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doc】探寻钧窑之路——2001年神垕钧窑发掘追忆

【doc】探寻钧窑之路——2001年神垕钧窑发掘追忆

举报
开通vip

【doc】探寻钧窑之路——2001年神垕钧窑发掘追忆【doc】探寻钧窑之路——2001年神垕钧窑发掘追忆 探寻钧窑之路——2001年神垕钧窑发掘追 忆 第29卷第1期 V0I.29No.1 许昌学院 JOURNALOFXUCHANGUNIVERSITY 2010年第1期 No.1,2010 探寻钧窑之路 - 2001年神星钧窑发掘追忆 秦大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钧窑是宋元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制瓷传统,同时也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疑问较多, 争议较大的一个窑口.为此作者主持进行了2001年对禹州神壁镇钧窑遗址的考古...

【doc】探寻钧窑之路——2001年神垕钧窑发掘追忆
【doc】探寻钧窑之路——2001年神垕钧窑发掘追忆 探寻钧窑之路——2001年神垕钧窑发掘追 忆 第29卷第1期 V0I.29No.1 许昌学院 JOURNALOFXUCHANGUNIVERSITY 2010年第1期 No.1,2010 探寻钧窑之路 - 2001年神星钧窑发掘追忆 秦大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100871) 摘要:钧窑是宋元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制瓷传统,同时也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疑问较多, 争议较大的一个窑口.为此作者主持进行了2001年对禹州神壁镇钧窑遗址的考古发掘.经过 严格认真的考古发掘工作和初步的整理,使我们对钧窑的烧造时间,发展阶段和工艺技术等诸多 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收获颇丰.通过发掘大体可以确认在禹州市神星镇西南部的古窑场中,钧釉 瓷器的生产大体始于北宋末期(12世纪前半叶);经过对刘家门窑址发掘资料的初步整理,可将 钧窑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即北宋晚期到金代前期,金代后期到元代初年,元代时期;发掘中 清理出一批遗迹;在下白峪窑址发现了中晚唐时期的遗存,清理了一座窑炉.出土了大量瓷片和 窑具. 关键词:宋元时期;钧窑;神壁刘家门窑址;考古发掘 中图分类号:K8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824(2010)01—0037—08 钧窑瓷器是中国北方地区宋元时期一类十分 重要的瓷器产品.人们在论及钧窑时,必称其为宋 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并认为其为宋代用于贡御 的"官窑"瓷器.在钧窑最兴盛的时期,北方广大 地区的众多窑场普遍生产钧瓷,其影响甚至远达浙 江衢州等地.因此其历来为古陶瓷研究者们所 关注. 然而,钧窑又是中国古陶瓷研究中疑问较多的 一 个窑口.比如,钧窑瓷器始烧于什么年代?钧窑 在宋元时期的地位究竟如何?钧窑的产品到底有 哪些?等等.考察古代的文献,宋元时期的文献中 涉及的窑或瓷器种类很多,如定窑,汝窑,官窑,越 窑,龙泉窑,建窑,景德镇等当时较重要的瓷业传统 均有记载,旁涉到的窑区亦有河北,唐,邓,泉州,磁 州等地区.唯有钧窑,作为宋元时生产区域至广, 产量极大且首创铜红彩和铜红釉的制瓷传统,却独 无记述,令人不解.被现今引用最多的文献材料是 吴中,吕震奉敕编次的《宣德鼎彝谱》,书中卷一录 宣德三年(1428年)圣谕,其中有"内库所藏柴汝官 哥均定各窑器皿"的记述,如果此书确为宣德年间 所撰,则是关于钧窑最早的记载;这段记载也是钧 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并且是官窑的有力证据.然 而,可靠的证据表明,《宣德鼎彝谱》是一本伪书, 至少应是明中后期的人托吕震之名所撰.由此可 见,钧窑在宋元时期直至明初大体是默默无闻的. 对钧窑真正进行具体描述的文献始于明朝中期,首 先出现在清赏类的着述和笔记类书中.目前所见 较早的记载有成书于弘治甲子(十七年,1504年) 的《宋氏家规部》,该书卷之四"窑类条"下记:"钧 州窑,注,深紫色者,粉青色带微紫者,质甚 厚."