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技术创新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精品]技术创新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举报
开通vip

[精品]技术创新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精品]技术创新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技术创新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Regional Technical Innovation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区域经济为特征的 八个跨省区的经济区域布局结构也已经基本形成。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技在 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西方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也已经表明,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 增长的重要因...

[精品]技术创新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精品]技术创新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技术创新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Regional Technical Innovation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区域经济为特征的 八个跨省区的经济区域布局结构也已经基本形成。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技在 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西方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也已经表明,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 增长的重要因素,而技术创新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基于此,本文 将全国31个省市分成8个经济综合区,利用2000—2007年的数据资料,采用面板数据 模型,实证验证了我国八个区域劳动力、固定资本投资。技术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人数对经济增长的边际弹性较小,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呈现为 资本推动型,科技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弹性较小、具有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基于前面的研 究结论,我们对东部沿海和大西北经济综合区建立模型,将不同技术投入对经济增长的 的影响程度进行了量化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 经济增长; 固定资本; 技术创新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success in regional economy,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eight trans-provincial areas economic area layout structure has basically taken shap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a clear trend. The West's new economic growth theory has also shown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but the economic growth effect has a certain regional differences based on input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this,31 provinces are divided into 8 comprehensive economic and trade areas in the article based. The author use panel data from 2000 to 2007 to verify that labor, fixed capital investment and technical input have effect on economic growth in different area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capital promoted economic growth in different areas, labor force and technology factors have small marginal elasticity in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later has some room to further adjustment. Based on previous findings, we choose two areas to make a model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f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different technical inputs. Key words: Regional economy; Economic growth; Fixed capit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一、提出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由于区域的差异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而且差距还有加大的趋势,究其原因可能有体制、地理条件等多方面原因,技术创新能力应是其主要原因,因为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支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所以研究区域技术创新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于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技术创新的总体状况与完成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很多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很多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还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性,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优秀拔尖专业人才比较匾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以技术创新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从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布情况看,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创新能力不足。