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15)(下称规划...

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15)(下称规划...

举报
开通vip

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15)(下称规划...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15)(下称规划... 《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15)》(下称《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 济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第二 批)通知》、《山西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和《太原市人民政 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编制的。发展循环 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行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 要途径。编制《规划》是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要求, 是指导全市循...

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15)(下称规划...
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15)(下称规划... 《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15)》(下称《规划》)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 济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第二 批) 通知 关于发布提成方案的通知关于xx通知关于成立公司筹建组的通知关于红头文件的使用公开通知关于计发全勤奖的通知 》、《山西省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意见》和《太原市人民政 府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等重要文件精神编制的。发展循环 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行动,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 要途径。编制《规划》是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要求, 是指导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 循环经济是一种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应对资源约束和环境 约束,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倡导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在资源超载和环境超载的双重胁迫下,人类发展方式 的一次根本变革。它摒弃了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 济模式,摒弃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路径,摒弃了不顾资 源环境代价的“增长优先”策略。循环经济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 式,通过社会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实现资源 节约和环境友好。正因如此,循环经济模式一经出现,就显示出强大 的生命力,得到快速发展。 循环经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循环经济是指围绕资源高效利 1 用和环境友好目标而开展的各类社会再生产活动,涉及技术方法、清 洁生产、物流分析、环境管理等诸多方面。狭义的循环经济是指废弃 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相当于“垃圾经济”、“废物经济”。从实践上看,在生产环节,循环经济更多地表现为“清洁生产”、“闭环工艺”、“接 环补链”和“资源综合利用”。在消费领域,循环经济更多地表现为“绿 色消费”、“静脉产业”、“生态社区”和“物品多次利用和废弃物循环 利用”。 循环经济在形式上是循环利用的,但本质上作为一种经济形态, 具有成本概念和时空概念。通过物质、能量的有效、合理循环,追求 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是循环经济“生命之树常青”的根本所在。在推进循环经济过程中,必须坚持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不能为循 环而循环,只循环不经济,没有经济效益的循环是难以为继的。 二 正确处理循环经济与相关问题的关系,是组织引导循环经济实践 活动的关键所在。 循环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之间是手段和目标的 关系。可持续发展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务院、 省政府的部署,两者都是战略层面的东西,而循环经济则是属于战术 层面的突进和措施,如果简单地混为一谈,容易引起“循环经济泛化” 现象,出现 “循环万能论”、“循环经济是个筐,什么东西都能装”等问 题。 循环经济是对末端治理的否定和升华。末端治理是环境问题发生 后的被动做法,随着污染物的减少而治理成本会越来越高,在很大程 度上抵消了经济增长的收益;末端治理所形成的环保市场,产生了虚 2 假和恶性的经济效益;末端治理使企业满足于遵守环境法规,而不是 去投资开发污染少的生产方式。而循环经济,采用减量化方式减少资 源消耗,采用循环利用和多次利用的方式使用资源和产品,采用资源 化的方式处理废弃物,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 污染治理,尤其是末端治理,有利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减轻环境危害, 但不属于循环经济的范畴。如果能够在末端治理的基础上,实现废弃 物的资源化利用,则是循环经济追求的主要目标。 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不能将产业 链延伸简单地等同于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强调各类资源的循环利用和 高效利用,产业链延伸旨在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和加工层次。循环经 济有助于提升传统产业的素质,有利于解决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 是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的重要手段。产业链延伸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 的重要形式,是提升产业效益和产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循环经济与淘汰落后在减量化优先原则方面是统一的。淘汰落后 是提高产业层次的有效途径,从客观上看,具有减量化的效果,有利 于提高资源利用的总体效率。 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之间是途径与结果的关系。确切地讲,循环 经济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对经济存量实施循环经济改造,对 新上项目实施循环经济设计,推进资源的减量化与循环利用,可以大 幅度减少能源与资源的消耗,进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三 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首先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入手 的,德国起步最早。日本提出的“循环型社会”,也起源于废弃物的资源化和综合利用,并形成了巨大的“静脉产业”。 3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加速发展阶段,面临着资源、 能源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加速发展循环经济无疑具有战略意义。我国 循环经济起步于工业领域,旨在改变“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构建包括企业清洁生产(小循环),生态工业园区(中 循环)和循环型社会(大循环)在内的循环经济体系。 当前兴起的“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是一脉相承的新理念。中科 院《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 略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的能耗比2005年降低40%至60%,单位GDP的CO 排放降低50%左右。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加快推进循环经济。 2 太原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大量开采、大量消耗、大量排放” 的传统生产方式,超越了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总容量,经济社会发展 已经难以为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迫切要求。 煤炭、焦化、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产业是太原经济的支柱产 业。在产业开发过程中,副产了大量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煤 层气、焦炉煤气、炉渣、化工废渣等废弃物,这些废弃物都具有重要 的利用价值,这些“另类资源”为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可观的发展 空间,也昭示着循环经济的巨大发展潜力。 近年来,在国家、省委、省政府的倡导及大力推动下,我市因地 制宜,结合产业特点积极探索循环经济的实践方式,涌现出一批具有 地方特点和产业特点的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其中,西山煤电、 太钢两个企业成为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清徐县、不锈钢工业园区、 美锦能源集团等单位已列入山西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基于煤焦化 和煤电建两大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模式已经初步成型,收到良好的经济 效果和环境效果。 4 四 《规划》作为循环经济领域的专项规划,是指导各个行业、各个 层面、各个区域循环经济实践活动的指南性文件,由前言和七章内容 组成。总体上讲,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出发,凸现 资源节约利用、综合利用、重复利用和高效利用的发展主线。按照“指 导性与操作性并重”的基本要求,既重视对循环经济活动的宏观引导 和战略指导,又重视不同层面循环经济活动的引导模式和建设途径, 以及相关的技术支撑、项目支撑和政策支撑。 第一章,以“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为标题,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煤 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循环经济试点县、园区 和企业等视角入手,论证了太原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机遇,讨论了 太原所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矿产资源压力、水资源压力和生态环境 压力,分析测算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条件和巨大潜力,简要介绍了 太原市目前的循环经济工作进展和取得的初步成效。 第二章,提出了太原2010~2015年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基 本原则、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策略。明确提出从“两个领域”(生 产领域和生活领域)入手,发展“两类循环”(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延伸“两大链条”(产业链和价值链)、构建“两大体系”(工业废弃物交易流体系和生活废旧物资交易体系)以及“四个层面推进”(企业、产业、园区和社会)的发展策略和实现途径,对循环经济效益进行了预 测分析,回答了“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方式问题, 是整个规划的总纲。 第三、四章,是《规划》的核心内容,结合太原产业经济和社会 发展现状,论述了“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和“静脉产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战 略任务和实现路径。提出了建立煤炭、电力、化工、钢铁、铝镁、建 5 材、农业等产业循环经济体系的任务与途径,以及静脉产业、污水处 理及回用系统和绿色消费体系的任务与措施。 第五章,根据省确定的循环经济试点县、园区和企业的要求,筛 选出一批循环经济重点示范项目,力争通过重点示范项目建设,推动 全市循环经济的重大突破。 第六、七章,包括“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属于支撑保障的范畴。在分析主要产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提出 了我市重点发展、支持、推广的循环型经济关键技术及支撑体系建设 任务。从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需要建立的法律、规章 等保障措施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太原位于华北地区黄河流域中部,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的北 端,土地面积6988平方公里,辖6区3县1市,常驻人口347.14万人。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468.09亿元人民币,占山西省GDP的21.2%。人均GDP 达到42378元人民币,按2008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61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55元,一、二、三次产业比例为1.4?50.5?48.1。煤炭产业是太原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据统计,全市含煤面积136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9.57%。煤炭总储量据探测达245亿吨,目前已探明的煤炭保有资源储量为175.47亿吨。煤炭对太原市的经济发展起 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太原作为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中心城市,为保障 6 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 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 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 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 文明,要求通过创新发展模式,来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我国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层次的提升,达到 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共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目 标的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循环经济是太原践 行科学发展观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实现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模式 的根本转变,既是资源环境压力逼迫下的应对之策,也是实现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 的重要战略选择。 国家选择山西作为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的唯一试点 省,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山西煤炭工业和产煤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关 注。而太原作为山西的省会城市,地理位臵得天独厚,交通非常发达, 省委、省政府又做出建设太原经济圈的战略决策,进一步支持太原在 全省的率先发展,这项试点政策的实施,为太原探索煤炭以及相关产 业循环经济发展途径提供了新的平台,为煤炭城市探索循环经济实用 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撑。 7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从区域重 点推进,进入全面协调发展新阶段,国家将从政策、资金、重大项目 布局等方面支持中部,这给太原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在“中部 崛起”新的经济板块中,国家支持中部崛起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战略 的实施,有利于我市获得更多的,有利的外部条件。太原将充分地利 用已获得的政策支持,全方位地融入“中部崛起”大潮之中,发挥太 原位居东、中、西三大经济带的结合部,华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 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强与环渤海等周边地区的 经济技术合作,与省内各市的联系,使中心城市的集散功能和省城的 龙头带动作用更加突出。依托能源优势、交通条件和工业基础的比较 优势,提高资源配臵能力和市场地位,推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循环 经济的互动发展。 从太原自身看,经过“十五”以来的发展,经济总量扩大,实力增 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396.27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468.09亿元,年均增长14.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04.77亿元增加到702.63亿元,年均增长2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47.75亿元增加到619.95亿元,年均增长19.6%;全市财政总收入从31.13亿元增加到306.88亿元,年均增长3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从6019元增加到15230元,年均增长12.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43元增加到6355元,年均增长11.6%。特别是加快科学发展、推进率先 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和谐太原,为太原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 8 太原市是全国能源重化工基地和资源型老工业城市。改革开放以 来,太原市GDP以年均11.1%的速度增长。在高速发展经济的同时, 也造成了资源供给的严重短缺和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环境问题已经 成为制约太原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发展循环经济,已 成为太原市当前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实现老工业区改造、产 业结构调整以及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的迫切要求。 太原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加速发展期,2008年全市万元GDP综合 能耗值为2.22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全市污染属于以SO 和可吸入颗粒物为主的煤烟型污染。其中,市2 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日均值为0.094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10 度日均值为0.073毫克/立方米,二氧化氮浓度日均值0.021毫克/立 方米,空气综合污染指数为2.42。年平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为3989.4 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水排放2624.8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 2532.3万吨,但综合利用率仅为47.4%左右。 产业技术水平低,资源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 承载力的矛盾突出,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压力加大,生态环境形势 依然严峻,使全市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太原矿藏堪称丰富,主要有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矿和 煤、硫磺、石膏、钒、硝石、耐火粘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石 美砂等非金属矿。在矿物资源中以煤蕴藏最丰,铁矿次之,石膏居三。 山西以盛产煤而有“煤海”之称。太原处在“煤海”中部,地质上称太原的 9 煤藏为“太原系煤”,储量居全省第七位,是山西煤炭资源的主要组成 部分。太原系煤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煤种齐全,焦煤、肥煤、瘦煤、 贫煤、气煤、无烟煤应有尽有。铁矿储量较为丰富,分布亦较广,主 要类型为沉积变质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沉积型,锰铁矿储量较少。非金属矿中石膏矿是太原第三矿产,石膏以其质地优良驰名全国。 然而,长期的不合理开发,使得矿产资源的承载能力明显下降,粗放 型、高耗费的经济开发方式已经难以为继。 太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瓶颈约束已经开始显现,如果继续沿袭拼 资源、拼消耗、拼能源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必将引发资源和原材料 的供应紧张问题。唯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 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太原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173立方米,不足全省人均水资源的一半、全国的十二分之一,远低于人均1000立方米的严重缺水界线,属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农业、城乡 生活、生态环境需水量不断增加,缺水问题日益突出,水资源矛盾趋 于尖锐,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地下水是全市的主要供水水源,供水量的82%靠地下水,全市 的地下水资源状况一直不容乐观。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的 快速增长和城市扩容,太原市城市地下水位以每年2米的速度下降, 著名的晋祠“难老泉” 和冽石寒泉已经相继干枯。 大规模、高强度的煤炭开采活动,严重地破坏了地下水资源的赋 存条件。采煤破坏隔水层,疏干地下水,对水利设施造成了明显破坏。 太原地处我国黄土高原东部,生态环境本底比较脆弱。太原市土 10 地面积6988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425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 积的60.8%,耕地保有量仅为190.91万亩。伴随着全市经济的迅猛增长,能源和原材料工业规模不断扩张,更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荷。由 于长期超强度的煤炭开采,矿区采煤沉陷问题日趋突出,万柏林、古 交两个采煤沉陷区沉陷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同时,煤矸石堆存量迅 速增加,目前已达近亿吨,既占用并破坏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又严重 污染了生态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日益加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破 坏,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三废” 造成市郊农田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负荷大,土地污染日趋严重。长 期大面积使用污水灌溉,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规模化 养殖对农村居住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土壤受有机污染物及类 激素物质的污染问题也开始显露,成为土壤污染的一个新趋势。 