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doc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doc

举报
开通vip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doc社会热点问题论文.doc 中国社会热点问题 专题总结 一、关注就业 200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那么如何冲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呢,引用一句古话天助自助者,面对就业困境,我们只有以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以敢冲敢拼的斗士状态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就业队伍中的佼佼者。 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论文.doc
社会热点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论文.doc 中国社会热点问题 专题总结 一、关注就业 200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下,高速发展的中国并不能独善其身,在一些地区、一些领域,经济危机已经表现得非常明显。经济危机下,很多公司开始裁员,招聘需求大幅减少,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压力异常巨大,尤其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异常突出。那么如何冲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呢,引用一句古话天助自助者,面对就业困境,我们只有以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以敢冲敢拼的斗士状态才能脱颖而出成为就业队伍中的佼佼者。 二、当代中国文化发展问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互相交融,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在今天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经济飞速前进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中许多优秀的内容不但受到中国人民的重视,也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着世界的目光。我们当代大学生应当自觉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向全世界证明,中国正年轻~ 三、东突势力 “东突”势力:恐怖袭击的主要手段:暗杀、劫机、爆炸或投毒。 他们在中国境内特别是在新疆自治区制造了一系列严重恐怖暴力事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打击“东突”恐怖势力这一问题上,中国政府、新疆自治区各族人民的决心是坚定的,我们有能力维护国家安全、领土完整、民族团结和新疆的社会稳定。 四、腐败——政治之癌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腐败影响一个国家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它破坏了市场公平原则,影响社会公平,增加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影响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破坏了社会道德基础和信用关系,毒化了人们的思想,污染了社会风气。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和防止腐败。 大学生应该正确对待腐败现象:认识到腐败是一种既危害国家与社会,也危害个人的政治之癌;看到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决心和成绩。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崇廉倡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进反腐倡廉工作,为人类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五、贫富差距在中国 近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它是我国体制转变过程中发生的现象,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社会伴生现象,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破坏社会的稳定。缩小贫富差距,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贫富差距问题影响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谐。保障弱势群体利益、缩小贫富差距是相对贫困人群的普遍愿望。 我看就业问题 身处大三的最后一个阶段,总是很疑惑工作跟升学的问题。 前些日子,我送走了06级的师兄师姐们,他/她们的脸庞上流连着对校园的不舍,还有对未来的茫然与失措。今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大学生们面临着“毕业就是失业”的危机。“就业难”已经成为了普遍呼声。师兄师姐们的毕业去向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窒息的就业压力、不同走向的毕业就业结果,启发的不仅仅是毕业生,同样也是我们这些在校学生。那么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平时假期实践,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必须夯实基础,学好专业知识。作为在校大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关系。理论知识是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经历了无数次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把握好学习机会,认真系统地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程,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其他素质,为将来就业准备基础。放假时在实习期间我认识到,很多用人单位其实非常缺人,他们求贤若渴,他们缺少的是理论基础扎实、做事认真严谨的精英人才。而现在很多的毕业生知识不够全面,专业不够精通,思想不够深刻,故造成了就业难的现状。同时我们必须重视理论到实践的应用过程,在完成自己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多利用空余时间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进行各种实践或者实习活动。那次的实习也使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优劣势,对自己有了更加全面、清醒的认识,为自己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从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扬长避短,更好地深化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其次,必须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切忌好高骛远。很多时候我们是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就业。“好工作”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工资待遇、福利、社会地位、难易程度等等,还应该包括“它的社会价值、是否适合自己、能否满足当前的需要”等一系列因素。或许“社工”这个职业被绝大多数人鄙视,但是在她们的心目中,服务他人,是自己最幸福的事情,最有价值的事情,有了这样的人生观、价值观,何乐而不为呢,我们要客观认识自己,不要好高骛远,不能妄自菲薄。时代在变化,就业形势在变化,就业需求也在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要积极培养自己的与时俱进和创新精神。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条件,灵活应对利用客观条件。大学生需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农民、工人看待,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自己还是要从零开始。要有敢于吃尽苦中苦的决心。 再者,时刻精神饱满,对自己充满信心。温总理说得好:“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更何况今年为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中央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更何况大学毕业生们已经“磨剑”数十年,怎么会有跨不过去的坎呢,就业无路,创业有门。