴于国内极左错误思潮,致使报刊及其新闻评论特别是在政治问题上常常混淆了敌我两类矛盾,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乃至严重误导。相当数量的作品或打上阶级斗争的印记,或呈现浮夸不实之词。这期间的新闻评论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纵论政治形势、发动并阐明反右的方针和策略;一是专题批驳“右派言论”;后十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内乱时期,党报及其新闻评论被推到了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第一线,扮演了极不光彩的可悲色彩,在中国评论史上开始了一次历史大倒退。“文革评论”被称之为“四无评论”——无中生有、无需论证、无限拔高、无限上纲。这种情况到了新时期才有好转,为拨乱反正、真理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讨论等起了舆论引导作用,实事求是的传统得以恢复,开始注重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从人们的实际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拓展题材;品种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个人署名的专栏评论。可喜的是广播和电视评论也纷纷出台,引起反响。 五、新闻评论的发展现趋势:(五个结合) 1、由大型为主向大与小结合,逐步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大与小结合)“小言论” 2、评论与新闻相互结合的趋势;(新闻与评论结合)相互配合如编者按语 3、由少数专业人员主持笔政开始向专群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的开放搞活的方向转型;(专家与群众结合)“专栏言论”“言论群众化”对受众平等交谈、受众直接参与的方式 4、在说理论述上由以往形象思维与逻辑互相割裂而向相互结合方向发展的趋势;(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 由以往严肃抽象型的说教式向生动形象型的谈心式方面转化。 5、声像评论的逐渐兴起因而呈现声像评论之间以及它与报刊文字评论之间相互争夺受众进而竞争共荣的发展趋势。(文字评论与声像评论的结合) 第三章 选题立论的根据与要求 一、选题的含义: 选题就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新闻评论来说,就是选择所要评价的事物或所要论述的问题,也就是确定一篇评论所要评论的对象和论述的范围。就一篇评论来说,选题就是选择和确定论题,主要是指它提出的是什么问题,是针对什么问题发言的。选题恰当,评论写作便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头绪。 二、立论的含义 新闻评论的立论,就是指一篇评论所形成和提出的主要论断或结论。是作者对所提出的论题的主要见解,是选择论据和分析事物的指导思想,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是整篇文章的“纲”,起统率全文所有观点和材料的作用。 选题和立论是新闻评论写作过程中构思酝酿的两个主要环节,关系着评论的优劣和成败。一般,选题在先,立论在后,选题为立论提供基础,立论赋予选题鲜明的思想观点。两者又相互渗透不能截然分开。 三、选择和确定论题的根据 新闻评论选题要求在于,它所评论的对象和范围应当是选择当前具有迫切意义的、有着普遍引导作用、又能配合整体的新闻宣传部署的问题。具体的依据有以下几种: 1,是当前的客观形势、舆论动向和宣传任务,以及最近中央发布的重要决定、工作部署和最新的政策精神。这些不仅是选题的重要来源,而且有助于选题和立论体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赢得人们的重视。 2,是实际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变革、新矛盾、新风险,以及来自广大群众和社会基层的呼声和要求。这是新闻评论选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3,是重要的新闻事实、新闻事件和新闻典型。这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是结合实际引导舆论、发挥教育功能的好教材,也有助于评论选题富有针对性、新闻性和时代感。 根据重要的新闻典型,发表各种形式的新闻评论予以赞誉、评析和示义抒怀,进而大大开掘和延伸典型的价值和引导功能。 6 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在选题立论上,我们必须警惕和避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不动脑筋,照搬照抄文件,孤立地从文件中找题目,而不联系实际,不作具体分析,不解决任何问题;或者反过来,不了解全国工作大局,自以为是,标“新”立异,以致使选题立论有意无意地跟中央精神“唱反调”。二是赶浪头,“凑热闹”,大轰大嗡,人云亦云;或者反过来,拖拖拉拉,松松垮垮,不讲究时效,缺乏预见性。总之,选题、立论务必遵循科学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结合实际。 四、立论的基本要求 1、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指的是立论能够针砭时弊,针对不良社会风气和倾向性矛盾,针对偏颇乃至错误思想,运用正面引导或批评论辩的方式对症下药,以促使矛盾转化,帮助人们提高思想认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言之有物,有的放矢) 立论的针对性表现:(具体内容和要求或是怎样做) ?针锋相对,拨正舆论导向; ?针砭时弊,对症下药;(敢于和善于切中实际生活中的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弊端、陋 习,并且对症下药予以积极治疗。) ?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矛盾进行立论; ?针对人们的思想疙瘩进行说理引导; ?寓针对性于正面引导之中,有助于强化立论的赞誉效应; 怎样才能增强立论的针对性: ?评论作者增强评论意识和政治责任感; ?作者重视理论和政策学习,全面和深刻领会中央精神; ?作者注重体察民情,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 ?作者热诚关注当前的社会思想动态、宣传动态和舆论导向,善于在政治与业务、理 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上进行联想和思考。 2、新颖性:从人们的认识规律和阅读心理而言,阅后要能给予人们以新的养料、新的收获和思想启迪。 ?论题新颖,且有独到见解;指的是评论提出的论题能触及新的矛盾,或能提出新的主张、见解。论题是否新颖,直接关系到立论的新颖性,关系到新闻评论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写言论只要重视抓住新矛盾、新事物、新论题做文章,并从中引发出人尚未言的见地和主张,自然也就有了新意,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立论的新颖性,还表现为是否有一点新鲜的论点,是否言人之所未言,是否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入开掘,从中引出精辟独到之见。正视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实际矛盾,善于在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在破与立、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辩证思维和分析,深入开掘,方可从中引出精辟独到的见解。 ?与错谬或片面观点的交锋中闪现真理的亮点; ?有新的由头或论据;善于选取新鲜的事实材料作为依托、由头或论据。只要由头的事实构成新鲜引人,整理融合得好,且能在融合上生发独到之见,即使老论题也不难引发出新意。 ?选取新的立论角度:1、视角移向舆论的非热点; 2、从容易被人们忽视或掩盖的矛盾侧面选取角度; 3、注重对解决矛盾有关键作用的角度。 写评论要善于选择新的角度立论,围绕有关论题的上下左右前后正反各个角度,根据矛盾的发展变化,适当变换立论的角度,能使评论常写常新,步步深化。既可避免雷同,又给人以新的启发,而且还有助于克服片面性。 3、准确性:?包括论点的准确,包括概念、论断、提法和分寸的准确; ?论据、引语的准确; ?语法、逻辑的准确; ?完整、准确地阐明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力戒浮夸和武断等等。 7 违背准确性的表现: ?概念、论断不准确; ?提法、分寸的片面和绝对;(孤立的强调矛盾两个方面的某一方面,超出了量的规定性就会导致片 面,对具体矛盾不作具体分析,又缺乏分寸感,也容易陷入绝对和片面) ?不合法规;?虚夸;?不合语法逻辑;“最好水平”“基本属实” 舆论导向正确与否的重要性: 立论的新颖理应以准确为前提。立论违背了准确性,就失去使人信赖的基础,甚至产生错误的导向,引起人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混乱。新闻评论作为传媒引导舆论的重要新闻手段,其导向是否正确直接取决于立论是否准确无误。立论准确,舆论导向方能正确,方能为党和人民造福;否则就会给党和人民带祸害。 4、前瞻性:指的是能够及时洞察矛盾和预察将会出现的矛盾,尽早地去探寻事物的内在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而设想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和途径,以便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导舆论,推动事物的发展。 立论的前瞻性的具体表现 : ?有一定的敏锐感:是新闻敏感和辨证意识的集中体现。 ?洞察力:能在政治与经济的结合上有锐利地洞察社会矛盾及趋势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水平。 ?预见性:对错综复杂的矛盾及其未来结局通过缜密分析论证进而做出具有预见性的科学论断。 五、由头的含义 所谓由头,就是特指据此引发议论、印证论点的事实性材料。有了典型而又恰当的由头,议论也就有了头绪。只要由头的事实构成新鲜引人,整理融合得好,且能在融合上生发独到之见,即使老论题也不难引发出新意。 六、立论角度的含义 立论角度就是指立论的落脚点和针对性。事物的矛盾是复杂的,立论的角度自然也应该是多样的。只有不断探寻新的角度,随着落脚点和针对性的变换,可以写出各种角度的具有新意的文章来。角度的新颖与否,决定着议论的思路,有助于立论的深化,直接影响评论的质量和作用。 七、立论针对性、新颖性、准确性的重要意义 立论有没有针对性,能不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是衡量新闻评论作品能否产生社会效应,能否促使事物发展的一项首要标准。立论具有针对性,能够命中鹄的、言当其时,方能引起读者的反响、共鸣和关注,进而发挥引导舆论的功能;反之,无的放矢,就事论事,隔靴搔痒,乃至无病呻吟,这样的文字毋宁说是做文字游戏,只会浪费读者时间甚至引发读者反感,自然也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立论的新颖性:就读者的认识规律和阅读心理而言,总是喜阅生动活泼、新鲜有力,且富有新意的文章;反之,也总是腻味那种满篇人云亦云,空话套话,夸夸其谈,言之无物的文章。 立论的新颖理应以准确为前提。这是立论的又一基本要求。立论违背了准确性,就失去使人信赖的基础,甚至产生错误的导向,引起人们思想上和行动上的混乱。新闻评论作为传媒引导舆论的重要新闻手段,其导向是否正确直接取决于立论是否准确无误。立论准确,舆论导向方能正确,方能为党和人民造福;否则就会给党和人民带来祸害。 八、调查研究——选题立论的前提 1、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为什么说调查研究是前提和成功的关键) 首先,只有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才能产生实事求是的论断和结论;注重实际的调查研究是医治和防止片面性、产生实事求是科学论断的有效良方。 其次,搞好调查研究还是提高新闻评论质量的关键;鲜的事实材料、题材、由头、见解(包括精辟的见解或错误的见解),乃至闪光睿智的语言,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们存在于实际生活之中,存在于群众的思想深处。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评论的调查研究则侧重于了解事物的具体矛盾、人们的思想疙瘩和解决这些矛盾、疙瘩途径,寻觅和搜集由头的其它论据性事实和材料,集中群众的是非之见和聪明才智,酝酿论点寻找理论依据等等。 评论的调查研究工作侧重于了解事物的具体矛盾、人们的思想疙瘩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搜集由头 8 和其他论据性材料,集中群众中的是非之见和聪明智慧,酝酿论点寻找理论依据等等,总之,调查研究的过程正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调查研究的要求: 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要求;(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其次,要敢于正视矛盾,倾听不同意见;(虚怀若谷的向有实践经验和有理论素养的群众和专家请教) 再次,务求收集材料与分析研究相结合;(收集材料是整个调查研究的基础,力求全面、扎实、具体) 3、调查研究的途径: 首先,博闻善学,注意知识、材料、情况的积累,把广泛的积累同根据自己工作范围、明确主攻方向的重点积累结合起来; 其次,经常钻研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文件,以便了解形势,掌握政策,明确解决某些问题的指导思想,有助于立论的准确,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 再次,注重阅读记者、通讯员和广大读者、作者的来稿来信,从中获取各种信息,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以及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四,博采众议,多谋善断;开调查会是了解情况、集思广益、多谋善断的好形式。 第五,专题调查研究;研究有关的材料和深入实际直接调查,使立论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科学的基础上。 4、新闻评论的选题和立论关键在于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地搞好调查研究。 1、选题和立论都需要掌握政策和法律,了解实际情况,充分占有材料,而这些都离不开调查研究。 2、正确的结论只能产生于调查研究的末尾,唯有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避免和克服片面性,产生实事求是的科学论断。 3、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这样去做,才能预防和医治主观和武断,提高新闻评论的质量。 4、写评论总是要了解读者对象,了解对方心里在想些什么,有些什么思想疙瘩。而到掌握这一切,事先不作一番周密有效的调查研究,显然是不行的。 总之,调查研究是选题和立论的前提,也是选题和立论的途径,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评论权。也许有人以为,新闻报道要采访,写评论则大可不必。其实两者在调查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上确有不同。新闻采访旨在摸清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掌握必要的背景、情节、过程、数据等事实材料,取得必要的感性认识,以及核实印证第一手或第二手材料,等等。而评论的调查研究则侧重于了解事物的具体矛盾、人们的思想疙瘩和解决这些矛盾、疙瘩途径,寻觅和搜集由头的其它论据性事实和材料,集中群众的是非之见和聪明才智,等等。可见,评论的调查研究工作并非如有些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相反,它不仅重视调查,更应在分析研究上下功夫。 九、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方法 革命前辈陈云生“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互相交换意见。比较就是上下左右进行比较。反复就是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听一听不同的意见,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前9字是唯物论,后6个字是辩证法,合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 第四章 新闻评论的标题与结构 一、新闻评论的标题 标题是以醒目的形式刊出(或播出),用以揭示文章(或节目)内容的简短文字。新闻评论标题以简短的文字标明议论范围、主要见解、作者意向和情感诉求。绝大多数评论体裁都有标题,只有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广播电视台的主持人评论不在此列。因文前按语位置居于报道或文稿的文前提下,本身无需标题;文中按语直接插入文章的字里行间,自然不必做题;主持人评论多见于杂志型节目或现场直接节目中,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和与受众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也使标题显得多余。 9 二、新闻评论标题的特点:(与新闻报道标题相比较) 新闻报道以客观地记录事实为主,而新闻评论以对客观事实进行分析、议论为主,在以下方面存在较大区别: 1、标题的任务不同:新闻标题以以具体的新闻事实为根据,目的在于提示新闻中最主要和最值得注意的事实和相关的重要信息为目的,以此吸引受众的兴趣;评论标题以标明论题范围和传达作者的态度、见解为目的,以此引起受众的关注或思考。即使以评论中由头或论据的主要事实为内容做题,也是为引发议论服务。 2、拟题的手法不同:新闻标题多采用客观叙述或描写的手法,作者的态度与倾向往往蕴含于事实的概括与叙述之中,即使对新闻事实做出评论,一般也较为含蓄,旨在帮助受众理解新闻;评论标题往往直接表达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和倾向,除叙述、描写等手法外,还经常采用提问、感叹、反诘、商榷等方式做题,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 3、标题的结构不同:新闻(特别是消息)标题的结构较为复杂,常为复合型结构,一般由主题和辅题组成,辅题又包括引题和副题,主题与辅题(包括引题和副题)的组织方式较为灵活多样,主题与辅题间的配合与补充,使新闻要素在标题中得以充分传达;评论标题的结构较为简单,多为单一型结构,通常只有一行主题,极个别情况下才有辅题(多为副题)出现,显得一目了然。 