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

举报
开通vip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 1.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
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1.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 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 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符号化方法。 2.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与教师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地图册(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活动:由两组各派两名同学进行如下活动:一名按老师的指令表演,另一名在黑板上速记,看哪一组记得最快、最好, 内容:老师说出指令: 向前两步,向后两步; 向前一步,向后三步; 向前两步,向后一步; 向前四步,向后两步。 如果学生不能引入符号表示,教师可和一个小组合作,用符号表示出,2、,2、,1、,3、,2、,1、,4、,2等。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运用这样的符号的地方很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带有特殊符号、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数-----正数和负数。 讲授新课: 1.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 2.章头图。问题见教材。让学生思考,3~3?、净胜球数与排名顺序、?0.5、-9的意义。 3、正数、负数的定义:我们把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在这些数的前面带有“一”时叫做负数。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十”(正号)表示正数。 1举例说明:3、2、0.5、等是正数(也可加上“十”) 3 1,3、,2、,0.5、,等是负数。 3 4、数0既不是正,也不是负数,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 0?是一个确定的温度,海拔为0的高度是海平面的平均高度,0的意义已不仅表示“没有”。 5、让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展示图片(又见教材P5图1.1-2-3)让学生观察地形图上的标注和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支出、存入信息的本地某银行的存折,说出你 知道的信息。 巩固提高:练习:课本P5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2、4、5题。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的第1 活动与探究: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某班的平均分为85分,把高于平均分的高出部分记为正数。 (1)美美得95分,应记为多少, (2)多多被记作一12分,他实际得分是多少, 1.1.2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正数和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深刻理解正数和负数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具有相反意义的理。 3.进一步理解0的特殊意义。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数学符号与对应的思想,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熟练地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负数、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分小组派代表,注意数学语言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 1.认真想一想,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下列问题吗, 0.05某零件的直径在图纸上注明是 ,单位是毫米,这样标注表示零件直径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尺寸是 毫米,加工要求直径最大可以是 毫米,最小可以是 毫米。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带有“一”的数是负数; B、0?表示没有温度; C、0既可以看作是正数,也可以看作是负数。 D、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认识正、负数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特别是数0。 讲授新课: 例1. 仔细找一找,找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甲队胜5场;零下6度;向南走50米;运进粮食40吨;乙队负4场;零上10度;向北走20米;支出1000元;收入3500元。 例2 (1)一个月内,小明的体重增加2千克,小华体重减少1千克,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 (2)2001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法国减少2.4%, 英国减少3.5%,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01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例3. 下列各数中,哪 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正整数,哪些是负整数,哪些是正分数(小数),哪些是负分数(小数), ,10,,,,4.866,54,0,,,.0001. 3 例4. 小红从阿地出发向东走了3千米,记作+3千米,接着她又向西走3千米,那么小红距阿地多少千米, 复习巩固:练习:课本P6 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7习题1.1 的第3、6、7、8题。 活动与探究:海边的一段堤岸高出海平面12米,附近的一建筑物高出海平面50米,海里一潜水艇在海平面下30米处,现以海边堤岸为基准,将其记为0米,那么附近建筑物及潜水艇的高度各应如何表示, 1.2.1 有理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能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都要求做到不重不漏。2.能按不同的标准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合作,使整数、分数在引入负数后能够达到完善,从而体验获得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难点:有理数的分类及其分类标准。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分小组派代表回答,注意数学语言规范。 1、你所知道的数可以分成哪些种类,你是按照什么划分的, 讲授新课:问题1:整数包括什么数,负数包括什么数, 问题2:什么叫做整数,什么叫做分数,什么叫做有理数, 问题3:有理数如何分类, 1、按形式(整或分)来分类可分为 ,3,)正整数(如:1,整数 负整数(如:,,,)有理数正分数(如:,5.3, )分数负分数(如:,,) 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按符号(“正”或“负”)来分类可分为:有理数 负整数负有理数负分数 尝试反馈, 巩固练习:练习:课本P10练习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数轴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数轴的概念,如何画数轴。 2.知道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能说出数轴上表示有理数的点所表示的数,知道任何一个有理数在数轴上都有唯一的点与之对应。 (二)能力训练目标: 1.从直观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2.通过数轴概念的学习,初步体会对应的思想、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利用数轴解决有关问题。 3.会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通过对数轴的学习,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进而初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重点:数轴的概念。 教学难点:从直观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建立数轴概念。 教学方法:小组活动、师生探究。 教具准备:弹簧秤、温度计等。