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近五年历史高考试题整理汇编:必修一专题1

近五年历史高考试题整理汇编:必修一专题1

举报
开通vip

近五年历史高考试题整理汇编:必修一专题1近五年历史高考试题整理汇编:必修一专题1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2小题) 1((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25题)《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答案】A 【点拨】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并且能了解时代背...

近五年历史高考试题整理汇编:必修一专题1
近五年历史高考试题整理汇编:必修一专题1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2小题) 1((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25题)《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答案】A 【点拨】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并且能了解时代背景,唐朝高宗时期门阀和士族都已经遭到沉重的打击,不再是政府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以排除BD。至于C项与题干无关,故而选A。 2((2008年上海高考21题)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答案】C 【点拨】科举制最早是在隋朝设立的,八股取士是明朝才开始的,所以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史实有问题。另外,材料中对科举制的评价也有问题,只看到了它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它在历史上的积极方面。答案选C项。 3((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0题)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答案】A 【点拨】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削弱地方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 4((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3题)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点拨】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 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在本题中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 为标准选拔度,,不再以出身选官,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因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 5((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题)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 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6((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3题)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答案】C 【点拨】属于容易题。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文物“看”历史,材料获取信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A项与统一不符;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 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知识迁移、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出土秦朝文物,提炼信息:“秦朝”,“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回忆课本相关知识,即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不难得出正确选项C。 7((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1题)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答案】C 【点拨】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朱棣起兵,占南京,夺帝位”可以判断。 8((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A(河南、河北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西周时,周武王首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武王的弟弟周公则封于鲁,齐鲁文明源于此。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 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10((2009年广东高考2题)“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 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答案】A 【点拨】“封建社会”的概念既然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那么柳宗元所说的“封建制”,显然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原意应该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11((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五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图所示柳宗元的史问题的能力。由图片中的“知中国古代“地方是 (豫、冀)(湘、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答案】C 【点拨】从名称“一统河山”“四方平定”“六合一统”中即可得出结论。 12((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答案】C 【点拨】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13((2008年江苏高考3题)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答案】A 【点拨】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 14((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关于明代 B.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答案】B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点拨】设置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C 【点拨】示意图 )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答案】D 【点拨】图片信息显示的是《民报》,而《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故选D。 16((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 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A.郡县制 【答案】C 【点拨】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题意。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 17((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26题)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中书省”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答案】A 【点拨】建立西汉的是汉高祖刘邦,为避讳刘邦名字中的“邦”而改“相邦”为“相国”。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职权范围;北宋改“昌南 是表示在景德年间当地瓷器制造的发展;明初改“大都”镇”为“景德镇”为“北平”,是因某革命组织机关史上某朝代中央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为明政府面对蒙古族的威胁,希望北方平安的意思。 18((2011年江苏高考2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点。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取代了原先的九品中正制,自创立后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结合本题图示可了理解到,进士的出身分布广泛,但主要是士族子弟,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了多个阶层但存在一定局限,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要入仕人数有限。本题选D项,ABC三项说法与所学不符。《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A、B、C表述错误。 19((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29题)明代 )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 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 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 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 【答案】C 【点拨】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 )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D 【点拨】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朝,察举制盛行于两汉;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盛行科举制。 21((2010高考广东文综12题)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答案】A 【点拨】题眼:“家国一体” 考点:中国古代宗法制 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C 【点拨】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 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 23((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2题)中国古代王朝更替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在农民战争基础上创建的王朝是 A(秦朝 B(隋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D 【点拨】考查基本的史实,秦朝是诸侯秦国发展而来,隋朝是北周贵族杨坚所建立,宋朝是后周大将军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只有明朝是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4((2010高考安徽文综14题)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C 【点拨】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 10年高考江苏历史3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 25((20 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答案】A 【点拨】“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此题考查的是对元朝中央机关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土番,时间是元朝,而且跟佛教有关,应该理解为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宣政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26((2009年广东高考5题)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 【答案】D 【点拨】选项A,节度使是唐朝后期的地方武将,而非明朝官职,可排除A项;选项B,枢密使是北宋时期掌握兵权的官职,也非明朝官职,可排除B项;选项C,三司使是北宋时期掌握中央财政权的官职,也非明朝官职,可排除C项,故本题选D 28((2008年高考山东文综8题)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答案】B 【点拨】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寻找历史政治制度的可借鉴之处。