到大街上去看一看,街边的一个邮亭、一张几尺长宽的油布,甚至还有一个手臂上的挎蓝、肩上的一个挑担,也照常养活一家人。 总之,大学生就业必须有积淀、有理性、有信心。积淀可以让我们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理性可以少走或不走弯路;有了信心,愈挫愈奋,再接再厉,只要走过去了,定是另一片天。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改革的深化而逐步建立的。它不仅使毕业生资源得到了有效地配置和利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且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促进了学校的教学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建立还处于初始阶段,需要经历一个从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到规范,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育过程。 (一)、学生就业市场的内涵及特征 大学生就业市场有4项基本职能: (1)依法组织市场,根据法律和市场规范运作; (2)维护进入市场的供需双方合法权益,使双方在市场中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保证公开公正地进行双向选择; (3)监督运作过程和达成协议的合理合法性; (4)在双方出现争议时,依法据理进行调节。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作要遵循供需双方在市场中独立自主进行就业洽谈,实行公平竞争和公开协商的原则,即“自主、竞争、公开”的原则。其中公开协商是前提,它要求就业岗位公开化,凡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都可以参与竞争,自主地与用人单位进行就业洽谈。竞争是市场具有活力的表现,也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内容。为了保证公开竞争,就必须实行独立自主和公开协商。 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运作结果是就业协议书。确保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地位是保证大学生就业市场正常运作的关键。就业协议书最终需要得到负责大学生就业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如省教委)的批准,这是为了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行政手段。尤其在当前社会人事、户籍等制度没有配套进行改革时,需要用行政手段保证就业协议的执行,以维护市场运作的结果。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有6种类型: (1)各高等学校的校内大学生就业市场; (2)校际联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 (3)省、市、区主管毕业生就业部门设立的地方大学生就业市场; (4)中央部门所属院校的行业大学生就业市场; (5)各大经济区的区域性大学生就业市场; (6)教育部设立的全国大学生就业市场。 (二)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特征 大学生就业市场作为一种高级人才市场,具有与一般劳动力市场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专门性,即大学生就业市场是一种专门的人才市场。与一般的劳动力市场相比,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就业率是比较高的。与一般的劳动力市场相比,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就业率是比较高的。 (2)初次性,即大学生就业市场是初次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是学成初次就业, 缺乏就业经验,而就业的愿望又比较迫切,对就业的期望值一般都比较高,理想与现实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因此,就业指导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起着重要作用。 (3)时限性,即大学生就业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譬如,我国大学生一般是在每年七月毕业,因此,此前数月便是毕业生就业市场最繁忙的时期,在此期间要让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任务十分艰巨。 (4)群体性,全国每年有近百万名高校毕业生第一次进入社会就业,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所以,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精心组织安排,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才能 实现大学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现状 在当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其现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需求不平衡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观念的增强,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呈现出“行情看长”的趋势,然而仍然存在着学科专业、学历层次、地区、院校及用人单位等方面的不平衡。 (1)学科专业之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加大,计算机、通讯、电子、土建、机械、自动化、医药、师范等学科的大学毕业生需求旺盛,而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农学、林学等学科的社会需求时有波动。 (2)学历之间: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研究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出现了对人才结构、学历层次“重心”上移。在毕业生就业中,形成了研究生需求旺盛,本科生供需基本持平,而专科生、高职生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有的用人单位甚至提出“研究生多多益善、本科生考虑考虑、专科生免谈”。这就形成了一方面高层次、高学历的毕业生争夺大战愈演愈烈,而另一方面,低层次、低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却较为困难,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3)地区之间: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等省市,社会需求比较旺盛,呈现出供需平衡或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需求也有所回升。而一些边远省区及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需求明显不足。 (4)院校之间:重点大学、名牌院校、名牌专业的“名牌”效应呈现出优势,社会需求增长,其就业率也较高;而一般院校、一般专业的需求相对较弱。 (5)用人单位之间:作为传统毕业生就业主渠道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引进毕业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例如国务院部委所属院校的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 1996年为34.3,, 1998年为29.3%,, 2000年为26.5%, 2001年为22.0%。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用人指标有限,难以接受大量毕业生。而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的需求数量却连年增加。 2(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提高 目前毕业生就业形成了“买方市场”,就业竞争愈显,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标准越来越高,选择毕业生也更加理性。不再单纯追求人才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许多用人单位已将综合素质作为评价毕业生“实力”的主要依据和择人标准。例如,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出现了即使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由于综合素质不同而就业差别较大的现象。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受到青睐,他们就业面宽,就业机会多,选择余地大,常常是供不应求。相反,综合素质低者因受到嫌弃而过剩,出现了“就业难,难就业”现象。