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假字、假借字及二者的联系与其他

通假字、假借字及二者的联系与其他

举报
开通vip

通假字、假借字及二者的联系与其他通假字、假借字及二者的联系与其他 通假字、假借字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08中师(1)班 吴文昕 120080101128 撑蒿,漫溯文字学的泱泱河流,在星辉斑斓里望见华夏之邦浩瀚的汉字文化点染穹苍。 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文字学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 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 演变等。 上下五千年的恢弘岁月积淀出中华民族灏然而不知其所穷的文明历史,汉字则是 我国历史文化中绽放的一朵奇葩,汉字的背后闪耀的便是文字学那博大精神的学科研究体系。...

通假字、假借字及二者的联系与其他
通假字、假借字及二者的联系与其他 通假字、假借字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08中师(1)班 吴文昕 120080101128 撑蒿,漫溯文字学的泱泱河流,在星辉斑斓里望见华夏之邦浩瀚的汉字文化点染穹苍。 作为研究一切历史文化的先行学科,文字学以文字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字的性质、 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音义的关系、正字法、文字的创制与改革、个别文字的 演变等。 上下五千年的恢弘岁月积淀出中华民族灏然而不知其所穷的文明历史,汉字则是 我国历史文化中绽放的一朵奇葩,汉字的背后闪耀的便是文字学那博大精神的学科研究体系。 在学习文字学的过程中,曾对通假字与假借字的认识有过一段时间混淆的错误感知。事实上,通假字与假借字的联系与区别的确常为初学者分辨不清,这里主要结合例子分别分析二者含义、产生原因,并对二者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探讨。 一、 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具,是为古今字。 异体字则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这说的是通假字,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这里,我们单讲狭义上的通假字。所谓通假字,上文已经提及它的含义与特点,它是古人的一种用字习惯,即在书写时本来有为其义专门造的字,但写作的人却偏不写此字,而是写了一个与其同音的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二字同时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替代。举例,如《说文解字》中的“畔”字,解释为“田界也。从田,半声。”而此字出现于“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者,于是纣乃重刑辟。”中,则不再解释为田中界限了,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曾言:“古多假畔为叛”。这里,“畔”通“叛”,多指内心叛逆而未显于形。 可见,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在读音上相同,在意义上却是风马牛不相及。 究其产生原因,我们得到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古人在为文写字时,“仓猝无其字”,而以同音字替代。还有一种可能,出现于文化水平不高的作者笔下,可以说是古人的别字。对此,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有这样的说法——“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 其次,几乎所有的古书都未能逃过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浩劫,在那场劫难中付之一炬。直到汉惠帝才取消“挟书令”,并从民间征集藏书,但所得甚少。汉代,许多的古书都是凭读书人的背诵、记忆写出来的,重新“著之竹帛”。背诵时古人通常只记住字的读音,字形则未必能够记清。因此,重新记录时,方言、口音的差异、记录者的文化程度等都将产生影响,将同一字记成不同的形体。 再次,如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者父子在《经义述闻》中常说的“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由此可见,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他们认为,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因而记音才是最重要的。 二、 假借字 在关于造字理论的“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被称作“造字之本”;而转 注和假借则被称为“用字之法”。