赋予历史以现实意义。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9((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3题)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 )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检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答案】A 【点拨】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 ) 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1((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题)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 )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 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 【答案】A 【点拨】“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限定只有刘姓(当然主要指刘邦的后代)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这个白马之盟把宗室和外姓所能得到的利益作了限定,非刘姓的人就只存在于列侯这个系统。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33((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A(禅让制 【答案】C 【点拨】考查我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 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分封制开始于西周。A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B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故正确选择C项。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从题干中的“封黄帝之后于蓟”可以判断是分封制。 34((2008年江苏高考1题)“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答案】C 【点拨】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D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 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 B(井田制 C(分封制 D( 郡县制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高考必然会考到的。 37((2009年海南高考5题)“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 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 【答案】C 【点拨】A项创自商鞅变法,B项起自春秋战国,完善于秦,D项是秦始皇开创的,只有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是开始实行的地方监察制度。 38((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 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39((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历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和学生分析能力。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区的政区示意图。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答案】D 【点拨】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41((2009年江苏高考2题)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 42((2011年海南高考4题)《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 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答案】B 【点拨】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三省及 B(察举制 C(九 举制 品中正制 D(科 【答案】C 【点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是注重门第高低,而不看中才能,所以应排除A 、 B和D。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44((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1题)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答案】C 【点拨】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 45((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答案】D 【点拨】]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 )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答案】B 【点拨】根据材料中“统一王朝”“在全国范围 )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答案】D 【点拨】唐朝三省的职能是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负责审核,尚书执行。 48((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16题)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乌斯藏都司 【答案】B 【点拨】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管理西域的机构,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理藩院和乌斯藏都司分别是清朝和明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49((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12题)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答案】C 【点拨】中国古代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由此可知应选C。 50((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 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C 【点拨】解析1:本题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A、D与当时的史实不符,而B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解析2:本题以董仲舒言论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和理解问题能力。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西周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 ) A(? B(? C(? D(? 【答案】D 【点拨】元朝的宣政院管辖今西藏地 ?。 52((2011年海南高考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 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区,即图中的图为(元朝疆域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答案】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属于考查材料阅读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题,难度中等。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选项A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选项B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C。 53((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5题)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答案】A 【点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 54((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4题)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 B(?? C(?? D(?? 【答案】D 【点拨】属于容易题。本题考查对事物发展历程的概括表达能力。“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指的是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利;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利,二者都有利于加强君权。选项区分度很明显。 此题考查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始皇确立到辛亥革命结束,历代王朝沿用了2000多年。这一制度 ) A.西汉 B.隋朝 C.宋朝 D.清朝 【答案】C 【点拨】北宋建立以后,为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避免“黄袍加身”事件再次发生,采取了重文轻武的政策,并削弱武将的权利。选C项。 56((2009年高考广东文基20题)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B(明 C(汉 D(秦 A(清 【答案】A 【点拨】题眼:“不曾设置丞相”。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宰相胡惟庸谋反罪名予以诛杀,于是废宰相。秦、汉以来实行一千六百余年的丞相制度自此废除,清朝以后不曾设置丞相。 57((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提炼单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 “外人“、“自己人”可见贾母强调的是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林黛玉是“外人“,贾宝玉是“自己人”,贾母强调宝玉和黛玉的远近亲疏,说明贾母宗法观念浓厚。 58((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4题)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强化君主集权 C(分割宰相权力 D(利于集思广益 【答案】B 【点拨】考查学生对封建专制制度核心与本质的理解,相权分散,相互牵制,强化了君主集权,分割宰相权力目的是君权的强化,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 59((2009年江苏高考1题)“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答案】D 【点拨】此题考查历史常识“鼎”。鼎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历商至周。所以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故D项正确。 60((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27题)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答案】A 【点拨】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务,西汉前期继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 1年江苏高考4题)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 61((201 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 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了元代行省制度。《南台备要》是元代记载御史台制度、事务等的书籍。材料大意是说江浙行省遇到“调兵剿捕”的时候,行省官员若要将事务不管大小轻重都向中央一一请示禀报,可能会延误事务的处置。如今凡是“调遣军情”和动用国库等紧急的事情,不需要再禀报,交给行省官员自行处理。据此,材料反映了当时元代的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本题选B项。材料没有反映地方与中央权力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也未体现;地方只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平时各类事务仍受中央节制,所以ACD三项说法错误。