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曹树人传太极拳学名词释义

曹树人传太极拳学名词释义

举报
开通vip

曹树人传太极拳学名词释义曹树人传太极拳学名词释义 第一卷 目录 一.太极拳思想 二.动明阴阳 三.单腿重心 四(立柱式身形 五.上下一条线 六.八方线 七.正线 八.隅线 .弧线 九 十.高低点 十一.轻扶八方线 十二.方位.方向 十三.中正安舒 十四.太极手.空手 十五.太极没有手.手到不再走 十六.行工 十七.实手是鼻子延长 十八.一致 十九.手上松空转,脚下阴阳变 二十.动意 二十一.太极手的五指 二十二掌变钩 钩变掌 二十三松脚 二十四太极脚 二十五松踝 二十六松膝 二十七收吸腹股沟 二...

曹树人传太极拳学名词释义
曹树人传太极拳学名词释义 第一卷 目录 一.太极拳思想 二.动明阴阳 三.单腿重心 四(立柱式身形 五.上下一条线 六.八方线 七.正线 八.隅线 .弧线 九 十.高低点 十一.轻扶八方线 十二.方位.方向 十三.中正安舒 十四.太极手.空手 十五.太极没有手.手到不再走 十六.行工 十七.实手是鼻子延长 十八.一致 十九.手上松空转,脚下阴阳变 二十.动意 二十一.太极手的五指 二十二掌变钩 钩变掌 二十三松脚 二十四太极脚 二十五松踝 二十六松膝 二十七收吸腹股沟 二十八.前中心 二十九.收腹 三十.展胸 三十一.收胸窝 三十二.空胸 三十三.松肩 三十四.垂肘 三十五.展指 三十六.舒腕 三十七.松腰 三十八.空腰 三十九.藏中 四十.虚灵神顶 四十一.改变思维 四十二胸腹空虚如灯笼 1 四十三.减法 四十四.太极拳载体 四十五.太极体 四十六.虚实渐变 四十七.读秒练拳法 四十八.变转虚实 四十九.空腰转胯 五十.主动 五十一.妄动五十二 乱动 五十三.阴阳顶 .周身三不动 五十四 五十五.手上三不动 五十六.三动三不动 五十七.太极拳阴阳之道 五十八.阳动手追视线去 阴动视线逐手回 五十九.减法真义 六十.被动原理 六十一.自然本义 六十二.接点不接面 六十三.打点不打面 六十四.力点 太极拳思想 这是太极拳拳学修炼、在宏观上的纲领性慨念即练习太极拳要从太极文化的本原形象、阴阳互抱太极图以及由此衍生的、自然化生万物、阴阳生生不已之哲理的位置角度去认识理解太极拳学的有关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包括学、练、修、养等方面以及作为武术,太极拳具备的实战攻防运用技能。 动明阴阳 也叫做动知阴阳。指在太极拳思想指导下的具体行为实践。练习太极拳凡一举动,周身上下内外,无论局部还是整体、也不论运动幅度的大小或细微等,都要呈现出阴阳两性.如轻重、缓急、虚实、开合、动静、主从等等.也可以说:练习太极拳时的肢体动作,是由阴阳变动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出来的,没有阴阳变换,就没有形体表现。学者要明白:太极图阴阳互抱、生生不已的特性~知道每一动(不分大小).哪里为阴?何处为阳?何处阴中有阳,何处阳中寓阴,即为:动明阴阳! 单腿重心 指导思想源于杨澄甫《太极拳练习十要》中“以分清虚实为第一要义(指练习太极拳)”的诫言。在行功练拳时,身体重量一定要在一条腿上,而不能由两腿分担,如全身重量完全负于左腿,则全身重量自在左腿~ 四(立柱式身形 即指单腿负重时的外部形象。承重脚(实腿)承担全身所有重量,虚脚虚净,丝毫不能负重。实际即是立身中正的要求。 五.上下一条线 2 身体达到立柱式身形时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即头顶百会穴要和脚下的垂直点——实脚八方线的中心点(在实脚踝骨垂直向下、脚掌的中间部位)处于垂直的一条线状态,而且从身体前、后、左、右看上去都是一样的正直不偏。 六.八方线 八方线是太极拳运动时的基本框架。没有八方线就没有太极拳这是概念上的意义。具体指由某一个中心点向四面八方(四正四隅)放射的无形的线路,其形如米字.即名八方线。也可以说,由正隅线组成了八方线。人身共有五个八方线:两手、两脚和身体(脊椎)。 七.正线 指左右脚脚尖(脚大趾)向前的延伸线,分别名为左脚正线、右脚正线。八方线即基于某一正线上的某一点而形成。 .隅线 八 指从脚下中心点位置,在先确定左右正线的情况下,相对正线而产生的隅位射线。如左脚向北正线时,则从左脚下中心点向西北或东北方向的无形射线,即为左脚隅线,右脚同此例。 注:在行功中,左右脚正隅线都不能混用~如左脚用右脚隅线,右脚用左脚正线等等。 九.弧线 太极拳是圆运动,没有直和横的运动路线,所以在行功中,所有的运动轨迹都必须是有度数的弧形线。弧线的惟一特点就是不论长短,都必须有一个高点、两个低点。换句话说就是:具有高低点的线段即为弧线~只有弧形运动,才能动成阴阳,才能做到运动没有障碍。然而弧线只是圆的局部表现,是圆属于阳的显现。 十.高低点 具体在八方线中,线与线之间的外接圆.形成了具有高低点的弧形线段.起点和止点为低点,中间为高点.高低是相对距离自身重心所处位置的远近而言的,离重心近为低点.离重心远则为高点.如:斜单鞭第二动.左手自正南偏西运行到正东,幅度约120度,则在正南偏西和正东位置时为低点,中间经过的东南隅位为高点,高点时意要高远。 十一.轻扶八方线 这是太极拳独特的行功法:实手食指不用力,轻轻扶着套路所需的正隅方向即八方线的路线运行.如:行功的实脚为当前势子的所需用的八方线中心点.而实手因脚下方位不一、向某一方向运行神意形成的八方线上轻轻扶着,即手指的意思在射线的端点,随脚下的阴阳变转形成腰胯的转动而运行到别一方向的射线,描绘出一段其有高低点的弧形线段。轻扶八方线关键有两点:一是轻扶,二是真扶~轻扶则无力,真扶则意生。 十二.方位.方向 方位是指行功者实脚中心点的位置。方向是指实脚脚尖朝向(定势时),实手轻扶八方线运行是运动中心的方向。 十三.中正安舒 身体自然站立,神意领起,不偏不倚,心神意气安静,有气定神闲的舒适感,即达到了一定程度上的中正安舒。不偏则在中.不倚自然正.心意清静则神安,神气畅顺则体舒;外求中正之形,内得安舒之感。通过基本行功法的练习,而使周身上下内外本力退尽,神意使自身如处在虚无寂静之中.即先贤所言“神意自然得 3 中”“虚灵在中”的境界。只有在中正安舒的基础上用功,才能渐达中定的功夫境地. 十四.太极手.空手 指在太极拳练习中关于手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外在手型要求:五指展直分开,无名指与中指间距略小,虎口圆撑,不可翘指坐腕.手掌与前臂的关系是平直的。空手即手上不用力、不挂力而久练获得的功夫境界,也是太极手内在神意上的要求~具体做法是:手的意思离开本体向指尖前方或向拳势开展的方向舒展。理论上是因为手的意思随神远去而造成手掌本体的松空虚无.视之有相.触之无力,符合太极拳对手的要求,所以叫做太极手,或名空手。 十五.太极没有手,手到不再走 在太极拳行功中,手因为要符合空手的要求,所以不能依据被动练拳的原理, 产生向某一处运动的想法(动意)及主动离开原来所处的位置的形迹(主动)。在整个拳架行功中,手始终处于被动随从地位,有手就如同没有手似的,所以称为:太极没有手。 称为手到。如从起式定势至抱七但手以调整机势为目的而产生的相应运动, 星定势,双手的变动,当然这个变动也是完全被动的。调整好了机势,手便不再有自主的运动,只能是随脚下的阴阳变转、相随而动,所以叫手到不再走。如:揽雀尾第三动开始,右手指向身前(左脚隅位)接视线的这个过程中、右手的动态是神意的运行造成的,所以看似主动,实际仍是被动;接住视线后即不可再有丝毫手的运动及存在感—后面的运动完全是由吸收腹股沟形成的,这个过程符合被动练拳的原则。 十六.行工 也叫行功。太极拳套路的练习,旧称走架行工,因为拳路动作是由身体不同位置的不同行功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而产生的,所以太极门内称练拳为走架行功,而不称练拳。 十七.实手是鼻子的延长 这是在太极拳行功中保持身手一致的重要原则性要求~前边的实手永远保持在鼻子的正前方,意思就象是鼻子伸出到了手的位置~不管下边和肢体如何运动,实手和鼻子的这种关系永远不变。 十八.一致 拳经上要求的“上下相随”,指的是能通过吸收腹股沟导致腰胯转动,形成身肢手脚的一齐运行;只有因果关系,而没有先后,这样可有效避免身手散乱导致的主动、乱动、妄动的毛病(主动.乱动.妄动易产生直线,阴阳难分,虚实不辩,双重未悟等一切违背太极拳学原理的错误.)。 十九.手上松空转,脚下阴阳变 这是太极拳学被动练功法则的体现~具体是指在走架行功中.全身运动主要是由手和脚来表现的,手因为要依被动减法原则,达成空手,所以凡有手的形象运动,实际上手都没有动.它是随肢体身形的运动而运动的.而身肢的运动主要是(即在大部分情况下)由脚下的变转阴阳形成虚实而造成的.所以叫做“手上松空转,脚下阴阳变”;也可以说脚下阴阳变是因,形成的果是手上松空转。 二十.动意 就是说在具体的行功过程中,无论身手都不能有从某一处向另一处运动的想法~例如:重心原在后面,下面的势子是要把重心移到前面;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之前乃至整个过程中,无论是身体、手、脚的思想意识都不能有要自后向前面或从左至右.转移重心的想法,如果有,这个想法就叫动意。就是错误的。 4 二十一.太极手的五指 在太极拳拳学体用法则中.手的每一根手指都有自已的专职分工,舒展大指用于帮助稳定自已的重心。大指向前向上舒展,易于稳定自已的重心而保持平衡,增强自身肢体的框架支撑.如:人站立时背后受力,站立不稳欲向前倾倒,即刻会产生自身体中间一种无形力量,足以稳定重心;食指在行功中走架中,是轻扶八方线的工具,对于整个手臂的放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食指松净后,直接促使上肢自掌,膝.尺骨.肘.大臂至到肩节节放松;食指松空,对达到空手至关重要~中指向前舒展:可以调整自身中心,使底盘稳固,用可以控制对方中心,使对方底盘空虚.无名指在走架中起着向前引领的作用.因这无名指很难用力,所以用它带路不会出力.不出力.则手臂无用力处.自然能松;小指:在太极拳走架行功中,起着 凡向后退向下屈的动势,均是由松落小指而形成.