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举报
开通vip

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早期的史籍记载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宣州”,到达了夷洲。夷洲在什么地方历来都有争论,有的认为在今天日本或冲绳,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夷洲即今日台湾。有的学者指出:“夷洲之方向,地势,气候,风俗与台湾极相似,舍台湾外无可指,且近时日本人曾在台北发现指掌型之古砖,推其时代即属于三国,故夷洲之为台湾,绝无疑义。”有的学者认为,成书于公元264年至280年的《临海水土志》所记的夷洲,在地理方面无一不与今日之台湾相合,如方位:夷洲...

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 早期的史籍记载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宣州”,到达了夷洲。夷洲在什么地方历来都有争论,有的认为在今天日本或冲绳,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夷洲即今日台湾。有的学者指出:“夷洲之方向,地势,气候,风俗与台湾极相似,舍台湾外无可指,且近时日本人曾在台北发现指掌型之古砖,推其时代即属于三国,故夷洲之为台湾,绝无疑义。”有的学者认为,成书于公元264年至280年的《临海水土志》所记的夷洲,在地理方面无一不与今日之台湾相合,如方位:夷洲在临海东南”,临海郡北起浙江宁海一带;气候:夷洲“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物产:“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文化特征:如凿齿,“女已嫁,皆缺去前上一齿”,台湾北部的泰雅人,直到明清时期,仍有此风,男女青年相爱,男“凿上颚门旁三齿授女,女亦凿三齿付男,期某日,就妇室婚,终身依妇以处”。又如猎头,勇士“战得头,著首还,中庭建一大材,高十余丈,以所得头差次挂之,历年不下,彰示其功”。台湾土著居民长期保持这种风俗,所屠人头,挖去皮肉,煮去脂膏,涂以金色,藏诸高阁,以多较胜,称为豪侠云”。据上所述,《临海水土志》描述的夷洲就是当时台湾的情况。吴国孙权派遣官兵前往夷洲,规模很大,时间很长,前后经历一年之久,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后,由于疾疫流行,水土不服, “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不得不带领数千名夷洲人返回大陆。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同时,由于这次行动,使丹阳太守沈莹 有可能通过到过夷洲的官兵和由官兵带回的夷洲人,详细地了解夷洲的情况,写出《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有关台湾情况最早的记述。 隋炀帝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令羽骑尉朱宽与海师何蛮一同人海,经过艰难的航行,终于到达流求(台湾)。因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第二年,隋炀帝又令朱宽再去慰抚,但“流求不从”,仅取其布甲而返。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派遣武贲郎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东阳(今浙江金华、永康等地)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起航,到高华屿,又东行二日到酲髓屿,再航行一日,便至流求。当地土著居民“初见船舰,以为商旅”,相继前来贸易。这说明当时已常有大陆商人在那里通商,所以当地居民见到船舰才习以为常。