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恋爱择偶观的变化调查总结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恋爱择偶观的变化调查总结

举报
开通vip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恋爱择偶观的变化调查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恋爱择偶观的变化调查总结 我们调查“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个时期的人们恋爱择偶观的变化。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总结: 一、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恋爱择偶观 1、摆脱政治面貌和家庭出身的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中,对“政治因素”尤为重视,青年择偶首先要考虑对方“阶级出身”,家庭有无“政治历史问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粉碎“四人帮”、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以“政治”为首要条件的观念逐渐淡漠,但直到上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恋爱择偶观的变化调查总结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恋爱择偶观的变化调查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我们调查“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个时期的人们恋爱择偶观的变化。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总结: 一、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恋爱择偶观 1、摆脱政治面貌和家庭出身的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中,对“政治因素”尤为重视,青年择偶首先要考虑对方“阶级出身”,家庭有无“政治历史问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粉碎“四人帮”、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以“政治”为首要条件的观念逐渐淡漠,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主”意愿仍然不是主流,尤其在农村青年中更是如此。(配偶政治面貌) 2、知识和学历成为择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之一 最能触及这一代人内心深处最柔软部位的是:知识。而学历则成为新时代青年们择偶最重要的条件。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那时的学历已具象为一个人前途理想工作事业情调趣味的标志。特别是那些文学青年,他们在外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上往往是挺廓的白衬衣,蓝色的喇叭裤,以及总不离手的一卷书——这一切对于那些对生活憧憬干涸了十几年的青年来说,意味着有知识,有文化,懂生活。(配偶知识学历) 3、理想主义的自由自主恋爱开始出现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曾在河北、山西等九个省24627名农村青年中调查,在择偶方式栏目中,表示愿意“自己认识、完全由自己做主”的只占23.2%;同一年(1983),在北京等五大城市的调查则显示城镇青年不再由父母物色“好女婿、好儿媳”,也不喜欢由婚姻介绍所牵线进入“爱情玫瑰园”,而是希望由同学、好友介绍“对象”的也只有一半左右。这说明两点:一是择偶的“自主”观念还未完全普及;二是城镇青年的“自主”观念先行一步。(择偶方式) 二、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人们恋爱择偶观 1、门当户对和物质财富的追求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青年择偶虽然走出“政治化”的阴影,但“门当户对”仍然是普遍的“硬框框”,其强调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是第一因素。1976年到1982年,上海比较通行的择偶标准是“海、落、空”,“海”是有海外关系,“落”是落实政策对象,“空”是有了供应青年人组建家庭的空房子。在性别差异上“男高女低”是一个主流的婚配模式,即男性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方面普遍高于女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物质利益的刺激得到加强,经济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占据人心。(择偶物质要求) 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982年有15-29岁的青年2.92亿,其中未婚青年1.796亿,其中男青年1.016亿,而女青年只有0.78亿。这说明性别比失衡问题当时已经相当严重,找老婆难、打光棍不单单在农村是个揪心的话题,在城市也不乏其例,所以“男高女低”是女方市场资源短缺的表现。(择偶难易度) 2、对配偶的修养、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 钱铭怡等人通过系统抽样的方法对《中国妇女》杂志1985年至2000年15年间刊登的131例征婚启事采用统计学进行定量分析后认为,女性择偶时仍旧最为关注男方的社会经济条件,但是体现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内容有所变化,表现为对男方学历和职业的关注稍有下降,而对财产、事业的要求有所上升;同时对对方身高的要求有所下降,体现出当时择偶趋向于“实惠化”的倾向。