手臂平落,不是很重要的作用, 手臂自已主动下落,而是意想下落小指而形体并不须动,即可达到目的。小指常松,则呼吸顺畅,不生淤堵之疾。 二十二。掌变钩 钩变掌 指太极拳走架行功中、手型变换的方法。掌变实钩:小指引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依次通过放松(阴松)退力。而自然垂下形成勾手状。掌变虚钩:小指引拇指,食指,无名指,小指依次放松(阳松)退力,而自然松虚拢成勾手状。钩变掌,则自拇指开始依次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舒展成掌。 二十三。松脚 是太极拳行功对脚概念上的要求。具体做法是:脚平松落地,没有踩地之意,通过减法行功减去本有拙力。并寻找脚掌与地面接触部位的空虚感,这个过程即是在做松脚行功。 二十四.太极脚 通过正确的放松行功。使脚符合了太极拳理的要求,脚下松空产生了离虚感受,脚下能够分清阴阳而举动轻灵,可说是练成了太极脚。 二十五.松踝 是太极拳行功对脚踝概念上的要求。通过踝部减力放松,寻找踝关节部位的松虚空虚涨感,即松踝的具体行功做法。脚下能不踩地,踝即容易放松。 二十六.松膝 是太极拳行功对膝部概念上的要求。通过吸收腹股沟使膝部松弛而让膝关节部位自然产生微微的弧度,然后随时寻找膝关节内外部位不受力,不负重的最佳位置。这个过程即为松膝的具体行功做法。(随时收吸腹股沟,则膝盖与膝后窝自然舒松。) 二十七.收吸腹股沟 是放松腹股沟连带腰胯部位的功法,具体做法是:左右腹股沟部位的意思,顺其自然走向,向身后稍收吸,这个意思离开离开本体位置愈远愈好,初习者可有形体上的相应运动,即产生坐的形态。如:起式第四动的定势。身体重心的下降成坐姿,即是通过收吸左右腹股沟,形成的在这一运动中收吸腹股沟是因,是正确的行功法,重心下降是果,是被动形成的。在所有的走架行功中,根据具体情况而同时收吸两侧腹股沟或是单侧,都是在“随曲就伸,舍已从人” 的原则指导下,本着阴阳相济的要求,而自然相应做出的。需要注意的是收吸单侧并非不顾另一侧,而是收吸左侧而右侧随之收吸右侧而左侧随之,不过是以前者为主,后者完全被动以不给前者造成运动障碍为是。其实,单收 5 一侧腹股沟和单纯做松肩松脚等行功方法,是一样的~但要依一个原则,即是单松某一部位,其它所有部位都要松,前者不过是个切入点,切入点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变换,全身内外放松则是经常都在的。对于初学太极拳行功者,要求多,大都不易完全顾及,而收吸腹股沟则是贯穿始终的极重要功法,对拳架的产生,运转都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如揽雀尾第一动,由双脚重心渐渐变转为单脚重心,这个过程完全是由收吸右侧腹股沟完成的。正确收吸腹股沟:可以促进腰胯部位的放松,及挡部的圆虚程度,直接造成膝盖与膕窝的松弛不受力。自然达到正确收腹股沟要求,大腿周围肌肉的放松,也依赖于收吸腹股沟的程度,最重要是贯穿气血经络,得以上下流通,身体中正,凡动圆转无碍,非此法莫属。 .前中心 二十八 通过正确的收吸腹股沟行功,可在受到外力正面攻击时,一定程度上,缓解并消化、转换来力,所以称收吸腹股沟为“前中心”。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如果手是外围的第一道防线,收吸腹股沟则是内地的门户。 二十九.收腹 即对腹部的放松要求。在收吸腹股沟时,会形成小腹部位自然的向内收敛、隐藏的感觉,渐至觉腹内松净虚无。拳诀“腹内松净气腾然”,即指的是正确收腹后感。松净是功法和要求.做到了,中气贯足,自然升腾。 三十.展胸 指放松胸脯内外部位的功法。具体行功:即胸脯的意思向身体两侧无限舒展,自可觉宽胸下气有松舒感,进而渐达到胸空之境,久练无横气填胸、气血壅隔之疾~胸空则背圆,这是上身自然正直的重要条件~松胸与松肩垂肘有互助功效。 三十一.收胸窝 人体左右肩与胸相连处、生理上自然形成的微凹处、即为胸窝。把这的意思向身后无限收吸,即为具体行功法~在走架时凡是上肢向前的势子,则胸窝的意思就向后收吸,实即放松此处的做法。 三十二.空胸 指胸脯不挂力,心气能自然下降,使胸腔内部产生的虚无松净的舒适感,再是指展胸,与收胸窝达到的胸松至空的功夫境界。 三十三.松肩 这是太极拳对肩部关节的要求。在走架行功中,留意让肩关节部位的意思深入地下“肩放在地下”,每留意一次,即是做了一次松肩行功.此皆是意~只能想~而肩关节部位本身不能有:向下的动意以及向下主动的形体运动形式~久练后,则无须用意,而肩自然松沉入地,可谓肩已放松。松肩后,外力不能从我肩部进入我身体,即无法撼摇我身体平衡。随着肩松的程度不断加深,他人扶我手臂时会渐觉沉重,所以世人又多以为松肩即沉肩,有用力下压或形体下溜来表现肩松,大谬!须知松是要求,退力是做法,而沉则是松的程度显现,也就是松的境地,是松后自然形成的,主动以沉代松,则为本未倒置,舍近求远尔! 三十四.垂肘 即肘关节部位的放松做法。具体行功同松肩膀一样,把肘关节部位放地下(可无限深)久自见功。肘能松垂到地,外来劲力自不能过肘上行;肘意愈深,则自已重心愈稳固~与人接手时,松垂两肘,会使对方觉面前忽现一大坑,几欲坠 6 入,心中极不舒服~若松垂单侧,则自然产生阴阳变转,人推我急且力大则跌出愈速愈远。垂肘为阴松功法,垂肘后展指则转为阳松,垂肘后松肩则为阴松。 三十五.展指 即对手关节部位放松要求的概念和说法。具体做法是指手指的意思向外向前向外包括向上向下侧等无限展舒。走架行功时,依据被动减法及渐变原则,手指要一根完全舒展至极远处,再展另一根~依次将五指全部舒展后,手掌自然已松空。展指是修炼并达到太极拳无手、空手要求的惟一良方~ 三十六.舒腕 是手腕关节部位的放松功法及名称,。五指舒展掌心松空后,寻找手掌根部同前臂断开的感觉,即为具体行功法。也可觉腕关节向前融入掌中,向后化入前 可导至腕部产生虚无感觉。腕松后,外来劲力难入我体,而我欲发劲则人难以臂, 察觉。是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重要关键! 三十七.松腰 指放松腰部的行功。在走架行功中的理念是:不要腰、不想腰~心中不 最终导致自然没有腰的意识存在,实际上是做到了腰部不挂力、要、脑子不想, 不出力也不受力。静练无极桩时另有一种体验方法:与腰带接触的内在身体部位在无形中向自身里边,用意退力收隐,会有间隙感产生,腰周围部位自然舒松灵活;或寻找腰周围部位的舒松下沉感,亦可使腰部放松,松腰是阳松。 三十八.空腰 泛指松腰至空的理论概念。空是没有力点~能退去力点,则腰虽形体在,但因为没有力点,不受外力侵击,所以给人摸不着的感觉,这是松腰达到的境地。 三十九.藏中 做为人身运动主宰地位的腰,好比两军打仗时的司令部,虽然指挥领导一切,却是不能让敌方探知所处的位置的~所以腰要放松到空虚的程度,好象隐藏没有了;腰脊命门部位在生理上处于人体正中承担自身重量及所有外来动力,如将此处隐藏起来,则不受外力,叫做藏中。人体的中线也同此理。 四十.虚灵神顶 是太极拳内修体系的重要法则。在走架行功中,头部的意思向上虚虚领起即可。具体做法是:视线向面前远处平视,切记要淡然漠视,不能瞪眼直射。顶上的意思时刻要领起,拳经上讲“精神能领起,则无迟重之虞”。头部为人体之纲,“纲举目张”,拳诀也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之喻。立身中正离不开精神上领在顶上,周身内外轻松也离不开顶头虚空悬~所以虚灵神顶,直接影响自身中正及轻松的程度。 四十一.改变思维 即不要用常人的思维方式来认识理解太极拳学本质原理、特性及行功法~而要用太极拳的思想角度去领会和体会所有有关太极拳的一切问题。 四十二.胸腹空虚如灯笼 腰胯以上肩膀以下是人身肢体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行功中,自已本身不能有进退辗转的意思即不能有动意和运动形式,一如空腰的理念一样把这一部分忘掉,本力退尽,自然松柔空虚,人虽能触及身体却找不到力点。自己且有空虚松涨的感觉。胸腹部位能够松空,则可有效避免身体的主动妄动。这是杨禹廷先师“腰松腹空、身通出功”的理论思想。 四十三.减法 7 这是依重阳先师“身安而虚,大道来止”的内修纲要所传、太极拳学修练的以减法修炼太极内功的基本法则。减法即减本力、减思维、减动作、乃至减私心杂念,终能空静身心,肢体干净,而至于无障碍的自然运行之境,则太极功夫自在己身。在走架行功中 ,每一举动都要在“不加力、不用力、无劲意、不主动、不妄动、不乱动”的被动原则指导下,放慢速度,把握渐变、.始能逐一减去周身各部位原有的拙力僵劲,及思想中潜在的主动意识,空净已身,太极拳阴阳相济、刚柔随机、虚实相兼、轻重缓急、忽隐忽现的符合自然运动规律的内功表现即自在人身。 四十四.太极拳载体 用太极拳思想理解认识了有关太极拳的基本概念,及运动规律乃至表现形式 就要让自身所有的身体部位包括思维形式都符合太极拳运动的要求,使自身后, 成为太极拳的载体。 四十五.太极体 也是太极载体之意。人身处处无论动静虚实、缓急、阴阳等等都是太极的 能表现阴阳,即为太极体。 体现, 四十六.虚实渐变 在走架行功中,势子之间的阴阳虚实过渡变转都要在减法思想指导下,逐一渐变,而不能有任何形式、思维上的加速而导致的突变~ 四十七.读秒练拳法 这是虚实渐变的一种具体操作法。在走架行功中,从当前式子运动到下式,要从一开始,依次均衡的念二,三,四,五,六直至式子结束,读出声或心中默念均可。动作有长有短,可以根据长短不一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如起式第三动从开始到止点即双手平举,可从一数至十乃至二十,三十不等,总以能均衡递进渐渐变化为原则,也可根据修养心性平和的程度而稍快或更慢,但再慢也不得影响身体其它部位的正确要求. 本着阴阳渐变的自然规律,总以渐变数到止点为止~读出声或在心中默念均可。读秒练拳可极为有效的驱除杂念放松肢体,使心神意气很快安静下来,身肢松净,易于体悟自然运动规律、和已身运动相合的感受。 四十八.变转虚实. 从理论上讲,太极拳一动即分明了阴阳~即是说:练习太极拳从一开始即时时刻刻都在不断的变转虚实,自始至终皆处在虚实变转的运动之中~拳诀指出“变转虚实需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留意什么呢?