陈棱要求当地酋长欢斯渴剌兜投降,遭到拒绝,于是隋军“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隋代称台湾为流求,但《隋书》中的流求指的是什么地方,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早在19世纪末,荷兰学者施列格在《古流求国考证》中从地理方位、王居及民居、政治、衣饰、兵器、战争、学术与宗教、外貌风俗及习惯、丧事、动物等12个方面,详细论证古中国地理家记载之流求,即今日之台湾。此外,大陆、台湾和日本的许多学者也都主张流求即台湾。但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流求即今日之冲绳。如果用《隋书?流求传》与《临海水土志》互相印证,并与台湾土著居民的生活形态相对比,可以看出其中的历史渊源关系。 澎湖驻军与巡检司的设立 关于汉人在台湾地区的活动,在唐朝有施肩吾《岛夷行》一诗述及,但因没有其他史料可证,许多人怀疑其真实性。到宋代,就有了明确的记载,楼钥《汪公行状》指出,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汪大猷知泉州郡,“郡实濒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忽为岛夷号毗舍邪者奄至,尽刈所种”,汪大猷认为原来春季遣戍,秋暮始归,花费太大,因而在当地造屋200问,“遣将分屯”?。真德秀的《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状》则直接提到澎湖:“朱宁寨去法石七十里,初乾道间,毗舍耶国人寇,杀害居民,遂置寨于此,其地阚临大海,直望东洋,一日一夜可至澎湖。”因此,《汪公行状》所云海中大洲“平湖”应为澎湖无疑。稍后,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写道:“泉有海岛日澎湖,隶晋江县。”有的史书还说澎湖“宋时编户甚蕃”。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澎湖已有不少居民,并在那里定居,而且已经从事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更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政府已经在澎湖戍兵防守,澎湖在建制 上已经归福建晋江县管辖了。宋代大陆人民迁居台湾地区的原因,从福建来说,主要是隋、唐、五代以来中原人口多次南迁,使福建得到开发,但由于山多地少,土地一般比较贫瘠,产粮不多,而人口增长却很快。唐天宝元年(742年)福建五郡共9(1万余户,41万多人。到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达139万余户,282(8万余人,400年问,人口增加近6倍,以致出现地狭人稠、生活困苦的状况,正如北宋末年方勺在《泊宅篇》中写道:“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其人虽为勤俭,而所以为生之具,比他处终无有甚富者。”其次,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五 代十国时,福建佛教势力大量扩张,王审知“雅重佛法”,增设寺院267所,到北宋初年,泉州已有“泉南佛国”之称。到南宋时,泉州 寺田已占土地总额7,10,漳州寺田多达6,10,这就使得一般民人所占土地更少。第三,政治动乱迫使一部分人民遁逃台澎。沈文开在 《杂记》中说:“宋时零丁洋之败,遁亡至此者,聚众以居。《噶 玛兰志略》也说:“宋零丁洋之败,有航海者至此。”由于以上各种原因,大约北宋末年,最迟于南宋时,已有较多的大陆汉族人民东渡台 湾海峡,到澎湖从事打鱼、捞贝和耕种。 到了元朝,到澎湖的汉人更多,他们已在此地建造茅屋,过着定 居的生活,不仅到海上捕捞鱼虾,而且在岛上种植胡麻、绿豆,放牧成群的山羊,形成男子耕、渔、牧,女子纺织的聚落社会。大陆汉人开拓澎湖之后,开始向台湾岛发展。据亲自到过台湾的元代著名地理学家汪大渊所著《岛夷志略》记载,当时台湾东部高山峻岭,林木葱 郁,西部平原土地肥沃,种植黄豆、黍子。