综合众多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可以看出具有下列素质和条件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1)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品德。从多年大学生就业情况看,用人单位普遍欢迎政治思想素质好、品德高尚的毕业生。例如,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共产党员及诚实守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大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2)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和责任感已是许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基本要求。用人单位特别欢迎事业心强、眼光远大、心胸开阔、具有强烈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人。而对那些最大的追求是实现个人价值,或刚到就业单位稍不顺 心就“跳槽”者则表示极大的不满。 (3)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在基础教育时,家长、师长包得过多,其最大的弱点是怕吃苦,缺乏实干的奋斗精神。因而,许多用人单位十分看重毕业生是否具有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那些缺乏吃苦精神,“骄”“娇”习气十足,想坐享其成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4)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在就业市场上,学习成绩优良,知识面宽,综合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外语四级、计算机二级及其以上等级证书已是许多用人单位和一些城市接收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更多的高层次单位要求学生外语六级以上。 (5)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业意识。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总希望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经历。例如,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之所以“走俏”,就是因为他们大多适应能力强,一上岗就能独当一面。学生在校期间有论文、作品、著作发表者之所以很“抢手”,也是因为他们用自己的“成果”证明了其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 (6)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现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依靠集体智慧和力量,越来越需要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因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考察了解毕业生是否具有团队协作精神。那些集体观念淡漠,自以为是,很难与他人合作的人是不受欢迎的。 (7)身心健康者。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对人才基本素质的要求。如果一个毕业生其他方面条件不错,但若有严重的心理障碍,或者体弱多病,甚至未工作先要治病,用人单位也是不愿意接收的。现在,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毕业生进行心理测试、身体健康检查等,就是对身心素质要求的体现。 3、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市场上,就业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大学生择业受毕业时间相对集中、选择职业时间较短的影响,另一方面,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多,而社会的有效需求却在短期内增加有限,因而就业岗位有限,就业压力增大。尤其是当前大学生趋之若鹜的“热门”职业、“热门”岗位,求职毕业生多,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除毕业生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外,学校之间、用人单位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学校为了使自己的“产品”———毕业生顺利就业,在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和就业层次、就业质量,提高教学质量,按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招生,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实施宽口径培养的同时,也在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就业指导,拓宽就业渠道,加强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的服务。另外,学校还建立就业“基地”,建立集管理、教育、指导、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的“重心”下移,从一入学的新生开始,就为其提供就业信息和资料,促使学生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在就业工作方式上实行“四化”,即态度上主动化,时间上经常化,力量上全员化,手段上信息化。作为用人单位,也在加大宣传自己的力度,树立企业形象,重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不断提高人才的待遇。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用人单位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拔到优秀的毕业生,已不再局限于参加校园招聘会,而是采用各种方法与学生接触,经常与学校保持联系,随时物色合适人选。 4、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尽管社会上已形成了各类人才市场,但由于市场规模大,缺乏严格的市场规则,或 由于针对性不强,而使就业签约率不高。相比之下,以学校为主体的就业市场,由于学校与用人单位常年保持较密切的联系,供需双方专业较对口,学校的中介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等,这样就使得学校的就业市场签约率较高,市场的效益发挥较好,因其高效、可靠、真实、规范而受到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许多高校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学校,并已对学校举办的就业市场产生了依赖性。这标志着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基本形成。 5、就业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完善 (1)以学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已经建立,并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指导和服务。据统计,已就业的大学生中, 80,是通过学校来落实就业单位的。目前,各学校的就业指导正在向专业化方向迈进,即通过就业指导的专门化、专家化来进一步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 (2)市场机制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得以充分体现,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的择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3)毕业生就业市场正从传统的管理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转 变。就业指导的手段正在向信息化、网络化迈进。各高校积极创造条件,依托全国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为毕业生提供网上信息交流和服务。 (4)就业关系合同化。即无论企业、事业单位,还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只要录用毕业生,都必须签订就业协议,这从客观上反映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已进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关于“大学生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现在高校的大学生大多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一代人成长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他们的思想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多元化。