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举报
开通vip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各个领域包括以下内容: 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进行一位小数的 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第三单元“乘法”。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采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同时混编的方式,各个领域包括以下内容: 数与代数: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进行一位小数的 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第三单元“乘法”。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第五单元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与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 写简单的分数;感受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 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 空间与图形: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是轴对称图形。第四单元“面积”。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会进行简单的面积单位的换算;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 能估算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统计与概率: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 实践活动: 到商店调查三种商品的价格,做好记录。与同学比一比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并与同伴说一说。用纸剪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一幅图案。设计旅游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厨房铺地转的选择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制作七巧板。调查小组同学的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并计算小组的平均身高。在报刊上找出与平均数有关的信息,并与同伴说一说。 二、教学重点: 本册教材中的小数与分数、图形的变换与面积等概念,都是学生初次接触的重要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它们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把数学学习与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问题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线索,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从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数学的广泛应用与实际价值,获得良好的 1 情感体验。 四、教学资源分析: 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教材通过“数与计算、量与计量、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基本领域反映运用数学研究现实世界的基本过程,有机的渗透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推理意识等重要的数学思想和思维方式,并以此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解释与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应用”的基本叙述模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多样化的、科学合理的学习方式。通过上述的过程,学生将逐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思考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对数学较为全面的体验与理解。 以数学活动为线索安排教材内容,促进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和交流。按照《标准》的要求,教材突破了以往的以例题为中心的呈现方式,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线索,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教材设立了“看一看、做一做、想一想、说一说、读一读、我的成长足迹、问题银行”等栏目,促进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中,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切实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教学时在使学生掌握数学概念、法则、数量关系的同时,应更重视数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运用数学的意识。处理好基本训练与创造性思维发展及后继学习的关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在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中逐步得到发展的,而 “再创造”的前提是通过必要的基本训练使学生形成扎实的基本功。 (二)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册教材设计了适量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和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 (三)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应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寻求结论,应用与推广”的基本过程。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对这方面的内容不但不能随意删减,而且要加强这方面内容安排的密度和强度。 (四)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 教师要善于驾驭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要注意在直观感知广泛的 2 背景下,通过自身体验在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要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第一单元:元、角、分与小数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认识元、角、分与小数。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2、经历比较商品单价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3、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 4、会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重难点、关键: 重点:小数含义的理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难点:小数含义的理解。 关键:联系现实背景,结合具体内容,帮助理解。 第一课时 买文具 教学目标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重点 简单小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1、小数意义的理解。 2、小数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教师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元、角、分与小数。 板书:元、角、分与小数。 元、角、分的知识大家都知道了,小数是什么呢,我们还不认识,这节课我们就借助元、角、分来认识小数,和小数交朋友,大家想不想交一个新的好朋友呀, 二、讲授新课 3 1、认知小数。 (1)出示课本插图。 (2)引导学生观察“书橱”里陈列的文具。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种文具的单价是几元几角几分。(同桌交流,请个别学生汇报)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课本2页,同桌互相核对,教师同意结果) (4)认识这些小数。 在学生都理解了标价牌上小数的意义后,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像标价牌上用来表示文具单价的数叫做小数。 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小数有无数个) 观察小数,发现有什么特点,(不难发现小数都有一个点) 这个“.”是小数点。这个点很重要,举例说明:售货员阿姨粗心地把笔记本标价牌上的小数点位置写错了,把3.50元写成了0.35元,会造成什么结果,写成35.0元呢, 2、小数的读法。 (1)学生自己先试试读读。 (2)教师范读。 板书: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3)学生自己读。 (4)说明小数读法的要求。 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左边的数按整数来读,小数点右边的数按数字顺序一个数字一个数字来读。 (5)读一读。 0.02 0.31 0.50 2.4 10.33 8.05 20.00 4.135 (注意:强调小数点右边的数的读法) 3、小数的写法。 (1)如何用小数来表示物品的价格呢, (2)尝试练习:3元5角= 元 2元5角5分= 元 15元6角= 元 8角= 元 5分= 元 3元5角= 元。 完成后组织讨论,教师巡视,并帮助个别学生。最后提问学生同意结果。结束后请学生读一读。 三、课堂活动 1、课本第2页的“试一试”。 4 2、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3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3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2、小黑板作业。 五、作业设计 1、找小数。 2 3.2 0.02 1.00 50 5.0 18.01 0.7 1.11 2、填空。 2元1角= 元 7元5角2分= 元 50元5角= 元 2元5角1分= 元 51元2分= 元 1角5分= 元 六、板书设计 买文具 元、角、分与小数 像3.50,1.06,16.85,0.50,8.0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16.85 读作:十六点八五。 3元5角= 元 2元5角5分= 元 15元6角= 元 8角= 元 5分= 元 3元5角= 元。 第二课时 货比三家 教学目标 1、结合“货比三家”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比简单小数大小及与同伴交流的过程。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体验小数比较大小的策略的多样性,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 小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难点 1、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2、小数大小比较的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5 1、读一读: 0.50元 0.02元 1.05元 2.3元 16.25元 6.00元 1.2米 10.2米 0.01米 15.45米 20.3 51.47 5.68 2、写一写: (1)零点二五 (2)零点零四 (3)二点四零 (4)十六点零五 3、填一填: (1)1.02元= 元 分 (2)5.50元= 元 角 (3) 元=8元6角4分 (4) 元= 41元8分 这是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对小数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较小数的大 小。 二、讲授新课 1、两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出示课文插图。 (1)观察插图,说一说有那些文具,它们的价格各是多少,(可提问学 习有困难的学生) (2)提出问题。 “去哪个文具店买铅笔盒便宜,”(“奇奇文具店”) (3)比较方法、过程。 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的方法: 1)把元改成几元几角来表示,根据生活经验判断5元1角大于4元9角。 2)以5元为中介,进行间接比较,4.9元比5元少,5.1元比5元多。 3)可以把它看成角来比较,49角比51角少。 4)通过比较整数部分来判断。(着重) 在小数大小比较中,整数(小数点左边的数)大的,这个小数就大;相反 就小。 (4)结果表示:4.9元 < 5.1元 2、三个小数的大小比较。 看图提出其他问题,引入比较比较哪家文具店橡皮便宜, (1)列出各店橡皮的价格:2.63元 2.36元 2.65元 (2)找出2.63、2.36、2.65中最小的数。 方法:先两个先比,把小的同第三个比。结果是2.36最小。 三、课堂活动 6 课本第4页的“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5页的“练一练”的第1、2、3题。) 2、小黑板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在〇里填上“>”、“<”或“=”。 2.65元〇1.88元 3.90元〇3.58元 6.05元〇6.10元 5.30元〇5.3元 7.05元〇7.50元 4.00元〇40.0元 2、计算。 25×5 81?3 428×4 816?3 六、板书设计 货比三家 比较4.9元与5.1元的大小 4.9元 < 5.1元 橡皮的价格:2.63元 2.36元 2.65元 结果: 2.65元>2.36元>2.63元 第三课时 买书 教学目标 1、结合“买书”的具体生活情境, 探索没有进位或退位的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2、通过交流活动,让全体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3、经过探索活动,使学生能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掌握。 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7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填空。 (1)5.9元= 元 角= 角 (2)3.3元= 元 角= 角 2、列竖式计算。 25+11 46-48 124-23 103+28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题目。 (2)说说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一共花了多少元, (3)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方法解答。 列式:3.2元+11.5元= 元 (4)探索算理和算法。 1)估一估:大约有多少元, 2)让学生各自独立探索计算方法。 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3.2元=32角 11.5元=115角 32角+115角=147角 147角=14.7 元 第二种:用竖式计算。 第三种:用小数计算。 3元2角 3.2 + 1 1元5角 + 1 1.5 1 4元7角 1 4.7 3)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过程,分析、判断解答的是否 正确。分享多种正确算法的成果。 4)讨论: 三种算法有什么共同之处,(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小数做竖式加法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单位的数对齐。不对齐就不能直接相加。 (5)让学生比较哪一种算法比较简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直接用小数来 计算并掌握这种算法和算理。 2、拓展知识。 (1)提出问题:一本《数学世界》比一本《童话故事》贵多少元, 8 (2)判断解决问题的模式。写出算式:11.5元-3.2元= 元 (3)列竖式计算。 竖式: 1 1.5 - 3.2 8.3 (4)说一说: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小数点也要对齐) 3、课堂小结:强调小数点要对齐。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6页的“试一试”的第2、3题。 2题:独立完成,说说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 3题:鼓励学生对两个单位的小数用心算进行加减。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7页的“练一练”的第1、2题。) 第1题:先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再鼓励学生进行心算,直接写出结果。 第2题:这也是一道简单的小数相加减计算题,可以用竖式计算,也可以 鼓励他们用心算,直接计算出结果。 2、小黑板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2.5+54.4 45.8-4.6 53.7+1.2 12.4-11.3 1.46+0.53 8.47-2.25 35.6+43.3 46.7-5.4 2、菊花一束的单价是1.50元 满天星一束的单价是2.40元 (1) 各买一束,一共要多少元, (2) 买一束满天星比买一束菊花贵多少元, (3) 买2束满天星要多少元, 六、板书设计 买书 列式:3.2元+11.5元= 元 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3.2元=32角 11.5元=115角 32角+115角=147角 147角=14.7 元 9 第二种:用竖式计算。 第三种:用小数计算。 3元2角 3.2 + 1 1元5角 + 1 1.5 1 4元7角 1 4.7 算式:11.5元-3.2元= 元 竖式: 1 1.5 - 3.2 8.3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2、运用小数加减法(没有进退位)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掌握。 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0.5+0.1 0.2+0.3 1.1+1.5 4.5+1.4 5.7-0.5 0.5-0.3 5.3-5.3 1.9-1.7 2、列竖式计算。 3.4+0.3 5.6-3.3 6.4+2.4 5.7-4.3 8.7-5.2 0.9-0.7 (1) 学生独立计算; (2) 小组交流,相互检查; (3) 派代表回答结果。 10 二、专项练习 1、课本第7页的第3题“森林医生”。 这是一道改错题,要鼓励每个学生都应该认真观察,当好“森林医生”,能够独立地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的原因。 第1题:(1)判断结果:错误。 (2)原因:小数点没有对齐。 (3)分析:1)“4”是什么数;有没有小数点。2)借助算式:3.5+0.4=3.9 (4)正确的是:3.5+4=7.5 第2题:(1)判断结果:错误。 (2)原因:小数点没有对齐。 (3)分析:1)小数点没有对齐能进行加减吗,为什么,2)要求是什么, (4)正确算式:12.6+3.2=15.8 第3题:(1)判断结果:错误。 (2)原因:漏了小数点没有点。 (3)分析:1)小数点对齐的要求。2)267即267.0 (4)正确算式:27.9+1.2=26.7 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说明小数点的重要性,强调计算中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课本第7页的第4题。 (1)首先,读懂题意。 (2)解决问题。 第4 小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目的是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解决问题。当然还应该要求学生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1)10.2+1.3 (2)5.4+2 (3)6.20-1.1 2、解决问题:魔方一个3.20元;小皮球一个2.10元;足球一个35.50元。 (1) 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皮球共多少元, (2) 买一个足球比买一个小皮球贵多少元, (3) 三个都买。40元钱够吗, 11 (4) 自己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3、小黑板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2.5+0.4 4.2+7.7 16.2+2.4 46.5+2.4 1.96-0.53 8.97-5.76 35.6-43.3 25.7-5.6 2、地球仪单价是7.40元; 卷笔刀的单价是0.50元; 笔盒的单价是3.60元。 (4) 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卷笔刀共花多少元, (5) 买一笔盒比买一个卷笔刀贵多少元, (6) 三件物品都买,10元够吗, 六、板书设计 练习课 1、口算。 0.5+0.1 0.2+0.3 1.1+1.5 4.5+1.4 5.7-0.5 0.5-0.3 5.3-5.3 1.9-1.7 2、列竖式计算。 3.4+0.3 5.6-3.3 6.4+2.4 5.7-4.3 8.7-5.2 0.9-0.7 第3题“森林医生” 第五课时 寄 书 教学目标 1、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 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问题。 2、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体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有进位后退位)。 12 2、培养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菜单: 菜名 饭 青菜 肉片 炒蛋 汤 鱼片 单价(元) 1.00 0.5 1.20 1.00 0.40 1.6 (1) 买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要多少元, (2) 买一份青菜和一份炒蛋,要多少元, (3) 一份肉片比一份炒蛋贵多少元, (4) 买一份饭,一份青菜和一份肉片,共要多少元, (5) 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情境图。 观察图,理解情境,找数学信息。 (2)自己提出数学问题: 1)一共需要多少元,2)其中一种比另一种贵(便宜)多少元, (3)列出算式。 选择其中一问题,如:一共需要多少元, 算式:1.6+12.4= (元) (4)估一估,大约需要多少元邮资,(13元多,大约14元,14元多等 等) (5)探索计算方法。 1)让学生自己探索方法: 第一种:把元化成角来计算。 第二种:按不同单位分别相加。 第三种:列竖式计算。 1.6 + 12.4 14.0 13 2)让学生互相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过程,分析、判断解答是否正确。 3)议一议:一是比较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适用。(认识用竖式的简便性与准确性。)二是讨论计算时要注意的问题(小数点是否对齐)。三是比较今天的方法与上一节的方法,找出不同点(进位与不进位)。 2、拓展练习。 课本第8页“试一试”的第(1)题:2包书的邮费相差多少元, (1)列式:12.4-1.6= (元) (2)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列竖式) (3)交流计算方法、过程。 1)处理退位问题。 2)小数点对齐。反省自己在计算中是否注意到这些问题。 3)课堂小结。 由学生自己小结小数加减法计算(有进位或退位)的方法,及计算过程中注意的问题。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8页“试一试”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要求他们在解答过程中,要自我提醒必须注意的问题。 3、小黑板作业。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1题。(独立例竖式完成,提醒注意的问题。) 2)选用作业。 五、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1.5+2.8 8.4-5.9 15.8+5.7 42.8+9.7 8.2-4.8 5.19-4.25 85.7-51.8 54.1+9.7 2、可乐的单价是1.8元; 果汁的单价是10.5元; (1)两种饮料各买一瓶,要多少元, (2)买一瓶果汁比买一听可乐贵多少元, (3) 买2听可乐,一瓶果汁,15元够吗, 14 六、板书设计 寄 书 一共需要多少元, 算式:1.6+12.4= (元) 列竖式计算: 1.6 + 12.4 14.0 第六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处理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2、能教熟练地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法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 3、进一步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中需要进退位的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小数加减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1.3+4.5 5.9-5.8 12.6-12 2.3+0.7 8.7-5.7 1.5+1.6 2、列竖式计算。 5.8+7.6 12.8+4.9 12.6-4.7 9-1.8 9.84-5.37 4.5+54.8 二、专项练习 1、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2题。 第1题:判断结果:错误。 原因分析:漏了进位。5加7等于12,写2进一。 第2题:判断结果:错误。 15 原因分析:小数点没有对齐。就是数位没有对齐。 第3题:判断结果:错误。 原因分析:忘了退位。从个位退一后,整数部分只剩下9。 2、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3题。 这是一道估算题,注意的问题: 1)独自审题,并解答问题。 2)说说解答方法。 3)引导他们用估算解决问题,掌握估算方法。 第一种方法:把21.8元看成22元,14.5看成15元。22加15的和是37,37<40,所以40元够买。 第二种方法:把整数部分先加起来,21+14=35。由于小数部分的和不可能超过2,所以他们的和一定小于40元。 4)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3、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4题。 这是一道小数加法题。目的在于通过本题解决过程考察、评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4、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5题。 这是一道培养学生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学生通过练习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找出新问题,激发探索精神。 第(1)题:用加法计算。 第(2)题:用减法计算。 第(3)题:先找小于5元的食物,然后进行计算。 第(4)题:启发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1.9+2.8 7.4-5.8 35.8+9.7 12.8-9.7 56.2-27.8 53.47+4.25 63.7-37.8 23.1+61.3 2、解决问题: 1)萧萧到超市买东西,花了18.6元,还剩下13.9元。萧萧带了多少钱, 2)朗朗带了50元,买了2本书,还剩下32.8元。买这二本书共花了多 少元, 六、板书设计 16 练习课 1、口算。 1.3+4.5 5.9-5.8 12.6-12 2.3+0.7 8.7-5.7 1.5+1.6 2、列竖式计算。 5.8+7.6 12.8+4.9 12.6-4.7 9-1.8 9.84-5.37 4.5+54.8 1、课本第9页“练一练”的第2题。 第1题:判断结果:错误。 原因分析:漏了进位。5加7等于12,写2进一。 第2题:判断结果:错误。 原因分析:小数点没有对齐。就是数位没有对齐。 第3题:判断结果:错误。 原因分析:忘了退位。从个位退一后,整数部分只剩下9。 第七课时 森林旅游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教具准备 挂图、计分表等。 活动建议 一、宣布活动内容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17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服务员(5分) 顾客(5分) 问题 1 2 3 4 5 6 7 8 1 2 3 4 5 6 7 8 得分情况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 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 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18 (3) 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 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 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 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第二单元:对称、平移和旋转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认识对称、平移和旋转。