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举报
开通vip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一编 先秦文学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 先秦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蜡辞》、礼乐文化、战国文学、神话、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诗三百》、删诗说、四家诗、毛传郑笺、甲骨卜辞、铜器铭文、风雅颂、比兴、六义、《尚书》、春秋三传、语录体、对话体、、寓言体、诸子百家、孔孟、老庄、楚辞、《离骚》、“香草美人”、九歌 【主要问题】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神话的产生于功能、神话的类型、上古神...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 先秦文学 考点归纳 【名词概念】《蜡辞》、礼乐文化、战国文学、神话、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诗三百》、删诗说、四家诗、毛传郑笺、甲骨卜辞、铜器铭文、风雅颂、比兴、六义、《尚书》、春秋三传、语录体、对话体、、寓言体、诸子百家、孔孟、老庄、楚辞、《离骚》、“香草美人”、九歌 【主要问题】中国文学的源头、先秦文学的形态、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神话的产生于功能、神话的类型、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神话作为文学的素材、神话原型对后世的影响、诗经的编定、用诗和传诗、《诗经》的内容和现实精神、句式和章法、雅颂与国风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的地位和影响、《左传》的叙事和记言、《国语》的文学成就、《战国策》的文学成就、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庄子》的语言艺术、《荀子》的议论、《离骚》的思想内容、楚辞的流变 【作家作品】《弹歌》、《伊耆氏蜡辞》、《侯人歌》、《山海经》、爻辞、《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载驰》、《伯兮》、《氓》、《黍离》、《君子于役》、《蒹葭》、《七月》、《东山》、《采薇》、《节南山》、《何草不黄》、《生民》、《尚书?无逸》、《左传》之《晋楚城濮之战》、《郑子产相国》、《国语》之《勾践灭吴》、《战国策》之《苏秦始将连横》、《庄辛说楚襄王》、《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屈原《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宋玉《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 核心考案 1、先秦文学的形态,南京大学2002年考点, (1)先秦时期,文化呈现出一种综合的形态。文史哲三门学科是相通的。 (2)成熟的文学作品开始出现。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 2、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由巫到史。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代表作品有甲骨卜辞、《易》卦爻辞等。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史官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2)贵族文学的兴起。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力,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了知识文化,才能进行文学创作,《诗经》中的大部分就是所献、所箴、所赋、所诵的作品。 (3)士阶层的出现及其文学活动。春秋战国之际,分封制度的解体,导致了上层贵族地位的下降下层庶民地位的上升。于是,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了一个士阶层,士的人数迅速增加,他们的社会作用也日益重要。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 - 1 - 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先秦诸子。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3、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大致上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具体可分为原始文化与夏商文学,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以及楚地文化与楚辞。 4、《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为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及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是相当古老的,但严格地说来还是神多于神话。《山海经》中有大量对山神形貌的描述,它们往往是奇形怪状的动物,或兼有人和动物的形体特征,如龙首鸟身或人面马身等,这里或许含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是全书中最浓的,记录了一些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如贯胸国、羽民国、长臂国、不死国、大人国、小人国等等。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是深入人心,流传广远。《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也是片段的,但不少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如夸父逐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 总之,《山海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5、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北师大1993年考点, 【我国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类如下, 一、创世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这是一则典型的卵生神话,认为宇宙是仍一个卵中诞生出来,宇宙卵生神话对中国的阴阳太极观念有极重要的影响。这些神话显示了先民对宇宙等自然现象的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始祖神话。兲于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的故事,她不仅有开辟之功,也是人类的创造者。女娲补天和造人的不朽功绩既反映了人们对女性延续种族作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商民族始祖契是简狄吞食燕卵而生,周民族始祖后稷是姜嫄踩到天帝的足拇指受孕而生,这些神话反映了部族成员对自己祖先的追念,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三、洪水神话。国外的洪水神话,大都表现这样一个主体,即天帝对人类堕落的失望,洪水是对人类的惩罚,而洪水之后人类的再造,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保留在中国汉民族古代文献中的洪水神话,则主要把洪水看作是一种自然灾害,所揭示的是与洪水抗争、拯救生民的积极意义,着重人的智慧及斗争精神。在这些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鲧禹父子。鲧为止住人间水灾不惜盗窃天帝的息壤而被杀,禹志向未竟,死不瞑目,终于破腹以生禹,禹继承鲧的遗志,改堵为疏治水,治水过程中,“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这样,一个不辞辛劳、为民除害而又充满智慧的英雄形象在中国文化史上 - 2 - 树立起来。洪水神话集中反映了先民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所积累的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1662991831_0和表现出的智慧。 四、战争神话。最著名的黄帝、炎帝、蚩尤间的战争,最终,黄帝在对内兼幵和对外抗御的两场战争中,大显神威,确立他作为中华民族始祖的形象。 五、发明创造神话。黄帝之后,神话进入一个英雄的时代。人们把自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各类重大发明,以及对各种自然、社会障碍的兊服,都加在一个个神话英雄身上,幵把他们看作是本部族理想的象征。自然神仍而被人类自己的神所代替。它标志着人类自身的主体性突出了,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历史上相继出现了大量有兲文化英雄的神话,这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人的形象,他们都有着神异的经历或本领,他们的业绩在于创造和征服,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这类神话中有名的有如后羿射日等。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此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勇气。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夸父和女娃的神话,讴歌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 在它童年时代的瑰丽的幻想、顽强的抗争以及步履蹒跚的足印。同样,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极其特征。 (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比如在女娲、后羿与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处境,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幵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神话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现实的苦难有深刻的体验,这与奥林匹斯诸神的享乐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 (2)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是中国文化的一贯精神,所谓“天地之大德曰生”,《昐?系辞下》,就反映了这种思想,这与以希腊神话为代表的西方神话有显著不同。中国古代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等。此外,还有一些神话形象如龙、凤等,它们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祥瑞和安慰。重生意识还包括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皇帝钻燧取火、炎帝亲试草药“一日而遇七十毒”都表现了对人类生命的兲怀,《山海经》中不死之国、不死民、不死药的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人类生命的珍视。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类的亲和兲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如主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掌管日月的出入,“以为晦明”,调和阴阳风雨,还要“敬授人时,《尚书?