面对影响太原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战和巨大压力,只有发展循环 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冲突。 伴随着煤炭的采掘、加工和产品输出,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和伴 生矿。每年挖煤排放的2.9万立方米矿井水,是对全市水资源的极大 回补;2008年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炼焦排放的39.25亿立方米的煤气,可用来发展甲醇、合成氨等化工产品;现存近亿吨的煤矸石,可利用 来开发新型墙体材料、微晶玻璃等产品,通过循环经济将会形成资源 再利用的产业链条。 此外,全市废旧物质的资源化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城市垃圾分 11 类、垃圾有机质能以及废玻璃、废轮胎、废家电等废物的回收利用率 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利用潜力很大。农作物秸秆、禽类粪便等可再生 能源的开发利用占农村生活和生产能源总数的比重较低,再生资源的 开发利用有充分的潜力可挖。 全市的产业结构以煤炭、炼焦、电力、冶金等传统产业为主体, 大多属资源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绝大多数具有回收利用 价值,较易回到本生产系统,或者为别的产业所利用,产业之间具有 容易耦合的条件,在产业的联动过程中,容易融入循环经济的内容, 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承载平台。如以煤为原料的焦化、电力、钢 铁企业,在煤矸石、粉煤灰、废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气、废水、余热回 收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关联性,成为这些产业和企业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的便利条件。 同时,资源型产业也构成了突出的资源型板块经济特色,煤炭及 其焦化产业、冶炼及其铸造产业、铝土及铝工业、原镁及镁合金工业、 电力工业等,既是重污染型产业,也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尤 其是随着世界能源供应结构的变化,我国为缓解石油短缺矛盾,煤炭 能源日益受到重视,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利用和延 伸煤化工产业链,也是全市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最具成长前景和 最重要的领域。 进入“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在省发改委 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 社会作为中长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取得了积极进展。2007年国家 12 发改委等6部委把山西省列为全国循环经济第二批示范试点省,太原 市作为省会城市,先后有西山煤电、山西焦化、太原钢铁等企业被列 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近两年来,为了强化政府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和引导力度,我 市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市政府分别下发了《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实 施意见》、《太原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和 《太原市推进绿 色经济环境保护规定》等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市循 环经济的发展战略、主要任务、推进途径、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 市政府陆续出台了《太原市清洁生产条例》、《太原市政府关于加 强节能工作的实施意见》、《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太原市蓝天碧水 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太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建筑节能工作的意 见》、《太原市人民政府批转市环保局关于太原市“十一五”环境保护 规划纲要的通知》、《太原市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 一系列相关文件,从各方面加大对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的政 策引导力度。同时,按照市政府总体部署、各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 正在研究制定节水、税收、收费、价格、电力等15项政策及措施,以 促进我市循环经济发展。 市委、市政府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高度,要求有关部门立足我市实际,借鉴先进省市的 经验 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宣传工作经验交流材料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小学课改经验典型材料房地产总经理管理经验 ,正在研究 建立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指标体系及相应的统计方法制度,拟将 13 生态环境损失、资源损耗代价、资源综合利用、污染物减排等指标纳 入经济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公布,以全面真实反映经济发展质量,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之后,将建立循环经济考核评价制度,把循 环经济发展列入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之中。 围绕建立与“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实施、公众参与”相适 应的工作机制,重点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为统一协调全市的循环经济工作,2007年市政府成立了“太原市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组”,市委常委、副市长荣 彤任组长,市政府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 负责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指导和协调等日常工作。各成员单位 在职责分工范围内,负责全市农业循环经济、工业循环经济、服务业 循环经济以及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指导和推进工作。各县(市、 区)按照市政府的统一要求,成立了相应的领导组和办事机构。 按照《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的“二年试点引导,三年 完善机制,五年全面推进”的工作步骤,2007年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太原有9个单位被列入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太原 被选入试点单位的有清徐县、小店区亲贤社区、不锈钢产业园区、高 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钢、西山煤电、太化、美锦能源集团、中国蓝 星集团总公司等。试点单位涵盖了企业、产业、园区、社会4个层面。 目前,市循环节约办已成立,省循环节约办已组织专家对太原市试点 单位的实施方案进行了论证,各试点单位正有序推进本单位的循环经 济活动。2008年,省循环经济领导组又批准了我市经济开发区和民营 14 经济区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2007年太原市发改委会同省发改委组织专家评审了太原危险废物 处臵项目可研报告,并积极争取国债1.36亿元用于该项目的建设;争取省市政府投资6000万元用于娄烦县污水厂改扩建工程。建议省发改 委恢复太原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5000万元/年用于国家、省环保专项资金的太原市环保配套资金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节能 减排工作。从目前看,专项资金在激励企业、公众参与发展循环经济 方面已经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市立足省情,结合淘汰落后、节能减排、行业结构调 整、生态环境治理等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推动产业循环组合、 引导企业循环式生产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试点项目涉及企业(行业)、园区、社区、县(市、区)4个层面, 成效初步显现,尤其是试点企业的循环经济项目示范作用显著。政府 制定落实了一系列促进企业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标准和管理 制度,重点在焦化、电力、钢铁等高耗能企业,推动煤矸石、粉煤灰、 废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气、废水、余热回收利用。如,太钢150万吨不 锈钢工程的余热、余压回收和干熄焦发电项目,梗阳焦化有限公司 2*25MW煤气蒸汽联合发电项目,西山煤电古交发电厂循环经济示范项 目,清徐港源焦化余热发电项目,成为不同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表率, 涌现出一批按照循环经济理念组织生产经营的企业。 15 为了解决我市循环经济发展关键技术薄弱问题,近年来,有关部 门筛选了一批重点扶持和推广的先进技术。如重点扶持电厂脱硫脱硝、 焦化废水处理、焦炉煤气化工合成和工业窑炉余热利用、煤矸石煅烧 氧化铝、城市垃圾发电、减少水泥熟料配入量和高掺入工业废渣的高 性能外加剂等应用技术;重点推广变频调速、炉外精炼、化肥生产“两 水闭路循环”、余热余压发电、中水回用、绿色照明、蓄热式加热炉、 干法熄焦、煤矸石综合利用、矿井废水再利用等先进技术。据调查, 目前我市在洁净煤、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冶炼废渣资源化利用 等相关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这些都将为今后大幅度提升资源综合 利用,增强“接链补环”能力提供支撑技术。 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循环经济与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按 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不断提高煤炭、 焦化、电力、冶金和建材等行业的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为产业升级改 造和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提供发展空间。 ——煤炭行业。积极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促进矿产资 源合理利用与保护,全面提升煤炭资源整体开发水平。到2008年底, 全市关停煤矿90座(9万吨以下),煤井数量减少到130座,拟继续整 合为52处。以西山煤矿总公司为重点,积极拓展和延伸以煤为主的清 洁能源和废渣综合利用的产业链,充分利用煤炭开采、煤炭洗选过程 中产生的中煤和煤矸石资源,按照“就近消化、减运减污”的原则, 完善中煤、煤矸石——发电和煤矸石、粉煤灰——水泥、环保建材的 产业链。完成西山白家庄矸石电厂、古交矸石电厂的建设,新建太原 16 国成建材、西峪煤矿矸石制砖生产线,使全市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率提 高3.29个百分点。 ——焦化行业。大力推进焦炉煤气、余热发电等资源能源的节约 与综合利用,焦炉煤气回收利用率达到100%。全面完成焦化企业化产回收设施的建设,实现化产回收、煤气和废气余热的充分利用。整合 焦化企业产品资源,提升焦化产业的产品结构。焦油回收率达到100%。 ——冶金行业。努力扩大不锈钢工业园区的生产加工能力,进一 步提高技术含量,增加产品品种,延伸不锈钢产业链。不锈钢加工能 力已达到30万吨/年。 ——电力行业。充分发挥火电厂的蒸汽和用电优势,在一电、二 电和太钢周边地区,鼓励建设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无污染的粉煤 灰新型建材加工生产项目,使电厂粉煤灰利用率提高3.31个百分点。 ——建材行业。进一步加大取缔实心粘土砖工作力度,六城区范 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实心粘土砖,并逐步向三县一市推进,为新型环 保建材业的发展腾出市场空间。大力发展利用粉煤灰、炉渣、煤矸石 等工业固废生产新型建材,积极开展水泥行业复合水泥生产技术改造, 努力提高冶金废渣和粉煤灰、炉渣的掺入量。 全面完成北郊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日回用中水1万吨。城南污水处理厂、河西北中部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预 计2010年全面完成,增加生活污水处理能力27万吨/日,回用水能力()万吨/日;积极组织宾馆、写字楼、办公楼等公共服务设施及新建 住宅小区建设中水回用工程,进一步提高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17 积极开展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建成东山垃圾焚烧发电工程,生 活垃圾综合利用量达到1000吨/日,建设河西地区生活垃圾分类筛选 和综合利用设施,目前侯村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一期工程已完工, 南堰城市生活垃圾压缩转运站已投入使用,丈子头生活垃圾压缩 转运站正进行项目前期工作。“一场两站”的建设将使我市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组织开展居民小区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试点,建成1000个社区废 旧物资回收点,初步实现废旧纸、塑料、金属、橡胶等可再生资源的 分类回收;对现有再生纸生产企业进行了技术改造,提升产品档次; 积极扶持废家电、废电脑和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企业发展,初步建立起 区域性资源再生产业链。 结合天然气入并工程,积极调整城市能源结构,全面整合居民用 气、工业用气,初步实现能源的合理配臵。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大 力推广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在农村地区,积极组织开展生 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 程,发展户用沼气池2500个,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4个。 太原危险废物集中处臵场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将于近期开工建 设。处臵场建成后,处臵能力达到2.5万吨/年,使我市乃至全省危险废物得到有效利用和安全处臵。 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努力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倡导理性消 费与清洁消费,培养绿色消费需求,初步建立了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和 18 社会绿色消费体系。结合国家“限塑令”的实施,积极开展“绿色超 市”“绿色商场”“绿色集贸市场”创建活动,鼓励使用再生资源产品 和环境友好产品。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生 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 手段,是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和治理环境污染的有效举措。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城 市目标,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科技创新、节能减 排、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全力 推进八大功能区建设为契机,把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融入经济发 展和社会建设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低碳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努力构建发展集约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社会,实现经济发展 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严格贯彻落实“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改变传统的 生产、消费方式,通过对区域内物质、能量、信息的集成,实行资源 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降低废物排放,建立新型的绿色发展模式,在企业(行业)、园区、社 区、县(市、区)不同层次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环 19 境效益共赢。 要抓好试点企业和试点园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本着“有限目 标、重点突破”的原则,趟出路子,大胆创新,取得经验,并及时向 相关领域和相似区域推广应用。要下力气突破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和 关键环节,尤其要组织力量,联合攻关,争取在接环补链技术和综合 利用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创建行之有效的循环经济实用技术模式。 要发挥典型项目的示范引导作用,循序推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 要充分运用规划指导功能和政策扶持手段,推进不同领域和不同 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体地 位,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 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产体系和开发模式。要通过开展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建立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机制,引导公众 “绿色消费”,夯实发展循环经济的群众基础。 要避免“为了循环而循环”或者单纯追求循环而导致的“循环不 经济”。一方面,要积极采取经济手段,运用价格、税收等市场机制, 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企业集群、产 业园区、区域内甚至区域间社会化的物质与能量循环,实现多层面、 跨区域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 机统一。 循环经济的难点在特色产业,重点在支柱产业,潜力在产业耦合 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太原作为山西省的省会,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和 20 重大项目的确定,必须体现“国内有特点、省内是重点”的基本要求, 在污染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潜力巨大的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循环经济 重点行业和示范项目的选取,必须体现区域资源特色,符合地方产业 结构特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支撑技术的遴选,必须与产业升级改 造、发挥资源优势相挂钩。 理念引导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是循 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要通过舆论宣传、培训教育和典型引路,摒 弃传统的线性发展思维,树立以资源效能、闭环利用为主导的循环经 济理念。要通过制度、法律和政策创新,更好地激发循环经济主体的 活力,引导、激励、规范各类循环经济活动。要加大科研投入,推动 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促进持续性技术创新的体制和机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2011~2015年)是太 原改革发展,实现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基于特定的区位条件、资源禀 赋和生产力布局,结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发展循环经济的指 导思想和原则出发,将太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期确定为2010年至2015 年,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期基本相符。分为试点起步阶 段、重点突破阶段和全面推进阶段。 按照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统计局《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 体系的通知》中所列的指标设臵,依据全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规 划和趋势预测,以2008年为基期,确定了太原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值 (见表2-1)。 21 指标 2008年 2010年 2015年 项目 单位 分类 现状值 目标值 目标值 资源能源产出率 元/吨标煤 53.5 54.5 60 产出 指标 煤炭资源回收率 % 58.11 60 6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2.23 ?1.87 1.5? 资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吨标煤/万元 4.29 ?4.4 ? 源 消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取水量 立方米/万元 23.45 ? ? 耗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指 立方米/万元 24.5 ?40 ? 标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5 ?0.56 ?0.57 资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47.4 ?69 ?75 源 煤矸石利用率 % 48.4 ?75.8 ?80 综 合 粉煤灰利用率 % 53.2 ?71.9 ?80 利 用 焦炉煤气利用率 % 90 ?95 ?100 指 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 95.4 ?96 ?97 22 煤层气及瓦斯气抽采回收率 % 60 ?65 ?65 大中型煤矿矿井水复用率 % 90 ?92 ?95 城市污水处理率 % 68.4 ?90 ?9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0 100 100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 万吨 1271 ? 废物 工业废水排放量 亿吨 0.26 ? 排放 指标 SO排放量 万吨 13.34 ?10 2 COD排放量 万吨 3 ?2.37 按照太原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一批高起点、高效益的循环经 济示范项目取得突破,重大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取得进展,重点工业企 业、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全面启动,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 复与保护工程基本竣工。力争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 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形 成若干个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形成一批以园区为 载体的生态产业链。煤矸石、焦炉煤气、粉煤灰、矿井废水、工业废 渣等主要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9%以上。生态城市和生态农村建 设取得进展,循环经济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提升,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90%以上,继续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创建废水“零排放”企业,城 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以上,农村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无 害化处臵体系基本成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1.87吨标煤以 23 下,SO排放量下降到10万吨以下,COD排放量下降到2.37万吨以下。 2 生态产业链关键节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构建起围绕主导产业发 展的生态产业链条和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工业企业聚集区生态化改造 基本完成,高消耗、低能效、重污染企业基本淘汰。