他们有独生子女共有的自我意识。因此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很强的民主观念。而大学生作为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人才资源,他们是否关注社会热点以及他们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态度如何,对他们以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做了此次调查。 调查对象:A大学的在校大学生 调查时间:本次调查从2010年11月下旬开始,12初结束。 调查地点:A大学 调查概况: 首先,通过详细的讨论和收集资料,我们确定了大致的调查方向: 第一阶段:将当前热点的社会问题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娱乐、科研、就业和其他八个主要方面并取其典型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解程度的调查。 第二阶段:统计数据之后对大学生关注度最高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第三阶段:经过进一步的搜集资料,我们完成了此次实践的调查问卷。 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 统计接受调查者的学生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及其关注社会问题的渠道; 二( 抽取上述八个方面的典型问题对接受调查者进行了解程度的调查; 三( 抽取当前社会上的十个热点问题或活动对接受调查者进行了解程度的调查。 调查过程: 经过几次细心的修改,最终定稿后我们将问卷打印150份,分别面向A大学在校的不同年级不同学院的学生进行发放、填写和回收。在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我们不忘积极地与接受调查者进行与此次实践有关的交流,以便更为准确的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经过我们的一致配合和努力,我们成功收回了全部有效问卷,进行了详细的数据分析,并将本阶段调研结果用图表的形式展现了出来。 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次接受调查者男生占69%,女生占31%;各年级分布为大一37%,大二23%,大三17%,大四15%,研究生和博士生8%。问卷中第三个问题的结果表明,大学生最关心的社会问题还是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就业问题。其次最关注的社会问题分别是政治、经济、文化,最后是娱乐、科研等方面。对于本次调查的主要受访者大一大二年级的同学来说,虽然他们还没有直接面对就业问题,但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把就业视为上大学后或者以后大学毕业后遇到的最大困难。在对有考研究生打算的同学的调查中,80%的同学认为考究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正如大家所知,考研与就业不仅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是大学生日常谈论最多的话题。另外,从这次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当代大学生对于时事热点的关注度还是较高的,比如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美韩军演、朝鲜半岛争端、通胀压力、《哈利•波特7》和《赵氏孤儿》等都是大学生们热议的话题和事件。 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早已不是之前人们心目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能够时刻关注到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并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话题和热点问题中,对于社会上发生的大事表现出应有的姿态和有着自己鲜明独特的观点,了解到这种现状是此次调查之后的一大收获。 然而,通过这次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当代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手机和道听途说等途径来了解社会动态,这对于大学生要积极融入社会、与时俱进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此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当前教育系统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学校未提供足够的相关平台,成为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形式单一的主要原因;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学生反映平平;大学中应试教育依然是主导,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开拓创新等。 此外,由于第一阶段的统计结果为当前大学生最关心的是就业问题,我们又沿此方向调查分析了此问题的原因、背景、现状及建议对策等。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后,大学生就业自然要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受到供求关系的制约,近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这种现实情况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同时高校专业调整、学科建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校毕业生的规格和质量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符合也制约了大学生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得大学生就业问题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如今,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蚁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为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剪影,他们被冠以“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称号,指的是毕业后无法找到工作或工作收入很低而聚居在城乡结合部的大学生。“他们还被称作有如蚂蚁般的“弱小强者”。 据了解,“蚁族”群体在全国已有上百万规模。与现实生活中“蚁族”的庞大数量相比,在社会关注度上,“蚁族”却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现在社会上经常出现以“农民工、下岗职工、农民”为主体的媒体报道和学术研究,而有关“蚁族”的学术研究和媒体报道则寥寥无几。他们既没有被纳入政府、社会组织的管理体制,也很少出现在学者、新闻记者的视野之中。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被漠视和淡忘的群体,这是一个少有人关注和同情的群体。 然而,虽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蚁族”的队伍仍在以超人的速度发展壮大,但是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仍然较高,这种高期望集中体现在对发展前途、工作环境和薪水的要求上。大多数学生认为爱岗敬业,责任心强是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但我们认为,爱岗敬业、责任心强固然重要,但只是基本条件,远不足以使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较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良好的组织、表达能力才是更具竞争力的条件。 大学生就业问题为政府、学校、家庭、学生本人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两点:一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造成了全社会普遍就业压力大,在短时期内难以解决;二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大学毕业生同其他劳动者一样需要接受市场选择。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建议: 1.政府相关部门要深化体制改革,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政策支持 : (1)政策引导,鼓励大学生毕业之后到中小企业、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就业。