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研究

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研究

举报
开通vip

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研究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研究 目录 目录................................................................................................................................................... 1 1 引言........................................................................................

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研究
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研究 目录 目录................................................................................................................................................... 1 1 引言............................................................................................................................................. 4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4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5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6 1.4 研究的创新点 .................................................................................................................. 7 2 湖北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整体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 8 2.1 湖北省生猪养殖水平大幅上升,但在全国的地位依然落后 ...................................... 8 2.2 生猪生产方式发生质的改变,但产业竞争力不强 ...................................................... 8 2.3 科学养殖技术普及,品种质量明显提高,但肉品质量仍难以令人满意 .................. 9 2.4 饲料、兽药等相关产业支撑作用不够强大 .................................................................. 9 2.5 生猪屠宰加工、运输销售企业蓬勃发展,但龙头带动作用弱 ................................ 10 2.6 加工、流通到消费的产业纵向联系不畅通,产加销利益格局分化 ........................ 10 2.7 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短期难以消除 ............................................................................ 10 2.8 产业化经营程度不够 .................................................................................................... 11 3 湖北生猪生产波动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 12 3.1 蛛网模型简介 ................................................................................................................ 12 3.2 湖北省生猪产业生产波动机理分析 ............................................................................ 15 3.2.1 湖北省生猪生产波动的简要特征 ..................................................................... 15 3.2.2 湖北省生猪生产波动HP的滤波分析 .............................................................. 17 3.2.3 湖北省生猪生产波动周期的测定 ..................................................................... 18 3.3 湖北省生猪的供给反应函数 ........................................................................................ 22 3.3.1 供给反应模型 ....................................................................................................... 22 3.3.2 实证模型设定 ..................................................................................................... 24 模型参数估计 ..................................................................................................... 24 3.3.3 3.3.4 结果分析 ............................................................................................................. 25 3.4 结论性评述 .................................................................................................................... 26 4 湖北生猪产业市场组织化特征研究 ....................................................................................... 28 4.1 SCP 框架概要 ............................................................................................................... 28 4.1.1 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 ......................................................................... 28 4.1.2 结构—行为—绩效框架的修正 ......................................................................... 28 4.2 湖北养猪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 29 4.2.1 行业集中度 ......................................................................................................... 29 4.2.2 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 30 4.2.3 养猪业的产品差异分析 ..................................................................................... 31 4.3 中国生猪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 32 4.3.1 养猪户市场行为特点分析 ................................................................................. 32 4.3.2 养猪户市场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34 4.4 湖北生猪市场绩效分析 ................................................................................................ 36 4.4.1 经营绩效 ............................................................................................................. 36 4.4.2 社会效益 ............................................................................................................. 37 4.5 简短的结论 .................................................................................................................... 37 5 湖北省城乡猪肉消费特征及预测 ........................................................................................... 38 5.1 消费函数简介 ................................................................................................................ 38 5.1.1 绝对收入假说 ..................................................................................................... 38 5.1.2 相对收入假说 ..................................................................................................... 39 5.1.3 生命周期理论 ..................................................................................................... 39 5.1.4 持久收入假说 ..................................................................................................... 40 5.2 湖北省城乡猪肉消费函数实证分析 ............................................................................ 40 5.2.1 实证研究介绍 ..................................................................................................... 40 5.2.2 模型求解与检验 ................................................................................................... 41 5.2.3 城乡居民猪肉消费行为的对比分析 ................................................................. 43 5.3 对未来湖北省城乡猪肉人均消费支出的预测 ............................................................ 45 5.3.1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一: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 45 5.3.2 方案二:灰色系统预测 ..................................................................................... 47 5.3.3 两种方案的对比分析 ......................................................................................... 51 5.4 结论性评述 .................................................................................................................... 51 6 湖北省生猪产业配套环节完备性分析 ................................................................................... 53 6.1 湖北省饲料产业发展分析 ............................................................................................ 53 6.1.1 湖北省饲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53 6.1.2 湖北省饲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54 6.2 湖北省猪肉加工产业分析 ............................................................................................ 56 6.2.1 湖北省猪肉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 56 6.2.2 湖北省猪肉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 57 6.3 简短的结论 .................................................................................................................... 59 7 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 60 7.1 武汉中粮的“产加销一体化”模式 ............................................................................ 60 7.2 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市场,经纪人,农户) ............................................................ 63 7.3 宜昌双汇的龙头企业引导模式 .................................................................................... 64 8 促进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建议 ............................................................................... 66 8.1 优化生猪饲养结构,转换生猪生产模式 .................................................................... 66 8.1.1 正确处理生猪散养与规模养殖的关系 ............................................................. 66 8.1.2 大力推进规模化生猪生产 ................................................................................. 66 8.1.3 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体系 ................................................................................. 67 8.1.4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化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 67 8.2 按产业化经营运作模式指导生猪产业发展 ................................................................ 68 8.2.1 加强领导 ............................................................................................................. 68 2.2.2 增加对生猪产业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 68 8.2.3 加大对生猪产业化的扶持力度 ......................................................................... 68 8.3 完善运作机制,加快生猪产业化经营步伐 ................................................................ 69 8.3.1 推行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 69 8.3.2 抓好畜产品龙头企业建设和畜产品深加工的开发 ......................................... 70 3.3.3 大力扶植生猪中小加工企业成长 ..................................................................... 70 8.3.4 加快引进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 ..................................................... 70 8.3.5 推动市场体系建设 ............................................................................................. 71 8.3.6 拓宽销售网络 ..................................................................................................... 71 8.4 不断健全完善生猪产业服务体系、市场信息化体系 ................................................ 71 8.4.1 加强科技培训 ..................................................................................................... 71 8.4.2 建设生猪交易市场信息平台 ............................................................................. 71 参考文献......................................................................................................................................... 72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生猪与粮食一样,事关经济、政治与民生。作为农业大省的湖北,农民历来有养猪的习惯,“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观念深入民心。湖北省是一个传统生猪养殖大省,2008年湖北省生猪出栏3490万头,养猪业产值629.5亿元,占畜牧业总产值比重的61.2%。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生猪价格在2009年一季度持续回落,农户养猪收益大幅度减少,散养户每头养殖收益100-160元左右,比上年同期减少一半,约15%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生猪发展速度明显放缓,甚至出现个别养殖农户宰杀母猪现象。同时,在生猪产业链条中,产、加、销脱节,利益分割,养殖户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产业化是农业(畜牧业)发展之魂。实践证明,生猪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养殖户实现生猪产品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实现生猪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措施,是提高生猪养殖效益、增加养猪农户收入、提高农民在生猪产业链条中弱势地位、实现生猪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1、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尽管说农民出栏一头肥猪可以获得的纯收入会因为猪肉价格和饲料价格而在不同的区域和不同的年份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无论如何,养猪所获得的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占有相当的份额,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成为湖北省继劳务经济之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2、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化~是优化农业结构的迫切需要 湖北省发展养猪的资源丰富,猪肉及其制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生猪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加快发展生猪产业化,通过猪肉深加工,实行生猪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既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优化配置,又可扩大生猪生产规模;既可以促进提高猪肉产品档次,又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农村各种饲料资源降低生猪养殖成本;既可以为农村劳动力拓宽就业渠道,又可以促进现代畜牧科技迅速推广,还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从而推进整个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 3、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化~是壮大我省县域经济的有效途径 生猪产业化经营,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促进了过剩粮食转化,增加了政府财政税收,带动和促进了饲料、肉制品加工、皮革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各个县域内生猪养殖基地的建设,可繁荣农村经济,可以促进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在县域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加快推进生猪产业化~是提高我省猪肉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人们对猪肉的需求向高品质方向发展。