“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A、C、D表述错误。 62((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28题)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 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声审议 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 【考查点】三省六部制 宋分割相权 【答案】B 【点拨】宋初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官名,实际上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管理国家行政事务,这一点和唐朝是一样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称为“三司”。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这些明显与唐朝不同。 63((2008年上海高考A1题)“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 A.分封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答案】A 【点拨】考察识记。“封建”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以藩屏周”是“拱卫周王室”的意思,因此这句话指的 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注意封建不是指封建制度,而是指封邦建国。选A项.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64((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4题)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史实可以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完善科举程序 ?创立行省制度?强化文化政治 ?世俗文学兴起 A.??? B. ??? C.??? D.??? 【答案】C 【点拨】本题关键词是是“数千载发展,在宋元到达一个新高度”,只有?项是元朝的创新,不合题意。科举制从隋朝产生,到宋朝在程序上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并实行糊名法防舞弊。“文化政治”是指儒家思想作统治思想及“文人治国”,从西汉武帝以来就有这种趋势。世俗文学是指从从唐代传奇到宋元话本、宋词等。本题考察的是宋朝相关的政治与文化知识,其中?选项行省制度是元朝时期创立的,所以排除ABD。 65((2009年高考安徽文综12题)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A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各朝代在地方上实行的行政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跨度大,并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观察图,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是元朝?是唐朝?是西周? 是秦朝。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的行政区划 ,即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属于中等题。解题关键是知道不同时期中央对地方的行政制度,图?为行省,应是元朝,图?为道,应是唐朝,图?为诸侯国,应是春秋,图?为郡县制,应为秦朝 ,故A项正确,BCD顺序错误。 66((2008年广东高考1题)右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三省六部制 D(内阁制 【答案】B 【点拨】可直接读取图片信息,”祠堂”主要是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一般是一姓一祠,内有旁文记载着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姓氏渊源、族人荣耀等。可见强调的是血缘关系,因此,选B宗法制符合题意。 67((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14题)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 “《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答案】B 【点拨】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解答: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A不符合史实;其次是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C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第三,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 68((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北京孔庙(见下图)始建于 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 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 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 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 【答案】D 【点拨】考查古代民族融合 ) A.秦朝的疆域 B.宋朝的疆域 C.元朝的疆域 所示的是 元朝,院内碑林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D.明朝的疆域 【答案】C 【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中书省”和大量行省的设置,而且当时的西藏是“宣政院辖地”,结合所学知识,只有元朝时期才同时设有行省制度和“宣政院”。从图中可以看出推行了行省制度,是在元朝。选C项。 70((2008年海南高考6题)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答案】D 【点拨】秦朝的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A错。汉朝的刺史是负责监察地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B错。唐朝的节度使是边境重地设置的军镇长官,C错。宋朝在宰相之下增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D符合题意。 71((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8题)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答案】B 【点拨】C、D选项只是表述了六部的部分权力,不够完善,A选项的权力归皇帝所有。 卷13题)图5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 72((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 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 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答案】C 【点拨】从官印的印文“汉归义羌长”可知,不是结盟,也不具有属国的性质,西汉王朝的封国都是刘姓,因此只是汉统治下一个区域。可注意联系西域都护的设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 73((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34题)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答案】 (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0分) •三公九卿制 •丞相(中朝) (2)答案1: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其他答案。(0分) 【点拨】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历史阐释/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组织与交流/运用概述的方式进行组织。 考试内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度;清朝军机处。 分析:此题实际考查了自秦汉以来,宰相制度的演变与皇权不断加强的途径(方式)和作用。对于非上海的师生而言,材料差不多就是教材的表述了,但问题(2)却不简单。答案1很新颖,要得满分确实不易;答案2肯定是一普遍现象。看来命题者的意图是要强调“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的“历史阐释”能力了。此题彰显了海派特色。 74((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35题)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12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答案】 (1)答案1:回答符合史实。(6分) ?世卿世禄制;?推举制:?考试成绩 其他答案。(0分) (2)论据(4分) 答案1: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 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答案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2分) ?其他答案。(0分) 组织(2分) 答案l:叙述连贯成结构。(2分) 答案2;叙述较连贯。(1分) 其他答案:罗列论据。(0分)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一问中,由第三个表格可知,表格第三行应填写选官制度;由前两个表格可知,表格第二行应填写选官标准和依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世卿世禄制;?推举制:?考试成绩。第二问中,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回答应有述、有评,论据充分,结合推举制和科举制的特点,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本题以选官制度为切入点,说明了高考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归纳概括能力。第(1)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如世卿世禄制、察举制、考试成绩。第(2)题,在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即推举制、科举制时一定要注意一分为二,即要看到积极,也要看到局限。如推举制可从其举荐优秀人才和结成特殊关系等角度入手;科举制可从统治基础和真才实学等角度分析。 75((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6题)(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 【答案】 (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 质。 (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 利于工商业发展。 (3)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 者消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拨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 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 【点拨】本题以科举制为切入点,考察中国选官制度与雅典民主制。第(1)问,从材料卢商的仕途案例的信息的可以看出当时实行了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是取代了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顾平时所学科举制度社会政治方面的作用就可以了作答。第(2)问,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 “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可以从原来的权力来源和分配,参与权力群体的扩大角度作答,进步作用回顾梭伦改革措施的作用影响来作答。第(3)问,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要从两者所处的社会性质,选拔人才的目的、对象、标准,政体等角度作答,注意规范答题,分前者和后者。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可从双方制度实行之后的行为差异来寻找答案。主要从两种制度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念、人生观的不同的角度作答。 76((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 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7分)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 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0分) 【点拨】本题考查人才选拔。第(1)问考查秦—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从材料中一次归结,不要漏掉内容。