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师成长读本

教师成长读本

举报
开通vip

教师成长读本教师成长读本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 纳故也。 ——张载 情感——孙双金 从心理学角度看,没有脱离情感的认知,也没有脱离认 的情感,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知 情感教学就是从激发学生的情感人手,以积极的情感为动力, 促进学生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沉机 稳智 中中 着透 。 着包 藏轻 严亲松哲 切肃理, 而而, 不不 乏失 端温 情重 , 教师成长读本 第 1 页 第六期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教师成长读本
教师成长读本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 纳故也。 ——张载 情感——孙双金 从心理学角度看,没有脱离情感的认知,也没有脱离认 的情感,学生的学习过程总是伴随着学生的兴趣和情感。 知 情感教学就是从激发学生的情感人手,以积极的情感为动力, 促进学生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沉机 稳智 中中 着透 。 着包 藏轻 严亲松哲 切肃理, 而而, 不不 乏失 端温 情重 , 教师成长读本 第 1 页 第六期 “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 ——《礼记》 我的好课观 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孙双金 我的好课观,可用16个字概括,即“书声琅琅,议论纷纷,高潮迭起,写写练练”。 1、书声琅琅。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这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宝贵经验。“熟读精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读在理解中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强调了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古人对读书的重要性已有了深刻的认识,可当今课堂教学现状怎样呢,为什么小学生的读写能力不强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语文课上读的训练太少。我在听课中常常发现老师讲读课文,实际上变成了教师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忙着应付回答问题,问题回答完了,课文也学完了。而此时,好多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顺畅。这样的课堂教学,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难怪有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语文课要上成读书课~” 书声琅琅,要求语文都把读书训练摆在第一位,既要提高读书的数量,更应提高其质量。短的文章要让学生熟读成诵;长的文章可选取重点部分、精彩章节让学生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消化吸收;浅显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顺畅流利;深奥的课文要让学生读得明白,读出滋味。教师要十分重视三个层次的朗读训练,一要重视感知性的读。初学课文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子,要学生知道课文讲了些什么。二要重视理解性的读。即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把课文重点章节读懂、读畅,读出节奏感来。三要重视品味性的读。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读、分角色地读或表演式地读,把课文内在的情感读出来,把课文的“味道”读出来,真正达到叶老所说的“美读”的境界。 我想,如果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读的训练,一篇课文教完了,学生能把课文读得琅琅上口,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朗读的训练就算真正到家了。 2.议论纷纷。议论纷纷,指的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议论纷纷”强调的是说的训练。当前课堂教学中,对说的训练重视不够,方法不多,说话训练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这样的形式、。我认为,课堂说话训练的形式可多样化,有一问一答式、各人自说式、同桌互说式、四人小组讨论式、分组辩论式、一人主讲其他同学补充式等等。别小看形式的变化,其实不同的训练形式,能达到不贩训练目的。一问一答式训练的是一个人,而各人自练自说式训练了全班每一个同学。一般来说,有一定思考价值和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可用“小组辩教师成长读本 第 2 页 第六期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陶行知 论式”;有争议性的问题,可用“分组辩论式”;需大段阐述的问题,可用“各人自说式”或“同桌互说式”;常规性的总是可用“一问一答式”。这样因问题、因训练目的而异,采用不同的训练形式,才能真正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人活跃,议论纷纷。 如果我们仅满足于表面上热热闹闹那是不行的,还要求我们讲究说话训练的质量。对学生发言,从“只求其对”向“更求其好”发展。发言好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什么呢,我认为可用“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三句话来表述。言之有序,就是要求学生说话要有顺序,有条理,不东一榔头西一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是哪儿。言之有序,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言之有理,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须有根有据,为什么这样说,理由是什么,这就要求学生不信口开河乱说一通,而必须从课文中找到说话的依据,言之有理,训练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言之有情,就是要求学生发言必须带有一定的感情,这是针对当前学生发言平淡无情这一弊端提出来的。语文课本中课文是饱含作者浓厚感情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我们“观文者”应“披文而入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课文写得如泣如诉,老师讲得情真意切,热泪盈眶,可学生的发言却毫无感情,甚至无动于衷,这样的发言即使他讲得再有条理、有根有据,也称不上是好发言。既注意说话训练的形式,又重视说话训练的质量;既议论纷纷,又精彩纷呈,这样的说话训练就害到目的了。 3.高潮迭起。所谓高潮,就是指学生思维最兴奋、最活跃的阶段,学生智慧的火花时时闪现的时候。有的课表面看似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一节课下来,学生思维不活跃,收获无几,因此我提出“高潮迭起”是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当然,一节课如果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自然十分成功、精彩。但即使高潮不能迭起,作为一堂好课必须得有一两个精彩处、闪光点。而在我所听的150节课中,有高潮的课不足15节,而高潮迭起的课科寥寥无几。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高潮教学中让高潮迭显呢,我以为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材料是前提,灵活巧录用地处理教材是关键。根据我的体会,掀起高潮常用的方法有这么几种: (1)紧扣文眼掀高潮。“文眼”是文章的灵魂,如果我们能抓“文眼”组织教学,往往事半功倍、高潮迭起。如我都王安石《泊船瓜洲》时,紧扣“诗眼”—“还”字来组织教学。?“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说明诗人“靠家近,应该还”。?“春风又绿江南岸”说明诗人“离家久,更该还”。?“明月何时照我还”说明诗人“思家切”,但却“不能还”。这样,紧扣“还”字。步步深入,层层挖掘,高潮迭起。张田若先生听了我的课后称赞说:“想不到古诗教学还能这样引人入胜。” 教师成长读本 第 3 页 第六期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 (2)平中出奇欣高潮。于平淡中欣高潮,这更显教师的教学功力。比如《跳水》一文开头说:“有一般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站在甲板上„„”这段文字看似平淡,但对文章情节的展开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笔。学生往往一眼扫过去,不会引起重视。老师可等学生学完课文后在这里设问:“风平浪静”这个环境描写和跳水故事的发展有什么联系,启发学生回答:正因为风平浪静,水手们才能都聚在甲板上,才有兴致拿猴子取乐,猴子和孩子爬桅杆才能又快捷,又顺利,那帽子才能挂到桅杆横木的一端而不被风刮下,船长才有兴致打海鸥,船长也才能叫孩子跳到水里去,水手们才能在40秒钟内把孩子救出来„„ (3)层层剥笋掀高潮。层层剥笋,就是紧扣语言文字,从一点切入,然后逐层展开,层层递进,直至最后揭示文间主旨,达到训练目的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特别有利于训练学生敏锐的语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如《落花生》中有这么一句关键句“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教学时,我就采用了层层剥笋法,掀起了教学高潮:?“体面”是什么意思,?“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要不要讲体会,?“只讲体面”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不该做什么样的人,以上四个问题形成了“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要„„不要„„”的问题系列,紧扣词句,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了“体面”和“讲体面”,以及“讲体面”与“只讲体面”的差别,为准确把握《落花生》一文的主旨扫除了障碍,铺平了道路。这样扣词析句,字词落实,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火花不时闪现,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当然,掀起教学高潮的方法绝不仅限于以上几种,但不管用什么方法,一定得针对课文的特点,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四、写写练练。当前课堂教学中一个通病是讲风、问风太盛,学生练习的时间太少,尤其是笔头练习时间更少。针对时弊,我以为“写写练练”,除了针对时弊外,我以为还有以下理由:?练习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唯一途径,如果缺乏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满堂问、满堂讲这样倾盆大雨式的教学,容易造成学生大脑皮层的疲劳,如果讲讲练练,调动了学生眼、口、耳、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学习内容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方面,我以为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保证练习的时间。一节课写写练练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10分钟。在讲风、问风太盛的今天,强调这一点尤其必要。二是要注意练习的方法。强调写写练练,并不是要练得越多越好。好的练习要“练得准、练得巧、练得及时”。练习的设计要和本单元、本课文的训练目的一致,讲什么就应练什么,讲练结合。不同年段,不同课时,训练的重点应有所教师成长读本 第 4 页 第六期 “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 不同。其次练习设计要巧妙、新颖、有吸引力。这样才能让学生抄十遍八遍的生字词。另外,练讲要紧密配合,讲了什么马上就练什么,不能今天讲的拖到明后天才去练,否则讲练脱节,势必造成讲与练两张皮,练习起不到及时巩固的作用,也就不能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孙双金教师成长读本 第 5 页 第六期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 庖 丁—— 于 永 正 智慧在哪里 智慧在宁静中 “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让孩子充满梦想和激情,这比学到多少知识更为重要。有了憧憬和向往,人的心里才会变得格外纯净,人的情感才会变得格外丰富,人才能热爱阅读,热爱学习。” 把握精髓,出神入化,生动风趣,教书育人。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庖丁”于永正。 教师成长读本 第 6 页 第六期 “我确实相信: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 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 前不久,我在西安苏教版语文教材培训会上执教了《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做课件,也没有表演,却获得了老师们的好评。如果说获得师生掌声和赞叹之处是亮点的话,那么,归纳一下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的朗读,二是学生的朗读,三是我对关键词语的理解和处理。其它还有一些,如老师的讲解和板书的字等。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莲山课件,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莲山课件。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 朗读的亮点,不仅体现在学生朗读的声情并茂上,即“结果”上,更体现在老师的引导上,即“过程”上。 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就不容易,更不要说读得有感情了。我把读正确,读流利当作硬任务。它是“保底工程”,要求人人做到。为确保每个人达到读正确、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未宜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第一节课我是逐段逐段地“过”的,必要时我作了示范,甚至于领读。尽管他们是四年级的学生了,但该领读的还要领读。做任何事情不能从概念出发,要从实际出发。张田若先生说:“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第二节课是“精读”。所谓“精读”,就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老师的必要讲解和朗读示范。不要以为老师范读只是为了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范读也能起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作用。