即留意把握虚实渐变时,不挂力不出力,自然可使周身气血运行略无障碍。 四十九.空腰转胯 指在走架行功中,形式上呈现是以空腰转胯来表现虚实的变转。在空腰的基础上,收吸单侧腹股沟,形成胯向某一侧的自然转动;胯动是被动的,自身不能有动意及主动,如身欲左转,则不能有左转的想法,(动意)只须能过收吸左侧腹股沟即可达到目的.另指决不可在腰部负重时转动。 五十.主动 指在走架行功中,肢体某一部位有向某一处自主移动的错误行为。因为主动行为是由主动的意念(动意)造成的,如心想手向上举,则手因此而产生的向上举的行为即为主动,所以都是病态。不要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是太极拳内修体系重要的指导思想。 五十一.妄动 8 指由动意产生的主动行为。因为是错误的病态,不会造成好的结果,所以称为妄动。另指不明理法即胡乱挥舞手脚的行为如在临敌时,尚未探明对方虚实,即采取攻击,亦属妄动~ 五十二.乱动 在妄动中一遇阻挡,毫无意识的只靠本能应付对待,完全不符合太极拳运动规律原则的行为,则为乱动. 五十三.阴阳顶 阴阳顶是指在行功中神意虚灵在顶上、忽隐忽现的表现。也可假设百会为阴,囟门为阳.阳动势子由百会过度到囟门,阴动势子由囟门过渡到百会。拳经上说“精神能领得起,则无迟重之虑”又指出;满身轻利顶头悬,满身轻利皆是因为顶头悬的原故。顶上阴阳分清,才能领导势子,按照阴阳自然变化的运动规律运行。 .周身三不动 五十四 即在行功中不能有动意,不主动,不妄动。 .手上三不动 五十五 在周身三不动的原则指导下,当与敌交手时,手与对方的接触部位要做到:形体不动分毫,(动必随人即是由对方主动运动导致的形迹),对来力不顶,从人的意思不丢。关于此处,先贤曾指出:要从人要所动,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怎样做到不丢不顶呢,不动即可~不动即静,静则符合自然之规律,所以黄帝《阴符经》曰:“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 五十六.三动三不动 手动时脚不动,脚动时手不动。手脚齐动手不动。这是行功中的一般规律常识,手动脚不动指的是:没有重心移动的虚实变换势子,则只有手的变化,没有脚下的运动;脚动手不动指的是:有重心移动的虚实变换势子,则只有脚下运转,没有手的动作,有时手随脚下一齐运转,产生了好象是手的运动,实际手仍然是被动的,所以叫做手脚齐动还是手不动。 五十七.太极拳阴阳之道 陈家沟陈氏十六世陈鑫曾说过:世上效法如父母的天地是由太极阴阳二气形成的——宇宙间万事万物都是由此二气所生,太极拳自然也不能例外,这也是拳法所以以太极为名的道理——(见《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是由混沌无极产生的,非动非静而处于动静之几(间),非阴非阳而为阴阳之母;凡有所动则秉承阴阳,动而复静,无极自在~舍已从物,则刚柔缓急,始能随机而应物;随屈就伸,则心静神安,自然无为无不为。 五十八.阳动手追视线去 阴动视线逐手回 在某人传的太极拳法理中,把拳架分为阴阳两势。凡阳动势子行功,视线要先行远展,虚手的意思去追逐视线,形成运动形势,而渐变为实手;凡阴动势子行功,视线回至实手前寸许处,如将手逐赶回状,促使实手回来变成虚手——如“揽雀尾‘第五动。实际上此动中右手的松回落是因为垂肘松肩落小指而形成的。 树人案:手逐视线是对的,视线逐手大错~ 五十九. 减法真义 人体欲求松柔必须减法,欲减力则动必缓慢~这是因为速度能够产生力量的缘故。慢则易入静中,静极则神意自然发动,这时的动便不是主观意识下的 9 行为。所以虽显于形,但不滞于迹,毫不着力,纯是以意气流行,以此神意形成的拳势、松净流畅,合乎自然运动规律。 六十.被动原理 宇宙间天地日月星辰昼夜轮转,四季交替,都是被动的,只有被动的运动,才是自然的~昼不催夜而夜自去、昼自来,昼去而夜至;春不催冬而冬自去、春自来,春去而夏至。如此运动始能生生不息,以生养万物。 六十一.自然本义 宇宙间万事万物因阴阳变化而自然化生。虽然变化万千,却是丝毫不假人力安排的。自然而然,自其本然,本来如此,原来是然,生亦如此,未生亦如此,本生即如此,无人无物能改之~能改者:决非自然~ 六十二.接点不接面 这是在太极拳拳学体用“避实就虚”原则指导下的基本技击原理~凡是对方来攻,无论单双手,都是由无数个用力点组成的一个整体力面,不管这个面有多少力点组成,只能虚接其中任意一点,谓之“接点不接面”。 六十三.打点不打面 可以理解为:对方强有力处为面,缺陷处为点,在得机得势的情况下,直接去攻击对方的缺陷处即为打点。点面皆是双重性,用力实接则为接面,用意虚接即为接点;用力接点也成面,放松接面也是点。其实只要是想接,接的便都是面~不过有大有小而已。不想接则触处即点,这个点即是中心点。而对方自然成为我之外圆。拳诀:“触处成圆”即此意。 六十四.力点 人体所有部位只要用力即可成为力点。力点少者则放松程度自然高。气血流通的障碍即少~气血畅通则杂病不生,这是太极拳行功养生法理。在攻防应用中,已身力点愈少,则可供人攻击的缺陷处愈少。周身松净、力点退尽,则混元一体,太极成矣~ 太极拳拳学名词释义第二卷 目录 1.圆背 2.弛项 3.溜臀 4.裹裆 5.鼻为中心 6.力点 7.退去力点 8.四梢空接手 9.用脚呼吸 10.心脑不接 11.虚灵在中 12.中定 13.守中 14. 三易 15.不拿人当拐杖 16.不给人当拐杖 10 17.虚中虚 实中实 18.放松三步 19.静与净 20.内外结合 21.阳松皮毛攻 22.阴松骨变空 24.化要顺人来势 保我安舒中定 25.剌皮不剌骨 剌骨劲定堵 26.对方进攻急 切要半边虚 27.动点与不动点 松脚解困 28. 29.前中心 后中心 30.太极没有手 通身都是手 31.没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只有中定! 32.一松到顶 33.太极本义 34.空腰转胯 35.手要平 36.太极点 37.无障碍练拳 38.自我检验行功法 39.轻灵圆活 40.听劲 41.懂劲 42.接点不接面 与打点不打面 43.改变自身重心状态 44.脚下离虚 45.牵动四两拨千斤 46.化即是化 化即是发 47.开合 48.虚实 49.不动点上要安静 50.随时松小指 避开手腕子 51.人刚我柔谓之走 52.我顺人背谓之粘 53.进退顾盼非有意 虚实变换定中藏 54.引进落空全是意 舍已从人亦无形 55.完整练 56.单式练 57.反向练 58.左手单练右手单练 59.无手练 60.默练 61.松体练 11 62.闭目练 63.脚动必垮 64.太极拳是入道之基 1.圆背 这是太极拳对背部行功的要求。在理论上,当胸空时背自然圆,实际操作时则以吸收胸窝而形成圆背。另外腰胯部位松空后,会体会到脊骨的节节上拔,久之脊椎会渐有热胀粗状感,这是能够圆背的基本。圆背相对空胸空腰来说是果,所以不必刻意在背上追求,求也难得~胸空为隐是阴,圆背是显是阳,胸空背圆则上身自然圆虚。在体用中可以在毫无形迹的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改变自身原有重 以便避实就虚及引人落空。拳经中“虚灵在中”即指的是这种境地~如心状态, 此才能做到“力从心借,气由脊发”,乃至“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明之境。 2.弛项 是指对头颈周围部位的放松要求和行功法。当神意远瞻时即做虚灵神顶时,稍稍留意微收下颌,可使颈周围内外自然虚松。颈部舒松程度直接影响头部的灵活程度,是头部这个全身总指挥官能够发号施令的必须条件。 3.溜臀 溜相对翻、翘、蹶、凸而言。臀即腰下腿后两股,俗语说屁股蛋。溜臀是放松臀部的要求和功法。溜臀有阴、阳两法,以配阴阳拳势。阴溜是臀部意思向下后向前,阳溜是直下。初习者虽用意也难体会,不易导致形体的被动运转,可相应注意收吸腹股沟,及空松腰胯部位,熟练后自然易于体会形意的相合,随机自溜。溜臀可使腰椎至尾椎部舒松,因此,溜臀和松腰互为关键,能空腰则臀自易溜。不溜臀则腰无法松空,尾闾部位无法中正,自然精神也不能上贯于顶。可以说溜臀是做到立身中正支撑八面的极重要因素。 4.裹裆 是对裆部的要求和行功方法。裹裆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裆部圆虚,另有吊裆、圆裆说都是这个意思。要在身心松静状态中寻找裆部圆虚的感觉,即是具体的操作法,提示:无形的收吸左右腹股沟,则易于体会到裆部的圆虚感。 5.鼻为中心 这是达到周身一致运行的关键~鼻子本身处于身体的正中,鼻动则中心动牵动全身。基于实手是鼻子的延长这一原则,则鼻子的运动是系于实手的。而实手的运动以是因为脚下的阴阳变转形成的~只要肩以下胯以上不生动意、不犯主动、没有妄动,自然易于达到“(脚下)一动(则全体)无有不动“的经典要求。 6.力点 凡人有力表现或应用力量时即产生了力点。泛指有力或用力处为力点即力的作用点(在人)、力的产生点(在已)。 7.退去力点 这是修炼太极拳的根本目标。人身到处会产生力点,也都存在本有的拙力僵劲,这都是人在生活中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惯导致的。太极拳行功就是要依理合法将全身内外松净虚透,不使再有丝毫本来的拙力僵劲存在及再生,从而达到气血的自然通畅。具体在与人交手时,要让与对方的接触点上毫无力量,则对方之力不能进入我身,即无法动摇我的中正。 12 8.四梢空接手 这是祝大彤曲解汪永泉“接手四梢空”的理论的说法。指放松手脚四个肢体梢节而去和他人接。 9.用脚呼吸 这是杨禹庭先师所传太极拳内练窍要。理论上符合先贤(庄子)“真人之息以踵”的遗训,具体做法是“脚平松落地,不踩地”——杨禹庭语。在行功中脚下重心虚实变转,即为一呼一吸。 10.心脑不接 与人交手,主观意识上不能有迎接、承受、抵抗转化、牵扯对方手脚招式劲力的想法~这样虽然在形式上有接触,但不会和对方来力产生顶抗,便于做到随曲就伸的太极拳被动运行的基本原则,并可获得以下理论及实践上的有益体 )对方功力再大,因我不与之相抗,自然无法作用于我身,对我造不成会:(1 危胁。(2)因我处于无力点的松柔空虚状态中,周身圆满自然中正,对方在我身上因找不到力的作用点,所以无法破坏我的中正身形,我常处中守正,对方 )不接则没有专注和对待,才可以随意对待,自然可以千变自然偏听偏斜。