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举报
开通vip

太极拳的八个特点.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表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 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有练意,又要练气。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特点。此外,练太极拳时在全身放长和顺逆缠...

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太极拳的八个特点 太极拳在整个运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贯串着“阴阳”和“虚实”。这在太极拳动作上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为每个拳式都具有“开与合”、“圆与方”、“卷与放”、“虚与实”、“轻与沉”、“柔与刚”、“慢与快”,并在动作中有左右、上下、 里外、大小和进退等对立统一的独特形式。这是构成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练太极拳时,首先要用意不用力,所以太极拳在内是意气运动,在外是神气鼓荡运动,也就是说既有练意,又要练气。这种意气运动的特点是太极拳的精华所在,并统领着太极拳的其他各特点。此外,练太极拳时在全身放长和顺逆缠丝相互交换之下,动作要求表现出能柔能刚,且富弹性。它的动态,要求一动全动,节节贯串,相连不断,一气呵成。它的速度,要求有慢有快,快慢相间。它的力量,要求有柔有刚,刚柔相济。它的立身与动作,要求中正不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和开中愚合、合中愚开。 第一特点: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拳谱规定 1:“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2;“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3:“心为令,气为旗,气以直养而无害” 4:“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从上列四项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也是行气练气的拳。但练拳时,要“以心行气”:心为发令者,气为奉令而行的“传旗”;一举一动均要用意不应力,先意动而后形动,这样才能做到“意到气到、气到劲到”,动作才能沉着,久练之后气才能收敛入骨,达到“行气”最深入的功夫。 (气----并非一般所说的哪种肺呼吸的空气,而是一种“内气”。在祖国医学理论中叫“元气、正气、经络中通行的气、先天气”等。武术界叫“中气、内气、内劲”等。有人说这气就是神经 ,有人说是生物电,有人说是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分泌物,也有人说人体内的一种特殊功能系统等等。) 太极拳它是一种意识体操,要始终着重用意,肢体动作只不过是意的外部表现。运动时为稳定注意力,它采取了一系列规定(例如快慢相间、开合相愚、方圆相生、刚柔相济等)。这些规定促使意气运动很自然地产生动荡,并使外部的神气鼓荡和内部的意气动荡得到协调,从而提高内在的意气运动,反过来促进外部的动作。 此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练拳时,意识要贯注在动作上,以意行气,不可只顾默想内气如何运行。 (2)、练拳时动作要顺遂、沉着、劲运到终点时要表现出劲别来,这是使意气得到鼓荡的 三个措施。 (3)、紧紧掌握外显的神气鼓荡,以便做到不痴不呆,并反过来促进内在的意气运动。 (4)、善于运用其它七个特点,以便配合提高意气运动。 第二特点: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拳谱规定 1、“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2、“含胸拔背,沉肩垂肘” 3、“松腰圆裆,开胯屈膝” 4、“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是身躯放长,含胸拔背是以前胸作支拄把后背放长;沉肩垂肘是手臂放长;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使腿部得以圆活旋转,是腿部在这种特定的姿势下放长的结果。