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清]王国维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清]王国维

举报
开通vip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清]王国维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清]王国维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 【史部?別雜史等】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全一卷 ) 汲塚《竹書紀年》佚於兩宋之際。《今本》二卷乃后人捜輯,復雜采《史記》《通鑑外紀》《路史》諸書成之,非汲塚原書。然以世無別本,故三百年來,學人治之甚勤,而臨海洪氏頤煊、棲霞郝氏懿行、閩縣林氏春溥三校本尤爲雅馴。最后嘉定朱氏右曾復專輯古書所引《竹書》,爲《汲塚紀年存眞》二卷。顧其書傳世頗希,余前在上虞羅氏大云書庫假讀之,獨犂然有當於心。丁巳二月,余旣作《殷先公先王考》畢,思治此書,乃取《今本紀年》一一條其...

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清]王国维
古本竹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纪年辑校[清]王国维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 【史部?別雜史等】 古本竹書紀年輯校(全一卷 ) 汲塚《竹書紀年》佚於兩宋之際。《今本》二卷乃后人捜輯,復雜采《史記》《通鑑外紀》《路史》諸書成之,非汲塚原書。然以世無別本,故三百年來,學人治之甚勤,而臨海洪氏頤煊、棲霞郝氏懿行、閩縣林氏春溥三校本尤爲雅馴。最后嘉定朱氏右曾復專輯古書所引《竹書》,爲《汲塚紀年存眞》二卷。顧其書傳世頗希,余前在上虞羅氏大云書庫假讀之,獨犂然有當於心。丁巳二月,余旣作《殷先公先王考》畢,思治此書,乃取《今本紀年》一一條其出處,注於書眉。旣又假得朱氏輯本,病其尙未詳備,又諸書異同,亦未盡列,至其去取,亦不能無得失。乃以朱書爲本,而以余所校注者補正之,改正若干事。至考證所得,當別爲《札記》。又《今本》之僞,當別爲《疎證》以明之,將繼是而寫定焉。 閏二月望 海寧王國維?朱右曾本原序 秦政燔書,三代事跡泯焉。越五百歲,《古文紀年》出於汲縣塚中,而三代事跡復約略可觀。學者錮於所習,以與《太史公書》及漢世經師傳説乖忤,遂不復硏尋,徒資異論。越六百餘歲而是書復亡(亡於北宋,説詳后 )。不知何年何人,捃拾殘文,依附《史記》,規仿紫陽《綱目》,爲《今本》之《紀年》。鼠璞溷淆,眞贋錯雜,不有別白,安知《眞古文》之可信,與《今本》之非是哉~最其大凡,《今本》之可疑者十有二;《眞古文》之可信者十有六,請揚榷陳之。《晉書?束嵒傳》言:“《紀年》十三篇。”《隋書?經籍誌》:“《紀年》十二卷。”《新》《舊唐書?藝文誌》並云:“《紀年》十四卷。”《今本》只四卷。篇目可疑,一也。《束嵒傳》言:“《紀年》紀夏以來至周幽王爲犬戎所滅,以晉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杜預亦云:“特記晉國,起自殤叔,以至曲沃莊伯。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隱公之元年正月也。”《今本》自黃帝元年至隱王十六年,大半依據《史記年表》。體例可疑,二也。《古文》全用夏正,杜預之言可據。《今本》“平王五十一年春三月己巳,日有食之”,“桓王二十三年三月乙未,王陟”,全襲《春秋》。可疑三也。《史記正義》引《紀年》云:“自盤庚遷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今本》則云:“武乙三年,自殷遷於河北。十五年,自河北遷於沬。”不知盤庚之徙,已居河北。妄襲《史記》,又杜撰遷沬之文,可疑四也。《史記集解》引《紀年》云:“夏用歲四百七十一年。”《今本》附注云:“起壬子,終壬戌。”若然,則四百三十一年矣。可疑五也。自來簡冊,俱不詳周公薨於何年。《今本》於成王二十一年,書“周文公薨於豐”,而前此成王十三年,書“夏六月,魯大禘於周公廟”。豈有周公尙存,而魯已立廟乎,可疑六也。《書序》云:“周公旣沒,命君陳分正東郊。”《今本》“成王十年,周文公出居於豐。十一年,王命周平公治東都”,顯非事實。可疑七也。宋晁氏、陳氏《書目》皆無此書,而《宋誌》有“《竹書》三卷”,是亡而復輯之證,可疑八也。凡《史記注》所引“田侯剡立”,“齊桓公殺其君母”,“梁惠成王會齊威王於平阿”,“齊宣王八年,殺其王后”,“秦惠王薨”,“秦內亂,殺其大后及公子雍、公子壯”。《水經注》所引“鄭築長城,自亥谷以南”,“鄴師敗邯鄲師於平陽”。諸如此類,确是《紀年》古文,而《今本》俱軼,可疑九也。《紀年》本不講書法,故王季、文王亦加王號,魯隱、邾莊皆擧諡法。《今本》改王季爲周公季歷,改文王爲西伯,改許文公爲許男,改平王爲宜臼,可疑十也。《水經注》引“晉烈公三年,楚人伐我南鄙”,“晉烈公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及我師伐齊”。我者,晉也。“梁惠成王元年,趙成侯偃、韓偃侯若伐我葵;二年,齊田壽帥師伐我,圍觀”。我者,魏也。《今本》用周王紀年,則我皆爲周,文義俱失,可疑十一也。《梁書?沈約傳》不言注《竹書紀年》,《隋》《唐誌》亦無《紀年沈約注》。《今本》采取《宋書?符瑞誌》而托爲休文之注,可疑十二也(前後四條,洪頤煊説同 )。至於《眞古文》之可信,又可得而言焉。黃帝至禹爲世三十,則知譜牒所紀,闕漏甚多,而舜妻祖姑,契、稷爲堯親弟,擧可旁通,一撤其障,一也。禹 都陽城,足證《孟子》“避舜之子”,二也。大康、羿、桀俱居斟抃,卽雒汭之抃口,去雒邑不遠,足證《周書?度邑》“因有夏之居”,三也。鳴條在陳留,湯伐桀,桀自斟抃東出御敵,故戰於鳴條,足證《書序》,四也。商世五遷,囂、相、耿、庇、奄,前不數亳,后不連殷,故云:“不常厥邑,於今五邦”,五也。周武王十一年,伐殷禽受,故《尙書?泰誓序》言“惟十有一年”,足破《僞古文》“十有三年”之謬,六也。武王陟年五十四,與《周書?度邑》言:“自發之未生至於今六十年”者合。上距克殷只閲六歲,故《中庸》云:“武王末,受命”,足辟漢儒“文王十五生武王,武王八十二生成王”之謬説,七也。共伯干王位,故《左傳》云:“諸侯釋位,以閒王政。”若周、召攝政,不得云諸侯,八也。擕王爲王子余臣,以其庶孽,故云姦命。若伯服,則幽王旣立爲太子,不得言姦命,九也。《莊子》言:“越人三弑其君”,“田成子十二世而有齊國”。稽之《史記》,殊形參錯;證之《眞古文》,若合符節,十也。梁惠王改元稱王,故孟子至梁,稱之曰“王”,十一也。惠王六年,徙都大梁,故十八年桂陵之戰,田忌欲直走大梁,十二也。惠王后元十一年,楚敗我襄陵,故惠王告孟子曰:“南辱於楚”,如《史記》則惠王初無南辱之事,十三也。齊威王三十六年薨,當梁惠王后元十五年,而後齊宣王立。《孟子》之書,先梁后齊,本爲實録,《史記》之誤,不辨自明,十四也。燕子之之亂在齊宣王七年,足證《史記》《荀子》以伐齊爲湣王,及《通鑑》增年之謬,十五也。《孟子》言:“由周以來七百有餘歲”,依《三統歷》則孟子去齊之歲,上距克殷之年已八百餘載矣。若依《眞古文》推校确是七百有餘,十六也。裨經益史,彰彰若此。惜乎,全書之亡軼,而怪向來學者之是丹非素,習焉不察也~僕少讀《孟子》,致疑於伐燕之事。