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1、教师演示用弹簧秤称物体质量,并说明弹簧秤的制作方法。 2、观察温度计,再次体会数与形的对应关系。 [师]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弹簧秤和温度计上反映了数与形的对应关系有何不同, [生]弹簧秤上的点对应的是0和正有理数,而温度计的点对应的既有正有理数和0,还有负有理数。 活动2: 1、在一条东西方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千米和7.5千米处各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千米和4.8千米处各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度画出表示这一问题的示意图。 2、再次观察温度计,教科书图1.2-1,找出它们的共同之处。 [师]引导学生画图,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并找两名同学板演问题1提出的问题。请同学思考:怎样用数简明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的相对位置关系,(方向、距离) 讲授新课----认识数轴: 1、学习数轴概念: 一般地,在数学中,人们用画图的方式把数“直观化”,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 教师讲解,使学生理解数轴的三要素:为了读、画方便,通常把直线画成水平或竖直的线来表示数轴,它满足三个要求: (1) 原点: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 (2) 正方向:通常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 左(或下)为负方向; (3) 单位长度: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 一个单位长度取一个点,依次表示1,2,„从原点向左,用类似的 方法表示一1,一2,„(教科书图1.2-3) 例1 画数轴。丰富数轴的在数轴上能否实际画出表示一千万分之一的点,这个点存在吗, 引导学生认识到:数轴有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如果我们规定一千万厘米画在纸上为1个单位长度(可能是1厘米),则表示一千万分之一这个数的点的位置应在原点右边,距原点1厘米处。 是负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在 2、引导学生归纳:一般地,设a是正数,则 什么位置,呢, 复习巩固: 、2 练习:课本P12练习1 课时小结:教师和同学一起进行回顾:什么是数轴,如何画数轴,如何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 课后作业:课本P习题1.2 的第2题。 1.2.3 相反数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了解相反数概念。 2.能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并且发现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在原点的两侧,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3.利用互为相反数符号表示方法化简多重符号。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利用数轴,直观为相反数的位置特点,理解相反数的代数定义和几何定义的一致性。 2.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会正确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相反数的学习,体会数学符号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而进一点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相反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理解相反数的代数定义和几何定义的一致性。 教学难点:负数的相反数的表示方法。 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1.如图,D、B两点分别在原点的左、右两边,但是它们与原点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B D 2.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有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 个,这些点表示的数是 。 3. 什么叫数轴, (1)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哪些是非负数, ,,,,3,0,2,,1 (2)画一条数,在数轴上标出下列各数: 一3,4,0,3,一1,5,一4,一5 游戏:把一3和3看成一对冤家,找出数轴上其他的“冤家”,并说说为什么, 讲授新课: 学习互为相反的概念。师生共同由活动1概括归纳出下列结论: 1.一般地,设a是一个正数,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a的点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的左右两边,表示一a和a这两个数,我们说表示一a和a这两个数的点关于原点对称。 2.互为相反的概念 (1)几何定义:在数轴上原点的两旁,离开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 11示的数,叫做互为相反数。如下图,4与一4互为相反数,1与互为相反55 数。 11像4与一4,1与这们,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55 111即2的相反数是一2,一2的相反数是2, 1的相反数是,的相反数是555 11。 5 一般地,一a和a互为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仍是0. [师]由互为相反数定义,如何深刻地认识互为相反数呢, (1)0的相反数仍是0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千万不能漏掉,并且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只有0. (2)互为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一般不能单独存在。如3与一3互为相反数等。 (3)“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中的“只有”指的是除了符号不同外完全相同。例如一2和+3,虽然符号不同,但数也不同,不能叫互为相反数。 (4)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复习巩固: 1、练习:课本P14练习1 归纳互为相反数的表示方法:在正数的前面添上“一”就得到一个正数的相反数。在任意一个数前面添上“一”,新的数就表示原数的相反数。一般地,a的相反数是一a,这里的a表示任意一个数,也可以是负数,也可以是正数或0.规定+0=0,一0=0. 例如:一(+5)表示+5的相反数,所以一(+5)=一5; 一(一5)表示一5的相反数,所以一(一5)= 5; 一0 表示0的相反数,所以一0=0 2、练习:课本P14练习2 归纳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在一个数前面添上“十”,仍与原数相等;在一个数前面添上“一”。就成为原数的相反数,因此求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在这个数的前面加上“一”号再化简即可。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P 习题1.2 的第2题。 1.2.4 绝对值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绝对值概念及表示方法。 2.使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绝对值的求法和有关计算问题。 3.癷用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特别地,会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在绝对值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能根据一个数的绝对值表示“距离”,初步理解绝对的概念。 3.给出一个数,能求它的绝对值。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从上节课的相反数到本节的绝对值,使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具有普遍的联系性。 教学重点: 1.给出一个数会求它的绝对值。 2.利用数轴和绝对值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教学难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代数定 义的导出;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利用绝对值和数轴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题1.检查了5个排球的重量(单位:克),其中超过标准重量的数量记为正数,不足的数量记为负数,结果如下: 一3.5,+0。7,一2.5,一0.6. 