所以太极拳的步法必须在松腰圆裆开胯屈膝的姿势下用旋踝转腿来倒换虚实。神聚气敛是加 强弹性和提高掤劲的基础;只要神聚气敛,就可引导意识上具有放长的神态,促使身体放长从而提高弹性和真强掤劲。 太极拳有八门劲,其名称虽有不同,但实质上只是一个掤劲,其它七个劲只不过因方位与作用不同而另有所称而已;所以太极拳也可以称为掤劲拳。 此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太极拳主要是练习掤劲,掤劲生于弹性,弹性则生于身肢的放长,因此要注意身肢的放长。 (2)、身躯及上部的放长,必须是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和含胸拔背。 (3)、手足的放长,必须是沉肩垂肘、松腰圆裆、开胯屈膝的旋转。 (4)、练习掤劲时,先求绵软以去掉旧力(揣力),同时放长以生长弹性的新劲。 (5)、只有神聚气敛地练拳,才是加强掤劲的内在因素。 第三特点: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拳谱规定 1、“运劲如抽丝” 2、“运劲如缠丝” 3、“任君开展与收敛,千万不可离太极” 4、“妙手一运一太极,迹象化完归乌有” 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太极拳运动必须如抽丝的形状。抽丝是旋转着抽出来的,因为直抽于旋转之中,自然就形成一种螺旋的形状,这是曲直对立面的统一。至于缠丝劲或抽丝劲都是指着这个意思。因为在缠的过程中伸缩其四肢同样会产生一种螺旋的形象,所以拳论说,不论开展的大动作或紧凑的小动作,千万不可离开这种对立统一的太极劲。练纯熟之后,这种缠丝圈就越练越小,达到有圈不见圈的境界。 运劲如缠丝的实质------就是一动全动的要求下,动作时掌心由内往外翻或由外往内翻,由于掌心内外翻转,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身躯是旋腰转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条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于手指的空间旋转曲线。 太极拳缠丝劲按其性能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的 缠丝:一种是掌心由内往外翻是顺缠,一种是掌心由外往内翻是逆缠。在这两个基本缠丝之下,因方位不同和变换各异,又分出五对不同的方位缠丝(左右、上下、里外、大小、进退缠丝),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缠丝合成为一个整圈,同时结合里外使平面圈变成立体圈,这是太极式螺旋运动所必具的特色。其次,为了在练拳时有左右逢源、连随于人和节节贯串如周身一家起见,又有大小、进退两对方位缠丝的配合,以满足健身和技击上的特殊需要。 太极拳拳式的缠丝不外分为“双顺缠丝”、“ 双逆缠丝”及“一顺一逆缠丝”等三种组合。 此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缠丝劲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没有缠丝劲就不能使劲环绕着身肢节节上升。 (2)须知“贯串”的要求,不仅是运劲须通过关节部分,而且还须使它通过整个关节上下的肌肉部分,这是螺旋缠丝的作业。 (3)、太极拳有一对基本缠丝和五对方位缠丝是教和学的最好工具。 (4)、运劲如缠丝,只有在轻灵贯串条件下才能实现;同时身气方面必须鼓荡和内敛。 (5)、缠丝劲的运用不可产生缺陷、凹凸和断续等三个缺点。 第四特点:立身中正、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拳谱规定: 1、“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2、“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 3、“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上下相随人难侵”。 4、“尾闾正中神贯顶”、“上下一条线”。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分清虚实。动作能分清虚实地转换,就可耐久不疲劳,这是最经济的一种动力活动。