…"明代后期,相应的记述开始增加,明张应 文所撰《清秘藏》卷上,论窑器条日:"论窑器必日 柴汝官哥定",在记述以上五窑后日:"均州窑红若 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均州 窑之下有龙泉窑."舯"另外,万历年间张谦德 《瓶花谱》记:"古无磁瓶,皆以铜为之,至唐始尚窑 器,厥后有柴,汝,官,哥,定,龙泉,均州,章生,乌 收稿日期:2009—11—22 作者简介:秦大树(1957一),男,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宋元明考古和陶 瓷考古的教学和研究,主持过多项古 代窑址考古发掘工作. ?见吴中,吕震奉敕编《宣德鼎彝谱》,邓宝辑《美术丛书》第二集第四辑,台湾国 际文化出版公司影印道光癸卯刻本, 1993年. ? 37? 泥,宣,成等窑,而品类多矣.尚古莫如铜器,窑则 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 品,而龙泉,均州,章生,乌泥,成化等瓶亦以次见重 矣".都指出了钧窑在收藏观念中所具有的地 位.大约从明代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开始指出钧窑 是宋代的窑.如清朝前期佚名所着《南窑笔记》中 在描述钧窑时日:"北宋均州所造,多盆奁,水底, 花盆器皿.颜色大红,玫瑰紫,骡肝,马肺,月白,红 霞等色.骨子粗黄泥色,底釉如淡牙色,有一,二数 目字样于底足之间,盖配合一副之记号也.釉水葱 茜肥厚,光彩夺目."最后一句为其自创,表露了 推崇之意,可视为对钧窑的一种溢美之辞.钧窑地 位明显处于上升阶段.但从总体看,在清中期以 前,记载评论大多较简略,也没有过多的溢美之辞. 从晚清开始,人们对钧窑大加推崇,甚至列为第一, 如寂园叟陈浏所着《陶雅》卷上记:"古窑之存于今 世者,在宋日均,日汝,日定,日官,日哥,日龙泉,日 建",.,将钧窑列为宋窑第一.民国以后,论者 已将钧窑列为名窑之列,如清末民初人许之衡《钦 流斋说瓷》"概说第一"记:"吾华制瓷可分为三大 时期,日宋,日明,日清,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 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其余各窑则统 名之日小窑".可见,约从晚期,民国以降,论者 已将钧窑列为名窑之列.不过,直到民国时期,人 们并没有将钧窑直接称为宋代的五大名窑,而通常 将钧窑与其他五,六个窑一同并称为宋代的名窑. 如吴仁敬,辛安潮于1934年刊布的《中国陶瓷史》 中日:"当时(宋代)瓷艺,即精进如斯,故官窑辈 出,私窑蜂起,其间出群拔萃最着名者,有定,汝, 官,哥,弟,均等名窑."?"到了20世纪后半叶, 有学者将钧窑列入所谓宋代的"五大名窑",并认 为钧窑生产的陈设类的瓷器是北宋末年用来贡 御的.? 阈于这些记载,长期以来中国的许多学者一直 坚守钧窑宋代说.1950年代,陈万里,关松房等先 生曾提出过钧窑始烧于金代的观点,但由于其仅依 据钧州设立的时代这一论据,因此并未能产生较长 远的影响力.?20世纪60,70年代,在鲁山,禹县 和郏县发现了唐代的花瓷窑址,由于这些黑瓷上的 彩斑主要呈蓝灰色和灰白色,与后来的钧釉瓷颇有 相似之处,因此被称为唐钧.于是形成"钧窑始于 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时期成为御用珍品,并在禹 州市东北隅古钧台附近设置官窑","靖康之变,宋 室南迁,官钧窑停烧……到金元时代,钧瓷又有了 新的发展"这样的"经典"观点,?迄今为许多学者 所信守.然而,截止到20世纪末刊布的考古发现 中并无可靠的证据证明钧釉瓷器始烧于宋代,所见 最早的考古纪年材料是金代的,而绝大多数都是元 代的证据.尤其是元代,目前发现生产钧釉瓷的窑 场达数百个,遍及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 省区,完全不象一种为宫廷小规模生产的产品.另 外,钧窑生产一类花器(以往人们通常称之为"陈 设类钧瓷"或直接称之为"官钧瓷"),有鼓钉洗,花 盆,出戬尊等等,主要是仿古代礼器的器形,并在底 部刻,印有数字.这类器物传统上被认为是宋代的 产品,更有人认为是北宋末年徽宗朝花石纲的产 物.将这类陈设器与一般的钧釉器皿区分为所谓 "官钧窑"和"民钧窑"?. 然而,受文献影响不太大的西方学者,从20世 纪50年代起就开始对钧窑,尤其是陈设类钧瓷的 生产时代产生疑问,并根据这些陈设瓷的器形和厚 重的胎体,将其生产时期排定在元末到明初.