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教育]高句丽民族与国家探析

[小学教育]高句丽民族与国家探析

举报
开通vip

[小学教育]高句丽民族与国家探析[小学教育]高句丽民族与国家探析 高句丽民族与国家探析 高句丽民族与国家探析 林 坚 关于高句丽问题,争议比较多。在历史上,高句丽既是一个民族,也曾是一个国家。经过长期的演变,高句丽民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国家,高句丽存在了705年,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高句丽民族的先祖 高句丽来源于中原一带东夷族的一支高夷的后裔,商周时代北迁至辽东、辽西,与?岁貊族系杂居,一部分融入汉族或女真、满族,一部分南迁韩半岛,与古朝鲜族、三韩族、沃沮族和汉族一起形成现在的朝鲜族。 夏商时高夷活跃于山东、河南一带,属东...

[小学教育]高句丽民族与国家探析
[小学教育]高句丽民族与国家探析 高句丽民族与国家探析 高句丽民族与国家探析 林 坚 关于高句丽问题,争议比较多。在历史上,高句丽既是一个民族,也曾是一个国家。经过长期的演变,高句丽民族和其他民族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国家,高句丽存在了705年,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 高句丽民族的先祖 高句丽来源于中原一带东夷族的一支高夷的后裔,商周时代北迁至辽东、辽西,与?岁貊族系杂居,一部分融入汉族或女真、满族,一部分南迁韩半岛,与古朝鲜族、三韩族、沃沮族和汉族一起形成现在的朝鲜族。 夏商时高夷活跃于山东、河南一带,属东夷族鸟夷的一个分支,或源于辛氏东夷化后的一支分族,因袭“高”之族名。商代,高夷从山东迁到豫北一带,为商朝属国。周灭商后,高夷成为周朝属国。《逸周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王会解》载:“北方台,正东高夷?兼羊。”注:“高夷,东北夷高句骊。”周武王时,高夷即高句骊,居于正东,当在今山西晋城一带。高夷由晋城而北迁。 《尚书》注疏:“海东诸夷驹丽、夫余、马干貊之属,武王克商,皆通道焉。” 驹丽即句丽、句骊、高句骊,亦即高夷。 有学者认为,高句丽属于貊族,又说出自北扶余。《后汉书》卷八五《高句丽传》:“东夷相传以高句丽为夫余别种,故言语法则多同。”《魏书》卷一00《高句丽传》:“高句丽者,出于夫余。” 貊族原属北方民族,扶余也有一部分属北夷的索离人。高句丽很可能出自扶余的马图腾氏族,即马加人。马加人是东北夷的一支,又 简称高夷。[?] 月朗认为夫余等族乃是“北迁的南方民族”[?]。 据李德山考证:“高丽本字为介莱,介即我(中)国上古之介族,与莱族都是姜姓,炎帝裔。”“夫余,即番徐,主体民族亦出自炎帝族系。”[?] 何光岳认为,高句丽的祖先高夷乃从中原北迁,其古代方言与中原华夏族相似,今韩语尚保留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方言词汇与古汉语相通,可证其来源于中华民族。[?] 按夏商周断代过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高句丽人从殷商氏族分离出来的时间应在汤至盘庚前,即公元前1600—前1300年。在漫长的迁徙发展中与各民族通婚、交往、融合,在汉代已成为浑江、鸭绿江流域有影响的民族。[?] 史书中记高句丽“东夷旧语以为夫余别种,言语诸事,多与夫余同。”(《三国志》卷三十《东夷?高句丽传》)而夫余“以殷正月祭天,国中大会,连日饮食歌舞??????在国衣尚 白??????”(《三国志》卷三十《东夷?夫余传》)又可证明高句丽、夫余出于殷商之族。 高句丽名称由来 《说文》云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高”乃在土台上建木屋,因为北方高寒之地,冬天冰雪高积,且有冻土,当地居民筑土台以免积雪埋堵,亦防夏暖时冻土融化而发生下陷现象。高夷因擅长建造这种住屋而得名,后衍生为高大、高昂、高上之意。