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咏贫士》:陶渊归田心态及其理想人格模式构想的描述

《咏贫士》:陶渊归田心态及其理想人格模式构想的描述

举报
开通vip

《咏贫士》:陶渊归田心态及其理想人格模式构想的描述《咏贫士》:陶渊归田心态及其理想人格模式构想的描述 2001年3月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r(2001 第29卷第2期Journal ofLiaoning University(Philosophyand Social SciencesEdition) 1101(29 No(2 7j;i j‘(唔 嘎’?‘ 警辩警硪撼鬈 镑。l。;。?妒尊,鼻::?二f 《咏贫士》:陶渊明归田心态及其理想人格 模式构想的描述+ 梅大圣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 [摘...

《咏贫士》:陶渊归田心态及其理想人格模式构想的描述
《咏贫士》:陶渊归田心态及其理想人格模式构想的描述 2001年3月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Mar(2001 第29卷第2期Journal ofLiaoning University(Philosophyand Social SciencesEdition) 1101(29 No(2 7j;i j‘(唔 嘎’?‘ 警辩警硪撼鬈 镑。l。;。?妒尊,鼻::?二f 《咏贫士》:陶渊明归田心态及其理想人格 模式构想的描述+ 梅大圣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 [摘要]陶渊明的《咏贫士》诗旨主要是揭示了诗人在其人生转折时期的心态变化及其理 想人格模式的构想。 [关键词]陶渊明;咏贫士;归田心态;理想人格;商榷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1)02—0081—04 陶渊明的文化精神、理想人格模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类知识分子的典范。那么,陶渊明在其人生发生 根本性转折时期的心态如何?他怎样构想其理想人格模式?我们在他的组诗《咏贫士》七首中找到了答案。 《咏贫士》的系年和诗旨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关于系年,有晋宋易代后的56岁说、62岁说和53岁三 说。魏正申教授辟此三说,力主“系年当为陶渊明41岁,彭泽归田后的岁末,即晋安帝义熙元年乙巳年(公元 405年)岁末”?m5"。魏论言之凿凿,确可信据。本文从魏说,不再补证。 再说诗旨。魏正申教授在其《(咏贫士)七首新论》中说: 陶渊明写于41岁岁末的组诗《咏贫士七首》,主旨在于自述其归田后从事文学创作的生活道路 及其坚定性。如果说,《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绝仕官场的声明,那么,《咏》诗便是他追求事业的宣言 书。【2】(Pa66) 我们认为《咏贫士》的诗旨是描述其人生转折时期的深重矛盾、苦闷,且自我调节的心态,及其对理想人格的构 想,而并非“是他追求事业的宣言书”。本文试就此做些探讨,求教于魏教授等陶学方家。 首先,《咏贫士》真实地揭示了陶渊明在人生处于转折时期的心理变化、发展的轨迹。讨论这个问题,我们 有必要回顾陶渊明归田的历程。我在《论陶渊明“固穷节”对苏轼“处穷”生活的影响》b1一文中论述了陶渊明 艰难跋涉于仕途,最终走向田园的情况: 陶渊明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也经历了一般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之路。他自幼受儒家思想教 育,有“大济苍生”的宏图。惜他的时代不允许其素抱施展。在那“世重高门,人轻寒族”、“举贤不出 世族,用法不及权贵”的晋末腐败的政治环境中,陶渊明不可能像苏轼那样,登上少年得志的仕途,只 能“有志不获骋”。29岁时方做了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后又托身于桓玄,不久又厌 恶,两次碰壁,已近四十终未消减济世之志。为此,又相继做了刘裕的参军、刘敬宜的参军。这两次 出任军职,内心都非常郁闷。之所以如此,在于他要济世而必参政,又要做一个廉洁的官员。这就决 定了这只“误入尘网中”的“失群乌”,在晋末道德沦丧、攻伐不息的社会里,是找不到实现其理想的 “托身之所”的。于是作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后,不折腰向督邮小儿而毅然挂冠,远离官场,归隐田 *[收稿日期]2000—09—28 e作者简介)梅大圣(1947一),男,湖北黄梅人,广东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81 ? 万方数据 园,走进了“穷境”。 陶渊明的归田是自觉的,但又是无奈的。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陶渊明像古代贤能圣哲、 志士仁人一样怀着安邦治国的人生理想,渴望建功立业。