(3 万化,符合事物变化的自然规律。(4)我在主观上不接来力,客观上身体松净,虽与对方有肌肤接触,因我们无意又无力。所以对方无法揣知我之意图。而我则能体察对方意图。即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5)我没有主观先动的意识及主动的行为,才以做到“因敌变化以示神奇”的被动自然宗旨。心脑不接是周身放松的综合功力达到一定高度后表现出来的上乘太极内功。不是专修某一处肢体能够通达的,只能是“功夫到了自然成”,也是重阳祖师“心安而静”后的自然境界。某种意义上,“心脑不接”其实是错误的说法,因为如上理,接的正是心脑。 11.虚灵在中 在能够空腰.空胸的基础上,通过正确的“虚灵神顶”,可感知自身内部中空无物,恍惚之中似有一股贯通上下的气息.若有若无的悄然生发~这是从内在体会的,形体上保持“上下一条线”,再把这条线练虚了,可以忽隐忽现,即名“虚灵在中”。初习者当以守中为指导思想。 12.中定 在立身中正的情况下,能够随曲就伸做到八面支撑,即为中定~中定是“虚灵在中”状态下显示的境地功夫.无论动静都不能失去中正身形,积久为功,自致中定。想达到中定,必须切实注意“虚灵神顶”及“脚下离虚”的正确行功。 13.守中 中是自身的中心线,好比是自家的宝藏.乃精神命脉,又如是指挥作战的司令部.需牢牢守住.这是守中概念上的浅解.具体的理论思想则根据重阳先师“心安而虚,道自来止”的明训。中心线从开始体会感知的没有(中心线本身存在.但未练功者难以体察,故曰没有)、而通过正确的放松行功.渐渐的感知到.再将其培养的强壮.然后再通过进一步的深化行功将其隐藏起来,自然中空虚灵,神不外溢谓之守~简单的说,就是由立身中正渐至八面支撑的中定,进而使“虚灵在中”,即是在守中。然而大多数学拳者立身时用力使五趾抓地,凡腰.胯.膝.踝.足等关节部位都用力摆扣成框架,筋.骨.气.血.肌.肤等尽力帮助,从而达到使他人推.撞不动的功效.这则是力量的表现,别人推撞不动.乃是因其力小,力在必能破坏!这是拳经中指出的“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这都是常人所具备的能力、不是太极拳学法理的表现行为.! 13 但这也算是有中,只不过是常人都能程度不同达到的实中~而太极拳原本道家哲理“存无守有”的要求而守的是虚中~是将存在的有练无,把身中心田打扫干净,让神意自然居住,此谓得中。得中又与守中有别,守中以不守为善!守则必须有中,即落于对待,.反之,有中不守,但要常使心身虚虚灵灵,似有若无杳无踪自然无,所谓“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自然牢不可破,自在自得。 14.三易 这是太极拳拳学法与理的特点即易懂.易学.易操作~易懂是指拳道法理容易使人明白,易学是指行功方法容易学习,易操作是指练拳行功不受任何局限如地点、时间、空间等外界以及自身因素等等.而且无论行走坐卧均可随意操作练习。 不拿人当拐杖 15. 不偏不倚是太极拳通行的体用原则,不拿人当拐杖是杨禹庭先师的教导,是不倚靠对方来做自已支撑点的意思。因为有倚靠即失中正~在交手对阵时,虽然要舍已从人,要完全随人进退而进退,却不是任人所为,把自已完全交给别人,舍已舍的是自已的主观意识及产生的主动行为~如心想以某种手段攻击他人,即等同于想拿对方某一处做支撑我的拐杖,如果再实施攻击,就是拿对方当了拐杖。假若对方不懂不接或虚接之理,接受了你的来力,就是给你当了拐杖,就会受到你来力的破坏;反之对方能够做到虚接或不接你的来力,等于是不让你拿他当拐杖,即会造成你来力的落空,导致失去机势。更有功深者,也能达到忽隐忽现的境地,就先接了你的力,让你的感觉是这根拐杖扶实在了,很稳当,你就会把全部功力发出,然而这时拐杖突然又没有了踪影,其后果不言可知。 16.不给人当拐杖 明白了不拿人当拐杖的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了不给人当拐杖的意义,这也是基于“心脑不接”的太极拳技击原则而产生的指导性的概念,在临阵交手中应接形而不接力,人以力来进逼等于是把我当成了拐杖,我虚接来势不接来力,使他落空,即是不给他当拐杖,若不慎接了来力,则自已必然也生力,即是给人当了拐杖,推脱不掉,则彼力作用于我身,下场与拿人当拐杖同,难逃一败。 17(虚中虚 实中实 这上指阴阳势子转变易位的行功开始的要求。也就是拳经中“变转虚实须留意”法。具体是说:凡是阴动变阳动,要在虚的基础上再虚(松)一下;阳动变阴动,要在实的意思上再意思一下,这样可以毫无迹象的转换现有的阴阳状态,也符合经典关于变转虚实的通规:欲上先下,欲前先后等。 18(放松三步 先是求心神意气松,二是求关节部位松,三是求肢体松。心神意气松,主要是指要先从思想意识上认识放松的道理与必要性,才能在走架行工中循着易于放松的道路练习。关节松是指在明白道理的情况下,通过正确的行功法达到关节部位放松的目的。肢体松是在关节松的基础上,进一步放松肌肉皮肤,最终达到全身内外上下自然舒松,太极内功自然在身。 19(静中求极静 净而后极净 这是太极拳拳学修炼的境地要求~静指心神意气要安静,极静指神意虚静致虚极而寂,净指周身内外松干净,极净指身心清净不染尘。 20(内外结合 14 太极拳拳学法则确定:实手属阳有形主外动,虚手行阴无形主内静,每一动都要做到虚实相兼,内外相合;要求实手是鼻子的延长,要舒展向外,虚手意守中空,要虚灵在内,谓之内外结合。 21. 阳松 放松分阴阳,是太极拳学独特的理论思想形成的法则,是由阴阳隐显的特性造成的。阳松是指神意的由内向外舒展.(会表现在肌肤毛发上,松境高者可在极柔软的汗毛上表现出扎手剌皮的强度。当然这只是阳松行功显现的一般表征而已.较大程度上还不能完全代表阳松。) 22. 阴松 本着阴为隐、须“收敛入骨”的经典要求,做阴松行功时要求把意思松到骨 即把骨头松化成空。有一句诀语可以做为具体行功转换时的指导:阴动瞬髓中, 间骨变空~本来阳动是表现在外,至阴动开始,骨头即刻消失成空,这是交手中忽隐忽现的功夫境界;在个人学习行功阶段,则需慢慢体会骨头一节一节渐渐消融的过程,才能切实体会。 化要顺人来势 保我安舒中定 24. 交手中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失去自身的中正圆满安舒,才能达到随曲就伸,顺人来势化解来力。 25. 剌皮不剌骨 剌骨劲定堵 这是太极拳体用要言。在交手时,我在得机得势的情况下,劲意将作用于对方身上,这时意思只能作用在对方肌肤毫发上,决不能深入骨头,若是深入骨头,则属对待而产生的直线运动、自然会与对方力量相撞,我劲意自然无法顺畅发出。如我双手扶彼胸前,万不能有推击彼胸部使其跌倒或摔出之意,只须轻扶彼之外衣觉行已触及皮肤.意思即可透彼胸背远去、追逐视线,对方必然立足不稳,若是用力推胸,有时或者也能收效,但那不是太极拳阴阳变化的道理,失于“无意”而“有力”。 26. 对方进攻急 切要半边虚 当对方突用双手正面攻击,我只须用意使自身某一半(不论左右)松空致虚,外形不须运动,即可使对方扑空,这是因为对方双重而我单重,产生了阴阳变转.我身体左右犹如圆规的两条腿,我单重为固定了圆心,对方双重的力量一触及我身,必须向虚的侧倾进,就形成了离心运动.只能人我体外打转,不能进入我身中,这样做的关键还在于正确把握“虚灵神顶”的概念~顶上虚灵,身体自然轻灵。 27. 动点与不动点 太极拳是圆运动,无论体、用、技击都依此原理。是圆则必然有动与不动点,如同圆规一样,先定圆心.等分了内外,才会形成圆运动。在太极拳行功体验中,动点要循高低点形成弧线,不动点上要安静;无论动静,都是随人所动而动.因为圆规的特性,不动点也不是绝对不动的,但不动点的运动是被动产生的,是自然的运动又极微小,没有形迹,相对有形的动点,叫不动点~只要是拿一个圆规一划,人人都可以明白,难的是把自身的习惯变的和圆规一样,动力都是来源于对方的。 28. 松脚解困 当身体受到对方大力挤压推按至不能动转时,可通过意想放松脚下,即能脱离困境。其实岂只松脚,放松身体任何一处均可获解困功效。只提松脚,不过是个原则上的说法而已,而且脚为全身之根,根松则枝叶不求松而自然无力。 15 受困之因无它,没有阴阳至重心不能变动虚实而已,任何一法都是在改变自身重心状态,所以能解困。 29(前中心 后中心 指收吸腹股沟为保持身体平衡的前中心.溜臀为保持身体平衡的后中心~交手中恰如两道防线:收吸腹股沟是第一道防线的守护方法,溜臀是第二道;收吸腹股沟主守,作用大多为消化来力;溜臀有阴溜阳溜之分,应用为转化来势,两者都可使人落空。临场运用,并无先之别,这是太极拳体用“因敌变化示神奇”的原则所决定的。 30. 太极没有手 通身都是手 本着“妙手空空”的先贤遗训,练习太极拳要达到空手之境。太极拳既要求习练者“用意不用力”,那就说明:手只是运行结果、是表现的形式而已。手 虽有其形.绝无力意,形同虚设,所以叫做自身毫无丝毫自主意识及作为能力, “太极没有手”;通身皆是手则指的是练到周身一家,能够“气遍周身不少泄”时,身体到处都可以进行并产生攻防效果.也是拳经中“挨着何处何处去”的意思。又因为在人的意识里,手是打人工具的代表,既然身体那儿都可以打人.所以称为”通身皆是手. 31. 没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只有中定! 这是太极拳拳学行功体系的纲领慨念。基于行功中肢体不能有动意、主动、妄动的原则,身手自然不能有主动向前、退后、往左、向右的行为如“搬拦捶”最后一动,重心虽然是自右向左移动,却不能有向左的想法,只能是通过正确的松脚行功法,而使重心自已过渡。右脚自中心点渐减移至右足大趾,再于瞬间松空同时精神领起,意如右脚要抬腿上步,则身体重心自会在无形中自然移至左脚..在整个过程中,皆须保持身形中正,不主动、不乱动、不妄动。又如“搂膝拗步”的抬脚上步.同样不能有向前上步的想法,只需在保持立身中正达到正确的“上下一条线”时,视线先远去,神意领起,松腰胯部位,则虚脚会自动向前舒伸,而达到向前上步的目的。也可以这样理解:中定是因,进退顾盼都是因形成的果,不起决定作用,所以叫做没有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只有中定! 32. 一松到顶 练习无极式时,自脚下放松,依次踝.膝.胯.