高即楼。 繁体“丽”字似两屋并列,下有鹿字,示意屋里养鹿。 高夷后来称高丽,乃丽娄(楼)之倒装语。到高丽建国时,国王喜骑骊马而取名为高骊。[?] 姜孟山以李巡注《尔雅》谓九夷之中其三即高丽,高夷即高句丽族,肯定在汉代以前就已经存在了。[?] 也有人认为,句丽同桂娄、沟娄。《三国志?高句丽传》:“沟?娄者,句丽名城也。” 高句丽语把“城”叫做沟?娄,依山作城,高句丽即“高城”之意。[?]高句丽的原居为桂娄部落,桂娄亦作沟娄、沟?娄、句娄,为“高丽”之转音,正是“高城”之意。 “句丽”原音为“golo”,表示“谷”、“洞”的意思。其音最相似的汉字为“忽”。残存的许多高句丽固有名词都带“忽”,如买忽(水城)、乌烈忽(辽东城)、马忽(坚城)、沙伏忽(赤城)等,表示地处不同的“谷”、“洞”。“golo”又用不同汉字假借,如沟?娄、句丽、句骊、桂娄、槁离等。可见,“句丽”是表示高句丽人民居住的中心地域。[?] 高句丽一词中的“高”、“句”,是重音连绵词,两字既可连署,也 “莱”音正如今之“丽”。可单称。其“丽”,为“莱”转,先秦 “丽”古属来母,隶歌部,亦有“支”音,汉人读“丽”入“支”部。高句丽一词,系“高莱”的转音,表明它由东夷族系中的“高夷”和“莱夷”共同组成。[?] 高句丽英文名称“koguryo”是根据发音而来的。 历代史书关于高句丽的记载 高句丽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岁貊、句骊蛮夷。”其中“玄菟郡”注:“高句丽、辽山、辽水所出??????应劭曰:‘古句丽胡。’” 陈寿撰《三国志?高句丽传》,其前半部分大多引之于鱼豢的《魏略》,全面叙述高句丽地理位置及社会、文化、风俗、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等概况;后半部分叙述高句丽与汉、魏等王朝的关系,关于王莽朝的高句丽记事系转承班固的《汉书?王莽传》中涉及高句丽的内容。 略引如下:“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岁貊,东与沃沮,北与扶馀接。都于丸都之下,方可二千里,户三 万。??????东夷旧语以为扶馀别种,言语诸事,多与扶馀同。??????国人有气力,习战斗,沃沮、东?岁皆属焉。又有小水貊。句丽作国,依大水而居??????” 《三国志》的成书年代当在晋统一三国之后,比朝鲜的《三国史记》(撰成于12世纪中期)、《三国遗事》(撰成于13世纪)要早得多,比《后汉书》也要早150年左右。其?岁传、沃沮传、夫馀传等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但陈寿的《三国志》把《汉书》的王莽朝高句丽县的记事,转载于《高句丽传》之中,是个错误。 范晔的《后汉书》中《东夷传》之高句丽部分,多承袭《三国志?高句丽传》,仅后汉末对汉关系部分有所补充。范晔对王莽朝高句丽县的记事,在多处予以增添和修改,更出现了混乱。 裴松受南朝宋文帝之命为《三国志》作注,对夫馀传和三韩传进行了一些补注,但对高句丽传、?岁传、沃沮传等未加补充。 公元636年成书的《梁书》和公元659年成书的《北史》中,将高句丽、句丽、高丽交互使用。 《逸周书》为周代文献汇编,其《王会篇》中记录西周成王在洛邑举行成周之会,各诸侯国及四方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发人、秽人、良夷、稷慎、高夷都出席盛会。晋人孔晁注曰:“高夷,东北夷高句丽。” 朝鲜的《三国史记》成书于12世纪中期,是金富轼受高丽仁宗之命,仿《史记》等纪传体史书的叙述形式撰成,有本纪28卷,13卷至22卷为高句丽本纪。《三国史记》所参考的史料包括:《旧三国史》、各种古记(如《海东古记》、《三韩古记》、《新罗古记》等)以及历代中国史书中的记载。 金富轼在《三国史记》第22卷宝藏王本纪之后的史论中说:“高句丽自秦汉之后,介在中国东北隅,其北临皆天子有司,乱世则英雄 特起,簪越名位者也,可谓居多惧之地。而无谦巽之意,侵其封场以仇之,入其郡县以居之,是故兵连祸结,略无宁岁。及其东迁,值隋唐之一统,而犹拒诏命以不顺,囚王人于土室,其顽然不畏如此。故屡致问罪之师,虽或有时设奇以陷大军,而终于王降国灭而后止。” 