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举报
开通vip

小儿推拿穴位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 常用穴位 头面部穴位 1、 天门——发汗解表,治头痛之要穴。发汗力强。 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清脑止痛。 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 次数:24-50 次。 临床:若外感常与推坎宫、运太阳等合用,若体弱、多汗慎用;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 坎宫——长于醒神、止头痛,且能明目 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 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 作用:发汗解表,清...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 常用穴位 头面部穴位 1、 天门——发汗解表,治头痛之要穴。发汗力强。 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清脑止痛。 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 次数:24-50 次。 临床:若外感常与推坎宫、运太阳等合用,若体弱、多汗慎用;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2、 坎宫——长于醒神、止头痛,且能明目 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 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 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 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 次数:24-50 次 临床:先用力按穴数秒钟,然后快速放手,继而推之,可立觉头清目爽,能增强疗效。如用于发汗,常与开天门、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合用;用于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掐揉小天心合用。 3、 太阳——善止头痛而明目 位置: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又名左为太阳,右为太阴。 为泻;以两手拇指指腹自两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推,称推太阳。 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 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 次数:24-50 次 临床:此法能补能泻。外感头痛属实者,当用泻法;内伤头痛属虚者,当用补法。推太阳属于平补平泻,多用于一般头痛、无汗,常与开天门、推坎宫等合用。 4、 山根 1 位置:印堂之下,两眼之中间。 作用:退热定惊,开关通窍,醒目安神。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痛。 次数:3-5 次。 临床:治惊风、昏迷、抽搐,常与掐人中、掐十王等合用。如见山根穴有青筋暴露,是有惊风或内寒的现象。(称望山根) 5、 囟门 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当百会前凹陷中。 囟门(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再自囟门向两边分推,称推囟门。 作用:镇静,醒神,通窍。 主治:惊风,头痛,抽搐,鼻塞,丑血。 次数:50-100 次 临床:治惊风,常与掐精宁、威灵等合用;治鼻丑、鼻塞,多与黄蜂入洞等合用。小儿18 个月内囟门未合,手法宜轻柔,不可用力按压。 6、 耳后高骨 位置:耳后高骨微下凹险中。 作用:解表发汗,镇惊除烦。 主治:伤风感冒,惊风抽搐,烦躁不安。 次数:24-50 次 临床:运耳后高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用称之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头眩、目赤痛。若用于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五指节等合用。 2 躯干部穴位 1、 乳旁 位置:乳头旁 2 分。 作用:理气,化痰、止咳。 主治:胸闷,呕吐,咳嗽,痰鸣。 次数:100-300 次。 临床:此穴常与揉乳根同时操作,能加强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操作时以中指和食指,同时按于两穴上揉之。本穴配推揉 中,揉肺俞、中府、云门对由于痰涎 塞而致的肺不胀有效。 2、 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保健推拿穴。 位置:腹部。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消化不良。 次数: 500-1000 次。 临床:摩腹常与揉脐、捏脊、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小儿疳积、厌食。与揉中脘或推中脘合用,对食积、呕吐有较好的疗效。 3、 腹阴阳——善治乳食停滞,胃气上逆所引起之恶心、呕吐、腹胀等症。 