陶公五出仕途无不与追求这种业绩相关。然而,“生 命里一切有成都是有代价的,不可能全部满足我们所有的本能或欲望,因此,生命必然是有取也有舍、有顺也 有逆,有向也有背,有有为也有有所不为”【4J(跚’。可是,在背逆的情境中实现人生成功的梦想比顺境中要艰难 得多、坎坷得多。故,陶渊明在归田后处于煎熬之中,其孤独、徘徊和痛苦的心态不时涌现出来就在所难免了。 而《咏贫士》七首就充分地展示其心态变化的轨迹,十分引人注目。 陶公冲破尘网,回归自然之初,的确有一段极其平和乐观、闲适自由的心境。但毕竟这是暂时的,从官场 到田园,其心态的转变必有一个反复、曲折的发展过程,心理元素的重组使其不能免俗的情绪始终纠缠其心。 《咏贫士》井井有序而又极合理地展示了陶渊明归田不久心态中出现迹落穷途的痛苦元素,常常有一种深藏的 浓浓的孤独感涌上心头。第一首开始就说:“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暖暖空中灭,何时见余辉”。他把自己 比作孤云,自然抓住了贫士的本质特性,说明诗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者,他未脱离生活,对于浊世喧嚣扰嚷,对 于群臣趋赴新朝,没有无动于衷。同时饥寒窘境也萦绕着他,其二云: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 基于素抱未展和孤独、饥寒,陶公产生了“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的情感。《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与众徒 饥乏,“子路愠见日:‘君子亦有穷乎?”’陶渊明把自己此境之窘与孔子在陈绝粮之况,作了比较,情形虽不同, 但不免有像子路所说的那种感情。“凄厉”在此不只是凄凉酷寒,而是由外入内,是一种心绪,一种“重华去我 久”(其三),生不逢尧舜时的孤独、愠愤的意绪袭上心头。“贫富常交战”(其五),可见此时的内心充满了矛盾、 冲突和苦闷。这是在生存环境突变情势下所出现的正常心理现象。这种反复的情态说明陶渊明面对“环堵萧 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的生存状态,始终处于“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传》)的 平和境晃是十分艰难的。在鱼和熊掌、福德难兼的情况下,中国哲学说得明确一点,儒家哲学——很自然地走 上了重德而轻福的道路。在儒家这种礼义文化里,人的自然生命的权利也就难免被剥夺了。 在这个时候,摆在陶渊明面前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压抑,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精神病症;一条是移置, 把痛苦、苦闷的能量从一个对象注入另一个对象。这个对象是文化领域中较高的目标。因为陶渊明是一位富 于文化精神的哲人,他的主要思想是儒家,信守的是儒家的道德准则。我们考察《咏贫士》,认为陶渊明在先师 孔圣人的训诫之下,移置的文化对象目标主要是通过行仁,构建理想的人格模式,这种移置就具有一种升华作 用,将在后文论及。欲达此境界就必须从贫士中汲取战胜穷困的精神力量,以贫士为榜样。陶公说:“何以慰 吾怀,赖古多此贤。”(其--)他反复咏叹古贫士, 证明 住所证明下载场所使用证明下载诊断证明下载住所证明下载爱问住所证明下载爱问 他痛苦不堪,他要用贫士的人格品质说服自己,即是自我 调节,给自己做工作。这样,他在无能为力实现儒家伦理政治学说的极度痛苦、煎熬的处境下,找到了与古贤 贫士思想情感的联接点,心理定向也发生了转变:换了一副心态,换了一种胸次,换了一种人格:“谁云固穷难, 邈哉此前修。”(其七) 陶渊明由于以儒家道德文化的替代性对象缓解了生存环境转变阶段所造成的心理失衡和痛苦,便又暂 时进入一种瞬间永恒的神秘境界,似乎在那么一段时间内达到了委运任化的境界,在田园里重新找到了安置 自己身心的一块净土。如,在归田次年写的《归园田居》五首就表现了这种闲适心境:“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 年。??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晨兴理荒秽,带 月荷锄归。”但是,这种平衡的心态毕竟是短暂的,而长期的心灵颤动却是永恒的,以后的 苦闷意识还将不断地 调节下去。陶渊明归田后的生活经历和诗文中情感的表述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咏贫士》初步地展示了陶渊明理想人格模式的构想。这种理想人格模式就是在背逆的“出处”情境 中进入“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道胜无戚颜”的人生最高境界。 应该说,陶渊明归田时并没有完成被后世所称道的理想人格的建构,只是一种构想。 我们知道,中国人的思想里充满了强烈的义务观念,这义务观念就是责任感。而这强烈的责任感乃是中 国文化得以绵延久远的主因。