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一种新的中国城镇失业率的调整方法和二元经济结构下奥肯定律适用性的探讨

一种新的中国城镇失业率的调整方法和二元经济结构下奥肯定律适用性的探讨

举报
开通vip

一种新的中国城镇失业率的调整方法和二元经济结构下奥肯定律适用性的探讨一种新的中国城镇失业率的调整方法和二元经济结构下奥肯定律适用性的探讨 一种新的中国城镇失业率的调整方法和二元经济结构 下奥肯定律适用性的探讨 一种新的中国城镇失业率的调整方法和二元经济结构下奥肯定律适用性的探讨 周歌,田有农 (西南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四川成都) 摘要:笔者基于中国经济活动人口分为就业人口、登记失业人口和不在岗职工的特征,提出一种新的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1978—2008年的失业率数据,发现其大小和波动较符合经济规律和我国现实。通过经济学分析提出农村进城务工者的失业率应接...

一种新的中国城镇失业率的调整方法和二元经济结构下奥肯定律适用性的探讨
一种新的中国城镇失业率的调整方法和二元经济结构下奥肯定律适用性的探讨 一种新的中国城镇失业率的调整方法和二元经济结构 下奥肯定律适用性的探讨 一种新的中国城镇失业率的调整方法和二元经济结构下奥肯定律适用性的探讨 周歌,田有农 (西南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四川成都) 摘要:笔者基于中国经济活动人口分为就业人口、登记失业人口和不在岗职工的特征,提出一种新的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的计算方法,计算出1978—2008年的失业率数据,发现其大小和波动较符合经济规律和我国现实。通过经济学分析提出农村进城务工者的失业率应接近于自然失业率的假说,将两者结合考察了我国的就业弹性,得出我国就业弹性并不异常的结论。然后从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户籍分割的特征出发,给出城镇非农户籍经济活动人口“虚拟失业率变动”计算方法,以努力满足奥肯定律的适用条件。最后实证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明奥肯定律在我国仍然适用,只是这种适用性在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中“隐性化”了。 关键词:不在岗职工;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就业弹性;二元经济结构;奥肯定律 中 图分类号:9><>F241.4 文献标识码:A ?1? 作为宏观经济学中著名的经验定律,奥肯定律揭示了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反比关系。但是从我国1978-2008年GDP增长率与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的统计,发现奥肯定律在我国存在失灵现象:中国在高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失业率反而成上升趋势,这与奥肯定律有很大的出入。经过分析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奥肯定律的基本假设在我国现有经济体制结构下不成立,以及我国统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与我国实际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偏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以及国有企业减员增效的改革,极大的改变了我国的就业生态。但同时我国户籍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改革却进展缓慢,使得作为衡量我 国失业情况最权威的指标——城镇登记失业率随着形势的变化,逐渐不再适用。首先,城镇登记失业率的统计口径不包括进城务工者;其次,只包含了登记的城镇失业者;再次,由于2003年下岗与失业并轨完成之前,凡是具有下岗身份及领取下岗基本生活费的,都不再进行失业登记,使得登记失业率并不包括下岗后没有工作的人;最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年龄范围较窄,2002年之前仅包括16-50岁之间的男性和16-45岁之间的女性,到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才将登记失业的年龄扩大到男性16-60岁、女性16-55,方与经济活动人口统计口径一致。基于上面的原因,城镇登记失业率会低估城镇的失业率。那么基于城镇登记失业率进行奥肯定律的研究就会不甚妥当。 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尝试基于公开的权威数据构造出新的衡量城镇失业率的指标。通过研究发现我国对经济活动人口构成的定义与经典西方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经济学中,劳动力可大概的分为两类:就业者和失业者。而中国的现实是“不在岗职工”在我国劳动力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构中占比相当大,所以经济活动人口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就业人口、登记失业人口和不在岗职工。因此在计算中国的城镇失业率时应该考虑到这点,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一。 在新构造的失业率的基础上,考虑到中国的特殊经济结构,本文将进一步探讨1978-2008年间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问题。 一、文献综述 (一)中国失业率的计算 对中国“真实”失业率计算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直接核算和间接核算两类: 间接核算法。