关于假借,是指很多代表某些事物的概念不能用象形、象意的方式随时造出文字来表现,于是就假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表,这种跟借用的字的形义完全不合的字就称为假借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言——“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例如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借用来记录没有造出其字的意义为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的“午”。再如,“其”字,是象形字,它原本是用来记录语言中含义为“簸箕”的名词。意思为“那”、“他的”、“如果”,或者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的一些虚词,它们的读音与“其”相同,本应分别为它们专造新字,然而由于种种缘由,古人并没有为它们造字,而是直接借“其”字来记录它们。于是,“其”就有了很多假借义。如《孟子?尽心上》中的那句名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句中的“其”字意为“自己的”、“他的”,再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里的“其”,表示诘问语气。这些都是“其”的假借义。 从数量上看来,六书的假借并没有增加新字,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来记录新词,确实是 “用字之法”,或者是一种不造新字的“造字之法”。放眼整个文字体系发展变化,由于它能以一个字表示若干个词,免却了为每一个词造一个个专字的劳顿,节制了文字无限制的繁衍滋生。这是假借字的一大积极影响。 三、 通假字与假借字 本有其字,因音通假,是为通假字。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为假借字。 根据前两个章节的论述,不难发现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 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如“其真无马邪?”中的“邪”,通“耶”,二字同时存在,因音同而通假。再如“北”,相背之意,假借为北方之“北”。二者字音都相同或者相近,具有“同音替代”的共性。 二者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首先,通假字是本有其字,而假借字是本无其字。在第一章节中已经提及,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是同时存在的两个字。如“植其杖而芸”中的“芸”通“耘”,二者皆是已造出的,同时存在的字。而第二章节也得出假借字是本无其字的结论,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如 “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自,鼻也,象鼻形。后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但是二者通用“自”字,字形上只有一个字。 其二,假借字虽不造新字,却能够产生新义,这是通假字所不具备的特点。 第三,从时间长短来看,通假字是临时的、偶然性地替代,离开特定语言环境后,通假字便不复存在。反观假借字,则是一经借用便永久替代。 值得提出的是,原来的假借字有两种分类,第二种分类是尚文还未提及的“本无棋子”的“通假”。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也曾说过:“假借字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在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第二种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在这样的解释中,二者的观念区分的还并是那么清楚,但是随着学术界对这两个词的分工越来越明确,我们不再把“本有其字”的“通假”称为“假借”了。二者的区别也就愈发的泾渭分明了。 是为文。 试论通假字与假借字的异同 摘 要:古汉语中有一种“借字”的现象,分为通假和假借,二者都具有借字标音这一共同特点。虽然通假和假借都是因为音同或音近而借字,但它们却是两种不同的文字现象。本文将对二者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加以论述,其中将重点论述二者间的不同点。更好地区别它们,对它们的本质区别加以较详细的论述也将为中学生文言阅读教学提供充分的文化背景。关键词:通假字;假借字;区别;联系;古汉语 所谓“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古代形声字的大幅度增加为其运用提供了内部可能性,旧的假借法则成为其产生外部力量;“假借”, 许慎在其六书理论中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它是在古代汉字字数有限和造字困难等背景下产生的。由此可见,通假字和假借字,都具有借字标音这一共同特点。在以前,人们不能明确区分“通假”和“假借”这两个概念,更甚者在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中也没把“本有其字”的通假和”本无其字”的假借加以区分。