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唐宋悼亡诗论文

论唐宋悼亡诗论文

举报
开通vip

论唐宋悼亡诗论文论唐宋悼亡诗论文 论唐宋悼亡诗词 学生:张若昭~人文学部 指导教师:孟修祥老师~长江大学 ,摘要,唐宋时期的悼亡诗词是中国古代悼亡诗词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一阶段涌现了大批的名家,如韦应物、元稹、李商隐、李煜、梅尧臣、苏轼、李清照、陆游等。本文选取这八个诗人作为分析唐宋悼亡诗的突破口来详细论述悼亡诗的发展,并挑选具有他们各自典型写作特点的诗词进行分析研究,力求梳理出唐宋时期悼亡诗词的发展框架。通过深入浅出的对几位诗人的悼亡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分别总结出唐代和宋代悼亡诗词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悼亡诗 唐...

论唐宋悼亡诗论文
论唐宋悼亡诗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论唐宋悼亡诗词 学生:张若昭~人文学部 指导教师:孟修祥老师~长江大学 ,摘要,唐宋时期的悼亡诗词是中国古代悼亡诗词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一阶段涌现了大批的名家,如韦应物、元稹、李商隐、李煜、梅尧臣、苏轼、李清照、陆游等。本文选取这八个诗人作为分析唐宋悼亡诗的突破口来详细论述悼亡诗的发展,并挑选具有他们各自典型写作特点的诗词进行分析研究,力求梳理出唐宋时期悼亡诗词的发展框架。通过深入浅出的对几位诗人的悼亡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分别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出唐代和宋代悼亡诗词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悼亡诗 唐代 宋代 悲情 悼亡之作,始于《诗经》,《邶风?绿衣》和《唐风?葛生》可谓我国悼亡诗之祖。晋代潘岳为悼念亡妻所作《悼亡诗三首》,此后“悼亡”就变成悼念亡妻的专称。自潘岳之后,人们突破世俗的约束,开始自觉的创作悼亡诗,并创作出不少蕴含真挚情感的作品。悼亡诗是一种特殊的爱情诗,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并非描绘能够相守的爱情,而是将失去最爱之人的痛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悼亡诗中所描写的爱情是残忍的,是只剩一个人的悲凉。生与死是经久不衰的轮回,生者的痛虽然悲哀,但却能抒发虽死不渝、生死相许的感情,借由死亡使爱情得到永恒。 一、唐宋之前的悼亡诗词 中国古代悼亡诗的发展源远流长,在经历了先秦两汉的萌芽时期和魏晋南北朝的兴起时期后,终于迎来了它的繁荣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的悼亡诗刚刚萌芽,数量极少,众所周知的是《诗经》中的《邶风?绿衣》、《唐风?葛生》和汉武帝刘彻的《李夫人歌》。这一时期的悼亡诗作品大多直抒胸臆,语言质朴,无论是从表现形式还是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手法上都显得不成熟,却显示出一种质朴单纯的特色。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四言体制反复咏叹,语句坦率,用直白的语句表达自己内心的强烈感情,感情表达真挚而强烈,毫不掩饰的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悼亡诗主要由五言古诗的形式出现,题材较为单调,出现了以 “组诗”为形式的表现手法。这段时间的悼亡诗作不多,以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成就最高。潘岳的悼亡诗,和他的其它诗一样,很讲究语词之工,诗中偶句之多,是西 ,,,晋以前的诗里少见的。这三首作品给后代的悼亡诗带来了巨大影响,使不少人套用其中的用词,形成了哀悼亡妻的思维定势。这三首诗中,第一首借由时间流逝,睹物思情;第二首回忆共处情形,对比今夕;第三首则转换意境,扩大范围。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丈夫对妻子重感情是比较少见的,更不用说要像潘岳一样专门写诗哀悼自己的妻子,明明白白的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深情。潘岳能够写他人所不敢写的精神是极其可贵的,不仅需要对妻子深沉的爱,更需要义无反顾的勇气。 在潘岳这位名篇定格的名家之后,不断涌现一些创作悼亡诗的著名文人,如江淹、沈约、庾信、鲍照等等,这些诗人对悼亡诗的发展进行不断的补充完善,为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奠定基础。 