对配偶的修养、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体现女性婚恋观念的改变和提高。徐安琪通过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3200名已婚男女的入户访问调查发现,调查对象最重视的标准是健康、老实可靠、性格相投和温柔体贴。陆宏英、方奕通过对1997年1月到2001年2月的《家庭》等杂志上刊登的1328则征婚启事进行内容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是“男性征婚者的求偶条件依次是:内在修养(39.60%);年龄(23.62%);体貌(12.32%);身高6.86%);初婚(6.75%);地区户口(2.79%);其他的约占8.06%”,这说明内在因素已经成为择偶标准的第一因子。(配偶的人品修养) 3、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成为新时代青年的需要 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青年交流范围的扩大,青年择偶中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传统的择偶就是恋爱结婚那是人生的一大件事,从古代的人生四大喜事中,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婚姻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尤其是当自己的女儿千里迢迢嫁给别人时,双方的父母则是紧锣密鼓的大肆操办,先是选个良辰吉日,再是找个好的把手也就是现在的婚庆公司,各大亲戚朋友,乡里相邻,都要纷纷来贺礼,其景象可谓壮观。而现在的自由恋爱在这个时代开始大面积的流行,它的趋势已经开始登陆偏远落后山区。择偶离开始不再受到父母的约束,自己追寻自己喜欢的的男人,没有父母的强迫,随着年龄的需求而变化,不再是孩子的定亲,一种正在自由主义的作风在蔓延。 (择偶方式) 三、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人们恋爱择偶观 1、拜金主义深入人心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越来越深入地推进着三大领域的改革,即国有企业改革、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改革。这三大改革的深入推进,在普通老百姓当中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加“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使城镇国有企业工人大批下岗,下岗早期由于国家补贴等原因在生活上还不算太艰难,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次性结算甚至是一刀“断奶”是普遍的下岗待遇,再就业的困难和生活质量的下降使千千万万的青年人看到了人民币重要性的真切体现;教育改革,使子女接受教育的成本大大增加,尤其是学费的不断提升,学生在校生活费用的逐步加高,以及学校教育之外子女培养成本的节节攀升,使青年人在选择配偶时不得不“务实”,浪漫和爱情并不能奠基教育成本;医疗卫生改革,使健康养护成本越来越超出人们的预期和承受能力,医疗行业公开的内幕和普通人看病难已经使人们见怪不怪,有钱才能好好看病成了公认的真理。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三大改革的影响给人们在择偶观念上带来的直接冲击是“钱太重要了”,“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波及到青年人择偶观念上,就是职业、收入、住房、财产等物质条件的重视程度和期望值在择偶过程中重新回归。(配偶物质条件) 2、婚嫁改变命运现象的滋生 到了90年代,当功利主义彻底取代理想主义在社会上大行其道的时候,漂亮的姑娘在日渐包容的社会里获得了许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其中,包括婚嫁、交换甚至出卖。最先开放的深圳,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从那时起,港商、台商以及日本公司纷纷在深圳的投资建厂,大量的内地青年也涌入深圳。在那里,涌动的是发财的梦想和欲望。还有许多年轻漂亮的姑娘,也梦想着能够在这个离“花花世界”最近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傍大款”是商业区的择偶热门词,这与香港人称女子“钓金龟婿”有同工异曲之处。但有钱人总是少数,于是大款成为稀缺资源,许多姑娘在不能明媒正娶的情况下,也甘愿屈为“二奶”。(感情与金钱的轻重) 3、包括“外在生理条件”、“个人品德修养”、“家庭背景”、“性格互补”等在内的多元 化通盘考虑 随着社会总体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婚姻质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成为众多青年择偶时对未来美好生活憧憬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情感、品质与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尤其是学历较高的择偶者越来越倾向于“通盘考虑”,他们更重视对方家庭的文化背景,对未婚伴侣的要求,无论是生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还是对人品个性和对方相容互补的考虑,均多于文化程度较低者,而且有更大的概率关注对方具有现代气质的人品个性。以征婚的方式进行择偶的青年对自己状况的描述也大致是通盘介绍的: 首先是“外在生理条件”,其次是“物质社会条件”,再次是“双方的相容互补”,最后是“内在品格条件”,让有意应征的对方有个全面的考虑。 