小学生只有读出声音(包括听别人读),自己听到,才能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离开了朗读的中介,往往难以理解课文。其实成年人读出声音来,或边看边听别人朗读,对书面的文字的理解也远比默读理解得好,因为朗读是活的。因此,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好、朗读好,万万不可缺少了老师的范读。 课后有位老师对我说:“怎样使学生把课文读得有感情,看起来,就是‘跟教师成长读本 第 7 页 第六期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爱因斯坦 我读’。”我说:“对的,记得台湾的一位教授也这样说的。”课堂上我和学生经常互读,互相朗读是“对话”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把“对话”只是理解为“你说我说”,也包括“你读我读。” 过程真的比结果更重要。有过程,才有方法可言,才有能力可言。指导学生把书读好的“过程”,更是我追求的亮点。 过去,我很重视“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于“披文”,止于“得意”,就失落了语文的本体。“在语文阅读中,文本语言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载体,认识的工具,学生必须以它为凭借,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认识、学习的对象,阅读时不仅要接受信息,更要认识掌握载体本身。”(引自吴忠豪主编:《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里说的“载体”即语言文字。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引导学生“披文得意”,在阅读中掌握读书方法,另一方面(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导学生品味、消化、积累、运用课文的语言。“意文兼顾”,才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第一次抱母亲》中的护士见作者竟然不知道母亲有多重,以至于抱母亲时,差一点摔倒,便“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责怪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带有一点责备的意思,我便问:这里为什么不用“责备”,也不用“埋怨”,学生说:用“责备”,不符合护士的身份,太重了,因为他们毕竟素不相识;用“埋怨”,又轻了,不足表达护士对母亲的那一份关爱。有了这样的理解,我又问:护士说的这句话该怎样读,怎样读才能把“责怪”的意思读出来,——这样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顾”了, “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第一次抱母亲》中有一段话是写母亲辛劳的: 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因为这段话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当学生知道了“越”在这儿作“跨”讲的时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岭”的意思是翻过一道道山,跨过一道道岭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担”这个词。我说:“歌德说过,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当我们用两只眼睛去看‘重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它绝不仅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担子。”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的发言热烈而精彩。是啊,母亲肩上挑的实际上是大半边天啊~这时,我指着黑板上板书的“翻山越岭”说:“那么,现在你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又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说:“翻山越岭教师成长读本 第 8 页 第六期 “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标。” ——爱因斯坦 指的是母亲为了子女、家庭和社会所走过的艰辛道路。” 这就是品味。语文课本中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品味。不品味,语文教学就索然无味了。味同嚼蜡的语文教学,阅读能力(包括鉴赏能力)的培养便无从谈起,兴趣的培养也无从谈起,自然也不会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通过朗这样品味过之后,接着我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带进课文中——读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达出来。这时学生的朗读生动而感人。——最后的落脚点还是读。 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 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写字。我先请学生“读帖”(苏教版语文每课的生字都是请书法家书写、并用红色印的),“读”完后,描红,然后“临帖”。临写完了,我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分别写“越”和“疚”字。但两人写得都不规范。“越”字的右边的第一笔“横”,起笔高了;“疚”字里边的“撇”写长了,而“捺”又写短了,且没有“脚”。于是,我请学生再“读帖”,看“越”字右边的第一笔——“横”,在哪儿起笔。学生这才发现,它在左边“走”字的第二横处起笔。接着,我边讲边在黑板上范写了这两个字。学生们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课老师也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当我范写完了,师生发出由衷的赞叹。他们只是赞叹我写的字漂亮吗, 指导学生把字写好,学生们能写一手漂亮的字,是不是也是语文教学的亮点,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 所以,我现在每教一篇课文总是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朗读上下功夫;课文中的每个新词务必弄清它的意思,要求运用的,务必弄明白使用范围,首先自己造几个句子;每个生字以及要板书的词语,力求写得规范,做到笔顺规范,间架结构符合楷书的要求。 教师成长读本 第 9 页 第六期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教育工作中 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马卡连柯 诗意——王崧舟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诗意的灵魂,价值引领 诗意的血脉,文化传承 诗意的旋律,精神诉求 诗意的光华,生命唤醒 诗意的情怀,感性复活 诗意的风采,个性高扬 诗意的神韵,智慧观照 诗意的境界,心灵对话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 努力追寻着语文教育的本真: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具有“ 人的精神”的人,培养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 。这就是语文的生命化教育,这就是诗意语文所要追寻的 最高境界。 教师成长读本 第 10 页 第六期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陶行知 好课的境界 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王崧舟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第一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在”字。我“在不在”课上,这很重要。此处的“在”大概涉及到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叫“身在”;第二层次是“意在”,指教师能全身心地投入课中;第三层次是“思在”,笛卡尔有言“我思故我在”,课能上出自己的思考、上出自己的思想,这才是哲学意味上的一种“人的存在”。有些老师是在上课,身在、意也在,但他上的不是经由自己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独立创造的课,而是人云亦云的课、照本宣科的课、囫囵吞枣的课,这就是“身”在场而“思”缺席的课。严格地说,第一重佳境,应该是“思在”之课。这重佳境的实现,关键在于坚持和尊重自己的独立思考。上经过自己思考的课,才能进入佳境。 第二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如”字。“如”者,不仅谓“好像”之义,更谓“适合”之义。课的风格,就像你的性格、你的人格。也因为课的风格与人的风格在深层次上具有同构之故,才称得上真正意义的“适合”。对待“课”,既有“事业”的态度,也有“科学”的态度,更有“艺术”的态度,“如”的境界,已是自觉地将课作为一种艺术加以追求了。艺术的成熟,常常以“风格”的形成为重要标志。形成课的风格,我以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对主体的一种深刻尊重和理解。人越是高扬主体性,越是彰显自己的人格特征和魅力,课的风格也就越鲜明、越自然、越具魅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最好的风格就是“本色”。本色的课拒绝机械模仿、拒绝东施效颦、拒绝削足适履。人格的洒脱一定折射为课的洒脱,人格的严谨自然融化为课的严谨,实现这重佳境,关键在于上最适合于自己的语文课。 第三重佳境,关键是一个“即”字。“即”者,“当下”也、“实现”也,“即心即佛”也。你的人生,存在于课的每一个当下;课的每一个当下,成就了你的人生。语文人生、人生语文。糟糕的、浮躁的、粗野的、暴戾的语文课成就了你糟糕的、浮躁的、粗野的、暴戾的人生;反之,诗意的、宁静的、优雅的、温婉的语文课成就了你诗意的、宁静的、优雅的、温婉的人生。这实在是职业生命的不二法门。自然,此处所言为佳境,当是语文课的一种积极的当下的实现。我在上课,但我同时又是在享受上课。我在课堂上彻底敞开,全然进入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和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我彻底打开自己的生命,让生命中的每一教师成长读本 第 11 页 第六期 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 ——魏书生 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感受、去触摸、去体认课堂中的每一个当下,我会在不经 意间邂逅生命的高峰体验,我会在课堂上率性而为,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一起沉思、一起震撼。于是,我就是课、课就是我,我和学生一起全然进入一种 “人课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什么?这种境界就是诗意,就是自由,就是深 深的幸福感。要实现这重境界,关键是要体验、把握语文课的每一个当下。 进入“即”的境界,也就是夫子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了。“课”的所 有规范、所有准则,因为嵌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成为自由和率性的道场。无 课的课,才是课的最高境界。 — —王崧舟 教师成长读本 第 12 页 第六期 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时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 ——马卡连柯 简约——薛发根 语文,因生活而灿烂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 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细节:教育智慧的意蕴 “走向智慧、走向生活、 走向综合、走向运用” 我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我自己觉得还算是 勤奋的,至少在自己所钟爱的语文教育上。 教师成长读本 第 13 页 第六期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 好课美在简约 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薛法根 语文,承载着太多的“使命”: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言语能力、丰富精神世界、传承民族文化„„由此,语文课千头万绪,模糊一片,甚至失却了纯真的“语文味”~我以为“大道至简”,语文课必须反朴归真,体现一种“简约之美”,正所谓“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从教师的视角看,一堂好课应该这样设计: 教学目标简明:科学、适切、可测。“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教学内容简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是有限的。因此,选择学习的内容,特别是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发现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语文教学价值,这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课堂,也不需要把什么都讲透了,留下点悬念和空间,就是给学生自由和发展~ 教学环节简化:语文学习本身是一件简单的快活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是顺畅的,是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的。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障碍(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这么玄、这么深奥。比如: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孰不知体会的过程本身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生却因这种追根究底而感到恐惧,渐渐丧失了自己本应具有的探究精神。“勤老师培养了懒学生”~这样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思~ 教学方法简便:简单意味着可以学习,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简便的方法、简捷的思路是为学生所喜欢,所乐意接受的。好方法是真正能为人所用的有效的方法。 教学媒介简单:语文教学可以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现代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使用过度,也会扼杀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独特的体验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用语简要:课堂中除却了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省去了不必要的言说,就如同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让人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简单的课堂,其独特教师成长读本 第 14 页 第六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 的神韵就在于此~ 其实,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 的、真实的爱;来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的艺术;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 和深刻的认识~ ——薛发根 教师成长读本 第 15 页 第六期 精神空虚,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无知等,绝不会焕发和孕育出真正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 朴实——支玉恒 道法自然 无为而治 “返璞归真”,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重新走上朴实、扎实、 实事求是的轨道上。