原因要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 本题考查人才选拔。本题要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线索,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选官制度变化的过程、原因及其对清末教育的借鉴,考察学生的归纳概括比较能力。第(1)题,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可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品德与任职态度”等角度概括,注意全面性。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题,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等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概括。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问题和分析认识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第一问中,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注意以朝代顺序进行归纳,可摘取材料关键词进行概括,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到秦至汉初,“官有能而禄有功”、“功与能”;汉武帝以后,“个人品行”;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 考核分为九优先;西魏北周,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唐朝,“四善”,等。分析德才观变化的原因,我们要结合政治需要、时代特征、儒家思想对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第二问中,答题关键词是“评述„„新认识”,答案内容既有评,也有述,史论结合。结合材料三可知,清末已认识到科举选才的局限性,要求“停科举推广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已认识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 77((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 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 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 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 到国家独立。(9分)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考查的政治制度内容从周秦——明清——近现代,时间跨度很大,阐释了中国政治制度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样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回答第?题,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第?题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根据所学知识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顾炎武这段话的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思维。第?题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78((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 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15、图16、图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图15 “没有开化得中国佬” 图16 “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 图17 “中国就要崩溃了” 材料四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 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 中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 原因。(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 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 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12分)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答案】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 基本格局。 【点拨】第一问从关键句“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事事而制之。”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第二问,从图片显示的信息不难看出英国对中国的丑化,认为中国愚昧无知,任人欺负。成因和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就和外国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有关。第三问,材料四表明,中 国资产阶级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表现出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从经济上讲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政治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造成的。第四问,“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现为“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的环境注意分国外和国内环境作答。国内从经济政治方面作答,国际从冷战局面和美苏对中国的态度政策作答,中国采用一边倒的政策是明智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使新中国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一边倒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三条原则形成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1)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郡县制的积极作用的理解。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直接概括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问作用可以从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政治统一: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影响后世:其制为历朝所沿用加以概括。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2)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英国对中国的看法及成因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外因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看法可以归纳为: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第二问成因:可以从主观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客观原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第三问:外部原因即民族矛盾: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以概括。 (3)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原因的理解。根据材料四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不足在于对外妥协: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根本上在于中国国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加以归纳概括。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一边倒”方针的表现及其实施的背景和重大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五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表现可以直接归纳: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二问国内外环境可以从:自身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国际形势: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两方面归纳即可。第三问意义:革命性: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维护国家主权: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开创外交新局面: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加以概括。 79((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37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答案】(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分)。 (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分);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分)。 (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 (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0分)。 【点拨】此次材料题继续保持和发扬此前的全国卷风格。对同一材料反复利用;强调历史的比较能力;注重历史的原因分析;注重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注重历史的积极作用;继续保持能力的考查。其答题的思路与风格与前三年的高考保持了一致。有所发展的是,每一问都综合了材料和所学知识,而不像过去有所分开,其综合性更强。 答案思路稳中有变。变化的是第4小问,推动社会进步,过去通常是从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文化繁荣等角度出发,但这次却重在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角度,突出其社会性,贴近和谐社会,却对学生日常学习的历史本身的思维角度是一个打击。和去年强调迁都对都城地区影响一样,贴近时代,却与历史本身有了距离。 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对材料中所给信息的分析提炼及归纳整理能力。回答第1小问时应注意材料中所给明经、进士科的考试内容,通过对其内容的具体分析(考查时务策的内容)即可得出结论;回答第2小问时注意二者产生的途径、来源即 可;回答第3小问时应结合工业革命的实际情况,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带来的对人才的需求等,以及工业革命后文官产生的方式回答即可;回答第4小问时可从统治基础的扩大、合格人才的选拔、管理水平的提高、官员素质的提高等角度归纳。 本题以唐朝科举制和英国的文官制度为主要内容,考查考生对材料进行归纳和概括,并运用材料信息和有关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特别是对历史问题的比较能力。 )问考查进士科选拔人才最多的原因,其实就是回答两个科目的特点, 第(1 强调进士科的优势,根据材料归纳即可。 第(2)问考查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仍然是答各自特点,科举制特点根据所学 陆安中学复习用资料 高中部历史教研组 知识回答,英国要注意看清要求是中世纪,根据材料二第一句话归纳,不能答超。 第(3)问考查工业革命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难度稍高,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寻找思路,也可以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寻找思路。 )问考查对科举制和文官考试制度的评价,从其对社会进步推动方面考 第(4 查其相同点。可以从这种考试制度的特点如选拔范围、公平公正、提高官员素质管理水平等角度分析。
本文档为【近五年历史高考试题整理汇编:必修一专题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823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79KB
软件:Word
页数:44
分类:
上传时间:2018-11-14
浏览量: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