其中哪个球的重量最接近标准, 问题2:两辆汽车从同一处O出发,分别向东、向西方向行驶10千米,到达A、B两处(如图),它们行驶的路线相同吗,它们行驶路程的远近(线段OA、OB的长度)相同吗, 教师指出:A、B A、B两讲授新课: B O A 10 10 (一)绝对值的定义。 借助于数轴给出绝对值的定义,并由这个定义得出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运用此结论可以直接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一般地,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作a。 注:这里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和0. 例如:在活动1的问题中,A、B两点分别表示10和一10,它们与原点的距离都是10个单位长度,所以10和一10的绝对值都是10,即。 显然,。 活动3:在数轴上表示出下列各数,并求出它们的绝对值。 56,一8,一3.9,,0,一3. 2 并由此归纳总结正数的绝对值、负数的绝对值、0的绝对值各有何特点, 应得出: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代数表示(数学语言)是:字母a可个有理数。 (1)当a是正数时, (2) 当a是负数时, (3)当a是0时, 我们不妨对a取一些具体的数,检验你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 [师]:有了上面的结论,对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好处呢, [生]:我们可以不用去画数轴,利用数轴去求一个数的绝对值,我们只需知道这个数是正数、负数还是0即可,这样求一个数的绝对值会很简便。 2、练习:课本P15练习第1、2题。 (二)有理数的比较大小。 活动4问题:观察下图给出的一周中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其中最低的是 ?,最高的是 ?,你能将这14个温度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吗, [生] 一4,一3,7,8,9. [ 师]的,(如下图) (1)两个正数或0之间怎样比较大小, (2)任意两个有理数(如一4和一3,一2和0,一1和1)怎样比较大小呢, 数学中规定: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它们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即左边的数小于右边的数。 由这个规定可以比较上述各数(如一4和一3,一2和0,一1和1)的大小。 有没有不通过数轴就可以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呢, 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 (1)正数大于0,也大于负数,0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例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 (1)一(一1)和一(+2) 83(2)和 (3)一(一0.3)和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异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正负;同号两数比较大小,要考虑它们的绝对值;特别是两个负数比较大小。 :练习(教科书第18页)(1)(2) 活动6 1. 补充练习 112比较,,,0这四个数的大小。 523 3.用有理数的比较大小解决引言中的第(2)个问题。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 课本P 习题1.2 的第4、7、10题。 1.3.1 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了解有理数的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二)能力训练目标: 1.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得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3.能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 教学重点:了解有理数的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 教学方法:讨论及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的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在本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 个球;黄队进2 个球,失4个球,于是 红队的净胜数为 蓝队的净胜数为 黄队的净胜数为 这里用到了正数和负数的加法。 [师]在足球循环赛中,如果两个队的积分相同,净胜球多的队排名在前。如果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负数,净胜球数就是进球数与失球数的和,这涉及到正数和负数的加法。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加法运 算。 有理数的分类按大小分可分为:正有理数、零、负有理数。你能根据这种分类方法思考,有理数加法有几种情况吗,(小组讨论完成,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师生共析] (1)正有理数与正有理数相加,负有理数与负有理数相加可以归结为“同号相 加”; (2)正有理数与负有理数相加,负有理数与正有理数相加可以归结为“异号相加”; (3)任何一个有理数与零相加,或零与任何一个有理数相加是同一类。 下面我们就根据具体情况来探究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讲授新课: ,、探究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活动2:看下面的问题: 1.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一5m。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 5十3=8 ?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 (一5)十(一3)= 一8 ? 这个运算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见课本图1.3-1) [师]:结合数轴说明两正数的加法。然后对比说明两负数的加法。 活动3: 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 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 5十(一3)= 2 ? 这个运算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假设原点为运动起点(见教科书图 1.3-2)。 2、探究: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运动两次的结果: (1)先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 运动了 m。 (2)先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 运动了 m。 (3)先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 运动了 m。 启发学生或由教师写出对应的算式: 3十(一5)= 一2 ? 5十(一5)= 0 ? (一5)十5 = 0 ? 3、如果物体第1秒向右(或向左)运动5m,第2秒原地不动,两秒 后物体从起点向 (或 )运动了 m。 启发学生或由教师写出对应的算式: 5十0 = 5 或(一5)十0 = 一5 ? 活动4: 你能从算式?~?发现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吗,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过程总结。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 (2) 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 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巩固、提高: 活动5: 例1.计算:(1)(一3)十(一9) (2)(一4.7)十3.9. 例2. 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 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2. 练习1、2(教科书第23页) 1.解:(1)(一4)十7=十(7一4)=3 (2)(十7)十(一5)= 十(7一5)=2 2.解:(1)15十(一22)=一(22一15)=一7 (2)(一13)十(一8)= 一(13十8)=一21 (3)(一0.9)十1.5=十(1.5一0.9)=0.6 (4) 3. 补充练习:计算 (1)(十7)十(十3); (2)(一7)十(一3); (3)(一7)十(十3); (4)(十7)十(一3); (5)(一7)十(十7); (6)(一7)十0.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并熟练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课后作业: 课本 习题1.3的第1、8、12题。 活动与探究:两个数的和一定大于其中的一个加数,对吗, 1.3.2 有理数的加法 (二)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2. 