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几何定理证明

几何定理证明

举报
开通vip

几何定理证明几何定理证明 1、 重心定理: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到顶点的距离是它到对边中点距离的2倍。该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先证明交于一点,如图一中线AD、BE交于G,延长CG交AB于F,即证明F为AB中点即可,延长GD至H使GD=DH,又BD=DC∴BDCG为平行四边形,∴BE∥CH,CF∥BH,又E为AC中点, EG为中位线,∴G为AH中点,又CF∥BH,∴ FG为中位线,即F为AB中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再证明2倍问题 证明1:如图:△ABC的中线AD、BE交于G(重心),求证:AG=2GD 取C...

几何定理证明
几何定理证明 1、 重心定理: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到顶点的距离是它到对边中点距离的2倍。该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先证明交于一点,如图一中线AD、BE交于G,延长CG交AB于F,即证明F为AB中点即可,延长GD至H使GD=DH,又BD=DC∴BDCG为平行四边形,∴BE∥CH,CF∥BH,又E为AC中点, EG为中位线,∴G为AH中点,又CF∥BH,∴ FG为中位线,即F为AB中点,∴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再证明2倍问题 证明1:如图:△ABC的中线AD、BE交于G(重心),求证:AG=2GD 取CE的中点F,连接DF, 则 CE=2EF=AE , ∴DF是△BCE的中位线, ∴GE∥DF , AG/GD=AE/EF=2, ∴AG=2GD 。 证明2:面积法(三条中线将三角形分成6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ABC,AB、BC、CA中点分别为D、E、F,交于一点G。 ∵D、E、F为中点 ∴S△CAD=S△CDB=S△ABE=S△ACE=S△ABF=S△BCF =S△ABC/2 ∴S△ADG=S△CEG=S△BEG 同理S△BDG=S△BEG ∴S△ABG=2S△BEG ∴AG/GE=2即AG=2GE 证明3:相似三角形 △ABC,AB、BC、CA中点分别为D、E、F,交于一点G。 ∴DF//BC,DF=BC/2 ①(中位线定理)。 ∴△ADF∽△ABC, E为BC中点,∴H为DF中点(可证AH/AE=DH/BE=HF/EC, BE=EC, ∴DH=HF) ∴HF=DF/2 , BE=BC/2, 又可由①知HF=BE/2 ∴HF//BE. 又∵∠BGE=∠FGH。 ∴△BGE∽△FGH ∴BG/GF=BE/HF=2。∴BG=(2/3)BF 2、外心定理:三角形的三条中垂线一定交于一点,称之为三角形的外心,之所以称之为三角形的外心,是因为它是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已知:如图8-21所示, PD、NE、MF是△ABC的3条边上的中垂线。 求证:PD、NE、MF交于一点O。 思路:先作两条边AB、AC上的中垂线MF、NE相交于O点,过O作OD⊥BC于D,其反向延长线与AB交于P。然后再证明D是BC的中点。 证明:作AB、BC边上的中垂线MF、NE相交于O点,过O作OD⊥BC于D,其反向延长线与AB交于P。 ∵ MF⊥AB于F,AF=FB; ∴ OA=OB; ∵ NE⊥AC于E,AE=EC; ∴ OA=OC; ∴ OB=OC; ∵ OD⊥BC于D; ∴ POD是BC边上的中垂线。 ∴ NE、MF、PD交于一点O;即,三角形的三条中垂线交于一点。 结论:该证法采用直接证法,简单明了,其中运用了中垂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3、垂心定理: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该点叫做三角形的垂心。 证明1: 已知:ΔABC中,AD、BE是两条高,AD、BE交于点H,连接CH并延长交AB于点F ,求证:CF⊥AB 证明:连接DE ∵∠ADB=∠AEB=90度 ∴A、B、D、E四点共圆 ∴∠ADE=∠ABE ∵∠EAH=∠DAC ∠AEH=∠ADC  ∴ΔAEH∽ΔADC ∴AE/AH=AD/AC ∴ΔEAD∽ΔHAC ∴∠ACF=∠ADE=∠ABE 又∵∠ABE+∠BAC=90度 ∴∠ACF+∠BAC=90度 ∴CF⊥AB 因此,垂心定理成立 证明2:(利用外心定理来证明),如图过A、B、C分别做BC、AC、AB的平行线相交于A'、B'、C', ∵AD⊥BC,B'C'//BC ∴DA⊥B'C' ∵B'C'//BC,A' C'//AC ∴四边形BCA C'与四边形BCA B'为平行四边形 ∴AC'=A B' 即A为B'C'中点,又DA⊥B'C' ∴DA为B'C'中垂线 同理可证EB、CF为A' C'、A' B'中垂线 ∴AD、BE、CF交于一点(外心定理) 4、内心定理:三角形的三内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该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内心到三角 形三边等距,即为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 如图,已知:ΔABC中,AI、BI是∠A、∠B的角平分线,ID⊥BC,IE⊥AC,IF⊥AB,求证:∠ACI=∠BCI,IE=IF=ID 证明:∵AI是∠A的角平分线、 ∴∠IAC=∠IAB ∵IE⊥AC,IF⊥AB ∴∠IEA=∠IFA=90° 又IA=IA ∴△AIE≌△AIF ∴IE=IF 同理可证IF=ID 即IE=IF=ID ∵ID⊥BC,IE⊥AC ∴∠IEC=∠IDC =90° 又IC=IC  ∴△CIE≌△CID  ∴∠ECI=∠DCI即∠ACI=∠BCI 5、旁心定理:三角形一内角平分线和另外两顶点处的外角平分线交于一点。该点叫做 三角形的旁心。三角形有三个旁心。 如图,已知OC、OB为ΔABC中∠C、∠B的外角平分线,连接OA,证明:∠OAC=∠OAB 证明:作OD⊥AB、 OE⊥AC、OF⊥BC ∵OC、OB 为∠BCE、∠CBD的平分线,OF⊥BC,OE⊥AC ∴OE=OF ,同理OF=OD ∴OE=OD,又OD⊥AB、 OE⊥AC,OA=OA ∴ΔAEO≌ΔOAD ∴∠OAC=∠OAB 6、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不与中位线接触),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证明 如图,已知△ABC中,D,E分别是AB,AC两边中点。 