二、唐宋时期关于悼亡诗词的名家名篇 (一)韦应物 中唐诗人韦应物是以山水田园诗闻名的诗人,诗风自然淡雅,从他现存的五百多首诗歌来看,二十四首悼亡诗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但与其他创作悼亡诗的诗人相比,这个数量已经不算少的。他的悼亡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将对亡妻的挚爱之情倾吐于诗中,从诗人的悼亡诗中可以明显感觉到诗人由悲痛万分渐渐到追忆缅怀的过程,并且作品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悟,使得作品中充斥着一种浓浓的伤感情怀。这些作品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创作上都有其独特魅力,在悼亡诗的发展上占有一席之地。 ,、从思想上来看 罗洛梅说:“死亡让人体验到友谊、奉献、忠诚的可贵之后,才懂得什么是真挚 ,,,的爱,死亡不仅丰富了爱,而且构建了爱。”相伴,,年的妻子永远离开了自己,韦应物的心灵在短时间内找不到依靠,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以《出还》为例: 昔出喜还家,今还独伤意。入室掩无光,衔哀写虚位。 凄凄动幽幔,寂寂惊寒吹。幼女复何知,时来庭下戏。 咨嗟日复老,错莫身如寄。家人劝我餐,对案空垂泪。 诗中借由幼女的无知举动反衬自己的哀痛,以乐景写哀事。九十两句感叹岁月如 梭,时光飞逝,将悲妻的情感转变为更深层次的生命之感。最后两句将重心放在了作者的垂泪表情之上,通过这一瞬间,达到了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韦诗的“抚存悼亡”或起于眼前旧物,或落于眼前无人共赏之美景,或感于眼前衰败孤寂之哀景,“存者” ,,,触动情怀,情有所自,感无空发,览之凄切,感人至深。 在深深的悲痛之后,感情渐渐淡化为缅怀与追忆。韦应物的悼亡诗中这段情感时期的作品较多,如《对芳树》、《子规啼》、《闲斋对雨》、《悲纨扇》、《林园晚霁》等等。在《对芳树》中写景抒怀,树下足迹尚存,而佳人却已不在,以春意引发作者的思妻之情;而在《悲纨扇》中,作者睹物思人,可以感觉到悲痛之情已经趋于平淡,只留下一种惆怅与无奈,虽然只是淡淡的情感,但也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 韦应物的中年丧偶使得他多了一份对人生的感悟,在他的悼亡诗中,除了对妻子的感怀,还联系到了自身经历过的坎坷与磨难,借由悲妻之情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认识,如《月夜》、《七夕》、《秋叶二首》、《夏日》、《感梦》等等。《夏日》中写到:“已谓心苦伤,如何日方永。无人不昼寝,独坐山中静。悟澹将遣虑,学空庶遗境。”诗人在山中独自静坐,把人世间的种种愁苦在“悟澹”和“学空”之间慢慢化解,在现实中得不到化解的苦闷,只好向山林古刹求得解脱。 ,、从艺术创作上来看 韦应物在他的悼亡诗中描绘的不仅仅是妻子的形象,更借由儿女的哀思来强调母亲的形象。通过反复渲染儿女失去母亲之后的痛苦,将妻子的慈母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韦应物的悼亡诗精心挑选典型意象来表达内心情感。比如《林园晚霁》一诗中,“青山”、“落日”、“山林”、“琴”、“钟”等不同意象联系在一起,给人带来的就不再是单个的感官感受,而是具体的多方面的情感表达。通过幽幽钟声,传达给读者一种悲怆寂寥的美,而诗人郁于心中的哀痛与失意,则通过这种悲怆美得以宣泄。 在韦应物的悼亡诗中通过季节的更迭变化来表达抑制不住的悲哀与绝望。如《除日》中前四句写到,思念之情犹如昨日,突然惊诧到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忽“惊”之时,也有长“恨”,在一“惊”一“恨”之间产生了一种时空错乱之感;后四句描写春天的景象已经显现,而自己却感到时光难度,季节的变化给诗人带来无穷的伤感。在这里,时序变化成为了烘托诗人内心情感的重要表达手段。 韦应物的悼亡诗语句直白平淡却又饱含深情。在《郡斋卧疾绝句》一诗中,前两 句描写孤寂怅惘的环境,后两句由景及人,描写“我”孤独的躺在病床上,又有谁能为“我”覆衣取暖。通过身体的寒冷衬托内心的孤寂,全诗语言不事雕琢,由自身的孤独感将对妻子的思念明白的表达出来。 韦应物的悼亡诗体现了诗人自然率真的个性,以饱含深情的淡语写出真切感人的语句。 (二)、元稹 元稹是继潘岳之后又一个大力写作悼亡诗的诗人,在发妻韦氏去世之后,他写下了大量的悼亡作品来纪念妻子,现存作品有三十三篇,将悼亡诗推上高峰。 他的悼亡诗善于从日常小事入笔,以质朴的语言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并在诗中大量运用了关于梦境的描写,构建一种深沉的还念天地;诗人采用对比手法,用今昔反差强调昨日之欢、今日之悲。 ,、细节描写深入 元稹的悼亡诗以《遣悲怀》三首为最,情感表达悲痛深沉,并从小处着笔,通过一些具有感染力的细节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遣悲怀》第一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 嫁与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 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 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 与君营奠复营斋。 中间四句是说,看到我没有可替换的衣服,就翻箱倒柜去搜寻;我身边没钱,死乞活赖地缠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金钗去换去银钱。平日虽然只能用豆叶之类的野菜 ,,,充饥,她却吃得很香甜;没有柴烧,她靠老槐树飘落的枯叶以作薪炊。 诗中四句通过“搜荩箧”、“ 拔金钗”、“ 甘长藿”、“ 仰古槐”等生动的生活细节,形象而真实的刻画出妻子生前的贫苦状况。最后两句从对往事的回忆转到眼前的现实中来,对妻子没能与自己共享清福而陷入愧疚之中。 ,、今昔对比强烈 在悼亡诗中,诗人常常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创作,用昔日的欢乐反衬今时的哀伤,这种手法在元稹的作品中的到了最突出的体现。在《张旧蚊帱》一诗中写到,作者托人捎来昔日与妻子一同用过的缬纱帱,看见上面鸳鸯尚存,颜色如旧,不由睹物伤情,又想到如今合欢榻上只留自己一人,一切事物都“已矣长空虚”,今昔对照,伤感无比。此诗中,元稹更注重悲剧气氛的酝酿和渲染,将抒情蕴于似真 似幻的描写之中。 ,、梦幻与现实交织 元稹的悼亡诗借梦言情,有着大量的梦境描写,人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正是由于他对妻子的情深意切,才会有那么多的梦境出现,生死相隔,在现实生活中再也无缘得以一见,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这是怎样的哀痛。 《江陵三梦》中第一首写了在梦中与亡妻相会的情景,描写十分动人,将韦氏的音容笑貌刻画得宛如在生,尤其是叙述韦氏对作者的叮嘱,言辞切切,于夫于女,体贴入微,将蕴含其中的妇德与母爱表达的淋漓尽致。 ,、浓郁的悲情色彩 在元稹的悼亡诗中,我们看不到诗人对生的信念,我们所看到的都是一些死的伤 ,,, 痛,死的无奈,是诗人痛定思痛之后由此死亡意识而产生的对整个人生的幻灭感。 在经历了妻子的死亡之后,诗人对自己的死也有了认识与准备。他用自己艰难的生与韦氏的死作对比,借此强调人生的无奈与悲哀,另人感受到自己孤独痛苦的灵魂,是他的作品倍感凄凉。 (三)李商隐 李商隐的悼亡诗除了展现自己与妻子的伉俪深情之外,还表现了诗人悲剧性的命运,他用沉痛忧伤的笔调描写了自身真实的情感体验。他把艺术作为情感传达的工具,以情为诗,开拓了悼亡诗的新天地。 ,、身世情感的融入 李商隐灵心善感、沉郁哀伤的气质,其深沉的悲剧意识与悼亡这一题材暗合;又在晚唐,律诗由难以为继而经义山开拓、词体初创这一关节所在,则李商隐为数不多的这一部分诗作,无论对其自身的创作,还是在悼亡诗史上的意义,却是不容小觑, ,,, 深可发见的。 在沉痛的悼亡情中融入身世之慨,是李商隐悼亡诗的一个重要的特色。诗人夫妻伉俪情深,而妻子却先他而去;诗人才高志大,却命运多舛。诗人一生的悲惨遭遇与他的婚姻家庭密切相关,这使得他在悼念自己妻子的同时,必然融入对身世的感慨和人生感慨。虽然妻子已然去世,但种下的悲剧却仍在继续,诗人受贬遭抑的悲剧却仍在继续。这样来看,诗人不仅是在悼妻,也是在悼已;悼念自己恩爱情深的妻子,更是悼念自己怀才不遇的一生。 ,、真情流露的哀思 李商隐在悼亡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并非一时一地的感受,而是在妻子去世后的六年之中的全部情感历程,不论何时何地,他都会在诗歌中抒发自己对妻子的深深怀念。 如《西亭》: 此夜西亭月正圆,疏帘相伴宿风烟。 梧桐莫更翻清露,孤鹤从来不得眠。 诗中以“月圆”衬托人的孤独,以“疏帘相伴”衬托诗人丧偶的形单影只。诗人自比“孤鹤”,闻滴露声便醒,说明妻子去世后,他一直不能安眠。本诗是诗人对妻子哀悼之情的实记。 ,、艺术表现手法多样 李商隐的悼亡诗长于比兴,喜用象征。 诗人将因物起兴和即事起兴运用贴切,刻画深入;而象征手法在诗中更是比比皆是,诗人用“乌鹊”、“孤鹤”、“鳏鱼”、“秋蝶”、“寒花”等象征丧妻无依的自己,用“月没”、“败荷”象征亡故的妻子。诗人手法运用娴熟,不露痕迹,他选取的物象往往有着双重含义,这就使诗中意蕴深厚,创造的艺术境界既有深蕴的内美,又有深情的寄托,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无穷的回味。 ,、独特的艺术视角 李商隐在诗歌中始终以一种平等的眼光看待女性,从而切身感受他们的情感和命运。诗人将个人身世、时事感悟、生活细节融为一体,注重内心世界情感的挖掘,他将下层文人的种种不幸真实地带入文学作品之中,在广大的读者群中引发共鸣。 