腰渐至虚灵神顶,可以逐步的缓缓练习体会中间环节;而在走架行功中,则是随拳势的需要,在松脚的基础上,即刻竖腰立顶(虚灵神顶)名为一松到顶,字义上也是一松就松到头顶的意思.这并不是说中间环节不需要放松,而是在无极式中早已体会到了,行拳时虽然一松到顶,而中间环节自已自然会相应随之放松,否则身上都是僵的,如何能一松到顶,何况脚只要能松,身上自也紧张不到哪里去. 33. 太极本义 <太极拳论>中指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也! 故知:无极是太极的本来,是隐;阴阳是太极的表现,是显.。有动之意而没有动之形,所谓“有(意)无(形)之间,名为几,“变转虚实须留意”即当指的此处。太极修炼的关键在于:在有意无意间寻找真意!意为形运,太极道生矣! 34. 空腰转胯 人力欲作用于我身,我则虚接其势.放松腰胯,通过收吸实腿腹股沟,形成实胯动转,而产生阴阳变化,达到引化来力并使之落空的目的,切记只能动转实胯而非虚胯!(这是未趋于自然时的权宜方法而已。) 35. 手要平 16 这是对手掌掌型的要求:手掌手腕和手指要和前臂基本形成平面,即不能有折腕翘指等主动出力的形状,便于保持被动运行,神意也易于向外舒展。 36. 太极点 通常指在走架行功中,实手的轻扶点,实脚的中心点,顶上虚灵点。在与人交手时,轻扶点接近于和对方的想接触点,轻扶点在实手食指前寸许之处,是意思设置的虚点。轻扶点的修炼方法是:阴动时,点随手回,如逐物状,但永远有一段距离而追不上手;阳动时,点追视线,手逐点行,永远追不上点~虚灵神顶即是对顶点的要求,脚下举动轻灵稳健是对中心点的境地。 37. 无障碍练拳 处处依减法、被动原则修炼太极内功,即是无障碍练拳。在凡走架行功(练 时,只要有力用意,发劲努力都是障碍~练拳行功就是要消除这些碍,所以一拳) 举一动都要把握减力,时刻以周身放松要求的标准来检验自已,做到“动明阴阳,举动轻灵”自然没有障碍。 38. 自我检验行功法 这是指在走架行功中,每一动势都要以正确的标准来检查对照已身。开始先从定式检验.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要求、不符合标准处,要马上更改重做!长此下去,周身各处放松行功的概念铭刻在心,凡一举动自然符合要求。因为做到了太极拳对人体各大关节部位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要求,人体才会成为太极拳的载体,在此基础上久练不止,才会得到太极内功大道~按此法先贤早有明训“一动势先向自已周身合不合数项?稍有不合,即速改换.(见李亦畲<走架行功打手要言>)此法可使学者较快掌握自然太极拳学法理。做到练明白功,不打糊涂拳~且易入懂劲之境。 39(轻灵圆活 关于轻灵圆活,杨禹庭先师指出的做法和检验方法是:全身自然舒松,节节贯串,头脑安静,神经不紧张,身心松静,自然舒展,松柔圆缓,还要胸腹松净,可使周身血液动畅流通,神经未梢活跃,体肤感觉灵敏,练拳时身上不挂力。 40(听劲 听劲是我国拳学传承中独特的教学方法,可以说太极功夫的传承全要靠此一举~所谓听劲即是学生在听了老师教的如何行功的理论后,而在老师身上感受具体的理论实践。通过听劲,老师用身体的语言把自已周身上下内外在行功状态下的活动情况,让学生切身感受,切实体会,从而明白自已应该怎样行功~某种意义上讲,不在明白老师身上听劲,永远也不会真正明白太极拳的阴阳变化是如何体现的~只有常听劲,才能渐达懂劲境。 41. 懂劲 拳诀上说:轻灵圆活求懂劲,一说达到轻灵圆活的程度时,才能追求体知懂劲,也就是在轻灵圆活中寻求懂劲的境界;一指能作到轻灵圆活时自然懂劲。懂劲是太极拳境界的真正门户,懂劲了才算真正入门了,从此后,才能叫练太极拳~“懂劲后愈练愈精,渐至从心所欲,”,拳经上如是说。而懂劲之前,不管这个过程有多么漫长,也只能叫做学拳,而非练拳!没有练,自然无功。有人学了几十年,但不懂拳理,诚如拳经上说的“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尔”___不懂拳理其法必不对,所以劳而无功。有人一张口“我练了几十年„”实为无知者,必无功夫~而真正得道者,往往自谦“我才学”.懂劲就是明白了拳学法理的所以然,就是明白了神意,劲意,心意的合理合法运转. 42. 接点不接面 与打点不打面 17 “接点不接面”与”打点不打面”这两句话是太极拳的重要技击法则。首先要从概念上理解、认识点和面:点小,面大,这是普通常识。所以接人来势宜接点,接点则彼力不易尽倾,我则受力小,接面则相反,这也是武学应用中避实就虚的思想规律。点也能变的很大,面也可以很小;但点再大,受力也小;面再小,受力也大~思想要接面,则不论面再小,也会因为相接处没有阴阳虚实变化,阻力加大而不易接甚至接不了,思想是接点,则不论点多大,都会因其圆转的特性.可虚可实的本质而易接易走易变动. 因为点面的双重性(大者可小,小者可大)可以理解为:点是立体的圆,面是平直的板,圆则能变,板则惟呆而已,所以接点即为其能转,心想接点,则点之意自然放射在外,自已身上轻松,自能举动轻灵,心想是面,则精神劲意皆在自身本地,非 不能动. 大力不能接, 点虚在身时则成圆,点实外放时则如线,又如箭,可无限远去,去愈远则点愈小,愈小则接触处愈无阻力,神意愈静,已身自在空松,运动必无迹象则人不能知~人既不能知我,则我随意向那里都能“走的开”~此所以为要接点的道理。而面本身即具张扬的意思,只要一接即涨,涨则愈须用力承受,愈用力则愈显张大.已身累累负重,非有逾来力数倍的力量.不易抵抗,即便勉力能够撑架,已尽失太极拳意,此之所以为不能接面的原理. 点面又能互易:用力接点,则点即成面;无意接到面,则面即化为点,所以接点也要不用力的虚接!具体操作:若遇彼进,在我则不管与彼任何一处相接,决不可思想接触部位!当意念心意如一条线.由自身正中射出,追逐自已的视线透彼身后远去,而我身手亦随之微向前移.此举会使对方觉得一种难以抵抗的劲力自我身中,无形发出.此劲即为我行功正确而产生的功劲,虽然强大,却非拙强(僵)蛮力,纵遇抵抗,也决不会受阻.这是因为我意不在此地,虽有抵触之形,实无抵抗之力,看似有障碍,实能自在行,所以能长驱直入不受阻挡. 接与打实为一体,接是前半部分种植的因,打是后半部分形成的果,只要接对了点,不用心想,自然会有打,反之,如果接错了面,就是被别人打了,然而,接点不是想接点,就一定能接到点,不想接面就一定接不到面,这取决于自身放松的修养程度.总之,松空的境界直接决定身心的协调程度,协调好了,才能渐趋于心手相应.及再至于不见不闻有感自应的神明之境. 43. 改变自身重心状态 太极拳行功要求“动分阴阳”,而阴阳变化又是不会停止的。由此可知:练拳行功的过程即是不断变转阴阳的过程~因为人体的重心在运动状态中大多数时维系在脚下,阴阳变转也多表现在脚下,所以练拳行功即是时刻在变动自身的重心状态~这个道理应用到交手中,则因我没有固定的状态,就没有固定的根,所以不会落入对待的因素中,对手无法确定我的相对稳定的情况,此谓之“人不知我”的原理。 44. 脚下离虚 脚下离虚是行功对脚下的要求.也是一种感知的境界功夫,自然也是一种行功方法。依照杨禹庭先师“脚平松落地,不踩地,脚与大地融为一体,周身不要挂力”的教言行功,脚有松空的感觉,好象并没有踏踏实实的站在地上,脚掌和地面接触部位似有一种虚无的气机渐渐生发,身体很轻,脚下却又觉得很稳沉,这即是脚下离虚形成的双轻感。杨露禅<太极拳轻重沉浮解>“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___沉是松的境地功夫表现,松到毫颠,则脚下轻灵稳健,有随时都想跳跃而起的自发动感。所谓腾挪即此为是~有腾挪意,无跃起形,其意为虚,不 18 刻意的追求,完全是身体的自然的反应,即为脚下双轻,就是离虚。脚下到了离虚的程度,才算真正开始学拳的第一步. 45. 牵动四两拨千斤 常言“四两拨千斤”,是喻人用力巧妙,善以小力破坏大力。今太极拳界多以此语指太极拳功夫的表现,用来形容拳种的特点。可是,真放一千斤东西,看世上有哪个能用”四两”拨的动? 有些太极拳名家无法解释也无法做到运用自已的“四两”力,来拨开一千斤的攻击力,便强调:自身须具有千斤之力,仅用时只用四两,此极好笑,彼千斤在此,尔纵有万斤巨力,仅用四两,也是化不动的!又有用力扯拽对方手臂,致牵动躯体,亦名为“四两拨千斤”,更为愚甚!皆断章取义,见如井蛙.按太极拳经典中关于 牵动四两拨千斤!至关重要的牵动二字被弃,所以造成了人这句话的完整教导是: 们认识思维上的错误。其实仅就字面上也能明白:无论四两还是千斤,皆是人力而非已力.不过“四两”者:是彼力的梢节,是先头侦察部队,受彼司令部即大脑的指挥和委派来探察情况,自身没有决定进攻与否的权力,自然也不具备克敌制胜的能力;而千斤者乃是人体全部功力与身体重心合而为一的主力部队,专一等侦察兵的报告,以审能否得机得势而定攻守策略。换言之:彼力(四两)来探,我要做的是在(对方)不知不觉中,将其神识引向某一处,当然这个地方对他是没有好处的,但我要却要让他确信此地乃是我之薄弱环节,攻之有益,彼自然会集中兵力,长驱直入,如对方一手或拳或掌,含力造成进逼我境,我轻接其手,要使他认为我不过是勉力才能招架,也没有伏兵和增援部队,如此则对方必然倾力而进,意可将我一举击溃,自然落入我掌控入中,这个诱敌的做法在我即为“牵动四两拨千斤”~这是引进落空原则指导下的具体行为,只有做到“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时始能为之。 46. 化即是化 化即是发 在交手中,只要与人相接都是发~不同的是以柔的形式意思表现出来为化发,以刚的形式意思表现出来为转发,刚柔兼备则为顺发,并不是发是发,化是化,所以称为:化即是发,发即是化。如引领对方使其进,进而又使其落空,更进一步导致其失去平衡,在我则并不用力,只用意导引,是谓化发,乃是发的种类之一。世人大多不明此理,以把人打出去为发,走化来势为化,强分一为二,谬极! 47. 开合 意思自身心中深处向外极远处渐渐舒展,叫做开;意思自身外肌肤渐渐收敛入骨,叫做合。身体有开合,呼吸才有着落(依靠);呼吸有依靠,身心自然调和。此开合之一意也。 48. 虚实 虚是意隐即意思隐藏于无形之中,实是意显即意思表现于有形之外,都是阴阳的一种体现而已。虚实要能做到忽隐忽现,又能互易位置为佳。 49. 不动点上要安静 理论上是在有外来势力入侵的情况下,我只有因对方来势的不同,而相应产生上下左右等动点与不动点,形成阴阳变转,才能以走化来势,起到引进落空的功效。