从隐性失业入手,根据经济学原理和一系列假设,计算经济发展需要使用多少劳动力,不需要的部分作为失业人群。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诚(1996),隗斌贤(1999),分别计算农村隐蔽性失业和城镇隐蔽性失业进而得出综合失业率;邹薇(2003)分产业计算隐性失业率。这些方法都要基于严格的经济学假设,由于中国经济的变化复杂且剧烈,使得假设很难符合实际,方法很难得到推广。并且将此办法计算1996年之后的隐性失业率的文献比较少,计算结果的可靠性也不高。 ?2? 直接核算法。多是基于中国人口普查数据、中科院的调查失业数据或其他单位组织的就业(失业)调查数据进行计算(王德文,蔡昉等)。这方面的文献很多,数据来源的不同,导致结果也不相同。这个方法也存在了一定的缺点,即存在 样本 保单样本pdf木马病毒样本下载上虞风机样本下载直线导轨样本下载电脑病毒样本下载 选择偏误问题:人口普查数据虽样本量较大、代表性强,但年份较少、跨度较长,不适合做时间序列上的分析;中科院的调查失业率数据样本较少、覆盖的城市也较少,缺乏代表性;其他的调查数据也存在上述问题,说服力有待考证。 基于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本文希望结合两者,根据我国几个相关统计年鉴的公开数据,通过对不在岗职工的详细划分,将隐性失业人口“显性”化,同时也解决直接核算法样本长度短和样本覆盖面低的问题。 (二)我国就业弹性的计算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就业弹性的研究较多。胡鞍钢(1997)和夏杰长(2000)通过计算就业增长的弹性,认为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越来越少。而龚玉泉和袁志刚(2002)则认为要正确理解和识别中国经济增长和实际就业增长间的关系,关键是如何定义和衡量名义劳动投入和有效劳动投入,他们认为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业弹性的降低是由于隐性失业人数的实际减少与名义就业人数增加不足的矛盾造成的,并认为经济增长事实上促进了有效就业。邓志旺、蔡晓帆和郑棣华(2002)参考王诚计算隐性失业率的办法,将隐性失业纳入计算中,发现至少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中期的10年间,就业弹性只是出现不稳定的震荡,名义就业弹性的急剧下降是一个假象。蔡昉、都阳,高文书(2004)依据中科院公布的调查失业率和城镇GDP增长率,调整计算出中国1980—2002年间的城镇就业弹性,认为经济增长没有带来就业的结论并不正确,中国0.2左右的就业弹性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平均0.3—0.4的水平仍显较低。 本文希望依据给出的隐性失业“显性化”的计算方法,通过计算就业“弧弹性”,考察中国1979—2008年间城镇经济就业弹性的演变和现状。 (三)奥肯定律在中国的拟合 关于奥肯定律在中国是否适用的探讨有很多,不论是直接检验奥肯定律的差分形式,还是基于潜在GDP和自然失业率的计算取验证缺口模型,抑或是计算出“失业率不变 的经济增长率”验证奥肯混合的混合模型,结论大部分都是认为奥肯定律在中国并不适用。究其原因,失业率数据的获得是一个重要的方面,邹薇(2003)曾分行业分别估计出1980-1995第一、二、三产业的隐形失业率,发现除第三产业外,第一、二产业的失业率与GDP增长的关系符合奥肯定律。 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其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奥肯定律的原始形式所基于的假设在中国并不满足。刘渝琳,郭嘉志和陆建渝(2005)曾指出奥肯定律的隐含前提是:(1)发达的单一市场机制;(2)相对稀缺的劳动资源;(3)失业的公开化形式,因为发达的市场机制排除了资源的无效或低效存在方式(如隐蔽性失业);(4)不存在大幅度的技术革新;(5)人口按一个相对固定的速度增长。蔡昉也指出,“奥肯定律”的存在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通常是以相对完 ?3? 善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机制为前提。 鉴于此,本文将在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背景下,通过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调整得到更符合奥肯定律条件的“虚拟失业率变动”数据,重新审视奥肯定律在我国经济背景下进行拟合的问题。 1二、城镇失业率的调整思路 (一)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构造思路 根据经济学中有关失业率的传统定义:一定区域和时间内的经济活动人口中失业人员占该区域内总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本文从失业率计算公式的分母和分子两方面对原始的城镇2登记失业率计算公式进行调整,得到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的计算公式(1): 城镇户籍失业人员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 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 (1) 1( 经济活动人口的获得 中国城镇户籍劳动力中经济活动人口总量并未公布,但是注意到城镇登记失业率计算公式,我们发现此项经济活动人口可以计算出来。 城镇登记失业率反映的是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的失业情况,那么上面其计算公式的分3母部分就是城镇户籍的经济活动人口。它由三部分组成: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中的就业人员、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中的登记失业人员以 及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中的不在岗职工4。 