《三国志》、《后汉书》、《三国史记》的记载,证明高句丽在公元12年前是西汉边地侯国的事实。 对各种史料,必须进行认真比对,剔除错讹,正本清源。 高句丽的演变 古高句丽人 早在汉四郡设立之前,被称为句丽胡的古高句丽人,就生活在今天的富尔江和浑江及鸭绿江中游流域,并已形成以沸流国为中心的古代酋邦。[11]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载:“汉武帝元封二年,伐朝鲜,杀满孙右渠,分其地为四郡,以沃沮为玄菟郡。后为夷貊所侵,从郡句丽西北,今所谓玄菟古府也。沃沮还属乐浪。” 《后汉书?东夷列传》?岁传载:“至元封三年,灭朝鲜,分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至昭帝始元五年,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玄菟复从居句丽。自单单大岭以东,沃沮、?岁貊悉属乐浪。” 《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武帝时置,皆朝鲜、?岁貊、句丽蛮夷。” 高句丽本属?岁貊系统,说明此时的句丽人已从?岁貊中分离了出来。如应劭云:“古句丽胡。” 五族与五部 《三国志?魏书?高句丽传》载:“本有五族。有涓奴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桂娄部。本涓奴部为王,稍微弱,今桂娄部代之。” 应理解为:高句丽原有五族,后有五部,五部是五族发展与变迁的结果。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一》载:东明王二年,“松让以国来降,以其地为多勿都,封松让为主。丽语谓复旧土为多勿,故以名焉。”东明王六年,“王命乌伊、扶苏奴伐太白山东南衍人国,取其地为城邑。” 朴灿奎考证,高句丽五族之东界定为长白山之西,西界推断为今薄石河流域或浑江下游地区,南界应为盖马国或句茶国之北即鸭绿江中游地区,北至富尔江流域之北。[12]高句丽五族形成了以涓奴族为中心的早期国家。 《三国史记》中出现了七个部名:蚕支落部、椽那部、沸流部、贯那部、桓那部、提那部。“提那部”是“椽那部”之误,实为一个部族,为高句丽五族中的绝奴部。沸流部为高句丽五族中的涓奴部。贯那部与灌奴部音近,可定为同一部。桓那部似应为顺奴部。蚕支落应为地名,不是确指部名,蚕支落部恐为笔误。 李贤在注《后汉书?高句丽传》时写道:“今高骊五部,一曰内部,一名黄部,即桂娄部也;二曰北部,一名后部,即绝奴部也;三曰东部,一名左部,即顺奴部也;四曰南部,一名前部,即灌奴部也;五曰西部,一名右部,即消奴部(涓奴部)也。”其中,桂娄部为高句丽本部,是统治阶级。 古高句丽五族原本是血缘部族,演变成行政区域名称的五部是伴随朱蒙建国后,大致在大武神王时期,其疆域在朱蒙及其后人不断扩张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吸收了其他族如夫馀人及原住地居民加入。 高句骊县 《汉书?昭帝纪第七》元凤六年条:“正月,募郡国徒筑辽东玄菟郡。”即公元前75年,玄菟郡西迁到辽东地区。玄菟郡辖境包括原真番郡,改原十五县为三县: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高句丽县由古句丽人组成。 班固的《汉书》有外夷传,如西域传、匈奴传、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并没有把高句丽列入外夷传之中,而载于《地理志》中,表明班固并没有把前汉末期的高句丽当成像古朝鲜那样的外族势力。 郦道元撰《水经》的“又玄菟高句丽县有辽山,小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隧县入于大辽水也’”加注:“县,故高句丽胡之国也。”说明古代高句丽人已经在置高句丽县之前建立了国家。 朝鲜近代著名实学家申采浩在《朝鲜上古史》中就提出王莽朝记事中的高句丽,是高句丽县。[13] 丁谦认为:“高句骊本有二国,其在辽东之东,南与朝鲜接者,为古高句骊,即《地理志》玄菟郡所治高句骊县地(今辽宁新宾县老城附近)。