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穴位贴敷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与创新-精品

中医穴位贴敷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与创新-精品

举报
开通vip

中医穴位贴敷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与创新-精品中医穴位贴敷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与创新-精品 中医穴位贴敷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与创新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耳鼻喉研究所 赵胜堂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根据治疗的需要将各种不同的药物制成相应的剂型,贴敷于一定穴位上,通过药力和穴位作用于肌表,传感于经络、脏腑,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针灸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穴位贴敷不仅可以治疗肌表疾病,而且可以治疗经络脏腑疾病,达到“内病外治”的作用。穴位贴敷既发挥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又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整经络气血,达到双...

中医穴位贴敷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与创新-精品
中医穴位贴敷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与创新-精品 中医穴位贴敷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与创新 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耳鼻喉研究所 赵胜堂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根据治疗的需要将各种不同的药物制成相应的剂型,贴敷于一定穴位上,通过药力和穴位作用于肌表,传感于经络、脏腑,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针灸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穴位贴敷不仅可以治疗肌表疾病,而且可以治疗经络脏腑疾病,达到“内病外治”的作用。穴位贴敷既发挥了药物的治疗作用,又可以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调整经络气血,达到双重治疗作用,故临床疗效显著。而且穴位贴敷疗法操作简便易学,使用安全,疗效可靠,毒副作用极小,易于被患者接受,尤其适用于老幼体弱患者,对于攻补难施之时,不能服药之症,不肯服药之人,更具有内服疗法所不具备的诸多优点,因此可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近年来由于美国开发成功东莨硠碱贴片,使得透皮给药表现出极大的潜力,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诸多学者关注,并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在现代人们的医疗消费心理更加关注健康的状态下,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喜爱。 1.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和发展 1.1 穴位贴敷疗法的历史 在人类的医学史上,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古老的药物方法之一,广泛流传于民间,应用于百姓、此法很难登大雅之堂,施治者被称为摇铃串雅之辈。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健康不得不在与灾害搏斗中自求自救,消除病痛。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人们总结了将泥土、树叶、草茎等捣烂涂敷伤口或某一部位等多种外治方法。在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的论述。