在李商隐的悼亡诗里,原本的佳节美景也由赏心悦目之事,变成了惨淡伤心之事。如《辛末七夕》中,诗人回忆往日与妻子的美满生活,发现昔日与妻子相会的地方早已布满蛛丝,在人间夫妻团聚的七夕里,诗人反而陷入了冷清的孤寂。李商隐能将莫名的悲伤借由诗文表达出来,通过技巧性的书写,构成了凄婉迷离的意境,突破了传统的抒情手法,起到了不同凡响的效果。 (四)李煜 《全唐诗》第八卷共收录了李煜的诗作,,首,残句,,句。大体可分为:悼亡诗,首,送人赠别诗,首,病中感怀诗,首,其它内容,首。在他仅存的,,首完整的诗中,悼亡之作竟然有,首,这一半的篇幅都留给了大周后和他们的孩子。李煜的 悼亡诗虽然数量少,但比重大。他在妻儿离世后表现的极其哀痛欲绝,这种感情在他的悼亡诗中得到了体现。 ,、语言率真自然 李煜在经历了妻儿双亡之后,将心灵的哀痛直接倾泻于纸上。 如《挽辞》其一: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消心里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本诗是少见的母子合悼诗,传统说法认为“珠碎”指幼子,“花凋”指大周后。不论珠也好,花也罢,都是美好的事物,这些美好事物的逝去给李煜带来了深深的伤痛,既便作为帝王,也仍旧对人世间的生老病死无能为力。“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表达儿子刚逝去,妻子又亡故,诗人想哭也哭不出来,已经没有眼泪了,这是他心中最深沉的痛。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淡淡几笔就刻画出一个伤心欲绝的形象。 ,、场景描写细腻 李煜的悼亡诗中有这么两首《书灵筵手巾》和《书琵琶背》。琵琶和手巾都是大周后的遗物,在她逝去之后,李煜睹物思情,就连这么寻常的小物件也能勾起他对妻子的绵绵深情,就连手巾上的汗迹都没有遗漏,都被诗人细细写入诗中,诗人独自拿着琵琶,在那琵琶仿佛依旧沾有妻子的温暖。他用丰富的细节描写表达哀思,虽然没有一句提到思念,但思念已经在那里。 ,、情景交融 在《感怀》一诗中写道: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 一个“又”字强调次数,从时间的角度引发感情,再加上桐花还是发于旧枝,一个“旧”字就深刻地表明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往日的花朵是凋谢了,今日旧的枝条上却还能发出新花。本来老树发新枝开新花是会让人感觉到生机,生出欣喜的一件事情。 ,,, 但是在失去妻儿的李煜看来,这是何其强烈的一种反衬。 暮色之中,烟雨交加,与妻子一起待过的小楼笼罩在一片凄苦之中,从空间角度描绘环境;最后两句由景转情,使一个独自在雨夜里品味苦涩失意的伤心人跃然于纸上。诗人能够敏锐的捕捉到周遭事物环境的变化,并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细节上的 思念一览无遗。李煜的悼亡诗关于景物的描写颇多,构建了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这种种写作手法无一不将诗人形销骨立的形象描写得更加具体。 (五)梅尧臣 梅尧臣有着宋诗“开山祖师”的美誉,他的悼亡诗主要抒发丧妻之痛、对亡妻的由衷赞美和不竭的思念;这些作品大多选材于日常生活,力求在平凡中感受真情。 ,、平凡朴实的真情 梅尧臣的悼亡诗写法上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不是直接叙述往日生活的情景,就是描绘亡妻的音容笑貌,再用抒发哀思做结尾。他的诗作选取了不同的意象加上传神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诗人笔下的叙事抒情都十分真实,虽然语句平凡,但往往能使人更好的领悟其中的真情。 妻子去世后不久,梅尧臣就写下了《悼亡三首》,以第二首尤见真情: 每出身入梦,逢人强意多。归来仍寂寞,欲语向谁诉。 窗冷孤萤入,宵长一雁过。世间无最苦,精爽此消磨。 诗中描写了诗人在丧偶之后的生活情形:由于过度哀伤而恍惚终日,在人前努力掩饰自己的丧妻之痛;回到家中冷冷清清,没有人可以倾诉内心的苦闷;难以入眠的夜晚显得是那么凄冷漫长。语言平实犹如白话,读后也只能感慨“世间无最苦,精爽此消磨”~ 重赞美妻子的容貌与品德,通过与他人的对比,写出“见尽梅尧臣的悼亡诗还注 人间妇,无如美且贤”。这种大胆而直白的赞美,在内敛的宋代文人身上是少见的。 梅尧臣的作品中最常见的两种悼念亡妻的方式就是睹物思人和梦中相见。妻子留下的物品表明佳人已然故去,只留下无生命的物品时时触动诗人的感情;在梦中追忆与妻子的美好往事,醒来之后心中更觉悲凉,生死两隔令诗人泪湿枕襟。凝聚往日时光的景物是亡者无法带走的生者的记忆,这些记忆时不时的触动着生者的神经。在梅尧臣的悼亡诗中,描写梦境的作品占有一定的篇幅,如《来梦》、《秋夜感怀》、《梦睹》等。在这些梦境中,诗人仿佛回到了温馨的往日时光,梦醒时分,又有着似梦还非梦的困惑与怅惘,而最终清醒时,诗人又陷入了刻骨的悲痛。