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海门历史】蛎岈山可能是海门岛遗址

【海门历史】蛎岈山可能是海门岛遗址

举报
开通vip

【海门历史】蛎岈山可能是海门岛遗址【海门历史】蛎岈山可能是海门岛遗址 蛎岈山可能是海门岛遗址。 分类:默认栏目 2008.8.12 23:46 作者:renxiajia | 评论:0 | 阅读:15 蛎岈山可能是海门岛遗址 作者:黄 志 良/文图 来源:海门日报 点击数: 19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03日 余西古镇任侠家转帖。 2005年以来,有关学者在 《南通日报》的“广玉兰”专 栏和《海门日报》的“东布 洲”专栏对东布洲和海门岛 发表多篇文章,探讨东布洲和 海门岛的历史变迁,笔者觉得 有些问题应当澄清。 翻阅有关历史文献...

【海门历史】蛎岈山可能是海门岛遗址
【海门历史】蛎岈山可能是海门岛遗址 蛎岈山可能是海门岛遗址。 分类:默认栏目 2008.8.12 23:46 作者:renxiajia | 评论:0 | 阅读:15 蛎岈山可能是海门岛遗址 作者:黄 志 良/文图 来源:海门日报 点击数: 19 更新时间:2007年12月03日 余西古镇任侠家转帖。 2005年以来,有关学者在 《南通日报》的“广玉兰”专 栏和《海门日报》的“东布 洲”专栏对东布洲和海门岛 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多篇文章,探讨东布洲和 海门岛的历史变迁,笔者觉得 有些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应当澄清。 翻阅有关历史文献,长江口在历史上为一宽阔的喇叭形。新石器时期长江流出镇江后便进入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只有镇江、扬州以上稍具江形,镇、扬以下沙洲散漫,水流多汊,主泓游移不定。仲德林等在“全新世早期古长江海浸三角洲卫片初步解释”一文中认为全新世早期(距今7000~10000年),古长江河道遗迹西起仪征,经扬州至江都,由江都向北到邵伯则分为两条,一条由邵伯向东经丁沟至泰州;另一条由邵伯继续向北至高邮附近,然后向东再折向南,几乎呈“几”字形至泰州。„„汇合后再向东经溱潼至东台处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从梁垛与安丰之间延伸到笆斗山与弶港之间入海,北支从东台向北经草埝与戴窑之间向东北方向延伸入海。以后逐渐向东南方向淤涨,到唐宋时期形成现在长江口的河势。 南通市成陆较晚,最早的为海安、如皋西部属扬泰古沙嘴区,成陆约有6500年以上。南北朝后期到隋唐之间,胡逗洲和南布洲等几块沙洲合并,成为通吕水脊区(今南通市区及通州市平潮、刘桥、西亭一带)。唐末至五代(10世纪初),胡逗洲与北岸嘴并接。唐初(6世纪20年代)在南布洲东出现东洲和布洲两块 沙洲,五代时期属吴,先改东洲为丰乐镇,布洲为大安镇,后来并称东布洲,亦称东洲镇。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设通州,领静海、海门两县,通州和静海在胡逗洲,海门的县治在东洲镇。宋朝初年,海门境地仍为沙洲,海门与通州之间隔海100公里,向东距海40公里,为置有一百二十里(区划名称,一里为一百十户)的壮县(见附图)。周荣华先生在《东布洲非海门岛》文中说海门与静海在958年设县分界线在西宁是错误的。 江苏沿海的海堤大约在距今2000~5000年前由北向南逐步形成,其中以西冈、中冈、东冈、常丰堰、范公堤最为有名。北宋天圣二年(1024)范仲淹集通、泰、楚(今淮安),海(今连云港)四州兵夫4万余人修堰,堤起海陵东新城(今大丰市刘庄镇北),经虎墩(今大丰市草堰镇南),至小淘浦南(今东台市安丰镇)。宋代庆历中(1041~1048)通州知县狄遵礼修海堰,人称狄堤,它的位置西北起通州市石港,经西亭,金沙到余西一线。宋至和年间(1054~1055)海门知县沈兴宗(沈起)筑堤七十里,西接范公堤以障齿潮。沈公堤起于吕四止于余西,表明余西场成为沈公堤与狄公堤的交界处。经考证,在通州市东社镇东侧,表明海门县从此与通州相连。沈公堤直到解放后才逐步平整掉,在沈公堤北8里筑有“姜公堤”,为万历十五年(1587)由海门知县姜天麟筑有新岸,该堤从正余镇正通村起,向东到东灶港镇东。“新岸”直至1956年开挖新岸河时才被平整掉。 