4、写作的要求不同:作为事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新闻标题在简练的前提下一般较为具体,重在对新闻事实的恰当概括,实题较多,句式较为完整;评论标题相对较为抽象,重在对论题、论点的准确提炼,虚题较多,句式上较为灵活,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也可以是一个词组、一个词语,甚至是一两个字,显得简捷、精炼。在“炼字炼意”上要求更为严格。 三、评论标题功能的具体表现 评论标题的功能有多种,除提示文意外,还可以起到评价、吸引、感染、强调等作用,具体表现为: 1、提示论题。在新闻评论的标题中,有相当一部分以提示论题范围和评析对象为主要任务,在标题中明确告诉受众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所要议论的问题,以论题的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吸引受众的评论,经常采用这种拟题方式。 2、体现论点。以传递意见性信息为主要任务的新闻评论,在标题中直接体现中心论点是常有的做法。直接表明其中心论点和主要见解,使其最有价值的内容—思想、观点和看法凸现出来。这种做法以鲜明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吸引受众、启迪思考,容易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3、表明态度。对于一些是非界限、政策界限不够明了的事物或问题,或一些特别值得强调的问题,利用新闻评论的标题,直接表明作者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的态度、立场、意愿和价值取向,可以起到明辨是非、扶正祛邪的作用,并以此体现评论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评论标题的一个重要的功能。 4、引发兴趣。借助于新鲜的事例、新颖的手法、新巧的角度、鲜活的语言引发受众阅读(或收听、收看)评论的兴趣,也是它的一种很重要的职能。或借对评论中所涉事实的提炼、语言的锤炼以及表述角度与方式的变换等。 四、新闻评论标题的基本要求 1、贴切:新闻评论标题的贴切有多层含义,第一层含义也是最基本的含义是题文一致,即评论的标题对论题范围的概括、对中心论点的提炼、对态度倾向的表述应与评论的内容或思想相符,标题中所概括的事实与评论所提供的事实相一致;新闻评论标题的贴切第二层含义,是词语的运用准确恰当,即标题制作遣词用字时,不可望文生义,也不可滥用词藻。贴切的第三层含义,是题意确切妥帖,与文意相符,不会产生歧解或误解。最后还要求准确的把握论题或论点,避免题文游离,让人费解。 2、具体:虽然新闻评论中的一些体裁经常就重大事件、重大典型或重大问题发言,但评论的标题并不是越大越好。即使选题重大的评论,标题也应该尽量具体,避免空泛乏味,大而无当。 3、鲜明:作为直接发言的形式,评论类的标题应当鲜明,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褒扬什么、针砭什么,都应在题目中有所反映,评论的标题应该有立场、有观点、有态度、有倾向,切忌钝刀子割肉,不痛不痒。 4、精炼:评论标题的显著特征是精炼,一是要结构简单,多用单行题;二是要文字简约,要言不烦。 10 当然,标题并不是一味求短、越短越好,能用最简捷的表述方式和最简约的文字标明文意即可。 5、生动:评论标题要想“先声夺人”,形象生动非常重要。生动的标题能够赋予文章以新意和活力,既能抓住受众,又让人过目难忘。使标题生动的方法的方法有:变换标题句式、语气。往往在把陈述句变为假设句、疑问句或感叹句时,使其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能够激起受众情感上的波澜,使标题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活用成语、谚语、俗语。包括直接引用(借助受众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变化引用(易字法、谐音法);巧用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双关、对照、连珠); 五、不同媒介评论标题的主要区别。(报刊、广播、电视): 1、使用的传播符号有所不同 报刊评论的标题由单一的文字符号构成,报纸具有可以反复阅读和长久留存的优势,以及报刊评论以文字符号作为传播手段,符号种类的单一和文字符号所特有的涵义丰富、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使报纸评论的标题在拟题方式、结构、句式、词语的运用上更为灵活多样,并且题意的开掘上有了较大的空间。 广播评论的标题由单一的声音符号构成,以声音符号作为传播手段,其标题以口播形式诉诸人们的听觉器官,有有声语言的感染力和易受性强的特点,使其能很快吸引受众的注意,唤起他们思想上和感情上的共鸣;但由于线性传播,有稍纵即逝、不易留存的弱点,所以力争广播评论的标题更简洁、平易和生动。在评论播出后重新播报评论的标题以加深受众的印象是可取的做法。 电视评论是传播符号最为丰富的评论形式,一般情况下,标题以文字符号的形式播出,有时为了增强标题的传播效果,还配以声音符号和图像符号制成片头,在评论中重复播放。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和手法的多样性,使电视评论的标题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2、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 在报刊评论中,评论的标题在版面编排时一般位于正文前面或最为显要的位置,以引人注目。显要的位置与精粹的文字可以起到包括提示、评价、吸引、感染在内的丰富的导读作用。 在广播评论中,标题通常在播送正文之前播报,为了受众收听需要及增强播出效果,有时在节目结束后重播评论的标题。因此其标题既起到导听的作用,又起到强调的作用。 电视评论的标题不一定出现在节目的开头,可以制作成字幕或片头的标题在评论播出过程中一次或多次出现,除与上次评论标题发挥类似的导视作用外,还可以起到划分节目层次、调整评论节奏、强调议论重点、烘托节目气氛、调节受众情绪等作用。以文字符号为主,以音响及画面为辅的电视评论的片头,成为电视评论体现其整体包装和节目主旨的有机组成部分;标题字幕的字体、字号、颜色、出屏时机及方式等都可以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3、写作的要求有所不同 报纸评论的标题以文字的形式刊出,可以反复阅读、仔细品味,因而其标题可以较为深刻、隽永、语义丰富、富有哲理。在简洁的基础上深刻、耐读,讲究一定的寓意和文采,带有某种思辨性和哲理性。 广播评论的标题只诉诸人们的听觉器官,广播评论受众面广、受众的平均文化程度低且传播上稍纵即逝,其评论标题应该浅显、平易、语义明确、形象生动。 电视评论传播手法立体多样,文字符号为主的标题辅之以必要的声音符号,容易补充和突出标题的内涵,但因同样以线性传播的方式播放,应处理好转瞬即逝的传播弱势并适当重复播出标题以弥补这一弱势的关系,标题在讲究一定的文采和寓意的同时应不失简捷、明了。 六、新闻评论的结构 评论的结构,即谋篇布局,是对评论的总体构思和谋划,包括其逻辑思路与层次安排,按其结构顺序,可分为开头、中间和结尾三部分,在具体的结构中则分别称之为引论、本轮和结论。由于评论以分析、议论、评价、说理为主要任务,其结构应注意一下几个基本原则。 1、新闻评论的结构布局应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 ?评论的结构布局应考虑文章(或节目)的具体内容,根据评论所要分析的事物或所要论述问题的实际情况、内在逻辑联系和发展变化规律,围绕论题和中心论点组织安排评论的观点、材料和先后顺序。(从评论的具体内容出发) 11 ?评论的结构布局应考虑受众的实际状况,根据他们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认识规律和心理需求安排评论的逻辑思路和前后布局。(从受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评论的结构布局应反映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在遵循评论结构总体框架和基本规律的同时,在开头、结尾和层次安排上应体现自身的个性特征。(从不同体裁要求和作者的特点出发) 七、新闻评论的结构要求: ?布局合理;评论一般由开头(引论)、中间(本论)和结尾(结论)三部分组成,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详说什么略议什么、如何安排观点和材料、如何安排各部分所占的比重、三部分之间如何衔接和过渡等等,都应注意其协调性和合理性。 ?层次明晰;评论的结构从总体来看可分为三部分,但从各部分来看,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每层运用什么材料、提出什么见解,都应有一个先后的顺序,也都应有或不同方面或不同深度上的差别,使评论的议论借此由点及面、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地层层展开。 ?逻辑顺畅;新闻评论要注重逻辑性,即谋篇布局要符合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人们认识事物的思维逻辑。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大都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个别到一般;评论的结构也大都是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最后提供解决问题的意见和方法。 八、新闻评论的结构方式: ?归纳式:这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先分论后结论的结构方式,在提出论题、摆出论据之后,运用材料依次说明和论证观点,再由分论点集合成总论点。即在开门见山、挑开话题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总论点。这种结构方式思路贯通逻辑清晰,结论水到渠成,顺应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增强评论的说服力,易为受众接受。 ?演绎式:这是一种从观点到材料,先结论后分析的结构方式,一般先摆出作者的观点,即先以鲜明的观点开宗明义,然后围绕这一观点引入事实或材料为论据,并分别加以论证。这种结构方式与人们日常的说理习惯相适应,对于强调评论的主旨、突出评论的中心思想的所帮助,有利于突出评论的中心论点。 ?并列式:这是一种将总论点分解为两个以上并列的分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证的结构方式。如果说前两种是纵向展开的结构方式的话,那么这种结构方式以横向展开为主,它以平行的方式安排观点和材料,使评论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较为丰富的内涵。一般来说,对内涵较为丰富的事件或问题,采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议论的全面与周密。把一个较大的论题“拆”开来做,使得每一个分论点都能议论透彻,在条分缕析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使总论点更具有说服力。 ?递进式:这是一种对论题进行逐层分析,使议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结构方式。它把每一层分析都建立在上一层分析的基础之上,每层都既是上一层次的总结,又是下一层次的铺垫、深化。通过逐层分析,其各个层次间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有助于受众了解事物的本质或问题的实质。 “文无定法”,应根据评论内容的需要,以便于分析议论、利于增强传播效果为基本出发点,灵活运用评论的结构方式及手法。 评论的开头:开门见山、提出论题;开宗明义、亮出论点;摆出由头、引申生发;凸现矛盾、展开交锋等等。评论的开头也应简明扼要、落笔切题、新鲜活泼,以引人入胜。 评论的结尾:提炼归纳、关照呼应、启迪思考、引发联想等等。评论的结尾应要言不烦,简捷凝练,给人留下回味与思考的余地。 第五章 说理论述的原则与艺术 一、说理论述的原则和要求 A、论据与论点统一: 论据、论点以及说理论述或论证,是构成新闻评论的要素。论点是观点,是立场和态度,是见解和主张,是文章的灵魂;论据是材料、是证据、是基础。论点支配论据又依赖于论据,而论据则从属于论点又支撑着论点。说理、论述或论证正是揭示论据与论点之间的逻辑联系,使论点得以确立并得到阐明的过程和方法。所以,首先要做到论点准确、新颖、鲜明,论据真实、新鲜、典型,善于运用说理论述或论证。 12 而准确、鲜明的重要论点,总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作者围绕某一论题,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集中集体智慧,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经过反复的分析、综合、推理这样一个思维过程,抽象和引申出来的。 什么可以做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能够直接或间接证明论点的具有典型性的人和事,以及历史资料、统计数字等。 ?理论论据:包括经典作家所揭示的业经实践证实为人们所公认的有关结论、论断、理论、原理、言论;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以及现行的法令、条例;已被证明的科学原理、定律;公认的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古今中外为人们公认的带有哲理性的格言、谚语等。 ?数字论据;统计数字不是具体而是概括的事实,也不是单个的事例而是事实的总和。恰当的运用数据进行论证,既简明扼要又有说服力,有助于增强评论的说服力。 ?故事、典故论据;形象说理时引用故事典型有助于触发人们的联想,积极去探寻内含的寓意和见解。 运用论据的注意点: ?论据要正确、真实、可靠、恰当,要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 ?写作的背景和读者对象特点是选择和运用论据时应当考虑的条件; 论据和论点怎样统一: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就是全面掌握材料,“求是”就是从占有的大量的材料中研究事物的内部联系,掌握其规律; ?正确处理好论据和论点的辩证关系:在构思阶段对待材料和论点的正确态度是材料在先,论点在后,从充分的材料中引申出论点。因此材料越充分越全面,所形成的论点才能更加准确、鲜明。进入论述阶段论点已经处于统率地位,论点要统率论据,论据要为论点服务。因此论据不在多而贵在精。力求置论据于论点的统率之下,寓论点于论据的分析之中,使论据和论点恰当地融合起来。 ?,掌握论证的具体方法,有助于论据和论点的统一,增强说服力。 B、虚与实统一:虚,指的是理论、观点、政策、思想;实,指的是事实、实践、业务、材料。写评论,要和当前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虚实并举,善于务虚。说理论述之所以要虚实统一,这是因为写评论既要反映事物具体的方面,更要提示抽象的本质方面。 为什么说虚实结合是评论写作的一项基本原则和方法呢, 新闻评论宏观上可分为务虚和务实两类,但实际上虚和实是对立的统一,两类评论尽管侧重点不同却都需要虚实结合。从本质上看,虚实结合就是现象和本质的结合,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政治和业务的结合,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就是说,说理论述应当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论述具体的工作问题和业务问题时,不能就事论事,而要透过具体的业务问题,从党的方针政策和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的高度作出分析。在论述理论政策性的问题时,不能空泛议论,而要联系当前的工作实际和读者的思想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 虚实结合的重要性 写评论既要反映事物具体的方面,更要揭示抽象的本质的方面。离开了抽象的方面,光讲具体的方面,容易陷于就事论事的事务主义的泥坑;同时,离开了具体的方面,光讲抽象的方面,也会让人感到腾云驾雾,大而无当。只有将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见虚见实,虚实相融,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才能有助于增强评论的思想性和指导性和可读性。 C、破与立统一:评论写作中,破与立总是辩证统一的。立,是正面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破,是反驳和纠正错误的观点。在一篇评论中两者要结合使用。 破立结合在说理论述中的重要意义 写评论既要说理,总得破除一种观点,树立一种观点,而为树立正确的观点,在其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就得澄清与之有关的模糊观点,纠正与之有关的片面认识,反对与之相对立的错误观点或倾向;反之,为了批驳纠正错误观点,也需要阐明正确的主张和见解。再说,就评论写作本身的规律来看,为了深化说理,也需要破和立的结合。文章有了对立面,自然就要思想交锋,就要面对面的展开论辩和商榷,就要从正面 13 提出充分的理由和论据,论述也能从事实的矛盾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从而增强评论的思想性和鲜明性。 破立结合的论述方式 一从正面立论的评论,则需立中寓破,在阐述正面观点的同时指明与之对立的观点是什么,错在哪里。 二是批驳和证伪为主的评论,则需破中有立,也就是在对不正确的言行进行批评、揭露或论辩的同时,还需指明正确的应当是什么,应当提倡什么,应当怎样去做。唯有掌握破立统一的原则和方法,善于进行论辩,对于增强新闻评论的说服力和战斗性,是十分重要的。(在批驳辩论时,需遵循以下原则和要求:一是弄清矛盾的性质,是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区别对待;二是划清是非界限,敌我界限、政治与学术界限等;三是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的原则,切忌扣帽打棍和吓人战术。) D、严肃与生动统一:在说理时特别要讲究生动形象,务求体现严肃的论题与生动风趣的表述的结合,体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体现抽象的论述与具体形象的文字表现的结合。 严肃和生动结合对改进评论文风的重要性 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论说性的文体,它论述的对象多半涉及时事、政治、政策、路线,它的任务主要在于阐述政策、解惑示趋、引导舆论,它论述的道理理论性、思想性和政策性都比较强,它的思维方式和表述方式又常常偏重于逻辑思维;因此它属于相对严肃的报章文体。作为严肃的文字很容易导致枯燥乏味,让读者提不起兴趣。因此它在论述时就特别讲究生动形象,务求体现严肃的论题与生动风趣的表述的结合,体现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体现抽象的论述与具体形象的文字表现的结合。 严肃与生动怎样统一:?