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品】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81

【精品】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81

举报
开通vip

【精品】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81【精品】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81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 为了弘扬我们该传统文化,引导广大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研究,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南靖县教育局于5月5日在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举办了古诗文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比赛分城镇组和农村组,共有17位教师参赛,经过评委的公正评判,评出了一等奖三节课,二等奖七节课,三等奖十节课。本次比赛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参赛率高,县城、农村各中心小学都派代表参赛。二是受益面广,各中心小学派出60多位教师观摩了这一比赛活动。三是教研力度大。参赛的十七节...

【精品】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81
【精品】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及反思81 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 为了弘扬我们该传统文化,引导广大教师对古诗文教学的研究,加快课程改革步伐,南靖县教育局于5月5日在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举办了古诗文课堂教学比赛活动,比赛分城镇组和农村组,共有17位教师参赛,经过评委的公正评判,评出了一等奖三节课,二等奖七节课,三等奖十节课。本次比赛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参赛率高,县城、农村各中心小学都派代表参赛。二是受益面广,各中心小学派出60多位教师观摩了这一比赛活动。三是教研力度大。参赛的十七节课都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教学设计令人耳目一新,激趣、导读、感悟、陶情、拓展都用得恰到好处,充分了展示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成果。 1.《长相思》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设计 主教者:南靖县实验小学 张燕萍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 课件 超市陈列培训课件免费下载搭石ppt课件免费下载公安保密教育课件下载病媒生物防治课件 可下载高中数学必修四课件打包下载 。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示) 2.让我们走进本组以“思念故乡”为主题的课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感情吧~(出示导语中的阅读提示: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事情表达出来的。) 1 3.今天我们先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 4.解题。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 (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 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 中写的。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我们一起走进词中探索吧) (二)初读《长相思》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指名读,提醒读音的词语: 聒 更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另一个读音是什么,怎么组词, 1)查字典理解“更”的意思。 2)理解“风一更,雪一更” 3)小结学法。 3(指名读 全文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案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安全文明施工及保证措施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实施方案创建安全文明工地监理工作情况 ,读准字音。读后学生评价。 师: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 4(指名读,评价并讲明该怎样停顿。(出示词,划出节奏)齐读。上下阙的停顿。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老师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回顾质疑的问题) (三)读懂《长相思》 师:好!?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1.师:相思谁,从哪里知道, 2.师: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板书) 生:作者远离家乡。 师: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从哪里知道,(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 2 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 师:想象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 生:“风一更,雪一更”知道天气恶劣。(课件) 过渡: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 3(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睡不着,心碎了),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这就是相思前要加一个“长”的原因了。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想故园。这是一种什么感受, 师:身在征途,心想故园。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放背景音乐。 4.想象词的意境。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指导看图) 5.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师导: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师:交流纳兰性德的资料。(家庭及兴趣,特长) 师:了解了纳兰性德的这些情况,让我们展开想象: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朋友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出示) (学生写片段。)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师:多么温馨,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生活呀~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没有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故园的宁静,没有家乡的温暖,在这里有的只是——(师范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与志趣相投朋友骑着骏马到野外打猎的舒畅,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在暖暖的灯光下与家人一起聊天的温馨,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 3 —长相思(指名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学生齐读) (四)拓展。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读到现在为止,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想家,你为什么不回家呢,谁来替纳兰性德回答。 师:好~同学们,你们道出纳兰性德的心声。(板书:心系祖国)这个问题纳兰性德也曾问自己,就在这次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 (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1)理解大意。(你知道他在问什么吗,) (2)纳兰性德“轻离别”吗,从词中哪里看出不是轻离别, 师: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妻子、孩子、父母、兄弟) (3)学生扮演各种角色问纳兰性德,并且用“夫”“儿”“父”等代替“君”。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 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 (学生说问“夫”)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父亲,他的妻子,他的儿子,他的兄弟,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读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纳兰性德不是轻离别呀~他也舍不得离开亲人啊~但是他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他责任重大 ,他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他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 (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长相思呀长相思,为了他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 4 师:(看板书)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 师:让我们跟随纳兰性德一起走出帐篷,眺望远方的故乡,深情地吟诵:(齐读《长相思》) (五)作业。 (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1 2(以《长相思》为内容,制作自己喜欢的书签.。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心系祖国 《长相思》教学反思 南靖实验小学 张燕萍 今天,我在二小多媒体教室教了一节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课文中的《长相思》。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景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读(出生朗读)、看(默读)、听(听老师范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默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课堂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 5 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征途中,体会行军的艰辛,体会征途中充满了远离与牵挂。 通过对纳兰性德的生平情况的交流,将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渔舟唱晚》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是学生汇报纳兰性德故园的情景时,由于时间来不及了,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没有更好地体现故园温馨。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可更多样些。最后,我觉得在时间的调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个训练,还有谁会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由于时间原因没能让学生更充分地说和读,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这次上课,让我收获了许多,取得了些许的进步,但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会针对自己的缺点,多学习,多实践,争取更大的进步.。 2.《牧童》教学设计 南靖县实验小学 吴阿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会写2个认识的字。理解“弄、蓑衣、卧”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古诗,老师很想和大家一起来读读,大家愿意吗,你们喜欢哪一首,我们一起读。 1.大家读得真好~很有感情,看来大家都非常喜欢古诗。 6 2.今天我们还要继续学习一首古诗,是一首有关牧童的古诗。 3.请同学们看老师写“牧”字,写“牛”字应该特别注意哪一笔呢,“牧”的部首是什么,谁来给牧字组词。 4.老师板书牧童,牧童是做什么的,(放牛,放羊) 哦~放牛,放羊的孩子就叫牧童,请大家齐读课题。 5. 二、读通诗句。 1. 过渡: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首诗的作者是吕岩,是我们熟悉的吕洞宾。通过课前预习,你对吕岩有哪些了解,谁能用一两句话向大家介绍。 2. 指答。 3. 同学们了解的真多~诗人吕岩因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被称为“逍遥大仙”。 4. 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每个字、词。 5. (手势,双手向下)非常好~大家都读得很投入,谁想来读一读。谁来评一评。 6. 太好了~同学们都能把诗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顺,老师也想读读,想听吗, 7. 想。(注意:听老师怎么读。)师范读。 8. 老师哪里停顿了,指名答。 9. 对呀~读诗的时候,如果能注意停顿,就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谁来试一试。 10. 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读读吧~(师前四字,生后三字,倒过来,师后三字,生前四字) 三、理解第一、二句诗。 过渡:这是一首描写牧童的诗,牧童出现之前,诗人首先描写什么,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是从哪个诗句知道的,(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1.同学们真会读书。 2.请大家再认真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了什么,(原野辽阔) 3.哦~你知道了原野辽阔,你是从诗句中哪些词知道的,(六七里,横) 4.这六七里是不是指原野实际的长度,(不是) 5.对了,这原野不是真的六七里长,这六七里要形容从原野的这一头到原野的那一头很广很广。这六七不是确切的数字,其实,古诗中像用到这类虚指的诗句很多: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三千尺”指什么,(指瀑布很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千尺”也是要形容桃花潭水很深。 7 1. 原野真大啊~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原野的辽阔。 2. 同学们读得不错~这里的六七里怎么读,才能突出原野之广。老师想用两种不同的读法来读,同学们听一听,哪种读法更能体现原野的广。 3. 我们就照第二种读法,再来读一读。(老师觉得不够大,再大些)(再大些) 如果你站在这辽阔的原野上,还会感受到什么,(美,绿,平坦等)诗中哪一4. 个字体现呢,(铺) 5. “铺”字什么意思,(铺开,铺展) 6. 这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草木茂盛,多张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地毯。这铺字用得太好了~ 7. 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原野的大与美吧~(全班齐读) 四、理解第二句诗。 1. 师:置身于这绿地毯式的大原野中,怎能不让人陶醉呢,此时此刻,原野上传来了什么声音,(笛声) 2. 那是什么样的笛声,(悠扬,优美,隐隐约约,断断续续) 3. 