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就有外敷、浴法、熏法等多种外治疗法的记载、公元前三世纪《帛书•灸经》(1974年在湖南长沙4号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蚖„„以蓟印其中颠”的记述,即用白芥子捣泥贴敷百会穴,使其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这便是祖国医学关于穴位贴敷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此后,历代医家应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病更不乏其人,并在《黄帝内经》“外者外治”的基础尚,扩展至“内者也可以外治”。如汉代《伤寒杂病论》,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世医得效方》,明代《本草纲目》、《普济方》、《万病回春》,清代《张氏医通》、《医宗金鉴》等都详细记载了丰富的治疗内外诸疾的外治方药。后又有《急救广生集》、 《理瀹骈文》、《串雅外编》及《外治寿世方》等许多外治专著问世。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清末吴尚先(字师机)将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广泛搜集他人的经验,撰著成《理瀹骈文》一书,可谓集外治法之大成,因而被后世誉为“外治之宗”。历代医著中记载的包括穴位贴敷疗法在内的多种外治方法,许多行之有效的外治方法沿用至今。 1.2 穴位贴敷疗法的学术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治方法与整个中医事业一样,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外治法专著《实用临床大全》、《外治法简编》等相继问世,近年来程爵棠编著的《鼻脐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相继问世,从个人长期临床实践应用穴位贴敷疗法入手,详尽说明穴位贴敷疗法的组方、制法、功用和使用方法,并附以临床应用体会。白兴华主编的《慢性难治性疾病穴位贴敷疗法》收载了大量疑难病症的贴敷疗法。常宇专门编著《脐疗》,柴铁助又著有《敷脐疗法速成图解》,在神阙穴位贴敷疗法中自成一体。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联合编写的《图说中医穴位贴敷》一书又于2010年2月出版,书中详细介绍了国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人体经络穴位图、耳穴图和人体常用标准穴位主治图表。 近年来中医药期刊有关穴位贴敷疗法的好经验、好方法更是层出不穷,越来越受到国家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的青睐和重视,并广为流传,大力推广和应用。 2(穴位贴敷在耳鼻喉疾病中的应用与发展 2(1中药贴敷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的历史发展,与中医耳鼻喉科的专科发展基本一致,其相关治疗文献记载多散见于中医外科或外治疗法之中,与中医内科、妇科、儿科的穴位贴敷疗法相比,真可谓是少之又少,从笔者探索到的古文献来看,中药贴敷疗法治疗耳鼻喉疾病多限于咽喉疾病为主。如喉痹、喉喑、乳娥、白喉等。其他如鼻渊、鼻疔、鼻鼽、鼻塞、耳眩晕、耳聋、耳疮等。其药品多选用细辛、吴茱萸、薄荷、附子等芳香透窍气厚峻烈之品。剂型以散、膏、饼、捣泥为主。所用赋形剂以酒、醋、姜汁、蒜汁为主。粘合剂多用面粉、米汤。固定方法也以棉片为主。选穴也多在涌泉、神阙、天突、百会、印堂、大椎穴等处,并且主要表现在穴位发泡疗法居多。贴敷时间有每日3小时、6小时,每日一次、2日一次、3日一次和7日更换一次。 如《证治准绳》治疗肝风内动引起的耳鸣,用麝香1.5g全蝎14个、薄荷叶14张,将麝香研细,全蝎焙干研细,混合均匀,滴水捏做梃子,用薄荷包裹,分做14份,分次塞入耳内。《外治汇要》治疗乳娥(扁桃体炎)用儿茶、柿霜、枯矾各6克、冰片0.6克,共研 细末,用时取少量以麻油调成糊状,贴敷肿大外侧处(即下颌骨下方肿大处),每日换药一次,消肿止痛,屡用效佳。《外治心悟》则用贴敷涌泉法治疗喉痹(急慢性咽炎)引起的咽喉肿痛。药用生吴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为细末,用少量面粉拌匀,加大蒜汁调匀,制成两个药饼,取其烘热。贴敷于两足心涌泉穴,外用布包裹。有导热下行,清热解毒,活血利咽之功。 2.2中药贴敷在耳鼻喉科中的研究进展 近代有关穴位贴敷疗法的专著也仅限于过敏性鼻炎为主。如常宇编著的《脐疗》收载的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脐疗方法。取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麻黄、苍耳子、辛夷各适量,共同研成细末,用姜汁调成糊状,备用。用时取2克药糊,放在3厘米见方的麝香壮骨膏上,贴于脐周的穴位上,贴敷24小时后取下,10天贴一次,5次为一个疗程。