研发经费是反映技术创新的主要指标,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工业技术自主创新明显不足,尤其是高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且有弱化趋势。另外,科技进步对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彭国川通过分析指出,同经济发展水平一样,中国地区间科技进步指数也呈现明显的地区性差异,表现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逐次递减,同时,科技进步指数的地区间差距也越来越大。东部地区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高于中、西部地区。由此可以认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差异导致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性,这是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对于中国区域的划分,人们提出了三大地带、六大综合经济区、七大经济区、九大经济区等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但这些划分方法存在众多弊端,不便于深入分析地区差异,基于此,我们借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的课题报告《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提出的划分中国(大陆)区域的一种新方法,把中国分为八大区域,即东北、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 西南和大西北地区。 之所以借鉴八大区域划分的方法,是因为该区域划分方法遵循了国际上通用的划分区域的基本原则:(1)空间上相互毗邻;(2)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结构相近;(3)经济发展水平接近;(5)经济上相互联系密切或面临相似的发展问题;(5)社会结构相仿;(6)区块规模适度;(7)适当考虑历史延续性;(8)保持行政区划的完整型;(9)便于进行区域研究和区域政策分析。 这八大区域划分如下: (1)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2)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两市两省。 (3)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 (4)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 (5)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三省一区。 (6)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 (7)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三省一市一区。 )大西北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两省三区。 (8 二、文献综述 自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理论,给予技术创新经济学的含义以来,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各种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理论,一跃成为国内外技术创新学派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区域技 ,许多学者认为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是术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进行了大量有益的研究 提升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国外关于区域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区域创新战略(RIS);区域技术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RTP);区域技术转移(RTT);区域创新与技术转移(RITTS);区域创新政策(RIP)。 国内对技术创新从区域层面的研究主要在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概念、内涵、功能、环境建设,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等方面。对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方面,国内主要围绕微观角度进行。殷尹和梁梁(2001)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短期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进行了研究,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但只是在理论上围绕技术基础、环境基础和经济基础三个方面建立了一套指标体系,并未在实际中进行应用。高艳、胡树华(2004)从科技人员投入和R&D经费投入两方面分析了中部科技投入的现状,并运 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别对东、中、西部以及中部5省的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中部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正关联性,且科技人员投入比R&D经费投入的经济贡献作用强。唐小我、邵云飞(2005)等通过主成份分析方法研究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因素,但对区域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并未做实证研究。惠树鹏(2009)从技术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技术成果的转化三个方面研究了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测算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性,得出区域技术创新能 、文豪(2009)选取我国30力的差异导致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差异性。万勇 个省1998—2006年的数据资料,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区域技术创新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 本文在对我国技术创新区域差异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测算技术创新等要素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分析其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同促进作用,进而探寻以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向。 三、模型与方法介绍 在本文的建模过程中,遇到时间序列与横截面两者结合的数据,例如在分区域建模中,我们遇到了多个区域的若干指标的年度时间序列,这种具有三维(个体、时间、指标)信息的数据结构称为时间序列/截面(TS/CS)数据,或者称为平行数据或面板数据(Panel Data),下面简要介绍下面板数据模型。 