猪肉产品的竞争不再是低水平的价格竞争,而是价格、质量、服务与品牌的综合竞争。实现生猪产业化经营,通过延伸链条及行业整合,可以造就一批有竞争力的生猪养殖或猪肉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加工高档系列产品,占领国内、国际市场。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鉴于生猪生产对生产者、消费者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影响力,我国学者对养猪业的经济学研究颇多。姚今观、纪良纲(1995)针对生猪和猪肉市场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大规模生猪养殖基地。张存根(l998)在我国生猪生产区域变化的研究中发现,我国生猪生产逐步形成了以长江中下游区为中心向南北扩散的格局,过去长期形成的“南肉北调”的局面己经宣告结束,东北三省、直辖市及东部城市周边地区的生猪生产呈不断扩大之势,猪肉自给能力大大增强。张晓辉(1998)以生猪生产最具代表性的吉林、江苏、四川、湖北、广东等七省的农户为例对我国的农户(包括专业户)生猪生产现状与效益进行了分析,发现农户的饲养规模都在扩大;饲养效益比过去更具竞争力;农户的生猪流通仍以民营为主。在研究加入WTO对我国生猪业的影响上,李建平(2000)、王秀清(1998)等从猪肉的比较优势和生产成本等方面对我国猪肉的国际竞争力作了研究,认为中国养猪业在目前阶段靠生产要素价格低廉(劳动力和饲料)支持而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对此,也有台湾学者对相对贸易优势(RTA)和双边贸易互补性(OBC)等指标进行了研究,说明了我国的生猪业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在研究生猪市场波动上,辛贤(1999)、王艳阳(1999)等认为是生猪生产发展快、农户散养为主的组织化程度低以及替代品的丰盛与低价使猪肉消费疲软等原因造成了生猪市场波动。还有部分学者对生猪的运销、猪肉市场改革、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作了研究。 杜宪章(1996)、孟凡恕(2005)、瞿振兴(1996)、王明祥(2005)、杨仕芳(2001)等人认为我国畜牧业应走产业化的道路。但我国的生猪产业化经营,不应照搬国外模式。王林云(2002)认为应结合我国国情,发展由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模式,逐步形成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内外贸、农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快生猪品种改良,提高生猪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丁颖(1991)在《探索商品猪基地建设新模式》时说我国的生猪产业发展应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郭千虎(1996)、乐少模(1993)、温广宝(1996)、吴春明(2004)等认为规模生产是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韩高举(2005)在谈论我国生猪生产情况以及有关政策时说:生猪生产应进行结构调整,既稳定数量,又提高质量,调整布局,扩大加工,并实行产业化经营,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形成利益共同体,稳定产业链,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走产业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张晓辉(2006)对中国近年来生猪产业的结构、成本、效益、饲料用途等状况作了一定的分析研究。李烨、郑少锋、王艳花(2007)利用统计指标因素分析法从生猪饲养成本构成角度对中国生猪规模养殖进行了实证研究,对小规模养殖、中等规模养殖和大规模养殖3种养殖模式下生猪的规模养殖比较优势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周咏(1999)采用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对散养户和专业户饲养生猪的生产效率进行比较。詹和平(2004)在其硕士论文中,深入的剖析了山东畜产品的成本结构,运用方法分析了生猪、奶牛及养羊业的生产效率及其变化过程,比较了不同饲养主体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杨军(2003)在其硕士毕业论中则运用随机前沿函数法对中国生猪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了研究。 但具体对于某一个省份生猪产业化经营的研究还不多见,特别是对于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的研究还是空白。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研究借助消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从生猪供给、市场、消费及产前的饲料生产和产后的猪肉加工等各个环节分析和总结湖北省生猪产业的发展,总结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的模式,给出湖北省进一步促进生猪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内容共分8章: 第1章为引言部分,阐述研究的背景、意义;对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的评述; 研究的思路与主要内容;研究的结论及可能的创新点等。 第2章,湖北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整体评价。本章通过2009年3-9月份间对湖北省生猪养殖场、种猪场、屠宰场、饲料加工企业、生猪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户的深入调研,分析湖北省生猪产业发展的现状,总结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中的问题与矛盾。 第3章,对生猪产业生产环节的研究。运用蛛网模型分析湖北省生猪供给的波动,运用HP滤波分析法分析湖北省生猪供给波动的特征、波动周期,并给出湖北省生猪的供给反应函数。 第4章,对生猪产业市场环节的研究。运用经典的SCP分析范式,从生猪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方面研究生猪产业的发展。 第5章,生猪产业的消费环节研究。介绍经典的消费函数理论,并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和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湖北城乡居民猪肉消费进行预测,并进行供需平衡分析。 第6章,生猪相关产业的研究,包括饲料和猪肉加工产业。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湖北省饲料和猪肉加工产业的现状与问题,为后续的政策提供依据。 第7章,为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的总结。生猪产业做大做强的关键在于生猪的产业化经营,本章归纳总结出湖北省现有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并分析各种模式的优缺点。 第8章,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问题。 1.4 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包括以下几点: (1)第一次系统和完整地分析了湖北省生猪产业的生产、市场、消费和产前、产后的各个环节,提出了针对性强、切合实际的进一步促进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的对策建议。 (2)运用蛛网模型、HP滤波、Nerlove供给反应函数对湖北省生猪供给的波动进行分析,为湖北省减少生猪供给波动、稳定发展生猪养殖提供了理论基础。 (3)利用灰色模型和时间序列对湖北猪肉短期消费需求和供给进行了预测,并根据生猪生产和城乡居民猪肉消费的规律,对预测结果进行了修正,使预测结果和供需平衡分析更符合实际。 2 湖北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及整体评价 2.1 湖北省生猪养殖水平大幅上升,但在全国的地位依然落后 1978-2008的30多年间,湖北省的生猪出栏数量不断增加,2008年全省出栏生猪3490万头,出栏率连续8年保持在140%左右,比10年前提高了40个百分点。尽管如此,湖北省生猪养殖在全国的地位依然不够重要。从增长速度来看,1978-2007年的30年间,全国生猪出栏总数年递增5.3%,周边的湖南、河南分别年递增5.5%和7.9%,而湖北省年递增4.2%,低于全国和周边省份的增长速度。从绝对量(生猪出栏头数)来看,四川省2007年出栏肉猪6010.7万头,连续30年稳居首位,享有“川猪安天下”的盛誉;湖南省2007年出栏肉猪4816.7万头,在全国一直稳居第二位;河南省2007年肉猪出栏数在全国的排名由第八位跃居第三位。山东省近几年的养猪业发展迅猛,2007年生猪出栏3654.04万头,已超过湖北居全国第四位。 2.2 生猪生产方式发生质的改变,但产业竞争力不强 规模化养殖成为湖北省生猪生产的主流,到2009年5月,全省万头猪场超过250家,年出栏生猪达400万头以上;年出栏5000-10000头的养殖场498家,年出栏生猪260万头;年出栏生猪1000-5000头的猪场3157家,年出栏生猪320万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不同规模的养殖场达8.4万家,出栏生猪1700万头,占出栏生猪总量的51%以上。同时,探索出很多生态养殖和标准化养殖模式,“150 1标准化养殖”和“生物发酵床养殖”屡见不鲜。 但湖北省生猪产业竞争力依然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生猪饲养集约化程度与河南、湖南相比依旧较低;二是生产成本较高,2007年湖北省肉猪生产成本比河南高11.3%、比四川高8.5%;三是市场竞争力不强,河南、四川的生猪已经成为省内各大城市特别是武汉市民的主要猪肉来源,我省肉猪的本土市场正在逐步丧失。据武汉、黄冈、黄石、孝感、赤壁等市生猪屠宰管理部门的统计,这些 1 “150标准化养殖”模式是湖北省大力推广的一种标准化养猪生产技术,其核心是建造具有恒温、自动采料、化粪处理功能的全封闭式猪舍,每批饲养150头优质三元猪,饲喂高品质饲料,采用统一标准的饲养管理和疫病控制技术,以生产出优质、安全的生猪。“生物发酵床养殖”模式是在养猪棚内根据保育、中大猪等不同类型猪群全面铺设一定厚度的谷壳、锯末和“生猪专用生物发酵菌”等混合物,猪饲养在上面,其所排出的粪尿在猪棚内经微生物完全被发酵迅速降解、消化,达到零排放的一种生猪养殖模式。 地区市场所销售猪肉来自外省的约占80%左右,其中来自河南为70%左右,而我省肉猪仅占20%的市场份额。 2.3 科学养殖技术普及,品种质量明显提高,但肉品质量仍难以令人满意 目前全省主要的种猪生产企业(省级发放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一级良种繁育场以上的种猪场)42个,常年存栏祖代种猪5万头,品种主要有:大约克、长白、杜洛克、PIC及TOPIGS配套系等。在抓品种选育的同时,我省大力推广生猪杂交改良及生猪人工授精技术,全省年人工授精头次在250万左右,总受胎率在85%以上,年生产优质三元猪2600万头,占出栏总数的70%。猪肉品质大幅度提高,瘦肉型三元杂交猪已占到70%左右,比十年前提高了20个百分点。但猪肉质量是一个从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配送流通、直到人们饭桌的一系列过程,涉及饲养环境、防疫检疫、屠宰加工技术、物流、保鲜等多种因素,湖北省大多数地方的猪肉销售主要在集贸市场进行,许多小型屠宰点的卫生状况根本达不到要求,私屠乱宰的现象仍很普遍,养殖环境有的地方非常差,垃圾猪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个别养殖户为了追求短期效益,甚至在饲料中添加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和违禁药物,使猪肉卫生和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猪肉的正常消费和养猪行业的良性发展。 2.4 饲料、兽药等相关产业支撑作用不够强大 2008年,全省拥有饲料生产企业320家,工业饲料生产总量454万吨,其中配合饲料383万吨。配合饲料的生产应用,大大提高了生猪产业水平,平均料肉比由过去的5-6:1降低到4:1,养殖技术应用比较好的养殖场可以达到2.5:1的水平,生猪饲养周期由12个月缩短到4个月左右,出栏率由80%提高到140%以上。 但我省饲料工业与农业大省的地位并不相称,居全国第九位,2008年生猪全价饲料为383万吨,只能满足猪用饲料的1/4,其他3/4左右靠养殖户自配饲料和从其他兄弟省份调进。全省饲料加工企业约300家,大多设备老化、生产规模小、技术力量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缺乏知名品牌。全国30强饲料工业企业,四川有“希望”与“通威”(分别排名第二、第五位),湖南有“唐人神”和“正虹”(分别排名第六、第七位),湖北没有一家。 我省兽药工业也十分落后,目前全国近600家兽药厂已通过GMP认证,而我省82个兽药生产企业,仅有7家企业通过GMP认证。目前,仅我省一年所需要的兽药、疫苗就达60亿元左右,其中80%的市场份额被外省所占领。 2.5 生猪屠宰加工、运输销售企业蓬勃发展,但龙头带动作用弱 近年,一批现代化的生猪屠宰和加工企业纷纷登陆我省,河南双汇、武汉中粮、台湾昇阳、南京雨润、湖北绿生等相继投入建设并实际运营,对我省生猪生产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截止目前,全省年屠宰场近百家,加工屠宰能力达到1500万头,基本满足县级及以上城市猪肉消费市场需要。同时,生猪运输专业合作社、购销专业大户也发展迅速,现共有200多家,每年购销生猪1000万头。 但我省年屠宰加工能力不足我省年出栏生猪头数的一半,且加工企业处于成长阶段,规模较小,没有1家国家级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也只有20多家,没有1家进入全国同行业的前30名。我省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基本上以简单的屠宰分割为主,停留在加工的初级阶段,全省生猪加工企业精深加工产品不多,产值和规模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少,产品的附加值低,赢利能力弱。对产品的品牌及价格的控制能力弱,承受风险的能力低。品牌少,产业链条短,效益得不到提高。 2.6 加工、流通到消费的产业纵向联系不畅通,产加销利益格局分化 生猪产业链由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加工、猪肉销售、居民消费等多个环节组成,涉及饲料企业、养殖企业(户)、购销企业和消费等不同的利益主体。其中,生猪购销和加工企业成为这个利益链条中最为强势的一环,而养殖企业(户)处于弱势地位。饲料企业可以将风险转嫁给养殖企业(户),生猪购销和加工企业因其所处地位的垄断性,可通过降低收购价、减少屠宰量和提高肉价等办法将风险转嫁给养殖企业(户)和消费者,而处于利益链条中间的养殖企业(户)难以将风险向上游和下游转移。 2.7 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短期难以消除 (1)生猪养殖场(户)基本上处于各自分散经营的状态,在畜产品的加工流通领域、行业组织缺乏联系,信息不畅、技术落后、相互恶性竞争、市场交涉 力弱小。 (2)销售方式落后。湖北省的肉类零售大部分通过集贸市场,传统的卖肉方式占主导地位,而发达国家的肉类流通基本实现了“冷链化”,几乎全部采用先进的零售方式――入点、入店经营方式。国内诸如北京、上海、青岛等许多大中城市也都基本采用和实现了超市及入店销售。先进的营销模式,方便、快捷、卫生的销售方式,创立猪肉食品品牌是决定湖北省肉类产品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3)生猪疫病复杂多变,自然风险加大,生猪供给波动较大2007年生猪蓝耳病大暴发、大流行,养殖户大量宰杀母猪、丢弃仔猪,造成猪肉市场供给不足,价格猛涨。2008年,省人保公司承保的能繁母猪,赔付死的数量占参保数的5%,大大超过国家规定的全程死亡率3%,而仔猪、育肥猪的全程死亡率更是高达12%。 2.8 产业化经营程度不够 (1)猪肉市场地区封锁,流通不畅,制约消费 猪肉跨县市不能流通,每个县市为了保护本地的屠宰企业,不允许现代化的屠宰加工企业的猪肉进入(武汉市除外),造成湖北农村猪肉价格比城市高10%,东部的黄冈、咸宁、黄石的猪肉价格比西部的宜昌高10%,农村居民猪肉消费量不足城市居民猪肉消费量的50%。某些地市不恰当地执行生猪定点屠宰的规定,自产自食的生猪也要运送到几十里外的“定点”去屠宰,增加了其运输成本和屠宰成本,进一步削弱了本就低下的农村猪肉消费能力。 (2)环保问题制约了规模养猪的发展 根据2008年规模养殖增加的情况测算,我省畜禽养殖粪便量比2005年增加0.3%,但由于规模养殖布局不均衡,绝大部分地方污染压力不能消化,严重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 3 湖北生猪生产波动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3.1 蛛网模型简介 蛛网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学界出现的一种关于动态均衡分析的理论,它将市场均衡理论与弹性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引入时间变量这个重要的因素,连续考察属于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它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论述诸如农产品、畜牧产品这类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以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结果。在波动过程中,由于产量和价格变化的轨迹类似蜘蛛网,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卡尔多把这一理论形象定名为“蛛网理论”。蛛网理论是考察市场均衡恢复与稳定条件的理论,该理论运用了追溯现期经济变量受上期变量影响的分析方法,成为现代经济学中运用差分方程进行经济分析的起点。 sQP蛛网模型的基本假定是:商品的本期产量决定于前一期的价格,即供tt,1 sdQ,f(P)QP给函数为 ,商品本期的需求量 决定于本期的价格,即需求函ttt,1t dQ,f(P)数为。 tt 根据以上的假设条件,蛛网模型可以用以下三个联立的方程式来表示: dQ,,,,,P tt sQ,,,,,,P tt,1 dsQ,Q tt 其中,α、β、δ和γ均为常数且均大于零。 蛛网理论认为,对于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在生产规模确定之后生产过程未完成之前,是无法中途改变规模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的,因此市场价格的变动只能影响下一期的生产规模,即本期的商品供给量取决于上一期的价格水平,而本期价格又取决于本期商品的供求关系。蛛网理论根据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大小关系不同,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得出了三种类型的蛛网:封闭型蛛网、收敛型蛛网、发散型蛛网。 假定在第一期由于某种外在原因的干扰,实际产量由均衡水平Q减少为Q。e1 根据需求曲线,消费者愿意支付P的价格购买全部产量的Q,于是,实际价格11 上升为P。根据第一期的较高的价格水平P,按照供给曲线,生产者将第二期11 的产量增加为Q。在第二期,生产者为了出售全部的产量Q,接受消费者所愿22 意支付的价格,于是实际价格下降为P。根据第二期的较低的价格水平P,生22产者将第三期的产量减少为Q。在第三期,消费者愿意支付P的价格购买全部33 的产量Q,实际价格又上升为P,生产者又将第四期的实际产量增加到Q。如334此循环下去,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的波动幅度越来越小,最后恢复到均衡点E。由此可见,图3-1中的均衡点E所代表的均衡状态是稳定的。 P S P1 Pe P2 D Q Q 1eO Q Q2 图3-1 封闭型蛛网图 供给曲线比需求曲线陡峭,即供给的价格弹性小于需求的价格弹性,此时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小于对需求的影响。当市场由于受到干扰偏离了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价格和实际产量会围绕均衡水平上下波动,但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回到原来的均衡点。此时价格和产量的变动轨迹形似向内收缩的蜘蛛网,称为收敛型蛛网。 供给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等于需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即供给弹性等于需求弹性,这意味着价格变动对供给和需求的影响一样,当市场由于于受到外力的干扰偏离原有的均衡状态以后,实际产量和实际价格始终按同一幅度围绕均衡点上下波动,永远达不到均衡,相应的蛛网被称为“封闭型蛛网”。 P S P1 P3 E Pe P2 D 0 Q Q Q Q 13e4 Q Q2 -2 收敛型蛛网图 图3 P S P3 P1 Pe P2 D Q Q Q Q Q 31 e20 Q4 图3-3 发散型蛛网图 3.2 湖北省生猪产业生产波动机理分析 对生猪生产波动进行研究,有利于增进对生猪生产规律的认识,继而为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生猪生产波动强度、稳定市场、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我国学者对全国生猪生产波动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得出的结论有所差异。