有理数加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及简化运算的 能力。 2.利用运算律进行适当的推理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通过交流,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 教学重点: 1(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2.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1、叙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2、“有理数加法”与 小学 小学生如何制作手抄报课件柳垭小学关于三违自查自纠报告小学英语获奖优质说课课件小学足球课教案全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测试题 学过的数的加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3、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是根据哪一条运算法则, (1)(一9.18)十6.18; (2)6.18十(一9.18); (3)(一2.37)十(一4.63)。 4、计算下列各题: (1)[8十(一5)]十(一4); (2)8十[(一5)十(一4)]; (3)[(一7)十(一10)]十(一11); (4)(一7)十[(一10)十(一11)]; (5)[(一22)十(一27)]十(十27); (6)(一22)十[(一27)]十(十27); [师生]: 先让学生在小组 (2) 结合律:在有理数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 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 [师]:对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既要注意文字表述,也要注意字母的表示。 [板书] 1.式子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也就是说它们可以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分数,特别是既可以表示正数,也可以表示负数或0.例如 2.也要注意: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只表示同一个数。 巩固提高-----运用举例,练习 [活动3] 教科书第24页: [例3]计算:16十(一25)十24十(一35)。 [师]:怎样可以使计算简化呢,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生]: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这样做既用到了加法的交换律,又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例4]每袋小麦的标准重量为90千克,10袋小麦称重记录如下:(单位:千克) 91,91,91.5,89,91.2,91.3,88.7,88.8,91.8,91.1. 与标准重量相比较,10袋小麦总计超过多少千克或不足多少千克,10袋小麦的总重量是多少, :先计算10袋小麦的总重量: 解法1 91十91十91.5十89十91.2十91.3十88.7十88.8十91.8十91.1=905.4(千克) 再计算总计超过905.4一90?10=5.4(千克) 解法2:每袋小麦超过标准重量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10袋小麦对应的数为: 十1,十1,十1.5,一1,十1.2,十1.3,一1.3,一1.2,十1.8,十 1.1. 这10个数的和为: 1十1十1.5十(一1)十1.2十1.3十(一1.3)十(一1.2)十1.8十 1.1. =[1十(一1)]十[1.2十(一1.2)] 十[1.3十(一1.3)] 十(1十1.5十十1.8十1.1) =5.4 905.4一90?10=5.4(千克) 答:10袋小麦总计超过标准重量5.4千克,总重量是905.4千克。 [师]:比较两种解法,解法2中使用了哪些运算律, [生]:例4的解法2说明:把互为相反数的数结合起来相加,可以使计算简化。这种方法使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师]:很好~我们运用运算律就是为了使运算简便。由例3和例4我们可以发现:我们使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目的是为了把正数、负数、互为相反数分别结合在一起,这样做一般情况下会比较简便。 我们做下组练习,相信同学们会很棒~ [活动4] 练习:课本P25练习(由学生板演) (1)计算:23十(一17)十6十(一22); (一2)十3十1十(一3)十2十(一4)。 111(2)计算:1十 [师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交流;师生评价。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3 的第2题。 活动与探究: 填幻方 有人建议向火星发射如下图的图案,它叫做幻方,其中9个格中的点数分别是1、2、3、4、5、6、7、8、9。每一横行、每一竖列以及两条斜对角线上的点数的和都是15.如果火星上有智能生物,那么它们可以从这种“数学语言”了解到地 球上也有智能生物(人)。 、一3、一2、一1、 你能将一4 0、1、2、3、4这9个数分别填入右图中的幻方的9个空格中,使得同一横行、同一上、竖列、同一斜对角线线上的3个数相加 的和为0吗, 课后反思: ————————————————————————————————————————————————————————————————————————————————————————————————— ————————————————————————————————————————————————————————————————————————————————————————————————————— 1.3.3 有理数的减法(一) 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运算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体会探究式与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 教学方法:探究启发式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从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提出问题。 填空:(1) 十6=20; (2)20十 =17; (3) 十(一2);(4)(一20)十 =一6。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借助于已有知识,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从而引出有理数的减法。 [师]在小学里,我们学过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就是减法。如: (1) 十6=20,就是求20一6=, [师]你还能够计算6一10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有理数减法的法则。 讲授新课: [活动2] 问题1:天气预报某地的气温是一3?~4?,那么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 问题2:讨论: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但是,这是否具有一般性, 计算:(1)9一8,9十(一8); (2)15一7,15十(一7) [师生]总结出并[板书]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用字母表示为: 在此过程中有两个转化必须同时进行,即当把减号变为加号时,减数必须变为原来的相反数。 巩固提高: [活动3]教科书第27页例5 例5. 计算:(1)一3一(一5); (2)0一7; 11 (3)7.2一(一4.8); [活动4]教科书第27页练习(由学生板演) 1.计算:(1)6一9; (2)十4一(一7); (3)一5一(一8); (4)0一(一5); (5)一2.5一(一5.9); (6)1.9一(一0.6). 2.计算:(1)比2?低8?的温度; (2)比一3?低6?的温度;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课后作业: 课本P31习题1.3 的第3、4题。 课后反思: ————————————————————————————————————————————————————————————————————————————————————————————————— ————————————————————————————————————————————————————————————————————————————————————————————————————— 1.3.4有理数的减法(二)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并了解代数的概念。 2.使学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3.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比较复杂的数的计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体会有理数的加减法法可以互相转化的思想。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减法直接转化为加法及混合运算的准确性。 