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刘 强:学术之道与媒体之义[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征文]_4259

刘 强:学术之道与媒体之义[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征文]_4259

举报
开通vip

刘 强:学术之道与媒体之义[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征文]_4259刘 强:学术之道与媒体之义[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征文]_4259 刘强:学术之道与媒体之义[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征文] 时间:2006年2月9日作者:刘强 学术之道可以有多种理解,韩非释:“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庄子则称:“行于万物者,道也。”并进一步阐述为“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越绝书则释为“道者,天地先生,不知老;曲成万物,不名巧。”而学术者,学问之道也。梁启超曾论到:“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

刘  强:学术之道与媒体之义[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征文]_4259
刘 强:学术之道与媒体之义[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征文]_4259 刘强:学术之道与媒体之义[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征文] 时间:2006年2月9日作者:刘强 学术之道可以有多种理解,韩非释:“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庄子则称:“行于万物者,道也。”并进一步阐述为“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越绝书则释为“道者,天地先生,不知老;曲成万物,不名巧。”而学术者,学问之道也。梁启超曾论到:“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者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用者也。” 至于学与术之关联,则“学者术之体,术者学之用”。严复认为:“盖学与术异,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一己之见以为“学者,习也,术者,行且传也”。“将以行之也。时习之,则所学者在我,故说。”是以学人习的是物之理,事之性,而传习的也必应是器之理,世之道。若以此观,学术之道方不失其本义与价值,学术也才有可为之意义。 媒体(media)者,媒介也,居人之中者也。英文中“media”与“middle path”有着十分亲近的关系,可知媒体为中介以系各方之联结。“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媒体持中,方为本义,“人好义者,谓之自好。”今天的媒体不仅仅负有中介传播的使命,还被寄托了监督、批评端正的厚望,所谓“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随着学术之道中日渐增多的非常道之出现,媒体无法避居一隅,开始参与其中发挥观察、批评、订正之功,虽多有所失,也不乏成就,如学术批评网的首倡之功,并筚路蓝缕,终有所成,殊为不易。 传播本为学术题中应有之义,离开了传播的学术必然一潭死水,裹足难前。而媒体公平中正的监督、批评有益于赢得学术界的认可。毕竟批评才能找到不足,克服不足才能进步。我国文人向有作品付梓、问世之谓,“有道者劝以教人。”成果是否有道,赖于媒体公之于众,接受检验,真诚的就作品本身提出不足谓之学术批评。与传统的作品依赖抄写、雕版、石印等形式相比,今天的传播无疑方便、精彩的多,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魔力深入社会的各个细胞,学术也跟风而起,与媒体结成一种难以名状的对子,从此,学术不再,媒体日新,共同经受着道义的考验。 学术之道 学术之道所必需的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或者错误,以广博的学识,贯通的思维,谨慎的眼光立足于学林,才可谓入学术之道,学术为公,公众的学术东西就需要接受学术式的批评检验。 以今日之学术观之,有全民学术之嫌,似乎人人可为,人人皆可参与,学术研究沦落民间。