通过种种微妙的心理描写,写活了诗人的心态,如果没有对妻子如海深的感情,是无法写出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 ,、平淡深邃的情感 ,,,正如欧阳修所说:“圣俞覃思精微, 以深远闲淡为意。”这种平淡是有深度的美感,梅尧臣通过对不同艺术手法的运用,达到了其所追求的平淡深邃的美。 诗人的作品尽管语言平淡朴实,却有不少细节描写的点睛之笔,给人以震撼。《怀悲》一诗中描写妻子临终时的情形:“尚念临终时,拊我不能语”。一个“拊”字,透露出妻子对亲人的深情与不舍;而“不能语”,则指本有千言万语,但最终却含恨而去。诗人回忆今昔,感慨万千,将对妻子思念化作延绵不断的流水,默默流淌,不见干涸。 (六)苏轼 诗词承前启后,悼亡词就是在悼亡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苏轼将悼亡题材引入了词的领域,他以长于言情的词体写悼亡,在他之后,以词写悼亡的诗人逐渐增多。诗人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却把悼亡词写得浪漫凄婉、生死不渝。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 ,,,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苏轼的悼亡词深沉隽永,描绘出一个爱的王国,在这里,爱人得到了永生,即使阴阳两隔,却能平等双向的传递着爱,死亡可以带走一切,却带不走他们的爱情。 苏轼对回忆往事,描写生活场景寄托哀思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创作,如他的悼亡名篇《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在妻子逝世多年后写的,在这十年中,苏轼仕途坎坷,饱经风霜,身心日渐衰老,虽然事过境迁,但对妻子的伤悼之情依然刻骨铭心。词中采用明白如画的词语,将读者引入到一种幽深的环境;三言、五言、七言交错使用的的句式,使人感领悟到一种荡气回肠的感受。 开篇第一句就将十年哀苦所积聚的感情,难以抑制的一涌而出。随着十年忌辰的到来,使诗人倍感怅惘,但又远在他乡,只有寄于梦中,但梦中的相会又是那样的凄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只此一句,就奠定了全词的主基调,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失落和惆怅。死亡变成了无法跨越的沟壑,隔开了彼此深爱的恋人, 十年的时间却使得刻骨铭心的爱情更加晶莹剔透,“我”没有忘记故人,故人也没有忘记“我”,深深的表达出词人对亡妻的深情厚爱经久不衰,难以忘怀。 上半阙用欲说还休的无奈来表达对故人的深深思念,同时感慨时光流逝、沧海桑田。为未老之时,故人已西去,留下诗人孤独的在人间,面对时间的剥削,承受种种无法言语的痛苦。故人依旧年轻,而岁月的痕迹已经刻在词人的身上,这又是一种生死鸿沟的体现。 下半阙有现实转入梦境,诗人幽梦还乡,回到了旧时爱巢,佳人倚窗梳妆,是多么熟悉的家常景象;在两相对视之后,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不断落下。诗人无奈于时光流逝,亡妻的时间永恒在最美的时刻,而自己却是“尘满面,鬓如霜”,这种生与死的对比为诗人更添哀愁。在苏轼的悼亡作品中爱情是不死的,他不像前人拘泥于生者单向的表达思念,在他笔下亡者是真实如生的,夫妻之间的感情跨越生死,死亡也无法阻止双方感情的付出,达到了真爱永恒的效果。 苏轼将历久弥坚的悼妻之情与政治失意、艰难人生交融书写,深化了悼亡的主题。最后,词人午夜梦回,心中感慨万千,料想几年以后,甚至几十年以后,爱妻永远的留在死亡的那边,他对妻子的思念永恒的停留在时间的尽头,他会将这种思念永远地延续下去。通过词人的描写,能够令人清晰的看到凄迷的月光下,在杂草丛生的坟地里,一个伤心欲绝的祭奠者茕茕孑立的身影。 (七)李清照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了许多描写夫妻之情的作品,为怀念丈夫而作的悼亡诗篇更是有着反抗封建礼教的进步意义。她经历了国破家亡、远离故土、丈夫病逝等种种不幸遭遇,她将作品与自身经历相结合,国破家亡与丈夫病逝交织在一起,体现了诗人的极端痛苦。诗人不顾世俗的非议,大胆跨越了禁锢男女思想的藩篱,创作了许多书写夫妻深情的佳作,尤其是怀念已故丈夫的悼亡诗篇,在两宋词坛上反射出反封建反礼教的光辉。 ,、开创妻悼夫的模式 悼亡诗在传统的直抒胸臆、触景生情、比兴运用等表现手法的基础上,又多了一种以女性视角写作得新变化。女性的爱情的体悟更加微妙细腻,使得悼亡诗的书写角度更加广阔全面,给人以特殊的美感。在封建社会的制约下,女词人的出现有着特殊的意义,她们冲破封建束缚,打破了悼亡只是夫悼妻的惯例,开创妻悼夫的模式,借 此向人们传达妻子对丈夫的深情厚爱,勇敢的表达自己对爱情婚姻的看法。女性悼亡诗的出现,是对悼亡的传统观念的一种突破。 