大陆商人将处州的瓷器等 货物运到台湾与当地土著居民交换硫磺、黄蜡和鹿皮。 随着大陆人民的不断迁居澎湖,宋、元王朝也开始经营台湾地 区,南宋乾道年间已派兵到澎湖巡防。元朝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海船副万户杨祥请求带兵6000人前往流求招降,如其不服就发 兵攻击,朝廷从其请。当时有从小生长福建沿海、熟知海道利病的吴 志斗主张先从澎湖发船往谕,了解水势地利,然后发兵。当年10月, 元政府命杨祥为宣抚使,给金符,吴志斗为礼部员外郎、阮鉴为兵部员外郎,给银符,往使流求,这是元朝当局经营流求的开始。第二年,他们从汀路尾澳起航,船行不久,望见一个低而长的岛屿,杨祥以为已到流求,率众船停靠岛边,命令刘闰带领200余人分乘11艘 小船上岸。岛上的人听不懂他们的话,引起争执,元军被杀3人,不得不撤到船上,继续航行,抵达澎湖。第二天,因吴志斗失踪,只好 返航,招谕流求的任务没有完成。过了5年,成宗元贞三年(1297 年),元朝政府改福建省为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并由福州“徙治 泉州,以图流求”。同年9月,福建平章政事高兴派省都镇抚张浩、福州新军万户张进二人率军再次赴流求招谕。这七八年是元朝积极经 营台湾的时期。大约就在这个时期,为了便于在流求的活动,元朝当局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岛夷志略》记载,澎湖“地隶晋江县,至 元年间,立巡检司,以周岁额办盐课中统钱钞一十锭二十五两,别无差科”。巡检职位很低,秩九品,“职巡逻,专捕获”,其下有巡逻弓手,专管查缉罪犯,在澎湖还可能兼办盐课?。澎湖巡检司的出现,说明了元朝政府已经在这个地区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 日本的侵台活动 16世纪后期,日本丰臣秀吉用武力迫使琉球国王称臣纳贡,接着 把侵略的矛头指向台湾。1593年,日本出使吕宋的原田喜左卫门,路过台湾时,递交所谓“招谕”文书,要台湾像琉球一样向日本称臣纳贡,否则就要发兵攻伐,遭到拒绝后,又派遣钦门墩率领200多只战船,准备进攻鸡笼,占领澎湖。由于明朝政府已在澎湖设防,才没有得逞。德川家康上台后,继续推行丰臣秀吉的侵略政策,1609年,命令有马晴信率船到台澎地区,侦察海湾港口,调查物产资源,招谕台湾 向日本纳贡。有马晴信船队到鸡笼,遇到当地居民的顽强抵抗,“一月不能下,则髡渔人为质于鸡笼,请盟。鸡笼人出,即挟以归”„。德川家康又派许多使者直接到台湾要求通商贸易,但是这些使者都没有受到土著族的欢迎,反而有的被杀,有的被拘留作为奴隶。1615年,德川再次命令村山等安组织大规模的武装征讨。村 山等安是一个靠航海贸易发家的富商,在他担任长崎代官期间,积极发展与英国、荷兰等国商人的贸易,同时与住在平户的中国海商李旦也有来往。当他获得德川家康授予赴台湾的渡航船御朱印状后,积极征集士兵和船只,准备各种战略物资。村山准备侵台的消息很快传到琉球,中山王尚宁特遣通事渡海向 明朝政府报告:“倭造战舰五百余,胁取鸡笼山岛野夷。”福建巡抚黄承玄认为如果日本占领台湾,会构成对东南沿海各省的严重威胁,他调兵遣将,作了积极的防范,同时移咨浙江巡抚,督促温州、处州 的将领防止倭寇的突然袭击。1616年5月,村山等安派遣他的次子秋 安率领13只船,离开长崎,远征台湾。船队驶到琉球海面被暴风雨打散,只有一只船到达台湾,遇到土著居民的顽强抵抗和包围。明石道友率领的两只船,航行到福建闽东海面的东涌,挟持明朝的侦探董伯起返回长崎。这支远征船队由于遇到暴风雨和大陆军民与台湾土著 居民的顽强抵抗,而完全失败。 1617年,日本又派遣明石道友以送董伯起回国为名,到达福建,“献方物,上章求市”,福建海道副使韩仲雍前去警告:“汝若恋住东番,则我寸板不许下海,寸丝难望过番,兵交之利钝未分,市贩之得丧可睹矣,归示汝主,自择处之”,拒绝了他们的要求。 郑成功收复台湾 17世纪中叶的中国大陆与台湾 17世纪中叶,不论对中国大陆还是台湾来说,都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明崇祯十七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白成的农民起义军打连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象征着明朝统治的结束。