善于由事入理,使之事理相融;(依托评论价值较高的新鲜事实、典型论据或偏颇的观点,并以此作为立论的由头、论据、铺垫或对比物,并在提示事物的矛盾中提出和分析问题,这种表述方式符合读者的认识和思维规律,有助于引人入胜。) ?平易近人、情理并茂;设身处地、言行一致方能真实质朴,生动感人。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渗透,使思维的缜密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将抽象和具体、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是增强新闻评论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规律性经验。 论点:作者对所论述的论题的见解、主张和所持的立场和态度,即评论要告诉读者的见解、观点、论断、意向、结论。 论据:指的是用来阐明论点的材料,是评论论点的依据,是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它的作用在于形成论点、引发议论和证实论点。作为新闻评论,其思想、观点、论断的提出,唯有当它被有力而充分的论据证明了的时候,才能使人信服。 论证:运用论据证明或说明论点的过程和方式方法,旨在将论据和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论证的过程,实质上正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也即积极思维的过程,调查研究的过程。论证包括证实和证伪两个方面。证实,即用论据证明或说明自己的论点;证伪则之相反,是用论据反驳并否定对立面的谬误论点。两个方面常常交叉运用共存于同一的论述过程之中。 二、据事议理: 据事议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道理、结论总是从客观事实当中、从实践经验当中引申和概括出来的,要把道理说明白,容易让人接受就得依靠具体的事实材料。事实材料包括综合性新闻性事实、具有新闻性的典型事例、史实性材料以及知识性材料等。 从事与理的关系而言,事实正是说理的依托、由头或论据,议理则是由事实的现象、感觉到本质、理性的开掘、分析、推理、引申和发挥。好处在于理从事出,虚实结合,是评论文章增添理论色彩,避免空泛议论或就事论事。其操作方法不外乎三种:依托式、输入式和夹糅式。 ?、据事议理的有效操作方法: 1、配合报道的依托式议理;就是依据新闻报道所提供的新闻事实作为现成的立论和说理的由头和论据,据此进行说理分析,讲清道理,依托个别、引导一般,从点到面,从而深化报道思想,增强思想性和引导功能。 2、输入新闻事例使之事理融合;直接输入作者自己所见所闻的新闻性事实材料于新闻评论之中,并以此为由头和论据,从中引发议论,进而印证和说明论点。小言论中常见。 14 3、夹叙夹议的事理糅合艺术;它不止在文章中完成一次性的融合使命就达到事理结合的目标,是多层次地即在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体现出事理融合的要求。具体表现为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将具体的事实和抽象的议论按照文章逻辑的层次,通过叙议有机结合,并结合正反两方面的数则典型事例展开论述,体现多层次多方面的事理糅合,论点鲜明,论据充分,层层递进,语言生动通俗平易,发人深思令人信服。在叙事基础上生发议论,又在议论中穿插叙事,文章在阐明道理时有充足的依据,切实体现了材料与观点结合,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易于为读者接受。其中,夹叙夹议中的“叙”是指叙述和介绍新闻事实或新闻性素材;这个“议”指对新闻事实发表评析、说理、议论。 ?、选用事实材料的要求和用途 它们的共同要求,一是应当是客观存在的人和事,且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二是具有准确性和典型性;三是能够启发人们思考或引发人们兴趣。实践表明,事实和道理的有机结合,正是使评论具有说服力的一项基本原则、要求和方法。大凡两者结合得好,就有说服力;反之,两都结合的不好甚至割裂开来,那就势必削弱以至丧失说服力。 三、比较说理: 就是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的比较和具体分析来论证或说明论点,就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辩证分析方法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中去正确理解和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说理论述方法。 比较说理的具体方法: A、纵横对比法:就是纵横联系和比较的分析方法,也就是从时间和空间上历史地全面地来认识客观现实,发现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的科学的分析方法。 纵向比较,即以事物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的联系和比较,从而揭示事物所处的历史地位以及它的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 横向比较,即以此事物与彼事物、个别事物与一般事物之间的比较。它是识别是非优劣、论证论点和揭露或分析现实事物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有效的说理方法。也可以说是从不同空间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和比较来分析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引出使人可信的结论。在具体实践中,纵向比较常常同横向比较相辅进行,相得益彰。 B、对照比较法;将相反、相对的两种事物、两种人物、两种见解、两种做法或同一客观事物的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论述,以形成是非得失的对照和高低优劣的反衬,进而在相互联系和比较中展开由表及里、有破有立的分析说理。它的优势和效能突出表现在显示赞誉价值,强化针砭效应,明辨是非利弊,增强说理论述的鲜明效应。有助于揭露矛盾,褒贬事物,明辨是非,开掘事理。 在运用对法进行说理论述时,恰当地选取有形或无形的对比物,或用作由头,或用作论据,或用作铺垫,或用作背景衬托,并据此展开说理分析。这样,就会呈现一种特定的说理情趣;用黑的衬托白的或以白的反衬黑的,用反面的事实衬托正面的事实或以正面反衬反面,用消极的言语衬托积极的言语或以积极面反衬消极面,这就有助于使正确的道理愈益显明,使丑陋的事物愈益昭著,从而促使人们的认识由事物的表层深入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更高境界。 C、类比的方法;就是将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将它们的共同的实质突出而又机智地显示出来。类比是一种启发人们进行积极思维和逻辑推理迅速作出判断的说理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揭露方法,它把两个形式不同但本质有相似之点的对象恰当的加以联系比较和分析推理,便于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推断,从而认识其本质。当然,类比评析的效应不仅突出表现在揭示事物的实质,还表现于发挥激励与鼓动的效能。 对比与类比的区别 运用类比方法就是将有相似特点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从而将它们的共同的实质形象而又机智地显示出来。如果说对比旨在将性质各异的客体放在一起对照,以形成是非得失的鲜明反差,侧重于求异;那么,类比则是重在对形式各异、性质类似的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和分析比较,以显示其相似之处,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侧重于求同。在求同之中显示事物的实质和趋向,明示解决矛盾的途径和出路,增说理论述的启迪性和吸引力,以有效地强化舆论的引导效应。 15 四、论辩明理: 就是通过思想交锋、论辩和批驳,在辨明是非的基础上讲述道理的一种说理方法。 1、论辩交锋在言论说理中的必要性 写批驳性的评论文章,自然要展开论辩交锋,即使写正面立论性的评论也往往离不开论辩交锋。俗话说,不破不立。不经过论辩交锋,不把有关的模糊观点、片面认识和错误观点加以澄清和匡正,正确的观点是立不起来的,更难以深入人心。 再说,就评论写作本身的规律来看,也需要论辩交锋,敢于并善于思想交锋,正是评论能否达到透彻说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和技巧。文章触及了对立面,自然就要思想交锋,就要面对面的展开论辩和商榷,就要从正面提出充分的理由和论据,论述也就能够从事物的矛盾中层层展开,步步深入,有起有伏,善破善立,从而增强评论的思想性和鲜明性。 2、怎样进行论辩明理: A、敢于和善于进行思想交锋;破立结合、有理有据地针对偏颇或错误的思想和论点展开思想交锋,就能给予人们以新的的思想启发。而进行思想交锋时不外乎三种方法:一是通篇围绕一个思想靶子进行全面的说理交锋;二是在文章的必要处,为了强调某一论点,有意识地用泛指和设问的方式亮出一个思想靶子,正面论述转入思想交锋,通过说理交锋得出正确结论;三是全文连续陈疑设靶,又连连交锋进而体现释疑解惑、澄清是非的效果,边破边立,多回合交锋,波澜起伏中澄清了种种片面认识,正确的思想和态度随之树立。 B、辨正的方法;对片面的或偏颇的观点进行质疑、商榷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与之论辩交锋,旨在辨别是非曲直,纠正谬误之见,这种论辩方法即辨正。在人民内部,采取辨正的方法,心平气和较为之接受。 C、批驳的方法:指的是通过正面提出理由或根据进行辩论和批驳进而否定对方的错误见解。力求破立结合,以理服人,做到在巧驳谬论中机智说理。具体方法包括: ?以客观事实批驳对方论点,以正视听;事实胜于雄辩 ?釜底抽薪,揭露对方论据的虚伪性;自然也就驳倒了对方赖以成立的论点。 ?主动出击,就本质进行论辩;在运用事实批驳谬论的基础上,主动出击,步步紧逼,“刨根”究底,进而揭示其制造谬论的真实用心极其本质,以体现论辩说理的机智性和战斗力。 ?妙用归谬的逻辑方法,机智地批驳谬说;这是种间接反驳的方法,先假定对方论点是正确的,然后经过推理引申,得出不合情理的结论,将对方逼进自相矛盾的境地,以此证明对方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使其不攻自破。 3、论辩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事实本身的逻辑最有说服力。 ?、严格区分矛盾的性质,实事求是的区别对待。敌我性质的矛盾,基于敌对阶级间的利害冲突,这就决定了必须采取争锋相对、有理有据地进行斗争的方针,用揭露、孤立和分化的方法戳穿其阴谋,批驳其错误言行,以澄清是非,伸张正义;而人民内部矛盾,大多属于认识问题或思想问题、工作作风等问题,必须要考虑到有利于党的政策的贯彻和实际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人民内部的团结,有利于对方的思想转变。所以必须本着与人为善、治病救人的态度,遵循“团结——批评——团结”的原则,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 ?、划清政策界限,防止“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的干扰和影响。实事求是的分清矛盾的性质、划清政策界限:包括敌我界限、政治与学术、合法与非法、现行政策和远大目标的界限。 ?、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五、算账示理: 正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统计、推演、比较和折合计算,进面对事物作出说明和判断,找出其内在联系,揭示本质意义的和一种科学的分析说理的方法。数据是一种确凿有力能体现事实总和的论据。在评论的论证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数据以印证或引发论点,能帮助我们避免和克服空泛无力的说教,有助于增强文章持论的鲜明性和信服力。 16 算账示理的方法: ?统计算账;?对比算账; ?推演算账:这是一种通过推理和引申演算,进行算账示理的论证方法。有助于克服空泛议论,由小见大,使人由微不足道的印象产生大吃一惊的感觉,进而从思想上引起重视,增强说服力。还有助于体现见微知著、就实务虚的说理效果。 ?折合算账:就是把一个事物的量用另一个事物的量来表示,旨在将抽象的数字折合成有形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东西,缩小数字与读者的距离。一个看来枯燥的数字,通过折合推算的说理分析,就能化虚为实,化平为奇,进而使人们消释麻木的心理,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或警觉。 第六章 新闻评论的语言与文风 文风:文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时代面貌和社会风气在文章中的反映。对作者来说,文风也是一个人的立场、观点、写作态度和思想作风的反映。所以一般总要和党风及学风问题联系一起。文风要通过语言文字表现出来,但它又不局限于语言表达和文字技巧的问题,同作者的写作态度和思想作风也有密切的关系,也是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反映。 新闻评论的写作时说理的艺术,除了思想内容要正确,说理方式和语言的运用还要讲究辞章,要写的有文采。具体方面如下: 一、平易近人 深入浅出 深入浅出:就是要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平易通俗的论述结合起来。新闻评论主要是讲道理的,道理要讲得正确而深刻,使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和教益;同时又要把道理讲的浅近易懂,明白晓畅,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作者对所评论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问题有充分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这不仅仅是论述方式和语言文字的运用问题更是作者的写作态度问题。 1、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读者;写作态度和思想作风问题,把自己和读者的关系看做平等的,用讨论问题的方式,心平气和地讲道理。某些情况下,用自己切身的经历现身说法,也要把自己摆在和读者平等的位置,道理可以讲的平易近人。 2、要了解读者;了解读者的特点和需要,在说理方式上才能有针对性,适合他们的认识规律和认识水平。要时刻想着读者,要考虑到他们的心理和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论述方式,照顾到他们的理解能力。了解读者可以把评论所讲的道理同他们所熟悉的事和他们的切身经验联系起来,也可以针对他们的特点以及他们的想法、要求进行论述,这样比泛泛地讲道理效果要好。 3、运用通俗平易的语言;语言首先要平易通俗,反对艰深晦涩,故作斯文;其次要新鲜活泼,接近群众,反对各种空话、套话和令人厌恶的八股腔。但语言的平易通俗不等于内容的肤浅和低级趣味的庸俗,真正通俗的语言,来自人民群众的语言,是生动的、反映实际生活、富于表现力的,也是读者喜闻乐见的。 二、形象生动 爱憎分明 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新闻评论主要靠逻辑的力量说服受众,如果在抽象道理的论述中,适当穿插一些具体的形象,或者使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就可以把说理的逻辑性和形象性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就可以把道理讲得生动活泼,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增强说服力,使受众更容易理解评论的内容和思想。 1、巧喻善比;比喻是形象说理常用的方法,通过来自实际生活的形象比喻,可以使人们由近及远,由实见虚,由感性到理性,通过鲜明而熟悉的事物理解评论的思想内容。这种说理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深刻的思想讲的通俗易懂,增强评论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2、运用形象化的笔法和语言;用形象化的笔法直接描绘客观事物,给所要论述事物“画像”,也是种形象说理。这种形象化的笔法的运用,要求作者深入观察生活,发现客观事物的特点,从而选择适当的形象,同时在描述过程中,就自然包括了作者或褒或贬的态度。在这个基础上,道理就可讲的生动而贴切。 3、注意形象的感情色彩;形象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新闻评论在借用形象化作比喻或直接描 17 绘某种形象的时候,要注意它的感情色彩,要使形象能恰当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新闻评论通过形象来讲道理,同时也可以借此表明作者对事物的态度,抒发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三、入情入理 情理交融 新闻评论既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评论不仅要在道理上说服读者,还要在感情上打动读者,既服之以礼,又动之以情。评论作者的情感,他对所评论事物的或褒或贬、或爱或憎的态度,是自然的流露。在实际生活中,理与情常常是联在一起的。我们常说的通情达理,就是说一个人做事要入情入理,你讲的话人家乐于接受,办的事也容易行得通,理和情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情为理服务,理借情动人。 1、有真知灼见,又有真情实感;评论应当是有所感而发,有所为而作,这样才能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者要对评论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才能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并自然地流露在评论的论述中。一个评论作者既要志存高远,有远大的革命思想,同时还要掌握马列毛邓理论的科学分析的武器。这样才能以现实斗争的参加者的身份面对现实,而不是做一个旁观者或看客。只有这样,才会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而不会空喊口号或用自己的偏见、成见去误导受众。所以评论既要对事物有科学的分析,同时还要有作者的真实感受。情理交融的评论既可以帮助读者明辨是非,又能使他们受到启迪和感染。 2、和读者有感情的交流;以理服人着重理智方面,打动人则需感情。关键就在于评论作者是否能以现实斗争参加者的身份,和读者有感情上的交流,思想能沟通,有共同语言。 3、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段:用排比、对偶等句式渲染气氛;用设问、反问、质问等语气增强节奏感,便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有点幽默感;幽默是一种机智、巧妙的论述方式。 