及觀《通鑑》增年求合,又病其鑿空。乃取《史記索隱》所引《紀年》之文,排比類次,而後涣然冰釋,曰:“此非《孟子》之誤,乃史遷之誤,而唐、宋以來儒者讀書之魯莽也。”於是廣捜故冊,掇拾叢殘,録爲一帙,注其所出,考其異同,附以蕪説。名之曰:“汲塚紀年存眞。”志古之君子,或亦有取乎是,而教其所不逮乎, ??嘉定朱右曾?朱右曾本凡例 一(《古文紀年》散見於古籍所引,皆可信據。標明所出,以便校訂。若彼此共引一事,而文或不同,則注明所異,以待參考。 一(古籍所引或繫撮其大意,如重耳出奔,惠公見獲,未知原文何若,則仍録所引之語,不敢點竄。若其文可知者,則用其書之例書之,而以所引之語分注其下,如“秦敬公卒,次惠公立”之類,是也。 一(《古文》以晉、魏紀年,則列國之年,不應並見。《索隱》引“齊宣公十五年,田莊子卒”。“宣公十五年”五字,繫《索隱》參考而得。今以此五字,分注於齊字之下,庶不乖原書體例。 一(據杜預《左傳后序》“晉年起自殤叔”,又據《史記集解》“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云云,知《古文紀年》自宣王以上別爲一篇。故今定殤叔三年以后,皆明著晉年,而以墨圏別之;其各籍所引,本有其年者,則無墨圏。 ?五帝昌意降居若水,産帝乾荒。(《山海經?海內經注》 )帝王之崩皆曰“陟”。(《韓昌黎集?黃陵廟碑》 )〔國維案:此昌黎櫽括本書之語,非原文如是。〕 黃帝旣僊去,其臣有左徹者,削木爲黃帝之像,帥諸侯朝奉之。(《太平御覽》七十九引《抱樸子》曰:“汲郡中《竹書》”云云,今《抱樸子》無此文 ) 黃帝死七年,其臣左徹乃立顓頊。(《路史?后紀》六 ) 顓頊産伯鯀,是維若陽,居天穆之陽。(《山海經?大荒西經注》 ) 帝堯元年丙子。(《隋書?律曆誌》引“丙”作“景”,避唐諱。《路史?后紀》十《注》引無“帝”字 ) 后稷放帝朱於丹水。(《山海經?海內南經注》。《史記?高祖本紀?正義》引“后稷放帝子丹朱於丹水”。《五帝本紀?正義》引“后稷放帝子丹朱” ) 命咎陶作刑。(《北堂書鈔》十七 ) 三苗將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靑龍生於廟,日夜出,晝日不出。(《通鑑外紀》一《注》引《隨巢子》、《汲塚紀年》。《路史?后紀》十二《注》云:“《紀年》、《墨子》言:‘龍生廣,夏木雨血,地坼及泉,日夜出,晝不見’”,與《后紀》所引小異 ) ?夏后氏?禹居陽城。(《漢書?地理誌?注》、《續漢書?郡國誌?注》 )黃帝至禹,爲世三十。(《路史?發揮》三 ) 國維案:此亦羅長源櫽括本書之語,非原文。 禹立四十五年。(《太平御覽》八十二 )?啟 啟曰“會”。(《路史?后紀》十三:“啟曰會。”《注》:“見《紀年》。” ) 益干啟位,啟殺之。(《晉書?束鸊傳》。《史通?疑古篇》《雜説篇》兩引“益爲后啟所誅” ) 九年,舞《九韶》。(《路史?后紀》十三《注》引“啟登后九年,舞《九韶》”。《大荒西經?注》引“夏后開舞《九韶》也” ) 二十五年,征西河。(《北堂書鈔》十三引“啟征西河”四字。《路史?后紀》十三云:“旣征西河。”《注》:“《紀年》在二十五年。” ) 卽位三十九年,亡年七十八。(《眞誥》十五。《路史?后紀》十三《注》引作“二十九年,年九十八” ) 〔國維案:《太平御覽》八十二引《帝王世紀》:“啟升后十年,舞《九韶》。三十五年征河西。”而《通鑑外紀》:“皇甫謐曰:‘啟在位十年。’”則《世紀》不得有三十五年之文,疑本《紀年》而誤題《世紀》也。此與《眞誥》所引“啟三十九年亡”符同。《路史注》旣引《紀年》“啟在位二十九年”,故“征西河”亦云“在二十五年”矣,未知孰是,〕 ?大康 大康居斟抃。(《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誌?注》。《史記?夏本紀?正義》引臣瓚曰:“《汲塚古文》:大康居斟抃,羿亦居之。” ) 乃失邦。(《路史?后紀》十三《注》 ) 〔羿居斟尋〕。(《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誌?注》、《史記?夏本紀?正義》 ) ?仲康?相后相卽位,居商丘。(《太平御覽》八十二 ) 〔國維案:《通鑑外紀》:“相失國,居商丘,”蓋亦本《紀年》。《通鑑地理通釋》四云:“商丘當作帝丘。”〕 元年,征淮夷、畎夷。(《后漢書?西羌傳》引“后相卽位,乃征畎夷”。《太平御覽》八十二引“元年,征淮夷”。《路史?后紀》十三:“征淮、畎。”《注》:“淮夷、畎夷。《紀年》云:‘元年。’” ) 二年,征風夷及黃夷。(《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十三:“二年征風、黃夷。”《注》:“並《紀年》。”《后漢書?東夷傳?注》及《通鑑外紀》二均引“二年,征黃夷” ) 七年,於夷來賓。(《后漢書?東夷傳?注》、《路史?后紀》十三《注》。《通鑑外紀》二“於”作“干” ) 相居斟灌。(《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誌?注》、《路史?后紀》十三引臣瓚所述《汲塚古文》 )?少康 少康卽位,方夷來賓。(《后漢書?東夷傳?注》。《路史?后紀》十三《注》引此,下有“獻其樂舞”四字,疑涉帝發時事而誤 )?杼 帝寧居原,自原遷於老丘。(《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十三《注》。《御覽》作自遷於老丘,《路史注》“寧”作“予”,“丘”作“王” ) 柏杼子征於東海及三壽,得一狐九尾。(《山海經?海外東經?注》。《太平御覽》九百九引“夏伯杼子東征,獲狐九尾”。《路史?后紀》十三:“帝杼五歲,征東海,伐三壽。”《注》: “本作王壽。《紀年》云:‘夏伯杼子之東征,獲狐九尾。’”又《國名紀?己》云:“后杼征東海,伐王壽。” ) ?芬 后芬卽位,三年,九夷來御。(《后漢書?東夷傳?注》、《太平御覽》七百八十、《通鑑外紀》二、《路史?后紀》十三。《御覽》“芬”作“方”,又此下有“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十九字。郝蘭皐曰:“疑本注文,誤入正文也” ) 后芬立四十四年。(《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十三《注》 )?荒 后荒卽位,元年,以玄圭賓於河,命九東狩於海,獲大鳥。(《北堂書鈔》八十九。《初學記》十三引“圭”作“璧”,“鳥”作“魚”,無“命九東”三字。《太平御覽》八十二引“荒”作“芒”,“鳥”作“魚”,無“命九”二字。國維案:“九”字下,或奪“夷”字,疑謂后芬時來御之九夷 ) 后芒陟位,五十八年。(《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十三《注》引作“后芒陟,年五十八” )?洩 后洩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后漢書?東夷傳?注》。《通鑑外紀》二引“帝洩二十一年,如畎夷等爵命”。《路史?后紀》十三《注》引下有“繇是服從”四字 ) 二十一年,〔陟〕。(《路史?后紀》十三《注》 )?不降 不降卽位,六年,伐九苑。(《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十三《注》 ) 六十九年,其弟立,是爲帝扃。(《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十三《注》云:“《紀年》云:‘六十九。’” ) ?扃?厪帝厪一名胤甲。(《太平御覽》八十二 ) 胤甲卽位,居西河。