教学方法: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完成。 [活动1]: 问题1:红星队在4场足球赛中的战绩是:第一场3:1胜,第二场2:3负,第三场0:0平,第四场2:5负。红星队在4场比赛中总的净胜球数是多少, [生](十2)十(一1)十0十(一3),1十(一3),一2. 问题2:以前只有在a大于或等于b时,我们会做减法(如2一1,1一 1)。现在你会在a小于b时做减法(如1一2,一1一0)吗,小的数减大的数的差是什么数, [生]由于有理数的减法都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因此在a小于b时做减法可以转化为加法,利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运算。所以。 [师]很好~我们再看几个小的数减大的数的例子: 计算6一10,6十(一10),一(10一6),一4 ,1十(一2), 一(2一1), 一1 1一2 一1一0,一1十0, 一1 (一3)一2 ,一3十(一2), 一5 „„ 你从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生]较小的数减较大的数的差,就是大数减小数的结果的相反数。而且小数减大数的差是负数。 [师]你还能举几数的例子吗, [生]例如3一5的结果就是5一3的相反数,即一2,再例如0一7的结果就是7一0的相反数,即一7. [师]小数减大数的差就是大数减小数的差的相反数。(板书)注:这个结论我们以后可直接应用。 讲授新课: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活动2] 教科书第28页例6 例6. 计算:(一20)十(十3)一(一5)一(十7). 解:(一20)十(十3)一(一5)一(十7),一20十3十(十 5)十(一7) 读作“负20,正3,正5,负7的和” ,一27十8,一(27一8),一19. 注意:初学时,第一个数前面的“一”常用括号括起来,但熟练后,第一个数带负号时,通常可以不用括号手起来。 例7. 计算在做有理数运算时,易出符号错误。 计算:(1)(一5)一(一4)一(十1),(一5)十(一4)十(十1) ,(一9)十(十1) ,一8 (2)(一7)一(十4)十(一8)十(一3)一(一8) ,一7十4一8一3一8 ,一22. 以上两个小题均有错误,指出错在哪里,并改正。解略,由师生共同完成。 [师]引导学生指出:(1)错在“只改变运算符号,而未同时改变减数的性质符号”。 板书:注意:将减法改为加法时,减数的符号要同时改变。 (2)错在随便省略“一”号。 板书:注意:有理数混合运算,只有将减法按规则统一成加法后,才能省略加号,而减号不能省略。 在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当我们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时,为了书写简便,常常省略加号和括号。 [师]在解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运算律, [生]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把正数、负数分别结合在一起,可以使运算简便。 [师]所以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时,当减法转化为加法后,可以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这样可以使运算简便。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引入相反数后,加减运算可以统一为加法运算。 用一个式子表示为: 巩固提高:[活动3] 1、各式改写成省略加号和括号的形式: (1)10十(十4)十(一6)一(一5); (2)(一8)一(十4)十(一7)一(十9)。 2、出式8一7十4一6的两种读法。 3.教科书第29页练习(由学生板演) 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活动4]计算器是一种方便实用的计算工具,用计算器进行比较复杂的数计算,比笔算要快捷得多。 [例8](教科书第30页例7) 计算:一5.13十4.62十(一8.47)一(一2.3)。解略。 [活动5] 练习:用计算器计算: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357十(一154)十26十(一212); (2)(一7.22)十3.01十(一6.13)十(一5.49)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用计算器计算较复杂的数字的运算。用计算器可以进行有理数的计算,这意味着没有必要要求学生进行复杂的笔算,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问题。 课后作业:课本P31习题1.3 的第5、6、11、13、14题。 活动与探究: 计算:11十192十1993十19994十199995十1999996十19999997十199999998. 让学生观察、比较、探讨,找出规律后,再进行计算。 略解:原式,(20一9)十(200一8)十(2000一7)十(20000一6)十(200000一5)十(2000000一4)十(20000000一3)十(200000000一2),222222220一(9十8十7十6十5十4十3十2),222222220一44,222222176. 课后反思: —————————————————————————————————— —————————————————————————————————————————————————————————————————————————————————————————————————————————— 1.4.1 有理数的乘法(一)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使学生在了解乘法意义的基础上,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初步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合理性。 2.使学生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的水平。 教学重点: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乘法中的符号法则。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1。计算: (1)(一2)十(一2) (2)(一2)十(一2)十(一2) (3)(一2)十(一2)十(一2)十(一2) (4)(一2)十(一2)十(一2)十(一2)十(一2) 猜想下列各式的值:(一2)?2,(一2)?3,(一2)?4,(一2)?5。 (比照小学学过的非负数乘法,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计算。) 2([师]两个有理数相乘有几种情况, [生]和有理数的加法一样,分三种情况:同号两个有理数相乘;异号两个有理数相乘;0和有理数相乘。 [师]这节课我们就是要这样分类研究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 讲授新课 [活动2] 问题1:由活动1可知: (1)(一2)?5,一10; (一2)?4,一8; (一2)?3,一6; (一2)?1, ; (一2)?0, ; (一2)?(一1), ; (一2)?(一2), ; 由此你能猜想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吗, [师生共析] 猜想:同号的两个数相乘,积的符号是“十”,积的绝对值是是各因数绝对值的积。 异号的两个数相乘,积的符号是“一”,积的绝对值是是各因数绝 对值的积。 零乘以任何数都得零。 [问题2]借助于数轴来研究有理数的乘法。 如图,一只蜗牛沿直线l爬行,它现在的位置恰在l上的点O。 O置, (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 [师生共析 为区分方向,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 为区分时间,我们规定:现在前为负,现在后为正。 (1)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 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O (十2)?(十3),6; (2)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后,它在什么位置, m的速度向右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3)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 l (4)如果蜗牛一直以每分2cm的速度向左爬行,3分钟前,它在什么位置, O (一2)?(一3),十6; [师生共析] 观察以上各式,结合对问题1 的研究,请同学们回答:(1)正数乘以正数积为 数,(2)正数乘以负数积为 数, (3)负数乘以正数积为 数,(4)负数乘以负数积为 数。 [师]一个数和零相乘如何解释呢, [O解释:第一个数为0,表示蜗牛根本不动;第二个因数为0,表示蜗牛还是不动,两种结果最后仍然是在原处,即结果为0。 [师生共析]由此我们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板书) 例如:(一5)?(一3),,(一7)?4,, [师]有理数相乘应分几步完成, [生]两数相乘,应分两步完成:一是确定积的符号;二是确定积的绝对值。 (板书) O巩固提高: [活动3] 1[例1] 计算:(1)(一3)?9; (2)。解略。 2 [师生小结]我们在小学学过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这时也出现了乘 ,它们也是互为倒数。在有理数中,仍然有: 2 1积为1的两个数和 1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用符号表示为:a的倒数为(板书) a [师]这里的a可取什么值, ]正数、负数,a不能为0,因为0没有倒数。