修辞手段和感情色彩 新闻评论的感染力如何,首先要看它的内容。如果从评论的内容出发,恰当而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段,可以使说理和抒情结合起来,增强评论的感情色彩。如,可以用排比句或对偶句的方式渲染气氛,表达作者的情感;可以用设问反问等语气,加强节奏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鲜明;还可以用机智幽默的语言和论述方式,引发受众的思考和共鸣。修辞的手段和方式很多,关键是要从实际出发,运用得恰到好处,增强评论的效果。如果不顾内容而片面地在修辞上下功夫,效果就可能适得其反。所以这也不是个单纯的文字技巧问题。 四、朴素精炼 要言不烦 新闻写的朴素就是在说理论述时,力求质朴自然,把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准确而恰当的表达出来。当然,朴素并不等于内容空洞,语言粗糙;更不能故作斯文,哗众取宠。而是要经过作者的提炼加工。所谓精炼,就是要用恰当的篇幅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 1、道理要讲得实在;要求作者首先要对客观事物或所要评述的问题,有准确、深刻的理解,从实际出发,弄清问题的实质,然后给读者把道理讲清楚。道理要讲得实在,就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说实话,讲真理,要尊重事实,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实实在在的讲道理是一种朴素的文风。评论要有感而发,但不能以感情代替政策。即使是批评性的言论,也要尊重事实,不能感情用事,而要考虑社会效果。 2、篇幅长短适度;评论的长短,应当由它的内容决定,根据评论的内容,针对读者的需要,主题集中,论述集中,行文语气集中,在这个基础上力求文字简洁,短小精悍。所以朴实的文风和简洁的语言是相辅相成的。评论的内容要正确,语言又要很简洁,不说空话,不舞文弄墨,哗众取宠。评论篇幅的长短不是绝对的,应当从内容出发,量体裁衣,长短适度,并不是越短越好。在一般情况下,还是要尽量用短小篇幅表达丰富的内容,把评论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 3、语言规范,字斟句酌;新闻评论要写得简洁精粹,首先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就是古人说的,要“炼意”。其次还是“炼句”、“炼字”,就是要锤炼语言,字斟句酌,精益求精。如果一篇评论中出现许多“浮词”、“累句”,不仅会使受众感到别扭,而且还会影响评论说理的逻辑力量。 真正能发挥正确导向作用的评论,关键在于它的内容是读者需要的,道理又讲得是在。如果再用朴素、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更易于为读者理解和接受了。 18 第七章 配发言论的效应与依据 一、配发言论的效应 1、强调的效应;新闻稿件有了言论的配合,有助于突出报道的意义和地位,而且能够使新闻宣传虚实 结合,红花配绿叶,加重报道的分量,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显示报道的新闻价值, 增强舆论的引导功能。 2、深化的效应;指的是深化报道思想。新闻,唯有配合评论,才有可能借助评论的说理优势,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有助于评价新闻,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报道思想,对新闻报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弥补稿件不足和防止片面性,起到加强扶正祛邪的作用,扩大宣传报道影响面和教育面,从而通过个别指导一般。深化功能的具体表现在: ?开掘事物的本质,显示举一反三效应; ?弥补报道之不足,防止负效应; ?延伸报道思想; 3、协调的效应;可以从宣传报道的宏观上对报道发挥协调和平衡的功效。有助于补充新闻报道的某些欠缺,有助于启迪人们辩证的思维和意识,有助于调控舆论温度,以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失利时鼓劲,胜利时提醒,以平衡人们心态;报道失利的消息时人们容易产生泄气或埋怨情绪,此时配发的评论应立足于鼓劲,积极协调,平衡人们的心态。而在报道胜利、丰收的消息时,易滋生自满和盲目乐观,此时则应及时进行协调,成绩面前找不足,立足于提醒和引导,以平衡心态。 ?调剂舆论温度。对于过热的舆论温度,通过评论的配合使之适当降温;反之,则升温。 二、哪些新闻事实需要配评论 新闻事实是否值得配评论决定于它是否有值得评论的价值。一般说来,新闻事实的评论价值不能脱离新闻价值而存在,衡量新闻是否有评论价值得先看它是否有较为重要的新闻价值,是否触及了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是否蕴藏着具有启迪性、苗头性、前瞻性或解惑性的新鲜的思想和观点。 1、方向性新闻;指的是具有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人物、事物、经验、风尚、成就等客观现实。由于旧思想和习惯势力以及“左”的错误思潮的影响,人们对于方向性的事物,尤其是在刚破土露头时常看不清、不习惯,甚至疑惑、非难打压等,因此格外需要报刊公开表态予以扶持,借助言论阐明党的有关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帮助人们释疑解惑,并根据具体情况实事求是地提出某些希望和建议,以促使新生事物的健康发展。配写评论时要着重揭示其内涵的积极意义,注重并善于抵制和澄清来自旧观念的习惯势力方面的种种非难。 2、批评性新闻;指的是批评和揭露具有代表性而又有普遍教育意义的违法乱纪、玩忽职守、侵害公众利益、扰乱社会治安、道德败坏等歪风邪气为内容的各种事件。原因如下:一是借助评论可以直接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交代背景,揭示其危害性,从而通过个别教育一般。二是借助评论可以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引导社会舆论予以谴责,引出教训,引以为戒。三是可以借助评论对错误言行分析批评,以达到批评个别、教育一片的宣传效应。而批评性新闻是否配评论取决于三项:?批评稿件的内容要实事求是,事实本身务必准确无误?被揭露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批评稿件本身不仅提出了问题,而且实践上也已经具备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性或具体办法。 3、倾向性新闻;这类新闻着重报道有关在落实政策中出现的涉及倾向性问题的事实。通过言论,以便全面阐明党的有关政策,坚决维护党的基本路线,坚决维护国家宪法的原则立场,旗帜鲜明的划清是非界限,端正方向,传递中央最新精神,及时进行提醒或提出中肯的建议,以防止或制止偏差的扩展,制止来自“左”或“右”种种干扰,敢于并善于跟种种违反路线和政策的偏差斗争。 4、对比性新闻:分为三种:一种是同一新闻人物、单位、地区的自身的纵向对比,以反映人物和事物面貌的变化,通过事物的变化来提示党的政策、措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种新闻今昔对照,以昔称今,突出了新闻本身的价值;第二种是将同一类型的人和事而表现截然不同的新闻,用横向对比的报道方法或编排手法予以发表,以形成鲜明的是非对照,有助于增强新闻报道的新闻价值和评论的价值;第三种是将反映事物的矛盾的两个不同侧面的新闻有意识地加以对照编排,从矛盾双方的各自角度是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同一主题思想,以促使矛盾的妥善解决。 19 第八章 社论、评论员文章 一、社论的重要地位 社论(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称为“本台评论”)是代表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编辑部发言的权威性言论。它是表明新闻媒体的政治面目的旗帜。同其他评论文体比较,社论的论题是针对当前重大事件、重大典型和重大问题发言的,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导向性和指导性。党的报刊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直接表达同级党委和政府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可以发出号召,提出任务,阐明政策,表明态度,辩明是非,指导实践。 党报社论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权威性, ?社论是代表编辑部发言的,对执政的共产党的机关报来说,它更是党和人民的重要喉舌,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同级党委,直接表达党的观点和意图,传达党委和政府的声音。同时集中体现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社论内容的特殊重要性。社论的内容一般是针对当前的重大事件、重大典型、重大问题或重大节日纪念,表明报刊编辑部的立场、态度和意见,必要时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措施,指明任务和方向,因而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和高度的指导性。有的重要社论实际上成了党的重要文献。 ?党的领导干部亲自写作并审阅党报的社论,已经成为我们新闻工作的光辉传统。这就逐步形成了党报重视社论的优良传统,大大增强了我国党的报刊社论的威望和权威性。 ?在传播渠道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仅表现在各报对社论所作的编排上的强势处理,如加框、变换字体、变大字号、排列在最显要版序上,等等,而且更表现在各级报纸或各种新闻媒介对社论的转载或统一联播。 二、社论、评论员文章的类型 按论述方式和方法分类,社论、评论员文章大体可以分为五种: ?阐述型:包括评论员文章,是社论中一种常用的类型,是政治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很强的权威性社论。它的任务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党的纲领、路线、任务、奋斗目标,阐述党委和政府新近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决定、政策、方针和政令的实质、依据和意义,以帮助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正确领会政治意义和精神实质,进而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 1、专题论述的方式,即指一篇文章专门论述某项方针政策,揭示其主要内涵的同时更侧重于阐发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及其重要意义,或对执行过程中已经或可能出现的思想疑惑和思想倾向,从思想上、政治上进行释惑解疑或说理开导,以扫除各种思想障碍或阻力。2、宏观式:一般用于论述党的纲领路线、最新精神、奋斗目标和重大决策,面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其精神实质普遍适用于各条战线、各行各业。有着全面的指导性和催人奋进的鼓舞力量。3、系列式:是围绕某项方针政策连续发表的社论,各篇之间互有联系又有各自的侧重。4、补正式:针对方针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实际情况包括出现的偏差而写的坚持正确导向的评论,纠正和防止对政策的片面理解,划分是非界限,加深对政策的理解完善贯彻执行。 阐述型社论的写作要求 A:善于交代国情和时代特征,说明和交代制定方针政策和有关决策的政治背景和客观形势的内在联系,以充分揭示制定并执行方针政策的现实意义及其精神实质。 B:立足释疑解惑,以典型事实为论据结合实际进行论证。善于依托典型来阐述政策,揭示政策制订的客观依据,从而使人们加深对政策的理解,提高执行政策的自觉性。 C:论述要突出重点顾及全面力求重点与全面的统一,使论述既有针对性又不陷入片面性。 D:实事求是地分清政策上、政治上的是非界限和不同历史阶段的界限,力求在分清是与非的界限上阐明道理。 E:顾忌政策的连续性及其关联性。 F:切忌板着面孔说教,力求说理论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耳入脑。 ?启迪型:它的任务着重于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或现实生活中开始出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作风、领导方法方面的问题发言,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帮助读者从思想、理论和政策上提高认识,增强党的基本路线觉悟,促进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 20 论述对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结合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具体矛盾进行思想疏导,侧重于务虚;二是实行对具体工作和生产实践的具体指导和启迪,侧重于务实。不论务实还是务虚都要体现虚与实的统一,思想与业务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写作时务求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思想矛盾展开说理,把道理讲到人们心坎里。同时在写作时还要明确它的写作要求和宣传效应,力求在说理论述时,善于针对思想和认识问题,就事论理,由表及里,平易近人地触及思想。虚实结合要注重就事论理,力求通俗易懂,讲究一点知识性和形象性。在说理论述时,面向广大读者,着眼于人民生活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富有感情色彩;同时,又善于抓思想矛盾,有针对性地务点虚,讲点道理,帮助人们打开心灵深处的窗户。总之,虚实结合是写作启迪型社论的原则和要求。 ?评介型:任务在于着重对有典型意义或重要意义的新闻性人物和事件进行旗帜鲜明的褒贬、评介,从思想、政治、理论的高度进行论述和概括,以深刻揭示本质,总结经验或教训,从而发挥其启迪思想、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论述范围和对象主要是新闻性事件和人物。 怎样发挥评介型社论的良好评介效应, ?立论要旨远意深,旗帜鲜明;(胸怀坦荡,爱憎分明,宗旨高尚深远,立论高瞻远瞩,富有卓识) ?善于对评介的对象进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概括、深入开掘,以增强论述的深度和力度,切忌就事论事,隔靴搔痒,作表面文章; (具体的说就是要从评介对象中或者揭示其可贵精神、宝贵的经验极其积极意义,以引起社会重视;或者从中总结教训,剖析原因,提出忠告,以引导舆论;或者回顾历史,以借鉴现实;或者侧重就实务虚,缘事说理,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启迪读者。有的运用今昔对照的手法,借助背景烘托以揭示评介对象本身的思想和政治意义;有的采用单刀直入、切中要害的开掘方法,重在剖析原因引出教训,举一反三,发人深省;有的是运用联系与发展的辩证观点深刻揭示事物的意义和内涵。) ?正确掌握褒与贬即赞誉与针砭的指导思想及其辩证关系。 (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赞颂先进旨在激励后进,弘扬正气、表扬先进本身也正是一种颇见成效的批评落后、祛除邪气。批评落后,也正是为了使之转化为先进,为了通过针砭个别达到教育一片的目的,先进与落后共存于统一体中。无论赞誉或针砭都力求事实求是,分寸适度,褒贬得体,理定辞畅的原则和要求,切勿绝对化、简单化或感情用事。) ?论辩型:是以揭露和批驳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敌对言行、反动思潮和腐朽思想的一种战斗性较强规格较高的重要言论。揭露、辩证和批驳,旨在扶正祛邪,明辨是非,伸张正义,引导舆论。 基本原则和要求:一是严格区分矛盾的性质,针对不同对象,实事求是,区别对待,既敢于辩论,又善于辩论;二是摆事实,讲道理,就本质进行论战,坚持以理服人,破中有立,反对简单粗暴,强词夺理,或在是非原则问题上纠缠不休;三是原则上的坚定性和战术上的灵活性有机结合。善于划清是非界限,既要防止温情麻木的右倾情绪,也要切忌扣帽子、打棍子或辱骂恐吓等极左倾向。 ?礼仪和纪念型:指有关评述和纪念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日、国耻日以及外交建交、签约、各国领导人来访和我们领导人出访等送往迎来外交礼节性活动的社论。这些社论起到了阐述形势明确任务,表明态度揭示意义,联系实际引导舆论的重要功能。 由于逢年遇事都要写,往往易于写成例行公事式的官样文章或应酬文字。因此,特别需要有新意有力度:1、要求立论要高瞻远瞩,善于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揭示纪念活动的或政治活动的现实意义,陈述面前的光荣任务和时代使命,并积极地展望发展前景;2、要求善于联系当前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重大典型,或针对现实的社会弊端和思想矛盾来写,以强化舆论引导的功能;3、要求恰当地通过交代有关事件和活动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或总结有关事件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以烘托其政治价值,强化其现实意义;4、要求社论精当,分寸得体,逻辑严谨,文字清新畅达,富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三、评论员文章的规格和形式 规格:评论员文章的规格介乎社论和短评之间,它是报刊、新华社、广播电台常用的、仅次于社论的中型的重头评论,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和喉舌作用。它与社论没有严格的界限,必要时可以升格为社论。它除了一部分以独立形式发表外,多数情况下是依托有关典型或配合重要报道结合形势任务而发,不失新 21 闻性和时效性,同时偏重于论述局部性重要事件或问题,它的选题范围比社论要广泛而又具体些,在运用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它虽然并不像社论那样直接代表编辑部集体或同级党委的意见,但它反映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有着一定的权威性。在实际运用中,它总是与社论、短评等评论文体相互依存,协同合作,取长补短,各显其能,充分发挥其宣传、指导、启迪和鼓动的社会功能。一般说来,它具有社论的性质和要求,但均由报刊各业务部门自己撰稿,编辑部自行定稿,不需像社论那样送交同级党委或行政部门审阅。 作为评论国际方面新闻事件的评论员文章,主要评论国际事务中既重大而又较具体的事件或问题,它常常代表党和政府发表对外政策、方针的意见和表示态度的一种重要的评论形式,比之评论国内问题方面的评论员文章更具有权威。 评论员文章篇幅比社论要短些,介乎社论与短评之间,一般在千字以内。当然,报刊评论员文章也不同于短评。