其教学以新、实、活、深、巧 见长,课堂教学设计富有创意,风格清新独特。 ——我的藏书比较多。要多看书,多研究, 这样不但能融会他人的理论,而且还能产生自己 的新观点,推出自己的新理论。 教师成长读本 第 16 页 第六期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苏霍姆林斯基 什么是好课 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支玉恒 对于我们一线的任课教师,用感性的、直观的方法来认识或评价一节课的优劣,是最方便也最适用的。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观察。 一、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俗话,但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语文是工具,需要学习训练,需要运用积累;语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审美、有文化积淀。《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言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要克服目前课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语文手段的现象,还语文教学的本来面目。 二、从课堂形态上看。“课标”指出:要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在课堂上不管老师表现了多么高超的语文才华,如果学生没有充分活跃起来,没有思维、想象、情感的进发,就不能算一节好课。因此,学生自主地、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学习,应该是一节好课的主要标志。 三,从学生发展上看。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发展应该表现在每一节具体的课上。好的课堂,应能反映出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由不喜欢到喜欢的发展过程。另外,学生的发展又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学而又艺术化的方法过程,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全面发展的课堂,才是好课。 四、从学习氛围上看。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在好的课堂上,老师应该与学生是平等的,与学生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而不仅仅是过去所说的“教态”如何)。有了好的学习心理氛围,课堂就一定会是民主的、和谐的,学生的学习就会是愉悦的。 五、从教学个性上看。语文教学不但应该使学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发展,而且特别注重教师教学的个性化。语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选文。不同的课文,就应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每篇课文都应该选择最适合教材的个性化的方法——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当然,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有不同的教学设计。有些老师模仿别人的教案去上课,试一试可以,一以贯之,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 教师成长读本 第 17 页 第六期 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 ——卢梭 泰斗——邱学华 行云流水 一言一语皆幽默 培养“一个兴趣”,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喜欢学数学~:第二,狠抓“两个基本” ,即口算基本训练和应用题基本训练~:第三, 体现“三个为主”,即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 ,以练习为主~:第四,做到“四个当堂”,即 当堂完成作业,当堂校对作业,当堂订正作业, 当堂解决问题~:第五,应用“五步教学法”, 即尝试教学法~:第六,实施“六段式课堂结构 ”,即基本训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试探练 习,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邱学华 教师成长读本 第 18 页 第六期 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 数学课堂教学的“三字”、“十二条” 全国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邱学华 数学课堂教学遵循的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可归纳为“三字十二条”。“三字”:趣、实、活。 1.“趣”——上课首先要上得有趣,才能使儿童精神饱满,兴趣盎然,全神贯注,积极参与。学生主动参与是他们的自主行为,如果学生没有兴趣,“无动于衷”,就不可能主动,参与也就变成一句空话。 2.“实”——上课要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好基础知识,练好基本功。加强双基是我国传统的精华,在任何时期都不能丢。 3.“活”——课堂气氛要活,学生思维要活跃。学生思维活跃程度是衡量学生是否主动参与的标志。“趣、实、活”互相联系,相辅相成。有趣才能做到实在,才能激活思维;学生获得知识取得成功,反过来又能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上课做到“趣、实、活”,是一个很高境界,要处理好各种关系,掌握分寸,控制火候。“趣、实、活”是课堂教学高水平的目标,达到这“三字”境界,必须做到以下十二条: 第一条,及早出示课题,提出教学目标。上课一开始,立即导入新课,及早出示课题开门见山,不要兜圈子。课题出示后,教师可简要提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内容。也可启发学生自己说:“看到这个课题,谁来先说说,这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才能更好地主动参与。从教育心理学看,儿童有了注意方向,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条,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课题出示后,学生知道了学习目标,应尽快打开课本,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从课本中初步获取知识。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过去也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只是在教师讲完新课以后,大约在第30分钟,再让学生翻开课本看一看。“今天讲的都在这一页,请大家看看。”到这时,教师已经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已经没有兴趣再看了。这种“马后炮”式的自学课本仅是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做到自主学习。自学课本要成为学生主动的要求,最好先提出尝试问题,用尝试题引路自学课本,使学生知道看什么,怎样看,解决什么问题。自学后应该检查,及时评价,让学生讲讲看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第三条,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办法,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受到教师和同学的表扬。我的信条是:要使学生学好数学,教师成长读本 第 19 页 第六期 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即使枯萎的心灵也能苏醒;教师的爱是融融春风,即使冰冻了的感情也会消融。 ——巴特尔 首先使学生喜欢学数学;要使学生喜欢学数学,千方百计地去表扬学生。创设愉快、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课堂教学气氛是愉快、和谐、民主的,才能使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教师的态度要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反对盛气凌人、生硬粗暴。如果学生见到老师,都像老鼠见到猫,还有什么生动活跃可言。 第四条,先让学生尝试,鼓励创造精神。先让学生尝试,就是把学生推到主动位置,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办法。传统教学模式大都是教师先讲解,学生照着教师讲的去练,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为什么“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了好多年,教师口头上也接受,但是一上课学生还是被动,就是因为采用先讲后练的传统模式,学生已经定位在被动接受的位置,怎能主动起来呢~学生尝试的过程,也是主动参与的过程。让学生先尝试,不受教师讲解的束缚,可以尝试出各种结果,这就为学生留有创造的空间,促进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而创造精神是新世纪人才最核心的素质。第五条,强调主动参与,摆正主体地位。只提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不够的。 参与有两种:一种是被动参与,教师设框框,学生来参与;一种是主动参与,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主动积极地参与。为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过去对学生的限制太多,不能说,不能笑,不能动,这个不准,那个不行,把学生的手脚都捆绑起来,学生如何主动参与,~课堂上应允许学生抢答,允许提出问题,主动上黑板板演,可以走出座位去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总之,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尊重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才能摆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第六条,允许学生提问,发展学生思维。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首先要给他们提问的机会,并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养成不懂就问的勇气和习惯。一堂课可以有几次让学生提问的机会。自学课本后,教师让学生提问,“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有什么意见可以提出来”。教师讲解后和全课结束前,都可让学生提问,“这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简单,也可能幼稚可笑,教师千万不能讽刺嘲笑。否则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他们就不再举手了。教师要耐心听取和解答学生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大家讨论,由学生自己回答。 第七条,组织学生讨论,增强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创造主动参与的机会,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能改变教师一言堂,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发表意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学教师成长读本 第 20 页 第六期 教育植根于爱。 ——鲁迅 生在讨论过程中,各自发表意见,互相取长补短,可以增强合作意识。关心自己也要关心他人,把自我置身于班级集体之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是新世纪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交往能力。 “学生讨论不起来,启而不发”。这是开始时都会遇到的问题。学生参与讨论的能力和大胆发表意见的习惯是逐步培养起来的。起初多采用同桌二人议论的办法;以后可用全班讨论,听别人发表意见,再互相复述一遍;然后再试着分组讨论,分组人数不要太多,一般4,6人为宜。要留有充裕时间让学生讨论,不要走过场。不同意见可以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说错了,也要设法让学生体面坐下。 第八条,控制教师讲话,多留练习时间。现在上课最大的弊病,就是教师讲话太多,整堂课只听见教师的声音,直到学生做课堂作业时,教师还要唠叨,一会儿说要注意什么,一会儿说不要做错,不让学生安静一会儿。教师讲话太多势必占用学生练习时间,当堂做不完只能留到课后去做。这是目前学生作业负担始终降不下来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个弊病,要控制教师讲话时间,一般不要超过10分钟,这样可以留30分钟时间让学生活动。教师讲话太多,并不能提高教学效益,相反会使学生厌烦。学生课堂纪律焕散的时候,正是教师讲话时间太长的时候。只有从教师嘴巴上省下时间,才能多留给学生练习的时间。 第九条,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处理。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要及时反馈,及时纠正。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当堂练习,当堂校对,当堂订正,这种学习方式进步快。新世纪的课堂教学必须达到高效化,因此课堂教学要及时反馈纠正,练习当堂处理,具体操作方法: 1.当堂巡回批改。教师在巡视中看到学生做对的题目,随手批改,看到错的题目及时指出错误,让他们立即订正。这样,教师既能及时掌握反馈信息,又能减少课后批改作业的时间;学生既能及时知晓对错,能够立即订正,又能提高学生积极性。 2.学生自我校对。3 .学生互批自纠。 第十条,加强动手操作,运用现代手段。新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尽可能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现代化和多样化。小学数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有教具、学具、电教手段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等。教师有教具,学生有学具,为学生提供数学模型和丰富的感性知识,特别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学生能够一边操作,一边学习,这也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表现。 