(《山海經?海外東經?注》、《太平御覽》八十二、《通鑑外紀》二。《開元占經》六引作“胤甲居西河”。《御覽》四引作“胤甲居於河西” ) 天有妖孽,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山海經?海外東經?注》、《開元占經》六、《太平御覽》四及八十二引上二句。《山海經?注》無“天”字,《占經》無“妖”、“十”二字。《通鑑外紀》二引“十日並出,其年胤甲陟”。《路史?后紀》十三:“胤甲在位四十歲,后居西河,天有妖孽,十日並照於東陽,其年胤甲陟。”《注》云:“以上《紀年》。”案《路史》此條或有增字。又《御覽》四引“十日並出”下,有“又言:本有十日,迭次而運照無窮”,十三字,則恐是注文也 ) ?孔甲?昊 后昊立三年。(《太平御覽》八十二 )?發 后發一名后敬,或曰“發惠”。(《太平御覽》八十二。《路史?后紀》十三:“帝敬發,一曰‘惠’。”《注》曰:“見《紀年》” ) 后發卽位,元年,諸夷賓於王門,再保庸會於上池,諸夷入舞。(《北堂書鈔》八十二。《后漢書?東夷傳?注》、《御覽》七百八十引均無“再保庸”以下七字。《通鑑外紀》二、《路史?后紀》十三引亦同。《外紀》末句作“獻其樂舞,”乃改本書句,《路史》仍之 ) 其子立爲桀。(《太平御覽》八十二 )?桀 〔居斟抃〕。(《水經?巨洋水注》、《漢書?地理誌?注》、《史記?夏本紀?正義》 ) 〔畎夷入居豳、岐之間〕。(《后漢書?西羌傳》。案《西羌傳》三代事多本《汲塚紀年》,而語有增損 ) 后桀伐岷山,進女於桀二人,曰琬,曰琰。桀受二女,無子,刻其名於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而棄其元妃於洛,曰末喜氏。末喜氏以與伊尹交,遂以間夏。(《太平御覽》一百三十五。《藝文類聚》八十三引無末四句。《御覽》八十二引無末二句。“后桀伐岷山”,《御覽》八十二引作“后桀命扁伐山民”。“進女於桀二人”,《類聚》引作“岷山莊王女於桀二女”, 《御覽》八十二引作“山民女於桀二人”。“桀受二女”,《御覽》八十二作“桀愛二人”。“琰”,《御覽》引皆作“玉”。“刻其名”,《類聚》及《御覽》八十二引皆作“斲其名”。《北堂書鈔》二十一亦引“斲苕華”三字 ) 築傾宫,飾瑤臺。(《文選?吳都賦?注》。《文選?東京賦?注》引作“夏桀作瓊宫瑤臺,殫百姓之財”。《太平御覽》八十二引“桀傾宫,飾瑤臺,作瓊室,立玉門” ) 夏桀末年,社坼裂,其年爲湯所放。(《太平御覽》八百八十。《路史?后紀》十三《注》引“桀末年,社震裂”,六字 )湯遂滅夏,桀逃南巢氏。(《太平御覽》八十二 ) 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太平御覽》八十二。《文選?六代論?注》引“凡夏自禹至於桀十七王”十字。《史記?夏本紀?集解》引末二句。《通鑑外紀》二引“四百七十一年”六字。《路史?后紀》十三《注》:“《紀年》並窮、寒四百七十二年。” ) ?商?湯 湯有七名而九征。(《太平御覽》八十三 )?外丙 外丙勝居亳。(《太平御覽》八十三 )?仲壬 仲壬卽位,居亳,命卿士伊尹。(《春秋經傳集解?后序》。《尙書?咸有一德?疎》、《通鑑外紀》三引《紀年》,《太平御覽》八十三引杜《后序》,均作“其卿士伊尹” ) 仲壬崩,伊尹放大甲於桐,乃自立。(《春秋經傳集解?后序》、《尙書?咸有一德?疎》、《通鑑外紀》三。《太平御覽》八十三引《汲塚瑣語》同,但無“於桐”二字,又立下有“四年”二字 ) ?大甲 伊尹卽位,放大甲七年,大甲潛出自桐,殺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奮,命復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春秋經傳集解?后序》、《尙書?咸有一德?疎》、《通鑑外紀》三。《外紀》“放大甲”作“於大甲”。《文選?豪士賦序?注》引“大甲旣出自桐,殺伊尹”九字 ) 〔十二年,陟〕。(《史記?魯世家?索隱》:“《紀年》大甲惟得十二年” )?沃丁 沃丁絢卽位,居亳。(《太平御覽》八十三 )?小庚 小庚辨卽位,居亳。(《太平御覽》八十三 )?小甲 小甲高卽位,居亳。(《太平御覽》八十三 )?雍己 雍己胄卽位,居亳。(《太平御覽》八十三 ) ?大戊?仲丁仲丁卽位,元年,自亳遷於囂。(《太平御覽》八十三 ) 征於藍夷。(《后漢書?東夷傳?注》、《太平御覽》七百八十 )?外壬 外壬居囂。(《太平御覽》八十三 )?河亶甲河亶甲整卽位,自囂遷於相。(《太平御覽》八十三 ) 征藍夷,再征班方。(《太平御覽》八十三 )?祖乙 祖乙滕卽位,是爲中宗,居庇。(《太平御覽》八十三。《路史?國名紀?丁》引“滕”作“勝” ) ?祖辛?開甲 帝開甲踰卽位,居庇。(《太平御覽》八十三 )?祖丁 祖丁卽位,居庇。(《太平御覽》八十三 )?南庚 南庚更自庇遷於奄。(《太平御覽》八十三、《路史?國名紀?丁》 )?陽甲 陽甲卽位,居奄。(《太平御覽》八十三 )?盤庚 盤庚旬自奄遷於北蒙,曰“殷”。(《太平御覽》八十三。《水經?洹水注》引無“旬”字。《史記?項羽本紀?索隱》、《殷本紀?正義》均引作“盤庚自奄遷於北塚,曰‘殷虛’”。《尙書?盤庚?疎》引“盤庚自奄遷於殷”七字。《路史?國名紀?丁》引“旬”下有“卽位”二字 ) 殷在鄴南三十里。(《尙書?盤庚?疎》。《史記?項羽本紀?索隱》引“南去鄴州三十里”。《殷本紀?正義》引“南去鄴四十里” )國維案:此七字乃注文。 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史記?殷本紀?正義》。案“七百”,朱輯本改作“二百”,又下有“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爲離宫別舘”,二十三字,蓋誤以張守節釋《史記》語爲《紀年》本文也 ) 〔國維案:此亦注文,或張守節櫽括本書之語。〕?小辛 小辛頌卽位,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小乙 小乙斂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 ?武丁?祖庚 祖庚曜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祖甲帝祖甲載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和甲西征,得一丹山。(《山海經?大荒北經?注》 ) 〔國維案:“和”、“祖”二字形相近,《今本紀年》繫之陽甲,乃有“陽甲名和”之説矣。〕?馮辛 馮辛先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庚丁 庚丁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武乙武乙卽位,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 三十四年,周王季歷來朝,武乙賜地三十里,玉十皡,馬八匹。(《太平御覽》八十三 ) 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后漢書?西羌傳?注》。《通鑑外紀》引“武乙三十五年,周俘狄王”十字 )?大丁 大丁二年,周人伐燕京之戎,周師大敗。(《后漢書?西羌傳?注》。《通鑑外紀》二“周人”作“周公季” )三年,洹水一日三絶。(《太平御覽》八十三 ) 四年,周人伐余無之戎,克之。周王季命爲殷牧師。(《后漢書?西羌傳?注》。《文選?典引?