吹笛的人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题目是牧童,善于从题目入手,理解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课文插图,懂得利用插图,理解诗意。)(诗句中的弄,懂得抓住重点词,理解诗意。) 4. 你还可以从哪句诗中知道是牧童在吹笛,(笛声晚风三四声) 5. 这诗句中的“弄”是什么意思,(逗弄)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弄清诗意,很好的学习方法) 6. 是啊~晚风中的牧童骑在牛背上,不停地逗弄着手中的笛子,伴随着晚风吹来,笛声时而高,时而低,时而长,时而短,时而快,时而慢,时而有,时而无。 7.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读完这句诗,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牧童,(天真,可爱,调皮) 8. 多可爱的牧童啊~谁再来读读这句诗。(真棒~同学们读出了牧童的可爱,调皮,天真。) 9. 现在,我们把这两行诗连起来,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看谁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10. 读得太棒了~(把掌声送给自己。) 五、理解三、四句诗。 过渡:瞧,牧童上场了,他在干什么, 8 1. 谁来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什么, 2. 相机教学 “蓑衣”,你们知道什么是蓑衣吗,你能从图上指出来吗,蓑衣有什么作用, 3. 对了,其实,蓑衣还有御寒作用,它还能散发出一种气味,防蚊虫叮咬。 谁再来说说你从图上还看到了什么, 4. 5. 广阔的原野,一个可爱的牧童,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悠闲地躺着草地上,静静地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这种情景,诗中怎么写,(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6. 这两句诗还告诉我们什么, 7. 师小结:牧童放牛回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后,他没有脱下蓑衣就躺在草地上美美地欣赏皎洁的明月,谁能美美的读读这两句诗。 8. 老师也想读读这两句诗,请听好,“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睡月明。” 9. 你们发现了什么,(把“卧”改成“睡”) 10.把“卧”改为“睡”不好吗,为什么,(说得真好~) 11.对啊~牧童选择了这种最舒服的仰卧姿势,欣赏着天上皎洁的明月,此时,他可能会想起什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交流。 12.学生小组交流。(师下去巡视) 谁来说说,此时,牧童可能会想些什么, 13.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概括牧童的生活,你会用哪个, 师:牧童的生活多么悠闲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自由自在啊,读———— 牧童的生活多么快乐啊,读———— 六、小练笔。 1.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这首诗,你们能不能选择这首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2. 生动笔。 3. 交流。 七、指导背诵。 同学们展现的这一幅幅画多美啊~白天有牛、笛为友,晚上有明月作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难怪诗人吕岩会有感而发,写下这首《牧童》诗。让我们带着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把它好好地背下来。 9 1. 生自由背。 2(老师相信大家已经能熟读成诵了,想不想接受一个挑战。 ?谁来背。 (老师想配上音乐,更能表现我们的感情,更能走进牧童) ?全班背。(指名,男生,女生,全班) 八、拓展: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山村原野的迷人景色,同时认识了一个自由自在的牧童,其实不少诗人也写过有关牧童的诗,你们知道这样的诗吗,老师带来几首,大家一起欣赏。 九、作业: 1.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背诵《牧童》。 《牧童》教学反思 南靖县实验小学 吴阿莉 《牧童》这首诗生动地描写了牧童放牧晚归后那种安然与恬淡,自由自在与惬意的生活。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视野里的。 进入四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课堂伊始,我以复习学过的古诗引入课文的学习,老师和学生一起读读自己喜欢的古诗,让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诗的韵味,激发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学生兴致勃勃地朗读古诗,诗中有思,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有的同学从“铺”字体会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有的同学从“弄”字体会到了一种情趣;有的同学从“卧”字中体会了那种随心所欲的牧童生活,还有的学生的脑海里涌现出许多不同的理解,迫不及待的希望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在汇报的过程中,更是精彩纷呈,充分展示了孩子们个性化阅读背后的个性化理解。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在对诗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的插图,想象诗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诗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如“不脱蓑衣卧月明”引导学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来好好舒展一下身子,是喜欢月夜的景色,想好好地欣赏一下,仰望明亮的月儿,牧童心里会想些什么,学生通过想象,体会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 10 课堂中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把自己喜欢的诗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 生做到读写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 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 是反思之余也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随机进 行引导,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渔歌子》教学设计 执教: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 卢碧红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理解《渔歌子》的词意,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设境,导入新课。 一、以歌曲导入。 1.听歌曲。 2.板书课题。解题:《渔歌子》读题。 3.介绍词。 4.生介绍张志和。 二、初读,学习生字,读准读通词。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把词读准,读通顺。 2.学习生字。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再读词,要求:读出节奏感。 2.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词。在多读中熟悉文本,体会词义。 3.引导学生抓住“不须归”来理解词。 解词。质疑。 4.结合图,边读词,边想。词中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不须归”原因。(你从哪里 11 读懂的。) 5.分析词的一二句。 词中描写了什么景物。生动笔划。 指名说,师画简笔画。 6.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的内容。 7.师总结:诗人就住在岸边,每天推开窗户,就可以看到:(全班齐读诗一二句) 师总结:天空白鹭飞翔,岸边桃花盛开,碧波鳞鳞,鳜鱼跳跃,好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图,难怪诗人说:“我不须归。” 8.你 还能从哪些诗句读懂诗人“不须归”的原因。 9.抓住“斜风细雨”引出三四句的教学。 10.课件图:引导学生认识“箬笠和蓑衣”。 用( )风( )雨 来说词。 11.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斜风细雨中的景象,体会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 12.师总结: 哦~我明白了,是自在的生活让诗人说“我不须归。” 四、品出钓中情,师生对读。 1. 师介绍: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他被贬官后,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整天醉情于山水,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 2.课件:《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3.师生作诗和诗。 4.师总结:张志和钓鱼不用鱼饵,那他钓来了什么呢,我们明白了,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读) 《渔歌子》教学反思 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 卢碧红 下面是我上完这节课之后的几点想法: 1.要注重挖掘词中的美好情感。 词中所描绘的雨中青山,天空白鹭,两岸红桃,江上渔舟,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 12 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寄托了作者爱自由、追求悠闲自在的情怀。所以在教学时我通过课件再现诗中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仙境般美景的意境中,让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深刻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2.注重师生互动,营造轻松气氛。 课堂是师生一起探究新知的一个领域,而学生学习的精神面貌又取决于课堂的 气氛,因此我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将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情、感动融于课堂其中,让学生在笑声中、沉思中、感动中一起领悟诗的意境。 3.避开以往古诗的教学模式,抓住诗的主旨,引导感悟。 以往教学诗词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通过逐字逐句理解意思,但这样显得呆板而枯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大胆尝试,先让学生抓住词的主诣“不须归”,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何不须归,”再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的学习中解疑。让学生在学词中明白:诗人不须归的原因是:景美;(也就是一二句词描写的意境)垂钓的乐趣;以及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先让学生读词圈出景物,理解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再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诗的意境。还把整首诗所描绘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避免了单调地解释诗意。再让学生由画中提到的景物想开去,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让词的内容内化为每个学生心中的画面。通过学生的用心感受,对词有新的认识以后,再把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而结尾的拓展,学生也能比较容易地抓住重点的字词进入诗中的意境,进一步加深诗人追求悠闲自在的生活的那种情感受。 4.给学生多一些想象的空间 一篇教材要尽量大的发挥它在本位上的教学价值,而该词就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从单调的字面表达到色彩明丽的直观画面,从枯燥的文献资料到词中对话的深刻体会,这都是学生发挥想象,让思想深入其中的过程。 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南靖第二实验小学 庄小惠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13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4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2.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柳依依,可诗人仍然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 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去掉千帆。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再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4.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师板画。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个诗句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 15 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说: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师:那是多么惬意啊~ (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 ?????????? 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八、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16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来读你们接。 .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2 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3.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我们也要说再见了。离别之际把这首动听的歌曲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体会友谊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九、作业: 收集送别诗句。抄一抄,背一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南靖第二实验小学 庄小惠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节课下来,我的总的一个感受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无数次的诵读的时候,都被诗中情深深感动了,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在感悟准备阶段,读懂诗题,整体把握情,在读悟阶段,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情。从今天的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悟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以为比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17 二、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也没有停留在读、背等应付考试的 知识点 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体育概论知识点下载名人传知识点免费下载线性代数知识点汇总下载高中化学知识点免费下载 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静静地反思,觉得在初读环节,还应再多找几个学生读读,扩大学生的朗读面;在学生想象朋友告别的情景时,还应再深入些,还应再多找些学生想象当时告别的画面,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我想说,反思是为了提高,展示是为了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谢谢大家。 