循环经济试点单 位在生态产业链建设、节能减排降耗、土地集约化利用、资源综合利 用、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降低;农村沼气产业链、中心城镇污水和 垃圾无害化处臵等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建设工业废旧物资回收-加工- 再生产品体系;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重点行业、工业(农 业)园区、企业集群,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规划期末,工业园区、能源重化工企业生态化改造全面完成,循 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成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主要动力,产业聚集和生 态产业延伸成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 国内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取水量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煤、 铝资源回收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煤矸石、瓦斯气、粉煤灰、工业废 渣、矿井排水等工业废弃物的资源化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污染 物排放量较大幅度下降。建立起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到 社会消费、回收利用全过程的监督控制机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 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发展动力机制。 综合考虑循环经济运行系统的各参与主体、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关系,构建循环经济战略框架与发展重点(如图2-1所示)。 24 煤电煤冶旅建农水化炭力金游绿 静材业资工和产产产色脉产业循现源业业业代业循环循消产 循循循物循环经环流费业环环环环循经济利经经经经体体 环济体用济经济济济系系体系体体济 体体体 系体系 系 系系系 系 工煤焦煤静循炉业层矸环脉煤废气石施 节节型产气渣综综项能水园综业资合合目项 合项区与源利利目利 项目 化用基用用目 项项 项础 项目目目设目 法能政政管再减资替利律力策策量源代理 用化化技制建保诉制 技技技术 度设障求度 术术术 根据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和战略部署,选择在经济发展中总 量份额大、劳动力密集、资源与能源消耗大、废弃物与污染物排放多 25 的产业,构建产业循环经济链,打造支柱产业循环体系。着力推动煤 炭、焦炭、冶金和电力行业的新型化进程,用循环经济模式改造和重 塑传统产业。对煤、焦、冶金、电力、建材等重点行业的废渣、废水、 废气,加强资源化和再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以大型企业集团和生 态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和产业间共生耦合。 开展节能评估与审核,控制用能增量,制止高耗能产业的低中水 平重复建设,从源头控制资源能源消耗。在注重经济指标的同时,严 格按照单位能耗、水耗、污染强度来审查新建项目。对不符合强制性 节能标准的项目,有关部门不得批准或核准建设,建设单位不得开工 建设;已经建成的,不得投入生产和使用。 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提高全社会节能、节水、废弃物分类回收能 力。建立旧物调剂市场、大型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全 社会静脉产业体系,促进可再生资源回收和产品的再制造。建立生活 污水处理及回用系统,改造城市污水处理配套管网系统。依托网络平 台,建立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交易信息系统。构建绿色消费体系,扶 持绿色产品研发和生产,特别是再生资源产业,培育绿色产品消费市 场,倡导绿色生活和消费模式。 建设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提升全社会的循环经 济发展能力,持续推动区域循环经济建设。 构建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综合考虑区域能源资源赋存、产业 结构特征和能源、物质的利用潜力情况等,选定一批对区域循环经济 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技术难题,集中力量组织研发、推广和应用。 重点突破一批替代、减量、再利用、再资源化、系统优化和共生链接 26 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集中力量抓好成熟配套技术的应用推广,重 点扶持一批科技示范工程,提升在区域循环经济的整体技术水平。建 设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 术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提升全社会的 循环经济发展能力。 构建循环经济政策保障体系。建设系统化的循环经济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 完善循环经济的地方法律法规体系,修订现有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加 快出台地方性专门法规,提高法律法规执行力,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 法律保障。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循环经济专题研究,尽快出台支持循环 经济发展的统一配套的政策措施,包括财税政策、投资政策、土地政 策、信贷政策、价格和就业政策等,构建宽松激励的循环经济政策体 系,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对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基于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与重点任务,循环经济推进过 程要注意区分生产与生活两个领域,抓好物质与能量两类循环,注重 产业链与价值链两大链条,构造废弃物回收与交易两种体系。在发展 路径上由点到面,从企业内的循环提升为企业间的循环,从产业内的 循环提升为产业间的循环,从社区内的循环提升为区域间的循环。通 过企业、产业和园区等不同范围内的循环经济建设,实现区域循环经 济的大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策略与实现途径如图2-2所示。 战略目标 27 两个领域 两类循环 两大链条 两种体系 企产产静 业业业脉工资生易集集园系生生能 物业价产物回活团群区统产活量质废流值业收废层层层层领领循弃循体 链链体旧面面面面 物域域环环 系 系物 交 立足生产和生活两大领域,规范和约束企业及公众两类主体的行 为。在生产领域,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指标考核等方式,抓住 “两头”,扶优汰劣、带动中间、提升企业自循环能力。另一方面,通 过市场机制和信息平台,引导园区及区域内企业间的循环经济网络建 设,实现区域循环经济的规模经济效应。在生活领域,通过制度约束 和市场引导,树立绿色、生态、适度的公众消费意识,倡导资源节约 和环境友好的消费行为,培养循环经济的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 建立废物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氛围。 以提高能源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为着力点,抓好能量循环和物质循 环两大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及热能梯级利用技术, 推广热电冷联供和热电煤气三联供等多联供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能 源利用效率。着力提高矿产资源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提高水循环利 用率,充分发挥建材等行业对煤矸石、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废弃物的 消化功能,实现废弃物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利用。 注重产业链和价值链两大链条的延长和重构。通过对产业链条结 点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实现接环补链、产业延伸,减少废弃物排 放。注重产业链条各环节的价值增值,通过生产流程再造,实现价值 链的重构。在消除外部性行为的同时,使各参与主体获得相应的经济 28 效益,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构建工业废弃物交易物流体系和生活领域废旧物资回收体系。建 设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交易市场和电子商务系统,实现物质资源的再 生循环利用。建设面向循环经济的现代化专业物流体系,为不同园区 间工业废弃物的交换和供应提供信息服务、运力支撑与物流配送,建 成物质资源“回收-加工-再生利用”的闭环系统。 在企业层面,要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推进企业生态化改造。 在传统生产流程和线性技术范式的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延长生产 链条,实行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制造,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和无害 化处理,促进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的生态化转型。 鼓励企业开展绿色采购,改善能源利用方法,建立“三废”资源 化制度,实现资源生态化。通过进行产品生态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 友好型产品,促进产品结构的绿色升级换代,实现产品生态化。在原 材料的选取、生产过程、产品包装、运输、使用以及产品报废后抛弃 和回收等环节,开展环境设计,围绕生产技术和装备现代化,组织科 研和生产攻关,实现工艺生态化。引导企业开展ISO14000环境管理体 系、环境标志产品和其他绿色认证,将生态管理纳入到企业日常经营 管理之中,推行企业生态化标准和标志管理,实现管理生态化。 提高企业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 程中构建废物连续利用“循环圈”,推动实施清洁生产。对煤炭、焦化、 电力、冶金、化工、建材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对重点污染 企业实行社会公示和限期治理制度,监督实施清洁生产方案。把清洁 生产评价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体系,建立起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 日常管理与长效监督机制。 29 产业集群层面推进循环经济,要利用企业地理上的临近性以及生产工艺的类似性,通过引入“增链补环”企业,对产业集群内的大宗 废弃物加以回收利用,提高产业集群的生态效率。通过产业集群内的 企业和项目的关联配套互补,把产业链上的企业连接起来形成类似于 自然界的“生物链”,通过副产品、能源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形成具 有循环特质的产品链和废物利用链的产业集群。 煤炭产业集群,要围绕煤电一体化延伸下游产品,使高载能产业成为能源转化利用的延伸产业,新型建材产业成为消纳工业废弃物的 延伸产业,形成资源合理开采、高效加工转化和污染物低度排放。煤 化工产业集群,要围绕煤化工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不断提高精细化 工产品的比重,重点解决好焦炉煤气、煤层气、煤基沥青的利用,积 极发展焦炉煤气用于城市燃气和联产甲醇下游产品、煤基针状焦等循 环经济节点项目,并推进醇醚燃料以及以甲醇为原料的一碳化工的发 展。冶金产业集群,要推动以清洁生产为中心的冶金产业技术改造, 积极采用双联熔炼工艺、绿色零部件设计等先进技术,全面推进余压、 余热和废气、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遵循“回收—再利用—设计—生产”模式,不同企业分别承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角色,企业之间形成共享 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园区内的资源不再沿着单一的链 条流动。对同质型产业园区,重点是进行生态化升级改造,对主要企 业的物质循环利用、能量交换体系进行分析,发现“断点”位臵,并 优先开发“粘连”技术和方案,拓展废物利用链条,对主要废弃物进 行集中处理和综合利用。对异质型产业园区,重点是寻找和发现各企 业之间能源梯级利用,废弃物多途径利用的“缺口”和“节点”,建立 30 水、汽、热等公共资源系统,构建横向耦合产业链,形成一批集中供 能型、集中治污型、废弃物资源化型等功能性工业小区。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要注重区内物质、能量、技术、水资源的系统 集成,注重调整物质流动的方向、数量和质量,尽可能使资源回收利 用或梯级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物质资源的消耗,实现物质集成。 要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资源和二次能源,根据能量品位逐级利用的 原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能源集成。要建立“清水—第一次清 循环水—第二次浊循环水”的循环过程,研究水资源的多样化用途, 重视水资源的循环和梯级利用,实现水系统集成。通过对高新技术、 抗风险技术、废物使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的综合集成, 不断提升产业园区的循环经济层次和水平。 更新消费观念,树立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意识,改善公众消费行 为。提倡公众关心所在区域环境,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环保活动、社 区循环经济活动,促进区域循环型社会建设。 以建设社区废旧物资绿色回收站(亭)、转运站、再生资源集散市 场、再生资源加工处理中心为基本手段,从发展静脉产业入手,建设 生活领域废旧物资向生产领域的收集和回流机制;以废旧物资交易平 台和物流体系建设为纽带,建立生活领域、生产领域废旧物资资源化 和再利用的市场化交易机制。结合企业、集群和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 发展,全面推进社会系统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 第三章 产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根据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战略重点,选择对循环经济 有显著推动作用、示范意义较大的产业,即在经济发展中总量份额大、 31 资源与能源消耗大、废弃物与污染物排放多的煤炭、电力、煤化工、 钢铁、铝镁、建材、装备制造等产业,构建起全市重点产业循环链, 通过鼓励和支持产业生产流程再造,尽快转变传统工业生产“资源— 产品—废物排放”的粗放型模式,形成“资源—产品—废物再利用” 的节约型模式,通过产业间的相互耦合,形成纵向闭合横向联系的链 接循环,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构筑主导产业引导下的物质循环和能源梯级利用体系。在煤炭、 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重点产业,从深度和广度上加大推行清洁 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力度,减少企业本身原辅材料、 资源、能源需求和废物排放,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创建废水“零 排放”企业,引进关键链接技术,加强废水、固废、废热等在企业和 产业间的交换,形成工业生态链网,通过建设循环经济产业,为全市 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资源、能源保障和环境支持。 加强产业的区域合作,降低资源和能量消耗。在已有产业的基础 上,通过能源梯级利用和废弃物代谢两条主线把产业衔接起来,形成 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 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优化配臵,从而实现 循环经济的法则。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流程见图3-1。 32 废 废 废 废 废 废 废 废 废 废 废 废 镁 铝 水 水 水 渣 气 气 钢 渣 渣 气 铁 矿 石 白云石 焦炉煤气 非金属矿 高炉煤气 废 钢 制造 产品 萤 石 镁 铝 废 轮 胎 钢铁 硅 铁 转炉煤气 废 塑 料 镁产品 铝产品 钢铁产品 不锈钢 再制造 28 煤炭 废废城废废 市轮塑玻 垃 圾胎料渣 璃 充填、筑路 筑建石焦炭 水玻 路筑膏材用板料砖泥璃 废 渣 废 气 沥青、轻油等 精苯、甲苯等 甲醇、甲醚、甲醛等 33 煤炭产业要从单一线性模式向多种循环模式转变,以“减量化” 为第一优先级,提高资源采出率,重视生产用水的回收复用,提高煤 炭洗选水平。搞好煤矸石、煤泥、矿井瓦斯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煤 基产业链,使矿区内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臵,废物得到有效利用,环 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用循环经济指导新型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煤炭产业链,着眼 于煤炭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和升级,建立大型的煤炭能源基地,形成 煤基多元化新型产业格局。一是以煤炭和煤炭精深加工为主,建立主 导产业链,形成煤炭—焦炭—煤化工、煤炭—电力—高载能产品(电 解铝、铁合金等)、煤炭—电力—建材等产业链。二是对煤炭开采过 程中共伴生矿产资源、副产品以及其他次级资源加以综合利用,形成 产业链条,如煤矿开采—选煤—煤矸石—电力;煤矿开采—煤矸石— 土地充填—土地资源利用;煤矿开采—煤矸石—建筑材料;煤矿开采 —煤层气—燃料、化工原料等。 (1)提高资源回收率。以煤矿机械化、集约化、高产高效为目 的,实施矿井生产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综采、综掘技术,推行绿色开 采方法和生产工艺,合理进行煤巷布臵,采用“保水开采”技术、“ 三 下”采煤技术与减沉技术、采空区充填开采技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 以及减少矸石排放的技术,提高煤炭资源的采出率。到2015年煤炭 资源回收率达到 60 %以上。 (2)淘汰落后。彻底改变小煤矿长期形成的“多、小、散、乱” 的格局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在强制淘汰年产9万吨以下小煤矿的基础 34 上,减少矿点,优化矿井布局。2008年,太原市关停重组了90座9 万吨以下小煤矿。对于6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不再办理增层扩界手 续;根据国家煤炭矿区规划,凡适合大矿开采的资源,要按照规划进 行资源整合和矿井改造;凡影响大矿开采的要予以关闭,依法给予经 济补偿或折价入股;对布局不合理又不能进行资源整合的,采矿区许 可证到期不再延续。 (3)总量控制。围绕新型能源基地建设,按照“资源整合、关 小上大、能力臵换、联合改造、淘汰落后、优化结构”的方针,以建 设大型煤矿基地为目标,加快推进煤矿资源整合和联合改造,严格按 照国家和省规划统筹布局。到2015年煤炭产量控制在 0.5亿吨左右。 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不断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压 缩小矿井数量,矿井个数控制在50处之内。 (4)提高准入门槛。所有煤矿全部实现集约化正规开采,新建、 改扩建项目单井规模原则上不得低于120万吨/年,并必须同时配套建设洗煤厂,120万吨/年及以上矿井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100%, 60-90万吨/年矿井机械化程度平均到70%,30-45万吨/年矿井机械化程度平均达到50%。 (5)加强矿区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塌陷区的复垦治理,利 用矸石等废弃物进行回填复垦,减少矸石占地;加强矿区绿化,增加 绿化面积;开展采矿区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建立矿区生态重建示范 基地,形成与资源开采同步的矿区生态恢复机制,努力改善矿区的生 态环境,创造和谐秀美的生态矿区。 加强煤炭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多途径开发利用低劣质煤炭、 矿井水、煤层气以及其它共伴生矿产资源,变废为利,实现经济效益 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 35 全市煤矸石累计堆存近亿吨,到2015年,煤矸石利用率达到当 年排放量的80%以上,其余新增煤矸石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全市应 当逐步实现煤矸石产生与利用的基本平衡,并逐步利用历史堆存煤矸 石。不断拓展煤矸石综合利用途径,根据矸石的类型和成份,进行分 类治理和回收利用。 一是将含碳量大于20%的煤矸石用于发电。随着循环流化床(CFBC)锅炉以及烟气脱硫除尘技术的发展,煤矸石发电技术日臻成 熟,大力推广大型燃煤矸石循环流化床锅炉及成套发电设备,从根本 上解决煤矸石电厂的污染问题。充分利用煤矸石、中煤、煤泥等低热 值燃料,开展热电联产。 二是对含碳量6-20%的煤矸石,主要用于烧结砖、水泥等建等建筑材料。采用现代的制砖设备和硬塑、半硬塑成型技术装备,使煤矸 石制砖上规模、上水平。 三是对含碳量<6%的煤矸石,用于砌块、陶粒、水泥混合料、混凝土掺合料等建筑材料。 四是现堆存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经过多年风化和淋溶的煤矸石, 已不适合用于发电燃料,可用作路基材料,其他用于充填采煤塌陷区 及复垦土地。 所有新建矿区在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矸石的利用途径和出路,消 除新的矸石堆存,提出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和排、用平衡计划。 采用先进技术和相关措施,加强矿井水的利用,可以有效解决水 资源浪费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如利用矿井水和电厂余热,为办公楼空 调提供水源和热泵;采取井下清浊分流、水仓预沉等措施,在井下实 现矿井水的原位使用和循环利用;将矿井水纳入城市水资源规划,将 36 处理后的矿井水作为城市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等,提高矿井水资源的 利用效率。 在新建煤矿设计中应首先选择矿井水作为生产水源,用于煤炭洗 选、井下生产用水、消防用水和绿化用水等;煤矿建设坑口燃煤电厂 或低热值燃料综合利用电厂,设计中必须选择矿井水作为供水水源备 选方案之一;煤炭企业建设工业项目,必须首先选用矿井水作为工业 用水水源。在各类建设项目中,可利用矿井水未得到充分利用的,不 得开采和使用其他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源。 到2015年,全市生产能力60万吨以上及矿井水年排放量30万 立方米以上的煤炭生产企业所排放的矿井水全部得到综合处理。处理 后的矿井水回用于矿区生活用水、喷洒道路、绿化灌溉、农业灌溉用 水以及井下除尘、洗煤等其它工业生产用水。 矿井瓦斯既是煤炭生产安全的最大隐患,又会造成温室效应,但 同时也是宝贵的矿物资源,可用于发电、民用、工业燃料、化工生产 原料(如炭黑、二甲醚)等。根据回收方式的不同,煤层气回收分为 井下抽放系统回收和地面井回收两类。井下抽放系统回收的煤层气为 中热值燃气,其甲烷浓度为30-50%,主要用作民用燃料和工业锅炉燃料,少量用于发电和生产化工产品。地面井回收的煤层气甲烷含量 95%以上,其用途与天然气大致相同。要重视煤层气地面开采技术、 采空区煤层气抽采技术、低浓度煤层气提纯技术、泛风煤层气利用技 术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提高煤层气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3.2电力产业循环经济体系 电力工业是一种将低品质能源转换成高品质能源的生产过程,具 有转化效率高、污染控制能力强、便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在物质、 37 能量和信息集成中处于关键环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废物利 用中心,可以将其它工业余热、废水加以利用;二是效益中心,发电 厂可利用劣质煤、煤矸石进行发电,并通过分布式热能利用提高经济 效益;三是对燃烧后污废物进行利用或处臵(如石膏、灰渣的综合利 用)。因此,不论是城市区域实施热电联产、垃圾发电,还是在钢铁、 水泥、煤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改造,都与电力密切相关。 (1)加强节约能源资源。积极采用高效节能机组,加强节能改 造,提高投入产出率。新建火电项目采用直接空冷、干除灰、废水循 环利用技术,达到废水零排放。用水量过大的已建机组、现有湿冷电 厂进行节水改造,采用高参数、大容量的超临界机组提高发电效率、 降低煤耗,建设高效脱硫、除尘设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2)淘汰落后。淘汰单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下的常规小火电机 组;运行满20年、单机10万千瓦及以下常规火电机组;运行满30 年、单机20万千瓦的各类机组;供电标准煤耗高于428克/千瓦时的各类燃煤机组;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煤矸石、热电联产机组;国家有关 部门明确要求关停的各类机组。 (3)总量控制。在总量控制前提下,适度安排电源建设项目, 到2015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力争达到 540万千瓦。 (4)提高准入门槛。抓紧现有火电厂脱硫、除尘等环保设施。 到2015年,供电煤耗控制在400 g标准煤/kwh,粉煤灰利用率达到 %。燃煤电厂废水全面达标排放并尽可能实现“零排放”,积极 鼓励火电厂控制氮氧化物排放。