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山傣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探析

文山傣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探析

举报
开通vip

文山傣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探析文山傣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探析 摘 要,文山州内傣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中的“僚”、“濮”。多居住马关、麻栗坡、文山县境。有少部分水傣在安南时是京族,流入定居后自然同化为傣族,都龙黄氏土司流入前是汉族,流入傣区受封为当地土司后变为傣族。傣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生活,创造出自己灿烂的文化和宗教习俗 关键词,傣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婚姻,宗教 1 傣族的历史源流 傣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中的“僚”、“濮”。唐宋时期分化为“金齿”、“茫蛮”、“白衣”。元明清时期称“百夷”、“摆夷”、“摆 衣”。...

文山傣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探析
文山傣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探析 摘 要,文山州内傣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中的“僚”、“濮”。多居住马关、麻栗坡、文山县境。有少部分水傣在安南时是京族,流入定居后自然同化为傣族,都龙黄氏土司流入前是汉族,流入傣区受封为当地土司后变为傣族。傣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生活,创造出自己灿烂的文化和宗教习俗 关键词,傣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婚姻,宗教 1 傣族的历史源流 傣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群中的“僚”、“濮”。唐宋时期分化为“金齿”、“茫蛮”、“白衣”。元明清时期称“百夷”、“摆夷”、“摆 衣”。州境内傣族多居住马关、麻栗坡、文山县境。马关、麻栗坡县傣族有的自称从泰国经越南落籍到这里。民国《马关县志》记载“摆衣……其族来自越南。”马关县都龙镇黄氏傣族家谱载,黄氏于清乾隆年间,从广东肇庆当时已被安南,今越南,强占的都龙老街子定居,继而被安南当局封为聚隆总社头目,成为当地土司。麻栗坡县猛硐、南温河地区的水傣梅氏、黄氏,是清朝初期和中期从安南河阳,今越南河江省,先后进入猛硐等地,后因经营特产发财后定居此地,继而成为猛硐、城子上的傣族土司。文山县的傣族是明、清时期因 战乱、灾祸等从西双版纳迁入。此地的水傣有少数在安南时是京族,流入定居后自然同化为傣族,如都龙黄氏土司流入前是汉族,流入傣区后受封为当地土司改为傣族。傣族的大多数主要分布在文山、马关、麻栗坡等三县 2 文化习俗 1、语言,傣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因支系、居住地域不同,语言有所差异,但基本相通。语言机构特点是倒装语序。与各民族交往多以汉语为交际语言。词汇、语法与古代越语有渊源关系。境年尚未发现傣族古代文字 2、故事,傣族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如《祭龙的故事》流传于麻栗坡的南温河地区,载于《麻栗坡民间故事辑》第三集。《娜娥和三倮》,观音和菩萨,讲的是一个贵族小姐与一个贫穷的傣族“卜冒”的恋爱故事,流传于马关木厂地区。《依叶和依玉》讲的是两姐妹,因姐丑妹美,姐姐嫉妒最终害人终害己。载于《文山州民间故事集》第一集。其他还有《龙和虎》、《青蛙骑车》、《鲁班的木马》、《双碧侬》等民间故事 3、饮食,傣族主食大米,辅以玉米、小米等,特喜糯食。节日食品和风味食品主要有,大粽粑、褡裢粑、糯米粑、辣血旺、灌肠、花米饭、竹筒饭、臭豆豉、酸笋煮螺蛳。栽种和食用青菜、白菜、萝卜、茄子、洋瓜、南瓜、洋芋、芋头、竹笋、辣椒、西红柿和各种豆类,也吃多种野菜。肉食类有 猪、鸡、鸭、鱼、虾、牛、马、螺、鸟、蜂、蛇肉等。特喜酸味菜如酸笋、酸菜、酸萝卜等,喜饮酒、喝茶 4、服饰,境内傣族分旱傣、水傣、红傣支系,各有独特服饰,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和宽裆长裤,青帕缠头。主要区分表现在妇女服饰上 ,1,旱傣妇女,穿黑色高领斜襟长衣,系绣方巾,着长筒裙,系围腰,束发缠头,顶盖两分水房式硬帕,后挂方块银牌,用五色线缀边。衣领、衣肩、胸方巾边用五色线刺绣和钉银泡。老人则用白线刺绣,从中剪断两头开花以代银泡。袖口用白、黄、兰布条镶边。五彩线刺绣的长衣,自称“色”。筒裙较窄,长至脚背,裙底边以绿或兰或白布条镶围,布条边沿压花边衬底,用五彩刺绣成“X型”图案压实,自称长筒裙为“神”。