林 )分析了1952,1988年生猪生产波动的情况:年末存栏头数出现7智元(1990 个周期波动,出栏头数出现6个周期波动,饲养量也出现了6个周期波动;并指出在1949,1988年间粮食生产出现7次波动,生猪生产也出现7次波动。刘政(1992)使用1952,1991年生猪出栏量数据,分析得出生猪生产较大的波动周期有6次。陈顺友等(2000) 的分析则认为:1949,1999年我国养猪业曾出现过13次波动,波动周期最长的为5年,最短的为1.5,2年,基本上平均每4年就有一次比较大的波动。农业部生猪波动规律性研究课题组(2007)则运用1980,2007年活猪价格和猪肉产量数据,得出生猪生产和价格的波动平均周期大约为6年左右。一些学者也研究了我国部分省份的生猪生产波动周期(张火法等, 1996;王征兵等,1999;湖南生猪生产波动研究课题组,2003),他们采用了速度法、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正弦函数模型等方法,得出的生猪生产波动周期长度在5,7.5年之间。 以上学者对我国生猪生产波动周期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但总的来看存在以下不足:(1)在对全国生猪生产波动周期研究上,定量化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现有研究中,部分学者是在研究相关问题时提及生猪生产的波动周期,还有部分学者只进行了简单的定量分析,没有系统的分析方法,也没有说明周期划分的标准和理由。(3)学者们对生产波动周期研究多采用单一指标,缺乏多指标的比较分析,很难反映生猪生产波动全貌。(3)现有研究对生猪生产周期划分存在差异,尤其在全国生猪生产波动周期上争议很大,让人莫衷一是,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鉴于此,本研究拟采取目前比较成熟的HP滤波法对湖北省1978,2007年生猪生产波动进行研究,分别测定生猪年末存栏量波动周期、生猪出栏量波动周期和猪肉产量波动周期,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原因。 3.2.1 湖北省生猪生产波动的简要特征 1、从绝对指标来看,湖北是养猪大省。生猪产销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2007年,湖北生猪出栏3131.2 万头,猪肉产量 236.9万 t,位居全国前列。2004-2006 年,湖北省共出栏生猪9974.1万头,居全国第5位,生猪出栏率为 140%,几近达到发达国家的养殖水平(表3-1)。 2、从绝对量来看生猪生产波动情况。(1)无论是从存栏量指标、出栏量指标,除了极个别年份,湖北生猪生产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例如,从存栏量来看,相对经历了两个上升段:1990,1995年为第一个上升阶段,1996年存栏量出现暴跌,然后又缓慢上升;出栏量只有 1996、2000 年和 2007年为负增长。年际间有明显周期性波动,表明生猪养殖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改进。(2)从存栏量看,2006年出现波峰,为 2453.7 万头,1996年出现波谷,存栏1821.2 万头。因此,总体上看是比较平缓的上升趋势,波动幅度没有出栏量那么大。(3)从出栏量看,其中1996、2000年和 2007 年出现波谷。1999 年出栏2348.9万头,比 1998 年少出栏632.6 万头,下降了 21.22个百分点。2000 年出栏量为 2418.6万头,比 2002 年下降了 7.13个百分点。2007年出栏量3131.2,比上一年下降了8.43个百分点。 表3,1 1990,2007年湖北生猪产量波动情况 年份 出栏量(万头) 增长率(%) 存栏量 增长率(%) 1990 1714.3 2063.5 1991 1793.3 4.61 2017.4 -2.23 1992 1927 7.46 2099.1 4.05 1993 2144.5 11.29 2165.2 3.15 1994 2516.2 17.33 2339.1 8.03 1995 2981.5 18.49 2449.1 4.70 1996 2348.9 -21.22 1821.2 -25.64 1997 2513.3 7.00 1839.4 1.00 1998 2492.1 -0.84 1843.9 0.24 1999 2604.2 4.50 2121 15.03 2000 2418.6 -7.13 1900.4 -10.40 2001 2506 3.61 1885.8 -0.77 2002 2752 9.82 2107.6 11.76 2003 3000.7 9.04 2123.3 0.74 2004 3126.2 4.18 2190 3.14 2005 3428.4 9.67 2340.3 6.86 2006 3419.5 -0.26 2453.7 4.85 2007 3131.2 -8.43 2290.6 -6.65 资料来源: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3、从相对量看生猪生产波动情况。从表3,1 我们可以看出,湖北生猪生 产的波动主要是增长比例的波动。 3.2.2 湖北省生猪生产波动HP的滤波分析 1、指标选择 测定生猪生产波动周期采用什么指标,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采用单一指标,另一种主张采用多元指标。本研究认为,生猪生产涉及的因素很多,用任何单项指标去描述评价它都是很有限的,应该采用多个指标从不同侧面对生猪生产状况进行描述。同时,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用生猪年末存栏量、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三个指标来分析生猪生产波动周期。其中,生猪年末存栏量既反映出当年生猪生产状况,又影响下一年的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肉猪出栏量不仅受到年初存栏量的影响,还受到当年饲养量和出栏率的影响;猪肉产量受到生猪出栏量和肥猪头胴体重的双重影响。三个指标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可以从不同侧面较充分地反映生猪生产波动状况。 2、方法选择 目前,经济变量波动测量方法主要有三种:速度法、剩余法和滤波法。速度法以经济变量的年际环比增长率来衡量波动强度,寻找增长率的波峰、波谷,以此来研究波动的规律,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单易行,直观明了,缺点是测定结果具有较大局限性,不能有效剔除长期趋势,易受相邻年份数值波动的影响。剩余法将经济变量的变动分解为长期趋势和波动分量两部分,利用某一方法剔除长期趋势,其余部分即为经济变量的波动成分,剔除趋势变动的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法、移动平均法、阶段平均法等,与速度法相比,该方法可以较有效地消除长期趋势,被学者们广泛使用。HP滤波法由Hodrick-Prescott(1980)在分析战后美国经济周期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以后被广泛采用,该方法是一种非线性回归技术,其优点是运用灵活、拟合效果较好,缺点是计算比较繁琐。 在分析计算过程中,笔者分别采用回归分析法和滤波法剔除长期趋势,发现两种方法得到的波动分量变化基本一致,波峰、波谷也大致相同。但是由滤波法分解出的波动分量更加平稳,同时考虑到1978,2007年这30年间湖北生猪生产变化的长期趋势并非线性,故最终选用HP滤波法对生猪生产波动周期进行测定。 HP滤波法的基本思想:设{Yt}是包含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的经济时间序列 dc(比如生猪年末存栏量), {Y}是其中含有的趋势分量, {Y}是其中含有的波tt dcd动分量,则Yt= Y + Y, (t=1, 2,„,T)。计算HP滤波就是从{Yt}中将Yttt d分离出来,即选择一个时间估计序列{ Y },最小化实际值和样本点的趋势值。t d{ Y }常被定义为下面损失函数的最小化问题的解: t 2TT,,,,2ddddd,,min(Y,Y),(Yd,Y),(Y,Y) ,,,,,,1,1tttttt,,,,11tt,, HP滤波依赖于参数λ,该参数需要先给定,λ越大,估计出的趋势线越光滑,反之越弯折。但该参数的取值存在争议,对于年度数据,较为常见的取值是λ=100(高铁梅,2006),但也有学者(RavandUhlig,2002)主张λ应该取值6.25。笔者分别使用λ=100和λ=6.25进行HP滤波,发现二者各有利弊:前者的趋势线更加平滑,波动值起伏大,对较大的波动反映更加敏感;后者趋势值与实际值较贴近,趋势线更加弯折,但波动反映更细致,既能反映大的波动变化,也能显示较小的年度起伏。经权衡比较,我们认为λ=6.25时的滤波结果更能反映湖北省生猪生产波动的实际情况,因此选用λ=6.25来进行HP滤波。 dd利用HP滤波法求得{Yt}的趋势分量{ Y }后,再用Yt- Y求得波动分量tt cYct{ Y }。进一步计算变异率(Ratio of Variation):,它反映经济变量在特RV,tdYt 定时间上对长期趋势的偏离幅度,反映经济变量的短期波动情况。本研究以变异率(RV)作为波动周期划分的依据。 3、数据来源及处理 1978-2007年湖北省生猪年末存栏量、肉猪出栏量及猪肉产量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3.2.3 湖北省生猪生产波动周期的测定 1、长期趋势分解 应用HP滤波法,分别对1978,2007年生猪年末存栏量、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进行长期趋势分解,结果见图3-4、图3-5和图3-6,其中,CUNLAN表示生猪年末存栏量,CHULAN表示肉猪出栏量,ZHUROU示猪肉产量,Trend表示各自HP滤波的趋势值,Cycle表示各自的波动值。从图中可看出,HP滤波法对长期趋势的拟合效果较好,剔除趋势值后的波动值围绕零值上下波动。 2、波动周期划分 剔出长期趋势以后,得到反映生猪生产波动情况的波动值,再利用波动值除 以趋势值得到变异率。分别计算得到生猪年末存栏量、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的 变异率,结果见图3,7。 Hodrick-Prescott Filter (lambda=6.25) 280 240 2004016030120208010400 -10 -20 198019851990199520002005 ZHUROUTrendCycle 图3,4 猪肉产量长期趋势分解 Hodrick-Prescott Filter (lambda=6.25) 3500 3000 2500600 2000400 1500200 10000500-200 -400 198019851990199520002005 CHULANTrendCycle 图3,5 湖北生猪出栏量长期趋势分解 Hodrick-Prescott Filter (lambda=6.25) 2600 2400 2200 2000400 1800 1600200 1400 0 -200 -400 198019851990199520002005 CUNLANTrendCycle 图3,6 湖北生猪存栏量长期趋势分解 猪肉产量变异率生猪出栏量变异率 生猪存栏量变异率 0.6 0.5 0.4 0.3 0.2 0.1 0 -0.1变异率(%) -0.21978 -0.31980-0.4 1982年份 1984 1986图3,7 湖北生猪产量、肉猪出栏量和肉猪存栏量变异率比较 1988我们用“峰—峰”法进行周期划分,具体从变异率下降年开始到回升至峰顶 1990年作为一个完整的周期。周期划分的标准是值得考虑的问题,如果标准高些,只 1992能识别较大的波动,这时周期数就会较少;如果标准低些,也能识别细小的波动, 1994这时周期数就会多些。为了较全面反映湖北生猪生产波动情况,我们选用的标准: 1996 每次波动变异率的“峰—谷”落差和“谷—峰”落差都大于2%,且波峰大于零,1998 波谷小于零。分别对生猪年末存栏量、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进行周期划分,结2000 果见表3,2。 2002 表3,2 湖北生猪年末存栏量、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波动周期划分结果 2004 2006猪肉产量波动周期 生猪出栏量波动周期 生猪存栏量波动周期 周 周周 期谷峰 期期谷峰落周期谷峰落序起止年份 落差起止年份 起止年份 长长差(%) 长度 差(%) 号 (%) 度 度 1 1980-1986 7 17.65 1980-1985 7 11.13 1980-1986 7 11.78 2 1987-1995 9 12.36 1987-1995 9 11.66 1987-1989 3 4.91 3 1996-1999 4 18.8 1996-1999 4 26.38 1990-1995 6 4.36 4 2000-2005 6 8.86 2000-2005 6 8.59 1995-1999 5 21.83 5 2000-2002 3 14.52 6 2003-2006 4 3.39 7 平均 6.5 14.42 6.5 14.44 4.67 10.13 表3,2是根据标准进行周期划分的结果,仅反映出生猪生产中较大的波动变化。 3、结果分析 从生猪产量来看,1978,2007年间发生了4次大的周期波动,平均每6.5年就会有一次大的周期波动。从大的波动来看,周期长度不规则,4,9年之间不等。 从肉猪出栏量来看,出栏量波动和生猪产量波动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二者变异率的相关系数相当高,1978,2007年间肉猪出栏量发生了4次周期波动,平均每6.5年会波动一次。 存栏量波动相对较小,我们发现存栏量波动周期要比出栏量波动周期多。90年代以前饲养周期较长,从而上年存栏量波动对下年出栏量波动影响显著;90年代以后养猪周期缩短,从仔猪出生到上市出售只需5,7月,人们能在一年内调整生猪产量,故出栏量受上年年末存栏量的影响不再那么明显。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三个指标测定出湖北省养猪业的周期波动,既存在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 3.3 湖北省生猪的供给反应函数 3.3.1 供给反应模型 蛛网模型实际上是基于滞后调节原理(即预期价格为上期的价格)而建立的供给反应模型。农产品供给的实证研究一般假设:完全竞争、市场均衡、无风险以及农户生产决策具有可分性。依据这些条件,只要产品价格足以补偿可变成本,那么单个生产者的特定产品的供给函数就是边际成本函数,市场供给函数则是所有单个生产者的供给函数加总。因此,供给函数取决于所有相关预期产品和投入品的价格、所有固定生产要素及其技术水平。在每一项经济活动中,预期都起着 e决定性的作用。研究人员通常假定供给函数取决于有关的预期价格(P)。 eS = f(P) (1) e在式(1)中,S为各种农产品的供给向量;P为预期价格向量。预期价格最常见的是以滞后一个时期的农产品价格来表示,这是因为产品的实际收获价格 要等到收获之后才能知道。由于价格生成的滞后性,使得在描述生产投入决策过程时,一般采用相关变量的过去值(或者过去值的简单估计值)来描述,由此所建立的模型也就是幼稚预期模型,即: e (2) S,f(P),f(P)tt,1 但是事实上,决定生产者本期生产行为的不仅仅是前一期的价格,生产者还有可能根据以往的经验,来修正预期价格,使预期价格接近正常价格。因此,严格来说,蛛网模型是较为粗糙的。为了消除蛛网模型的缺陷,适应性预期理论(Adaptive Expectation)应运而生。 他假设农户并马克?诺罗夫(Mark Nerlove)于1956年放弃了蛛网模型。非对上一期的价格做出反应,而是对预期价格做出反应,而且这种预期价格的形成仅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上一年度的价格。在这种条件下,他建立了诺罗夫价格预期模型。其基本形式为: e (3) A,a,bP,cZ,utttt eee (4) P,P,,(P,P)tt,1t,1t,1 eP其中: 为t年实际供给量;为t年的预期价格;为t-1年的实际APt,1tt Zu价格;是在时间t时,影响农产品供给量的其他外生变量;是随机扰动项;tt,是价格预期系数,它和a、b皆为待估参数,。 0,,,1 式(4)表示的即为价格预期假设,其左边表示对预期价格的年际调整, e(P,P)为农户对上一年度农产品价格预测的偏差。调整系数,表示上年价格t,1t,1 预期的偏差信息仅有一部分被传递用于调整当年的预期价格,而不是全部。由式 eP(4)所确立的假设,预期价格可表示为: t 21et, (5) P,,P,,(1,,)P,,(1,,)P,??,(1,,)P1230tt,t,t, 0,,,1式(5)说明预期价格是以前所有价格的加权移动平均。但由于,因此,权数是随滞后期递减的几何级数。 a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公式(3)、(4)所组成的模型中有三个待估参数:, a,,和。对方程(3)和(4)进行如下操作,可以获得、和这三个参数的bb 估计值。 由方程(3)、(4)可得: A,,,,P,,A,V。 (6) t01t,12t,1t ,a,,可以采用OLS估计出式(6)中、、的值。由此可以相应的计算出,b021 ,,,,,,,,01和的估计值:;;。 ,,1,,,ab,,2,, 1,,1,,22 3.3.2 实证模型设定 本研究以生猪出栏量作为因变量来构造供给反应模型。根据农产品供给理论,影响农户养猪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猪售价、生产成本以及生猪养殖的机会成本(利用土地和劳动力生产其它替代作物所可能取得的收益)。生猪养殖量的调整是农户在家庭劳动力和资本一定量的前提下,种植作物和养殖其他畜禽的分配问题。 估计Nerlove模型可能导致结果违背残差服从正态分布的假设。为了保证残差项服从正态分布,本文对各个变量进行了对数化处理,一是可以确保残差项同方差且服从正态分布(Maddala,2001);二是可以直接根据系数确定短期供给弹性。 综合以上分析,建立了湖北生猪供给反应模型: lnA,,,,lnP,,lnA,,lnC,,。 t01t,12t,13t,1t PAA其中,、分别代表生猪的当期和滞后一期的出栏量;表示滞后一t,1tt,1 C,期的生猪售价;指滞后一期的生猪生产成本;是随机误差。 t,1t 3.3.3 模型参数估计 1、协整检验。 协整(co-integration)分析技术是用于处理非平稳经济时间序列的有效工具,目前已成为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伪回归”的有力分析方法。在分析经济变量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前,必须对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否则就不能确定是否存在“伪回归”(spurious regression)现象。 首先对1983—2007年的生猪出栏量、生猪售价及生产成本这3个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的对数值均为一阶单整,如表2,3所示。这说明各变量具备了协整的必要条件。进一步运用JJ检验法对LnAt、LnPt和LnCt进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4所示。 表3,3 ADF检验结果 变量 检验形式 ADF检验统计量 5%临界值 结论 LnA(N,N,0) -2.49 -3.61 非平稳 t ΔLnA (N,T,0) -4.72 -3.62 平衡 t LnP(C,N,1) -1.43 -2.99 非平稳 t ΔLnP (C,N,0) -3.43 -3.00 平衡 t LnC (C,N,0) -1.98 -2.99 非平稳 t ΔLnC (N,N,0) -3.33 -3.00 平衡 t 注:表中ADF检验结果采用EVIEW5.1软件计算得出,检验形式(C,T,K)中的C,T,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中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N是指不包括常数项C或者时间趋势项T,?表示差分算子。 表3,4 生猪产量、价格与生产成本的Johansen检验结果 特征值 零假设(H) 备择假设(H) 似然比统计量 5%临界值 结论 01 0.6204 R=0 R=1 37.8033 29.7971 不拒绝零假设 0.4375 R=1 R=2 15.5271 15.4947 不拒绝零假设 0.0949 R=2 R=3 2.2941 3.8415 拒绝零假设 注:R代表协整向量个数。 经过检验,变量LnA、LnC和LnP具有不少于2个的协整关系,因此以LnAtttt 为因变量的回归不会出现伪回归的现象。 2、回归分析。 运用OLS对方程(6)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LnA=1.0128+0.8771LnP-0.7431LnC+0.7655LnS ,,tt1t1t-1 (1.4942) (2.8268) (-2.6986) (5.5898) 2函数式下面括号中的数值为t检验值,F=130.5145,R=0.9514,调整后的2R,0.9441。 3.3.4 结果分析 估计结果显示,生猪售价和前一期出栏量对当期出栏量有正的影响,生猪成 本对生猪出栏量有负的影响。 湖北生猪的短期供给弹性π为0.3345,长期供给弹性b为2.6221。供给1 弹性较低,这说明生猪出栏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较为迟钝,当某一年生猪价格发生突涨或突跌时,生猪的供给并不能迅速适应这种变化,从而加剧供求的不平衡。但生猪的长期供给弹性比短期供给弹性大得多,说明从长期来看,生猪出栏量能够针对价格变化做出较为敏感的反应。生猪出栏量对价格变动的短期反应较为迟钝,而对价格变动的长期反应相对敏感,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生猪的养殖从购买仔猪到出栏至少要有4个月的时间,同时,在广大农村基本每个农户都要养猪,养猪某种程度上是作为农户创收和处理剩饭剩菜的一种方式。另外,生猪价格的上涨往往以仔猪价格的上涨为前奏,即使农户观察到生猪价格的上涨,有的时候也会因为仔猪价格的上涨而并不一定加大生猪的饲养。 第二,生猪养殖农户在仔猪的繁育、猪舍及疫病防治的投入也限制了生猪养殖的短期调整能力。 第三,长期内,农户可以通过修建猪舍、聘请专门的兽医进行疫病防治等方式来调整生猪的饲养量。 第四,上年度生猪成本对生猪出栏量的影响弹性为-0.0743,即不考虑生猪价格变动因素时,若上年度生猪成本上涨1%,则本年度生猪出栏量将减少7.43%。 3.4 结论性评述 湖北生猪的供给反应函数反映了一条非常重要的信息:当综合考虑生猪价格和生产成本的变动对生猪出栏量的影响时,生猪成本的变动对出栏量的影响程度,要比生猪价格的变动对出栏量的影响程度小得多,即在生猪价格与生产成本以同样的比率上涨时,生猪的出栏量主要受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进而表现出本年度生猪产量的增加。因此,为了稳定持续的发展生猪养殖,国家应在稳定生产资料价格的同时,稳步提高生猪收购的保护价,完善生猪保险及能繁母猪直接补贴的标准,提高农户生猪养殖的积极性,增加生猪的供给,稳定发展生猪生产。 本研究通过对生猪生产与不同时期价格变化的供给反应分析,考察了湖北生 猪供给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生猪供给对价格的反应程度短期较小,但长期较大。这说明湖北生猪生产对价格波动的反应存在着时滞性。生猪养殖农户对价格有积极的反应,政府可以通过价格政策支持,达到增加生猪供给的目的。但是,因为生猪对于价格的反应滞后,所以政府价格支持政策应该保持一定连续性,以使农户对生猪价格产生稳定的预期。 