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周易、农历24节与地球运行轨道

中国周易、农历24节与地球运行轨道

举报
开通vip

中国周易、农历24节与地球运行轨道中国周易、农历24节与地球运行轨道 ——实践检验真理,再论地球太阳运行关系 作者:王丙午 网名:天高云淡 一部中国《易经》世人皆知,为什么,因易之神奇。易经尊六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易,上日下月之形。表达着站在地球上的人类,上观天上太阳月亮运行规律的含义。故有中华古圣伏羲创先天太极图,观天地日月运行之理而作易,以推演人间祸福,令世人称奇。中国周易何以有如此神奇之效,有知之士都认为:神奇周易背后,必有科学真理。 一部中华祖先轩辕黄帝创制的中国黄历,传承5000年,经久不衰。特别是作为黄历主要内容的...

中国周易、农历24节与地球运行轨道
中国周易、农历24节与地球运行轨道 ——实践检验真理,再论地球太阳运行关系 作者:王丙午 网名:天高云淡 一部中国《易经》世人皆知,为什么,因易之神奇。易经尊六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易,上日下月之形。表达着站在地球上的人类,上观天上太阳月亮运行规律的含义。故有中华古圣伏羲创先天太极图,观天地日月运行之理而作易,以推演人间祸福,令世人称奇。中国周易何以有如此神奇之效,有知之士都认为:神奇周易背后,必有科学真理。 一部中华祖先轩辕黄帝创制的中国黄历,传承5000年,经久不衰。特别是作为黄历主要内容的农历24节,更是从古至今指导中华炎黄子孙农耕活动及社会生活的重要工具,且至今仍被信任、使用着,无人言错、也从无失误。故在中华炎黄子孙中倍受信任。 众所周知,中国农历24节不仅是指导中国数千年农耕活动的时令依据,也是历代历法的创制基础,更是中国古贤和历代易学者推演易理必用的时节、时间依据。故农历24节又是两部中华奇书的结合点。因此中国黄历的农历24节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植物生长靠太阳的简单道理使人明白:中国黄帝创制农历24节的天文依据,必是合理的地球、太阳运行关系。国人对中国黄历源远流长的流传与信任,即是对其合理性、准确性的最好注解。这种准确合理性又同时说明:中国农历24节的准确推算背后,必是真正的天文真理。 那么,我们的祖先轩辕黄帝认识的天地运行规律究竟是什么呢, 笔者通过数年来的持续研究发现:中国古贤认识和运用的宇宙天地运行规律、即以地球太阳为主的天体基本运行关系,是地球太阳相对作用的近日运行关系。地球的公转运行轨道,是地球在不断朝着太阳进行近日运动的自转和公转中于太阳一侧形成的一个直径约1亿公里的空间圆。先天太极及河图数理中蕴含着地球太阳运行关系的主要数据。地球太阳的运行关系如下图: 图1:地球近日运行轨道与太阳的关系 注:绿色小球为运行中的地球,黑线为自转轴,红线为赤道线 图2:地球近日运行轨道与太阳关系立体图 如图所示,地球近日公转轨道中心延长线与太阳在一条直线上;公转运行中的地球自转轴北极一端概略指向遥远的北极星方向。 下面,我们从五个方面进入研究: 一. 中国黄历折射天文真理之光 1. 中国黄历的结构形成 中国黄历相传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所创。它的形成比世界公历早2000多年。其既无公历的2月闰平,也无阴历的闰月置闰,年复一年、无始无终,俗称万年历。在远古结绳记事的科学蛮荒时代,我们的祖先以人类最原始的灵感和深邃悟性,在长期的星空观测和“日晷”计时中认识了北极星、北斗七星与北方的关系;在规律的斗转星移中找到了北极星、北斗七星与地球时空的变化关系,始有轩辕黄帝创黄历、立农历24节的创世之举。中国黄历有一下四个组成部分: (一)干支纪年月日时标注。 中国黄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相配的60甲子,作为计年月日时的标志。仲冬子月为一年之首,亥月为岁尾。至西汉初年,以天文学家落下闳、司马迁为主创制的太初历才开始改以立春起的寅月为岁首。 (二)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所指角度,为基本时间的推算依据。 从季节上讲:“斗柄指子,天下皆冬;斗柄指卯,天下皆春;斗柄指午,天下皆夏;斗柄指酉,天下皆秋”。具体推算则以年周期的365天5时38分顺布周天360度,每日行度量为0.99度;以此再具体计算出每年的24节之交节时刻。再者北斗七星每日12个时辰旋转一周,虽然白天看不到星光,但在晴朗的夜晚中、晚6点至次日早6点的12小时中,北斗七星的斗柄宛如悬在北方夜空的时钟一般,熟知北斗星的普通百姓均可以此作为简单计时工具。 (三)加入以月亮白道周期为主体的计月方式,形成阴黄合历。 由于反映自然气候寒暖变化的农历24节是精确到时到刻的历法,每3年就会出现1次节气提前1天的情况,故不宜作为普通日历使用。所以自轩辕帝制历后,中国历法多有变更,主要是加入了以月亮白道周期为主的计月方式。 (四)黄历逐日标注了朝野百姓日常生活中诸如修造、葬埋、结婚、赴任、出行、求谋等生活大事的择吉宜忌。 从中国黄历的结构形成中可以看出: A. 北极星和北斗七星是形成中国黄历的重要天文依据。北极星确定北方;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则是中国黄历的天文计时工具。 B. 农历24节时刻,客观反映着太阳对地球中国的光照关系,及其形成自然气候寒暖变化的进程,对中国农民的春种秋收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令指导意义。因此是中国历法的推算基础和农事活动安排的时节指导。故为历代皇家和普通百姓所重视。 2. 中国农历24节的基本特征 我们知道,中国农历24节是一年的24个时间点,而一年又是地球在公转轨道运行的一个周期。所以正确认识农历24节的基本特征,对我们研究地球太阳运行关系有直接的帮助。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笔者收集查阅了2009至2012年冬至3年的农历24节交节时刻,并作出了统计(见附表1、2),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农历24节的形成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 (1)中国黄历年的天时总长度在365天5小时40分左右。每四年为一个小周期,每年的24节时刻比上年推迟5小时52分左右,第四年比上年提前18小时19分左右,比上周期的第一年提前48分左右。约360年为一个大周期。 (2)中国黄历24节两节间的天时长度不是固定值,而是个规律变数。