比如:把“何”假借作疑问代词,“直”假借为范围副词等看成是通假。现在,学术界不再把“本有其字”的“通假”称为“假借”了,因此二者的分工越来越明确,我们也能更好地把它们区别开来。 通假和假借虽然在“依声托事”这点上相似,借音同、音近字表示。但通假和假借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现象。“本有其字”和“本无其字”两个概念是区别通假字和假借字的重要标志。通假字是在本有其字的条件下,借别字代替本字,不能视为表义,与表义无直接关系,因为其意已由本字代表。如“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公孙丑下》),意思是寡助到了极点,连亲戚都背叛他。这个句子中的“畔”就是“叛”的通假字。而假借字的借声表义是在本无其字的条件下,借声表义创造出来的一种类型的汉字,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如“难”,本是鸟名,借作困难的“难”;又如汉语中连词“ran er”两字,借用表本义“燃烧”的字形“然”和象胡须形的“而”来表示“ran er”之义,创造出“然”“而”两字。是属于文字学范畴内的重要概念。因此,我们有必要把通假字的别字代替与假字的借声表义加以区别。 从形体上看。通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在形体上发生替代现象,本字的形体被通假的字所更换。如“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例中“女”是借字,“汝”是本字,本字“汝”被通假后,为“女”形体所取代。而假借不涉及形体的改变。如“然”字,本来表示燃烧的意思,《孟子》有“若火之始然”,《说文》“然,烧也。”后来假借为指示代词,仍写作“然”,表“这样”之义。如“輮使之然也。”(《荀子》),“然”字假借以后字形没有改变,就如许慎在其六书理论中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除此之外,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自,鼻也,象鼻形),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自己”,产生了新义。而通假字则不能产生新义,如“甚矣~汝之不惠”,这里的“惠”作“智慧”讲,当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后,作“贤惠”讲,并没有产生新义。 从功能和作用上看。通假字以别字代替本字给现代人特别是中学生在读古籍时候造成很大的困难,是继承古文化的一个阻力。因此我们必须要为通假字找到本字才能使文章“怡然理顺”。如果当时把它写作本字“荫”,我们阅读《左传》的时候,也不会那么困难了。而假借字,是汉字发展的动力,它的出现为汉字开创了新书面,也开辟了借声表义的新途径。如同时也解决了象形字无法解决的造字困难问题。在阅读古籍的过程中,它“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一般不会造成阅读障碍。比如“果”字, 本义表“果实”,假借为“如果”。但这两个义早已被人们所熟悉,也不足为怪了,因此不会造成阅读障碍。 从现状和前途上看。现今社会大力提倡汉语言使用规范化,当然不再允许使用由别字代替本字的通假字,通假字是汉字演变史上一种不规范的用字现象,具有临时性、偶然性, 它只能成为古籍中错别字的“古化石”罢了。而假借字是汉字发展的主要阶段,拥有无限的生命力,具有永恒性、必然性,假借字与被借字都融入了现代汉语中并不断发展。如假借字“须”,是假借了胡须的“须”,现代汉语中,假借字“须”使用频率高、范围广。更有外来假借字的迅速发展,新词日益增加。 除以上论述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对通假字和假借字加以区别。 通假字没有“约定俗成”的特点,而假借字就有这样的特点。例如吹风的“风”字,其繁体字为“”,是假借字,借用凤凰的“凤”表示“风”义。在那时,凤是象形字“”形,也用形声字“表“风”义。后来又借虫名“”来表“风”义。以后,各种字体都写作“”,没有再用“”和“”表义了。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它演变成一个固定的假借字来表义,这样的就具备“约定俗成”的社会性。而通假字却不能用“约定俗成”来衡量,否则,就会把假借字定为通假字,就会使二者颠倒。 另外,通假字的本字与假借字的本字不属于同一范畴。通假字的本字既可以用它的本义,又可以用它的引申义,还可以用它的假借义。如《礼记?礼运》:“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指老而无妻的人。另外,“鳏”指古书上说的一种大鱼,《说文解字》说:“鱼也”。假借字的本字,造字的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由以上论述可以看出,通假字与假借字之间相同点很少,而二者之间的区别却很多,性质完全不同。原本文言文的语言和现代汉语距离就比较大,学生常常感到文言文的学习颇有难度,如果再加上把文言理解混为一谈,缺乏学习的良好环境,在文言阅读理解上就会困难重重。所以我们在对通假字和假借字进行区别的时候,不能只根据其中的一点作出判断,而是要综合各方面进行区分从而提高辨别的精确度,也同时为中学生文言阅读教学提供充分的文化背景,潜移默化中提高中学生阅读理解文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景 兴. 