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产力发展与生产过剩危机0

生产力发展与生产过剩危机0

举报
开通vip

生产力发展与生产过剩危机0生产力发展与生产过剩危机0 本书“序言”中曾提到:“过剩 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商品数量过多的问题,而是其价值过高的问题。”此章对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同时揭示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上的一些 理论 局限。 一 在马克思 社会 发展 思想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具有最为基础的意义。在他看来,一定的生产力需要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好让生产力能够在其中发挥最佳作用。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是人类生产力发展所必然采取的一个 历史 形式,也是这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必然要抛弃的历史形式。马克思之所以认为资本主义也...

生产力发展与生产过剩危机0
生产力发展与生产过剩危机0 本书“序言”中曾提到:“过剩 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商品数量过多的问题,而是其价值过高的问题。”此章对这个问题作一点探讨,同时揭示马克思有关这个问题上的一些 理论 局限。 一 在马克思 社会 发展 思想中,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具有最为基础的意义。在他看来,一定的生产力需要一定的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好让生产力能够在其中发挥最佳作用。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是人类生产力发展所必然采取的一个 历史 形式,也是这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所必然要抛弃的历史形式。马克思之所以认为资本主义也不过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所采取的一个暂时的人类 经济 与社会形态,基本上依这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 马克思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 时代 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另外的地方他和恩格斯又说:“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 工业 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 “...生产力的空前发展、供过于求、生产过剩、市场盈溢、十年一次的危机、恶性循环:这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过剩,那里是没有工作和没有生活资料的工人过剩”。 这样的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经常作为一种基本观点而出现。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在马克思看来,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所存在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其生产力的继续发展成正比;即生产力越向前发展,资本主义这种过剩危机也就越严重。由于危机日益严重,因此只能将一部分已经建立起来了的生产力破坏掉,以解除严重过剩状态,使市场重新启动,资本主义整个社会关系得以继续运行。确实,我们在当代经常看到这种生产过剩的存在,它表现为人们通常所称的“通货紧缩”,市场疲软,物价走低,没有任何重要的经济热点。由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引领人们来到这样一个荒唐境地:市场商品越过量,人们的生活就越艰难,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就越悲观;这种悲观情绪反过来作用于市场,使市场疲软雪上加霜,于是,某个区域甚或整个全球经济,便陷入难以自跋的通缩困境。对此,某些经济学家设想出一些消费大而生产少的事情,以图解决危机。比如,新产业、错误的投资、人口增长、非生产性消费、国家支出等等。在他们看来,最理想的事情莫过于单纯的消费而没有任何生产,这样 自然 会使过剩危机减弱。他们甚至主张多养一些诸如贵族、僧侣等等吃闲饭的人,因为他们只是单纯消费,没有生产,对减弱生产过剩有意义。“马尔萨斯特别意识到消费不足的危险,他还在这个基础上为贵族和僧侣在 经济上的作用作了辩护,说这些人以他们的消费帮助社会上防止供给过剩,否则,照马尔萨斯看来,供给过剩是不可避免的。在马克思看来,非生产性消费也似乎是有助于提供最终的目的,要是没有这种最终目的,生产性的消费也似乎不可能继续进行下去”。 