其实,学术研究之根本指向在于提高民族和国家的学术水准,推动各学科的发展。学术研究犹如长河,需要无数的人竭其所能、汇其点滴、薪火相传,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厚积方能薄发,“苟能实用其力,则亦无不可至之理。”这的确需要独立创造性的思维,虚怀若谷的心胸和高瞻远瞩的眼光和慧根。 所谓的治学诚实、态度审慎、一丝不苟是其真实的写照。学术活动必然面对前人的成果,这既需要尊重既有成果,又需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面对,要有所偏重但不偏废,重在解决问 题、克服无知,而不是斤斤计较于一些无聊、无谓的争论,真正的学者是不会钟情于一些什么学会的什么会长、什么主任。倒不如解决一个学术悬移来得实际。学贵争论,但不能重争论的胜败。“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思内省。”重要的是在灵活性和果断之间维持适当的平衡,必要的时候愿意而且能够改变自己的见解,也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接受别人的批评。对于某些值得坚持的思想敢于提出别人认为是刻意标新立异或可能被嘲笑的主张,而不是处心积虑地为自己塑造一个标新立异的现象。正所谓“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学术之人不应是现成知识的操纵者,是以一种独立思维对既有知识的反思者、批判者、解密者。然而,反观一些追求短平快的“速成公”,上述的学术道德已经丧失殆尽,能有韩国的黄禹锡之勇于面对自己错误的勇气的真乃少之又少,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杨先生批评湖南大学某教授的学术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抄袭事件,涉嫌抄袭之人并没有直面问题,而是反咬一口并跑到某表面文雅的网站上指摘,这种跑到别人的家里咬自己人的行为即便是正经的也只会招来耻笑,何况„„或许这只是沧海一粟,然而窥一斑可见豹。倒不如汕头大学的某教授更能让人接受,“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一个没有心胸承认这样一个错误的人很难让人相信能搞出多么宏富的学术出来。而今抄袭的形式已经越来越多样,由陌生者之间,蔓延到师生抄袭、朋友抄袭、甚至五花八门的抄袭,这样的状况再不允许外界批评,何谈“学术之道”,拿来主义没有什么不好,照搬照抄而不注明就是不尊重别人,这就不好了。 笔者也是接触过历史的,前述湖南某教授的事件中,对于一些材料及其引用可谓一目了然,当然是非公道在心而已。可怕的是,作为一种媒体的一些网站,为了博得眼球,竟然不分皂白的起哄。还有前些时间爆发的学术界的一场口水站,其实明眼人都知道,一个太刻薄的、在境外设立的一个网站,祭起学术批评的神圣旗帜专盯着国内的学术界,不分学术领域的指责能是真正的学术批评,隔行如隔山,以橘子来评判苹果,其可为乎,再看看处处以笔名乱发话的这位“道貌学术警察”已经出版的著作都是些什么东西,要评价别人,学术之道是不能丢的。“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公正性也就无从谈起了。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学术之道在于其公理性,公理性在于其能通,“通”之本在于高屋建瓴,由博返约,建树一流。通则达,达则久。通要籍谓之专,博专互补。方此能成有思想之学术,有学术之思想。学术之美,正在于此。“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钱钟书论到:“学说有相契合而非相受授者,如老庄之于释氏是已;有扬言相攻而阴相师承者,如王浮以后道家伪经之于佛典是已。”博、通方能于纷繁之中辨其真伪,方有思维之美。学术是一个互相砥砺,思想自成体系、自我克服的过程。没有牢固的根基、凝练的思想,向拼凑的东西来求道真是对牛弹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求有文,没有学问,便行尽抄袭、拼凑之能事。其实何比苦苦追求著作行世呢,顾随一生述而不作,没有著作存世,今天不是也还是受人追忆的一代学者吗,自古至今,文采著而文章不行世的可谓多矣,对于这些人,今天的我们除了觉得惋惜,再就是敬仰了。 当然,大的环境可能不利于“坐得十年板凳冷”的学人,现在多数学术机构把职位、职称、荣誉与工作量挂钩,文章与著作就是工作量,笔者原来求学时,一位老师费数十年之力整理的六百多页的一本碑刻集,学校给的工作量是40个工分,而一篇发表在所谓的“一级核心”刊物上的文章可得400个工分,普通“核心”期刊是250个学分~所谓的核心除了地区因素、政治因素外,真正以学术铸成的还是比较少的,这种现象的直接后果就是,学术垃圾充斥于文化阵地——媒体,真正的珠也混到鱼目中了,这种现象的另一种恶果就是,学术成果之生 命在于杂志的掌控者手中,这又怎能保证学术的良性循环,“关系稿”、“金钱稿”领先,学术怎能进展,正如孙郁先生所言:“学术也有啖饭之道,博导与教授,就是引领宴席的通行证。