y1,k设有因变量与维解释变量向量x,满足线性关系 itit y,,,x,,u ( ) i,1,2,?N,t,1,2,?Tititititit TkNN上式是考虑了个经济指标在个经济个体及个时点是上的变动系数。其中表 T,示个体截面成员的个数,表示每个截面成员的观察时期总数,参数表示模型的常数it 1,kk,xu项,表示对应于解释变量的维系数向量,表示解释变量个数。随机误差项ititit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的假设。 ,,,而这里的、包含了时间和截面效应,可以进一步再分成总体效应与个体效ititit ,,,,,,,,,应之和,即,表示总体效应;表示截面效应;表示时期效应,一,ititit 起构成了个体效应。 假定时间序列参数齐性,即参数满足时间一致性,也就是参数值不随时间的不同而变化,模型可写为 y,,,x,,u (1) itiitiit 在上式中,参数与都是个体时期恒量,其取值只受到截面单元不同的影响。,,ii 在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下,截距和斜率参数可以有如下两种假设: :回归斜率系数相同(齐性)但截距不同,即有 H01 ,,,,,?,,123N 模型为: (2) y,,,x,,uitiitit :回归斜率系数和截距都相同,即有 H02 ,,,,?,,,,,,,?,,12N123N模型为:y,,,x,,u (3) ititit 这里没有斜率系数非齐性而截距齐性的假设,因为斜率不同时,考虑截距相同时没 有意义的。 判断样本数据究竟符合哪种模型形式,利用协方差分析构造统计量 S,S/N,1K,1S,S/N,1K,,,,,,,,,,,,,,3121 F,F,21,,,,S/,,NT,NK,1S/,,NT,NK,111其中,、、分别代表式(1)、(2)、(3)的残差平方和。令 SSS312 T,,,,,,xxxx ,,,,xx,iitiitit,1 T,,,,,,xxyy ,,,,xy,iitiitit,1 2T ,,,y,y, ,yyiiti,,t1 N,1,,,则 S,,,,,, xx,1,,,yyixyixyi,1i NNN ,,,,,,,,,令,, ,xy,,xy,ixxxx,iyyyy,i,i,1,i1i1 ,1,S,,,,,,则 yyxyxxxy2 nT ,,,,T,x,xx,x令 ,,xxitiiti,,11it nT ,,,,T,x,xy,y ,,yyitiiti,,11it nT2,,T,y,y ,,xyiti,,11it ,1,STTTT,,则 xxyyxyxy3 F在零假设和下,统计量与服从特定自由度的分布,如果大于或者HHFFF0102212等于置信度下的同分布临界值,则拒绝,应继续检验,找出非齐性的来源;反之,利H02 用模型式(3)拟合样本。在已经确定参数存在非齐性的基础上,如果大于或者等于某置F1 ,应使用模型来拟合样本,反之,用模型式进信度下的同分布临界值,则拒绝H,,,,1201 行拟合。 通常称形如的panel data模型为变截距模型,而式为变系数模型,这两种模型,,,,21 又有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之分。 利用Hausman检验可以检验是否存在随机效应,其基本原理是随机效应与解释变量 ˆˆˆˆ,,无关,即:,其中,为随机效应的系数估计,而,为相应的固定效应的系数H,FEREREFE0 估计。 如果随机效应与解释变量无关,那么两者应相等,此时所采用的统计量为 1,,22ˆˆˆˆˆˆ,,,,,,,,,,,,,V,,,,,,,,k FEREFEREFERE ˆˆˆˆ,,,,,,kV,,V,V,其中,表示自变量的个数,且有,,, FEREFERE 四、实证分析 (一)区域间技术贡献的分析 1.模型介绍 人们对影响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研究经过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它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是是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是以如何增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为研究内容的科学。从经济学创始者亚当-斯密开始许多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问题都有过精辟见解和论述,但大都还是停留在思想观点上,真正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是以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哈罗德和多马分别创立的被后人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为起点开始的。哈罗德和多马第一次在历史上形成较为完整的经济增长研究理论体系,激发了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的兴趣。进入50年代以后,针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不足,人们提出了放宽哈罗德—多马模型常资本系数条件和引入技术进步因素的模型,新模型具有简洁性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一些发达国家的增长实践,因而,以索罗提出的含技术进步因素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的技术进步论开始占领经济增长理论的主导地位,被称为新古典经济 增长理论。但由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归结为外生因素,且没能说明技术进步来自何处,这使得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无法解释一些重要的经济增长事实。这些因素导致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一段较长时间的停滞,直到20世纪80年代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出现。新经济增长理论,有时又称内生增长理论,是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宏观经济理论分支,以保罗-罗默和罗伯特—卢卡斯分别提出的内生技术进步为特征的知识积累模型和两部门的人力资本外部性内生模型为代表,新经济增长理论出现后成为了增长理论的主流。 本文主要应用的是新经济增长理论,采用的模型是由C-D函数改进的: ,,,,Y,AKLRe 为消除异方差,对两边取对数后可得到: LNY,LNA,,LNK,,LNL,,LNR,, 其中Y表示各个区域的生产总值,K表示各区域的固定资本投资,L表示 区域的劳动投入,R是各区域R&D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用它来代表科技投入 ,的作用。、、分别是固定资本、劳动力、技术投入的弹性系数。 ,, 2.样本及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和模型的可靠性,本文采用数据的样本区间2000-2007年,数据 ?主要来源于中国官方资料。根据中国经济增长模型涉及的要素,选取如下指标:地区生产总值(Y);固定资本投资资产 (K);历年劳动力人数(L);R&D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R)。为便于数据比较,消除量纲影响,减少异方差,所有数据均取对数,其中LNY、LNK、LNL、LNR分别表示GDP、固定资本投资、劳动力、R&D经费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的对数。其中,为消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从以各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名义GDP)和以1978年为基期的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数,折算出以1990年为基期的实际各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实际GDP),固定资本投资用固定资本投资价格指数进行调整。