假借字与通假字[J]. 语文知识 , 1994,(04).P12-13. [2] 王 力. 古代汉语(一九九八年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9.P546-553. [3] 李嘉翼.“假借”与“通假”辨异[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5,(03) . [4] 孙中运. 试论“通假字”与“假借字”[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 1997,(01) . [5] 陈殿玺.《论假》未必假??与《试论“通假字”与“假借字”》商榷[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 1997,(02) . [6] 陈亚平. 论区分假借和通假的必要性[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05) .P85-87. [7] 宋悦魁. 古汉语中的通假字辨析[J].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3,(04) . [8] 王 力. 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古今字 古今字是由于古汉语中多义词的某个义项在词义系统发展过程中,逐渐从原词的引申义列中分化独立而形成新词或上古同音借用形成的同形词在汉语发展中分化出新词,在书面上为这些新词另造新字的现象。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名词解释 记录原来的多义词或同形词的字就是古字,记录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莫)”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后来“莫”字被假借作否定性无定代词和否定副词,为了在书面语中不至于混淆,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来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一对古今字。 分类分类分类分类 所谓古今字,是指古今分化字,我们把分化前的字称作“古”字,分化后记词各有专司的字称为“今字”。也就是说,古今字分为两类古今字分为两类古今字 分为两类古今字分为两类: 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无关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无关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无关古字与今字在字形结构上无关。。。。 如罪人的“罪”,古字写作上面一个“自”字,下面加一个辛苦的“辛”,现在后一个字已不使用了。 今字是古字的演变今字是古字的演变今字是古字的演变今字是古字的演变 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今字在字形上有联系。 例如“债”字,本写作“责”,“债”是在“责”的基础上产生的。“责”与“债”形成了古今字。又如“反”与“返”,“反”是古字,“返”是今字。 古今字与通假字关系古今字与通假字关系古今字与通假字关系 古今字与通假字关系 概念不同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我们划分它们应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同一个字的发展变化状况,古字和今字是先后出现的,系初造字和后造字的关系,属于纵的方面,如“然——燃”,“县——悬”。通假字和被通假字则是同一个时期出现的,而通假字则是研究同一时代汉字的通用情况属于横的方面,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项羽本纪》),“倍”通“背”,又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史记?滑稽列传》),“趣”通“促”。“倍”和“背”、“趣”和“促”是同时存在的字。 二、古今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如“布帛长短同,而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其中“贾”是分化前的古字,后来表商人义的词用原字形,表价格义的词另造“价”字,“贾”和“价”就成了一对古今字,商人义的“贾”和价格义的“价”两义密切相联。又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反”即为“返”,这一对古今字意义上的联系也很明显,而通假字一般意义上没有联系。如“蚤”和“早”、“倍”和“背”、“趣”和“促”等,意义上毫不相干。 三、古今字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一种是以古字作为声符构成今字。如“禽’字的意义是指飞禽,又用它表示“擒获”的意义。后来以“禽”为声符加上义符“手”构成今字“擒”。又如“其”加上义符“竹”构成今字“箕”。大多数古今字都表现为这种结构关系。如“昏——婚”、“要——腰”等等。另一种是改换古字的义符创造新字。