生命处在背逆之境而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实现人生价值,靠的就是理想、信念和 顽强不垮的内在精神。陶渊明归田后并没有忘记自己仁性里的义务。他重新内省“大济苍生”的功业观,而对 ?82? 万方数据 人生的价值观念有了更冷静、更深沉的思考。《咏贫士》其四有两句话高度准确地概括了他归田后的坚定信 念,月蹴是: 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 并且表达了他对“道”的向往和追求: 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 前已讨论过,陶渊明在归田不久所产生的痛苦心态靠古贤贫士的“固穷节”来激励自己,调整与转变心理状态, 使其在严峻和艰苦的窘境中,能坚守“固穷”的节操。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陶公坚守“固穷节”不是目的,以此 孜孜不倦地追求仁义的价值观念才是主旨。这是陶渊明对今后漫长的田园生活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的 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关于坚持“固穷”与追求价值目标的关系,徐声扬教授一针见血地做了明确的阐释:“陶 渊明之所以好学,旨在明道;之所以固穷,旨在行道。道,相当于仁。故行道就是行仁,就是朝着仁的方向前 进。”[51所以陶渊明在《咏贫士》中公开地宣称自己归田后的奋斗目标是朝仁的方向继续前进。这是何等的胸 怀,怎样的人格力量啊!陶渊明从官场里退归田园,如此鲜明地宣称自己行仁的信念不动摇,这就构成了陶渊 明人格理想的突出特点。这个特点是渊明文化精神的象征,为后世知识分子所景仰。他对中国文化的建设也 在以行仁的独特方式中得到艺术的实现。《咏贫士》如此强调在背逆情境中以顽强的毅力行仁,那么陶渊明所 说的“仁”,其内涵是什么? 作为道德哲学言之,孔子说仁就是“爱人”。这表现了孔子“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仁的内容是以兼济天 下周济万民,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这样一来,中国传统文化把“三不朽”的诫训引 为人格价值取向。因此,欲立功名的士子是最先总是希望走“学而优则仕”之路,盼望在政 治舞台上扮演重要 角色,在中华民族的生命群山里,耸起一座又一座高峰中,有自己培筑的一峰;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奔涌出的 思想清泉中,有自己奉献的一滴。所以官场对于每一位仕人来说具有极强的诱惑力。当从政者的情感倾向与 君主或上级的志趣同步时,他们可以在顺境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斗志,气宇轩昂地去干一番事业: l岭是行为主体与现实发生错位以后,出现怀才不遇或生不逢时的明珠暗投的境况,有的往往采取韬光养晦, 或能屈能伸的策略,企图等待下一次机会的到来。先师孔子就试图待时而起实行“仁政德治”的主张。《论语? 子罕》中说,一次,子贡问孔子:“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孔子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所谓“待贾者”,就是等待时机。所以,古代不少仕人,“时机一来,他们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 然,陈力而出:若时之不来,他们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隐立。”[6](P172’但是,追求“事功”并不是仁的全 部内涵。政治黑暗,身处背逆之境,为捍卫自己理想而超越现实,这也属于仁性关怀,是仁的应有之义。所以 陶渊明“奉身隐立”,不是为了“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而出。”《咏贫士》其三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 坚守田园生活,弃置“事功”的决心: 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寻。 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赐也徒能辨,乃不见吾心。 使记?仲尼弟子列懒,子贡做了卫国的相,顺路探望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日‘夫子岂病 乎?”原宪日:‘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而去。”可知, 尚渊明归田是真心实意的,并非为了待时而出。因此,陶渊明于《咏贫士》中所强调的行仁,不是弃政从文,而 是‘l立功”不得,转而否弃外在征取,反归内心,启明本心,超越有形,表现为一种理想人格的修养,进入一种生 命的自由境界。