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身边的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 2、通过观摩,操作活动,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左右)方向、竖直(上、下)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4、结合图案的欣赏与设计的过程,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变换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知识技能目标: 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左右)方向、竖直(上、下)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4、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道理。 四、重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难点:空间知觉的建立与培养。 第一课时 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9 1、让学生观察、欣赏民间艺术的剪纸作品,以及服饰、工艺品与建筑等图案,感知显示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2、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猜一猜,剪一剪”“画一画”和图形分类等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重点 认识对称现象,绘制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学用具 剪纸艺术作品,绘画颜料,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活动,揭示课题 1、教师动手操作,学生认真观察。 (1)教师取一张白纸、对折。 (2)在白纸的一边画上一个图案。(如图1) 图1 图2 在图案中,添加彩色(或其他比较明显的颜色)颜色。 (3)把白纸沿原来的折痕对折,并用力按一按,使这个图案印到白纸的另一边上。(如图2) 整个过程,要让全体学生看得清清楚楚,然后把它贴在黑板上。说说这图案有什么特点,(沿中线(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是一样的。) 这是图形,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认识对称图形 1、展示民间剪纸艺术。(出示课本上剪纸图) 2、学生动手操作。 (1) 各人取出一张纸,对折,并画上图案(参照课文)。 (2) 用剪刀剪下图形,再打开。 (3) 告诉学生,这样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3、认识对称轴。 20 (1)告诉学生,刚才对折时出现的折痕,是这幅图的对称轴。对称有什么功能呢, (2)把图形沿着对称轴对折,发现对称轴左右两边的图形完全重合。 (3)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4、猜一猜,剪一剪。(课本12页的下半页部分) 5、看一看,说一说。 考察学生是否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并根据特征把图形分为对称图形和非对称图形两类。 (1)课本第13页的上半部分内容。 除琴外,其他都是对称图形,因为琴把上4个把儿不对称。所以不能算是对称图形。 (2)判断并分析。 出示图形: 判断:两幅图形都不是对称图形。 原因:沿中间(这里不存在对称轴)对折,左右两边图形不能完全重合。 通过这一练习,排除一种错误认识:左右两边图形一样,就是对称图形。 三、课堂活动 1、课文第13页“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图形是对称的,” 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这样交流中,能进一步感受对称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2、课文第14野“试一试”的第1、2和3题。 这一题的学习任务是要使学生加深体验对称图形的特征。要求做到: (1)这三项学习任务要让学生独立完成; (2)在活动中,教师要特别关注第2题,发现学生中有没有独立的创意和想象力。 (3)把好的创意和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作品向全班推荐,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评价。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14页“试一试”的第4题。 2、选用作业。 21 五、作业设计 1、给对称图形打“?”。 2、找一找哪些字是对称的。 6 8 H M 责 文 育 第二课时 练习课 练习目标 、通过画图等操作活动,进一步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1 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等练习,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 教学重点 对称图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教具准备 点子图,方格纸等。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课文第15页“练一练”的第1题。 出示题中文字。 (1)先让学生找一找,这里的哪些字是对称的。是对称的字,在它的下面打个“?”。 (2)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找的,并互相检查找得对不对,完整不完整。 (3)汇报结果。 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在对称方面有什么区别。看看学生能不能发现其区别,即对称轴的位置不同或对称轴的数目不同。明白有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只一条。 2、请学生说一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体会,主要是抓住两点。 (1)沿着对称轴对折。 22 (2)对称轴左右两边图形完全重合。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15页“练一练”的第2、3题。 第2题: 第1个图。先让学生说一说画出的图形是不是对称图形,然后找出对称轴 的位置。 第2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是纵向的对称图形(左右对称)。 第3个图形。要求学生画出对称轴是横向的对称图形(上下对称)。 第3题: 让学生照课文摆一摆,也可以参照课文图形,自己设计新颖的,简单的图 形。 2、课文第16页的第4、5题。 第4题: 第一个图形像一座桥或椅子。 第二个图形像飞机。 第三个图形像火箭。 第5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练习。 (2)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与画法。 (3)教师指导,并说明要点。 (4)针对错误图形,进行分析。 3、课文第16页“你知道吗,”。 (1)让学生根据课文图形,判断哪些树木是对称图形。 (2)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想到什么, 三、作业设计 1、给对称图形打“?”。 2、找一找哪些字是对称的。 I LOVE MY MOTHER! 3、画出下图的对称图形。 23 第三课时 镜子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结合活动内容和具体实例,感知镜面对称现象。 2、通过实际操作,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的一些特征的过程。 3、逐步发展学生空间知觉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镜面对称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索镜面对称的一些特征。 教具准备 镜子、一些文字、图形、时钟等。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1、讲《猴子捞月》的寓言故事。 猴子在路边散步,看到天空高挂一轮圆月;猴子走到井边,发现井边有一轮圆月,猴子以为天上的月亮掉到了井里;猴子大声叫喊,同伴扛来长长的网兜。众猴子怎么也捞不出“月亮”。 问题:“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月亮掉到井里,而是井水倒映出月亮。) “在生活中,你们好有没有发现类似的现象,”(照镜子时,出现的现象;光滑的地板也会出现倒影等。) 2、揭示课题。 (1)总结,说明以上几种现象的特征。 (2)板书课题:镜子中的数学。 二、组织活动 1、教师示范。 (1)在黑板上贴一个大的黑体字——“王”的一半。 (2)把镜子放在虚线上(对称轴),让全班学生观察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3)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发现,(看到“王”字,镜子里的图形是镜子外图形的对称图形。) 24 (4)让学生试一试。 2、试一试。 第(1)题: (1) 让学生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2) 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3) 在书上画出对称图形。 (4) 说一说,这条虚线在对称图形中称什么, 第(2)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镜子,按本题图示的情境,把长方形,正 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在镜面前摆一摆,并认真观察,对比镜面中的图形 和桌子上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第(3)题: (1) 观察课文插图。(机灵狗的判断对吗,) (2) 猜猜现在是几时, (3) 实例验证:取一时钟,将其调至7时正,时钟背对学生举起,取一 面镜子,对准钟面。镜子自然朝向学生,让学生观察,比较课文里 的钟面图形,后将时钟反转,让学生看清钟面时间是7时。 (4) 分析: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 (5) 练一练:教师将时间调到3时正,让学生从镜子里观察,想现在是 几时,然后反转来验证。 三、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课文第18页“练一练”的第1、2、3题。) 第1题: (1)先让学生猜一猜,并打上“?”; (2)用镜子来试一试,进行验证。 第2题: ) 让学生按题目要求试一试。 (1 (2) 把镜子所放的位置画出来。 (3) 说一说,这条线是什么。 2、实践活动。 (1) 让学生收集一些对称的图形、图案和照片,在班里展览。 (2) 会剪纸的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简单的作品。 25 四、作业设计 1、把镜子放在虚线上,看看整个图形是什么,再画出另一半。 2、从镜子中看到的左边图形的样子是什么,画“?”。 ( ) ( ) ( ) 第四课时 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已往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并会区别这两中常见的现象。 2、能根据平移现象的特征,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 区别平移与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 细绳、扣子、方格纸,风车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宣布本节课教学内容。 板书课题:平移和旋转 二、讲授新课 1、看一看。 看图缆车沿笔直索道滑行。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这是平移现象) 看小风筝转动。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平移现象,还是旋转现象,(旋转现象) 26 结合刚才的两个现象突出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 2、说一说。 (1)出示课本其他图形。 让学生判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学生说一说。 问:“你还见过哪些平移和旋转运动,” 旋转运动有:电风扇转动等。 平移运动有: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等。 3、做一做。 (1)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 (2)教师指导学生,做旋转运动。 取学具(细绳、纽扣),细绳约4至5分米长;细绳一端系着纽扣,一端抓在手上;手腕使劲,使纽扣做旋转运动。明确这个运动是旋转运动。 (3)教师指导学生,做平移运动。 取一物体摆放在桌面(如笔盒等);将问题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包括斜向运动)移动。明确这些运动都是平移运动。 4、试一试。 (1)出示图形。(课本20页图) (2)提出问题:向什么方向平移,平移了几格,(向下平移1格) (3)你是怎么知道的,(整个图形比原来图形低1格;图形的底边比原来的底边底1格;三角形的顶点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底1格等。) (4)指导学生以三角形中的某一点(如顶点)为标准,观察它的平移方向和位置,然后判断结果。目的是让学生发现或体会,观察一个图形的平移过程,只需观察图形上任意一点的平移过程。 三、指导看书 1、认真看书,进一步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2、完成课本第20页“试一试“中的填空。 3、有不理解的,提出问题,教师个别指导。 四、巩固练习 1、课本第21页“练一练”中的第1、2、3题。 (1)保证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时间。 (2)在学生练习时,教师要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 2、小黑板作业。 27 五、作业设计 1、判断下面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 第五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增强学生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提高技 能综合能力。 2、使学生通过游戏活动能放松身心,愉悦心情,并在游戏过程中增长知 识,出智慧。 教学重点 增强学生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 教学难点 增强学生方向、平移和确定位置的有关知识,提高技能综合能力。 教具准备 方格纸、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说一说。 出示: (1) (2) 要求: (1)分别说一说“向( )平移( )格; (2)你是怎样观察的, 2、找一找,画一画。 出示: 北 28 (1)观察图示,收集信息。 (2)说一说这幅图的“四面八方”。 通过学生回答,复习“四面八方”知识。即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二、游戏活动 1、猜猜我在哪儿。 (1)出示挂图: 出发点 (2)游戏方法。 说一说:我把棋子先向东平移2格,再向南平移3格,最后向西平移5格。 移一移: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移动棋子。 步骤要求: 1)确定方向; 2)数方格; 3)画标示符号。 (3)游戏活动。 让学生2人一组,开始游戏。 要求做到:说一说—移一移—猜一猜。 2、猫抓老鼠。 “猫抓老鼠”数学游戏涉及的知识虽然不多,但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反而对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里。游戏能放松身心,愉悦心情,游戏也能增长知识,出智慧。 