(板书) [生 [师]正数、负数的倒数各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如果有,有几个, [生]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是负数。(板书) 有倒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有2个:1和一1(板书) [例2]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变化量,上升为正,下降为负。登山队攀登一座山峰,每登高1千米气温变化量为一6?,攀登3千米后,气温有何变化, 解:(一6)?3,一18,所以气温下降18?。 [活动4] 练习:教科书练习第39页第1、2、3题。 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4 的第1、2、3、10、11题。 活动与探究:如果某天空气的温度是:高度每增加1千米,温度下降5?。当地面温度是15?时,求4千米高的山顶的温度。 课后反思: —————————————————————————————————————————————————————————————————————————————————————————————————————————————————————————————————————————————————————————————————————————————————————————————————————— 1.4.2 有理数的乘法(二)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 1.使学生在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学生会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使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及运算能力。 2.利用好计算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在探索结论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教学 重点:乘法的符号法则。 教学难点:积的符号的确定。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教具准备:计算器。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题1]:若a、b互为相反数,m、n互为倒数,c是绝对值最小的 数,求: 的值。 [问题2]:口答:12999 . c o m 1?(一5),(2)(一1)?(一5),(3)1?a,(3)(一1)?a. (1) 由此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问题3]:计算(看谁的速度快): (1) (一2)?3 (2)(一2)?(一3) (3)4?(一1.5) (4)(一5)?(一2.4) (5)(一3)?3?(一4) (6)97?0?(一6) (7)1?2?3?4?(一5) (8)1?2?3?(一4)?(一5) (9)1?2?(一3)?(一4)?(一5) (10)1?(一2)?(一3)?(一4)?(一5) (11)(一1)?(一2)?(一3)?(一4)?(一5) (由学生自己去完成,自己去得出规律: 板书:一个数同1相乘得它本身,一个数同一1相乘,得它的相反数。) [师] a一定是正数吗,一a一定是负数吗, [生] 不一定。a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零。 当a是正数时,一a是负数;当a是负数时,一a是正数; 当一a正数时,a是是负数;当一a是负数时,a是正数; 当a是0时,一a也是0;当一a是0时,a也是0.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看一下多个有理数相乘的规律。 讲授新课 (板书)几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活动2] 问题1:观察“活动1”中的问题3中各题的结果,找一找积的符号与什么有关, [师生共析] (1)(2)(3)(5)(7)(9)(11)等题积为负数,而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个; (4)(8)(10)等题积为正数,而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个; 问题2:再做几个题试试,看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 (1)3? (一5); (2)3? (一5) ? (一2) ; (3) 3? (一5) ? (一2) ? (一4); (4) 3? (一5) ? (一2) ? (一4) ? (一3); (5) 3? (一5) ? (一2) ? (一4) ? (一3) ? (一6); [师生共析] (1)(3)(5)等题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个,积为负数; (2)(4)等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个,积为正数; 问题3:再看两题: (1)(一2)? (一3) ?0? (一4); (2)2?0 ?(一3) ? (一4) . [师生共析] 多个有理数相乘,如果有一个为零,积为零。 [师生共析] (引导学生探究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板书)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个时,积为正数;负因数的个数 是奇数个时,积为负数。多个因数相乘,有一个为零,则积为0。 巩固提高: [活动3]教科书第40页。 591[例3] 计算:(1)(一3); 654 41 (2)。 54 (3)7.8?(一8.1)?0?(一19.6). 解略。 [活动4] 练习:教科书第40页练习题(1)(2)(3)。 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乘法 [活动5] [例4] 用计算器计算(一51)?(一14) 解:用带有符号键 ? , , 714. 用带有符号转换键 十/一 十/一 ? , [活动6] 教科书第41页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1)26?(一41);(2)(一35)?(一17).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探究多个有理数的相乘的符号法则。 熟练利 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4 的第7题。 课后反思: —————————————————————————————————— ———————————————————————————————————————————————————————————————————————————————————————————————————————————————————————————————————————————————————————————————————— 1.4.3理数的乘法(三) 教学目的: (一)知识点目标: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二)能力训练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的能力。 2.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共同交流的过程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2.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培养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教学难点:乘法运算律的运用。 教学方法:探究交流相结合。。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1] 问题1:有理数的加法具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在以前学过的范围应得出: 1( 一般地,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2(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3(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活动3] [师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中体会学习的快乐。 3(用简便方法计算: [活动4] 练习(教科书第42页) 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法的运算律及它们的运用,使我们体验到了掌握一般的 正常运算外,还要灵活运用运算律,能简便的一定要简便,这样做既快又准。 课后作业:课本习题1.4的第7题(3)、(6)。 活动与探究: 用简便方法计算: (1)6(868?(一5)十6(868?(一12)十6(868?