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以宗藩关系和这疆问题为中心(可编辑)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以宗藩关系和这疆问题为中心(可编辑)

举报
开通vip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以宗藩关系和这疆问题为中心(可编辑)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以宗藩关系和这疆问题为中心(可编辑)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 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期:沙胁.啦矽 丞堑墨塞日..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以宗藩关系和这疆问题为中心(可编辑)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以宗藩关系和这疆问题为中心(可编辑) 苏州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含为获得苏 州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作 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 声明的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期:沙胁.啦矽 丞堑墨塞日..苏州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苏州大学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 关于下班后关闭电源的规定党章中关于入党时间的规定公务员考核规定下载规定办法文件下载宁波关于闷顶的规定 , 即:学位论文著作权归属苏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苏州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文献 信息情报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含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送交本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 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和汇编学位论文,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库进行检索。 涉密论文口 本学位论文属 在 年一月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非涉密论文 论文作者签名:塑堡藿日 期:硼兰一哆 导师签名: 日期:丝竺:兰:三互中文摘要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以宗藩关系和边疆问题为中心 中文摘要 中英关系建立后,中国传统的宗藩体制受到挑战,外交体制开始了艰难的转型历 程。在内外的联合推动下,以马嘉理案为契机,中国在英国建立了第一个驻外公使馆。 驻英公使起初兼理几个国家事务,至外务部成立,才专理英国一国事务。英国是当时 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英关系也因此成为晚清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对外双边关系。为 了防止俄、法等国的扩张活动对英国在华权益构成威胁,英国不仅侵犯中国藩属国, 挑战中国的宗藩体制,还直接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力图维护其在华优势地位。清季历 任驻英公使作为清政府的代表,与英国在诸如朝鲜、缅甸、西藏、新疆等许多重大问 题上,为维护宗藩体制及中国边疆安全展开了艰难交涉。本文拟围绕这些重 大问题的 外务交涉,全面系统的考查驻英公使有关外交活动,分析他们在交涉中给清 政府提出 的建议的作用、贡献和得失,以对晚清外交体制、决策和对英外交得失有更 加深入的 认识。 关键词:晚清;驻英公使;中英外交;宗藩关系;边疆问题 作 者:张修震 指导教师:李峰 ’锄行 . ,街 , 锄 .“ ,, ’ . . 仃 切 髓,舡, . 凡 巧 ,.’., , ,’ , ’ . ,,.,蜘 旬 , 萨觚 币 . ’, , 仃 , 卿,. : . ?; ; ; ; : . : 目 录 绪 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学术回顾与史料综述一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晚清外交体制的转变与驻英公使的派遣 第一节晚清驻英公使馆设置的历史背景?. 一、中外关系嬗变与中英外交关系的建立??.. 二、晚清传统外交的危机与转型.. 第二节驻英公使的派遣及其职能演变??. 一、马嘉理案与郭嵩焘出使英国一 二、副使裁撤及由兼使向专使的转变? 第二章努力维护中越、中缅、中朝传统关系.. 第一节曾纪泽与越南问题交涉一、中法战争爆发前的中英交涉 二、中法战争爆发后的中英交涉 第二节驻英公使与缅甸问题交涉? 一、曾纪泽与第三次英缅战争前后的中英交涉 二、薛福成与缅甸进贡问题交涉 第三节驻英公使与朝鲜问题交涉? 一、曾纪泽“联英保朝”思想的确立? 二、曾纪泽与巨文岛事件交涉? 三、龚照瑗与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中英交涉? 第三章滇缅界务及西藏、新疆问题交涉??一 第一节驻英公使与滇缅界务交涉?一、曾纪泽与滇缅界务交涉二、薛福成与 滇缅界务交涉三、龚照瑗、刘玉麟与滇缅界务交涉? 第二节驻英公使与西藏问题交涉? 一、曾纪泽与马科蕾使团问题交涉二、刘瑞芬与第一次英藏战争时期的中英 交涉 三、唐绍仪与第二次英藏战争时期的中英交涉 第三节驻英公使与新疆问题交涉? 一、郭嵩焘与阿古柏政权地位问题交涉 二、曾纪泽与中俄伊犁交涉时期的中英交涉? 三、薛福成与帕米尔问题交涉?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晚清驻英公使表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论文?一 后 记?..论 绪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论 绪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由来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清政府面临着千年变局,变革应 运而 生。