5.《送元二使安西》 执教老师: 南靖山城中心小学 肖少君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 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个生字: 舍、君。 ,、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 18 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 。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简介时代背景。 4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客舍 (,)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 19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读了这两句, 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齐读。想想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嘛,那么王维会说些什么呢,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此去不仅路途遥远,而且当时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想看,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 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 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 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别离——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 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20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唱诗 2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五、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学 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 21 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想象诗中之画,感悟酒中之情。设计总是比实践更趋于完美。课上下来,感受的是真真切切的遗憾。如何把诗的写景部分与后面写情的部分更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合理地处理朗读的时机与次数,使朗读与感悟融合得浑然一体,„„太多的遗憾和困惑将成为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鞭策我收拾行囊,继续上路„„ 6.《长相思》教学设计 山城中心小学 张才周 教学目的 1.学会“榆 畔 帐”三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1.感知词的大意,懂得诗句的意思。 2.引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在李白的眼中,乡愁是疑是地上霜的皎洁月光,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 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两岸的徐徐春风。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2 3.师简介,长相思既是这首词的题目,也是词牌名。 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呢, 长相思分为上阙和下阙两个部分,内容多为思念家乡或者思念亲人。 4简介纳兰性德。 二 整体感知,学习生字。 1.?(指名读)谁来读一读, 榆关 那畔,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 ?齐读 2.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再读,解决诗歌节奏。 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把这首词有节奏地读一读, 三、 学习诗句 (一) 默读 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联系书上的插图和注解,想想这首词主要在讲什么。 (二)学习上阙 请一个同学读词的上阙。 1(谁来说说,作者身向何方,(板书:身) 在榆关(简单介绍山海关) 2(那山海关是他们最终的目的地吗, 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那畔) 是的,„„(简介背景)。 3(山 一程,水一程, 是啊,山一程,水一程,你从“一程一程”体会到了什么, 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万水千山,跋山涉水,山高水长,„„) 在这万水千山的长途跋涉中,他们可能遇到什么困难,(路陡,山高,水深 „„) 4(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上阙的意思, 5(指导朗读。 指名读,读出行军的艰难来。 从你的朗读中,老师体会到了将士们“山一程”的 爬山之难,谁还能通过朗读体现 “水一程“的涉水之难呢, 23 齐读。是啊,行军多难啊 ~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艰难行军的将士们,来,把上阙读一读。 (二)学习下阙 是啊,夜深了,劳顿了一天的将士们本该在营帐里好好休息,为什么他们营帐里的灯还亮着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词的下阕,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 1(为什么灯还亮着, 2(是什么声音勾起了他们的思乡之情呢, 3(这样的声音在将士们听来好听吗,哪个词告诉你声音嘈杂不好听,(聒) 你是怎么体会的,(出示风雪画面) 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4(故园无此声 好一个故园无此声~那故园指哪里,故园会有什么, 想想故园会有什么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 它写下来。 (故园有什么样的什么,有„„的„„,还有„„) 5(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6(谁来读一读下阙 是啊,在这风雪交加的夜晚,故园那美好的画面全都碎了,故园那美好的情景全都碎了,纳兰性德连梦都做不成了啊~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这是怎样一种身心分离的痛苦啊~ 指名与师合作读。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小河,这里只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熟悉的大槐树,这里只有„„ 师:在这里,没有故乡那慈祥的父母的呼唤,这里只有„„ 谁还想再读,假设你就是纳兰性德,正在忍受思乡之苦的纳兰性德。 齐读。 四 配乐读,悟感情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他在忍受着身心分离的痛苦啊,同学们,身向榆关,心却在故园的 仅仅是纳兰性德一个人吗, 全班一起读。(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正在风雪之夜苦苦思念家乡的将士们,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 24 1(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把整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2(范读(配乐): 3(男生女生读,齐读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月光下和妻子依偎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那一份温暖,这里只有—— 在这里,没有牧童的 短笛,没有孩子们放风筝时的欢声笑语,这里只有—— 4(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齐读)长相思 师: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齐读)长相思 师:爱故园,思亲人,字字化作—— 生:(齐读)长相思 五 拓展 搜集表达思念家乡的诗词或歌曲,读一读或唱一唱。 板书设计: 身向榆关 (难) 长相思 心在故园 (苦) 《长相思》教学反思 山城中心小学 张才周 一 、“读进去”读得扎扎实实 古诗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因此,以言语文字的训练为依托,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本课教学,能准确把握本词中“叠词”这一文本特色,抓住“一程,一程”和“一更,一更”引导孩子体会词人和随军将士那种行军之“难”和思乡之“苦”,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可观可感的画面,训练扎实,真正落实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基本属性。 二、“读出来”读得有滋有味 古诗词不仅韵律美,而且蕴含的情感非常丰富,让孩子用有感情的朗读,读出古诗词的韵律和情感,是古诗词教学的又一重点。本课教学,朗读的形式多样,有范读, 25 引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等。讲究读的层次性,注重读的目的性,特别注重朗读过程的指导。没有生硬的技巧灌输,也没有教师呆板的“口型”传授,而是在深入理解词人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孩子们“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和纳兰性德一起出征的一名将士,行军之“难”和思乡之“苦”了然于胸。此时,孩子们的情感与文本情感浑然一体,再辅以教师的情感渲染,引导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孩子们的情感喷薄而发,读得有滋有味。 7.《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靖城中心小学 谢素兰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 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26 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四、理解诗意 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 “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 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引读 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还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读、引读、齐讲习 五、感悟诗情 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五、课外拓展 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 27 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靖城中心小学 谢素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 28 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8.《杨氏之子》教案 南靖县靖城草坂小学 朱淑艺 一、谈话导入,解释课题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二实小来了许多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你们高兴吗,对啊,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节课我肯定也会遇到不少值得我学习的人,是不是, 师:刚才我们的交流中,有两句话和现代语言不一样,你们发现了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 师: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来学习一节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 2、解释课题 师:题目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29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1、课件出示故事,激发兴趣 2、通读课文 同学们喜欢这个故事吗,现在让我们赶紧一起来试着读读课文吧~(课件出示自读要求) 3.检查通读情况 师: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 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 师:你们都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情不自禁也想读一读,好不好,(师范读) 师:老师读得好吗,觉得好在哪里,(学生自由回答) 师:(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停顿方法,自己再试着读一读课文。指名读,齐读。 4.交流学习古文方法 师:像这样的古文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读懂它,(引导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现在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在小组里说一说每个句子的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课件出示) 5.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同学们都读懂了吗,你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重点引导理解“设、指以示儿、应声答曰、未闻、禽) 师:引导理解“设”时(课件出示)你用了什么方法知道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呢, 6.说故事 字词都理解了,同学们肯定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谁来说说, 二、 解疑难,探究文字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杨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课文中哪个词直接写出了杨氏子很聪明。(板书:甚聪慧) 师:杨氏子甚聪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读一读,找一找。 2.细分辨,探究人物特点 师:谁来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 30 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师:为什么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杨氏子甚聪惠,谁来读一读孔君平说的这句话。指名读 孔君平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你读懂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觉得他是带着什么样的口气说这句话的, 指名读,齐读。 师:杨氏子有没有听出孔君平的话中之意,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能读出杨氏子的回答好在哪里吗,(课件出示比较句子) (指名读,男女分角色读对话) 师:那么再猜猜,孔君平听孩子说完以后,会怎么想,怎么说, 师:这么说杨氏子说完这句话以后,孔君平一定没有生气, 师: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孩子,既维护了自己和家庭的尊严,又没有让客人生气。杨氏子真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四、熟读成诵 1.师: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 2.