适用于突然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流涕清稀量多、鼻塞等症。 熊大经主编的《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为全国普通高校中医药类精编教材(2008年6月出版)。书中首次记载了耳鸣耳聋、鼻鼽、白喉三种病症的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将其纳入正规教材,以示后人。 笔者检索2000-2009年度贴敷疗法在耳鼻喉科的应用文献72篇,其中治疗鼻窦炎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2篇,过敏性鼻炎51篇,治疗咽炎2篇,梅核气1篇,扁桃体炎4篇,耳鸣耳聋2篇,梅尼埃病1篇,机理的研究8篇,护理文章1篇。 3.耳鼻咽喉科应用中药贴敷疗法的前景与创新。 3.1耳鼻咽喉科疾病中药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及其优越性: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的作用机理十分复杂,尚不能完全清楚。目前看来至少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药物渗透皮肤吸收的过程有三个步骤。一是释放,指药物从基质中释放出来扩散到皮肤或粘膜上。贴敷药物中所含的表面活性剂可促进被动扩散和吸收,增加皮肤粘膜药物的透过率。二是穿透,指药物透过表皮进入内皮。在过程中药物于体表局部形成一种汗水难以蒸发的密闭状态,使角质层经水合作用后膨胀呈多孔状态,易于药物穿透,三是吸收,指药物透入皮肤或粘膜后通过血管进入人体循环而产生全身作用。 抗菌消炎:药物分析证实部分中药有抗菌、抗病毒化学成分,同时部分药物还有抑制或消灭真菌的作用。黄连中的黄连素具有良好的广谱抗菌素样作用,可广泛用于耳鼻咽喉科的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穴位贴敷还能促进巨噬细胞的释出,而此种细胞具有吞噬细菌、异物 和坏死组织碎片,提高病变局部的抗感染能力的作用,同时还可调节胶原代谢,对组织修复有着重要意义。因此,穴位贴敷可用于耳鼻喉科感染,改善炎性组织血液循环,增加局部血流供应,加速组织新陈代谢,促进组织器官向愈。 提高免疫:穴位贴敷可刺激皮肤的神经末梢感受器,通过神经系统形成新的反射,从而破坏原有的病理反射联系。药物的刺激在大脑皮层形成一个新的兴奋灶,遗留下痕迹反射,长期的抑制作用改变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功能状态,改善机体的功能状态,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提高疗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穴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一般给药,因腧穴对药物具有敏感性和放大效应。通过药物对皮肤的刺激,引起皮肤和患部的血管扩张,促进局部和周身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改善局部组织营养,提高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此外,皮肤吸收的药物极少通过肝脏,也不经过消化道。一方面可避免肝脏及各种消化酶、消化液对药物成分破坏,从而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因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而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 近年来,人们还将透皮吸收促进剂引进到中药外治领域,使中药呈分子或亚分子状态分布于基质中,以利于迅速、均匀的透皮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既促进穴位局部对药物的吸收,保证了有效的血药浓度的稳定性,又保持了药物对穴位局部组织的刺激效应,为此,开发前景十分广阔,便于推广应用。 3.2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的开发与创新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经络学说为指导形成的外治疗法,也是针灸治疗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既然能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专业,,同样也能适用于耳鼻咽喉科各类病种。 3.2.1精选要穴,药穴兼顾 贴敷取穴与中医针灸取穴同理,所不同者,针灸取穴,是针刺得气或艾灸刺激,可辨证多处穴位治疗;贴敷取穴是通过药物贴敷穴位,使药性气味通过刺激穴位,并且渗透于经脉摄入体内,直达病所。