总理衙门又称总署或译署的设置标志着晚清外交体制由传统向近代迈出 了第 一步。为更全面的了解外情,高效率的办理中外交涉事务,从而与国际外交逐 步接轨, 在内外各方的推动下,清政府终于决定向国外派驻公使。驻英公使就是在这一个大背 景之下设置的。 清政府最早派驻公使的国家是英国。从年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到末任公使 刘玉麟,虽然时间跨度仅三十余年,但他们的使命却有许多相袭性。维护宗藩体制和 保护国家领土主权是驻英公使的重要职责,也是中英外务交涉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 对此虽已做了许多研究,但大多只限于单个公使,抑或是甲午战前的群体,缺乏从整 个晚清时期驻英公使群体的角度来研究的相关著作和论文。事实上,中英关系始终是 晚清时期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而驻英公使在中英外务交涉过程中,也始终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需要全面系统的加以研究和考察。 二选题意义 把晚清时期驻英公使作为一个群体,以宗藩关系和边疆问题为中心来研究,具有 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从学术价值方面看,通过对驻英公使群体的考察及其外 交活动分析,对观察当时晚清外交面临的巨大困境及驻外公使维护国家利益最大化所 做的努力与效应,全面认识晚清传统外交向近代的转型过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在现实意义上,英国仍然是世界上较有影响力的国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及安全形 势仍有其复杂和特殊性,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提供处理这些关系所需的历史的经 验与借鉴。 二、学术回顾与史料综述 一相关研究著作 、吴宝晓《初出国门:中国早期外交官在英国和美国的经历》武汉大学出版社 年版,以中国早期驻外使节为中心,对中国早期近代化过程中双重任务进行积绪 论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极探讨,论证了清末选择外交官的指导思想,对外交使臣的作用进行了全面论述。 、刘晓莉《晚清早期驻英公使研究年前》河南人民出版社年版, 是在作者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主要从驻英公使的派遣、对英国社会的考察、 对英国的外务交涉、对公使的评价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逻辑性强,观点明确。但其 研究仅限于甲午战前的公使群体,仍难以反映整个晚清时期驻英公使与中英 重大外务 交涉的全貌。该书对本人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丁凤麟《薛福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对晚清著名思想家和杰 出外交家薛福成的生平和思想进行研究,其中对其晚年出使西欧的历史实践评价颇为 中肯。 、王兴国《郭嵩焘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年版,介绍了郭嵩焘的生平事 迹,从各个方面对其思想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梁碧莹《艰难的外交??晚清中国驻美公使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年版,将晚清驻美公使进行群体性研究,有益于了解晚清选派驻美公使的某些共性 特征以及晚清外交的近代化趋势。 、李恩涵《曾纪泽的外交》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年版,详尽的 论述了曾纪泽一生的外交事业,为我们研究晚清外交官提供了借鉴作用。 、李峰《曾纪泽与中法越南交涉》中国华侨出版社年版,按中、法越南 交涉的历史进程,详细地评述了驻英国兼驻法国公使曾纪泽的有关外交活动和政策。 、吕昭义《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书中 对于近代以来英国对于缅甸、西藏的侵略活动及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进行了详细论述 和评价,为研究缅甸问题、中缅界务和西藏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王绳祖《中英关系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书中对于阿古 柏问题、西藏问题及缅甸问题都进行了详细论述,颇有新意。 此外,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卷人民出版社、年版、英】 季南《英国对华外交:?年》商务印书馆年版、张诚孙《中英滇缅 疆界问题》哈佛燕京学社年版、束世潋《中英外交史》商务印书馆年 版等专著也为研究驻英公使外务交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相关研究论文 对于晚清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的研究,学术界出现了大量的论文,其中不乏硕博士 论文,但从整体看,从群体性的角度来研究的论文占少数,而且大多局限于甲午战前绪 论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的公使群体,这些论文主要有: 关于郭嵩焘的论文有:熊月之《郭嵩焘出使叙略》《求索》年第期, 主要记载了郭嵩焘出使英法期间的事迹及其活动,及郭嵩焘与刘锡鸿的矛盾,郭嵩焘 被召回等。田海林、宋淑玉《郭嵩焘评议》《史学月刊》年第期,对郭 嵩焘一生尤其是出使期间的思想进行了评价。周文宣《郭嵩焘外交思想浅谈》《安 徽史学》年第期,认为郭嵩焘的外交思想已接近于历史的高度。雷颐《中 国首次对外派驻公使风波??郭嵩焘与刘锡鸿之纷争》《百年潮》年第期 对郭、刘矛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于曾纪泽的论文有:王志成《论曾纪泽外交思想及其实践》华中师范大 学年硕士毕业论文,对曾纪泽的外交思想和实践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张 浩《郭嵩焘曾纪泽外交思想之比较》《清史研究》年第期,认为郭嵩焘思想 以“和”为主,有些一厢情愿,而曾纪泽的思想更符合实际。 