其变化规律是:从每年的小寒节起,各节间的天时长度开始逐渐增长、直至小署节;从小署节起,各节间的天时长度逐渐缩短,直至小寒节。其中,每年冬至到小寒节间的天时最短,为14天17时13分左右;夏至到小暑节间的天时最长,为15天17时30分左右。 (3)以农历春分、秋分为界,把春分到夏至、到秋分阶段称为暖热期,把 、到次年春分称为冬冷期,各年暖热期的天时长度总是比冬冷期的天秋分到冬至 时长度长7天13时30分左右。 中国农历24节既是年周期的24个时间点,所以其客观表达的既是地球在公转运行轨道上的24个位置点,也是太阳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太阳地球射角关系。所以也可认为,只要我们找到了符合中国农历24节基本物理特征和时令特点的太阳地球射角关系的运行模式,就找到了合于真理的太阳地球运行关系。 3.中国黄历折射天文真理 在天体运行研究方面,特别在地球、太阳运行关系上,中国的天文学家呕心沥血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天文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其中的“盖天说”、“浑天论”均闪烁着古哲先贤的巨大智慧和独到见解。 西汉初年,淮安王刘安作《淮安子. 天文训》,解读天体运行对人类农事活动及社会生活影响的规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特别是他首次用农历24节等分圆周360度、标注于太极圆上,以描述地球运行的年周期活动规律。此图表达了地球是个以年为周期、年复一年朝着太阳方向作近日运动的星体。 中国黄历24节结合先天太极图的表达模式如下: 图3:地球近日运行中形成的农历24节图 公元前104年,中国天文学家落下闳根据中国黄历和传统的天文知识,推算出了11年内即将发生日食、月食的时间,经实践检验准确无误,为世人称奇。中 发明制造了浑天仪和地震仪,用以观测天国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根据传统天文知识 象变化,并可准确预测、预报发生在中国的地震区域。这些例证均充分说明,中国黄历及传统天文理论背后站着的,正是合于自然的天文真理。 大家知道,托勒密的地心说推行于公元140年前后;哥白尼的地球绕日公转说更晚在公元1540年之后,都不可能是指导中国黄历形成的天文依据。那么轩辕黄帝认识的天地运行规律是什么,是与上述某人的观点不谋而合,还是另有新说,按照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观点,我们只需要在地球绕日运行轨道上找到了中国黄历24节的形成规律和特征,就证明了地球公转运行规律的真理性。 二.研究发现:地球绕日公转说不能成立 在研究论证中,当我们以目前的天文理论论证地球绕日运行中形成农历24节的合理结构时,却意外地发现地球的绕日公转说不能成立。 下面,我们根据地球自转轴始终以与公转轨道面保持66.34度内倾角或外倾角的姿态在公转轨道上自转又公转运行,作公转运行图式如下: :地球绕日运行轨道立体图(红线为赤道线) 图4 图5:地球绕日运行轨道平面图(红线为赤道线) 通过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如下问题: 1.地球自转轴与绕日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不变,必导致太阳对地球的直射点不变,致使太阳射线在地球南北回归线间的周期性移动现象不能发生、地球的四季无法形成。如图4、图5,地球自转轴若以66.34度外倾角的姿态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太阳射线必始终直射于地球南纬23.26度地域;地球自转轴若以66.34度内 倾角的姿态在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太阳射线则始终直射于北纬23.26度地域。 哥白尼显然看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了地球第三重运动:倾角运动的假设。他认为地球在公转运动中,地球自转轴作反向运动,致地轴不断形成倾角变化,以影响黄赤交角实现周期性变化,满足了地球形成四季的需要。 我们知道,地球自转轴的角度不变,地球赤道的延长线——天赤道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黄赤交角)就不会改变。黄赤夹角不仅在年周期中没有改变,现代理论还认为,黄赤交角大约40000年为一个周期,变化幅度在22——24.1度之间,增减值仅2.1度。相对于年周期,其变化值微可忽略不计。所以说黄赤交角基本不变。但是,如果黄赤交角不变,哥白尼的地球第三重运动假设就失去了理论基础。同时,如果黄赤交角不变,太阳射线在地球南北回归线间的周期性移动现象、既地球的四季将如何形成,哥百尼认为地轴线有周期性倾角变化,即黄赤夹角在变,现代理论则认为黄赤交角不变,那么黄赤夹角究竟在变、还是不变,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实验室中天球仪的天赤道与黄道面的夹角看似不变、实是不停变化的。由地球模型的不倒翁设置和地心的引力作用,导致地球模型于运行中自转轴始终恒指北方。地球的地轴线看似不动、与黄道面夹角不变,其实不然,事实是模型地球的自转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一直在不停的变化着角度。我们可以看到:夏至点时,地轴线与黄道面的内夹角是113.26度;至冬至点时,地球轴 度。这就说明,地轴线在一直不停的变动着角度。线与黄道面的内夹角是66..34 这显然是不符合“黄赤交角不变”结论的。 2.开普勒第一定律不能证明地球绕日公转说的合理性 下面谈谈对证明地球绕日公转说可以成立的开普勒第一定律的看法。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的第一定律是确立哥白尼地球绕日公转说的理论支撑。但开普勒第一定律的论证基础是建立在地球、太阳于同一平面上;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以66.34度的不变姿态绕太阳公转运行的基础之上的。该定律证明的仅是行星在椭圆形公转轨道上运行时可以成立。开普勒定律只是一种纯几何性质的运算,与黄赤交角是否变化没有任何关联。因为椭圆面的半轴长短变化并不影响地球自转轴(赤道)与黄道面的夹角度数变化。所以不能证明太阳射线可以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移动。