为此,贴敷选穴宜少不宜多,还要分清哪些是吸收药物为主的穴位,哪些为刺激和调节为主的的穴位,以及临证选加的穴位等方面来考虑,我们临床上称谓“主次取穴贴敷法”。其特殊性在于多直接选用痛点,即针灸常用的“阿是穴”,以利于药物直接作用于患病之处,如扁桃体炎选下颌骨夹角的下方肿胀处贴敷。其次是多选孔窍穴,如脐孔的神阙穴,耳窍、鼻腔等都是耳鼻喉科疾病所选用的主要穴位。 脐孔是人出生后脱离母体的痕迹,是胚胎发育过程中,以母血从此处供胎儿营养、发 育,亦为腹壁最后的闭合处,诸多的神经丛、动静脉丛以此处呈放射性向体内脏器扩张。其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能最弱,且脐下无脂肪组织,皮肤筋膜直接相连,这些都有利于药物的直接吸收,空窍深邃,是药物储存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是耳鼻咽喉科穴位透皮吸收药物的要穴之一。 随证配穴是针灸治疗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法依据中医理论和腧穴主治功能取穴,可选择耳鼻喉科病变局部或周围的穴位,也可远端选取足心的涌泉穴位,在耳鼻喉科疾病中,取其导热下行之意,是本科中不可多得的贴敷疗法。 穴位贴敷还要考虑取穴标志明显和刺激敏感(神经干分布区域)的腧穴或奇穴,以利于患者自行操作,便于推广应用,如大椎、背腧穴、印堂、天突、涌泉等穴。此外,穴位贴敷部位选取也很重要,选取那些方便贴敷、皮肤角质层较薄、便于药物吸收的部位。如:颈、背、胸、腹、腕、踝和足心等处,而且角质细胞间隙在20um至200um之间,更有利于大蛋白分子的吸收和利用。 3.2.2 恪守用药原则,慎选药物性味 中药贴敷治疗耳鼻喉科疾病,无异于其他专科中的贴敷疗法。 一、 要重视辨证论治。经云:“谨守病机,各司其属,”因此,只有审因,明位,定性,才能有的放矢。吴师机说:“外治之法,间有不效者,乃看证未的。非药之不效也。” 他又说:“大凡外治用药,皆本内治之理,而其中有巧妙之处,则法为之也。”所以贴敷用药,需以准确辨证为依据,才能药无虚发。 二、 要审四时,察病情,分虚实。人与天地相应,病与四时之气相关,准确察病情,分虚实,补虚泻实,自能用药丝丝入扣。如“三伏贴”、“三九贴”、便是例证。 三、要察病位,分先后主次。病在表、在里、在脏、在腑之分。病变有先后,主次之别,尤当详察。 要强调“三因制宜。”贴敷治病,与内治一样,同样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四、 时制宜。”并采取适宜的治疗方法,否则会影响疗效。 五、 要知标本、明缓急。经云:“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又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所以,贴敷治病。同样要知标本、分缓急,才能使疾病获得痊愈。 六、 要分内外。病在外者,贴敷局部或患处。病在内者则要精选要穴。 七、 要随症立法。穴有精要,药有主次,即所谓基本选穴和基本用药。还要临症时药随证变,临时加用配穴,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以期达到治疗目的。 要随时观察用药后情况变化,中病即止。贴敷药物的性味,厚薄,归经及药理作八、 用,是贴敷疗效是否确切的重要环节。“膏中所用药味,必得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所筛选贴敷疗法治疗耳鼻喉科疾病的主要中药,是按其对穴位局部皮肤的刺激强度,划分强度刺激、中度刺激和和微弱刺激之类: 强度刺激中药:贴敷后穴位呈现灼痛,皮肤粘膜发疱。白芥子、斑蝥、蟾酥、瓜蒂、巴豆、大葱、大蒜。 中度刺激中药:贴敷后局部皮肤潮红,轻度灼痛感。细辛、草乌、附子、吴茱萸、元胡、皂角、胡椒、南星、半夏、生姜、辛夷。 微弱刺激中药:贴敷局部发热和麻胀感。马前子、川芎、丹参、虎杖、干姜、栀子、黄连、黄芪、甘遂、肉桂、全蝎、蜈蚣、当归、木香、龙胆草、藿香。 一般说来,中药内服治疗某类疾病,外用贴敷也可以治疗这些疾病。但是笔者应用细辛、吴茱萸提取物,分别贴敷神阙、涌泉二穴,对耳、鼻、咽喉科各类疾病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效果。细辛味辛性温,有毒。归心、肾经。有麻醉止痛,祛风散寒,温肺化饮之功效。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经。有温中止痛,降逆止呕之效。二者合用对咽喉肿痛,鼻渊头痛、耳鸣耳聋之证、无论寒、热、虚、实之患,均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被笔者列入耳鼻喉科贴敷君药之用,我们还曾分别应用细辛与薄荷贴敷天突穴位治疗咽喉肿痛,二者都有止痛效果,且无明显差异。二药均为辛味药物,不同的是一寒一热,但消肿止痛效果相同。提示其药外用贴敷与药味直接相关。 穴位的主治作用不同于药物。药物的特性可以概括为寒、热、温、凉。寒性药物只能用于热证,热性药只能用于寒证,若使用错误,则有雪上加霜或火上浇油之弊。