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三章 中国工艺美术史 周代工艺美术

第三章 中国工艺美术史 周代工艺美术

举报
开通vip

第三章 中国工艺美术史 周代工艺美术第三章 周代工艺美术 第一节 概述   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的都城在陕西的宝鸡附近,东周以洛阳为都。周在商朝时是商王国的一个大部落,后来周文王起义,周武王推翻了商,建立了周朝。定都西安西南的镐京。 制礼作乐——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天命唯新,建洛邑而制礼作乐 长子居河淮,古器存殷风。 康叔封卫淇,历世传尊彝, 申吕屏南国,身籍宝簋铭 虢guó公钟鸣鼎食,只留“唇亡齿寒”的遗训 应侯金瓯玉佩,仅存湮灭千年的尊荣 王臣济济,人文...

第三章 中国工艺美术史  周代工艺美术
第三章 周代工艺美术 第一节 概述   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周代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的都城在陕西的宝鸡附近,东周以洛阳为都。周在商朝时是商王国的一个大部落,后来周文王起义,周武王推翻了商,建立了周朝。定都西安西南的镐京。 制礼作乐——西周时期(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天命唯新,建洛邑而制礼作乐 长子居河淮,古器存殷风。 康叔封卫淇,历世传尊彝, 申吕屏南国,身籍宝簋铭 虢guó公钟鸣鼎食,只留“唇亡齿寒”的遗训 应侯金瓯玉佩,仅存湮灭千年的尊荣 王臣济济,人文郁郁 礼乐之邦,薪火永续。   周朝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国家,实行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不但君主为世袭传位,从事各个职业的平民后代也必须继承祖先的工作,不能随意更换。《齐语》有:“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之说。   根据《左传》所记,周朝的爵位等级分为:王、公、候、伯、子、男、甸、采、卫、大夫。国家制定了严格的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来划分等级,反映在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形成了《周礼》。如“天子九乘(发胜音)”这个成语就来自于周代的礼仪,意思是说天子乘九匹马拉的车。天子以下的贵族按照爵位高低,拉车的马的数量减少。还有如《礼记》记载的关于服饰的等级制:“天子龙衮,诸侯黼(发斧音),大夫黻(发福音),士玄衣纁(意为浅红色)裳。”   周代的等级制充分反映在工艺美术方面。   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它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依据《考工记》所著,那时的工艺制作的分工已经较为趋向专业化状态。   周代的手工业很发达,主要的工匠来自于前商遗民,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例如: 攻木之工(木工)有七种:轮人(制造车轮和车盖)、舆人(制造车厢)、车人(制造兵车、乘车和田车)、庐人(制造兵器的柄部)、匠人(造宗庙、明堂)、弓人(造弓箭)、梓人(造簨虡—音为“笋举”,指编钟等悬挂乐器的木架)。 攻金之工(金工)有六种:筑氏(作多锡的青铜器)、冶氏(作少锡的青铜器)、凫氏(发福音)(制作錞『发纯音』于等乐器)、栗氏(制作量器)、段氏(制作田器、钱、镈『发泊音』)、桃氏(制作剑)。 攻皮之工(皮革工)有五种:函人(制作皮甲)、鲍人(制作兵器套和皮配件)、韗『发运音』人(制作鼓)、韦氏(制作熟皮)、裘氏(制作皮草)。 