因此,开普勒第一定律对地球绕日公转说是否可以成立,并没有实质意义。 3.地球绕日公转模式必导致地球人出现方向错乱颠倒的严重问题 自古以来,地球人一直根据太阳每日升起于地球东方、北极星始终位于地球北方的自然事实,形成东南西北的方向自然定位。现代科技已知,太阳和北极星都是恒星,且北极星是位于太阳系外的地球人遥远北方的方向恒星。 在地球绕太阳运行的模式下,必出现如下情况:在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内,地球在一直绕着太阳不断变换着自己的空间位置。如果地球在太阳左侧时我们设定太阳在地球的东方;当地球绕太阳运行180度至右侧时,地球就到了宇宙空间的太阳西方。但由于地球恒定的自转方向和地球人太阳东升西落的习惯认识,就必然会出现东西颠倒、南北倒置的问题。如图所示,在地球绕日公转中,假设冬至点北极星在地球人的北方,那么地球轨道运行180度到夏至点时,北极星就到了地球人的南方。这岂不是大错~(如图6、图7) 从立体几何原理上讲,地球绕日公转模式无法满足两恒星同时方向定位的前提条件。按照绕恒星旋转空间定位原理,当动星地球以恒星太阳为原点做圆周运动时,地球人所看到的轨道圆外八方的宇空天体环境必应是不重复的、不同的宇空环境。特别是当地球人以恒星太阳定位东方、并绕其做圆周运动时,另一恒星 北极星在年周期中必应出现于地球人的各个不同方向上。换句话也就是说:在两恒星方向定位的条件下,要同时满足两恒星的方向性,动星只能在某恒星之一侧作圆周运动,而不可能环绕某一恒星作圆周运动。 所以,只要地球人的方向辨别方式不变,位于地球轨道圆外的另一恒星北极星,就根本不可能恒定于运动的地球之某一固定方向上。但自然事实却是北极星每晚始终重复出现于北方天空。所以地球绕日公转说是不合理的。 如此而论,地球绕日公转说是不能成立的。 图6:地球绕日公转导致方向错乱平面图 图7:地球绕日公转导致方向错乱立体图 那么地球、太阳究竟是种什么样的运行关系呢,天文科学发展到了今天,中外天文学者的前期贡献已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思路。许多哥白尼时代未知的天文问题,现在已经明确。至此,我们可理顺形成如下思路: (1)可能的地球太阳运行关系只有三种模式:A 地球绕太阳公转;B 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旋转;C 地球在太阳一侧旋转、形成公转轨道。 如果地球绕太阳公转不能成立,那是否是地球不动、太阳绕地球旋转呢, (2)地球为中心、其他宇宙天体绕地球旋转运动的地心说,早在公元320 多年。但年前被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提出过,也曾盛行于古欧洲1000因其不符合基本的物理原理而被哥白尼的日心说所取代。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质疑地心说的主要观点有两点: 一是根据大量天文观测事实看出,以地球为基点观测到的不少行星的运行轨迹并没有以地球为中心,即他们不是绕着地球旋转的。 二是从物理学的距离、时间、速度原理上讲,假设地球不动,由地球外的宇宙空间和所有星体围绕地球旋转,那么这个宇宙有多大,旋转半径是多少,以最远行星至地球的距离为半径旋转起来,其周长除以地球时间的24小时,其秒速该有多大,如此的高速旋转无法想象,也肯定是不存在的。正是哥白尼观点的合理性赢得了学者的承认,使日心说在天文学中站住了脚。 更有现代天文学者的地球周日视北斗七星夜空变化图,证明地球是颗每日自转一周的行星,同时又有年周视各月北斗七星夜空变化图片,证明地球为每年公转一周的行星。 (3)地球既不是颗恒星,又不是绕太阳公转运行的行星,那么其公转运行的轨道就只能在太阳一侧形成。 (4)地球虽然是颗行星,但中国古人的天文观测中发现,28宿星在地球年周期中的空间位置变化较小。此点可以说明,地球的公转活动范围不大。再者,地球又是一颗形成生物和载人运行的特殊行星。故此可以断定,地球的公转直径不大,运行速度要比其它行星慢。 要进一步探究地球太阳的合理运行关系,我们还需从祖先的经典中寻找合理答案。 三 . 中华道学的答案:阴阳相互作用、规律制衡成就天地万物 1. 阴阳相互作用、规律制衡成就天体运行规律 打开中华古圣老子的《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章句让人思路大开。“道生一”章句的核心思想是:道(宇宙大规律)是一切自然事物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任何阴阳事物(主客体)结合、相互作用的时候,都离不开道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作用。宇宙物质世界所有主客体事物间的作用都具有自然性和条件性,均属于有形太极阴阳两仪的相互作用。而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如何,只取决于是否合于道的规范。合则成、不合则败。所以阴阳相对作用、规律制衡方可成就事物,是宇宙物质世界最本质的基本规律和法则。宇宙空间的地球太阳运行关系也不外此理。虽然宇宙天体运行的物理成因比较复杂,却总不出阴阳相互作用、规律制衡成就之理。一切天体运行关系的建立,既取决于相对作用星体的质量、能量大小所产生的引力效应、及主客体间的距离远近,又同时受制于主客体外的大环境和总体规律。所以宇宙行星的运行模式,有卫星环绕式;相对互绕式、和相对作用自成轨道式等。 可以认为,地球太阳是一对自然生成相互吸引和作用的阴阳两星。原始的大爆炸在赋予太阳、地球性质、质量的同时,也赋予了其运行的基础速度和能量,使地球太阳成为一对与生俱来即相互吸引的阴阳相对的星体。太阳为可自行燃烧并发射强烈光芒与极高温度的天体,所以为阳,五行属火。地球因表面的71%以上都是水,且不能发光发热的阴性星体,所以为阴,五行属土。因地表的广大水 ,故地球相对域需接受太阳的光照才能升温,以形成气层和温室效应、产生生物太阳,自然形成了阴求阳的相对运动关系。由于太阳体积大、引力场强;地球体积小、引力场弱,故地球受太阳的引力作用,不停朝太阳方向自转、且试图接近太阳,故形成了近日运动。 但是,地球的近日运动又同时受到了来自于银河系涡流中心的反向引力作 运行天体的引力用,以及与地球距离较近的金、木、水、火、土星等体积较大的干扰。特别是当地球的运行接近近日点时,银河中心引力线与地球自转轴逐渐形成垂直吸引关系,使地球受到的反向引力增强,导致地球的公转速度越来越慢。至夏至点,银河中心引力线与地球自转轴恰成90度的垂直吸引关系,地球受到的反向引力强度大大超过了太阳引力,故迫使地球停止了近日攀升,且开始下落运行,直至返回终点。 2.地球的公转运行环境与物理成因分析 我认为,地球的自转动力源于他的基础能量和阴求阳的自然关系。