如“说”字既表示游说,又表示喜悦的意思。后来把“说”的义符“言”换成义符“忄”,构成今字“悦”;又如“讣——赴”,义符“走”换成义符“言”构成今字“讣”。再如“错——措”、“竟——境”等。但这种结构关系的古今字远不如前一种多,通假字并不一定都具有字形结构上的联系。如“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归”通“馈”。又如“八月剥枣,十月获稻”(《诗经?繷风?七月》),“剥”通“扑”,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意义有不同有相同意义有不同有相同意义有不同有相同意义有不同有相同 对古今字的概念,上面已做了解释,对它的理解,还应注意由于造今字,所以借字就成了古字。如“说——悦”,作喜悦时,“悦”字借用了“说”,写作“喜说”、“不说”,后因有了专字(今字“悦”),那么由于造字时间不同,有先有后,构成了古今关系。 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 假借字则是指后来没有造今字的一类。这是它和古今字一个明显的区别。假借字大多是比较抽象的难造的文言虚词,如“我”、“而”、“焉”、“其”、“自”等。 “我”本是武器,假借为第一人称;“而”本是胡须,假借为转折连词;“焉”本指产于江淮的一种黄色鸟,假借为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焉”的书写形式。假借字的特点是一经借用,就久借不还。久而久之,被借用的字往往另造新字,因此也就无古今可言。 有些古今字的形成最初是经历了假借阶段的,本无其字的假借是用组成的汉字做表音符号,去记录一个新词(新义),不管这新词、新义与字义是否有关。与原字义有关或者无关都可以导致古今字的产生。如 “奉——俸”,“奉”字是两手捧着,恭敬地接受,被借去作俸禄的意义,两义有密切关系。又如“莫——暮”,“莫”字本来的“日暮”义与它被借去记录的无指代词的意义就毫不相关。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字若同另一个字存在古今关系,那么在今字产生以前, 古字曾有被借去表示与之有关或无关的意义的假借阶段,虽然从六书角度看“奉”、“莫”是用了假借字,但正因它后来造了新字“俸”、“暮”,所以习惯上把这种字称为“俸”、“暮”的古字,而不说它是假借字。 一假借字 “假借”是个大的概念,它包括“造字”的假借和“用字”的假借,前者指“六书”中的假借,后者指古代文献用字中的通假(又叫“古音通假”)。用六书假借法“造”的字,叫“六书假借字”;由古音通假而使用的字,叫“通假字”。 1 六书假借字 我们知道,“六书”是专讲造字理论的。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能产性的造字方法,它们能从无到有创造新的字形,因此历来被称作“造字之本”;转注和假借由于不能创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之外的新的字形,因而被称作“用字之法”。段玉裁说:“戴(震)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戴震和段玉裁的这种观点,简称叫“四体二用”,又叫“体用说”,在学界有很大影响。实际上,假借是一种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它的本质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就是说,语言中已有某一个词,但在文字中没有记录它的字,于是就在已有的文字中找一个与它读音相同但意义不同的字来兼记它,而不再为它另造专字。 例如,“其”是象形字,它本来记录语言中含义为“簸箕”的名词。语言中又有一些虚词,意思是“那”、“他的”、“如果”,或者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它们的读音与“其”相同;照理,应当分别为它们专造新字。但古人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为它们造字,而是直接借用“其”字来记录它们。于是“其”除了本义“簸箕”外,又兼表了上述几种虚词假借义。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其”表“那,那个”之义。《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表“他的”之义。《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表“如果”义。《左传?僖公三十年》:“吾其还也。”“其”表委婉语气,可译作“还是”。《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岂”,等等。上述例句中的“其”,就是六书假借字。 因此,从汉字的绝对数字来看,六书假借并没有增加新字,仅是借用音同的已成之字来记录新词,确实是“用字之法”;但是,如果从整个文字体系发展变化的角度来看,由于它能以一个字表示若干个词,免却了为每一个词造一个专字的劳顿,节制了文字无限制地繁衍滋生,所以它又确实是不造新字的“造字方法。” 六书假借字在古汉语书面语言中用得十分广泛。如果一个词的词义同用来记录它的专字的字形结构所反映的本义没有任何内在联系,那么,就可以把表示这一词义的专字看作六书假借字。虚词“之”、“所”、“而”、“则”、“然”、“若”、“夫”、“莫”、“或”、“为”、“也”、“邪”、“焉”等,都是六书假借字。 