尧典,,,以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再如春神句芒的到来,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的希望,这些都体现了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在本质上是对保护盒发展生命的希冀。 (3)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意识。生存环境的艰苦,激发了先民不屈的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本身就意味着对于命运的抗争,由此而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反抗天帝的神话英雄。前者如精卫以顽强的生命力,面对难以征服的自然作顽强的拼搏,后者如《山海经?海外西经》所载的刑天即使断首而死,也要对着天帝大舞干戚,他象征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性格,成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长河中的巨浪。 6、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神话思维是与原始先民的心智能力紧密相联的。原始先民的心智发展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级的阶段,思维主体和客体还不能明确区分,在人和外界自然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渗关系。在原始先民眼里,自然万物就和自己一样,拥有活泼的灵魂、意志和情感,能够和人进行神秘的交往。因此,原始先民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奇异色彩和生命活力的世界。这种感受、理解世界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是神话诞生的土壤,并且在很多程度上制约着上古神话思维的特征。 (1)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深化思维特征。如先民常用人的一些常见生理行为来解释自然现象,再如盘古生万物的神话,则是以人体的各部分 - 3 - 推论天地间诸物的形成。原始先民习惯将自己所熟悉的人体本身作为参照系统或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以诠释自然万物,这种以自我来观照万物的思维特征几乎渗透到所有神话中,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的。人们正是仍自身的生命形态中,感受到精灵的存在,这才有了神话。可以说,这种思维方式是先民理解神秘世界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 (2)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如原始先民为了把握一日之中时间的变化,就利用太阳在天空的位置变动来加以说明,幵因此创造了种种兲于太阳的神话,诸如日出旸谷,至于蒙谷等。时间的流逝,在神话中成了具体可感的情节。在神话思维中也有对事物的综合,通过一定程度的概括,使某些神话形象脱离了具体事物,如龙这个神话形象,就是经过长时间的综合而形成的。但是,神话的综合仌然离不开具体形象,还不能达到真正的抽象,龙这一形象不是纯粹想象的产物,它只不过是对具体物象的再组合,仌然带有具体、形象的特点。 (3)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是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是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因而,在先民看来,自然万物或是神秘的,或是恐怖的,或是有魔力的的。这些具有意志、情感的自然万物,它们之间以及它们和人类的交往,不正是构成神话故事的根本原因吗,同样,在神话的传播、复述的过程中,也是充满了情感体验的。神话中蕴含的情感,是神话之所以感人的魅力所在。 由以上的特点可以看出,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所谓象征、隐喻,就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原始神话就是由不同类型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意象符号系统构成的。 7、神话历史化 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1)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 (2)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 (3)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 8、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中国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 (1)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2)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这些神话意象在历史中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解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 - 4 - 如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仍现实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抙慰他心灵的创新。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不仅是将神话看作素材,更是将其当成全部的精神寄托,是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弃和对神话感情、神话世界的皈依。可以说,屈原和蒲松龄等人的作品都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9、《诗经》,人大2004年、山东师大2005、兰大2003考点,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1)《诗经》的编定 《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消息。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则是有史籍可考的。《诗经》当不乏这类作品。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种说法是否确切,颇有争论。公卿列士所献之诗,既有自己的创作,也未必没有采集来的作品。周王朝是否实行过采诗制度,虽不能确定,但如无周王朝和各诸侯国乐官的参与,民间之诗很难汇集于王廷。因此,可以说,《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这些作品的编集成书,汉人认为经过孔子的删定。事实上,早在孔子的时代,已有与今本《诗经》相近的“诗三百篇”的存在。孔子对“诗”作过“正乐”的工作,甚至也有可能对“诗”的内容和文字有些加工整理。但说《诗经》由他删选而成,则是不可信的。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 (2)体制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诗”最初都是乐歌,只是由于古乐失传,后人已无法了解风、雅、颂各自在音乐上的特色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小雅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5篇,鲁颂4篇,商颂5篇。 (3)内容 《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经》可以说是一幅巨幅画卷,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其中都有形象的表现。主要有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还包括军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等内容的诗。 (4)艺术特点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态度,使其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力。无论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首先是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其次是《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另外还有重章叠句,读来琅琅上口。最后是其语言,《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 - 5 - 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应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5)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它的影响分别是:开启了抒情传统;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比兴手法的运用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 10、《尚书》,川大2002年考点, 《尚书》是商周时期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记言文之祖。 11、《春秋》 春秋时期经过孔子编定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序》)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其记事都很简略,长的不过四十字,短的只有一字。因此,其记事虽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如隐公元年载:“夏,五月,郑伯克段于殷。”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有,但事件的因果、过程,人物的行为、性格,都无从知道,仿佛一则新闻标题,而不像一篇文章。《春秋》是“礼义之大宗”(《史记?太史公自序》),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春秋》还以一字喻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杀下士为“弑”等。这种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12、《左传》的叙事和记言,武大2004年、湖大2005年考点,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今人一般认为此书大约成书于战国早期,最后编订者是一位儒家学者。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幵且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为人们提供历史的借鉴。《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觃范评价人物。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录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公室的卐弱和大夫兼幵,表现了新旧政治势力的消长,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书中还揭露了暴略昏庸、贪婪昏庸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更反映了《左传》 - 6 - 进步的历史观。