地球的近日运行公转之力产生于两个方面:一是地球朝太阳自转所产生的离心力,二是银河漩涡中心的反向引力所产生的切线拉力。 运用高科技天文工具观察地球运行环境,我们可以看到:地球、太阳同处于银河系的一侧边缘;地球的一侧是太阳,另一侧是庞大的银河系。就地球所受吸引力而言,其应同时受到了来自于非直线相对的太阳与银河涡流中心的两端的吸引。大质量的太阳对地球有较强的吸引力,另侧的银河涡流中心对地球具有更强的反向吸引力。但由于地球的近日运行轨道面与银河涡流中心引力线不在同一平面上,当地球运行于远离银河涡流中心反向引力线、而接近太阳引力中心范围时,地球受到太阳的较强引力,而朝太阳方向作近日运动;当地球运行于渐近银河涡流中心反向引力线区域时,银河涡流中心的反向引力渐强,地球就会逐渐停止近日运行,而作弧线下落运动,直至返回始点。在宇空环境自然作用力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导致了地球朝太阳的近日运行无法形成卫星式的绕日公转,而是在太阳一侧形成了其独特的近日公转轨道。如图8: 图8:银河中心涡流引力线于夏至点垂直吸引地球自转轴图 3.先天太极图、河图数理与周易64卦的启示 中华古人对地球太阳的运行关系又是怎样认识的呢,下面结合先天太极图、河图数理和周易64卦做进一步的研究。 河图的传说:古圣伏羲曾看见一个龙头马身的动物,背上驮负着一图浮出黄河水面。图中有许多黑白不同的小圆点,按上、下、左、中、右的不同位置分部,故称此图为河图。河图中的圆点以1——10数,象征不同的五行与空间方位。其中1至5为生数:1在下为水、2在上为火、3在左为木、4在右为金、5居中为土。6——10为成数:5加1为6,故 1、6在下同为水;5加2为7,故2、7在上同为火;5加3为8,故3、8在左同为木;5加4为9,故4、9在右同为金;5加5为10,故5、10居中、同为土。伏羲见图后,认为与自己的观察认识一致而精神大震,遂创出了举世闻名的先天太极图。如图: 图9:河图 图10:先天太极图 河图各方之数均有阴有阳,表示阴阳相合而作用方可成就事物,也说明一切物质均在阴阳相对的运动中成就。 古圣伏羲创制的先天太极图,曾被称为天地玄机图和天地自然图。何为天地玄机,天,泛指广袤的宇宙空间,在阴阳两仪中为阳仪,所以也表示太阳。地即人类立足生存的地球,为阴仪,故叫做地阴。玄机,奥秘之意。所以天地玄机可理解为天地运行的奥秘、规律之意。也就是说,中国古学者已经认识到了伏羲创制的先天太极图中蕴含着地球太阳运行规律,故称天地玄机图。这个天地玄机就是:地球在下、太阳在上,地阴(地球)相对天阳(太阳)而运动作用,才形成了年周期和地球上的春夏秋冬四季。太极图中那对相拥环抱的阴阳鱼,描述的正是地球以年为周期的自然气候寒暖变化图。 在伏羲的心目中,天地运行规律就是阴阳相对作用的结果。他根据河图数理:水在下,2火在上,3木在左,4金在右,5土居中央的启示,结合自己的认识而1 创作先天太极八卦图,成就了流传万古的创世之作。他认为,天阳和地阴是一对与生俱来的阴阳两仪。天在上,地在下,天地遵循阴阳相对而作用的规律而自然运行。太阳在天、为阳,即用万数之始的奇数1表示。地球在下、为阴,万物均 数内的最大偶数8表示。以赖土水而生养,大地犹如万物的母亲,所以取生成10 离卦居左青龙东方木位,取3生万物之数表示太阳升于东方,始有万物生发之机。以坎卦居右白虎西方金位,用6水之数与先天河图4金合十而配,取金生水以成金 、生水水生木之循环相生之意。而万物生发俱赖土生,无土则无立足之地,故510土居中央。从此天地有位,四方有定。 从周易64卦中,我们也可悟出地球相对太阳而运动的含义。太阳为阳,地球为阴,阳始终是阳、阴始终是阴。没有地球的近日运动,就没有阴阳交合、地天交泰的机会。地球阴求阳的近日运动,是自身存在和生养万物需要的与生俱来的自然关系。在以年为周期的运动中,地球规律地进行着近日运动。请看:天上地下是天地否卦,即是说没有地球朝太阳的运动,就阴阳不交万物不生。地天泰卦,坤地在上、乾天在下,则表示地气上行、天阳之气下降,才能阴阳交感孕育万物。冬至点在近日的上方,夏至点在远日的下方,正好表达了地上天下的地天泰卦象。再如:火在上、水在下为火水未济卦,即是说地水若不上行,天阳之火也无济于事。水在上、火在下方为水火既济,是说只有以水为主的地球向上运动,才能得到天阳之火的既济而产生万物。此卦同样表达着地球近日运动的意象。符合冬至节地球上行至近日点,夏至节地球下行至远日点的地球近日运行规律。这些卦象似乎在告诉人类:地球就是年复一年向着太阳方向作着近日运动的。 至此我们可以认为,轩辕黄帝定是受了伏羲先天太极图和河图数理的启示,感悟了正确的天地运行规律,才创出了流传万古的中国黄历24节的。 四(地球近日运行轨道的数据设定与计算 天体究竟是如何运行的,谁也无法进行具体的测量。唯一的检验方法就是以地球的自然事实为依据。只有与地球自然事实一致的道理,才是真理。下面,我们依据中国河图数理结合现代相关天文数据,对地球近日公转进行设定与数理推算。 1. 数据设定 依据河图数理,结合现代天文科学测定的日地距离,我们可作如下设定: (1)地球运行轨道中心点至太阳中心的距离为1.53亿公里;地球近日运行轨道为半径5000万、直径1亿公里的太极圆。中国冬至节地球正临近日点位,距太阳1.03亿公里;夏至节地球正临远日点位,距太阳2.03亿公里。 北极星位于太阳系外的遥远北方,至地球近日运行轨道中心约38兆公里,其连线基本垂直于地球公转轨道面。 (2)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成66.38度内倾角,即地球自转轴向内侧自然倾斜,与地球运行轨道面垂线约成23.22度余角。 (3)以太阳至地球运行轨道中心点连线为Y轴,以北极星方向至地球运行轨道中心点连线为X轴,作地球近日运行图,以农历24节平分360度圆周角,则冬至、夏至两点在Y轴上;春分、秋分两点在X轴上。然后,作太阳至春分、秋分二点之连线,依三角函数计算,太阳至春分、秋分二点的连线与Y轴的夹角为各18度。如图10: 图11:太阳光射线与地球公转轨道春分、秋分二点夹角示意图 2. 依据上述设定,按数学方法可形成如下数据: (1)因冬至点地轴线与Y轴成66.38度外夹角(与X轴平行线成23.22度夹角);至春分点时地轴线与X轴重合;此时地球运行了90度圆周角,完成了公转轨道圆的四分之一。所以地球每运行1度圆周角地轴线与X轴的夹角缩小23.22?90=0.258度。农历24节在地球运行轨道上平分360度,每节15度。所以地球运行各节间,地轴线与X轴夹角的变化值为0.258×15=3.87度。 (2)由于地球在太极圆地球轨道上运行于冬至——春分、春分——夏至、夏至——秋分、秋分——冬至四区间时,其夹角增减值均为18度,所以理论上地球于公转轨道上每运行1度圆周角,因夹角变化而影响太阳射线与地球运行轨道Y轴的夹角变化值为18?90=0.2度。但是太阳射线与地球运行轨道Y轴的夹角变化是随着公转轨道的弧拱线而变化的,所以其夹角的变化值为非定值函数。