这一 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际上正被13益增加的人 群所接受.国内一些学者在并无实证根据的情况 下,将陈设类钧瓷与宋徽宗时期的"花石纲"和"艮 擞"的兴建相联系,总让人有玩笑学术之感. 随着陶瓷考古与宋元考古的快速发展,越来越 多的考古材料呈献给研究者.然而,人们却发现可 以证明钧窑始烧于宋代的材料竞告阙如.1970年 代,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禹县钧台窑址进行了考古 发掘,这次发掘是有备而去的,因为在此前的考古 调查中已发现了钧台窑址出土陈设类钧瓷.发掘 的资料是丰富的,并刊布了简报.?然而,详细的 资料却一直未能整理刊布,而已刊出的简报过于简 单,许多问题语焉不详.正式的报告直到2008年 才得以面世.?然而,关心钧窑制瓷历史的学者们 和爱好者并无耐心一直等下去,他们开始对一些考 古材料明确,文献资料充分,并且结论显而易见的 问题进行探讨,这导致了对钧窑始烧年代的探讨和 争论日趋激烈.2O世纪90年代以降,关于钧窑始 烧年代讨论的汉文论述接踵而至.李民举对钧窑 陈设瓷进行了考证,认为其时代为元,甚至明初.? 罗慧琪也对钧窑陈设瓷和钧台窑址花了大力进行 ?关于钧窑列入"五大名窑"的时间及思路参见秦大树《钧窑三问》,《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5期第16—26页. ?见陈万里《禹州之行》,《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第2期第53—56页;关松房《金代瓷器和钧窑问题》,《文物参考资料》 1958年第2期第25—26页. ?见苗锡锦主编《钧瓷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见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紫禁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38—52页. ?见赵青云《河南禹县钧台窑址的发掘》,栽《文物》1975年6期第57—63页. ?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禹州钧台窑》,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然而,细读报告,使人仍有无视地层依据,而坚持传 统认识之感,关于此问题笔者将另文探讨,兹不赘述. ?见李民举《陈设类钧瓷器年代考辨——兼论钧台窑的年代问题》,载北京大学 考古学系编《考古学研究(三)》,科学出版 社1997年版,第138—145页. ? 38? 整理排比,将陈设瓷的时代排定为l4世纪晚期.? 余佩瑾将钧瓷陈设类和器皿类器物作为两类器物 分别进行排比,认为陈设瓷生产于14世纪前半叶, 而器皿类器物则始烧于金代后期.?刘涛则将钧 窑统一作为一个概念广泛收集了全国的考古材料, 将钧窑的始烧时间定在金代前期.?这些论述中 不乏精到的考证,又有考古材料依据,然而其结论 却与某些文献的记载和以往的传统观念大相径庭, 许多学者难以接受,致使钧窑成为中国陶瓷发展史 中颇具争议的一个学术焦点.记得在发掘的几年 前,笔者与一位老派的年轻学者相遇,与他谈及对 钧窑陈设瓷时代的讨论,他竟然哼了一声,真正地 嗤之以鼻,连听听别人观点的耐心也没有.这件事 使笔者萌发了开展一次认真的考古发掘,用实证的 窑址考古材料来嫠清钧窑诸多疑问的愿望.现在 回想起来,这位年轻先生应该算是我们这次考古工 作的始作俑者之一了. 在古陶瓷研究领域,如何证明考古发现与古代 文献孰对孰错,如何判定不同学术观点的正误,对 窑址进行发掘来印证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的.尤 其是在陶瓷考古经过多年发展以后,无论是在相应 的理论建设,还是专业队伍的形成等方面,都使我 们可以更加相信考古发掘的结果.面对日益增多 的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有强烈不同观点的两派意 见,迫切地呼唤着新的考古发掘工作.这更坚定了 我们对钧窑遗址进行一次认真的考古发掘的决心. 2001年9月,为了弄清钧瓷创烧的时间和探讨钧 窑发生,发展,繁荣,衰亡的进程以及工艺发展的历 史,解决学术界的有关争端和课题.