实际只是听劲练习的方法如对方以左右手通过我身体两侧威胁我重心平衡,我须使已身两侧产生一个动点和一个不动点。动点要求虚净,随彼用力而动,不违拗;不动点要安静~安静的意思是指要有坚定的不动之意,初习者无论如何,就是抱定一个“不动”~ 50( 松小指 避开腕 19 无论自己行功或与人交手,放松小指,易于引彼进逼我身体的力下转沉入地下~不论是人力进来还是我力出去,都易于在腕关节(手腕,脚腕,踝)处停泄,所以腕关节一定要松开,我手腕如能放松,则人力难于通过我手腕而进入我前臂、乃至肘、上臂、肩等等,自然返攻彼身。也可以这样说:手腕有力易招敌力攻击,所以自己的力量在个人体内流通,一定不要在腕关节停滞。 51. 人刚我柔谓之走 人以刚猛劲力进逼我身,我保持(至少是在接触部位)中正松净的状态,不生动意(抵抗或躲闪)而能随人来势、向任何方向动转,使来力侵不进我身体中去,只能在我身外打转,叫做:人刚我柔谓之走~是走化来力的意思,也是太极拳体用原则“随屈就伸”中随屈的做法。人有力处而我无力,始能形成动转 (走),自然不滞。 52. 我顺人背谓之粘 能够做到“人刚我柔”,自然能够走化来力。对对方来说:因力量一旦攻出,在无形中被我引化不及收回,形成背势,这在我是做到了太极拳中沾的要求,所谓“身形顺我自伸舒”,自然形成我顺人背的局面。 53. 进退顾盼非有意 虚实变换定中藏 太极拳体用法则:不论是前进、后退、左顾、右盼都不能用意形成动作,而要在保持中定的情况下,通过脚下虚实变转而达到进退顾盼的目的,这也是太极拳只有中定及被动的理论依据验证之一。 54. 引进落空全是意 舍已从人亦无形 体用中引进落空的做法全是神意引导形成的,身体运动的舍已从人也是被动的,没有主动运行的形迹。 55完整练 即完整的练习整套拳架,属于基础的走架行功法。这种方法对于没有太多时间的练功者,可以每周或半月练习一次即可。整套拳架练习,不论方法是否完全正确,均易获得养生功效。 56 单式练 学拳行功法之一。即只练习一、两个行功法较为全面的单式如:揽雀尾、云手、搂膝拗步、倒撵猴等。在单式上体验拳学哲理,易获得阴阳变化的入门境地。 57 反向练 学拳行功法之一,即完整拳路的反向练习。如正向揽雀尾起势是左抱七星右打挤;反向则是右抱七星左打挤。反向练习能更进一步使肢体协调、完全服从心意的指挥,增强被动运行的灵活性。 58 左手单练 右手单练 学拳行功法之一,即在做单式或段落或完整的整套动作行功时,右手完全松垂好象原来就没有似的,不作任何动作,而左手则依照行功要求,认真运动——如双手时一样。当有些动作纯是右手的表现时,仍然要按双手练时一样,把时间仍然保留。自已心中要有意留空给无形的右手(右手单手练时也是如此);单手练的好处是可以清楚的体会在走架行功中,每一举动双手各自的运动轨迹之极细微处、几乎无形的阴阳变化~不但能促进双手各自的自我及互相了解,增进协作能力,也可培养出良好的独立作战能力。最重要的是:可以切实体会一动无有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被动自然变转。右手单练同左手 59无手练 20 学拳行功法之一,即双手自然松垂.完全不做动作运动,只以脚下的动转来完成整套或单式或段落的行功。仍然要象有手正常练时的所有要求一样:当重心稳定不动,只有手上行功时,就在心中默练,外形上恰似静止,运到需脚下阴阳动转时,毫不停泄,自然接续;无手练功要练出有手的效果,便于达到太极拳空手的要求,易于生发手上神意,是拳学内功上身的又一层关键台阶。 60默练 学拳行功法之一,即无论行走坐卧,只要能静下来,就集中思想,默思拳式套路行功方法就行。这是用心的练功方法,可以更深入的提醒自已:一举一动都要依照标准要求来,规范行为。默练可以起到和正常练一样的养生功效.但较之正常练更能促进气血流通,而且不拘时间地点,随时能行。初学者只可默练某一式, 学多少即可默想多少;这不过是一时权宜之法,但仍然需要正常练功,积少成多, 至于到了高层境界,全凭打坐行功,则又另当别论了。 61松体练 初学拳行功法之一,即在正常的走架行功中,不停的口诵或在心中默诵:松脚松脚松脚„„..或:松肩松肩松肩„„.或:垂肘垂肘垂肘„„直到收势。可以在今天的行功中,一直念如松脚,而明天就只念松肩,后天念垂肘„„也可以一直念松脚,不一概而论;要依个人感觉而定,如念松脚体会舒适自然的程度增进,即多在松脚上体验,而无须把所有的方法部位找个遍~松体练功法,易使人精神集中,便于体会松的程度,自然也很容易感觉到放松后身体局部乃至整体的变化,是自然太极拳学重要的功法实践。 62 闭目练 即闭上眼睛练习。此法乃树人所倡,极有益于身心平衡。唯初学不易久习。 63脚动必垮 在实胯转动以走化来力的过程中,脚下千万不能有运动,即阴阳变转~否则身体上下动转没有主从,脚下一动,身体必然失去平衡,所以叫做:脚动必垮! 64太极拳是入道之基 太极拳是道家性命双修功法的简易入手法~通过正确的练习,可以初步明白宇宙万物生化的自然常规并体识人身依照自然常规运动后,身体中自然生发的益于身心的功效。当这种体识越来越强烈时,人的身心渐渐趋于平和,终至融和于天地之间,而自然获得万物生化的本义。所以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学道者学的是法,修道者修的是身,得道者得的是识!这个识不是指一般的法理常识,而是真正的大智慧!通过修习太极拳,可以渐达体察万物本原的正道中去,所以说:太极拳是入道之基! 太极拳名词释义第三卷 目录 一、身知 二、体悟 三、太极拳内功 四、骨松肉沉 五、手脚不离八方线 六、隐显 21 七、修身.养性 八、放松与被动的关系 九、太极拳学 十、自然人 十一、松体人 十二、节节贯串 十三、虚灵在中 十四、打虚不打实 十五、握手病 十六、分清人我 、练拳三要 十七 十八、人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 十九、太极拳式单练八法 二十、人体结构变化 二十一、四勤 二十二、练拳三不要 二十三、太极拳八字要诀 二十四、五行要义(1)粘 二十五、五行要义(2)连 二十六、五行要义(3)黏 二十七、五行要义(4)随 二十八、五行要义(5)不丢顶 二十九、太极拳五行本义 三十、八法本义 三十一、无极说 三十二、太极说 三十三、阴阳说 三十四、阴阳相济说 三十五、得其环中 三十六、中定说 三十七、守中说 三十八、问答说 三十九、进退说 四十、用意说 四十一、呼吸说 四十二、溜臀说 四十三、空腰说 四十四、松脚说 四十五、松踝说 四十六、松胯说 四十七、松肩说 四十八、无形无象 四十九、全体透空 五十、应物自然 22 五十一、西山悬磬 五十二、阴阳说(一) 五十三、阴阳说(二) 五十四、阴阳说(三) 五十五、阴阳说(四) 五十六、阴阳说(五) 五十七、阴阳说(六) 五十八、行云流水 五十九、迈步如猫行 六十、仰之弥高.俯之弥深 、引进落空 六十一 六十二、丹田 六十三、悟 六十、四收功说 一、身知 学习太极拳,通过正确的行功,自身能切实在生理上对构成身体的一切物质的存在如脏腑器官、肌肤毫发、骨骼筋脉、气穴血肉等等其存在的位置、功能主使、运动规律乃至相互的关联、潜在的可供发掘的能量等等,从理性认识达到感性体知~如从理性上人都知道自已的腰在那里(常人所说腰指的是两内肾及命门所处位置----河南俗呼后腰.),但却感觉不到腰部的实际存在。偶尔闪腰岔了气.才感到彼处的切肤之痛,而腰部也自然在疼痛中确定了位置。正确的放松行功可使人在正常情况下也能逐一感知构成身体所有器官的部位,并由此而明了应该怎样处理它们,才能符合自然规律。以身知法明理获得感受,谓之身知~身知可说是太极功夫的懂劲初步。 二、体悟 身知只是懂劲,而体悟是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过程中的必须。 具体是指在明了正确的行功法理后的行功实践中,身体局部乃至整体感觉到的变化的必然性法理!如在松脚行功中,觉脚似已不在地上,却感到另有一种物质自腰、腿、脚无形的渗入地下,整个双脚及整个下肢的感觉是即轻灵又能沉稳。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理论: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脚下有这种感觉.就说明自身即在拳境之中。明了正确法理,每每可以从身体力行中感悟其所以然,谓之体悟。 三、太极拳内功 一指在太极拳修炼中,因肢体松柔、心境和谐而逐步达到的:手足协调一致,运动圆转如意,能于无形中(被动)感受阴阳自然存在的程度。程度愈高,内功愈深。二是通过太极拳练习,而获得协调肢体心意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是以神意表现而非作用力表现出来的~如人以刚来,我应以柔,而形成了粘连沾随的运动.这个运动完全是无意识的,被动的!三是指通过太极拳练习,人体能力在某种环境或情况下、超乎常人的发挥。如在绝对本力优势的情况下,几个壮汉反而按不住一个瘦小的拳师。 三、骨松肉沉 23 骨松者:骨质融化,虚无成空,所谓柔若无骨从而形成肉质的下沉。从理论上讲,人体肌肉皆依附于骨,无骨则肉无依靠,自然下沉。可以说,骨松为因,肉沉是果。 四、手脚不离八方线 在行功中,手足无论动静都应处于各自的八方线上,即是在拳境中。这是因为拳式须依八方线产生的原理,所以说八方线也是拳式规矩的检验标准。失去或不在八方线上行功,则不会产生合乎太极拳理的阴阳变化(运动)。 五、隐显 隐是指在原地不动而忽然消失。在太极拳行功中,隐是隐去身体上某一力点的意思.这个意思又在某一处表现出来,就叫做显~不过这都要在无形中体示.若 有动意则为收,皆错!要须于有意无意之间.因人因事随机相应而制有形则为缩, 宜,体会、体示隐显。隐显表现虚实。 六、修身.养性 修身是指修正身体行为,使之无论动静都能相符太极拳学法理的要求标 必须依理合法在和缓的运准、而没有不合规矩之处。要想使身心完全合乎规矩, 动中仔细体会,日久自然心平气和,心性常在温柔气中滋生颐养,自然光明普照,圆满自在,性和而明,身树而正,这是太极拳养性之理。太极拳为道家双修正途法理,亦因此而言。 八、放松与被动的关系 放松时无须有被动的意思,被动行功时不必有放松的念想。 九、太极拳学 太极拳学是在领会理解先贤拳论的基础上深入实践的太极拳修炼理念。在实际行功中。以点为切入点。