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梵高画欣赏

梵高画欣赏

举报
开通vip

梵高画欣赏梵高画欣赏 画刷人生---爱给凡高 rayblues "And my aim in my life is to make pictures and drawings, as many and as well as I can; then, at the end of my life, I hope to pass away, looking back with love and tender regret, and thinking, ’Oh, the pictures I might have made!’...

梵高画欣赏
梵高画欣赏 画刷人生---爱给凡高 rayblues "And my aim in my life is to make pictures and drawings, as many and as well as I can; then, at the end of my life, I hope to pass away, looking back with love and tender regret, and thinking, ’Oh, the pictures I might have made!’" -- Vincent van Gogh, Letter of 19 November 1883 (今天是凡高诞辰150周年,根据网友文章,我加上了对应的凡高作品。他的生命,使我们的 生命美好。 --HY 30/03/2003 ) 0. "艺术"对于我这样的凡夫俗子而言,是孤高的,是清绝的,是不太容 易拥有的奢侈"享受"! 但艺术,的确是人类文化上最永恒的创造, 是人类知识中最深邃无边的表诉,是人生与人性关怀的最具体例 证. 绘画艺术给我最浩瀚美丽的想象,或者也是因为我在诸多测试中都 体现出对视觉极大的依赖.在绘画中,我找到人类表达人生体会的 方式;在绘画中,我找到盼望已久的飞翔的感觉... 我不会画画,也明白自己的欣赏水平实在不能算什么,可是,我热爱绘画---透过辉煌绚烂看到简约,真实,美丽... 喜欢莫奈---曾经因为<日出.印象>,深深地被震撼过,一个种直抵心底的视觉冲击---原来,绘画是这样! 在光与影的游移中,我们看到了绚烂而无可捉摸的人生,点点滴滴绽放在他的笔下... 莫奈,一位独一无二的日光画家,在他的世界里没有黑色.他不但捕捉光与色的瞬间,同时也对光作了细腻,通透的诠释---这使得绘画在他的笔下超越世俗而升华至空灵境界的生命之光---这束光更照亮了绘画艺术一条长长的通途. 在这条通往天堂的长途,莫奈用他的光芒为我们点了一盏灯... 爱,只能是给凡高... 在凡高的刷子里,我看到跳动的生命质感,浓浓的色彩中,充满对艺术的追求,对理解的渴望... 没人能真正理解这位出尘的天才---只有阿尔金色的阳光... 在向日葵中,凡高诉说了他心目中阿尔的灿烂光华;在阿尔真正的火热中,凡高体验并释放了飞翔... 凡高在世人心目中,是一个一生追求真实,追求简朴的画家---奇怪的是他的绘画却散发着火一般的激情.不仅在色彩方面大胆创新,也使综合形体的表现更加强烈. 那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独一无二的风格---我相信一样不会有后继---因为只有他,只有凡高,是真正的爱与艺术的殉道者... 他在诉求,用我们无法理解的言语.他的灵魂站在高高的天堂,放他的肉身在世间煎熬---他希望用他的绘画,为人类开启那扇通往天堂的门... 我愿意称他为上帝的捎信人... 我个人认为,无论是他对宗教的执著,还是对艺术的狂热,都是源于他对人性对生命深切的 热爱。 真的,他是那么爱我们的啊---象卡夫卡说的---一个人若弃世,他 必爱所有的人„„ 1. Vincent Van Gogh (1853-1890) 塞尚和莫奈曾说,凡高这个荷兰人只不过是个灵魂,但这是个多么 伟大的灵魂! 凡高这个人是率直,天真,坦白的.他一生追求完美,试着实现超人 的梦想,在追求与挣扎的过程中,他为自己的艺术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目标.这些目标并非是全新的,但却展现了他痛苦的追求和无法替代的才华. 凡高最彻底地抛弃了纯技巧性的抒情,运用唯他所特有的一种表现力量,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充满激情的绘画类型,并以这种火一样的艺术激情创造出为世人惊叹的艺术杰作,从而赢得艺术家的最高杂赞誉. 凡高的一生只有37年,但他却在这短暂而坎坷的生命历程中,在除了失败还是失败的现实生活中,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绚烂的绘画类型,这种非凡的艺术成就,来源于他那近乎疯狂的激情---"我的作品就是我的肉体和灵魂,为了它,我甘冒失去生命和理智的危险". 