这种为解决过剩危机所出的计谋也太极端了,难道他们不问问自己:这些吃闲饭的人的消费能力从哪里来,毫无疑问,肯定是以种种方式从生产者的生产所得中来的;如果从生产者中索取太多,从而削弱这些生产者自己的购买力,那市场不照样是疲软不振,现实已告诉我们,如果税收及其它费用收得过多,则一方面使商品价格上涨,另一方面也使生产者收入减少,这两方面都会减弱社会大众之消费能力,从而增加市场的疲软程度。 二 资本主义能否解决它自己所遇到的这种市场极限,是否真象马克思所说:生产力越发展,生产过剩就越严重,如果按马克思这种单纯的想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早在100年前就崩溃了,就象马克思自己所预言的:剥夺剥夺者的时候已经到来。但是他另一方面也说,资本主义“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现在,资本主义在马克思身后已经运作了100多年,并得到了发展。这是什么原因,马克思“过剩危机程度与生产力发展程度成正比”的论断正确吗, 实际上,马克思这个论断虽然并非错误,但事情并非这样简单。因为我们会发现:资本主义在其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并产生过剩危机后,仍能依靠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而继续得到发展;即是说: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生产过剩危机,正好可由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而得到缓解和暂时消除。这样我们便看到,在马克思以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仍在发展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能容纳它所发挥出来的生产力。 此话怎讲,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生产过剩危机,正好可由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而得到缓解和暂时消除”,在此,我们首先区分生产过剩的两种状态:相对过剩与绝对过剩;“相对过剩”指人们对某些商品有需求,但由于缺乏对它的购买力而未能实现对它的购买,从而使这些商品过剩;“绝对过剩”指人们对某些商品已经没有需求,就是有多余的购买力也不会再购买这些商品。比如,对新商品人们总怀有很强的购买欲,但新商品的价格往往很高,由此制约了对它的消费,使其过剩。而对于旧时代的商品(比如模拟手机),人们对之已经没有什么需求与购买欲望,这样,这些商品的过剩便是绝对过剩,其价格再低也没有人愿意购买。任何商品,既包含相对过剩的可能,也包含绝对过剩的可能。如果只是相对过剩还好,如果它已落入绝对过剩的“地狱”,那它就连一只“死狗”也不如了。因此,保持新产品的旺盛创造力,是极端重要的。重要的是,在人类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同一个市场内任何新商品总会由相对过剩转化为绝对过剩;当然,如果生产力不是发展,而是停滞甚至减弱,那么原先是绝对过剩的商品也有可能反而转化为相对过剩甚至短缺。比如粮食过剩,如果粮食价格下降会相应增加粮食销售消费量,则说明粮食存在因价格过高而形成的“相对过剩”现象。相反,如果粮食价格已经很低仍没有增加粮食的销售消 费量,则说明粮食已具有“绝对过剩”性。但如果粮食生产力停滞甚或减弱,则粮食的过剩就有可能从绝对过剩转化为相对过剩,甚至短缺。 另外,一个市场中某些商品已经陷入绝对过剩状态,但在另一个市场中这些商品也许正在热销,因此过剩状态在不同的市场也是完全不同的。这种过剩现象的相对性是必须要充分注意到的。 区分过剩的这两个状态的目的,就是要在这里的 研究 中排除绝对过剩情况,集中精神研究相对过剩情况。对于绝对过剩我们没有什么可说,因为它不能通过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而得到缓解与暂时解决。相对过剩则能通过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而得到一定的解决。 在这里,关键是如何理解“生产力”这个因素。那么,什么是生产力,马克思说:“劳动生产力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这里一般是指劳动过程中的这样一种变化,这种变化能缩短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的时间,从而使较小量的劳动获得生产较大量使用价值的能力”。 十分显然,在马克思看来,生产力就是生产率,是单位时间、单位成本下的商品产出率。但人们通常只是将生产力简单看为一种生产力量,在这种生产力量下,我们看到有极多商品被生产出来。但人们并没有仔细想想,这些商品是在什么样的效率下生产出来的,它花去了人们多少劳动时间与劳动力量,花去了多少投资成本。比如, 中国 人喜欢看到GDP增长10%以上,但却忽视了GDP增长每个百分点需要耗费多大代价,需要投入多少资金与劳动力。如果这种增长代价过大,那么GDP增长就有可能得不偿失。所谓“ 科学 发展观”,就是努力谋求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耗费,取得尽可能大的增长速度。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效率”。 严格意义上的生产力应该是“生产率”,即单位时间与成本的产出率,这个产出率越高,表明生产力越高。如果认为不能将生产力与生产率划等号,那么至少可以确定:一定水平的生产力必须建立在一定水平的生产率基础上,生产率是生产力的内在核心。因此在中国,你不要一看到社会商品相当丰富,许多商品都供大于求,就以为中国经济的生产力已经很高了。