所以,我们可以用公式(2)近似得出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总量: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城镇私营和个体单位中聘用的离退休人员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私营和个体单位中聘用的港澳台及外方人员(2) 2.城镇户籍不在岗职工人数的获得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年鉴》我们可以查到1998-2008年的不在岗职工的统计数据,而1998年之前的数据我们可以推算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公式(3)得到城镇户籍不在岗职工数: 城镇不在岗职工=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城镇就业人员(3) 3.城镇户籍失业人员数的获得 如前定义,城镇户籍失业人员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不在岗职工中实际失业的人员。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在年鉴中是可以查到的,所以着重估计不在岗职工实际失业人员数。 (1)“不在岗职工”与“下岗职工”的关系 ?4? 在2003年下岗与失业并轨完成之前,下岗职工是不单独进行失业登记的,所以当时的登记失业人数中并不包含下岗职工,这也就是1996-2000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中登记失业率5只有3%上升到3.1%的原因。 在《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1999年之前并没有“不在岗职工”这一指标,而1999年时“下岗职工”这一指标被取消。对这两个指标的定义分别是:下岗职工是指由于用人单位的生产和经营状况等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单位从事其它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不在岗职工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本人的生产或工作岗位,并已不在本单位从事其他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可以看出,下岗职工是包含在不在岗职工内的。 根据对公开资料的分析发现:下岗职工在不在岗职工中占比相当大。1995-2001年的中6国下岗职工远大于登记失业人员数,最高时曾经超出近一倍。而一般认为,下岗职工应该计入失业的统计中,这也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为人诟病的原因之一。 表1 部分年份登记失业人员数、下岗职工人数和不在岗职工人数的比较(单位: 万人) 年份 登记失业人员 下岗职工 不在岗职工 1998 571 892.1 1977.20 1999 575 937 2204.62 2000 595 910.86 2209.05 2001 681 741.68 1959.48 (2)不在岗职工中包含多种实际失业的形态 除下岗职工外,不在岗职工还包括了很多种形态,如买断工龄、停薪留职、内退等。其中除了停薪留职外,其余基本上都是企业处理富余职工时的变通手法。在1996年国企改革前,企业存在着大量的冗员,而在改革时全部按下岗职工甚至辞退来处理不太现实,从而产生买断工龄、内退等变通的手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由于内退更接近于退休,而与下岗或买断工龄这些实际上是解除劳动关系的形式并不相同。因此本文不把内退认定为失业,而把不在岗职工中除内退外的其它部分看做是实际失业,从而可以推断:不在岗职工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实际失业者 (3)城镇户籍失业人员数的获得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运用公式(4)计算城镇户籍失业人员: 城镇户籍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非内退的不在岗职工 (4)由于我们仅能根据公开数据计算出1999-2007年国有控股企业不在岗职工中内退的占比,在把数据外推到1978-2008年时,由于数据取得的困难,我们使用了如下两条假设: 假设一:全国不在岗职工中内退占比与国有控股企业内退占比相同。 ?5? 不在岗职工分为三类:国有控股企业不在岗职工,集体所有企业不在岗职工,其它单位7不在岗职工。集体所有企业的有人体制与国有企业比较相似。而且国有控股企业不在岗职工在全部不在岗职工中占绝大部分(60%),国有控股和集体所有企业之和的不在岗职工更是占80%左右,最高时占90%。因此使用假设一是比较符合现实的。 假设二:2008年不在岗职工的内退占比等于2007年内退占比;1999年之前内退占比等于1999年内退占比。 使用这个假设,是因为2008年相对于2007年的企业用工制度并没多大变化;而1999年正处在国企改革尚未完成,姑且认为1999年之前的不在岗职工构成情况与1999年相同。 由此,我们得到了计算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中分子与分母调整后的计算 方法,从而可以调整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即公式(1)。 (二)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计算结果 根据公式(1),计算出调整后的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并将之与GDP增速和城镇登记失业率进行比较: 图1 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GDP增速和城镇登记失业率的比较 从图1中可以看出,调整后的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比城镇登记失业率包含更多的信息,也更符合经济学解释。