凡高的绘画事业是由素描家发展成为油画家的.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素描造型方法,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改变了印象派的客观性,而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如同凡高自己描述的一样:绘画不能仅仅满足于模仿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应当在凭感觉与真实地描述自然界的同时,表达艺术家的主观见解和情感,使作品具有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凡高的所言所行常招致误解,他常被认为与众不同,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认为他是一个异于常理的天才,他的一生被认为不应当有的奇遇.不管他的艺术怎样冲击着人们的情感,触犯了传统的趣味,回溯他绘画的历程,阅读他遗留下的一些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简,我们可以知道,凡高履行了做人所应遵守的原则,那就是对自己诚实. 2.星月之夜--The Stary Night 1889 画布 油画 73*92 厘米(纽约 近代美术馆 藏 ) 挚爱深夜的凡高,在阿尔 时期曾有两件作品描绘 星空<罗奴河的星月之 夜>及<夜间的咖啡屋>. 这两件作品中,闪烁于碧 蓝夜空中的星星,格外夺 人眼目.在圣雷米的初期 (1889年6月)所画的这 幅<星月之夜>是凡高深 埋在灵魂深处的世界(宇 宙进化)感受. 之所以将<星月之夜>放在第一篇,是因为它是我的最爱---每每看到这幅画,总想伸出手去触摸---而它永远在我无法触及的无穷远处... 全幅画的色调为深蓝,幽远而深邃.有宁静平和,但无可企及. 画作的上半部是苍茫的夜空卷动的星体象旋涡,相互之间带动的效果形成涡状的云团效果,感觉生命就这样在宇宙中向前奔流.下半部是黛色的远山,以及河边点点灯火闪烁,仅有一线,淡淡地摇曳生姿. 每一颗大星,小星回旋于夜空中,新月也形成一个旋涡,星云与棱线宛如一条巨龙不停地蠕动着.暗绿褐色的柏树像一股巨形的火焰,由大地深处向上旋冒;山腰上,细长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夜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回旋,转动,烦闷,动摇.在夜空中放射艳丽的色彩... 这种回旋式的运动圆形,有如远古时代的土器形体或者装饰在土器表面的螺旋花纹.在德拉克洛瓦或巴洛克的艺术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运动,但其真正的源头,恐怕还是来源于人类的潜意识之中.促成凡高产生这种原始意识的,应该是得自于农民以劳动征服大地所带给他的共鸣,再者是他对德拉克洛瓦的佩服,三者是对于日本浮世绘画家北斋和广重的构图主题的把握. 在西欧传统绘画的远近法中,画家常常从观众席来观察舞台,观察风景与人物.但是对凡高来说,在他病情尚未发作之前,已感到被另外一个世界监视着.他察觉到受苦闷,受烦恼的,不只是他本身或者如同向日葵那样的对象,而是能够把一切万物都包括进 去的广大范畴---宇宙. 他在问---谁是观察者,谁又在被观察着?看着么?看到了什么?外视亦或内醒?我们何尝问过自 己---生命何在心何在? 3. 群鸦乱飞的麦田-- Crows over the Wheat Fields 1890年 画布 油画 50.5*100.5厘米(阿姆斯特丹 国立文森特.凡高美术馆) 大众化的观点认为这幅画充满着恐怖,不祥的感觉.画上的线条很生硬,失去了秩序.不但天地鸣动,所有的凄切,悲伤,绝望,都似乎从地平线的那一端飞扑过来... 可我就不这样看这幅画---或者你说我是疯了也可以---把它放在第二,足可见我对它的喜爱... 这幅比它的姊妹画<暴风雨似的的天空和麦田>要来得更加浓重当然愈发阴郁. 所使用的刷笔也格外的粗,色彩不再只是单纯的涂抹---色彩没有任何化开的痕迹,就是大量的色块.看的清清楚楚的落笔的起始终了,画刷沾满了颜料就层层往上覆盖,感觉上凡高仿佛等不及将色块化开便飞速涂上画布... 是疯狂吗?---不错,凡高是疯了,他太着急想表达自己了,那么多喷涌而出的情感让他无法自抑... "我的生活,从根基上被破坏,我的脚只能颠簸着走."这正说明当时他画下这幅看起来真是悲惨的画作的心情,"我担心,我是否变成你们沉重的负担......那时候---回到这里再开始工作---画笔几乎从手中滑落下来......可是,从那时起我画了三张大作品." 体会到他当时的感受,你或者能理解他为什么那样用色,为什么那样运笔---几乎可以说是那样的无序和狂乱... 