大型火力发电项目优先选用单机容量 60万千瓦及以上超临界空冷机组,积极推进100万千瓦空冷机组示范机组,大型火电机组尽可能燃用或掺烧中煤、煤泥等低热值燃料, 支持发展以资产为纽带的煤电一体化项目,热电联产项目选用单机容 38 量60万千瓦级空冷机组,有充足、稳定的工业热负荷和采暖负荷的 地区,原则上应选用背压式空冷机组。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机组采用 13.5-30万千瓦(含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积极推进单机容 量60万千瓦级大型循环流化床示范项目。新建常规大机组和煤矸石 综合利用机组尽可能承担本地区的供热任务。 大力开展粉煤灰综合利用,努力提高粉煤灰资源利用率。推广普 及洁净燃煤技术、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热电联产技术,支持电 厂采用矿坑排水和城市污水,实现电厂废水零排放。新建火电机组采 用中水、矿井水比例达到80%以上。鼓励太阳能、地热能开发利用。 (一)粉煤灰综合利用途径。目前,全市燃煤机组灰渣产生量约 万吨/年。积极发展大掺量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加快发展粉煤灰混凝土; 粉煤灰制砖;粉煤灰用于烧结陶粒、筑路及工程填筑;粉煤灰的精细利用和其它利用。到2015年,全市发电企业基本实现粉煤灰的排、用 平衡。 (二)太阳能利用途径。抓紧研究制定全市太阳能利用规划及工 作方案。鼓励居民应用太阳能热水器,积极引进、推广和应用太阳能 热水系统,鼓励采用全玻璃真空太阳能集热技术,引进开发太阳能利 用关键技术和关联技术,推广太阳能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建筑技术。到 2015年,力争建设一批太阳能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热发 电示范项目。 (三)地热能利用途径。在温泉、地热井附近的已建和新建工业 企业,经审批就近引接地热水用于生产、生活,节约能源,提高效益。 兴建温泉疗养旅游基地。选择水温高、流量大、医疗饮用价值高的温 泉、地热井,扩建、改建、新建温泉疗养工程设施。利用地热资源建 设地热水养鱼基地,进行工厂化农业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新型农业。 39 3.3煤化工产业循环经济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煤炭资源城市向煤化工城市跨越的重要途 径。要积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在发展洁净煤技术的基础上,大力 开展精细化工和煤基多联产,形成适合当地资源特性的新型煤化工技 术路线,提升煤化工产业的竞争力,促进煤化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重视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具有太原特色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化肥 工业要积极推进原料煤本地化和热电联产,优先发展焦炉气和劣质煤 造气生产尿素项目;甲醇工业要鼓励建设大型甲醇装臵及甲醇深加工 项目,优先发展焦炉气和劣质煤生产甲醇项目;鼓励发展粗苯加氢精 制装臵,禁止新建并逐步淘汰酸洗法装臵和工艺;鼓励煤焦油产品深 加工,建设改质沥青、延迟焦、针状焦及高性能碳素材料等沥青加工 装臵;重点发展煤基碳一化工,即甲醇、二甲醚、聚甲醛等产品。 (1)降低消耗。采用洁净煤技术,选择清洁的工艺和合成路线, 节省煤炭资源。加强生产中的能量梯次利用和水资源的重复使用,降 低物质消耗。以节水和污水资源化为核心,加快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 开发,大力推广循环冷却用水系统、串联用水系统和回用水系统、蒸 汽冷凝水回收再利用技术,促进工业废水处理回用。 (2)淘汰落后。严格执行《山西省焦化产业管理条例》和市政 府对焦化行业分类处臵的有关规定,坚决关闭、取缔、淘汰土焦、改 良焦、炭化室高度小于3.2米的小机焦,不符合清洁热回收焦炉标准 的清洁型焦炉,关闭违规建设的炭化室高度小于4.3米的非捣固式机焦炉和4.3米以下不规范的捣固式机焦炉、炭化室高度低于3.2米的 捣固式机焦炉。符合产业政策的机焦比例达到95%以上。 (3)总量控制。根据全市资源特征和产业基础,全市焦炭产量 控制在1800万吨以内,原则上不再审批新增产能焦炭项目。企业平 40 均规模达到60万吨以上,逐步推行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促 进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使我市焦化行业尽快步入资源配臵合理、 污染物排放达标,资源合理利用的节约型、清洁型、循环型发展轨道; 按照1:1.5产能减量臵换原则,支持美锦能源集团等现有大型焦炭 生产企业通过整合重组、产能臵换、异地搬迁、改造升级等综合性措 施建设千万吨级焦化循环经济园区。 (4)提高准入门槛。新建、改扩建独立炼焦项目,设计规模须 在120万吨/年及以上,焦炉炭化室高度须在7米及以上(捣固焦炉 炭化室高度在5.5米及以上),且必须配套建设干熄焦和化产回收装 臵。煤焦油加工装臵的单套规模要达到15万吨以上。所有有条件的焦化企业都必须进行干法熄焦工艺技术改造。通过推广干法熄焦工 艺,减少主焦煤配比,改善焦炭质量,达到节能、节水和防治环境污 染的目的。 “焦”“化”并举,着力提升传统的煤制气(焦炉煤气)—合成 氨—化肥、炼焦—化产回收—深加工的工艺技术水平。强化对副产煤 气、合成尾气、煤气化及燃烧灰渣等废物和余能的利用,延伸产业链, 提高经济效益。到2015年,焦化企业的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指标优 于国家准入条件要求。大力推进干熄焦技术、焦炉微负压控制技术、 焦化废水净化回收技术,提高焦化产业技术水平和污染防治能力。 全市目前每年仍有约 亿立方米焦炉煤气排放,不仅形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且加剧了环境污染。 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合理利用焦炉煤气资源,统筹规划建设区 域乃至全市的焦炉煤气管网,建设规模化焦炉煤气利用项目,加快焦 炉煤气综合利用步伐。 发电供暖。目前该项技术比较成熟,投资门槛也比较低。主要有 41 锅炉和蒸汽轮机组合,以气体为燃料的燃气内燃机、燃气轮机和微型 燃气轮机等发电方式,每一种技术都可以实现热电联产。按照“温度 对口,梯级利用”方式,将处理后的焦化煤气通过管道输送到附近的 小城镇,利用发电后的余热供热采暖,可以减少煤炭资源消耗,减轻 当地环境污染。 燃气供应。焦炉煤气净化后用于城市煤气供应(工商企业为主), 考虑到焦化企业与城镇的布局状况,到2015年燃气用焦炉煤气可达 亿立方米。 合成气制备。利用焦炉煤气制备(CO+H )合成气,转化为甲醇2 及二甲醚,是焦炉煤气利用的重要方向,在主要焦化工业园区配套建 设20~40万吨/年焦炉煤气制甲醇和二甲醚项目和100万吨/年以甲 醇为原料的深加工项目,形成规模化的甲醇经济。 随着大机焦比例的不断增大,煤焦油产量越来越大。按照焦油产 率4%计算,到2015年全市煤焦油产生量将达到72万吨。科学规划 和集中布局煤焦油加工,有利于提升煤焦油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要重点发展15~25万吨/年煤焦油初馏装臵,尽可能多地分离贵重产 品并进行衍生加工。以煤焦油沥青为原料,生产优质碳素石墨材料和 碳素纤维产品。 在提高煤焦油加工精细化程度,并兼顾产品数量与品种的基础 上,可形成三种系列产品。一是基础产品,如苯、萘、酚、蒽、醌、 萘酐以及沥青制品等大宗产品,有40个品种。二是精细产品。从煤 焦油中分离提取小吨位产品或试制品,产品规模小,精细化程度高, 附加值高,品种可达150种以上。三是优势产品。以煤沥青为基础, 开发电极沥青、沥青针状焦、沥青碳纤维,形成新型材料产业优势。 要按照“焦油入股、产品互换、产能协作、精深加工”的原则, 42 集中布局建设洗油、酚油、萘油、蒽油、煤焦油沥青等煤焦油初馏后 产品的深加工中心,促进煤焦油产品的二次、多次深加工。规划建设 改质沥青、延迟焦、针状焦及高性能碳素材料等沥青加工装臵,根本 解决煤焦油加工剩余物(占55%)煤沥青的出路问题。 应抓住甲醇需求不断增长的市场机遇,利用高硫、高灰的劣质煤 为原料,采用水煤浆气化技术、中科院山西煤化研究所自主研发的“灰 熔聚流化床粉煤气化”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固定床甲醇制汽油技 术”,大力发展以高硫煤为原料的甲醇生产。 钢铁工业发展要着力于推进延伸加工,提高装备水平,实施清洁 生产,降低物耗能耗,重视环境保护。抓住“源头削减、过程控制、 末端治理”三个关键环节,发挥钢铁制造、能源转换、社会大宗废弃 物消纳处理三大功能。 建立“四个循环链”,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和利用。一是铁素资 源循环链。采用先进的选矿技术工艺,提高精矿品位。优化生产工艺 流程和工序,合理降低铁钢比。优化炉料结构,提高入炉矿品位,适 当降低焦比。实行铁水全量预处理,降低炼钢工序物料消耗。积极利 用钢渣和含铁尘泥,实现废弃物资源化。二是能源循环利用链。充分 利用各个生产环节中产生的余热余能。回收利用焦炉、高炉、转炉煤 气,推广干熄焦、饱和蒸气发电技术,提高二次能源使用效率。强化 能源与环境管理,设立能源调度中心,对各种能源实行集中管理和统 一调配。三是水资源循环链。采用不用水或少用水的工艺及大型设备, 做到源头用水减量化。矿山系统尾矿库水须实现回用。采用高效、安 43 全的水处理工艺技术,对冶炼轧钢系统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实现工业 废水“零”排放。四是固体废弃物及废酸、废油循环链。含铁泥尘可 配加到烧结、球团生产中作原料;高炉渣、转炉渣可用以生产水泥、 制砖、铺路等,经细磨成微粉后作水泥掺合料;烧结脱硫形成的硫酸 钙可用于水泥生产;轧钢氧化铁皮经脱油、还原、制粉,可作为粉末 冶金和磁性材料原料;废酸、废油、废水经技术处理后,可回用到有 关生产工序中。矿山排岩场、尾矿库可制作建筑材料和农用磁化肥料。 (1)加强资源合理利用。统筹规划铁矿资源开发,实行铁矿与 共生矿、伴生矿的综合勘查和综合开发。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充分利 用低品位矿。大力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回收率。按照清洁生产要求, 加强资源消耗环节的管理。从源头做起,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装备, 实行精料方针,不用或少用含杂质较多的原燃料,特别是含有有害杂 质的原燃料。加强对能源、原辅材料、水资源的消耗管理,大力降低 单位产品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2)淘汰落后。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在2015年前,淘汰380 立方米及以下炼铁高炉和3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严格禁止落后生产能力的流动转移。严格执行国家《铁合金行业准入条件》,主要淘 汰5000KVA以下矿热电炉,3000KVA以下半封闭直流还原电炉、3000KVA以下精炼电炉(部分精炼电 炉和特种铁合金产品除外)和100立方米以下铁合金高炉。 (3)总量控制。到2015年基本实现铁、钢、材生产的综合配套。继续整合重组,大力推行循环经济,建设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优特钢 生产基地。支持太钢集团加快发展不锈钢深加工生产能力,建设不锈 钢深加工园区,把太钢建成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基地和千万吨级的 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44 (4)提高准入门槛。全面提升钢铁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新建改 扩建钢铁项目,高炉有效容积须在2500立方米及以上,配套建设烧结机使用面积260平方米及以上,转炉公称容量必须在180吨及以上, 电炉公称容量100吨及以上。 重视钢铁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采用“增环补链”技术,完善 循环经济产业链。在煤气回收利用方面,对高炉、焦炉、转炉生产过 程产生的废气实行二次燃烧和并网发电;在废渣回收利用方面,应用 现代粉体加工技术和新型建材生产技术,利用高炉渣和转炉渣可生产 微晶玻璃、矿渣微粉、矿棉及矿棉制品;在耐火材料闭路循环利用方 面,如镁碳砖、高铝砖、钢包浇注料等,回收破碎后可重新循环利用; 在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方面,推广高炉及转炉煤气干法除尘、转鼓渣粒 化法、低水分烧结技术,实现源头治理,减量化排放。在余热回用方 面,对冲渣热水闪蒸产生的低压蒸汽用于发电,实行电厂蒸汽回收利 用。推行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利用钢铁生产过程中高温和还原性特 点,可消纳各种不同来源的废钢铁,使废钢中铁元素以及铬、镍等得 到循环利用。社会上回收的废塑料、废轮胎,经过制粒加工后喷入高 炉,可以节约资源能源,减少CO 排放量。 2 采用水淬工艺将高炉渣处理成粒状水渣,用于水泥等建材产品。 要大力推广炉前水淬工艺及转法急冷工艺和装备,淘汰池式泡渣工 艺。推广粒化高炉矿渣粉的技术和产品,用高炉矿渣粉作为高性能混 凝土掺合料,配制混凝土时可等量取代水泥的20~40%,改善混凝土 强度和耐久性,节约水泥资源。 在钢渣的构成中转炉渣所占比例较大,占87.5%,电炉渣仅占 45 12.5%。转炉钢渣的预处理主要有水淬法、热闷法、热泼法及自然风 化法等,经以上方法预处理后,再经过磁选回收废钢后,可用作生产 建材制品、钢铁冶炼的熔剂或原料等,广泛地应用于各相关领域。要 大力推广钢渣粉的生产技术和产品,磨细钢渣粉与粒化高炉矿渣粉双 掺用作水泥和混凝土掺合料,可以提高混凝土液相碱度,增强钢筋耐 腐蚀性。 烧结泥尘可直接返回用于烧结矿的生产之中。高炉瓦斯灰和高炉 出铁场的除尘灰可配入烧结配料中加以利用,高炉瓦斯灰还可用于水 泥增强外加剂。高炉瓦斯泥脱水后可用于烧结作配料,或在粉煤灰、 钢渣砖中掺入一部分加以利用。转炉尘泥污泥含铁量高,是较好的烧 结原料,亦可经压球后用作转炉炼钢造渣剂。电炉尘采用造小球后用 于烧结的方法加以利用。转钢氧化铁皮用于烧结,或将其烘干后替代 矿石作为转炉化渣剂加以利用,节约矿石,并回收了金属。尤其是氧 化铁皮还可作为硅铁合金的配料加以利用,特别是随着粉末冶金工业 的不断发展,可将氧化铁皮还原成铁粉,直接用于秤金属材料和制品。 矿石的尾矿率一般达到50%以上,尾矿的大量堆放,不仅占用土地,造成大气、水的污染,而且还造成安全隐患。随着选矿精度的提 高,对于含有可选铁尾矿,应建立再选车间,回收含铁达54~65%的 铁精矿和含铁35~40%的中矿。再选后的尾矿可作尾矿砖、井下充填 料等。用尾矿代粘土配烧熟料后,可提高产量20~30%,且能耗、电 耗、成本均有所降低。利用尾矿代替粘土配烧水泥熟料,利用尾矿渣 替代粘土生产烧结砖。 46 全市铝镁工业仍然以初级冶炼产品为主,深加工产业链延伸不 够,不仅制约着产品品质,而且能源消耗大,严重污染环境。铝镁工 业发展循环经济应着力于铝镁冶炼废物的利用;铝镁合金加工废料的 循环利用;铝镁合金零部件回收利用;废铝的回收利用。 按照产业链组合、物料和废物集成利用、能源梯级利用、水循环 利用原则,建立铝镁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加强企业共生耦合,加强上 下游产品企业的合作,加快铝镁工业集聚发展,充分依托大企业、大 集团,构建专业特色的产业园,实现产业集聚发展、公辅系统共享、 废弃物集中处理,使铝及铝加工企业向环保型、可持续发展型方向发 展。铝镁工业循环经济引导模式见图3-8。 (1)加强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在电解铝生产中,要提高电能 效率,改善生产的经济效益;以降低成本为核心,积极开发研究铝电 解生产清洁工艺;发挥煤、电资源优势,发展煤—电—铝联营,降低 生产成本。 (2)淘汰落后。淘汰年产8000吨及以下的金属镁冶炼企业和落后的竖窑煅烧工艺。 从严执行国家质监总局、国家标准委发布的《镁冶炼企业单位产 品能源消耗限额》的规定,现有镁冶炼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定值不大 于8300kg标煤/吨,新建镁冶炼企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限额准入值不 大于7500kg标煤/吨。对超过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标准用能的镁冶 炼企业,要求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然达不到标准的, 按照《节能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停业整顿或者关闭。 (3)总量控制。全市电解铝控制在8万吨以内,金属镁控制在 47 10 万吨以内。 (4)提高准入门槛。新建电解铝产能臵换和环保改造项目,必 须采用240KV及以上大型预焙槽工艺,鼓励采用400KA及以上大型预焙槽工艺。电解铝必须配套建设铝深加工项目。 新建综合利用和改扩建镁及镁合金项目,总规模须在5万吨/年 以上,必须采用焦炉煤气、煤层气等清洁燃料,必须采用回转窑煅烧 生产线,必须采用蓄热式还原炉,必须配套建设镁合金深加工项目。 鼓励现有企业联合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镁产业集中度。 依托社会力量,建立废铝回收体系,提高废铝回收利用水平,大 力发展再生铝。加大电解铝液直接铸坯比例,减少二次重熔,降低金 属烧损;铝电解过程中,提高电流效率,降低熔解铝的再氧化,减少 电能消耗。加强铝灰的开发应用,利用铝灰生产某些化工原料、研磨 剂或分解后用做建筑材料、炼钢脱氧剂等。再生铝的产铝灰用来生产 某些化工原料、研磨剂,或将剩余的氨化铝分解后用作建筑材料、炼 钢脱氧剂等。 高效利用能源资源,推广电内热法和半连续硅热法炼镁工艺。金 属镁生产用焦炉煤气替代烟煤,可减少SO 、NOx、粉尘等污染;在还2 原炉利用蓄热燃烧技术充分回收利用烟气余热,还可减少40% 的煤 气用量,煅炼过程中的余热用于发电;在回转窑煅烧工序利用煅白显 热来预热助燃空气和加热余热锅炉产生蒸汽,带动射流真空系统抽真 空替代机械抽真空。重点开展镁渣的应用研究和综合利用,目前可用 于脱硫剂以及水泥、制砖等建材产品。 搞好水循环利用。改善流程管理,有效降低新水使用量,减少工 业废水的产生和排放。搞好水的原位再生,如氢氧化铝焙烧循环水系 统,空压站循环水系统,热电站循环水只需降温即可循环使用;灰渣 48 水循环利用,热力系统采用水力除灰,除灰渣水设循环水系统,冲灰 水澄清后经泵返回到冲灰系统。 新型建材业发展以减量和利废为中心,以发展生态水泥、新型墙 体材料为重点,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功能为突破口,减少不可再生能源、 资源消耗,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率,实现资源的反复利用和建材 业可持续发展。 建材对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诸多行业的废物利用有着重要 的链接作用。建材产业与煤炭企业链接,利用采煤附出的煤矸石,生 产煤矸石砖和煤矸石集料砌块;与电力企业链接,利用电厂排出的粉 煤灰,生产粉煤灰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粉煤灰轻质墙板等墙材产 品,可以利用电厂烟气脱硫产生的脱硫石膏,生产石膏板和砌块;与 冶金企业链接,利用钢渣、水淬渣、炉渣及镁渣、电石渣,生产废渣 砖和砌块;与非金属矿山企业链接,利用选矿、采矿产生的剥离土、 废石、尾矿等,生产墙体材料产品。 (1)节约能源资源。以“建筑节能”为主题,为建筑业提供标 准化、商品化、集成化的建材产品,力争全市所有新建住宅和公共建 筑达到强制节能65%的设计标准。到2015年,新型墙体材料产量占 墙体材料总产量比重至少达到80%以上,建筑应用比重要达到90%以 上。尽量利用低品位能源和废弃物能源,减少建材产品制造过程中的 单位产品能源消耗。 (2)淘汰落后。禁止建设任何落后工艺的水泥生产能力。淘汰 无证、位于环境敏感区的直径2.5m以下立窑、中空窑,直径1.83m 49 以下水泥粉磨设备,以及规模小于60万吨和环保或水泥质量不达标 企业。 按照《山西省限制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鼓励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 规定》和《太原市限时禁止生产经营使用实心粘土砖的通知》,严格 执行“禁粘”规定,严格限制毁田烧砖,加快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 建筑渣土、冶炼废渣和化工废渣等固体废物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 (3)总量控制。全市水泥总量控制在 万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 万吨,占60%。特种水泥规模明显增加,重点水泥企业散装 水泥率达60%以上;吨水泥综合能耗控制在148kg标准煤以下。 石膏(含脱硫石膏)主要用于制备建筑石膏粉、纸面石膏板、石 膏砌块、条板、石膏装饰材料。重点推广应用“超细、提纯、改性的 无水硫酸钙”、“纤维硫酸钙”和“轻质、高强、耐水、保温的石膏复 合墙体”。 (4)提高准入门槛。加快发展大型化新型干法水泥,新建和改 扩建水泥项目,应达到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鼓励大企业通过兼 并整合,将具备条件的小企业改建为粉磨站、中转库等,水泥粉磨站 的生产规模须在年产60万吨以上。 积极发展低熟料水泥。水泥生产要用大量的水泥熟料,以生产 42.5标号硅酸盐水泥为例,一般熟料配入量要达到55%~65%,而通 过使用GHPC外加剂技术可使熟料配入量减到25%~35%,每生产1吨 绿色高性能水泥,可节约0.5吨熟料,节约0.1吨粘土,同时消化0.7吨工业废渣,比传统水泥工艺减排CO 0.6吨。 2 大力发展商品砂浆。传统的混凝土是在建筑工地上采用手工配料 和自由落体搅拌机来进行砂浆搅拌的,砂浆产品的质量不稳定、易离 析、强度低、厚薄不均、易污染环境。商品砂浆通过精确配制,并通 50 过对工业废渣的活性研究和运用,使工业废渣作为矿物外加剂、功能 外加剂被大量配入砂浆产品中,而且干粉砂浆还可采用合成高分子聚 合物(可再分散乳胶粉)和特殊的添加剂(例如纤维素醚)进行砂浆 改性,不仅具有质量好、性能优良、生产效率高的优点,而且通过淘 汰混凝土分散配料而大量减少了天然砂、石子的消耗。 大力发展新型墙体材料。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装备技术,有效促进 各种工业废渣和煤系共伴生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加快粉煤灰烧 结砖、粉煤灰蒸压砖、粉煤灰加气混凝土、废渣空心条板、煤矸石烧 结砖、脱硫石膏墙体材料、尾矿墙体材料等技术的应用和开发,并与 炉渣、炼铁矿渣、钢渣、电石渣等进行材料混合,为建筑提供承重强 度高、隔热性好、含水率低、装饰性好的生产绿色高性能的墙体材料。 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加强城市建筑垃圾制砖的研究开发和应用, 将其作为再生资源重新利用。如砖石、混凝土等废料经破碎后,代替 砂石集料,用于筑路、生产砂浆、混凝土和其他建材产品,达到资源 再利用目的。 延长建材产品的寿命,提高建材产品使用耐久度。利用工业废渣 中的元素活性,通过合理的配比,增强水泥标号。推广商品砂浆、干 混砂浆等标准化混凝土级配,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和使用年限。 消纳工业固废和城市废弃物。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的 处理中心,以其焚烧或发电后的残渣或烟道飞灰、炉底灰渣、烟气脱 硫石膏以及下水道淤泥等为再生资源,生产建材制品。要鼓励建设以 消纳城市废弃物为主的水泥生产企业,在市郊及工业废渣集中地建设 100万吨/年以上的大型水泥粉磨站和砼搅拌站。 积极发展水泥“四零一负”生产技术,具体内容是:水泥工业和 生态环境和谐共存,水泥企业对其周围生态环境完全实现零污染;创 新水泥工艺和余热回收技术,降低单位水泥电耗,提高单位熟料余热 51 发电量,实现水泥企业对外界电能的零消耗;水泥企业完全实现废料、 废渣、废水的零排放;降低单位熟料热耗,开发利用各种替代燃料, 实现熟料生产对天然矿物燃料(煤、油、天然气)的零消耗;节约资 源,扩大利废功能,消纳各种废弃物,减轻环境负荷,为全社会废渣、 废料的减量化做出应有贡献;充分发挥水泥“利废”的主导作用。 减排降污,保护生态。建材在利废制造的同时,也会产生SO、2 NOx、粉尘和CO 的排放。要通过生态设计、工艺革新、设备改造等2 手段,降低有害气体和粉尘的排放。大力推广水泥回转窑低温废气余 热发电,粉磨节能等技术,降低能耗。积极开发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 用技术,实现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通过消纳废弃物和开发替代资源 等方式,实现原料、燃料的转化,减少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的排放。 从全市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和土地条件出发,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 态环境为重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培育和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 农业产业循环模式,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循环体系,促进农业生 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达到农业资源再使用和 再循环的目的,实现全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以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对农业废弃物包括 植物类废弃物、禽畜粪便废弃物、加工类废弃物和农村生活垃圾以及 农作物秸秆等进行再利用,实现其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和材料化, 多业配套,拓展和深化农产品加工产业链,降低自然资源消耗,避免 造成二次污染或多次污染。 以沼气为纽带,重点发展三种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一是以农户为 基本单元的庭院型生态模式。利用畜禽排泄物和其它生物质,在农户 52 居住的庭院中建设沼气池,产出的沼气用作炊事、取暖等生活燃料和 照明,沼渣、沼液作为农田的有机肥料,构成沼气、厕所、畜圈的庭 院“三位一体”模式;二是依托家畜养殖场以及果园、蔬菜园、植物 园等建立大型沼气池,家畜排泄物和农作物秸秆进入沼气池产生沼 气,沼气回用于养殖场作为生产和生活能源,还可用来发电或供应周 边农村居民灶用燃气,沼气池的出料口通向农田或蔬菜大棚,沼液灌 溉农田,沼渣制成高效肥料;三是在上述产业链的基础上,扩展到农 业为工业提供农产品原料,工业为农业养殖提供饲料,并将食品下脚 料配比掺入饲料,形成工农业互相渗透、物质交换的产业循环集合系 统。 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用水的利用效率。推行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因地制宜地推广“农田抗旱节水工程”、“农田覆盖节水工程”、 “集雨农业工程”、“保护性耕作工程”、“化学调节节水工程”、“生物 节水工程”等六种技术模式。建设县级“农田覆盖节水示范工程”, 配套发展喷滴灌农业。 加快发展农村沼气能源环保工程。