而同一种穴位,采用同样的刺激强度和药物,则可能由于机体状态不同,而会出现相反的结果。例如:中药贴敷大椎穴即可治疗阳气虚的畏寒肢冷,又可治疗实热盛的高热口渴。穴位的这种特性被称为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它是以机体的自我调节机制为基础的。通过药物气味激发人体内的自我调节机制,从而促使机体失衡的状态得到恢复,因为穴位的主治作用与其所属经脉有关。穴位的主治作用一般是根据其所主治病症的部位分类的,结合药物敷贴,应该概括为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治疗作用,不可拘泥于药物的寒、热、温、凉。我们曾开发鼻窦康贴片,方用黄芩、黄连、辛夷、细辛、吴茱萸和白芷等主要组成,分别贴敷神阙、涌泉穴位,治疗 慢性鼻窦炎效果俱佳。贴敷神阙配印堂则对肥厚性鼻炎效果显著,贴敷1-2小时内均能起到宣通鼻窍,缓解鼻塞头痛的作用。然而将其贴敷神阙配气海穴,却出现腹部痉挛性疼痛,畏寒肢冷的不良反应。假如将其单独贴敷大椎穴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低热和关节胀痛,背如重负,周身不适的不良反应。 清热解毒,燥湿散结是治疗耳鼻喉科感染性疾病的必备之品。然而用于穴位贴敷疗法,其透皮吸收较差,很难达到治疗应有的血药浓度,单独使用又耐药性很强。古今贴敷方药中,其清热类药物在配方中没有超过2/5的极限,如配伍选择不当,弊端滋生,疗效迥异。 穴位贴敷疗法,药力从外而内,气味清淡之品不易吸收。因此。临证时除了以上主药外,一般药物也亦炒香研末或提取,因“炒香则气易透”,便于药物的吸收,同时还需注意辨证选用适当的引经药或赋形剂,以加强药物穿透力,引导药物上下升降,直达病所,以期药物发挥其最大效应。 穴位贴敷疗法是祛邪散毒为首务的,对虚证患者,一般也是本着“有病当先去之”原则,首选攻逐之品,而很少应用补益药物。因“攻者易效,补者次之,攻力猛而补力宽也”,且“须知补治者,气血流通既是补,不药补亦可”。因此,即使用补药也不能妄用峻补,以免有闭门留寇。我们应用中药贴敷在治疗耳鼻喉科的病证中,一般选择先攻后补的方针。筛选黄芪补益鼻病,补骨脂专补耳病,枸杞补益咽喉科的虚证病变,填脐贴敷,用于恢复期治疗,远期疗效明显。 3.2.3开发创新制剂,适宜穴位贴敷。 穴位经皮给药是指采用适宜的方法和基质将中药制取专供外用剂型,施于相关穴位。这与单纯中药透皮制剂有着本质区别。用为中药穴位贴敷剂型,既有药物、穴位刺激双重功能,又要考虑透皮吸收后药效,还应兼顾药效、穴效的综合效应的发挥,三者具备,才符合中药贴敷疗法的基本功能,孰重孰轻,三者不可偏废。 我们在古方中药贴敷制剂中,进行了大量的筛选,发现提取挥发油剂,透皮吸收比较充分,但没有明显的穴位刺激作用。提取配制的乳浊液剂吸收率最大,软膏剂既能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又可体现中等程度的穴位刺激反应。所以我们开发了一种“乳膏剂”(暂用名)就像牙膏那样,既方便实用,又具备贴敷疗法的一切功效。尽管乳膏制剂的基质也分为油相和水相之分,即W/O型和O/W型两类,但是对酸碱度,温度特别敏感,稳定性极差,又由于中药成分十分复杂,很难开发利用。为此我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了分散复合剂型,取名为“乳膏复合剂”,每盒分为乳液剂(基质)20ml/瓶;浸膏剂(粉剂)6.5克/瓶,使用时再将两者倒入专用耳 鼻喉喷雾器中,调匀后喷洒在敷贴中,使用方便,吸收率高,又可出现缓和而又持久的中等刺激效应,同时还解决了中药制剂的不稳定性。 实例: ?基质乳浊液:甘油10%(表面活性剂和保湿剂),医用明胶1%(助悬剂),丙二醇5%(透皮促进吸收剂),吐温4%(挥发油乳化剂),苯甲酸钠0.5%(防腐剂),中药提取液50%,PH值6—7之间。 ?粉剂:中药提取挥发油用80%乙醇乳化,中药提取液10—15%,中药研细粉83%—88%,三药调匀,60?以下干燥,粉细备用。 3.2.4研制透皮吸收促进剂,增加贴敷血药浓度。 中药贴敷经皮肤吸收,除了穴位局部皮肤的屏障状态直接相关外,还与药物本身的有效成份相关联。从耳鼻喉科常用中药的有效率看,药物中的挥发油吸收又快又充分。但极易挥发而丢失,其次是蒽醌类药物和吲哚类生物碱,如大黄和吴茱萸,研细末贴敷即有良好的透皮吸收作用,黄连中的黄连素和黄芩中的黄芩苷,黄芩素,其吸收透皮较差,中药大蛋白较难吸收, 由此看来,选择适宜的透皮促进吸收剂十分必要,中药贴敷配方中加入5%的丙二醇既能增加透皮吸收功能,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很多有效成分与其产生化学反应,而出现药物分离现象。为此,筛选适宜天然中药作为透皮吸收促进赋形剂很有必要,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提取薄荷脑和薄荷油可增加咽喉科用药的吸收,二者合用可谓是一举多得, 此外,借助物理疗法也能提高药物的透皮过程,目前,国内外有离子导入法,激光导入法和超声波导入法,这些方法由于造价昂贵,患者还需要到医院去治疗等诸多因素造成难以普及推广。