我苦,我痛,我都可以不在乎;我需要理解,我真的爱你们... 这是一幅横向的长画作,依然分为上下两个半部.上半部的天空,凡高仍然用深蓝打底,下半部的麦田,满是金黄的横向斜向的运笔.黄色的麦穗仿佛倒伏在红褐色的泥土上,以及些许的绿色衬边---凡高并不在意具体底部的细节. 在整幅图中,最让凡高着迷也是最狂乱的是漫天飞舞的乌鸦...凡高很无意地涂抹着,只是要涂出个乌鸦的形状而已,他落笔极快而随意,层层的乌鸦从画作的右上部压来,在画的中间将天空搅得一团,凡高甚至来不及好好地修改被搅乱的底色---最后,凡高索性就用黑色加在天空上,是铺天盖地而来的乌鸦也行,是压倒一切的乌云也可以...所有人都认为这样凝重的用色,这样强烈的对比,这样纷乱的动感只是恐怖... 我看到那破壁欲出的凡高那苦闷的心...狂乱而奔涌来的,不仅仅只是乌鸦---黑何尝只是黑---那是不被了解的凡高的热情,他对艺术的看法和理解...整幅在压抑的暗流下充满了焦躁不安的心---或者也是因为这样,凡高最后选择了放弃... 凡高已经超越了灵魂上的生死境界,置身于异界的试炼,并试图将那个世界置于笔下... 4. 鸢尾花--Irises in a Vase 1890年 画布 油画 73*93厘米 (纽 约 大都会美术馆藏) 相对前两幅的幽远和浓烈,鸢尾花 是一幅温和平静的多的作品,甚至 可以说这幅简单而素雅的静物能被 大多数人赞赏. 画是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静物,绿色的台面上一 个近白的大口水罐,插着一束绿茎 绿叶的鸢尾花.然而第一眼时,能抓 住你眼睛的,却是那变换着色彩的 紫花瓣---蓝紫色占了大部分,偶然 间会出现红紫色的旁瓣. 这是少数几幅凡高留出相当空间的 作品,使得整体感觉上非常干净而 纯粹.普通而轻柔的花,叶,茎带来视觉上的清爽愉悦感. 可以这么说,在宁静时的凡高眼中,世界是如此的温柔,让他几乎有不忍打破之感. 但是,奇怪的是,凡高选用了亮淡柠檬色作为背景来衬托蓝紫色的花束. 紫色(由紫色到深红色,纯藏青色)的花束,在鲜丽的柠檬黄背景下浮现,而花束本身还另有黄色的色调.放置花瓶的台面,表现出不配衬的补色效果.而且这种强烈的对比,格外明显. 凡高喜爱用黄色和蓝色作画,这两种色彩他用得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在浓淡深浅中,凡高轻轻说出了他潜在心底的火热情感和想要被理解深切愿望. 大部分画家使用强用色对比来突出画的某个部分或者主题;然而凡高不是,他的画永远只是要强调他的想法---或者这也正是他难以被世人了解的缘故吧. 1890年5月17日,凡高留下这幅画,离开圣雷米疗养院,前往巴黎北部的奥弗,在信中他称:"于此作最后的挥笔,所以我尽情地,忘我地工作." 平静是可以拥有的,然而平静对于那颗如此跳动的心,是暂时的,永恒的只能是火一样的热情... 在清宁平和下,火可以减慢喷射的速度和力度.可是,火,永远是火... 5. 日本趣味: 梅树--Plum-trees in Blossom, 雨中的桥--Ohashi Bridge in Rain 1887年 画布 油画 55*46厘米(阿姆斯特丹 国立文森特. 凡高美术馆藏) 1887年 画布 油画 73*54厘米(阿姆斯特丹 国立文森特. 凡高美术馆藏) 这两幅画临摹于日本浮世绘画家广重的作品,可以说是凡 高关切,喜爱浮世绘的最直接的表现. 凡高对于浮世绘的喜爱,始于安特卫普时期.1885年给提奥 的信中说:"我的画室还不错,整个墙上贴满了日本版画,所 以很快乐." 到巴黎以 后,于汤 基大爷 处,看到 更多的日 本版画. 宾格画廊是当时巴黎的"日本趣味"中心,专门收藏浮世绘,约 有一万多张,凡高屡次前往观赏,并一张张加以研究. 日本趣味(梅树)是根据广重所画的名胜江户百景中<龟户梅 竹铺>所作的临摹.但在这幅临摹中,天空的红色,大地的绿 色,都比原画更加强调,梅树枝节的地方,更有一种大胆坚强 的线条. 日本趣味(雨中的桥)也是名胜江户百景中<雨中的桥>的临 摹.凡高把原画中海的灰色该为绿色,使得这幅画带有热度, 原有的萧条感完全消失. 凡高对浮世绘相当着迷,并想从中学到东西,他还临摹了广 重的<名胜江户百景>和<飞鸟山暮雪>,英泉的<花魁图>,北 斋的<红富士>,以及丰国的<歌舞剧演员图>. 空间在伦勃郎的画上是神秘的,混沌的;在毕加索的画面上则是明晰的,开窍的;而在塞尚,莫奈,凡高时期,空间则是被探索的.塞尚苦苦地在努力触摸第三进向,莫奈全心关注他的光与色的解构,而凡高则用火样的金黄色颠覆了整个绘画界的用色理念. 但从来空间对一个画家都是作画的基本要素,不可能不关注.在前立体主义之下,人们已经看到空间在一个个结构的大举入侵下逃之夭夭---这样的结局意味着支持西方绘画几百年的透视法的全面崩溃,从而使得相当一批画家转向东方的绘画艺术---他们称之为"散点透视"---其中便以日本的浮世绘为代表. 然而其实在东方绘画艺术中,画家们从来就不曾领略过什么透视.在东方,绘画由于起源于人们说不清楚的比例,因此,在其终极性质上是感悟和神启的.