农村青年由于以在外打工为主流,挣钱与寻求发展空间也是第一要务,择偶避不开这一首要主题。但是相貌、性格、人品等非经济条件也并非不重要。全面综合考虑也是普遍的模式,可以总结为既重视“家庭经济背景”,也重视“个人素质”;既注重身高、相貌,也重视 “有情人才成眷属”;既重视人品,也看重“聪明能干”。总体上讲,流入城市之后的再社会化,使她们在农村形成的传统择偶意识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开始考虑精神孤独的排解;但由于生存压力,她们又不得不在择偶过程 中考 中考数学全套课件中考心理辅导讲座中考语文病句辨析修改中考语文古诗文必背中考单选题精选 虑能否脱贫致富。 从总体上说,职业、收入、固定财产(房子、车子)等经济因子的回归也是常态,经济因素在世界各国的婚配模式中都是重要的。经济与健康、性格、情调、相互理解等都是婚后幸福的重要根源。“门当户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更成了富有阶层择偶模式的走向。 (综合考虑) 四、根据以上三个年代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备注:由于调查范围局限(限制在大花岭附近)、调查对象有限(人口比例不一致)、调查资源不足(问卷准备不充分、考虑问题不全面等)等问题,本次问卷调查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因此借鉴了网络和书本上的部分数据和资料,请老师教育指导、批评指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恋爱择偶观的变化调查总结 我们调查“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个时期的人们恋爱择偶观的变化。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总结: 一、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恋爱择偶观 1、摆脱政治面貌和家庭出身的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中,对“政治因素”尤为重视,青年择偶首先要考虑对方“阶级出身”,家庭有无“政治历史问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粉碎“四人帮”、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以“政治”为首要条件的观念逐渐淡漠,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主”意愿仍然不是主流,尤其在农村青年中更是如此。(配偶政治面貌) 2、知识和学历成为择偶标准之一 最能触及这一代人内心深处最柔软部位的是:知识。而学历则成为新时代青年们择偶最重要的条件。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那时的学历已具象为一个人前途理想工作事业情调趣味的标志。特别是那些文学青年,他们在外表上往往是挺廓的白衬衣,蓝色的喇叭裤,以及总不离手的一卷书——这一切对于那些对生活憧憬干涸了十几年的青年来说,意味着有知识,有文化,懂生活。(配偶知识学历) 3、理想主义的自由自主恋爱开始出现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曾在河北、山西等九个省24627名农村青年中调查,在择偶方式栏目中,表示愿意“自己认识、完全由自己做主”的只占23.2%;同一年(1983),在北京等五大城市的调查则显示城镇青年不再由父母物色“好女婿、好儿媳”,也不喜欢由婚姻介绍所牵线进入“爱情玫瑰园”,而是希望由同学、好友介绍“对象”的也只有一半左右。这说明两点:一是择偶的“自主”观念还未完全普及;二是城镇青年的“自主”观念先行一步。(择偶方式) 二、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人们恋爱择偶观 1、门当户对和物质财富的追求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青年择偶虽然走出“政治化”的阴影,但“门当户对”仍然是普遍的“硬框框”,其强调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是第一因素。1976年到1982年,上海比较通行的择偶标准是“海、落、空”,“海”是有海外关系,“落”是落实政策对象,“空”是有了供应青年人组建家庭的空房子。在性别差异上“男高女低”是一个主流的婚配模式,即男性 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方面普遍高于女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物质利益的刺激得到加强,经济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占据人心。(择偶物质要求) 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982年有15-29岁的青年2.92亿,其中未婚青年1.796亿,其中男青年1.016亿,而女青年只有0.78亿。这说明性别比失衡问题当时已经相当严重,找老婆难、打光棍不单单在农村是个揪心的话题,在城市也不乏其例,所以“男高女低”是女方市场资源短缺的表现。(择偶难易度) 2、对配偶的修养、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 钱铭怡等人通过系统抽样的方法对《中国妇女》杂志1985年至2000年15年间刊登的131例征婚启事采用统计学进行定量分析后认为,女性择偶时仍旧最为关注男方的社会经济条件,但是体现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内容有所变化,表现为对男方学历和职业的关注稍有下降,而对财产、事业的要求有所上升;同时对对方身高的要求有所下降,体现出当时择偶趋向于“实惠化”的倾向。对配偶的修养、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体现女性婚恋观念的改变和提高。