李清照以才华横溢的女词人所独有的情怀,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本词写于,,,,年,词人此时经历了国破家亡、文物丧失、丈夫病逝等种种不幸,她处境凄惨,内心悲痛,开头第一句“风住尘香花已尽”就展现了一个凄凉的背景环境;“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则描绘出一个伤心欲绝的妇女形象;“物是人非”暗示了丈夫之死,表达对丈夫深切悼念;最后用舟小难载哀愁作为结尾,表现出高潮的艺术手法与精妙绝伦的想象,令人叹为观止。 ,、悼亡情怀与故国之思 李清照作为爱国女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和爱侣逝世的双重打击,这两种痛苦在她的悼亡作品中是相互交织、相互交融的,如《永遇乐》中的描写,词人在美丽的黄昏回忆起自己的丈夫,虽是元宵佳节,但自己却无人陪伴,只能凄凉独处,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怎么能令人不涌起故国之思。李清照把对丈夫的思恋、对故国的怀念与自己茕茕孑立的孤苦巧妙的交织在一起,使读者为之怆然而泣下。 (八)陆游 陆游作为南宋诗界的泰斗,不仅是一位英雄人物,同时也是一位富有儿女情怀的多情诗人,他的爱情悼亡诗充分体现了他的儿女之情,其中蕴含的感情真挚,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多年来,一直为后人所称道。 ,、沈园情深 沈园附近犹如一片巨大的磁场,吸引着陆游反复往返。沈园是诗人和唐婉婚后最喜欢涉足的地方,他在这里寻找当年幸福快乐的往事,通过对快乐往事伤痛的缅怀和追忆,觉察到一切的美好已经成为过去,诗人形单影只,故地重游,不禁悲从中来。 如《沈园》: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本诗继承了前人的触景伤怀、见景生情,此时唐婉早已故去,沈园也换了主人,旧地重游,诗人怆然欲泣,感情深沉的表达了对前妻的哀悼与怀念。 在沈园里,诗人还要寻找最伤感的回忆。在,,岁时与唐婉重逢又永别时题在壁上的《钗头凤》是他诗作中反复涉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十年间,陆游不断来访沈园,屡屡赋诗留念,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怀念与越老越执着的痴情。 ,、记梦感怀 陆游的记梦诗有十分之一是对前期唐婉魂牵梦绕的产物,他希望在梦境中与唐婉相逢,在梦境中重新找回失去的一切,但好梦难成,梦醒之后更觉惆怅。诗人还把很多哀思寄托于与故人生前的共同回忆上来。如《残菊》: 残菊一枝香未残,夜窗拈起百回看。 过时只恐难相笑,我是三朝旧史官。 菊花给诗人和唐婉当年的美满生活带来过无穷的欢乐,多少年过去了,一支残菊仍能另陆游彻夜难眠百看不厌,但物是人非,只能增添心中的忧伤。 陆游的作品中还有借梅喻人的成分,他将梅花看成是唐婉的化身,由于这一点,他对梅花的怜爱与一往情深表现得十分感人。 ,、姑恶哀鸣 陆游与前期唐婉是在陆母的干涉下被迫分手的,所以他在悼念亡妻的诗作中忍不住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的直接代表——陆母的怨恨。诗人含蓄而深刻地对陆母的行为进行了谴责,这也算是一种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诗人将姑恶当作唐婉的冤魂化身,每当听到姑恶哀鸣,就会引起内心的哀痛,使他陷入无可名状的痛苦之中。 陆游和唐婉的婚姻在短暂的幸福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不断的苦难与漫长的哀痛,他们的爱情悲剧是一个时代的悲剧。诗人以自己悲剧婚姻的事实,控诉封建礼教的黑暗,并希望借此唤醒后人,希望这种悲剧不复存在。这在当时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时代意义。 三、唐宋时期悼亡诗词的特点 (一)唐代悼亡诗词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开放通达的时代,男女主人公不再羞于表达自己对配偶伤逝的悲痛之情,在这段时间里,大批文人开始创作悼亡诗,如元稹、李商隐、韦应物等等。随着诗作的数量增多,悼亡诗在表现形式上的到了飞速发展,并为宋代悼亡诗奠定了坚实基础。自潘岳的《悼亡诗》三首之后,历代诗人谨守潘岳的范式,甚至在 标题上都不敢有所变动,发展至唐代,题材已经不仅仅限于五言古诗,五言七言近体诗开始出现,在增加的感染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悼亡诗的意味。 在这一时期,写悼亡诗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就是元稹。他的《遣悲怀三首》一反潘岳五言古诗的形式,改变层层渲染甚至显得臃肿呆板的写作手法,以七言律诗与浅显直白的口语取而代之。