4 湖北生猪产业市场组织化特征研究 4.1 SCP 框架概要 4.1.1 传统的结构—行为—绩效框架 以产业组织理论的奠基人贝恩为代表的哈佛学派首先提出了一个由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和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组成的研究框架。在哈佛学派的 SCP 框架中,产业组织理论是由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基本部分和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组成,其基本分析程序是按照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产业组织政策展开的。结构、行为、绩效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该研究框架假定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市场行为再决定市场绩效。因此,哈佛学派认为要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是通过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强调市场结构在产业组织分析中的突出地位。人们将哈佛学派分析产业组织理论的结构——行为——绩效模式以及与此相关的市场供需条件和公共政策所构成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框架,简称为 SCP 框架。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图4-1 SCP框架 4.1.2 结构—行为—绩效框架的修正 后来的经济学家对哈佛学派的 SCP 框架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决定论是不完善的,也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市场绩效,特别是市场行为也会影响市场结构(Ferguson,P. R.,1988)。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 SCP 框架作以下修正。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图4-2 新SCP框架 由上图可见,从短期(或静态)看,市场结构不会有很大变化,因此,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就有特定的市场行为,这种市场行为会产生一定的市场绩效,它们之间存在图4-2实线所示的因果关系。但从长期(或动态)看,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都会发生变化,而且,市场结构的变化可能主要是由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引起的。这说明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对市场结构会产生图4-2虚线所示的反作用。因此,可以把 SCP 的关系看作表示短期和长期关系的实线与虚线的循环关系。但在 SCP 中,市场结构仍处于主要地位。 产业组织理论的 SCP 研究框架主要包括四个核心要素,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产业组织政策。 4.2 湖北养猪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4.2.1 行业集中度 行业集中度是反应行业市场结构的重要指标,其与养殖规模紧密结合在一起。生猪企业(此处指养殖企业、养殖场或养殖户)的养殖规模直接决定着产品产量的高低。在猪产业市场容量不变的情况下,少数企业规模越大,市场的集中 2度越高。各个猪产业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会力求把规模扩大到使单位猪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降到最低水平;猪产业企业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 1、养猪业市场集中度的分析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的绝对集中度一般用产业中最大的 n 个企业或厂商所占的市场分额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市场的比例来表示(王俊豪,2000),记作 CRn,其计算公式为 nxiCR, ,nX,1i 一般采用 CR、CR的值来表示市场集中度的高低。 48 至2009年5月,全省万头猪场超过250家,年出栏生猪达400万头以上;年出栏5000-10000头的养殖场498家,年出栏生猪260万头;年出栏生猪 2 猪产业规模经济是指当生产或经销单一猪产品的单一猪产业经营单位因规模扩大而减少了生产或经销的单位成本时导致的经济。猪产业规模经济是实现社会资源有效利用,提高猪产业经济效率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如果猪产业企业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则存在规模经济;反之,则存在规模不经济。 1000-5000头的猪场3157家,年出栏生猪320万头,出栏生猪50头以上的不同规模的养殖场达8.4万家,出栏生猪1700万头,占出栏生猪总量的51%以上。因此,我们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判断:湖北省生猪规模化养殖已经成为主流,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 4.2.2 进入与退出壁垒分析 1、养猪业进入壁垒的分析 依据产业组织理论进入壁垒的内涵,我国养猪业的进入壁垒可以定义如下,凡是阻止或影响新的农户或其他人员从事养猪的因素都可以称作是生猪养殖的进入壁垒。以前,我国的农户养猪主要目的是为了供应自家食用,附带利用闲散劳动力挣得少许收入,养殖的规模很小,方式非常简单,投入的资金很少,因此基本上不存在进入壁垒。 目前,生猪作为一项相对效益较高的养殖项目,吸引了大量的农户参与到其中。在农村出现了专业养猪户,在很多地方养猪成为了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相对于以前养殖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养殖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事先需要进行一定的投资,比如仔猪的购买、猪舍的搭建、购买饲料等等,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等不到资金的回收,因此也产生了一定资金上的进入壁垒。养猪户的养殖观念、养殖方式开始由“小规模大群体向大规模大群体”转变,从而使市场部分亏损企业和养猪户退出养猪业,有条件的养猪户转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2、养猪业退出壁垒的分析 湖北养猪业的退出壁垒是指阻碍养猪户退出养猪的因素,决定因素主要是资 3产的专用性和沉淀成本。对于小规模农户而言,主要是采用劳动力生产,基本不采用机械,也很少对机械和新设施进行投资,所以基本上不存在资产专用性的问题;绝大多数是依靠传统的经验进行养殖,一般对于技术的学习和应用只投入很少资金和精力,因此,退出壁垒很低。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养猪户投入的加大,一旦从事其他行业,要想收回投资的绝大部分资金很难,进行养猪的饲料搅拌机、电磨等机械具有较强的专用性,养殖技术也具有很强的行业特征。 另外,从养猪业内部来看,在短期内对于进行养猪的养猪户而言还存在着其他的退出壁垒: 3 资产专用性和沉淀成本指的是许多资产和机械设施具有较强的专用性以及技术上的专用性,如果要退出,这些资产和机械设施很难转为他用,所掌握的技能和技术也难以在其他行业应用。 (1)一些订单或者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的影响。在养猪过程中,经常会有肉猪加工企业与肉猪养殖户经过协商,在达成一致意见的基础上,签订受法律保护的生产销售合同,按照合同的要求养猪户进行某品种肉食猪的养殖,达到标准后,定时定价收购。通过这种“订单”把产销双方连接起来,明确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要求双方按照合同条款操作,无论哪一方违背了条款都要承担违约的经济赔偿责任。因此,养猪户在合同期约定的时期内不能够随意终止肉猪的养殖。此外,养猪户和公司、出口企业等签订的出口合同等也在短期内增加了猪户退出养猪业的成本,从而产生了养猪业的退出壁垒。 (2)养猪的特点决定了养猪户短期内不能随意退出。生猪的养殖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够形成具有经济效益的产品,这就是说,养猪户一旦进入了猪的养殖,就要受其生长发育规律的制约,不能中间退出,否则就会遭受重大的经济损失,往往意味家庭收入的急剧降低。 (3)信息的不足增加养猪户短期内退出养猪业的成本。对于养猪户来说,由于地处农村,信息较为闭塞,获得信息的成本相对较高,若随便更换家庭主营产业,势必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并且,由于农村信息手段落后,养猪户对于其他的一些致富信息一方面难以获得,另一方面即使能够获取也不容易辨别真假,这就增加了养猪户退出养猪业的机会成本,降低了养猪户退出养猪业的预期,亦即提高其退出壁垒的高度。 (4)行政指导的影响。自我国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进行农业结构的内部调整,养猪户具有了经济自主权,一些投资少见效快,收益相对较高的养殖业,肉猪养殖成为了农村养殖业的首选,政府部门在引导和推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在信息的提供、技术的指导等等各个方面为养猪户提供了重要的帮助,使养猪业的信息、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吸引了大量农户的参与,人为的增加了养猪户退出养猪业的机会成本,再加上养猪户的辨别能力差和风险规避的思想,导致养猪户一旦从事养猪,不愿也不敢退出,从而增加了养猪户养猪的退出壁垒。 4.2.3 养猪业的产品差异分析 产品差异是指不同的生产者生产的同一类产品具有不同的特性。一般可以分为产品的物质差异、形象差异以及售后服务差异。按照纳尔逊的定义,商品被区分为搜寻型商品和经验型商品。人们可以在选购之前通过检验而获得搜寻型商品 的质量特征信息;而对于纯粹的经验型商品,人们只有通过使用才能度量出其品质。对于猪产品而言,我们虽然可以对同种产品的外形、大小等特征进行观察,但其具体的口感只有在食用后才能够知道,而其对健康的长期影响也许是我们永远无法知晓的,因而猪产品具有一定的经验型商品特征。 作为猪产品的差异主要是指物质差异即外在质量和内在品质上的差异。对于生猪产品的差异性而言,不同生猪产品的差异程度不同,尽管猪肉在颜色、气味等方面能够产生差异,但其内在的质量同样也无法快速的为消费者所知,需要专门的检测手段和检测设备才能获取,比如药残的问题等,普通消费者是无法获取的。 虽然由于猪产品的特性,消费者无法在短时期内获得其产品差异性,但是,较长的时间内也可能获取一定可表现的产品差异性。各地区的消费者通过对不同地区产品较长时间的食用,能够对各地区产品的质量形成一定的了解,消费者可以通过产地的不同,初步分辨产品质量,以及一些绿色产品等逐渐出现,从而形成一定的地区产品差异性和品牌差异性。当然,这就需要品牌和原产地认证等等信息传达的手段和方式发挥作用,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倡导和监督才能有效地形成。 总之,猪肉属于经验型产品,如果不在品牌宣传上下较大的功夫,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很难形成产品差异。随着猪肉加工企业的发展,加工能力的提高,各企业开始注重其产品品牌的宣传以及广告投入。但是,由于企业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有限,投资较少,结果只有较少的企业品牌为消费者认知。 4.3 中国生猪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范式中所指的市场行为,是指某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即为获得更大的利润和更高的市场占有率所采取的适应市场要求的战略性行为。企业的市场行为受市场结构的状态和特征的制约,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和改变市场结构的状态和特征,并直接影响市场绩效。产业市场上竞争性市场行为主要可分为三类:价格行为、非价格行为和组织调整行为。 4.3.1 养猪户市场行为特点分析 我国养猪户由于受市场结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经济能力和文化素质等 各种因素的影响,养猪户的市场行为具有模仿性和经验性等特点: 1、养猪户选择行为的模仿性和一致性。 在市场竞争中,我国的养猪户已经逐渐分化成两种类型:一类属于敢闯市场,竞争意识强烈、对科学技术认识较快,素质较高的养猪户,这类养猪户会积极地 4采用新技术;另一类是属于怕担风险,缺乏开拓意识,传统的模仿型养猪户。多数的养猪户属于模仿型的,当出现一种新的养殖技术或者一个新品种并呈现效益时,模仿型的养猪户会在下一期模仿采用,但等其采用时,新技术已经不新,效益不佳,只好停止,再去模仿另外的新技术,表现出明显的模仿行为。这种明显的“跟风”行为,往往会使养猪户在市场中陷入“蛛网理论”中的价格下跌期,难以实现采用新技术后增产增收的效果。 我国的养猪户数量众多,其市场结构接近于完全竞争结构,单个养猪户的行为对于整个养猪行业的市场均衡几乎不会产生影响。因此,养猪户在进行品种选择、价格确定和选择生产规模时不会考虑到整个市场的供求平衡关系,这就极易导致养猪户选择行为的一致性。而且,养猪户的相关信息来源多是人际渠道,再加上养猪户的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极易形成养什么一起上,并且品种都一样,甚至买仔猪的地点都一样。同时,在停止时又不约而同地一起退出,造成肉猪供给的大起大落,价格起伏不定。 2、养猪户选择行为的经验性特征。 农村的信息渠道相对比较窄,养猪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则偏重于人际渠道和口传渠道,即养猪户选择品种、技术、销售渠道时多根据以往自己的经验,或者是听取同村养猪户的建议,亦或自己观察其他养猪户的情况来决定自己养殖的品种、技术和销售渠道,甚至养殖的模式和方法。 3、养猪户选择行为的保守性和求新性并存。 养猪户养殖的分散,规模的超小型化,养猪户资金的不足、购买能力差,在客观上限制养猪户采用新技术的范围和应用新技术的空间;主观上,养猪户长期受小农意识的影响,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当采用一定的技术达到个人和家庭的物质需要之后,就会停滞不前,不再追求更高层次的技术。而且,养猪户习惯做小范围的横向比较,只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于一些经过多年养殖的老品种比较信任,而对于一些优秀的新引进或者新培育的品种则持观望的态度,力求收入的稳定性,表现出保守性;同时,由于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压力,养猪户渴望 4 吕玲丽.农户采用新技术的行为分析[J].经济问题,2000,(11):27-29 通过养殖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经济收入,求新的欲望较强。因此,养猪户处于一种既想保持稳定生产又想增加收益但又不希望承担采用新品种带来的市场风险的状态中,亦即保守性和求新性共存。 4、养猪户选择新技术行为的多样性。 我国各地养猪户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各不相同,对于技术的认识也大不一样。不同地区选取和采用新技术的种类、侧重点也不同。比如一些养猪较发达的地区,已经逐渐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对于技术的选择也偏重于猪肉的质量;而一些刚刚发展养猪业的地区,则偏重对提高产量等新技术。另外,一些具有长远眼光的地区,逐渐也认识到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对于一些处理养猪的污染问题,实现绿色生产的技术也逐渐被采用。 4.3.2 养猪户市场行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养猪户市场行为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结构决定养猪户独立自主的进行蛋猪或肉猪的养殖经营活动,可以自由的选择养殖的品种、技术等。目前,我国养猪户市场行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养猪户选择行为决策非理性。养猪户进行生猪的养殖,其目的是为了 5获取经济收益,依据现代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养猪户是猪产业市场中的生产主体,也是“经济人”,会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市场结构决定养猪户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其地位决定了养猪户将尽可能依据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来选择行为,来达到家庭养猪的效益最大化,所以说市场结构因素是决定养猪户养殖品种的根本因素。但是,由于养猪户的分散单个经营,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导致 6众多养猪户选择行为的非理性决策出现,即“合成谬误”现象的发生。 (2)养殖新技术应用上守旧,接受较慢。猪生长具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具有一定的生长周期要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自身生长规律的限制。一旦养猪户购买某个品种的仔猪,就必须至少完成一个养殖周期。对于一个从事养猪的家庭而言,其养猪的收入往往是其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不同品种肉猪,其养殖的管理技术水平也不尽相同,比如各个品种的肉猪其抗病性以及生活习性都有所差别,这就 5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上册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6 养猪户选择行为的“合成谬误”现象是指,单个养猪户依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选择养殖的品种,是正确的,但是当众多养猪户同时进行选择时,会导致市场上某种产品的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出现决策的失误,这就是出现养猪户选择的“合成谬误”现象。 要求进行不同的养殖管理方法。养猪户在选择养殖品种时,对于一些技术要求比较严格的品种,不得不慎之又慎,难免守旧,对于新品种采取观望态度。 (3)回避一些高价位优质品种。仔猪的投入,对于养猪户来说是一笔较大的投入。尤其是一些从国外引进的品种或者一些种猪,其价格更高。养猪户在选择的时候虽然可以接受一定范围内的优质优价,但是过高的价格可能会导致养猪户选择一些常规的便宜的品种,而回避一些高价位的优质品种。 2、养猪户市场行为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虽然养猪户可以自由的选取和采用养殖新技术应用到养殖实践中,但是现实中养猪户对于一些养殖新技术的采用所表现出来的情况并不尽人意,新技术、新设施在推广中也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这是由于养猪户对新技术的选择和采用行为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1)养殖过程不可逆性。养猪不像制造工业产品,一旦采用某种技术后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逆的,或者说很难在短期内进行改变。这样以来,如果出现失误,势必会对养猪户未来一年的家庭经济状况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养猪户在采用新技术时不得不持有保守态度,把稳定性放在首位,而不是追求创新。 (2)养猪户文化素质较低。我国养猪户的文化素质水平相对比较低,像在国外有些国家只有受过正式专业农业技术教育的养猪户才可以从事养猪的生产经营,而目前我国的养猪户多是一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的人员,对于养殖新技术缺乏正确地认识,有些技术也难以掌握。而且,目前虽然农村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信息的传播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有关养猪的信息,还相对比较少,养猪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则更窄,并且养猪户偏重于人际渠道,这样养猪户得到的有用的信息则更少,导致养猪户难以对一些新技术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求稳心理的影响下,养猪户必然会偏向维持旧的技术。 (3)技术供给与技术需求不平衡。目前养猪户对于养猪相关技术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不同的地区由于其发展的水平不同、养猪户的文化素质不同、认识不同、想要技术而得不到,而农技推广部门却有技术推广不出去,严重阻碍了养猪户养殖技术水平提高。 (4)养猪户资金水平的低下。一般情况下,一种新技术、新设施在刚投入市场的初期其价格是相对比较昂贵的,多数养猪户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受到限制。比如,针对某些猪类疾病的专用药,价格在初期都是比较昂贵的,对于养猪户来说这都是很大的负担,可能会有些养猪户由于资金不足而难以使用。 (5)信息系统不完善,技术信息不对称。养猪户获取新技术的信息主要是来源于人际渠道,即依靠自己以前的经验,或者看周围邻居、同村或邻村养猪户的养殖经验。 此外,养猪户还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等媒体上获取一定的信息。但是无论是人际渠道还是媒体渠道,对于新技术的信息介绍多数只是介绍这些技术的优点及可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很少向养猪户介绍已有多少人采用该项技术,市场剩余份额有多少等重要的信息,这些信息的缺失往往会导致养猪户的盲从,从而造成养猪户经济损失。 4.4 湖北生猪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某一产业中的主要企业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其市场行为所导致或形成的这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益分配状态,是反映具体产业运行效率的综合性概念。通过研究产业的市场绩效能够准确地判断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程度。