它比短评规格要高些,地位更重要些,分量更重一些。 形式: ?本报评论员文章:由本报评论员撰写或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的评论员文章。它作为结合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配写的重头评论,以体现报纸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为主旨,通常是不署作者姓名或笔名的。 ?本报特约评论员文章:评论员文章的一种特殊形式。冠以“特约”二字,用以加重评论作者的身份,也为了标明系社外人士所写。它的任务是就当前重大理论问题、思想问题、政策问题和重大改革举措发表独到见解。规格比本报评论员文章要高一些,主要约请有关党政领导机关或理论学术机构的负责干部、专家,以及学有专长的有关人士撰写,一般不署名,必要时也署名。“超重型评论员文章” ?观察家评论:通常用于重要的时事评论。以观察家的身份出现,可以使评论显得更加客观和具有权威性。写法上,观察家评论着重于评析和论辩,高屋建瓴,寓评论于“观察”之中。观察形势,分析形势,预测未来,引导舆论。 四、社论的写作要求 1、集思广益、精心写作:?集体研究,精心修改,书记、宣传部长、秘书长、总编辑要共同研究、集思广益,拟定论题,形成论点,准备资料,草拟提纲,然后指定专人执笔。从草稿到定稿,执笔者要精心构思、认真写作和修改,其中作为总编辑有责任对社论作负责的审定;?党委书记亲自写作或动手修改一些重要的社论;可使社论增添权威性,也有利于促进党政各部门、促使编辑部重视社论工作,提高社论质量,进而促进整个宣传水平的提高。 2、面向干部与面向广大读者;在写作时应当尽可能以广大的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为对象,面向广大的读者对象说话,把专门业务问题从它们同广大群众的密切关系上加以阐明,以引起广泛的兴趣和关注,而不宜局限于很小的一部分有关的党政干部和有关专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所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人为地削弱了社论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 3、严肃庄重与通俗平易:不宜随意使用行政命令的口吻,要着重从思想认识上阐明问题,将生活现象提到政策、理论高度加以分析阐述,使群众的认识水平提到党的政策的高度,所以格外要重视正确地运用人民群众的活生生的语言来写作,适当的穿插运用散文的笔法,引用富有哲理的谚语、格言、成语等浅显易懂、生动形象的言语、词汇到社论中来,力求把抽象的道理或事物矛盾讲述的浅显明了,夹叙夹议,文情并茂,言简意赅,平易近人,使社论写的既严肃庄重又通俗生动,以争取更多的的读者,更好地发挥思想启迪和舆论引导的社会功能。而非行文生硬,居高临下,套话连篇,令人敬而远之。 第九章 短 评 一、短评的特点和要求 短评,指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使用灵便的编辑部评论。它根据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常常配合新闻报道就现实生活和实际工作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代表编辑部发言。在选题、评述范围、立论角度、篇幅、规格等方面,它比之社论要具体单一、轻便灵活、短小精悍,一般由编辑部的具体部门定稿,属于新闻评论中的“轻骑兵”。 22 这种简短而灵便的评论形式,在发表时有署名与不署名两种。(署名短评以个人身份发言,形式自由,手法多样。不署名短评代表媒介编辑部发言,是编辑部评论中比较短小、灵便的一种体裁。) 短评的形式:一是针对某一问题某一事物,发表的独立成篇的简短的评论;二是通常配合新闻报道,对报道有一定的依赖性,就实认虚,就事论理,起深化报道、启迪一般作用的短小评论。其中,配发式短评的运用更为经常和普遍。 特点和要求: 1、短小精悍:首先体现在篇幅的短小上,一般来说,短评的字数多在500字左右。短小精悍还体现在评析内容的具体、立论角度的集中、结构的简约和文字的精练上。短评不是社论或评论员文章的缩写形式,它抓住新闻报道或所评析事物的某一点进行议论,力求行文精粹,不蔓不枝。内容、结构和行文语气集中。论点集中、鲜明,论述一气呵成,紧扣新闻事实进行议论,论题具体,力戒空话套话,力求达到“言近而旨远,词约而意深”。 2、新颖独到: ?首先表现在选题更新鲜、及时,抓住最具时效性的新闻报道或新鲜事实做出分析和评价,要有新鲜引人的题目,对工作、生活、思想各方面的新问题及时加以评论;?还得有新颖独到的见解、观点,有新的立论角度、新的论据、新的表述方式,能够从新的视角观察事物,做出与众不同的分析并得出具有个性的见解和结论,使评论给人以新的信息和新的启迪等等。 可以结合实际,采用正面角度,从典型人物的言行中选取论题、确定立论切入点。也可以从正反事例的对照中进行立论,还可以采用反面或侧面的角度,针对社会上对典型和方向性事物的片面看法甚至流言蜚语,在与之思想交锋中确定论题展开论述。总之,要善于围绕中心工作提出论题,从具体、新颖、多样的角度立论。力戒言论的一般化和公式化,选取的角度要根据读者最能接受最为关心的问题,根据矛盾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必要时还可以通过系列评论,连续地从各个不同角度立论。 3、生动活泼:?主要表现在分析说理的生动引人,议论风生,构思的精巧引人,运用多种议论手法使文章富有生气; ?还表现在体裁结构的活泼多样,依据不同的评析对象变换文章开头、结尾与谋篇布局;?更表现在表述方式纷呈异彩,运用自如。短评的语言文字也应生动活泼,使文章在言之有物的同时短而有趣。 4、就实论虚:(重在分析)短评多半是配合新闻报道而发表的,以报道所提供的新鲜事实为由头、依托或论据,旨在画龙点睛,就实论虚,就事论理,从政策法规上、思想上、理论上揭示事物意义,通过现象深入事物的内部联系,升华人们的认识,深化报道思想,以达到依托个别、引导一般的目的,充分发挥评析的优势。 为使短评体现通过个别指导一般的功能,关键在于说理要体现虚实结合这一特点和要求:首先,报道所提供的新闻事实是短评立论的基础,评论所要分析解决的矛盾、所要提倡或反对的东西都是报道中所涉及的,评论所要表明的观点和所要阐述的思想也是从报道的事实中引申出来的。评论的论点从报道中来,但又高于报道;评论的思想从实际中来,但又高于实际;评论的论据从群众中来但又高于群众。其次,短评的议论是针对报道而发,所以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就常常充当了议论的由头,借此水到渠成地引出议论。其三,凡属成功的言论,说理议论既要依托新闻事实,又要有所超脱和深化,但依托不等于局限,不仅要借题更要善于发挥,不仅要依托报道的事实,更要善于务虚,从理论和政策的高度来分析矛盾,剖析事实,从本质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意义,以达到深化报道的目的。 二、短评怎样才能短小精悍 1、立论以报道为依托,在深化上下功夫;短评依托新闻事实但又从不同的角度补充了报道的不足,深化了报道的思想,增强了报纸的指导作用。依托报道写短评,首先对于新闻报道来说,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和加强扶正祛邪、引导舆论的作用。其次对评论本身来说,有了现成的新鲜而又典型的新闻事实作为立论的由头和依据,既可以使短评的立论和论述有所依据,有助于就事论理,有的放失,避免泛论;又可以使言论结合实际阐述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有助于深化报道思想;还可以使言论省却由于引用有关论据或另述由头所需要花费的一些叙述方面的笔墨,有利于节省篇幅,真正做到短小精悍。 2、论题具体些,角度小一些、新一些;力避题目偏大,角度过大。凡是有的放矢地集中议论一个具体 23 问题或一个问题的一个侧面的短评,容易写的短小精悍,言之有物。 3、开门见山,不落俗套;短评的开头对全文长短优拙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4、长话短说,评在实处;打破大中型评论文章惯用的写作程式,重在亮明观点,画龙点睛,评在实处,不必进行过多的论证。 第十章 编者按语 一、编者按语的性质和功能 编者按语:不是独立的新闻评论文体,而是一种依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的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的编者评论,是报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等新闻传播媒介的编者专用的对新闻稿件所加的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文字,也是新闻媒介的编者最常用的一种发言方式。 1、按语的性质:编者按语是一种最简短和轻便的编者评论,它是编者对所编辑、刊(播)出的报道或文稿直接进行评介、议论的方式,也是编者在记者(或作者)和受众间架设的一座沟通的桥梁,也是编者与受众直接对话的“窗口”。 2、按性质和内容来分,编者按语大体可分为说明性按语和政论性按语 说明性按语: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说明或提示性文字,可以介绍作者身份,交待背景材料,说明有关情况,表明刊载(播发)或转载的目的,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兴趣,帮助人们了解及理解新闻或文稿。 政论性按语:编者对新闻或文稿所加的简短的评介或议论性文字,可以提纲挈领地点明报道的中心思想,可以依附于报道传达有关精神、划清是非界限和政策界限,也可以运用褒贬提示、引申生发等方式通过个别启示一般。 3、按语的功能:编者按语是配合新闻报道或文稿而发的评论形式,是编者为受众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新闻和理解新闻而写的短小评论,也是编者借助于新闻或文稿传达自己的态度、意图和观点的发言方式。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提示说明;可以对作者情况、背景材料在内的相关资料加以说明解释,帮助受众了解和理解新闻。 ?评价表态;对于一些需调动舆论的力量予以针砭或弘扬的事物、现象或做法,编者按语可以通过直截了当的褒贬评价,起到明辨是非、扶正袪邪的作用。 ?提醒建议;对于尚未造成影响、尚未产生后果的不良现象或潜在问题,对尚未引起注意、尚未形成风气的新生事物或新鲜做法,可以通过编者按语的形式,配合报道予以提醒建议,以唤起全社会的关注,形成有利的舆论环境。 ?强调补充:对于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可以通过编者按语的形式加以突出强调,以引起受众的重视;还可以运用编者按语补充报道思想,将其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帮助受众从更深层次上理解新闻、认识事物。 二、编者按语的形式及特点 依据编者按语在和新闻报道配合过程中所处的不同的编排位置,自然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1、文前按语:也称题下按语,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前话,它是新闻传播媒介特别是报刊的编者常用的按语形式。三种按语形式中,它的编排位置最为显要,通常冠于文前或栏前,片言居要,显得庄重。在报刊上发表时,常用楷体或比正文大一号字体排出,需要时还加框或加线处理,以突出其重要的地位。 特点:?编排位置显著突出; ?行文提纲挈领,文字简明扼要,不必复述所依附的新闻材料,也不必展开论证,只需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以编者身份发言,通常情况下不署名,也不必拟标题,只需在文前附上“编者按”三字即可。 2、文中按语:又称文间按语,是报刊独有的按语形式。它与新闻报道或文稿既有配合的关系,又有渗透的关系,通常置于文章的字里行间,在新闻报道或文稿的某句话或某段文字后面打上括号,加上“编者按”、“编者”或“按”字,就报道或文稿中的词语、提法、材料、内容,或诠释补正,或评点批注,便于读者领会文意,帮助读者加深认识或避免传播中出现的副作用。有时还可以代表编者修正失误、提出希望等等。但应注意与前后的报道内容融为一体,不能产生生硬与割裂之感。 特点:?与所依托的报道或文稿既配合又融合,直接评点批注分析文中的内容和提法,议论针对性强; 24 ?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我错即批、随时点评、使用方便、运用灵活,有助避免传播中的副作用。 ?言简意赅、鲜明泼辣,与上下文衔接自然、便于阅读、易于理解,适应读者的认识规律和接受理解心理。 3、编后:又称编余、编后小议、编辑后记等,在广播、电视中称为编后话,它是一种附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的编者按语,是编者依托报道有感而发的抒情、联想及议论性文字,旨在补充和深化报道或文稿的主题或中心思想,在帮助受众领会和理解其意的同时,增强其深度、广度和力度,使报道或文稿锦上添花。 特点:?发表形式有所不同,它位于新闻报道或文稿之后,结构更完善,可以(最好)有标题,可以署名。 ?写作要求有所不同,它接近随感或短评,不仅需要必要的分析议论,而且可以抒情、联想和借题发挥。而文前或文中按语由于篇幅所限更多的是论断式语言,直接提出编者的看法或观点。 ?功能的侧重点略有差异。编后置于文末,引申、生发的作用较普遍,以使受众有所思考、有所回味。文前按语冠于文首,其强调、提示作用较明显;文中按语穿插字里行间,其注释、点拨作用较为突出。 ?是编后在运用上比前两种按语灵活多样,不仅可以配合新闻报道或文稿,图片、图表、漫画等也可以配写编后。 近几年“编后前置”这一特殊的按语使用方式,开始出现。 三、编者按语的写作要求 编者按语是篇幅最为短小、依附性最强的一种体裁。离开了新闻报道,编者按语就失去了存在的针对性和必要性。 1、立足依托,有所超脱; 按语应力求做到依托而不拘泥于报道,超脱而不游离于报道,具体指,编者按语依据的主要由头或论据,应是新闻报道所提供的事实;编者按语的见解或观点,应是报道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同时,还应是报道思想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或深化。 具体做法有四种:a、由点及面,善于从全局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认识事物。b、由表及里,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实质或内在规律。c、由实入虚,善于从理论的高度、政策的高度提炼、升华报道主题。d、变换角度,善于寻找与新闻报道不同的切入点和着眼点,使按语别有新意。 2、迅速及时,轻便灵活; 按语可以针对刚刚发生的新闻事件迅速做出反应,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操作上的灵活性。由于按语篇幅短小又直接依附于报道,写作起来针对性强,便于就事论理、理从事出,尤其能体现迅速及时的要求,其无论使用方式还是具体手法都比较轻便灵活、不拘一格。 3、言简意赅,点到为止 由于有现成的新闻报道或文稿同时刊出(或播出),因而可以省却为介绍由头或论据而花费的笔墨,直截了当地对事件或问题做出分析、提出看法,使言简成为可能,但言简只有与意赅相结合才有价值。在写作时应处理好省文与省义的关系,即应该以省义来省文——靠集中论题,紧扣新闻事实进行议论来节省文章的篇幅,还应在分析议论过程中不做过多的引申发挥,贵在画龙点睛,点到即止。 4、明快犀利,讲究分寸 编者按语虽然短小,但态度应鲜明正确,手法应明快犀利,或褒扬、或针砭、或提倡、或反对,按语中都应有明确的态度和倾向性。强调明快犀利的同时,还应把握分寸、讲究说理的艺术,盛气凌人或咄咄逼人的态度,过分激烈、用词失当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只会引起受众的反感,同样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第十一章 专栏评论 一、专栏评论: 指的是在报纸相对固定版面上特定的专门栏目中发表的评论(也包括当今电台、电视台专门栏目中的评论)。这一评论体裁在现代报刊评论史上早已有之。不过,就新中国成立后的报刊实践而言,逐渐重视这一体裁实则始于“文革”后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新闻改革的客观形势的发展和需要而日趋繁荣。 25 二、专栏评论的特点 1、稳定性。首先,就作者的构成而言,不管是群言专栏、集体专栏和个人专栏等类型,其栏目总是相对固定的。其次,除栏目相对固定外,一般来说,体式也属相近,版面位置、篇幅大小大体也趋于稳定。再次,各类专栏评论一般在评论对象与读者范围上均有所侧重,论述方式和语言运用也有持续和连贯的独特风格。这些都有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专栏特色。 2、时代感。主要表现在它积极地反映当前的改革和现实,引导当前的改革和现实,发展当前的改革和现实。而所谓的“时代感”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密切配合党的中心工作,重视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思想问题发表意见,力求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弘扬主旋律,积极配合中心选题立论,处理好选题上配合中心与眼观六路的关系,观点上宣传中央精神与反应群众心声的关系,风格上庄重严肃与生动活泼的关系。二是善于敏锐地发现并抓住富有时代特点的新人、新事、新风尚、新变化、新矛盾、新精神即时发表评论。积极从正反两个方面入手,以正面引导为主,发扬时代精神实现时代使命。 3、群言型。新闻评论各类的体裁中,如社论、评论论员文章、编者按语、短评等一般都是编辑部的编辑、评论员执笔撰写的,也都是代表编辑部(社论还代表同级党委)发言的,直接体现编辑部的观点和态度。而专栏评论则有所不同,它都是署名的,以个人的名义发表,并不直接代表编辑部发言,属于非专家型权威性言论,而是群言型评论。自由活泼,语气也格外平易近人,亲切感人。它一般向外开放,欢迎读者自由投稿,由编辑部择优选用。它不仅面向群众发言,评论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而且由人民群众自己来发言,进行评论,发表见解。作者的广泛性增加了言论的群众性,冲破了新闻评论以往由编辑部少数专业人员执笔的冷清氛围,开始呈现了题材多样。议论风生、热气腾腾的生动局面。 三、专栏小言论: 也称新闻小言论。指设在报纸要闻版的短小的群众性言论专栏中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小型化言论。 特性: ?群言型:它可以由报社人员所写,但多数系广大读者来稿。它都是署名的,以个人的名义发言,并不直接以编辑部的身份选题立论。写起来显得生动活泼,平易近人,风格多样,富有亲近感。以其贴近生活的选题,清新和富有生活气息的题材和语言,精警的一得之见吸引读者。 ?微型化:一般是三五百字篇幅。首先,在选题立论和选材上善于大局着眼,“小处”入手,大中取小,以小见大。选材和选题要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适应于中心工作和宣传任务的需要。“小”不是意义小而是虽不起眼却寓有新的价值、能体现一般的事实材料。其次,立论角度力求小些、新颖些,理应以短而精取胜。由于角度小决定了议论口子也随之缩小,便于扣准矛盾的核心,三言两语,点到实处。再次,叙事议理,文笔贵在明快精炼,词约意丰。 ?新闻性:评论总要结合当前的形势、任务和实际情况进行选题立论,使之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导向性,而且还得讲究时效性,专栏小言论尤其突出,它的本质特性是政论因素和新闻性事实的相互融合而表现出来的明显的新闻性。