或者这也可以说是感性给理性作的一次引导. 之所以写上面这段,是想交代一下为什么当时凡高会奇怪地转向临摹日本的浮世绘. 但对于凡高而言,他最终没走空间的道路,而是选择了色彩,所以在浮世绘上,我们仍然看到的是他对色彩(以及部分线条)所作的全新的诠释,表达的他自己的看法---对生命的热爱---温暖的感觉来自大胆的用色. 6. 播种者--The Sower 1888年 画布 油画 73.5*93厘米(苏黎世 布尔雷氏收藏) 凡高到阿尔不久后,在信中曾说过:"我在 巴黎所学的似乎已逐渐消失,相反地不断 想起昔日乡居时,印象派之前的画法."早 年的他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曾数度以" 播种者"为主题作画,而对米勒的敬仰也 终生未改.此画的主题即是由米勒处得来 的,可以说是他的得意作品之一. 画面的构成是罕见的斜向,树与人物突出 地画在前面,把太阳画成柠檬色的大圆盘. 这种构图法应该是得益于日本版画,一种 纯平面的写意.黄绿色的天空飘着粉红色 的云,地面是淡紫色,而树与人则使用鲜丽的蓝黑色与褐色.这幅画对色彩的象征性用法以及大胆的构图法,对主题浑然一体的表达,使我们不得不深究一下这幅勘称极品的佳作. 记得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的"色彩的象征"一节中这么写到:"蓝色与绿色,是天的颜色,是海的颜色,是丰沃的平原、南欧午夜的色彩,是黄昏和远山的色彩.它们本质上,属于空气的范围,而不是实质的颜色.它们是冷冽的,可以消解一切,它们唤起了辽阔、遥远,与无边无垠的印象." 所以在"透视法"油画的历史中,代表空气范围的蓝绿色,是一种创衍或变化空间的要素;它是一种基本的、特别重要的色调,它支持了我们所欲运用的整个色彩效应,一如基调低音支持了管弦乐队一样,至于温暖的黄色与红色,则是依随着此等基本的色调,而徐徐配入的. 然而进入印象主义时期后,蓝绿色被画家们不断尝试的自然光给淹没替代了. 等到了凡高手上,色彩一觉醒来时,猛然发现它已经在空气中燃烧了起来,火焰万丈,铺天盖地,从天际一直扑向收割中的田野...以往蓝绿色的全部诗意,此刻在这个疯子的金黄色中被燃烧得呼呼作响.谁也没想到可以用这样的色彩,这样的构图来作画,来表达这样的主题...也许,也许连凡高也没想到他会以这样的方式抵达生命的伟大终点...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上帝借凡高的刷子,让我们窥探到天堂里灿烂的万丈光芒... 7. 向日葵--Sunflowers 1887年 画布 油画 60*100厘米(奥洛特 国立克列拉.缪勒美术馆藏) 再不写"向日葵",会不 会有意见啊!? 1887年的暮夏,凡高画 了四幅向日葵,这幅给 人感觉无比的逼真,从 某一个角度来说,这一 幅可以视为凡高画集 的代表性作品.孩童时 代他就喜爱鸟巢,这种 喜爱可以说是他幻想 特性的本质.由他的素 描习作可以看出,他尝 试着要捕捉由中心向 周围旋转的分量感. 可以这么说,他后来到南法追求太阳,就是对于旋转,炎热的天体的一种渴望.事实上,向日葵就是生长在大地上的太阳:法语称之为---Tournesol旋转的太阳;英语称之为---Sunflower太阳之花. 巴黎时期的作品中,这一幅<向日葵>,已经显示出凡高成熟后的风格---以螺旋的涡流向外喷射---有阿尔的阳光,有星空的闪烁,有云彩的奔放,有心底的热情... 画面和构图都没什么好谈的,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无论怎么看,那倒着,立着,甚至行走着的向日葵,都不再仅仅是向日葵了,那是一团团发火的太阳,燃烧的向日葵,摇曳着的对生命的爱恋... 谈到向日葵不可能不谈凡高色调运用的转变,在他早期的<食土豆者>画中,其色调曾是那么的闷暗,以致于让人几近窒息.但偏偏就是他,这样一个在世人眼中土头土脑的来自荷兰乡村的牧师之子,会点燃那片他几百年前居住在阿姆斯特丹的布尔乔亚同胞伦勃朗连想都不敢想的金黄色.这片耀眼而神奇的色彩虽然出自阿尔的阳光,但他何尝不是那个盗火的普罗米修斯呢---那个人眼中的英雄,神眼中的孩子,自己眼中的我... 可以说向日葵是凡高的崇拜物,凡高狂热地爱好向日葵,并且不停地画着. 他在巴黎时画过4幅,都是连枝带叶剪下的鲜花.我所说的这幅,应该是4支被剪断的向日葵那幅,是最广泛流传的也可以说是最成功最大众化的一幅.即将枯萎的向日葵,象征着在巴黎的角落里奄奄一息的凡高本人.呈血红色的茎被剪断,如同凡高的生命被切断.明亮的黄色和阴暗的浅蓝色形成对比,似乎是一种非现实的美.画幅左边的拐角用"跳动"的红点涂过,这"跳动"的色点融汇在笔触的浅蓝色中---这一片小小的火焰,正是画家的生命之火. 在那个夏天里,凡高表现出一种异常旺盛的创作热情,来到阿尔后更是如此.他以金黄的色调,画了一批向日葵作品,其中有单纯的色面和明确的造型,如另一幅流传甚广的<花瓶中的十四 朵向日葵>,这可以算是这批作品中的力作.