以冬至至春分6节点为例,地球运行与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各点时:太阳射线与地球运行轨道Y轴的夹角变化值分别比上一节增加:4、3.5、3、3、2.5、2。即:小寒点夹角值+4度;大暑点比上节+3.5度;立秋点比上节+3度;处暑点比上节+3度;白露点比上节+2.5度;秋分点比上节+2度。冬至——春分区间6节同上。 相反,地球运行与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6点时,其夹角变 化值逐步缩小。太阳射线与地球运行轨道Y轴的夹角变化值分别是:-2、-2.5、-3、-3、-3.5、-4。即:寒露点夹角比上节-2度;霜降点比上节-2.5度;立冬点比上节-3度;小雪点比上节-3度;大雪点比上节-3.5度;冬至点比上节-4度。春分——夏至区间6节同上。 据此可有计算地球运行于24节各点时太阳直射地域纬度的公式如下: A. 冬至至春分、夏至至秋分区间(1、3象限): 太阳直射地域纬度=23.22-(0.258×节点角度数-节点夹角累计变化值) B. 春分至夏至、秋分至冬至区间(2、4象限): 太阳直射地域纬度=18-(0.258×节点角度数+节点夹角累计变化值) (3)计算地球运行于公转轨道24节点时,太阳直射各点的地域纬度如下: 夏至北纬23.22度;小暑北纬23.35度;大暑北纬22.98度;立秋北纬22.11度; 处暑北纬21.24度;白露北纬19.87度;秋分北纬18度;寒露北纬12.13度; 5.76度;立冬南纬1.11度;小雪南纬7.98度;大雪南纬15.35度; 霜降北纬 冬至南纬23.22度;小寒南纬23.35度;大寒南纬22.98度;立春南纬22.11度; 雨水南纬21.24度;惊蛰南纬19.87度;春分南纬18度;清明南纬12.13度; 谷雨南纬5.76度;立夏北纬1.11度;小满北纬7.98度;芒种北纬15.35度; 夏至北纬23.22度。如图12: 图12:地球运行于公转轨道农历24节点时太阳光直射地区纬度示意图 五. 地球近日运行模式与地球的自然事实出现三个吻合 下面,我们结合自然事实对地球朝太阳作近日运动、在太阳一侧形成地球运行轨道的合理性进行论证。根据地球运行24节各点时太阳直射地域的纬度,我们可以看到: 1. 农历24节的基本特征与地球近日运行轨道的物理原理吻合 从地球近日运行轨道示意图上可以看出:地球运行图的冬至点为近日点,距太阳1.03亿公里;夏至点为远日点,距太阳2.03亿公里。当地球从夏至点向秋分、冬至点作近日运行时,近日运行的地球受太阳的引力渐近太阳而渐强,故导致地球的公转运行速度相对稍快、而自转速度却相对稍慢。当地球运行至冬至点时,银河中心引力线与地球自转轴形成90度垂直吸引关系,导致银河中心的反向引力强度超过了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强度,故使地球停止了近日攀升,开始弧线下落运行。 地球从冬至点向秋分、夏至点的运行为远日区运行。由于地球距太阳的距离越来越远,受到太阳的引力也越来越弱,故导致地球的公转运行速度相对稍慢,而自转运行的速度却相对稍快。这种运行状态反映到地球的自然现实中,可形成如下特点: (1)地球从小寒向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直至小暑节方向运行时,各节间的天时长度逐渐变长,其中夏至小暑节的天时长度最长,达15天17时30分左右。但夏至到小暑节间每天的时长却稍短,为23小时38分左右。 而从小署向大署、立秋、处暑、白露、秋分、直至小寒方向运行时,各节间的天时长度渐渐变短,其中冬至、小寒节间的天时长度最短,只有14天17时30分左右。但冬至到小寒节间每天的时长却稍长,达24小时22分左右。 (2)地球于太极圆公转轨道上运行时所形成的地球太阳位置关系变化,导致了太阳射线与地球相对地域球面切线的角度变化,引起了太阳初升和落山点的位置变化,由此形成了从小寒节起直至小暑节的白昼渐长、黑夜渐短现象,其中 起、直至小寒节,出现白昼渐夏至至小暑期间的白昼最长、黑夜最短。而从小暑 短、黑夜渐长现象,其中冬至至小寒期间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通过统计表和图示可以看出,地球运行的物理特征,与农历24节的基本特征一致。 2.与地球南北半球的自然事实吻合 从上述的图示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地球运行于24节点时,地球与太阳的射线关系所表达的各地域气候特征与地球的自然气候特征完全一致。下面我们通过24节点的太阳射线关系,具体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不同自然气候变化。 (1)地球运行进入冬至点时,太阳光直射于地球南纬23.22度地域,小寒南 度;立春南纬22.11度;雨水南纬21.24度;惊蛰南纬19.87纬23.35度;大寒南纬22.98 度;春分南纬18度。由此可以看出,地球运行于此区间时,太阳光北移的速度十分缓慢。 所谓冬至,即冬天到来、寒冷的冬天开始之意。我们看到,冬至点太阳光直射于南纬23.22度即南回归线上。因地球公转轨道的夹角反差变化,导致地球于此区间运行时,太阳光的射角变化很微小,小寒节上不仅没有南移,反而又直射到南纬23.35度地域,小寒过后太阳光才开始南移。所以中国有句农言是:过了腊八(小寒后),长一叉把。即腊八节后太阳才开始回归,天开始变长。而北半球的北纬23.22度以上区域,太阳射线偏角都在113.22度以上,纬度越高,太阳射线偏角越大,气候就越寒冷。所以地球于此区间的运行即形成了北半球的寒冷冬季。 冬至点时,太阳光射线直射于地球南纬23.22度地域,太阳射线与该区的球面切线持续保持在90度左右的直射状态,故而导致了地球南半球地区长期接受太阳直射、致大地持续积热升温,所以形成了南半球的炎热夏季。虽然南半球的夏季处于太阳光照强度很强的近日区,但由于南半球的大面积海域形成了海洋性气候,故南半球的夏季并不十分炎热。 (2)地球运行进入春分点时,太阳光直射于南纬18度地域;清明南纬12.13度;谷雨南纬5.76度;立夏北纬1.11度;小满北纬7.98度;芒种北纬15.35度;夏至北纬23.22度。平均每节北移6.87度。可见地球于此区间运行时,太阳光的北移速度很快。 春分,冬春分界点之谓。意即过了春分才真正告别了寒冷的冬天。通过图示可以看出,由于轨道夹角的变化,地球的公转运行自春分点始进入太阳光射角快 速变化阶段。所以地球于此区间运行时,地球的自然气候冷暖变化很大。气候特征表现为:北半球快速升温,立夏后迅速升温;南半球持续降温,立夏后降温加速。 (3)地球运行至夏至点时,太阳光直射于北纬23.22度;小暑北纬23.35度;大暑北纬22.98度;立秋北纬22.11度;处暑北纬21.24度;白露北纬19.87度;秋分北纬18度。从夏至到秋分共93天时间,太阳光仅南移了5.22度。