因此,练太极拳时双手要有虚实,双足也要有虚实,尤其重要的是左手和左足、右手和右足要上下相随地分清虚实,也就是说,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虚则右足实。这是调节内劲使之保持中正的中心环节。此外,形成落点的虚中要有实,实中要有虚,从而处处总有此一虚一实,使内劲处处达到中正不偏。初学时,动作可以大虚大实(二八之分),以后逐步练成小虚小实(四六之分),最后达到内有虚实而外面不见有虚实的境界这是调整虚实的最深功夫。 虚实灵换的核心,在于意气的灵换,同时要在“中土不离位”(指人体重心不离开两腿间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意思)及内劲中正情况下来完成。为此,练拳时必须“尾闾正中”、“安舒支撑八面”、“虚领顶劲”、“上下一条线”地随时调整虚实。 虚实处在小虚小实后由于动度变小,即可使虚实变换得更灵活。变换灵活的内在根由,在于意气转换的灵活,因而可以做到不滞住于某一面,不专注于某一点。从姿势上说,在任何变换下,皆不能使“中土离位”,不离位才能前后左右变换而不受阻。如有偏离变换会造成“失机”,失机、失势是太极拳的大病,所以变换虚实只有在中正立身的情况下,才能以达到灵活转换的要求,这是必须掌握的重要关键之一。 脚的虚实------脚的虚实划分,就是一只脚负担重些,另一只脚负担轻些。 手的虚实------凡是劲运到手上掤是,此手为虚,运到手下沉时,则此手为实。 手于足的虚实-------右手下沉为实,则右足必虚;等到右手到上掤为虚时,则右足就随上面的手转为实;这样做,称为“上下相随的分虚实”。所以在太极拳《打手歌》内说:“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 要“半”,不要“偏”-------所谓“半”,是指人身重心的偏心距未超出两腿间距离的中间三分之一的范围而言的,这是一种位于方圆圈内的偏心,是正确划分虚实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所谓“偏”,则指人身重心的偏心距已超出上述范围,致使偏心了方圆圈,是虚实分得太过的缘故。所以“半”就是有着落,不为病,而“偏”则已无着落,是病。因此分虚实时要“半”不要“偏”。 要“沉”,不要“重”-------所谓“重”,是指过于填实而产生滞的现象。所谓“沉”,是指虽为下沉,但仍能“自尔腾虚”,也就是说,沉是在上下想随之中产生的。如足下沉为实,而手上掤为虚,就可使实中有虚,因此“沉”不为病,而“重”为病(半轻半重除外)。所以分虚实时,要“沉”不要“重”。 要“轻”,不要“浮”-------“轻”是在方圆之内使动作表现出轻灵而有着落,而“浮”是出了方圆,使足跟浮起飘渺无着落,也就是虚得太过,因此浮是一种病象。所以,分虚实时,要“轻”不要“浮”。 三个无病的虚实------练拳时应该学习并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三个无病的虚实。【隅手(采、挒、肘、靠)是补救偏重、偏浮的重要措施,要做好虚实不要忘却隅手。 此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分清主要的三个虚实,即脚的虚实、手的虚实和一手一足的虚实。 (2)、注意调整左手左足和右手右足、手与脚的虚实,这是“上下相随人难侵”的关键。 (3)、要根据轻重浮沉的原则,经常检查自己划分虚实中的缺点。 (4)、要做到双轻、双沉和半轻半重这三个无病的虚实,这要刻意留心,久久锻炼才能养成。 (5)、推手时不要忘却“隅手对待隅手”的原则。四正手(掤、捋、挤、按)与四隅手要相互转换,两者俱练。 第五特点:腰脊带头、内外相合的节节贯串运动 拳谱规定 1、“腰脊为第一主宰,一动无有不动” 2、“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 3、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无有缺陷“ 4、“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为了达到一动全动,必须以腰脊为中心,因为腰是左右平行转动的中轴,脊是上下弯曲的根基,太极拳动作既要一动全动,那么在运动线路上就不能单纯地左右平转,也不能专在上下、前后做弯曲动作,而必须将腰脊联合起来,使运动的路线形成一条既是左右,又是上下、前后的空间曲线,以建立一动全动的基础。这就是说只有通过腰脊为中心,才可以使周身依次贯串起来。此外,还有做到周身无缺陷,贯串如九曲圆珠,这样功夫才可以进展到周身一家的地步。 脚前弓后塌而没有左右旋转,则无论怎样也不可能将关节与肌肉贯串起来,这是就只能表现出关节一收一放,与肌肉的放长无直接关系。手臂若是直伸直缩,情况也是如此。