专栏小言论更多的是将具有针对性或导向性的有关本人所见所闻具有新闻要素的新鲜事实或新的信息作为话题或立论的由头,并且直接输入文中由此而引发议论。小言论是由两部分融合而成,一部分是议论,即政论因素,一部分是引出议论和印证论点的正反面的新闻事实。事实和议论的有机融合强化了它的新闻性,也由此增强了它的说服力。 ?形象感:成功的小言论,不仅要增强新闻性,还应具有形象感这一特性。标题形象,论点比喻化,叙事富有形象感,连续性的动词叠用。 四、怎样选择和运用由头 由头:指挑开话题、引发议论的媒介或孕育论点诱发思维的“引线”。各种不同的评论体裁,在由头运用和由头的构成上有所不同,或者以所依托的新闻报道的事实为由头,或者以具体的思想矛盾作为由头,或者以直接输入文中的新闻性事实为由头,或者以历史典故、文学形象、谚语格言作为由头,均有其各自的选择,由此显示了各自的特性。(名词解释) 专栏小言论,更多的情况是以直接输入文中的新闻性事实为由头,好处是: 1、有了新闻性事实作为由头,便于丰富内容,吸引读者。只要由头本身是真实而新鲜的事实或信息, 26 就有助于避免使之厌烦的泛论,以增强言论的吸引力。 2、借助由头便于挑开话题,引发议论。可以使议论缘事而发,顺理成章,符合人们习惯从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由头: 1、最好是新近发生的,作者所见所闻,具有一些新闻要素又能反映事物变动和矛盾转化信息的事实; 2、表面看来小事一桩,微不足道,但能切中时弊,又能以小见大,反映事物的矛盾或变化发展趋势的事实; 3、看来情节单纯,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启迪性的事实或信息。 要逐步克服单纯平铺直叙的呆板格局,而代之以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喜人景象。不妨运用描述、对比、对话、独白、烘托、辩论、夹叙夹议的方法表述事实。 五、论坛评论:属于新闻性、政论性和思想容量较大的一种“开放型”的专栏评论。 特点 :1、不同于社论、评论员文章,但又是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必要补充,也不同于以个人身份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专栏的小言论,但却是小言论的必要扩展和深化,它跟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各显神通。 2、、是介乎评论员文章与小言论之间的一种言论文体,它以个人身份撰文立论自由投稿(有别于以编辑部名义发表的庄严持重的评论员文章,也有别于一事一议、实力融合、篇幅短小的小言论),在写作上,比小言论显得回旋自如,议论风生,可以展开必要的引证、论辩和说理,有效地扩展了专栏小言论的议论深度和广度。 3、就本质而论,论坛评论是一种群言型的和风细雨为读者易于接受的思想性较强的署名评论,侧重于从解决思想问题入手予以说理分析,给人以启迪。它既能适应并加强建立群众性思想教育的客观需要,也为新闻评论园地增添了层次,赋予了新的光彩,注入了新的活力。 论坛评论的优势和写作要求 1、在人称上,跟评论员文章通常采用的第三人称的称谓方式不同,论坛评论可以采取第一人称的叙议方式,将“我”置身评论之中,以个人身份独自发表见解,这就有助于克服或避免自上而下指令式的生硬语气,有利于促进作者与读者间的平等交谈和亲近感。(即使是专业评论员或领导干部撰稿,但一旦进入论坛园地,也就自然以普通作者或读者的身份与众多读者平等地进行交谈,这有助于消除或弱化“官腔”,改进文风。) 随着作者队伍的日益扩大,自然有利于议题的清新多样,有利于语言表达的多姿态多彩,这就决定了论坛评论的风格将会日益纷呈异彩。 2、便于输入作者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新闻信息和事实材料作为立论的由头和论据,以增强言论的新闻性和吸引力。 3、有助于强化议论的理论色彩。作为思想性导向性较强的论坛评论,贵在理论上启迪人们的心扉,解开人们的思想“扣子”,升华人们的认识。比起专栏小言论,显然有着明显的优势。 4、便于就不同的偏颇的或不全面的见解展开必要的同志式的论辩、探讨、商榷、建议和补充,从而形成互补共生的态势,有助于深化认识,启迪思路,发挥论坛的民主气氛。显然,这是以编辑部名义撰写的评论所难以企及的,也比小言论有更为广阔的回旋天地。 六、专题式论坛评论: 专栏是为配合特定的宣传任务和宣传需要而辟设,属于短期性或临时性的论坛专栏。它随着政治或社会活动的展开而辟设,也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终刊,因而具有明显的配合性、目的性和灵活性。办好它,写好它将会有助于吸引读者参与,活跃民主气氛,拓展导向功能。 特点:1、配合特定的宣传任务和宣传需要,属于短期性或临时性的专栏评论。它随着政治或社会活动的展开而辟设,也随着活动的结束而终止; 2、在举办专题式论坛专栏时,务求发稿紧凑,文稿简练,重视刊登的连续性,围绕专题,天天见文不中断,和风细雨润心田。凡行文拖沓或间断时间越长,其生命力则愈短。 3、举办专题式论坛专栏,贵在报社内外的评论作者携手协作。事先拟定选题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积极撰稿。 27 专题论坛文章的写作则要求扣住专题,联系实际,着眼政治,畅抒己见,笔法灵活多样,文字生动活泼。 专题式论坛评论类型: 1、议政性专题论坛:配合重大政治活动,结合当前宣传重点,旨在活跃民主气氛,沟通舆论,增强时代使命感。 2、群言型专题论坛:配合重大的群众性社会活动,旨在提高群众参与意识和思想境界,引导舆论,以推动活动的深入开展。 3、社会性专题论坛:依据众所关切的某项迫切的社会问题,旨在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交流认识,献计献策,以促进社会矛盾的妥善解决。 七、经济漫谈: 经济漫谈专栏言论,是一种涉猎日常经济工作和社会经济生活具有新闻性与政论性相结合的短小精悍的署名经济评论。 经济漫谈专栏评论日趋重要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对经济宣传包括经济评论日益重视,经济漫谈式的言论也曾有一度有所活跃。然而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经济评论随之受到冷遇而陷入“万马齐喑”的困境。 直到70年代后期“四人帮”一伙的垮台,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党已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新闻媒体的经济宣传日益显得重要而日趋繁荣。当前,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新阶段,处在实行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时刻。在新旧体制的此消彼长中,各种社会问题与经济问题互相交织,充满了矛盾冲突,现实的需求正是经济评论包括经济漫谈专栏评论兴旺发达的基础。为此,经济评论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诸多新闻媒介的各种经济漫谈专栏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地面,出现了群言型和专家型的经济漫谈专栏言论同时并举的议论风生的喜人局面。 经济漫谈专栏评论的写作要求和方法 1、立论的针砭性。 写作经济漫谈要善于观察经济现象,发现经济工作中的矛盾和弊端,探索经济运行的规律,力求使选题和立论具有现实的针砭性,贴近经济生活,加强针对性,强化导向效应。所谓针砭性指的是能够针对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经济问题,正视经济工作中的矛盾和弊端乃至错误思想进行选题和立论,并运用批评、提醒、评析的方式对症下药,正确引导,以促使矛盾得以解决或转化,进而产生积极的导向效应。 2、有一点前瞻性见解。 当前,处于一个深化改革的变革时代,人们不仅想知道眼下发生的是怎么回事,还希望知道经济生活将要发生或必定要发生的一些现象和变化。这就要求经济评论尤其是漫谈式的专栏言论的选题立论有点新意,有点前瞻性的独到之见。为此,要求作者的视野更宽一些,视角更新一些,评析更深一些。前瞻性指的是在写作时,理应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全局,通过经济形势的分析,市场的分析,经济发展趋势的预测,从一时一地一事的具体动态中触摸经济发展的脉搏,提出带有提示性或预见性的主张和建议,以推动改革和经济运行的良性发展。为此,才不致使言论成为“拾人牙慧”之作,而产生一种难能可贵的导向功能。 3、深入浅出 ,虚实结合。 写作经济评论,时常涉及到经济理论和业务问题、经济术语和名词概念问题、专业门类的种种专业问题,因此,只是就经济谈经济、就业务谈业务,往往会导致“内行不爱看,外行看不懂”的不良效果,而要改变这一状况,就要求我们做到虚实结合,深入浅出。 在经济言论写作中,虚实结合,就是着眼思想、政治、政策、理论、作风来谈经济业务和经济工作问题。之所以要这样,这是因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反映,而政治又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因此,唯有从政治与经济、思想与业务、虚实结合上来论述经济工作和经济领域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启迪人们的思想和认识,才能具有思想性和说服力。 深入浅出,是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蕴含的深奥的经济规律,以浅显、通俗、明了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所谓深入,就是要把握经济规律,对情况有透彻的了解,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具有一定的理 28 论高度。浅出,决非浅薄、粗俗之意,而指在对事物有透彻认识的基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第十二章 新闻述评 一、述评(述评在评论体裁中的地位和优势) 述评一般就当前重要的新闻事实进行评述,所以也称为新闻述评或记者述评,是新闻领域中的一种边缘体裁,以融新闻和评论于一体为基本特点,兼有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功能和作用。它介乎新闻与评论之间,兼有两者的特点和优势。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有述有评,评述结合。从述评的篇幅来看,述往往多于评,但它的重点在于评,目的是评,述是为评服务的。它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主要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从而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述评是一种传统的评论形式,我们报刊在“五四”运动前后已经有了这样的栏目。 述评大多出自记者的手笔,往往是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对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或问题,有所感而发,既有述,又有评,所以也称记者述评。它有时配合新闻报道,根据报道中提供的新闻事实立论,有时在评论中用典型的新闻事实作为由头或论据,引发议论。述评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新闻评论体裁,一般都要对新闻事实进行比较全面的,有时是多方面的介绍,包括典型的新闻事实、概括的情况以及必要的背景材料等,在叙述事实的同时进行议论。 二、述评的基本特点 1、评述结合,以评为本; 述评集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职能于一身,既及时报道新闻事实,反映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又要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和意义,指明事物的发展趋势。叙述说理兼而有之,使读者既可以得到必要的信息,又可以了解作者对这些新闻事实所具有的意义的探讨。评述的目的在于评,述是为评服务的。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目的,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但述评结合并不意味着在篇幅和比重上相等而是兼有两者特点与功能。 述评中对新闻事实的叙述,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述多于评,有时评多于述。叙述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是报道最新发生的事实,也有的是对一段时间内的事实的叙述;有的是具体的描述,也有的是概括的叙述;有的只报道一两个典型的新闻事实,也有的是概述面上的情况,等等。有时在叙述新闻事实的过程中,已经包括了作者的倾向和分析,只要再加以画龙点睛的议论,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2、述中有评,评中有述; 述评以事实为基础。这些事实来自实际生活,反映实际生活。述评的评,就是在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加以阐明。因此,评和述的结合,可以体现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述就是摆事实,评就是讲道理。述评中的事实不是随意选用的,因为它是评的依据,有些事实的选用就是有针对性的。评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的本质,阐明新闻事实所包含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新经验、新问题,而不能就事论事。许多述评采取夹叙夹议、边叙边议的方式,述中有评,评中有述,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事物之间共同规律的高度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3、由述而评,以评驭述; 从述评的篇幅看,述往往述多于评,但它的主要在于评,目的是为了评。述是为评服务的,述是评的依据,评是述的归宿。这也是述评作为评论体裁的内在依据。述评既要摆事实又要讲道理,它所讲的道理,是作者通过对大量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也是述评区别于某些推理性评论的主要之点。因此,述评更注重材料和观点的统一。述评中对新闻事实的叙述,有时多一些,有时少一些,但都是服务于观点,或者说受观点的统率。述评所选用的事实,都是服务于评,为了说明观点。在一般的情况下,述评的述多于评,但并不是说事实越多越好。选择哪些新闻事实,哪些情况作概括的介绍,哪些情况用具体、典型的事实加以说明,都要服从于评,服从于作者阐明观点的需要。 三、述评的类型(按述评的内容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性质分) 1、工作述评:顾名思义是针对实际工作中的经验或问题进行评述的。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各个领域和各条战线的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层出不穷。人们不仅需要及时得到各种必要的信息, 29 在他们对各种新闻事实进行思考的同时,也需要了解新闻媒介或记者的看法和主张,以便做出自己的判断,辩明是非和方向。对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热点”或“难点”的问题,更是如此。工作述评虽然评述的是实际工作,但也不能就事论事,而要尽可能由感性到理性,从理论、政策、思想的高度来说明问题。一般,工作述评涉及经济领域的内容比较多,一般都比较注意点和面结合,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这样的评述可以避免就事论事,做到虚实结合,具有普遍意义。 2、形势述评:是对国内外形势,包括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以及其他领域形势的述评。它的内容所及,可以是全局的形势,也可以是某个特定地区或某一条战线在一个时期、一定阶段的形势。特点是着眼于形势的变化和转折,着眼于群众普遍关心或需要引起群众注意的问题和动向,概括全貌,指明发展趋势,帮助读者开阔眼界,提高认识。形势述评的分析更要注意全面和重点的结合,立足局部,放眼全局,论断要掌握分寸,留有余地。 3、事件述评:根据记者直接调查和掌握的材料,对国内外发生的重要事件或某些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进行评述。(被评述的事件有时是关系全局,有时是某个地区或某一方面工作中发生的影响较大的问题。)它的特点主要是从具体的事件,联系到它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分析问题发生的实质,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说明真相。而不能仅就表面现象简单的作出结论。 4、思想述评:评述新近发生在思想领域中的问题的,侧重于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中思想状况的分析。为了加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带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情况和问题进行评述,特点是对那些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带有倾向性的不良现象,结合具体事实,做出明确的、实事求是的分析、说理和疏导,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引导和帮助人们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建立健康、美好的精神世界。述评在思想政治领域同样应当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要通过自己的评述,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述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1、选材精当,立意新颖; 述评离不开新闻事实,述评是在摆事实的基础上讲道理的,只有尊重和依据客观事实,道理才能讲好。因此,述评写作必须选择充分的、典型的事实,给论述提供必要的基础。事实要充分就是要有足以说明问题的事实,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不必要的事实,反而会淹没有了述评所提出的问题和作者的观点,述评的事实是为说明问题,揭示矛盾,一般比较简明扼要,所以选择事实也要有的放矢。事实要典型就是要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新闻事实。可以是点上的具体事实,也可以是面上的经过概括的情况,这要看述评的内容而定。点面结合的新闻事实更能说明问题。