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人才,这是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之一。另外,政府要积极为大学生到偏远地区及基层单位工作创造条件:开辟常年性、规范化的渠道,并加强宣传引导工作;为到基层单位工作的大学生提供一些优惠政策。 (2)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利用准确、高效、全面的收集、筛选、分析评估。 2.用人单位要按需择人,合理置换冗员 : (1)要根据需要引进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用人单位要转变选人观念,按需择人。高层次的大学生是培养科研、技术开发的人才,中低层次的大学生是培养具体使用操作方面的人才。只有合理地引进不同层次的大学生,才会满足用人单位各个层次对人才的需求,使得各类人才都有用武之地。 (2)要加强人才储备,合理置换冗员。企业是吸纳大学毕业生的主力军,尽管许多企业面临着人员过剩的问题,但高层次人才仍显不足,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导致企业竞争力低下。因此,企业应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吸纳大学生,加强人才储备,调整人才结构,同时置换不能适应自身发展的冗员,从而增强企业的活力。 3.高校要适应市场办学,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社会需要。高校必须密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从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2)加强就业指导,广开就业渠道,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择业平台。高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咨询、讲座、座谈等多种形式,加强大学生求职择业指导,为学生进行职业发展规划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同时,要广 开渠道,主动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联系,充分发挥自身既了解学生,又熟悉用人单位的优势,积极主动地为他们牵线搭桥,为大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 4.当代大学生一方面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科学的择业就业观,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 (1)注重综合技能的培养,提高整体素质。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必须自觉地通过专业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2)更新就业观念,确定恰当的就业期望值。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要不断更新就业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 5、大学生要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主动的自主创业,在思想和精神上锤炼自己,树立全新的人才观,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广泛获取创业经验,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 成功的创业者具备一些核心的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要有创业观念、有才、有胆、有识,同时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困难,这些高要求决定了当代大学生想走上创业之路,就必须按照创业者素质的培养规律,重视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注重培养自己的能力,锤炼自己的胆子,同时培养自己的创业人格、创业者思维和创业意识与技能,克服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积累型”、“继承型”,掌握的死知识多,运用的知识少,胆子小,生存能力差的人才类型。 此外,我们要树立自信、自强、自主、自立意识。自信就是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条件去开创自己未来的事业。自信赋予人主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相信自己能够成为创业的成功者,尤其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更需要自信。自强就是在自信的基础上,通过企业的实践,不断增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磨炼自己的意志,建立起自己的形象,敢说敢当,敢作敢为,不贪图眼前的利益,永远进取,使自己成为强者。自主就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具有独立性思维能力,不受传统和世俗偏见的束缚,不受舆论和环境的影响,能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善于设计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自主还要有远见、有敢为人先的胆略,能把握住自己的航向,自立就是凭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凭借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建立起自己生活和事业的基础。 创业是目前媒体报道的热门领域,无论是传统媒体,如报刊、新书、广播电视、还是网络媒体,每天都提供大量的创业知识和信息。一般来说,经济类、人才类媒体是首要选择,比较出名的有《财富人生》、《创业家》、《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以及“中华创业网”、“中国创业论坛”等专业网站。此外,各地创业中心、大学生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机构的网站,也蕴藏着丰富的创业知识。通过这种途径获得创业知识,往往针对性较强。 大学生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创业。创业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与不同的人和事打交道,对人的能力要求很高。从事创业的人既要懂经营,又要善管理,既要能协调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又要当机立断,临危不乱,指挥若定,既要能言善辩,又要能谈判公关,既要能开拓创新,又要不怕挫折、困难。因此,创业能力的综合性很强,其中要有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经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公关能力、应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把握机遇的能力、谈判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作为21世纪教育的4个支柱”,并把其作为开启未来人生大门的四把“钥匙”。“学会认知”就是教人掌握认知的方法,学会学习 的方法、手段,培养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做事”就是要培养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和驾驭处理复杂突发事件、危机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就是要培养人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培养人的竞争意识和管理能力。“学会生存”就是要不断增强人的自主性、判断力和个人的责任感,培养人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判断能力等等。因此,大学生要主动树立“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意识,提高创业能力,从而使自己在创业时“走得出”,“站得住”,“干得好”。 实践环节能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积累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大赛等。其次,大学生还可通过参与社团组织活动、创业见习、职业见习、兼职打工、求职体验、市场和社会调查等活动来接触社会,了解市场,并磨练自己的心志,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第三,商业活动无处不在,大学生平时可多与有创业经验的亲朋好友交流,甚至还可通过Email和电话拜访自己崇拜的商界人士,或向一些专业机构咨询。这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往往比看书本的收获更多。通过这种人际交往途径获得最直接的创业技巧与经验,将使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益无穷。