在1978-2008年间,除个别年份外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与GDP增速的走势呈相反态势:经济形势良好,失业率下降,反之则上升。反观城镇登记失业率,在绝大多数年份,其走势都有悖于经济学常识。 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也能比较好的反应1978-2008年的政策的变化。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改变,失业率逐渐下降;1991年后,由于经济过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正式开始,农村进城务工者迅速增加,造成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迅速攀升;1995年国企改革后更进一步的造成了失业率的增加。进入新世纪后,由于国企改革进入比较稳定的时期,实体经济发展良好,失业率也开始逐步下降。 (三)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失业率 王德文、吴要武和蔡昉(2004)曾使用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指出2000年城市本地劳动力失业率为9.1%,农村迁移者的失业率为3.6%,无论是全国总体水平还是分省看,农 ?6? 村迁移者的失业率都显著低于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失业率,并指出这种差异可以用农村迁移者8的流动性、供给特征和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因素进行解释。 本文认为,农村迁移者的失业率之所以很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僵硬的城乡二元9户籍结构。进城务工者由于较难获得城镇户籍,离乡而不离土,其在农村所保留的土地成为了他们的就业缓冲池,有工作便留在城市,无法得到合适的工作便回乡耕作。因此进城务工的农业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基本上就是就业者或短暂失业的寻业者,他们的失业率自然很低。可以认为其中的失业者大部分是正在寻 找工作的摩擦性失业者和结构性失业者,而由经济波动产生的周期性失业者,由于无法获得工作,则会离城返乡,从而不对比较长期的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的失业率产生影响。 根据上面的分析,基于进城务工的农业户籍经济活动人口拥有土地这个特点,我们提出一个假说:如果进城务工的农业户籍经济活动人口重返土地的过程是不受阻碍的,和没有时滞的,则他们的失业都是自愿性失业。我们可认为其失业率是接近于自然失业率的。事实上,自然失业的定义更广泛些,其不仅包含自然失业,还包含部分非自愿性失业。 由于我们无法获得相关的数据,很难得到我国的自然失业率和进城务工者的失业率,所以暂时无法验证这个假说,但在以后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为了下面分析的展开,我们直接采用蔡昉的结论:我国的自然失业率1978-1984年为3.79%,1985-1988年为0.33%,1989-1995年为1.77%,1995年之后为4.43%,并假设农村进城务工者的失业率等于上述自然失业率。 三、城镇经济就业弹性的再考察 就业弹性一般是指一个百分点GDP的变化带来就业变化率。常见的计算方法有点弹性和弧弹性两种。点弹性是计算某一具体年份内就业变化率对产值变化率的比率;弧弹性是指多年内点弹性的几何移动平均值。由于点弹性常出现剧烈的波动,很难依据它对就业弹性形成稳定的判断,因此实证中更常使用弧弹性。本文使用三年移动平均的弧弹性。 在已有的研究中,部分认为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城镇就业没有增长,甚至10可能绝对减少。另有一部分是通过计算就业弹性,得出经济增长带动就业越来越少的结论。蔡昉(2004)指出,这多是由于使用的就业数字不当或计算方式不当造成的。 由于我国的就业指标中,最受关注的还是城镇经济的就业和失业情况,同时由于我国鲜明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现有的统计规则,所以认为非农产业未能吸纳的经济活动人口基本都被农业吸纳了。因此使用这些统计数据计算全国意义上的就业弹性没有多少意义,得出的结论可信性也不高。通常我们更关注城镇经济发展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因此本文尝试根据前文计算城镇就业人口的方法重新审视当下城镇经济的就业弹性。计算得出每年的就业 弹性,以三年移动平均的形式绘出下图: ?7? 图2 城镇GDP就业弹性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1978-1995年间,就业弹性的确在下降,由于是1991—1995年间,曾一度下降到0.1左右。但是1995年后,我国的就业弹性迅速回升至0.45左右的水平,并在2000年以来基本稳定在0.3-0.4之间,与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相同。这说明我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并不像之前的研究那样,认为经济增长并未带来显著的就业增长。我们认为就业弹性之所以这样运动,恰好反映了1978年经济发展与用工制度的转换过程。改革开放最初之间,由于生产力的迅速解放和改革开放前下乡青年的大量返城,就业人数增加迅速,就业弹性较高;1984—1995年的迅速下降,究其原因,是由于城镇就业人员存在大量冗员,而经济的发展较难大量冗员存在的基础上再大规模的吸收新的劳动力,于是造成了就业弹性下降,这也是之前研究中国得出中国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的原因之一;1995--1999年间就业弹性迅速向正常水平回归,正是由于1996年正式开始的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大量裁汰冗员,重新激活了企业正常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才是的2000年以来就业弹性基本稳定在0.3-0.4之间,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类似;2008年下降到0.25的水平,笔者认为应与金融危机的冲击有关。