因此,这种贯串的要求除运用缠丝螺旋式的上升外是无法达到的。 一动全动必须以腰脊为中轴配合螺旋运动,就可达到节节贯串的要求,所以在太极拳中称腰脊为第一主宰。因有这个中轴,双手才能运用离心力和向心力的统一性,做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太极拳名家常说:“练太极拳要练在身上,不要练在手上”。也就说腕关节的动度减少,迫使一举一动不得不运用身法,从腰脊上运出来。 为了做到主宰于腰脊,不顾此失彼和不分散思想,则只有运用具有倾斜度的离心力来发动,才可以自然地把劲运到腰脊上去。所以练架子时,务必养成这种动作的习惯,这样才可使运动时不分散心思,不但可以做到腰脊带头的动,而且还可做到动中有靜。“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是描写离心力“动分”和“静合”的作用。虽然离心力使两膊同时螺旋地分开,可两膊是相系地,故在开中还寓有收合的内劲;这是属于全身的开中寓合。其次,由于手臂的运动不是直开直收,而是螺旋式的运动,这就产生出所谓的肘合腕开和腕合肘开的开中寓合和合中寓开。前者是全身的开合相寓,后者是手臂的开合相寓。这种全身与手臂的开中寓合和合中寓开,乃是“太极”图的具体表现。练成这功夫,才能纵横前后,左右逢源触之则旋转自如,变化万千。 所谓发劲,是在沉肩垂肘之下,将各种曲蓄有余的内劲引导着由脊背传递到手臂上再发出去的意思。 此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腰脊联合作中轴,手臂动作要有倾斜度(45度左右)。 (2)、由中轴而产生的“动分”和“静合”是运用离心力达到贯串的关键。 (3)、开中寓合、合中寓开是节节贯串和旋转自如的具体表现。 (4)、发劲的节节贯串是加强运劲贯串的手段。 (5)、减少腕关节的动度,为提高身法作用的必要手段。 第六特点:相连不断、滔滔不绝的一气呵成运动 拳谱规定 1、“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2、“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3、“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 4、“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 太极拳不以一动全动为满足,还要求在练全趟架子时能够进一步做到一气呵成,内劲不断。其具体方法是:在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迭;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 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如果在发劲之后出现断劲现象,就要将这种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万一意也断了,则运用意、劲的余神接续下去。为了做到这点,劲要有折迭转换,动作要用意不用力,借使收放统一的身法如同长江水流滔滔不绝,中间无卸劲的余地,亦无意驰的时候,这样就自然可以达到意气呵成的要求。 一气呵成的实现 手法上-----运劲时凡是遇到一往一复的动作,在往复之间要运用折迭弥补其间,使前后两个动作能呈曲线缓和地联接起来。这种折迭的做法是在运劲到尽头,将要做下一动作之先:如下一动作是要往下和往前行,那么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迭,然后再接做下一拳式,这样就与下一动作的劲很自然且呈曲线 缓和地联接上了。这就是拳论所说的:“意欲向上必先寓下,意欲向前必先寓后”。这样做,不但前一拳式与后一拳式的劲接上了,并使下一拳式由于前一拳式的加速力关系,使它更加沉着、灵稳、连贯,正如用毛笔写大字的回锋笔法一样。因此,太极拳运动除了一个动作在一个圈内可以做完整外,如果动作中有一往一复(如两个拳式连接处),就必须加以折迭,才可使上一动作的劲毫无间断地贯串到下一个动作中去。这是在手法上因有折迭而达到相连不断的方法。 步法上------凡遇到动步进退时,在它们之间用一个“转换”来弥补其间,使前后的步法也能呈曲线缓和地联接起来。这种转换的做法是,迈步向前或是退后均不可直线地直进直退,而必须在前一步到后一步之中嵌进一个转换。这种转换就是太极拳五步中的顾盼二步。有了顾盼二步的转换步法,不但可使腿部的劲强有力地联接起来,并且可使腿部不离开缠丝,能与两臂的缠丝上下一致地联合起来,起到劲起于脚跟,性于手指的贯串功夫。 太极拳整套路内是不断有往复、不断有进退的;在往复之间手臂有了折迭,在进退之间腿部有了转换,就不但可使前后的内劲联接上,并可使往复进退过程用的劲都是圆劲,不致发生顶抗与丢匾的毛病,也可使往复与进退两者对立面统一起来。 