其四,投身于真正的创业实践。在毕业前后进入创业启动阶段,可以单独或与同学轮流租赁或承包一个小店铺,或加工、修理、或销售、服务等,在真刀真枪的创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这些活动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大课堂的第一步,同时大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既为他们将来开展创业活动积累了经验,也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为大学生提供应对挫折,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促进大学创业成功。 青年就业问题的视点校正与制度安排 【内容提要】在青年就业问题上,无论是理论、媒体的关注还是政府的制度设计,都存在着过于关注大学生的偏向。青年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素质型、心理—观念型、机会型、信息型和制度型障碍等五种就业障碍,而大学生与一般青年相较,其就业障碍主要源自主观原因,一般青年则在就业时受到更多的客观条件限制。因此,在青年就业问题上,必须校正被偏移的视点,在制度设计上更多地关注和关心一般青年,以服务为核心理念,以保障为主要目标,进行全方位的制度安排。 【摘 要 题】聚焦青少年社会热点问题 【关 键 词】青年就业/大学生就业/就业障碍/就业制度/就业指导 【正 文】 青年就业问题是我国政府和教育事业领域长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它突出地表现为青年在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但是,笼统地讨论青年就业问题,所提供的对策往往不仅难以让人信服,也无法解决实际存在的所有问题;如果过多地强调大学生就业,则会显得偏颇和有失公允。本文拟从大学生与一般青年在就业时的主客观条件、就业障碍等方面的比较入手,有分别地寻求制度性对策和措施,以期更为有 效地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促进青年的全面就业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一、青年就业障碍的性质及成因:从比较出发的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变革与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尤其是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一方面为青年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和为就业进行素质准备的受教育机会;另一方面,经济、政治体制变革带来的工作效率加快、科技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跃迁,在一定程度上又减少了从业人员的需要量,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就业问题由此而生。 就业问题主要涉及以下相互联系着的几个重要的问题点:就业机会的总量与结构问题,就业率或失业率问题,就业质量问题(即所从事职业能否保证其素质、潜能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从业人员的职业稳定性与流动性问题,就业心理成熟度问题(如就业焦虑问题、职业心理适应问题等),等等。在当前,它突出地表现为青年在求职过程中的各种障碍。 从我国目前社会就业形势的现实看,就业问题在两类人身上体现得尤其明显:一类是现龄45岁以上,因体制变动、经济结构调整、职业素质缺陷等原因而失去工作岗位者;另一类则是尚未正式开始职业生活或尚无稳定从业领域、正在寻求适当从业岗位的青年。由于成长环境及受教育程度的差异,青年就业问题在不同的青年群体那里有着不同的问题源、问题焦点,其解决途径也不尽相同,为简便起见,本文将青年划分为两大群体,即大学生和一般青年。本文所称的“大学生”,主要指接受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全日制学生,兼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该类学生的特征与前两类基本相同,故归入此类)。其主要特征是:接受过系统的、正规的职业教育或准职业教育经历,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相对较高,成长于学校环境之中,社会经验较少,基本上未踏入职业领域,就业观念上有明显的理想化倾向。“一般青年”则包括除前述“大学生”范畴之外的所有青年。其基本构成是:(1)农村中因农业生产力发展、农田减少等原因而流出农业领域的青年劳动力;(2)城镇中未接受高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无业青年;(3)城乡范围内已接受成人高等教育(如函授、夜大学、自学考试等)但尚未开始初次就业的成人高校毕业生(其学历文凭在社会上认同度较低,就业时较全日制学生有明显弱势)。不过,青年就业问题并不简单地指称所有的青年未从业现象。有不少青年虽在统计意义上尚未从事一定的职业活动,但他们往往在做必要的职业素质或职业发展准备(如准备研究生招生考试等),本文未将此纳入考察范围。 青年就业问题突出地表现为,青年经过主观努力难以获得其所期望的从业岗位。在此,笔者名之为“就业障碍”。虽然就业障碍的根本原因还在于社会就业机会的有限性,但需要指出,在不同的求职者那里,未获得其所期望的从业岗位,其原因并不相同,就业障碍也具有不同的性质。 依成因及性质的差异,目前所见的障碍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1)素质型就业障碍,指求职者的个人素质存在尚未克服的缺陷,不具备从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2)心理一观念型就业障碍,指求职者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从业观,不能适应人才市场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求职方向和求职策略;(3)机会型就业障碍,指由于经济结构转型、行业结构调整等原因,某些行业逐步萎缩,客观上使这些专业的就业机会大幅度减少,无法接纳新的求职者;(4)信息型就业障碍,指由于人才需求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劳动力需求方无法找到劳动力来源,而符合其 要求的求职者又无法与劳动力需求方建立联系以获得从业岗位;(5)制度型就业障碍,指由于户籍管理、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制度原因,使希望在特定地域、行业内就业者无法享有与他人同等的社会待遇,产生较多的后顾之忧,不得不放弃在该地域或行业内的就业机会。 上述各种就业障碍的形成,往往基于不同社会主体的主观需求和其所处的客观环境、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在素质型就业障碍方面,尽管素质缺乏多表现为理论水平偏低、操作技能较差,但大学毕业生可能主要是由学习努力程度不够、敬业精神不足所致,而一般青年则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受教育机会;在机会型就业障碍方面,突出地表现为青年的下岗再就业问题,大学所设专业一般已经过毕业生需求论证,应当是适应社会需要或市场需要的,而且大学生均为初次就业,即使存在机会型障碍,按照大学生培养目标,也应当有能力迅速实现专业转型;在制度型就业障碍方面,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往往对户口、正式编制、公费医疗、工作环境等有明确的要求,而一般青年则更多关注薪酬、子女异地受教育的机会等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所遇的障碍,较多地是出于其主观感受或主观追求,属于主观型障碍;而一般青年所遇的就业障碍,则更多的是由于客观环境、客观条件的限制,属于客观型障碍。 二、谁更应得到关注和关怀:社会大视野中青年就业问题的视点选择 在一般意义上说,青年就业问题当然是指青年未充分就业的现实状况,但笼统而不加分别地谈青年的就业问题,不仅不得要领,还会导致新的不公平和社会就业失衡。在这个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青年群体中谁更需要得到关注和关怀,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将采取怎样的青年政策以及具体的青年就业支持措施。 从现象上看,大学生就业无疑是当前青年就业问题的一个焦点。无论是政府的就业促进措施,配套的管理政策,还是理论的研究、媒体的关注,都集中于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笔者曾就中国期刊网所收载的相关论文数量作简单的统计和比较分析: 表1 中国期刊网收载篇目中含“就业”、“职业”论文数比较 1994,2005年 2000-2005年 篇名中含“就业” 18174 11488 大学生 1449 1301 青年 90 52 篇名中含“职业” 45543 30494 大学生 1589 1233 青年 209 104 说明:1.本表“大学生”栏包括篇名中含“高校”、“高等学校”、“职业院校”、“高职院校”的论文;“青年”栏中则包括篇名中含“青年学生”、“青年农民”、“城市青年”等的论文;2.以上数据未排除论文题中含“职业道德”、“职业病”、“职业犯罪”及国外就业情况等项的论文;3、本表数据截止时间为2005年10月20日。 