教师成长读本 第 21 页 第六期 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 ——爱因斯坦 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是从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儿童最初学习数学概念和计算方法时,必须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从动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概括上升为理性认识。电教手段和多媒体电脑辅助教学手段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新世纪数学教育中必将广泛应用。同时,电子计算器也将引入小学数学课堂。 第十一条,内容不要太多,把握教学节奏。过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三大弊病:“内容太多,起步太快,要求太高”,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有些课的练习形式一个接一个,表面看上去练得很多,事实上是“刀光剑影一闪而过,倾盆大雨一泻而光”,在学生头脑中并没有留下多少东西。我的观点是,马马虎虎做十道题,不如认认真真做一道题。“大运动量、快节奏”的做法并不适合儿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应该强调“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的办法。 第十二条,实施分层教学,注意因材施教。 班级授课制带来一个问题,“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怎么办”,过去没有正视这个问题,教学仍坚持“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差生跟不上,只能过着挨骂的日子。 学生存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情况,实施分层教学,这是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有效办法。分层教学包括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练习等,其中主要是分层练习。使优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做到“培优辅差”。 以上十二条是互相联系的,形成一个新的课堂教学系统。 教师成长读本 第 22 页 第六期 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 ——波普 赏识——钱守旺 巧设机关 一问一答求互动 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 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 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 当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注重 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 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贬低、压 抑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不行” 的教育。 教师成长读本 第 23 页 第六期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狄德罗 什么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节好课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钱守旺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由传统的知识性教学转向现代化的发展性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我认为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该具备“新”“趣”“活”“实”“美”的特点。 一、新 就是不步人后尘,不因循守旧,不照搬别人的教案,不复制别人的思路,努力把课讲出新意,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能引起同行们产生学习仿效的欲望。 (一)理念新——即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 所谓理念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观念是改革的先导,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设计,取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决定着教师的行为,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是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的关键。 新课程的知识观:学生不仅要掌握陈述性知识,更要掌握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新课程的的人才观:自觉地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着眼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差异,发展学生的潜能; 新课程的教学观:自觉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 上。教师应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新课程的学生观: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独立的人 新课程的的评价观:自觉地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不断改进教教师成长读本 第 24 页 第六期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 ——萨克雷 学的作用。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 和改进教师的教 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 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 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 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新课程的课程资源观:教师应跳出封闭的教材和教室,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利用和开发身边的课程资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社会。 (二)思路新——即体现构思新颖,实用高效的教学思路。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同样的教师,由于教学设计思路不同,课堂教学效果却大不相同。 例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是这样引入的: 吴老师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单刀直入开始了知识的学习。“有4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啪”学生用两下整齐的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啪”吴老师不仅不慢地说:“只有一个桃子,平均分2个人,每人得到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同学用右手尖点了一下右手心,“半个”,还有的同学两手心相对并不合上,表示“半个”。熟悉的生活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有的同学不由自主地说:“半个”。吴老师继续说:“对,半个。半个该怎么写呢,小朋友们,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个桃子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图、写汉字。吴老师认真地看着同学们的板书,孩子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着自己心中的“一半”。 在这里,吴老师借助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引出分数知识,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新颖的设计,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们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现了在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 (三)手段新——即重视现代化手段的运用 近年来,多媒体计算机又进入课堂,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为教学方法的改革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教师成长读本 第 25 页 第六期 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独。 ——徐特立 地。 例如,在全国第三届小学数学教学大奖赛上,江苏的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就两次成功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一次:用三条不同长度的线段为直径,分别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这三个圆同时滚动一周,得到三条线段的长分别就是三个圆的周长。观察:圆的直径越短,它的周长也就越短;圆的直径越长,它的周长就越长。得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 第二次:屏幕上出现大小不同的圆,各滚动一周,得到三个圆的周长。再用每个圆的直径分别去度量它的周长。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点。再让学生任选一圆,并在屏幕上加以验证。令听课的老师大饱眼福。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电化教学手段在传递信息方面有诸多便利,但也决不能排斥或代替其它的教学手段,黑板该用还是要用的,必要的版书还是要写的,电教手段只有用得巧、用到位,才能真正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二、趣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一)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时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我经常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喜新、好奇,学习目的性、自觉性和注意力稳定性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等特点,因此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需要结合课题引入一定的故事情节,诱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 教师成长读本 第 26 页 第六期 如果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那么,在同样的程度上,坏习惯就是道德上的无法偿清的债务了。 ——乌申斯基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我的做法是:1、重视运用教具?Ь吆偷缁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3、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阶段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低年级经常采用的游戏活动有:开小小运动会、打数学扑克、评选优秀邮递员、猫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教师可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高年级主要是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 三、活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教师和学生都能找回丢失已久的“自我”,建构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成长的欢乐。“活”表面上是课程的内容活、经验活、情境活,实质上是师生双方的知识活、经验活、智力活、能力活、情感活、精神活、生命活。“活”意味着师生双方潜能的开发、精神的唤醒、内心的敞亮、个性的张显和主体性的弘扬,意味着师生双方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与精神的感召。 (一)教学方法灵活。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不存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年龄学生都有效的“万能”的教学方法。因此,要从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而且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还要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逐步做到教学时间用得最少,教学效果最好,达教师成长读本 第 27 页 第六期 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 ——洛克 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教师都要坚持启发式教学,都要坚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都要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都要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把教材用活 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要想教得好,全在于运用;要想运用得好全在于吃透,只有熟悉大纲,吃透教材,使教材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上课时才能挥洒自如,得心应手,才能做到教的轻松、学的愉快。关于这一点,我在第二篇文章中有专门论述。 (三)把学生教活。 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把学生教活很重要的两个方面就是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有思维活动,有数学思考。 