经国家文物局 批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联合组队,对钧窑的中心窑场之一——河南省禹 州市神豆镇钧窑址进行了主动发掘.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多年来开展了多项陶 瓷考古的发掘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解决重大 的学术问题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也有充分的信心. 可惜,出土有钧瓷花器,并且是最能说明问题的禹 州市钧台窑址,当时已成为钧瓷研究所的辖地,这 块宝地已很难能让人染指了,因此我们只能另寻他 处.根据明《嘉靖钧州志》的记载:"窑,瓷窑在州 西大刘山下,瓦窑在州西禁沟左右",这是指出钧 窑产地的最早的文献材料,表明神重镇西南部的窑 场应是钧窑早期的中心窑场.1960年代,故宫博 物院曾对禹县的古窑址进行过相当全面的调查,指 出神蜃镇刘家门窑址的产品最精,时代最早.?许 多多次前往禹县调查钧窑遗址的学者也告诉我们, 多年来窑址所遭受的破坏是很严重的.在目前条 件尚允许的情况下,及时对神重镇的窑址进行考古 发掘,是十分必要的.否则,随着窑址的破坏,以后 再解决这个问题就困难了.尽管我们仍难以抹去 "求其次"的感觉,但我们已深信会找到钧窑最早 遗存的. 早在发掘之前我们就已了解到,从20世纪前 期开始,就不断有人在神重的古窑址上进行盗掘, 窑址遭到严重破坏.如60年代对禹县古窑址进行 考古调查的叶民先生就报道过,产品最精的刘家 门窑址可以数出的大规模盗挖就达十数次.为此, 我们在发掘前先对窑址进行了物探,延请社科院考 古所对窑址用磁梯度仪进行了探测.可惜,磁梯度 仪分不清瓷片和石头,我们花"巨资"兴冲冲找出 的及处"可疑地点",挖下去竟然都是大石头,石头 堆乃至大粪坑.这次尝试让我们既扫兴,又不甘 心.后来在发掘中我们又请来了中国科技大学7 系的师生采用地质雷达进行探测.这种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的准 确性比前者高,几个探测地点都能看出一些现象, 不过,这种方法探测起来太过麻烦,席教授率领着 4位博士生干了两天,只探测了不大的面积,并未 找到重要的现象,因此也算是无功而返.尽管这两 种科技方法在探测古窑址方面并不成功,在发掘初 期还使我们走了许多弯路,几个探方都挖了空方, 但这促使我们在发掘中更多,更仔细地使用传统的 铲探方法,使我们的发掘最终能够取得较大的 成果. 禹州市神重镇西南部的古代窑址是成组分布 的一个瓷窑组群,每隔一,二华里就有一个窑址. 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瓷窑遗址大多分布在煤矿附 近,因为北方烧瓷所用的瓷土通常是煤夹层或煤层 底板的半软质黏土,神重镇钧窑址也不例外.在镇 西一带,大小煤窑连绵分布,运煤车辆川流不息,这 也表明这一地区的制瓷原料十分丰富.在镇西的 大刘山脚下,沿着一条蜿蜒的小河——白峪河(图 一 ),瓷土的露头时断时续,有些地方甚至有数百 米或一,二里范围的地表都是可用的瓷土.现在, 村民们为了获得质量较好的瓷土,也向地下挖几米 或十几米取土.这样的资源条件也决定了窑场的 分布,从早到晚延烧的窑址并不多.说明这里的生 产方式是就地取材,当一处地点的原料不再容易开 采时,就移往附近他处.各窑场独立生产,互不 联属. 我们这支考古队是真正的一支娘子军,两位北 京大学的女研究生,加上伦敦大学的一位女进修 生,是队中主力,部分参加工作的北大年轻教师和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的进修教师也是两位女士.我 们最初发掘的刘家门窑址位在白峪河旁,树密沟深 (图二),蚊虫蜂集,附近的小煤窑里的矿工鱼龙混 杂,不乏盲流和罪犯,安全和生活条件难以保证,这 ?见罗慧琪《传世钧窑器的时代问题》,载《国立台湾大学美术史集刊》1997年 第4期第109—183页. ?见余佩瑾《钧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从故宫收藏的钧窑瓷器谈起》,载台北 国立故宫博物院编辑委员会编《故宫藏瓷大 系钧窑之部》,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1999年版,第6—27页. ?见刘涛《钧窑烧造源流考》,载《文物))2002年2期第77—88页. ?见叶拮民《河南禹县古窑址调查记略》,载《文物》1964年第8期第27—36 页. ? 39? 图一大刘山下,白峪河旁的河北地窑址 图二树密沟深的刘家门窑址,2001年发掘现场 让我这个"党代表"颇感头疼.