关于薛福成的论文有:胡门祥《试析薛福成的外交思想》湖南师范大学 年硕士毕业论文,对薛福成的外交思想及实践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关于刘瑞芬的论文有:江静《忧国忧民的晚清官员??刘瑞芬研究》苏州 大学年硕士毕业论文,夏泉《略论清季早期驻外公使刘瑞芬》《贵州文史 丛刊》年第期。主要论述刘瑞芬外交方面的贡献,反映了刘瑞芬的外交思想。 关于罗丰禄的论文有:贾熟村《晚清著名外交官罗丰禄》《怀化学院学报》 年第期,对罗丰禄的外交实践进行了详细记述。 关于张德彝的论文有:楼秀丽《张德彝一一个晚清外交官西方认识的成长史》华 东师范大学年硕士毕业论文,主要研究张德彝对西方经济、政治、教育、文化、 外交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等几个方面的考察和认识过程。 关于研究公使群体或者公使制度的论文,例如:任云仙《晚清驻外使臣的群 体构成与知识结构》《贵州社会科学》年第期,以甲午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 个方面,对这两个阶段的公使群体的群体构成和知识构成进行了比较。刘晓莉《论 晚清早期驻英公使出使前的共性特征》《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年第期,认为 甲午战争的驻英公使任用具有三个共性条件:其一,对社会变局的清醒认识。其二, 对洋务运动不伺程度的支持。其三,对西方世界的理性认识。夏泉《晚清早期驻 外公使变革思想述评》《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年第期,高士华《试论早 期驻外使馆的作用》《唐都学刊社会科学学刊》年第期,危兆盖《清 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前期的历史考察》《中州学刊》年第期,危兆盖《清绪 论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季使节制度近代化后期的历史考察》《江汉论坛》年第期。 三史料综述 王彦威辑、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书目文献出版社年版,辑录清末涉 外文件的史料凡卷,其中有许多中英在界务等方面的交涉资料。该书是研究清末 中外关系的重要史料。 郭廷以等编《清季中日韩关系史料》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年版,辑 录了清末大量关于朝鲜问题的史料,是研究清末中朝宗藩关系、中日甲午战争的重要 史料。 郭廷以、王聿均主编,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法越南交涉档》再 版台北文海出版社年版,该档案辑录了大量关于中法战争的资料,其中包 括曾纪泽与英国的有关交涉资料。 宝望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 辑,文海出版社年版,收录了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大量涉外事务的档案资料, 有助于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外关系的建立及驻英公使设置的背景。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年版,反映了晚清时期清政府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财政、教育等 各方面 重大决策内幕,其中外交部分是研究晚清历史不可或缺的原始珍档。 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年版,辑录李鸿章个人史料最 为全面,内容涉及晚清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其中李鸿章与有 关驻英 公使来往函电等,是重要的研究资料。 此外,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三联书店年版、戚其章主编《中国 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中华书局年版、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丛刊 编委会编《中国海关与缅藏问题》中华书局年版等也是研究中英外务交涉的 重要史料。 关于郭嵩焘个人的史料有: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三卷上湖南人民出版 社年版,主要记载了郭嵩焘出使英法期间的外交活动。郭嵩焘《郭嵩焘奏 稿》岳麓书社年版,其中涉及到外务的部分史料价值极高。 关于曾纪泽的史料主要有:曾纪泽《曾纪泽日记》上、中、下三册岳麓 书社年版,为研究曾纪泽的外交思想及活动提供了重要史料。喻岳衡点校 《曾纪泽遗集》岳麓书社年版,其中奏疏是研究曾纪泽外交的重要史料。论 绪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关于薛福成的史料主要有:薛福成《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岳麓书社 年版,主要记录了薛福成在出使期间的所见所闻及所从事的外交活动。丁凤麟、 王欣之编《薛福成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年版,主要记载了薛福成一生中重 要的奏疏、与他人的书信等,史料价值极高。 除了著作性的史料外,如《申报》等报纸期刊类的史料也有相关驻英公使活动的 记载,可供研究参考。 三、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一论文架构 本文分绪论及三章和结语,说明本文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与不足,着重叙 述和研究了中外关系的嬗变与驻英公使设立的历史背景,驻英公使努力维护中缅、中 越、中朝传统关系,以及中缅界务及西藏、新疆问题等重大交涉,并在结语中对驻英 公使群体构成特征及其外务交涉的历史地位予以总体评价。 二研究方法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尽可能全面占有史料的基础 上,借鉴已有学术研究成果,立足于历史学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同时借鉴国际政治学 与外交学的相关知识,将晚清驻英公使放在清末外交近代化和中国逐渐走进 并融入世 界的时代背景下,以宗藩关系和边疆问题为中心,进行整体性、多角度的研究。以期 全面、客观的把握这一外交群体的特征和对中英关系的历史影响与地位。 四、创新与不足 近代中英外交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是跨越公使个人任期乃至于整个晚清时期的。