随后,清军在吴三桂的引导下入关,在北京建立了清朝政权。但争夺中国统治权的斗争并未结束,以南明政权为代表的明朝残余势力和以大顺、大西起义军为代表的农民武装,仍在神州大地上与清政权角逐。在诸多的抗 清势力当中,活跃于东南沿海的郑成功是一支重要的力量。郑成功,原名森,福建南安石井人。明天启四年(1624年)出生于日本长崎平户。他是明末著名的海盗兼海商郑芝龙的长子。明崇祯三年(1630年),郑森回到故国家乡,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1645 年8月,郑芝龙和郑鸿逵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建立了隆武政权。冬森谒见隆武,备受恩宠,赐国姓朱,改名成功。因此,后来人们常称郑成功为“国姓爷”。1646年9月,清军人闽,郑芝龙投降了清朝。郑成功与父亲分道扬镳,走上坚决抗清的道路。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今小金门岛)誓师起兵,1650年夺取了厦门。从此,厦门以及金门成了他的主要基地。这以后,郑成功的军事力量日益增强,政治影响明显扩大,逐渐成为东南沿海最主要的抗清势力。鼎盛时期,郑氏军队共有陆军72镇,水师20镇,士兵近20万人,并且拥有各种大小船只5000余艘。1659年,郑成功大 举北伐,舟师直捣长江,攻崇明,占瓜洲,夺镇江,围南京,沿江数十府县闻风归附,清廷为之震动。但由于清军及时增援,反击成功,郑军在南京城下大败,不得已退回厦门。这时,全国的抗清斗争已进入低潮,清朝统一全国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清军可以集中更多的力量进攻金、厦二岛,郑成功面临着新的考验和选择。大陆社会的动荡也影响到了台湾,清兵人闽之后,福建沿海战乱频仍,社会经济遭到了很大的破坏。许多人背井离乡,移居台湾者不在少数,一些人则短期到台湾逃荒。有资料估计,1648年,在台湾的汉人大约有2万人,其中,约有8000人在饥荒过后又返回了大陆。随着汉族人口的增加,台湾人民反抗荷兰殖民统治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1652年,郭怀一领导反荷起义,标志着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已经出现了危机。这时,郑成功与台湾荷兰人的矛盾也不断加深。从1646年起,就不断传来郑成功打算进攻台湾的消息。1650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们作出决议,热兰遮城堡即使在太平时期守军也不得少于1200名。1654,1655年间,有关郑成功将要进攻台湾的谣言越来越多,荷兰人害怕被围,便在热兰遮城内备足了10个月的木柴,并用石条和木柱重修了城堡的墙角和外围的垒墙。同时,又向巴达维亚请求增派军队以加强驻防兵力。1658,1659年问,又有大批大陆民众逃往台湾。“传来消息说:国姓爷在南京被鞑靼人打得大败,撤退 到厦门岛,准备进攻福摩萨。这在全体中国居民中引起了轰动,„„当时已经没 有人对国姓爷决定人侵福摩萨表示怀疑了。在这类消息的不断刺激下,荷兰人始终把郑成功当作他们最危险的敌人。荷兰东印度公司驻台湾第十任长官费尔堡甚至说,“当我在台湾,一想起可能将不幸落在我们身上的那个人(指郑成功)时,我的头发就直立起来。 另外,在海上贸易方面,荷兰人和郑成功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冲突。他们不但在东西洋贸易中和郑成功竞争,而且时常在海上劫掠中国商船,使郑成功的商业利益受到了很大的损失。特别是郭怀一起义之后,荷兰人对郑氏到台船只每多留难,甚至公然劫捕。因此,郑成功也曾刻示传令各港澳并东西夷国州府,不准到台湾通商。据荷人记载,“1654,1655年问,很少商船从中国开来。"“国姓爷曾经封闭对我方的贸易,禁止中国帆船或大船航行于中国和福摩萨之间,这个行动大大妨碍了公司在北方的商业活动。”