劳动力用各年平均从业人员来衡量,由于年鉴上从业人员是各年年底的数据,因而本文选取的从业人员用上年末和本年末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来表示。 3.模型估计 一般来说,如果面板数据存在趋势那么它一定是非平稳的,方程回归可能是伪回归。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需要对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3.1 单位根检验 面板单位根检验方法可以划分为大概两类。一类为相同根情形下的单位根检验,这类检验方法假设时间/截面数据中各截面序列具有相同的单位根过程;另一类为不同情形下的单位根检验,这类检验允许时间序列/截面数据中的各截面序列具有不同的单位根过程。 本文分别应用Levin、Lin和Chu(2002),Im、Pesaran和Shin(2003)以及Maddala和Wu(1999)年提出的检验方法检验变量,检验结果如下表: 表1 变量单位根检验 检验方法 LLC IPS ADF-Fisher PP-Fisher 变量 lnGDP -4.24637*** 0.05008* 15.9338* 37.7630*** lnZB -4.43608*** -0.09864* 16.8655 39.8826*** lnRK -10.1812*** -2.20833** 31.6908** 33.9804*** lnRD -12.5080*** -3.56331** 40.5572*** 33.2155*** 说明:*** ** *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 从表1中可以看出,各种统计量的结果显示,各变量的原序列均不存在单位根,以下进行协整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 3.2面板数据协整检验 对协整关系的检验,传统的方法主要有Engle-Grangle两步法和Johansens的似然比方法。在小样本的面板数据中检验协整关系,Johansens检验的功效可能会失真。在检验面板数据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时,为了得到稳健的结论,本文采用Pedroni(1999)提出的7各检验统计量判断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协整结果 Panel V-stat PanelRho-stat Panel PP- stat PanelADF-stat -0.805 * 1.361 -4.377 *** -2.987*** Group Rho-stat Group pp-stat Group ADF-stat 2.882 **** -8.307 *** -6.532**8 说明:*** ** * 分别表示在1%、5%、10%的检验水平上具有显著性 从表2中数据来看,各指标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3.3回归结果及分析 如前所述,首先要确定模型的具体形式。使用Eviews软件分别对本文的面板数据进行以上所述三种类型模型的估计,得到三种情况下的残差平方和。用记作对面板数S1据进行变系数模型估计得到的残差平方和,记作对面板数据进行变截距模型估计得到S2 的残差平方和,记作对面板数据进行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估计得到的残差平方S3 和。其中: ,,S,157.5089 S,5.077554S,7.206919312 F在假设H下检验服从相应自由度下的分布,即 F202 157.5089,5.077554/30,14,1,,,,,,,, F,,31.05582,1.26,F116,120,,,,,,5.077554/30,10,30,4,1 F拒绝假设,继续检验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值的计算如下: HH21 7.206919,5.077554/30,1,3,,,,,,,, F,,1.578439,1.22,F87,120,,,,5.077554/30,8,30,3,1 F以上值的计算都是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情况下计算的。 通过以上分析,本文使用变系数模型,利用EVIEWS对面板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实证结果如下表: 表3 中国八大区域变系数模型估计结果表 变量 系数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差 t-值 截距 1.425975 0.278004 5.129336 东北 0.103720 0.216460 4.79465 东部沿海 0.066420 0.039462 1.683140 0.037263 0.148573 -2.50804 北部沿海 劳动投入 南部沿海 0.009396 0.006925 1.556666 黄河中游 0.193007 0.028529 -6.765309 长江中游 0002997 0.023488 -1.72612 大西北 0.060688 0.0420998 -2.154188 大西南 0.030679 0.011685 -2.625572 东北 0.993891 0.006754 147.1642 东部沿海 0.994753 0.002543 391.1776 北部沿海 1.000837 0.006370 157.1233 南部沿海 0.993831 0.001381 719.7276 固定资本投入 黄河中游 1.003040 0.000943 1063.638 1.000071 0.002116 472.5603 长江中游 大西北 1.011841 0.002314 437.2586 大西南 0.989730 0.000957 1034.170 东北 0.000887 0.007923 -1.373946 东部沿海 0.004142 0.002780 1.489778 0.003853 0.002746 1.403008 北部沿海 南部沿海 0.001607 0.002720 1.590951 科技因素投入 黄河中游 0.001243 0.003153 -2.552808 长江中游 0.002976 0.003708 1.802562 大西北 0.000585 0.001724 2.339400 0.001006 0.001248 1.307569 大西南 22RR表3中八大区域回归模型的和调整后的都很高,均在0.95以上,表明各个模型拟合效果很好;方程的F检验值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通过检验,说明模型整体的拟合度也较高;从上表看到,参数T值基本都大于2,说明系数都比较显著,回归结果适合于分析。 首先,从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来看,东北、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北、大西南八个区域的弹性系数均为正但值都不大,说明劳动力的增加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影响不大,其中,东部沿海、南部沿海及长江中游劳动力数值的T检验不显著,这显示出这几个区域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明显。 其次,资本的弹性系数都显著通过T检验,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而易见,八大区域的弹性系数都高于0.90,说明固定资本投资变动1%,将带动GDP上升0.9%。 最后,科技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大部分为正且通过检验,有些区域的检验值不是很显著,这与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方式及对资源的利用有关。 从模型来看,各个区域劳动力的弹性系数都显著小于资本的弹性系数,说明一单位 劳动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远低于一单位固定资本投入的带动力,中国目前各个大区域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出资本带动型,最近这些年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小与中国各地区人口已呈现出饱和状态有关。