本 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宗藩关系和边疆问题为中心,围绕重大外务交涉所展开,全面系 统的考查驻英公使有关外交活动,特别是他们的有关认识及其给清政府提出的有关建 议的作用、贡献和得失,以对晚清外交体制、决策和对英外交有个全面深入的认识。 由于甲午战后几任公使的资料较少,且比较零散,再加上本人知识所限,在写作 过程中存在诸如逻辑性不强、分析不足等问题,整体性研究的能力尚需提高。第一章晚清外交体制的转变与驻英公使的派遣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第一章 晚清外交体制的转变与驻英公使的派遣 第一节晚清驻英公使馆设置的历史背景 一、中外关系嬗变与中英外交关系的建立 清承明制,中国封建社会已进入后期。政治上表现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 峰, 皇权极度膨胀。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封建 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但新兴的生产关系并没有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的束 缚,没有发展为经济的主体。庞大的人口规模给中国封建社会造成了较大压力,农民 生活极端贫困。思想文化上极为保守落后,文字狱盛行,统治者奉行文化专制主义。 在对外关系上,中国长期作为东方大国,造成统治者夜郎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不 承认别国的平等”,?视其他国家为蛮夷,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只准广州一口对外通商, 将自己隔绝在世界潮流之外。从乾隆后期开始,中国国力开始下降。 鸦片战争前,清朝外交体制是古代中国传统的宗藩体制亦称朝贡体制。中国 周边诸如朝鲜、琉球、缅甸、越南、老挝、尼泊尔等为中国藩属。属国要向中国称臣 纳贡,接受中国的册封,奉中国为宗主国。中国视时承担保护属国的义务,但原则上 不干涉属国的内政、外交事务。这种宗藩体制在本质上是一种封建的不平等的外交体 制,但是建立在传统和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在历史上对发展中国与周边国家 的友好关 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和周边属国的新形势下,宗藩体制 受到了日益严峻的挑战。 西欧国家自地理大发现后,通过殖民扩张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资本主义得到了 迅速发展。此后,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启蒙运动的洗礼,西方国家先 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了维护各自的国家利益,他们 纷纷在其他国家设立公使馆、领事馆,这些机构代表政府与驻在国进行交涉,逐渐形 成了较为完善的近代外交体制。在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客观 上要求开辟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以便寻找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亚、非、拉美国家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年版,第页。 第一章晚清外交体制的转变与驻英公使的派遣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成为他们的侵略对象。他们奉行自由贸易原则,以便在与非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中取 得绝对优势。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西方国家必定要将江河日下的中国纳入资 本主义国 际体系。 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年,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确立了世界海上霸权。此后,英国不断向外侵 略扩张。自明朝后期起,英国就采取各种手段,企图诱使中国开放通商,但都没有得 逞。年,英国假借为乾隆帝八十大寿庆贺之机,派出马嘎尔尼使团前往中国, 要求中英互遣使节、中国开放通商口岸、割地等,但被乾隆帝断然拒绝。双方还在马 嘎尔尼觐见乾隆帝的 礼仪 关于商务司机的礼仪须知经典商务礼仪礼仪中的美术巫鸿教师职业形象与礼仪文明礼仪主题班会 上发生了分歧,最后以觐见英国女王的方式觐见乾隆帝而解 决。虽然马嘎尔尼的使命没有完成,但他已经窥视了大清帝国的虚弱,建议英国政府 对华采取强硬政策,强迫中国通商。年,英国又派出阿美士德使团前往中国, 同样是因为觐见礼仪问题,阿美士德根本没有见到嘉庆帝。 在中英正常贸易中,中国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便从 事可耻的鸦片贸易,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对。年,英国借口林则徐虎门销烟, 发动鸦片战争,最终以中国战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而告终, 拉开了近代中英不平等外交关系的序幕。英国也成为近代以来以战争方式在 中国攫取 特权的始作俑者。英国在第一次鸦片后获取了向中国通商口岸派驻领事的特权,中英 官方联系开始增加。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更是取得了向北京派驻公使的权力, 并且在驻华使领人员与中国官员往来的礼节、称谓、行文上取得了平等的地位。外国 公使进驻北京,大大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打开国 门,古老的封建中国遇到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注定了中英外交关系必 然是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双边外交关系。 二、晚清传统外交的危机与转型 鸦片战争以后,中外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晚清外交体制也处于新旧交替的 矛盾之中。虽然中外事务日渐繁多,但清政府初期仍欲固守“夷夏之防”,反对西方 国家侵犯中国的属国,维护国家利益和边疆安全,而西方国家则在加强侵略中国的同 时,不断挑战中国的宗主权,蚕食中国藩属国的领土,众多外交纠纷纷至沓来。 