游戏“猫抓老鼠”活动过程: (1)分组。一般2人一组或4人一组。 (2)学具准备。一组一个棋盘,2个棋子(猫和鼠),一枚硬币。 (3)游戏规则。 29 两个轮流投掷硬币,分别移动棋子。如果硬币正面朝上,棋子可以平移一格或二格;如果硬币反面朝上,则原地不动。 (4)学生开始游戏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或参与活动。 游戏结束,让学生结合游戏结果说一说,猫究竟有没有必胜的策略。 三、选用作业 小黑板上的作业。 四、作业设计 1、“五星级”对应的练习。 2、口算书对应的练习。 第六课时 欣赏与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2、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图案的美,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平移、旋转和对称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参与收集、设计图案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图案的美,从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具准备 直尺、彩笔、课文放大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会看到一些美丽的图案,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观察图案的特征, 如:某商品的商标图案,三星级酒店的标志等。 通过学生观察发现: (1)图案的特征:每个图案都是由几个相同的图形组合成的。 (2)图案的制作:只有画图案中的一个图形,然后把这个图形进行复制(或重复印制)。 这时,学生的回答可能不会说出图案经过平移或旋转得出,但是只要说的有道理,教师都应该给以鼓励。 30 二、揭示课题 1、这些美丽的图案看起来很复杂,其实是由很简单的图形构成的。那么,这些图案是怎么制作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 2、板书课题:欣赏与设计。 三、讲授新课 1、出示课文的第一个紫荆花图案。 (1)欣赏:这个图案漂亮吗,它有什么特征,(漂亮,它是有5片相同的“花瓣”图案构成的。 想知道它是如何得到的吗, (2)制作过程:先出示1个“花瓣”;然后加一个“花瓣”在第1个的位置,通过旋转到第2个位置上;依次类推得到第3、4、5个“花瓣”。 (3)提出问题:观察整个图案,想一想,它是怎样得到的,(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演示过程进行分析。) 学生不难得出是由其中的一个图形经过旋转得到的。 2、出示“奥运标志”的五环图。 (1)观察图案,找出图案的特征。 (2)想一想:是哪个图形经过怎样运动得到的, 3、出示课本上下面的两幅图案。 提出问题:观察这两幅图案,想一想每幅图的图案是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学生:第一幅图案是由其中的一个风筝平移得到的,第二幅图案是由其中的一枝花经过旋转得到的。 4、找出对称图形。 (1)打开课本,观察4幅图案; (2)说一说每幅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并把这个图形涂上颜色。(学生动手涂颜色) (3)展示学生作品。 (4)提出问题:上面哪幅图案是对称的,(第2、3、4幅图案都是对称的) 四、课堂活动 1、画一画。 (1)课本第23页的“画出下面图形的对称图形“。 (2)第23页的“继续画下去”。 2、展示作品。 31 选取由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教师并加以评点。 五、巩固练习 1、课本第23页“练一练”中的第1、2题。 2、实践活动。 3、课本第23页“做一做”。 六、作业设计 1、画出下图的对称图形。 2、在方格纸上画一个自己喜欢的图形,然后通过平移、旋转或对称绘制一幅图案。 第三单元:乘法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的乘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关键: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32 第一课时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 规律。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 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PPT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2、口算练习。 4= 14×4= 15×2= 5×3= 3×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 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3、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4、揭示新课题。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 三、讲授新课 1、教学“找规律”。 (1)交流算法。 出示第一组算式。 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 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 33 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 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 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 第二:50×10=50×2×5=100×5=500 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 (2)探索规律。 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小组发言。 4)教师小结。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2、尝试练习。 (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 40×30 140×30 (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 (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 3、试一试。 课文第24页“试一试”的第1、2题。 四、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本第25页“练一练”的第1-4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 五、作业设计 课本第25页“练一练”的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找规律 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 34 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 第二课时 住新房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经历估算与交流的过程。 2、掌握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并感悟与体验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教具准备 演示板,挂图、PPT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5、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 20×30= 30×40= 140×20= 150×30= 10×30= 50×80= 40×120= 50×40= 二、讲授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和小红同学一起“住新房”,并在“住新房”的过程中,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教学例题。 出示插图: (1)探索估算。(同学们认真审视问题情境图) 要求:1)理解主题图的问题情境,明白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2)已知什么,求什么。 3)要列什么样的算式来解决问题。 列出算是:14×12 或12×14 35 1)观察算式的特征。 的出观察结果,两位数乘两位数。 进一步揭示课题内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确求知内容。 2)引导学生探索估算方法。 3)分组讨论。 把算式中的12看成10,14×10=140,所以结果应该大于140。 但这个问题不能靠估算来解决,必须进行准确的计算,体会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性。 (2)探讨笔算。 10=140,14×2=24,140+24=164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14×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12×14=12×2×7=24×7=168 ×12=168 第三种方法:笔算,14 1 4 × 1 2 2 8 1 4 0 1 6 8 讨论:比较三种算法,说区别和联系。 最后,强调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格式,并再次强调理解对应位值要对齐的道理。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26页的“试一试”。 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但鼓励学生用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强调计算的格式。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27页“练一练”的1-4题) 第1题,学生直接口算,在课内完成,可提问学生回答。 第2题,先估算,再进行计算。一般情况下,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进行计算。 第3题,式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第4题,也是简单的应用题,同样,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再进行笔算。 36 五、板书设计 整理书 列出算是:14×12 或12×14 笔算,14×12=168 1 4 × 1 2 2 8 1 4 0 1 6 8 第三课时 电影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并经 历这一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 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具准备 演示板,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16×11 12×14 32×21 37 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虚伪系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曲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主题图。 (2)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 一共有500人来电影院; , 电影院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 , 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 )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什么, (3 (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1×26 或 26×21 (5)估算结果。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同伴间交流、提问、回答结果。现在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6)探索笔算。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 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 2 6 × 2 1 2 6 „„„1排有多少个座位。 5 2 „„„20排有多少个座位。 5 4 6 „„„21排有多少个座位。 再次强调: 第一: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第二: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位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 38 三、课堂活动 1、打开课本,看书,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2、课本第28页的“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29页“练一练”的1-4题) 第1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结果。 第2题,用竖式计算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交流。 第3题,注意“第17届”中的“17”,预防学生拿来列式计算。 第4题,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这一题的难点在于时间单位的统一,要让虚伪上理解:为什么要把1时转化为60分,才能进行列式计算。还要注意时间的进率。 五、板书设计 电影院 列出算是:21×26 或 26×21 笔算,26×21=546 2 6 × 2 1 2 6 „„„1排有多少个座位。 5 2 „„„20排有多少个座位。 5 4 6 „„„21排有多少个座位。 第四课时 练习(一) 练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理、计算方法。 2、能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1) 20×10 30×20 40×30 400×30 (2) 13×20 15×10 18×30 120×40 2、计算。 (1)32×23 26×42 39 要求: 1)提倡多样化计算方法。 2)展示各种计算过程,学生汇报。 3)提问说明每一层计算的算理; 4)发现问题,即使纠正。 (2) 2 4 5 2 4 6 ×1 3 ×3 1 ×2 2 要求: 1)用竖式计算,格式规范;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展示个别同学计算过程。 4)出现问题,及时评讲。 二、专项练习 1、出示计算题:54×36 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检查; 3)提问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遇到什么问题,要注意什么; 4)抽选部分学生的计算过程进行评奖。 5)强调连续进位时的处理方法。 2、课文第29页“练一练”的第5、6题。 第5题: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之间 互相检查、交流,最后全班交流订正。 第6题:这是一道探究的数字模式规律的探索题。先独立计算,再从中发 现规律。解决步骤: (1) 先 独立计算第(1)小题中的8个计算题。 (2) 观察每一组算式,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1:每一组前面乘法算式的积与相对应的后面除法算式的商刚好相 等。 学生2:除法算式中,除数都是4,被除数都是整百数。 3、利用所发现的规律,这算一算。 12×25和16×25 40 根据发现的规律,得出: 12×25=300 1200?4=300 16×25=400 1600?4=400 接着再让学生完成课本第6题的第(2)题。 4、总结谈话。 着重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程序,注意点。 三、巩固练习 PPT的作业。 第五课时 练习(二) 练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口算卡等。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课文联系一中的第1题。 教师运用口算卡片处事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回答时, 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考虑题目数量不够,增加题目。 (1) 20×20 30×50 12×30 40×7 (2) 15×30 25×40 16×50 80×15 2、补充计算。 (1)28×24 (2)42×35 要求: 5)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6)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7)选取部分学生板演; 8)提问算式意义。关注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计算中每一层 的含义。 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表扬多种算法带来的新思维。 41 3、用竖式计算。 1 8 5 2 6 3 ×2 3 ×4 1 ×4 2 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请3人上台板演;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3)教师讲评,及时纠正错误。 4)提问学生,计算过程的注意点。 二、专项练习 1、练习一的第2题。 “选数填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生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策略。 归纳出: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空,最后再补上0。 最后,汇报结果。全班进行订正。 2、练习一的第6题。 这是一道数学趣味题,同样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策略意识。 解决过程: (1)首先,让学生明白题目的具体情境,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 (2)要求找到能打开开锁的钥匙,用连线与万宝箱连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老师:看谁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快找出来。 (4)汇报结果。 3、练习一的第7题。 这是一道判断题,同样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如54×24=4526(错),想: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三、巩固练习 1、课内外作业。 课文练习一的第3、4、5题,第8、9题。 42 第3题: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遇到,没有困难。 第4、5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这两种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第9题,共有3个小问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今后碰到类似的要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2、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第六课时 练习(三) 练习目标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估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2、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具准备 投影设备、邮票、口算卡等。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 (1) 12×3 24×2 16×3 40×7 (2) 150×2 250×3 160×2 840×2 注意:(1)回答结果时,语言表达要完整; (2)抽选部分题,说说计算方法。 2、计算练习。 (1)38×14 (2)47×25 (3)65×34 要求: 9)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10) 提问部分同学,检查计算过程; 11) 小结计算方法,算理,格式。 二、专项练习 43 1、课文第31页的第10题。 (1)请学生拿出语文书。 (2)打开指定的一页。 教师在课前选定4页,这时指定每一组打开其中的一页。(一般来说,选出的页面字数较为接近。) (3)让学生先后估一估这一页有多少个字,再算一算。 要求:1)先独立完成; 2)小组中汇报,自己估算结果; 3)列出算式,计算。 4)小组校对结果。并对比估算结果,看看取值是否接近,如果误差太大,找出问题,及时纠正。 (4)汇报每一组的计算结果,看看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会发现这里的每一页字数都比较接近。) 学生经历了这一过程,使他们懂得因为排版规格一致。所以在同一本书中,每一页的字数相差不多。 2、课本第32页的第11题。 (1)出示情境图。 实物投影出示课本插图或直接打开课本。 (2)认真审视情境图。 请学生认真审视情境图,明白情境图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3)讨论。 每人一瓶,35人应该付多少钱,怎么算。(先算一瓶多少钱,再算35瓶多少钱。) (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反馈、矫正。 3、课本第32页的第12题。 这是一道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4、课本第32页的第13、14、15题。 这类问题学生已经接触过,并已经掌握了,因此不存在难度,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只是第15题,可以请学生口头表达图中的问题情境,说一说已知什么,求什么,是怎么列式计算的。 学生计算的方法可能有: 44 (1) 8×44; (2) 8×9×4+8×8; (3) 8×9×5-8; (4) 8×(9×5-8); (5) 8×(9×4+8)„„ 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只要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表扬,激发求知的积极性。 第七课时 学会了什么(复习一) 复习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的意义,熟练 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2、进一步感知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掌握相应知识的技能技巧,并培养对图行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3、进一步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算法,并能解决相应的简单的问题。 教具学具 投影设备或挂图等。 复习过程 一、导入谈话 老师: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单元,内容有元、角、分与小数,对称、平移和旋转,乘法。今天,我们一起 把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看一看,同学们都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帮助。 二、组织活动 1、分小组。 每组大约8位同学。 2、看图说话。 (1)你想起了哪些知识。 (2)利用图中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一起解决。 (3)说一说,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什么,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什么问题。 (4)审视发言记录(知识要点),想一想,还存在什么问题需要帮助,请小组同伴给予帮助。 3、反馈练习。 45 (1)出示问题情境图:书包的单价是:28元5角;球拍的单价是:18 元8角。 根据所学知识,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问题: 1)28元5角和18元4角写成小数分别是多少, 2)两种商品单价相差多少,哪一种贵,哪一种便宜, 3)两种都买要花多少钱, (2)解决问题。 1)出示题目:一头小猪每天需要吃15千克事物, , , 2)要求:学生一个提问题,一个解决问题。 问题有:10天要多少千克, 一个星期(或1个月)要多少千克, 4只小猪每天要多少千克, 一个星期4只小猪要多少千克, 4、动手画一画,剪一剪。 (1) 准备一张方格。 (2) 在方格里面一个自己喜欢的对称图,并涂上色彩。 (3) 把图剪下来,沿对称轴对折,检查图形是否符合要求。 (4) 与同伴交流。 三、巩固练习 1、课文第34页“练一练”中的1、2、3题。 2、选用的PPT作业。 第八课时 练习(复习二) 练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独立并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 2、促进学生在数学能力与情感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口算卡片等。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46 1、口算练习。 用口算卡片出示题目。 (1) 12×4 22×3 130×3 140×5 (2) 50×20 60×3 40×30 700×2 (3) 5×3+2 9×7+9 30?5×3 (83-48)×20 2、计算练习。 (1)32×17 (2)46×15 (3)65×24 (4)48×28 (5)25×38+290 (6)51×12-48 (7)(100-75)×23 二、专项练习 1、课文第35页的第7题。 (1)出示情境图。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要学生认真审视,独立思考,回答问题: 1)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你想提出什么问题,3)你是怎么解决问题,4)“四年级还差15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进行个别引导: 1)四年级捐的书有15包吗, 2)四年级捐的书比15包多了,还是少了, 3)15包是多少本,少5本应该怎么计算, (3)解决“五年级捐了600本书,45本包成一包,包了13包,还剩几本书,” 同样要求学生独立审题,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课堂,进行个别辅导。 2、课本第35页的第8题。 第(1)个问题,没有难度,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第(2)个问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提问学生:你认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通过回答教师的问题,使全体学生明白:“剩余的票”是个隐藏的条件,想要解决“可以收款多少元”,应该先求出“剩余的票有多少张。” 三、课堂小结 1、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进步, 2、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分步列式,也可以列综合算式,不强求统 一。 47 第九课时 旅游中的数学 活动内容 旅游中出发、租房、游览、吃饭的数学。 活动目标 沟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几张火车票,实物投影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在节假日,家长都带你外出旅游吗,你去过哪些旅游景点,看什么好玩的,给同学介绍一下,让我们一同分享快乐。 引入课题: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你们在旅游中遇到数学问题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旅游中的数学(板书)。 二、组织活动 1、打开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列举了哪些旅游中的数学问题。 学生回答,出发的时间计算,租房的人员安排,租车的方案,还有吃饭的费用计算等等。 2、解决问题。 (1)审题,明确课文情境中的问题。 (2)独立思考,探索策略,独立解决问题。 (3)小组交流,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让他们经历解决问题的全程。 (4)全班交流。 明确几个问题: 1)从21:30到第二天7:00经过了几时, 策略:先计算21:30到第二天6:30经过了几时,(经过了9时)再加上半个小时(6:30-7:00)。 一共需要9时30分。注意:千万不要写成经过了9:30。 2)“怎么租房最合算,” 48 如果所租的房子都住满人,没有空位,就是最合算的方案。 4人间数 3人间数 可住人数 钱数/元 方案一 4 0 16 80×4=320 方案二 3 1 15 80×3+66=306 方案三 2 2 14 80×2+66×2=292 方案四 1 3 13 80+66×3=278 方案五 0 5 15 66×5=330 3)“怎样租车最省钱,” 租车的问题与“租房”问题类似。即最省钱的方案是:如果所租的车座位不可能刚好坐满,空位子也必须越少越好。 18坐车16坐车可坐人 空位数 钱数/元 数 数 数 方案一 4 0 72 14 16×4=640 方案二 3 1 66 8 160×3+120=600 方案三 2 2 60 2 160×2+120×2=560 方案四 1 4 66 8 160+120×4=640 方案五 0 5 60 2 120×5=600 3、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教师补充强调: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省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三、设计旅游计划 课文第37、38页的“实践活动:设计旅游计划。” 1、认真审视课文要求。 2、讨论确定旅游景点。 3、学生设计旅游计划。 49 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每一位学生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各尽其职。 要留下充足的实践让学生去完成,不要急于进行全班性的评价,对课内还不能完成的可以延缓评价,鼓励他们课后去社会调查,(查资料、找书籍、上网等),获取一手资料,然后设计出最佳方案。老师安排机会进行“旅游计划”展示、比赛。 第四单元:面积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面积。