尽管上表所列内容有多种因素未予排除,并不是对媒体、理论界关注青年就业问题的程度的准确反映,但由此至少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自上世纪末开始,社会经济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等已经对青年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青年就业开始作为日益突出的“问题”进入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和社会公众的视野;第二,无论媒体、还是政府,对一般青年的就业问题的关注程度远不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 程度高;第三,2000年后,全国高校扩招带来了新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得到较多关注的现象更趋加剧,使社会对青年就业问题的视点严重偏移。 在2004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中,同样可以看出政府在青年就业问题上关注的视点偏移:在《妇女、青年和残疾人就业》一节中,对青年就业的基本状况缺乏宏观的把握,仅就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情况做了“35岁以下的占70%左右”的简单描述,而其后的大段内容谈论的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虽然与就业统计技术的完善程度、尤其是农村青年失业或潜失业问题的统计难度有关,但是,缺乏应有的重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 大学生成为青年就业问题的焦点,这与实际的问题点并不相符。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20世纪90年代后,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并轨,出现自费上学、自主择业的新局面,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和工作单位的意识逐步增强,在这种毕业生就业模式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的有限性,会使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呈现日趋激烈的态势。但这本身并不必然地对大学生就业构成障碍。因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是处于全社会之中的,他们要与包括一般青年在内的所有求职者一起争夺从业岗位,而从理论上说,大学生应当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同为他们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应当掌握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专业见习、实习,已获得必要的职业技术、技巧;通过在校学习,已具备较强的运用技术手段获取信息的能力,有较宽的信息渠道,学校、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也会为之带来较广泛的信息来源。此外,高校对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有些学校(尤其是职业技术院校)已较完备。所以说,大学生总体上较一般青年的从业素质更高些,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用人要求,更具职业适应性,也更易获得与其素质相适应的职业岗位。 从已就业的大学生的职业流动情况,更能看出这一点。由于知识储量、技能熟练程度与信息手段的差异,大学生比一般青年更具职业流动能力,其职业流动速度较快,流动的地域限制较少,流动的行业领域较宽,流向的规律性强(大多具有更好的去向)。因此,有不少大学生在毕业生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主动变动职业或岗位的频度较高,有不少大学生在试用期未满时就开始考虑职业流动,在经济领域内,这种现象尤其突出,甚至有些大学生在一年之内都会变换3次以上工作岗位。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群体在再就业方面并不存在太大的压力,其职业流动或再流动往往是青年主动寻求发展机会或改善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等原因所致,并不成其为压力。 与大学毕业生相比,一般青年受教育水平较低,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能力较弱、机会较少,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支持,在就业问题上居于显着的弱势。青年就业问题的压力在一般青年那里表现得更为突出,无论初次就业还是再就业上都是如此。更为重要的是,就业问题之于大学生、之于一般青年有着不同的人生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就业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其一是与未来事业发展相联系的,作为事业发展场所的就业;其二则是与人的日常生计相联系的,作为谋生手段的就业。对于大学生来说,固然其初次就业与谋生有关,会有较大的压力,但就业问题可能只意味着暂时的就业困难;而对于一般青年来说,却意味着谋生困难。因此,他们比大学生承受着更沉重的竞争压力,在对青年就业问题的关注上,舆论与事实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符。 此外,还需强调指出,按《〈中国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中的统计,我国16岁以上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61.7%,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6.6%;目前高等教育规模为1900万人(毛入学率17%),再加上中等职业教育1254万人,可计入本文所称“大学生”总数的毛入学率也仅30%强。换言之,我国接受高等教 育以及中等职业教育的青年人口仍然是青年总人口中的小部分。由此可见,一般青年应当比大学生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怀、媒体关注、政策支持,不能因为大学生就业问题危及社会稳定就将工作重心放在大学生身上。青年就业问题上视点向大学生的偏移,会导致总体的社会心理失衡,尤其是一般青年的就业心理不平衡,加剧大学生的盲目的优越感和就业问题上的心理——观念障碍,不利于社会稳定和青年顺利就业。只有切实关注、关心一般青年的就业问题,努力为之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才能在整体上促进青年的利益实现和人生发展,也才能保障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 三、以服务青年就业为核心的全方位制度安排 青年在就业中存在着多种主观或客观性障碍,制度本身的变革和就业指导、教育等工作的制度化会有助于克服这些障碍。在这方面,政府尤其应当更多地关注、关心一般青年的就业问题,从而使青年就业问题全方位地得到解决。为此,需要政府的制度安排着重考虑以下方面: (一)加强青年组织(各级共青团组织、青年联合会)、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城乡社区管理机构之间的横向沟通与合作,建立起制度化的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和对失业率的政策调控机制,通过对就业的宏观调控减少机会型、信息型就业障碍。 制度化的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和对失业率的政策调控机制的形成和有效运作,依赖于高质量就业信息的生产和运用。换言之,对青年就业的宏观调控,其核心是高质量就业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利用,目标则是就业的全面信息化。目前,政府各部门的就业信息主要侧重于就业的现实状况,微观的指导性信息在数量上并不充分;就业服务市场的主要职能是发布供求信息,提供当前就业机会,其信息带有一定的暂时性、区域性和服务机构的功利成分,在统计上存在较多失真,不能依赖它进行需求预测、指导就业。因此,需要由政府牵头,在加快人才市场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的同时,改变就业信息的条块分割的现状,将多个信息网络(如劳动与社会保障、人事、教育部门和就业服务中介机构等)整合为一个统一体,使之通过互联网实现横向沟通和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对信息品质的监管力度,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从而保证真正发挥信息网络的正效益,为求职者提供高效、快捷、权威的信息服务。 (二)彻底打破人力资源使用、流动上的地方保护主义和单位所有制现状,以户籍制度、人事制度和就业管理制度改革,最大程度地降低对就业的制度型障碍的发生。 政府必须加快人口流动管理制度的改革,尤其是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大城市的准入制度,简化与居住、生活、受教育及社会保障相关的手续,以使就业人员在居住、婚姻登记、子女教育等方面获得便利条件。与此同时,政府也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就业的干预。目前仍有一些地方在户口、人事管理等方面对较低学历人员进入其地域内工作存在严格的限制,这虽然有利于本区域的人口控制和社会管理,但既对用人单位的自主权和利益构成损害,更严重阻碍了青年的就业利益。