《天津条约》中规定中国有向英国及其属地派驻使领的权利,英国作为第一 个取第一章晚清外交体制的转变与驻英公使的派遣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得向中国派驻常驻外交官的国家,为其利益考虑,积极推动清政府向外派驻使臣,以 便增加其在中国的影响力。早在 年,英国人赫德在《局外旁观论》、威妥玛在《新 约略论》中,分析当时中国所面临的内外处境,力劝中国向国外派驻使臣,“委派大 臣驻扎外国,于中国大有益处。”?由于赫德和威妥玛地位的特殊性,清政府对他们的 建议极为重视,下旨令各大臣发表意见,由于各大臣意见分歧严重,这一问题暂时被 搁置下来。 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清政府也逐渐摒弃了闭关自守的盲目排外思想,认识到洋 务的重要性,把培养精通洋务人才列为重要任务。不仅在国内建立一些洋务学堂,而 且还向西方派遣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分散在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学习西方的语 言、文化、国际法、造船造舰知识等,培养了一批精通洋务人才,为中国更好的融入 世界奠定了人才储备基础。随着西学的广泛传播,郭嵩焘、曾纪泽、薛福成 等一些洋 务派官员认识到中国在中外交往中损失了很多权益,建议清政府摒弃传统的外交思 维,多与列强交往,通过交涉、修约的方式来维护国家权益。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应对外国公使驻京产生的交涉问题,清政府于年 设立了总理衙门来统一管理洋务,这一举措实为一大创举。但总理衙门起初并不是单 独的机构,其职权也不明确,它“本质上是西方列强促使清政府半殖民地化的产物, 是列强压迫清政府贯彻执行不平等条约的传输杠杆。’’因此遭到守旧派和西方列强的 不满,守旧派认为这改变了“祖宗之法”,西方列强认为总理衙门还不是正式的外交 机构。当他们向清政府询问具体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是谁时,中国方面“实无可对, 又不宜日中国于洋务轻之,故不设官也。”?但总理衙门的设立毕竟开启了中国外交机 构近代化的进程。 在这种中外关系嬗变的形势下,要不要向西方国家派驻使领,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顽固派以种种理由反对向外国派驻使节,洋务派则认为向西方派驻使节对中国有利无 害。总理衙门在奏折中认为外国公使驻京后,“中国之虚实,外国无不洞悉,外国之 情伪,中国一概茫然,其中隔阂之由,总因彼有使来,我无使往,以致遇有该使倔强 任性,不合情理之事,仅能正言折服,而不能向其本国一加诘责,默为转移。”?李鸿 ?宝望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台北文海出版社年版,第页。 王立诚:《中国近代外交制度史》,甘肃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论出使》,《申报》年月日。 ?宝望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第页。 第一章晚清外交体制的转变与驻英公使的派遣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章在年给清政府的奏折中指出,遣使有二利:“凡遇事争辩疑难之处,该国公使 领事有不可情理喻者,使臣得见其君主执政,明相诘责,曲为晓臂,且得援引该国政 教法律,以为比例,或可排难而解纷,其利一;各国兵政、船政、军火、器械,精利 奇巧,远过中土,往来既熟,探颐索隐,若能深窥其曲折要领,从而学之,归而求之, 我增一长,彼失一恃,足为自强根基,其利二。”?时人也认为,“至公使一官,实为 联络朝廷起见,亦当今断不可不设者也。”?经过近十年的争论,洋务派逐渐取得了遣 使的话语权,清政府逐渐倾向于洋务派的主张。年,清政府派出蒲安臣使团出 使欧美,这是中国向西方派驻使团的第一次尝试。年,天津教案发生,清政府 又派出崇厚使团赴法国赔礼道歉。这两次使团都是因事而设,事毕即撤。但这毕竟是 一次重大的进步,清政府也从中认识到派出使团的好处,逐渐倾向于向国外派驻公使, 古老的封建帝国终于开始迈开自己的脚步主动走向世界。 清政府虽有正式遣使的想法,却迟迟没有付诸实施,一部分原因是受到财政拮据 的制约,一部分原因是洋务人才匮乏。英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理应成为 中国遣使的首要对象,时人也认为“然中国遽于通商各国统设诸官,不但难筹其费, 而并难得其人,惟有择其要者而先行之。??各国皆设势亦有所不能,如设一公使驻 割英之伦敦城内,无事则每岁亲捧国书周流于立约通商各国,向有公使在中国者以行 聘问之礼,以答各国公使朝觐之仪;有事则亲往面商一切,俾中国之情义可以远孚于 各国,则委屈能达,白必和好弥坚矣。这不仅道出了遣使的困难,也道出了遣 使的 好处。就在遣使的时机逐渐成熟之际,一个偶然事件??马嘉理教案的发生加速了清 政府遣使的步伐。 第二节驻英公使的派遣及其职能演变 一、马嘉理案与郭嵩焘出使英国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在华推行“合作政策”,中外矛盾趋于缓和。但 世纪年代开始,列强在华又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对中国周边国家也积极展开侵略 宝望等编:《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第页。 ?《论通商各国公使领事最为有益不可不设事》,《申报》年月日。 《论通商各国公使领事最为有益不可不设事》,《申报》年月日。第一章晚清外交体制的转变与驻英公使的派遣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活动,至马嘉理案发生,签订《烟台条约》,合作政策“寿终正寝”。?中国出现了严 重的边疆危机。 英国迫切需要更开阔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中国广大的内陆地区自然成为 其侵略对象。年月,英国以考察中国西南地区的商情为由,派遣以上校柏朗 为首的探险队途径缅甸进入中国云南。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向总理衙门要求派遣英使 馆翻译官马嘉理去云南接洽,得到清政府同意。马嘉理先从云南出境等待柏 朗一行人, 年初,马嘉理等人进入云南,由于马嘉理等人进入云南境内后态度蛮横,被当 地人杀死,从而引起了轰动中外的“马嘉理教案”。 马嘉理教案的发生从本质上反映了英国侵略下的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 决心。