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是不是, 师:同学们,我们的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的意思,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六、作业(课件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搜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体会语言的艺术魅力。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31 会听 杨梅 杨家果 甚聪惠 会说 孔雀 孔家禽 《杨氏之子》教学反思 南靖县靖城草坂小学 朱淑艺 今年,我有幸参加南靖县古诗文教学比武,非常高兴,终于有机会能锻炼和展示自己了。在选择教材时,我伤透了脑筋,最后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选择了《杨氏之子》。没想到在中心校试上时,领导反映还不错,于是我坚持了下来,并取得了好成绩。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孩子们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降低学生学习上的难度,唤起他们阅读的欲望,就成了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 。 我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导入时,我由学生熟悉的语言入手,进行交流,然后课件出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说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组成的文章就是文言文,让学生感到了一种新奇和亲近。 学习课文之前,我通过课件播放课文情景故事,让孩子爱上这个故事,激发孩子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我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的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可让学生尝试了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我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学生总算把短文读流畅了。虽然这个时间花了将近半节课了,但孩子们仍然读得饶有兴趣。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得越好了,理解也就加深了。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我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问: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用文中一个词回答。再 32 问: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而后紧抓“应声回答”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比较“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受杨氏子回答之妙。此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我又设置了一个语言练习:孔君平听完杨氏子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呢,学生的回答不乏有赞美之声,惊诧之态。为了让学生读好这两句对话,我设计了男女分角色朗读,师生配合读。学生朗读情绪高涨,读的效果很好。 在学生理解人物特点后,我适时问道:你们喜欢杨氏之子吗,学生回答喜欢。于是,我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很快地投入进去,既读出了喜欢的感受,还读出了古文的韵味。 三、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提出不理解的字词。 这样孩子们用上学习古文的方法,自主学习,还解决了疑难字词,学生都能把整句话的意思说出来,把故事完整地讲出来。 在教学小结时,我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文的方法,激发他们读懂其它古文的兴趣,使得这堂课不单教会学生读懂《杨氏之子》,还能学以致用。 教完本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古文,我在教学时,对放开的度没有把握得很好,有些该放手的地方没放手,控制课堂意识较强。 2(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注重到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让学生用文言文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孩子们对文言文的学习也许会更感兴趣。 9.《嫦娥》教学设计 龙山中心小学 曾小霞 学习目标: 1.学习 “屏、烛、晓、偷”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难点: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 33 课前准备:教学课件、诗人和嫦娥图片。 教学过程: 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问题: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什么节日,(中秋节) .中秋节有什么风俗习惯呢,(吃月饼,赏月,拜月娘) 2 3.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神话故事~请同学们注意听,待会儿告诉老师:你觉得 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师讲述嫦娥奔月故事) 5.听完这个故事,你觉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样呢, 二、初读自悟,读准字音。 1.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读一读,注意读准每个字音。 2.听课文朗读,我们也来读一读。 3.诗人简介 4.你有不会读的字吗, 5.学习生字 6.再读古诗,随时纠正学生读音。 三、再读,读准节奏 采用指名读、范读、分组读,指导朗读节奏。 四、复读古诗,读中理解古诗 1.出示: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1)齐读。 (2)读了诗,你有什么收获, (3)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4) “烛影深,长河落,晓星沉”我们知道了什么,天快亮了 (5)天快亮了,诗人睡觉了没有, (6)睡不着会感觉怎么样,很孤单,寂寞。 (7)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一说 (8)再读,老师提个醒: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2、出示: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齐读 (2)男女分开读 (3)读了这句诗,你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吗, 34 (4)读了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 (5)联系嫦娥奔月的故事,说说嫦娥为什么后悔, (6)我们来想一想,嫦娥的心情怎样呢, (7)那你们能说说诗句的意思吗, 8)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心情的理解,再读这句诗。 ( 五、品读古诗,体会情感 过渡:月宫上孤栖无伴的嫦娥,人间清高而孤独的诗人,尽管仙凡悬隔,但在寂寞这一点上却灵犀暗通,所谓同病相怜。一样孤独寂寞~ (1)让我们带着对嫦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深情地朗诵这首诗。 (2)读这首诗时语速要缓慢一些,语气要低沉一些~再读 (3)老师也情不自禁地想吟诵这首诗啊,好吗, (4)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把它读一读。 (5)老师和你们合作读:师读4个字,生读3个字。 (6)诗人由于心情孤独寂寞,坐看屏风烛影,仰望碧海星空,于是,他想到了月宫上的嫦娥,让我们轻轻合上书本,仰望星空,深情地背诵这首诗吧。 (7)寻找读诗高手。谁愿意来读一读。 六、课外延伸 那你能说说有关“月”的诗句吗, 七、总结 一个节日中蕴含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一首诗又取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同学们了解了神话故事,又学习了这首古诗,收获一定不少。 八、作业 回去把故事讲给小朋友听,或长辈们听~ 九、结束 教学古诗《嫦娥》一得 南靖龙山中心小学 曾小霞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首诗题为“嫦娥”,实际上抒写的是处境孤寂的主人公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心灵独白。前两句描绘主人公的环境和永夜不寐的情景。室内,烛光越来越黯淡,云母屏风上笼罩着一层深深的暗影,越发显出居室的空寂清冷,透露出主人公在长夜独坐中黯 35 然的心境。室外,银河逐渐西移垂地,牛郎、织女隔河遥望,本来也许可以给独处孤室的不寐者带来一些遐想,而现在这一派银河即将消失。那点缀着空旷天宇的寥落晨星,仿佛默默无言地陪伴着一轮孤月,也陪伴着永夜不寐者,现在连这最后的伴侣也行将隐没。尽管这里没有对主人公的心理作任何直接的抒写刻画,但借助于环境氛围的渲染,主人公的孤清凄冷情怀和不堪忍受寂寞包围的意绪却几乎可以触摸到。 《嫦娥》这首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弄懂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我先对学生讲了《嫦娥奔月》的故事,并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读中去体会感情,想象当时的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古诗朗读。关于读的设计,这节课主要体现在这几个环节:初读读准读通顺;自读交流解诗句;研读写法入诗境;熟读成诵悟诗情。整个教学过程读的份量很重。读的形式多样,但每一次都有明确的目的,都加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体现了读书的层次性。同时,精心处理好朗读的层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因此在课堂上要体现朗读的指导过程。在这节课上,我充分重视了古诗的朗读,并设计了多处朗读。到课的尾声,学生果然也读出了语气,并且熟读成诵。其实,“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感悟了诗人的感情,断句就不会成为问题。 在这一次古诗文课堂教学展示课上,各位老师在听了我的课后,对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让我从理论到了实践,对古诗教学也有了一定的目标。特别是大家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对学生的评价显得力不从心。无论是语文课还是其他学科,老师们都感到对学生的评价很难。每当我们听那些特级教师讲课时,我们除了赞叹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也常常对他们给予学生精彩的评价钦羡不迭,真佩服他们的妙语连珠、思维的敏捷。我一直努力对学生进行鼓励性、导向性、针对性的评价,但是在讲课过程中仍然觉得力不从心。很有点“词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最近在网上读到一篇文章,题目叫《课堂常规评价激励语100句》。文中收集了100句课堂评价语。读后不禁感慨,其实有些话真的很朴实,不必刻意去记,关键还是要在日常教学中经常去用。日久天长,自己的评价语自然也会逐渐丰富起来的。把功夫下在平时,就不会感到力不从心。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也初步知道了在教学古诗时的一些技巧。古诗重在读,特别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没有具备一下子就能分析诗意的能力。所以先要让学生知道古诗的节奏。在多读的基础上再去悟情,而学生只有在真正悟情了才会读出诗中的情感,古诗的韵味。我想“熟读百遍,其义自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吧。还有对于我 36 们这样的青年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 修养。路还很长,我们应该在走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不断成长。 10.《长相思》教学设计 主教者:金山中心小学 吴巧英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感情朗读感悟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 导入新课.-----朗诵乡愁 (1)师朗诵乡愁。 2.读课题。 师范读课题,生跟读。 3(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思乡词。 (出示幻灯片:纳兰性德字容若,清代第一词人,他的词主要是写离别相思之情。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初读。 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 它读正确。 生读《长相思》。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 (1)找生字和多音字。 学生朗读。 出示幻灯:生字 分析聒的字型和解释。 (2)出示停顿的地方。 师范读。 37 男女同学分上下阕读看看。 (男女分角色朗读长相思) 3.同桌交流。 生读,读完后和你的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如果有不懂的地方还可以互相探讨一下。 4(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说从这首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三、品诗词——(深入品味诗的情感) 1.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生:自主学习,认真地品读词或句,并及时做旁注。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机作出指导 2.反馈交流、引领提升 小组交流。 (师板书) 作者的心在哪儿呢,你从文中的哪一个词可以看出来, 全班一起读。 3.仔细研读。 生闭上眼睛,老师要播放一段录音,让我们随着音乐 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生活,一起走进他的征途。 播放课件。 交流。 4.想象意境。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德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当中,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 (播放雨韵)课件——音乐、诗词、画面:“忆当时,垂柳丝。花枝,满庭蝴蝶儿”… … 让生想象自己是纳兰性德,那此时此刻,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5.对比引读: (播放琵琶语)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 38 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我的家乡多么美好呀~故园,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宁静详和……而身在塞外,听到的却只有风雪交加,感觉到的只有寒冷孤寂,卧不成眠~叫我怎能不想家~这种心情,谁人知晓呀~这种身心分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那就是—— 生:(感情十分充沛地朗读) 再一次感情朗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苦、那种痛、那种碎读出来~ 五:背诵全诗,积累语言 1.师生演绎长相思。(师演唱,生朗诵配合) 2.课后拓展。 师:同学们,思乡的诗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课后还可以去收集。 《长相思》教学随笔 金山中心小学 吴巧英 今天,在南靖县第二实验小学有幸和学生配合上了一节古诗词教学比武课,上《长相思》,这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古诗词一课,第一篇是王安石的《泊船瓜州》,第二是张籍的《秋思》,第三首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当知道中心校领导对我如此的信任,把这么好的一次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给我时.我是即欣喜又烦恼.