(十17) (2)[(4?8)?25一8] ?125 课后反思: —————————————————————————————————————————————————————————————————————————————————————————————————————— ———————————————————————————————————————————————————————————————————————————————————————————————— 1.4.4理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掌握除法法则,会进行有理数的除法运算; 3,经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探索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商的符号及其绝对值与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 知识重点: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小明从家里到学校,每分钟走50米,共走了20分钟,问小明家离学校有多远,(50?20=100)放学时,小明仍然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回家,应该走多少分钟,(100 ?50=20) 2,从上面这个例子你可以发现,有理数除法与有理数乘法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3,在学生回答了这个关系后提出课题—有理数的除法(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小组合作完成课本题目的填空,探讨并归纳出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运用法则计算:(1)(,15)?(,3); (2)(,12)?(一6);(3)(,8)? )观察商的符号及绝对值同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完成教科书43页的填(一8 空(3,师生共同完成教科书43页例6. 应用新知举一反三 课堂练习:P44页上面的练习,可由学生点评。 讲解教科书44页例7,使学生明白分数可以理解为分子除分母。然后做教科书44页下面的练习第1题,并由学生点评 . 乘除混合运算该怎么做呢,通过教科书44页例8的学习,由学生自己叙述计算的方法:先将除法转换为乘法,然后确定积的符号,最后求出结果( 4,计算:(1)(,36)十9; (2) (,12)?(一4)?(一1 ); (3)(一 4)?(一5十(一0.25) 课堂小结 由学生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谈一谈本节课得到了什么启示。 本课作业 教科书第46页习题1.4第4、6题 课后反思: —————————————————————————————————————————————————————————————————————————————————————————————————————————————————————————————————————————————————————————————————————————————————————————————————————— 1.5.1 有理数的乘方(一) 教学目标 1, 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2, 能进行有理数的乘方运算,并会用计算器进行乘方运算。 3,掌握幂的符号法则。 教学难点:幂、底数、指数的概念及其表示,理解有理数乘法运算与乘方间的联系,处理好负数的乘方运算。知识重点 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1. 教师展示细胞分裂的示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某种细胞的分裂过程,学生则回答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并说明如何得出结果。 2.结合学生熟悉的边长为a的正方形的面积是a•a,棱长为a的正方体的体积是a•a•a及它们的简单记法,告诉学生几个相同因数a相乘的运算就是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小组合作 1. 分小组学习教科书49页,要求能结合教产书中的示意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下列几个概念的意义及相互关系。底数是相同的因数,可以是任何有理数,指数是相同因数的个数,在现阶段中是正整数,而幂则是乘方的结果。 2. 补充例题: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运算的形式,并指出底数,指数各是多少, (1)(,2.3)?(,2.3)?(,2.3)?(,2.3) )?(, )?(, )?(, ) (2)(, (3)x•x•x•„„•x(1999个) 3. 此例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述完成。 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相同的分数或相同的负数相乘时,要加括号,例如(,2)?(,2)?(,2) ?(,2)记作(,2) 此例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完成。 4、小组讨论: 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1、做一做:教科书第51页练习第1题。 2、用计算器算 ,以及教科书51页练习第2题。 3、小组讨论:通过上面练习,你能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正数呢,0呢,学生归纳总结: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是0 . 课堂小结 1、由学生小结本堂课所学的内容。 2、总结五种已学的运算及其结果: 运算加减乘除乘方 运算结果 和 差 积 商 幂 课后反思: —————————————————————————————————————————————————————————————————————————————————————————————————————————————————————————————————————————————————————————————————————————————————————————————————————— 1.5.2有理数的乘方(二) 教学目标:能确定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混合运算的顺序; 2, 会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 3 教学难点:运算顺序的确定和性质符号的处理 教学重点 :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 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教师提出问题:在2+ ?(,6)这个式子中,存在着哪几种运算, 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继续提问:这道题应按什么顺序运算,前面我们已 经学习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知道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现在又多一种乘方运算,你们认为在做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注意哪些运算顺序,请分4人小组讨论。 交流反馈 小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适当的总结与补充: (1)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 (2) 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3) 2、练一练 教科书第52页练习 3、师生共同探讨教科书51页的例4 . 六、游戏活动 师生共同玩“24点游戏”,教师介绍游戏规则 :从一副牌中去掉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4张,根据牌上的数字进行混合运算。每张牌只能用一次,使得运算结果为24或,24,其中红色扑克牌代表负数,黑色扑克代表正数,J,Q,K分别代表11、12、13 .比如现在抽到一张黑桃7,一张黑桃3,一张梅花3,一张梅花7,可通过7?(3,3?7)的方法把它们凑成24 . 七、回顾反思 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知道在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该按怎样的顺序进行吗, 八、作业 教科书56页习题1.5第3题。 课后反思: —————————————————————————————————————————————————————————————————————————————————————————————————————————————————————————————————————————————————————————————————————————————————————————————————————— 1.5.3科学记数法 教学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感受大数; 2、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通过科学记数法的学习,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促使学生重视大数 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感受。 教学难点 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之间的关系 知识重点 掌握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多媒体投影天安门广场的图片:天安门广场的面积约4千万平方米,如果我们在那里军训,你能想办法估计天安门广场最多可容纳多少名站成方阵军训的学生吗, 2、目前世界上有多少人口呢,这些大数怎样表示才好,我们可以用一种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些读和写都比较困难的大数,那就是科学记数法。 分析问题探究新知 1、投影一些大数的图片,问: 刚才投影的图片中的大数能这样表示吗,怎样表示,有什么规律, 696 000=6.96?100 000=6.96? 