位置:自中脘穴斜向两胁下软肉处,呈一直线。 操作:用两手食、中、环和小指指腹,或拇指指腹,自中脘同时斜下向两旁分推, 作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 主治:乳食停滞,呕吐,腹胀,消化不良。 次数:100-300 次。 临床:常与运八卦、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对脾虚泄泻者慎用。主调理脾胃。 4、 脐 位置:肚脐正中。 3 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主治:泄泻,呕吐,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便结,肠鸣。 次数: 揉脐 100-500 次;捏挤肚脐数次。 临床:补能温阳补虚,泻能消积泻下,平补平泻能和之。多用于先天 不足,后天失调或寒湿凝聚、乳食停滞等症。“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5、 丹田——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位置:小腹部。 作用:培肾固本,温阳散寒,分别清浊。 主治:小腹胀痛,疝气,遗尿,小便短赤,小便闭。 次数: 揉、推各为 100-300 次;摩 3-5 分钟;按 1-3 分钟。 临床:治遗尿常配补肾经、揉二马;治尿闭、便赤,多配推箕门等。 6、 肚角——止腹痛(各种腹痛均可)的要穴。 位置:脐旁、腹部两侧的肚筋。 作用:止腹痛,除腹胀。 主治:腹痛,腹胀,泻痢。 次数: 1-3 次(不可多拿)。 临床:尤其对寒湿腹痛和食积腹痛,效果更佳,若配揉一窝风,能加强止痛的效果。 7、 天柱骨——主治恶心呕吐。 位置:项后,枕骨下,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主治:呕吐,恶心,项强,咽痛。 次数: 200-800 次 4 临床:独穴推拿次数须多达 1000 次左右;或用玉环、酒盅边蘸姜汁或凉水,自上而下刮,其效亦佳。若用于风寒感冒、颈项强痛,多与掐揉风池配用。 8、 七节骨 位置:从尾骨端至第 4 腰椎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指指腹,自尾骨端直上推至第 4 指指腹,自第 4 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 主治:泄泻,便秘,痢疾,腹胀满。 次数:50-500 次。 临床:向上推之为补,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本法与揉百会合用,上下配穴,一升一补,治气虚下陷之脱肛、遗尿,最为适宜;向下推之为泻,能泻热通便,治肠热便秘,痢疾等症。 9、 龟尾 位置:尾椎骨端。 作用:止泻,通便。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痢疾,遗尿。 次数:100-300 次。 临床:穴性平和,能止泻,亦能通便,常与揉脐、推上七节骨等配用,治腹泻、痢疾效果较佳;与摩腹、推下七节骨等配用,治便秘。 10、脊——小儿保健。 位置:从大椎直下到尾骨端成一直线。 操作:先在背部由上而下轻轻按摩至腰骶部 3 遍,使肌肉放松,气血流畅。再用 作用:(顺经捏脊)和阴阳,补气血,培元气,健脾胃,增强体质,(逆经退脊)清热退烧。 主治:疳积,伤食,腹泻,便秘,腹痛,恶心,呕土,遗尿,脱肛、夜啼、发热,惊风。 次数:捏 3-5 遍,推 100-300 次。 临床: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疾病,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脐、 5 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揉涌泉等合用。 上肢部穴位 1、 脾经 位置:脾经亦称脾土。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 为清,拇指伸直,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为平补平泻,补脾经、 作用:(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清湿热,(清补脾经)消食滞,化痰涎。 主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伤食,呕吐,腹泻,便秘,痢疾,咳嗽,黄疸。 次数:100-500 次。 临床:(补脾经)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营养不?嫉戎?,胪迫于?蠹埂?税素浴?拼蟪Φ确ê嫌谩,ㄇ迤??妊簦し舴?疲裥呐煌拢剐合铝〉戎?嘤肭逄旌铀?嘈?煨摹?苹拧?菩〕Φ确ê嫌谩,ㄇ宀蛊??惩,汀??覆缓退鸬奈鸽淦?趟岫袷场?剐骸?煌碌戎?,朐税素浴?喟迕拧?指挂跹舻确ê嫌谩?若湿热留恋,久而不退,或外感发热兼湿者,可单用清补脾经,推 20-30 分钟,至微汗出,效果较好。 小而脾胃虚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实,邪甚者方可用清法。 2、 肝经 位置:肝经亦称肝木。食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镇肝,和气生血。 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头晕头痛。 次数:100-500 次。 临床:清肝经常与清心经、掐揉小天心、补肾经、退六腑等合用,可以治疗惊风,抽搐,五心烦热等症。 肝经穴亦清不宜补,故临床多用清肝经,若肝虚应补时,则 补后加清,或以补肾 6 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以防因补而动肝火。 