负责对华交涉的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提出中国派遣使臣赴英国道歉、赔偿、开 放通商口岸等一系列要求,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在北京交涉过程中,清政府屡屡 退让,但与威妥玛的无理要求仍然相差甚远,威妥玛以清政府不能满足其条件为由, 前后三次离开北京,并以战争相威胁。清政府更为恐慌,只得做出进一步让步,派李 鸿章前赴烟台与威妥玛继续进行商谈。经过艰难的谈判,双方于年签订了《烟 台条约》,条约里的许多条款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案件的范围。在对马嘉理案的处理问 题上,条约除规定中国要支付二十万两抚恤金外,还要派遣一位大臣亲赍国书前往英 国伦敦道歉。《烟台条约》签订之后,国内舆论界对这一事件进行反思,认为“设使去岁已有驻英公使,则马嘉理之事亦必早已议定,何致中英同往云南查办同往烟台会 议乎??公使之设,非徒有益于本国,而并有益于所驻之国,以及一同往来各国 也。” 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设立驻英公使的必要性。其实在条约签订之前,清政府就已 训令在京各衙门大臣保举出使人才。藉着这次赴英道歉的时机,清政府正式任命郭嵩 焘、许钤身为出使英国正副大臣。因此,向国外派驻使臣既是无奈之举,也是中国主 动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 郭嵩焘从中国出发前半年,清政府就在所定出使章程中对出使人员的任期、人员 构成、联络方式、品秩等都做出了具体规定,“一,出使各国大臣拟自到某国之日起, 约以三年为期。期满之前由臣衙门预请简派大臣接办,各国副使亦一律办理。一,出 使各国大臣所带参赞、领事、翻译等员,应由该大臣酌定人数,开列姓名等项知照臣 ?丁名楠主编:《帝国主义侵华史》第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论设立公使等官实有益于国事》,《申报》年月日。 第一章晚清外交体制的转变与驻英公使的派遣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衙门查核,各该员亦随同出使大臣以三年为期。年满奏奖,如有堪留用者,应由接办 大臣酌留,倘不能得力,亦即撤回。一,出使各国大臣到各国后,除紧要事件随时陈 奏外,其寻常事件函咨臣衙门转为入奏。一,出使各国大臣有兼摄数国事务者,应如 何分驻之处由该大臣酌定知照臣衙门查核。”? 因此,按照出使章程的规定,郭嵩焘在年月日“保举出洋随员:参 赞二人:张自牧、黎庶昌;翻译二人:德明、凤仪;文案四人:汪树堂、张斯枸、李 荆门、罗世琨;英人马格里及曾恒忠、舒文标、张咏清、罗照沧。”初步组成了使馆 人员班子。郭嵩焘一行出发前,许钤身调任驻日公使,刘锡鸿被任命为驻英副使。郭 嵩焘等人于年月日从上海出发,年月日抵达伦敦,租赁一位苏 格兰贵族在伦敦波特兰坊号的一幢三层楼房作为驻英使馆馆舍。至此,中国驻英 使馆正式建立。 郭嵩焘到英国后,立即投入到建立常驻使馆的工作中。到英国的次月,他率领副 使刘锡鸿向英国女王呈递国书,并与刘锡鸿一道召集随从人员,制定了戒律:“一, 戒吸食洋烟;二,戒嫖;三,戒赌;四,戒出外游荡;五,戒口角喧嚷。’’他还到英 国各处参观访问,与英国进行外务交涉,向清政府提出一些建议,为晚清中英 关系的 发展打下了基础。 清政府之所以选择郭嵩焘做首任出使大臣,是与郭嵩焘熟知洋务密不可分的。郭 嵩焘早年跟随李鸿章,对西方列强有着较为理性的认识,接触到了许多中外交涉事务, 积累了丰富的外交实践经验。清政府选择他出使英国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欢迎。从郭 嵩焘出使英国期间的公使实践情况来看,他确实没有辜负国人的期望。他作为第一个 驻英公使,给中国赢得了极大声誉。上海《申报》有评论日“迨光绪丙子岁始建钦派 大臣分驻各国之议,而湘中郭筠仙侍郎首膺,简任驰赴英京,觐谒英国皇帝,递国书, 达君命,联友谊,无不备臻安谧,中英之交愈觉凝结不解矣。驻英二年有余,遇事和 衷商碓,期于至善。其才大心细,识广量宏,迥出寻常万万。迄今舆论翁服称道勿衰。 上年在英都特设茶叙,上至执政大臣,以及官绅士庶来会者几千余人,侍郎一一接晤, 观者惟觉词和气蔼,如坐春风,伦敦人士无不仰其仪容,佩其言论,深愿侍郎久驻英 ?席裕福、沈师徐辑:《皇朝政典类纂》卷,外交,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册,文 海出版社年版,总第页。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卷,湖南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卷,第页。第一章晚清外交体制的转变与驻英公使的派遣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都,得以长亲教益,尤不禁遥颂中朝,皇上之知人善任也。客东奉召内用,英人深惜 去之太速,无计挽留。及使节言旋之日,祖饯纷纷,相属于道,亦有羁身远处不克躬 送者。??每于伦敦各新报见之,侍郎此行诚能为国宣猷,不负委任矣。”?由此可见, 郭嵩焘做首任驻英公使当时确属适宜人选。 二、副使裁撤及由兼使向专使的转变 按照国际惯例,一国驻某国公使只能有一人,其余为参赞、翻译、随从等。由于 对国际法缺乏了解,清政府在任命郭嵩焘为驻英公使的同时,也任命了许钤身为副使。 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知道后,照会总理衙门“钦差不宜有二人。”?总理衙门随后奏请 将许钤身调任为驻日公使,但又任命刘锡鸿为出使英国副使。郭、刘二人抵达英国后, 要按照国际惯例向英国女王呈递国书,但清政府补发的国书中并没有列出副使名单, 且刘锡鸿在英国名声不好,经郭嵩焘活动,英国才同意刘锡鸿与郭嵩焘一同觐见英国 女王。 同时任命二人为公使,不仅不符合国际惯例,且会导致双方争权夺利,相互牵制, 办事效率低下。本来,清政府任命刘锡鸿为副使,就包含着牵制郭嵩焘的意图。郭嵩 焘、刘锡鸿二人的思想差异很大,郭嵩焘素有洋务思想,善于向西方学习,而刘锡鸿 的思想更多的表现为保守性。二人抵达伦敦后,经常因故发生一些冲突,相互参奏对 方。到达伦敦不久,刘锡鸿便独自上奏请求裁撤副使,郭嵩焘认为刘锡鸿此举“徒滋 人疑而已。”?巴西国王访问英国期间,郭嵩焘应邀出席巴西使馆举行的宴会,当巴西 国王入场时,郭嵩焘同其他国家的宾客一同起立欢迎,这是最起码的外交礼节,也被 刘锡鸿斥为“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国主致敬。在郭、刘矛盾激化过程中,国内的 洋务派官员诸如李鸿章等支持郭嵩焘,保守派支持刘锡鸿,双方的矛盾最终 惊动了清 朝最高统治者。年月日,清政府改派刘锡鸿为驻德公使,才改变了一国二 使的局面。 清朝派驻驻外公使初期,外交人才极其缺乏,除驻日公使为专使外,驻其他国家 的公使多兼任几个国家的事务。驻英公使设立后,法国也要求清朝派驻公使,清政府 便于年任命郭嵩焘兼任驻法公使。年,崇厚奉命出使俄国谈判解决伊犁问 ?《纪郭侍郎出使英国事》,《申报》年月日。