由此可见地球于此区间运行时,太阳射线的南移速度极其缓慢。 夏至即炎热的夏天来临之意。由图示可以看出,因公转轨道夹角的变化,地球的公转运行自夏至点23.22度(北回归线)始,进入太阳光射角变化微小区域。特别是小暑点,太阳光不仅没有南移,反而直射到了北纬23.35度地域。小暑后太阳光才开始极其缓慢的南移。所以中国农言有:“夏至一十八,太阳转回家”的说法。 夏至到立秋一共47天,太阳射线仅南移了1.11度,几乎是“釘”在那里不从 动。所以,地球的北半球接受太阳光持续直射的时间较长,致使大地长期积热升温,故形成了北半球的炎热夏季。气候特征表现为,北半球持续炎热,小暑至立秋期间特别炎热。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均有“赤日炎炎似火烧”的感觉。而南半球则因太阳射线偏角较大,而成为寒冷的冬季。 4)地球运行进入秋分点时,太阳光直射于北纬18度地区;寒露北纬12.13( 度;霜降北纬5.76度;立冬南纬1.11度;小雪南纬7.98度;大雪南纬15.35度;冬至南纬23.22度。平均每节南移6.87度左右。由此可见地球于此区间运行时,太阳光南移的速度很快。 秋分即秋夏分界点之谓。意思是过了秋分才真正告别了炎热季节,天气很快转凉了。从图示可以看出,因公转轨道夹角的快速增大,使地球的公转运行自秋分点始,太阳射角发生了快速变化。所以地球运行于此区间时,地球的自然气候冷暖变化很大。气候特征表现为,北半球较快降温,立冬后迅速降温;南半球较快升温,立冬后迅速升温。 上述解析可以看出,地球自然气候的四季变化道理直观、简单明白,一看就懂。 3. 与各月份自然事实的太阳初升、落山点方位吻合 “太阳出没歌”是中国古人对农历12 个月太阳升起和落下点方位的简洁描述,是古人对天地运行规律长期观察的正确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上至历代王朝的钦天监、下至平民百姓都以此歌诀为准,结合“定寅时歌诀”考定各地区的真太阳时刻,用以指导中华民族的正常农事活动和日常社会生活。太阳出没歌诀如下: 正九出乙入庚方,二八出卯入酉场。 三七发甲入辛地,四六出寅戌宫藏。 五月出艮乾宫入,仲冬出巽入坤方。 唯有十和十二月,出辰入申细推详。 其意思是: 正月与九月(立春至惊蛰与寒露至立冬),太阳从乙方出山,庚方下山。 二月与八月(惊蛰至清明与白露至寒露),太阳从卯方出山,酉方下山。 三月与七月(清明至立夏与立秋至白露),太阳从甲方出山,辛方下山。 四月与六月(立夏至芒种与小暑至立秋),太阳从寅方出山,戌方下山。 五月(芒种至小暑),太阳从艮方出山、乾方下山。 十一月(大雪至小寒),太阳从巽方出山、坤方下山。 十月与十二月(立冬至大雪、小寒至立春),太阳从辰方出山,申方下山。 下面,我们以图说明每年12个月太阳出没方位在地球运行轨道上的变化情况。 由于地球公转运行轨道是地球朝着太阳方向进行近日运动所形成的结果,所以我们以太阳升起的东方为Y轴正方向,以地球运行于夏至、冬至两点的连线与方向的重合线为Y轴,再以地球运行轨道之春分、秋分两点之连线作X轴,做出地球空间运行轨道立体图如图11。因农历24节平分地球运行轨道360度圆周角,每节为15度。冬至点上地球自转轴与Y轴夹角为66.38度,至春分点时地轴线与X轴非平面重合时,地球运行了公转轨道四分之一、即90度圆周角,计算地球运行1度圆周角地轴线夹角的变化值为23.22?90=0.258度。 设冬至(夏至)点为0度,地球顺时针旋转,则小寒15度、大寒30度、立春45度、雨水60度、惊蛰75度、春分90度。依如下公式:a=23.22-0.258n(n为各节 地球运行于农历12个月的各月中气点时,地球天赤点的圆周角度数),可计算出 道线与Y轴间的夹角变化度数a,如下图所示:(夏至点再从0度开始) 说明:绿色地球上的黑线为地轴线和赤道线,赤道线指向卯方; 图示中标注的各点度数为地轴子午度数。 图13:各月份太阳出山点方位角度示意图 我们知道,地轴子午与地磁子午不同,其间有7.5度的磁偏角。地磁子午与太阳辐射子午线间又有7.5度磁偏角,共计15度(罗盘的地盘子午与人盘子午间,磁偏角共15度)。地轴子午与地磁子午间的磁偏角是人类功能无法感知的。我们 通过罗盘正针所看到的方位度即是地磁子午基准方位。太阳光辐射偏角则可通过观察测得。上图所示的各月份夹角度数是以地轴和赤道线为主形成的,并非罗盘的地磁度数,在观察计算太阳初升、落山点方位时应加上7.5度的磁偏角,才是我们需要的罗盘度数。 由于罗盘磁偏角的设定属固定位置,但地轴与太阳射线的夹角在全年12个月中的方向不同,所以古人观察太阳出没方位时,卯右夹角时为阳右旋,以地盘确定子午基线,以中盘所指方位为太阳升起、落下点;逢卯左夹角时为阴左转,以中盘确定子午基线,以地盘所指方位为太阳的升起、落下点。我们依照此法,按上图标注度数通过罗盘进行观察,即可看到各月的太阳升、落方位点,与“太阳出没歌”所说基本一致。 具体观察时,我们只需依法找到太阳初升点即可。因从日出到日落是地球绕地轴自转180度的结果。所以我们以南北子午线对折起来,太阳初升点方位折 升方位线与卯酉线的夹角过来的指向,即是太阳落山点方位。即:各月的太阳初 与太阳落山方位线与酉卯线的夹角度数是相同的,但夹角方向相反。 如图所示可得出: 1月和9月,标注点为卯右夹角7.74度,以地盘确定子午,以中盘看方位,是乙辰宫位为太阳初升点;庚酉宫位为太阳落山点。此即是:正、九出乙入庚方。 2月和8月,标注点卯酉线与Y轴重合,即太阳升起于中盘正卯乙方位;太阳落山于中盘正酉辛方位。即为:二八出卯入酉场。 3月与7月,标注点为卯左夹角7.74度,以中盘确定子午,以外盘看方位,是甲寅宫方位为太阳初升点;辛酉宫方位为太阳落山方位点。此即是:三七发甲入辛地。 4月和6月,标注点为卯左夹角15.48度,以中盘确定子午,以外盘看方位,15.48度即正寅位为太阳初升点;正戌位为太阳落山方位点。此即是:四六出寅戌宫藏。 5月,标注点为卯左夹角23.22度,以中盘确定子午,以外盘看方位,23.22度即艮兼寅6.78度方位为太阳初升点;乾兼戌6.78度方位为太阳落山点。此即是:五月出艮乾宫入。 10月和12月,标注点为卯右15.48度,以地盘确定子午,以中盘看方位,15.48度即正辰位为太阳初升点;中盘正申位为太阳落山方位点。此即是:唯有十和十二月,出辰入申细推详。 11月,标注点为卯右23.22度,以地盘确定子午,以中盘看方位,23.22度即中盘巽兼辰6.78度方位为太阳初升点;坤兼申6.78度方位为太阳落山点。此即是:仲冬出巽入坤方。 从图示中我们可以看到,冬至节处于子11月的中气节点位,太阳从天赤道线右23.22度、即巽兼辰6.78度方位升起、从坤兼申6.78度的方位落下时,太阳黄道线似乎重合于地球右侧巽至坤间106.44度弦长线,就是说太阳只走过了地球右侧的少半圆,如此造成的结果就是此期间白昼的时间最短,黑夜的时间最长。