设色之工(画工)有五种:画工(绘制衣服和旗帜)、缋『发绘音』工(同绘)、钟氏(染羽毛)、筐人(设色)、荒氏(湅『发练音』丝) 刮磨之工(雕工)有五种:玉人(制作玉器)、楖『发击音』人(刮削木器)、雕人、矢人、罄氏。 搏埴之工(陶工)有两种:陶人(制作甗yǎn 、鬲等需要挖琢的器皿)、瓬人(制作簋、豆等圆器)。 第二节 青铜工艺 西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   成康以后形成周代自己的特点。 周代的青铜器同商代一样分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楚大鼎,1933年寿县朱家集出土。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400千克。鼎口沿刻铭文12字,左腹下和前足跟刻铭各2字,专家解释不一,目前尚难通读。铭文起始为“铸客”二字,故此鼎称铸客大鼎,俗称楚大鼎。“铸客”是铸器者的身份,是从其他诸侯国聘请来的冶铸师傅,并非楚国本地工匠,反映出战国时期民间手工业者可以凭借自身技术,自由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耳和颈部菱形几何纹采用模印技术,该技术流行于战国时期。此鼎高壮雄伟,为东周铜鼎之最,堪称楚王重器。 青铜堇jīn鼎  ,西周早期(前11世纪中期——前10世纪中期),北京市房山区玻璃河遗址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一、烹饪器     鼎:西周早期的鼎和商代的近似,后来鼎腹逐渐变浅,底部略平,最大直径在腹底部,到了西周后期鼎腹接近半圆形,圈底,敞口,两耳略微外张,鼎足由原来的柱形变成马蹄形。 鬲:在西周前期比较少见。西周后期的鬲变得较宽。其中刖足奴铜鬲是周代的精品。 甗yǎn :西周时期的甗口微敞,腰间有铜篦bì ,其他的没有多少变化。 二、食器 簋:西周时期的簋与商代相比变化较大。西周早期的簋增加了双耳,有的还在耳的下部装饰耳垂。西周晚期的簋除了有双耳以外还增加了盖,有的还在圈足上增加了三足,我们称为“圈三足式”。 豆:陶豆的历史很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有了,青铜豆在西周才出现,它的造型是浅盘粗柄,是用来盛菹醢等调味品的(菹,发“租”音,意为腌菜。醢,发“海”音,意为肉酱) 簠(发“斧”音):是西周才有的食器,出现在西周后期。浅腹,呈矩形,侧面看呈菱形,它是用来盛稻粱的。稻粱在周是珍贵的食物,使用簠来盛稻粱,是以区别其他的食物。 1、豆 2、豆闭簋,高15.1cm,宽32.5cm,重5.06kg。   簋弇口,圆鼓腹,圈足,腹两侧有兽首衔环耳.器身自上而下满饰平行的瓦棱纹。   簋内底铸铭文9行92字:唯王二月既生霸辰在戊寅,王格于师戏大室。邢伯入佑 豆闭,王呼内史册命豆闭。王曰:“闭,赐汝戠衣、鑾、旂。用乃祖考事,俞邦君马弓矢。”闭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丕显休命,用作朕文考叔宝簋,用赐寿万年,永宝用于宗室。   铭文大意:在周王二月上半月的戊寅日,王到达师戏的宗庙大厅,邢伯进来作豆闭的佑者,王呼内史宣布对豆闭的册命。王的册命辞说:“闭,赐你玄色的上衣、环形的围裙、还有车上的銮铃和旗帜。继续你祖父和父亲的工作,管理友俞邦君的司马和弓矢。”豆闭拜,叩头。为答谢和宣扬天子这一重大、显赫和美好的册命,豆闭做了纪念死去的父亲叔的宝簋,祈望他能赐给万年长寿,使这件簋能永远在祖庙中供放。这篇铭文较完整地记录了一次任命官员的典礼过程。 “善叔”铜盨xǔ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作精美,出土时色泽光亮,通体基本无锈,是西周晚期青铜器中少见的精品。这件盨器型、纹饰、大小均相同。器身椭方形,弇口,垂腹,兽首耳有螺角;盖可卸置,盖上两组不相连接的翼形纽;矩形圈足外侈,前后两侧有弧门形缺口,沿部饰带状重环纹,由中线分左右,器、盖中部饰瓦纹,盖顶饰夔龙纹,其中心兽目突起,扉棱饰云纹,圈足饰垂鳞纹,器底有斜网格纹。通高20.4厘米,口长16.5-23厘米,腹深9.3厘米,盖深5.6厘米。