袁振国教授在他的新作《教育新理念》一书中这样写道: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那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家长们问他们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会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多数家长会感到尴尬和为难,甚至会斥责孩子:“你逞什么能~” 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不提问, 造成目前孩子不愿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的教育缺乏孩子动脑筋的“时空”是一大原因。另外,我们平时只重视“答”的训练而忽视“问”的培养与指导,也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很大程度上缺乏问题意识,缺乏民主意识,缺乏对话意识。那种用教师的“问”代替学生的“问”,用教师的“问”剥夺学生“问”的做法,实际上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萌芽。 实际上,学生们上课不愿意主动提问发言,是儿童的主动参与权实现不充分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会受到各种限制,既要受到老师标准答案的限制,又要受表达方式方面的苛求,如必须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利落等,那些不符合要求者可能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于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就教师成长读本 第 28 页 第六期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培根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变得谨小慎微,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此外还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以滔滔不绝的讲解和层出不穷的问题占据了课堂教学中近2/3的时间,学生作为听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反应,而无时间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二是学生在课堂纪律的束缚下,即使有问题,也不能及时提出,因为他不能用问题打断其他人的发言,无论正在发言的是教师还是学生。教师则不同,他可以在任何时候发言,他可以将发言权暂交给学生,也可以随时将发言权收回。三是教师的态度使学生不愿意提问。例如,在提问的时间上学生难以把握,问题既不能问得太早,否则教师的回答很可能是“我们后面会讲到这个问题”;也不可太晚,否则教师会说“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同样,问题的难度也难于控制。太难,教师会闪烁其词,避重就轻;太易,又会引起教师的轻视和其他学生的嘲笑。这样一来,学生本能地觉得只有三缄其口才是最明智的选择。四是教师以自己的提问代替了学生的提问,学生很少有机会、有时间思考并提问。 怎样才能使学生学会提问,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不以权威者、裁判者、命令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给于积极的肯定,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要鼓励和欣赏学生提出问题,使他们敢于求异、求新。 其次,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坚持不懈地训练,使学生由感性问题的质疑逐步过渡到理性问题的质疑,进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再次,教师应转移备课的重心,把着眼点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 第三,要欣然面对学生的“发难”,小心呵护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第四,要虚心向学生学习,不要害怕被学生问倒;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回答不了,这不是老师的耻辱而是老师的荣耀。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问题意识应该成为基本意识。因为,所谓教学,说到底,就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如果教师成长读本 第 29 页 第六期 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 ——苏霍姆林斯基 学会了如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教师的“教”才能见成效,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关于数学课上要有数学思考,有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数学课要有“数学味”。 四、实 实——就是教学中要讲求实效,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用足球场上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教学要“到位”。即努力做到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目标落实。 (一)教学内容充实 主要指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要把数学教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讲来源,讲用处,改变过去"掐头去尾只烧中段"的做法。让学生感到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学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要靠知识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同时教学过程中做到三个"延伸"。一是由传授知识向传导方法"延伸"。 二是由传授知识向渗透情感"延伸"。三是由传授知识向发展智能"延伸"。 (二)课堂训练扎实。 即体现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做到练有目的,练有重点,练有层次,形式多样,针对性强,并注意反馈及时、准确、高效。 (三)教学目标落实。 就是一节课下来,看一看自己所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下评定: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 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五、美 (一)风格美——一名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可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一个不争的事实:没有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就很难促成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教师成长读本 第 30 页 第六期 生命短促,只有美德能将它留传到辽远的后世。 ——莎士比亚 一个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下面几个阶段:模仿教学阶段——独立教学阶段——创造性教学阶段——有风格教学阶段。 (二)氛围美——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一个人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会展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才会勇于表现自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才能心情舒畅,才能使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才能敢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难。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过程。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体性。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中,教师要变教导者为顾问、伙伴式的服务者,真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为此,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六个“允许”。即:答错了允许重答;答得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有想好的允许再想;不清楚的允许发问;不同意见允许争论;教师错了允许补充;甚至必要时允许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表意见。课堂教学中要减少对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占领,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多一些自由的体验。我们要为学生创造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标准》呼唤课堂上民主、平等的氛围,呼唤教师转变角色,走下讲台到孩子中去,俯下身来与孩子双眸对视,成为孩子们的朋友。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欣赏、让孩子们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这样的课堂就会成为孩子们灵感涌动的空间。 (二)感受美——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是关注知识的接受,能力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课堂教学的感受。当代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行”的教育,而不是贬低、压抑学生主体性品质的“我不行”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利用成功带来的积极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是当代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要求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儿童只有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它才会乐于学习。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欢乐,让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教师成长读本 第 31 页 第六期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达尔文 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而你的教学艺术水平正是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得到了提升。 ——钱守旺 教师成长读本 第 32 页 第六期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 睿智——朱德江 点石成金 一字一句拨心弦 热爱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成为了充满智慧的旅程。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要获得智慧,要让教学涌动生命的灵性。为此,一方面活用教材,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生动而有价值的素材,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最终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与生活世界“数学化”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促进智慧生成的拓展型数学活动。经常与学生一起开展玩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写数学日记等兴趣学习活动,使每一名学生都“乐在学中”。 教学是一种“奔跑”。有时教师在领跑,引领学 生走向知识的殿堂:有时学生在自主地奔跑,教师在学生后面助 力,在学生旁边加油呐喊。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不断改变前后位 臵,奔向一个又一个终点,又从一个个新的起点出发。 教师成长读本 第 33 页 第六期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 ——朱德江 教师成长读本 第 34 页 第六期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陶行知 追寻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 全国著名特级数学教师——朱德江 我希望学生不仅拥有知识,而且拥有智慧; 我期望我的数学教学成为师生智慧生成的旅程; 我盼望我的数学课堂成为师生智慧互动共生的乐园; 我渴望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为学生的智慧人生奠基,带出一批批充满智慧、富有创造力的学生。 于是,我在教学中研究学生,在探索中感悟课堂,在实践中反思问题,在思考中生成智慧。 我愿用我的一生,去追寻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去追逐智慧教学之梦。 我在思考:数学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 数学教学要教给学生什么,教知识,这在我们很多教师的答案中是毫无疑问的,学生在学校的多数时间是用于获取知识,我们的教学活动主要围绕知识传授来开展,知识传授成功的一个外显标志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于是,我们就围绕知识传授、考试成绩展开教学。我也曾经为此而沾沾自喜,在一次小学毕业考试中,我教的56名学生有40名学生得了满分。然而,这样的数学教学就是成功的吗,这样的教学够了吗,一次调研测试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在一次调研性测试中,有这样的一道题:先测量出下面图形的相关数据(取整厘米数),再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周长。 调研时学生的知识背景是已经认识五种平面图形,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和五种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调研测试后,抽取样本进行分析,结果令人惊讶,看起来如此简单的题,学生的正确率只有42,,从卷面看,有的学生面对此题无从下手;有的学生把三角形三条边都量出来了,但不知道如何计算三角形的周长;还有的学生形成了看到三角形就求面积的思维定势,量出有关数据后就计算面积。我找到一些被试的学生进行访谈,当问及这道题为什么不会做时,很多学生的回答是“我没有学过”、“我不会”、“老师没教过”等,当问及周长是什么时,很多学生把“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周长,边长×4”背教师成长读本 第 35 页 第六期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陶行知 得“滚瓜烂熟”。 