除此之外,技术弹性总体上看也较小,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虽然早被提出来,但真正的被重视却是近些年,真正把科技技术应用于生产的更是少之又少,且各个区域之间由于地理环境、政治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科技的投入各有差异。从模型系数可以看出,东部地区技术的边际贡献在各个区域中是最高的,为0.004142,这与东部各省市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发展优势明显是分不开的。边际贡献排名第二的是北部区域,北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两市两省,总面积37万平方千米,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其次依次是长江中游、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大西南、东北,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市场狭小,对外开放不足的大西北则处于垫底的位置。 (二)区域内影响因素分析 从以上八大区域之间的比较分析可看出,东部沿海经济综合区几乎各个指标值系数均居八大区域之首,而大西北地区的各个指标值是最小的。以下文章就以这两个区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这两个区域间的差别。 对区域间分析时,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作为测度区域经济增长的标准,并将其作为被解释变量,同时将R&D经费、地方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R&D人员数、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以及科技经费支出额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考虑到以上解释变量中存在相互影响的变量,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经过分析比较,这里仅把R&D人员数、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以及科技经费支出额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对各个变量取对数,得到的模型形式如下: lnGDP,,,,lnFT,,lnRRD,,lnSF,, itititititit FTRRDSF其中,表示R&D人员数,表示R&D经费占GDP比重,表示科技经费支出额。 模型的建立与前面建模步骤基本类似,在此不再赘述,在建模之前要确定模型的具体形式,根据检验的结果,东部沿海地区以及大西北地区均采用变系数模型,两个区域的模型结果如下: 表4 东部沿海地区变系数模型估计结果 变量 系数 标准差 t-值 截距 4.817322 0.307182 15.68228 上海 0.679495 0.084820 8.011043 科技经费支出额 江苏 0.423448 0.128865 3.285981 浙江 0.733444 0.159284 4.604643 上海 0.116007 0.052542 2.207875 R&D人员数 江苏 0.365316 0.132523 2.756619 浙江 0.065302 0.110485 1.591047 上海 0.148076 0.177436 -3.845302 R&D经费占GDP比重 江苏 0.104966 0.213772 -4.91019 浙江 0.29930 0.132465 -2.256677 上海 -0.851265 固定效应 江苏 0.848372 浙江 0.002893 表5 大西北各地区变系数模型估计结果 变量 系数 标准差 t-值 截距 5.294523 0.448543 11.80382 甘肃 0.149070 0.246431 1.604915 0.294847 0.288531 2.021890 青海 科技经费支出额 宁夏 0.463074 0.369796 2.252243 新疆 0.657971 0.261804 2.513217 甘肃 0.269499 0.271824 1.991449 青海 0.059060 0.103880 0.568543 R&D人员数 0.468863 0.227952 2.056854 宁夏 新疆 0.315891 0.387612 -1.814968 甘肃 0.574326 0.092667 6.197736 青海 0.773367 0.134505 5.749734 R&D经费占GDP比重 宁夏 0.045907 0.262409 2.174943 新疆 0.362896 0.256585 1.414329 -0.363492 甘肃 青海 -0.905257 固定效应 宁夏 0.781976 新疆 0.486773 从经济意义上来说,各系数均大于零,各项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都为正,这符合通常的经济意义,说明科技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也就是说各项投入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其经济规模就会增加相应个百分点。当然这只是面板模型估计结果上得出的理论值,实际中还要考虑很多的因素。系数越大,说明各项投入对经济发展的弹性也越大。从上面两张表可以看出,东部沿海各地区的科技经费支出额系数比大西北经济综合区的系数要大很多,说明科技经费支出额对东部沿海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比其对大西北经济综合区的效用要明显;R&D经费占GDP比重的大小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这两个区域表现得差异也较大。 总体来看,东部地区科技经费支出额对经济增长的边际作用大于大西北,上海、江苏、浙江的这一数值分别是0.679、0.423、0.733,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三地区应着重增加科技经费支出额。大西北地区各省R&D经费占GDP比重的弹性系数要大于东部沿海各省市,也就是说其对经济发展的边际作用要大于东部沿海区域,造成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应该与东部沿海各省的GDP较大西北各省要高很多有关系,也说明大西北地区增大这一比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很显著,最后,R&D人员数对于经济的发展,在两个区域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这与国家的相关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例如鼓励广大的知识分子到西部等等。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1.劳动人口趋于饱和状态,这使得它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较小。 2.八大区域劳动力的弹性系数都显著小于资本的弹性系数,显示出中国目前各个大区域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出资本带动型。 3.各区域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不同,从高到底排列依次是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南部沿海、黄河中游、大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大西北地区,这与各区域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高度相关。 4.