神气动荡和一气呵成 太极拳不但要从姿势方面做到相连不断,在神气方面也要达到相连不断。要检查神气方 只要练拳人的神气是随面是不是断了,只要看练拳人的神气是呆滞,还是动荡;换句话说, 着动作而表现出动荡的神态,就证明此时此人已经将意贯注于动作之内,在用意练拳;即使表面看到好像劲断了,如果意识还存在于动作之中,就只能说他的内劲在运动中减弱,而不能说劲已断了。因此,练习架子时,应该注意掌握神气的动荡特性,因为这是表示内劲不断的唯一标志。所以,练太极拳一开始就应该注意将内意和外神寓于动作之中,毫不间断;久之可以养成习惯,做到不走架子则已,一走架子神气必动荡无已,心无杂念。 劲别和一气呵成 拳论说:“太极者圆也,无论上下左右,不离此圆。太极者方也,无论上下左右,不离此方。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圆就方之往来。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孰能出此以外哉”。这是太极拳要求方圆相生的由来。在初学太极拳时,一切动作都要求圆,极小的转关,也都要求它圆行圈走。当功夫练到相当纯熟之后,在运劲到达终点时,应把这一拳式规定的劲别表现出来;要表现出劲别来,就必须在圆行中现出方来。换句话说:要想在运劲过程中表现出劲别来,就必须有方。所以拳论说:”只圆无方是滑拳,只方无圆是硬拳“。 此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遇到动作有往复时,必须嵌有折迭-----这是在手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2)、遇到身体有进退时,必须嵌有转换-----这是在步法上做到相连不断的必要措施。 (3)、劲断了,要有意在,意不到时要有神在,这是补救劲断的方法。 (4)、能神气动荡地走架子,就可证明已将意贯注于动作中了。意在为内劲不断的标志。 (5)、太极劲的方圆相生,是从“呼为开展、为方“和”吸为紧凑、为圆“中产生出来的。 第七特点: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 拳谱规定 1、“运劲如百练刚、何坚不蓷”,“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2、“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 3、“太极拳决不可失之绵软。周身往复,以精神意气为本,用久自然贯通焉”。 4、“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然后练柔成刚。及其至也,亦柔亦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以上可看出:太极拳的学习,首先要蓷毁人们动作中原有的坚硬劲,使它化为柔软,这是化柔的时期。这时期愈长,则愈可把僵硬蓷毁得彻底。此时的重点是仍须不失绵软,在柔软之下,向着更有弹性的坚刚上迈进。这个刚是由松开和放长而产生的弹性的刚。因此,又可名为“掤劲刚”。这样绷紧中能搓揉得愈柔软,则内在的质量也就可愈坚刚。只有这种具有弹性的刚,才能达到“外操柔软,内含坚刚”的要求。这种刚柔的变换是由精神意气的隐显来掌握的。所谓“隐则柔、显则刚”,就是这道理。功夫精进后,劲可内隐得极深,使外形显得极柔,使人感动又回复到柔上去了,其实内在的质量却更加刚了。因此,太极拳的从柔到刚、从刚到柔的刚柔相济运动就这样形成。 太极拳的“松”------意为由放长身肢来达到松开,由松开的放长来使身肢产生弹性。 弹性加强,则成为掤劲,掤劲正是太极拳要求的弹簧劲。弹簧劲的加强就是太极拳所要求的刚。 刚性的加强,是靠内气的贯串而实现的。刚性质量的提高,主要是靠缠丝劲缠绕扭转来增强软组织的弹性而实现的。因此运劲如缠丝和身肢放长便成为做到最柔而又最刚的关键。也是拳谱中所说的“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得坚刚之于内”,“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太极拳就是这样由柔软变成坚刚,也只有这种由柔软变成的坚刚,才可以达到忽柔忽刚、亦柔亦刚的熟练境界。 变换刚柔:在神气上说,是通过隐与显表现出来的,隐则柔,显则刚;在姿势上说,是通过开与合,在运劲过程中表现为柔,在运劲到达落点时则表现为刚。因有神气的隐显与劲势开合的配合,刚柔就得以充分地表现出来。 力求柔软-------初学走架子时,主要是学习各种姿势。通过学习这些不同的姿势,先化去身上原有的僵硬劲,所以在这一阶段应不遗余力地尽量求柔软。 