喜的是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对于自己今后在教学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又为自己的能力有限,怕辜负期望而烦恼.接下任务后,我翻遍了小学十二册的语文课本,寻找课题.当看到<<长相思>>这首词时.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写的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长相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形象。 一、 读——“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 39 诵读是惟一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在《长相思》教学中,我把“读”始终贯穿整个过程,不仅读的量大、面广、层次分明,而且充分发挥了读的功能,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体会人物心情来引导学生读出味道与感觉。正可谓是“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感情读;“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读和悟。 然后通过师范读,生同桌读,小在教学之初,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这首词, 组交流读,对比引读,师生合作演绎等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读出了心灵的诗意。 二、想——身在征途,心系故园。 个人认为,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教学中,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围绕“征途”与“故园”,教学中我设计了两个步骤来突破难点.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在老师设定的情景当中(战马嘶鸣,战士嘶杀,风雪交加声中)一起走进纳兰性德的征途.让学生在征途中展开想象.然后话意一转: “故园无此声啊,故园无此声.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让学生在老师所创设的情景当中走入纳兰性德的家乡。 三 、唱——长相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突发奇想“让长相思不仅能吟,还要能唱”, 有朋友听说我在给长相思找首配曲,劝我不要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古诗词多么美好的东西,什么曲子能配得上呢,”但我不这样认为,“诗言志,歌咏言”,诗歌同源,“歌就是诗,诗就是歌”。古诗词的教学,要讲,要诵,也可以唱嘛。于是我决定以“唱诗”作为突破口,改进古诗词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学习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吟唱中准确记忆古诗词,深入领会古诗词的意境。下定决心之后,我听了上百首的配乐,但效果都不理想.最后无意中让我听到<<游子吟>>这首歌曲,本人视为天籁.于是就引用过来.并且在教学过程当中融入了和学生配合朗诵的环节.没想到效果不错.这更加激发了我的自信心。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在教学上半部分,为了节省时间,我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这个环节过于草率, 谈到了从诗句中读懂了什么,我只让两个学生回答了,没有因势指导,让全体学生体会。导致在学生还没真正理解诗句意思的时候就草草的进入下个部分.让学生是知 40 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我这节课最大的遗憾.课后回想,如果在教学之初能够对课堂的这个环节多些重视,那这遗憾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其次,对于课堂细节的把握显稚嫩,虽然参加工作的时间已经很长,但在课堂中可以明显的看到自己经验的不足.课堂在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够 这还是需要自身的不断学习,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 得心应手. 通过这次的交流比武,我觉得我自身成长了许多.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在谈到人的道德修养时常说:吾日三省乎吾身.告诉人们提高自己品德修为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生活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每日的自省中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这是圣人先哲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由此我想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在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在自身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更应该具有古代先贤这种胸襟.在我们自身专业成长的道路上,向教育大师学习固然很重要,而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同样不失为提升自己教学艺术的一条捷径,愿我们参赛的所有老师都能在反思中增强自信,在反思中让我们课堂教学艺术独具的魅力。 11.《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主教者:和溪中心小学 吕惠卿 指导老师 : 黄成富 徐建华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件 学生准备: 1.熟读《乡村四月》,读读注释,想想每句话大概意思。 2.用三句话整理资料介绍诗人。 3.复习学过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一、旧诗导入,弄懂诗题,知作者(课件1) 1.师:(满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他们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咱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谁能大胆读) 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田园风光,感受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 41 月) 师:齐读。再读,读准字音。读了这四个字,你读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板书)翁卷 宋朝人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2名左右)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课件2) 二、听录音感悟,集中评价,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播放课文朗读) 师:1.你觉得这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 2.其实,你们说的这些就是读古诗的基本要求。相信你们平时也一定也是这样读的。现在就请你们翻开书本108页,自己这样读一读吧。 3.刚才老师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诗声,都快被陶醉了,现在就请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4.咱们同学善于倾听别人朗读,你听出了什么,(好,哪里好, 不好,那你来读读) 5.诗中有一处“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蚕桑)(课件4) 6.诗中有几处多音字,在哪, 是了。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liao)。(课件5) 7.请1、2组的同学熟练地把最后一句读一读。(老师听出你读得好,请你读吧。全班齐读整首诗吧) 8.读了整首古诗,你的眼前有怎样的情景,画面呢, 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使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了。 三、小组交流感悟 1.小组内轮流读古诗,推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讨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线画下来,并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 42 2.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哪一小组愿意这样读。还有哪组愿意这样读。 3.他们读得好吗,为什么, 4.大家一起读吧~相信投入地读你们一定能把文字变成画面。 .亲爱的同学们,此刻,老师已经被陶醉了,就让我们在翁卷的指引下,走入前5 两句诗吧~ 四、品诗 (一)1.(谁来读,)你们听听前两句的描写,让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2.指名答相机板书。这些景物你们看到了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想说哪个就说哪个吧, 3.相机解:绿遍山原 白满川 用“川”组个成语,说说“川流不息”中的“川”是什么意思,这边的川是什么意思,“白满川”具体是描写哪里的景物, 翁卷还被哪些美景吸引了呢,再读前两句诗吧~ 解:子规 雨如烟 这样的景色,给你们的感受是,(用一个词说) 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 4.感谢同学们是你们把老师带入这样的美景,请你们用语言把眼前的美景说说吧~ 5.把你们的理解送进去,再读前句诗吧~ 过渡:此时,连子规也不闲着,听(播放叫声)它在声声地啼叫,它在说些什么呢, (二)说得好呀~它在催我们干农活了。到底该干哪些农活呢,自己读后两句吧~ 1.你读到了什么, 2.后两句中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忙碌,(相机板书: 才 又 ) 3.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板书:闲人少) 4.这样的忙,该怎样读出来呢,请你读。相信你一定能读出村民的忙碌。 5.全班齐读 想像:忙碌的村民一边忙一边会想些什么呢,(指名答) 虽然忙但忙中有乐啊~把你们的感悟再加进去,读。 五、回归整体 感情升华 43 1.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看整首诗吧~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板书:景 人)勤劳也是一种美啊 2.如此的美景,如此的村民,此刻翁卷都看见,他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3.同学们啊,此情此景,你们也都看到了。你们又想说些什么呢~ .是啊~咱们的心和翁卷的心是相通的,现在就把自己当成翁卷,读出来吧~ 4 5.初夏,我来到了乡村,举目望去,(绿遍山原„„) 6.谁愿意自己诵读。 7.配上音乐:一起诵读吧~ 8.亲爱的同学们,此刻我学得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们的赞美之情,“言之不足,故咏歌之”让我们用歌声来赞美乡村四月吧~(音乐课件) 六、小练笔 古有翁卷写诗,今有四年级的同学写文,请你们拿出笔以“乡村四月”为题,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像到的写下来,写一篇短文。(作业布置) 附: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山原 白满川 景美 子规 雨如烟 闲人少 才„„ 又 „„ 人勤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和溪中心小学 吕惠卿 09年5月7日早上我在南靖第二实验小学上了堂公开课,课题目是《乡村四月》。这首诗的作者是翁卷,共四句,28个字,表现的是初夏时节乡村的自然景色和人们忙碌、劳累的场面。 根据课本的编排思路,我在这节课上并没有把古诗教学的东西全都揉合在一节课中,而是有所侧重地教给学生一些东西。所谓一课一得,我并不在乎这节课是不是能得到好评价,我看重的是学生是不是能享受学习的过程,学习中有所收获。从课堂效果、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感觉和后来老师们的评价来看,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完了古诗。 学习古诗,不能不提到翁卷。翁公此人,文学史上留痕甚浅,查书,查网络资源,只能查到是南宋时期的浙江温州人,一生未当官,生活在乡村,喜爱描写乡村生活, 44 写诗的时候比较注意技巧的运用,除此以外没有更多的东西。这给我的课前准备增加了一点难度。作者的生平、生活经历,往往可以转化成思想内容,反映在作品中。找不到更多的资料,我只能以教师用书中对这首诗的分析来确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但考虑到今天是给县城四年级学生上课,讲这些内容,一来学生未必明白,二来好像有点太重品德教育。所以,我决定突出两点:景美,人勤。从课堂的效果来看,我认为已经完成了这个教学设想。因为在学习时,景美,人勤都是学生自己概括出来的。 教学用书中还说,要抓字词理解诗句和诗的意境。考虑到这首诗有些地方不好理解,有些场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所以,我决定,这首诗的教学不在这方面作设计太多的活动,简单点一下即可。那么一节课安排些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呢,经过思考,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初读诗,理解诗的内容;小组轮流读诗,讨论读到的画面;全班交流,理解诗意;感情升华,入情入境地朗诵指导;吟曲,感受古诗的魅力。总的来说,一课下来,很有收获。这种收获不是语言能完全表达的。以此为激励,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完美,做一个让学生喜欢,让学生学有所获的好老师。 不知道,这是个理想还是幻想, 12.古诗《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南靖县奎洋中心小学 尤细雯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 设景激情:(幻灯片1) 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XX同 45 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作者: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 (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古诗课件:幻灯片5) 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 (你预习得真充分。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 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节奏听清楚吗?好,开始。(教师适当讲评) 8.!同学们,读诗,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当然要读得好,必须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蕴含的感情。 二、合作汇报: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注释及你们查找的有关的资料,小组内互相交流,说说诗句的意思。(生交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学习方法。) 三、深究悟情 (一)学习一、二句 1.师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都很热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研读这首诗。(幻灯片:7诗一、二句) 2.先请一个同学读一、二句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想想:京口、瓜洲、钟山在什么地方,教师板书:(师标画瓜洲和钟山的位置),生指出位置。(幻灯片:8、9、10) 46 3.提问:王安石的故乡是, 4.看板书理解: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长江的南岸,他们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A.“一水间”一水指,间什么意思,(幻灯片11)谁能用“间”组词。(练习:用间组词。)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与京口隔着什么, “数重山”什么意思,(幻灯片12)表示路途近还是远,从哪里知道,(抠住“只”补充介绍。)