元顺帝中(1341~1367),长江河口区主泓偏北,使南通河段的狼、剑、军等山体脱离陆地而居长江之中,相应地长江主流渐渐进入北支,引起旧海门地域大坍,坍势最剧烈的是明正统元年至明弘治十八年(1436~1505),共坍田1262顷57亩,存436顷24亩。县城四坍四迁,至清康熙十一年(1672),江岸线已退至剑山东麓,陆洪闸、海坝桥、金沙、余西、余中、四甲、余东到吕四镇一线。18世纪中叶长江主流再度经南支入海,北支中又涨出许多沙洲,至乾隆三十三年(1768),割通州19个沙洲,崇明11个沙洲,及新涨出的10个沙洲,重置海门直隶厅。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又涨出11个沙洲。这些沙最初为独立的沙洲,通过自然淤积与人类活动逐渐连成一片。当时通州与海门以现海界河为界线。1949年1月,南通解放后,调整行政区域,形成了现在的海门地域。 以上史料说明,东布洲是海门的故土,以后与通州相连。从沈公堤的遗址来看,今货隆、四甲、王浩、正余、包场、东灶、刘浩等镇老通吕公路以北和新岸河以南的地区原先是海门的,以产盐为主,设余中、余东、吕四三盐场。但在1536年前,余中、余东场划给通州,而南部地区又坍入长江,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仅存田39顷54亩,废县为乡改称静海乡并入通州。 海门岛在宋版《方舆胜览》等文献中就有叙述,曰:“海门岛,国初以来犯死获货者多配,登州沙门岛,通州海门岛,皆有屯兵练使者领护”。明代探花、海门才子崔桐在任南太仆少卿期间,于嘉靖十五(1536)回乡省亲,目睹了海门坍江情况,写了《丙申岁归省感故里入江》一诗:“十年乡梦白云涯,归日残墟欲泛槎,野哭有人悲税役,春农无地种桑麻。鱼龙水阔通层汉,雁骛烟深影断沙。心折可堪回皓首,啸歌酤酒醉渔家。”并接受了海门知县吴宗元的邀请,编修了《嘉靖海门县志》,曰:“海门岛在县治北海中”。其时海门县治在余中场(今四甲镇西部地区),崔桐的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应该是可信的。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为抗倭需要而编篡的《筹海图编》一书画有较为祥细的沿海图,标明海门岛的位置在今如东县丰利镇外,在黄沙洋与甜水港(环港附近)的海中。《筹海图编》的编辑吴宗宪是进士,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军务,曾是浙江巡按,“抗倭名将”。此书鉴定者茅坤是进士,“善古文”, 曾任广西兵备佥事,长于军事。而协助编著者郑若曾是贡生,曾“佐吴宗宪平倭”。《筹海图编》是东南沿海为抗倭而编筹的著作,带有军事意义。因此海门岛当时确实存在的,而《万历通州志》(1577)记:“海门岛在州东北海中,„„今没于海。”可见海门岛是在1562~1577年之间没于海。 清咸丰年间(1851~1861)通州骑岸镇人曹长恩著《东洲偶闻录》,书中有一段文字对海门岛作了详细的描述,并有了数量概念,“海门岛居东海中,其形如伞如菌蕈,流人又称之为菌子洲,菌柄对陆地,菌伞对大海,柄长十四五里、宽可三四里,伞最宽处八十里,渐向外伸展紧缩呈一穹窿形。”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当今沿海开发,在海上开展了地质钻探,在蛎岈山、冷家沙头部和洋口港区陆岛通道已发现5个钻孔(一孔在蛎岈山北深槽中,二孔在蛎岈山上,一孔在冷家沙头部,一孔在洋口港区陆岛通道)的粉质粘土层中有氧化物铁斑纹及铁锰质结核,地层标高为-19.5~-26.97米,厚度为1.7~3.3米,其位置仍见附图,该地层从地质时代及成因看,属河湖相与滨海~沼泽及溺谷相沉积。这种土层在南通市西北部较早成陆的地区也有存在。蛎岈山在“姜公堤”北约7公里,原在小庙泓水道南泓北侧,近年才与海门边滩相连。从发现氧化物铁斑纹及铁锰质结核物的钻孔位置来看,蛎岈山与冷家沙头部、洋口港区陆岛通道相距约35公里左右,与曹长恩描述的形状相似,说明该水域为海门岛的遗址。随着沿海中地质钻探资料的积累,海门岛的范围将会得到进一步的确定
本文档为【【海门历史】蛎岈山可能是海门岛遗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02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5KB
软件:Word
页数:5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1-20
浏览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