3、 心经 位置:心经亦称心火。中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清心火,补气血,养心安神。 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惕不安,心血不足,高热神昏。 次数:100-500 次。 临床:心经穴宜清不宜补,故补心经不宜久用,需补时,可补后加清,以防动心火。 4、 肺经 位置:肺经亦称肺金。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反之为补, 作用:补益肺气,清肝泄热,止咳化痰。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脱肛。 次数:100-500 次。 临床: 5、 肾经 位置:肾经亦称肾水。小指末节罗纹面。 作用:滋肾壮阳,温补下元,清热利尿。 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遗尿,咳嗽喘息,小便赤涩不利。 次数:100-500 次。 临床:临床上本穴一般不用清法,常以清小肠代之。 推脾经、推肝经、推心经、推肺经、推肾经,统称推五经,专治五脏病变。 6、 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由指尖向虎口成一直线。 7 作用:固涩止泻,清利大肠湿热。 主治:泄泻,痢疾,脱肛,腹痛,便秘,肛门红肿。 次数:100-500 次。 临床: 7、 小肠 位置:在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 作用:清热利尿,分别清浊。 主治:小便赤涩,水泻,尿闭,口舌糜烂。 次数:100-500 次。 临床: 8、 十王 位置:在两手十指指尖。 作用:清热,醒神,开窍。 主治:高热,神昏,惊风,抽搐。 次数:3-5 次。 临床:掐十王主要用于急救,多与掐人中、掐老龙、掐中冲等法合用。但操作时不能太靠近指甲根部掐,以免指甲与肉分离,造成感染。 9、 四横纹——善和气血、消食积,治体虚消化不良。 位置:手掌面,食、中、环、小四指第 1 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消肿散结,调和气血,退热除烦。 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气血不和,喘咳,口唇破裂。 次数:掐 3-5次;推 100-500 次。 临床:本穴在临床上常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并配以捏脊法,用于治疗营养不良、疳积、泄泻等症,效果较好。 10、小横纹——善清脾胃之热,调中消胀,治气结、痰结而致腹胀。 位置:掌面食、中、环、小指指掌关节横纹处。 8 作用:清热除烦,消肿散结。 主治:发热烦躁,口疮唇裂,腹胀。 次数:掐 3-5 次;推 100-500 次。 临床:推小横纹配合揉肺俞,治疗肺部干罗音,有一定疗效。 11、掌小横纹——善清心肺之郁热,治疗口舌生疮、百日咳、肺炎的要穴。 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作用:开胸散结,清热化痰。 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 次数:100-500 次。 临床:本穴对婴儿流口水严重者,有良效;对肺部湿罗音,有一定效果。此外肝区疼痛者,揉之亦有效果。 12、肾顶 位置:小指末端处。 作用:骨表止汗,收敛元气。 主治:自汗,盗汗,解颅。 次数:100-500 次。 临床: 13、肾纹 位置:小指掌面第 2 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祛风明目,清热散结。 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热毒内陷,瘀热不散。 次数:100-500 次。 临床: 14、天门入虎口 位置:拇指尺侧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9 作用:顺气,止痢。 主治:泻痢,腹痛。 次数:100-300 次。 临床:常用于腹痛、泻痢,多与推大肠、推脾经、拿肚角等合用。 15、内劳宫——清热除烦之要穴。 位置:掌心中,屈指时当中指与环指中间处。 操作: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 作用:清热除烦,息风凉血。 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 次数:100-300 次。 临床: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揉小天心等法合用。 16、小天心——清心安神之要穴。 位置:手掌大、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凹陷处。 第 2 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 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小便赤涩,夜啼,目赤痛。 次数:掐揉 5-30 次;捣 30-50 次;揉 100-300 次。 临床: 17、八卦 位置:又称内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 2/3 处为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依次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降气平喘。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呕吐,泄泻,腹胀,食欲不振。