(幻灯片13)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板书:只隔。) 5.感情朗读指导:读一读,读出路程近的味道。(“只隔”重读。) (二)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的第一二句写诗人路经瓜洲,发现天色已晚,泊船在此。在这样静寂的夜晚,他辗转难眠,独自一人走出船舱,仰望夜空中的一轮圆月,那时作者有何感慨呢,) 1.请读第三、四句:(幻灯片14) 提问:这两句诗那句写景,那个字写出景物特点,“绿”什么意思,(幻灯片15) , 师导:是啊~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闭上眼睛想象江南春色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用上“我仿佛看到„„” (生说话训练,教师激情点评)。 2.体味“绿”字。说话训练。 师总结导:(出示课件:16)是啊,春天的江南,草木绿了,田野绿了,绿满了山岗,绿遍了江河两岸,到处是绿的----,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 ),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刚写这首诗时,不是用绿字,曾用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看课文插图,你能猜猜他用过那些字吗,(激情研论) (幻灯片:17)比一比,讨论用那个字好,(幻灯片18)指名谈看法 。王安石改字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个“绿”字,使王安石炼字成了千古佳话。同时告诉我们写 47 文章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道理。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3.诗导:其实,这句诗 精彩是“绿”字,重点却是“又”字,大家想想,这句诗中的“又” 字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在草长莺飞的春天,五十多岁的王安石又要再次离开家乡,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诗人赴京城再次为官,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请大家读?:明月何时照我还。幻灯片19 这句诗什么意思,那个词表现出作者的心情?什么意思,表现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板书:何时。) 4.(师设景读):诗人王安石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他主张变法,却屡遭保守派的反对,被免除宰相职务后回到家乡,第二年皇帝又启用他,在赴京路上,思乡情节更浓。想想我们应该怎么读这句诗, 此时诗人如此想家,但不得不又要远离家乡了,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思乡的期盼,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几十年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心灵的遗憾,再读: 诗人想着:此去京城可能到年老死去都不能回家了,这是一种精神的痛苦,再读: 5.说说两句诗的意思。 6.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 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48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思乡)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南靖奎洋中心小学 尤细雯 在五月份全县古诗文教学比武中,我执教了第九册教材《泊船瓜洲》一课。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 一、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用现在的话说说意思;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 二、引入情境,感悟诗情 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如:辨别京口、瓜洲、钟山方位时用简笔画的形式;讲解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时,出示 49 江南春景图片,展现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形象感受;教学完古诗,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一边欣赏情境图,一边跟唱歌曲。 三、读中求解,读中求悟: “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法和前提。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一开始让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讲解诗句时,又指名读、小组读、男女比赛读、全班齐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 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的问题,造成这样或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在学生感情朗读的过程中,我就感慨:农村学生的朗读能力确实和实小学生的差距很大,连我本身都自愧不如;古诗文看是几句话,其实蕴含的内容丰富,以至于在初设计时想用画画的方法都无法施行,有些字词的挖掘也显得苍白;课外延伸-----思乡诗歌的收集也无法在课堂上交流。 13.《伯 牙 绝 弦》教学设计 南靖县南坑中心小学 张惠英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一、导入: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二、初读古文。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 50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51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 绝望,再读。 四:总结: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五:板书设计: 伯 牙 绝 弦 知音 钟子期—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南靖县南坑中心小学 张惠英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于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读通、读懂文本。纵观这节课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读入手。引导学生从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指导读好停顿,再到个别读,到理解感悟读,层层显示出不同环节读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很多意思自己就能体会,内化。 二、文言文或古诗词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意象。一些重点词句固然需要引导理解,但如果过多地注重于此,则肢解了文言文本身的的“整体性”或文言文的韵味(语言美)。于是,如何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节奏美上寻求一个平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的过渡语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我按原文呈现的顺序进行品读,先对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鼓”进行理解,然后用:读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以过渡到 52 下面诗句的教学,既完成字词的理解,又保护文章的整体性,在其它的环节中我也尝试插入一些辅助的资料,渲染气氛的语言,把古文的意思连贯起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三、注重对学生的点评。点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最好渠道,在朗读时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朗读予以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目的,提高朗读效果。在感悟文本时我适时插入一些能加深体会的话,如学生写完: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在汇报交流时,我给了: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以前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琴声懂心声懂志向懂,胸怀也懂。这些语言帮助学生把对知音的体会推向高潮。 当然教学中,我对一些词句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善弹善听的特点还不到位。以致学生朗读缺乏激情。在与学生的交流时还缺乏教育机智,在教案的预设与生成时没把握好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今后教学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14.《别董大》教学设计 书洋中心小学 张锋伟 学习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难点: 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品味诗境,读中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创设情境,从歌曲《送别》之中感受作者离愁别绪导入。 2(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 3(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1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 53 3.师指导学习生字“曛”的读音及字义字形。 4.齐读这首诗。 5(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学。 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等) 6(学生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学,读懂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概讲的意思,同桌合作学习。 7、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8(学生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 “知己”知音,赏识你的人。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读这首诗。 10(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再指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师导,利用多媒体感受诗境。 2(找出诗中写景的两句诗,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再找出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描写景物的词语。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感受“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构成的画面。(生谈:凄凉悲苦)把感受带入诗中,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读。师评价指导。 7(再引导学生用心感受诗情。说说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谈) 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有感情读 8(面对此情此景,董大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他此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54 9((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于眼前这凄凉的景吗,会愁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资料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0(再引导生体会这个“曛”另外一层意思。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引出诗句: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再读这两句诗。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再说董大,并利用古琴片段激发谈话。此刻,你想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什么话呢,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并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是啊,让我们这样安慰董大,齐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假如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充满自信,心情变开朗。) 6(再看题目,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情,是昂扬豪壮的情啊~)(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 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指导总结前两句读出凄凉悲苦,后两句读出昂扬豪壮。)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师点评,再提名读。 3(生再有感情齐读。 4(体会诗人的人生态度,(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自己练习背一背这首诗。(指2-3人背。) 6(再次吟诵这首诗。 四、总结全诗 记住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别董大 (唐?高适) 愁 景 莫愁 情 55 《别董大》教学反思 书洋中心小学 张锋伟 此次参加县古诗词教学比武,受益匪浅。我执教的古诗《别董大》,虽然精心准备,但有些地方效果却不很理想。董大因朝廷盛行胡月,作为一位享有盛名的古琴演奏家,却不受重用。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更让我理解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情了。 此次的教学比武,我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总结: (一)优点: 1.按照古诗教学六步法进行教学 浏览信息知诗人------自读课文知大意------查阅信息细理解-------合作交流再探究------表情朗读悟情感------自我检测显效益 2.充分运用了网络信息量大的特点 让学生随时都有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3.发挥网络声音的优势 采用让学生一边听音乐,想象诗中的意境,诗人的情感,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此次教学活动,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1.在教学中课件的使用。本次教学活动,不少教师课件精美,而我的却略显寒酸。主要是总结虽精心设计了演示文稿,却没什么动画。本人认为这可体现自己朴实的风格。在四月份参加漳州市阅读教学观摩时,评委(龙师附小副校长)读了这么一个观点:教学中,课件可以用,但不用或少用就能达到教学目的更好。我深为赞同,但现在陷入困惑,怎样才是一个度。 2.上课之前,有不少同事建议我在最后插入一张有关送别诗拓展的幻灯片。我最终没有采纳,一个不想临阵再修改,再则是我认为开头用李叔同的《送别》导入,本身也是一种拓展,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学的送别诗也不少,本人也认为有流于形式之嫌。但是否要拓展,这也是我的困惑之一。 3.通过这次的教学活动,我接触了不少班级学生。我发现一个现象,三四年级的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思维活跃,五六年级则沉闷,六年级则“万马齐喑”,非独农村小学如此,城镇小学亦是如此。