2 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书面语言中在“本有其字”的前提下,由于音同或音近而借用的字,它是由古音通假而产生的。所谓古音通假,就是古汉语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古音通假纯属用字之法,它的本质是“本无其意,依声托字”(清代著名学者朱骏声语)。也就是说,语言中的某一个词,已有专字记录它,但古人在写文章时,却不用这个专字(又叫“本字”),而借用另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不同的字来记录这个词。那个被借用的字即通假字。 例如,“眉”是记录“眉毛”的专字,但在《荀子?非相》“伊尹之状,面无须麋”一句中,却借用了与“眉”古音相近的“麋”(本义是一种鹿)来表示“眉毛”之义,“麋”即通假字。 凡通假字,一定能找到本字。这是通假字与六书假借字的区别。 由于六书假借字和通假字都是以音同或音近为原则而借用的字,所以,人们往往把两者合称为“假借字”。近代学者刘师培曾以“制字之假借”和“用字之假借”来区别六书假借和古音通假,他说:“制字之假借一字两用,用字之假借是两字一用。一字两用之假借由于字少,两字一用之假借由于用字之宽。”他的话颇有道理。 通假字,如果从音同替代的角度看,实际上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写别字”。但通假字与别字之间也有差别,即通假字具有社会约定俗成性和历史沿用性,而别字则具有任意性。 别字往 往出于文化水平不高者之手。他们由于识字不多,对许多字的含义、用法不能细辨,于是,在写字时,就随便乱写,只要音同或音近,不管字的含义如何。例如,“豆腐”一词,就有“头付”、“头夫”、“斗府”等多种别字写法,张三李四错得不同,北京上海写法各异。 通假字则不同。写通假字的人,一般都是古代文化知识很高的人。通假字往往是相对固定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家的作品中,都这样写。例如,“早晨”的“早”字,在古书中经常写成“跳蚤”的“蚤”字: 《诗经?豳风?七月》:“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 《国语?越语下》:“孰使我蚤朝而晏罢者?非吴乎?” 《孟子?离娄下》:“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论衡?问孔》:“颜渊蚤死。” 在古书中,“蚤世”即“早死”(《国语?周语中》:“叔孙之位不若季孟,而亦泰侈焉,不可以事二君。若皆蚤世犹可,若登年以载其毒,必亡。”),“蚤知”即“先知”、“早知”(《战国策?燕策二》:“蚤知之士,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蚤食”即“早食”(《淮南子?天文》:“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蚤莫”即“早晚”(“莫”,后来写成“暮”。《仪礼?曲礼上》:“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蚤达”即“早年显达”(《宋书?王僧绰传》:“为侍中,时年二十九。始兴王濬尝问其年,僧绰自谦蚤达,逡巡良久乃答。其谦虚自退若此。”),等等。可见,通假字是相沿成习的写法,不是随便乱写的。“澡”、“找”虽然也与“早”同音,但古书中似乎没有以“澡”、“找”代“早”之例。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通假字不像“别字”那样可以任意写。 当然,在通假字的形成过程中,也不能排除古人作文时偶写别字、偶然笔误,或为了快速简捷而有意用笔划较少、容易书写的字来代替本字的情况。在先秦古籍中,用通假字的地方较多。据有人统计,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老子》乙种本,共5800余字,其中有320个通假字。《荀子?天论》一文,不到两千字,通假字有二十几个。但唐宋以后,文人作品中除了仿古沿用的通假字外,新生的通假字罕见。 下面,再举一些古书中通假字的用例: 惠,本义是“仁慈”、“恩惠”,借作“慧”。《列子?汤问》:“甚矣,汝之不惠!” 生,本义是“生长”,借作“性”。《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距,本义是“鸡距”,即雄鸡跖后角质性的、突出像脚趾的部分,通用义是“距离”,借作“拒”。《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秦嘉已立景驹为楚王,军彭城东,欲距项梁。” 归,本义是女子出嫁,借作“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直,本义是“曲”的反面,借作“特”(表“仅只”之义)。《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逝,本义是“往”,借作“誓”。《诗经?魏风?伐檀》:“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壶,本义是器物之名(如“水壶”),借作“瓠”(葫芦)。《诗经?豳风?七月》:“七月食瓜,八月断壶。”由,本义是“从”,借作“犹”(犹如,如同)。《孟子?梁惠王上》:“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驩,本义是“马名”,常借作“欢”。《左传?昭公四年》:“寡人愿结驩于二三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逆彊秦之驩,不可。” 