我想起了几年前在 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参与法国考古队的发掘.他们 白天在炎热的沙漠里挥汗如雨地拼命干,晚上驱车 一 个多小时回到开罗的富人区扎马力克岛,保证了 舒适的休息.于是我们决定采用这种方法,住在神 重镇,每天租车去发掘现场.为此我们求助于神亘 镇政府.神重以钧窑而闻名,政府对我们的发掘十 分支持,安排我们到镇里很好的建筑——养老院去 ? 40? ,民政部要求乡乡有养老院,神星镇是 住.几年前 附近地区富裕的乡镇,因而建设了华丽的养老院. 不过,民众的观念并未改变,到养老院去的老人很 少,仍然是过去的"五保户".因此,几间多余的房 子就成了我们的驻地,加建了一间小小的浴室,我 们就安顿好了营地. 田野考古发掘工作自2001年9月27日开始, 至12月27日结束,历时三个月.此外,我们还在 发掘结束后对神亘镇西南部沿白峪河分布的5处 古窑址进行了田野考古调查.至2002年1月上 旬,完成了全部田野工作.经过我们艰苦的工作, 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根据神豆镇西部古窑址分布的情况,我们对相 距不远的4处窑址进行了发掘,分别为:刘家门东 区窑址,刘家门西区窑址,河北地窑址和下白峪窑 址.在四个地点总计开挖探方和探沟29个,发掘 面积650平方米(图三).发掘中清理窑炉遗迹8 座,石砌澄泥池3座,灶l座以及窑前工作场所5 处.出土了大批的瓷器和窑具残片,总数约数十万 片,其中可复原器物数千件. 经过严格认真的考古发掘工作和初步的整理, 使我们对钧窑的烧造时间,发展阶段,工艺技术等 诸多问题有了新的认识,取得了以下几点收获. 第一,本次发掘中清理出一批遗迹,具有较重 要的意义.清理的窑炉共有8座,其中5座保存相 对完好.这5座窑炉各具特点:发现的中晚唐时期 的窑炉采用了砖砌的建造方式,为砖砌浅火膛的窑 炉,窑床窄而长.其余的还有砖砌深火膛的窑炉 和土洞式窑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河北地窑址清 图三禹州神重镇西南部窑址分布图(三角处为调查,发掘的地点) 理的一号窑炉(HY1),其时代为金代,是一座土洞 式长形分室式窑炉(图四).HY1残长l2.92米, 宽2.26米,窑室为长方形,中间以一道土石砌建的 矮墙将窑室隔为前后室.在前后室的南壁各开了 3个添火孔,其中后室尾部的1号,2号添火孔尚保 存有拱顶(图五),以1号添火孔为例,长1.2米, 宽0.88米,高0.35米.在窑底和添火孑L中发现了 大量的草木灰,证明HY1是以木柴为燃料的.在 窑壁上涂抹有耐火泥,全部被烧结,局部被高温烧 烤得流淌下来并呈熘状,证明窑室内的温度相当 高.窑尾部是一个圆形的大烟囱,以石砌小孔与窑 室相连,烟囱的口径1.1米,内壁的烧结层厚0.06 米,证明了烟囱内的温度也很高,应是此窑唯一的 排烟道.HY1形制特殊,其长形的窑室结构不同 于北方常见的馒头窑,也不同于南方流行的龙窑, 因为龙窑的特点是要有一定的坡度,由于有了坡度 的抽风作用,一般不用专门的烟囱.而HY1的结 构是从前向后斜降,并有一个很大的烟囱.中国科 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李家治教授在了解了此窑 的情况后,认为其在热功上是合理的.应该是从前 到后依次生火烧制,这样有利于充分利用热能,提 高烧成温度,是北方的窑工们借鉴南方龙窑的成功 经验,结合北方的实际情况的一种尝试.我们在调 查神重镇茶叶沟蛤蟆坑窑址时也发现了两座类似 的土洞式残窑,同时,200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发掘的2号窑炉应该也是这种形制的窑炉(郭 培育文章),表明这种窑炉在钧窑中绝不是孤例. HY1的清理为北方地区烧瓷窑炉发展史的研究提 供了新的资料,填补了一项空白.河北地发现的三 号窑炉HY3,时代为元代,也是一座土洞式窑炉, 平面近方形,由窑前工作面,进风道,火膛,窑床和 烟囱构成.总长3.72米,宽2.9米.窑的整体,包 括窑前工作面都是在生土中挖建的,长形进风道, 后接长方形火膛,深0.56米.火膛内发现大量柴 灰和炭屑,证明仍以木柴为燃料.进风道与火膛部 有厚0.07米的被烧结成青砖状的硬结面.窑床呈 横长方形,通过了3个排烟孔与后边的抹角长方形 烟囱相连.HY3仍属北方的馒头窑系统,但有大 而深的火膛,青灰色的烧结面表明此窑主烧还原火 焰(图六).在北方地区已普通采用煤为燃料的元 代,钧窑仍以烧柴为主.但是,在刘家门西区窑址 清理的一座元代窑炉却使用煤为燃料.