述评所评述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中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述评有新颖的立意,才能使读者有新鲜的感觉,并从中得到教益。这也是述评中提供新闻事实的一个要求。 2、即事明理,重在分析; 述评以事实为基础,它通过新闻事实和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评价,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述评的优势在于既摆事实,又讲道理,通过对事实的分析,说明道理。只有对新闻事实做出入情入理的分析,才能给读者以启迪,令人信服。 述评既不能堆砌事实,也不能脱离事实而空泛议论。述评以评为本,讲道理应当是缘事而发,即事明理,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种分析应当是切合实际的、入情入理的分析,这样才能以理服人。受众是会思考的,述评的作者不能把自己的观点简单地塞给受众,更不能强加于人,而是要通过对事实的分析,给受众以启迪,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正确的判断。 3、夹叙夹议,事理交融 夹叙夹议的评述是述评写作的一个重要特色和要求。叙就是叙述新闻事实和有关的材料;议就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议论。夹叙夹议就是把叙述和议论,把具体的事实和抽象的道理,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机地结合起来,阐明一定的道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也是一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表述方法。 述评的这种表述方法比较灵活。根据内容的需要,可以先述后评,也可以先评后述,关键是要处理好述和评的关系,评中有述,述中有评,两者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有些情况下,述评在叙述事实时就 30 带有倾向性和感情色彩,包含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态度。这样既节省了议论的笔墨,又使叙述和议论能较好地结合起来。也有在叙述事实的时候采取纵横比较的方法,通过不同事物间的比较,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的情况相比较,从而表明作者的态度和见解,在叙述中包含了议论。 五、述评同新闻综合综述的区别 述评和常见的新闻综述不同,新闻综述虽然在形式上接近于述评,但它是以向受众告知新闻事实为目的,主要特点是对某些重要事件、重点工作或一个时期的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叙述。它客观地报道事实,一般不进行议论。有时通过提供信息的方式,转述有关人士的见解和看法,也是以客观报道的形式出现。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有时有一些说明或议论的文字,也是为综合性的叙述服务的。述评属于新闻评论的范畴,它主要是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分析和评价事实,直接表明作者的立场和主张,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 六、述评发展的趋势 述评也是一种传统的评论形式。我国报刊在“五四”运动前后已经有了这样的栏目。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评论形式时有报见,但不很普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以及形势的需要,述评这种评论形式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现在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述评,一般都有栏目和标题,有作者署名。也有的述评不加栏目,标题也没有“述评”字样,或在副题中说明是关于什么问题的评述。有些报纸上发表的“调查与思考”、“采访札记”、“采访随想”等,在写法上也是有述有评,接近于我们所说的述评。由于述评这种体裁兼有新闻和评论的优势,评述结合,在一般情况下更符合人们阅读和视听的需要。因此,它不仅被新闻媒体广泛运用,而且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在电视新闻宣传中,出现了不少具有电视新闻特色的述评性栏目。如《观察与思考》《焦点访谈》、《东方时空》、《今日话题》等。 第十三章 杂文 一、什么是杂文 杂文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还具有政论的性质。杂文兼有文学和政论的特点,是介乎文学和政论之间的一种边缘体裁。也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特殊的政论:文艺性的政论。 我国报刊上的杂文,是随着副刊的产生而出现的。虽与现在的杂文不完全一样,但也是包罗万象,说古论今,面向现实,笔锋比较犀利。“五四”运动前后,杂文这种战斗文体,在报刊上运用的更为普遍。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一般以短小、活泼、犀利、隽永为其特点,是一种战斗的文体。内容无所不包,形式丰富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随笔、札记等皆可归入这类。它以思想性、论战性见长;艺术上,言辞机警,行文情感饱满,常借助形象比喻来议论人或事,有强烈的震撼力。现在的报刊,不仅在报刊上经常有杂文发表,设置有杂文专栏,而且有许多专栏评论,也具有杂文的某些特点,不仅思想深刻,而且形象生动,富有艺术的感染力。(如在报刊上经常见到的“经济茶座”、“农村杂谈”、“改革随笔”、“人生随笔”等)。 鲁迅的杂文观: 鲁迅说的“杂”,主要是指杂文内容的广泛和形式的多样,它的内容无所不包,形式多样,不拘一格。鲁迅的杂文是他进行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他的杂文,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或记事或抒情或说理,是一把直刺敌人心脏的匕首、投枪般地政论,具有极强的战斗力。在语言上,有的明白晓畅,有的幽默含蓄,有的隐晦曲折,有的讽刺抨击,所有都处于现实斗争的需要。“文艺性的论文”是对鲁迅杂文的准确评价。鲁迅的杂文亦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典范。鲁迅杂文的笔法灵活多样,也有热情歌颂的、大声疾呼的、直接痛斥黑暗势力的,它的特点主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形式和斗争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坚定而灵活的战斗。 我们要努力的使我们的杂文既有深刻的思想内容,有强烈的战斗性和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又善于运用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写的富有形象性和感染力。 31 二、杂文的主要特点 作为一种战斗的文体,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杂文要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紧跟时代脉搏的跳动,无论表彰或针砭都要有鲜明的立场和态度。扶正祛邪、激浊扬清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1、敏锐地反映现实斗争:?“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不能脱离现实斗争,反映灵敏攻守迅速。 ?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态度;立场和态度决定了杂文内容,“遵命文学” ?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面向现实斗争,爱憎分明,说真话,讲真理。 2、锋利隽永的文风:?“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杂文是匕首和投枪,要锋利而切实。所谓“移人情”就是要以杂文切实的、意味深长的内容和生动泼辣的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领略杂文内容时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注重“论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杂文的论争就要讲道理,而且讲得令人信服。既不能板着面孔训人,也不能模棱两可、不痛不痒的说空话。 ?“砭锢弊常取类型“即形象化说理。杂文论时事,贬痼弊,都是抓住社会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或有代表的思想观点,进行细致地解剖、具体分析,产生由此及彼的普遍效果,才能使其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而选取类型,靠作者思想的敏锐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入观察。 ?内容与技巧并进;锋利、切实、隽永的文风,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问题,还要注意内容的充实,言之有物。 3、简洁多样的形式:?简洁而有骨力;杂文的短是形式,更重要的还在于内容的精,要言之有物。杂文要把革故鼎新、激浊扬清的内容,把作者思想的精华,凝聚在简洁的篇幅里,这样才能有骨力。 ?画眼睛,抓要害;杂文一般都就事论理,有感而发,采取寓理于事的表述方法,作者的议论则画龙点睛,着墨不多而正中要害。画眼睛也就是在分析说理的时候,要抓住问题的实质,不在细枝末节上浪费笔墨。,这就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修养,还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深刻的洞察力,以及自如地驾驭文字的功底。 ?可省的处所决不硬添;短而有骨力的杂文,首先表现在内容的精炼,同时在文字上字斟句酌,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 三、杂文的写作笔法(写作要求或特色): 杂文现实性、战斗性很强,生动泼辣、轻便灵活。形式和表述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或直抒己见或正话反说或正面进攻或旁敲侧击或以古喻今或旁征博引,都要从杂文的内容出发,服从现实斗争的需要。 1、“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在广阔的领域严格选材,选择那些能代表某种思想或反映某种倾向的典型的事实,来说明某种深刻的道理,深刻挖掘主题,思想要深刻;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从具体典型的事例中探索所包含的普遍的思想政治意义。这就要求作者深入观察,目光敏锐,及时发现问题。还要善于联想,从事物的联系中看到它的普遍意义,挖掘出问题的实质。 2、突出重点,具体分析。杂文短小精悍,火力集中,一般不去全面论述某个问题,而是从一个问题的某个侧面或角度落笔,更容易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所以既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又要对所论述的问题进行辨证的,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着眼重点,想到全局。既不能面面俱到,又要避免片面性;实事求是,辩证分析。既切中时弊,又讲究分寸 3、形象说理,善取类型。形象性较强,借助形象化的方法说理。选择典型、鲜明的形象,形象和议论结合的好,既省笔墨,又能把道理讲得生动、透彻。形象一般带有感情色彩,把精辟的议论和贴切的形象结合起来,既能在道理上说服人,又能在感情上打动人,引起读者共鸣。 4、主题严肃,论述风趣。杂文要弘扬先进,匡正时弊,主题自然是严肃的,杂文还应当写的风趣一些,有点知识性和趣味性。这就要善于运用幽默和讽刺的笔法,是作者智慧和乐观主义精神的体现,把话讲得尖锐而又有风趣,既引人发笑又发人深思,是读者在会心的微笑中受到启迪,但真实是其生命。善于联想,巧妙的运用各种修辞手段。严肃而深刻的主题,灵活而幽默的论述。 32 第十四章 广播新闻评论 一、广播评论: 广播(这里指不包括电视在内的狭义的广播)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或导线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内传送声音符号的大众传播媒介,它通过有声语言和音响表情达意,口说、耳听是其基本的传、受手段。而广播评论则是通过声音传递内容,将有声语言和音响直接诉诸受众的听觉器官,借助于声音符号传播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通过声音表情达意。它是新闻评论在广播媒介的具体运用。它是广播电台的旗帜和灵魂,无论是本台评论还是本台短评或其他形式,它都体现着媒介的立场和观点,在表明态度、解惑示趋、引导舆论方面所发挥的功能和作用,与报纸、电视评论是一致的。 另一含义:广播评论是按照广播的传播特点,以便于口说耳听的方式撰写、制作和播出的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广播新闻体裁。广播评论是通过媒介、面向广大听众阐述对于客观事物见解和看法的一种体裁。广播评论在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对受众文化程度、接收状态的要求及表现力和感染力上,都有其自身的优势。 其中,有声语言包括:播音员或主持人的解说或议论,记者的口述及采访对象的谈话;音响包括:现场采录的音响以及后期录制时收集的背景音响。相比报纸,广播评论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更高的信息含量。 二、广播评论的特点 ?快捷:广播传播速度快,节目制作工序较少,流程较短,因而对新闻事件(尤其是突发性事件)的反应速度很快。它有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作出反应。而广播评论一般篇幅比较短小,操作、制作简单,这都为其快捷提供了条件。在现场直播过程中穿插主持人(或记者)的即席点评或口播预先准备好的评论,可以称之为最具时效性的评论节目。 ?浅显:广播评论是用声音符号传播内容的评论,它不像报刊评论那样可以供人反复阅读,仔细玩味,也不像电视那样借助画面和文字理解评论,声音符号的传播具有线性传播的共同弱点:稍纵即逝,不易留存。因此作为单一通道传播的广播评论,应注意在“浅”字上下功夫,即表述上浅显明快,语言上通俗易懂。而其“浅显”则有两层含义,首先表现在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上;其次,更体现在能把政论性的内容与较为深刻的道理,运用受众容易引起兴趣的材料、容易接受的方式深入浅出的加以表述。途径之一便是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新问题,采用比喻、例证等群众容易接受的议论手法和群众自己的语言,把道理讲得明白如话、入情入理。不仅“宜听”而且“易听”,能够帮助平均接受能力较低又经常处于无意的半收听状态的听众听进并听懂评论的内容,进而了解并理解评论的观点和见解。当然,浅显并不意味着肤浅,表述上的浅显明快、语言上的浅显易懂与观点的深刻鲜明、议论的深入透彻并不矛盾。不能浅入浅出。 ?平易:首先应正确处理传者和受者的关系,把自己当作听众摆在平等的位置上,平等交流、平等分析问题和探讨问题是平易的第一层含义;第二层含义是吸引广大受众直接参与评论,让受众在广播评论中直接发言,这种参与使评论更具群众性和群言性特色,内容也更容易为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生动:声音所包含的信息种类和信息含量是相当丰富的,不仅可以交代背景、营造气氛,而且可以叙述事实、评价议论。同时,各种现场音响和背景音响的运用,还可以节省对于环境、气氛、情绪、心态等叙述、描写的篇幅和笔墨,使评论更加“经济”,现场谈话,也给人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生动感人。 三、广播评论的特殊形式 广播评论的体裁和样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报刊评论沿袭而来的,如本台评论、本台短评等,但也结合广播的特点,注意篇幅的短小、议论的深入浅出和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注意声情并茂,另一类更能体现广播特点和优势,如广播谈话、评论员(或主持人)评论和音响评论。 1、广播谈话:作为广播评论的一种形式,广播谈话是说、听双方平等的谈话体评论。谈话体是它的母体,说、听双方处于平等地位则是它的体质属性。二者结合,赋予了这种形式以吸引听众的特殊魅力。在通常情况下,广播谈话是“为说而写”的评论,它以谈话的语言、口吻及表达方式评介事物和分析问题,也称之为“广播漫谈”、“广播杂谈”或“广播对话”。它以或聊天、或交谈的形式,力图模仿日常的谈话,营造一种与听众平等交流的语境和氛围,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目前,有些广播谈话并没有完整的文字稿,是以交谈或访谈的方式直接“谈”出来的,这是广播谈话一个值得注意的新变化。 33 一般来说,广播谈话的话题,应该是听众感兴趣的或普遍关心的事件或问题;广播谈话的议论,应该采用听众易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广播谈话的结构,应该顺应听众认识事物的思维过程和思维逻辑;广播谈话的形式,应该考虑听众的接收状态和接受心理。具体说来,广播谈话可分为: ?漫谈式广播谈话:采用谈话的口吻,播音员或主持人面对听众展开一种拟态交流。即在写作和播出广播谈话时,把听众既作收听者,又作为对话者;叙述事实、分析议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听众的接受、理解程度和可能提出的想法和问题,在“自问自答”“自说自话”中融入交谈、对话的因素,使听众在收听过程中产生交流感,激发参与感,尽可能改变其被动收听的状态。拉近媒介与听众心理上和感情上的距离。 ?对话式广播谈话:变一人口播为两人(通常是一男一女)对播,它不仅可以消除一人口播的单调感,而且通过一问一答、探讨切磋、关照响应等方式,使谈话形成交流和互动,不仅可以活跃评论的气氛,而且可以调动听众的思维,使其置身于对话与交锋之中,通过谈话的逐层深入,听众自然而然地进入交流的情境之中,并自然而然地了解评论的主旨和意图。近几年又出现了新样式,如在对话中穿插采访对象的谈话录音,或是只靠提纲“说“出来的评论。变拟态交流为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更具时效性现场感和真实性。 2、评论员(或主持人)评论:指由评论员自己撰写(或参与撰写)并由自己播讲的评论,它是与播音员播诵的评论相对应的评论形式,(比一般的广播谈话的规格要高一些,虽不直接代表编辑部,但表达的是编辑部的意见和倾向)。