这种个体生命自由的境界充满了一种无拘无束的闲适之乐和快慰。 《咏贫士》告诉我们,陶渊明构想的行仁的理想人格模式,主要是在“固穷节”精神激励下通过读书和为文 作诗等途径来实现。 先说读书。组诗其三云:“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实际上,他的归田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 事研读工作,何况陶公一生爱好读书,在其许多诗文中都记载有读书的嗜好。《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 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饮酒》其十六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与子俨等疏》言:“少学琴书”;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谓:“诗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读书是他归田后的主要精神生活之一。读 书是学习,“旨在明道”,[71即实践儒家的仁义之道。仁义之道是至高无上的,它超越了物质需求以及功名利 禄,甚至超越了人的生命,即陶渊明所说:“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从黑暗、苦难的现实超脱到理想的精神 ?83? 万方数据 世界中去,是其读书“会意”的主旨所在。 再说文学创作。组诗其六云: 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翳然绝交游,赋诗颇能工。举世无知者,止有一刘龚。 此士胡独然?实由罕所同。介焉安其业,所乐非穷通。人事固以拙,聊得长相从。 陶渊明在这里赞扬了张仲蔚“爱穷居”、“绝交游”,“赋诗颇能工”的“安其业”精神。但是,我们联系全诗加以考 察,主旨应是在肯定张仲蔚通过赋诗来达到“所乐非穷通”之“乐”的精神境界,而不是表现“从文志愿的坚定 性”。孔子曾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陶渊明在此前所写的《五柳先生传》所表达的“著 文乐志”的思想,与孔子“乐之”内涵是相通的:“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酣觞赋 诗,以乐其志。”这里的“志”显然不是把从文作为事业来追求。因为这种追求仍属于外在的“事功”范畴,他归 田后终生不仕行为,决定其弃置外在的“事功”。这里的“志”是情感和志趣的意思。他把赋诗为文作为一种乐 事,从中体验到生命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这是陶渊明自觉的精神需要,是一种怡然自乐的文学活动,标志着作 为诗文创作主体的陶渊明对文学艺术的真谛有深刻的理解。只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执着追求的。 同时,陶渊明“酣觞赋诗”,也是出于自然的兴趣和性情的深厚。黑格尔认为,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使 外在的事物还原到具有心灵性的事物,因而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哺1列?谢?维戈茨基也 说:“艺术情绪本质上是智慧的情绪。”[91这就是说,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在这种智慧的创造中去获得快乐。 有了这种精神,就使其把这种执着追求转化为自然。正如李文初教授在研究陶诗与魏晋玄风时所说的那样: “他为文作诗,自然也是为了表现自己‘得意’时所特有的精神满足和乐趣。”【10]‘n18’文学艺术是道德的最好表 现,所以克莱夫?贝尔明确地说:“艺术是表达善的手段。”u川因此陶渊明要通过创作,留下探索理想人格的精 神遗产,把自己归田的价值展示给社会和后代。这就是他在《咏贫士》组诗中决心仿效张仲蔚赋诗为文的目 的。事实证明,陶渊明归田后所创作的诗文,不仅记录了他对人民的认识——人民生活的艰难、人民真淳朴厚 的感情,自食其力的可贵,描绘了一幅没有政治黑暗、没有民生疾苦的理想世界的图景,而且更重要的是阐述 了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思考,展示了他已建构的理想人格模式。人们所慕陶渊明的是诗文提供的这种理想人 格的模式,在背逆情境中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而不是其创作的本身。陶渊明通过诗文提供了理想人格的模 式,而且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模式的实施,是在“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的现实土壤上完成的,“他并没有飞 升到邈冥莫测的虚无之境。他弃官归田后,经受了各种天灾人祸的打击,陷入了生活的苦海。