300 000 00=3?100 000 000=3? 的形式,并指出其中a是整数位2、引导学生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 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并指出这种表示法便是科学记数法 例题讲解新知升华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并让同学们小组讨论 1、屏幕显示教科书第53页的例5 这些式子中,等号左边整数的位数与右边10的指数有什么关系, 2、做一做:教科书第54页的练习题第1题。 3、一个大数用科学记数表示同学们会表示了,反过来,已知一个用科学记数表示的数,你能知道它的原数是多少吗, 课堂小结 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呢,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需要同学们帮忙解释吗, 本课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54页纳米与米的换算关系。 2、教科书第57页习题1.5第4题、第5题 3、备选题:自测自己的心跳速率,并计算你一年大约心跳多少次,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这个结果,你估计一下自己一生的心跳次数能达到1亿次吗, 课后反思: ——————————————————————————————————————————————————————————————————————————————————————————————————————————————— 1.5.4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概念; 2、能按要求取近似数和保留有效数字; 3、体会近似数的意义及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有效数字概念的理解。 知识重点 能按要求取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数据;老师:多媒体课件 设置情境引入课题 1、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身边熟悉的事物,收集一些数据(投影演示) (1)我班有 名学生, 名男生, 女生。 (2)我班教室约为 平方米。 (3)我的体重约为 公斤,我的身高约为 厘米 (4)中国大约有 亿人口。 2、在这些数据中,哪些数是与实际相接近的,哪些数与实际完合符合的, 3、与实际接近的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近似数。 小组合作分析问题 1、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近似数, 学生纷纷举例: (1)2000年第一次人口普查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9533亿。 (2)某词典共1234页。 (3) 我们年级有97人,买门票需要800元。等 上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的,哪些是近似的, 2、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数据是精确的,哪些数据是近似的。 探究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近似数与准确数的接近程序,可以用精确度来表示。例如,教科书上的约有500人参加会议,500是精确到百位的近似数,它与准确数513的误差为13 . 2、按四舍五入法对圆周率 取近似数,即完成教科书55页的填空。 3、通过填空,引出有效数字的概念,强调对于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字起,到末位数字为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数的有效数字,举例说明零“是”还是“不是”有效数字,让学生辩别。 巩固练习 1、师生共同完教科书第55页例6 并让学生思考:近似数1.8和1.80一样吗,为什么,可组织学生讨论。 2、讨论后反馈:(1)精确度不同;(2)有效数字不同。 3、做一做:教科书第56页练习,可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并由其他学生点评。 4、补充例题:据中国统计信息网公布的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我国的人口总数为1295330000人,请按要求分别取这个数的近似数,并指出近似的有效数字。 (1)精确到百万位;(2)精确到千万位 (3)精确到亿位; (4)精确到十亿位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这堂课的学习,你得到了哪些收获 本课作业 1、必做题:第57页习题1.5 的第6题 2、选做题:用四舍五入法按要求取近似值: (1)0.2045(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2)0.785(精确到百分位) (3)75 436(精确到百位) 课后反思: ———————————————————————————————————————————————————————————————————— ——————————————————————————————————————————————————————————————————————————————————————————————————————————————————————————————————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1整式(一) 教学 ; (2)若三角形一边长为a,并且这边上的高为h,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 ; (3)若x表示正方形棱长,则正方形的体积是 ; (4)若m表示一个有理数,则它的相反数是 ; (5)小明从每月的零花钱中贮存x元钱捐给希望工程,一年下来小明捐款 元。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新课程标准所赋予的任务。让学生列代数式不仅复习前面的知识,更是为下面给出单项式埋下伏笔,同时使学生受到较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2、请学生说出所列代数式的意义。 3、请学生观察所列代数式包含哪些运算,有何共同运算特征。 由小组讨论后,经小组推荐人员回答,教师适当点拨。 (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可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二、讲授新课: 1(单项式: 通过特征的描述,引导学生概括单项式的概念,从而引入课题:单项式,并板书归纳得出的单项式的概念,即由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代数式称为单项式。然后教师补充,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a,5。 2(练习:判断下列各代数式哪些是单项式, ; (2)abc; (3)b2; (4),5ab2; (5)y; (6),xy2; (7),5。 2 (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同时利用练习中的单项式转入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的教学) 3(单项式系数和次数: 直接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单项式结构,总结出单项式是由数字因数和字母因1数两部分组成的。以四个单项式a2h,2πr,abc,,m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3 的数字因数是什么,从而引入单项式系数的概念并板书,接着让学生说出以上几个单项式的字母因数是什么,各字母指数分别是多少,从而引入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并板书。 4(例题: 例1:判断下列各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如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 232?x,1; ?1; ?πr; ?,ab。 2x 答:?不是,因为原代数式中出现了加法运算;?不是,因为原代数式是1与 x的商; 3?是,它的系数是π,次数是2; ?是,它的系数是,,次数2 是3。 例2:下面各题的判断是否正确, ?,7xy2的系数是7; ?,x2y3与x3没有系数; ?,ab3c2的次数是0,3,2; 21?,a3的系数是,1; ?,32x2y3的次数是7; ?1πrh的系数是。 33 通过其中的反例练习及例题,强调应注意以下几点: ?圆周率π是常数; ?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 ?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 5(游戏: 规则:一个小组学生说出一个单项式,然后指定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回答他的系数和次数;然后交换,看两小组哪一组回答得快而准。
本文档为【人教版初一上册数学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1KB
软件:Word
页数:52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7-10-22
浏览量: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