(福摩萨)从1652年到1657年曾经一度陷于萧条。”1657年,台湾长官揆一派通事何斌向郑成功请求解除封锁,愿年输银5000两、箭杯10万支、硫磺千担。郑成功同意了荷兰人的请求。但这种一时的妥协并不能消除荷兰人对郑成功的敌视和恐惧。1661年初,荷兰人为了争取主动,曾计划进攻金门,企图迫使郑成功放弃所有的领地,以此博得清廷的好感和争得与中国贸易的特权。然而,这个计划尚未付诸行动,郑成功的复台大军却已从金门料罗湾扬帆进发了。 促使郑成功下决心收复台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抗清斗争的需要。金、厦二岛,在全国抗清斗争高涨时期,作为根据地还能适应斗争的需要。但在抗清斗争走向低潮之后,弹丸二岛则显得回旋余地太小。不但粮饷来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连安顿家眷都有困难。 因此,开辟一个理想的抗清基地,是郑成功的主要出发点。他曾明确地指出:“我欲平克台湾,以为根本之地,安顿将领家眷,然后东征西讨,无内顾之忧,并可生聚教训也。”其次,是维护海商集团的利益和反荷斗争的需要。郑氏集团从郑芝龙时起就是一个武装的海商集 团,他们最大的利益来自“牌饷”的征收和东西洋贸易的收入。海外贸易和东西洋饷的收入,一直是郑成功维持庞大军队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大陆沿海难以固守的情况下,另辟新的海上贸易基地,以便“广通外国”,也是郑成功的一种主要考虑。另外,在东西洋贸易中,与荷兰人的矛盾并没有解决。荷兰人不但威胁着郑成功的商业利益。而且残暴地欺压台湾人民。在郑成功的眼中,这些人民是应当受到他的保护的。其三,恢复先人故土。郑成功认为,台湾是他父亲的产业,是暂时借给荷兰人的。在他需要的时候,他完全可以而且应当索取回来。这种思想,在他以后和荷兰人的交涉中多次表露。 基于上述原因,郑成功在南京战败后,即着手进行收复台湾的准备。1660年初,他曾准备派遣黄廷、郑泰等督率官兵前往平定台湾,但由于当时清兵来犯在即,故而暂缓行动。这期间,原郑芝龙部将何斌从台湾逃往厦门,向郑成功献上了一幅台湾地图,其中有关鹿耳门一带的水道标记尤详。郑成功在粉碎了清军对金、厦二岛的进攻之后,随即派出周全斌、马信等率领各镇兵马先后北上和南下取粮,并传令大修船只,做好出征前的准备工作。清顺治十八年,即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25000名大军乘坐400余艘舰只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直趋澎湖。22日,船队齐抵澎湖,分驻各屿等候风信。29日晚,风雨未息,郑成功率军直指台湾。4月30日黎明,郑军船队到达鹿耳门外的海面。由于有何斌引航,船队顺利地通过了迂回窄浅的鹿耳门水道,进入了大员湾,停泊在热兰遮和普罗文查城之间。一部分船只在禾寮港靠岸,并开始登陆。有数千台湾民众出来迎接他们,并用货车和其他工具帮助他们登陆。完成登陆的郑军逐渐逼近了普罗文查城,并形成了对它的包围。 热兰遮城的荷兰人曾派遣阿尔多普(Aldo~)上尉率领200名士兵企图阻止郑军在赤蚨附近登陆,但遭到郑军优势兵力攻击,只好退回。5月1日,郑成功向热兰遮城的台湾长官揆一和普罗文查城的代司令描难实叮送去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说,台湾和澎湖应由中国政府管辖,这两个“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过去本藩父亲一官(郑芝龙)只是将这个地方借给你们。“你们必须明白继续占领别人的土地是不对的(这 一土地原属于我们的祖先,现在理当属于本藩)”,如果你们能用友好的谈判方式让出城堡,生命和财产安全将受到保障,否则,所有的人都将难以幸免心。然而,荷兰人却企图以武力进行对抗。当天上午,他们经过事先准备,从海上和陆地向郑军发动了进攻,结果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在海上,荷方的2艘战舰赫克托号和斯格拉弗兰号先后被郑军击沉和烧损。在陆上,上尉贝德尔(Thomas Pedel,中国文献称其为“拔鬼仔”)率领的250名士兵在北线尾登陆后,即遭到了4000名郑军的猛烈攻击。