但是,他始终不 相信道教宣扬的‘帝乡仙境’,也不盲从佛教那套因果祸福、精神不灭的谬说,以致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他越到 后来,越是清醒的现实主义者。”【12】(P12”因之,陶渊明这种理想的人格模式迎合了中国人在背逆情境中渴望实 现人生价值的愿望,又有实现这种愿望的可能,而被后世不断地研究,并乐意接受。所以陶渊明伟大。 以上我们就《咏贫士》考察了陶渊明归田不久产生的矛盾、苦闷的心态,赞咏贫士、恪守“固穷节”的文化涵 蕴,以及初步构建的理想人格的模式。他的人生构想启示后世,实现人生成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背逆 情境下,只要立足于现实,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树立起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和“固穷节”的生活意志,就能够追 求到仁义中有价值的东西;同时,在生活挫折中,仍要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它是实现仁的关键所在。只 有这样,才能在背逆境遇中做出对社会和人民有益的事,其人生也能显现出宝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2]魏正申(陶渊明探稿[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1( [3]梅大圣(论陶渊明“固穷节”对苏轼晚年“处穷”生活的影响[J](九江师专学报,1998,(1)( [4]唐力权(周易与怀德海之间[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0( [5][7]徐声扬(也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J](九江师专学报,1999,(2), [6]陈晋(悲患与风流[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8]朱光潜(美学:第二卷第三章“艺术美,或理想美的个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9]周新译(艺术心理学,艺术作为净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10][12]李文初(陶渊明论略[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11]周金怀、马钟元译(艺术,审美假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责任编辑:宋绪连】 ?84? 万方数据 《咏贫士》:陶渊明归田心态及其理想人格模式构想的描述 作者: 梅大圣, Mei Dasheng 作者单位: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521041 刊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001,29(2) 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9条) 1.魏正申 陶渊明探稿 1991 2.梅大圣 论陶渊明"固穷节"对苏轼晚年"处穷"生活的影响 1998(1) 3.唐力权 周易与怀德海之间 1980 4.徐声扬 也谈陶渊明的哲学思考 1999(2) 5.陈晋 悲患与风流 1988 6.朱光潜.朱光潜 美学(第二卷) 1980 7.周新 艺术心理学,艺术作为净化 1985 8.李文初 陶渊明论略 1986 9.周金怀.马钟元 艺术,审美假说 1984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李悦 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之比较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从诗歌的主题、所吟咏的历史人物、诗歌的艺术形式、表现方法、诗歌的风格和诗人的创作情感等方面,联系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遭遇,比 较分析了左思的<咪史>和陶渊明的<咏贫士>.认为左思的诗是一个孤独者奋然的怒吼,陶渊明的诗则是一个孤独者平和的自白. 2.期刊论文 韦春喜 试论陶渊明《咏贫士》七首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4,19(4) 陶氏<咏贫士>不仅思想内蕴丰富,结构浑然一体,构思巧妙,咏史体式丰富多样,而且在咏史诗的发展方面也有其独特贡献:首次集中表达固穷安贫主题 ;在美学意义上侧重精神理念的展示标举;在文体上,自觉进行咏史组诗创作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3.