官场、商场的游戏规则,大学的英才们也渐渐心领神会,天下之道,真是百而归一的。” 一些作者从出版社买个书号找个地方把书一印,就拿回单位应付种种考核,这种不良行为危害不浅,那么受伤害的究竟是哪一方,即使被作者自己意淫为“双赢”,那受伤的就是第三方——我们的社会了。或许这种现象的外围环境是一种机制性的背景,个体无法改变,于是有了学者是弱势群体的说法,然“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为什么一定要想学术刻意追求那些对学者来说本应该属于浮华的东西呢,真正的学者应该固守学术之道,甘于淡泊为学,这样的东西是能传之久远的。机制据说是为了约束“懒人”、“不作为”行为,是来约束那些没有羞耻之心的劣等学者,可笑的是,那些学术不端的“文抄公”、“拼凑公”、“跑颠公”一不留神就自己把自己列入此等不顾羞耻之列。坊间也流行“博导博导,一驳就倒”的顺口溜,博导按照自己的流程让自己的学生完成任务充当自己的工作量早就不是什么见怪的行为。搞工程力学的博导带起了旅游工程学的博士生,这学科、这培养人才的伎俩,“忽悠”的又是谁呢,“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 媒体之义 媒体之名目繁多,今日之报纸、杂志、出版、网站、影视,凡具信息传递功能之面向大众的介质均可视为媒体,以参与度来说,前四种为最高。媒体之于学术可谓重矣。得媒体者得天下,所谓“兵马未动,舆论先行。”况学术乎,媒体具有高饱和度、高读者指数的特点,媒体可以把学术成果进行再创造,传给大众,为学术找到切实的落脚点。许多媒体的广告为了求得高公信力,也总是祭出“专家建议、经学者论证”的旗子。今天随着公众参与度的高涨,学术之热点对于提高媒体的关注度、公信力已经有了更大的带动作用。也就出现了媒体不义,甚至一些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媒体被一些学术“混混”阉割了的现象。 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社会难免出现学术不道的现象。重要的是问题出现之后整个媒体的反应态度。 社会公众是通过媒体来了解学术共同体的情况的,一个民主与法治都比较健全的国家,媒体对学术实施有效监督、批评,学术相对独立,问题也就容易暴露而难以包庇。但由于种种不规范因素所限,我们现在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学术批评还难以切实发挥它的威力,还无法达到媒体“但为学者立法,使之盈科而后进,成章而后达耳”的效果。曾几何时,学术又被推上了被经营的命运,学术与经济挂上了钩,学术腐败也就随之出现,并被定格为国内第三大腐败行为。媒体经济的时代,同样的经济原因造成了学术与媒体狼狈为奸的可能,道义则被抛弃的渐行渐远。 在市场化的时代,媒体也有自己的追求或者说目标,大多数公众传播载体最终目标还是追求广泛的关注度,而学术之道也慢慢的深入其中。比如媒体经常顺着名声去找一些学者参与其讨论或者话题,但是有的时候媒体并不明了该学者在圈子里的地位,问题也就有名副其实的,也有名不副实的。媒体的的最主要目的并不是学术发展,而是包括收视收听或阅读率在内的媒体本身的关注度。尤其在当前的中国社会,媒体的影响力也是被人为的分成了级别的,有国家级的、省级、市级的电视台、报纸、出版社,有权威核心、一般核心、统计源期刊,有大学系统的、社科院系统、社科联、政府系统的刊物。而由此带来的因学术媒体所在地方、所属机构部门而担负的重点发表作品功能之“地方保护主义”、“同仁刊物现象”、“领导交待 文章现象”又当何如,这种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的媒体特性,稍有不慎就会把学术引向歧途。如华中某大学的《道德经》讲座事件。就是千方百计地利用了包括《光明日报》、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在内的主流新闻媒体的高关注度和公信力。因为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行业的专业程度不断加深,媒体成为了公众了解社会的窗口,许多时候以报道某事件媒体的级别来评判事件的重要程度。如果不加甄别,这些主流媒体的报道就会把问题扭曲化,因为在当前社会,这些主流媒体同时具有了风向标的功能。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由于人们对学术和媒体的理解还存在很多的误区,一些并不专心于学术的人便乘机滥用媒体于学术,把认真的学术探讨搞成别有用心的所谓的学术论战,以此提高知名度,其实最根本的动机在于借助媒体和政治的力量将学术对手置于不利的位置,最起码自己混个“脸儿熟”。 说到这里,不妨谈一点个人对学术媒体包括媒体从业人员的浅见。