徐安琪通过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3200名已婚男女的入户访问调查发现,调查对象最重视的标准是健康、老实可靠、性格相投和温柔体贴。陆宏英、方奕通过对1997年1月到2001年2月的《家庭》等杂志上刊登的1328则征婚启事进行内容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男性征婚者的求偶条件依次是:内在修养(39.60%);年龄(23.62%);体貌(12.32%);身高6.86%);初婚(6.75%);地区户口(2.79%);其他的约占8.06%”,这说明内在因素已经成为择偶标准的第一因子。(配偶的人品修养) 3、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成为新时代青年的需要 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青年交流范围的扩大,青年择偶中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传统的择偶就是恋爱结婚那是人生的一大件事,从古代的人生四大喜事中,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婚姻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尤其是当自己的女儿千里迢迢嫁给别人时,双方的父母则是紧锣密鼓的大肆操办,先是选个良辰吉日,再是找个好的把手也就是现在的婚庆公司,各大亲戚朋友,乡里相邻,都要纷纷来贺礼,其景象可谓壮观。而现在的自由恋爱在这个时代开始大面积的流行,它的趋势已经开始登陆偏远落后山区。择偶离开始不再受到父母的约束,自己追寻自己喜欢的的男人,没有父母的强迫,随着年龄的需求而变化,不再是孩子的定亲,一种正在自由主义的作风在蔓延。 (择偶方式) 三、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人们恋爱择偶观 1、拜金主义深入人心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越来越深入地推进着三大领域的改革,即国有企业改革、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改革。这三大改革的深入推进,在普通老百姓当中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加“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使城镇国有企业工人大批下岗,下岗早期由于国家补贴等原因在生活上还不算太艰难,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次性结算甚至是一刀“断奶”是普遍的下岗待遇,再就业的困难和生活质量的下降使千千万万的青年人看到了人民币重要性的真切体现;教育改革,使子女接受教育的成本大大增加,尤其是学费的不断提升,学生在校生活费用的逐步加高,以及学校教育之外子女培养成本的节节攀升,使青年人在选择配偶时不得不“务实”,浪漫和爱情并不能奠基教育成本;医疗卫生改革,使健康养护成本越来越超出人们的预期和承受能力,医疗行业公开的内幕和普通人看病难已经使人们见怪不怪,有钱才能好好看病成了公认的真理。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三大改革的影响给人们在择偶观念上带来的直接冲击是“钱太重要了”,“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波及到青年人择偶观念上,就是职业、收入、住房、财产等物质条件的重视程度和期望值在择偶过程中重新回归。(配偶物质条件) 2、婚嫁改变命运现象的滋生 到了90年代,当功利主义彻底取代理想主义在社会上大行其道的时候,漂亮的姑娘在日渐包容的社会里获得了许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其中,包括婚嫁、交换甚至出卖。最先开放的深圳,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从那时起,港商、台商以及日本公司纷纷在深圳的投资建厂,大量的内地青年也涌入深圳。在那里,涌动的是发财的梦想和欲望。还有许多年轻漂亮的姑娘,也梦想着能够在这个离“花花世界”最近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傍大款”是商业区的择偶热门词,这与香港人称女子“钓金龟婿”有同工异曲之处。但有钱人总是少数,于是大款成为稀缺资源,许多姑娘在不能明媒正娶的情况下,也甘愿屈为“二奶”。(感情与金钱的轻重) 3、包括“外在生理条件”、“个人品德修养”、“家庭背景”、“性格互补”等在内的多元 化通盘考虑 随着社会总体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婚姻质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成为众多青年择偶时对未来美好生活憧憬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情感、品质与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尤其是学历较高的择偶者越来越倾向于“通盘考虑”,他们更重视对方家庭的文化背景,对未婚伴侣的要求,无论是生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还是对人品个性和对方相容互补的考虑,均多于文化程度较低者,而且有更大的概率关注对方具有现代气质的人品个性。以征婚的方式进行择偶的青年对自己状况的描述也大致是通盘介绍的:首先是“外在生理条件”,其次是“物质社会条件”,再次是“双方的相容互补”,最后是“内在品格条件”,让有意应征的对方有个全面的考虑。 农村青年由于以在外打工为主流,挣钱与寻求发展空间也是第一要务,择偶避不开这一首要主题。但是相貌、性格、人品等非经济条件也并非不重要。全面综合考虑也是普遍的模式,可以总结为既重视“家庭经济背景”,也重视“个人素质”;既注重身高、相貌,也重视 “有情人才成眷属”;既重视人品,也看重“聪明能干”。总体上讲,流入城市之后的再社会化,使她们在农村形成的传统择偶意识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开始考虑精神孤独的排解;但由于生存压力,她们又不得不在择偶过程中考虑能否脱贫致富。 