注》引“武乙卽位,周王季命爲殷牧師”,與此異 ) 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后漢書?西羌傳?注》 ) 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后漢書?西羌傳?注》 ) 文丁殺季歷。(《晉書?束鸊傳》、《史通?疑古篇》《雜説篇》。《北堂書鈔》四十一引《紀年》云:“文丁殺周王云云。” )?帝乙 帝乙處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 二年,周人伐商。(《太平御覽》八十三 )?帝辛帝辛受居殷。(《太平御覽》八十三 ) 六年,周文王初礿於畢。(《通鑑前編》。《唐書?歷誌》:“紂六祀,周文王初礿於畢。”雖不着所出,當本《紀年》 )畢西於豐三十里。(《漢書?劉向傳?注》 ) 國維案:此亦注文。 殷紂作瓊室,立玉門。(《文選?東京賦?注》及《吳都賦?注》 )天大曀。(《開元占經》一百一引“帝辛受時,天大曀” ) 湯滅夏以至於受,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史記?殷本紀?集解》。《文選?六代論?注》引“殷自成湯滅夏以至於受,二十九王”,十四字。《通鑑外紀》二引“二十九王,四百九十六年”,十字 ) ?周?武王十一年庚寅,周始伐商。(《唐書?歷誌》 )王率西夷諸侯伐殷,敗之於坶野。(《水經?淸水注》 ) 王親禽帝受辛於南單之臺,遂分天之明。(《水經?淇水注》。《初學記》二十四引“周武王親禽受於南單之臺”十一字 ) 武王年五十四。(《路史?發揮》四 ) ?成王?康王康王六年,齊大公望卒。(《大公呂望墓表》 )晉侯作宫而美,康王使讓之。(《北堂書鈔》十八 ) 成、康之際,天下安寧,刑措四十年不用。(《文選?賢良詔?注》。《太平御覽》八十四 引“十”下有“余”字 )?昭王 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漢,遇大兕。(《初學記》七 ) 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初學記》七。《開元占經》一百一、《太平御覽》九百七引無末句 ) 昭王末年,夜淸,五色光貫紫微。其年,王南巡不反。(《太平御覽》八百七十四。《路史?發揮》三《注》引“淸”作“有” )?穆王 穆王元年,築祇宫於南鄭。(《穆天子傳?注》 )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晉書?束鸊傳》 ) 穆王以下都於西鄭。(《漢書?地理誌?注》:“臣瓚曰”云云,不言出何書。然其下所云:“鄭桓公滅鄶居鄭”事,皆出《紀年》,則此亦宜然 ) 〔國維案:上二條皆束嵒、臣瓚櫽括本書之語。據第二條,則《紀年》穆王、共王、懿王元年,均當書“王卽位,居西鄭”矣。〕 穆王所居鄭宫、春宫。(《太平御覽》一百七十三。《初學記》二十四引下四字 ) 北唐之君來見,以一騮馬是生緑耳。(《穆天子傳?注》、《史記?秦本紀?集解》。“騮馬”,《集解》引作“驪馬” ) 穆王北征,行流沙千里,積羽千里。(《山海經?大荒北經?注》。《穆天子傳?注》引“穆王北征,行積羽千里”,九字 ) 〔西征犬戎,〕取其五王以東,〔王遂遷戎於太原〕。(《穆天子傳?注》引“取其五王以東”六字。《后漢書?西羌傳》:“王乃西征犬戎,獲其五王,遂遷戎於太原。”考《西羌傳》前後文皆用《紀年》,此亦當櫽括《紀年》語 ) 十三年,西征,至於靑鳥之所憩。(《藝文類聚》九十一。《山海經?西次三經?注》引“穆王西征,至於靑鳥所解”十字 ) 十七年,西征崑崙丘,見西王母。西王母止之,曰:“有鳥<谷甹>人。”(《穆天子傳?注》。《藝文類聚》七引至“西王母止之”。《史記?周本紀?集解》、《太平御覽》三十八引至“見西王母”。又二書“西征”下均有“至”字 ) 西王母來見,賓於昭宫。(《山海經?西次三經?注》、《穆天子傳?注》。《山海經?注》引作“穆王五十七年”,然《穆傳?注》引作“其年來見”。其年卽承上文“十七年”,則《山海經?注》所引,衍一“五”字 ) 三十七年,伐越,大起九師,東至於九江,叱黿鼉以爲梁。(《文選?恨賦?注》。“三十七年”,《文選?江賦?注》、《藝文類聚》九、《初學記》七、《太平御覽》九百三十二、《通鑑外紀》三引同。《御覽》三百五、《路史?國名紀?己》均引作“四十七年”。《廣韻》二十二“元”引作“十七年”。《御覽》七十三引作“七年”。“伐越”,《北堂書鈔》一百十四引作“伐大越”。《類聚》九、《外紀》三引作“伐楚”。《御覽》三百五引作“伐紂”,《路史?國名紀?己》作“伐紆”。“紂”乃“紆”之訛。“叱”,《類聚》、《初學記》均引作“比”。《書鈔》引作“駕”,《御覽》七十三、三百五均引作“架”。《文選?江賦注》引作“叱”,與此同 ) 穆王南征,君子爲鶴,小人爲飛鴞。(燉煌唐寫本《修文殿御覽》殘卷 ) 穆王東征天下二億二千五百里,西征億有九萬里,南征億有七百三里,北征二億七里。(《開元占經》四。《穆天子傳?注》引“穆王西征還里天下,億有九萬里”十三字 ) ?共王?懿王 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太平御覽》二、《事類賦注》一。《開元占經》三引“懿王元年,天再啟” )?孝王 孝王七年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太平御覽》八百七十八引《史記》,案《史記》無此事,殆《紀年》文也 )?夷王 夷王二年,蜀人、呂人來獻瓊玉,賓於河,用介圭。(《北堂書鈔》三十一、《太平御覽》 八十四 ) 三年,王致諸侯,烹齊哀公於鼎。(《太平御覽》八十四。《史記?周本紀?正義》引作“三年,致諸侯,剪齊哀公昴” )獵於桂林,得一犀牛。(《太平御覽》八百九十 ) 命虢公率六師,伐大原之戎,至於兪泉,獲馬千匹。(《后漢書?西羌傳?注》:“見《紀年》” ) 七年冬,雨雹,大如礪。(《初學記》二、《太平御覽》十四 )?厲王 淮夷入冦,王命虢仲征之,不克。(《后漢書?東夷傳》。案此條章懷太子《注》不云出《紀年》,然范《史四裔傳》三代事皆用《史記》及《紀年》修之。此條不見《史記》,當出《紀年》也 ) 共伯和干王位。(《史記?周本紀?索隱》。《莊子?讓王篇?釋文》引作“共伯和卽於王位” ) 共和十四年,大旱,火焚其屋,伯和篡位立,秋又大旱,其年,周厲王死,宣王立。(《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然《史記》無此文,當出《紀年》 ) ?宣王四年,使秦仲伐戎,爲戎所殺。(《后漢書?西羌傳》 ) 秦無曆數,周世陪臣。自秦仲之前,本無年世之紀。(《廣弘明集》十一 )〔國維案:此亦注文。〕 王召秦仲子莊公,與兵七千人,伐戎,破之。(《后漢書?西羌傳》 ) 三十年,有兔舞鎬。(《太平御覽》九百七。《初學記》二十九引作“宣王三年,有兔舞鎬”。《通鑑外紀》三作“三十年,有兔舞於鎬京” ) 〔三十一年,〕王遣兵伐大原戎,不克。(《后漢書?西羌傳》 ) 三十三年,有馬化爲狐。(《開元占經》一百十八。《占經》作“周靈王三十三年”,“宣”、“靈”形相近,字之誤也。《御覽》八百八十七、《廣韻》四十“祃”均引“周宣王時,馬化爲狐”。《御覽》九百九引“宣王時,烏化爲狐”。“烏”亦字誤 ) 〔三十六年,〕王伐條戎、奔戎,王師敗績。(《后漢書?西羌傳》 )〔三十八年,〕晉人敗北戎於汾隰。(《后漢書?西羌傳》 )戎人滅姜侯之邑。(《后漢書?西羌傳》 ) 〔三十九年,〕王伐申戎,破之。(《后漢書?西羌傳》 ) ?晉?殤叔 (《春秋經傳集解?