次数:100-500 次。临床:18、板门位置:手掌大鱼际之平面。10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除腹胀,止呕吐。主治:食欲不振,乳食积滞,呕吐,泄泻,腹胀,嗳气。次数:100-500 次。临床:19、胃经位置: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从拇指掌指关节到掌根。作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积,清中焦湿热。主治:呕恶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丑血等。次数:100-500 次。临床:20、运土入水位置:手掌面、拇指桡侧尖端经手掌边缘、小指掌面稍偏尺侧至尖端。作用: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主治:小便赤涩,腹胀,吐泻,痢疾,便秘。次数:100-500 次。临床:21、运水入土 位置:手掌面,小指尖端稍偏尺侧,经手指边缘,拇指桡侧至尖端。 作用:健脾胃,止泻痢。 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泻痢。 次数:100-500 次。 临床: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均能治泻痢,但运水入土主要是健脾补虚,而运土入水则主要是清湿热、利尿。前者用于久病虚症,而后者则用于新病实证。 22、阴阳 位置:手掌根,小天心穴二侧,近拇指侧为阳池,小指侧为阴池。 11 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除食积,行痰散结。 主治:寒热往来,腹泻,呕吐,食积,泄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痰涎 盛。 次数:100-300 次。 临床: 23、总筋 位置:手腕掌侧横纹中点。 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以拇指尖与食指对合拿之, 作用:清热,通调气机。 主治:惊风,潮热,牙痛,夜啼,口舌生疮。 次数:揉 100-300 次,拿 3-5 次。 临床: 24、端正——对鼻丑有奇效(用细绳自中指第 2 节指纹起扎至指端,不可太紧,扎好后患儿静卧即可) 位置:中指指甲根旁两侧 1 分许,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 作用:止泻痢,降逆,止呕吐,止血。 主治:泄泻,痢疾,呕吐,鼻丑,惊风。 次数:掐端正 3-5 次,揉端正 50-100 次。 临床: 25、老龙——用于急救。 位置:中指背,居指甲根中点 1 分许。 作用:醒神开窍。 主治:高热抽搐,昏迷不醒。 次数:3-5 次或醒后即止。 临床:小儿急惊风,若急惊暴死,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有声音者,可治;不知痛而无声音者,难治。 26、五指节 位置:手背,拇指指间关节与其他手指第 1 指间关节处。 12 作用:祛风痰,通关窍,安神镇惊。 主治:惊风,抽搐,惊惕不安,咳嗽风痰。 次数:掐揉 3-5 次;揉 50-100 次。 临床: 27、二扇门——发汗效穴。 位置:手背中指本节(掌指关节)两旁凹陷中。 操作:用拇指或食指偏峰揉之,用拇指与食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 作用:发汗解表,退热平喘。 主治:感冒,身热无汗,惊风抽搐。 次数:揉 100-500 次;掐 3-5 次。 临床:操作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如欲发汗,必先推肺经、揉内劳宫,再重揉太阳,然后掐揉本穴,至患儿头部及前后身微汗出即可。本穴性温,散而不守,易伤阳耗气,故对体虚者,需用本穴时,必先固表,如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等,然后再用本穴。 28、外劳宫——性温,是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之要穴。 位置:手背中央,第 3、4 掌骨间,与内劳宫穴相对。 作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汗解表。 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消化不良,脱肛,遗尿,疝气。 次数:揉 100-500 次;掐揉 3-5 次。 临床: 29、威灵——用于惊风、昏迷,为急救之常用。 位置:外劳宫穴旁,第 2、3 掌骨歧缝间。 作用:开窍,醒神,镇惊。 主治:惊风,昏迷不醒,头痛。 次数:3-5 次 (或醒后即止)。 临床:遇患儿急惊暴死者掐本穴后,有声者易治,无声者难治。 13 30、精宁 位置:外劳宫旁,第 4、5 掌骨歧缝间。 作用:行气,破结,散结。 主治:疳积,痰喘,干呕,眼内胬肉。 次数:掐 3-5 次;揉 100-500 次。 临床:善消坚破结,化痰,克削气分,故虚者慎用。多用于急救,多与掐威灵合用,可加强治疗效果。 31、二人上马——补肾滋阴之要穴。 位置:手背,第 4、5 掌指关节后陷中。 作用:滋肾补阴,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主治:小便赤涩,喘咳,腹痛,体虚,淋症,脱肛,遗尿,消化不良,牙痛。 次数:100-500 次。 临床: 32、外八卦 位置:手背,外劳宫穴周肽诎素韵喽源Α?。 作用:宽胸理气,通滞散结。 主治:胸闷,富掌,便秘。 次数:100-300 次。 临床: 33、一窝风——善止腹痛,一切腹痛均可用之。 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之凹陷中。 