从回忆往事,感慨现实入手,描写对亡妻深刻的怀念与自我哀悼的情绪,读起来清新明快,比起潘诗有过之而无不及。 唐代悼亡诗之中蕴含着深切入骨的伤逝情怀,诗作中充斥着无奈与哀怨。人的死去意味着永远的失去,所以悼亡诗中充满着悲伤沉痛的思想感情;唐代的悼亡作品注重歌颂亡者的美好品德,赞美妻子的勤劳美好、善良贤淑;悼亡诗中还含有浓郁的自悼情怀,因为所爱之人的死亡,使得生者也开始思考关于死亡与生命的种种话题。借由死者的死,将情感上升到人世万物与自然时空中去,是生者的情感的得到升华。 唐代悼亡诗继承前代作家的睹物思人、触景伤情等表现手法,除此之外,悼亡诗中又引入了今昔对比、梦境与现实对比、虚实相生等表现手法。诗人在诗作中反复回忆自己与爱人的过往,将自己置身于往日的情怀中不肯抽身,在情感充沛之时便产生联想。元稹是以梦为题创作悼亡诗最多的一位诗人,他的《梦井》将梦中的追怀与梦醒的悲哀阐释的淋漓尽致,而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令诗句化实为虚,与虚拟的幻境对照映叠,更加凸现意境美。 唐代悼亡诗在思想方面也进行了完善,第一,在对逝者悼念的基础之中,渗透进诗人对于时代背景和自我境遇的感叹,使得诗作的内涵比前代的悼亡作品要更为丰富与曲折复杂。第二,加入了子女角色,这就使悼亡诗中倍添凄切哀婉的成分。一般来说,每个儿童只能有一个真正的父亲、母亲,因此,描述以年幼孩童为代表的生者可以从侧面描述死亡带给人生的悲凉感情。第三,加强渲染妻子地位的不可取代性。逝者的地位越是牢不可摧,爱情在死亡阴影的笼罩下越能得以永生。感情不专一的人不可能接受生离死别的历练,只有经历过死亡的磨砺,真正的爱情才能经过历史检验,能够抒发出这一崇高情感的作品自然能被誉为是经典之作。 唐代悼亡诗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以其深情凄婉的格调、真挚深厚的意蕴,营造出一种悲剧美的氛围。悼亡诗不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唐代都达到了顶峰,为后世悼亡词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大大丰富了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 (二)宋代悼亡诗词 宋代悼亡诗写手如云,佳作甚多,题材丰富,内容广泛,根据哀悼对象的不同,两宋悼亡诗可分为六类: 第一,悼妻。悼妻是两宋悼亡诗词的大宗,宋代悼妻词不论数量质量均相当可观,不少词坛名家皆擅长此道,如苏轼的《江城子》就是此类的典型代表。这类诗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尊重女性的意识,有一定的反封建思想意义。 第二,悼夫。在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孙道绚等跨越禁锢男女思想的雷池,写下了她们怀念亡夫的悼亡词篇,以李清照的《孤雁儿》、孙道绚的《醉思仙》为其中的佼佼者。 第三,悼友。伯牙与子期被称为古代交友的典范,真正的友谊,即使一方死亡,也不会消散。宋代的悼友词开拓了悼亡词的领域,丰富了宋词的宝库。苏轼的《西江月?平山堂》首开悼友词的先例,以韵味十足的文字,充分表达对欧阳修的敬佩怀念之情。 第四,悼妓。在宋代,词人与歌姬的交往是普遍的社会现象,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之间产生了类似“婚外恋”的感情,悼妓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吴达祖的《三株媚》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第五,悼妾。苏轼的《西江月?咏梅》就是为伤悼爱妾朝云而作的悼亡词,全词描写得亦梅亦人,浑然一体,达到了出神入化的效果。 第六,悼英杰。崇敬、颂扬先贤的良好风尚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当先贤英杰与世长辞后,追悼英灵的作品便层出不穷,如吴文英的《高阳台?过种山》和刘过的《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 从悼亡诗到悼亡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便是悼亡词的开山之作,历来对于苏轼以词写悼亡的创造性都有着很高的评价。在苏轼后不久,贺铸在《鹧鸪天》中强调妻子勤劳贤惠的角色特征,在词的内容上有了突破。 中国诗人对死亡是哀恸至极的。这反映出中国诗人在生死观上鲜明的态度与其独特的死亡观——哀死。宋代悼亡诗则深切地体现了这一观念。亡者已逝, 但生者却不愿意接受死亡, 而是固执的怀念, 视死者如生, 反复伤悼追忆。由于对“生”的执着,宋代悼亡诗并没有将描写重点放在死亡本身,而是强调死亡给人带来的痛不欲生的悲怆感,以及万念俱灰的伤痛,传达出一种凄婉的哀美。 