逐步体会如何在自身表现这个点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及其可虚可实、忽隐忽现的特性、而进入高层次的拳学内功修炼;深度把握被动练拳,减法行功,逐一退去本有的拙力僵劲,松空肢体,成为能与自然相合的松体人。太极拳学法理表明:太极拳学也是太极拳的核心细胞组织。起着内部运化、决定阴阳变化的关键作用。契合老子“见小曰明”之教~ 十、自然人 一指没有练习过太极拳的平常人。一指练拳已能与自然界万物相契的高人。一般指前者。 十一、松体人 平常的自然人,通过正确的太极拳学法与理的修炼,使自身内外都能处在符合太极拳对放松要求的状态中,可称为松体人。 十二、节节贯串 在行功时,一切阴阳变化都要从松脚开始,渐渐经踝.膝.胯.腰.肩.肘.腕.掌直至形于手指.是为阳动;再从手上渐次返回脚下,形成阴动,这是太极拳行功节节贯串的一种基本做法。而作为技击应用时不能如此。节节贯串的要求,在具体的太极拳行功中有关于意和形两方面.从意上讲:内运动即神意气血在身体内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或自左而右或自右至左,或由内向外或由外返内,当逐步分流而至于通贯.如欲自内由肩经臂.掌.指.而向外:当意在肩头时,即行功使大臂松空,则内意至大臂时自然一想而过.否则胳膊强直,万物也难行.而在通过大臂时,即松肘关节,则内意经过大臂后即可自然流行小臂„..依此理逐节预先放松,使内意逐步流通,最后追逐视线.离体他去,神由于物外.而当内意流通时, 24 肢体相应处.因势而随曲就伸,以不违拗内意的运动即不造成障碍,这个随机的形动.是因意而成.所以虽然说是两方面,其实仍然是因果:意是因,形为果. 十三、虚灵在中 无论阴松(阴动)阳松(阳动),都要把握形体的立身中正,保持脊椎所属内在的“上下一条线”、并逐渐使这条线空松虚灵.触之似有.按之实无即为虚灵在中~实即藏中之意。 十四、打虚不打实 因为实处坚固,若打实是攻其所能守,不易见功;虚处空虚,即使有备也不完整,若击虚是攻其所不能守,易见攻效,所以要在应用中把握“打虚不打实”的原则。相关经典: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孙子> 、握手病 十五 指推手中因用力而出现的病态.:与人较技时手上有力.常常会出现用力撑着对方的手和肢体的情况.形成了和对方的力搅在一起,不容易解脱出来.如同用力和人握手。所以称此为“握手病”,其实是提醒学练太极拳者要牢记“用意不用力”的原则。 十六、分清人我 因为有力接手是病态的表现.所以要在接手时分清人和我.人我之间宾主关系清楚,以避免“握手病”的产生。具体在与人相接时,外形虽有接触乃至胶着状态.思想上却要指挥自身整体乃至局部,尤其是与对方接触处,没有力也毫不要用力!如同和贵客握手因尊重对方而轻轻一触即收.人来则如客临门,我当宾至相迎,做到宾主分明,自然彼此不会搅混在一起。陈氏十六世陈鑫有“打拳以各保疆界”一语,亦此意。 十七、练拳三要 这是杨禹廷先师对学练太极拳慨括性的要求归纳。即:练个准确,打个灵气,盘个悟性。 凡一举一动务须依法合理,才能渐明太极本义。所以行功方法一定要准确。姿势自然不错,依法合理,循规蹈矩,练习日久。举动自然轻松柔顺,动静无力,无力则虚,虚极则灵性发动才能渐达变动随意、圆通无碍之境。而所有这些又需在行功中渐渐体悟。可以说只有准确才能开动性光,产生灵机。 十八。人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 人身具备的产生阴阳变转化生的特性与天地无异,所以拳谱中指说人身为太极之体,凡人体运动合乎天地间自然运动规律,即为合理则健康。反之。则会形成体内阴阳不调,易致疾病。只有太极拳的运动方法,才能使人体内阴阳和合,所以说,人身(即)为太极之体,不可不练太极之拳。 十九、太极拳式单练八法 指每个动作都要在手、眼、身、步、心、神、意、气中讨消息。所以每个拳式又各有八种练法,即为便于体会细节内涵而设。也代表不同修为的层次。 一粗练 只求动作到位衔接顺畅。二严练 求得虚实分明。三心练 求得阴松阳松于动作中。四中正练 求得中正安舒。五被动练 求得减力而又自然运动。六意练 求得肢体不主动。七松练 求得极柔软。八细练 求得动即明阴阳,不论动幅大小,即使仅有意动。 二十、人体结构变化 吴图南先师提出学太极拳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脱胎换骨的精神~理论上说,人体结构发生了变化,即属于脱胎换骨。循规蹈矩依理合法练习太极拳, 25 日久养成举动轻灵的习惯。脚下能够达到自然而然的动分阴阳,有腾虚感,他人扶按我身,则会脚下发飘立足不稳----这即是拥有了一双太极脚。由常人的脚变成了符合太极拳法理要求的太极脚,即是人体结构发生变化的一种情况。 二十一、四勤 这是杨禹廷先师的教导:即:1勤练 是按规矩勤修,整套练、单式练、一式循环练。2勤看 是勤看拳经歌诀。看老师练。看同学练。3勤问 是勤问老师,问同学,问拳友,不懂就问。4勤琢磨 是勤究法理之所以然,以体悟拳学真谛。 二十二、练拳三不要 练学太极拳一不能用气~拳经讲“在气则滞”;二不能用力~用力则有断、续。亦为拳经所戒;三不能用法~有法则生对待。有失自然规律。 、太极拳八字要诀 二十三 指练习太极拳时运动的八种要求及达到的境界。中:身体外形中正内意虚灵。正:动静无偏斜俯仰状。安:形意自在安闲,自然得中。舒:意静神舒,肢体亦轻松舒展。轻:动作轻柔。往来自如。灵:能依人进退,顺风向自转。圆:一气贯串,自然圆满无间。活:灵敏而活,凡动静皆能被动、自然。 二十四、五行要义(1)粘 粘(zhan)是舍已就人。意将自身忽化为气,由依附对方而挤压对方,觉对方不耐压迫而生力,我即空松已身,连意也忽然隐于无形虚空之中,对方骤失力点,自然随我手而起,致失平衡。有人解为粘人使起。这是从外部表相上说的,其实粘起人来仅是结果,是被动产生的,若心存粘人使起的意思,功效就未必好了。 二十五、五行要义(2)连 连是舍己依人。意将自身本力退尽与对方连为一体不即不离。以能随彼曲伸而不为彼知觉为善。 二十六、五行要义(3)黏 黏(nian)是舍己附人。意将自身与彼黏贴,如胶似漆,难解难分,再伺机进取。 二十七、随(4) 随是舍己从人,意将己身与彼缓急相随,进退相依~便于被动中“因敌变化示神奇”。 二十八、五行要义(5)不丢顶 丢是不及、不到位、不合适。顶是过,逾了界限,仍然是不合适~都是不能舍己从人、随曲就伸造成的病态。所以要求“不丢顶”不犯丢顶之病的意思。能做到粘连黏随,自然不易犯丢顶之病。 二十九、太极拳五行本义 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构成太极拳十三势的其中五种劲意形势,显于外者名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隐于内者名为粘连黏随不丢顶。 三十、八法本义 乾坤艮震坎离巽兑为太极拳十三势中的八方亦名八卦。八门(四正四隅)在外为形势,在内为劲意,名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人皆以劲力描述八法,如言向上向前的动力为掤劲,平直向前为挤劲,向西侧后为捋劲,皆错~劲由力来,违背太极拳体用原则(用意不用力)。实则皆劲意,即劲之意思。八法的上乘功夫表现尽为无形。 26 三十一、无极说 拳经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只有无极能生太极,所以万法都从无极始。因此而说明:练习太极拳,首先是要先进入无极状态.即自身处于无极.再于无极中体验生机.太极才会产生。 无极是高度的神意自然集中后而产生的统一,是无形有意的存在。 三十二、太极说 拳经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几.阴阳之母~因此可以说:无极是太极的本原,阴阳是太极的表现,太极就在动静分而未分之时,有无之间叫做几,几寓朕兆。在太极拳中可以喻为有动之意,无动之形~所以练习太极拳,关键还是要在有无之间寻找玄机,才是真正的追本求原修太极。 、阴阳说 三十三 根据拳学太极为“阴阳之母”的理论,说明阴阳只是太极的形势表现,是太极运动产生的结果理应是被动自然产生的,而不是追求得到的。所以在练拳中,无须刻意在如何表现阴阳上下功夫,而要随机待变,因时因地制宜,即易得太极功效。 三十四、阴阳相济说 在太极拳行功中,阴动势子中有阳松的行功,阳动势子中有阴松行功。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能于阴阳转换处自然过渡,即是达到了阴阳相济。 宋、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朱熹解说谓:如吾心寂然无思,万善未发,是无极也,然此心未发,自有昭然不味之本体。是太极也。孔子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三十五、得其环中 太极拳势动则形象环生,具阴阳而能体虚实。如左抱左七星式:左手在前右向转,与神意在背后接成一圆环,右手在下,左向转与脊神意在背后接成一圆环,两环有交错处,但不相连,身前的圆的部分为实属阳是显,背后部分为虚属阳是隐,而我神意更处于身体中间,上领百会,下通地下,一气贯串,却又能虚虚灵灵,应物而动,即所谓“得其环中”。 附:相关问答 弟子问:老师:阴动成阳动中一般都有几个小动作(步骤),是不是如果这一动是阴动的话,这些小动作都是阴动,如果是阴动,小动作就都是阳动呢, 答:应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具体要自已体会每一小动该是阴还是阳,以能够时刻中正安舒,轻灵圆活为准则~此阴阳互济之意。 三十六 中定说 旧拳谱言:伸屈与开合之未发谓中,寂然不动谓之定。其实,屈伸开合虽然未发,但只要有意,即已生有逐外心,已失中矣~寂然不动是死守一处,必僵~乃顽空非定~真定者:乃心神意气安定,能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化,也不失平常心。但使自身处于无极状态中,体会自身体中的松空虚无,则中自在无中之中,这是因神意自在的缘故。 三十七、守中说 中不在此,而用意虚守,名谓守中~与人互争力大即中,争却未必争得过对方,如果不与对方争力,只做自守身体的空松虚灵,则中不争而自然在~此太上“不争者善胜”之理。 