贝德尔及118名士兵被打死,其余的人逃回热兰遮城。荷人经过初战失败之后,同意进行谈判。其拟定的谈判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是:一、愿意付一笔赔款给郑成功,但郑成功必须退出台湾。二、荷兰人可以让出台湾本岛,但必须继续居住在大员。5月3日,荷方派遣的两名使者前往会见郑成功。郑成功对他们说:“该岛(指台湾)一向是属于中国的。在中国人不需要时,可以允许荷兰人暂时借居,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客人,自应把它归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郑成功还说,尽管他的人民屡次受到荷兰人的虐待,但此来的目的并非同公司作战,只是为了收回自己的产、出。为了证明他无意夺取公司的财产以自肥,他愿意允许荷兰人用自己的船只装载动产和货物,拆毁城堡,把枪炮及其他物资全部运回巴达维亚,但这一切必须即刻进行,如果荷兰人方面无视他的宽大为怀,拒绝交还他的财产,企图继续霸占下去,他只好用自己拥有的一切力量来等其实现,而其全部费用将由公司负担。荷方使者向郑成功阐述了他们的观点和条件,但郑成功重申,他坚定不移的目的是要荷兰人离开台湾全岛。由于双方都不愿妥协,这次谈判没有成功。此时,普罗文查城中的荷兰人在郑军的重重围困下,水源断绝,粮食和弹药也难以维持,代司令描难实叮只好同意交城投降。5月4日,签订了投降 协议 离婚协议模板下载合伙人协议 下载渠道分销协议免费下载敬业协议下载授课协议下载 。6日,描难实叮和城中230名士兵退出城堡,成了郑军的俘虏。至此,郑成功的军队完全占领了赤蚨地区。在取得赤豉地区的控制权之后,郑成功立即把主力部队开往大员。5月5日,郑军进入大员市区,并迅速形成了对热兰遮城的包围。半时,热兰遮城中有1733人,其中士兵和炮手共有905名,其余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奴隶。凭借着坚固的城堡和充足的粮食、弹药储备,拒绝了郑成功的多次劝降。郑军于25日向城堡发动了一次猛烈进攻。由于城堡的坚固和敌人炮火凶猛,这次进攻没有得手。于是,郑成功改变策略,留下一部分军队继续围困热兰遮城,而将大部分军队分派各地,驻扎屯垦。郑成功进攻台湾的消息传到巴达维亚之后,巴城总督派出了雅科币。考马为首的增援舰队。这支舰队由12艘船只,725名士兵组成。舰队于8月中旬抵达台湾。9月16日,援军配合守军向郑军水师发动了一次攻击,结果,反而被郑军缴获了战舰二艘、快艇3只,并且,打死了船长1名、尉官2名以及士兵128人。经过这次重创,荷兰人再也不敢主动出击。12月,考乌利用台湾评议会派遣遣他前往福建沿海联合清军作战的机会,率领2艘船只逃回了巴达维亚。这件事更加引起了热兰遮城中被围者的恐慌。面对着孤立无援的热兰遮,郑成功决定采取最后的行动。1662年1月25日,郑军从东(大员市镇)、南(凤梨园)、北(北线尾)三个方向猛烈炮轰热兰遮及其外围工事乌特利支堡,有30门夺炮拳加了战斗,共发射了大约2500发炮弹。乌特利支堡的荷兰人难以抵敌,只好退人热兰遮城,而热兰遮城堡的四角附城亦多处倒塌。经过这一天的战斗,荷兰人顽抗到底的意志终于被粉碎了。 1月27 日,台湾评议会决定立即写信给郑成功,表示愿意进行谈判,希望在优惠的条件下交出热兰遮城堡。经过4天的反复交涉,双方达成了一个协议。这个协议的草本是荷兰人提出来的,郑成功在这个基础上拒绝和修改了一些条款。最后的协议,荷兰人用荷文写成18条,郑成功用中文写成16条。两种文本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基本一致,只是荷文本的第8条和第12条没有写进中文本,或许是郑成功认为无关紧要的缘故。协议最主要的内容是:“热兰遮城及其城外的工事、大炮及其他武器、粮食、商品、货币及所有其他物品,凡属于公司的都要交给国姓爷。”属于私人的动产可以带走,同时还可以带走荷兰人在返回巴达维亚途中所必需的物品。2月1日,郑荷双方的代表在大员市镇的税务所完成了协议的换文。荷兰殖民者终 于投降了。2月9日,荷兰人退出热兰遮城,揆一在海滩上将城堡的钥匙交给了郑成功的代表。至此,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当时国内矛盾和国际矛盾交织的结果。