后序》:“紀年無諸國別,惟特記晉國,起自殤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莊伯。莊伯之十一年十一月,魯隱公之元年正月也,皆用夏正建寅之月爲歲首,編年相次,晉國滅,獨記魏事。”案殤叔在位四年,其元年爲周宣王四十四年,其四年爲幽王元年,然則《竹書》以晉紀年,當自殤叔四年始 ) ?文侯 〔元年,周〕幽王命伯士伐六濟之戎,軍敗,伯士死焉。(《后漢書?西羌傳》 ) 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鄭父之丘,名之曰“鄭”,是曰“桓公”。(《水經?洧水注》。案“同惠”疑“周厲”之訛。又《漢書?地理誌?注》引臣瓚曰:“鄭桓公寄奴與賄於虢、會之間,幽王旣敗,二年而滅會,四年而滅虢。居於鄭父之丘,是以爲鄭。”傅瓚親校《竹書》,其言又與《洧水注》所引《紀年》略同,蓋亦本《紀年》。然臣瓚以伐鄶爲在幽王旣敗二年,《水經注》以爲晉文侯二年,未知孰是 ) 〔七年,〕幽王立褒姒之子伯服以爲大子。(《太平御覽》八十四。《御覽》一百四十七引“幽王”下有“八年”二字。《左傳》昭二十六年《疎》引“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爲太子”。“服”作“盤” ) 平王奔西申。(《左傳》昭二十六年《疎》 ) 〔九年,〕幽王十年九月,桃杏實。(《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八 ) 〔十年,〕伯盤與幽王俱死於戲。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於申。幽王旣死,而虢 公翰又立王子余臣於擕。周二王並立。(《左傳》昭二十六年《疎》 ) 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史記?周本紀?集解》。《通鑑外紀》三引《汲塚紀年》:“西周二百五十七年。” ) 二十一年,擕王爲晉文公所殺。(《左傳》昭二十六年《疎》 ) ?昭侯 ?孝侯?曲沃莊伯 晉莊伯元年,不雨雪。(《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案《史記》無此語,又不以莊伯紀元,當出《紀年》也 ) 二年,翟人俄伐翼,至於晉郊。(《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 ) 八年,無云而雷。十月,莊伯以曲沃叛。(《太平御覽》八百七十六引《史記》 ) 莊伯以曲沃叛,伐翼,公子萬救翼,荀叔軫追之,至於家谷。(《水經?澮水注》。《水經注》引此條不繫年,然首句與上條《御覽》所引《史記》同,知在是年,又足證《御覽》所引《史記》實《紀年》也 ) 十二年,翼侯焚曲沃之禾而還,作爲文公。(《水經?澮水注》 ) 魯隱公及邾莊公盟於姑蔑。(《春秋經傳集解?后序》。據《后序》在莊伯十二年正月 )?武公 晉武公元年,尙一軍。芮人乘京,荀人、董伯皆叛。(《水經?河水注》 ) 翼侯伐曲沃,大捷,武公請成於翼,至桐庭乃返。(《水經?涑水注》 ) 七年,芮伯萬之母芮姜逐萬,萬出奔魏。(《水經?河水注》、《路史?國名紀?戊?注》 ) 八年,周師、虢師圍魏,取芮伯萬而東之。(《水經?河水注》、《路史?國名紀?戊?注》 ) 九年,戎人逆芮伯萬於郊。(《水經?河水注》。《路史?國名紀?戊?注》引作“九年,戎人逆之郊” ) 〔十三年,〕楚及巴伐鄧。(《路史?國名紀?戊?注》引“桓王十七年”云云 ) 〔二十三年,〕齊襄公滅紀、郱、鄑、郚。(《史記?秦始皇本紀?正義》 )〔三十九年,〕齊人殲於遂。(《唐書?劉貺傳》 ) 武公滅荀以賜大夫原氏黯,是爲荀叔。(《水經?汾水注》、《漢書?地理誌?注》。《文選?北征賦?注》引“荀”作“郇”,“原氏黯”作“原點” ) ?獻公 獻公二年,周惠王居於鄭。鄭人入王府,多取玉焉。玉化爲蜮,射人。(《開元占經》一百二十、《太平御覽》九百五十 ) 〔十七年,〕衛懿公及赤翟戰於洞澤。(《春秋經傳集解?后序》。《后序》云:“洞當爲泂” )鄭棄其師。(《唐書?劉貺傳》 ) 十九年,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虢公醜奔衛。公命瑕父、呂甥邑於虢都。(《水經?河水注》、《路史?國名紀?己?注》。《春秋后序》引“晉獻公會虞師伐虢,滅下陽”十一字。“下陽”,《路史注》作“夏陽” ) 〔二十一年,〕重耳出奔。(《史通?惑經篇》 ) 二十五年,正月,狄人伐晉,周有白兔舞於市。(《水經?涑水注》 )?惠公晉惠公二年,雨金。(《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七引《史記》 ) 秦穆公((《古文苑注》一引王順伯《詛楚文跋》 ) 六年,秦穆公涉河伐晉。(《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七引《史記》 )惠公見獲。(《史通?惑經篇》 )〔十一月,〕隕石於宋五。(《史通?惑經篇》 ) 十五年,秦穆公帥師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水經?河水注》 )圍令狐、桑泉、臼衰,皆降於秦師。狐毛與先軫御秦,至於廬栁,乃謂秦穆公使公子縶來與師言,退舍,次於郇,盟於軍。(《水經?涑水注》 ) ?文公〔五年,〕周襄王會諸侯於河陽。(《春秋經傳集解?后序》 ) 文公城荀。(《漢書?地理誌?注》。《文選?北征賦?注》引作“郇” )?襄公 晉襄公六年,洛絶於枿。(《水經?洛水注》 ) ?靈公 ?成公?景公 〔十一年,〕齊國佐來獻玉磬、紀公之甗。(《春秋經傳集解?后序》 ) ?厲公 ?悼公 ?平公?昭公晉昭公元年,河水赤於龍門三里。(《水經?河水注》 ) 六年十二月,桃杏華。(《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八 ) ?頃公?定公晉定公六年,漢不見於天。(《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五 )十八年,靑虹見。(《太平御覽》十四 ) 淇絶於舊衛。(《水經?淇水注》 ) 〔十九年,燕簡公卒,次孝公立。〕。(《史記?燕世家?索隱》:“王劭按《紀年》簡公卒,次孝公,無獻公。”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簡公卒在是年 ) 二十年,洛絶於周。(《水經?洛水注》 ) 二十五年,西山女子化爲丈夫,與之妻,能生子。其年,鄭一女而生四十人。(《開元占經》一百十三 )三十一年,城頓丘。(《水經?淇水注》 ) 〔三十五年,〕宋殺其大夫皇瑗於丹水之上。(《水經?獲水注》 )?出公晉出公五年,澮絶於梁。(《水經?澮水注》 )丹水三日絶,不流。(《水經?沁水注》 ) 六年,齊、鄭伐衛。(《水經?濟水注》 )荀瑤城宅陽。(《水經?濟水注》 )宅陽一名“北宅”。(《史記?穰侯列傳?正義》 )〔國維案:此亦注文。〕 十年十一月,於粤子勾踐卒,是爲菼執,次鹿郢立。(《史記?越世家?索隱》 ) 衛悼公卒於越。(《史記?衛康叔世家》:“悼公五年卒。”《索隱》引《紀年》云:“四年,卒於越。”據《左氏》哀二十六年《傳》,悼公四年,當晉出公十年 ) 十二年,河絶於扈。(《水經?河水注》 )十三年,智伯瑤城高梁。(《水經?汾水注》 ) 〔十六年,於粤子鹿郢卒,子不壽立〕。(《史記?越世家?索隱》引《紀年》:“鹿郢立,六年卒” ) 荀瑤伐中山,取窮魚之丘。(《水經?巨馬水注》、《初學記》八、《太平御覽》六十四 )十九年,晉韓龐取盧氏城。(《水經?洛水注》 ) 〔燕孝公卒,次成侯載立〕。