求证DE平行于BC且等于BC/2 方法一:过C作AB的平行线交DE的延长线于G点。 ∵CG∥AD ∴∠A=∠ACG ∵∠AED=∠CEG、AE=CE、∠A=∠ACG(用大括号) ∴△ADE≌△CGE (A.S.A) ∴AD=CG(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D为AB中点 ∴AD=BD ∴BD=CG 又∵BD∥CG ∴BCGD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DG∥BC且DG=BC ∴DE=DG/2=BC/2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成立. 方法二:相似法: ∵D是AB中点 ∴AD:AB=1:2 ∵E是AC中点 ∴AE:AC=1:2 又∵∠A=∠A ∴△ADE∽△ABC ∴AD:AB=AE:AC=DE:BC=1:2 ∠ADE=∠B,∠AED=∠C ∴BC=2DE,BC∥DE 方法三:坐标法: 设三角形三点分别为(x1,y1),(x2,y2),(x3,y3) 则一条边长为 :根号(x2-x1)^2+(y2-y1)^2 另两边中点为((x1+x3)/2,(y1+y3)/2),和((x2+x3)/2,(y2+y3)/2) 这两中点距离为:根号((x2+x3)/2-(x1+x3)/2)^2+((y2+y3)/2-(y1+y3)/2)^2 最后化简时将x3,y3消掉正好中位线长为其对应边长的一半 方法四: 延长DE到点G,使EG=DE,连接CG ∵点E是AC中点 ∴AE=CE ∵AE=CE、∠AED=∠CEF、DE=GE ∴△ADE≌△CGE (S.A.S) ∴AD=CG、∠G=∠ADE ∵D为AB中点 ∴AD=BD ∴BD=CG ∵点D在边AB上 ∴DB∥CG ∴BCGD是平行四边形 ∴DE=DG/2=BC/2 ∴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成立[2] 方法五:向量DE=DA+AE=(BA+AC)/2=BC/2[3] ∴DE//BC且DE=BC/2 中位线逆定理 逆定理一:在三角形内,与三角形的两边相交,平行且等于三角形第三边一半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图DE//BC,DE=BC/2,则D是AB的中点,E是AC的中点。 逆定理二:在三角形内,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且与另一边平行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中位线。 如图D是AB的中点,DE//BC,则E是AC的中点,DE=BC/2 证明:取AC中点E',连接DE',则有 AD=BD,AE'=CE' ∴DE'是三角形ABC的中位线 ∴DE'∥BC 又∵DE∥BC ∴DE和DE'重合(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 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E是中点,DE=BC/2 7、角平分线定理及逆定理 定理1:在角平分线上的任意一点到这个角的两条边的距离相等。 逆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包括顶点),到这个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角平分线上。 定理2:三角形一个角的平分线,这个角平分线其对边所成的两条线段与这个角的两邻边对应成比例, 如:在△ABC中,BD平分∠ABC,则AD:DC=AB:BC 注:定理2的逆命题也成立,证明过程见后文。 角平分线的定义 l 角平分线的定义: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角平分线。 l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定义:三角形顶点到其内角的角平分线交对边的点连的一条线段,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l PS: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不是角的平分线,是线段。角的平分线是射线。 拓展: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即内心)。 四种证明法 已知,如图,AM为△ABC的角平分线,求证AB/AC=MB/MC 证明方法一:面积法 S△ABM=(1/2)·AB·AM·sin∠BAM, S△ACM=(1/2)·AC·AM·sin∠CAM, ∴S△ABM:S△ACM=AB:AC          又△ABM和△ACM是等高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底的比,  即三角形ABM面积S:三角形ACM面积S=BM:CM ∴AB/AC=MB/MC 证明方法二:相似形 过C作CN∥AB交AM的延长线于N 则△ABM∽△NCM ∴AB/NC=BM/CM 又可证明∠CAN=∠ANC ∴AC=CN ∴AB/AC=MB/MC 证明方法三:相似形 过M作MN∥AB交AC于N 则△ABC∽△NMC, ∴AB/AC=MN/NC 而在△ABC内,∵MN∥AB ∴AN/NC=BM/MC 又可证明∠CAM=∠AMN ∴AN=MN ∴AB/AC=AN/NC ∴AB/AC=MB/MC 证明方法四:正弦定理 作三角形的外接圆,AM交圆于D(起标明交点作用,对证明无影响) 由正弦定理,得, AB/sin∠BMA=BM/sin∠BAM, AC/sin∠CMA=CM/sin∠CAM 又∠BAM=∠CAM,∠BMA+∠AMC=180° sin∠BAM=sin∠CAM,sin∠BMA=sin∠AMC, ∴AB/AC=MB/MC
本文档为【几何定理证明】,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4115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初中数学
上传时间:2019-08-22
浏览量: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