前汉元帝初,古高句骊王,有养子朱蒙,避难南奔,渡鸭绿江,至朝鲜平安道成川郡地,别建为国,而仍改其故号,此重立之高句骊也。二国南北相距一千余里,无可率混??????”[14]。丁谦将夫余王之子朱蒙作为“古高句骊王”养子,并将朱蒙所建之国置于“平安道成川郡地”是错误的,以玄菟郡高句骊县为高句丽族故地则是正确的。[15] 《汉书》和《三国志》均载王莽“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是指更改高句丽县为下句丽县。《后汉书》载“更名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是范晔搞错了。因为此“高句丽”为地名。《汉书?王莽传》载:“始建国元年??????武威将军奉《符命》??????莽策命曰:‘普天之下,迄于四表。’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丽、夫馀;南出者,喻檄外,历益州,贬向町王为候??????”对高句丽、夫馀,并没有提出更王为侯之事。 王莽朝记事中的高句丽乃玄菟郡的高句丽县,而非朱蒙所建的高句丽国。高句丽侯马啕乃玄菟郡的高句丽县侯。 高句丽建国及其扩张 作为国家的高句丽,是位于中国东北及朝鲜半岛东部的一个古国,相传其王族的祖先出于夫余,其后人以高为姓,句丽为国名。 好太王碑对朱蒙记载为:“惟昔始祖,邹牟(朱蒙——引者注)王之创基也,出自北夫馀,天帝之子,母河伯女郎,剖卵降世,生而有圣德。”[16] 据《三国史记》、《三国遗事》,朱蒙实出于东夫馀。夫馀在历史上早于高句丽。 汉元帝建昭2年(公元前37年),朱蒙从东夫馀出走。 《三国史记?高句丽本纪第一》载:东明王一年,“朱蒙乃与乌伊、摩离、陕父等三人为友??????行至毛谷屯遇三人,其一人着麻衣,一人着衲衣,一人着藻衣??????遂揆其能,各任以事,与之具卒本川,观其土地肥美,山河险固,遂欲都焉。而未遑作宫室,但结庐于沸流水居之。国号高句丽。一云朱蒙至卒本夫馀,王无子,见朱蒙知非常人,以其女妻之。王甍朱蒙嗣位。” 这一年,高句丽建国,定都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 《三国志》卷三十《高句丽传》载:“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岁、貊,东与沃沮,北与夫馀接。” 《魏书》卷一00《高句丽传》:“高句丽国,辽东南一千余里,东至栅城,南至小海,北至旧扶馀,民户三倍于前。” 《三国遗事》载:“国号高句丽,因以高为氏(本姓解也,今言是天帝子,承日光所生,故自以高为氏)。” 朱蒙建国时的高句丽,主要有几个势力:一是朱蒙从夫馀带来的势力;二是在南下途中吸收的部分地方势力;三是古高句丽五族中居 住于卒本地区的部族。朱蒙到卒本川后,成为卒本王的女婿,在卒本王死后,继承了王位,建立高句丽国。 朱蒙南下到鸭绿江北岸,并吞了当地一些土著部落,如沸流、盖马、朱那、桓那、句荼、荇人、梁貊、曷思、沃沮等。这些部落与高句丽一样属于?岁貊族系统。 琉璃明王时期(公元前19—公元18年),高句丽兼并了梁貊,并打败了夫余。琉璃王22年(公元3年),迁都于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长期以来高句丽主要活动于中国鸭绿江北岸。 大武神王时期(公元18—44年),灭盖马国,并向南进攻乐浪郡。 建武八年(公元32年),“高句骊遣使朝贡,光武复其王号。”(《后汉书》卷八十五《东夷列传?高句丽》) 太祖大王时期(公元54—146年),灭东沃沮、藻那、朱那,并不断进攻辽东、玄菟等郡,拓境东至沧海,南至萨水。 故国川王十三年(公元191年),国王“令汝四部,各举贤良在下者”,四部共举东部晏留。公元2世纪后,把高句丽五部作为国家的行政区域。 山上王时期(公元197—227年),高句丽基本完成了对周围各族的兼并。 公元3世纪末,高句丽领土扩大到西至太子河上游,东至大海,南至清川江,西北接抚顺,东北至珲春,即所谓“方可二千里”。 公元312年美川王时,高句丽占据乐浪郡,把势力扩大到大同江流域。 公元427年,长寿王将都城由国内城迁至平壤,与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高句丽又逐渐侵占了百济、新罗之地,占有了朝鲜半岛的三分之二。