这件盨器、盖对铭,共4行33字(含重文2字),自右自左为: 兽(单) (叔)奂父 (作)孟姞旅 盨用 (盛) (稻) (穛)需(糯) (梁) 加(嘉)宾用 有飤则迈(万) 人(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兽,在金文中写法同单,应是西周诸侯国名或氏族名 西周晚期 散氏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青铜器 周中晚期诸侯国之间围绕土地分配问题发生的一场公案,十分有意思。     铭文上说,关中畿jī内的、散二国,边界相连,人屡次侵犯散国的边界,掠夺土地和财物。散人向周王告状,后来在周王的调解下,人不得已,同意以田园二区作为对散人的赔偿,并且发誓将田交付散人后,永不毁约,否则就照田价付罚金,并通知其他各国与人断绝交往。这场官司中还具体规定了这两块赔田的区域、疆界,并由两国共同派官吏勘定后交接。周王还派一个叫仲农的史正(官名)到场作证,仲农完成使命后,遂将新界地图交与人,并留下左券。在这种情况下,散人鉴于人平素的行为,仍是不放心,怕他们毁约,于是就把这场官司的全过程及人的誓约铸在铜盘上,作为永久的证据,以防不测。     这场有趣的官司,不知事后人践约了没有,重要的是被后人看出了历史的破绽———你周王室不是实行井田制吗?不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吗?那么为什么现在可以实行有条件的转让了呢?这说明西周晚期井田制度的动摇及其王室权力的削弱,是整个社会制度开始动摇的重要信号。这就是今天看散氏盘的历史价值所在,十分难能可贵。      据后来的学者们考证,散氏盘为周厉王时物。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又进一步考证,国疆界相当于现在陕西及武功一带,散国的疆界相当于大散关、大散岭以东陈仓一带,散氏盘的出土地点当在散国地界之内。    散氏盘于乾隆中叶出土,为江南一位收藏家购得,长期存放在扬州。著名学者阮元考证后,将其定名为“散氏盘”,“散氏盘”遂名扬天下。当时的拓本价格已十分高昂,官府中达官贵人及外国人一直垂涎不止。后来藏家又将其翻砂复制两件,其中一件卖给了日本人,真器仍在扬州。      嘉庆十五年(1810年)冬,当时的两江总督阿毓宝从一个盐商手里购得此盘,作为嘉庆皇帝50生辰的礼品,入贡紫禁城。散氏盘入驻皇宫之后,一直被闲置于深宫,历经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诸朝,因宫中贡品实在太多,又加上管理不善,后来竟无人知道它的下落,以至于传出此盘已毁于圆明园大火的说法,遂宣告“失踪”。直到1924年3月,逊清内务府为核查养心殿的陈设,才意外地发现了它!起初还以为是赝品,后以旧拓本相对照,方知确属真品无疑。溥仪知道此事后,立即令人拓出50份,分赠臣属。后来溥仪被赶出皇宫,此盘与其他文物一起归故宫博物院珍藏;1949年解放前夕,被携往台湾 三、酒器 周代吸收了商亡国的教训,实行禁酒法令,因此商代精美的酒器在周代日渐衰落。周的酒器大概有五种。 爵:周前期有爵,造型与商代一样,到了后期逐渐消失。 斝(发“甲”音):在周代数量不多的酒器。 觚(发“姑”音):西周前期的造型与商代相同,到了后期演变为一种接近杯子的造型。 觯(发“至”音)、卣(发“又”音):在周早期有,晚期消失。 壶:在周代的造型变化较多。西周早期,壶体瘦长,有贯耳。西周中期的壶流行圈顶式盖,这种盖拿下来可以当杯子使用,耳多为活环耳。晚期壶上的装饰纹样立体感增强,出现浅浮雕的效果。   角为饮酒器。上有盖,盖顶有脊,脊的中部有桥形钮。器口呈橄榄形,颈部收敛,腹壁微鼓。一侧有首状 ,圜底, 三棱锥状足。盖与器身饰以雷纹衬底的饕餮纹与蕉叶。盖内与器身壁对铭12字:“晨肇贮用作父宝尊彝 册”。 由于青铜角流行的时间短,仅见于商末周初,出土器物较小,加之这件父乙角铭文清晰,制作工艺、纹饰均佳,显代得弥足珍贵。 四、水器   匜(发“移”音):是周代新发明的器型,为注水器,圆腹有流,后有柄,四足。一般被塑造为动物形。   它和盘经常配套使用,用它淋水洗手,流下的水用盘盛。   虢季子白盘 (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口宽82.7厘米,传陕西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西周,长方形,直口,圆角,深腹下敛,平底,四曲尺形足。