力求身肢放长,以生弹性刚------在这样很柔、很慢地练习一段时间后,如果动作中已经去净僵硬,达到绵柔的程度,而且养成这种习惯,就可以转入下一步的练习。首先在心意上应有全身处处放长的意念,并在姿势动作中按照拳论规定进行放长的专门练习(如虚领顶劲*******)。 做好“柔行气、刚落点”-------在全身放长达到要求后,就可以进一步在每一开合的落点结合着神气外显形成方点,表现出四正和四隅的劲别来,这是太极拳“方圆相生”中练习。 练拳时应牢记这六字:“柔行气、刚落点”。 刚柔运用“意气风发”-------刚柔的运用,必须结合心意、神气和呼吸的运用;也就是在“意气风发”的基础上,配合运用深强的呼气来使身肢下沉而放长,借以加强弹性,成为弹性刚(如发劲等);在意静气敛的基础上,来使肢体肌肉连带松开,从而形成活泼无滞的柔软,由柔软变化万端。 总之,太极拳的刚不是鼓劲的刚,太极拳的柔不是无弹性的柔,而是“意气风发”外显以成刚,意静气敛内隐以成柔。心意一动,神气随之,神气隐显,则柔刚变换。所以在一趟架子的练习中,神气应忽隐忽显,心意应不断地指挥,神气还要不断地隐显和鼓荡,这样刚柔才能不断变换。 此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初学要化去原有的僵硬劲,越柔软越好。 (2)、全身练到绵软后,即可进而具体地练习全身的放长,一练习刚劲。 (3)、行气用柔,落点用刚,是太极拳划分刚柔的界限。 (4)、心意结合神气的忽隐忽显和呼吸,是太极拳刚柔变换的法则。 (5)、刚柔同样达到高级水平,是太极拳妙手称号的标准。 第八特点:从慢到快、从快到慢的快慢相间运动 拳谱规定 1、“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2、“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3、“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 4、“形抗五岳,势压三峰,由徐入疾,由浅入深” 初练太极拳套路时,动作应该越慢越好,可将时间放长。动作放慢了才有修改的机会,才能检查出不顺遂的地方。但是,慢不可慢到面部表现痴呆,这是慢的限度。随着练拳熟练程度的提高,可渐渐加快,但由慢转快,同样也要有一个限度,快时动作仍能沉着,仍能表现出劲别来,并不发生浮飘与错乱现象。 动作沉着------在练全趟架子内,动得比原来快些,但仍不改变原来运动的沉着性。 能表现出劲别-------太极拳是由八门五步编成的。在运劲时应该充分表现出八劲之一。若动作太快时,一转就滑过去了,就不易表现出要求的劲别。 使太极拳运动的速度由慢转变为快,并不是将太极拳全部动作均改为快动作,而是在每一拳式的开合中,转关折迭处都要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地表现出留恋缱绻和绵软的慢动作来。因此,所谓快,仅是在由圆转向方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表现出劲别,是练习太极拳不可缺少的,也是八劲所要求的,即加速力到达落点是要表现出: 劲,向内有捋劲,双合有挤劲; A、向外有掤 B、向下有按劲,双分有采劲,发出有挒劲; C、手腕出了方圆有肘劲,肘臂再出方圆有靠劲。 这样运动,才可以说是由八门五步所组成的太极拳。 此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 (1)、初学时要慢,为的是有一个检查纠正的机会。 (2)、求慢必须以精神提起和意气灵换为前提。 (3)、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应逐渐缩短走一趟架子所需的时间。求快时必须以动作沉着和能表现出劲别为前提。 (4)、快慢相间的原则是转关折迭处慢,过了转关后,渐渐加快,过方点后再转慢。同时,转关时行气要慢,尽头落点 要快。 (5)、在整趟架子中,快慢相间的变化幅度要求做到匀清。 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 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 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本文档为【太极拳的八个特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31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9-18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