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卷,第页。 郭嵩焘:《郭嵩焘日记》第卷,第页。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第一章晚清外交体制的转变与驻英公使的派遣 题,但崇厚擅自与俄国签订《里瓦几亚条约》,将伊犁地区的大部分让与俄国。消息 传到国内,引起轩然大波,朝野人士纷纷要求政府不要批准崇约,并要求政府派人赴 俄国重新谈判。经过慎重考虑,清政府于年决定任命时任驻英、法公使曾纪泽 兼任驻俄公使。年,中法战争爆发,曾纪泽在与法国交涉中据理力争,坚决维 护中国在越南的宗主权,他的强硬外交政策引起法国统治者的强烈不满,他们想法设 法要排开曾纪泽的干扰,要求清政府撤除曾纪泽。清政府在法国的巨大压力 下,于 年免除曾纪泽的驻法公使职务,只让他负责英、俄二国外交事务。年,又 免除驻英公使兼任俄国事务,任命驻英公使兼任法、意、比国公使。中日甲午战争之 后,清政府派出庆常为驻法公使,驻英公使只兼任意、比二国。年,清政府改 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对清朝驻外机构进行调整,取消驻英公使兼任其他国家的职务, 只负责英国一国外交事务。至此,驻英公使完成了从兼使向专使的转变,同时也体现 了清政府外交体制的逐渐成熟和外交家职业化过程的完成。第二章努力维护中越、中缅、中朝传统关系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第二章 努力维护中越、中缅、中朝传统关系 第一节 曾纪泽与越南问题交涉 一、中法战争爆发前的中英交涉 越南是东南亚地区重要的国家,由北圻、南圻和中圻三部分组成,与我国云南和 广西接壤,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屏障。中国秦朝至五代时期,越南一直在中国历代 中央王朝统治下。五代以后,除明初短暂时间回归外,越南一直是中国的藩属国,要 定期向中国进贡,中国负有保护越南的义务。 法国自世纪与越南发生关系。法国的东亚政策是以侵占越南为根据地,然后 再向中国扩张为目标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法国侵占南圻,加快了侵略越南的步 伐。年月日,法国强迫越南与之签订《越法和平同盟条约》即《西贡条 约》,这一条约严重违背了国际法的基本准则,法国表面上承认越南为“完全独立自 主之国”,却又规定越南的外交政策应与法国相一致,实质上是否认中国对越南的宗 主权,为侵吞越南张目。 法国侵略越南的野心也为清政府所警觉,针对《西贡条约》签订后法国加快了向 越南北部扩张的严重局面,朝野人士更感觉到法国的威胁,纷纷要求清政府加强防备, 抵抗法国对越南的侵略。这部分人在后来的中法战争中被称为抵抗派,驻英公使曾纪 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年起,曾纪泽出任驻英、法公使不久,即听闻法国要进攻越南北部。曾纪 泽此时正忙于交涉伊犁之事,但仍照会法国外长桑迪里,表示“越南国王既受封于中 朝,即为中国之藩屏,倘该国有关系紧要事件,中国岂能置若罔闻’’,?表示了中国政 府的原则立场。法国政府极为不安,一方面否认中国对越南的宗主权,一面便加紧对 越南的侵略,以造成既成事实。曾纪泽一面与法国进行交涉,一面请求国际社会特别 是英国的调停。英国在华拥有最大的经济利益,也怕中法战争会损害其在华利益,因 此也热衷于调停。 ?郭廷以、王聿均主编,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法越南交涉档》再版第册,台北文海出版社 年版,第页。 第二章努力维护中越、中缅、中朝传统关系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在战争爆发前,中法两国都力图避免战争的爆发,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中 国方面的主要目标是希望法国承认中越之间的藩属关系,将越南北部作为中法两国的 战略缓冲区。年初,“曾纪泽要求同英国外交大臣葛兰斐尔勋爵会晤,以询 问英国是否赞同年的条约。”?外交副大臣庞斯弗德指出,“我们在当时曾向法 国提出抗议,但从巴黎方面得到再度保证说,我们在安南的利益不会受到排挤”, 婉言谢绝了曾纪泽的调停请求。年,曾纪泽得知寓居新加坡的华人安德乐克 在 越南河内包办鸦片事务,被河内地方官抓获处死。安德乐克的家属向英属新加坡总督 状告,请求新加坡总督替他们索偿。曾纪泽担心新加坡总督向法国索偿,会给法国有 利的借口,便与英国交涉,要求此案应归中国官员办理。但英国却答复称,“西洋各 国既与安南无约,是以请法国官员赞襄其事。”这表明英国真正关心的并不是越南的 国际地位问题,越南是谁的属国对英国来说并不重要,它真正关心的是要防止法国染 指缅甸,以防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受到侵害。由于法国的侵略扩张遭到中国的强烈反对, 也引起了其他列强的不安,为安抚西方列强特别是在中国拥有巨大权益的英国,法国 假惺惺的保证绝对不会损害英国的权益,还请求英国进行调停。英国此时与法国在埃 及的矛盾非常突出,不愿意再招致法国的误解和反感,也希望能够利用中法争执牵制 法国,因此,对中、法两国的调停请求不太热情。 当法国于年月封锁越南各海口后,形势发生了变化。英国忧虑自己的权 益受到损害,英国舆论界也开始抨击法国的越南政策,要求政府干预越南事 务。法国 政府惧怕英国会过度干预,于年月日训令驻英公使瓦定敦与英国外交大臣 葛兰斐尔会谈,试探英国调停的可能性,并在征求英国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条议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第一,自沿海北纬度和度之间的某处起到红河上游保胜止划一界限。 界北至中国边界之间的地区为中立地带,不准设置炮台,吏治由越南官吏治理,中法 双方均不得进占。遇有逃匪纷乱滋扰边境,,经中法双方协商后会同或单独剿办,事 竣撤出。第二,开放云南红河上的蛮耗给各国通商,条件与中国其他通商口岸相同。 ?这个方案较充分的照顾了英国的利益,英国对此表示赞同,并允诺试探中国方面的 一 态度。 ?英】季南:《英国对华外交一年》,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 圆英】季南:《英国对华外交一年》,第页。 郭廷以、王聿均主编,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法越南交涉档》再版第册,第页。 郭廷以、王聿均主编,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法越南交涉档》再版第册,第页。第二章努力维护中越、中缅、中朝传统关系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中国方面,曾纪泽不断与英、法新闻界人士进行接触,认真研究法国的外交动态。 