通过对区域间技术弹性系数最高的东部地区和最低的大西北地区的进一步分析,可知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技术因素中,科技经费支出额对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而对大西北地区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则是R&D经费占GDP比重。 (二)政策建议 1.提升劳动者素质 传统意义上的靠增加劳动力人数来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一去不复返,在中国现阶段,单纯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已不能显著的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务之急是要提升劳动力素质,而劳动力素质又集中表现在人力资本上。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目标,各区域都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力资本。 2.节约资源的利用,增加科技的投入 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才能拉动经济增长的陈旧观念,在基本保持或适度扩大现有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应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通过技术创新带动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换。 各区域经济增长主要是由资本投资带动,高经济增长以牺牲资源为代价,这与现阶段中央提出的我们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发展之路不相符。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促进技术进步,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实现区域技术创新,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创新及扩散需要各方联合和协作,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不同模式。为了支持技术创新,首先应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第一线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的重要性,树立全心全意为其服务的思想。其次,政府应将着力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条件和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条件,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再者,政府要通过强调科技进步与创新、生态与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建立社会和谐的政府目标考核体系。 第二、推动区域技术创新,要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不同模式。比如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要着重增加科技经费支出额,而对于大西北地区而言,则要提升R&D经费占GDP的比重。 第三、提高区域技术创新创业能力,教育、科技和人才是关键。国家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调动各方面办教育的积极性,采用多元化的教育发展模式,推进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进区域技术创新,人才是关键,东部沿海地区要继续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培养更多的人才。而西北地区人才缺乏,则需要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政策, 引进技术创新人才,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避免创新人才流失。西北地区在大力引进各类优秀人才的同时,特别需要千方百计地培养好、使用好现有人才,留住现有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飞.开放条件下区域技术创新优势研究[D]. 东北大学, 2005 [2]万勇,文豪.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投入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级区域面板数据的实证[J].社会科学家,2009,(5) [3]沈坤荣.1978-1997年中国经济增长因素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1999,(4) [4]高建,柳御林.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区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5~12. [5]王稼琼,绳丽惠,陈鹏飞.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与特征分析[J].中国软科学.1999,(2) [6]范德成,周豪.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因子分析法研究[J].技术经济,2006,(3) [7]陈艳艳.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及地域差异化研究[J].软科学,2006,(3) [8]高艳,胡树华. 中部区域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4,(3) [9]伍世代, 王强.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差异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08,(2) [10]惠树鹏.技术创新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9,(3) [11]邵云飞,谭劲松.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6,(4) [12]卢时雨,赵树宽,鞠晓伟.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及实证研究[J].情报科学, 2008,(6) [13]惠树鹏. 技术创新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9,(3) [14]唐小我,邵云飞.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成份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3) [15]Robert A. Burgelman , Modesto A. Maidique,Steven C. Wheelwright[A].Strategic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secondedition).1998 作者:魏文灵 陈银平 刘艳艳 (安徽财经大学) 指导教师:方国斌
本文档为【[精品]技术创新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92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8-06-19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