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如果考虑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和就业,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是带来大量就业的。之前的研究可能是限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的数据不能获得或估算偏误所致,这也与我国的统计数据不全面有关。 四、探讨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 在已有的研究中,对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的探讨多以不适用为结论。原因在于多数研究中都是使用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本文尝试基于前文的失业率计算方法,考虑中国特殊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背景,再讨论这个问题。 (一)奥肯定律的隐含假设与中国的现实 奥肯定律是在美国这个成熟的一元经济体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规律,所以可以认为奥肯定 ?8? 律是建立在一元经济这一隐含的假设前提之上的。在一元经济中,可以认为不同部门的边际产出相近,从而劳动力在不同部门的转移对总的产出影响不大。 一元经济中由于不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可以假定总劳动力近似不变,从而忽略劳动力转移对失业率和就业人数的冲击。而在二元经济中,大量剩余劳动的转移可能带来失业率和总就业人数的背离。比如在某种情况下,虽然城镇经济失业率急剧升高,却并不意味着总就业人数的减少,反而有可能总就业人数也在攀升。在我国国企改革之后的几年中,这个背离表现的尤其明显。 此外,奥肯定律的存在还有一个隐含假设:具有相对完善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机制。在 市场经济条件下,即使存在着看得见的手——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经济增长的变化仍然是经济参与者根据自身的投入产出情况的调整汇聚而成。在这种经济增长中,通常不会发生系统地违背比较优势的扭曲现象,因而不会产生经济增长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大幅度偏离(蔡昉,2007)。 但现实中,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经济,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业部门的边际产出相差悬殊,经济活动人口总量巨大,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存在。由此造就了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的情况,这对就业、产出和失业率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并且,如前所述,在某些时候可能会带来就业变化与失业率变化的背离。 因此探讨奥肯定律在中国的适用性,必须从中国的现实出发,构造合理的模型以规避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冲击。 (二)中国二元经济及城乡户籍分割条件下奥肯定律的构造 1. 考虑大规模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失业率调整 奥肯定律虽然在实证中是考察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但其实质上反映了就业与产出的关系。之所以最初的形式表明的是失业率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因为在美国这个成熟的一元经济体下,不存在大规模的劳动力转移,可以近似认为失业率的变化与就业是一致的。 但如果考虑到劳动力的转移,这种近似就不合理了。本文尝试从就业变化的角度,并用“失业率=1,就业率”的关系,以消除进城务工的农业户籍经 济活动人口对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就业率的冲击,使失业率和就业“虚拟”相一致。并且我们在此部分仍采用进城务工者的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的假设。 1设第t年分布在城镇的非农户籍经济活动人口总量为L,第一产业转移来的农业户籍t212经济活动人口为L,非农户籍的经济活动人口的失业率为u,农业户籍的失业率为u; ttt2GDP增长率为 g。设排除L影响后的分布在城镇的非农户籍经济局活动人口的的失业率tt为u。则有 t1122L(1-u)+L(1-u)ttttu=1-,考虑到我国之前三十年内经济活动人口迅速增长,把t12L+Lt-1t-1这 ?9? 12里的分母取为L+L以消除人口的净增长对失业率调整精度的影响。进一步有,t-1t-11Du=u-u。 ttt2u的经济含义是:假如不存在从第一产业转移来的农业户籍经济活动人口L,要维持tt当年的GDP增长率g不变,上年本地非农户籍经济活动人口的失业率则须调整到u。这里tt一个隐含假设是:从农业产业转移来的劳动力与城镇已有的劳动力是同质的。需要说明的是,如此调整所得的失业率可能为负。这不难理解,如果投入上年所有的劳动力仍无法维持当年的GDP增速g不变,则u就必须为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构造存在大规模剩余劳动力转移tt情况下的奥肯定律,因为我们只需要Du,而Du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 tt2Du的经济含义是:如果没有第一产业转移来的农业户籍经济活动人口L,t年g的 tttGDP增速使得上年非农户及经济活动人口的失业率变化的幅度。 