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工程,推广应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微水电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 带的庭院“三位一体”和大棚“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在集约化 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减少农药和化肥用量、严禁 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流通和使用,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实现农业清 洁生产和绿色生产。在示范村内,大力推广沼渣沼液使用示范技术, 建设沼液病虫害防治技术示范田,设臵干鲜果、大田农作物、保护地 蔬菜、水果示范点。示范田内,严格按照“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规程” 进行栽培,一律不得使用化肥、农药。到2015年,新发展以沼气为 主的农村可再生能源用户3万户,其中沼气秸秆气2.5万户,吊炕5000 53 户;适宜地区沼气用户普及率达到40%。通过发展以沼气为主的农村 能源环保工程,大力推动农户养畜,年产优质沼肥40万吨,可替代煤炭消耗16万吨。 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因地制宜发展玉米整秆半耕半覆盖、机 械化秸秆粉碎还田和保护性耕作、玉米整秆沟埋聚肥蓄水、秸秆异地 覆盖、地膜秸秆二元覆盖等模式。2010年至201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总规模为19202万元,用于108个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其中: 秸秆能源化利用项目投资规模为12535万元,占总规模的65.28%;秸秆肥料化利用项目投资规模为1150万元,占总规模的5.99%;秸秆生物转化利用项目投资规模为300万元,占总规模的1.257%;工业化利用项目投资规模为100万元,占总规模的0.52%。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基本消除秸秆就地焚烧。农产品加工废弃 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6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10%以上,农村面源污染控制率达到50%以上。 加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村)、城镇历史文化街区 及旅游干道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力度,全面推进绿色旅游行动计 划。推行生态旅游,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产生与排放量。积 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对旅游设施、景区、场所实行生态 化管理。在旅游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理,减少和避免环境污染。 加强景区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绿化、美化旅游区环境。抓好旅游公 路的绿化、美化,减少噪音污染。 加快建设交通便捷、服务业要素配套、效益突出、形象鲜明、生 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备的旅游区。全面推进景区资源节约,建立 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绩效核算体系和技术标准,对耗能大的设备和场 54 地进行节能化改造。 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创建“绿色宾馆”、“绿色饭店”,限制以不 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饭店的一次性用 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促进一次性产品和包装容器 再利用。引导消费者选择公共健康的绿色产品。 到2015年,以我市重点旅游景区为基础,建成一批循环型旅游 景区示范项目。 交通运输的循环经济具有双循环特征,这种特征通过交通资源的 流动过程反映出来。一是交通运输的建设与开发,形成了交通运输的 设施和工具,经过使用和消耗之后,一部分经过再利用,在内部继续 循环,而另一部分则经过加工处理,变成其他形式的外部资源,在交 通运输外部重加工后进入循环过程。二是运输产品通过运输载体进行 空间的转移和时间推移,在转移和推移的过程中,消耗了资源也造成 对环境的影响。 加强节能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适应城市机动车快速增长的形 势,规划建设节能、合理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同时加快机动车停车 场等静态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建设城市立体道路交通体系,研究制定 城市轻轨等轨道交通设施规划;发展便捷、高效、省能的节能型综合 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加强交通运输资源合理配臵,提高集 约化运营和车辆实载率。 第四章 静脉产业循环体系建设 结合我市市情,从垃圾资源化、污水回用等方面入手,加快推进 旨在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的静脉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 效率,在生产、消费和社会生活层面推进循环体系建设。到2015年, 使我市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跻身中部城市先进行列。 55 提高对生活垃圾的综合处臵能力和无害化处理水平。积极发展再 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建立专业化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提高再生 资源回收率和形成规模化再利用能力。培育规模化的废弃物循环利用 示范企业和园区,建立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交易市场,推进全市静脉 产业发展,构建消费—回收—再生—回用的循环体系(见图4-1)。 废钢铁 回废有色金属 用 收集 废纸 废塑料 分捡 交易 社会生活 加工 回收系统 废弃物 对生鲜垃圾实行堆肥处理。以社区为单位,对厨房生鲜垃圾采用分类 回收,通过堆肥处理归还给耕地的循环型处理方法在市郊建立“生鲜 垃圾有机肥料中心”,对从家庭收集的生鲜垃圾进行堆肥处理,产生 的肥料经由农资公司销售,返回农田。对建筑垃圾要通过严格的分类 分拣提高循环利用率。对于混凝土块或陶瓷碎片等不可燃废料,通过 粉碎作为骨材使用;对于无法作为资源直接再利用对象的木块、纸屑、 废塑料等,采用焚烧回收热能的方式进行再利用。到2015年,对建 56 筑垃圾的循环利用率要达到30%以上。 积极推行生化堆肥、焚烧发电等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建立集焚烧、 堆肥、填埋为一体的大型垃圾综合处理中心,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大幅降低最终填埋处臵量。到2015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要达到100%;城镇生活垃圾回用率要达到30%。 推进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农膜和废旧家电等的回收利用。充分 利用现有政策,进一步完善法规体系,全面放开城乡垃圾产业市场, 引进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投资成 立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按企业化、市场化经营;建立废弃物回收特许 经营系统,采取上门收购、连锁店收购、电话预约收购等多元化模式, 实现低成本、低风险和高速度扩张,扩大经营规模。充分培育和发展 各种废弃物的收集、运输、处理与综合利用的静脉产业,抓好废金属、 废塑料、废轮胎、废玻璃、废油、废旧电池、废旧农膜及包装物以及 废旧家电的循环利用,不断完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开展企业逆 向物流建设,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生产企业对废旧产品进行回购。到 2015年,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 废纸回收利用:将废纸回收和社区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发挥社区 力量,提高回收利用率。建立废纸回收特许经营系统,实现低成本、 低风险和高速度扩张,扩大经营规模。 报废汽车回收利用:完善报废汽车回收和拆解行业的管理,运用 市场手段和法律手段,解决报废汽车回收和拆解行业存在的问题。建 立与现代大规模汽车生产相适应的汽车回收拆解体系,并与其它地区 形成网络。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建立报废零配件的 处理、销售体系,建立有效的零配件再生利用体系,建立相应的检验 标准,对再生零配件进行分类处理。 废旧物质回收利用:加强生活废弃物的分类回收,对碎玻璃、玻 57 璃瓶、废金属、塑料、旧电器、旧家具、旧衣服等实行有偿回收。要 求居民家庭分类处臵生活废弃物,对分类处臵的家庭按标准收取清洁 费,对不分类处臵的家庭加收垃圾分拣费。鼓励企业、社区、个人投 资成立资源回收企业,按企业化、市场化经营。 废旧轮胎及橡胶制品回收利用:建立废旧轮胎及橡胶制品回收系 统,采用无剥离、微负压热裂解、高效率回收可燃气技术,无害化、 资源化处理废弃旧轮胎,回收炭黑、燃料油和废钢丝。 废旧塑料制品回收利用:通过价格和政策引导,对废塑料制品进 行分类回收。加强联合与合作,拓宽塑料制品回收渠道。开辟利用废 旧塑料生产井座、井盖及汽油等资源化途径,加强废旧塑料制品回收 的分类指导。 电子类产品的回收利用:产品制造商应承担起电冰箱、洗衣机、 电视机等大量废弃废旧家用电器、再商品化的义务,设计、制造易回 收利用的产品。开展废家电回收利用、资源化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 施解决未来大量家电废弃问题。制定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的有关规 定,建立区域性废旧电子产品回收利用市场和废旧家电回收利用体 系。 危险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强电池、荧光灯、医疗垃圾等危险废弃 物的无害化处理。以废旧电池回收为起点,完善废旧电池的收集网络, 并对废旧干电池进行处理,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快废旧电池的回收利 用。 鼓励成立各类专业化的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和最终处臵企业, 重点发展再生铜、再生铝及再生橡胶等企业。引导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抓住我市作为全国再生资源回 收体系建设试点的政策机遇,探索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废旧金属回 收加工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充分利用现有的优惠政策,推进资源综合 58 利用企业发展,促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最终废弃物的最小化。 建设区域大宗再生资源和再生产品交易市场。重点依托我市大型 煤焦企业集团、产业集聚区、工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大宗废弃物(主 要包括煤矸石、粉煤灰、焦炉煤气、煤焦油等)交易市场,实现大宗 工业废弃物的交易,到2015年,力争使煤矸石、粉煤灰、焦炉煤气、煤焦油等大宗废弃物通过市场交易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应用,综合利 用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同时加快再生产品交易市场建设,促进再生产 品直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建立废弃物专业网站、发行相关报纸、出版相关的专业期刊等, 为生产再生产品企业销售、发布供求信息提供帮助。针对不同企业、 行业需求,大力开展循环经济政策法律、标准、清洁生产技术等咨询 服务,为企业产品开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提供重 要决策信息。 依托网络平台,建设虚拟废物交换中心,建立企业、产品、项目、 政策和科技成果等与废物交换相关的数据库。在工业再生资源交易市 场内下设再生资源信息中心,以时点销售系统(POS系统)管理交易 市场;以电子订货系统(EOS系统)实现电子商务、实现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经营,以达到应用EDI、GPS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 再生资源标准化经营,全力助推循环经济的发展 加强供水管网维护和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提高污水、污泥处理率, 大力推进中水回用系统建设。 完善供水管道系统,降低供水管网漏失率。实行雨污分流,建造 59 雨水下渗设施和雨水收集、集蓄设施,增大雨水就地入渗量和地面雨 水的截留量。单体建筑面积在2万平方米以上的宾馆、饭店、公寓及 高层住宅等,建筑面积在3万平方米以上的机关、科研单位、大专院 校及大型综合性文化体育设施,3万人以上的住宅小区,必须建设雨 水收集利用设施。 大力推进城南污水处理厂建设,实现“蓝天碧水”工程。有计划、 有步骤地建设污水管网设施。城南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后,预计可增 加20万吨/日处理能力。到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0%以上。 对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要通过污泥热干化、活泥焚烧、 生物堆肥等无害化处理技术,减少二次污染,提高污泥处理和利用水 平,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下水污泥的利用方式见图4-2)。 原料污泥形状 处理过程 生成物质 利用用途 消化污泥 干燥污泥 肥 料 干 燥 干燥污泥 肥 料 肥 料 脱水污泥 发 酵 堆 肥 土壤改良剂 土壤改良剂 干燥、炭化 炭化污泥 脱水助剂 肥 料 焚烧灰 造 粒 造 粒 物土壤改良剂 体 脱水污泥 混合、焚烧 焚烧灰 水泥生产原料 60 下 水 污 泥 (无加工) 焚烧灰 过粒焚烧 造粒物 轻量骨材 外墙砖 焚烧灰 陶管 混炼成形焚烧 焚烧后物质 加压成形焚烧 焚烧后物质 连孔砖 混炼熔融 焚烧后物质 水泥骨材 路基材料 (无加工) 水泥骨材 熔融玻璃 成 形 消 化 消化气体 能 源 利 用 焚 烧 焚烧排热 供冷供暖 温水供应 加强我市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回用系统的建设,包括居民区公共建 筑的中水回用系统、城市绿地浇灌的中水利用系统,全力提高中水回 用能力。推进污水处理后的中水用于城市景观用水、都市农业花卉苗 木灌溉、厕所冲洗、道路保洁、洗车和工业冷却用水等。 在新建小区内开发分质供水和中水回用系统,鼓励有条件的小区 进行供水系统改造(生活污水循环利用模式见图4-3);在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大型公共建筑、宾馆、办公大楼、学校内建设中水回用系 统;在矿区集中的城市,要建立矿区生产用水与社区生活用水综合循 环利用的中水回用系统。 通过建设中水回用系统,2015年,城市污水回用和中水利用量 达到污水处理总量的50%,污水再生利用规模达到40万立方米/日,平均每年节约的水资源量达到1.4亿立方米。 61 直饮水处理 城市自来水 直饮水 杂排水 生活(盥洗、厨房)用水 化粪池 绿化、洗车 杂用水 中 雨 水 水 供 人工湖或 水 中水处理 其他景观 溢流 贮存池 溢 流 以产品的销售和消费环节为重点,以政府采购为切入点,大力推 广绿色标识产品,规范和鼓励产品的再利用,倡导公众绿色消费,形 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新型消费方式。 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与示范作用,要将再生材料生产的产品、通 过ISO14024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通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 ISO14000认证企业的产品列入优先采购计划,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 可循环使用的产品、再生产品以及节能、节水、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的 比例。禁止采购能源效率低的产品和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和设备。建 立健全政府采购管理制度,逐步实施分级计量,进一步加强节能产品 政府采购活动的组织管理与监督。建立健全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统计体 系,不断提高节能产品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和效能。到2015年,政府 采购中绿色产品的比例要达到95%以上。 进一步倡导“无纸化办公”,建立办公用品的回收系统,及时回 收报废的办公用品。大力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活动。制定“节约型机 62 关”评价标准,建立健全能源资源消耗岗位责任制、统计消耗报告制 度、奖惩制度、巡视督察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五项工作机制,全面 实施能源资源使用“减量化”的具体举措。 在各社区和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校,广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 培养绿色消费意识与绿色消费需求。倡导理性消费与清洁消费,注重 从源头减少垃圾。选购净菜以及“非复合包装”的商品,减少消费过 程废弃物的发生。抵制“白色污染”,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即“限塑令”)和商务部、发 改委、工商局《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不使 用不可降解的发泡塑料餐具,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少用或不用一次性 物品,加强一次性易耗品的反复使用与多次使用。通过提高产品的重 复使用次数、使用效率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 排放,形成修旧利废、减少浪费的良好社会风尚。积极实行“鼓励汽 车家电以旧换新实施方案”,推进低排放环保型汽车的发展。限制过 度包装,鼓励对包装物实行押金返还制度,在商场、超市、便利店等设 立包装物回收网点,以各种消费优惠形式鼓励消费者将包装物送至回 收网点。 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扶持与发展绿色产业,特别是再生资源产业, 努力扩大再生资源产业的规模。建立与完善绿色产品研制、开发与生 产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参与节能、节水、无污染的产品 以及再生产品的研制、开发与生产。重点开发和推广以下绿色产品: 绿色材料制品。加大建材、化工、电子等行业绿色新材料制品的 研发力度,重点发展新型合成纤维材料、特种工程塑料等,提升绿色 材料制品的比重。提高散装水泥和粉煤灰砖等新型墙材比率。以无毒 63 无害材料为基础,拓展精细化工产品的深加工。 可拆解再利用产品。促进机械装备制造业的可拆解循环利用设计 和绿色制造,重点加强机床、工程机械、电子电器设备和农业机械等 关键零部件的拆解与再利用的研发生产。 节能节水型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灯具、双层玻璃及中空低辐射玻 璃等制品,推进节能建筑建设。加快节水型工业设备,生活器具,节 水型滴灌设备和冷却设备的开发制造。 环境无害型产品。发展环保型柴油机。生产并推广使用以甲醇、 压缩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为燃料的城市公交汽车。 功能替代型产品。加强行业间协作,大力发展“有形”功能替代 型产品。积极促进零部件加工业与成品装配业、加工业与服务业、建 材业与建筑业、服装业与纺织业等的紧密协作。重点发展钢铁对混凝 土构件的替代,塑料对金属制品的替代,纸制品对金属的替代。 加快研究制订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推进环境 标志产品和绿色企业认证制度,建立与完善绿色企业与绿色产品的监 督管理制度。构建绿色产品标准体系,并在食品行业实行绿色标志产 品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产品质量监督体系,制定严格的管理措施,加 强产品的检测和指导工作。开展“绿色诚信”行动,强化诚信制度和 相关的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64 为确保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如期完成,围绕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 务和重点工作,要以循环经济项目为载体,有组织、有重点、有秩序 地实施具有循环经济示范带动意义和节能减排效果显著项目,切实推 进全市循环经济的深入发展。 重大项目的选择原则是,根据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和工 作重点,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重点实施煤炭、焦炭、冶金和电 力等传统产业废弃物资源化项目。 试点企业。在太原钢铁集团等省级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的基础上, 重点推进工业产值排序前100位和污染较重的100户非工业企业的循 环经济工作。通过培育一批资源生产率、废物循环利用率和污染物减 排水平在全国同行业居领先水平的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夯实发展 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探索产业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和关键技术,大 力提高能源、水、矿产和土地等战略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着重解决 好煤矸石、粉煤灰、焦炉煤气、煤层气、矿井水等大宗废弃物综合利 用问题。 试点园区。重点培育产业特色鲜明、带动作用突出的经济开发区, 推动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建设。 试点县区及社区。建立社会废物集中回收、分拣、加工、再利用 和无害化处臵体系。探索推动县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创建节约型 机关和节约型社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65 以全市年耗能8万吨标煤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为重点,组织实施 一批区域热电联产工程、余热余压利用工程、可再生能源工程、电机 系统节能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工程等节能项目。在试点 工业园区全面实施集中供热及热能梯级利用技术,消除企业自备燃煤 锅炉。鼓励在新型煤化工、不锈钢和特种钢以及铝镁新材料产业中, 优化生产流程用能;推动洁净煤、甲醇和醇醚燃料替代汽油工程建设, 支持水泥企业的中低温余热利用工程。大力开展建筑节能,推广使用 新型墙体材料和节能灯具。加快淘汰落后低效电机,推广应用电机变 频调速节能技术。政府机构、医院、学校等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项目, 有条件的要优先建设污水源热泵设施。 示范项目包括:美锦能源集团有限公司装煤调湿及干法熄焦项 目、光大炭黑有限公司炭黑尾气发电项目、梗阳焦化2?25MW煤气蒸汽联合发电项目等。 以美锦集团公司500万吨干熄焦工程为例,投资7.62亿元,分别建造五座100万吨干法熄焦装臵,彻底淘汰公司内落后的湿法熄焦 工艺。建设内容主要包括运焦、装焦、干熄焦、排焦、集尘、粉焦贮 运、惰性气体循环设备和余热锅炉。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约6.9亿度,节约标准煤32.5万吨、新鲜水1750万吨,减排酚2970吨、氰化物380吨、硫化氢540吨、挥发氨1190吨,年增销售收入3.68亿元。 鼓励企业采用节水生产工艺,推广溴化锂冷却、直流水改循环水、 凝结水回用等节水技术,大力推进矿井水利用、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 66 回用,推广干式除尘技术、高炉煤气干法除尘技术;建设火力发电的 浓浆成套输灰、干除灰、干除渣等示范工程。建设节水示范园区,促 进企业内部、企业之间和城乡之间水资源的梯级利用,推行城市绿地 中水浇灌,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喷灌、滴灌和低压管道 灌溉等节水工程。 示范项目包括:建设矿井水处理工程、节水灌溉示范项目、污水 处理回用项目。 以山西焦煤集团西山矿区矿井废水资源化工程为例,分别采用 BH工艺及深度处理工艺,对目前矿区9对矿井污水处理厂实施技术 改造,总投资64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处理矿井水13103万吨,使矿井废水回用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96%,有效减轻矿区水污染 压力,缓解西山矿区水资源短缺矛盾。 针对太原产业特点,鼓励企业利用伴生矿产和工业废渣生产建筑 材料和筑路材料,利用燃煤电厂烟气脱硫生产石膏装饰板和水泥添加 剂,并替代天然石膏用于水泥生产,争取电厂炉底渣利用率超过95%,粉煤灰利用率达到80%,脱硫石膏利用率达到70%以上。鼓励企业对镁渣、锰渣、电石渣等有害废弃物资源化处臵利用,开发铸造废砂等 难处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示范项目包括:太原市同翔金属镁有限公司镁渣制砖生产线、山 西新能源镁业还原渣加工新型建筑材料项目、太原化学工业集团有限 公司电石渣制硅酸盐水泥熟料项目,山西一一煤焦集团有限公司建设 年产150万吨粉煤灰水泥粉磨站和年产5亿块粉煤灰蒸压砖项目等。 全市焦化业煤气利用率77%,其中50%左右为炼焦自用,11.5% 67 供城市民用和工业锅炉,9.7%供钢铁、镁、铝等冶金使用,6%发电及 供热,0.5%作为化工原料。每年仍有大量的焦炉煤气没有回收利用, 这一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传统炼焦产业发展,也制约全市经济健康的发 展。