实际上,中国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对比先进国家仍很低,单位产出所占资本与各种耗费比先进国家高很多,产出率则比别人低得多。因此,如果说中国 目前 的商品过剩是由于中国经济的生产力过于强大,那在别人看来只是一种笑话。生产力水平那么低,但仍存在大量商品过剩现象,什么原因,按马克思的观点可能会简单地认为:商品过剩是由生产力太高或者“过剩生产力”引起的,相反,生产力低下,会引起短缺与供应不足。中国在实施改革开放以前,市场没有什么商品。现在,经过二十多年生产力的发展,市场丰富了,甚至呈现出相当程度的过剩状态,这看来似乎是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应该将整个社会生产力降下来,也不再提“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再提“ 科技 是第一生产力”了。但中国决策者仍然不断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如果过剩是由生产力发展引起,那么,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对这种生产过剩、对市场疲软岂不是“火上浇油”吗, 因此,弄清楚这个问题,真正弄清楚“生产力”的实质,对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生产过剩并不是生产力过高而引起;与 其说生产力过高引起了生产过剩,还不如说是生产力过低而引起生产过剩。 从经济学机理上看生产力作为“生产率”与生产过剩之间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要减弱商品相对过剩状态,不是要降低其生产率,反而要努力提高生产率,使它们的“单位成本产出率”尽可能大,使其市场价格得以下降,从而促进销售,减弱过剩。按供求关系,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对它的需求量必定增大;因此,这些相对过剩的商品价格下降,受到的需求必定更大,甚至会由过剩状态转为短缺状态。比如,当前人们对小汽车、住房等商品具有很大的潜在需求,但由于它们的市场价格仍较高,人们无力消费,这样便使它们陷于过剩状态。一旦它们的市场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便会引起消费热潮,原先的过剩便转化为热销,甚至短缺。在中国广大 农村 ,农民们的生活仍然十分落后,他们对商品的潜在需求无论数量还是种类、质量上都非常高。问题在于他们的购买力低下。因此,如果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格得以下降,肯定会促进中国广大农村的市场繁荣,在造福广大农民的同时也使生产者获得更大利益。今天,由于通迅设备与通迅服务价格下降,在广大农村与农民间形成越来越大的通迅市场,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另一方面,商品价格下降,对生产者的盈利状况有何 影响 ,如果产生亏损,又有谁可以承担得了,在此,关键仍是生产率提高,单位成本产出率提高,即单个商品所包含的内在价值量降低。如果每个商品所包含的内在价值很低,那它的价格就可变得很低;更重要的是,这个商品在这样的低价格下,仍能为其生产者带来一定的利润而不至于亏损。可见,生产率的提高为生产者与消费者、为市场供需双方都带来双赢。一方面,在商品价格较低的情况下仍可使生产者获得一定利润,另一方面,低廉的价格促进了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目前,世界各国经济仍处于程度不同的市场疲软状态,许多人想方设法使经济摆脱困境。但人们更多的是从流通与货币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从生产角度,从提高生产力(生产率)的方面考虑问题。其实,真正的解决办法,归根结底仍是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提高单位成本的产出率,降低单位产量的价值额,以降低其市场价格,从而扩大这些相对过剩商品的市场销售程度。但人们对生产力仍难摆脱这样的误解:生产力越高,市场上商品就越多,商品在市场中就越难以销售。确实,生产力越高市场商品量就越多。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商品量的多少,而在于这些商品所包含的内在价值量的大小,在于它们以什么成本耗费生产出来的。如果生产这些商品需要耗费很大的成本代价,使其价格过高,那么这种商品量的增多确实是社会经济的沉重负担,甚至变成经济灾难。相反,如果这些商品由于科技与生产工艺的提高而使其成本减小,价格下降,它们的市场就会得到扩展,就不会产生过剩现象。比如,假设水泥这种建筑材料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比现在的价格低10倍,那么,就算这种商品比现在再多10倍,也不会在中国产生过剩问题,因为整治中国广大农村的道路需要大量水泥。 因此,生产力作为“生产率”是非常重要的,是理解生产力与生产过剩关系的关键。生产力作为生产率,包含着“生产力提高商品价格下 降”的反比关系,最终增强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商品的市场销售 量。
本文档为【生产力发展与生产过剩危机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0KB
软件:Word
页数:7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10-14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