作品以黄色调为主,兼以青色与绿色,纯粹的平面构图,但整幅作品仿佛奏响了一支黄和绿的交响曲.那些花原本在画面上有一种装饰性的安排,由于笔触有力,整体感觉显得富有勃勃生机. 凡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朵,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 8. 黄昏的松林--Study of Autumn Effect 1889年 画布 油画 92*73厘米(奥洛特 国立克列 拉.缪勒美术馆藏) 这幅画几乎可以说是凡高的全部作品中,最清爽 宜人的佳作.10月,凡高感到他的健康情况非常的 好,同时他还感到自己的素描变得更加结实、有 力,更富意义,在形式上也进步不少. 这幅画上,前景画了一位妇女撑着伞行走,柠檬黄 的天空,落日的余晖使松林的阴影浮现出来.挺拔 耸立的树干与在强风中飘舞的松枝,交织出一种 非常紧密的感觉. 当时凡高甚至在信上这么说:"很可能我不再使用 厚涂法了." 虽然不使用厚涂法,在这幅画上,我们依然看到腾腾而起的烈焰---无论暗绿色的枝干怎么低垂下探,最后所有的叶子,统统抬笔向上,卷成一束束熊熊燃烧的线条,而夕阳的余辉也由此幻化成空灵而蒸腾的遥远背景.树叶是发火的阳光,光焰是峥嵘的枝叶,前景远景交织而混成.树的太阳之间的距离亦远亦近,无从把握,或者这正是"透视法"的精妙之处. 在我感觉,厚涂法只是一种技巧,在凡高的画中,一切的表达都只是为了他的对象和主题服务的. 或者说,美学实质上是应用心理学,因此它不仅与事物的审美性质有关,更主要的与审美心理有关.因而画作往往是非常主观的,它直接表现了审美主体对事物印象和感悟.虽然审美心理有抽象和移情两中基本形式,但不同的人对此的领悟与感受有着天壤之别,因而不同的人对此的运用也大相径庭.在凡高笔下,抽象是不重要的,但移情,凡高式的移情,使得画的可理解性大大降低---或者说画理解的一致性受到了极大的扭曲. 都知道凡高热爱火焰,因为那代表了他的生命,但我个人认为画家的内在一致性决定了他的作品会时刻体现这些特点,特别是当他的总体思想已经固定下来之后---所以在这幅被普遍认为是爽洁的画作中,凡高依然在狂热燃烧---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他带动了太阳. 9. 森林中的少女 --Young Girl in the Wood at the Hague 1882年 画布 油画 39*59厘米(奥洛特 国立克列拉.缪勒美 术馆藏) 画是传统的构图,人 物和形态已经逐渐 有了印象派的风格。 但用色和涂绘方面, 画作相对于印象派 实在是太过浓郁。整幅画,仍然显得急促而有力,显然凡高以速写般的方式,将自然对他的喃喃倾诉,全部诉诸画面。 根据他写给友人拉巴都的信,可知靠在树上的白衣少女,乃是依据英国插画家马可伊度的作品而作。 1882年9月,此画画于海牙近郊的森林中--- “„„铺满落叶的红褐色地面,因树荫而乍明乍暗、斑驳离落,如幻如梦,这情景深深地震撼着我。问题是„„我极欲抓住大地的暗度。大地所产生的那股巨大无形的力和坚韧的充实感„„我无法使自己从那富于颜色的明亮中间与燃烧般的感觉深处逃逸出来。” “着手画树干表面时,树皮上覆盖的一层层厚厚的泥土,令我的笔迷失其中„„故将颜料挤出直接盖在树根与树干上,再用笔稍抹一番,这样这棵树便稳立于地上了。” “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许不用学习颜色的描画方法,因为它不能达到稳固厚实的效果。” 明显这是凡高开始尝试使用厚涂法的早期作品,他本人对这幅作品虽然无法感到满意,但却象他自己所说“已经找到打动我心灵的„„” 色彩有助于表现光,但这不是作为物理的光,而是那真正存在着的唯一的光,那存在于凡高眼中、心里、笔下的光。由物质唤起和抚养并被心灵再造,色彩能够传达每一事物的本质,但这终归只是一种暗示。它们应当通过幻象在观者方面激起某种对事物特征的感受。而作为艺术家,则必须能直觉到这种感受,并在自己的作品中以暗示的方式表达,从而使观者能产生了解。 当时的凡高对色彩的终极意义并不真正明了,他在使用厚涂法以及对浓烈色调的运用上,是全然自发的。凡高还未开始在色彩上找到突破,但来自内心的引领已经使他感到一个新的方 向,而他无法言诉。色彩因自身而存在,色彩具有它自身的美,必须保存的美。当最终凡高认识到这一点时,他便走上了解放色彩的道路。 10. 吃土豆的农人--The Potato-eaters 1885年 画布 油画 82*114 厘米(阿姆斯特丹 国立文森 特.凡高美术馆藏) 这一幅画作于1885年4月至 5月间,为纽南时期的最佳 杰作,也是广为人们熟悉的 一幅作品。 同样构图的习作有两幅,素 描与速写各一幅,但仍属这 幅最完美。为了完成这幅作 品,他曾作了许多农夫、农 妇的肖像,对室内及手的素描,以及瓶子与水壶的静物画等等,这些均是对此画的习作。 