我们利用磁热效应原理,成功研制自行发热贴,将其贴在贴敷药物的表面或者贴敷相对应的内衣上,其磁热生物效应迅速将穴位皮肤组织电位降至零位,促进药物透皮吸收效应,患者可自行操作,携带方便,易于推广应用。 3.2.5科学设计方法研究,提升贴敷疗法科技含量, 目前,国内外有关中药贴敷疗法的研究设计分为临床实验研究,体外透皮试验研究,在体外透皮实验研究和质量标准控制研究。近几年来在临床应用研究方面日益广泛,其实质就是通过中药的透皮吸收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且有些临床设计的合理性,难以让大多数学者所认可。所谓体外实验就是采用大鼠等动物的腹部,取其离体皮肤,用TLC—荧光检测及紫外线分光度法,对接受液中的中药提取物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在体透皮实验研究,是用 贴敷中药减量法测定其吸收率。各种方法都存在不严谨的弊端,且难以在基层医院开展实验研究。我们采用密闭实体贴敷减量计算法,计算各类药物成分的吸收率,应用生物微电计,检测贴敷穴位生物特性变化,测定中药刺激穴位局部皮肤的电阻和电位变化规律,确定制剂的刺激强度和生物效应。方便简便易行,数据可靠,但缺乏业内认可。 乳膏剂的质量评价,我们认为应该质地细腻,色泽均匀,光亮一致,易于涂布皮肤粘膜而不融化,但能扩散软化,无不良刺激,无粗糙感,且易于祛药物残留为基本检查项目。质量控制指标可以从下面几点进行标定:?熔点和滴点、?粘度和稠度、?水值、?酸碱度、?耐热耐寒实验、?离心分层实验、?皮肤刺激性测定、?实体贴敷实验等。 为了适应现代人们的医疗需求,设计符合各类剂型的中药穴位贴敷制剂,研制新型敷贴材料和器具当属势在必行,我们在前人开发医用敷贴材料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敷可贴片”可广泛用于制膏药布、伤口贴、创可贴、磁疗贴、足贴、脐贴、穴位贴用制剂。裱褙材料选择水刺无纺布(肤色),涂布高分子压敏胶脂材料,膏药托采用密闭纤维垫,防止相互粘着,阻止药物渗出挥发和扩散。加入防水圈,预防药物流失,填充吸水脱脂棉片,充分吸收药物提取物,适于液剂,膏剂、糊剂、饼剂和散剂的贴敷制剂之用。裱衬中粘贴有汝铁硼磁片,磁感应强度在800—1500GS之间,形成强磁场刺激效应。依据腧穴电位电阻生物效应范围不同和药物贴敷的需要,设计?、?、?、?型四种不同规格的穴位贴片。使其具有安全、无毒、无刺激、易贴、透气、抗过敏等多项特征。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耳鼻咽喉科疾病的前景是广泛的,中药穴位贴敷虽有几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又发展很快,但仍有以下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或空白等待我们解决和填补。一是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继承,而迄今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古今文献的全面系统整理和发掘方面,还没有深入进行;二是任何一门科学都必须有理论体系,而迄今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研究方面,多局限于对中西医的一般知识进行泛泛解说,其机理的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欠深入;三是在临床应用方面,目前多只在民间流传或者基层医疗机构运用,在县市级以上的正规医院,真正将其广泛系统的应用于临床者还很少,远没有达到其应该普及的程度;四是在中药穴位贴敷的创新剂型和用药器具的研究方面,还只是凤毛麟角,仍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临床的需要。 至此,我们断言:一个研究和应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热潮必将到来,这既不是揠苗助长,也不是耸耳听闻,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古今的实践已经证明,中药穴位贴敷具有越 来越广阔的前景,对其进行挖掘、整理、研究、探索和普及及推广,使祖国医学宝库中这一 耀眼的明珠,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是医者的责任,是患者的渴求,更是祖国医学走向世界 的需要。
本文档为【中医穴位贴敷在耳鼻喉科中的应用与创新-精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879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9KB
软件:Word
页数:1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8-02-04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