作用:发散风寒,温中行气,通经络,利关节。 主治:伤风感冒,腹痛,关节屈伸不利。 次数:100-300 次。 临床:尤对因受风寒、食积等所致的腹痛,其效更佳。 34、膊阳池 位置:手背,一窝风后 3 寸处。 14 作用:通大便,利小便,止头痛。 主治: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感冒头痛。 次数:揉 100-300 次;掐 3-5 次。 临床:对打便秘结,揉之有显效,但大便滑泻或虚脱者禁用。 35、三关 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 操作:食、中二指并拢,用指腹从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或用拇指桡侧推之,称 作用: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培补元气。 主治:腹痛,腹泻,畏寒,四肢无力,病后虚弱,风寒感冒,发热无汗,疹出不透。 次数:100-500 次。 临床:本穴性温。治一切虚汗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运八卦等法合用。用于疹毒内陷,疹出不透等症,多与推脾经、清胃经、运八卦、掐二扇门等法合用。本穴用于实证,手法操作轻而有力。 36、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总筋穴至洪池穴)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指腹,慢慢推至肘横纹,再以四指拍之,并用口吹气于天河水穴透之, 作用: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化燥痰。 主治: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惊风,咳嗽,痰喘。 次数:100-500 次。 临床:本穴性微凉。常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手法合用。清天河水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心经热,用于阴虚发热、五心发热、烦躁不安、惊风、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弄舌等症。可单用之,亦可配清心经、清肝经等法用之。 本穴操作不同,清热的作用亦不同。大推天河水的清热作用大于清天河水,而引水上天河的清热作用又大于大推天河水。另外,打马过天河的清热作用最强,且能活经络,通关节。 15 37、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 作用:清热、凉血,解毒。 主治:高热,烦躁,口渴饮冷,惊风,鹅口疮,咽喉肿痛,痄腮,热痢,大便干燥。 次数:100-500 次。 临床:本穴性寒大凉,功专清热,凉血,解毒。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苔黄、口渴、咽干而痛、痄腮、热痢等一切实热证均可用之。与补脾经同用,则止汗效果较好,但对脾虚腹泻者慎用。 下肢部穴位 1、 箕门 位置:大腿内侧,自膝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作用:利尿。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 次数:100-500 次。 临床:性平和。治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合用;用于尿闭(尿潴留),多与按揉丹田合用;用于水泻,多与补脾经、推大肠、清小肠等法合用。 2、 百虫 位置:膝上内侧,血海穴上 2 寸。 作用:通经络,止抽搐。 主治:惊风,抽搐,昏迷,下肢瘫痪。 次数:3-5 次。 临床:与按揉足三里、拿委中、揉膝眼等法合用,治疗下肢瘫痪、痹痛等;止抽搐,手法宜重。 3、 前承山 16 位置:胫骨旁,与承山 穴相对处。 作用:镇惊止抽。 主治:惊风,抽搐,角弓反张。 次数:拿 3-5 次; 揉 30-50 次。 临床:止抽搐。治角弓反张、下肢抽搐常与拿委中、按百虫、掐解 溪等法合用。若惊风偏于急速者,宜先拿威灵、精宁二穴,然后再拿本穴。 4、 涌 泉 位置:屈趾,足掌心前凹陷中。 作用:引火归元,退虚热,止吐泻。 主治:发 热,五心烦热,呕吐,泄泻。 次数:推 24-100 次;揉 50-100 次。 临床:配退 六腑、清天河水等能退实热;配分阴阳、揉二马、退肾经能退虚热。揉涌泉亦能止 吐泻。 17qN0mJiFeAXawT5s P1oKkGfCZbyV7uQ3qMlI hEdAW9vS5rO 0nKjFfBYaxU6tQ2pL-lHampg DczV8vR4qN0 mJiFeAXawT5sP1oKkGgC ZbyV7uQ3qMl IhEdAW9vS5rO0nKjFfBY axU6tQ2pL-lH ampgDczV8vR4 N0mJiFeAXa wT5sP q M 1oKkG gCZbyV7uQ3q lIhEdAW9v S5rO0nKjFf BYaxU6tQ2pL-lHampgDczV8vR 4qN0mJiFeA XawT5sP1oK GgCZbyV7uQ3 qMlI k F hEdAW 9vS5rO0nKj fBYaxU6tQ2p L-lHamp .
本文档为【小儿推拿穴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165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5KB
软件:Word
页数:1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7-10-01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