面对这样的现象,还有在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一次次遇到的“船长年龄问题”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陷入了困惑,这些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数学教学怎么了,孩子们有智慧了吗, 我在困惑中思考,我在实践中求索,我到书中寻找答案。 我在研究:数学教学中的智慧是什么 智慧是什么,数学教学中的智慧又是什么呢, 我到书中去求索,寻找智慧的真谛。我阅读了很多书籍,读孔子的《论语》,读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读加拿大著名教育家范梅南的“智慧教育学”,读《美国学校数学教育的原则与标准》„„ 我向老师们学习,探寻智慧的足迹。我走进课堂中去听课,我经常与教师们研讨,我经常阅读名师的教学案例——数学的、语文的、科学的,中学的、小学的、幼教的,国内的、国外的„„,我都找来读,试图从中探寻智慧的足迹、感悟教学的真谛。 我与学生进行交流,感悟智慧的存在。上课时,我与自己的学生交流;听课后,我与所听班级的学生交流;寒暑假,我与从大学回来的学生交流„„,一次次交流、一次次对话,都让我感受着学生的智慧,引发我深深的思考。 我确立课题进行研究,探析智慧的内涵。《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策略研究》、《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研究》等一个个课题先后被确定省、市立项课题。我与课题组的老师们一起,深入课堂,观察记录,调查访谈,从一个小问题中去研究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从一道测试题的测试分析中研究学生的思维差异,用录像分析技术分析一节课的片断中研究学生的课堂参与„„ 在阅读中,在学习中,在交流中,在研究中,我慢慢有了很多的感悟。 智慧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智慧同智力、能力、聪明、机智等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慧”是复杂和多元、综合而深邃的,是一个饱含着或然性和灵活性的概念,本质上是难以分析与量化的。 “智慧”的内涵非常丰富,在我国的文化中,智慧是只能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在西方,智慧源自于古希腊的一个神话,来自于“智慧之神”——赫尔墨斯。照《辞海》(1999)中的解释:智慧是指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曾提到关于“智慧”的一般流行的解释,即:“它使得一个人能干并有远见,能很好处理他的事务(并对事务专心致志。这是一种善良的天性、心灵的努教师成长读本 第 36 页 第六期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叶圣 力和经验结合的产物。” 梅汝莉教授说:“中国文化有两条命脉:一条是仁义之道,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即智慧。”综合各种观点和研究,我们认为,智慧虽然奥妙,但并非不可捉摸。所谓智慧,是一个人具有智力发达、机智灵活、思维有创造性等素质,是一个人合理、有效地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能力或才智,是融合个体知识经验和已有经历而形成的综合素养。知识与智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拥有知识的人不等于拥有智慧,但拥有智慧的人一定拥有知识,更懂得如何运用旧知识,如何获取新知识。知识学习是智慧生成的载体,但智慧的生成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不断开启、丰富和发展。 数学教学中的智慧是什么,总的来说,智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但细分到每一个学科中研究,也往往体现出一定的学科特性。我在与一位已经在读大学的学生交流时,她对小学时的数学学习记忆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最笨的办法有时就是最好的办法”,那是小学时我和学生一起研究数学趣题时教给她们的“穷举法”,九年过去了,她至今印象最深,我想拥有这样的数学方法或许就是有智慧的一种表现。在六年多的课题研究与深入思考中,我们逐步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地提出问题,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就拥有了智慧;学生在学习中不盲从书本或权威,敢于质疑,敢于突破常规,能独立思考,能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拥有了智慧;学习中善于主动探究,能大胆猜测、大胆想象、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就拥有了智慧;学习中善于与人交流与沟通,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就拥有了智慧;能认识并掌握数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常规方法,在面临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具体问题时,能从数学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就拥有了智慧;能以富有个性的眼光、独特的思维、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去观察、审视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和物,并根据已有的事实进行数学推测、论断和解释,就拥有了智慧。总之,有智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以及生活中表现出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有“数学头脑”,思维灵活,思路开阔,善于变通,充满灵气。 我在探索:如何让数学教学充满智慧 智慧是在学习过程中孕育,厚积薄发的。怎样才能让数学教学充满智慧呢, 我在课堂上摸索,上课,我关注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听课时,我关注学生的操作、讨论;学生解决问题时,我关注他的思考过程。 我在实践中展示,杭州西博会的名师名校长论坛上,我执教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在扬州市进行的教学研讨会上,我执教了《估计:一张报纸有多教师成长读本 第 37 页 第六期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叶圣陶 少字》;在兰州举行的全国数学新课程研讨会上,我执教了《分数的再认识》,还有在贵阳、郑州„„在一次次展示中,在一次次专家的点评中,我逐步深化了对智慧教学的理解。 我在感悟中写作,“让课堂成为智慧互动共生的场所”、“让数学教学成为充满智慧的旅程”、“构建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课堂”、“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与培养策略”、“数学教学中探究学习的实施策略”等一篇篇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案例把我的感悟、思考、研究诉诸笔端,见诸于各类报刊杂志。 在课堂上、在实践中、在写作中,“自然和谐、问题探索、互动生成、走向综合”的智慧教学慢凸现出来。 (一)和谐:智慧在适宜的“生态环境”中生长 学习就是生活,数学学习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和谐的、充实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人文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提供适宜的“温度、空气和阳光”,让学生的心灵快乐成长,让学生的情感尽情流淌,让学生的个性自由飞扬,让学生的智慧自然生成。 教学中,教师要营造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对学生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多一些赏识与鼓励、多一些尊重与期待,使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抒发灵性、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见解;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节奏,使课堂教学张弛有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还要善于调节课堂氛围,一段精彩的演说、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幽默的故事,一个微笑、一次肯定、一句鼓励,都能使引发学生抒发内心真实的感悟和情感。在这样自然和谐的课堂生态中,学生的灵性和天赋才能被唤醒,学生丰富的情感才能被激活,学习的自信心才能被点燃。我们一起看《估计:一版报纸有多少字》最后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通过今天的数学活动,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今天非常高兴,学会了用一定的方法估计一张报纸的字数会比较准。 生2:我知道了估计时不能瞎猜。 师:对,不能乱猜。刚才我们同学用一定的方法估计得到的结果,与前面“猜”的结果相比要准确多了。 生3:我懂得了这样一点,就是遇到困难时要多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生4:我明白了在估计或做事情时,要对自己有信心。 师:说得太好了,做事情信心是最重要的,要相信自己是肯定有办法的。教师成长读本 第 38 页 第六期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苏霍姆林斯基 生5:有时光动脑还不够,还可以动手画一画、动笔算一算等。 生6:老师,你什么时候再来为我们上课。 对于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感受是最真切的,记得我执教的一位六年级学生在一篇日记中写道:“听朱老师的数学课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数学课的内容往往很有趣又容易听懂,数学课的形式非常丰富,经常讲数学故事、做数学游戏、动手做实验,还有出数学小报、“数学大冲浪”等。课堂上,朱老师时不时会有一句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活跃起来。”也正是学生这样的感受,一直鞭策着我努力构建自然和谐的“生态课堂”。 (二)探索:智慧在问题探索中凝聚生成 学生的潜能和智慧需要激发的载体,学生的思维需要自由挥发的空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哈尔莫斯),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能成为促使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遇到问题时,儿童总爱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问题探索与解决过程中,数学方法在启迪中生成,问题解决策略在生成中提高,学生的智慧在探索中凝聚生成。下面是学生探索“小数的性质”的教学片断。 师:刚才这位同学认为0.6=0.60,很多同学也赞同,那么你能不能用一定的方法来验证或说明0.6=0.60呢,请思考一下,你也可以借助信封袋里的材料进行思考。 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方法,同学间交流讨论。 师:你选择了哪一种方法来说明0.6=0.60,请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 生1:0.6=0.60,因为0.6元就是6角,0.60元就是6角0分,所以它们是相等的。 生2:我选用了老师两个正方形的材料进行验证(如下图),因为0.6就是十分之六, 也就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十份,表示其中的六份;0.60就是一百分之六十,也就是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一百份,表示其中的六十份;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数表示的阴影部分的面积是一样的。所以,我也认为“0.6=0.60”是对的。 教师成长读本 第 39 页 第六期 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 ——苏霍姆林斯基 生3:我是从“数位”来想的,两个数的十分位都是6,0.60百分位上是0,0.6百分位上没有也就可以看作0,所以我说0.6和0.60是相等的。 生4:0.6米就是6分米,0.60米是60厘米,6分米= 60厘米,所以0.6=0.60。 生5: 0.6计数单位是0.1,0.6表示6个0.1;0.60计数单位是0.01,0.60表示60个0.01,60个0.01等于6个0.1,所以0.6和0.60相等。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验证、说明了0.6=0.60。现在,我们可以得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猜想是正确的吗,你能再举一个其他的例子吗, 问题激活思维,思考磨炼智慧。在问题探索的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真正被激活,学生的智慧在探索过程中生长。怎样以问题探索教学激活学生的智慧呢, 首先,开展问题探索教学,设计或生成“好”问题是基础。教师要善于创设多样化的问题情境,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性的探索性问题。问题设计时,特别要注意选择能激起有效数学思考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般一节课或一次探索活动中要有一、二个核心问题,以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如上述案例中的“怎样证明或说明0.6=0.60”、三角形面积中的“怎样推导得出‘三角形面积,底×高?2’等。问题设计时,还可以用“问题串”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问题探索的基本教学思路是“数学情境——问题探究——应用拓展”,这个程序包含着多次“尝试——探究——反思——改进”的探索过程。 其次,开展问题探索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是关键。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地“做”和“悟”,经过多次尝试和改进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探索过程中,要注意留给学生体验、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另外,问题探索过程中,要指导和鼓励学生反思与质疑,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提问深化知识的理解,通过质疑将知识升华为智慧。在学生探索问题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帮助要适时适度,教师主要关注问题情境是否引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关注是否激起了学生的智慧活动,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互动:智慧在师生对话交流中生辉 数学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每一节课都是师生的激情与智慧互动生成的过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进行动态的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实现课堂中的师生互动。