四壁各有两个兽首衔环耳。口沿下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环带纹。此盘形制巨大,造型端庄雄浑,方圆结合,与纹饰结构一致,十分和谐。通体的八个兽首衔环耳铸造精致,增强了造型的凝重感。     盘内底有铭文8行111字,记载虢季子白受王命征伐猃狁(即匈奴),获胜得厚赏,因作此盘以为纪念。铭文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可与《诗经》相印证,也是杰出的西周金文书法作品。此盘为已发现最大的青铜盘,其用途不同于一般盛水用盘,作盛水、盛冰、沐浴之用。   曾仲游父壶 规格:高63cm,1966年,湖北省京山县郑家河水库出土。春秋早期时的盛酒或盛水器。壶颈长,壶肩有两个伏兽衔环,体型扁方。有盖,盖上有高耸的莲瓣形装饰。此器盖内与壶口内壁均有铭文12字,为曾仲游父作器。《曾中游父方壶》造型美观大方,文饰尊贵华丽,在国际上都具有一定的影响,被誉为青铜器“十大国宝”之一。原文物现藏国家博物馆。 五、乐器   周代崇尚礼,周人认为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听好的音乐能够让人平和、善良,心中不起杂念,所以周代的青铜乐器得到很大的发展。周人以乐为礼,一切吉凶、宾、嘉、军礼都要遵循礼乐制度,这是一种等级制度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是统治者奴役劳动人民的工具,但不论怎样,礼乐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上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钟:是由商人拿在手里的钲(发“争”音)演变而来的,在周时悬挂起来,成为我们现在见到的编钟。挂钟的架子称为“虡”。一个单独的大挂钟称为“特钟”。钟的形式是上部有柄,称为甬;柄旁边有挂纽,称为干;钟身的乳钉突起很长,叫做枚;钟的下端边缘呈向内弯曲的弧线。 铙náo钲(zheng)、錞于(chun yu)、句鑃(gou diao)、镈(bo)2006年汝城出土的西周有枚铜铙,  铙是古代的敲击乐器。 钟,打击乐器,西周中期开始出现。斜挂的钟叫甬钟,直悬的钟叫纽钟。绝大多数的钟在敲击正鼓和侧鼓时可发出两个不同的音频,称为双音钟。多枚钟合为一组的称作编钟,其大小依次排列,每相邻两钟的音频存在一定关系。钟师祭祀祖先神灵、宴请嘉宾贵客等场合不可缺少的乐器。   镈:形状与钟相似,特点是乳钉扁平,上部只有纽没有柄,镈的下部为直线。 乐器晋侯苏编钟 西周西 周厉王(公元前9世纪中叶) 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铭文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 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 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归.后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 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   錞于(chun yu) ,古代的打击乐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盛行于战国。錞于是军阵乐器,也可在宗庙举行祭拜祖先的仪式中使用。它的分布以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地区为主。 六、兵器 在周代增加了戟jǐ ,戟兼有矛和戈的功用,缺点是重量较大。 周代青铜器的纹饰   周代的青铜器上的纹饰与商代不同,商代单独纹样和对称纹样多,而周代的二方连续纹样多,产生一种秩序感。周代早期的纹饰和商代比较接近,到了周穆王时,这种周代特有的肃穆艺术风格才形成。 