此画充满了其社会性与宗教性的情感,画面虽显得粗野,但结构却十分紧密;以围聚的人物为中心,对形体加以把握;以德拉克洛瓦的色彩理论,构成了种种暗灰色调子;凡高在这些理念上完成了这幅佳作。 围着餐桌而坐的四个农人,都曾作过个别习作。那询问似的炯炯眼神,右端的农妇下垂的厚重眼睑,布满皱纹、凹凸不平的脸和手,充分地表现出大地上勤奋的劳动者的"力量"---就象他在信里自己所表示的希望该画能强调出"伸在碟子上的那只手,曾 挖掘过泥土。"---而同时窗外的景色,满是大地的温暖,也令人深切地感受到煮土豆的味道带来的生活的芳香。 凡高深爱着拙朴的农人在大地上奋斗的情景,他认为这些与文明化、都市化相较下,充分显示出光与力。他明白这幅画或许不合现代趣味,但却是人类自强、自重的一种表现,他渴望着能将这些示诸众人,唤起"人们"的责任感和优越感,让所有的人都体会到来自内心的对大地的深情。 很多人认为这是幅凝滞晦涩的作品,用色是那么黯淡,连凡高惯常喜欢的黄色都因为渗入棕褐色而显得灰蒙蒙的。但是在画中的那盏油灯下,我们看到的是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每个人眼中都闪动着希望的光芒---我来自大地,我将回归大 地…… 11. 黄色的麦田 --Yellow Corn-Cypresses at Saint-Remy 1889年 画布 油画 72.5*91.5厘米(伦敦 国 家画廊藏) 凡高一共画了两张有柏树 的作品,这是其中的一张。 他曾这样写到:“脑子里 始终浮现着柏树,很想把 它画成向日葵那样的作 品。但是很奇怪,何以没 有人画得象我所看到的一般。柏树的线条与比例确实很美,宛如埃及的宫女。” 这一张同圣雷米时期的许多风景画一样,完全没有直线的笔触。所有的物体都卷曲着,泉涌着,柏树象一团黑色的火焰,不停地向天空喷吐着。 线条生动而且粗大,有力的笔触好象自大地深处涌现出来,沿着柏树扭动卷曲而直上天际,幻化成白色的云彩在空间蜿蜒,这一连串的弯曲的画法,应该是来自北斋的思路。 虽然一切都在起伏摇动,但整个画面看起来,却有一种古典式的明朗与均衡感。暖色与冷色的微妙对比,轻重与形状的比例,这些不但形成结实的构图,而且统一着整个画面。使的画整体看去,静中有动,动中蕴静。相当的耐人寻味。 12. 兰格洛瓦桥--The Drawbridge at Arles "Pont de I’Anglois" 1888年 画布 油画 54*65 厘米(奥洛特 国立克列拉.缪勒美术馆藏) 1888年2月21日,凡高到达 法国南部的阿尔,这张是他到 达后的三月间画的。 他在信中这样写到:“那是在 蓝色的天空下,一辆小马车正 通过的一座吊桥,和天空同色 的河水、绿草,橘色的河堤还 有一群穿着各色衣服的浣衣 妇女。” 这一张画的色彩清澄而果断, 有如金属管乐器奏出的嘹亮 声响。天空是一片蓝,水波荡 漾的深邃运河„„远离了巴 黎的喧嚣,漫游在郊外的凡 高,终于找到了让自己宁静的感受,仿佛他都能听见他自己的快活的声息。 就在这个时期,凡高开始了认识、模仿并超越印象派的历程---这始于他对色彩的重新认识。 在他的信中:“我在巴黎所学到的东西现在离开了我,我恢复了在我知道印象派之前我曾有过的理想。如果印象派画家们不久将开始指责我的话,我不会感到惊奇,因为我的创作方法与其说是受益于印象派还不如说是德拉克洛瓦。因为我不想准确地再现我眼睛看到的东西,而是希望随心所欲地运用色彩,以便有力地表现我自己的内心感受。” 其实早在创作《吃土豆的农人》的1885年,凡高就已经本能地意识到色彩可能是独立的。色彩自身就表达了某种东西---象他自己说举的例子“比如说我要描绘一幅满树黄叶的秋天景色。假如我把它看作是黄色各层次间的协调,那么我所使用的黄色与树叶的黄色是否相同又有什么关系呢,没有,这没有什么关系。”---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凡高从始至终对待色彩的独立表达感都是一致的,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从德拉克洛瓦和印象派那里得到的正反两方面的启迪,使他确认了色彩的独立性和在表现精神方面的巨大潜力。 13. 孤鸟翔空的麦田--A Bird Flying over the Wheat Field 1887年 画布 油画 54*64.5厘米(阿 姆斯特丹 国立文森特.凡高美术馆 藏) 画于1887年夏天。此画一见即令人 联想到远处清晰婉转的歌声,整幅画 面给人的感觉是清新明朗。 凡高采用修拉与西涅克的色彩分割 理论,又运用从印象派画家那里学习 到的短促笔触的并置以及从光线中 捕捉色彩的瞬间变化,以色彩的视觉混合手法来表现。 这幅画的彩度高,向上向下的短促笔触,使画面洋溢勃勃的生气;云、麦田、草地均富动态,云雀或有的声音暗示了在画面上所看不到的垂直轴。麦穗顺着风向俯偃,仔细看会有一种写实的感觉,同时又让人觉得在遥远的彼方有一种虚无缥缈的憧憬。 相当明快亮丽的一幅作品。反映了当时凡高处在印象派体验的最高峰,然而从那以后,凡高逐渐脱离了印象派,开始寻找并开拓了他自己的天空---表现主义画风。 14. 