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1 22222厘米、1分米、1米、1千米、1公顷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厘米、 222分米、米、千米和公顷每想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2 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已有的对面积、面积单位以及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计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 3、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222(1)认识面积的含义,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分米、米、千米2、公顷)。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2、难点: 2222(1)建立1厘米、1分米、1米和1千米等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 (2)理解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第一课时 认识图形的面积(什么是面积)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含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认识图形面积的大小。 教学难点: 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50 教具准备: 两个正方形纸,一大一小。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认识物体表面 1(摸一摸 同学们,拿出你们的双手,摸一下你们的课本和桌子的表面。 2(比一比 你们说,课本和桌子这两个面,哪一个面大,哪一个面小,(桌子) 再来找一找,你们身边有没有比课本的面小的物体,(练习本,铅笔盒„„注意要说清楚立体图形的哪个面比哪个面小) 老师拿了两个正方形,我们来比一比,哪个正方形的面大,这些都是我们靠观察就可以看出来的对不对,(板书:观察比较) 3(引入 物体或者是图形的表面可真有意思,他们有大有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说明物体长短的叫什么,(长度),那么你们知道用来说明物体的表面或图形大小的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知识——面积(板书) 二、认识面积的含义 1(定义 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说一说什么是面积,(个别说,集体说,读定义)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哪里是它们的面积, 2(比一比 拿出剪下来的两张纸,先估计一下,你觉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动手做,小组活动,用什么方法知道面积的大小, 3(小组汇报 上台汇报,上来的小组说得出的结果,还有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出来的(取名称,有割补法,折叠法,数格法„„) (数格法中,得出在格子相同的情况下,格子多的面积就大) 三、图案设计比赛 51 师:我们来做个比赛好吗,这个比赛叫做“图案设计比赛”,比赛的要求是:设计3个你喜欢的图案,画在书上的方格里,要求它们的面积都要等于7个方格。(教师观察学生的设计情况,把好的设计展示出来并给予表扬) 四、练一练 1(习题1:下面方格中哪个图形面积大,为什么,(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是格子数相同,所以一样大) 2(说一说哪个图形在面积大,哪个图形在面积小。(用直观的方法可以看出图形面积在大小) 3(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第二个图形同桌间互相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知道的 4(这两个图案哪个面积大, 小组讨论,互相说说是怎么知道的,把小组同学中认为说得最好的请上来,告诉大家他的方法。(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注意不满一格的情况) 作业设计 1.你能用小方格摆出更多更新颖,更有趣的图形吗,回去设计给爸爸妈妈看。 2.练习册对应的练习和“口算”对应的练习 第二课时 数学书的封面有多大(量一量)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测量活动,使 学生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222.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222体会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理解图形面积的含义。 教具准备: 22学具:大小不同的方格纸(面积为1厘米和分米)和格子纸。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5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图形面积的含义。看看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数学书,你有办法测量出封面的面积吗,赶快动手来试一试。 (二)玩中学 1.量一量,认识和体会1平方厘米。 (1) 要求学生用自选的方格测量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2) 交流测量的结果,体会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 老师讲解: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介绍它的写法和读法。 (4) 说一说你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5) 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用格子纸量一量,检验估测得准不准。 2.认识和体会1平方分米。 ,借此使他们产生(1) 要求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量一量课桌面 更大的面积单位的心理需要。 (2) 向学生介绍1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 (3) 说一说身边哪些东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有多大。 (4) 用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课桌面 3.认识和体会1平方米。 (1) 如果用1平方分米的方格量教室地面的面积,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2) 猜一猜度量更大的面积,该用什么单位呢,认识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3) 让学生想一想1平方米有多大,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 (4) 用自己对1平方米面积大小的具体体验,估一估教室地面和黑板的面积。 (三)学中做 1.完成44页“练一练”第1题。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事物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 2.完成44页“练一练”第2题。 这是学生第一次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表示格子纸上图形的面积,老师对个别学生应给予适当指导。 3.完成44页“练一练”第3题。 通过此类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四)做中得 1. 综合练习。 (1) 选择适当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或平方米)填空。 ( )。 ?一个信封面约2 ?黑板的面积约5( )。 ?一张餐桌的面积是100( )。 ?数学书的封面面积约300( )。 (2) 写出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每格1平方厘米) ? ? ? 53 )平方厘米,图?面积是( )平方厘米, 图?面积是( 图?面积是( )平方厘米。 (3)先估计下面图形的面积,再用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格子纸来量一量。 ?投影出示一张2元纸币。 ? 2.实践应用。 (1) 先估计学校操场的面积,再调查一下。 ) 留心观察你身边的事物,并动手量一量,分别找到面积为1平方(2 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物体的面,并把它记下来。 1平方厘米的有:( ) 1平方分米的有:( ) 1平方米的有:( ) 第三课时 摆一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判断、推理、概括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下面两图,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你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说出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同学们已经会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了。如果用这种方法去求一个较大的图形的面积,你会感到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求面积的方法,大家想知道吗, (二)玩中学 1.估一估。 引导学生估计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1) 先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习的几个面积单位,在头脑中再次建立表 54 象。 (2)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哪个面积单位进行估计最合适。 然后将估计的结果(3) 学生独立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估计, 在小组内交流。 2.摆一摆,填一填。 (1)引导学生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放在这3个长方形上摆一摆,看需要摆几行几列,数一数上面三个长方形分别要用几个小正方形才能摆满,检验估计的结果。 (2)学生独立操作后,将获得的每个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的相关数据记录在 表格 关于规范使用各类表格的通知入职表格免费下载关于主播时间做一个表格详细英语字母大小写表格下载简历表格模板下载 中。 (3)认真观察填好的表格,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在观察、比较之后,发现其中规律,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建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试一试。 (1)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先估计一下它的面积。然后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 (2)说一说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三)学中做。 1.完成46页“练一练”第1、3题。 学生能够应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注意强调不能丢掉面积单位。 2.一个游泳池的长是50米,宽是25米,这个游泳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完成46页“练一练”第2题。 4.先估一估哪个图形面积大,再量一量,计算它们的面积。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完成46“练一练”第4(1)题,学生的答案会有很多种,如: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这些图形的形状不同,但它们的面积相等。 (2)有一块长8分米、宽4分米的相架,要配上一块和木板面积同样大的玻璃,需要多大块的玻璃, (3)把一张正方形的硬纸剪成8块,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并使它们的面积相等,怎样剪呢, (4)教室前面的墙壁长6米,宽4米。墙上有一块4平方米的黑板。现在要粉刷这面墙,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5 2.实践应用。 (1)完成46“练一练”第4(2)题估计教室地面的面积,测量它的长和宽,计算出面积。 (2)下面是教学楼的平面图,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求出这个平面图的面积, (3)室的窗户长18分米,宽15分米,三个相同的窗户至少要做多大的窗帘呢, (五)思维题 有一张长100厘米、宽64厘米的纸,把它对折四次后裁开,有多少张小纸,每张纸的面积是多少, 作业设计 1.小黑板的作业。 2.“口算”书对应的练习和练习册的同步的练习。 第四课时 铺地面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问题的具体情境,体会面积换算的必要性,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3、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认识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 2、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6 教具准备挂图、格子图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老师给每组学生准备1个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若干个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思考: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学生可以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二)玩中学 1.估一估。教师先把问题进行特殊化,引导学生解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面积是25平方厘米的方砖修补。 让学生估计1平方分米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 2.填一填。 通过操作,学生掌握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引导学生求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面要用几块方砖。 3.想一想。 刚才我们推理出了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的换算关系。那么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呢,请你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4.认一认。 (1) 教师出示挂图,学生认真观察。 (2) 介绍面积单位公顷,使学生了解到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 顷。 (3) 推算出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4)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认识了“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大家都能感 觉到1公顷的确很大。但它并不是最大的。以我国的陆地国土面积来 说,它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 那1平方千米究竟有多大呢,学生合作探究,体会1平方千米,100 公顷。 (三)学中做 1.完成48练一练”第1题。 2.填空。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6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7平方米,( )平方分米 8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2平方千米,( )公顷 4公顷,( )平方米 3.完成48练一练”第2题。 引导学生把面积换算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他们体会到面积换算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 4(教室后面的展板长40分米,宽2分米,这个展板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5.完成48练一练”第3题。 57 6.教室长11米,宽9米,用1000块面积是9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够不够, (四)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一块长方形的土地,它的面积是18公顷,长是600米,宽是多少米, (2)小芳绕着一块正方形的土地走了4圈,一共是1600米。这块地的面积是多少公顷, (3)一个电视机外壳的一个面长44厘米,宽是3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实践应用。 放学后,小红做完作业就下楼去玩。她看见邻居王爷爷正在浇花。小红是个爱劳动的好孩子,她主动上前支帮忙。她一边浇花一边问王爷爷,这块花园有多大,王爷爷把数据说给她。回到家之后,小红画了一个图。同学们,你能算出这个花园有多大吗, 4米6米 AB75分米 8分米 作业设计 1.小黑板的作业。 2.“口算”书对应的练习和五星级的同步的练习。 第五课时 练习课(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面积单位,能熟练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58 教具准备: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前几节课所学习过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二、学中做 1.完成“练习二”第1题。 2.选适当的单位填空。 (1)操场一圈长400( )。 (2)教学书的封面长20( ),宽15( ),面积300( )。 (3)客厅长6( ),宽5( ),面积是30( )。 (4)一个脚印的面积约180( )。 (5)双人床的面积约4( )。 (6)一张方桌的桌面大约1( )。 (7)学校操场的面积约3000( )。 3.完成“练习二”第2、3题。 4.足球场的长是90米、宽是45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半场是多少平方米, 5.学校要在操场上用16米长的栏杆围成一个各边的长度都是整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花坛。你有几种不同的方法,怎样围,花坛里种的花最多, 学校准备在正方形花坛里种上红、黄两种不同颜色的花,看谁设计的最美丽。 三、做中得 1.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第4题。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此题的算法很多,老师应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优化自己的算法。 (3)王芳家要搬进新房子,于是准备在卫生间铺上漂亮的方砖。现在有两种方砖可供选择。选择哪种方砖更便宜些呢,便宜多少钱,请你帮她算一算。 方砖 3米2分米3分米 6米每块3元每块2元2.实践应用。 (1)小红家有两块正方形的台布,边长都是1米。最近她家新买了一张边长是13分米的正方形的新桌子。两块台布都不合适,丢掉又太可惜。你能替小红想个办法,使两块台布拼成一块正方形台布(布料没有剩余)盖住现在的新桌子吗,试一试。 (2)学校想利用“十一”假期将操场进行扩建。扩建后的操场是长方形的,周长是200米。你能设计出扩建后的大操场是一个什么样的长方形吗, 59 第六课时 练习课(二)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 3、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行简单的面积换算。 教学重点:能运用有关面积方面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可爱的小熊听说同学们今天要上一节活动课,它非常想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但是河马老师要求它必须答对下面这道题才能来到这儿。它能顺利通过考试吗,请你也来连一连。 一枚小纽扣 1平方米 电灯开关的正方形底座 1平方厘米 一张方桌表面 1平方分米 二、学中做 1、完成“练习二”第7题。 2、学校要在楼后的长方形空地上建造花坛以美化校园。请你根据图示,求出ABCD四块花坛的总面积。 3.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1)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草坪,占地面积是1( )。 A.平方米 B.公顷 C.千米 (2)周长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比( ) A.面积同样大 B.长方形面积大 C.正方形面积大 (3)至少用( )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可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A.2 B.4 C.8 (4)测量土地时,一般用( )做单位。 A.平方分米 B.平方千米 C.平方米 4(完成“练习二”第8题 5(一个长方形果园长78米、宽50米,面积是多少,如果在这个果园的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60 三、做中得 1(综合练习(1)选适当的单位填空。 ?一个鱼池占地2500( ) ( ) ?天安门广场的面积大约是40 ?教室的面积大约有50( ) ?我国领土大约是960万( ) ?妈妈的手掌大约1( )。 (2)完成“练习二”中的数学游戏。 (3)宁宁假期去乡下的奶奶家玩。正巧叔叔要搭一个花棚。他先打下了四个桩,定下了长方形的四个顶点。量了之后,长是24米,宽16米。他正准备用塑料搭棚,宁宁说:“叔叔,我还能围出一个更大的地方。”宁宁把好方法讲给叔叔听,叔叔连忙说好。同学们,你能围出更大的地方吗, 2(实践应用。 )完成“练习二”中的实践活动。 (1 ?为小明家的厨房铺地砖选择合理的设计方案。 ?根据要求设计图案。 (2)最近,佛山正在争创国家卫生城,市政府决定加强城市建设,扩大绿化面积,把占地1公顷的正方形广场平整扩展,使得每一边都向外延长100米。新广场将有多少公顷,你知道怎么算吗, 第五单元 认识分数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 分数的必要性。 2、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 数的意义。 重点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 分一分(一) 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 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 本学期初始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小数,还知道什么是整数、自然数。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数,叫做分数。 二、 引导探索 (一)分一分 1、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2、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苹果, 3、讨论:你能用什么方式表示一半呢, (二)涂一涂 61 1分别涂出 它们的1/2。 (三)折一折 1、用一张正方形的纸折出它的1/2,与同伴进行交流。 、一张正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小组讨论: 2 (四)、认一认 3 …… 分子 …… 分数线 4 …… 分母 读作:四分之三 (五)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三、 拓展应用。 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第二课时 分一分(二)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 创设情境 62 我们已经学习了分数,并且知道什么是分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分数, 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引导探索 二、 1、把下图涂上不同的(红色、黄色和蓝色)。 2、小组讨论: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 之几。 3、将上面的小正方形剪开,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 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4、小组合作完成: (1)一共有几只蝴蝶, (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 7 (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 ( ) (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数与同伴说一说。 三、拓展应用。 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 鸡: ( ) 鸭: ( ) 2、按分数圈一圈。 四、课后练习题1 2题 第三课时 比 大 小 教学目标: 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同学们,整数、小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你们知 道分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下如何比 63 较分数的大小。 二、 引导探索 、有两个一样的正方形,都平均分成了4份。请同学们涂一涂,1 使涂色后的图形能分别表示这两个分数。 31 44 2、通过涂色,同学们认为哪个分数大?呢为什么, 113、同学们,你们自己能画画图,用图说明 和 哪个大吗,42 有信心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 114、教师在黑板上图示 > ,:问大家同意老师的判断吗, 42 5、小组讨论。 6、小组汇报。 拓展应用。 三、 1、按分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12、在下面图形中涂出它的 4 3、 怎样才能平均分呢, 64 第四课时 吃 西 瓜 教学目标: 经历比较简单分数大小的过程,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会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同学们,整数、小数的大小比较我们已经学会了。那么你们知 道分数的大小如何比较吗,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下如何比 较分数的大小。 二、 引导探索 1、认真观察“吃西瓜”的情境图,说一说它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弄清它已知什么,求什么。 2、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学生尝试列算式。 233、探索“ , ,”怎么算。 88 (1)学生独立画图表示分数。 (2)拼图看应该得出什么结果。 (3)回到问题情境,小组讨论:解释这个结果是否合理。 4、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组交流结果。 5、学生独立解决第三个问题,全班交流如何把“1”变成可以 5与 相减的分数。 8 三、 拓展应用。 52333 , , , , 1 , , 88447 四、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5233 五、布置作业: , , , , 8844 3 1 , , 7 65 练 习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分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分数知识的能力。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应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 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 回顾。 师:我们在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分数的知识, 请学生说一说,教师进行补充。 巩固练习。 二、 1. 书本第62页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然后组织学生说一说每个图形平均分成了几份,取几份,以加深 对分数意义认识。 2. 涂一涂,说一说。 3. 看图观察。 。 4. 口算。 鼓励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5. 解决问题。 此题的解决方法很多,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6、书本上第64页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观察,观察后独立完成,并和同桌说一说自己是怎 么思考的, 交流: 参加跳绳的有9人。 63男同学占总人数的 ,女同学占总人数的 。 99 提数学问题时,指导学生先确定“整体”,再确定“部分”,如:跳 短绳的人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 7 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看懂图意,再思考所提的问题。 8、实践活动:制作七巧板。 9、想一想 (1) 、1号图形是原正方形的几分之几,2号呢,它们共占原 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2) 、3号、4号、5号、6号、7号图形分别占原正方形的几 分之几, (3) 、用七巧板中的图形拼出长方形或正方形,估一估,量一 量,算出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大约是多少, 三、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布置作业:复习本课内容 课后反思: 66 整理与复习(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巩固分数的意义和加减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分数知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应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应用分数知识的能力。