提高焦炉煤气回收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及环境的污染,除传统 利用途径外重点发展方向为:焦炉煤气净化后生产甲醇及下游产品: 焦炉煤气转化成还原性气体生产海绵铁:焦炉煤气制氢;焦炉煤气联 合循环发电。 示范项目包括:山西利民煤焦焦炉煤气综合利用发电、山西梗阳 焦化焦炉煤气生产15万吨甲醇项目、太原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年 产甲醇60万吨、山西一一煤焦集团有限公司建设年产18万吨合成氨 30万吨尿素等项目。 太原在大规模开发煤炭资源的同时,煤炭开采开发的伴生固体废 弃物煤矸石却大量堆积。全市历年积累的煤矸石已近亿吨,煤矸石综 合利用率约 %。随着煤炭产量和煤炭入洗比率的逐年增加,煤矸石 的排放量还将不断递增。煤矸石综合利用途径包括:发热量在 1500kcal/kg以上的煤矸石,适宜用作燃料发电;利用煤矸石回收有 益矿产及制取化工产品,如硫精矿、碱式氯化铝、冶炼硅铝铁合金等; 生产有机复合肥或微生物肥料;利用高铝煤矸石,采用烧结工艺,生 产市场所需的化工及建材产品;利用大多数过火矸以及经中温活性区 煅烧后的煤矸石,均可掺入5%~50%作混合材,生产不同的水泥或水泥混合材;利用煤矸石作为复垦采煤塌陷区的充填材料。其中,利用 煤矸石发电是太原市大量利用煤矸石的有效途径,煤矸石烧结砖是综 合利用煤矸石的主攻方向之一。 示范项目包括:山西一一焦煤集团煤矸石热电联产项目、亚鑫焦 68 化煤矸石制砖生产线项目、煤矸石矿井回填及复垦造林项目等。 以山西一一焦煤集团煤矸石热电联产项目为例,利用煤矸石为燃 料,建设2×50MW抽气式机组+1×25MW背压式机组,配臵3×220T/h高低差烧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直接空气冷却、炉内炉外两次脱硫、 布袋除尘、干除灰和粗细灰分解等技术。项目总投资6835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6.9亿度,供热面积347万平方米,年利用煤矸石94.5万吨,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年销售收入可达到18380万元。 要充分利用省会城市和老工业基地科技人才聚集、大型骨干企业 相对集中的优势,全面推进特色生态工业园区建设。鼓励园区建立资 源集成、能源集成、水系统集成、信息集成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园 区循环经济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现资源、技术共享。 通过产业园区形式,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推动重化工业向 环境容量大、资源条件好的区域转移,促进产业集聚、行业集中、用 地集约,优化资源配臵,形成资源节约的生产力布局。 示范园区包括: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 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太原不锈钢生态工业园区要依托全球不锈 钢产能最大,工艺技术装备水平世界领先的太钢集团,将不锈钢生产、 加工、流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相互关联,开展“增环 补链”项目建设,达到资源、能源和投资的最优利用,实现绿色产品 和社会、企业、城市共同发展的和谐统一。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以 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为基础,积极发展拥有 完整产业链和核心技术的产业群,完善园区内企业之间的产品和副产 品的链接利用,建成全省新兴产业规模化的示范区。太原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要拓展发展空间,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69 强化高新技术孵化器功能,突出发展电子装备与信息产业、新材料与 新能源产业、环保与高效节能产业,打造山西省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 中西部高新区中的经济强区。 同时,要围绕支柱产业的扩大、重点产业的培育和产业链的延伸, 依托高新、经济区及支撑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大型企业,培育一批特 色生态工业园,包括富士康科技园、南方重型汽车工业园、古交煤焦 产业园、铁路装备工业园、阳曲铝材深加工园、民营经济区、清徐清 洁能源焦化园等。 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推进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循 环利用,鼓励进行餐厨垃圾处臵,研发危险废物焚烧处理设备、污水 处理厂污泥减量控制技术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 用,重点发展秸秆“过腹还田”,推进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和农村户用 沼气项目建设,形成秸秆—养畜—沼气—有机肥料产业链,利用沼渣 发展食用菌、菌渣还田等深加工产业。发展生物质能高效利用技术, 鼓励利用畜禽粪便生产生物有机肥项目。 示范项目包括:太原市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再生资源回收体系 建设项目、山西崇康食品生态科技园大型沼气生态工程、太化南堰城 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 以太原市物资再生利用有限公司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项目为 例,建设内容包括:采用目前国内领先技术,建设电子元器件160吨 /年加工生产线;建设处理加工废旧橡胶2万吨/年生产线;建设报废汽车6440吨/年加工生产线等内容,项目建成后,每年可减少电子垃 圾2万吨;处理废旧轮胎2万吨;报废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利用率达 95%以上。 70 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是指:包括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三废”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零排 废”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产业链接技术、产业链延长技 术、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等在内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 术,及其相关的技术创新制度、政策和环境。 从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层面上来看,循环经济要求企业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进行综合利用,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根据资源条件和产业布局,合理延长产业链,促 进产业间的共生组合。因此,在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从区域能源 资源赋存、产业结构特征、能源和物质的利用潜力等角度分析,选定 一批对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关键性技术,集中进行 研发、推广、应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资源赋存条件来看,我市水资源严重短缺。大量的矿井水没有得到综合利用而直排地面,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同时造成环境的 污染。因此,矿井水回用及回灌技术成为循环经济的关键促进技术之 一。 从产业结构特征来看,煤炭、炼焦、冶金和电力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以及煤化工、装备制造、材料等三大新型支柱产业,都与煤炭资 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在产业内、产业间建立能量梯级利用、资源 综合利用的产业循环系统,从而减少能量散失和浪费,提高能源和物 质的使用效率,正是当前亟需解决的技术环节,这包括:煤层气利用 71 技术、非焦煤炼焦技术、干熄焦技术、电力、冶金、建材、建筑等行 业的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及热能梯级利用技术等。 从能源和物质的利用潜力来看,一方面,新能源利用水平低,受 技术水平制约,氢能源、太阳能、生物能等还没有进入大规模开发利 用阶段;另一方面,大量的工业废弃物不仅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而 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急需资源化利用。提高能源、物质利用潜力 的关键支撑技术包括:废旧机电设备再制造技术、煤矸石发电技术、 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煤气制氢技术、焦炉煤气综合利用技术等。 我市循环经济要稳步推进,亟待引进、开发一批关键技术,推广 一批重点技术,建设循环经济技术配套体系,尽快提升技术对循环经 济的支撑能力。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关键技术研究:集中突破一批替代、减量、再利用、资源化、系 统优化、共生链接等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通过关键技术研发,实现 补链接环,在区域层次形成不同企业、不同产业间的资源共享、副产 品互换的共生组合关系。 示范技术推广:从普及成熟配套技术抓起,抓好一批科技示范工 程,分层次分阶段逐步推广。实施生态科技工业园区示范工程、县区 节约型社会科技示范工程和企业资源节约技术示范工程,发挥示范与 带动作用,推动循环经济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配套体系建设:建设面向循环经济的技术配套体系,包括以科研 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 系,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 72 煤井高效集约化开采技术:高效回采技术、无煤柱或小煤柱开采 技术、“三下采煤”技术、保水开采技术、矸石不出井开采技术、薄 煤层高效开采技术。 煤炭能源清洁利用技术:高硫煤洗选脱硫新技术、采前地面抽取 瓦斯技术和井下抽采瓦斯技术、地面瓦斯收集和输送管网建设技术、 煤层气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 输变配电技术:更高一级电压输电技术(如超高压、特高压输电)、 紧凑型输电技术、紧凑型变电站技术、超导材料应用技术、安全经济 灵活输电网目标网架设计和运行技术等。 节能发电技术:100万千瓦大型火电机组空冷技术、干式除灰技 术、电机采用变频节能技术、锅炉等离子点火技术。 节能设备与技术:先进节能技术和高效设备,用高效电感整流器 和电子整流器替代普通电感整流器,用高效反射灯罩替代普通反射灯 罩,以及采用节能开关等。用高导电、高电磁性能的电动机替代普通 电动机,应用变频调速技术实现电动机节电运行等。 节水型社会建设技术标准体系。 水资源节约利用优化配臵方案及关键技术。 电力、造纸、钢铁、化工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 矿井水利用技术。 水源热泵冬季供热技术。 现代农业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旱作品种育种技术,生物节水技术、 旱作农业节水技术、农业节水与区域水资源优化配臵技术、节水自动 控制和管理技术。 水循环利用技术:工业水循环利用技术;污水处理与再生水(中 73 水)回用技术,雨水利用和洪水资源化技术。 水资源配臵技术:多种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优化配臵技术,矿坑水、 劣质水、废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关键技术和工程模式,中水回用 工程技术措施。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废橡胶、废塑料、废家电、废电脑、废 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分选和处理的实用技术。 废旧机电装备再制造技术。 废弃物资源化技术:秸秆、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与 技术;粉煤灰、矿渣、煤矸石等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装备与技术。 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是以畜禽粪便为原料的高效生物 肥料生产技术。 以可再生资源为基础的能源与化工生物技术:生物质(气化、液 化、高密度化)生产高品位能源技术,可再生资源小型发电技术。 生物质能技术:燃料乙醇产业化技术、生物柴油关键技术、沼气 发电技术、生物制氢技术、麦秸生产中密度纤维板技术、棉秆和玉米 芯生产糠醛技术。 低热值燃料发电技术:煤矸石、煤矸石与煤泥、煤矸石与焦炉煤 气、矿井瓦斯等低热值燃料发电技术,灰渣综合利用技术,煤矸石沸 腾炉床下风室点火技术和红渣直接点火技术,煤矸石生产成型燃料技 术,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电厂锅炉高效除尘、脱硫设备与工艺技术, 灰渣干法输送、存储及利用设备和技术;燃煤泥锅炉煤泥输送、给料、 成型技术和设备。煤矸石电厂锅炉耐磨材料及制造工艺技术,高效、 可靠的冷渣设备和大容量循环流化床锅炉制造技术。 产品替代技术:“无废”和“少费”生产工艺与技术,“低耗、高 74 效、少污”产品替代“高耗、低效、重污”产品的生产工艺技术。 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太阳能、风能、水能和地热等可再生能源 替代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相关技术,核能、氢能开发利用技 术。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生物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化石性能源替 代品及生产设备与技术。 清洁型热回收焦炉是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炉型。该炉型能够 有效利用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烟气余热。炼焦烟气温度为900-1000?,经余热锅炉后温度降到180?左右,余热锅炉额定蒸发量35吨/小时,额定压力为3.82MPa,额定温度450?,当炼焦配煤挥发分为23%时,每10万吨焦炭每小时蒸汽产量大于25吨,发电规模为5000千瓦,吨焦发电438?,废气热利用率83.79%。 在保证水泥生产、不增加水泥熟料烧成热耗及电耗、不改变水泥 生产工艺流程及设备的前提下,可利用水泥熟料煅烧中所产生的烟气 余热进行发电。主要工艺方案为: 利用水泥窑窑尾预热器排出的350?以下废气设臵一台窑尾预 热器余热锅炉(简称SP锅炉)、利用水泥窑窑头熟料冷却机排出的 400?以下废气设臵一台熟料冷却机废气余热锅炉(简称AQC炉)、两台锅炉设臵一台蒸汽轮机、发电系统主蒸汽参数为0.69 MPa~1.27MPa—280?~340?、余热发电能力为3140kJ/kg熟料—28千瓦h/t~32千瓦h/t熟料。热力系统可采用单压不补汽式纯余热发电、 75 复合闪蒸补汽纯余热发电和多压补汽式纯余热发电技术。 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包括在窑头增设ASH蒸汽过热器;利用 260?~360?抽废气口抽出的废气设臵AQC炉生产1.57MP~3.82MPa次中压或中压饱和蒸汽并同时生产0.1MP~0.5MPa饱和温度至180?的低压低温蒸汽、85?~200?热水;利用窑尾预热器系统最终(C1级旋风筒出出口)排出的300?~350?废气,以及C级旋风筒至C21级旋风筒入口的450?~600?废气,共同设臵蒸汽过热器等,其目 的是进一步提高余热利用率、提高锅炉主蒸汽参数,提高发电效率。 一般可满足水泥生产所需电力的1/3,具有十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 环境效益。 以循环灰热载体为基础的热电气多联产技术的主要工艺,是集煤热 解、燃烧分级转化于一体,同时产生热、电、煤气的一种工艺。利用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循环热灰作为煤干馏的热源,煤在气化炉中热解产 生中低热值煤气,经净化除尘后输出;气化炉中煤干馏产生的半焦及 放热后的循环灰一起送入循环流化床锅炉,半焦燃烧放出热量产生过 热蒸汽,用于发电、供热。 干熄焦技术是国家 “十五”时期重点推广的环保先进技术。截 止2007年底,全国已有54套正在运行的干熄焦装臵,可处理焦炭 5800万吨。 刚出炉的红焦显热约占焦炉能耗的35-40%,干法熄焦是用循环 惰性气体做热载体,由循环风机将冷的循环气体输入到红焦冷却室冷 却,高温焦炭温度降至200?以下排出。采用干熄焦可以回收80%的红焦显热,吸收焦炭显热后的循环热气导入废热锅炉回收热量产生蒸 76 汽,平均每熄1吨红焦,可回收3.9MPa、450?C蒸汽0.45-0.58吨。循环气体冷却、除尘后,再经风机返回冷却室,如此循环冷却红焦。 干熄焦能够产生蒸汽(5-6吨蒸汽需要1吨动力煤),直接使用 或用于发电,可以避免燃煤锅炉所造成的大气污染。以100万吨焦炭计算,用干熄焦可以回收热量为4-4.5万吨标煤。焦炭块度均匀, 强度提高,粉焦率少,热值提高。热反应性降低3%。意味着得到同样质量焦炭可减少强粘结性焦煤、肥煤的配入量约10-20%,从而降低炼焦成本。年可减少酚排放量350吨,氰化物45吨,硫化氢70吨,氨140吨。由于焦炭质量提高,可使高炉焦比降低2%左右,高炉生产能力提高1%左右,生铁效益增加12-22元/吨。干熄焦技术减少 焦尘排放,节省熄焦用水,社会和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捣固炼焦技术是根据焦炭用途,配入较大比例的高挥发份煤及弱 粘结性煤,采用捣固设备将炼焦配煤捣打成略小于炭化室的煤饼,将 煤饼从侧面推入炭化室进行高温干馏的一种工艺技术。 捣固炼焦采用捣固装煤技术,可增加煤料的堆密度,从而提高炉 产量。与相同规模的设备相比,可以减少炭化室孔数,降低焦炉投资; 可以改善煤的弱黏结性能,提高焦炭强度、反应性与反应后强度;可 以增加气煤、瘦煤、无烟煤的配入量,降低肥煤、焦煤使用量,有效 节约稀缺煤种资源,大幅度降低吨焦成本。 在环境保护方面,捣固焦技术具有减少出焦次数、改善操作环境 和减少无组织排放等突出优点。采用炉顶消烟除尘车对逸散烟尘进行 洗涤除尘,实现无烟装煤操作,使装煤污染物排放量减少90%;通过除尘拦焦车集尘罩使出焦粉尘进入地面除尘站,可明显减少烟尘污 染;敲打刀边新型炉门,密封效果好,可大幅减少炉门的荒煤气逸散。 77 焦化副产品回收利用技术、煤焦油和粗苯等回收加工技术以及焦 炉煤气制甲醇、二甲醚技术,可以实现焦化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创造 良好的经济效益。 氢气是合成氨的直接原料气,焦炉煤气中含有 55%~60%的氢气,其它成分如甲烷、一氧化碳等,可经转化、变换、脱碳等工序制得纯 氢气,然后由氢气与氮气合成氨。变压吸附制氢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焦 炉煤气制合成氨的投资和电耗。 焦炉煤气中含有生产甲醇和二甲醚的原料气——H 、CO和CO,22 经过部分氧化蒸汽转化后,气体中H/C(f =310),接近合成甲醇和二 甲醚的最佳值(f =2105~2115)。甲醇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基础有机化 工原料,而且可加入汽油掺烧或代替汽油作为动力燃料。二甲醚具有 优良的混溶性,可替代柴油用作清洁汽车燃料,也可替代液化气用作 民用燃料。 经过脱萘脱硫后压缩的焦炉煤气首先通过变温吸附工艺除去高 沸点杂质,然后再经过变压吸附工艺除去CH 、NO、CO、CO、O,获422 得纯度为99.9%的产品氢气。预处理器的再生气来自变压吸附工序中 的低压解吸气,使用后的再生气可返回燃料管网作为燃料。 煤焦油集中加工与大型化是煤焦油加工发展的方向。在焦油集中 加工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焦油馏分的集中深加工,包括粗酚精加工、 粗吡啶与粗喹啉精制、洗油精加工、粗蒽精加工、高品质炭黑,沥青 延迟焦、沥青针状焦、中温沥青、改制沥青等高附加值的产品。 粗苯加氢法是焦化粗苯精制工艺中最先进的技术,该技术可克服 78 酸洗工艺产生大量酸焦油,污染严重的缺点。从焦炉煤气中提取氢气 作为粗苯加氢的原料气,对焦化粗苯进行加氢精制,采用PSA变压吸附工艺,生产过程产生的含硫废气送至煤气净化系统进行处理。 除发电外,煤矸石可用于生产水泥和烧结砖。粉煤灰利用措施主 要有:筑路、生产水泥、制作空心砖等建筑材料以及用作建筑砂浆、 预拌混凝土掺合料等。钢渣可用来筑路、生产水泥等建筑材料。以电 厂固体废弃物脱硫石膏为主的工业副产化学石膏可用来生产石膏系 列制品,如砌块、墙板、吊顶板等。金属镁生产所排放的固体废弃物 镁渣也可用来生产水泥和混凝土制品。此外,氯丁胶和PVC生产企业所排放的电石渣系替代石灰石质原料生产水泥的优质材料。 发热量较高的煤矸石可以用作水泥生料配料,以替代部分粘土和 原煤燃料,在水泥配料中,必须采用自燃后的煤矸石或经过人工煅烧 后的煤矸石,为数众多的矸石电厂炉渣即是活性良好的水泥混合材 料。粉煤灰一般仅作为水泥混合材料使用。钢渣和镁渣可用作水泥生 料或水泥混合材配料,除合理进行生料或水泥混合材配料外,水泥生 产工艺条件基本不变。 采用煤矸石、粉煤灰和钢渣作水泥混合材料时,其原料技术性能 应分别符合国家标准GB//T 2847《用于水泥中的火山质材料》、GB//T 1596《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和原冶金部YJ/T 022《用于水泥中的钢渣》标准要求。采用粉煤灰和煤矸石用于生产粉煤灰硅酸 盐水泥、复合硅酸盐水泥和砌筑水泥。采用用钢渣可生产低热钢渣水 泥、钢渣道路水泥及钢渣砌筑水泥。在粉煤灰硅酸盐水泥中粉煤灰掺 加量可达40%,在复合硅酸盐水泥中粉煤灰和煤矸石掺加量可达 50%,在钢渣系列水泥中钢渣掺加量为30~40%。 79 视煤矸石发热量和塑性的高低,原料中可配或不配少量页岩等塑 性原料,煤矸石等原料经破碎达到要求的粒度后,加水搅拌输送到陈 化仓内进行一定时间的陈化,通过胶带输送机送入到二次搅拌机内, 加水搅拌,充分混合,经胶带输送机将其送入湿式轮碾机内进行混合 均化、碾炼增塑,再通过胶带输送机输入到双级真空挤砖机内,高压 挤出,经切条、切坯成型、码坯后进余热隧道干燥窑内进行干燥,再 送入到焙烧隧道窑内进行焙烧,直至烧成成品砖。可生产烧结多孔砖、 空心砌块、铺地砖等多种品种。该项技术使用煤矸石为原料,煤矸石 在原料中的比例可达70~100%,干燥和焙烧中无需外投任何燃料,既可节省大量的宝贵黏土资源,又可减少传统工艺中的煤炭消耗。重 点发展6000万块/年及以上规模的全煤矸石烧结砖烧结空心砖生产 线。 粉煤灰加气砌块具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是良好的保温隔热墙 体围护材料,适用于高层框架结构的外墙填充和保温隔热。产品采用 粉煤灰、经破碎粉磨到一定细度的生石灰(另配少量水泥)和石膏(可 采用脱硫石膏废渣)、集料(砂、石屑等)以及少量铝粉发气剂等外 加剂为原料,粉煤灰在原料中的比例可达70%以上。经原料计量配 料、粉煤灰和石膏料粉单独制浆后,和生石灰、水泥和细料。加入搅 拌浇注罐内,并加入铝粉发气材料,经加温搅拌制成合格料浆后,采 用固定或移动浇注工艺,对模箱进行浇注,完成后进行静停发气、稳 定硬化达到一定切割强度后,采用空翻式或地翻式自动切割机对坯体 进行切割,切割成型后送入压力为1.2MPa左右的蒸压釜中进行蒸汽 养护,养护时间约12h左右后出釜即为成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 积极发展10万立方米/年及以上粉煤灰蒸压加气砌块生产线。 80 干粉砂浆是由细集料与无机胶合料(水泥、石灰、天然石膏或脱 硫石膏等)、集料(砂、石灰石、膨胀珍珠岩等)、矿物掺合料(粉煤 灰、矿渣、炉渣、煤矸等火山灰质材料等)、保水增稠材料和添加剂 (抗裂砂浆还配有合成纤维)等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颗粒状或 粉状混合物。产品采用袋装或散装发运。 干粉砂浆常用塔式工艺布局,将所有预处理好的原料提升到原料 筒仓顶部,原料依靠自身重力从料仓中流出,经电脑配料、螺旋输送 计量,混合再到包装机成袋或散装储存发运。原料处理采用振动流化 床干燥机,投影式振动筛分机等先进设备。最关键的设备是高效混合 机,应满足配料精度和速度。细状粉料可采用水泥包装机,粗粉产品 可选用气吹式包装机等。 脱硫石膏产品的生产,可利用现有的天然石膏生产工艺和设备生 产纸石膏板、砌块、空心隔墙条板,以及用于抹灰材料的粉刷石膏粉。 在脱硫石膏产品中,脱硫石膏比例可达80%以上,是电厂固体废弃物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市每年因磨损和腐蚀使设备停产、报废所造成的损失达上亿 元,大量设备的报废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采用先进技术和产 业化生产工艺,修复和改造废旧机电设备,可使之恢复性能,甚至获 取新的性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在装备再制造诸多技术中,堆焊技术、普通镀液电刷镀技术、普 通丝材高速电弧喷涂等技术已经很成熟。 废旧装备的回收:指将废旧装备通过逆向物流网络送达再制造厂 的流动过程,该过程中要保证废旧装备的完好率,采用非破坏性运输。 81 废旧装备的整体外观清洗:指仅对再制造的装备进行外观的简单 清洗,以便于拆解。 废旧装备的拆解: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将废旧装备拆解成零件的 过程。根据再制造的目的不同,可以确定废旧装备拆解的深度和程序, 并对无法再用的零件直接淘汰。 零件清洗:指除去零件表面的油脂污垢,并使工件表面达到规定 清洁度的过程。需要根据零件的形状、材料、损坏情况等分类后采用 相应的方法进行清洗。 零件检测:指对清洗后的零部件按照新品标准进行几何精度、表 面质量、力学性能、内部缺陷、重量与平衡等检测,分析其性能状态, 并分为可直接利用、需要再制造加工或报废淘汰三类零件。 零件分类:指对检测后的零件进行整理,分别进行库存、再制造 加工等分类。 再制造加工:指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将零部件恢复或升级到规定 质量标准的过程。常用的方法包括恢复尺寸法、修改尺寸法、附加零 件法、改造升级法等,常采用表面技术、机械加工技术、激光修复技 术等。 零件测试:指对再制造加工后的零件进行测试,符合技术标准的 可以用于再制造装配程序,否则需要重新进行再制造加工或者报废处 理。 装配:指将达到标准的再制造件、直接利用件、替换件按照规定 标准装配成再制造装备的过程。在选择零件进行装配时要保证零件间 的相对运动精度、相互位臵精度及密封性、清洁度和调整要求等,同 时要提高配合表面间的配合质量和接触质量。 整机测试:指参照新品标准,对再制造装备进行整体性能测试, 检查总装配的质量并局部调整。再制造要求对所有的再制造产品进行 82 100%的检测。 包装:指对装备本身的外观包装,如对外裸件进行喷漆,制订产 品说明书、质保书,标示环保产品标志,制订包装盒等。 销售:指使质量合格的装备重新进入用户使用周期的过程。 煤层气利用技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没有采煤作业的煤田开 采煤层气,通过煤层压裂处理方式回收煤层气;另一种是在生产矿区 内开发煤层气,采用地面钻井抽取采空区的煤层气。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引进国外煤层气开发技术,现已基本掌握适合国内煤田储层特 征的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为煤层气的商业化开发创造条件。 