从总体上说,职业、收入、固定财产(房子、车子)等经济因子的回归也是常态,经济因素在世界各国的婚配模式中都是重要的。经济与健康、性格、情调、相互理解等都是婚后幸福的重要根源。“门当户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更成了富有阶层择偶模式的走向。 (综合考虑) 四、根据以上三个年代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备注:由于调查范围局限(限制在大花岭附近)、调查对象有限(人口比例不一致)、调查资源不足(问卷准备不充分、考虑问题不全面等)等问题,本次问卷调查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因此借鉴了网络和书本上的部分数据和资料,请老师教育指导、批评指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恋爱择偶观的变化调查总结 我们调查“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三个时期的人们恋爱择偶观的变化。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总结: 一、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恋爱择偶观 1、摆脱政治面貌和家庭出身的影响 在“文化大革命”中,对“政治因素”尤为重视,青年择偶首先要考虑对方“阶级出身”,家庭有无“政治历史问题”,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粉碎“四人帮”、进入改革开放以后,以“政治”为首要条件的观念逐渐淡漠,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主”意愿仍然不是主流,尤其在农村青年中更是如此。(配偶政治面貌) 2、知识和学历成为择偶标准之一 最能触及这一代人内心深处最柔软部位的是:知识。而学历则成为新时代青年们择偶最 重要的条件。大学生、研究生、留学生,那时的学历已具象为一个人前途理想工作事业情调趣味的标志。特别是那些文学青年,他们在外表上往往是挺廓的白衬衣,蓝色的喇叭裤,以及总不离手的一卷书——这一切对于那些对生活憧憬干涸了十几年的青年来说,意味着有知识,有文化,懂生活。(配偶知识学历) 3、理想主义的自由自主恋爱开始出现 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曾在河北、山西等九个省24627名农村青年中调查,在择偶方式栏目中,表示愿意“自己认识、完全由自己做主”的只占23.2%;同一年(1983),在北京等五大城市的调查则显示城镇青年不再由父母物色“好女婿、好儿媳”,也不喜欢由婚姻介绍所牵线进入“爱情玫瑰园”,而是希望由同学、好友介绍“对象”的也只有一半左右。这说明两点:一是择偶的“自主”观念还未完全普及;二是城镇青年的“自主”观念先行一步。(择偶方式) 二、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后期人们恋爱择偶观 1、门当户对和物质财富的追求 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青年择偶虽然走出“政治化”的阴影,但“门当户对”仍然是普遍的“硬框框”,其强调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是第一因素。1976年到1982年,上海比较通行的择偶标准是“海、落、空”,“海”是有海外关系,“落”是落实政策对象,“空”是有了供应青年人组建家庭的空房子。在性别差异上“男高女低”是一个主流的婚配模式,即男性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等方面普遍高于女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物质利益的刺激得到加强,经济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甚至可以说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占据人心。(择偶物质要求) 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我国1982年有15-29岁的青年2.92亿,其中未婚青年1.796亿,其中男青年1.016亿,而女青年只有0.78亿。这说明性别比失衡问题当时已经相当严重,找老婆难、打光棍不单单在农村是个揪心的话题,在城市也不乏其例,所以“男高女低”是女方市场资源短缺的表现。(择偶难易度) 2、对配偶的修养、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 钱铭怡等人通过系统抽样的方法对《中国妇女》杂志1985年至2000年15年间刊登的131例征婚启事采用统计学进行定量分析后认为,女性择偶时仍旧最为关注男方的社会经济条件,但是体现社会经济条件的具体内容有所变化,表现为对男方学历和职业的关注稍有下降,而对财产、事业的要求有所上升;同时对对方身高的要求有所下降,体现出当时择偶趋向于“实惠化”的倾向。对配偶的修养、人品的要求呈上升趋势,体现女性婚恋观念的改变和提高。徐安琪通过1996年在上海、哈尔滨对3200名已婚男女的入户访问调查发现,调查对象最重视的标准是健康、老实可靠、性格相投和温柔体贴。陆宏英、方奕通过对1997年1月到2001年2月的《家庭》等杂志上刊登的1328则征婚启事进行内容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男性征婚者的求偶条件依次是:内在修养(39.60%);年龄(23.62%);体貌(12.32%);身高6.86%);初婚(6.75%);地区户口(2.79%);其他的约占8.06%”,这说明内在因素已经成为择偶标准的第一因子。(配偶的人品修养) 3、自由恋爱、自主婚姻成为新时代青年的需要 随着社会流动性增强,青年交流范围的扩大,青年择偶中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传统的择偶就是恋爱结婚那是人生的一大件事,从古代的人生四大喜事中,我们不难可以看出,婚姻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尤其是当自己的女儿千里迢迢嫁给别人时,双方的父母则是紧锣密鼓的大肆操办,先是选个良辰吉日,再是找个好的把手也就是现在的婚庆公司,各大亲戚朋友,乡里相邻,都要纷纷来贺礼,其景象可谓壮观。