暴风雨似的天空与麦田--Fields under a Stormy Sky 1890年 画布 油画 50*100厘米(阿姆斯特丹 国立文森特.凡高美术馆藏) 这一幅是凡高在奥弗所作的最后三大作品之一(另两件是<群鸦乱飞的麦田>和<多比尼庭园> )。 凡高在给他母亲的最后一封信中提及这幅画时说:“我正埋头作一幅以象海那样广大的丘陵作背景,有黄色与绿色微妙色彩的广漠麦田的画。这一切存在于青色、白色、粉红色、紫色等色调的微妙天空之下。我现在非常的安宁、肃静,可以说很适合于作这幅画。” 初次看画时, 感觉这幅画总 体上含有深深 的冥寂,好象 要吞没凡高的 一切。在地平 线那端所表现 的,不再是德 伦特时期作品 中可以看到的 灵魂的憧憬, 而是要将他的 身心召回的凄 美而恐怖的压迫感。 从上而下的天空仿佛要把大地给彻底挤碎压垮,然而大地上依旧是勃勃的生机---黄色与绿色大量的交替运用,使得画中忍不住要渗出生命的灿烂来。虽然远处的地平线凡高使用了极浓的深紫色,感觉上仿佛是个吞没一切的大旋涡,而近处的天空上多朵动感十足的白云有让人觉得轻快自然。 了解了当时凡高作画的背景心理后,我们才可以知道为什么他是这样用色,这样的构---他对自然有着无法言诉的热爱,自然界这与那之间的那种相互吸引的不可思议的关系,深深地触动着他。同时他就把自然界的这种神秘关系,由色彩与形状置换成象征关系,另一方面他又从中将他的内心所受的感到直接有力地表现了出来。 正是因此才造成了这幅画的晦涩与难解,也是因此才造就了又一幅以晦暗色调表现轻快情绪的力作。 15. 奥弗的教堂--The Church of Auvers 1890年 画布 油画 94*74厘米(巴黎 奥赛美术馆藏) 圣雷米时期弯曲的、起伏的线条,在这最末期的作品中,更显得自在阔达,宛如深藏在自然中魅惑的根源,被他的笔尖诱上了画布。 南法时期的作品中,蓄满沉重的、煎熬的视线,至此已经在本质上发生了改变。现在的线条像舞台上的音乐,含有律动感。柔软的笔触时而强、时而轻,那种缓急轻重感,变得十分自如。 “奥弗这地方非常美,那些越来越少的古老茅屋,更美~”在信里,他表示了如归故里一般的安乐。在奥弗,凡高的画以深青色、蓝色为主,藏紫青与藏青、各种黄色与黄绿、屋顶的深红色、那些微妙的色彩移动,以及不同方向的笔触,充分表现出他对自然的怀念。 他一生中对于社会的不理解所作的抗争,对于真、善、美所作的追求,还有生存中的苦脑与欢乐,似乎都孕育在这天空的蔚蓝里。 他写给他妹妹的信中说:“这一张画与在纽南画的古塔、坟墓等习作,似乎很相似,只是现在所用的色彩, 或许表现得更为华丽。” 凡高一生画了许多的教堂,几乎覆盖了他所有的时期,他一路上这样走来,最后走到奥弗教堂,完成了他 生命和绘画的辉煌旅程……。 16. 菜圃--Vegetable Gardens 1888年 画布 油画 72.5*92厘米(阿姆 斯特丹 国立文森特.凡高美术馆藏) 画完<白色的果园>之后,凡高又将阿尔 近郊的田园风光和收割情景搬上画布。 生长于北国昏暗阴郁天气下的凡高,面 对明朗活泼的南法,内心不觉欢喜若狂 ---在他的信中这样体现到:“在纯净的 碧蓝天空中,映现着赤金色、青铜色和 黄铜色,这些就是所谓甘美而柔和的德 拉克洛瓦色调吧~” “除去浓郁的色彩外,放眼望去,尽是 一片平坦无垠的田园。” 这种风景使他怀念荷兰---雷斯达尔时代的荷兰。 这幅画有强烈的对比和正确的近远法,画得中规中矩,而且非常坚稳。向远方伸展过去的风景,将凡高全然融入大自然怀抱后,安详自信的心情完全表达了出来。 这种宁静安详的风景,凡高此后再也没画过。 这幅画就特点来说,没什么太特别的,唯一难得的是凡高当时全然忘我而平和的心境。而从那以后,凡高的燃烧愈发猛烈,最终将生命全部燃尽…… (May not the right one--hy) 17. 凡高的笔触 将凡高画面的一部分放大数倍,再观察其细部时,在那一瞬间谁都会咋舌不已:凄厉的笔势以及时而由颜料管挤出的颜料就涂在画布上,涂得厚厚的一层,透过这种笔法,其独一无二的灵魂脉动陡地传向我们。 凡高作品的细部的放大图版,连其本人也意识不到这是内心深处的裸露。画面的伸展、连接,笔法的长短、速度、方向等,表现出"构图及色调所不易感觉到的个性之神秘。"不过,凡高令人感动的地方远不仅如此。 雷纳德.巴琉说:"凡高的柏树、向日葵,以及橄榄树园图式化的剖面,在其清晰的轮廓中,均可看到,’涂得很厚的画面’。"而有关凡高的艺术目的,他继续说到:"驱动万物的’推力’,与表现生命的树液。"细部的放大图版所看到的正是这种推力的形态。 凡高常以厚涂法来作画或者修饰,这点与其说是与印象派联合起来,倒不如说是延续了德拉克洛瓦的血统。凡高从日本的版画家,特别是北斋处学习版画笔法尤多是事实,但并非是构图。在画肌的构筑方面,他是独树一格的,与浮世绘画家及西欧的传 统迥异。 对于凡高而言,一笔一笔的画法乃是灵魂之气息,他的憧憬和愿望的直接表现。因此他对于将画面涂得一样平坦,以及平滑修饰等等毫不关心。他在画布上重叠、涂厚,再以惊人之势重复笔力,其修饰时而粗野,时而抑郁,时而恐惧---全都是那个凄切的灵魂在诉说着。