宋代悼亡词往往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加以描述,有力的表达出生者对亡者的深切哀悼,这些小事从表面上看平平无奇,但其中含义深远,浸透感情,写来往往更能直指人心,起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宋代悼亡词以情韵取胜,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将哀悼之情写的委婉缠绵。再将梦境与现实、想象与实际相结合,做到亦虚亦实、虚实相生的境界,把词人的哀伤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宋代悼亡词通常采用一些形象描写,通过生动形象的外貌描写,再加上叙述生平事迹的手段,从而刻画亡者形象,使亡者在词中得到永恒的生命。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还有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纯净美,通过运用质朴的语言与白描的写作手法,将悼亡之情表现得扣人心弦。 四、总结 中国的悼亡诗歌从西晋潘岳开始,“悼亡”一词就专为悼妻所用。 “在人们因亲友死亡而产生的痛苦情绪中,负疚感受占有相当规模的比重,就夫妻关系而言,双方构成一种责任关系,一方的死亡会刺激起另一方对自身责任的反省,在其潜意识中引发弥补和修复的强烈愿望。生者会觉得生命本身是一种过度奢华的占有,因而对死者抱有潜在的歉意和负债感受。悼亡诗就是活着的人向亡妻所作的报 ,,,,偿。”从这个角度来说,悼亡诗完全依靠真挚的情感感动读者,没有真实情感作为依托,再华美的词藻对悼亡诗来说都是无济于事的。 中国悼亡诗力求营造出一种现实主义的氛围,不论是现实的意象、质朴的语言,还是写实的艺术手法,这些都表现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中国悼亡诗在思想内容着重突现出 “善”,在诗中传递夫妻的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呈现出深厚的人伦情感;而在意象选择方面展现了一种普遍的特征,就是采用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性意象,它们大多是生者以前所生活的亭台楼阁中的种种物象。无论贫贱还是富贵,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始终是丧妻后的痛心之源,这也是悼亡诗不竭于诗史的内在原因。 爱情和死亡历来被公认为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而悼亡诗将两者联系了起来,这两个主题在短短数十字的诗歌中同时出现,并且碰撞出夺目的火花。悼亡诗是睹物思人的结果,是物是人非的感触,是无法掩盖的悲哀。它以深切的情思,纯洁的风貌,净化人们的心灵,给人以悲怆美的享受。悼亡题材是跨越时空的主题,是爱情诗最刻骨铭心的组成部分,在文学发展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独特价值。 参考文献 ,,,肖立生,周小喜(潘岳悼亡诗初探,,,(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美)罗洛梅( 爱与意志,,,(冯至,译(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谢卫平,张笑笑(论韦应物的悼亡诗,,,(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韩东,惟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生平未展眉——元稹“悼亡诗”赏析,,,,读书园地,,,,,,,( ,,,彭建华,漆娟(死生都如梦:论元稹悼亡诗的幻灭感,,,(龙岩师专学报,,,,,,,,:,,,,,( ,,,沈文凡,彭伟(李商隐悼亡诗叙议,,,(绥化学院学报,,,,,,,,:,,,,,( ,,,孙江南,试论李煜悼亡诗的艺术特色,,,(安徽文学,,,,,,,:,,,,,,,(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叶朗(中国历代美学文库?明代卷(中) (汤显祖(牡丹亭还魂记题辞),,,(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王利民(忆念与报偿,,,(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文档为【论唐宋悼亡诗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6741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2KB
软件:Word
页数:21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8-06-18
浏览量: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