(《史記?燕世家》:“孝公十二年,韓、趙、魏滅智伯。十五年,孝公卒。”《索隱》曰:“《紀年》:智伯滅在成公二年。”又曰:“案《紀年》成侯名載。”今據此補 ) 〔二十二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智伯,盡並其地〕。(《史記?晉世家》:“哀公四年,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共殺智伯,盡並其地。”《索隱》:“如《紀年》之説,乃出公二十二年事。”今據補 ) 二十三年,出公奔楚,乃立昭公之孫,是爲敬公。(《史記?晉世家?索隱》 )?敬公 〔三年,〕於粤子不壽(立十年 )見殺,是爲盲姑,次朱勾立。(《史記?越世家?索隱》 ) 六年,魏文侯初立。(《史記?晉世家?索隱》引“敬公十八年,魏文侯初立”。案《魏世家?索隱》引《紀年》“文侯五十年卒。武侯二十六年卒”。由武侯卒年上推之,則文侯初立,當在敬公六年。《索隱》作“十八年”,“十八”二字,乃“六”字誤離爲二也 ) 〔十一年,〕田莊子卒。(《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引《紀年》:“齊宣公十五年,田莊子卒。”案宣公十五年當晉敬公十一年 )〔十二年,〕田悼子立。(《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 燕成公(十六年 )卒,燕文公立。(《史記?晉世家?索隱》 )?幽公 幽公三年,魯季孫會晉幽公於楚丘,取葭密,遂城之。(《水經?濟水注》。《太平寰宇記?曹州乘氏縣》下引作“幽公十三年” )七年,大旱,地長生鹽。(《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六 ) 九年,丹水出,相反擊。(《水經?沁水注》 )十年九月,桃杏實。(《太平御覽》九百六十八 )十二年,無云而雷。(《太平御覽》八百七十六引《史記》 ) 〔十四年,〕於粤子朱勾(三十四年 )滅滕。(《史記?越世家?索隱》 )燕文公(二十四年 )卒,簡公立。(《史記?燕世家?索隱》 ) 〔十五年,〕於粤子朱勾(三十五年 )滅郯,(《史記?越世家?索隱》 )以郯子鴣歸。(《水經?沂水注》。《水經注》引作“晉烈公四年,於越子朱勾滅郯,以郯子鴣歸”。繫年與《索隱》不合 ) 〔秦靈公卒〕。(《史記?秦始皇本紀》:“肅靈公。”《索隱》曰:“《紀年》及《繫本》無“肅”字,立十年。” ) 〔十七年,〕於粤子朱勾(三十七年 )卒。(《史記?越世家?索隱》 ) 十八年,晉夫人秦嬴賊公於高寢之上。(《史記?晉世家?索隱》 )?烈公晉烈公元年,趙獻子城泫氏。(《水經?沁水注》 )韓武子都平陽。(《水經?汾水注》 ) 三年,楚人伐我南鄙,至於上洛。(《水經?丹水注》、《路史?國名紀?己》 )四年,趙城平邑。(《水經?河水注》、《初學記》八 )五年,田公子居思伐邯鄲,圍平邑。(《水經?河水注》 ) 〔國維案:田居思卽《戰國策》之田期思,《史記?田敬仲世家》之田臣思(巨思之訛 )《水經?濟水注》引《紀年》作田期,《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引《紀年》謂之徐州子期。而據《濟水注》“齊田期伐我東鄙”,在惠成王十七年,距此凡五十三年。且三家尙未分晉,趙不得有邯鄲之稱。疑《河水注》所引“晉烈公五年”,或有誤字也。〕 〔六年,〕秦簡公(九年 )卒,次敬公立。(《史記?秦本紀?索隱》 )〔九年,〕三晉命邑爲諸侯。(《史記?燕世家?索隱》 ) 十年,齊田肹及邯鄲韓擧戰於平邑,邯鄲之師敗逋,遂獲韓擧,取平邑、新城。(《水經?河水注》 ) 十一年,田悼子卒,〔次田和立。〕田佈殺其大夫公孫孫,公孫會以廩丘叛於趙。田佈圍廩丘,翟角、趙孔屑、韓師救廩丘,及田佈戰於龍澤,田佈敗逋。(《水經?瓠子水注》。《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引“(齊 )宣公五十一年,公孫會以廩丘叛於趙”,十五字。“次田和立”四字,亦據《索隱》補 ) 十二月,齊宣公薨。(《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 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子、翟員伐齊,入長城。(《水經?汶水注》 )景子名虔。(《史記?韓世家?索隱》 )〔國維案:此司馬貞據《紀年》爲説,非原文。〕 〔十五年,〕魏文侯(五十年 )卒。(《史記?魏世家?索隱》 ) 〔十六年,〕(齊康公五年 )田侯午生。(《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 〔十八年,〕秦敬公(十二年 )卒,乃立惠公。(《史記?秦本紀?索隱》 ) 二十二年,國大風,晝昏,自旦至中。明年,大子喜出奔。(《太平御覽》八百七十九引《史記》,今《史記》無此文,當出《紀年》 ) 〔國維案:《史記?晉世家?索隱》引《紀年》“魏武侯以晉桓公十九年卒”。以武侯卒年推之,則烈公當卒於是年。烈公旣卒,明年,大子喜出奔,立桓公,后二十年爲三家所遷。是當時以桓公爲未成君,故《紀年》用晉紀元,蓋訖烈公。明年,桓公元年,卽魏武侯之八年,則以魏紀元矣。《御覽》引晉烈公二十二年,知《紀年》用晉紀元訖於烈公之卒。《史記?索隱》引魏武侯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而無七年以前年數,知《紀年》以魏紀元自武侯八年后始矣。至《魏世家?索隱》引“武侯元年,封公子緩”,則惠成王元年之 誤也。説見后。〕 ?魏?武侯 武侯十一年,城洛陽及安邑、王垣。(《史記?魏世家?索隱》 )宋悼公(十八年 )卒。(《史記?宋世家?索隱》 ) 〔十七年,〕於粤子翳(三十三年 )遷於吳。(《史記?越世家?索隱》 ) 〔十八年,〕(齊康公二十二年 )田侯剡立。(《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 〔二十年,〕(於粤子翳三十六年 )七月,於粤大子諸咎弑其君翳。十月,粤殺諸咎,粤滑,吳人立子錯枝爲君。(《史記?越世家?索隱》 ) 〔二十一年,〕於粤大夫寺區定粤亂,立無余之。(《史記?越世家?索隱》 ) 齊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爲公。(《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 〔國維案:《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紀年》‘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齊田午弑其君及孺子喜而爲公’。”又據《索隱》引《紀年》齊宣公薨與公孫會之叛同年,而據《水經?瓠子水注》引,則公孫會之叛在晉烈公十一年。宣公於是年卒,則康公元年當爲晉烈公十二年。二十二年當爲魏武侯十八年。此事又后十年,當爲梁惠成王二年。然《索隱》又引梁惠王十三年,當齊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見(又案《魏世家?索隱》引“齊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幽公或桓公之訛 )。則桓公(卽田午 )十八年當惠成王十三年,其自立當在是年矣。年代參錯,未知孰是,〕 韓滅鄭,哀侯入於鄭。(《史記?韓世家?索隱》 ) 二十二年,晉桓公邑哀侯於鄭。