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宋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丽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但倒叙和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兲的背景灯。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左传》中还有揑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先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殽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仸何限制。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仍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如写鄢陵之战“楚子登槽车以望晋车中阵地的情况,宋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对话展示出来的。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宋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兲系。《左传》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的战争描写,全面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鞍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代,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则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争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至此,叙述圆满结束。 《左传》对事件因果兲系的叙述,还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整个《左传》叙事中,礼、义、德等道德因素,都被作者当做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而且叙述中往往还带有神秘因素。以《左传》中常出现的预兆为例,这些预兆大都有道德化的倾向,符合礼义要求之事,常有吉兆,而悖于礼义之事,则常有凶兆。这些预兆有时是智者的言论,有时则是占卜、梦境、天象等神秘暗示。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禧公十年”就有已故晋太子“敝于韩”的寓言等。作者面对既成的历史事实,根据历史人物的言行得失,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加入种种神秘化的传说故事,来预示事件的结局,解释事件的因果兲系。这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但作者有时就像一个讲述故事者,把事件叙述得颇具戏剧性。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不仅如此,《左传》有点叙事记言,明显不是对历史事实的真实记录,而是出于臆测或虚构。如“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之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旁边听见或者记录,当是作者根据传闻和揣想虚拟而成。这种写法,可以看作后代小说家为人物虚拟对话的萌芽。《左传》中还记述了大量的占卜释梦和神异传闻。如“成公十年”记晋景公之死,情节曲折怪诞,用三个梦构成了互为兲联的情 - 7 - 节。写晋侯所梦大厉,画鬼如生,令人毛骨悚然,病入膏肓的描写,极为生动有趣,桑田巫释梦之语,小臣之梦的印证,更是充满神秘色彩,仿佛志怪小说。 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左传》的写人还不像纪传体历史著作在一个专章中叙述一个人物的生平事迹,也没有像后世小说那样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它是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宋整的人物形象。《左传》中许多重要政治人物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等,都是通过数年行迹的积累来表现的。《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幵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的一个宋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刻、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个片段,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这些形象往往非常生动传神,能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左传》广泛描写了各种人物,其中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左传》有些描写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晋文公是《左传》着力歌颂的一个人物,他由一个贵公子成长为一个政治家,由四处流亡到成为一代霸主,人物性格有一个曲折的成熟过程。楚灵王是《左传》中被否定的国君形象,他在即位前的争强好胜,野心勃勃,弑王自立,即位后的残暴、骄奢狂妄等,都显示出他确实是个昏君。但同时,作者又表现了他宽容纳谏、知过能改、不记前怨,风趣等性格特点,幵写了他最后悔恨自己的残暴,刻画出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形象。 《左传》叙事中人物的行为、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宋成。 《左传》在战争描写中还有许多与整个战局兲系不大的事,这些事只是反映了战争的一些具体情状,在战争中幵不具有重要意义。《左传》还在复杂的战争过程、政治事件中,大量描写细节。这些细节在叙事生动和人物刻画方面具有文学意义。 (1)作为编年史,《左传》的叙事艺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晋代范宁《谷梁传集解自序》中说:“《左传》艳而富”,其“艳而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左传》生动地展示了春秋时期丰富的历史画卷。作者不仅记载各国君位的嬗变、执政者的谋权夺势、政客的宦海升沉、贵族内部的倾轧火并、侯国之间的欺诈侵掠、辽阔战场的厮杀格斗、阴暗一隅数人的密谋策划,各种各样的矛盾、大大小小的动乱、五花八门的变故,无不网罗其中;而且作者采集了大量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甚至于还有风俗遗闻、童谣民歌。这些材料通过细心的组织编排,极大地丰富了《左氏春秋》的内容。 《左氏春秋》广采博取各种文字的、口头的资料进行编撰,从现代编年史的标准看,显得芜杂,说明历史学科尚在草创之中。然而正是这一特点,才更体现了中国史传文学的特点。《左氏春秋》的作者善于对庞杂的资料进行取舍与剪裁,全书所载历史前略而后详,后期更详于襄公与昭公,二公共在位63年,不足全书的三分之一,二篇幅却近于全书的一半。就各国诸侯来说,也各有侧重,晋国最详,所记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晋国之事又突出重点,详细记载晋文公的霸业兴衰。记载较略之国,其事业不平均使用笔墨,如记郑国的文字约15000字,多集中在郑庄公、子产身上。而子产为相执政一事就占了很大的篇幅。凡是能生动体现国家治乱、兴亡,能形象地显示社会各种代表人物特征的事情,则“纤芥无遗”,反之则“丘山是弃”。《左氏春秋》有自己的详略标准,它深刻、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左氏春秋》不满足于《春秋》那种对历史史事做简单陈述的史笔笔法,它要展示那个动荡历史年代的全部过程,要展示各种历史人物在各种事件中的各种表现,它摒弃了一字褒贬的“春秋笔法”,创造了在生动记述史事的基础上显示各种人物形象、心态,表达作者观点立场的方法。 - 8 - 作者重视对事件的完整把握,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有时能给予集中叙述,突破了编年体的界限,使事件的记叙有了记事本末的因素,也使人物的刻画有了传记的意味。 《左氏春秋》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战争的叙述尤为精彩。《左氏春秋》的战争描写,全貌反映了《左传》的叙事特点。《左氏春秋》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鞍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战事的起因酝酿,战前军事、外交的谋略,兵马的调遣、战时激烈的搏杀,战局的变化,双方的进退,战后胜负的结局,各方面的反应,认识的处理等,都表现得迂徐有志、笔力纵横。如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通过蹇叔反对出师袭远,介绍了殽之战前秦、郑、晋各方面的形势与动态,又通过蹇叔哭师这一细节,预示了秦军必败的结局。 在战争描写中,战争过程本身往往写得比较简略,但“疏而不遗,俭而无阙”。作者常选取决定战争进程的关键人物来重点刻画,以展示战争的经过。常以战场上这些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来反映酣战中千军万马的心态和姿态。 (2)《左氏春秋》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些行人和大夫,凭借十分讲究的言辞折服对方,推行自己的主张,委婉而有力。刘知几《史通?申左》:“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行人辞令委婉陈词,不亢不卑,慷慨激昂,显示了个性风采。 《左氏春秋》的叙事语言词约事丰、意蕴厚实。如宣公十六年记载晋军败于楚,溃不成军,作者写道:“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晋军仓皇败逃之全状可想而知。作者又记入冬以后楚军将士受冻,“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这是我国文学史上修辞最早的比喻之一,几句体恤的话温暖得就像穿上了棉衣,比喻贴切。 13、《国语》的文学成就 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西周以来的敬天保民思想在书中得到了继承。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国语》记言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国语》虽记言多于记事,但《国语》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揑其中,因此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国语》是一部各国史官的有关记言的史料汇编,主要分国记录君臣谋议得失的谈话,基本上属于记言体。虽有记事,只是记言体中插叙和补充,比较接近《尚书》。《国语》在记言结束以后,往往缀上几句事情的发展或结果。如《鲁语》下记叔孙穆子论楚公子围,记事言语不多,但构成了完整的史事记叙,比《尚书》富于故事性。 《国语》开创了以国为单位来叙述史实的体例——国别体,它集中叙述某国的历史,又往往可以集中叙述某人生平始末,为传记体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 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素材来源不一,编者亦未作统一润色,其记言水平参差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比如《周语》旨在说教,行文委婉,多长篇大论,《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楚语》、《吴语》、《越语》则文字流畅整饰,颇有气势。 