本研究从经营绩效和社会效益来评价湖北生猪业的市场绩效水平。 4.4.1 经营绩效 规模猪场致力于以优质的品种、科学的饲养管理模式、最佳饲料资源利用率来生产品质安全的生猪产品,具有很强的成本效益意识和可持续生产的生态养殖理念,投入产出的整体效益最好,产品供应的稳定性最强,代表了湖北生猪养殖业的水平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专业养殖户作为湖北省近年成长最快的养猪群体,具有较强的成本观念,但无论从品种选择、饲养管理水平还是饲料供应上受到的制约因素较多,加之抵御疫情风险的压力较大,生态养殖的观念不强,导致生产的生猪面临较大的猪肉安全隐患,产品的供应稳定性较差,养殖效益波动较大。 散户作为广大农村市场生猪产品的主要供应者,成本意识淡薄,品种、饲养管理水平最差,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欠缺,生猪成活率低,猪肉品质没有保证,产品供应稳定性最差,养殖效益对农户没有吸引力。 4.4.2 社会效益 湖北省中大型猪场在出口创汇、推动湖北养殖技术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领导作用。专业户的快速增长,对稳定城市市场猪肉供应、带动饲料兽药种植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定点屠宰征收的税费具有积极的作用。散养户尽管市场份额逐年减少,但对广大农村市场的猪肉供给,家庭自产饲料原料的合理利用和作为农副产品的有机肥料来源渠道,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5 简短的结论 1、湖北省生猪产业发展中规模养殖已经成为主流,行业集中度大幅提高,但就行业进出壁垒而言,规模养殖场相比于散养要大,各种结构生产的猪肉产品差异性不大。 2、我国养猪户由于受市场结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经济能力和文化素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养猪户的市场行为具有模仿性和经验性等特点。 3、从经营绩效和社会效益来看,规模养殖场均大于专业养殖户和散养农户,但散养户尽管对广大农村市场的猪肉供给、家庭自产饲料原料的合理利用和作为农副产品的有机肥料来源渠道,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于生猪产业而言,我们应发展适度规模的养殖模式。 5 湖北省城乡猪肉消费特征及预测 对于任何一个产业而言,消费是产业链循环的先导性因素,是促使整个产业不断发展的动力,生猪产业也不例外。因此,利用消费函数研究湖北省农村及城镇居民对猪肉及猪肉制品的需求,对于引导生猪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乃至整个生猪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5.1 消费函数简介 消费函数是描述总消费需求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方程,是“经济学家们经久不衰的关注和研究的一个专门领域”。在西方一些国家,关于消费问题的研究开始较早,发展已相当成熟,形成了一整套十分健全的研究体系。其研究主要是在限定社会制度恒定不变的条件下,从消费者的需求和效用最大化原则出发,对居民的消费行为、消费心理及消费与收入、投资与储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论证,提出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和方法。 5.1.1 绝对收入假说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利息、储蓄和货币通论》一书中,在批判萨伊法则的同时提出了对消费理论的新观点“绝对收入假说”。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很多,如收入水平、商品价格水平、收入分配状况、利率水平、消费者偏好、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其中收入水平是最重要的因素。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可以把消费函数写成: C,b,bY,,bb(,0,0,,1) t01tt01 CYbb其中,是现期消费,是现期收入,为自发消费量,是边际消费倾tt01 ,b向,即每增加一单位现期收入会增加单位的消费,为随机误差项。 t1 b/Y,bb凯恩斯认为,平均消费倾向APC=C/Y=,随着Y的增加,如果保010 b持不变,平均消费水平会下降,并趋向于,所以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的增长1 会低于收入的增长,因此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会低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贫富 差距越大,收入越集中于边际消费倾向低的人群中,则社会总的消费欲望就越低, 7从而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5.1.2 相对收入假说 949年提出的,该假说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ames S.Duesenberry)于1他认为:人的消费行为具有强烈的“模仿”性和追求更高生活水平的倾向,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即期收入的影响,同时,一方面受周围人群的消费行为、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的影响,即消费具有“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受自己历史上曾经实现的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影响,消费者一旦维持过一个较高的消费水平,该消费水平将难以再随收入的减少而降低,即消费具有“不可逆性”,增加消费容易,减少消费难,这就是著名的“棘轮效应”。其函数模型为: C,b,bY,bC,, t01t2t,it C,其中为t-1期的消费支出,为随机误差项。 t,1t 5.1.3 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F.Modigliani)在20世纪50年代利用费雪的跨期消费选择模型,研究了由凯恩斯理论引起的“消费函数之谜”。他认为,人的消费与年龄分布有关。一般而言,年轻人的家庭收入偏低,这时消费可能会超过其收入,随着他们进入壮年和中年,收入会日益增加,会超过其消费,不但可能偿还青年时代欠下的债务,更重要的是可以积累些钱以备老用,一旦年老退休,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所以如果一个社会的年轻人和老年人比例增大则社会总的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的比例增大则社会总的消费倾向就会下降。这个理论强调了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 其消费函数模型为: C,bY,bA,, t1t2tt A,A,Y,CA其中为消费者在第t期所拥有的资产,满足,即将上期tt,1t,1t,1t 7 这种观点并没有获得多数学者的认可。1946年,西蒙?库兹涅茨用美国1869-1938年长达70年的有关数据对凯恩斯的消费理论进行分析后,结果显示:消费函数中边际消费倾向不随收入上升而下降,而保持在0.84-0.89之间,长期内相对稳定,即从长期来看,消费函数应为C=b×Y。这一关系与凯恩斯消费函数的特性不一致,这一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说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为一个长期趋势并不一定存在。 ,的储蓄视为当期的资产增量;为随机误差项。 t 5.1.4 持久收入假说 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Friedman)为了解决凯恩斯短期消费函数和长期消费函数存在的矛盾,在1957年《消费函数理论》一书中提出了“持久收入假说”,这个理论认为:持久消费与持久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消费者消费行为决策所面临的是一个跨期预算约束的问题,消费的决定不仅与当期财富水平有关,还取决于消费者整个生命周期内所有财富现值总和。持久收入大致可以根据所观察到的若干年收入数值的加权平均数计得,距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反之,则越小。其函数形式为: ptC,b,bY,bY,, t01t2tt pttpYYYYYY,其中,为持久收入,为暂时收入,=-,为即期收入,为ttttttt随机误差项。 5.2 湖北省城乡猪肉消费函数实证分析 上文已提及消费环节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性以及建立消费函数的一系列假说,对建立湖北省猪肉消费函数有很大借鉴意义。湖北省与全国一样,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化结构,这种差距集中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差距上,其中消费差距主要表现为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距。因此,对湖北省城乡居民猪肉的消费函数进行研究,找出影响城乡居民猪肉消费的因素,有助于采取适当措施,鼓励消费,推动湖北省生猪产业的健康和良性发展。 猪肉产品由于其产品特性,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已几乎成为家家户户必备的日常饭菜,满足营养和口味的需要。因此,多数居民在购买猪肉时,不会考虑太多利率变动、预期收入的不确定性、积攒养老金等因素而明显限制当前的猪肉消费量,不少消费者都认为“不可一日无肉”,“该吃还得吃”,因此猪肉消费支出主要还是和即期收入有关,所以我们采用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建立消费函数模型。 5.2.1 实证研究介绍 1、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首先构建回归模型,以湖北省城乡居民1995,2007年间的猪肉消费支出和人均收入数据,利用EVIEWS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分别估计出城乡居民猪肉消费模型的参数值。然后利用EVIEWS软件的相关功能对模型的参数进行经济意义检验、统计学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最后对估计的城乡居民猪肉消费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并提出有关建议。 2、构建模型 按照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建立城乡居民猪肉消费回归模型,函数形式: C,b,bY,,b(,0,0,b,1) t01tt01 CYb其中,是现期消费,是现期收入,为自发消费量,b是边际消费倾tt01 ,向,即每增加一单位现期收入会增加b单位的消费,为随机误差项。 t1 3、相关数据收集 湖北省城乡居民1995,2007年间有关肉类的消费量、消费支出、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湖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各自分别的消费价格指数,均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为消除价格变动对函数构建的影响,消费支出和人均收入的数据均按价格指数进行折算,以1995年不变价格为基准。 5.2.2 模型求解与检验 1、模型的求解 根据EVIEWS软件OLS方法,建立湖北省城镇居民猪肉消费函数如下: ˆC,Y175.7417+0.035884? 11 t= (4.992108) (7.161142) 22R,R,0.823384 0.807328 F= 51.28195 D.W.= 1.364236 建立湖北省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函数如下: ˆC,Y170.2057+0.076526? 22 t= (3.878804) (5.091266) 22R,R,0.702066 0.674982 F= 25.92099 D.W.= 1.961068 从回归结果看,城镇居民猪肉消费函数模型对实际数据的拟合效果较农村的 好一些,两个模型参数检验、回归方程检验的通过性较好,可决系数高。消费函 b数所确定的参数自发性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均符合经济学理论,所b01 以居民收入与猪肉消费的决定关系完全符合绝对收入假定,我们建立的模型是合适的。 2、异方差检验 异方差的检验通常有图示法、帕克检验与戈里瑟检验、G-Q检验、怀特检验等。本文采取怀特检验法,它不像图示法那样只能进行大概判断,不像帕克检验与戈里瑟检验需要选择不同的解释变量,尝试不同的函数形式进行多次反复试验,也不像G-Q检验一样需要对解释变量进行排序且只能检验单调递增或单调递减型异方差,怀特检验不需排序,且对任何形式的异方差都适用。 (1)城市居民消费模型怀特检验 27.048561,由White检验知,辅助回归方程含有x及其平方项,无交叉nR, 222,,,,乘积项,在=0.05,自由度为2的情况下,查分布表,临界值5.99,nR0.05的值大于临界值,所以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为修正异方差,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原模型进行回归,用原模型OLS估计 ~12e量作为随机干扰项方差-协方差矩阵的主对角线元素,即用为权重进行i~ eiWLS估计,则有: ˆC,Y180.6655+0.035575? 11 t= (9.389326) (14.33303) 22R,R,0.999380 0.999323 F= 205.4358 D.W.= 1.084345 通过绘制此时的残差平方序列,发现此时已经消除了异方差性,无论是拟合优度还是各参数的t统计量的值都有了显著改进,F检验也显著。虽然这个模型可能还存在某些其他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但这一估计结果比之前的结论更为接近真实情况。 (2)农村居民消费模型怀特检验 22,nR,8.403826,该值大于5%显著性水平下自由度为2的分布临界值2,,5.99,所以拒绝原假设,表明模型存在异方差。 0.05 为修正异方差,运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对原模型进行回归,可得: ˆC,Y139.9538+0.087333? 22 t= (4.937338) (8.423058) 220.997788 0.997587 R,R, F= 70.94791 D.W.= 2.138771 通过绘制此时的残差平方序列,发现此时已经消除了异方差性,参数的t检验更加显著,可决系数大幅提高,F检验也显著,与城镇居民修正后的消费函数相比,自发性消费部分的差距较修正之前更符合现实情况,边际消费倾向更具合理性。 3、序列相关性检验 序列相关性的检验方法有图示法、回归检验法、杜宾-瓦森(Durbin-Watson)检验法和拉格朗日乘数(Lagrange multiplier)检验法等等。三种方法各有长短,D.W.检验只能检验一阶自相关,LM适合高阶序列相关性的检验。分别用三种方法都进行检验,得到分析结果如下: 对于城镇猪肉消费函数模型,无论是回归检验法中的t统计量、杜宾-瓦森检验法的D.W.值还是LM检验法的F统计量,与相应的临界值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均是接受原假设,即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因此不需要进行序列相关性修正。农村居民猪肉消费函数也是同样的情况。 5.2.3 城乡居民猪肉消费行为的对比分析 由上文可知,调整之后的湖北省城乡居民猪肉消费函数可以表达为: C,Y城镇居民:180.6655+0.035575× 11 C,Y农村居民:139.9538+0.087333× 22 1、1995-2007年间农村居民不仅猪肉消费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其收入也远远落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这也表明,收入差距是导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偏低的直接原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因素,也有再分配调节力度不够的因素。 2、城乡居民的猪肉消费支出和收入间线性相关关系显著,符合凯恩斯消费函数模型。其中,城镇居民猪肉消费支出变动的99. 94%是由收入决定的,而农村居民有99.78%由收入决定。二者相比,收入因素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影响更大一些。这是由于城镇相对经济发达,居民各种消费资金主要依靠工资收入。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有其自身特点,例如在食物支出方面,部分可通过自给性生产获得,无需通过收入去购买。 3、农村居民自发性消费低于城镇居民。自发消费,也即必要消费,必不可 少的消费。这个消费与收入无关,即便没有收入,就是借债也要消费。一般而言,不同的阶层,自发消费是不同的:富裕阶层比穷苦阶层的自发消费要大;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富裕,因此城镇居民的自发消费比农村居民要大。湖北省城镇居民猪肉消费函数中的自发性消费为180.6655元,农村居民的为139.9538元,这表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低于城镇居民,且差距较大。 4、农村居民猪肉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湖北省农村居民的猪肉边际 95年不变价格,在消费倾向为0.087333,高于城镇居民的0.035575。按照19 1995-2007年间平均每增加100元的收入,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平均猪肉消费支出增加3.56元、8.73元,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多增加5.17元的猪肉消费支出,增幅是城镇居民的两倍多。经典经济理论认为,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且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一般而言,低收入者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高收入者具有较低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如果增加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将比增加同量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带来更大的猪肉消费刺激。 5、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率高于城镇居民。图5-1是湖北省城乡居民猪肉消 8费率折线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湖北省农村人均猪肉消费支出占到了人均纯收入的10%以上,1995-2007年间消费率有升有降,波动幅度不是很大,但总体来说,是呈下降趋势的,2007年农村猪肉消费率是10.51%,比1995年的15.82%下降了五个百分点。湖北省城镇猪肉消费率变动较农村平稳一些,不过也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007年猪肉消费率为5.70%,较1995年的8.95%低了3.25个百分点。 湖北省城镇猪肉消费率一直低于农村,在城镇猪肉消费绝对量高于农村的情况下,主要是由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比值大于猪肉消费支出比值导致的。可见农村居民的收入还是与城镇有相当大的差距,以至于农村居民即使吃的猪肉比城里少,但吃顿猪肉的负担却明显大于城镇居民。 8 人均猪肉消费率指的是人均猪肉消费支出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 湖北省城乡居民猪肉消费率 20 15 农村猪肉消费率%10城镇猪肉消费率 5 0 1995 年份1996 1997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1998 1999图5-1 湖北省城乡居民猪肉消费率折线图 2000 20015.3 对未来湖北省城乡猪肉人均消费支出的预测 2002 2003 20045.3.1 方案一:时间序列预测模型 2005 2006 2007Y在经济分析和科学研究中,经常需要对某一个或一组变量进行观察测量,t tttttt将在一系列时刻、、„所得到的离散数字组成的序列Y()、Y()、Y()„332211 tY()„称之为时间序列。为了揭示时间序列变动的规律,通常需要根据研究对n 象自身特点建立含有时间的数学模型,这样的模型常称为时间序列模型。 采用1995-2007年的湖北省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时间序列数据,以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自变量,当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因变量,利用一元线性方程 Y,,646.4954,1.202298Y进行自回归,得出,截距项t值为-2.819,斜率项t值tt,1 2R为34.16926,均通过了变量显著性检验,=1167.538,=0.991508,拟合程度F 非常好,D.W.=2.071389,对照临界值表可知该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用同样的方法,对湖北省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进行自回归,经验证,二阶自回归模型比一阶自回归模型拟合更好,参数也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最后确定 Y,,362.2886,1.901883Y,0.757968Y回归方程如下:,截距项t值为tt,1t,2 -2.832266,自变量各参数的t值分别为7.297616,-2.930147,均通过了变量显著 2R性检验,=364.5326,=0.989146,拟合程度非常好,D.W.