为什么越是高年级,学生越自闭,不好表现呢,许多老师亦有同感,虽然这与学生心理发育有一定关系,但是否有其他原因呢,这是我的困惑之三。 15.《秋思》教案 56 梅林中心小学 詹文花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宋代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春风又吹绿的江南岸,在唐代李白眼中乡 愁是那皎皎的明月,那在唐代张籍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籍写 的《秋思》(板书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 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师: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自由读诗。 师:我看同学们都会读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来当一个最勇 敢的孩子。 生:读诗。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还有谁也想来试一试。生读。 真棒~老师听出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课件出示古诗) (讲解字音)生再读。 师:很好。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师:这首诗同学们都读得字正腔圆了。老师也想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老师读得怎么样,(分析师生读法不同,再练读。) 师: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准备起。 现在老师想调换一下,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读后半句,敢吗,好准备起。 师:真不错。可单单会读还不够,还要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书中的插图、 注释,也可以借助工具书理解这首古诗的意思,可以跟同桌交流交流。 生:研读诗意。 三、 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词语的意思。 生:2.我知道这是诗的意思。 师:真厉害知道这么多。 生:3.我知道了作者是看见秋风刮起就想家了。„„ 师:哦,作者想家了。那是什么引起他的思乡情呢,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点击课件出示诗句) 师:可是秋风看得见吗, 57 生:看不见。 师:那作者看见的是什么, 生:是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师: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作者也想家了。那他看不见什么, 生:父母、孩子、妻子„„ 师:站在凄凉的秋风中,作者想——家。 因秋风而思家的,历史上还有个典故呢。晋代张翰(点击课件出示诗句)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多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 张翰传》)张翰是张籍的同乡,他宁愿弃官而回家。而张籍呢,他的家在哪,在洛阳吗,有谁知道张籍, 生:交流张籍资料。(课件出示) 师: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风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诗人难以回乡,愁肠百转,他纵有千言万语又该如何倾述呢, 生:写家书。 师:可这是一封怎样的家书呀,你能从诗中找出句子吗, 生:欲作家书意万重。(板书:意万重)(课件出示诗句) 师:意万重是什么意思,你能跟它换个词吗, 是呀,十年了,那是多少个日日夜夜呀,年迈的父母、翘首遥望的妻子、幼小的孩子,家中的一切一切,张籍只能把这深深的思念化在信中,那他会在信中说些什么呢,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课件出示小练笔) 师:我看同学们都写得差不多了,来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 (师生互动交流,生读完写句再读诗。) 师:把我们所有的话加起来张籍觉得够吗,(不够)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这真是——(欲作家书意万重) 领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师:信写好了,我们来看看张籍寄信的画面。(课件出示诗句) 同学们张籍寄信时,他心情如何,你能从诗中找出这个字吗, “恐”是什么意思,他在担心什么, 师:可临行为什么又开封,“开封”是什么意思,“又开封”呢, 生:“开封”就是把封好的信拆开。 “又开封”就是把信合上又打开,又合上又打开„„ 58 师:诗人把信打开几次, 生:一次,两次,三次„„ 师:第一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二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生:复恐匆匆说不尽 第三次张籍把信打开,为何呀, —— 张籍呀张籍你已经看了一遍又一遍,为何呀,——生: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四、回读,深化情感。 师:是呀,小小的一封家书怎能承载一个游子浓浓的乡愁呢~请读《秋思》 师:信带走了,可带走的仅仅是信吗, 那他还带走了什么, 生:带走了作者的心„„ 师:张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他曾写下: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归信吟》(点击课件呈现)读诗。 师: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音乐响起)生读诗;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请读《秋思》。秋风乍起,思乡涌起,写不完的思念,说不尽的乡愁,再读《秋思》 五、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课前老师让你们收集有关思乡的古诗有吗, 生交流思乡的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 师:我看同学们手中还有很多思乡的古诗,课后咱们班来办个思乡的古诗大会好吗, 师: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课件出示)师生配合读。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唐.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清.袁枚 师:这思乡怀亲从唐至清源源流传,他流呀流,流进当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心中, 59 请看课件出示:余光中《乡愁》)(音乐响起)。 师:同学们,张籍的乡愁是思念家中的亲人,那余光中的乡愁又是什么呢? (比较乡愁,提升爱国情怀) 六、总结。 师: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再一次吟咏这首传世之作吧~ 《秋思》教学反思 梅林中心小学 詹文花 《秋思》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同组的还有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和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组诗词反应的主题是:思乡情。《秋思》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在课堂上能与学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不禁自问:新课程背景下的古诗应怎么教,古诗教学应把握什么,应带给学生什么, 我个人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这才无愧于古人创造诗词,无愧于诗词有别于其它文体,无愧于编书者纳入古诗词教学的用意。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和学生一起在读中感悟诗情。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只有28个字,我们不能把诗拆得支离破碎,使它失去了整体的完整性。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整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大大小小的读差不多有二十多次。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师生配合读,读出这首诗特有的忧伤。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老师的引读、看意境读、想像读,最后熟读成背。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乡情,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诗的味道。 二、引领学生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60 古诗词言简意赅,一字千金,是极富魅力的。每个字、词都是作者独具匠心所在。所谓“十年得一字”、“语不惊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锤炼语言的佳话。在深入备课后,我觉得诗中的“见秋风” 可作为教学这首诗的突破口。“意万重”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个人觉得引导学生想象,丰富学生对“见秋风”的表象,加深对“意万重”的理解。这样对学生体会作者的内心情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学生对这首诗有了整体的印象后,我马上抓住诗眼“见”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学生一次次想象“见到什么”“见不到什么”,“风是无形的,看不见但作者却感受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我营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对比中,以有形的景来衬无形的思,循序渐进地引领孩子们探究、品味“见秋风”。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让学生感悟诗人“乡愁生于秋风里”、“乡思寄寓家书中”、“乡心乃在寂寞处”。希望想象到的画面成为学生通往作者内心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感同身受。 诗人的“意万重”是诗的重点。当学生感受到张翰能弃官而回,而诗人却只能通过写家书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诗人又岂止是思家呢,于是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诗人的“意万重”我让学生交流张籍的资料,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学生对诗人有所了解后,我马上又让学生想象诗人的“意万重”可能是什么,这样学生通过理解后的想象,就有可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了,这样诗中“意万重”学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课中,我前后安排了多次不同类型的想象。“见秋风”“意万重”是联想,听诵读想象画面是一种表现想象,配乐想象家书是一种创造想象,多维度问作者是一种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发下,学生的想象丰富起来,说话写话的训练就水到渠成。 三、指导学生在写中深化诗情。 在《秋思》一课教学中,当学生的情绪被完全调动起来的时候,我运用多媒体,凄婉的背景音乐,让一个飘满离愁别绪的意境在课堂缓缓流淌,流淌进学生的心田。此时我说:“这瑟瑟的秋思,绞碎了诗人思乡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说些什么呢,”学生们遐想翩翩,我让学生拿出笔来写一写家书,学生纷纷拿起了笔,尽情地释放着内心的感受,学生的情感在“写”当中得到了释放。 互文印证也是我这节课采用的一个较为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深入领悟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愁后,当捎信人带走了信时,我及时挑疑:这带走的仅仅是一封信吗,它还带走了什么,学生马上反应出带走还有作者的心、作者的思乡情、作者对家人的祝福„„我及时把学生引入孟郊的《归信吟》:书去魂亦去, 61 兀然恐一身。让学生再一次走进了张籍的心中。接着我还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思乡古诗,进一步感受乡愁,最后把学生带进来现代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中,在凄婉的音乐背景下,听教师范读,学生自己读,把乡愁提升到爱国情愁中。 课前的设想只是我的一个理想课堂,一堂课下来,遗憾颇多。如:时间的掌握,诗中的挖掘都还欠火候,与学生的互动还欠缺,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待提高„„ 16.《乞巧》教学设计 执教:南靖船场中心小学 张淑梅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六册29课《乞巧》 【教材分析】《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品味追求幸福的情感。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教学重点与难点】 古诗教学中把学生带入情境,有滋有味地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并揭题质疑 1.平时喜欢读民间或神话故事吗, 2.课件出示:盘古开天地等民间或神话故事.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就跟其中的一个民间故事有关,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 4.指导”乞”字的书写及读音及音变. 5.简介作者. 6.再次齐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一、 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62 1.请你们翻开书,自由的朗读全诗注意听清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难读的字就多读几遍 2.指名读 3.(齐读)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 师生合作读,读出古诗的节奏. 4. 5.再次齐读. 二、 借助故事,品读涵咏(学习前两句诗) 1.指几名读诗句,再齐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比较“宵”和“霄”的异同,及今宵、碧霄的意思) 3.这就是浩瀚无际的青天,(课件出示碧霄图)谁能用你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碧霄, 4.读了这两句诗,你还知道什么,(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5.结合动画师小结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受渡河桥及了解鹊桥的意象.) 6.创设情境读 三、 走进七夕,渐入古诗意境(学习后两句诗) 1.天上牛郎织女在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读出诗句。 2.乞巧方式有哪些呢,谁来跟大家介绍介绍。那乞巧方式这么多,最普遍的方式是什么呢, 3.诗中说的是哪种的乞巧方式呢, 4.透过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抓住几万条、尽体会穿的红丝线很多条,抓住家家体会乞巧节的人多) 5.抓住”尽”字谈体会(师介绍织女作理解铺垫) 6.所以哪怕夜深了,她们还是望着秋月不停地穿呀穿呀,那是为什么呢, 7.体会”望”的内涵,祈望幸福)渴望幸福„„ 8.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9.难怪唐朝诗人崔颢看到这样的情景留下了这样的诗句(引出崔颢的诗句) 10.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对月穿针,所以又有人把七夕节叫成了女儿节或少女节。在当时,民间有一首非常有名的民谣叫《乞巧歌》,它是这样写的。 11.生齐读,师生合作读 12.同学们,在这七夕的夜空下,远望浩瀚的银河和半弯月亮,你想对织女乞点什 63 么吗或许下怎样的心愿呢, 13.让我们把自己美好的心愿都送到诗句当中去吧 四、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美 1.齐读 指几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 3.指导背诵.