韓山堅賊其君哀侯,而韓若山立。(《史記?韓世家?索隱》。《晉世家?索隱》引“晉桓公十五年,韓哀侯卒” ) 趙敬侯卒。(《史記?晉世家?索隱》引“晉桓公十五年,趙敬侯卒” )二十六年,武侯卒。(《史記?魏世家?索隱》 ) 燕簡公(四十五年 )卒。(《史記?燕世家?索隱》 )?梁惠成王 元年,韓共侯、趙成侯遷晉桓公於屯留。(《水經?濁漳水注》《史記?晉世家?索隱》 )晝晦。(《開元占經》一百一 ) 封公子緩。趙侯種、韓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趙,圍濁陽。(《史記?魏世家》:“初武侯卒也,子瑩與公中緩爭爲太子。”《索隱》引《紀年》曰:“‘武侯元年,封公子緩。趙侯種、韓懿侯伐我,取蔡,而惠成王伐趙,圍濁陽。七年,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云云。”案武侯元年當作惠成王元年,據本文自明。《水經?沁水注》引“梁惠成王元年,趙成侯偃、韓懿侯若伐我葵”。《路史?國名紀?己》引同,惟“葵”作“鄈”。《索隱》引作“蔡”乃字之誤 ) 鄴師敗邯鄲之師於平陽。(《水經?濁漳水注》 )二年,齊田壽帥師伐我,圍觀,觀降。(《水經?河水注》 )魏大夫王錯出奔韓。(《史記?魏世家?集解》 ) 三年,鄭城郉丘。(《水經?濟水注》 ) 秦子向命爲藍君。(《水經?渭水注》。《太平寰宇記?雍州藍田縣》引“惠王命秦子向爲藍田君”。《長安誌》引作“梁惠成王命太子向爲藍田君” ) 四年,河水赤於龍門三日。(《水經?河水注》 ) 五年,公子景賈帥師伐鄭,韓明戰於陽,我師敗逋。(《水經?濟水注》 ) 六年,四月甲寅,徙都於大梁。(《水經?渠水注》。《漢書?高帝紀?注》:“臣瓚曰:‘《汲郡古文》:惠王之六年,自安邑遷於大梁。’”《史記?魏世家?集解》《孟子正義》皆引“梁惠成王九年,四月甲寅,徙都大梁” ) 於粤寺區弟忠弑其君莽安,次無顓立。(《史記?越世家?索隱》 )七年,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史記?魏世家?索隱》 ) 雨碧於郢。(《太平御覽》八百九、《廣韻?二十二昔》、《路史?發揮》二《注》 )地忽 長十丈有餘,高尺半。(《太平御覽》八百八十 ) 八年,惠成王伐邯鄲,取列人。伐邯鄲,取肥。(《水經?濁漳水注》 ) 雨黍於齊。(《太平御覽》八百四十二引“惠成王八年雨黍”七字。又八百七十七引 全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安全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监理工作情况 ,作“《史記》” )雨骨於赤髀。(《路史?發揮》二《注》 ) 齊桓公(十一年 )弑其君母。(《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九年,與邯鄲楡次、陽邑。(《水經?洞渦水注》 ) 晉取泫氏。(《太平御覽》一百六十三、《太平寰宇記》“澤州高平縣”條、《路史?國名紀?己》 )王會鄭釐侯於巫沙。(《水經?濟水注》 ) 十年,入河水於甫田,又爲大溝而引甫水。(《水經?渠水注》 )瑕陽人自秦道岷山、靑衣水來歸。(《水經?靑衣水注》 ) 十一年,鄭釐侯使許息來致地:平丘、戸牗、首垣諸邑及鄭馳道。我取軹道,與鄭鹿。(《水經?河水注》 )東周惠公傑薨。(《史記?六國表?集解》 ) 十二年,龍賈帥師築長城於西邊。(《水經?濟水注》 )楚師出河水以水長垣之外。(《水經?河水注》 ) 鄭取屯留、尙子、湼。(《水經?濁漳水注》。《太平寰宇記》潞州長子縣下引“鄭取屯留長子”六字 ) 十三年,王及鄭釐侯盟於巫沙,以釋宅陽之圍,歸釐於鄭。(《水經?濟水注》 ) 齊威王立。(《史記?魏世家?索隱》引“齊幽公之十八年,而威王立”。又《田敬仲世家?索隱》引“梁惠王十三年,當齊桓公十八年,后威王始見”。今據補 ) 十四年,魯共侯、宋桓侯、衛成侯、鄭釐侯來朝。(《史記?魏世家?索隱》 ) 於粤子無顓(八年 )薨,是爲釐蠋卯。(《史記?越世家?索隱》 )十五年,魯共侯來朝。(《史記?六國表?集解》 )邯鄲成侯會燕成侯於安邑。(《史記?六國表?集解》 ) 遣將龍賈築陽池以備秦。(《太平寰宇記》“鄭州原武縣”下 ) 鄭築長城自亥谷以南。(《水經?濟水注》:“自亥谷以南,鄭所城矣。《竹書》曰:‘梁惠王十五年築也。’” ) 十六年,秦公子壯帥師伐鄭,圍焦城,不克。(《水經?渠水注》 )秦公孫壯帥師城上枳、安陵、山氏。(《水經?渠水注》 )邯鄲伐衛,取漆富丘,城之。(《水經?濟水注》 ) 齊師及燕師戰於泃水,齊師遁。(《水經?鮑丘水注》 ) 邯鄲四曀,室壞多死。(《開元占經》一百一引作“周顯王十四年” ) 十七年,宋景騑、衛公孫倉會齊師,圍我襄陵。(《水經?淮水注》 ) 齊田期伐我東鄙,戰於桂陽,我師敗逋。(《水經?濟水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索隱》:“王劭案《紀年》:‘梁惠王十七年,齊田忌敗我桂陵’”,與此文異。又《田敬仲世家》:“田臣思。”《索隱》:“《戰國策》作田期思,《紀年》謂之徐州子期” ) 東周與鄭高都、利。(《水經?伊水注》 )鄭釐侯來朝中陽。(《水經?渠水注》 )有一鶴三翔於郢市。(《燉煌唐寫本?修文殿御覽殘卷》 )十八年,王以韓師敗諸侯師於襄陵。(《水經?淮水注》 ) 齊侯使楚景舍來求成。(《水經?淮水注》 )王會齊、宋之圍。(《水經?淮水注》 )趙敗魏桂陵。(《史記?魏世家?索隱》 )十九年,晉取玄武、氵蒦澤。(《水經?沁水注》 ) 二十年,齊築防以爲長城。(《水經?汶水注》。《史記?蘇秦傳?正義》引“齊”下有“湣王”二字 )〔二十四年,〕楚伐徐州。(《史記?越世家?索隱》 ) 二十五年,絳中地坼,西絶於汾。(《水經?汾水注》 )二十六年,敗韓馬陵。(《史記?魏世家?索隱》 ) 二十七年十二月,齊田頒敗梁馬陵。(《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索隱》。案《魏世家?索隱》引“二十八年,與田頒戰於馬陵”。二十七年十二月,在周正爲二十八年二月,是《魏世 家?索隱》已改算爲周正也。《田敬仲世家?索隱》引“齊威王十四年,田頒伐梁,戰馬陵”。考《紀年》齊威王以梁惠王十三年立,至此正得十四年 ) 二十八年,穰苴帥師及鄭孔夜戰於梁赫,鄭師敗逋。(《水經?渠水注》 ) 二十九年五月,齊田頒及宋人伐我東鄙,圍平陽。(《水經?泗水注》。《史記?魏世家?索隱》引作“二十九年五月,齊田頒伐我東鄙” ) 九月,秦衛鞅伐我西鄙。(《史記?魏世家?索隱》。《商君列傳?索隱》引無月 )十月,邯鄲伐我北鄙。(《史記?魏世家?索隱》 )王攻衛鞅,我師敗績。(《史記?魏世家?索隱》 ) 〔秦孝公會諸侯於〕逢澤。(《史記?六國表》:“惠王二十九年,秦孝公二十年會諸侯於澤。”徐廣曰:“《紀年》作逢澤”。《水經?渠水注》引徐説略同 ) 三十年,城濟陽。(《水經?濟水注》 ) 秦封衛鞅於鄔,改名曰“商”。(《水經?濁漳水注》《路史?國名紀?己》。《后漢書?光武帝紀?注》引作“衛鞅封於鄡” ) 三十一年三月,爲大溝於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水經?渠水注》 ) 邳遷於薛,改名徐州。(《水經?泗水注》。《史記?魯世家?索隱》引“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遷於薛”。《孟嘗君列傳?正義》引“梁惠王三十年,邳遷於薛,改名徐州”。“三十”下奪“一”字 ) 〔三十二年,〕與秦戰岸門。(《史記?秦本紀?