期刊论文 韦春喜 试论陶渊明《咏贫士》七首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陶氏<咏贫士>不仅思想内蕴丰富,结构浑然一体,构思巧妙,咏史体式丰富多样,而且在咏史诗的发展方面也有其独特贡献:首次集中表达固穷安贫主题 ;在美学意义上侧重精神理念的展示标举;在文体上,自觉进行咏史组诗创作并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4.期刊论文 李斯.LI Si 浅论左思与陶渊明咏史诗的异同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2005,22(2) 咏史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个类别,在汉魏六朝这一特定的大动荡时代,左思的<咏史>诗和陶渊明的<咏贫士>可谓是这一阶段咏史诗的突出代 表,基于此,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是很有意义的,故本文分别从思想、内容和用典三方面对其比较. 5.期刊论文 邹晓霞 陶渊明的固穷之志论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6) 在陶渊明一百二十多篇诗歌中,涉及"固穷"的占三分之一强.特别是<咏贫士>组诗,对此表现尤为集中.在写作<咏贫士>前后是诗人内心矛盾极为激烈 而急需寻找心理慰安的时候,此组诗正是诗人在能否将固穷之志坚守到底的矛盾斗争中升华的结晶."固穷"在陶渊明的思想和创作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 位.它对陶渊明的思想和人生道路产生过重要影响,成为他精神的重要支撑.那些以<咏贫士>为代表的表现固穷题材的诗歌,直接影响到陶渊明后期创作的 风格. 6.期刊论文 杨立群.YANG Li-qun 固穷守志,以贫傲世的陶渊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6) 在陶渊明现存一百二十多首诗歌中,涉及"固穷"安贫这一主题的竟占三分之一强,这是他的独创.以<咏贫士>为代表的表现"安贫乐道、固穷守志"的诗 歌,真实反映了诗人晚年贫困交加的生活状态和复杂激烈的内心矛盾,抒写了对生命孤独的体验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表达了与士族社会决裂的不屈服的决 心和高洁豁达的人生态度,是构成陶渊明的"金刚怒目"式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他后期创作沉郁豪放的风格. 7.期刊论文 徐声扬 释陶渊明《咏贫士七首》 -九江师专学报2004,23(1) (一)陶公咏贫士的美学观 陶渊明集中有<咏贫士七首>,这是陶公在自己的美学理论引导写的一组诗,今从三方面看其美学观. 8.期刊论文 范子烨.Fan Ziye "阮公"与"惠孙":陶渊明《咏贫士》诗未明人物考实 -九江学院学报2009,28(1) 通过考证,陶渊明<咏贫士>中的"阮公"为阮修,"惠孙"为孙钟."阮公"其人之郁而不明,是由于相关史料的残缺,而"惠孙"其人之难窥真面,则由于陶渊 明有意采取了一种隐晦的指称方式,它既与纬书的影响有关,也由陶渊明父、母两系先人与孙吴政权的特殊关系所决定. 9.期刊论文 史梅.SHI Mei 组诗浅比--论左思《咏史》与陶渊明《咏贫士》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25(4) 左思的<咏史>与陶渊明的<咏贫士>是两类组诗创作,主题鲜明,结构紧凑,均融入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咏史>倾诉了士族门阀制度压迫下寒士的悲愤,表 达了诗人对不合理制度的抗争,<咏贫士>以贫士高洁之志肯定、赞美、寄托了诗人归隐、自然的人生理想.他们生活时代、人生态度等的差异,使其诗歌呈 现出不同风格,在主题、题材、语言、情感等方面有较多的可比之处,可以从中体味魏晋诗歌的丰富内涵. 10.期刊论文 梅大圣 《咏贫士》:陶渊明归田心态及其理想人格模式构想的描述 -九江师专学报2001,20(z1) 陶渊明的文化精神、理想人格模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类知识分子的典范.那么,陶渊明在其人生发生根本性转折时期的心态如何?他怎样构想其理 想人格模式?我们在他的组诗<咏贫士>七首中找到了答案. 引证文献(1条) 1.吴云 功夫在陶外与功夫在陶内--20世纪陶学研究论略[期刊论文]-九江师专学报 2001(z1) 本文链接: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4日
本文档为【《咏贫士》:陶渊归田心态及其理想人格模式构想的描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74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13
浏览量: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