辩,本义是“巧言”,借作“辨”。《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信,本义是“诚也”,借作“伸”。《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时,本义是“四时也”(即一年四季的“季”),借作“是”(这些)。《诗经?周颂?噫嘻》:“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靡,本义是“倒下”,借作“无”。《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等等。 二古今字古今字古今字古今字 1 什么是古今字 古今字指的是这样一种文字现象:同一个词、同一个概念,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形来记录;产生在前的那个字,叫古字,产生在后的那个字则叫今字。古字和今字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古”和“今”也是相对的概念,段玉裁说:“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可见,“古”、 “今”只是指表示某一词义的字产生的时代性而言的。 古今字是汉字在发展孳乳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文字现象。上古时期,汉字的数量较少,不少字除表本义外,还往往借作他用,产生了假借义,再加上词义的引申发展,就使“一字多义”变成了不可避免的现象。后来,随着文字的不断增多,为了把多种意义加以区别,使一字“兼职”过多的情况有所改变,人们就另造新字来表示其中的某一个意义。这样,在这个义项上,先造字和后起字就形成了古今字关系。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古今字就是区别字,是以不同的字形来区别不同的意义。人们有时称古今字为“分化字”,其原因即在于此。例如: “辟”这个字,《说文》解曰:“法也。从卪辛,节制其罪也;从口,用法者也。”原来,“辟”是个会意字,由“卪、“辛”、“口”三部分组成:“卪表“节制”,“辛”表“罪”,“口”表“用法者”即执法之人。“辟”的本义是“法”,如《诗经?大雅?板》:“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汉毛亨传:“辟,法也。”但在古代、特别是先秦著作中,“辟”经常借作他用: ? 《左传?宣公二年》:“晋灵公不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 《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论语?季氏》:“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 《庄子?田子方》:“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司马彪云:“辟,卷不开也。”) ? 《荀子?正论》:“不能以辟马毁舆致远。” ? 《左传?成公二年》:“齐侯以为有礼。既而问之,辟司徒之妻也。”(晋杜预注:“辟司徒,主垒壁者。”) ? 《诗经?大雅?灵台》:“于论钟鼓,于乐辟廱。”() ? 《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寤辟有摽。”(汉毛亨传:“辟,拊心也。”)《礼记?檀弓下》:“辟踊,哀之至也。”(唐孔颖达疏:“拊心为辟,跳跃为踊。”) 上述十例中的“辟”,后来分别写成:? 避;? 僻;?嬖;? 譬;?襞(折叠);? 躄(脚病);? 壁;? 璧;? 擗(捶胸)。“辟”与上述九个字,分别构成古今字。 2 古今字的形成情况 古今字形成的情况十分复杂,主要有三种: ? 在本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 古字是记录某一词义的本字,由于经常借作他用,后来又另造新本字来专表该词义。这样,先造的本字和后造的本字,就形成了古今字。例如,“莫”的本义是“傍晚”,《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茻亦声。”(“茻”从二艸会意,义为“众草也”。)《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礼记?聘义》:“日莫人倦,齐庄正齐,而不敢解情。”句中的“莫”即其本义之用。但“莫”又被借作虚词(六书假借字),如:《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国语?鲁语下》:“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韦昭注:“言处女之智不如妇,童男之智不如丈夫也。”)前句中的“莫”是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义为“没有什么(东西或人)”;后句中的“莫”是否定副词,义为“不”。“莫”还常被用作通假字,如:《诗经?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清人陈奂传疏:“莫,读为‘谟’,此假借字。”“谟”即谋划之义。《庄子?逍遥游》:“何不树之于无何之乡,广莫之野。”“莫”为“漠”之通假字,义为“大也”,等等。后来,就新造“暮”字表示“傍晚”之义。南唐文字学家徐锴(公元920—974)在《说文解字系传》一书中解说“莫”字云:“平野中,望日且莫将落,如在茻中也。