凡高的画乃是一种精神的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让人感觉可触性与具体物体的质感。他的画象大地般沉重,又象地面般予人粗硬的存在感。 美术史家班列逊指出,"触觉值"可作为绘画的穷极原理。观察凡高绘画细部的放大图版,常令人联想起班列逊的话。在凡高笔下,天空,山脉,田野,树木,人物,都与他连成一贯,一切慢慢而自然地成型,随着形状的形成,自然就出现各种脉动的,卷曲的,具有象征性的图形。无入处,无出口,无伸展,无断续,所有的一切,都最终归于他自身的一部分,血肉相连的部分。 18. 凡高的自画像 画家画自己的这种欲望,并不只是因为找不到模特儿。凡高虽然常因模特儿难求而满腹牢骚,但1885年画<吃土豆的农人>之际,反复画了数幅习作,模特儿是数名农妇。另一方面,凡高是继伦勃朗之后,描绘了大量的自画像的画家。光是油画就有35幅,其中第一幅自画像于1886年在安特卫普所画。 他创作自画像的高峰期,主要是在巴黎,阿尔和圣雷米时期。 凡高初期的自画像,令人感受强烈的是他的眼神---他直视着这个冷酷而坚硬的世界,他想着用他的生命用他的热情来点燃这一切---当时的凡高是年轻的,热情的,充满勃勃生机的。 从巴黎时期的后半期至圣雷米时期的自画像,其眼神则为看着自己的脸孔的“画家的视线”---开始有了内敛和含蓄---并不是说凡高不再想着将自己全部奉献给他深爱的世人,只是他慢慢开始明白,什么是温和与宁静---他象冰冠下的火山,滚滚的熔岩在刺激着他全部的神经,他却要求自己慢慢地将这用色彩,倾倒在这天地间,倾倒出他全部的爱。 看他的自画像,真的忍不住爱他,他就是来世间,做主的羔羊,用他的心来告诉我们爱的真谛。 19. 凡高的素描 凡高的素描,据作品总目录统计约有800幅,其中三分之二是在1885年之前所画。另一方面,850幅油画之中,三分之二于1888-1889年完成。由此比例推算,其绘画事业是由素描家而发展成油画家,同时他的油彩在最后期具有爆炸性,而其素描基础---线条表现力,在油画上也自在地发挥出来。 凡高的写生素描很精彩,似乎能将创作当时作品的场景映现在我们的眼里,让我们倍感亲切。而其习作或作品所描绘的素描,致力于线条捕捉,让人体会到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怀念。 凡高非常晚才下决心要成为画家,其时已27岁。而且我们会发现在某种意义上,在他重新拾起铅笔后,其进步的速度较其他画家还慢---凡高曾经的素描作品已经展露出非凡的天赋。而在另一种意义上,其线描的力度则急速地敏锐化,在个性的拓展上突飞猛进。 在早期的素描中,凡高的线条仍依靠传统的明暗法,故还未能真正表现其个性;经过与印象派的接触,使得色彩解放,线条本身进一步获得了纯粹的自律性。从那之后,凡高的素描才真正走了出来,成为表达他个性的又一方式。 日本的版画,尤其是北斋的曲线韵律,对于凡高本身固有线条的发现有着深远的影响。 00. 凡高短暂的一生,坎坷多磨,极富悲剧意味。他一生追求真实,追求简朴,他用极强烈的色彩、奔放粗旷的线条、扭曲夸张的形体,来表现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感受。敏感和激情的气质使凡高在现实生活中屡屡碰壁,但这种失败的痛苦却成就了他在艺术上的辉煌表现,也造就了一代表现主义的源始。 凡高最爱的颜色便是金黄色,他不仅将这金黄色的火焰撒遍天际田野,而且同样涂上夜晚的星空,致使月亮和星光与人间的点点灯光一起在<星月之夜>一画中熊熊燃烧,空气由此蒸腾,卷成一束束卷曲的旋涡,卷成<向日葵>那样的辉煌,卷成<柏树>那样的峥嵘,卷成<松林>那样的摇曳,卷成<播种者>那样的旷远……这片神奇的火焰直到<群鸦乱飞的麦田>一画才黯下去,沉重的天空劈头盖下,结束了这场金黄色的疯狂,也结束了这位天才的生命。---不,应该是这个孩子,该回家了…… 似乎可以说,整个西方绘画史上的色彩因素,在凡高的画中达到其生命的顶峰。色彩所谓的文化意味和精神内涵,全部都在凡高的金黄色中被焚烧干净。凡高以降,色彩既不再指向遥远和空气,也不再具有精神和文化的力量,而只是物体或者说实体的质感和象征罢了。夕阳落山,色彩也坠入了永恒的黑夜。 作为这种夜色的体现,马蒂斯在<画室中的裸女>和<舞蹈>、<音乐>一系列代表作中推出了他的暗红色及其作为背景但同样幽暗的蓝绿色。这样的色彩,仿佛是凡高那片金黄色的余烬,如借用纳博科夫一部小说的题名<微暗的火>(Pale Fire)来形容之,则再恰当不过了。
本文档为【梵高画欣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7755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63KB
软件:Word
页数:35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7
浏览量: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