夏至节处于5(午)月的中气节点位,太阳从天赤道线左23.22度、即艮兼寅6.78度方位升起、乾兼戌6.78度方位落下时,从地球左侧的艮寅之间升起、掠过了地球的大半圆、从乾戌方落下,即经过了地球圆的253.56度弦长线,如此造成的结果就是地球运行于此期间时,白昼的时间最长,黑夜的时间最短。 通过上述论证我们可以看出,地球在太阳一侧形成的直径约一亿公里的公转 运行轨道上运行,完全可以实现与地球自然事实的三个一致。由此可以论定:地 球相对太阳公转,在近日运动中于太阳一侧形成了自己的公转运行轨道,才是真 正合理的天地运行规律。 认识宇宙物质运动规律,认识天地自然规律,顺应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规律 为人类的社会生活服务,始终是中国圣贤和广大炎黄子孙不断研究的重大课题。 先天太极图与中华黄历24节正是中华古圣和祖先对天地运行规律的重大发现和 对天文科学的具体应用,更是中华祖先及对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 在长期的观察实践中,华夏古贤分析宇宙天体运行规律对地球人类及自然事 物的影响,逐步总结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系统的理论,即中华易理。中华易理以宇 宙天体运行规律和阴阳相互作用关系规律为主体,以人类自身为客体研究对象, 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物质为基本元素,以十天干、十二地支为物质元素的表达符号, 以个体人类的出生时间点为切入点,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阴阳相对作用,五行生克 循环,构成事物发生、发展、兴旺、衰败、灭绝的基本过程的一系列易学理论。 八卦方位、五行属性、河洛数理等,则是中国易学者推演天体运而先天太极图、 行规律对人类社会活动影响的分析工具。如此,古圣贤方能上观天文,下察地理, 中卜人事。回顾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国家重臣,如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刘 伯温等,均为深通此理之大贤。后汉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火烧赤壁等运用天 地自然规律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典型事例,更为国人津津乐道,视为智圣、神人。 唐代袁天罡、李淳风作推背图,预测中华大事,虽时代横跨数千年,准确率却很 高。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也仍被视为神奇之书。试想,如果没有宇宙天地运行 规律的真理作支持,中华大地上能出现如此神奇的事物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何人的理论,只要与地球的自然事实不一 合理解释自然的道理才是真理。在天文致,都是无用的。只有发于自然、且能够 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当我们重新回顾中华黄历、审视周易的时候,才惊异的发 现了中华祖先的巨大天文贡献,我们怎能不为中华古贤的伟大发现和无上智慧所 折服,当想到我们正享受着中华祖先的贡献成果,自己却茫然无知不知所以然的 时候,我们怎能心安理得、无动于衷,又怎能不为中华祖先的科学成果而据理力 争, 作者:王丙午 电话:1389788608 电子邮箱:1389788608@163.com QQ:122289113 2014年2月9日 修改于内乡 附表1: 2009——2012年冬至3年的农历24节交节时刻统计表 交节气时间 节期时长 节长时差 2009年12月22日起冬至,2010年1月5日起小寒 冬至12月22日1时47分 小寒1月5日19时9分 冬至——小寒14天17时22分 大寒1月20日12时28分 小寒——大寒14天17时19分 _0:03 立春2月4日6时48分 大寒——立春14天18时20分 +1:01 雨水2月19日2时36分 立春——雨水14天19时48分 +1:28 惊蛰3月6日0时47分 雨水——惊蛰14天22时11分 +2:23 春分3月21日1时32分 惊蛰——春分15天00时45分 +2:34 清明4月5日5时31分 春分——清明15天03时59分 +3:14 谷雨4月20日12时30分 清明——谷雨15天06时59分 +3:00 立夏5月5日22时44分 谷雨——立夏15天10时14分 +3:15 小满5月21日11时34分 立夏——小满15天12时50分 +2:36 芒种6月6日2时50分 小满——芒种15天15时16分 +2:26 夏至6月21日19时29分 芒种——夏至15天16时39分 +1:23 小署7月7日13时3分 夏至——小署15天17时34分 +0:55 大署7月23日6时21分 小署——大署15天17时18分 _0:16 立秋8月7日22时49分 大署——立秋15天16时28分 _0:50 处暑8月23日13时27分 立秋——处暑15天14时38分 _1:50 9月8日1时45分 处暑——白露15天12时18分 _2:20 白露 秋分9月23日11时10分 白露——秋分15天09时25分 _2:53 寒露10月8日17时28分 秋分——寒露15天06时18分 _3:07 霜降10月24日20时36分 寒露——霜降15天03时08分 _3:10 立冬11月7日20时43分 霜降——立冬15天00时07分 _3:01 11月22日18时15分 立冬——小雪14天21时32分 _2:35 小雪 大雪12月7日13时39分 小雪——大雪14天19时24分 _2:08 冬至12月22日7时39分, 大雪——冬至14天18时00分 _1:24 年1月6日起小寒 2010年总天时长度365天5小时52分 2011 小寒1月6日0时55分 冬至——小寒14天17时16分 _0:44 1月20日18时19分 小寒——大寒14天17时24分 +0:08 大寒 立春2月4日12时33分 大寒——立春14天18时14分 +0:50 雨水2月19日8时26分 立春——雨水14天19时53分 +1:39 惊蛰3月6日6时30分 雨水——惊蛰14天21时54分 +2:01 春分3月21日7时21分 惊蛰——春分15天00时51分 +2:57 清明4月5日11时12分 春分——清明15天03时51分 +3:00 谷雨4月20日18时17分 清明——谷雨15天07时05分 +3:14 立夏5月6日4时23分 谷雨——立夏15天10时06分 +3:01 小满5月21日17时21分 立夏——小满15天12时58分 +2:52 芒种6月6日8时27分 小满——芒种15天15时06分 +2:08 夏至6月22日1时16分 芒种——夏至15天16时39分 +1:33 小署7月7日18时42分 夏至——小署15天17时26分 +0:47 大署7月23日12时12分 小署——大署15天17时22分 _0:04 立秋8月8日4时34分 大署——立秋15天16时22分 _1:08 处暑8月23日19时21分 立秋——处暑15天14时47分 _1:25 白露9月8日7时34分 处暑——白露15天12时13分 _2:34 秋分9月23日17时5分 白露——秋分15天09时31分 _2:42 寒露10月8日23时19分 秋分——寒露15天06时14分 _3:17 霜降10月24日2时31分 寒露——霜降15天03时11分 _3:03 立冬11月8日2时35分 霜降——立冬15天00时04分 _3:07 小雪11月23日0时8分 立冬——小雪14天21时33分 _2:31 大雪12月7日19时30分 小雪——大雪14天19时22分 _2:11 冬至12月22日13时31分 大雪——冬至14天18时01分 _1:21 2012年1月6日起小寒 2011年总天时长度365天5小时23分 小寒 1月6日6时44分 冬至——小寒14天17时13分 _0:48 大寒1月21日0时10分 小寒——大寒14天17时26分 +0:13 立春2月4日18时23分 大寒——立春14天18时13分 +0:47 雨水2月19日13时23分 立春——雨水14天19时00分 +0:47 惊蛰3月5日12时21分 雨水——惊蛰14天22时58分 +3:58 春分3月20日13时15分 惊蛰——春分15天00时54分 +1:56 清明4月4日17时6分 春分——清明15天03时51分 +2:57 谷雨 4月20日 0时12分 清明——谷雨 15天07时06分 +3:15 立夏5月5日10时20分 谷雨——立夏15天10时08分 +3:02 小满5月20日23时16分 立夏——小满15天12时56分 +2:50 小满——芒种15天15时10分 +2:14 芒种6月5日14时26分 夏至6月 21日 7时 8分 芒种——夏至15 天16 时 42分 +1:32 小暑7月7日0时40分 夏至——小署15天17时32分 +0:50 大暑7月22日18时1分 小署——大署15天17时21分 _0:11 立秋8月7日10时31分 大署——立秋15天16时30分 _0:51 立秋——处暑15天14时36分 _1:54 处暑8月23日1时7分 白露9月7日13时29分 处暑——白露15天12时22分 _2:14 秋分9月22日22时49分 白露——秋分15天09时20分 _3:02 8日5时12分 秋分——寒露15天06时23分 _2:57 寒露10月 霜降10月23日8时14分 寒露——霜降15天03时02分 _3:21 霜降——立冬15天00时12分 _2:50 立冬11月7日8时26分 小雪11月22日5时50分 立冬——小雪14天21时24分 _2:48 大雪12月7日1时19分 小雪——大雪14天19时29分 _1:55 冬至12月21日19时12分 大雪——冬至14天17时53分 _1:36 2012年总天时长度365天5小时41分 附表2: 中华万年历查阅1995至2014年夏至与冬至时刻 年份 夏至时刻 年时差 冬至时刻 年时差 1995 6月22日04时35分 12月22日16时18分 1996 6月21日10时18分 _18:17 12月21日22时06分 _18:12 1997 6月21日16时09分 +05:51 12月22日04时00分 +05:54 1998 6月21日21时58分 +05:49 12月22日09时45分 +05:45 1999 6月22日03时42分 +05:44 12月22日15时36分 +05:51 2000 6月21日09时35分 _18:07 12月21日21时28分 _18:08 2001 6月21日15时20分 +05:45 12月22日03时13分 +05:45 2002 6月21日21时07分 +05:47 12月22日09时06分 +05:53 2003 6月22日02时59分 +05:52 12月22日14时56分 +05:50 2004 6月21日08时42分 _18:17 12月21日20时42分 _18:14 2005 6月21日14时32分 +05:50 12月22日02时36分 +05:54 2006 6月21日20时22分 +05:50 12月22日08时23分 +05:47 2007 6月22日02时05分 +05:43 12月22日14时12分 +05:49 2008 6月21日07时58分 _18:07 12月21日20时05分 _18:07 2009 6月21日13时44分 +05:46 12月22日01时50分 +05:45 2010 6月21日19时30分 +05:46 12月22日07时42分 +05:52 2011 6月22日01时22分 +05:52 12月22日13时33分 +05:51 2012 6月21日07时07分 _18:15 12月21日19时18分 _18:15 2013 6月21日12时55分 +05:48 12月22日01时12分 +05:54 2014 6月21日18时46分 +05:51 12月22日07时00分 +05:48 附表3: 2009年秋分后至2012年秋分前三年的冷暖期长度统计如下: 年份 冬冷期天数 夏热期天数 日差 年度总天时数 2009—10年 178天20时13分 186天9时38分 7天13时25分 365天5时52分 2010—11年 178天20时11分 186天9时44分 7天13时33分 365天5时55分 2011—12年 178天20时10分 186天9时34分 7天13时24分 365天5时44分 附件4:相关行星数据 水星:近日点4600万千米,远日点6900万千米 金星:近日点1.078亿千米,远日点1.085亿千米 火星距太阳2.279亿千米,运行轨道在地球运行轨道的外侧,火星绕太阳公转每两年一个周期。 火星离太阳的距离变化较大,若冲日(从地球看,火星和太阳反相的日子,这时火星傍晚东升次日凌晨西落,整夜可见)发生在火星离日最远时,火星距地一亿公里;最近时,只5500公里(这时称大冲),是观测的最佳时机。大冲每15或17年一次。 太阳光至地球近日运行轨道近日点(夏至)5.34光分,1.03亿公里;至地球近日运行轨道中心点8光分;1.53亿公里;至远日点(冬至)10.67光分,2.03亿公里。
本文档为【中国周易、农历24节与地球运行轨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901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84KB
软件:Word
页数:36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