转炉实现负能炼钢是衡量一个现代化炼钢厂生产技术水平的重 要标志,转炉负能炼钢意味着转炉炼钢工序消耗的总能量小于回收的 总能量,即转炉炼钢工序能耗小于零。转炉炼钢工序过程中支出的能 量主要包括:氧气、氮气、焦炉煤气、电和使用外厂蒸汽,而转炉回 收的能量主要包括:转炉煤气和蒸汽回收。 转炉负能炼钢技术清洁生产指标:煤气平均回收量达到90立方米/吨钢;回收煤气的热值应大于7MJ/立方米(CO含量应大于55%);蒸汽平均回收量80Kg/吨钢;排放烟气含尘量10 mg/立方米。基于转炉负能炼钢技术,若按照单位产品节能23.6Kg标煤/吨钢、转炉钢生产2亿吨规模测算,全年将节能236万吨标煤。转炉煤气回收率大幅 提高,不仅可减少CO排放并使之转化为能源,还可减少烟尘排放, 有效改善厂区环境质量。 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之一,能源当量仅次于 煤、油、天然气,列第四位。在世界能源消耗中,生物质能占总能耗 83 的14%,但在发展中国家占40%以上。广义的生物质能包括一切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具有可再生性。从环境效益上看,利用生物质 可以实现CO的零排放,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问题。 2 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主要有:利用现代化锅炉技术直接燃烧和发 电;物化转换技术,包括干馏、气化成燃气,以及热解成生物质油; 厌氧消化和特种酶利用技术,将生物质转化成沼气或燃料乙醇:从植 物油提炼成动力燃油技术。 节水技术是一切能够节省水资源或在相同用水量下获得更多回 报的工艺技术措施和管理手段的总称。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水资源 的合理开发、收集和优化利用技术;具有节水功效的各种工程技术、 工艺技术和管理技术;使用后的废水回收再循环技术;对劣质水进行 处理,并转变为可用水的技术。 节水工程技术、节水产品和技术方法主要有:农业领域的雨水集 流技术、劣质水利用技术、污水农灌技术、灌溉回归水利用技术、井 渠结合互补技术、储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城市生活领域的雨 水收集储存技术、感应式节水器;工业领域的水循环利用技术。 矿井水回用技术,是指去除矿井水中以悬浮物为主的污染物,并 实现回用的综合技术。矿井水处理后的污泥通过污泥压滤机,制成泥 饼外运,可以避免二次污染。 矿井水回灌技术,即将矿井水通过井下水澄清系统过滤后,由井 下排水泵提升到井上水处理厂,经过地面再次澄清、过滤、消毒,通 过地面施工的回灌孔,采用压力回灌方式,将经过净化处理后的矿井 水回灌奥灰含水层储存,从而实现矿井绿色开采、零度排放的目标。 84 区域循环经济是在循环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基础上,通过调整 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消费和管理模式,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构成各种 产业生态链,把区域的生产、消费、废物处理和管理统一组织为生态 网络系统。它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以物资循环流动为特征,以社会、 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最大限度地高效利用资源和能源, 减少污染物排放。 循环经济信息技术对于区域循环经济的顺畅运转和持续发展至 关重要。首先,建立信息交换平台,保障信息畅通,保持不同产业和 企业间物质交换链和生态链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第二,健全信息中介 组织,建立包括清洁生产及再生资源利用相关技术和供求信息的网 络,并建立物质、能量和水集成软件及技术集成方法库。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是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的主要方向。坚持节材、节能、降耗和充分利用资源的方针,推 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对资源节约技术的投入,建立生 产流通全过程的节约机制。 将循环经济技术纳入到科技攻关计划,鼓励和引导各类政府科研 机构、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及其研究机构、非营利研究机构、民 营研究机构开展循环经济实用技术研究。通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 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等专业研发机构,吸引一批相关领域的人才进入研发机构工作,为 高层次人才提供创新平台。发挥各级研发中心的技术开发核心骨干作 用,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理论和科技,突破一批循环经济关键技 85 术和共性技术。 鼓励资源节约型科技力量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聚集,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政策性扶持。引导企业加强同境内外、 省内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的联系和合作,切实增强自主创 新的能力。结合科研院所改革,整合优势科研力量,在工业、农业、 社会发展等领域,建立资源节约科研机构或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使 其成为资源节约科技研发的重要平台。 建立产学研基地,与高校、科研单位广泛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推动循环经济技术的产业化。加快技术创新,突破技术“瓶颈”。高 度重视信息、先进工艺和制造技术在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应用,坚持 引进技术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技术 的科技攻关及产业化。在企业建立一批资源节约型的科技示范工程, 推广普及一批适用技术,为循环经济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便捷高效的服 务平台。 鼓励从事循环经济相关技术信息采集、加工和科技中介服务的机构发展,组建或创建新型科技中介机构,强化资源节约技术推广普及 力量。建立循环经济专家咨询库,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进行咨 询论证和技术指导。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信息平台,利用信息网络,公 布企业间、产业间、部门间、地区间的再生资源和社会废旧物资供求 信息,开发物质、能量和水集成软件及技术集成方法库,建立循环经 济信息平台,向社会定期公布环境友好技术目录和投资指南。抓好大 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图书文献资源和科技信 息网络建设。鼓励中介机构参与循环经济政策研究、法规制定和技术 推广,协助政府开展技术咨询、社会宣传、组织社区群众和志愿者参 86 与垃圾分类、废旧物资回收等社会公益活动。 成果转化推广基地。在试点区或示范区内设立循环经济科技成果 转化基地,为各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成果提供转化和推广服务, 构建从技术到产业的转化链条。通过试点企业的转化应用,完善循环 经济专项技术体系,缩短科技成果向产业化技术转化的进程。 新技术引进推广基地。积极引进国外循环经济的成熟技术,如清 洁生产技术,垃圾回收技术,能源替代技术等,在试点单位先行消化 吸收,结合我市产业特征和资源禀赋进行整合集成再创新,取得经验 后进行大范围推广。 新技术培训基地。为充分发挥科技试点的示范和推广作用,依托 培训基地培训和改造那些习惯于传统生产体系的技术人员,又可以培 训示范区以外辐射区内的技术人员,以便加快技术改造的速度。 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创办以产品链为关联的生态科技工业园。鼓 励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利用政策优势、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创办生 态科技产业园,形成特色园区。继续办好国家级、省级可持续发展实 验区,将其办成清洁生产企业和循环生产企业的聚集区。 依据生态化原则和循环经济模式,编制高水平的生态工业园规 划;吸引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大企业技术中心进入示范园区从事循 环经济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在示范区内建立技术推广机构、 孵化器等科技中介机构,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生产技术;吸纳节 约型企业、清洁生产企业,实现产业聚集发展,突出可持续发展实验 区特色。 87 以县(市、区)域经济为基本单位,实施节约型社会科技示范工 程。通过政策引导,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突出资源节约特色,积极 开展“五节一循环”科技活动。 大力发展不依赖自然资源、无污染的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 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技术与产业替代。 突出以企业为主体,进行资源节约技术、循环生产技术的研究开 发,形成一批先进适用的节约生产技术,重点推广一批特色企业的节 约生产技术和循环生产技术。在冶金、化工、煤炭、造纸、机械、建 材等行业,选择资源浪费、能源消耗较大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示范。 注重实用技术开发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和持续性,为循环经济发 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鼓励各行业技术人员从事资源清洁生产技 术、增链补环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发一批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 重点推广一批循环经济特色技术。 在煤炭、焦化、冶金、化工、钢铁等行业,选择资源浪费、能源 消耗较大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示范。 严把技术研究的“环保关”,进一步完善科研课题的申报和验收 制度,坚决杜绝有可能引发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问题的技 术研究与开发活动。 建设区域性的循环经济技术中心和科研试验站,以循环经济技术 创新为主体,重大关键技术系统集成为重点,开展技术攻关和试验研 究,搞好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成果的熟化、组装、集成、配套与示范。 建设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研究开发体系,以企业为主 88 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技术服务体系,为发展 循环经济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建立基于用户技术需求的循环经济信息网络,加快循环经济技术 供求信息的快速传导与及时反馈,对已物化的新技术要大胆投放技术 市场,建立起循环经济技术供需平衡机制。 加大对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设立“资源节约型 社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应用基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支持科技工程示范,推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发展, 开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示范县(区)行动”。 增强公共财政对循环经济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实现循环经济技 术的持续有效供给。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元化 科研投入体系,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合理分配科技资金,确保 循环经济科技资源快速增长。 通过财政补贴、国家规定的减免税或价格政策等手段,使企业循 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实现内外部效益的统一。 成立“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科技咨询委员会”, 发挥专家作用,提供技术服务和决策咨询,提高循环经济管理和决策 的科学化水平。 循环经济是一种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 带有公共产品性质。为此,需要发挥制度的约束力量,提高循环经济 89 的组织管理水平,加强循环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动态监督,建立健全组 织领导制度、评价考核制度、能效认证制度、统计监测制度、企业生 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环境容量管制制度、清洁生产审核制度,引导和 约束企业及其它经济主体改变原有的开发方式和行为模式,从根本上 推动循环经济深入发展。 为增强循环经济的组织管理,领导组要抓好循环经济建设工作的 统筹规划,及时部署和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定期召 开联席会议,跟踪监督循环经济各项工作进展,协调跨行业、跨地区 间的循环经济活动。领导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全省循环经济发展的日常 工作,组织指导各县(市、区)编制循环经济规划,组织审查新建和 改建项目的循环经济实施方案。 各成员单位按照本部门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农业循环经济、工业 循环经济、服务业循环经济以及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组织、协调和推 进工作,形成循环经济的部门联动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要确定 正职领导负责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明确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层 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 完善循环经济绩效评价体系,健全循环经济监控体系和定量评估 指标。明确目标任务和责任分解,对县(市、区)人民政府进行定期 专项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班子和干部政绩的重要依据。 对煤炭、冶金、焦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行业的重点企业,实 行定额管理,明确单位产量(产值)能耗、水耗标准以及主要污染物 排放限额。对没有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县(市、区)、单位或企业, 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 实行循环经济行政问责制,对重大决策失误追究主要决策者的领 90 导责任。推动循环经济稳步发展。 对于在发展循环经济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政府部门、企业、其 他组织和个人,应当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循环经济目标考核未能通过 的单位予以处罚。 建立循环经济认证制度。对属于国家允许类的生产项目和产品, 若符合循环经济标准要求,通过循环经济认证的,要从财政、税收、 电价、水价、土地、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循环经济认证工作由 市循环经济领导组办公室牵头,市发改委、经委、环保局、质监局等 相关部门联合制定标准和认证规范,认证机构具体实施,认证程序包 括项目单位申请、预审、审核、批准四个环节。通过认证的单位和产 品,可享受有关政策支持。 贯彻能源管理体系标准和能效标识制度。完善重点行业能耗和水 耗准入标准、主要用能产品和建筑物能效标准、重点行业节能设计规 范和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健全重点行业新建项目、重点耗能 产品和新建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实施能效标识管理,引导用户和消费 者购买节能型产品,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 充分发挥统计工作在构建循环经济社会中的特定作用,按照国家 发改委、环保总局、统计局《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知》 所规定的指标设臵,建立健全统计制度与定期公报制度。采取市、县 二级配套的办法,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提高各类行业指标数据的准确 性。 积极推行环境信息公开化,继续做好空气环境质量日报、预报工 作,定期公布重点流域水质和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定期公布重点企 业排污监测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布上年本市万元GDP能耗、万元GDP 91 能耗降低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能耗、化学需氧量(COD)、 二氧化硫(SO)、粉尘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及减排情况等指标,接受社2 会监督。 生产者不仅要为产品的质量负责,还应依法承担产品废弃后的回 收、利用、处臵等责任。生产者的责任必须从单纯的生产阶段,逐步 向从生产过程到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和处臵环节全过程延伸。在 产品制造、加工、销售及其他经营活动中,企业事先应对所涉及的产 品及容器进行环境评价,防范产品及容器变成废弃物,努力实现资源 的循环利用,尽量降低后续处臵所带来的环境负荷。 质量监督主管部门负责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制定、修改和 实施监督。对重点行业生产部门,要严格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制定强制回收的产品和包装物名录及管理办法。被列入强制回收名录 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生产企业,必须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 收,对其中可以利用的,由生产企业负责利用。对当前技术经济条件 下不适合利用的,由生产企业负责无害化处臵。生产者可以委托销售 者或者其他组织进行回收,接受委托的销售者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法 律法规规定和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约定负责产品和包装物的回收工作。 根据环境容量状况,下力气调整不合理的工业布局,控制资源开 发总量。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和环境功能要求的区域,实行区域限批, 暂停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严格控制地区污染物排放 总量,在环境质量超标地区严格执行总量削减政策,按照超量排放比 例直接扣减地方税当地留成部分,上缴市财政专户。环境容量饱和的 地区,新上项目必须减量臵换原有的排放量。 强化环境治理的市场机制。完善污染排放许可指标交易制度。允 92 许企事业单位将获得许可的污染排放指标纳入无形资产管理范围,尝 试建立太原市污染物排放许可指标交易市场。 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制度,以煤炭、焦化、冶金、化工、建材 等行业为重点,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标准或者排污总量超过控制指 标的企业,以及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 害物的企业实施定期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向社会公布审核结果。 企业应当将清洁生产纳入发展规划和日常管理,制定清洁生产实 施计划,明确清洁生产目标,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减少资源消耗和 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综合经济主管部门应当对企业清洁生产状况进 行监督检查,组织和推动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 的推广应用。 加强矿产、水、林木等各种资源的税费征收管理,规范征收行为, 将各类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及时足额上缴同级财政国库或财政专户。对 各类资源费减免须按规定审批,并予以公告。征收的各种资源费须按 规定用途使用,用于资源节约、环境管理和生态建设。 建立“污染者付费、治污者受益”机制,对治污投资按照略高于 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核定价格和收费标准。采用“以奖代补”、“财政 贴息”等形式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采用BOT、BT、TOT等形 式参与经营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用污水(中水)、垃圾处理收 费许可质押贷款,筹集城市污水管网和垃圾收运设施的建设与改造资 金。对污水和垃圾处理等环境治理设施建设项目,特别是汾河流域范 围内和循环经济试点县(市、区)的此类项目给予适当补助。 制定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工程运营补偿机制。积极探索资源型产 品生态补偿资金征收制度,用于恢复治理矿山生态破坏,实现生态损 93 害旧帐的补偿与修复。 适度扩大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政策范围,尽快制定提高 相关非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税费政策,探索建立有地方特色的非煤 矿山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法律是社会行为的最高规范。推进循环经济,需要健全的法律法 规体系,包括综合性地方法规和专门性地方法规。同时,还需要健全 的执法队伍、科学的执法手段和有效的执法监督。 按照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精神,组织力量制订《太原市循 环经济发展促进条例》。《条例》的宗旨是引导和规范循环经济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条例》应包括生产、流通和 消费各个领域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方面的法律规范和规定。《条 例》要突出重点,突出太原特色,着力对煤矿开采、焦化、冶金、化 工、电力、建材以及运输等能耗高、污染重、资源利用潜力大的行业 领域作出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法律规定。在流通和消费方面,要对 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办公用品消耗、节水、节电问题,以及引导公 众合理消费、适度消费,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 产品等问题作出法律性规定。 在制定循环经济综合性法规的基础上,要逐步制定和完善相关专 门性法规。 制定资源综合利用的专门性地方法规,其立法宗旨是综合利用资 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立法框架应包括资源综合利 用的内涵、原则、政府管理与监督的职责、重点行业开发、回收与再 94 生利用的措施、鼓励与扶持重点及罚则等。法规主要内容应包括对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对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 废气、余压、余热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以及对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的相关规定。各级政府有责任鼓励和扶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的宣传与引导,增强全社会资源综合利用意识,推广资源综合利用产品。优先推广应用耗能低、废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企业有义务将资源综合利用纳入技术改造计划,建立和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设施。对废物排放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且能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制定实行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措施。企业在开发和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产品时,必须采用先进合理的工艺和技术,执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企业标准,切实保证产品质量。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必须符合安全生产、卫生、质量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制定清洁生产方面的专门性地方法规,其立法宗旨是推行清洁生 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根据国家和省的产业政策、环保政策和技术政策,制定有利于清洁生产的法律规定,引导从事生产和服务活动的单位实施清洁生产。