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应用分数解决问题的意识。 课 型: 整理与复习 教 具: 投影片 教学流程 一、 学会了什么 看图说一说。 二、 我的成长足迹 与同伴说一说。 我解决了一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我读了一本有趣的数学读物…… 我学会了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三、 练一练 1、按分数涂颜色,并比较分数的大小。 3 5 1 1 3 3 8 8 6 4 4 4 2、 36×30,129 15×8×7 78 14×6 , 864,12×24 25×12?6 540?9?6 3、选择合适面积单位(cm?,dm?,m?)填空。 (1)游泳池的面积是1200( )。 (2)黑板的面积是600( )。 (3)单人床的面积是1.8( )。 (4)小信封的面积是2( )。 4、分数计算。 5、一辆洒水车每分行驶60米,洒水的宽度是8米,洒水车直行 9分,被洒水的地面是多少平方米, 四、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自选练习 第六 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1、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结 果为整数)。 2、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重点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关键: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PPT; 67 第一课时 比一比 教学目标: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结果 为整数)。 重点难点: 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结果 为整数)。 教学关键: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新授 1、奖牌给哪个组 两个小组在相同的时间内进行投篮比赛,下面是每个小组投中情况统计图。(?表示投中1个) 方法一: 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5,6,5,4,5)=5(个) 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6,5,6,7)=6(个) 第二组平均每人投中的多,奖牌个第二组。 方法二: 用移动的办法求平均数。 第一组投中的平均数是5个,第二组投中的平均数是6个,所以奖牌应发给第二组。 2、试一试 星期四小熊冷饮店又该进冰糕了,小熊翻开了商店本周前三天卖出冰糕情况。 今天我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你能帮它解决吗, 数学故事 有危险吗,是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平均数的 案例 全员育人导师制案例信息技术应用案例心得信息技术教学案例综合实践活动案例我余额宝案例 ) 故事:我不会游泳,这个游泳池平均水深1.2米,我的身高是1.3米,跳下去有危险吗, 三、总结:谈收获, 四、本节小结: 五、布置作业:课后1、 2题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猜 一 猜 教学目标: 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重点: 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教学难点: 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教学用具: 表格、转盘、纸杯。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今天,有个有趣的问题请大家帮助解决。打开书第75页。问题就是“猜一猜”。 68 二、 引导探索 1、认真看图,有了想法,再进行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小组中了解学生的各种想法。) 2、请一名同学上前面亲自做试验,验证讨论结果。 3、做“抛图钉”实验。 (1)分组做“抛图钉”试验,每人重复做5次。创新与反思 (2)将试验结果记录下表。 (3)与同伴说一说可能出现哪几种结果,并写下来。 三、 拓展应用。 ) 种任意摸一个球,有( 结果,摸到( )球的可 能( )性大,摸到 ( ) 球的可能性小。再放入3个红 球,任意摸一个球,有( ) 种结果,摸到( ) 球的 可能性大,摸到( )球 的可能性小。能摸到黑球吗, 四、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课后题 课后反思: 体育中的数学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实验、调查、推理等实践活动;在合作 与交流的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 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 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关键: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新授 1、体操表演 (1) 要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2) 如果要站成方队,至少去掉多少人,或者至少增加多少 人,说说你的想法。 (3) 由36人组成的方队,每行有几人,在体操表演时需要变换 队形,如果排成长方形队形,可以有几种排法,填写下表。 69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每行人 数 行数 (4) 你们班有多少人,最大能排成什么样的方队。 2、比赛场次 2003年第4届世界杯女子足球赛,中国所在的小组共有4支球 队,每2支球队之间都进行一场比赛。 三、小结 四、作业:课后题 板书 体育中的数学 1、体操表演 (1) 要站成4行,每行要站多少人, (2) 如果要站成方队,至少去掉多少人,或者至少增加多少人,说说你的想法。 (3) 由36人组成的方队,每行有几人,在体操表演时需要变换 队形,如果排成长方形队形,可以有几种排法,填写下表。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 每行人数 行数 (4) 你们班有多少人,最大能排成什么样的方队。 总 复 习 教学目标: 1、对三年的数学学习进行回顾与总结,并且安排了学习自测内 容,目的是让学生进行一个回顾与反思,促进自己进一步发 展。 2、按照《标准》的要求,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检查和反思。 教学重点: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检查和反思。 教学难点:对已学过的知识巩固练习,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二、 总结 三年过去了~ 我有了很多收获。 问题银行中还有一些问题不能解决。 学习数学需要不断地总结。 三、 新授 (一)数与计算 1、读数写数。 70 (1) 我国已发现的鸟类有1166种。 (2) 体育馆能容纳10000人。 (3) 同学们回收废电池1005节。 (4) 我们用肉眼能看见的星星有三千颗左右。 (5) 太平洋是世界第一大洋,平均深度达四千零二十八米左 右。 (6) 今年黄村共种树四千零八十棵。 2、估一估。在正确的答案下面画“?”。 学生字典 28页 1403 9874 页 页 小学 60 10 18 人 000人 00人 3、找规律填数。 (1)2035, 2090, 2095, ( ), ( )。 (2)1200, 1100, 1000, ( ), ( )。 4、在?里填上“,”“,”“,”。 4080?4800 987?1020 3km?2km 1??900g 2m??400dm? 2时?200分 5、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克、千克)。 鸭约重2( )。 鸡蛋约重50( )。 橡皮约重5( )。 6、四个同学的体重分别是38?,42?,39?,41?。想一想,标出每位同学的体重。 条件: 小兵比小芳重,比小军轻。 小丽比小芳轻。 小兵 小芳 小军 小丽 ( )? ( )? ( )? ( )? 7、用分数表示涂色的部分。(图略) 8、阴影部分用分数表示,并比较大小。(图略) 9、说一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数。 我的学号是…… 我的身高是…… 1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42,24 20×5 0.5,1.2 40,18 2000,400 12×4 11×50 15×2 78,69 …… 11、5只动物要同时过河,在怎样租船,用线连一连。 小羊50千克 熊500千克 大象1600千克 鹿40千克 71 大船2000千克 小船600千克 12 、 牛奶每杯0.8元 面包每包2.4元 橘汁每杯1.2元 饼干每包2.8元 蛋糕每盒3.6元 小明要买一种饮料和一种点心,他带了4元钱,可以有哪几种选择, 13、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 15、97名学生去公园,带800元钱买门票够不够,(门票每张8元) 16、2?蜂蜜20元,500g蜂蜜6元,哪种蜂蜜便宜些, 3?和1?的油共48元,5?油55元,哪种油便宜些, 17、 24×11 43×26 328 ? 4 215 ? 5 25×22 36 ×34 432 ?6 819 ? 9 35×13 57×18 872 ? 8 161 ? 7 18、有96位客人用餐,可以怎样安排桌子, 圆桌 方桌 ( )张 ( )张 19、计算。 240×2?6 840?4×3 128,18×6 300,129×3 (128,132)?5 312×(300,296) 20、小明星期天想帮妈妈做事情,下面是分别所需时间: 用洗衣机洗衣服(20分) 扫地(5分) 擦家具(10分) 晾衣服(5分) 怎样做得快,至少要花多少分, 21、小猫要到小狗家做客,要过两条河,画一画有几种走法。 22、在方格中填上适当的数。 (1) 5位于中央; (2) 2和4在最下面的一行; (3) 1和6在最上面的一行; (4) 8在5的上面; (5) 9在中间的竖行内; (6) 3,4,6在最右边的竖行内; (7) 7在3左边第二个空格内。 72 (二)空间与图形 1、连一连。(图略) 、下面星座中哪些角是锐角、直角、钝角,(图略) 2 3、在( )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长江大约长6300( )。 (2)小华家住房面积是98( )。 (3)豹子每时可以跑120( )。 (4)数学书封皮的面积大约是3( )。 (5)课桌大约高80( )。 4、王爷爷靠西墙围了一个羊圈,算出这个羊圈的占地面积。如 果砌上围墙,围墙的长应该是多少米,(长是24m,宽是15m) 5、李红家准备在客厅地面上铺上方砖,选择哪种方砖便宜,便宜多少钱, 客厅:长6m, 宽4m。 第一种方砖:边长2dm 第二种方砖:边长1dm 6、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坛,长20m,宽15m,在它四周铺上宽1m的小路。 (1)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 9、下面是5路汽车的行驶的路线图。 (1)从学校到幸福路的路线是:向 _______ 方向行驶______ 站到 光明桥,再向 ______ 方向行驶______ 站到幸福路。 (2)从学校到人民广场的路线是:向______方向行驶_______站到商场,再向______ 方向行驶______ 站到体育馆,再向_______ 方向行驶________ 站到人民广场。 10、下面图中哪些是对称图形,画“?”。 ( ) ( ) ( ) 11、(1)邮局在华光路和柳泉路的交叉路口的西南角。 (2)育英小学在电影院的 ________ 方向上。 (3)公园在_______和 _______ 的交叉路的_______ 角。 (4)张丽去上学,她可能沿着_______向 ________ 走,到 华光路 再向________走,在马路的 ________ 侧就是育英小学。 (5)张丽上学还可能走哪条路线, (6)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2、说一说下面图中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是旋转。(图略) 13、在方格纸上画图。 (1)画出对称图形。 (2)将小船向下移动5格。 (三)统计与可能性 1、下面是明光小学2002年一年级至六年级近视眼发病情况统 73 计表。 根据上面的统计表制成统计图。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人数 5 8 12 13 13 15 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1)( )年级发病人数最多,达到( )人。 (2)全校近视眼人数共( )人。 (3)六年级发病人数是一年级的( )倍。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下面是三(一)班男同学1分跳绳检测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学号 成绩 1 186 6 161 11 135 16 116 21 109 2 157 7 114 12 186 17 85 22 175 3 160 8 91 13 180 18 120 23 95 4 107 9 91 14 89 19 149 24 119 5 126 10 184 15 1185 20 120 25 131 (1) 根据上表用画“正”的方法,统计各段的人数。 三(1)班男同学1分钟跳绳检测成绩统计表 少于 110 110~139 140~169 170,199 画“正”字 人数 (2) 根据统计表画出统计图。 10 9 8 7 6 5 4 3 2 1 0 少于110 110,139 140,169 170,199 个数 (3) 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三(1)班男同学跳绳成绩最好的是______ 号同学,跳了 ________个。 ?学校规定,1分跳绳达标成绩是110个,三(1)班男同学 达标的人数是______ 人, ( ) 占男同学人数的 。 ( ) 74 3、下面是三(1)班同学回收废报纸的情况统计表。 (1)全班共回收废报纸( )千克。 (2)平均每个小组回收废报纸( )千克。 (3)如果每千克废报纸值6角,这次回收废报纸共值( )元。 (4) 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4、 这是一个小正方体,6个面上分别 写着1,2,3,4,5,6。随意抛1 一下,小正方体落在地上后哪面 3 朝上,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2 抛20次记录一下,每次的结果。 第几111111112111 2 3 4 5 6 7 8 9 次 0 1 2 3 4 5 6 7 8 9 0 出现的数 字 汇总全班记录的结果。 出现的数字 1 2 3 4 5 6 出现的次数 5、摸一摸,猜一猜。(口袋里的球大小相同) (1) 口袋里有一个红球和一个黄球,从中拿出一个球,可能是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25? 28? 30? 18? 24? 25? _______球。 (2) 口袋里有8个红球和2个黄球,从中拿出一个球,拿 出 _______球的可能性大些。 四、本学期你学到了什么, 五、问题银行 你在生活中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把它们写下来。 75
本文档为【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334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82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