索隱》。此繫年據《史記?六國表》補 ) 三十六年。(《春秋經傳集解?后序》:“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成王卒。” )一年。(《春秋經傳集解?后序》 ) 〔二年,〕鄭昭侯武薨,次威侯立。(《史記?韓世家?索隱》 ) 〔九年,鄭〕威侯(七年 )與邯鄲圍襄陵。五月,梁惠王會威侯於巫沙。十月,鄭宣王朝梁。(《史記?韓世家?索隱》 ) 〔十年,〕齊田頒及邯鄲韓擧戰於平邑,邯鄲之師敗逋,獲韓擧,取平邑、新城。(《水經?河水注》 ) 〔朱氏右曾曰:“此事《水經注》引作晉烈公十年。《索隱》云:‘《紀年》敗韓擧當韓威王八年’,計相距七十八歲,不應有兩田頒,兩韓擧。考《趙世家》云:‘肅侯二十三年,韓擧與齊、魏戰,死於桑丘。’肅侯元年當梁惠王二十二年,下逮后元十年,爲肅侯之二十五年。蓋《趙世家》誤五爲三,《水經注》誤惠成后元十年爲晉烈公十年也。至《韓世家》以韓擧爲韓將,則更舛矣。”〕 十一年,〔會韓威侯、齊威王於〕平阿。(《史記?孟嘗君列傳》:“田嬰與韓昭侯、魏惠王會齊宣王東阿南,盟而去。”《索隱》曰:“《紀年》當惠王之後元十一年,作平阿。但齊之威、宣二王,文舛互不同也。”案韓昭侯,《紀年》亦當作“韓威侯” ) 十三年,會齊威王於甄。(《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 四月,齊威王封田嬰於薛。十月,齊城薛。(《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嬰初封彭城。(《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國維案:此司馬貞據《紀年》爲説,非本文。〕 十四年,薛子嬰來朝。(《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十五年,齊威王薨。(《史記?孟嘗君列傳?索隱》 ) 十六年,惠成王卒。(《春秋經傳集解?后序》 )?今王 〔四年,〕鄭侯使韓辰歸晉陽及向。二月,城陽、向,更名陽爲河雝,向爲高平。(《水經?濟水注》引無年。《史記?趙世家?集解》:“徐廣曰:‘《紀年》云:魏襄王四年,改河陽曰河雍,向曰高平。’”據此補。又《秦本紀?集解》:“徐廣曰:‘《汲塚紀年》云:魏哀王二十四年,改宜陽曰河雍,向曰高平。’”案《紀年》終於今王二十年,不得有二十四年,“二十”字衍 ) 碧陽君之諸御産二龍。(《開元占經》一百十三 )〔五年,〕燕子之殺公子平。(《史記?燕 世家?索隱》 )齊人禽子之而醢其身。(《史記?燕世家?索隱》 ) 趙立燕公子職。(《史記?六國表?集解》。《趙世家》:“趙召燕公子職於韓,立以爲燕王,使樂池送之。”《集解》:“徐廣曰:‘(《紀年》亦云爾’” ) 六年,秦取我焦。(《路史?國名紀?戊?注》 ) 齊地暴長,長丈余,高一尺。(《太平御覽》八百八十引作“周隱王二年” )七年,韓明帥師伐襄丘。(《水經?濟水注》 )秦王來見於蒲坂關。(《水經?河水注》 ) 四月,越王使公師隅來獻乘舟始罔及舟三百、箭五百萬、犀角、象齒。(《水經?河水注》 )齊宣王(八年 )殺其王后。(《史記?田敬仲世家?索隱》 ) 楚景翠圍雍氏。(《史記?韓世家?集解》 )秦助韓,共敗楚屈丐。(《史記?韓世家?集解》 )韓宣王卒。(《史記?韓世家?集解》 )齊、宋圍煑棗。(《史記?韓世家?集解》 ) 八年,翟章伐衛。(《史記?魏世家?索隱》 ) 秦褚里疾圍蒲不克,而秦惠王薨。(《史記?樗裏子列傳?索隱》。本不繫年以秦惠王薨年考之,列此 )九年,洛入成周,山水大出。(《水經?洛水注》 ) 五月,張儀卒。(《史記?韓世家》及《張儀傳?索隱》 )楚庶章帥師來會我,次於襄丘。(《水經?濟水注》 ) 十年十月,大霖雨,疾風,河水溢酸棗郛。(《水經?濟水注》 ) 十二年,秦公孫爰帥師伐我,圍皮氏,翟章帥師救皮氏圍。疾西風。(《水經?汾水注》 )十三年,城皮氏。(《水經?汾水注》 ) 〔十四年,〕秦內亂,殺其太后及公子雍、公子壯。(《史記?穰侯傳?索隱》 ) 〔十六年,秦拔我蒲坂、〕晉陽、封谷。(《史記?魏世家》:“哀王十六年,秦拔我蒲坂、陽晉、封陵。”《索隱》曰:“《紀年》作晉陽、封谷。” ) 十七年,邯鄲命吏大夫奴遷於九原,又命將軍、大夫、适子、戍吏皆貉服。(《水經?河水注》 )十九年,薛侯來,會王於釜丘。(《水經?濟水注》 ) 楚入雍氏,楚人敗。(《史記?韓世家?集解》 )二十年。(《春秋經傳集解?后序》:“今王終二十年” )〔附:無年世可繫者〕洛伯用與河伯馮夷斗。(《水經?洛水注》 ) 殷王子亥賓於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於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绵臣。(《山海經?大荒東經?注》 ) 河伯僕牛。(《山海經?大荒東經?注》:“河伯、僕牛皆人姓名,見《汲郡竹書》” )不窋之晜孫。(《爾雅?釋親?注》 ) 應。(《水經?滍水注》。《漢書?地理誌?注》引臣瓚曰:“《汲塚古文》殷時已有應國” )留崑。(《穆天子傳注》:“留崑國見《紀年》” ) 盟於大室。(《北堂書鈔》二十一 )執我行人。(《史通?惑經篇》 )楚共王會宋平公於湖陽。(《水經?泚水注》 )宋大水,丹水壅不流。(《水經?獲水注》 ) 子南彌牟。(《史記?周本紀?集解》、《水經?汝水注》、《漢書?武帝紀?注》皆引臣瓚曰:“《汲塚古文》謂衛將軍文子爲子南彌牟” ) 子南勁朝於衛,后惠成王如衛,命子南爲侯。(《史記?周本紀?集解》、《水經?汝水注》、《漢書?武帝紀?注》 ) 梁惠王廢逢忌之藪以賜民。(《左傳》哀十四年《疎》。《漢書?地理誌?注》引“廢”作“發” )齊師逐鄭太子齒奔張城、南鄭。(《水經?涑水注》 ) 秦師伐鄭,次於懷,城殷。(《水經?沁水注》、《路史?國名紀?丁?注》。《太平寰宇記》懷州下引“秦師伐鄭,至於懷、殷” ) 宋桓侯璧兵。(《史記?宋世家》:“辟公辟兵。”《索隱》曰:“《紀年》作桓侯璧兵” )宋剔成肝廢其君璧而自立。(《史記?宋世家?索隱》 ) 紡子。(《太平寰宇記》趙州高邑縣下:“《史記》云:‘趙敬肅侯救燕,燕與中山公戰於 房。惠文王四年,城之’,是也。《竹書紀年》作‘紡子’” ) 衛孝襄侯。(《史記?衛康叔世家?索隱》:“樂資據《紀年》以嗣君卽孝襄侯。” ) 魏殷臣趙公孫裒伐燕,還,取夏屋,城曲逆。(《水經?滱水注》 ) 燕人伐趙,圍濁鹿。趙武靈王及代人救濁鹿,敗燕師於勺梁。(《水經?滱水注》 )壬寅,孫何侵楚,入三戸郛。(《水經?丹水注》 )孫何取氵隱陽。(《水經?潁水注》 ) 楚吾得帥師及秦伐鄭,取綸氏。(《水經?潁水注》《后漢書?黃瓊傳?注》《路史?后紀》十三《注》 )秦蘇胡帥師伐鄭,韓襄敗秦蘇胡於酸水。(《水經?濟水注》 ) 翟章救鄭,次於南屈。(《水經?河水注》、《漢書?地理誌?注》 )魏章帥師及鄭師伐楚,取上蔡。(《水經?汝水注》 ) 齊師伐趙東鄙,圍中牟。(《水經?渠水注》、《左傳?定九年?疎》 )魏救山,塞集胥口。(《史記?蘇秦傳?集解》 )
本文档为【古本竹书纪年辑校[清]王国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312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9KB
软件:Word
页数:32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4
浏览量: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