在对话与交流中,教师与学生讨论与补充,表达与倾听,争论与沟通,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学生在交流中分享探索的喜悦、共享思维成果,教师成长读本 第 40 页 第六期 不能把小孩子的精神世界变成单纯学习知识。如果我们力求使儿童的全部精神力量都专注到功课上去,他的生活就会变得不堪忍受。他不仅应该是一个学生,而且首先应该是一个有多方面兴趣、要求和愿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基 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学生的智慧在对话交流与思维共振中生成。为了实现互动生成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采用多样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敏锐地捕捉课堂互动的信息,生成充满生成活力和智慧的数学教学。我们一起来看笔者执教的《估计:一版报纸有多少字》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现在请把你的方法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请其他同学注意听别人的方法。 生:我先找一篇文章,估计这一篇文章的字数,再数出一共有18篇文章,乘18就能估计出整版报纸的字数。我估计的结果是720 0字 个人自传范文3000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100字新时代好少年事迹1500字绑架的故事5000字个人自传范文2000字 。 师:对于这种方法,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或建议吗, 生:有的文章长,有的文章短,所以估计出来的结果有时会不太准。 师:有道理,选用一篇文章进行估计的方法,有时差异也很大,你有什么办法尽可能准一些呢, 生:选择估计的文章时,要选一篇不长不短的文章。 师:对,选择文章也要注意一定的技巧。还有其他估计方法吗, 生:我把这张报纸折一折,分成大小一样的16块,再数出一块有几个字,最后再乘一下估计出整版有多少字。我估计的结果是7680字。 师:有多少同学也采用了这种方法,你还有什么想法或建议吗, 生:每一块要分得一样大。 生:要选一块字数看起来不多不少的一块作为标准进行估计。 师:谁再来介绍一下你的方法。 生:我看到这张报纸竖的分为四栏,我先估计一栏有几个字,再乘以4估计整版一共有多少字。估计的结果是7300字。 生:我又想出了一种方法,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篇文章一样,可以先数出横的一行有几个字,再数出一共有几行,然后乘一下。我估计的结果是7820字。 在这样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相互质疑与启迪,可以看到师生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和心灵的沟通,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地被激活,学生的灵感不断地被点燃,课堂中时时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灵光。 (四)综合:智慧在知识综合运用中迸发 教师成长读本 第 41 页 第六期 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卢梭 生活世界是生动的、丰富的、综合的,数学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走向综合,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才能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我们一起来看笔者执教的《按比例分配》的教学片断。 师:(创设问题情境)水果店的李经理准备用3600元买进一些水果,可以买哪些水果,按怎样的比例分配,每种水果各用多少元,请你帮助出出主意好吗, 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教师在学生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智慧的火花在讨论交流中迸发。 生1(第一小组):我们准备买西瓜、香蕉、梨、苹果,把3600元按2?5?4?1分配分别是600元,1500元,1200元,300元。(教师问,为什么香蕉买得多,)因为吃香蕉的人多,香蕉好卖。 生2(第二小组):我们准备买梨、甜橙、李子,把3600元按2?3?4分配分别是800元,1200元,1600元。我们组认为李子是最好吃的。 生3(第三小组):我们准备买哈密瓜、西瓜、桃子、苹果,把3600元按1?3?2?6分配分别是300元,900元,600元,1800元。因为哈密瓜较贵,买的人少,苹果是大众水果,吃的人多。 „„ 生活是智慧生成的源泉,数学教学是连结“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通道,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结处,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如此精彩,我们看到了学生的智慧在不断闪现。在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买水果”的问题过程中,学生讨论非常热烈,思维非常活跃,解决问题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之多,方案的真实和生动,一次次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和乐趣。这样的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智慧与个性的舞台,成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乐园,成了学生生命智慧成长的地方~ 数学教学要走向综合,就是要求教师利用和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综合运用,使教学源头流淌的是“鲜活的智慧”,而不仅仅是被反复咀嚼过的知识。一是要走向生活,教师要善于“活”用教材,寻找生动有价值的学习素材,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真正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有效整合展。二是要走向实践。可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我和学生一起研究解决“一张报纸有多少字”、“树叶的面积”、“一个土豆的体积”等数学实践问题;也可以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活动,如我曾和学生一起进行“校园绿化”、“装饰美丽的小屋”、“足球中的数学”等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三是要走向综合。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拓展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教师成长读本 第 42 页 第六期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波莉亚 识,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生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学中,我经常与学生一起开展玩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写数学日记、研究数学小课题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数学头脑”。我还经常和学生一起进行“数学思维大冲浪”的活动,就是在课末或课余,用几分钟的时间,出一些趣味性、发散性、启智类的问题,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每次解决问题时,教室里悄无声息,学生神情非常专注,有的写写画画,有的凝神屏气,甚至有的抓耳挠腮,所有学生处于高度的思维兴奋中,一旦有了答案便喜形于色,那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怦然心动的神情生动而迷人。 我在努力:如何让更多的孩子充满智慧 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是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教学。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具有和谐的师生关系,自然的“生态环境”,综合化的学习内容,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形成互动生成的课堂。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促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激情迸射,每一位学生的个性轻舞飞扬,每一位学生的智慧生成发展。 于是,我在不断努力,期望使更多的孩子充满智慧。 我组织开展教研活动,通过一次次活动与研讨,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我上研究课,直接与孩子进行心灵的对话,并将我对智慧教学的理解传递给听课的教师;我写作,努力通过手中的笔使智慧的种子“生根发芽”;我作讲座,我努力做一名播种者,把智慧的种子撒向广袤的大地——福建、湖北、河南、广西等地都留下了我讲学的足迹;我编写教材,力图编一些开启智慧的情境和引发数学思考的习题,为启迪更多孩子的智慧提供丰富的材料。 为了追寻充满智慧的数学教学,我还在不断地思考、研究、探索、努力„„ 教师成长读本 第 43 页 第六期 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优点的地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 ——苏霍姆林斯基 责任——潘小明 春风化雨 一吟一咏润心田 形 成 用积 自极 一己的 份的情 责言 感公任传、式,身态重要教度要教从和和得会学精价多学生心值。生生设观一一命计。 位种成的 真思长教 正维的学 优的高, 秀方度引 的法去导教,思学 师要考生 ,比教 必教学 须会, 多他 一 个 教师成长读本 第 44 页 第六期 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 ——赞科夫 智慧和人格在数学活动中生成 ——从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谈起 全国著名特级数学教师——潘小明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而且要生成智慧和人格。如何让智慧和人格在数学活动中不断地生成,为此,我在思考着、探索着、实践着„„ 《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材,是这样编写的(北师版四年级上册,如图1):呈现实验材料,给出实验方法,提出实验目的。编写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让学生在经历实验探究活动,不仅归纳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而且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其发现知识的能力。这样编写,给教师的教指出了方向,但学生对“为什么要这四组小棒试搭三角形”、“为什么每次实验都要在表中的圈内填上‘,’、‘,’、‘,’”可能很茫然的。学生探究的过程很有可能成为机械地执行教师的指令,其学习的主动性、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都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怎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问题,组织教学呢, 我预设了下面三个问题:(1)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围一个三角形要用几根小棒,(2)任意给出三根小棒,你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3)怎样的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这是学生已知的,问题(1)易答;问题(2)是问题(1)的逆向问题,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估计学生中会有不同的回答),学生可实验验证各自的猜想,从中发现“两根小棒的和小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顺势引入问题(3),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发现“只有当较短两根的和大于第三根时,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由此经验联想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得出“三角形中较短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时,教师再追问:“等边三角形中是没有较短两边的,对于所有的三角形来说,三条边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激发学生再思考,概括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实际教学中,对“怎样的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认为“当较短两根的和大于或等于第三根时,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也有的认为“三根一样长的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教师追问:“三角形就只有三边相等这一种吗,”有学生补充:“两根一样长的,也一定能。”“三根各不相等的,较短两根的和大于第三根,也一定能。”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没有直接指出是否错误,而是将其板书在黑板上,引起全体学生再思考。教师先借助电脑演示,让学生直观地发现“较短两根的和等于第三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再引导学生讨教师成长读本 第 45 页 第六期 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 ——马卡连柯 论,有的学生认为“当三根小棒一样长时,一定能围成三角形,这已经不用考虑了;有两根一样长时不能肯定,因为万一另一根特别长,那就围不成”。有的觉得“可以把第二、三两种情况合并为‘老二与老三的和大于老大时,也一定能围成三角形’”。此时,教师要学生概括成一句话(即:任意两根小棒的和大于第三根时,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的),学生哑然。教师指着等边三角形的两条边问:“这两边的和比第三边怎么样,”学生这才发现,任意两根小棒的和大于第三根时,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这是上海名师学习研究所让我上的一个课例。有位专家当时说:“潘老师的课最大特点是,不是从教案上起,而是从学生上起,整个教学是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的。”是的。我为自己机智地处理教学中的意外而窃喜,但我更是被意外背后的原因所吸引,我在思考:在有的学生看来,较短两根的和等于第三根时确实是围成了三角形。教师简单地让电脑演示,能取代学生头脑中的想法吗,怎样才能让学生进行自我否定,促使思维发展呢,学生的“三根一样长的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的回答应该是完美无缺的,教师一句“只有三边相等这一种三角形吗”的追问,学生会接受吗,有必要追问吗,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补充了另外两种情况,并展开讨论,学生积极主动,气氛相当热烈,不知不觉中用去了一大半的时间,这期间,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哪些锻炼和发展,该如何改进教学,我又一次走进了课堂。 