2. 存在大规模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下的奥肯定律的拟合形式 我们采用最简单的差分形式的奥肯定律拟合形式:Du=a+bg+e。奥肯定律还ttt有另外两种扩展形式:缺口模型和混合模型。其中缺口模型需要使用潜在GDP增速和自然失业率,混合模型也要使用到维持失业率不变的GDP增速。但这些变量的估计在国内一直未达成一致,方法林林总总,结果也形形色色,贸然使用,反而可能会人为的增加误差。 3.实证结果和比较分析 由于我国1978—2008年之间经济政策发生了许多变化,而经济政策必然影响就业情况,其中以1991年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改革的正式提出和1996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影响最大,后者的影响不言而喻,前者则间接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突然提速。因此,分段进行回归,分别分为1979-1989,1991-1996,2000-2008三段,1997-1999年间由于国企改革等原因,数据异常,故舍去这几个样本点。回归结果如下: 1979-1989:Du=-0.091-0.183g ttP 0.0000 0.0368 整个方程的p值为0.0368,R方为0.400082; 1991-1996:Du=-0.086-0.6136g ttP 0.1976 0.1928 整个方程的p值为0.1928,R方为0.3795; 2000-2008:Du=-0.081-3.803g tt P 0.5720 0.0164 整个方程的p值为0.0164,R方为0.5848 ; 整体来看,1991—1996年未通过检验,其它两段的方程均通过检验,而且模型的R方逐渐升高,这说明,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深入,奥肯定律的表现愈发明显。上面三个回归方程的斜率系数均为负,说明经济的增速越高,失业率下降越高,符合经济学原理。 1作为对比,我们在相同的样本段上使用失业率u与GDP增速g 进行分段回归,结果tt如下: 1979-1989:Du=-0.019+0.154g tt ?10? P 0.0995 0.1236 整个方程的p值为0.13361,R方为0.24277; 1991-1996:Du=-0.0165+0.1320g ttP 0.6354 0.5909 整个方程的p值为0.1928,R方为0.099; 2000-2008:Du=-0.0033-0.0286g tt P 0.7552 0.7568 整个方程的p值为0.75682,R方为0.0146 1我们可以从上述结果看出,如果使用原始的失业率u拟合奥肯定律,在三个样本区间t上,都无法通过模型检验,而且可决系数很低且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我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失业率和总就业人数以及经济增长关系在“名义上”的背离,这个背离也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镇的逐年积累而日益加强。可以认为这个背离是奥肯定律原始形式在中国不再适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构造出的中国二元经济及城乡户籍分割条件下奥肯定律的效果仍不如原始形式在美国的表现那样稳健,其原因可能有四点: 第一, 我们的样本期间正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时期,这与奥克定律隐含的具有相对完善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机制的假设不相一致; 第二,样本量尤其是分段回归的样本量较少(虽然使用bootstrap等小样本下的处理方法可能会改善效果,但可以预期不会带来根本的改观); 第三,数据本身仍可能存在问题; 第四,模型有待进一步完善,比如其所隐含的从农业产业转移来的劳动力与城镇已有的劳动力是同质的假设可以放宽;许多进城务工人员虽然未取得城市户口,但却是城镇的常住居民,对于他们农村土地的就业缓冲池的作用基本丧失,这部分人口不适用进城务工者失业率较低的假设。 五、结 论 根据本文提出的调整计算城镇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的方法,计算出1978-2008的城镇户籍经济活动人口的失业率。发现该失业率基本上与经济增长呈反向变化的关系,且能生动地反映出1978—2008年间主要社会和经济事件对失业率(如1978年大量下乡青年返城、1990年经济低迷和1995开始的国企改革)的冲击,相对于城镇登记失业率,包含了更丰富的信息,也更符合经济学规律和历史实际。 由于我国户籍制度的僵硬不化,农村进城务工者很难获得城镇户口,造成这部分人离乡但不离土,土地成为他们的就业缓冲池。基于这个认识,本文提出了农村进城务工者的失业率应接近于自然失业率的假说,但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问题,我们未能对其进行实证检验。 基于上面假说和城镇经济活动人口的失业率调整办法,本文计算了1979-2008年间的城镇经济就业弹性。发现虽然1990-1995年间就业弹性出现了急剧下降,但在国企改革期间就 ?11? 业弹性便很快恢复到了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之后基本维持在0.3-0.4之间。本文认为,整体上来看,我国并未出现此前诸多研究指出的高经济增长低就业增长的现象。 使用调整后的失业率数据,通过构造出二元经济结构下刨除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城镇经济活动人口虚拟失业率变化率”,并以此拟合差分形式的奥肯定律,发现这个办法拟合出的奥肯定律整体上是显著的,这也 从侧面印证了本文失业率计算办法和农村进城务工者失业率接近于自然失业率 的假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认为之前研究中得出“奥肯定律”在中国失效的 结论的原因之一是我国二元经济制度和二元户籍制度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带来的就业增长和失业率变化的不一致性。 ?12? 附录: 主要计算结果 城镇户籍城镇经济全国企业登记失业调整后城城镇 登记经济活动不在岗职就业弹性下岗职工年份 人员(万镇登记失失业率(%) 人 口(万工(万人) 三年移动(不计西人) 业率(%) 人) 平均值 藏) 1978 5.3 9042.3 611 530 9.58 ----- ----- 1979 5.4 9491.7 645.5 567.6 9.70 0.733351 ----- 1980 4.9 10012.86 709.5 541.5 9.39 0.733351 ----- 1981 3.8 10526.89 856.3 439.5 8.98 0.733351 ----- 1982 3.2 10879.16 853.9 379.4 8.24 0.657328 ----- 1983 2.3 11096.98 616.6 271.4 5.96 0.618886 ----- 1984 1.9 11590.27 827.6 235.7 6.57 0.313216 ----- 1985 1.8 12237.65 1105.5 238.5 7.64 0.26715 ----- 1986 2 12536.58 598.6 264.4 5.17 0.313349 ----- 1987 2 13018.32 764.4 276.6 5.87 0.321681 ----- 1988 2 13627.13 1264.8 296.2 7.98 0.296941 ----- 1989 2.6 13573.25 829.7 377.9 6.60 0.247074 ----- 1990 2.5 14001.42 1342.1 383.2 8.63 0.293891 ----- 1991 2.3 14329.88 893.7 352.2 6.39 0.365056 ----- 1992 2.3 14706.66 1063.6 363.9 7.01 0.29366 ----- 1993 2.6 14986.75 1061.3 420.1 7.20 0.215138 ----- 1994 2.8 15659.2 1103.9 476.4 7.91 0.105503 ----- 1995 2.9 16211.68 1492. 519.6 9.46 0.095407 873.4 1996 3 16603.76 1597.4 552.8 9.83 0.172915 1004.8 1997 3.1 16839.37 1494.4 576.8 9.43 0.318659 1151 1998 3.1 16276.94 1977.2 571 11.56 0.462428 892.1 1999 3.1 16222.23 2204.6 575 12.46 0.44044 937 2000 3.1 16879.53 2209.1 595 11.97 0.468037 910.8668 2001 3.6 16659.24 2100.5 681 11.83 0.351978 741.6781 2002 4 17069.47 1959.5 770 11.20 0.411824 617.7 2003 4.3 16558.84 1785.2 800 10.85 0.328056 420.7 2004 4.2 17767.6 1605.6 827 9.61 0.397184 271.6 2005 4.2 18256.35 1342.6 839 8.43 0.405822 209.7 2006 4.1 19053.41 1176.1 847 7.57 0.37317 ----- 2007 4 19248.22 1031.6 830 7.00 0.329298 ----- 2008 4.2 19634.15 854.1 886 6.64 0.253296 ----- 注:不在岗职工一项,1997年前的数据是根据正文公式(3)计算出的。 1997年之后的数据来自《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13? 参考文献 [1] 王诚(中国就业转型:从隐蔽失业、就业不足道效率就业 [J](经济研究,1996,(5)( [2] 隗斌贤(隐性失业的经济分析和统计测算[J](财 经问题研究,1999,(2)( [3] 邹薇、Hu Xuan(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的偏离与 失业问题研究[J],世界经济2003,(3)( [4] 胡鞍钢(中国就业状况分析[J](管 理世界,1997,(3)( [5] 夏杰长(消除国有企业隐性失业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 [J](管理世界,2000,(2)( [6] 龚玉泉、袁志刚(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 2002,(10)( [7] 邓志旺、蔡的非一致性及其形成机理[J](经济学动态[J]( 晓帆、郑棣华(就业弹性系数急剧下降:事实还是假象[J](人口与经济, 2002, (5)( [8] 蔡昉、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 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9)( [9] 蔡昉(为什 么“奥肯定律”在中国失灵[J](宏观经济研究 2007,(1)( [10] 杨旭、李隽、 王哲昊(对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测算——基于二元结构奥肯定律的实证分析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0)( [11] 刘渝琳、郭嘉志、陆建渝(基 于转型期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奥肯定律的失灵问题分析 财经理论与实践 [J](2005,(3)( [12] 王德文、吴要武、蔡昉(迁移、失业与城市劳动力市场 分割——为什么农村迁移者的失业率很低,[J](世界经济文汇,2004,(1)( [13] 朱农(离土还是离乡——中国农村劳动力地域流动和职业流动的关系分析[J](世 界经济文汇, 2004,(1)( [14] 丁守海(中国就业弹性究竟有多大,——兼论 