实际上,政府完全可以用就业促进措施引导就业,如重点引进符合特定素质要求的人才,鼓励国有企业及非公单位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在高校设立定向奖学金,向在校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或短期合作项目,等等。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劳动人事管理,完善人事代理制度和劳动保障制度,通过发布薪酬指导价格、劳动监察、劳动合同管理以 及规范人力资源中介组织运作等途径,为从业者提供经济、社会利益上的制度保障。 (三)以入职教育、职业观念教育为中心,拓宽职业教育制度的影响域,为青年全面提供发展性制度支持,并以此减少素质型、心理——观念型就业障碍。 目前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以高等、中等职业教育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培养,提高青年的专业素质、职业适应性和人才市场竞争力,使之成为优质的人力资源。随着我国教育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普及面和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对这一制度的受惠者们来说,求职所必需的素质、观念不应当再成为就业的障碍,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重点应由“求职教育”转变为“入职教育”,促进他们实现两个转变:(1)由学生向工作者角色的转变;(2)理论知识向实际工作能力的转变。入职教育要以增强其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指导青年尽快实现角色转换,确立良好的职业态度,维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勇敢地面对职业压力,克服职业倦怠,通过自我评价和严格的自我管理,最终走向职业成功。 与此相适应,未来的职业教育应当摒弃“学历崇拜”偏向,逐步与学历教育分立,确立起学历教育之外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主要肩负着两项责任:(1)为学历教育准备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深造意愿的合格生源。作为一种导向,在职业教育中还可确立另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即:首先进行以技术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对一部分经过一年工作实践后希望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谋求专业发展的学生,通过二次选拔,再给予接受学历教育机会的“技术学习—实践锻炼—理论学习”培养模式。(2)作为学历教育的后续阶段,对普通高校毕业生进行必需的“入职教育”,使之在操作能力上尽快适应工作实践的需要。 另外,还应当依托学校、社区实现就业观念教育的制度化。在当前的就业教育中,不少教育者都存在着这样的心理定势:专业技能的高低与就业机会的多少成正比。但从青年的求职和从业的情况看,不适宜的择业、求职心理和观念确已成为青年就业时的一大障碍,这一问题无论在大学生还是一般青年那里表现得都十分突出,这也正是其就业的心理—观念型障碍的体现。因此,必须以经常化、制度化的方式,通过学校、社区教育等渠道,校正青年择业心态,引导其走出择业的心理误区。 (四)对于大学生就业,政府的特殊制度安排应当以提高就业质量(岗位的适宜性、发展性和事业性)为核心,强调制度设计服务于大学生就业,以更合理、更便利的管理制度支持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和职业流动。 在这方面,可采取的制度调整主要包括:(1)改革高校就业率统计制度,以科学的就业率指标引导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国家要求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督查和评估制度。在该项制度的实施中不仅出现了片面追求就业率的错误倾向,其“宽口径”统计标准还会导致诸如片面强调社会兼职以锻炼能力、中高年级学生以找工作为由大面积逃课等一系列不良后果。为此,国家应当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制定新的更科学的就业率统计标准,引导高校强调毕业生就业的适宜性、发展性和事业性。(2)简化程序,减少制度约束,保证教育行政部门真正服务于毕业生就业。目前通行的《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学校合签)以及毕业生报到证(派遣证)已在实践中对毕业生就业构成了多重限制:就业协议书会让用人单位产生顾虑,担心由毕业学校签章会让其承担额外的责任;报到证甚至还会成为质押手段,毕业生如与单位发生纠纷,因报到证被扣在单位,会失去二次分配的机会。因此,毕业生就业管理制度由服务性措施异化成了限制性措施。教育行政部门要想真正服务于大学生就业,必须简化程序而不是增加不必要的程序, 必须摒弃就业管理上的繁文缛节。(3)尽量多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政策鼓励和机制保障。政府应当给予确定的优惠条件,对到边远、艰苦地区的毕业生给予鼓励、奖励;应当建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纠纷的协调机制,帮助解决毕业生就业协议纠纷(如考研学生在录取研究生后与签约单位的纠纷等);应当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尤其是农源的贫困生)在派遣费的发放、保留城市户口、个人创业特别贷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关怀。 (五)制定面向全社会的职业准入制度,从而建立起真正开放性的就业体系。 以技术培训为主的非学历教育尤其应当将接受义务教育后未能获得继续求学机会的青年纳入对象范围。这类非学历教育应着重结合特定的行业进行,以获得职业资格或岗位证书作为其学习合格的重要标准。从长远看,政府还应加大对这部分青年的职业教育力度,并逐步过渡到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将高中教育与初等职业技术教育并行作为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 在职业准入制度方面,对于操作过程中知识需求量较小的行业,可以适当放低学历限制,使更多的青年能在较低的起点上能有努力的方向、目标和实践的机会。与此同时,既要进一步拓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岗位证书制度的所涉领域,使之真正地面向全社会,又要严把质量关,以严格要求作为激励青年职业进取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提高青年的素质,实现青年的全面就业。 (六)加强引导、教育和服务,努力保障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工业化转化和合理流动。 随着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城市建设、发展中一些重劳动消耗行业的劳务需求的增加,在本地发展乡镇企业已不再是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化的主要形式,异地求职成为农村青年的就业主潮。加强对农村青年的职业教育已刻不容缓,这主要应当由地方政府及社会组织进行。与改革开放前二十年不同的是,对农村青年的教育重点不再是基础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教育,而应当采取“三条腿走路”的办法,在提高其基本文化素质的同时,一方面继续进行农业实用科技的传授,另一方面,则要大幅度加强与工业化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育,使这能够适应城市职业生活的需要。 在农村青年就业问题上,还需要由政府和青年组织通力合作,加强宣传引导,为青年劳动力转移扫除思想障碍,打消青年的顾虑,增强青年的信心,引导青年“走出去就业、回家乡创业”;努力调动青年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积极性,激励他们学习本领、提高技能、有序外出、理性择业;建立青年劳动力转移服务中心和培训基地,发挥共青团的组织网络优势,广开就业门路,为农村青年寻找就业岗位,开展岗前培训;同时,还要做好跟踪服务,以有效的组织形式凝聚外出务工青年,努力维护劳动力转移青年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新状态:当代城市青年报告》.郗杰英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2.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新跨越:当代农村青年报告》.郗杰英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白皮书》.2004.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4)35号文件].2004.
本文档为【社会热点问题论文.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082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6KB
软件:Word
页数:29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