它的评论不是直接代表媒介发言,而是以个人名义发表看法,因而具有较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评论员播讲的是自己写作的评论,有助于写作与播出方式的协调一致,使文字语言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更准确地传达评论的内涵;第三,它比口播评论具有更强的时效性,在现场直播或热线直播节目中的即席分析与点评,更容易发挥广播快捷、灵活的优势。 3、音响评论:指兼用实况音响、背景音响和解说及论述性语言表达内容的广播评论形式。其中实况音响一般是指伴随人物或事物出现的音响;背景音响,是指为说明主题、服务于内容而收集和运用的资料性音响。以上音响只要具备真实、清晰、典型等基本素质,并能与解说或论述性语言恰当地结合在一起,都可以成为表达内容的手段和说明论点的依据。 音响类别:环境音响(即现场采录的用以表现环境特色、交代环境背景的音响)、现场谈话(包括记者的提问和采访对象的叙述、议论等)、后期解说(记者或主持人在后期制作时录制的解说词和论述性语言)、资料音响(为引出话题、交代背景、烘托气氛而选用的以前录制好的声音资料) 音响在评论中的作用: 1、充当由头,引出话题(真实、生动的音响由头,抓住听众,吸引收听兴趣,引出话筒,提供铺垫) 2、提供论据,佐证论点(以现场采录的实况音响、特别是采访对象的谈话录音作为论据,可以使评论有较强的针对性。当事人的叙述既可以再现事实,又可以印证论点,使分析议论有的放矢,理从事出。) 3、参与议论,烘托主题(实况音响中的一些谈话,特别是权威人士或代表性人物的谈话,已不单纯起提供论据的作用,往往还成为音响评论议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提出的富于个性的见解,体现了广播评论议论的参与性和论点的复合性,也使广播评论内涵更丰富,思路开阔。) 4、交待背景,渲染气氛(恰当的运用现场音响、资料音响和环境音响,不仅可以省却一部分有关的介绍,使节目的背景或环境更利于听众感知,而且可以借此渲染气氛,烘托情感,使之更具现场感和感染力。) 四、广播评论的写作与制作应注意的问题(解说词及评论文稿写作和音响的剪辑、组合是基本工作环节) 1、论题具体,不枝不蔓;把抽象的论题具体化,把分散的论点条理化,有所集中,使听众在有限的收听时间内,能够明晰地把握论题和中心论点。 2、论据得当,事理交融;广播评论也是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为了给评论的观点提供有说服力的佐证,应选取新鲜而典型的论据,以引起听众的兴趣,进而在叙议结合中表明态度、做出分析。) 3、语言平实,宜于听知;注意语言的通俗化、口语化和议论方式的深入浅出,学会用群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议论群众关心的话题,变长句为短句,变复句为单句,使用现代白话,变书面语为日常口语,避免易字谐音造成的歧义或误解。平易的态度,平和的语气,平实的语言,使评论入情入理,易于入耳入脑。 4、重视音响,配合协调;采集音响:随时开机待命,不放过有价值的细节;剪辑与合成:对音响的编辑与解说、论述词写作同步,相互配合,解说词在揭示其内在含义的同时,力求对其进行补充、引申深化。 34 第十五章 电视新闻评论 一、概况: 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第一个电视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开播,一大批电视评论性栏目也先后开播,电视评论开始以其声画兼备、视听结合的独特形式吸引越来越多的电视观点。1994年4月1日《焦点访谈》开播,也是从1994年起,中国电视评论进入全面发展的高峰时期。 二、电视新闻评论(简称电视评论): 是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屏幕文字和解说与论述性语言等多种传播手段,集文字、声音与图像符号于一身的声画合一、视听结合的新闻评论,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形象化的政论”。即是电视台制作播发的、以画面和声音表达内容、面向观众阐述对于客观事物看法和见解的新闻评论。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是新闻评论;2、是面向广大观众的新闻评论;3、是电视媒介的新闻评论;4、涵盖多种多样的评论形式。它是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新闻评论除了与包括报纸、广播评论在内的一般新闻评论在地位、作用、基本特点及一部分体裁、样式上相同或相近之外,又因电视媒介独特的传播特点、个性和传播手段、方式,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三、电视评论的特点 1、视听结合的评论;融图像、声音与文字于一体。画面与屏幕文字直接诉诸于受众的视觉器官,音响和解说、论述性语言直接诉诸于受众的听觉器官,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和感知的多通道,使受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具有其他评论所无法比拟的现场感、真实性和说服力。视与听的紧密结合和双线互补,可以消除人们对事物认知的不确定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评论的内容。典型画面不仅可以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可以产生强烈的感情冲击力。而同期声和解说、论述性语言是对画面的解释、补充、引申或评价,使受众对画面的理解更为具体、准确和深刻,可以传递画面无法传达的内容或思想内涵。视听结合应“以视为主”在“视”字上下功夫,是提高电视评论质量,增强电视评论感染力和说服力的关键。 2、形象化的政论;它将抽象的论述性语言与形象的画面语言相结合,用具体的视听形象支撑说理,并强化说理的内容,烘托评论的感情色彩,使其具有在道理上说服人、在画面上感染人、在感情上打动人的综合特征。这种集画面、同期声、屏幕文字及论述性语言于一身,融叙述、议论于一体的评论,视听兼备、声情并茂、有理有据,比一般的评论更容易引起受众兴趣,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是“形象化的政论”。 四、电视评论的形式 一类是源于报刊评论,样式与广播评论相仿的口播评论,包括本台评论、本台评论员文章、本台短评及编前话、编后话等。这类评论一般代表电视台编辑部或编导者的态度和意见,具有明显的导向性,发挥着表态、示趋的特殊功能。目前使用较多的是短评及编前话、编后话等。在播出方式上,基本采用由播音员播诵的方式,屏幕上只出播音员图像及评论体裁或标题的字幕。 另一类是视听结合的评论,即更加注意电视自身传播特性的评论。其节目形态可分三种:谈话体评论、主持人评论和电视述评。这些评论已超出一般的代表电视台意志和编辑部意见的口播评论的范围,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体现声画兼备、声情并茂的特点。 五、电视评论的独特形式 1、谈话体评论:电视谈话是一种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表现的大众传播活动。它是由记者(或主持人)主持,在演播室或其他固定场景与特定的谈话者围绕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以访谈、座谈或论坛的方式直接进行交流或探讨的评论节目形式。在这类评论节目中,谈话者之间直接进行面对面的对话、探讨、争鸣或论辩。在人际交流的情境中,有利于谈话者畅所欲言,也有助于激发受众的收视兴趣和参与感,营造出一种与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氛围。有时为了内容的需要,还可以在谈话过程中插入预告编辑好的新闻画面,使议论更有针对性。电视谈话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访谈式(或对话式):它是由主持人(或记者)在演播室与谈话对象进行的一对一或一对二的访谈或对话的谈话体节目。在这类节目中,主持人(或记者)以访为主,以提问为主;谈话者以谈为主,以回答问题、表明态度、发表议论为主。其访谈对象,多为公众关心的新闻人物或某方面的专家及权威人士,谈话中容易营造较为和谐平等的交流气氛,可以回到自然轻松的状态,看法和认识在不知不觉中传达。 35 ?座谈式:它是主持人(或记者)邀请有关方面的政论官员、专家权威或各方面代表人士,在演播室就新闻事件或社会话题发表意见、交流看法和进行探讨的谈话体节目。这些意见往往相互启发、补充,对论题的探讨也往往较为全面和深入,谈话具有较为明显的交流感与互动作用。主持人适当提出问题并归纳。 ?论坛式:由主持人在演播室现场主持,由特邀嘉宾和部分受众直接参与,就社会生活中与群众比较贴近的事件和话题展开讨论、争鸣的谈话体节目。类似西方的 “脱口秀”。与访谈或座谈式节目的显著区别在于,现场观众的介入,使节目的人际交流氛围与现场参与感大幅度增强。特邀嘉宾与现场观众既是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代表性人士,也可以是不同意见的代表者,在谈话过程中,可以有同类意见的补充与共鸣,也有不同意见的论辩与争鸣,讨论的气氛更为轻松、活跃和热烈,使得现场参与感变成参与的行为。选题也往往是百姓身边发生的、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引起百姓普遍关注或普遍兴趣的事物与问题。这类节目的开放性、参与性和趣味性是其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源泉。但有四个问题要重视:一是选择受众普遍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二是选择机敏、灵活、能够驾驭此类节目的合适的主持人,三是选择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有代表性的嘉宾及现场观众,四是善于营造轻松、和谐的现场交流气氛。 2、主持人评论:新样式,和由播音员口播的评论的不同之处在于,主持人不只是新闻评论的播报者,他还可以直接参与评论的策划与写作,并直接以个人的身份、用谈话的方式发表意见和见解。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的杂志化和栏目化,新闻主持人的作用已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他不仅可以发挥组织、串连、协调的作用,而且通过及时、到位的分析、评点,起到沟通、辨析、表态、引导等作用。而主持人评论既可以与前后节目无关,由主持人有感而发,也可以配合前后节目缘事而议。类似报纸上个人署名的专栏评论或署名评论员文章、记者的广播谈话;除表达上的口语化和交流感之外,还具有鲜明的个性化和人格化的特征,如中央电视台的,面对面,。 主持人评论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主持人无论外在形象还是内在气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是因其成长环境、人生阅历、学识专长等诸方面的不同的而形成的。主持人评论还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与代表媒介的口播评论不同的是,发出评论的不是抽象的媒介,而是具象的个体,是有名有姓、有感情有性格的人。观众通过主持人评论认识了主持人,又通过个性化的主持人接受了人格化的主持人评论。虽然它同样反映着媒介的立场和态度,但这种个性化与人格化的评论,接近了与观众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距离,具有更强的易受性和感情冲击力。 3、电视述评:是述评这种融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的杂交品种在电视中的具体运用。以声画结合的方式体现缘事立论、因事说理和既述又评、述评结合基本特点的录像评论形式,它既报道事实,又对新闻事实做出必要的分析和评价。虽然在篇幅上述多于评,但述是手段,评是目的。在夹叙夹议、述评结合中,以评驭述,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其特殊的表现手段:它综合运用画面、音响、屏幕文字和解说、论述性语言,是表现手段最为丰富的述评,也是最能体现电视传播特点、发挥电视传播优势的电视评论形式。 目前,我国电视述评在表现形式上已形成较为熟悉的基本形态,即以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等为报道、评析的对象,以画面、音响为主要的表现手段,以字幕为辅助手法,以记者(或主持人)的解说、评析为主线,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和人们分析、认识事物的逻辑规律,将权威人士、专家学者及各界群众的分析议论加以恰当的剪辑组合,在节目结尾处予以画龙点睛式的点评或提炼,使节目视听结合,事理融合,有叙有议、有声有色、有点有面。有形象有深度,使受众获得事实性与意见性信息的双重满足。体现了综合传播优势。 四、电视评论的构成要素 1、电视评论的画面:指用摄影机或摄像机拍摄下来的,在银幕、屏幕或感光材料上呈现的形象。它以可感知的视觉形象,排除了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以及由于文化程度、生活经验等原因造成的理解上的差异,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直观性。一般包括: ?、现场画面;是指记者在采访现场摄录下来的有关环境状况、事物状态及人们动作、表情等真实情 36 况的画面。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画面形式,也是最具现场感、真实性和表现力的画面语言。 ?、资料画面;是指为表现节目主题而选用的有关事物原因、背景和发展脉络的资料性画面,包括影视资料和图片,能够使节目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充节目的信息量,产生对比与反差,增强节目的可信性,使节目更有深度。 ?、后期制作的图表、图像;是指为节目主题及内容的需要,运用特技手法专门制作的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图形或活动影像,可以起到化抽象为直观、变笼统为具体的作用,产生更好地传播效果。 总之,在电视评论中,各类画面按照一定的叙事或议论需要的组合运用,构成了电视评论的画面语言,其主要作用包括报道新闻事实、交代相关背景、提供议论依据和烘托节目气氛。并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摆正画面在电视评论中的位置,让画面为展示事实和佐证论点服务,并以此为前提拍摄、剪辑和运用画面,成为电视评论有机的组成部分。 ?是恰当处理画面与解说、论述性语言的关系,避免生硬的声画对位和过分的声画分离。在以视为主的同时不能以画面代替必要的分析议论,让画面为引出、佐证、补充和强化论述性语言服务。 ?是在使用画面时,应根据评论内容的需要调动各种画面形式,灵活运用各种画面的表现技巧和编排手段,使画面语言更为丰富,以增强其特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电视评论的同期声:同期声是指与电视画面同步出现的各种声音,包括人物的谈话和现场的各种实况音响。它更具有现场感和表现力,而且具有更为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电视评论的表现手段中,同期声和画面是无法分割的一个整体,有了同期声,画面才显得真实可信;有了同期声,才能够传达无法用画面语言传递的内容和思想;有了同期声,才能够渲染气氛,增强现场感。 电视评论议论过程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议论的参与性和论点的复合性。采访当事人及普通群众、政府官员、专家权威的同期声,不仅可以作为有说服力的论据,而且可以成为有代表性的论点。同期声的使用还可以节省论述性语言的篇幅,使记者或主持人的点评更为精炼,借众人之口,将议论“分解”,使电视评论的议论过程更加富于变化,便于提高传播效果。 3、电视评论的屏幕文字:是根据节目内容需要,在后期制作时运用电子技术叠加在画面上的文字。 作用:?补充、说明;补充画面信息,消除听知障碍和理解歧义。 ?提示、强调;打出标题或论述重点,帮助理解内容见解和主旨;层次感和条理性。 ?提炼、升华;提炼论点、升华主题,画龙点睛点明主旨,言简意赅。 4、电视评论的解说、论述性语言:是对节目内容的补充性介绍及评价、分析与议论,具体表现为画外音和 主持人(或记者)出镜点评。就像一个链条,把画面和同期声串接起来,使整个节目成为一个完整的集合 体;它还是编导者主体思想与个性风格的集中体现,电视评论的理论色彩和评析力度很大程度借助它来表 现。其有两种功能:一为解释、补充,一为评点、生发。 有如下几个特点和要求: ?似断实连,与画面、同期声互为补充;(不能独立存在) ?简捷流畅,具有口语化的特征;为“说”而写,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简练准确地叙述事实和分析议论显得尤为重要。尽量使用通俗、生动的大众化语言和易受性较强的口语方式。 ?逻辑严密,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以收集、整合而成的各方意见为基础,适时地做出准确地分析、发表精当的议论,是显示电视评论逻辑力量和增强其评析力度的关键所在。 总结:成功的电视新闻评论都是各种构成要素合理配置、综合运用的结果。在电视评论中,应正确处理“视听结合”与“双线互补”的关系,尽量保持画面和声音要素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还应正确处理“以视为主”和“以论述性语言为主导”的关系,前者是指表现手法,后者是指节目导向,不能片面追求画面的感官刺激而忽略了评论色彩,也不能过分强调论述性语言的主导地位而忽视了电视传播的独特艺术。 37 简答题辑要(书上没有的可以不看。) 1.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在表述方法上的区别 2.新闻评论与一般议论文比较其特点是什么(新闻评论的特点) 3.怎样正确理解新闻评论与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之间的关系 4.什么是新闻评论 5.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 6.新闻评论工作者的修养 7.怎样体现立论的针对性 8.为什么说舆论导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党和人民的命运 9.新闻报道与新闻评论标题的区别 10.评论标题的主要功能 11.怎样做标题生动引人 12短评的特点以及短评写作基本要求 13编者按的几种形式及其特点 14.按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15.新闻评论怎样深入浅出 16.什么是专栏评论,其特点和类型 17.什么是论坛评论,其优势 18.专栏小言论的特性 19.何为社论 20.为何说党报社论具有权威性 21如何增强社论、评论员文章的可读性 22.评论员文章的形式 23.社论类型 24.述评与新闻综述的区别 25.新闻述评的特点 26.什么是电视评论,其表现特点 27.编后与短评的区别 28.短评与小言论的区别 38
本文档为【新闻评论教程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477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49KB
软件:Word
页数:86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