窃曲纹:是周代具有标志性的纹饰,《吕氏春秋》记载到:“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对于窃曲纹的解释很多,它是动物变形和抽象化的图案的解释比较可靠。周代的窃曲纹由直线和曲线结合,显得非常和谐,中肯。 鸟纹:周代的鸟纹和商代不同,周代的鸟纹头向内转,整体形成具有动感的“S”形线,商代的鸟纹头与身体的方向一致,整体呈直线。 环带纹:是周代应用的较多的一种纹饰,它是一种曲直结合的波浪线纹,主纹较宽,在视觉上比较突出,地纹较细巧,与主纹形成对比。 重环纹:以抛物线形或者椭圆形为单位,横向排列重复。有一重的也有几重的。 垂鳞纹:类似鳞片的装饰纹样。 瓦纹:又称为横线纹,在陶器上称为弦纹。 蟠螭pánchī纹·蟠虺huǐ纹  流行于东周时期。虺是小蛇,由纠屈蟠绕的小蛇组成图案,以印模制造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用一个单位纹样作四方连续的排列组合,构成器身上的大面积装饰,产生类似织锦般的华美效果,其形体较大的称为蟠螭纹。 东周时期由于青铜铸造技艺的精进,出现异常丰富的纹饰样式,有的并嵌错金银或玉石材料,使青铜器形成多色彩的表现效果。 周代青铜器特点简述 一.总体看来,周代青铜器的器型比商代的少,特别是酒器减少,但是食器增加。 二.周代青铜器的器体比较薄,显示出比商代更高超的工艺。周代青铜器的重要特点是出现了长篇的铭文,这为后来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大盂鼎,有291字的铭文,讲述的是关于禁酒的事情;还有“上勿下日,音为勿”鼎,共410字,记载的是一匹马和一束丝买五个奴隶的事情。 三·周代制作青铜器的目的主要是:A·祭祀祖先的祭器;B·歌颂周王的美德;C·对贵族的赏赐;D·描述交换、婚嫁、诉讼等事情。 四·列鼎的制度严格,显示出森严的等级。如“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列鼎的数字为单数排列,簋则按照双数排列。 第三节 陶瓷工艺 周代原始瓷器的出土已经很广泛,有的造型颇具情趣。   陶器以红色粗泥陶为主。西周时期的瓷器艺术比商代有较大的发展,在西安张家坡、普渡村,河南信阳市孙砦(陕西也有信阳这个地名,为县,在《中国工艺美术史》这本书中把信阳写在陕西下面,误导读者认为此信阳为陕西信阳县,实际上所指的是河南的信阳市),安徽屯溪,江苏金坛等地均发现了西周的瓷器,以屯溪的瓷器最具有代表性。 屯溪的西周瓷器的器型比较全,基本包括了西周时期瓷器的所有器型,大概有碗、盂、豆、尊、盉、盘等,其中以瓷豆的数量最多。这说明西周时期的人们的坐姿逐渐升高。   此时期的由于封窑技术成熟,烧制温度已经能够达到1200℃,并且使用高岭土为原料,所以瓷器的硬度很高,吸水性弱。由于对温度的控制还不是很成熟,瓷器在弱还原焰烧制,所以瓷土中的钛、铁等金属不能充分还原,瓷器不是很白,透明度较低。   西周瓷器的釉较薄,色彩主要是黄绿和青绿两色。   西周时期的陶器总体来说处于衰落时期,早期红色的粗泥陶较多。纹饰很简单,一般为绳纹、回纹、重圈纹、“S”纹,器型多尊和簋。到了晚期的陶器大多简陋,素面的很多,纹饰简单,主要有弦纹、篾纹。这反映出当时阶级分化的社会现象,劳动人民很穷苦,生活器具简陋,以实用为主。   西周的陶鬲随着历史发展变化较大,早期是瘪裆的,晚期则成矮裆。 西周中期 兔形尊,通高22.2厘米,长31.8厘米 铭文14字,西周中期。   1978年村镇出土墓地出土。器作匍匐兔形,腹部中空,背开喇叭形口,足下有矮长方形座,身侧有同心圆纹饰三周,由里向外依次为火纹,斜角雷纹,勾连雷纹,造型成功,形象逼真。形态生动,别具风格。 原始瓷豆:西周,高6厘米  口径16.5厘米  底径6.3厘米     1986年绍兴县州山乡余家弄村出土,食器,用以盛放腌菜、肉酱和调味品。敞口,束腰。下腹斜弧收,喇叭形圈足,内外壁有细密弦纹。施黄绿色釉,釉层厚薄不均,局部脱落。为越地早期原始瓷豆的典型器物之一。国家三级文物。 西周印纹硬陶尊:高21厘米  口径21.2厘米  底径11.8厘米     1986年绍兴县州山乡余家弄村出土,容酒备斟器,仿青铜尊形制,大喇叭口,颈偏长,鼓腹,平底。底边外凸,肩腹部印曲折纹。通体呈灰褐色,质地较粗糙。