而现在的自由恋爱在这个时代开始大面积的流行,它的趋势已经开始登陆偏远落后山区。择偶离开始不再受到父母的约束,自己追寻自己喜欢的的男人,没有父母的强迫,随着年龄的需求而变化,不再是孩子的定亲,一种正在自由主义的作风在蔓延。 (择偶方式) 三、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人们恋爱择偶观 1、拜金主义深入人心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越来越深入地推进着三大领域的改革,即国有企业改革、教育改革和医疗卫生改革。这三大改革的深入推进,在普通老百姓当中产生的社会影响更加“深入”:国有企业改革使城镇国有企业工人大批下岗,下岗早期由于国家补贴等原因在生活上还不算太艰难,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次性结算甚至是一刀“断奶”是普遍的下岗待遇,再就业的困难和生活质量的下降使千千万万的青年人看到了人民币重要性的真切体现;教育改革,使子女接受教育的成本大大增加,尤其是学费的不断提升,学生在校生活费用的逐步加高,以及学校教育之外子女培养成本的节节攀升,使青年人在选择配偶时不得不“务实”,浪漫和爱情并不能奠基教育成本;医疗卫生改革,使健康养护成本越来越超出人们的预期和承受能力,医疗行业公开的内幕和普通人看病难已经使人们见怪不怪,有钱才能好好看病成了公认的真理。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三大改革的影响给人们在择偶观念上带来的直接冲击是“钱太重要了”,“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波及到青年人择偶观念上,就是职业、收入、住房、财产等物质条件的重视程度和期望值在择偶过程中重新回归。(配偶物质条件) 2、婚嫁改变命运现象的滋生 到了90年代,当功利主义彻底取代理想主义在社会上大行其道的时候,漂亮的姑娘在日渐包容的社会里获得了许多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其中,包括婚嫁、交换甚至出卖。最先开放的深圳,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空间。从那时起,港商、台商以及日本公司纷纷在深圳的投资建厂,大量的内地青年也涌入深圳。在那里,涌动的是发财的梦想和欲望。还有许多年轻漂亮的姑娘,也梦想着能够在这个离“花花世界”最近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傍大款”是商业区的择偶热门词,这与香港人称女子“钓金龟婿”有同工异曲之处。但有钱人总是少数,于是大款成为稀缺资源,许多姑娘在不能明媒正娶的情况下,也甘愿屈为“二奶”。(感情与金钱的轻重) 3、包括“外在生理条件”、“个人品德修养”、“家庭背景”、“性格互补”等在内的多元 化通盘考虑 随着社会总体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婚姻质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成为众多青年择偶时对未来美好生活憧憬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也越来越得到重视,情感、品质与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尤其是学历较高的择偶者越来越倾向于“通盘考虑”,他们更重视对方家庭的文化背景,对未婚伴侣的要求,无论是生理条件、社会经济条件,还是对人品个性和对方相容互补的考虑,均多于文化程度较低者,而且有更大的概率关注对方具有现代气质的人品个性。以征婚的方式进行择偶的青年对自己状况的描述也大致是通盘介绍的:首先是“外在生理条件”,其次是“物质社会条件”,再次是“双方的相容互补”,最后是“内在品格条件”,让有意应征的对方有个全面的考虑。 农村青年由于以在外打工为主流,挣钱与寻求发展空间也是第一要务,择偶避不开这一首要主题。但是相貌、性格、人品等非经济条件也并非不重要。全面综合考虑也是普遍的模式,可以总结为既重视“家庭经济背景”,也重视“个人素质”;既注重身高、相貌,也重视 “有情人才成眷属”;既重视人品,也看重“聪明能干”。总体上讲,流入城市之后的再社会化,使她们在农村形成的传统择偶意识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开始考虑精神孤独的排解;但由于生存压力,她们又不得不在择偶过程中考虑能否脱贫致富。 从总体上说,职业、收入、固定财产(房子、车子)等经济因子的回归也是常态,经济因素在世界各国的婚配模式中都是重要的。经济与健康、性格、情调、相互理解等都是婚后幸福的重要根源。“门当户对”、“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更成了富有阶层择偶模式的走向。 (综合考虑) 四、根据以上三个年代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备注:由于调查范围局限(限制在大花岭附近)、调查对象有限(人口比例不一致)、调查资源不足(问卷准备不充分、考虑问题不全面等)等问题,本次问卷调查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并因此借鉴了网络和书本上的部分数据和资料,请老师教育指导、批评指正。
本文档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恋爱择偶观的变化调查总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144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KB
软件:Word
页数:15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09-18
浏览量: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