高句丽的疆界范围:西到辽河,东到海,北到松花江,南到锦江。 朝贡、战争与王朝更替 《三国志》载:“汉光武帝八年(公元32年),高句丽王遣使朝贡,始见称王。”这说明高句丽原只是侯国,到汉光武帝时才开始称王国。 和帝元兴元年春,高句丽王宫寇掠辽东六县,被辽东太守耿夔击败,渠帅被斩。安帝永初五年,宫遣使进贡,求属玄菟郡。 建光元年,宫传子遂成及孙伯固,再向东汉臣服。 晋朝时,高句丽称臣归属,有出土的古印“晋高句骊率善邑长”、“晋高句骊率善仟长”、“晋高句骊率善百长”等为证。 《魏书?高句丽传》载:“世祖(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时,钊(按高句丽国君)曾孙琏始遣使者安东,表贡方物,并请国讳。世祖嘉其诚款,诏下帝系名讳于其国。??????迄于武定末,其贡使无岁不至。” 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高句丽王琏遣长史高翼奉表献赭白马,琏为使持节,都督营州诸军事,征东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南齐、梁时,高句丽仍为藩属,安子延也遣使朝贡。安、延承认北魏为其宗主国。北魏孝明帝神龟二年(公元518年),封安为安东将军、领胡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安子成又常朝贡。 隋炀帝先后于大业七年、九年、十年三次大规模发兵高句丽,以图遏制高句丽的扩张趋势,恢复被高句丽侵吞的辽东国土。隋军远征受到高句丽的顽强抵抗。隋朝末年,高句丽终于无力再守,“遗臣乞降”,隋炀帝撤军。隋文帝时,成子汤受封为大将军,改封高丽王。(《北史?高句丽传》)从此改高句丽为高丽。汤子元率革末革曷等万余骑兵寇掠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走。后元请罪朝贡。(《隋书?高 丽传》) 元之弟建武登上高丽国王位后,于唐高宗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四年遣使朝贡。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 武德十六年(公元633年),高丽西部大人泉盖苏文杀死高建武,立建武弟大阳之子高藏为王。次年,唐封高藏为辽东郡王、高丽王,并令盖苏文勿攻新罗。但盖苏文不听,于是,高宗亲征高丽。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藏遣子入朝。十一月,唐高宗遣大将军李责力等进攻高丽。于总章元年(公元668年)攻破高丽王都平壤。高丽王出降。唐军终于得以收复辽东,得高丽国城176座,分其地为安东都护府。 扶余迁都后,整顿内政,开始压制百济和新罗。新罗为了赶走高句丽,联合唐军灭掉了百济。高句丽的盖苏文死后,他的儿子们开始了权利争夺,失去权利的一个王子引来了唐军,灭掉了高句丽。 高句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灭亡于公元668年,共传705年。 公元699年,继承大仲象王位的大祚荣,改元天统,改国号为大震国。大氏高句丽开始安定下来。大祚荣建国后,立太子大武艺,派遣了遣唐使。公元719年,大武艺继承王位。 高丽王朝 公元900年,甄萱称王,建后百济国,定都光州;903年,起义僧侣金弓裔称王,于新罗北及西北建泰封国(先号摩震国),定都铁原。 公元918年,后高句丽的弓裔王的部将王建被部将拥立为王,迁都至开城(松岳),改国号为“高丽”。王建重建后高句丽,国王源出周文王之裔王子晋之后。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建立高 丽王朝。 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册封后高句丽国王太祖王建为玄菟郡督、大义军使、高丽国王,行后唐历法,奉后唐年号,成为后唐的藩属国。 此后经历后晋、后汉、后周,高丽国又奉各朝年号,并接受册封。 宋朝时,高丽奉宋为宗主国,大力推行中国政治制度及文化。 