此器纹饰一改商代浅细杂乱的风格,变为印痕粗深有力,线条清晰整齐,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国家三级文物。 第四节 染织工艺     西周时期的养蚕、缫sāo丝、织帛、种麻、采葛、织绸、染丝等工艺,已有专业分工。 当时临淄的罗、纨wán 、绮qǐ 、缟gǎo 、陈留的彩锦,都是名品。 染色工艺也有一定的成就   西周时期的社会劳动分工很细致,关于纺织的有以下工种:养蚕、缫丝、织帛、种麻、采葛(葛是一种草本植物,它的纤维可以编鞋,根部可以磨面)、织绸、染色等。《诗经》中对西周的种桑养蚕的繁盛面貌有描述:“十亩之间兮,桑者泄泄(在此为混杂的意思)兮。” 关于西周时期的染色在《考工记》中有记载,分为“七入”:“一入谓之縓(发“券”音,意思为浅红色),二入谓之赩(发“细”音,意为大红色),三入谓之纁(青红色,以红色为主),四入谓之朱,五入谓之緅(发“嘬”音,意为青红色,青色为主),六入谓之玄,七入谓之缁(深黑色,100%黑色看起来并不是纯黑,在黑中加一些篮色,视觉上感觉最黑)”   《考工记》还记载了关于丝的加工方法,总体分为三步。 第一,缫丝,书中有“涚水沤丝,(涚『发“税”音』水是一种灰水,可以使丝变得柔软)”; 第二,漂白,书中有“以栏为灰,渥淳其帛”; 第三,晒丝,书中有“去地尺暴之”。   西周时的十二章纹是重要的礼制纹样,以后的历代帝王均选用这十二种纹样来标志等级,中国最后一个使用十二章纹的就是袁世凯。   日、月、星辰纹取其“明、照”之意,象征帝王的统治无处不再。山纹取其“镇”之意,象征帝王统治四方土地。龙取其变化之意,象征帝王能根据形式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华虫取其“文”之意,象征帝王以文昭天下。宗彝,通常是一对,绣虎纹和譐(发“zǔn”音)纹,象征帝王忠、孝的美德。藻,取其“洁”意,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火,取其“明”意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粉米,就是白米,取其“养”意,象征着皇帝给养着人民,安邦治国,重视农桑。黼,为斧头形状,取其“断”意,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黻,为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就改的美德。 第五节 漆器工艺 西周嵌蚌泡漆器   嵌蚌泡是当时最常用的一种漆工装饰,它为螺钿漆器上溯到西周提供了实物证据。 螺钿luó diàn漆器,用经过研磨、裁切的贝壳薄片作为镶嵌纹饰的漆器。中国传统漆器品种之一。   1954年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西周 1号墓发现围绕在陶器周围的蚌泡,上面留有附着的漆皮。由于漆皮有折叠和重叠,推测漆皮里面原有一层木质或编织物的腔。继而在河南省陕县上村岭虢guó国墓地和洛阳庞家沟先后发现外壁嵌有 6枚蚌泡的漆豆和套在瓷豆之外的嵌有蚌泡的漆器托残片。1967年在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晚期 115号墓也发现有这样漆器 4件,器形为豆、俎zǔ 、杯。漆器木胎已朽,仅存外形及各种蚌饰,经石膏浇注,获知原器形。   漆缶造型虽已严重残损,但器物表面镶嵌的部分螺钿仍然得以保存下来,与漆绘交相呼应,色彩明快。(从审美角度上来说,这件漆缶虽然胎体已朽,但漆皮仍存,彩绘精美,镶嵌细致,色彩搭配大胆而且鲜明。 第六节 玉雕工艺   周代的玉器,因为与伦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关系,得到社会的特别重视。礼仪大典,祭祀朝聘,以玉为必需;自天子至士庶,以佩玉为尚,并延源几千年。 玉器之大小和规格,均有严格规定和不同用途。从传世玉器情况看,西周玉器有如下一些基本情况:所用的玉料较前期略讲究质地美,所见大多用新疆产昆仑系玉和少量用辽宁产的岫xiù玉。西周玉器的制作,除大量用最坚硬的昆仑山玉料所表现、所用工具较前期先进和琢玉技艺大大提高外,在其他方面则与殷商时期基本相似。   