头套宽约两寸,长约五寸,用竹笋壳作底,白布复包,五彩线绣边,钉三颗一组的银泡为头饰,自称“带喝” ,2,水傣妇女,梳独辫,用兰或青布裹辫盘缠于头上,再用兰布包帕,穿右襟长袍,袍叉开至腰间,彩腰带束之。下穿兰布长裤,前披长围腰。男女喜戴银项链、手镯、戒指和镶金牙 5、婚俗,傣族实行族内婚,也可以与其他民族通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父母少包办。“卜少”,姑娘,和“卜冒”,小伙子,互相接触,情投意合时,男方主动邀请女方到家做客,征得父母同意后,经过“说媒”、“定婚”、“合婚”,合八字,, 方择吉日结婚。婚后丧偶,三年后一方可再婚或改嫁,或双方愿意可叔嫂配,但弟死哥不能配弟媳,。纳妾是富有者而纳或不生育而纳。傣族可招婿入赘,仪式简便。闹别扭设酒宴招待双方亲友,拜堂时由主婚人或老人祝词,公鸡要啼叫,母鸡要下蛋,新郎新娘要成家,成了家相亲相爱永不分离 傣族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共同当家,多以丈夫为主。子女随父姓,长大后男婚女嫁,无子人家留小女招婿,儿子婚后多分居,老人与最小的儿子共同生活,兄弟共同养老送终,一般谁供养老人谁继承老人的那份财产 6、节庆 ,1,春节,农历腊月中下旬,杀猪、做糯米粑准备过年。三十晚上煮猪头献祖宗,半夜到水边放鞭炮抢第一桶新水求当年有好运,大年初一做汤圆甜食献天,初二打牙祭,先给大红公鸡洗脸后才杀,煮熟后抬到庙里献菩萨,后在家里献祖宗,十五送年,杀鸡、煮肉、献饭等 ,2,二月节。又称“小年”,二月初二舂粑粑,染花糯米饭,杀鸡鸭献祖宗,请亲友来做客,特别要接出嫁的姑娘回来过节,姑娘回来要带小孩、鸡、鸭、肉、粑粑和衣帽等礼物,。这天户主还要集中到龙山“祭龙”,大家出钱买猪、鸡、鸭祭祀,商量公益事务、乡规民约等。人们还要到庙里敬香祈求神仙保佑。青年男女走村串寨对歌,谈情说爱找对象 ,3,六月节,六月二十三到二十五要杀鸡煮肉,做花糯 米饭。二十三日天蒙蒙亮就叫小孩赶牛上山放牧,老人给小孩包花糯米饭和鸡腿上山吃,又称“娃娃节”。节日期间,进村寨的大小路口,都要削木刀刀口朝下插在茅草绳上,横拦路口避邪。二十四日到田边地头祭献“田公地母”,祈求五谷丰登。―― ,4,泼水节,1948年麻栗坡县的傣族曾在南温河街举办泼水节,后因各种原因而停止活动。1988年3月20-22日,马关篾厂乡靛坡村傣族人民过泼水节。1989年7月26-28日马关大栗树乡倮洒村傣族举办泼水节 ,5,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日,傣族杀鸡煮肉过七月半,接祖献饭。送祖时根据家族从何地迁来的方向,一路插香、烧纸、烧包,送祖宗回归原籍 ,6,尝新节,农历八月,成熟最早的新谷收回做新米尝新。这天要杀鸡鸭、煮肉献天地、祖宗、牛马,先用肉、饭、菜喂狗。传说是狗在大水灾中把谷种带给人们,因此,先喂狗后人再尝新 3 宗教信仰 1、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和小乘教。崇敬天地神灵,认为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神灵或鬼魂,为了保佑人畜平安、庄稼丰收,在村边林下搭个小棚为“笼遮”,农耕时节祭祀祈求保佑。合婚要看“八字”,结婚要选“吉日”,新娘进门要“退车马”祛邪,生病要“叫魂”、“驱鬼”,人死要超度灵魂升天,七月十四要请 去世的祖宗灵魂回来,祭献后烧香烧钱纸和纸衣带回阴府。崇拜龙山、龙树、水神、地神、山神、寨神、天神、月亮神、太阳神、七星神等,还信关圣和农神,迷信民间传说的“五海”。现已逐步相信科学,有些信仰逐渐简化 2、傣族实行棺木土葬。人死后先沐浴更衣,剃头剪指甲,有的还把10个指头用线扎起来,不让弯曲,怕将活人的魂和财运抓走。入殓后停棺于堂中守候,不让猫、狗跳过。出葬日早上,先将棺从家里移至大门外停放,让家属围着陪吃最后一顿饭以表示永别。抬棺起步出葬时,死者的儿孙们由大到小顺序跪在棺材两旁,让棺木从头上抬过两次,儿孙和孝子跟棺哭送。路上要丢“买路钱”,水傣不丢,,端公用米在穴底点八卦形,儿孙们顺序跟着围绕棺材转三圈,棺材入葬,再用衣角兜土饶棺三圈,边绕边往棺材上撒土盖棺三把,然后亲友帮助垒坟。在坟后分男左女右立一块石头为“山神”。还在墓碑脚埋入一瓶酒、一个鸡蛋、几颗米。坟前放一支烟筒,坟上插着坟标。儿孙回家用手抓甑子里的饭吃,饭中事先埋着一只手镯,认为谁先抓着就有好运。尔后连续三天送水火和祭饭到坟前,并在家中另设临时牌位敬献,满90天后将“灵魂”请上祖宗供桌,取消临时牌位 参考文献 1、《文山县志》,县志办,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2、《马关县志》,马关县志编纂委员会,三联书店,1996年8月 3、《麻栗坡县志》,县志办,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年5月
本文档为【文山傣族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探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622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1-25
浏览量: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