高句丽的归属 关于高句丽的归属,大致有三种观点: (1)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 大多数中国学者持这种看法。 张博泉教授认为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地区高句丽族所建立的地方政权,迁都平壤后仍是中国少数族政权。“高句丽在没有占据辽东郡县地区以前,是当时中国的一个民族,臣属中原。占有郡县地区以后,也不是一个中国王朝以外的国家,仍称臣于中原,受中原王朝册封。高句丽灭亡以后,其所占据土地历朝属中原管辖。??????高句丽民族与政权是历史上的民族政权,他并没有作为一个民族而存在于后世,他们大部分与新罗融合。因此不能视为脱离于中原管辖之外的独立国家。”[17] 2004年9月17日,在被韩国命名为“高句丽在韩国的历史作用”的有多国学者参与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中国学者、沈阳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孙进已发言重申:“高句丽是中国的历史,因为高句丽的主体发生在中国,直至今天,原高句丽2/3的领土都在中国,而在当时3/4的高句丽居民都归顺了中国。”“在高句丽的大部分历史里,高句丽一直归属中原。虽然韩国主张高句丽历史由‘一统三韩’(新罗统一三国)的过程而由新罗继承。但高句丽不属于‘三韩’,历史事实是唐朝合并高句丽,而新罗合并百济。” 马大正等在《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丛论》和《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中进行了详细论证。 (2)公元427年迁都平壤前之高句丽为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族政权,迁都平壤后作为古代朝鲜国家。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佟冬教授主编的《中国东北史》都持此观点。 (3)古代朝鲜国家。 朝鲜、韩国学者坚持这一观点。 延边大学朴文一教授等合著的《朝鲜简史》也持这种看法。 高句丽灭亡后土地和人民的归属 高句丽灭亡时总人口是69万户,按户均5人计,约340万人,其中高句丽族22万户,一百多万人,汉族人一百多万人,革末革曷族数十万人,被高句丽侵占的百济、新罗土地上的百济、新罗人数十万人。分布状况:在今辽东地区有数十万高句丽族,数十万汉人,总数约一百万。在吉林省南部及以东,有高句丽族20多万,夫余人、革末革曷等人数十万,汉人也有一些。在朝鲜半岛北部有高句丽族人约40万,汉人数十万,其他各族数十万。朝鲜半岛中部有高句丽族人约10万,其他各族数十万。唐灭高句丽时,在平壤地区迁走20多万人到中原。高句丽人留在中国的占高句丽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三。 统一新罗,占据了?贝水以南地区,?贝水以北属唐。高句丽族人进入新罗的有几批:(1)公元666年,盖苏文弟渊净土以12城、763户、3543口人投新罗。(2)新罗文武王8年(公元668年),以所虏高句丽人7千入京。(3)公元669年,高丽水临城人剑牟岑率残民反唐,投奔新罗;公元684年,安胜族子叛。这一批高句丽人数十万。(4)新罗占有?贝水以南地,置汉州、朔州、溟州47郡98县,高句丽人约10万。(5)新罗末置?贝西十三镇,又得了大同江流域 的一部分高句丽遗民。高句丽族人留在半岛的不足30万人,约为高句丽族总数的四分之一。加上高句丽统治下的其他族人,共约90万人,约为所有高句丽遗民的四分之一。[18] 高句丽的遗迹 高句丽政权及国家存在达千余年,主要居于松花江南岸和鸭绿江北岸,高句丽遗迹遍布东北地区,山城及其他城址二百多个,高句丽墓葬成千上万。 山城,如沸流城(今辽宁新宾黑沟山城)、纥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尉那岩城(今吉林集安霸王朝山城)、丸都城(今集安关马墙山城)、平壤城(今集安石城)、黄城(今集安东台子遗址)、国内城(今集安山城子山城)等。 