由于在这 座窑炉附近发现了大量的素烧坯件,证明其可能是 一 座素烧窑.钧釉瓷器是一种厚釉器物,因此要先 将坯体素烧,然后再多次施釉,才能烧成厚釉瓷器. 用煤为燃料的窑炉烧素坯,用柴窑进行釉烧,这可 能就是钧窑的烧制方法.在刘家门东区窑址,我们 还清理了3座石砌澄泥池.其中2号,3号澄泥池 直接相连,1号澄泥池也仅相隔2米余,地层上属 于同层.可见这3座澄泥池应为一组.以1号澄 泥池为例(C1),其先在生土上挖坑,然后用大块规 整的石块砌帮,铺底,十分坚固.C1的形制近方 形,长3.2,宽2.0,残高1.8米(图七).这样一组 3个澄泥池的清理,对于我们研究窑场当时的生产 规模及其组织形式无疑是十分有价值的.以前也 曾在其他窑址清理过澄泥池,但多为砖或废窑具砌 建,而神重镇地处山区,因地制宜地使用石块砌建 澄泥池 图四河北地窑址清理的一号窑炉(HY1) 图五HY1添火孔细部 图六作者在清理河北地三号窑炉 图七刘家门窑址探方2(DT2) 第二,通过发掘大体可以确认在禹州市神亘镇 西南部的古窑场中,钧釉瓷器的生产大体始于北宋 ? 41? 末期(12世纪前半叶).Q)早期阶段的代表地层有 刘家门东区第3号(DT3)探方的第8,9两层和第 2号探方的第4层.在第7层中出土了大量的"崇 宁通宝"铜钱,而第8层中出土了北宋的"元丰通 宝"铜钱,表明8,9两层有可能早到北宋晚期或末 期.这一时期钧釉瓷器已经开始生产,主要是小件 器物,但制作精良,规整,多菱口器,部分产品采用 了裹足支烧的方法,底部留下了细小的支钉痕迹 (图八).这种工艺与北宋晚期北方地区的许多窑 ,定窑及河南中西部地区的一些窑场流 场,如汝窑 行的生产工艺相同,是一种较有时代特征的工艺. 器物的品种也十分丰富,有碗,盘,钵,盒,注壶,盏 托,香炉,连座瓶,盆等等.特别是菱口大碗,海棠 式长盘(图版九)等,造型优美,制作精致.这个时 期的天青釉钧瓷器物的釉层较薄,釉的流动性不 强,釉色淡雅匀净,釉薄处呈现出淡淡的粉红色. 这时带红彩的器物极少见,少数器物上有大片的红 彩,红色几乎布满器表,红色较淡,而且与天青釉极 好地交融(图一o).这种红彩应是在釉中加入氧 化铜,在烧成过程中通过窑变而自然形成的.此期 还发现了内施天青釉,外施红釉的器物,覆盖外壁 的红釉颜色秀美娇妍,比传世的陈设类钧瓷外壁的 紫红釉显得浅淡而艳丽.但这种内外丽种釉的施 釉方式与传世的大量陈设类瓷器基本相同,应该说 其开钧窑陈设类瓷器制作工艺之先.此期的产品 组合中以青瓷器为主,而钧釉瓷器只占少数,此外 还有少量白瓷和黑瓷.总体看,这个时期的钧窑以 制作精良和素雅的风格见长. 图八刘家门窑址早期地层中出土的青瓷菱口花式盘 图九刘家门窑址早期地层出土海棠盘 第三,经过对刘家门窑址发掘资料的初步整 理,可将钧窑的发展历史分为3个时期,即北宋晚 期到金代前期,金代后期到元代初年,元代时期.? 从金代后期开始,钧瓷生产开始走向粗糙,尽管器 类并无大的变化,但海棠式长盘和内天青外紫红釉 的器物已不再生产,大多数器物不再施满釉,器物 的圈足内也不再施釉,器壁变厚,器形开始趋大. 带有印花的菱口大碗,无耳的精美小香炉(图一 一 )和直壁曲底的罗汉碗是本期极有代表性的产 品.器物表面开始施加红彩,但红彩变成小块而且 规整,应是在天青釉之上特意加施的含铜彩料(冈 一 二).神重镇的诸窑场中仍以青瓷为多,钧釉次 之,白瓷的数量增加,而且开始较多地出现白地黑 花瓷器,此外还有少量红绿彩瓷等.总体上仍以精 细,典雅的风格为其主要特征.到了元代,钧窑的 生产十分繁盛,沿白峪河一线普遍生产,器物大而 厚重,主要器物有碗,盘,瓶,罐,香炉,盆,枕等. 其中带贴塑的花口连座瓶(冈一三),贴花大香炉, 梅瓶,四系瓶等十分有特点.钧釉器物的釉层开始 变厚,釉的流动性较强,各种釉色的变化以此期最 丰富,月白色釉开始较多地出现,此外还有紫蓝色 (图一四),褐绿色等釉,一件器物上不同部位也会 因釉层的厚薄或烧成原因而呈现多种色彩.不再 见施满釉的器物,带红斑器物进一步增多了.从整 体上看,器物厚重而不失美艳.此时另一大特点是 白地黑花瓷大量出现(图一五),黑瓷的数量也大 大增加,而且,可能由于钧釉特定的烧成温度区间, 气氛等原因,与其一同烧制的黑釉瓷很多都带有密 布的油滴结晶(图一六).总体上元代钧瓷呈现出 丰富多彩的繁荣景象. 图一0英国不列颠博物馆藏北宋钧釉红彩玉壶春瓶 图一一河北地窑址金代地层出土钧釉香炉 —94页. ?见秦大树《钧窑始烧时代考》,载《华夏考古))2004年2期第75 ?见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等《河南省禹州市神壁镇刘家门钧窑遗址发掘 简报》,载《文物~)2003年第1l期第26—52页: ? 42? 以上三个时期大体覆盖了钧窑发生,发展,繁 荣的历史发展过程.