=2.678814,可知F 该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 利用已得的方程关系,对湖北省2008-2015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测如表5-1所示: 表5-1 2008-2015年湖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预测 年份 城镇(元) 农村(元) 年份 城镇(元) 农村(元) 2008 13153.92 4648.655 2012 23937.96 9613.898 2009 15157.19 5448.947 2013 28116.96 11989.67 2010 17565.79 6477.44 2014 33138.36 15153.63 2011 20460.09 7826.916 2015 39171.88 19370.36 上文我们已经得出湖北省城乡居民的猪肉消费函数,将表5-1的预测数据分别代入城乡各自的消费函数中,我们可以预测出湖北省2008-2015年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猪肉消费支出如表2所示: 表5-2 2008-2015年湖北省城乡居民人均年猪肉消费支出时间序列预测值 年份 城镇(元) 农村(元) 年份 城镇(元) 农村(元) 2008 648.5785 545.9348 2012 1032.258 979.5644 2009 719.8826 615.8267 2013 1180.926 1187.048 2010 805.5683 705.648 2014 1359.563 1463.366 2011 908.5331 823.5019 2015 1574.205 1831.626 根据湖北省城镇和乡村人口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统计预测,可得湖北省2008-2015年的城乡人口如表5-3所示: 表5-3 湖北省城镇和乡村人口时间序列预测数据 年份 城镇人口预测(万人) 乡村人口预测(万人) 2008 2468.797 3169.889 2009 2510.416 3168.479 2010 2499.467 3167.995 2011 2502.348 3167.828 2012 2501.59 3167.771 2013 2501.789 3167.752 2014 2501.737 3167.745 2015 2501.751 3167.743 将人口预测数据乘以表5-2中的城乡居民人均年猪肉消费支出预测数据,并将城乡进行加总,可得湖北省2008-2015年全省猪肉消费支出预测数据如表5-4所示: 表5-4 2008-2015年湖北省居民猪肉消费总支出预测值 单位:亿元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年份 333.176 375.844 424.898 488.218 568.532 671.470 803.684 974.039 总支出 5.3.2 方案二:灰色系统预测 1、灰色系统概述 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1982年,邓聚龙发表了“参数不完全系统的最小信息正定”、“灰色系统的控制问题”系列论文,奠定了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实际上,灰色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科学家艾什比(W?R?Ashby)所提出的“黑箱”(Black Box)概念发展演进而来的,是自动控制和运筹学相结合的产物。艾什比利用黑箱来描述那些内部结构、特性、参数全部未知而只能从对象外部和对象运动的因果关系及输出输入关系来研究的一类事物。邓聚龙系统理论则主张从事物内部,从系统内部结构及参数去研究系统,以消除“黑箱”理论从外部研究事物而使已知信息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弊端;因而,被认为是比“黑箱”理论更为准确的系统研究方法。 灰色系统是指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的系统(肖新平 2005),灰色系统理论所要考察和研究的是对信息不完备的系统,通过已知信息来研究和预测未知领域从而达到了解整个系统的目的。灰色系统理论与概率论、模糊数学一起并称为研究不确定性系统的三种常用方法,具有能够利用“少数据”建模寻求现实规律的良好特性,克服了资料不足或系统周期短的矛盾。 目前,灰色系统理论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并且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不仅成功地应用于工程控制、经济管理、社会系统、生态系统等领域,而且在复杂多变的农业系统,如在水利、气象、生物防治、农机决策、农业规划、农业经济等方面也加以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在管理学、决策学、战略学、预测学、未来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展示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2、灰色系统预测GM(1,1)模型建立 灰色系统理论的微分方程称为GM模型,G表示gray(灰色),M表示model(模型),GM(1,1)表示1阶的、1个变量的微分方程模型,它是依据系统中已知的多种因素的综合资料,将此资料的时间序列按微分方程拟合去逼近上述时间序列所描述的动态过程,进而外推,达到预测的目的。 GM(1,1)建模过程和机理如下: ,,,,00,,0,,0,,0,,,,,,,,,,X,x1,x2,x3,...,xn (0)记原始数据序列为非负序列 X (0)x(k),0,k,1,2,?,n其中, (1)其相应的生成数据序列为 X ,,,,11,,1,,1,,1,,,,,,,,,,X,x1,x2,x3,..,.xn k(1)(0)x(k),x(i),k,1,2,?,n其中, ,,1i(1)(1)为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 ZX (1)(1)(1)(1),,Z,z(1),z(2),?,z(n) (1)(1)(1)Z(k),0.5x(k),0.5x(k,1),k,1,2,?n其中, (0)(1)x(k),az(k),ba为GM(1,1)模型,其中,是需要通过建模求解称b (1),,,,z(2)1(0)a,(a,b)的参数,若为参数列,且 ,,x(2),,(1)(0),,,z(3)1(3)x,,B,, Y,,,(1),,?,z(4)1,,(0)(0)(1),,xx(n)(k),az(k),b则求微分方程的最小二乘估计系数列,满足 (1),,z,(5)1,,,,T,1Tˆa,(BB)BY (1)dx(1)(0)(1),ax,bx(k),az(k),b称为灰微分方程的白化方程,也叫影子dt 方程。 如上所述,则有 (1)dx(1),ax,b(1)白化方程的解或称时间响应函数为 dtbb(1)(1),atˆxtxe(),((0),), aa(0)(1)x(k),az(k),b(2)GM(1,1)灰微分方程的时间响应序列为 bb(1)(1),akˆ x(k,1),(x(0),)e,,k,1,2,?,naa(1)(0)x(0),x(1)(3)取,则 bb(1)(0),akˆx(k,1),(x(1),)e,,k,1,2,?,n aa(1)X(4)求的模拟值 (1)(1)(1)(1)(1)(1)ˆˆ,,ˆˆˆ,,X,x(1),x(2),x(3),x(4),x(5) (0)X(5)还原出的模拟值 (0)(1)(1)ˆˆˆx(k,1),x(k,1),x(k),k,1,2,?,n (6)误差检验,原理略。 (7)灰色系统预测。 3、灰色系统预测实证分析结果 根据以上建模原理,我们分别建立湖北省城镇、农村居民年人均猪肉消费支出GM(1,1)预测模型,并对模型预测进行回代检验,检验结果如表5-5、表5-6中所示。 ,(k),(avg)我们对模型进行残差检验,定义相对误差,平均相对误差与精度0p 。经验证,对各参数估计值如下: (0)(0)ˆq(k)x(k),x(k) ,(k),,100%,,100%(0)(0)x(k)x(k) n1,(avg),|,(k)| ,n,1,2k 0p,(1,,(avg)),100% 表5-5 湖北省城镇居民年人均猪肉消费支出GM(1,1)灰色系统预测检验 序号年份原始值(元)模型值(元)残差相对误差精度1 1995 360.39 360.39 0.00 0 2 1996 357.27 304.85 52.419 0.14672 3 1997 393.42 321.82 71.603 0.182 4 1998 358.22 339.73 18.494 0.051627 5 1999 334.32 358.63 -24.313 -0.07272 6 2000 343.41 378.59 -35.181 -0.10245 7 2001 334.39 399.66 -65.27 -0.19519 91.23% 8 2002 390.48 421.9 -31.422 -0.08047 9 2003 430.47 445.38 -14.911 -0.03464 10 2004 466.77 470.17 -3.3974 -0.00728 11 2005 498.91 496.33 2.5771 0.005165 12 2006 473.15 523.95 -50.805 -0.10738 13 2007 654.29 553.11 101.18 0.15464 表5-6 湖北省农村居民年人均猪肉消费支出GM(1,1)灰色系统预测检验 序号年份原始值(元)模型值(元)残差相对误差精度1 1995 305.7153 305.72 0 0 2 1996 324.5316 338.03 -13.496 -0.04159 3 1997 325.1135 347.71 -22.592 -0.06949 4 1998 369.9233 357.66 12.263 0.033149 5 1999 398.8266 367.9 30.926 0.077542 95.20% 6 2000 371.0872 378.43 -7.3471 -0.0198 7 2001 379.2344 389.27 -10.035 -0.02646 8 2002 398.4386 400.41 -1.9761 -0.00496 9 2003 438.3989 411.88 26.52 0.060493 10 2004 394.365 423.67 -29.307 -0.07431 11 2005 467.3022 435.8 31.5 0.067409 12 2006 472.3457 448.28 24.066 0.05095 13 2007 419.9706 461.11 -41.144 -0.09797 0p我们可以看出城镇的模型的回代精度为91.23%,平均相对误差-0.5%,预 0p测效果良好,不需要作残差修正。农村的模型的回代精度为95.199%,平均相对误差-0.375%,预测效果良好,不需要作残差修正。我们从表5-5、表5-6中可以看出,湖北省城乡年人均猪肉消费的实际支出与模型的估计值几近一致,因此可以放心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和预报。于是得出湖北省2008-2015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猪肉消费支出的灰色系统预测值如表5-7、表5-8所示: 表5-7 2008-2015年湖北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支出灰色系统预测值 单位:元 年份预测值年份预测值 2008 583.9 2012 725.13 2009 616.39 2013 765.49 2010 650.69 2014 808.09 2011 686.9 2015 853.06 表5-8 2008-2015年湖北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支出灰色系统预测值 单位:元 /year /forecast value /year /forecast value 年预测值年份预测值 2008 474.32 2012 531.02 2009 487.9 2013 546.22 2010 501.87 2014 561.86 2011 516.24 2015 577.94 将上文中人口预测数据乘以表5-7、表5-8中的城乡居民人均年猪肉消费支出预测数据,并将城乡进行加总,可得湖北省2008-2015年全省猪肉消费总支出灰色系统预测数据如表5-9所示: 表5-9 2008-2015年湖北省居民猪肉消费总支出灰色系统预测值 单位:亿元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年份 294.507 309.330 321.630 335.422 349.613 364.538 380.146 396.491 总支出 5.3.3 两种方案的对比分析 对比以上两个方案的预测结果可知,2015年湖北省总的猪肉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结果为974.039亿元,灰色系统预测结果为396.491亿元,相差非常大。通过观察发现,在时间序列预测方案中,出现了2015年湖北省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支出为1831.626元,而城镇居民人均猪肉消费支出为1574.205元,农村的数据已经超过了城镇的,从长期来看这也不是没有可能,城镇居民有可能是因为追求绿色蔬菜消费减少了肉类消费,但在近期内要出现这种情况不太可能,不符合实际发展趋势。因此对比分析之后,我们采用灰色系统模型的预测结果,认为到2015年全省猪肉类消费支出为396.491亿元,比2008年增长100亿元。 5.4 结论性评述 1、本章综述了研究消费函数的各种理论假说,确定用凯恩斯消费函数研究湖北省城镇和农村居民猪肉消费状况的合理性,用EVIEWS软件构造出湖北省城乡居民的消费函数并进行统计检验和计量经济学检验,然后进行必要的修正,确定了最终的消费函数并进行城乡对比分析。经过对比,我们发现湖北省城镇居民猪肉消费函数中的自发性消费为180.6655元,农村居民为139.9538元,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低于城镇居民,且差距较大;农村居民猪肉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按照1995年不变价格,在1995-2007年间平均每增加100元的收入,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多增加5.17元的猪肉消费支出,增幅是城镇居民的两倍多,因此如果增加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将比增加同量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带来更大的猪肉消费刺激。 2、在确定了湖北省城乡居民的猪肉消费函数以后,采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和灰色预测模型分别预测了2008-2015年湖北省城乡居民年人均猪肉消费支出和全省猪肉消费总支出,经过对比发现灰色预测结果比时间序列模型预测结果更符合发展趋势,因此采用前者,认为到2015年湖北省全省猪肉消费支出将达到396.491亿元。 3、在实际中,经济现象是“活”的,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而模型不可能对所有因素进行解释,特别是一些间接性的影响因素,因此,模型预测本身就会与实际出现偏差。同时,模型预测需要大量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即由过去试算未 来的可能性。因此,能够得到的统计数据时间序列越长,预测的准确度也会越高。但实际情况是:(1)不论是消费数据还是生产数据都很难收集到较长时期的;(2)猪肉的供给和需求受外界因素和突发事件的影响较大,如发生生猪疫情时,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受到极大影响;(3)统计数据自身的准确性等。以上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模型的预测数据可能会偏离实际数据。但是模型的真正意义在于通过模型尽早发现问题,做到事前预防,防止猪肉消费出现剧烈的波动。 4、影响猪肉食品需求量的最主要因素通常有居民收入水平、商品价格、人口的变化、净出口量等,此外还有消费习惯的变化,突发事件如疫情等因素都可能对猪肉的消费量造成影响。根据经济学理论,对于猪肉食品在长期需求比短期需求更缺乏价格弹性。原因之一就是猪肉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长时间里人们很难放弃猪肉食品的消费。在长时间里价格对猪肉消费量的影响是不显著的,同时对于人口的变化在一定的时期也具有稳定性。市场对于猪肉的需求具有一定刚性,影响猪肉消费支出的最主要因素还是收入。 6 湖北省生猪产业配套环节完备性分析 6.1 湖北省饲料产业发展分析 饲料工业关系国计民生,一头联系农村,一头联系城市;一头联系种植业,一头联系养殖业。它既是中轴产业,又是基础产业;它既关系到养殖产品的有效供给,又关系到城乡居民动物食品安全。饲料工业的强大,不仅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更可以推动养殖业的现代化,增强生猪产业的发展和猪肉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6.1.1 湖北省饲料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饲料产量大幅度增加 在国家支持发展饲料工业的政策鼓励下,我省饲料产量和效益逐年稳步攀升,2004年全省饲料加工产业总产量达到358.6万吨,其中配合饲料288.2万吨、浓缩饲料63.1万吨、添加剂预混合饲料7.3万吨,饲料产业总产值81.5亿元,全省饲料加工产业总产量和总产值分别增加了57.8万吨和23.7亿元,增幅为19.2%和41%(田国敏,彭安强,2005)。2005年,尽管受猪链球菌病、禽流感和下半年猪肉价格大跌等多重因素冲击,湖北饲料产量仍取得了8.3%的增长,全年工业饲料总量达到384.6万吨,总产量比历史最高年份的1998年还高出23.6万吨,总产值达到88.3亿元(田国敏,周少军,2006)。2008年,全省工业饲料总产量454万吨,同比增加27万吨,实现产值126亿元,饲料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5%以上。 2、饲料安全监管成绩突出 湖北十分重视饲料安全监管工作,以质量求生存、以管理求发展,重点加强了生产企业准入、违禁药品专项整治、产品质量监测、“四无”产品查处、人员素质培训、安全知识宣传等措施,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2005年,全省饲料产品总体合格率为95.36%,其中配合饲料合格率为98.75%、浓缩饲料为97.92%、预混合饲料为84.76%、动物性饲料为100%,从而为确保养殖产品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 3、饲料企业加快改造重组,产业整体水平提升 随着农业部第73号令的全面深入实施和生产企业准入门槛提高,一部分设备 简陋、管理落后的企业放弃了饲料生产,一部分因规模小、产品同质化严重、经营不善的企业惨遭市场淘汰,据初步统计,这类企业约20家。还有部分小型企业寻求新的发展路子,通过改造提升或兼并、重组组建规模更大、管理上档次的新公司。企业数量少了,但产能扩张了,提升了饲料行业水平,这将有利于规范行业管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4、饲料添加剂工业取得长足发展 “十五”以来,湖北饲料添加剂工业涌现出不少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如广济药业的维生素VB,产量全国第一,60%以上销往欧美市场,占国际市场25%的2 份额;湖北安琪生产的甘露低聚糖等系列产品,畅销国内及亚欧等地;武汉新华扬生物有限公司的“华扬牌”系列饲料添加――复合酶制剂等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市场;武汉邦之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蛋白饲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植物蛋白发酵基地。 5、湖北饲料机械工业发展迅速 2005年,全省有10多家专业或兼产的饲料机械企业,其中湖北三江集团万峰饲料机械厂的饲料成套设备,时产5到10吨;武汉科谷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饲料厂自动化控制设备享誉全国;武汉舒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饲料单机设备,在国内市场富有竞争力。 6、饲料工业技术支持和服务体系也得到发展 湖北饲料科研力量在全国位居前列,饲料业从业人员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到30%,拥有博士学位的100多人,整体素质较高。一大批高校和科研单位,不仅每年可培养大批饲料专业人才,而且在饲料领域的重大科技攻关和研发上取得多项科研成果,有力地促进了湖北省饲料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饲料质量监督体系也逐步健全,现拥有国家、部、省三级饲料质量监督检测机构,为确保饲料产品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6.1.2 湖北省饲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湖北省饲料产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饲料质量安全问题 湖北省饲料工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己形成一定规模。近年来,各种营养性和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的广泛应用,使得配合饲料的性能不断提高,料蛋比、 料肉比不断下降。但另一方面,饲料质量安全问题引起的纠纷仍时有发生。近年来少数饲料和养殖企业违法使用多种违禁药品,如盐酸克伦特罗、镇静类药物如安眠药等,以及超量、超范围使用药物饲料添加剂和兽药等,严重影响着生猪养殖产品相对优势的发挥和饲料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饲料知名企业和名牌饲料产品不多,竞争处于低端水平 2 近几年湖北省饲料产业来虽然有了明显进步,但饲料知名企业和名牌饲料产品不多。除了希望集团、安琪酵母之外,在全国真正叫得响的企业不多。我省饲料工业总体经济效益不佳,没有上规模、上档次、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没有叫得响、名气大、市场占有率高的名牌产品。据了解,2001年年产量在5万吨以上的企业,全国共有262 家,我省仅1 家,而广东省有50家;年产量在10万吨以上的企业,全国共有71家,我省为零,广东省有21家;年产值突破亿元的饲料企业,全国有254家,我省仅2 家,而广东和山东均超过40家。 产业内企业数量过多,平均规模太小。湖北共有饲料企业320余家,企业年平均产量仅为1万吨。最大的饲料企业年产量也仅为20万吨,只相当于美国的一个饲料车间。过多的企业在既定市场上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度竞争。首先是恶性价格竞争,各企业竞相降低产品价格。“价格战”虽然短期内使消费者受益,但从长期来看对产业发展是很不利的。某些企业为应付低价格,降低饲料产品等级,以次充好,甚至生产不合格产品。过度的价格竞争迫使企业顾不上考虑企业长期发展。其次,数量过多的饲料企业机构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市场交易成本也远远高于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市场交易成本。再次,企业规模过小,达不到最低规模生产,享受不到规模经济效益,长久下去,不能应对国内其他省区饲料企业的竞争,更不可能与国际饲料大企业进行竞争。 3、饲料产业体系发展不完善 湖北省的饲料科研、教育、培训、质量监督检验以及行业协会等体系都已经建立,他们为饲料企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就这些环节的运作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科研与生产脱节;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检测水平参差不齐,大大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管理效益低,存在多头管理,政策执行不统一、不规范等现象,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我省饲料产业的长远发展。 