礼器的产生根源于奴隶社会统治阶级的礼制:等级差别。主要用于祭祀、朝享、交聘、军旅等活动中。 1、六器 按《周礼·大宗伯》的说法:“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即:  “以苍璧礼天”: 用青色玉璧来祭天--天神; “以黄琮礼地”: 用黄色玉琮来祭地--地祗qí ; “以青圭礼东方”:用青色玉圭来祭东方之神--青龙;    以赤璋礼南方":用红色玉璋来祭南方之神--朱雀;   "以白琥礼西方":用白色玉琥来祭西方之神--白琥;   "以玄璜礼北方":用黑色玉璜来祭北方之神--玄武;        即六器为:璧、琮、圭、璋、琥、璜 2、六瑞    六种不同尺寸的玉器,作为权力等级的区别。        镇圭:12寸的圭,孔在中间,王执镇圭;        桓圭:9 寸的圭,孔在下端,公执桓圭;        信圭:7 寸的圭,孔在下端,侯执信圭;        躬圭:5 寸的圭,孔在下端,伯执躬圭;        谷璧:无规定尺寸的谷纹璧,子执谷璧;        蒲璧:无规定尺寸的蒲纹璧,男执蒲璧。 3、其他礼乐器        1)珽tǐng 、荼tú 、笏hù :依身份地位不同而佩执,多为素面。 4)玦jué :有缺口的环形玉器。用作礼器和佩饰。 礼器: ① 皇帝赐玦于军官,以示要他决心打胜仗; ② 皇帝赐玦于被流放的臣子,以示不能回来。  "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还,赐玦则绝"。   虢国墓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河南三门峡市区北面的上村岭,是周代诸侯虢国国君及贵族墓地。整个墓区面积达4万平方米,共发掘出各类贵族墓234座,车马坑60多座,出土珍贵文物达1万多件。其中两座国君墓中出土了很多的珍贵的一级文物,如有“华夏第一剑”之称的玉菱铜芯剑、精美华丽的“缀玉面罩”、七璜组玉佩等国宝重器。虢国墓地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周考古史上的空白,为研究当时的文化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门峡虢国墓地经两次发掘,发现了包括两座国君墓、一座国君夫人墓、二座太子墓在内的250余座贵族墓葬,出土各类珍贵文物2万多件。1999年又在三门峡市西南李家窑发现虢国都城上阳城遗址。虢国墓地与上阳城的发现具有重大学术价值,被评为中国二十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50年代至今,先后经过四次钻探和两次大规模发掘,证明这是一处等级齐全、排列有序、独具特色且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的大型邦国公墓。墓地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区8个组。 2009号墓即虢仲墓属第八组,位于北区,是虢国墓地墓葬最多、级别最高的一组,其所出土文物不仅数量多、品种全,而且有不少填补了我国周代考古空白。 第七节 结语     西周前期继承商代风格,在后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总体风格质朴、简约,强调韵律感和节奏性,体现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流行顾首的夔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习见。 商代:迷信宗教、崇尚武力 周代:周代尚德,强调礼治,礼的特点是等级和秩序,在工艺美术中反映明确。
本文档为【第三章 中国工艺美术史 周代工艺美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2180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9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