规定建立自觉性审核和强制性审核相结合的清洁生产审核机制,对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和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必须定期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向社会公布审核结果。新建、改建和扩建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在项目申报时应当包括清洁生产的内容,在环境影响报告中应当包括清洁生产专题。清洁生产措施应当在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投产或者使用过程中予以落实。制定完善清洁生产激励 95 机制的法规措施,对在清洁生产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 予表彰奖励。对违反清洁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规定具体处罚措施。 制定废弃物回收及处理的专门性地方法规,对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和特种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系统做出法律规定,促进再生资源回 收,规范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法规应规 定再生资源的内涵及外延、再生资源回收和处理的鼓励措施、政府监 督管理职责、企业经营管理的约束性规定及违反法规规定的罚则。法 规内容应包括要求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制定废旧家电回收处理、废旧轮 胎回收利用、包装物回收利用等方面的管理条款,并鼓励全社会各行 各业和城乡居民积攒交售再生资源,提倡社区设立规范管理的流动收 购点和回收网点。规定以再生资源为主要原料的生产企业,要严格执 行国家及行业颁布的生产技术标准,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努力提高再 生资源原料的使用比例。同时,明确划定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的分工职 责,环境保护部门负责废弃物收集和监督设施运行的环境管理工作, 发改委负责相关政策制定、规划编制和重点项目的审批工作。 建立循环经济执法主体责任追究制度,切实保障法律法规及政策的顺利实施。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从严查处循环经济违法行 为。对于无视循环经济法规、纵容或变相纵容污染企业排污的,要依 法追究有关领导者和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在监督主体方面,建立发展改革、工业经济、环境保护、工商、物价、中小企业、国有资产、土地、城建、银行、电力管理等相关部 门各司其责、协同监督的工作机制。对于严重违反循环经济和环境保 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要坚决依法采取包括停水、停电、停贷等在内的 处臵措施。循环经济主管部门要把监管工作与其它业务工作同安排、 同部署、同考核,逐步建立循环经济监管工作考核奖惩机制,使监管 96 工作数量化、具体化、目标化。建立监管工作督查落实机制,强化监 督检查。每年要组织开展1~2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通过明察暗访 等方式对行政处罚工作进行全面评价,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 要建立对行政执法人员的考核评价制度,从执法水平、廉洁自律等方 面定期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考核评价,对不适合从事行政处罚工作的 人员,坚决调离行政执法岗位。 建立健全执法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法制机构的执法监督作用。行 政复议是行政系统内部自我纠错的重要制度,是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 权益的有效途径。法制机构在履行执法监督职能,对与循环经济相关 的重点案件进行审核的同时,要积极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对违法的行 政行为坚决予以撤销,对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坚决予以变更。同时要 把审理行政复议案件作为规范行政处罚行为的重要手段,通过审理案 件纠正错误,提高循环经济行政处罚水平。规范行政处罚行为,必须 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要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相 关法律法规,宣传循环经济相关管理部门职能职责,提高群众监督行 政处罚工作的水平。 7.3 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发展循环经济的投入,煤炭可持续发展资 金、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排污费及其他相关的政府资金,每年要安排 一定比例直接投资于循环经济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高新 技术)攻关、园区“闭环接链”项目、区域和社区循环经济管理体系 建设、以及其他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重点建设项目。设立“太原市循 环经济发展基金”,加大政府直接投资强度,确保政府性循环经济专 97 项投资增长幅度高于政府性基本建设投资增长幅度。 对煤炭、焦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行业、再生资源回收 领域、污水和垃圾处理领域的循环经济重点项目,各级政府可实行投 资补助、资本金注入等方式,给予资金扶持,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导 向作用和杠杆作用。 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 拍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BOT等形式,参与循环经济项目建设。 对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显著的循环经济项目,优先推荐申报省 发改委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项目,优先支持重要设备的租赁融资,优先 支持发行企业债券或上市融资。 对于具有示范作用和突破意义的重大项目,由市、县区两级政府 给予专项投资奖励。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成绩突出的个人、企业、园区、 县(市、区),由市和县(市、区)政府给予奖励。 经认定符合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目录(2003年修订)》、《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要求的产品,依法享受减免增值税、 所得税等优惠政策。实行节能环保项目按国家规定减免企业所得税及 节能环保专用设备投资按规定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 对企业生产原料中掺有不少于30%的煤矸石、石煤、粉煤灰、烧 煤锅炉的炉底渣(不包括高炉水渣)的建材产品,免征增值税(水泥 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对企业以“三剩物”和次小薪材为原料生产加工并符合相关产品 目录的综合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 98 对垃圾发电和废旧沥青混凝土回收利用产品实行增值税即征即 退政策;对利用煤矸石、煤泥生产的电力(用量所占比重达到60%及 以上)、利用风力生产的电力、符合相关产品目录的部分新型墙体材 料产品,实行增值税应纳税额减半征收的政策。 对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销售其收购的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生 产企业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人购入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单位的废旧物资, 可按10%计算抵扣进项税额。 企业以《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资源作为主 要原材料,生产国家非限制和禁止并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的产品 取得的收入,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 企业从事节能、节水等技术开发、技术转让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 术咨询、技术服务取得的收入,可以免征营业税。 对列入《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对 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的产业、产品,如安全、高效 的农药原药新品种,环保监测仪器新技术设备制造,环境污染治理工 程及监测和治理技术,防护林工程,荒漠化防治等,在规定范围内免 征进口设备的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企业购臵并实际使用《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 《节能节水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企 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 备,其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税额抵免;当年不足 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中抵免;企业由于技术进步, 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或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 资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可以采取缩 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99 对排气量为5.9升及以上的天然气发动机、风力发电设备及零部 件、造纸污水处理中使用的碱回收锅炉等高科技环保设备,实行进口 商品税则暂定税率。 对含铅汽油与无铅汽油分别按0.28元/升和0.20元/升的税率征 收消费税;对政府委托自来水厂(公司)随水费收取的污水处理费, 免征增值税。 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帐征税的煤层气抽采企业研究开发 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开发费,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允许 再按当年实际发生额的50%在企业所得税税前加计扣除。 对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烧碱、水泥、黄磷、锌冶炼等 八个主要高耗能行业,按照淘汰类、限制类、允许和鼓励类实行差别 电价,对允许和鼓励类企业执行正常电价,对限制类、淘汰类企业生 产用电分别提高每千瓦时0.05元、0.20元。 实行支持燃煤发电机组脱硫加价政策,安装脱硫设施发电企业的 上网电价在未安装脱硫设施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基础上,每千瓦时 提价0.015元,没有安装脱硫设施的发电企业实行惩罚性环保收费政 策;严格实行“关小上大”的电价政策,加快关停淘汰小火电机组的 步伐,促进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 鼓励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和气化发电、 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发电、沼气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设。 生物质能发电上网电价每千瓦时补贴0.25元,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上网电价高于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的部分通过向电力用 100 户征收电价附加的方式解决。 利用煤层气发电项目,提高煤层气发电上网电价标准,煤层气电 厂不参与市场竞价,不承担电网调峰;煤层气电厂发电优先在本矿区 内自发自用,需要上网的富余电量,电网企业全部无条件收购。 大幅度提高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使地下水价格高于同用途 的自来水价格。将非超采区的企业自备水井的水资源费标准由每立方 米1元提高到2元,超采区加价幅度由20%提高到50%,即每立方米3元。 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合理调整城镇污水处理收费标准。在2008年底前,全市开征污水处理费。2009年6月底之前,污水处理费标准要提高到不低于0.70元/吨。2010年至2014年,污水处理平均水价调整到每立方米不低于1.20元。同时,加大污水处理费征缴力 度,尽快制定污水处理企业处理量与经费挂钩办法。 居民生活用水“阶梯式水价”分三级。第一级以满足居民基本生 活用水为标准制定,每人每月不超过3立方米;第二级水量基数,根 据改善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原则确定;第三级水量基数,以满足特 殊用水标准制定。 非居民用水采取超定额、超计划用水加价政策。超出定额和计划 用水不足20%的水量部分,在原标准基础上加一倍征收;超出定额和 计划20%及以上、不足40%的,加二倍征收;超出定额和计划40%及以上、不足60%的,加三倍征收;超出定额和计划60%及以上的,加四倍征收,并强行限供或停供。 洗浴、洗车等特殊行业实行特殊用水价格政策。我市特殊行业用 101 水价格由现行的每立方米14元提高到50元以上,该政策的确定促进了特殊行业采用先进节水设备和技术,实现循环用水。 实行以节水为导向的用水价格政策。在现行水资源费、城市公共 供水超定额、超计划用水加价的基础上,限制类企业或企业中限制类 生产能力、工艺技术及装备部分加一倍;淘汰企业或企业中淘汰类生 产能力、工艺技术及装备部分加三倍;污染严重的企业在限制类、淘 汰类水价的基础上加一倍。限制类、淘汰类企业名单,由市发展改革 委、市经委提出,市物价局下发执行。污染严重的企业名单,由市环 保局提出,市物价局下发执行。 制定鼓励使用中水的价格政策。中水价格的定价由物价部门提 出,在补偿成本、合理盈利的基础上,以不低于当地自来水同类用水 价格的50%制定中水价格,建立中水回用的价格机制。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标准按照补偿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成 本、合理赢利的原则核定,并区别不同情况,逐步到位。垃圾处理费 收费标准,由太原市物价部门会同城建部门制定,报市政府批准执行, 并报省级价格、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按照补偿治理成本原则,提高排污单位排污费征收标准,对未完 成烟气脱硫治理任务或二氧化硫排放超标的单位以1.26元/公斤的 标准征收二氧化硫排污费,对已完成烟气脱硫设施建设的,仍执行 0.63元/公斤的二氧化硫收费标准,2010年后提高到1.26元/公斤。 制定提高化学需氧量排污费征收标准及高污染行业超标准排污加价 收费管理办法。加强排污费征收管理,杜绝“协议收费”和“定额收费”。 按照国际惯例和西气东输的模式,对本地销售煤层气的价格适当 102 予以优惠,优惠幅度掌握在20%-30%。 考虑资源性成本和环境性成本的因素,调整焦炭排污费征收标准 和收费系数,提高企业治理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积极推进热价改革,促进建筑节能。选择部分小区进行按用热量 计量收费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工作。 制定对稀缺资源(如优质主焦煤等)及焦炭的政府保护价政策。 加强节能环保发电调度,制定并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发电调度 办法,优先安排清洁、高效机组和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限制能耗高、 污染重的低效机组发电。研究推行发电权交易,逐年削减小火电机组 发电上网小时数,实行按边际成本上网竞价。制定电力需求侧管理办 法,开展能效电厂试点,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建立长效机制。 调整不可再生能源与再生能源的比价关系,解决利用再生能源的 价格障碍,运用差别电价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符合国家节能政策的项 目和产品,限制高耗能项目的盲目发展,淘汰高耗能企业产品。 加快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体系,对新建项目和老电厂之间 二氧化硫指标进行综合调控。 贯彻落实银监会《节能减排授信工作指导意见》,加强窗口指导 和信贷风险提示,引导银行业严格限制对高耗能、高污染及生产能力 过剩行业中落后产能和工艺的信贷投入,加大对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融资服 务。 银行业要按照项目开工建设的“六项必要条件”(必须符合产业 政策和市场准入标准、项目审批核准或备案程序、用地预审、环境影 响评价审批、节能评估审查以及信贷、安全和城市规划等规定和要求) 103 进行严格的合规审查,新上马项目要求企业自身或通过与其他企业的 协作,必须同步推出循环经济方案。银行业要把主管部门的审批文件 作为项目授信的基本要求。 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对列入限制和淘汰类的新建项目不得提供授 信支持;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且国家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 内采取措施升级的,可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授信支持,循环经济试点 企业和园区要优先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原则上应停止各类形式的 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授信。银行业机构不得绕开 项目授信的程序,以流动资金贷款、承兑汇票或其他各种表内外方式 向建设项目提供融资和担保。 密切关注授信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的完成情况和环保合规情况,加 强与节能减排主管部门的沟通,对其公布和认定的耗能、污染问题突 出且整改不力的授信企业,除了与改善节能减排有关的授信外,不得 增加新的授信,原有的授信要逐步压缩和收回。建立环保部门与金融 部门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银行诚信系统。 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带来的业务发展机遇,加强金融 创新,积极开发与节能减排有关的金融创新产品。 加强重点行业落后生产能力的分析,对国家和省、市级发展改革 委或其他有关部门列入落后生产能力名单的企业和项目,要采取有效 措施,及时调整、压缩和收回与落后产能有关的授信和贷款。 及时跟踪国家和省、市确定的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节能重点工 程、再生能源项目、水污染治理工程、二氧化硫治理、水资源节约利 用、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技术研 104 发和产业化示范及推广、节能技术服务体系、环保产业等重点项目, 综合考虑信贷风险评估、成本补偿机制和政府扶持政策等因素,有重 点地给予信贷需求支持,并做好相应的投资咨询、资金清算、现金管 理等金融服务。 对国家和地方财税政策支持的企业和项目,得到国家和省、市主 管部门表彰、推荐且节能减排效果显著的企业和项目,在同等条件下, 金融机构可优先给予授信支持。 对占用未利用土地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设项目,土地出让金收取标 准下浮40%。 对各类闲臵建设用地征收土地占用费,增加项目业主的土地使用 成本,促进土地的流转,盘活存量土地。 循环经济项目占用的经批准改造的废弃土地,持国土资源管理部 门出具的证明,从使用之月起,免征土地使用税10年。 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步伐,科学把握非农建设用地趋势, 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划指标。 鼓励开发未利用土地,与现有占用土地进行等量或等效(土地生 产效力)臵换,优先供应循环经济项目和企业用地。 能力建设是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的重大行动。要针对我 市当前循环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题研究,推进决策科学化。 要重视循环经济专门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增强人才对循环经济发展的 支撑作用。要鼓励和扶持循环经济中介服务机构,提高循环经济的社 105 会化和中介服务水平。要通过各种公众媒体,加强循环经济宣传教育, 培养和倡导循环经济的现代意识。 重视循环经济的专项研究工作。聘请省内外相关循环经济研究和 技术专家,成立循环经济专家顾问组,介绍国际国内发展循环经济的 成功经验,研究制订循环经济中长期规划和专项政策,指导试点单位 和企业的循环经济规划及方案的编制工作,组织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的 咨询论证,开展循环经济项目的中期评估和后期评估,提供循环经济 决策咨询建议。鼓励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研究机构,开展循环经济技术 服务,研究解决循环经济的技术难题和其它问题。 加大循环经济的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我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积 极培养循环经济建设所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依托我市重大科研和建设 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以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加大学科 带头人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进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创新团队建设。积极 创造条件,引进发展循环经济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 才。充分发挥专家咨询作用,柔性引进循环经济高级专业人才,及时 收集国内外循环经济发展的信息动态,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提供必 要的信息服务和决策支持。 支持各类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开展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信息、 规划、设计、评估、技术合作与引进等专业服务。着手成立 “太原 市循环经济促进会”,发挥民间社团组织的独特作用,担当起政府与 循环经济企业、园区、社区和县(市、区)之间的纽带与桥梁角色, 更好地协助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106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 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积极 争取国外先进技术和资金支持。创新国际合作机制,拓展国际合作渠 道,积极推广CDM项目,推进清洁发展机制。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倡导和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 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必须通过不懈的宣传、教育,强 化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的认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创新宣传教育 方式,利用现有循环经济信息化平台,及时发布循环经济相关信息, 发动全民参与循环经济建设活动。 制定循环经济培训计划,开设短期培训班,将相关内容列入行政 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培训活动计划之中。加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 重点单位的循环经济专项教育,确定不同级次的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示 范社区,依托基层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循环经济参观教育活动。总 结推广循环经济的实用技术和经验。 重视循环经济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组织编写大、中、小学生 的相关教材和面向社会各层次的科普读物。将循环经济知识纳入学校 环境教育计划,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创建活动,形成“节 约资源,绿色消费”的社会氛围。坚持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 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 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107
本文档为【太原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15)(下称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6606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0-16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