三十八、问答说 27 问答是太极拳推手练习的概念思想。操作中与人相接,人问我答,我问人答,急问则急回,缓问则缓应.大声问则回以洪钟.轻声问则答以细雨.以随人故也,人不问则我自守神意葆已虚灵~问则以劲意触探而问,务须和缓轻柔~答则因人所问、相应以答。人问我若不能回答、或答非所问,是我必定受制于人;我若能回答于无形之中,则对方不能窥知我变化,也必失平衡。问则窥人虚实,必小心轻柔,答则坦然无私,当平正不歧。若能问而人不知觉,则必操胜券。若答而人不知亦上乘矣~彼以为我不知必大举而进。进则必入我瓮中。若推手不知问答,或徒以手法乱人耳目,或唯以应变力持强欺弱,或逞快施展巧、或用诈而发,皆失太极拳中正大道,便有功亦非太极~此昔杨露禅先师所以述太极拳光明正大之理耳~ 、进退说 三十九 进退虽有步.即进步.退步.但不动步时的进退尤为重要! 动步仅为拳势所需,不动步实是太极源隐于无形的枢纽~与人较手时,若形势不容动步,而却又不得不转换虚实,这时神意的功用极为明显:人逼按我于墙角死地,已无退路可言,彼又在正前及两侧隅位,欲进则必持大力~我与此时,只须将自已某一腿松空,用意举足前进.必能脱困~这足以证明: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有力,不论大小,皆非真正太极!进退实为转换虚实,不为动步.此为进退的指导思想. 四十、用意说 人皆知练习太极拳要“用意不用力”,但大都不知如何才能用意不用力,况且用意与不用力虽是一句话,却是两回事~不用力未必有意,有意未必正确,同是用意,须有先后顺序~如垂肘松肩与松肩垂肘,效果截然不一;同是不用力,有松、懈之别;意还要用的恰当却好,大时要大,小时要小,可大可小时则要有意无意为之~意有时又要虚用,又要空用,有时依方位,角度,有时从心.神随机~总之,知用意才算会练太极拳。所以学太极拳者:务要从明师、受明训、得真理、习正法~ 四十一、 呼吸说 练拳人之呼吸,当异于常人,仍求其绵长细匀无,以他人不觉为妙~这在修道者谓之调息。调息的说法是指把正常人的呼吸,通过练拳而调整的符合细匀绵长的要求,要求的是息调的结果,而不是要求调息的作法~若是调息,则必在呼吸上下功夫.其效自必如邯郸学步;只管依理合法行功,日久则呼吸自然,而息不调而自调。万事纯任自然,自然合法明理,成就因果。 四十二、溜臀说 溜臀是臀部放松的要求,臀溜是臀部放松后的体现,所以人触之有滑溜的动感。明师在教学中会详述法理与现象的因果关系及其所以然,使学者明了该从何处用功,有时为了说明原委,老师会示范让学员感觉到臀部的松滑下溜,旨在身喻形显,而不是要人邯郸学步.所以不要千方百计把自已的屁股往下送,致成:前拱、跪腿、挺胸、仰面的病态身形。具体行功则以能感受腰空腹松时,臀部自溜~单做溜臀则后腰有沉坠落感,小腹也发紧,气易滞胸中。切记凡太极拳行功都是:在意不在形~溜臀自也不例外。溜者要用意是因,臀松后下滑是形为果,如此而已。 四十三、空腰说 28 空腰是腰松的感觉境界。腰围力点退尽,空无一物。若有外力侵入我身,则不会在腰间停留。因为腰是人的枢纽机关,有力则招人攻击,无力则人一笔带过,所谓中空虚灵,自能应物自然~腰围退力以皮肤肌肉不与衣带相争,意自收敛于无形为功,腰空则腹内相应松空。故拳经有“刻刻留意有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的定论。 四十四、松脚说 松脚后脚不踩地,不会从下面产生反作用力,便于借引地力,体内气血畅顺,久之能引呼吸至于脚下,所以杨禹廷先师要求“用脚呼吸”。据理推之,呼吸更可深入六合任一方,则可倍增功力。其实乃所谓“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之意境尔。 、松踝说 四十五 松了脚只算进了门,踝松了才能真正进入境界。松踝有三法:一是只做松脚,气感上行,可通过踝关节,踝自然松;二是舒松踝关节内外,达到外松中空;三是融化腿骨。骨化肌肉剥离,关节自然融通上(腿)下(脚 ),好比道路上清理垃圾,没有了垃圾,自然通畅,经云:中空道通,即此意。 四十六、松胯说 胯连系腰(上)腿(下),胯松腰才会活,腿才会动。具体行功:当留意股骨尽头及髋骨,使渐渐如冰遇热而消融,腰胯间有空虚感,即为松胯练法。 四十七、松肩说 放松求的是退力,人的手乃至臂已惯用力,无论大小,动辄有力。所以说:肩若不松,周身他处便如何用力也难尽松~肩松手脚始能相合,人才是个整体,肩关节因其无法万向转动,所以是运动障碍。肩松可弥补此一缺陷。肩头之意置地下极深处,即为松肩行功法。 四十八、无形无象 这是太极拳修炼上乘境界时的反映,在形体上中仍有形象,但这形象却无迹象,即某一动态的形成,皆是自然产生,自然消失,需时就在,不用时也不需理会,自然消失,来也不知从何处来,去亦不知向何处去,并非是毫无形象如木头一般不动。 四十九、全体透空 全身力点退尽,望之有形,触之无物或有若无,他人以力扶之,无论向何处去,均可感毫无障碍~如掌触前胸,却有扶在背后远处之感,令人不敢出力,甚至只要脑中一想攻击,脚下就欲失重,是松的极空极虚之境。 五十、应物自然 这是极深境地的随曲就伸能力,也可以比做可适应不同环境生活的能力。人来攻击问路,我肢体各处与彼此接触部位自已会产生相应变化,以随为要而应对方,在我则无须用大脑,完全是在无意有意中自然产生的。 五十一、西山悬磬 磬为实物而中空,恰如人身,击之声传六合。喻我身虚而神意在外。修身若虚,养性空灵,太极大道自在矣~ 无形无象:无我自无形象。全体透空,无物自然显空。应物自然,物来自居此地,西山悬磬,神在九霄云中~ 五十二、阴阳说(一) 凡阴动势子行功,皆须依阴松功法用意,收敛入骨化为虚无;阳动势子行功,须依阳松功法用意,舒展向外渺无踪迹。然物极必反,阴松至极处,反有 29 向外展放的气势,阳松至极,反觉已身空无一物~此理一师兄曾当面示范,余猛推其双臂,彼并未作势,余只觉自已周身受力,不由自主被弹回,真正是:如球撞壁还~唯知必为正法,当为进一步的层次境界,故记之。 五十三、阴阳说(二) 阳显为阴松的外部征象,显象为虚,阴隐为阳松的内在神意,显象为空。愈阴松则周身虚无感愈强,外力难入我身。只做阴松即收敛放骨,可感另有东西向外舒展,由此稍悟: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之理。阴松为因,阳松是果。 五十四、阴阳说(三) 无极中自有阴阳存在。若无,如何能生太极,无极生太极者,当是:收意注于阴,依法收敛则隐,阴隐而阳自现,阳生是被动的,追本求原,当先置自无极中体会阴阳的生机。 五十五、阴阳说(四) 昔吴鉴泉宗师说:太极拳虽有许多步法,但不外以马裆步化出,马裆步实即为无极,因其保持了中正,能不偏不倚,阴阳自然存在,如单鞭式:因左掌随神意而远去,所以为阳,右勾意入地下,所以为阴,双脚不踩地,为虚属阴,阴极而阳生。神意自然上升为阳,此阴阳无处不在,无时不显之理,但不能刻意为之,待其自然展现最好。 五十六、阴阳说(五) 阴阳点无所不在,但在太极拳中极难正确表现,如双腿分成了虚实,人皆知何处为虚,何处为实,则此虚实分的毫无意义~因为这处虚实的形成是人为的,不是太极拳的!要是太极拳的才行!什么是太极拳的虚实呢?依据减法原则,被动形成虚实,虚实正是表相,而非运动的本质,即无迹象!是因非果~虽有虚实而人不知,是拳经中“无形无象全体透空”的境地。 五十七、阴阳说(六) 阴阳之成相,动静皆能有,阴阳之为物,隐显而俱无~可得而不可求,求则顿失一切.随意而自然在,在处原无一物~有心成形,则形依心想而生,有对待故生而不合自然法理;无意为神,则神随机动而发,无形迹致发而尽符精髓功用。拳经中要人“知阴阳”,乃知其所以然之然者之理也,非将已身练成某处为阴,某处为阳~阴阳皆为事实之表相,出乎自然之中,不是强求可得且能存于某处,附于某物的。总之,阴阳当知而不必求,亦无须得!而自然在。 五十八、行云流水 天上流云,江河源流,凝视之虽不觉其动,实一刻也未停止运动,因其动而无迹是自然常规。太极拳行功之神形比拟为行云流水者,意当即为:形虽有动,而无迹象可寻,他人虽难觉其动,却确实在动,这是被动原则下的肢体展现,并非是单指形体动作能够“连绵不断”。 五十九、迈步如猫行 此语当为拳经中“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的形象注脚。不过猫行轻捷稳灵!所以“如猫”者:当如其身轻、意捷、神稳、心灵!这都是无形无相的存在.宜先求得精神完备.不要单一追求形体的摆设。 六十、仰之弥高 俯之弥深 这是舍已从人的道理。交手中人欲使我向上,而我意则更在彼之上,如彼思将我提起三尺,我意更高三丈乃至无限,彼反先根失衡,这是仰之弥高的意思.俯之弥深同此。 六十一、引进落空 30 引是以意引人神识,不是用力拉他人肢体。我会引而彼愿进,才能致其落空;若引之不当,人趋虚填凹,我反被挤出,所以引人进要走外弧,勿要向心收进。 六十二、丹田 丹是先天真元,田是存丹之所。无丹时则田中无物,即为空穴是虚无之地。丹在时无我无物,无丹无田而丹田自在。 六十三、悟 悟是进境~原来没有,此刻自在~并非是: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悟则知其二~其原不知其二者:乃是知二之存在、己不知而已;而悟者别入洞天~始料不及,出乎意境之外耳~真悟者:堪破无明生死之关,于瞬间脱胎换骨,实如再世为人~此义非过来者、不足道也~“朝闻道,夕死可以~”————此圣人悟后之感慨也。 六十四、收功说 若能依自然规律行功,求与天地运动契合,理论上已经是无始无终生生不已,已无须收功,因为无论行坐卧时刻都在境中,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初入门学者,只要平心静气,于行功法理缓缓施证,没有紧张忙碌急促,心已经近乎平常,也不必专念始终。默默运行,默默停止即可。 31
本文档为【曹树人传太极拳学名词释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542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95KB
软件:Word
页数:5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01
浏览量: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