片段1 师:你们知道给每人发两根小棒干什么吗, 生1:因为课题是三角形边的关系,我以为会发三根小棒让我们摆三角形的,可是只发了2根,我就不知道干什么了。 生2:可能是摆角用的。 师:不是用来摆角的,确实是用来摆三角形的。 生3:三角形是有三条边,需要三根小棒,你发两根,我们怎么摆呢, 教师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另一根长5厘米,再配上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几种配法, 师:将你要配的小棒画在纸上,你有几种配法都在纸上画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着,操作着„„ 出示的课题是《三角形边的关系》,给出的小棒只有两根,而且要摆三角形,学生顿生困惑:用两根怎么能摆成三角形呢,这里,虽然没有复习三角形的概念,教师成长读本 第 46 页 第六期 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 ——马卡连柯 但已经激活了学生的已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再配上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几种配法”,再配一根不难,有几种配法则给有差异的学生以自由探索的空间。 片段2 师:请说出你配上了多长的小棒, 生1:配上6厘米、4厘米、2厘米长的小棒。 生2:我配上7厘米、8厘米、3厘米长的小棒。 生3:我配了一根5厘米长的小棒。 生4:还有1厘米、0.5厘米,还有更小的。 (结合回答,教师顺着线段的长短板书:8、7、6、5、4、3、2、1、0.5) 生5:我要反驳,把5厘米和3厘米的叠在一起,差距还有2厘米,0.5厘米的怎么可能呢~我希望他摆给我看。 生4进行了操作,发现0.5厘米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并解释说:“我刚才没有摆过,我是想象的。” “有几种不同的配法,”,不仅适合有差异的学生,而且在寻找多种配法的过程中,学生会感知到:不是任意画一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的,太短了接不上,太长了也接不上。有的学生在小组交流时说:“我发现配上的线段最长不能比两根长度的和来得长,最短不能短于两根线段的差”。学生已经关注到所画线段的长度是有一定的范围的,这是一个怎样的范围呢,学生的思维对象已经从能配几种小棒转向所配小棒长度的取值范围,思维向纵深方向发展。 片段3 师:下面,请前后4人为小组,讨论在上面所配的这些小棒中,哪些是不能围成三角形,要用事实讲道理,看哪组合作得最好~ 学生组内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 生:2厘米到8厘米的都可以。 师:(指着板书)1厘米呢,(学生齐说不可以)我们来试验一下吧~ 电脑验证:当三根小棒是5厘米、3厘米和1厘米时,用3厘米和1厘米的小棒放在5厘米小棒的两端,然后慢慢向下围,3厘米和1厘米的小棒与5厘米的重合,两头没有围上,中间相差了1厘米。 教师成长读本 第 47 页 第六期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威廉?詹姆士 师:1厘米不行,1.8厘米呢,1.9厘米,1.99厘米呢,(学生齐说不行。)2厘米呢,(学生思考着。) 师:认为2厘米行的举手,(大部分学生举起了手。)认为不行的举手,(3位学生举了手。) 师:到底听谁的呢,我们来个少数服从多数,好吗,不~这不是选少先队代表。知识是科学,看谁说得有道理。 生1:某某同学你想一下,一根5厘米和一根3厘米,还差2厘米。如果用2厘米的小棒去围,小棒要斜一点,肯定会有一点距离的,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2:我刚才是做过实验的,把小棒往里转的话,两根小棒之间的距离会减少一些的,应该是能围成三角形的。 生3:你用的是两根小棒,你可以围起来的,但是,如果是一条线呢,一条很细很细的线呢, 生2:那你是不是认为3厘米加2厘米比5厘米要少呀, 生3:当然不是喽~ 生2:那好,3厘米加2厘米等于5厘米,不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生3:3厘米加2厘米等于5厘米,正好跟它平行,不多也不少。 师:3厘米加2厘米等于5厘米,3厘米、2厘米这两根小棒的两头就碰得着了。一个同学说,碰得着了,说明就能围成三角形;另一个同学认为,正好碰头,就平掉了。 教师结合回答,边画图(右图)边提问,再围下去,它们会碰头吗,碰头的点在哪里,学生观察并想象着,积极地上来标出碰头的点是在5厘米的线段上,终于得出:配上2厘米的线段,正好重叠了,不能围成三角形。 有的学生用2厘米、3厘米和5厘米这三根小棒竟然围成了一个三角形,他们对两根小棒的和等于第三根时也能围成三角形是深信不疑~这显然是小棒较粗引起操作误差所致,但简单地解释又难以使学生信服。为此,教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双管齐下:一方面由“1厘米不行,1.8厘米呢,1.9厘米,1.99厘米呢, 2厘米呢”,让学生进行数学计算,发现即使配上1.999厘米,其和还是比5厘米短,只有当配上2厘米时的和正好等于5厘米,而这时的2厘米和3厘米成为了一条新的线段;另一方面,借助于图形直观,并让学生进行空间想象:2厘米和3厘米小棒的另一头能碰头吗,碰头点在哪儿,这样,学生不仅对先前的想法进行自我否定,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着用数学的方法分析问题,作教师成长读本 第 48 页 第六期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陶渊明 出判断,思维更具理性。 片段4 师:还有哪些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生:8厘米的。同样道理,因为5厘米加3厘米正好等于8厘米,重叠掉了,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那么,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配法, 生:3厘米到7厘米,一共有5种。 师:这5种是行的,是不是只有5种, 生:加上小数就有无数种,如2.1、2.2、„、2.9等等。 师:什么样的小棒都可以吗, 生:大于2.1厘米小于7.9厘米的小棒都可以。 师:2.01行不行,2.001呢,7.999呢, 生:应该是大于2厘米、小于8厘米的都行。 “你认为一共有多少种配法”,有的学生开始是在整厘米数范围内考虑,得出共有5种。在教师的“是不是只有5种”的追问下,学生的思维有了拓展,可以有无数种。但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头脑中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正确的取值范围。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学生认为“大于2.1厘米小于7.9厘米的小棒都可以”,教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提出了2.01、2.001,让学生判断,这些数据既是具体的,同时在向2无限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2.0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2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8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片段5 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刚才在寻找“共有几种配法”时,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生1:先在纸上画一条线段,然后用两根小棒去围围看,这样试着去找。 生2:我想将3厘米和5厘米的两根摆成一个角,再连接另两头得到要配上的小棒。 教师成长读本 第 49 页 第六期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萧楚女 师:两种方法,你现在更喜欢哪种,为什么, 许多学生选择第二种方法,理由是:一来可以避免太短或太长的盲目性,二来可以找到许许多多种配法。教师顺势进行板书(如右图),启发学生思考得出,这种方法很容易发现配上小棒的长度范围,并使学生意识到:面对问题,我们不仅要关心答案,更要关心用怎样的方法去找答案,方法往往比答案更重要~ 小学生的元认知水平相对较弱,他们关心的往往是问题的答案,却很少会关心自己的思想方法及所用的策略。第二种方法的学生,虽然没有了盲目,并且容易找到了多种配法,但也很少有人去深入思考其取值的范围。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深度的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怎样引起学生对自己解题策略的关注呢,课中,教师没有在出示题目后马上告知学生怎样就能马上找有许多种配法,而是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深深地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只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片段6 师:下面的两组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用手势勾表示,不能的用叉表示。并说出理由。 出示:在能搭成三角形的一组线段下面打“?”。 对于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这组线段,学生都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理由是1+2=3,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对于2厘米、4厘米、3厘米的这组线段,大家的意见也是一致的:因为2+3,4,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师:(重复学生的回答,并作板书)因为2+3,4,所以能。 师:照此说来,对于第一组的小棒,我们也可以说(板书):因为1+3,2,所以能。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考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这是不对的。因为1+2=3,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师:为什么第二组由 2+3,4就能断定能围成三角形, 生:因为2厘米、3厘米是较短的两条线段,它们的长度之和大于最长的,那么用最长的去加上2厘米或3厘米,肯定要比3厘米或2厘米长,这是肯定的。 师:原来如此,有道理~请大家继续判断—— 出示:有三条线段,其中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这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教师成长读本 第 50 页 第六期 念高危, 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 魏征 三角形吗, 学生的判断各不相同,有的认为能,有的认为不能,也有的认为不一定。 师:谁能说服别人, 生:我认为是不一定能~你说一定能,那么象1厘米、7厘米和3厘米,其中1+7 ,3,是不能围成三角形;你说一定不能,象4厘米、5厘米和8厘米,其中4+5,8,却是能围成三角形的。所以,我认为是不能肯定的。 师:用事实说话,真让人信服~那么,把“其中”换成哪个词,满足条件的三根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又思考着,有的认为把“其中”换成“较短”,大多数学生表示同意,也有学生提出换成“任意”,经过交流,形成了一致的意见。最后,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并提问,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轻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给出的两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学生能做出正确判断。教师这“理直气壮”的类比,激起了学生对类比所得错误结论原因的思考,不仅深刻揭示出数学知识的本质:任意两条线段的和大于第三条,就能围成三角形;而较短两条的和大于第三条,则其它情况必然也大于第三条。而且,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学生体会到类比的结果不一定正确,还需要验证。我们知道,要证明一个命题是正确的,不能只举几个正例就能证明的。但是,要证明一个命题是错误的,只需举出一个反例。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学习举反例来证明,进行数学推理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上面的教学中一定仍存在着不足。我认为,对于遗憾的态度,应该悦纳并不断地探究,不断地改进教学,使数学活动的过程成为智慧和人格不断生成的过程。着眼于智慧和人格生成的教学,应该把重心放在提高互动的质量上。影响互动质量的有许多因素,如互相尊重、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独立自主地探究学习,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适时的启发引导等,而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教师“怎样的三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的问题,学生回答“一样长的三根一定能围成三角形”,这是最贴近学生思维实际且无懈可击的答案,然而却没有揭示三角形边的关系。在教师“三角形就只有三条相等这一种吗”追问下,学生才有 两根一样长、三根各不相等的两种情况,教学才得以继续展开,很是牵强。而教师设计的“再配上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几种配法”的问题,学生在尝试中自然会发现配上的小棒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自然会产生到底有多少种配法的想法,自然会想小棒的长度会不会有一个范围,怎样表示这个范围等问题。所有这些问题教师成长读本 第 51 页 第六期 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 ——李贽 都因三根小棒之间的关系引起的,而解决了这些问题,知识的本质也就被深刻地揭示出来。高质量的互动,必须有高质量的问题。 何谓高质量的问题,高质量的问题自何而来,我认为,高质量的问题应该具有趣味性、开放性、挑战性、差异性和实践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饱含着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应用。高质量的问题来自于教师的刻苦钻研:对教材的研究,发掘数学知识中隐含着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研究,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认知水平及学习新知识时可能的思维方式和各种困难等;对以往教学的研究,反思教学过程,积累经验,发现问题等。在此基础上,围绕教学的主线(显性的数学知识和隐性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高质量的问题。数学教学就要抓住数学思考这一本质,而设计好问题是数学思考的关键。有高质量的问题,才会产生高质量的互动;有了高质量的互动,智慧和人格自然会在其中生成。 ——潘小明 教师成长读本 第 52 页 第六期
本文档为【教师成长读本】,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165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09KB
软件:Word
页数:71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20
浏览量: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