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像《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还有很多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呢,老师这边也有几首,让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吧~ 六、小结 今天这节课不仅仅是激动更是幸福因为我和同学们一起渡过一节美好的古诗教学课,在古诗和故事的国渡里自由飞翔。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诗的国渡故事摇篮,同学们可以去搜集这方面的古诗和民间故事。在即将下课之前呢,老师还想送一句话给大家,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古诗、民间故事,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下课。 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 ——《乞巧》教学反思 南靖船场中心小学 张淑梅 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祖国灿烂的文化,而中国古诗正是这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俗话说“浓缩就是精华”,古诗不正是如此吗,古诗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浓缩着丰富的情感,积淀着智慧的结晶。引领学生走进古诗,不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而且还能加厚他们文化底蕴,养成高雅的气质。可见,重视古诗教学意义重大。 新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众观平日的古诗教学,我们不乏看到古诗教学课成了诗意的串讲课,枯燥烦琐的字词分析,句意的理解,缺乏应有的创新与想象。一切都是为了考试,一切围绕围绕考试,诗中的情感、美词佳句的体验过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诵代替理解,会背、能默写成为学习古诗的单一目的。因此,学生只是机械的获取知识又何来的创新与想象呢,我觉得,古诗教学应做到“寻诗眼,想诗境,悟诗情,诵诗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氛围中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下面,我结合《乞巧》一课,提出几点看法与大家探讨: 64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短短的28字,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因此,我教学本诗时,紧紧抓住了诗中的“看”“尽”“望”三字进行品读、想象、拓展,从而感悟诗中的内涵。 紧扣“看”字,想画面 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力的窗口”。因此,在学习“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这两句诗时,我紧扣“看”字,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相机引出牛郎织女的故事。教学伊始,我问“读了前两句诗,你看见了什么,”学生七嘴八舌话开了,有的说我看见了满天的繁星,有的说我看见了半弯的月亮,有的说我看见了牛郎和织女在鹊桥相会„„这时我相机出示了“碧霄”图,让学生认真的观察,进一步感受这美丽的夜空。是啊,夜空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繁星璀璨、白如纱带的银河更在于那美丽动人的传说牵动着一颗颗善良人们的心,最后我结合动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渡河桥”的意象感受“鹊桥”美。这很像电影的大全景,缓慢而又深情地移动着,万里星空尽收眼底——七夕之夜仰望星空,心儿和星空同样澄碧如洗的美妙时刻,人们一颗一颗地细数着漫天星辰,搜寻着牵牛织女星,搜寻着那条闪烁着奇异光彩的鹊桥。 二、穿过“尽”字,入诗境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末。”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原话,他老人家还曾说:“必须驱谴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意中人”,进入作者所创的情境之中,和诗人情脉相通,才能做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才能深切地体会到诗人所抒发的真情实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进而得到美的享受。如,“天上鹊桥相会,那地上的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以此句过渡,引导学生学习后两句诗。“透过这两句诗,你似乎又看见了什么画面呢,” 有的说,我似乎看见了:家家户户仰望星空。是啊,家家户户的姑娘都出来了,这是何等的热闹与壮观啊~有的说,我看见了姑娘们在着对月穿针;也有的说,我看见了她们穿的红丝线很多条。这时我相机抓住“几万条”“尽”等,让学生具体体会红丝线的多,体会姑娘们的一双巧手。借着淡淡的月光,要把红丝线从七孔或九孔针穿过去,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可见少女们心中的愿望又是多么的强烈啊~因此,试着换位思考,让学生渐入诗境,自然水到渠成。 三、透“望”字,悟诗情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 65 因此,在引导学生领悟诗的表达内涵这一环节,我巧妙地拓展课外知识,为后面的理解做铺垫。如,“无数条的红丝线都穿完了,这是为什么呢,这里老师想给大家介绍介绍织女。”通过介绍,学生了解到织女是一位聪明、美丽、善良、心灵手巧的人,有了这作铺垫,学生马上领悟到,人间的姑娘对月穿针是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拥有“聪明、美丽、善良”更重要的是拥有一双“巧手”。“是啊,在男耕女织的社会里,如果你有一双巧手,那你将会过上怎样的生活呢,”没错,幸福的生活,是人们心中的希望,期望,渴望,盼望„„这也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因此,才出现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这样的画面。 四、融入“情”字,诵诗文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宋代大家朱熹也曾经说过:“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仔细体味每个重点词句的含义,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是啊, “诗歌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正因为诗如鼓琴,易唱动听。因此,融入我们的“情”读出我们的味,共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又何尝不是一件乐事呢~“带着我们的喜悦、激动以及我们心中的美好愿望再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吧,”于是学生跃跃欲试,听得出他们是将自己的理解给读出来了,他们不仅读出了声更读出了情。这时,再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陶醉在古诗的意境中美美地诵读古诗,岂不美哉~ 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适度的课外拓展,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也积淀了古诗的文化底蕴。如学习了《乞巧》这样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我们可要求学生去找找其他有关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再读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怡情养性,岂不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道理,从而共同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 虽然,古诗语言精美,富有韵律,字字高度浓缩概括,行行蕴涵丰富的情感。但是,插上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入情入境的学习,古诗教学课不也可以同样丰富、饱满、生动吗,让我们共同期待——开辟一个崭新的古诗教学天地~ 17.《乞 巧》教学设计 靖城中心草坂小学 刘燕玉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浩瀚的夜空„„ 配乐,师讲述。 66 板书:乞巧 2.师边写边提示(两个第三声的字连在一起,前面的字要读成第二声。再读一遍。) 3.生齐读。 4.同学们你们知道乞巧的意思, 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品读涵咏、渐入古诗意境 (一)初读古诗 【一读】———读准确 1.录音范读古诗。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指名读、评价。 【二读】———读节奏。 1.课件出示画好节奏的古诗。 2.师生合作读。 (二)月下同吟——“七夕今宵看碧霄” 1.出示“七夕今宵看碧霄”,孩子们自己读读这句诗。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 自由读) 2.这两个字的读音一样,意思是不是也相同呢, 那么请大家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这句话,你一定能猜出它们的意思。谁 来说, 3.指导朗读:看到这美丽的夜空,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带着这样高兴的心 情来读一读吗, 4.全班齐读 5.师引读 (三)走进神话意境——“牵牛织女渡河桥” 1.(课件放大两颗星)看碧霄啊看碧霄,„„ 看碧霄啊看碧霄,那夜空里仿佛出现了, 2.播放牛郎织女的故事。 3.出示:牵牛织女渡河桥。 4.引导朗读:今天他们相会了,你一定会为他们而感到„„,那么我们就带着这 样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诗。 67 5.男女同学读、全班齐读。 6.两行诗连起来读。 7.指导朗读,扩展阅读。 (四)吟咏千古乞巧一寸心——“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1.师:这个民间故事就这样一直留在人们心中,今天又是七夕,天上是“牵牛织女渡河桥”,地上的人们呢,(出示这两行诗) 2.课件打出:资料袋的内容 师: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智巧 3.(课件出示九孔针图)这是乞巧的最普遍的方式。 师:你们知道吗,在乞巧节上女孩们到底穿了多少条红丝, 师:从“几万条”你体会到了什么, 4.是啊~女孩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愿望是多么强烈啊~让我们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吧。指名读。 5.(出示图)师:你们看,历朝历代的人们还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乞巧的活动,让我们走进家家户户的乞巧节。 6.师:同学们边看图边读读诗句,想想,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7.师:是呀~多么热闹、多么有趣的乞巧节.让我们再读读这两句诗,我们分小组比赛读,比一比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滋有味, 8.师指着图:这些古代的女孩子们到底在向天上的织女乞求什么呢,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 (课件出示:空白的乞巧歌)(指名学生说)。 9.读一读民间的乞巧歌。(乞手巧,乞心通,乞颜容,乞„„) 10.交流: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如果这些愿望都能实现,我们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呢, 师板书:幸福 小结:是啊,对幸福的向往那是历朝历代人们共有的情感~是人类永恒的情感,于是七夕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乞巧节”~ 三、咏叹经典 1.小结引读。 2.师:这就是经典,它历经了千百年,至今还在我们耳边悠悠回荡,生起立配乐 68 朗诵一遍。 3.总结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乞、巧) 五、余音缭绕 (出示课件:星空) 古代的民间传说犹如这浩渺的星空,群星璀璨,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 作业:同学们回去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讲给亲人听~再收集一些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乞巧 智巧 幸福 《乞巧》教学反思 靖城中心草坂小学 刘燕玉 《乞巧》是人教版语文第六册第八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唐朝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一首古诗。它想象丰富、浅显易懂,涉及到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故事,表达了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那是因为诗中有意境。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孩子乐学,爱学,学得轻松愉悦。 一、 突破难点,授之以渔 在教学第一句古诗是主要是抓住重点词突破难点。“七夕今宵看碧霄”这句诗只要把握“宵”和“霄”的意思,整句诗的理解就没有了障碍。我安排学生先观察这两个字。让学生从音、形这两方面区别这两个字,让学生加深印象。然后把这两个字放回诗句中,默读体会意思,真正达到望文生义。而“碧霄”一词部分学生又比较陌生,我就借助课件演示“碧霄图”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入地理解词义。通过观赏碧霄图把学生带到古诗的意境中,融入七夕节的氛围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借助故事,化难为易 七夕、乞巧节是我们闽南地区的学生比较陌生的节日。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经典动听的故事讲述,让学生很快投入到学习诗歌中。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学时,我先从介绍牛郎织女星把学生带入牛郎织女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牛郎织女的传说,明白 69 七夕节的由来,知道牛郎织女为何要渡河桥,,理解“渡河桥”一词。让抽象陌生的词语变得通俗易懂,为下文的学习作下了铺垫,同时也让学生融入牛郎织女这种浓浓的情意中。让学生真正体会牛郎织女相聚的不容易,为他们的相见而感到高兴、幸福。而这时再指导朗读,也已水到渠成。 三、 抓住重点,拓展升华 这首古诗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明白少女们向织女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但对学生而言这即是重点又是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主要让学生抓住“几万条”、“尽”等词,让学生理解并体会出少女们这种追求幸福,乞取智巧的强烈愿望。又通过拓展训练:如果是你,你希望向织女乞求什么呢,这样一来,学生浅显易懂,兴致又高,学习氛围浓。学生回答的内容层出不穷,始料不及。使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 四、 创设情境,熟读成诵 “诗歌不是无情五,字字句句吐衷肠。”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作为古诗教学,尤其要注意以读带讲,多读多悟。这样才能让诗情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从而受感染,激发浓厚的情趣,体味诗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感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多读多悟,特别是在创设情境后的入情入境地读。读的形式也多样化,如:指名读,男女分角色朗读,小组赛读,到全班齐读,老师引读,最后到深情诵读。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使课堂上书声琅琅。 70
本文档为【【精品】南靖县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比赛教学设计及反思8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5372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70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1-07
浏览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