这一斗争的伟大胜利使台湾回到了中国人的手中,并且奠定了台湾社会以后发展的基础。郑成功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杰出英雄。 大陆政治文教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移植 郑成功收复台湾不只是为了一时的军事上的需要,而且是要“开国立家”,建立“万世不拔基业”。因此,进入台湾不久,郑氏政权即着手将大陆的政治制度和文教制度移植到台湾。早在1661年5月,当第二批复台大军刚刚抵达台湾,对热兰遮的围困也才开始的时候,郑成功就下令将已收复的赤嵌地方改为东都明京,并根据中国的郡县制,在台湾设立了一府二县。府名承天府,以赤嵌城(即普罗文查城)为府治,杨朝栋为府尹。县名天兴县和万年县,以新港溪为分界,以北为天兴县,以南为万年县。委庄文烈为天兴县知县,祝敬为万年县知县。并行令杨朝栋查报田园册籍,征纳税银,开展地方行政工作。1662年6月,郑成功不幸病亡。郑经袭位后,于1664年改东都为东宁,升天兴、万年二县为州,并设立了南路安抚司、北路安抚司和澎湖安抚司。同时还 规划 污水管网监理规划下载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论文 了基层的社区组织,将东宁城区分为东安、西定、宁南、镇北四坊,又将岛内汉人较为集中的地区分为24里。坊设签首,里设总理,各管民事。郑氏政权在台湾设立的各级行政机构,移植了大陆的政治制度。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一批不愿归顺清朝的文人学士随之人台,大大提高了台湾社会崇尚文化的风气。这些文人中较著名的有:王忠孝、辜朝荐、沈俭期、郭贞一、李茂春、许吉燥,及较早到台的沈光文等。他们将中华文化的种子播撒在这片土地上,并以传统的诗文形式,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 文化的传播,最重要的形式还是教育。复台之初,郑氏政权历经郑成功病亡、内乱以及金、厦二岛的丧失和福建沿海的败退,暂时无暇顾及教育。但到康熙四年(1665年),当台湾的各项建设工作已有成效,社会内部较为安定的情况下,富有远见的谘议参军陈永华便积极向郑经建议发展文教事业。他认为,台湾沃野数千里,远滨海外,民风淳朴,若能举贤才以助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养生聚,便能赶上中原地方。应当择地建立圣庙、设学校,以收人才。郑经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建孔庙,设学校,逐渐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当时的学校有学院、府学、州学和社学。学院相当于高等教育,府学、州学为中等教育,社学为初等教育,各社皆设小学。郑氏政权还多方鼓励土著居民儿童入学,“其子弟能就乡塾读书者,蠲其徭役,以渐化之” 科举制度也同时推行。天兴和万年二州“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州试有名送府,府试有名送院,院试取中,准充入太学,仍按月月课。三年取中试者,补六官内都事,擢用升转”。尽管科举制度这时在大陆已成为一种束缚人才的培养和选用的制度,但在文教事业初兴的台湾,科举制度的推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却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档为【早期台湾与大陆的关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743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0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17-09-30
浏览量: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