年月 日,曾纪泽遣参赞官马格里将上月向法国提出的六条建议交给葛兰斐 尔,这六条为:“一、法国应勿损坏越南国邦基固有之势,并勿于壬戌、丁卯 两年所占南圻六省之外,另占地方;二、越南为中国之属邦,其一切情形应仍 照旧不改;三、法兵近据东京地方宜退兵,商议某城开办通商设立领事,依照中国各 口通商之法办理; 四、红江许各国行船,应以山西省城对岸红江左边之屯鹤关暂作 各国行船界限之处,又为云南地方及下游沿江等处货物互市之所;五、中国允许用其 权势使红江便于通商,亦可免用兵力以攻黑旗; 六、法国与越南若定新约,须向中 国商议。’’?这个方案提出了解决越南问题的较完整构想,以维护中越宗藩关系为核心, 与法国的主张相差甚远,遭到瓦定敦的拒绝。葛兰斐尔打听到曾纪泽负有交涉的全权 后,认为曾六点也是总理衙门的意思。因此,瓦定敦要求英国通过驻华英使在北京向 总理衙门施压。葛兰斐尔在与曾纪泽的会面中也警告曾纪泽,中国必须有所节制,否 则战争将不可避免,如果战争爆发的话,将可能导致清政权的崩溃。曾纪泽没有被葛 兰斐尔所吓倒,仅表示可以作些许让步。英国在中法战前的调停宣告失败。 二、中法战争爆发后的中英交涉 法国之所以请求英国调停,一方面是意图借此进行战争准备,一方面为自己开脱 罪责,将调停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清政府。英国调停失败后,并没有停止其介入越南问 题的步伐,而是积极主动的倡议德、美、俄等国在远东采取联合行动,以防止战争爆 发威胁其商业利益。同时葛兰斐尔劝说法国接受中立国家的仲裁。法国在进行了充分 的战争准备后,便决心占领越南北部,“反对带有任何仲裁性质的调停。”?清政府也 在主战派的压力下,积极扩军备战。年月法军攻占山西,中法战争正式爆发。 中法战争爆发后的中英有关交涉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英国严守中立和物资禁运的交涉。在中法战争中,英国托名保持中立, 实际上偏袒法国,在战争中大发横财。英国还借口保护侨民,派军舰进入福建。法国 可以继续从香港等地补给战略物质。战争扩大后,曾纪泽便赴英国外交部,希望英国 禁绝提供给法国补给物资,英国仅表示“开战乃颁局外告示,示未颁不能禁绝济。”? ?转引自李峰:《曾纪泽与中法战争时期的英国调停》,《安徽史学》年第期。 ?王绳祖:《中英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版,第页。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第二章努力维护中越、中缅、中朝传统关系 经曾纪泽再三交涉,英国只答应禁止英属各地“助籴助械。”?曾纪泽本想要求英国也 将煤炭列在禁运之列,但又担心一旦英国真的严守中立,对中、法双方都实行禁运, 对于中国获取战略物资也是不利的,所以态度不是那么坚决。他的这一态度亦体现在 获取英国军事装备上。英国作为航海大国,其商业运输能力和海军都是最强的,中、 法双方都希望从英国获取海军装备。曾纪泽得知法国秘密雇佣英国船运兵后,本想要 求英国出面制止,但又担心此举会影响中国购买英国军事装备,因此也没有向英国提 出此事。法国将香港作为维修战船的地方,经曾纪泽与英国交涉,英国才允诺“禁法 船在港添加给养事。”?法国驻华大使便与英国进行交涉,认为英国禁止法国 在香港修 船,允许中国购买军械是对法国不公,要求英国也允许法国在香港修船。英国外交大 臣葛兰斐尔想同意瓦定敦的要求,经曾纪泽与葛兰斐尔再三交涉,葛兰斐尔才允诺照 例继续禁止法国在香港修船。法国便照会各国,要求各国禁止向中国出售军械等战略 物质。年初,中国购自英国的一批军械行至新加坡时,被英国扣留,总理衙门 便致电曾纪泽,以“法未宣战,不应禁军火,粮非运军营,公法所不禁”,要求曾纪 泽与英国交涉。曾纪泽建议军火从英国运往中国的途中,不要写明是中国所购即可。 尽管英国表面上答应对中、法双方平等,但它背地里却偏袒法国。但曾纪泽的交涉确 实也使英国有所顾虑,不得不有所节制。 第二,关于请求英国调停的交涉。由于在越战事的一度失利,清政府内部主和派 渐趋抬头,在法国政府和清政府内部主和派的双重压力下,年月日,清政 府解除了曾纪泽驻法公使的职务,令他专管英、俄两国事务。一个月后,李鸿章与福 禄诺在天津签订了《李福协定》,但法国却继续扩大战争。曾纪泽再次专心投入到中 法战争的交涉中来。他积极关注战事,积极与英国各国人士接触,随时向国内报告一 些情况,提出一些建议。年秋,法国进占基隆,曾纪泽立即将这一消息告诉英 国外交副大臣庞斯弗德,且向英国声明“商民鉴于基隆之祸,咸怀疑惧,不敢出资市 货,则西商受累实深”,?希望英国从维护其商业利益出发,替中国主持公道,劝说法 国退出基隆。针对西方报纸猜测法国想以占领基隆为质,要求中国赔偿法国军费,曾 纪泽也在给英国的照会中指出,“余谓堂堂中国,如允赔款,尽可信其必偿,取质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册,第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册,第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电报档汇编》第册,第页。 ?郭廷以、王聿均主编,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法越南交涉档》再版第册,第页。第二章努力维护中越、中缅、中朝传统关系 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 益即使有疑,必欲取质,不妨商诸中国而顺取之,断无似此鲁莽从事之理。”?但英 国仅表示希望中法复和。 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英国开始对调停态度渐趋积极。年月,法国首先 提出了四项议和条件:“一,仍允津约;二,华退东京兵,法退水师;三,免兵费; 四,法兵留台北,俟津约之行。”?曾纪泽从英国外交部得此条件后,立即将其报告给 总理衙门,并提出应坚决反对第四条的建议。月日,总理衙门在接纳曾纪泽建 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八项议和条件,作为中法议和的基础。这八项是:“一津约本已作 为废纸,今既修好,仍准商议。惟界务、商务尚须酌改,总期彼此有益。一、云、粤 边外,中国驻兵业已多年,将来勘定南界,由谅山至保胜一带,画一直线,为中法保 护通商界限。一、中国线界之外,设关通商事宜,将来派员详细定议,总期于两国均 有益。一、中国之于藩属,受其贡献,不豫其政令。法国只可在越南通商,不应有保 护该国之名,如后越南贡献中国及该国一切政令,法国不得阻止、干预,以合至理。 一、法国应派公正大臣与中国驻英曾大臣或文移详议,或同
本文档为【清季驻英公使外务交涉研究——以宗藩关系和这疆问题为中心(可编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1121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6KB
软件:Word
页数:38
分类:
上传时间:2017-10-27
浏览量: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