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共和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媒体并未按照其自身的特点发育下去,而是经历了过多的火光剑影,这使得我们的媒体不仅失去了众多良性的东西,也沾染了众多的坏习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历史又把文化的载体推倒了新的浪尖上,可是大多数的媒体如电视台、报纸还是“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形式,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道德素质良莠不齐,其中的发展往往过多的服从了非能力、非人为的因素。尤其以经济创收为衡量的指标,我们看到的是漂亮的办公大楼、办公设施,我们看到我们满意的媒体了吗,看到高质量的内容了吗,真正推进学术发展的媒体有多少家,媒体不同于一般的企业,它必定应该由社会来管理、属于非营利性质的公益性事业(有一些学术期刊因为知名度较高而能够从广告获得收益,前不久笔者收到上海某著名学术期刊寄来的样刊,惊讶的发现封面赫然是房地产广告~)。一定要逼迫学术媒体也要市场化的要求简直就是“逼良为娼”~ 现在的包括出版社在内的文化单位转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央已经下发《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意味着大多数文化事业单位将改为企业制,也意味着发展的宗旨中加上了“注重出版物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内容,但是,大家都明白,受专业面的限制,学术著作要真正的取得多少经济效益是相当的难,怎么办,不好办~的确,媒体不改革不行,改革问题却不少,当我们连遮羞布都不要了直奔经济利益、GDP去了,我们的学术怎么办,而这个过程中,有多少抄袭的文章、有多少抄袭的著作经过编辑的手被重复发表、出版,如果媒体从业人员广泛涉猎、加强自身的修养,有些学术腐败成果、学术不端行为是可以被消灭在萌芽状态的。当媒体的从业人员从记者到高级“把关者”给学术带来的错觉是:花钱,学术问题就好办。那么心寒的还只是那些恪守学术的留守者们吗, 学术媒体不仅仅是学术成果的承载工具之一,“学术乃天下之公器”,而学术媒体则是学术之公器。除去承载学术成果,媒体更应该担当起学术警察的角色,学术批评网就是个不错的表率,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空间的开拓的问题,还有对学术体制、学术规范进行反思和探讨的问题。现实可操作的东西固然重要,制度性的规范和规则才是保证学术之道最有力的保障,因之学术之道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发挥学术媒体的批评、监督作用,探讨健康的学术保障制度的形成,以保障学术之道永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媒体也是一种学术资源。要对某种资源的开发利用,就必须从制度层面上来加以规范约束。 这又牵涉出另一个问题,就是在非制度层面,媒体怎样取“义”的问题,取“义”往往令人想到的是舍“生”。当前大多数媒体的生存是依靠了国家政府经济资助和人员编制这两块事业的单位的法宝,要实现学术媒体的中性化和相对的独立性,打破这种局面,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是必要但在当前阶段又是难以实现的。我们才会发现,我们所依赖的只有媒体的互相监 督,媒体的好自为之,而实际情况是,媒体有的时候也难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兼之为道也,义正。”学术之道与媒体之义是相依为命的,学术失道,媒体不再完整;媒体失义,学术难再。“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言必或传之”。良好的学术有赖于媒体的传播、监督;优秀的媒体有赖于良好的学术充实、完善。学术之道在于良性发展,媒体不可缺失,媒体之义在于完整表现,学术可以作证。“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学术有正道,媒体有正义是最好的期盼,一荣俱荣,反之亦然~ (感谢刘强先生惠寄)
本文档为【刘 强:学术之道与媒体之义[学术批评网创办五周年纪念征文]_4259】,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9633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26
浏览量: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