6.2 湖北省猪肉加工产业分析 6.2.1 湖北省猪肉加工产业发展现状 猪肉加工包括生、熟两部分,即猪的屠宰、分割加工和熟肉制品的生产。 生鲜猪肉产品主要有热鲜肉, 冷冻肉和冷却肉。热鲜肉现宰现吃,口感硬, 时间放长了易腐烂;冷冻肉因冻结时冰晶刺穿细胞膜,解冻时汁液流失、口感不好;冷却猪肉要求胴体在24小时内降为 0,4?,并从生产到销售始终控制在这个温度,微生物生长和酶的活动被抑制,保证了肉品在不变质的同时保持鲜肉的外观和滋味,从而延长了保质期。 熟的猪肉产品主要有西式低温制品(肠类、火腿、烤肉)、高温制品(火腿肠)、发酵制品(帕尔玛火腿、萨拉米香肠)和中式传统制品(腌、腊、酱、卤、烧、烤、熏、干制等)四大类。然而,由于生活习惯和生活水平,冷链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我国肉制品加工的城镇化率尚在40%左右。 1、品种日益丰富,冷鲜肉需求迅速增长 我省肉类产品消费正朝着卫生、营养、味美、方便、快捷的方向发展。顺应这个潮流,市场供应的肉类品种也日益丰富。肉类产品加工方面,各类小包装肉、分割肉的供应增加。品种上,除传统的鲜猪肉、冻猪肉、预冷肉以外,利用冷藏链工艺进行加工、分割、包装、配送和恒温下零售的“冷鲜肉”供应量迅速增加。大型企业集团开始进入中国冷却肉市场。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冷鲜肉的市场占有份额在迅速扩大。2003年度中粮集团投资4亿元在武汉建设中国首个“冷鲜肉”生产基地(朱虹波,2004)。 2、猪肉加工产品日益安全、健康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肉类加工食品的安全与健康。针对这一要求,湖北省猪肉产品加工企业在加工过程中也非常注意食品的加工的安全、卫生等问题,争创健康安全食品品牌。例如中粮集团2003年在武汉市江夏区投资了中粮武汉肉食品有限公司“安全猪肉食品工程项目”。项目建成年出栏种猪2. 4万头,商品肉猪20万头的养殖基地,年产20万吨饲料的饲料厂和年屠宰加工生猪达50万头的肉食品加工厂,产业化配套工程,实行“饲料——种苗——商品猪——肉食品加工——配送”全程控制系统,从而彻底解决猪肉食品安全问题。加工生产的“家佳康”小包装产品,按冷鲜肉标准化生产,推行HACCP 卫生管理体系(美国食品危害关键控制点体系),杜绝现场分割的二次污染,彻底解决猪肉食品的安全问题。该产品品质优良、使用方便、安全卫生,消费者乐于接受。2004年7月“家佳康”安全冷鲜肉获得武汉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志证书”,并且已经通过了“绿色食品标志”及HACCP的认证工作。2004年5月,在湖北(武汉)农业博览会上,“家佳康”安全冷鲜肉获得“最佳畅销品”奖。 3、吸引资金兴办产品加工基地 为了促进湖北省猪肉加工产业的长远发展,湖北省大力发展招商引资,运用各种渠道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加大产业投资的融资力度,同时也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猪肉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例如,2008年,中粮集团筹资97亿元,计划在未来的5年内,在湖北建成存栏50万头的能繁母猪繁育基地,形成产能1000万头的“国家生猪现代健康养殖示范区”,实现1000万头活猪屠宰加工及精深加工能力。同时,在武汉建立“国家猪育种技术研发中心”“猪疾病诊断预防控制中心”“肉食品研发中心”,最终将形成集养殖、屠宰加工、储备、销售为一体的生猪健康养殖产业链。中粮集团生猪“5113”工程的启动,将有效化解生猪生产、流通、消费和市场方面的矛盾,有助于建立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有助于调动养殖场(户)的养猪积极性,实现生猪产业的升级。该项目完成后,将使湖北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绿色生猪产品 9基地。 4、猪肉加工产业化进程加快 湖北省大力鼓励生猪屠宰加工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社会融资、联合兼并等多种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发展的内部活力和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从而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实力强、标准高、牵动力大的现代化加工企业。完善生猪产业链利益连接机制,协调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通过契约、股份合作等方式结成利益共同体。通过引导建立生猪合作社等合作组织,猪肉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也稳步增强了很多。总的来说,湖北省猪肉加工产业化进程加快了许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6.2.2 湖北省猪肉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虽然湖北省猪肉加工产业经过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同国内其他省份的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 猪肉加工企业和国外肉食品产业相比,我省的猪肉加工企业在加工质量、产品品牌、产品结构、市场竞争力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差距。 1、生猪加工率低,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是精深加工发展不够。我省生猪的精深加工比例只有20%左右,而发达国家却高达70%以上。同一猪肉原料,在我省往往只能加工出十几种产品,而在发达国家却能生产出几百甚至上千种产品。二是符合未来市场需要的产品不多。安全、营养、方便的食品日益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但我省真正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叫得响的猪肉加工制成品几乎没有。 2、肉品档次低,包装少 目前湖北省生鲜猪肉产品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相差较大,肉品档次低。市场仍以鲜销白条肉为主,分割肉、小包装肉的比例不到10%。近年来,我省在肉制品加工中逐步引进了西式肉制品的加工设备和加工工艺,极大地提高了中式肉制品的技术含量和食用价值,丰富了产品种类,但是还是在技术工艺,产品质量等方面与国外存在很大的差距。 3、流通比例少 就流通渠道而言,发达国家65%的肉类销售由现代超市及卖场完成,25%由肉类连锁店完成的。而我省目前75%以上是在农贸市场上销售的,因此,未来湖北省肉类流通渠道也将发生较大的变化,集中分割——成品包装——冷链配送——现代流通渠道将成为未来中国包括湖北肉类工业的主要模式(万明春、董秋洪、尹德凤,2008)。 4、我省的生猪及加工品品种结构不合理 湖北的猪肉加工行业基本是空白,市场上的猪肉制品为外省如河南双汇火腿肠等肉制品占领(李崇光,何玉成,2002)。猪肉制成品多数是广大农村的腊肉和薰肉等。 5、行业集中度低 我省有15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能力,但近百家本土屠宰企业小而分散,无法与大型的强势企业竞争。且我省的屠宰企业主要从事初级加工,利润低,积累慢。 6、猪肉加工产品知名品牌严重匮乏 湖北省虽然注册了一些地方品牌,但还没有享誉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品牌。由于企业实力不强、生产工艺落后、产品更新缓慢,加上名牌产品缺乏,我省农 业加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出现了湖北市场反被河南双汇、成都希望、江苏 10雨润等外省品牌占领的现象。中国猪网“2008中国最受消费者喜爱的肉类品牌”十大名单中,湖北省一个没有,所以本省猪肉加工产品市场被外省知名品牌占领了大半。另外,火腿肠作为猪肉的附加产品,我省火腿肠品牌也被排除在榜外,毫无市场竞争力 7、企业竞争力较差,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 我省生猪加工产业发展不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企业的竞争力较差。一是企业规模不大。二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4.1%,居全国第15位;投入产出率为66.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4个百分点,居全国第23位;农产品加工企业科研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0.0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8位。 6.3 简短的结论 从上文对湖北省饲料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省饲料产业在生产规模、产品产量、产品结构、生产能力、质量监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质量安全、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创新能力不足、产业体系不健全等。所以要推动湖北饲料工业更好更快发展。一是坚持做强做大,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二是强化安全监管,保障养殖品质量安全。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四是发挥企业优势,发展产业化经营。五是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好服务职能。 从对湖北猪肉加工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我省猪肉加工产业经过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例如加工品种日益丰富,注重产品的健康与安全,鼓励兴建加工基地等等,猪肉加工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但是跟国内一些知名加工企业和国外的加工水平相比,我省的猪肉加工产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很大的差距。所以,要促进我省猪肉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二是猪肉加工企业也要主动开发属于自己的优势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自身竞争力;三是优化猪肉加工产品的产品结构,促进产品结构多元化发展,以适应不同层次市场的需求。 10 中国猪网 7 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7.1 武汉中粮的“产加销一体化”模式 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集饲料加工、种猪培育、生猪养殖、肉食品加工及配送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产品、一流的效益”为目标,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种猪和绿色无公害“家佳康”牌冷鲜肉,曾被评为2003年第3批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及2005年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计划投资2.1亿元, 建设中粮(武汉)安全猪肉食品生产项目, 兴建年出栏22万头规模的良种猪场、年产12万t的饲料厂1座、年单班屠宰加工 50万头的小包装肉食品加工厂1座, 建立“安全”冷鲜肉的销售网络。一期投资9000万元人民币, 建成现代化的肉食品加工厂、原种猪场、良种猪养殖园区和饲料厂,完成产业化配套工程,实行从饲料,种苗,商品猪,肉食品加工,配送全程控制, 从而彻底解决猪肉食品安全问题。 (1)饲料厂 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饲料厂是中粮集团在武汉实施“安全猪肉食品”工 2程项目的组成部分之一,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古驿道,占地面积1.67hm, 建筑面积 28000余m。工厂拥有完全电脑控制自动化的全价饲料生产线和预混料生产线各一条, 全套设备精选国际、国内优势品牌单机组合而成, 拥有年产全价饲料12万t, 预混料3万t的生产能力。为保障“安全猪肉食品”工程的安全、可靠性, 公司根据ISO9000 标准规范的要求, 建立了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 设立了从原料进厂- 贮存- 生产- 成品出厂全过程监督检验的质检机构, 配置了完备先进的饲料检测与分析仪器, 确保以安全、优质的饲料满足中粮猪场的饲料需求。 (2)原种猪场和良种猪养殖园区 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斥巨资在武汉市江夏区兴建了现代化的原种猪场和良种猪养殖园区, 引进新丹系大约克、长白和美系杜洛克等优良品种, 采用“五段式”的工艺流程和“全进全出”式的管理模式, 并长期坚持种猪场内测定。 2原种猪场自2003 年8月建成投产, 占地面积11.127hm, 猪舍建筑采用轻 2钢结构, 建筑面积 2.2万m, 共有20 栋猪舍, 年出栏丹系长白、大约克以及美 系杜洛克祖代种猪 2.4万头, 对改良湖北及武汉地区的生猪品种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2良种猪养殖园区于 2004 年8月建成投产,占地面积 19.60 7hm, 猪舍建筑 2全部采用轻钢结构, 总建筑面积 3.5万m, 共有 31 栋猪舍, 年出栏优良种猪 2006 年 5 月 3 日, 公司又斥资 300 多万元从丹麦引进 130头新丹4 万头。 系长白、大约克以及美系杜洛克原种猪, 这次引种的圆满成功, 为武汉中粮种猪事业发展和产业链再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带动的养殖农户 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生猪养殖小区,对养殖小区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防疫消毒及用药、统一提供种猪、统一回收商品猪,最终达到年出栏优质瘦肉型猪50万头的生产规模。同时与江夏区乌龙泉镇签订种植玉米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项目建成将带动上万农户增收, 为促进湖北省农业结构的调整, 促进武汉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武汉金林良种畜牧有限公司经理林万清是武汉市有名的养猪大户。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和武汉中粮的支持下,这位农民企业家生意越做越大,已形成饲料加工、种猪生产、母猪繁育、商品猪育肥产业链,固定资产达到3000多万元。每年出栏生猪在3万头左右。今年上半年,已出栏1.6万多头猪,预计全年出栏3.4万多头。目前,武汉中粮已与武汉市32家万头以上规模养猪场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建立规模化养殖小区,吸收农民到养殖小区养猪,对养殖小区实行统一防疫、统一用药、统一提供饲料及技术服务,降低死亡率及生产成本,带动农户增收。 (4)肉食品加工厂 2肉食品加工厂于2003年9月8日竣工投产, 该厂占地 4.53hm, 建筑面积 7 2000余m, 采用国际先进的冷链加工工艺, 年屠宰加工生猪达50万头, 生产小包分割安全冷鲜肉2万余吨, 对“种苗,饲料,商品猪,屠宰加工,配送”全程质量控制, 产品达到无公害猪肉标准, 该厂己获得武汉市生猪屠宰办公室授予的“武汉市生猪定点屠宰厂标志牌”, 武汉市卫生局颁发的“卫生许可证”及武汉市兽医卫生监督检验所颁发的“动物防疫合格证”, 肉食品加工厂已通过 HACCP卫生管理体系(美国食品危害关键控制点体系)认证及出口卫生资格注册, ISO9001 质量体系认证。 (5)自有的销售体系 项目产品—— “家佳康”小包装安全冷鲜肉,产品质量将完全符合国际卫生标准, 目前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及“绿色食品”认证, 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成为目前长江以南唯一的绿色猪肉生产基地, 同时也是全国目前最大的绿色猪肉生产基地。 2003 年9月, “家佳康”牌安全冷鲜肉进入武汉市场,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 已进入了家乐福、中百仓储、武商量贩、沃尔玛、中商平价、大福源、好又多等武汉50余家大型超市, 基本覆盖了武汉市场, 形成了广泛稳定的消费群体, 并且积极开展批发、团购业务。由于“家佳康”安全冷鲜肉严格选用高品质活猪为原料, 经过冷却排酸等特殊工艺处理, 并且采用了领先的工厂气调密封保鲜包装, 上市后, 以味道好, 品质高, 安全可靠而获得广泛赞誉。目前, “家佳康”小包装安全冷鲜肉在武汉市场占有率已达30%以上, 美誉度达80%以上。中粮“家佳康品质体系”的建立, 也为中粮推广“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执行标准。 总之, 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将立足武汉, 以为社会提供优良种猪、优质饲料、安全肉食品为方向, 以提高居民饮食健康为己任, 追求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发展, 力争为区域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及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由具有一定实力的大企业(或公司)牵头作为龙头,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按合同为农民回收产品,并实行最低保护价,为生产规模狭小、势力单薄、资金不足的农民承担市场风险,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也使产品的高附加值得以实现。?“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在运行过程中困难重重,由于基地农户仍属于分散经营,科技部门在基地提供服务无以依托,技术措施贯彻难;科技部门对双方均不构成实质意义的约束,在目前农村诚信体制缺乏、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合同契约难于实现;签约、履约成本高、违约发生率高。所以从产业化角度来看,存在着 利益链条的缺失,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未完全发挥,仍未实现实质意义上的订单农业。 7.2 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市场,经纪人,农户) 专业市场带动模式即:“市场+经纪人,农户型”。这种模式是通过建立与完善以种猪、仔猪或生猪批发和销售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一头连消费,一头带农户,通过资金相对比较雄厚的生猪经纪人,带动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其中以万发畜牧合作社为典型。 宜昌市万发畜牧专业合作社位于鸦鹊岭镇梅林村4组(汉宜路旁白河桥头),占地面积20余亩,依靠本镇及周边县市生猪(特别是能繁母猪)养殖量大和交通便利的优势,计划投资1260万元,建成年交易肉猪30万头、年交易仔猪50万头,年加工仔猪30万头的规模化、标准化交易中心,力争把鸦鹊岭打造成为全省的生猪营销大镇、全省的生猪养殖强镇和渝东鄂西的生猪交易重镇。 2008年10由鸦鹊岭镇4个自然人股东和1个法人股东共同出资、自发组建的宜昌市万发畜牧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该合作社属股份合作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480万元。该合作社的成立,有利于全镇做大做强生猪养殖及营销产业,整合交易资源,规范交易行为,降低疫病发生率,抵御市场风险,促进我畜牧业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该中心建成后可年销仔猪50万头,仔猪深加工30万头,肉猪购销40万头,为目前渝东鄂西最大的畜牧专业合作社。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1)成为生猪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生猪交易市场可以大量吸引和汇集来自周边各个乡镇的生猪,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交易过程,把生猪销售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使生猪的销售和流转加快。(2)减少了生猪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尽管说我省规模化养猪的比重大幅度提高,但农户散养的比例及总出栏头数仍是一个不小的数字,这种养殖规模小、批量小、信息不灵的分散猪农要把生猪销售出去,往往交易成本高、风险大、效率低。而生猪交易市场为生猪的流转开辟了一条便利、快捷的渠道。(3)可使消费者对于生猪质量方面的需求迅速反馈到农户。因为在交易市中每天都有大批的猪销售到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消费者对于生猪质量方面的需求及价格信息可以及时为农户获知,通畅了信息传输渠道。 但此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第一,市场价格决定着农户养猪收益的高低,农户养殖的数量基本上依据猪价来进行决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第二,猪农自发分散养殖,先进的科学技术难以推广,不适合养猪业现代化的要求;第三,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标准化生产及优质优价的经营理念难以形成;第四,农民自发分散经营,对冲风险的能力差。因此这种模式属于产业化初级模式,为农民解决了卖难的问题,但却不能促进农民进一步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7.3 宜昌双汇的龙头企业引导模式 宜昌双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由河南双汇集团和宜昌兴发集团合资兴建的生猪屠宰及低温肉制品加工企业。公司于2002年3月12日在宜昌市登记注册,注册资本1.2亿元,总投资1.8亿元, 2003年4月正式投产,当年屠宰生猪65万头,生产肉制品5000吨,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今年1-6月,宜昌双汇已经屠宰生猪41万头,生产肉制品3100吨,实现销售收入3.2亿元。