为研究钧窑本身的生产历史 和工艺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从目前我们 发掘的4处窑址和调查的5处窑址看,入明以后禹 州西部以神重为中心,包括磨街,鸠山等乡的窑场 即告停烧了,?窑业向位于州治的钧台集中,明初 成为有明确官方文献记载的贡御窑场. 图一二刘家门窑址出土的天青釉红斑罗汉碗 图一三河北地窑址元代地层出土青瓷连座瓶残件 第四,在下白峪窑址发现了中晚唐时期的遗 存,清理了一座窑炉,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窑具.出 土瓷片的主要是三个相互叠压的自然层,但经过整 理,并未发现这三层有显着性的差别,对比其他考 古材料,目前也还无法分出中唐和晚唐两期.?总 体上看,唐代的产品主要是黑瓷和青瓷.相当部分 的黑釉器物上饰有灰蓝色花斑.花斑的颜色有灰 蓝,灰白和灰黄等多种,特点是施彩的器物多,花斑 面积大,彩斑的颜色鲜艳多变(图一七).出土的 黑釉蓝斑腰鼓器形巨大,制作精良,釉色匀净,花斑 艳丽(图一八).在中晚唐时期的同类产品中可算 是上乘之作.尽管文献上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 鲁山花瓷"的记载,但神重唐代花瓷的质量,应该 不在鲁山段店窑之下.结合砖砌窑炉的发现,表明 神重的制瓷业在生产之初就具有较高的水平,为后 来的钧瓷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 在下白峪窑址未发现连续生产的宋元时期的遗存. 尽管在我们调查的大白堰窑址同时发现了唐宋遗 物,但唐代的地层与宋代的地层间隔约一米余,而且是河道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堆积层,看不出有连续 生产的迹象.在神重镇西南部也未见明确的北宋 早,中期的遗存.这表明,整个这一地区的窑业生 产在晚唐以后曾有长时间的停顿.因此,尽管有些 花瓷斑片的呈色与钧釉瓷,尤其是元代的钧釉瓷十 分相似,但将唐代的黑釉花瓷与晚期的钧釉瓷直接 联系起来,仍显过于牵强. 图一四刘家门窑址元代地层出土紫蓝色釉碗 图一五刘家门窑址元代地层出土白地黑花罐 图一六刘家门窑址元代地层出土黑釉油滴罐 图一七下白峪窑址出土唐代花釉碗 图一八下白峪窑址出土唐代黑釉腰鼓 ?近年来在鸠山乡闵庄发现一处窑址,从禹州李少颖先生所示收集的瓷片看,笔者 认为有一些当属明代初期的遗物,表明 当时有可能在禹州州治以外还有一些窑场烧制与钧台窑相似的器物. ?见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等《河南省禹州市神壁镇下白峪窑址发掘简 报》,载《文物))2005年第5期第15—36页. ? 43? 总之,2001年对河南省禹州市神重镇钧窑遗 址的发掘是一次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考古工作. 发掘中我们严格地遵守了田野考古规程,尽管我们 尝试着使用了先进的科技手段,但在具体的发掘中 不怕艰苦,身体力行,照章操作,细致工作,用严格, 科学的态度对待每步工作,使此次发掘取得了可喜 的成果.因此被评为当年的十大考古新发现,而且 是被评委们全票通过的,同年评上的杭州老虎洞南 宋修内司官窑址的发掘工作都未能得到评委们的 一 致认可.2009年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又被 《中华遗产》所邀请的全国着名考古专家评为100 项具有符号意义的考古发现之一.?这项发掘工 作必将对钧窑乃至北方地区唐,宋,元时期制瓷手 工业发展史的整体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这里我们还要特别提及的是,通常北京大学考 古文博学院的发掘申请多数会得到国家文物局的 经费支持,但2001年在我们计划发掘时,恰逢国家 在考古发掘研究的经费发放与管理方面进行了一 些调整(这次调整仅实行了很短的时间),使发掘 钧窑这样的小项目很难获得国家的经费资助.我 们这次发掘的经费大部分来自民间机构和私人捐 助.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香港"古陶瓷学术研究 基金会","内蒙古上元民族艺术博物馆",香港"求 知雅集"等机构对本次发掘的经费支持;另外,在 北京的美国友人姜菲德(AlfredMurek)女士,台湾 的江美英女士也对我们的发掘十分关心,利用她们 广泛的人脉关系,为我们的发掘筹得部分经费.在 他们的帮助下,才有我们今天的收获和成果.