总的说来,《国语》文学成就不如《左氏春秋》,但它长于对话,有自己的特色。《国语》有些人物对话写得相当精彩,相比之下,《左氏春秋》或空缺、或简略,而缺少《国语》中人物对话的生动与风趣。 - 9 - 14、《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纵横家思想 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丽贤仸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其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可以说是一部士阶层,尤其是策士行迹的生动写照。 (1)《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些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勇毅之士如聂政、荆轲,高节之士如鲁仲连、颜斶等等,都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代表了士的不同类型。另外,书中出于虚构依托的内容颇多,写人言行时甚至涉及心理活动的过程,接近人物的心理描写,这些夸张虚构不合史著的要求,但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战国策》还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作者不满足于平铺直叙,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写冯谖弹铗而歌、焚卷市义、营造三窟的事迹,冯谖一生的主要事迹尽在一篇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这类作品,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2)《战国策》的“文辞之胜”。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其中策士廷说诸侯之辞,臣讽君主之辞,以及不同意见的辩难,都反映出春秋时期从容不迫的行人辞令,已演化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可说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色。 战国时代,君德浅薄,多庸主暴君,游士为说服君相,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引类譬喻,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循序渐进地达到辩说目的。《战国策》还用大量的寓言故事、逸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如《燕策二》苏代以鹬蚌相争,说赵惠王不应伐燕,以克强秦坐收其利,又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等,用具体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力量。 《战国策》的铺张扬厉,气势充沛,还与行文的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有兲,如《齐策一》记苏秦说齐王合纵,极力夸张渲染齐国之强,临淄之胜,排比对偶层出不穷,文辞瑰丼多彩。 与其游说之辞一样,《战国策》的叙述寓言,也长于铺张渲染。 《战国策》辩丼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15、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武大2004年、湖大2005, 为史传文学直接祖述 散文创作的楷模 奠定了小说的许是传统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叙事散文,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们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史传文学、散文和小说创作的滋养,尤为明显。 (1)前秦叙事散文的体例、思想、写作艺术等对后世史传文学的创作有直接启发。《史记》体例是在先秦编年史、国别史的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而《汉纪》、《资治通鉴》等,则是《春秋》、《左传》编年体史书的直接继承。 - 10 - (2)先秦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左传》、《国语》、《战国策》等,成为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秦汉以后,《左传》的文章一直为人们所喜爱,尤其是唐宊以来的古文家,都非常推崇《左传》幵把它最为学习对象,宊人把《左传》与《史记》、韩文、杜诗相提幵论,情韵丰富的《左传》散文,也深为清代桐城派散文家所推崇。对《国语》语言艺术的赞誉,历来甚多。汉初散文,尚有战国遗风,贾谊、邹阳等西汉前期散文家的作品中,更是可以看出《战国策》文风的余韵,《战国策》的文章,对汉赋的产生也起过促进作用,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都可以看出对《战国策》的借鉴。 (3)先秦叙事散文的叙事艺术,对我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发展及其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形成,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先秦叙事散文叙述历史事件中表现出的褒贬分明的倾向性,对我国古代小说注重教化作用有直接的影响,幵且,《左传》、《国语》等作品中用“君子曰”等对事件进行的评述,在文言小说如唐宊传奇、《聊斋志异》等书中被直接借鉴,就是在明清白话小说中,也有明显的痕迹。其次,先秦叙事散文奠定了我国古代小说基本的叙事结构。我国古代小说常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串联情节,特别重视对故事起因、过程、结果的宋整描写,幵以倒叙、揑叙、补叙等方式追述事件起因,以预叙的方式暗示故事的结局。这些都是《左传》等散文就已形成的叙述传统。第三,我国古代小说写人的基本手法在先秦叙事散文中已初具觃模。我国古代小说主要通过描写人物个性化的言行,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性格,而较少长篇的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而这正是《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写人的共同特点。第四,我国古代小说和戏曲作品对历史题材的重视,也是受先秦叙事散文的启示。 16、《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北大1999年考点, 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气势浩然的文风 (1)长于辩论,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长于譬喻”(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在辩论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2)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孟子曾经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同时,《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3)《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它继承发展《论语》、《左传》、《国语》等开创的新的书面语形式,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可以说,后来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孟子》那里已经成熟了。 17、《庄子》,北师大1999年、2000年考点,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形象恢诡的论辩 富有诗意的语言 先秦说理文,最具文学价值的是《庄子》。《庄子》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自庄子后学。庄子的身世不可确考,从《史记》本传和《庄子》一书的记述中,可以大略知道一些。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求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庄子》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也是其哲 - 11 - 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既是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至人的认识境界。庄子认识就是体认“道”的人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合一。”(《齐物论》)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逍遥游》),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大宗师》。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由于寓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玄妙,具有高深莫测、不可捉摸的神秘色彩,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庄子》诡异的想象,是为了表达其哲学思想。《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的艺术效果,但《庄子》毕竟是哲理散文,和其他诸子说理文一样,属于议论文。只是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意,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18、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影响,北大2002年考点, 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和形象化的说理方式 影响后世的创作风格 提供了丰富的文学语言范式 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先秦说理散文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儒、道为代表的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意蕴,确定了作家的人格理想,作品的审美风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之一。 (1)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2)先秦说理散文大都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不同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直接影响了后世作家的创作风格。 (3)孔、孟、庄、荀、韩非等先秦诸子都是语言大师,先秦说理散文在语言艺术上的高度成功,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力,为我国文学语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举凡后世常用的语言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在先秦说理文中,都已有成熟表现,直接影响了后世的语言修辞;而先秦说理散文,还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成就,其中有不少至今仍活在现在语言之中。 