金融危机对就业的滞后冲击[J](管理世界,2009,(5)( [15] 李红松(我国经 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4)( A New Method on Calculating Urban Unemployment in China and a Test for the Applicability of Okun's Law under Binary Economy Structure Ge Zhou,You nong Tian Abstract: We based on China's economically active population comprises the employed population, the registered unemployed popul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orkers is not put forward a new unemployment rate of urban household economically active population, the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unemployment rate to calculate the 1978-2008 data, found size and volatility more in line with economic laws and our reality. Economic analysis put forward by the unemployment rate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should be close to the natural rate hypothesis, the combination of employment ?14? elasticity of our study, the employment elasticity is not unusual in China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en the typical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ousehold division is given based on the economically active population of urban non-agricultur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virtual unemployment rate change; method, in an effort to meet the applicable conditions of Okun's Law. Finally empirical Okun's Law is still applicable in our country, but that the applicability is ;hidden; in the large-scale labor force. Key words:urban household registration of workers is not economically active population;employment elasticity of the dual economic structure;unemployment Okun's Law 收稿日期:2010-05-12; 作者简介:周歌、田有农,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四川成都。 1 如不特殊说明,本文采用《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定义。由于中国的劳动力结构的特殊性,对其中两个特殊概念简要界定如下:失业人员是指登记失业人数与不在岗职工中实际失业的经济活动人口之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均是分布在城镇的、具有城镇户籍的人员。 2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聘用的港澳台及外方人员)+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城镇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 3 城镇登记失业率公式的分母中首先减去使用的农村劳动力,然后由于聘用的离退休人员、聘用的港澳台及外方人员不是经济活动人口的组成部分,也将之减去;而又由中国统计年鉴的定义可知城镇私营业主、城镇个体户主和城镇私营企业及个体就业人员不包含农业户籍劳动力,就不必再做调整。 4 理论上无法排除城镇私营和个体就业人员中存在聘用的离退休和港澳台及外方人员。但这部分比较小(根据《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年鉴》2008年这部分离退休人员仅31.70万人,2002年聘用的港澳台及外方人士仅4.58万人),由于这部分数据多有缺失且数目较小,笔者将缺失的数据用线性插值方法进行处理。 58 详细数据见附录。 7 详细数据见附录。 8 进城务工的农业户籍经济活动人口 9 朱农:《离土还是离乡---中国农村劳动力地域流动和职业流动的关系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4年第1期 10 李红松:《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弹性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3第4期 ?15?
本文档为【一种新的中国城镇失业率的调整方法和二元经济结构下奥肯定律适用性的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6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8-05-30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