我们 的这次发掘,应该是国家批准,民间筹资,进行主动 考古发掘的一次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明)宋诩.宋氏家规部[A].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 (61,子部,杂家类)[c].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 [2](明)张应文.清秘藏:卷上,"论窑器"条[M].文渊阁 《四库全书》本. [3]《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收录万历缩水沈氏刻宝颜堂秘笈 本(子部,8l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5. [4](清)佚名.南窑笔记[A].邓宝辑.美术丛书:第四集第 一 辑[c]. [5](清)寂园叟.陶雅(重刊本)[M].中国书店影印书责 山房,1991. [6](清)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说窑第二[A].邓宝辑.美术 从书:第三集第六辑[c]. [7]吴仁敬,辛安潮.中国陶瓷史(重排本)[M].北京:北京 图书馆出版社,1998. Studyonthedevelopmentalhistoryofjunkiln Abstract:JunkilnwasaveryimportantporcelainmakingtraditionintheSongandYuanDynasties.Inthemean- time,itisthemostcontroversialkilninthestudyofancientChinaceramics,forwhichtheauthorpresidedthear— chaeologicalexcavationoftheruinsofjUBkilninShenhoutown,Yuzhoucityin2001.Anewunderstandingof manyquestionssuchasitsfiringtime,stagesindevelopmentandprocesswasgainedafterastrictandcarefular— chaeologicalexcavationandpreliminarysortingout.Basedonexcavation,theconclusioncanbedrawnthatamong theancientkilnssouthwesttoYuzhou'SShenhoutowntheproductionofjunglazeprocelainprobablystartedin thelateNorthernSongDynasty(the1sthalfofthe12thcentury).Basedonapreliminarysortingoutofthemate— rialsunearthedintheruinsofthekilninLiujiamen,thedevelopmentofjnnkilncanbedividedintothreestages: fromthelateNorthernSongDynastytotheearlyJinDynasty,fromtheJinDynastytotheearlyYuanDynasty,the YuanDynasty. Keywords:periodsofSongandYuan;junkiln;kilnruinsinShenhou'SLiujiamen;archaeologicalexcavation 责任编辑:师连枝 ?见秦大树《陶瓷上的那抹彩霞——神壁镇钧窑遗址》,载《中华遗产)2009年第 10期第171—183页. ? 44? a n h C 7 8 0 0 g n e B y h S _.Lan DU 唱 Q一 e B y g O O e a h C r A r【 O 0 O h C S
本文档为【【doc】探寻钧窑之路——2001年神垕钧窑发掘追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5698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1KB
软件:Word
页数:19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2-21
浏览量: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