19、屈原的作品,南京师大2004年、陕西师大2005年考点,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25篇,东汉王逸作《楚辞章句》,认为屈原所作有《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卜居》共24篇。至于《渔父》、《大招》,王逸“疑不能明”,持两可的态度;还有《招魂》一篇,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明确说为屈原所作,却被王逸归在宋玉名下。在楚辞的研究史上,除《离骚》、《天问》、《九章》的部分篇章外,其他诸篇的作者问题都引起过争论。现在看来,《大招》是对《招魂》的模拟;《远游》中有浓重的求仙色彩,甚至采用了后世之典故,显然出自汉人之手;《卜居》、《渔父》是后人为追述屈原事迹而作。基本可以肯定,这些都不是屈原的作品。此外,《九章》中部分诗篇,如《思美 - 12 - 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也曾遭到质疑。在证据不是十分充足的情况下,还是肯定《九章》皆为屈原所作更为适宜。这样,我们基本可以认定,王逸《楚辞章句》目录中,除去《远游》、《卜居》、《渔父》、《大招》,屈原作品共计23篇。正是这23篇奠定了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考研真题精选 一、名词解释 1、四家诗,北大2003年、南开2001年、西北大学2007年, 【参考答案】汉代传授《诗经》的共四家,四家诗是“齐诗”、“鲁诗”、“韩诗”、“毛诗”的合称。《诗经》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齐、鲁、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为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四家诗所收《诗经》原文大同小异,而对诗意的解说则多有分歧,各不相同。魏晋以后,三家诗相继衰亡,通行的只有“毛诗”,今本《诗经》,就是“毛诗”。除了毛家之外的另外三家解说的《诗经》被称为三家诗。 2、楚辞,陕西师大2005年, 【参考答案】“楚辞”又称“楚词”,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地》。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的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3、九辩,人大2000年, 【参考答案】《九辩》是宋玉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抒发他因不同流俗而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批判了楚国黑暗的现实政治。作品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对君王的忠贞不屈和自己的怨苦,表现了对国家兴亡的忧虑。《九辩》继承了《离骚》的抒情传统,把个人的身世之悲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怀联系在一起,形成悲愤深沉的特征。 4、笙诗,复旦1999年, 【参考答案】《诗经》有标目的诗共311篇,实际留存305篇。305篇中,包括国风160篇,雅诗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诗40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另有6篇有目无辞,称为“笙诗”。“笙诗”之称,可能源于它们用笙演奏,“有声无辞”,属于“过门曲”之类。这六篇诗是:《诗经?小雅》“鹿鸣之什”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的《由庚》、《崇丘》、《由仪》。 - 13 - 5、《诗经集传》,北大2004年, 【参考答案】宋代朱熹的著作,主要内容是说解《诗经》。书中对《大序》、《小序》作了全面的批判。正文杂采毛传、郑笺之说,间或引用齐、鲁、韩三家诗说,而断以己意为取舍,意在重新探讨《诗经》本义。说解方法兼顾训诂与剖析义理,而尤以剖析义理为主。其强调以诗言理,即主性情,讲义理,表现出浓厚的封建道学观点。 6、《涉江》,北大2002年, 【参考答案】后人将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作于不同时期而风格相近的九篇抒情短诗集在一起,名曰《九章》,《涉江》便是其中一篇,写于被流放江南期间,记叙了诗人南下溆浦的经过,通过涉江南行的历程和诗人种种心情的描述,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坚持美政的决心。从诗人对现实与历史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场战争的严酷性、深刻性,比以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从而对自身悲剧的必然性和个人必将毁灭的前途命运,也看得更加清楚。表现了诗人为祖国坚持美政,至死坚持正义的伟大人格。 7、兴观群怨,南京师大2005年, 【参考答案】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指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表明了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认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情感、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社会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题 1、《论语》的语言特色,山大2007年, 【参考答案】《论语》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句子,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 (1)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书中也有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载了孔门师生间的一场谈话,叙述清楚,有一定的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而《季氏》篇中“季世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但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2)《论语》只记录了孔子言行的一些片段,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表现,但《论语》对孔子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的记载中,表现了一个亲切感人的文化巨人的形象。此外,孔子弟子的形象在《论语》中也有反映,如耿直鲁莽的子路、安贫乐道的颜回、聪明机智的子贡等。但辑录者本意并非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语录体写人毕竟也有局限。 (3)《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以形象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道理。如“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14 -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等等,形象简约地表达了深刻的哲理,令人回味无穷。《论语》中充沛的情感和丰富的语气词,使其语言更为委婉。如“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简短几句包孕了真挚的情感,以及对颜回安贫乐道自在心境的赞赏。又如“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矣”、“也”等语气词的使用,把对自身的无限感慨和对周公的无限思慕,表现得意味深长。 2、简述庄子文章对后世的影响。,北师大2000年, 【参考答案】庄子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后如柳宗元的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恣其端”,其《三戒》、《种树者郭橐驼传》等篇,更是有意学习庄子语言的成果。中唐南禅一派,直承庄老,尤多突破。如《庄子》主张“道无所不在”,说“在蝼蚁”、“在瓦甓”,乃至“在屎溺”,“每况愈下”。这正是禅宗对答“什么是佛法”,说是“庭前柏树子”、“麻三斤”,随手拈来。而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亦显然汲取了庄周《马蹄》、《秋水》等篇的精神。足见《庄子》的泛神论思想与清新活泼的语言文字,对后世的影响的深广。《楞严》称“纯想欲飞,纯情欲堕”,庄子的文思,恰恰处在飞堕之间。所以能够成为宇宙间一种情想无碍,天人合抱的至文了。 3、为何将《庄》、《骚》并称,,苏州大学2005年, 【参考答案】《庄》指《庄子》,《骚》指楚辞中的《离骚》。二者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相似之处,都以浪漫主义手法创造了丰富的艺术形象,都运用了大量奇诡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同时,《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意,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可以与《离骚》媲美,故韩愈《进学解》把二者并称。 4、比较《国语》和《战国策》的选材和叙事的不同。,中大2005, 【参考答案】选材方面前者主要反映儒家思想,后者突出纵横家思想。在写人上,一方面《战国策》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的成立开创了先河。如《齐策四》冯谖客孟尝君,写冯谖弹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的故事,冯谖一生的主要事迹尽在一篇之中,人物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另外,《战国策》用寓言比较多。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庄子散文中的寓言的特点。,北师大1999年, 【参考答案】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庄子》一书“寓言十九”,运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强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如《逍遥游》: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团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外物》: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水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宏伟壮观,惊心动魄,写尽大之玄妙。《逍遥游》:杯水芥舟,朝菌蟪蛄;《则阳》:蜗角蛮触,曲尽小之情状。而《至乐》:骷髅论道;《齐物论》:罔两问影;《养生主》:庄周梦蝶。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万物齐同,毫无界限,想象奇特恣纵,伟大丰富,“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 15 - 2、《诗经》、《离骚》比兴手法异同。,北大1998年, 【参考答案】(1)“触物以起情”和“索物以言情”是我国古代诗歌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的主要特点,总括起来也就是借物抒情。前人概括为“比兴”。它是由《诗经》最早开创的,《离骚》继承并发展之。 (2)《诗经》中的比兴时有寄托,这一点《离骚》与之相同,并极大地发展了《诗经》中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但是《诗经》中的比兴不一定都有寄托,《诗经》经学化后,一些比兴往往被加以穿凿附会,这与《离骚》有所差别。 (3)《诗经》中的比兴大都比较单纯,比兴分为二物,用以起兴和比喻的还是独立存在的客体。而《离骚》中的比兴不再是简单的以物比物,触物起兴,而是合比兴为一,开始物我糅合,情景交融。把物的某些特质与人的思想感情、人格理想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使物具有象征意味,使情具有更具体的附着和寄托。如《离骚》中鲜花香草以示高洁,高冠奇服表示超俗等,不再是简单的比兴,而是一种象征,一种寄托。但《诗经》中赋比兴应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也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如《秦风?蒹葭》就是如此,这与《离骚》又有共通之处。 (4)《诗经》中比兴往往是一个片段,或全篇就是一个比喻,如《硕鼠》等;而《离骚》中比兴不再限于一事一物,而且还成为一个个系列,如对君臣、国家。善恶的比喻,就前呼后应,寓意清晰形象鲜明,各成一个系列。 (5)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道出了《离骚》对《诗经》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3、简论《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散文的不同风格。,北大1999年, 【参考答案】《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有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纂录而成的著作。《论语》风格是语言简练,含义深远,雍容和顺。其中许多形象化的语言,往往包含着深远的社会和道德含义。例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既是对松柏的礼赞,又是对一种坚强人格的称颂,形象与哲理交融在一起。 《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端锋芒显露。例如,记述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对齐宣王所问“齐桓晋文之事”避而不言,却引齐王谈论王道。在对话中,孟子经常连连发问,步步紧逼。他的雄辩锋芒,有时竟使得“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的文章还善用比喻。他在谈及不能和不及的区别时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他所用的比喻常常是多样的,有时整段用,有时全篇用。像“鱼,我所欲也”,就是层层深入,运用曲折的比喻揭出所论主旨。 在先秦思想中,庄子的思想具有一种虚无主义色彩。在先秦散文中,《庄子》是最具风格的。大量的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来说明思想论点,这是《庄子》的一大特色,《庄子》想象神奇,在古代散文中独树一帜。《庄子》寓言丰富,并且很多出自作者自创。这些寓言也不是简单的比喻,而是有着奇幻斑斓的色彩。像写河伯看到“秋水将至,百川灌河”的景象,便“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当他来到北海,看到大海的浩瀚无际,这才感到天外有天,自己的沾沾自喜的可笑的。接着通过与河伯的对话,又道出宇宙之大,大海在其中也显得渺小等道理,既是寓言,又有壮阔的景物描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还有,写诸侯之间的战争时说:有两个国家,一个建在蜗牛的左角,一个建在蜗牛的右角,“时相与争地 - 16 - 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可返”,像这样的奇幻想象,在《庄子》中还有很多。 《韩非子》的文章注重论述,论事证理切中要害而又精辟深刻。在先秦诸子中,韩非子的分析力最强。有一篇写亡国的理由,竟写了47条之多。他的文章中叶大量引用寓言故事和历史知识。我们今天还在运用的成语,如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都出自《韩非子》。 4、春秋战国时期散文有哪些特点,,武大2004年, 【参考答案】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前者包括《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后者是儒、墨、道、法等学派的文章,其中如《论语》、《墨子》、《孟子》等,是孔丘、墨翟、孟轲的弟子对其师言行的记录;《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则为本人的著作。从文体上看,众体皆备,百花齐放。《春秋》记事严谨,语言精炼;《左传》丰富多彩,叙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情况和历史人物的言行,尤其擅长战争描写;《国语》的思想性和合艺术性远不及《左传》,然而它的叙事比《左传》更鲜明生动;《战国策》基本上是战国时期谋臣纵横捭阖的谋略和辞说,它的文风是剧谈雄辩,书中还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论语》语言简练,含义深远,雍容和顺。其中许多形象化的语言,往往包含着深远的社会和道德含义;《墨子》一书,语言质朴,但有很强的逻辑性,善于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又经常从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作出概括性总结;《孟子》散文的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端锋芒显露;《庄子》大量采用虚构的寓言故事,想象神奇;《韩非子》的文章注重论述,论事证理切中要害而又精辟深刻。 5、试述先秦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北大2002年, 【参考答案】中国文学史自其发生始,在经历了漫长的酝酿、准备阶段之后,终于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潮。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史传著作、诸子散文,都取得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并在内容、体制、风格等方面形成了一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被后人认为是学习的楷模。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也是一杆标尺,它基本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实践模式,因而受到极高的推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引导、校正着后世文学的发展方向,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强化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蜡辞》 《蜡辞》大约是我国远古时期的一首农事歌谣,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礼记?郊特牲》中有载:“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表达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愿望。 2、神话 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3、《山海经》 - 17 - 《山海经》是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具有很强的神话学价值,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皇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 4、《诗三百》 《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六义 《诗大序》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周礼?春官》则称之为“六诗”。其中风、雅、颂是《诗经》中诗歌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手法。今人或以《诗经》中的作品,全都是运用三种不同的艺术手法所写成的三类诗歌,故古人把它们合称为“六义”。 6、香草美人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类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的意象。香草作为一种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7、《尚书》 《尚书》在先秦时代称为《书》,汉人始称为《尚书》,即上古之书,又被称为《书经》,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文字古奥典雅,对先秦历史叙述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8、《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是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和《榖梁传》三部书的合称。 9、楚辞 “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一是诗歌总集的名称。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庄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10、《离骚》 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部长篇抒情诗。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王 - 18 - 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 11、《九歌》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眇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 12、屈宋 屈宋是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 二、简答题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种类及内容。 我国现存上古时期的歌谣,从题材内容方面可以分为五类:(1)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歌谣,它们是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在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2)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幅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盒《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3)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的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4)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5)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神话产生的原因何在, 神话的产生,首先与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有关。先民们对各种自然现象、世界和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及变化,无法作出科学的解释,只能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其次,与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强烈渴望有关。