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职对口升学高教版古文课文解析

中职对口升学高教版古文课文解析

举报
开通vip

中职对口升学高教版古文课文解析古文课文解析 从目前可以看到的最近四年的考题来分析,对口升学语文考试中,对古文的考查,多集中在重点字词解释、用法辨析,重点语句句式特点、翻译,以及文学常识。 2013年古文阅读理解考查篇目为《六国论》选段: (1)上面的语段选自课文《》,作者是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互丧.: 独完.: 思厥.先祖父: (3)下面是一个省略句,请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4)翻译句子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01...

中职对口升学高教版古文课文解析
古文课文解析 从目前可以看到的最近四年的考题来分析,对口升学语文考试中,对古文的考查,多集中在重点字词解释、用法辨析,重点语句句式特点、翻译,以及文学常识。 2013年古文阅读理解考查篇目为《六国论》选段: (1)上面的语段选自课文《》,作者是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互丧.: 独完.: 思厥.先祖父: (3)下面是一个省略句,请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4)翻译句子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014年古文阅读理解考查篇目为《六国论》选段: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 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2.下列四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 3.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2分) 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4.翻译下列句子。(共2分,每题1分) ①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2015年古文阅读理解考查篇目为《劝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輮.以为轮(揉捏)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检查) ③虽有.槁暴(有些) ④无以 ..至千里(没有用来……的方法) ⑤善假.于物也(凭借) 1 ⑥蟹六跪 ..而二螯(下跪六次)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⑥ 2.下列四个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輮使之.然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假.舆马者善假.于物也 C. 君子生.非异也蛟龙生.焉 D.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016年古文阅读理解考查篇目为《师说》: 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2分) ①古之学者 ..传道、受业、解惑也。 ..必有师。②师者,所以 ③今之众人 ..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 ⑤弟子不必 ..,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2、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2分)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2分) 从题目上来看,字词部分涉及字词的意义、用法、古今异义;句子涉及到 特殊句型、重点句子翻译;其他考点包括文学常识,及课文论证方法。字词、 句子及文学常识,在课文基础知识里都包括了。这里主要围绕课文做出解析。 考查古文共6篇。 基础模块上 第六单元 二十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晳,名点,字晳;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二、四人的性格: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晳的 高雅宁静。 三、孔子“哂”子路的原因: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 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四、孔子“与”曾晳的原因: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 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 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孔子一生为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 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五、孔子对冉有、公西华的态度: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 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 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 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孔子惜之。 二十三、劝学 一、《劝学》的“劝”是“劝勉”的意思。 二、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 事例论据:青、冰、木輮为轮、假舆马者、假舟楫者等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论证了学习的方法与态度,学 习过程重在积累、守恒、专一,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三、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基础模块下 第六单元 二十三、师说 一、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一般是陈述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比“论”要自由一些。初中学过《捕蛇者说》《马说》 《爱莲说》等等都属这类文体。 二、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事实论据: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孔子师… 道理论据:“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论证方法: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兵役教师生物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 的标准。(道理论证) 第二段,批判了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习气。(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三组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于其子与于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第三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 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第四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 拓展模块 第二单元 六、过秦论 一、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论据: 事实论据:秦王朝从发展、强盛到灭亡的历史过程、陈涉起义的历史、 九国从抗秦到灭亡的过程 论证方法: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第1—5段,论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事例论证、对比论证) 1段,孝公当政,商鞅变法 2段,三王之世,再度扩张(九国与秦对比) 3段,孝文庄襄,日浅无事 4段,始皇之威,一统天下 5段,陈涉揭竿,豪俊亡秦(陈涉与秦王朝对比) 第6段,阐述了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四组对比:秦国与秦王朝(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九国之师与秦国(然秦以区区之地…百有余年矣;) 陈涉义军与九国之师(陈涉之位…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陈涉义军与秦王朝(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八、寡人之于国也 一、本文以“民不加多”为线索展开论述,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逻辑步骤。 二、课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这一部分,孟子通过“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点明了“民不加多”的 根本原因在于不行王道。梁惠王与邻国之王只是在治国的形式上有差别,本质 上没有差别,都没有行王道。 第三部分(5-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 措施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规划•建筑•景观软件质量保证措施下载工地伤害及预防措施下载关于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 。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孟子从王道之始到王道之成展开论述,阐述了自 己“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养生丧死 无憾”(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王道之始”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庠序之教、孝悌之义”(道德教化)----王道之成 第七段,通过比喻,揭示了不行王道的现状,从反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三、本文中心论点:统治者应当行王道。(文中没有原句) 论据: 事例论据:“不违农时…”等 论证方法:事例论证(5、6自然段),道理论证(2—6段的逻辑推论),比喻论证(“五十步笑百步”、“刺人而杀之”) 第六单元 二十六、六国论 一、本文的写作目的:借古讽今。 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二、中心论点:“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论据: 事例论据:文章2、3自然段列举了秦与六国的历史事实。 道理论据:“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 灭。’” 论证方法:事例论证(秦与六国历史事实),道理论证(由历史事实推导出六国破灭的原因)、对比论证(秦与六国对比、赂者与不 赂者对比)、引用论证(文中“古人云”一句。引用名句, 在论证方法上,既可以称为道理论证,也可以单独称为引用 论证) 三、全文结构:总—分—总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2、3):分别从赂者和不赂者两个方面,用历史事实论证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4、5):总结历史教训,点明写作目的。 四、文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两句表现了作者以古讽今的写作意图。
本文档为【中职对口升学高教版古文课文解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82974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高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08-19
浏览量:6