在吉林桦甸县东十二里苏密甸子,有一土城,俗称高丽城。密山县半截河之西有高丽古城,相传高丽某将军曾驻军于此。珲春县西北有高丽岭。 辽宁新宾县东160里有高丽沟。凤城县南30里有高丽门。有高丽城的还有铁岭市石佛寺南、辽中县高花堡西二里、盖平县北十五里老青山之顶、北镇县南二十里壮镇堡、凤城县西南五十里老平顶、岫岩县西南蓝旗堡之西、双山县东南七里、康平县北九十五里城五家子村。等等。 在朝鲜、韩国境内,也有许多高句丽遗迹。都城有平壤城、长安城、汉城,其他山城有数十座。 中国东北地区(3处)和朝鲜(1处)都以高句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都得以入选。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应该好好保护。 [?] 参见傅朗云、杨 日易:《东北民族史略》,42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 月朗:《朝鲜民族南来考》,载《韩国学论文集》(第一辑),86-121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 [?] 李德山:《高句丽族称及其族属考辨》,载《社会科学战线》,1992(1)。 [?]参见何光岳:《东夷源流史》, 442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参见马大正、李大龙、耿铁华、权赫秀:《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257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 参见何光岳:《东夷源流史》, 437-438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 姜孟山:《试论高句丽族的源流及其早期国家》,载《朝鲜中世纪史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 [?] 孙进己:《东北民族史》,第二编,第一章。 [?] 许宪范:《“高句丽”名称由来及其民族形成》,载《延边大学学报》,1985(2)。 [?] 参见李德山、栾凡:《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150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 参见朴灿奎:《〈三国志?高句丽传〉研究》,27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2]朴灿奎:《〈三国志?高句丽传〉研究》,69-70页。 [13]申采浩:《朝鲜上古史》,韩国钟路书院,1948。 [14]丁谦:《高句骊有二国考》,转引自何光岳:《东夷源流史》, 438页,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15] 参见马大正、李大龙、耿铁华、权赫秀:《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续论》,248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6] 《高句丽广开土王陵碑》,转引自《高句丽史研究》(2?史料篇),1062页,延世大学研究院,1988。 [17] 张博泉:《中国东北史》,165-166页,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5。 [18] 参见孙进己:《东北亚各国对高句丽土地、人民、文化的继承》。
本文档为【[小学教育]高句丽民族与国家探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2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7-11-14
浏览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