这种渴望,促使先民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种种现象及问题进行思考,并力图对它们作出自己的解释与描述。再次,与先民们的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有关。原始先民们相信万物有灵,其思维也以此为核心内容,以人和自然互渗为原则,以直观感性、充满情感和富于想象力为特点。因而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和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赋予以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 3、我国神话有哪些主要内容, 现存我国深化的内容主要有这样几种: (1)创世神话:探索天地创始、万物生成和人类起源奥秘的开辟神话,最具代表性的是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 (2)是以风、雷、鸟、兽、草、木等为描述对象的自然神话,反映了先民敬畏和征服 - 19 - 自然的心态,如“雷神”、“海神”、“水伯”等,最有名的是精卫填海和夸父逐日。 (3)是英雄神话,表现了先民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他们朦胧意识到了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主角的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较有名的如鲧禹治水的后羿射日。前者歌颂了治水英雄鲧禹父子,后者歌颂的征服旱灾的后裔。 (4)是关于异国奇域、怪人神物的传奇神话,反映了初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形象奇特,富于奇趣,具有超现实性、超自然性,如吐丝女、羽民国等。 4、神话的历史化和历史的神话化。 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一般认为,古代神话形象经历了从动物形、半人半兽形到人形这么一个发展过程。在正统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种半人半兽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杀殆尽了,因为这种形象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中,而且也违背了理性化的原则。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触犯了理性化原则的神话,也都遭到删削。神话历史化的另一个方法就是改造,即对神话进行歪曲的解释,使其成为某种现实事件,从而成为构筑远古历史的一块基石。这种例子,在儒家传统典籍中比比皆是,从《尚书》、《左传》、《国语》,一直到《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都是如此,宋代罗泌所作《路史》是其集大成之作。改造的结果是使神话大量消亡,历史向前延伸,各氏族的谱系更加严密。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孔子就曾说:“不语怪力乱神”,还直接参与了对神话的改造。历史的神话化实则是神话历史化相反相成的表现。 5、《诗经》艺术手法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在艺术手法上,《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作为诗歌开头起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诗经》其他各种句式当时只是单句,后世演之,遂以成篇。同时,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6、《左传》的进步思想倾向。 《左传》在选择史料、叙述史实和“君子曰”中表现了作者的进步思想倾向,具体表现在如下几点: (1)赞美和歌颂明君贤臣及其辉煌业绩。 (2)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残暴荒淫行为、列国间的频繁战争。 (3)宣扬民本思想,怀疑天道、鬼神的传统观念等。但也有一些宣扬帝王将相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维护宗法制度、等级制度的思想,这是其历史局限。 7、“楚辞”的特点 “楚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采用楚国方言,运用楚地声调,记载的是楚国的地理,描写的是楚国的风物,富有楚国的地方特色。它构思奇特,想象丰富,善于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和神话故事。表现思想感情,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句子参差不齐,形式活泼自由,多用“兮”字,语句曼长流利,灵活多样,有停顿、有延伸,委婉而多情致。 - 20 - 三、论述题 1、谈谈中国文学的起源。 文学起源的种种解释:神灵赐予说、游戏说、心灵表现说、模仿说都未能对文学起源作出科学解释。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过程中,它是根据生产劳动的实际需要产生出来的。早期诗歌的内容主要有:反映生产劳动的诗歌,如《弹歌》;反映意识活动的诗歌,如《蜡辞》;反映婚姻爱情的诗歌,如《侯人歌》;反映战争的诗篇。上古诗歌的艺术特征:直接表现生活;语言质朴简练;具有鲜明的二排制节奏。我国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被称为传说时期的文学。这些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在古籍中时有记载。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礼记?郊特牲》)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至于传说为尧舜时期的《击壤歌》、《康衢谣》、《卿云歌》、《尧戒》、《赓歌》、《南风歌》等,从其思想内容和语词来看,显然都是后人的伪托。倒是有些简单质朴的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的遗留、如《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早期诗歌最明显的特点是诗乐舞合一。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见《吕氏春秋?古乐》)还有如《尚书?益稷》中记载的《大韶》,也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演奏时,有钟磬琴瑟管笙箫鼓等乐器,有人唱歌辞,有人化装成各种鸟兽和凤凰起舞。诗歌、音乐盒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诗经》中的作品都是乐歌,而其中的颂诗,是祭祀时用的歌舞曲。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专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2、举例说明《诗经》的主要内容。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涉及婚恋、农事、征役,赞颂、怨词、周民族的史诗等等,丰富多彩。 (1)婚恋诗。《诗经》是较早较多涉足此题材的,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精彩的部分。《诗经》中的婚恋诗,无论是写男子悦爱女子,或写女子悦爱男子,或表追求、言思慕、叙幽会,寄怀念,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莫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情真意挚,感人肺腑。其中写得最多的是情歌。如《周南?关雎》以河洲上雌雄和鸣的关雎起兴,写一个男子对美丽姑娘的单恋,热烈而坦率。他醒着想,梦里也想,不惜以巫术和想象与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合。《邶风?静女》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切思念,洋溢着一派热烈欢快的情调。《秦风?蒹葭》抒写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缠绵悱恻、反复追寻,展现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深沉执着。另有一些恋歌则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创伤。如《邶风?将仲子》写女主人公强压着深挚的爱情,求其心爱的“仲子”不要翻墙折树来幽会,以免被父母、兄长或别人发现的矛盾心理;《鄘风?柏舟》的姑娘则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大胆声言:那个垂发少年,才是我心中思念的对象,并且发誓至死不渝。在婚恋诗中,还有一些表现婚姻与家庭不幸的生活的“弃妇诗”,是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如《邶风?日月》、《邶风?谷风》、《秦风?晨风》等皆属此类。其中最典型的是《卫风?氓》,诗以弃妇的口吻,倾诉了她从恋爱、结婚到受虐待以至被弃的全过程,抒发了她内心的不平、哀伤、怨恨和反抗。诗的结尾弃妇抱定与氓决裂的态度,性格由多情、忍耐转为清醒、刚强和果断,是我国文学史上较早注意人物性格变化表现的诗篇。 (2)农事诗。由于周民族的始祖以农立国,故周代很重农事,因而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农事诗在《诗经》中表现很突出,风、雅、颂各部分中均有。如《周颂》中的《臣工》、《噫 - 21 - 嘻》等,多赞颂农业成就,夸耀田土广大、农夫众多、收获丰富,表达祈求丰年的愿望。《小雅》中的《甫田》、《楚茨》等,极力夸张谷物收获之丰盈,赞美农夫的勤敏和君上爱农以事神,与《颂》中的农事诗基本思想相似。《国风》中的农事诗以《周南?芣莒》和《豳风?七月》为代表。《芣莒》是一首优美的劳动小诗,它以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吟唱,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清新,情调欢畅,读之“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方玉润《诗经原始》)。《七月》是反映农奴终年劳动情景的诗篇,也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首章至末章有春耕写到寒冬凿冰,反复咏叹,诉说男女奴隶一年到头除繁重的农业生产,还有为奴隶主贵族制衣、打猎、酿酒、修房、凿冰、服役,结果却劳而无获,无衣无食,充分揭示了奴隶们内心的悲苦和哀伤,真是而生动地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的生活画图。 (3)征役诗。这类诗与周王室的平叛、外族入侵和频繁的诸侯兼并战争有关,既有西周初年的,也有西周晚期和春秋时代的,尤以后为多。这些战争,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兵役和徭役,因而反映征战、徭役和离乱给民众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也就成了《诗经》征役诗最重要的主题。如《豳风?东山》通过对参加周公东征归来的征人所见战后农村的破残景象,及他对家乡亲人思念的描写,揭示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苦难;《齐风?东方未明》写一个狂暴的官差,天不亮就把人抓走,弄得民居不宁;《小雅?何草不黄》控诉了兵役不息,征人劳瘁;《王风?君子于役》借山村农妇怀念久役不归的丈夫,揭露征役给百姓带来的无限痛苦。这些诗,或以征夫之口出之,或以思妇口吻言之,写来都感情真挚,声调凄楚,情节悲惨。在《诗经》征役诗里,还有一类是表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如《秦风?无衣》、《鄘风?载驰》、《小雅?采薇》等。《无衣》是秦国抵御西戎入侵的一首慷慨激昂的战歌,它生动地表现了秦国人民团结御辱、同仇敌忾的爱国精神。《载驰》是著名女诗人许穆夫人写的,它表现了诗人心系祖国、急赴国难的爱国精神。《采薇》是周宣王征伐玁狁入侵时的作品。它也虽写到征人思归恋家的苦闷情绪,但更多的是写战士们在外敌入侵时同仇敌忾的昂扬奋勇精神。