预计今年可屠宰生猪100 万头以上,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3000万元以上。 宜昌双汇与其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不同之处在于,宜昌双汇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生猪养殖基地,也没有与农户签订收购协议,而纯粹是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收购农民的生猪。但其创新之处在于,宜昌双汇向广大生猪养殖户传达自己先进的经营理念,即收购生猪不再以毛猪结算,而修改成以出肉的量来结算,具体过程如下:养猪农户或经纪人将生猪销售给宜昌双汇,宜昌双汇把每头猪编号,并于收购当天屠宰,然后依据每头猪所宰杀出来的猪肉进行结算,这一方面避免了生猪销售前的饲喂这种无谓浪费,同时,促使农户提高养殖水平,选用优质瘦肉型仔猪。 宜昌双汇的进入,使宜昌周边地区农户生猪养殖积极性空前高涨,传统的生猪养殖模式和生猪品种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千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厂不断增加,农户型规模生猪养殖更是雨后春笋一般出现。生猪规模养殖的发展,不但为宜昌双汇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资源,保证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而且通过生猪养殖,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宜昌双汇公司生产生猪精细分割产品200多种、深加工肉制品100多种。同时,带动宜昌周边包装、物流运输等行业的发展。今后,宜昌双汇公司将加大养殖基地建设力度,健全与养殖户的利益连接机制,为做大做强宜昌生猪产业,增加宜昌农民收入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1)解决了农民卖猪难的问题。(2)可以促进生猪养殖品种的改良。(3)带动了养猪产业的发展。 缺陷:(1)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产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公司和农户在市场上按照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行购销活动。公司买多少、何时、何地、以什么价格买进都受到市场的影响和约束,农户卖出自己的产品也面临同样的市场选择。由于我国市场法规不完善,购销合同常常不能如约履行,使得农产品在公司与农户之间,很难获得稳定的供求关系。(2)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健全。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龙头企业损农、坑农、压农的事件时常发生,农民契约意识不强,也造成了供货合同难以兑现的问题。 8 促进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建议 推进湖北省生猪产业化,要用工业化的理念和方式,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来发展,从培育发展加工龙头企业入手,以“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规模化、工厂化养殖”等模式,实现“产、供、加、销”一体化,形成“饲料加工、生猪养殖、肉食加工”产业链,并逐步将其拉长做细,把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集群,产生规模效应。 8.1 优化生猪饲养结构,转换生猪生产模式 我省生猪产业化经营必须优化饲养结构,变革产业发展机制,改变生猪生产模式。规模经营更易于按照预测的市场需求量来调控产量,从而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场供求平衡,保持肉价相对稳定。同时,也可节省生产经营成本,减少浪费和污染的环节,更便于政府有关部门在检疫、质检等方面的监管,降低其生产经营的风险,减少因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由此带来的市场需求不足。只有当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信息优势的规模养殖在整个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时,生猪行情监控、预警监管以及防疫才能真正可行和有效,养猪的风险才会真正降低,生猪的行情也才会更加稳定。 8.1.1 正确处理生猪散养与规模养殖的关系 在规模养殖占据主导地位后,散养户既可以通过与规模养殖的互利合作获益,还能帮助规模养殖户分担疫病防治等风险。当务之急,是在既承认规模养殖优势,又承认散户养殖现实的前提下,继续探索规模带散养、大户带散户的发展模式,让广大散养农户与规模养殖大户一同分享生猪产业日益提升的规模效益,这不仅是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着力的方向,也是众多规模养殖大户应当担起的责任。 8.1.2 大力推进规模化生猪生产 (1)坚持政府引导搭台、招引业主规模建设、建立专业合作化组织、推进 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遵循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生态型的“四化一型”养殖小区建设理念。 (2)大力推广标准化养猪“150模式”(猪种标准化、猪舍标准化、饲料标准化、管理标准化,1栋标准猪舍每批出栏肉猪150头,年出栏3批450头)。 (3)实现规模养殖场的规范化管理。所有规模养殖场要建立备案登记制度,建立完善的养殖档案,种猪个体档案,办理《动物防疫合格证》,从事种猪繁育的办理《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出栏猪办理《产地检疫合格证》。 (4)实行安全养殖。加强饲料、添加剂、兽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和畜产品质量监测,建立畜产品安全的长效机制。开展养殖场、养殖小区备案工作,建立健全养殖档案,强化动物标识,建立生猪产品可追溯体系。开展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力争养殖小区和专业场全部通过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 (5)大力推广生物发酵床、猪,沼,茶(果)等养殖模式,逐步发展环境友好型零排放生猪养殖基地,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 8.1.3 进一步加强动物防疫体系 加大动物防疫检疫基础设施的规范管理和制度建设,抓住国家投资4万亿元资金应对当前金融风险的机遇,积极争取实施省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建设。继续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坚决落实强制免疫制度,对严重危害生猪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口蹄疫、猪链球菌、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严格实施计划免疫,强制防疫。大力推行免疫标识制度,严格产地、运输、加工、交易等环节的检疫监督,严格控制疫源流动。进一步搞好质量检测监控工作,切实加强对饲养、加工、运销等环节,以及饲料、兽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安全监督,推进检验检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8.1.4 标准化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在继续抓好生猪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同时,推行兽药生产经营GMP认证和GSP认证,饲料生产和屠宰加工HACCP认证,建立和完善生猪产品安全标准体系。进一步强化“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的集中整治,全面实行生猪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坚决铲除非法制售、使用“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 禁药物的不法行为。 8.2 按产业化经营运作模式指导生猪产业发展 8.2.1 加强领导 按照200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农业部印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计划》的要求,建议成立生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农办、发改委、财政、畜牧、科技、国土、工商、商务、税务、物价、环保、粮食、交通和金融机构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全省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和协调处理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对湖北省生猪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从种猪繁育、生猪养殖基地、屠宰加工、产业链拉长、技术服务、疫病防控、市场开拓等体系建设方面进行系统指导。 2.2.2 增加对生猪产业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1)争取项目投入。发改委、财政、畜牧、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商务等部门要把生猪产业作为项目申报的重点,特别是对新建的生猪加工和流通企业、种猪生产企业和饲料加工企业,要优先立项申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项目资金。同时,各市在农业开发项目资金、科技引导资金、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资金中,对生猪产业重点企业予以倾斜。 (2)增加财政投入。省财政每年在产业化引导资金中安排一定额度的资金用于支持生猪产业化建设。 (3)扩大招商和社会资金投入。积极引进外资投向养猪业及相关产业,重点发展生猪加工、种猪繁育和饲料加工企业。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和社会资金发展生猪产业,主要建设生猪生产基地和发展流通组织。 (4)银行信贷部门要增加对养猪及相关产业的信贷力度,对种猪繁育基地、生猪加工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8.2.3 加大对生猪产业化的扶持力度 (1)落实畜牧用地政策。2007年,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出台《关于促 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20号)文件,制定了支持规模化养殖用地的有关政策。省委、省政府可参考兄弟省份的做法,出台《湖北省关于加快畜牧业(或生猪业)发展的意见》,制定关于简化畜牧业用地审批手续、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保证畜牧业发展用地需要,并引导合理有效使用土地。具体操作中,各有关部分应统一规划,指导生猪养殖和加工企业集中建圈,分户管理,提高畜牧设施利用集约化程度,节约用地。 (2)用好现有的生猪产业扶持政策 能繁母猪补贴政策。2008年,能繁母猪补贴由50元提高到100元,争取中央财政按213.3万头数量下达补贴资金12798亿元,比国家统计局原先认可的数量多53万头。 能繁母猪保险。能繁母猪保险自2007年启动以来,全省参保的能繁母猪共有75271头死亡,全部得到理赔,理赔金额7529.1万元。2008年对到期的能繁母猪进行了续保,目前已有142.72万头母猪参保。 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国家对生猪调出大县予以奖励资金。2008年,我省新增国家生猪调出大县8个,全省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达14个,新增资金5612万元。 扶持生猪良种繁育体系政策。2008年,我省组织申报了17生猪扩繁场,争取投资6921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400万元,正在抓紧实施。 (3)建立专项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省、市、县财政每年预算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生猪产业化建设中的奖励、防疫、品改、标准化生产、安全检测、管理及应对市场波动的风险基金等。 (4)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做好银行、企业、饲养者的协调工作,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贷款担保机制,增加金融部门对生猪屠宰加工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和养殖户的贷款额度。 (5)落实生猪销售绿色通道制度,严禁任何部门上路设卡、收取费用,确保生猪调运畅通。养殖业用电,按农业生产用电管理,执行农业用电电价。 8.3 完善运作机制,加快生猪产业化经营步伐 8.3.1 推行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产业化运作模式 加快培育生猪专业合作社,完善利益联接机制,推行生猪订单收购,开展场厂见面、厂场对接,最大限度保护了养殖户的利益,形成从仔猪购买、饲料供应、 饲养管理到产品销售完整的产业链。 8.3.2 抓好畜产品龙头企业建设和畜产品深加工的开发 在现有屠宰场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吸纳有实力的企业投资,创建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延伸产业链,加快产品开发,提高附加值,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变为经济优势。投资合作方式根据实际可以多种多样,如:?成立合作社,采用分类、分散加工生产,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引进大型龙头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3.3.3 大力扶植生猪中小加工企业成长 (1)对具有一定规模的生猪中小加工企业,省政府可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着力培育其做大做强,并将其纳入重大项目建设范围,由省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实施重点推进。 (2)组织生猪加工中小企业到境外考察学习,鼓励和支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境外国际投资公司的合作与联系,推动对外经济技术交流。 (3)组织律师、会计、评估等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各项咨询服务。 8.3.4 加快引进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 针对我省目前龙头企业少,加工规模小、加工层次低、加工增值率低的现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生猪加工龙头企业落户。依托优势特色畜产品和骨干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品牌建设。可考虑建立品牌建设奖励基金,进入省级名牌的一次奖 3万元,进入国家名牌的一次奖10万元。 通过招商引资,财政奖励、利用信贷资金等方式,集中扶持培育一批具有较大规模的生猪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加工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龙头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扩大加工规模,拓展销售网络,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8.3.5 推动市场体系建设 大力兴办生猪协会、合作社、流通组织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及时为养殖户、购销户提供准确的供需信息,有效地指导生猪产业化发展,尽量减少仔猪、饲料、猪肉价格波动给农民养猪带来的风险。 8.3.6 拓宽销售网络 我省“卖猪难”现象仍然存在,而且效益较低,要逐步改变落后的营销方式,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研究,建立预测预警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畜牧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和各类营销组织开拓市场的能力,采取产销直挂、连锁经营和网上交易等形式参与畜产品流通,加强与外地生猪加工企业联系,签订供应合同,并在沿海大中城市建立固定的销售网点,定期向外输送生猪和畜产品。 8.4 不断健全完善生猪产业服务体系、市场信息化体系 8.4.1 加强科技培训 将生猪养殖农户培训纳入“阳光工程”培训计划,设立培训基地,建设一处功能完备的培训中心,形成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教育培训网络体系。 8.4.2 建设生猪交易市场信息平台 推动全省牲畜交易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与全国联网。利用现有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从省、市、县到乡到村到户的信息链接、技术传递和资源共享,定期发布价格、疫病信息,对市场和疫病引起的风险及时提出应对措施,让农户及时了解快捷、权威的市场供求信息和形势动态。 参考文献 [1] Ferguson, P. R. , 1988, Industrial Economics: Issues and Perspectives,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PP. 9-13. [2] 乌义钧,邱钧主编.产业经济学[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347. [3] 王俊豪.现代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66-67. [4] 姚今观,纪良纲.中国农产品――流通体制与价格制度,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5 [5] 张存根. 中国养殖业现状与21世纪发展前景(上),J,.中国禽业导刊,1998,(5):3-4 [6] 张晓辉.中国农户生猪生产状况及效益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1998,(1) [7] 王艳阳.论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及缓解的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1999,(11) [8] 王秀清.生猪生产的国际环境与竞争力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1998,(8) [9] 李建平.加入WTO对我国养猪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0,(4) [10] 辛贤.中国生猪和猪肉价格波动因素测定,J,.中国农村经济,1999,(5) [11] 王林云.中国养猪业如何迎接的挑战,J,.养猪业,2002,(1) [12] 杜宪章等.依靠科技进步实行产销结合郸县养猪业迈向产业化,J,.中国畜牧杂志,1996,(6) [13] 孟凡恕.灌云县着力推进畜禽产业化,J,.农业调查与研究,2005,(3) [14] 瞿振兴.绥化地区畜牧业产业化调查和发展建议,J,.中国畜牧杂志,1996,(6) [15] 王明祥.加快江苏农业产业化、生态化、外向化,J,.江苏农村经济,2005,(7) [16] 杨仕芳.适应市场发展需求走牧业产业化之路,J,.中国畜牧杂志,2001,(3) [17] 丁颖.探索商品猪基地建设新模式,J,.中国畜牧杂志,1991,(1) [18] 郭千虎.发展规模养殖促进牧业腾飞,J,.中国畜牧杂志,1996,(6) [19] 乐少模.适度规模养猪是农村致富之路,J,.养猪,1993,(1) [20] 温广宝等.试论畜牧生产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J,.畜牧与兽医,1996,(4) [21] 吴春明.农区畜禽规模化生产初探,J,.禽业导刊,2004,(13) [22] 韩高举.我国生猪生产情况和有关政策问题,2005 .[23] 李烨,郑少锋,郭亚军.我国生猪不同饲养方式生产成本变动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7,(1) [24] 周咏.散养户和专业户饲养生猪的生产效率比较,J,农业技术经济,1999,(3) [25] 詹和平.山东省畜牧业生产的效率分析,C,.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6] 杨军.中国畜牧业增长与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研究,C,.中国农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27] 梁小民.西方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28] 陶琲,李经谋.中国期货市场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 [29] 田国敏,彭安强.发展中的湖北省饲料工业协会.养殖与饲料,2005,(9) [30] 田国敏,周少军.创新工作思路,落实发展举措,努力推进湖北饲料工业继续健康发展.2006中国畜牧业高层论坛,2006 [31] 朱虹波.我国猪肉屠宰加工及销售业特点及发展趋势,J,.中外食品,2004,(10) [32] 万明春,董秋洪,尹德凤.猪肉加工现状与发展趋势,J,.四川畜牧兽医,2008(5) [33] 李崇光,何玉成.入世与湖北农业,J,.决策与信息,2002,(2)
本文档为【湖北省生猪产业化经营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26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1-22
浏览量: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