今俗作‘暮’。”“莫”、“暮”二字即为古今字。 这种类型的古今字,常见的如:然燃、孰熟、队坠、县悬、何荷、责债、其箕、暴曝、要腰、止趾、奉捧、匪篚、益溢、虚墟,等等。 ? 在假借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 表示某一词义的古字是六书假借字,后来,又为这一词义另造新本字。这样,原先的六书假借字与新造的本字就形成了古今字。 例如,我们在前文中所举的“辟”(本义“法也”)与“避”、“僻”、“嬖”、“譬”、“襞”、“躄”、“壁”、“璧”、“擗”等字的关系,就属于这类古今字。 再如,《说文》:“说,说释也。从言, 兑声。一曰,谈说。”段玉裁注:“‘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悦’、‘怿’二字也。”按:从字形上分析,《说文》“一曰”所云之“谈说”,应是“说”的本义,而“悦”则是“说”的假借义。古书中用“说”表示“悦”义的例子很多,如:《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雍也》:“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等等。 这种类型的古今字,常见的如:属嘱、共供、田畋、戚慼、舍捨、栗慄、采彩、或惑、放倣、师狮、泉钱、涂塗、陈阵、错措、禽擒、章彰、弟悌、適嫡,等等。 ? 在引申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 古字是记录某一词义的本字,后来,该词义的某一引申义,由于经常使用,需要加以区别。于是,专为这个引申义造一新本字。这样,原字与新本字就形成了古今字。 例如,“贾”的本义是“集市”,通用义是做生意、做买卖。《说文》:“贾,市也。”段玉裁注:“市,买卖之所也。因之凡买凡卖皆曰市。贾者,凡买卖之称也。„„引申之,凡卖者之所得、买者之所出皆曰贾,俗又别其字作‘价’。”可见,在“价值”、“价格”、“价钱”这一“贾”的引申义上,“贾”与“价”形成古今字。 又如,“取”的本义是“割取(猎获的禽兽或捕捉到的战俘的)左耳”。《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聝。’聝者,耳也。”按:《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郑玄注:“得禽兽者取左耳,当以计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这儿的“取”是割取战俘左耳之义。“取”由本义引申为“取物”、“获得”、“收取”等,如《礼记?丧大记》:“取衣者亦以箧。”《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取”又引申为“婚娶”之义,如《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取,亦作‘娶’。”“取”所表的“婚娶”之义,后来又专造“娶”表示,在这个意义上,“取”、“娶”形成古今字。 属于这种类型的古今字,还有:昏婚、竟境、知智、赴讣、道导、景影、反返、敛殓、沽酤,等等。 古字和今字在字形上一般都有联系。通常是以古字为声旁,再加上形旁构成今字。例如:然燃、孰熟、责债、其箕、共供、舍捨、栗慄、采彩、取娶、竟境、反返、景影,等等。也有一些古字和今字具有相同的声旁、不同的形旁,如:赴讣、敛殓、沽酤、错措。只有少数古今字在字形上无联系,如:泉钱,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的界限是很清楚的。但是,由于今字用得广泛,其含义为人们所熟知,所以人们往往以今字为正字,而把古字看成是它的通假字。例如:《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不少古汉语读本、古汉语教材中,把“反”字注成“通‘返’”(“通”是说明通假字的专用术语)。从理解词义角度讲,这样注解无可指摘(在一般考试中,把古今字看成通假字加以解释,应当算对);但是,如果从科学性角度分析,这样就违背了文字发展的历史事实。因此,严格地说,不能在古今字和通假字之间划等号。 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1.词义引申以后,同一个字形表示的义项众多,为区别词义而另造新字,分担原字的部分意义。 2.由于字形的假借,假借义与本义共用一字,为使假借义与本义能区分开来而另造新字,承担本义或假借义。 这些后起的新字和原字就构成古今字的关系。古字表示的意义多,今字只是表示古字的部分意义。字形上,多数古字与今字形体中有相同成分。 (三)今字产生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多数今字在古字基础上加形符而成。如: 奉—俸、捧 采—彩賈—價 辟—避、僻、譬、闢、嬖 2.部分今字是更换古字的形符而成。如:说—悦 赴—讣 被—披 3.少数今字是在古字基础上加声符或将古字略加改造而成。如: 食—饲 大—太 閒—間 4.个别今字完全改换了形体。如 伯—霸
本文档为【通假字、假借字及二者的联系与其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488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3KB
软件:Word
页数:18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7-12-21
浏览量: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