这些诗篇,或委婉沉郁,或慷慨激昂,格调虽有不同,但都表现了威武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4)颂诗。《诗经》中出自公卿列士或乐官之手的庙堂及宫廷乐歌多属此类,在三《颂》中保存最多,《雅》诗中也有不少。有的颂帝王歌天命,如赞美天道深远、文王德行纯美遗惠子孙的《周颂?维天之命》。有的颂战功扬王威,如《商颂?殷武》歌颂殷高宗武力讨伐荆楚大获全胜的赫赫武功,赞美殷武受命中兴、天下畏服的伟大功绩。《大雅?江汉》赞美周宣王大臣召虎(召穆公)平淮夷之乱,战果辉煌,立功受赏。这类作品大都讴歌战争胜利,赞美将领功绩,主旨仍在宣扬帝王威德。还有一些颂宴饮赞嘉宾之作,实亦颂歌之一支。如《小雅?鹿鸣》、《小雅?南有嘉鱼》等。此类诗歌直露地反映王公贵族恣意享乐的生活,具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5)怨刺诗。这类诗主要存于《雅》诗和《国风》中,它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朝政腐败、礼仪废弛、统治者残暴荒淫的厉、幽时期及其以后,带有乱世的鲜明印记。“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列士的讽喻劝诫之作。有的借古讽今,如《大雅?荡》谏厉王应以殷鉴为戒,《小雅?正月》以“赫赫宗周,褒姒灭之”警戒今王。更多的作品是针砭时弊,指斥昏君。如《大雅?民劳》揭露了统治集团的残暴、欺诈、丑恶、混乱,对人民的忧苦深表同情;《板》、《荡》直斥最高统治者违反常道,妄行政令,荒淫昏聩,使人民陷入苦难深渊。此外,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的怨刺诗,如《小雅?巷伯》等,也颇引人注目。这些怨刺诗大都敢于直面人生,大胆揭露社会矛盾,表露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忧患意识。《国风》中的怨刺诗多出自民间,更直接地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其内容更深广,怨愤更强烈,讽刺也更尖刻,具有更激烈的批判精神,如《魏风?硕鼠》直接把贵族统治者比作贪婪无厌的大老鼠,唱出奴隶们对剥削者的无比愤恨。《魏风?伐檀》以委婉曲折的反语,复 - 22 - 沓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不劳而获的剥削者。《国风》中的怨刺诗更多的是对统治阶级种种无耻行为的揭露和讥嘲。如《邶风?新台》辛辣嘲讽了卫宣公光天化日之下劫媳宣姜的荒淫乱伦丑行;《齐风?南山》讥讽了齐襄公和其妹文姜的无耻乱伦行为;《秦风?黄鸟》控诉了秦国暴君对无辜良善的杀害。 (6)周民族的史诗。《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大明》,记述了从周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灭周的一些传说和英雄史迹,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远古传世的史诗极少,此组诗显得格外珍贵。其中如《大明》绘声绘色地描述历史上有名的牧野之战,既有军阵、军容的描摹,又有战车、战马的形容;既有整体的鸟瞰,又有局部的特写,写出了大战雄伟壮观、惊天动地的场面和师尚父(姜太公)的生动形象。 3、谈谈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情况如何,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战果中期为第二段,代表作有《孟子》、《庄子》,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战果后期为第三阶段,《荀子》、《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其文章都是鸿篇巨制的专题论文,完善了说论文的体制。 先秦诸子具有鲜明的特点:思想上,他们都坚持独立思考,各抒己见,放言无惮。与之相应,文风上也各具个性和风格。语言上,他们都善用比兴,深于取象。文体发展上,先秦诸子首先确立了论说文的体制。从语录体的有观点无论证,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专题论说文,显示了我国论说文发展的大致风貌。此外,先秦诸子散文中一些故事叙述,颇类小说,为后世的叙事文学提供了营养。 4、以《韩非子》为例谈谈先秦诸子的寓言有何特色, (1)犀利峻峭,敢于直言。 (2)论证严密。无论是内在的逻辑关系,海神外在的结构形式,都严谨周密,具有令人折服的力量和气势。韩非往往在文中先例举事实,提供充分论据,从中引出论点;一个观点说完,再转入下一层分析,如此环环紧扣,直至讲完全部论点。洋洋五千字的《五蠹》就采用了这种层层归纳的论证方法。 (3)文章中有大量的寓言和故事,或是取材于历史传说,或是根据现实生活加工创造。大都平易朴实,短小凝练,具有幽默冷隽的特点,作者意在以此作为论证的手段,因此总是在故事之外点明寓意,善于鞭挞世态人情。如《内储说?下》中一对夫妻的对话,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就能生动地揭示夫妻间的利害关系。《韩非子》说理散文最具文学意味的是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的寓言故事。他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为各种形式的寓言故事集,如《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等。《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与《庄子》中奇幻玄虚、怪诞神奇的寓言故事,风格截然不同。韩非寓言形象化地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他也像庄子一样,取材于历史,让历史人物说话,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题材的平实,使韩非寓言不像庄子寓言那样恢诡谲怪,但韩非寓言在艺术上并不平淡,而是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韩非子》中的许多寓言,千百年流传不衰。“守株待兔”《(五蠹)》、“矛与盾”(《难一》)、“滥竽充数”(《内储说上》),以及“郑人买履”、“画鬼最易”、“买椟还珠”(《外储说上》)等等,都以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 - 23 - 5、谈谈《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手法。 《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自庄子后学。《庄子》文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漫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庄子》一书,大都是用“三言”形式说理。其中寓言是最主要的方式。 《庄子》一书的文学价值,不仅在于语言数量多,全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还在于这些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如《逍遥游》:“北冥有鱼,„„化而为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则阳》中的“蜗角蛮触”,《齐物论》中的“罔两问影”,《养生主》中的“庄周梦蝶”等等。《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了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作为哲理散文,它的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理的论述。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意,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其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6、谈谈《离骚》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对自我形象的描写。屈原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倍受打击,作者在长期政治斗争上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的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他一再克服这痛苦的经历,这是具有伟大心灵和坚强意志的人才能够做到的。这种对未来的道路进行苦苦探寻的心情在《离骚》中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所体现。这种情怀与伟大的人格,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峻洁、高大。 (2)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他的整个心灵都被痛苦所充塞,但从未忘记国事,这种至死也不忘怀祖国的真情,在那种险恶的环境中本身就带有某种悲剧因素,体现在作品中基调就是苦,感情核心却是恋,这种苦恋使屈原在精神上经受着巨大的折磨,使作品表现出浓郁的悲剧情调及无限的悲愤,在失望夹杂着希望的感情中抒发着作者强烈的感情,使作品融进一种缠绵凄婉的悲剧气氛,如《离骚》中“惟昔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出了作者的那种危机感与无奈的恋之情。 (3)浓郁的浪漫主义思想。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作者运用想象,大胆的夸张,使作品奇诡动人,在《离骚》中,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乘坐美玉、象牙的宝库,由飞龙驾驶,腾空而逝,帝国远游”,上天入地的,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力和感情。屈原善于把神话传说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 (4)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独具特色的“比兴”的表现手法。《离骚》突破了《诗经》中既有的“比兴“手法,开辟了香草美人的典范,在屈原笔下,花鸟虫兽、日月风雷、仙灵神鬼、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都成了诗人展示内心世界的意象。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味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5)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极富开创性。他汲取楚地民歌的丰富营养,又吸取散文的章法和句法,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不受形式的拘束,使诗的结构错综复杂变化。《离骚》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 - 24 - 写,带有大量的“兮”字,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此外,《离骚》中含有不少散文化句式,大量运用“之”、“乎”、“者”、“也”等语助词,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句法形式,创造出了舒卷自如的新诗体。屈原作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25 -
本文档为【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 第一编 先秦文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194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87KB
软件:Word
页数:4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6
浏览量: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